麻疹肺炎(精选8篇)
麻疹肺炎 篇1
麻疹是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麻疹患儿常有继发的体液免疫缺陷, 临床上最常见的小儿麻疹病毒感染并发症是继发细菌感染形成的支气管肺炎[1]。麻疹并发肺炎占麻疹患儿死因的90%以上, 在临床治疗中正确有效的护理有利于患儿的康复。笔者在对麻疹并发肺炎患儿的护理治疗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技巧性的措施, 能促进麻疹并发肺炎患儿的康复, 缩短病程,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0月—2008年10月住我院感染科患儿75例, 男41例, 女34例;年龄6个月至4岁;临床诊断为麻疹并发肺炎, 病程>5d。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 体温≥38.5℃, 气促、频繁咳嗽或剧咳, 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无神经、循环系统异常等重症表现,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40例, 对照组35例,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常规抗感染对症治疗,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使用α-靡蛋白酶、地塞米松雾化吸入, 每日2次。观察组: (1) 主动、热情接触患儿, 对他们轻拍、抚摸、搂抱, 可使其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变得自然协调, 产生如在母亲怀中的安全感, 有利于以下一系列动作进行; (2) 鼓励患儿并帮助家属让患儿多饮水, 保证患儿摄入足够的水分, 加强眼、鼻、口、皮肤的清洁护理; (3) 及时清除鼻痂鼻腔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采用利巴韦林0.1 g加生理盐水5 mL雾化吸入, 每日1次, 雾化吸入后叩背5 min; (5) 对高热患儿, 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 4 h测体温1次, 必要时随时测量并做好记录, 观察热型与有无新的症状出现, 尽量采取物理降温; (6) 保持安静, 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1.3 效果判断标准
(1) 显效:发热、气促、咳嗽明显缓解, 肺部湿啰音在48 h内消失; (2) 有效:发热、气促、咳嗽缓解, 肺部湿啰音在72 h内消失; (3) 无效:发热、气促、咳嗽无缓解, 肺部湿啰音在72 h内未消失。
2 结果 (见表1)
例
两组比较, χ2=5.14, P<0.05, 说明观察组较对照组病程缩短明显。
3 讨论
麻疹是麻疹病毒所致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及皮肤特殊性斑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 本病传染性强, 易并发肺炎。并发肺炎患儿表现为皮疹消退而高热不退或发热减轻后而复加重, 频繁或剧烈咳嗽、气促、双肺可闻湿啰音, 一般情况差, 重者甚至可致生命危险。细致、有效的护理对麻疹并发肺炎患儿的康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补充足够的水分, 防止患儿体液失衡, 有利于发热减轻, 减少对患儿的刺激可减少患儿哭吵、呕吐的发生, 稳定患儿呼吸, 减少咳嗽。雾化吸入有助于解除支气管痉挛和水肿[2,3]。麻疹并发肺炎早期多是病毒性, 利巴韦林在静脉使用或口服主要集中在红细胞中, 静脉注射8 h后, 肺内含量不到全体的1%。而雾化吸入则70%的吸入药物直接分布到呼吸道表面, 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可退热、缩短病程[4]。叩背有助于痰液的排出, 亦利于病原菌的排出, 使药效得到及好的发挥。本组患儿发热时均采用物理降温, 亦使体温得到很好的控制, 减少了退热药副反应对患儿的影响[5]。通过对本组患儿的观察说明, 采取的这一系列护理措施能明显缩短病程促进麻疹并发肺炎患儿的康复方法简便易于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对促进麻疹并发肺炎患儿康复的效果。[方法]2006年10月—2007年11月住感染科麻疹并发肺炎患儿75例,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40例, 对照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采用深切的护理。[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χ2=5.14P<0.05) 。[结论]深切护理对麻疹并发肺炎患儿的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关键词:麻疹,肺炎,护理
参考文献
[1]王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92-195.
[2]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15.
[3]刘俊艳.阿奇霉素静滴与穿琥宁雾化吸入联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1) :67.
[4]刘一民.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抗病毒治疗[M].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7, 12 (1) :87.
[5]王翠梅, 马建新.麻疹流行新趋势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11C) :3041-3042.
麻疹肺炎 篇2
麻疹合并重症肺炎;人免疫球蛋白;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117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073-01
麻疹是麻疹病毒所致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上呼吸道炎(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特殊性斑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传染性强,易并发肺炎,小儿肺炎是儿科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小儿肺炎列为全球四种重要儿科疾病之一,由于小儿呼吸系统的特点,肺炎后易发展至重症肺炎,甚至肺炎心衰,故麻疹后肺炎、重症肺炎、心衰严重危害着患儿生命,故其预防、治疗尤为重要。1965年我国自制麻疹减毒活疫苗广泛使用,使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降低,但近年来麻疹发病率又有所增加,且重症偏多。我们对2006年至今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静脉用人免疫球蛋白干预其心衰的发生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病例随机采集于自2006年后至今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病例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2个月~2岁21例;2~5岁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病例纳入标准45例患儿均符合第七版《儿科学》麻疹诊断标准、肺炎诊断标准、重症肺炎诊断标准。肺炎合并心衰的诊断标准:①呼吸突然加快>60次/分。②心率突然加快>180次/分。③突然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苍白或发灰,指(趾)甲微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此三项不能用发热、肺炎本身和其他合并症解释者。④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⑤肝脏迅速增大。⑥尿少或无尿,眼睑或双下肢水肿。具备前5项即可诊断为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2方法
2.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温度和湿度。保持眼、鼻、口腔和耳的清洁,避免强光刺激。给予容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足量水分。
2.2观察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止咳化痰、退热、雾化、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静脉用人免疫球蛋白(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400mg/kg/天,疗程3~5天。
3结果
对照组22例,出现心衰4例,心衰发生比率为18.18%;治疗组23例,出现心衰2例,心衰发生比率为13.04%。两组发生心衰差异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麻疹系全身性疾病,其病理改变可见于各个系统,其中以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和呼吸系统更为明显,全身淋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麻疹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为巨细胞肺炎。麻疹合并肺炎后,患儿由于发热、病毒侵袭、缺氧等导致机体免疫力明显下降,极易合并其它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毒(多见于腺病毒)、支原体等感染,发展至重症肺炎甚至于心衰。近年来,临床对抗生素治疗过度重视,但由此而产生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使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免疫生物制剂治疗逐渐受到临床重视。
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系由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健康人的血浆经低温乙醇法提取的组分,沉淀再加工去除抗补体活性,并经巴氏灭活病毒及低PH孵放处理制成的专供静脉输注的正常人免疫球蛋白液体制剂。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中含有多价抗原特异性IgG抗体,具有广谱抗病毒、抗细菌和抗巨细胞病毒抗原多种功能,还存在抗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和抗葡萄球菌肠毒素抗体,可直接中和毒素使其血浓度下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直接抑制未成熟T细胞的成熟和增殖,从而抑制了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的分泌与产生;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中大量IgG的Fc段可与吞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其不能与自身抗体以及相应的细胞因子结合,吞噬细胞不被激活,故使机体组织和细胞不受破坏;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对T、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增强作用,提高了机体抗感染的能力,另外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和独特型抗体能形成复杂的免疫网络,所以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治疗作用。综上所述,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经静脉注射后,能迅速提高患儿血液中的IgG水平,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
本研究中,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400m/k/天,疗程3~5天,调节机体免疫力同时,抗炎、抗病毒、中和毒素等作用增强,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心衰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心衰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显著,点滴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出现,值得推广。
成人麻疹合并肺炎65例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2~4月, 本市出现麻疹疫情, 本科共收麻疹患者150例, 经肺CT及临床体征确诊并发肺炎65例, 其中男28例, 女37例, 均未接种麻疹疫苗。
1.2 临床表现
65例患者 (100.0%) 有发热, 呈稽留热型, 体温波动为38.0~40.0℃;49例患者 (75.4%) 有畏光、流泪、咳嗽等呼吸道卡他症状;30例患者 (46.2%) 有眼结膜充血;65例患者 (100.0%) 有皮疹 (充血性斑丘疹, 压之褪色) , 52例 (80.0%) 患者皮疹较重, 部位常出现在颜面、躯干、四肢、手心、足底;61例患者 (93.8%) 口腔颊黏膜可见koplik斑。发热期>5 d, 合并“肺炎”发生率55例 (84.6%) 。
1.3 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升高率约100.0%, 白细胞降低2例 (3.1%) , 血小板降低2例 (3.1%) , 白细胞升高2例 (3.1%) 。C反应蛋白升高率100%。降钙素原升高率100.0%。②尿常规:尿潜血及蛋白阳性率约52例 (80.0%) 。③肝功能:患者受损53例 (81.5%) ;以转氨酶 (ALT, AST) 升高为主 (最高721 U/L) ;2例有黄疸 (TBIL<59μmol/ml) , 出院时黄疸消退。④心肌:受损率57例 (87.7%) ;以CK及LDH为主。⑤肾功能:仅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血肌酐达380.6μmol/L;出院时恢复正常。⑥肺支原体抗体:阳性率26例 (40.0%) 。⑦麻疹抗体Ig M:阳性率100.0%。⑧ECG:患者ST-T改变4例 (6.2%) 。⑨肺CT:胸腔积液阳性2例;肺炎 (斑片状、斑点状阴影) 改变阳性100.0%。⑩呼吸衰竭指标:4例, 其中2例2型呼吸衰竭 (患者有基础肺病慢性支气管炎) , 2例Ⅰ型呼吸衰竭。
1.4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流行病学资料, 参照《传染病学》第8版关于麻疹的诊断标准;且肺部体征或肺CT示肺炎病变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对所有麻疹患者应用穿心莲内酯清热解毒治疗;另针对肺部炎症指标加用头孢类、喹诺酮类或大环内酯类等抗感染药物, 给予庆大霉素 (8万单位) , 糜蛋白酶 (4000单位) 针/次雾化吸入, 治疗感染;对肝功能损害患者给予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 (80 mg/d) 、异甘草酸镁 (150 mg/d) 等保肝药物治疗;对心肌损害患者给予复合普酶 (0.1~0.2 mg/d) 营养心肌药物治疗;有眼结膜充血患者, 给予氯霉素、洛美沙星等眼药水治疗;呼吸困难者给氧;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为主, 必要时药物 (布洛芬口服液等) 降温;进食不佳者适当给予静脉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65例患者治疗3~5 d时消化道、卡他症状等减轻, 皮疹明显消退, 出现色素沉着。患者住院时间5~7 d, 复查肝功能等异常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肺炎感染指标体征明显改善, 肺部啰音减少或消失, 呼吸困难消失, 但肺CT未恢复正常 (胸水均消退) ;平均住院时间6.3 d, 全部好转出院, 均未见药物不良反应。出院时有2例患者仍有Ⅱ型呼吸衰竭, 但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 考虑与其有慢性肺病 (慢性支气管炎) 有关, 建议到综合医院呼吸科进一步诊疗。
3 讨论
因从来没有进行过麻疹疫苗接种, 或者是小时候接种过麻疹疫苗后, 以后未再复种, 没有进行巩固, 抗体消失, 麻疹病毒的变异等具体原因使得成人麻疹在近些年来有越来越高的趋势[4]。
麻疹病毒首先感染肺泡细胞, 然后进入附近淋巴结, 淋巴结中的单核细胞、T细胞、B细胞收到病毒后允许病毒于其中复制, 形成初级病毒血症。扩增的病毒进一步感染二级淋巴器官如胸腺、脾脏、扁桃体等, 导致二级病毒血症及免疫抑制;病毒进一步扩散, 通过上皮细胞受体感染皮肤、肾脏和呼吸道, 并在上皮细胞大量复制, 排出体外[5]。
本组患者的特点:①发热期长, 易合并肺炎。②皮疹重, 合并肺炎的几率高。③合并肺炎的患者麻疹抗体Ig M阳性率极高。④有基础肺病的患者易在合并肺炎的基础上, 易出现呼吸衰竭, 虽经抗炎等治疗, 呼吸道症状改善, 但呼吸衰竭化验指标不好转, 还需呼吸内科进一步诊疗。⑤麻疹合并肺炎的患者, 易出现多脏器受累, 以肝功、心肌受损为主。⑥易有肺支原体的感染, 故要求医生入院检查全面, 以免延误诊疗。⑦应加强成人麻疹疫苗的接种, 以减少麻疹的发病率, 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栾翔凌, 辛绍杰, 貌盼勇.成人麻疹基础研究进展.传染病信息, 2006, 19 (4) :173-175.
[2]孙立茹, 李文刚, 何艳梅, 等.新疆地区2007-2008年麻疹217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传染病信息, 2010, 23 (1) :30-33.
[3]徐步惠, 严昌辉, 陆永安, 等.33例麻疹临床分析.传染病信息, 2006, 19 (3) :158.
[4]黄铭华, 王海青, 李放军, 等.麻疹减毒活疫苗初免月龄对免疫效果影响的分析.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3 (5) :417-420.
麻疹肺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麻疹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59例, 女67例;年龄3~15岁, 平均年龄 (5.6±0.5) 岁;体质量为9~39kg, 平均体质量为 (39±0.6) kg;病程为5~11d, 平均病程为 (7.9±3.4) d。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咳嗽、畏光、结膜充血, 病情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等症状。体格检查:肺部听诊有肺部啰音。病理学检查:白细胞升高, >10×109/L;麻疹抗体检查为阳性。所有患者子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排除:所有患者均符合的麻疹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所有患者。
排除标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伴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排除不愿参加此项研究的患者。
1.3 检查方法
对所有收治入院的患者进行X线胸片检查, 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7d内的胸片表现特征, 患者康复后进行胸片复查。胸部X线摄影:采用800mA多功能X线机对所有患者进行胸部X线摄影, 取常规的后前位及侧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 数据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6例经病理学确诊为麻疹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者, 经X线胸片检查后, 检查出98例, 准确率为78.57%。
98例经胸片检查出的麻疹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X线胸片表现:肺部出现大片实质造影有37例, 占29.37%;沿两下肺纹理分布片状增浓的模糊造影有30例, 占23.81%;多发大小不等的片状影有27例, 占21.43%;肺大泡3例, 占2.38%;纵膈皮下气肿有1例, 占0.79%。
3 讨论
麻疹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是感染科常见的急性肺部感染疾病, 多发于儿童, 发病迅速且对机体的损害严重, 传染性强, 在疾病早期对其进行治疗, 可提高治愈率, 改善预后质量[3]。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X线胸片检查结合病理学诊断对其进行早期的诊断。
近年来, 随着麻疹疫苗的使用, 麻疹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随着疫苗接种时间的推移, 机体内的抗体水平不断降低, 当机体失去麻疹抗体时, 其易感染性增加。麻疹肺炎主要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或是由麻疹病理基础上的细菌性感染导致的。肺炎为麻疹常见的并发症, 由于婴幼儿免疫力较弱, 故此病多见于婴幼儿。麻疹肺炎的主要病理改变为[4]:机体内血管周围组织增生, 微血管以及淋巴管扩张, 肺门淋巴结出现轻、中度的增大, 从而导致肺门影增浓。支原体肺炎主要是肺部受到肺炎支原体的感染所致, 早期的临床症状不明显, 若治疗不及时则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预后质量较差。麻疹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主要病理变化为: (1) 发生小叶性病变、间质性炎症合并细菌性肺泡炎性浸润; (2) 由支气管或者细支气管逐渐发展蔓延[5]; (3) 细支气管和肺泡炎性充血、增厚; (4) 肺泡被白细胞、吞噬细胞等炎性渗出物所填充, 或出现肺气肿、小脓肿。麻疹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咳嗽、呼吸急促、畏寒、头痛、咽喉疼痛及胸骨下疼痛等, 肺部能闻干湿啰音, 病情严重者会造成死亡。早期症状不明显[6], 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故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等情况。此病为感染麻疹肺炎的基础上未及时治疗, 导致并发肺炎支原体感染[7], 病情发展迅速而危重。因此早期的诊断, 对治疗本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麻疹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主要X线胸片的表现特征为: (1) 两下肺出现片状或斑片状的模糊造影, 呈小叶性肺炎性病变; (2) 随着炎性病灶的发展, 病灶会融合成大片状实变影[8]; (3) 有的病灶可出现多肺叶炎性浸润, 主要表现为广泛性、肺内大小不等以及分布不均的大片状实变影; (4) 少数患者可见肺大泡, 纵膈和皮下气肿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126例患者中, 诊断出98例, 诊断准确率为78.57%。98例通过胸片改变分析出的麻疹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者, 其X线胸片表现有:肺部出现大片实质影像占29.37% (37/126) ;沿两下肺纹理分布片状增浓的模糊影像占23.81% (30/126) ;多发大小不等的片状影占21.43% (27/126) ;肺大泡2.38% (93/126) ;纵膈皮下气肿占0.79% (1/126) 。
综上所述, 临床上采用胸片检查辅助诊断疹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者, 操作简单, 准确性较高, 有助于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小群, 杨惠, 李小平, 等.成人麻疹肺炎及麻疹合并肺炎X线表现及临床诊断分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9, 30 (8) :78-79.
[2]方鹏, 喻鹏辉, 杨长年, 等.120例麻疹发热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分析[J].中现代临床医学, 2004, 3 (1) :19-20.
[3]唐涛.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4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1) :34-35.
[4]刘东磊, 孙美平, 杨洁, 等.北京市2003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5, 11 (1) :30-32.
[5]裘敬竹.小儿支原体肺炎5 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3) :167-168.
[6]任彩云.阿奇霉素治疗84例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5) :764.
[7]何兆坤, 张云, 张晓.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13) :46-47.
麻疹肺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40例麻疹合并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男132例, 女108例, 年龄3个月至4岁, 平均 (1.1±0.5) 岁;病程3~18 d, 平均 (11.2±2.3) d。纳入标准[1]:结合症状, 经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符合麻疹合并肺炎诊断标准;患儿家长了解研究内容, 签署入组协议。遵循随机原则, 将24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40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1) 皮肤护理。注意观察患儿皮肤颜色、皮疹分布及色泽, 若皮疹颜色鲜艳, 足底、手心位置有皮疹, 提示病情转归。若皮疹颜色浅, 呈成片状, 故病情加重, 需及时上报积极处理。要求家长监督患儿, 不要抓、挠, 避免感染。 (2) 病房护理。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定时通风, 保持空气通畅, 为其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减少看望患儿次数, 避免交叉感染。 (3) 饮食护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剧烈咳嗽者, 可通过鼻饲, 结束后采用温水冲洗管道, 减少残存食物变质。鼓励患儿多饮水, 便于排出毒素。
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1) 心理护理。主动与患儿、家长沟通, 了解家长心理状况, 详细介绍疾病基础知识、治疗成功案例及我院在此方面的治疗经验、成果等, 缓解家长负面情绪, 使其主动配合临床工作。通过讲故事、看图书、动画片等形式, 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患儿信赖护理人员, 利于后续工作开展;针对无法交流的患儿, 可通过眼神交流、抚触等形式, 增加患儿的安全感。 (2) 健康教育。详细介绍疾病治疗方法、治疗过程、自我护理技巧, 教会患儿及家长正确洗手方法, 提高家长认知水平, 共同为患儿服务。向家长详细讲解减少探视次数的重要性, 取得家属理解和支持。嘱咐患儿多休息, 少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减少感染发生。 (3) 呼吸道护理。及时清除患儿呼吸道分泌物, 保障呼吸道通畅, 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 加快分泌物排出。密切监测患儿病情, 必要时给予吸氧治疗, 控制氧流量为2~4 L/min, 避免干燥气体吸入, 损伤呼吸道黏膜[2]。若患儿呼吸频率、经皮血氧饱和度出现异常, 应及时上报做好处理工作。排痰困难患儿, 轻柔叩击患儿胸部和背部, 利于患儿排痰, 并定时更换体位。 (4) 发热处理。出疹高热时, 每4小时测量1次体温, 若体温过高, 可选择物理降温方法, 如减少遮盖物、温水擦拭身体等, 利于扩展毛细血管。若患儿体温大于等于40℃, 遵医嘱给予退烧剂, 多饮水, 及时退烧。
1.3 评价指标
显效:体温恢复正常, 皮疹消退, 无咳嗽、咽痛症状;好转:体温基本正常, 大部分皮疹消退, 临床症状显著缓解;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或病情恶化[3]。有效率= (显效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详细记录两组患儿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和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住院时间:观察组住院时间为 (8.12±0.78) d, 对照组住院时间为 (11.42±1.20)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669, P<0.05) 。
3 讨论
肺炎是麻疹常见并发症, 是导致麻疹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麻疹患儿机体免疫力降低, 易发感染, 增大了肺炎发生风险, 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麻疹并发肺炎患儿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 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 降低病死率[4]。过去采用的常规护理无法满足现代医学发展需求, 需探寻一种个体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综合护理干预基于常规护理, 更加注重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恢复[5], 加强心理疏导, 可缓解负面情绪, 取得信任与合作;做好健康教育, 可提高临床依从性, 获取相关护理技巧, 利于改善临床症状;加强呼吸道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必要时进行排痰、吸氧处理, 保障呼吸道通畅;有效控制患儿体温, 利于皮疹消退, 减轻患儿不适。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综合护理干预可缓解临床症状, 提升治疗效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 可降低死亡风险, 增强患儿机体抵抗力, 缩短住院时间, 改善患儿生命质量,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11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240例小儿麻疹合并肺炎患儿, 应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83%, 高于对照组的83.33% (P<0.05)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小儿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有利于缓解症状, 提高治疗有效率, 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麻疹,肺炎,综合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王敏.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麻疹合并肺炎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36 (16) :249-250.
[2]邵新娜.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麻疹合并肺炎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35) :271-272.
[3]张春霞.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小儿麻疹合并肺炎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 24 (18) :103.
[4]梁钰英.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临床应用分析[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6, 10 (4) :297-298.
麻疹肺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麻疹合并肺炎患儿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实验组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4个月~5岁,平均年龄(2.76±1.53)岁;病程2~19 d,平均病程(7.24±1.57)d。对照组中男11例,女12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年龄(3.16±1.58)岁;病程3~17d,平均病程(7.25±1.93)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给予体温控制、用药指导以及麻疹合并肺炎的注意事项。实验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进行护理。护理人员要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家长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对治疗的方法进行全面讲解,提高家长治疗的信心。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儿沟通,取得患儿的信任,分析患儿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要保持患儿稳定的情绪,切不可使患儿情绪波动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要定时对患儿的体温进行监测,患儿体温过高时最好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降温。护理人员要定期清洗患儿的口腔,记录患儿的皮疹分布、数量、色泽等的变化。患儿咳嗽严重时要给予雾化吸入护理,保证痰液可以顺利排出。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住院时间、退热时间以及退疹时间。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体温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体温持续不正常。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儿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患儿的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8.26%,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以及退疹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7.7±1.9)d、退热时间为(4.38±1.42)d、退疹时间为(7.48±1.61)d;对照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12.4±2.2)d、退热时间为(7.32±1.48)d、退疹时间为(10.97±1.78)d,实验组各观察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肺炎是小儿麻疹常见并发症之一,治愈不及时将威胁患儿生命。对患儿采取护理干预可提高其康复速度并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护理干预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强调医护人员与患儿之间的沟通[2]。通过采取合理的沟通方式,使患儿处于放松状态,并配合药物治疗,可减少其不良情绪,从提高治疗效果。护理干预还强调健康护理和体征护理,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儿家长沟通,为其讲述麻疹病理和治疗效果,使其正确认识这一疾病,积极配合治疗。针对麻疹的并发症,还应进行必要的口腔严重护理、观察护理和雾化吸入护理,降低麻疹患儿感染肺炎的几率[3]。患儿的情绪稳定、身体舒适度提高,降低了其住院时间,提高了该病的治愈率。
综上所述,传统的护理方式仅从治疗手段上出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通过综合护理手段提高了患儿的身体舒适度,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并且缩短住院的时间。
摘要: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对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效果分析。方法 46例麻疹合并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儿在此基础之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住院时间、退热时间以及退疹时间。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患儿为78.26%,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以及退疹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缩短患儿的住院和退热等时间,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小儿麻疹,退热时间
参考文献
[1]张启月,张翠英,李立群,等.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麻疹合并肺炎中的应用.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709-1711.
[2]邱心,林艺凤.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131-132.
麻疹肺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112例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 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56例。观察组男女比例29∶27, 年龄0.2~3岁, 平均 (1.02±0.45) 岁;病程3~20 d, 平均 (11.50±4.98) d;对照组男女比例26∶30, 年龄0.2~3岁, 平均 (1.13±0.64) 岁;病程4~21 d, 平均 (12.07±5.16) 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 (1) 护理人员主动加强与患儿沟通, 指导家属共同鼓励患儿以稳定其情绪并提高治疗依从性。 (2) 通过讲座、发放健康手册等形式向患儿家属宣传疾病基本知识, 告知家属护理注意事项, 引导家属参与护理工作。 (3) 指导患儿多喝水, 及时擦干汗水, 观察并记录患儿体温变化, 每4 h测量1次体温, 若≥40 ℃或者持续高热则用温水擦浴等物理方式降温, 必要时加用小剂量降温药物, 使患儿体温维持在38~38.5 ℃[2]。 (4) 用生理盐水清洁患儿口腔, 2次/天;注意患儿皮疹颜色、数量等变化。 (5) 由外向内、从下而上轻柔叩击患儿背部和胸部以帮助患儿排痰, 定时帮其翻身或者更换体位。对照组:予以控制体温、抗病毒等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临床效果判定:护理7 d后皮疹全部消退、体温恢复正常、无咳嗽为显效, 护理7 d后皮疹大部分消退、体温基本正常、咳嗽明显好转为有效, 护理7 d后皮疹部分消退、体温和咳嗽无改善为无效, 总有效=显效+有效。记录发热、咳嗽、流涕、皮疹症状消失时间, 统计患儿平均住院时间[3]。
1.4 统计学处理:将文中统计及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17.5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例 (n) 、率 (%) 表示, 组间差异进行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28例 (50.00%) 显效、26例 (46.43%) 有效、2例 (3.57%) 无效, 对照组18例 (32.14%) 显效、27例 (48.21%) 有效、11例 (19.64%) 无效;观察组总有效54例 (96.4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例 (80.36%) , 两组相比较χ2=7.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观察组发热、咳嗽、流涕和皮疹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且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是 (10.07±1.58) d, 少于对照组的 (12.34±1.95) d, 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比较t=4.6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麻疹具有较强传染性, 是儿童急性呼吸道常见疾病, 可并发肺炎、中耳炎等严重病症, 但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因而加强对患儿的护理是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方式[4]。此次研究主要从临床效果、症状消失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以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效果。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 观察组报道2例患儿症状无明显改善, 即临床总有效率达96.43%, 比对照组的80.36%更高。由此可知, 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对于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干预。这与孙俊杰获得的文献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因此得以进一步验证运用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缓解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病情并增强临床效果[5]。分析原因在于, 本研究中护理人员从心理、健康教育、体温、口腔、皮疹、排痰等多个方面给予观察组患儿综合系统性护理:针对患儿年龄较小的客观实际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引导家属与患儿加强沟通, 有助于平缓患儿恐惧、紧张情绪并提高护理依从性;教授家属基本护理方法, 告知注意事项, 有利于将护理工作融于日常生活;密切监测患儿体温, 尽量采用温水擦拭等物理降温方法, 有益于避免患儿发生高热惊厥和透疹;保持患儿口腔清洁, 能够防止出现口腔炎症;注意皮疹是否出齐、有无进行性增多等, 能够及时掌握患儿病情并根据实际调整护理方案[6]。
同时本结果显示, 麻疹合并肺炎患儿会出现发热、咳嗽、流涕和皮疹等多种症状, 且观察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更短, 表明麻疹合并肺炎患儿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效果确切, 可阻断疾病进一步发展, 促使患儿体温、呼吸等恢复至正常水平。究其原因, 多与护理人员注重在各个具体环节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综合干预, 有利于系统性提升护理整体效果相关[7]。另外本结果还显示,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 (10.07±1.58) d比对照组的 (12.34±1.95) d更少, 提示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可以缩短患儿住院时间, 即可促使患儿及早恢复健康并出院[8]。由于受时间、环境和样本容量等因素限制, 本研究尚未分析患儿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具体防控情况, 有待进一步研究后加以探讨。
综上所述, 麻疹合并肺炎患儿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良好, 能及早消退症状并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具备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邱心, 林艺凤.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17 (30) :131-132.
[2]侯艳丽, 李红燕.48例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24 (34) :3712-3713.
[3]吕丽格, 李兰凤.小儿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护理干预[J].河北医药, 2013, 24 (15) :3819-3820.
[4]刘艳.护理干预对60例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1 (8) :59-61.
[5]孙俊杰.优质护理在小儿麻疹合并肺炎心衰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17 (9) :219-220.
[6]沈萃, 乔艳, 赵冬梅, 等.68例小儿麻疹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医药前沿, 2013, 17 (21) :295-296.
[7]余海云.小儿麻疹合并肺炎心衰的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2014, 27 (16) :247.
麻疹肺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麻疹合并支气管肺炎行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患儿6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儿年龄最小为2.5个月, 最大为5岁, 平均年龄 (3.5±1.7) 岁;对照组患儿年龄最小为3个月, 最大为6岁, 平均年龄 (4.1±2.2) 岁。2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儿均实施超声雾化吸入治疗, 观察组患儿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 (1) 心理护理干预。首先, 患儿入院后, 让患儿及其父母认知医院环境, 了解主管医师和护士, 使其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根据患儿具体的心理情绪, 对其不良情绪进行干预, 调整患儿心理情绪, 使之积极配合治疗。 (2) 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干预。让患儿的家人、亲戚、朋友等主动给予患儿精神和生活上的支持, 利于患儿以积极心态接受并配合治疗,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3) 体位护理。对患儿做好体位护理干预, 协助患儿进行翻身, 以便痰液能及时排出。 (4) 由于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患儿大多数是麻疹合并支气管肺炎, 病灶通常会侵犯到支气管, 引起阻塞性的肺不张, 在此基础上容易伴发细菌性感染, 此类感染不太容易被消炎药所控制。因此, 在护理干预时, 应加强防止肺部感染的措施, 如对昏迷及长期卧床者应加强皮肤和口腔护理, 防止胃液返流, 以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对于气管内分泌物黏稠不易咳出的患儿, 每2 h为患儿翻身、由下向上叩背1次, 使气管末梢的痰液受到振动, 充分排出;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室内通风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般每次通风30 min即可, 3次/d。加强口腔护理, 进食后用淡盐水或温开水漱口, 以减少食物残留在口腔内, 防止细菌繁殖。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患儿发热时间、出疹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初次发热时间、出疹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早于对照组,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麻疹合并支气管肺炎需要进行超声雾化吸入治疗, 并发症较多, 早期怀疑左下肺叶感染未明确支气管胸膜瘘之前是否复查过气管镜或进行气管镜吸痰等治疗[4]。因为既然考虑感染, 就需要进行痰检, 而气管镜吸痰取检标本更可靠些, 又能根据痰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指导临床用药。这时如果没有发现瘘那就是后来出现的, 但是如果能够早期发现, 就能及早进行相关处理[5]。治疗上确实比较棘手, 需要进行综合性治疗:首先是通畅引流, 其次就是抗感染, 还有就是营养支持等辅助性治疗。抗感染治疗最好由专门从事感染的专科医生指导用药, 坠积性肺炎的患儿应多饮水, 进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低流质饮食, 并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高糖、油腻、辛辣及生冷刺激性食物[6]。
相关研究表明[7]:麻疹合并支气管肺炎需要进行超声雾化吸入治疗, 对患儿来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也严重影响到患儿康复, 降低生活质量。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后患儿的护理干预过程中,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发热等情况, 较大范围肺不张时, 气管及心脏向患侧移位, 张力性气胸移向对侧。支气管胸膜瘘常发生于7 d以后, 患者有发热、刺激性咳嗽、脓性痰。静脉输液速度不宜过快, 以每分钟2 mL为宜, 以免引起肺水肿。在心理护理干预方面, 要对患儿进行心理辅导, 提高社会支持系统对患儿的影响, 减轻患儿心理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再者, 通过健康护理干预, 为患儿制订渐进性的康复计划, 对患儿的活动时间进行指导, 促使肺功能恢复, 减少并发症。本文观察组患儿的初次发热时间、出疹时间、胸部皮疹消退时间均早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充分说明护理干预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后患儿中的护理效果显著, 有助于患儿康复。对于有肺部感染发生的患儿, 如果炎症加重, 会引起肺部大面积感染, 患儿感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以及其他诸多问题, 严重时会导致呼吸衰竭, 引起生命危险。因此, 在护理干预的同时, 主要应采取抗生素治疗, 至于选择二代头孢还是三代或者其他药物, 须根据血常规及药敏试验结果决定。
参考文献
[1]连豫苞, 葛金华, 卓先哲.165例麻疹患儿临床特征比较[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4, 13 (3) :155-157.
[2]徐敏玲, 马允利.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麻疹并支气管肺炎107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9) :87-88.
[3]徐艳, 孟秀凤.护理干预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麻疹合并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5) :44-45.
[4]牛海燕, 朱玉艳, 杨环.麻疹流行期间对189例小儿重症麻疹的护理体会[J].新疆医学, 2009, 39 (5) :123-125.
[5]耿军辉, 肖建欣.276例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z2) :379-380.
[6]宋春霞, 闫志欣, 赵燕.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婴幼儿麻疹并发支气管肺炎34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9) :1090-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