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麻疹

2024-09-23

婴儿麻疹(精选3篇)

婴儿麻疹 篇1

麻疹是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 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一旦接触过传染源的人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 (MV) 及未患过麻疹, 发病率极高[1]。我国十分重视麻疹病情的控制, 于1979年实施儿童免疫计划进行麻疹控制[2], 辖区内的儿童麻疹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发病率较低, 直至2006年出现较大反弹, 且呈逐年增加趋势。本文选取2004年1月~2012年1月辖区内孕妇与婴儿作为研究对象, 对母体麻疹抗体与婴儿麻疹发病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月~2012年1月辖区内孕妇与婴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育龄妇女年龄范围>15岁, 婴儿月龄范围<8月, 人口资料由市统计局提供, 麻疹数据资料提取自麻疹检测系统与法定传染病报告。

1.2 研究方法

采集每位研究对象的血样作为实验标本, 其中育龄妇女采血量为1ml, 婴儿采血量为0.5ml, 未足月婴儿采集脐带血, 收集完毕后进行分离血清处理, 使用冰柜封存待检, 温度为-2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进行麻疹特异性Ig G抗体检测。抗体滴度≥1:200为阳性, 1:200为阴性。

1.3 护理方法

注意休息保持空气新鲜、通风, 室温不可过高, 以18~20℃为宜, 相对湿度50~60%。室内光线不宜过强, 可遮有色窗帘, 以防强光对眼睛的刺激。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并注意补充水分。

2 结果

2.1 2004~2012年麻疹发病情况

2004~2012年共出现麻疹807例, 年均发病率为3.34/10万, 其中婴儿病例为381例, 占总病例的比例为47.21%, 发病年龄结构逐年变化, 婴儿病例所占比重逐年增加, 见表1。

2.2 2004~2012年育龄妇女麻疹抗体水平

2004~2012年育龄妇女麻疹抗体阳性率呈逐年降低趋势, 育龄妇女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 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2004~2012年共出现麻疹807例, 年均发病率为3.34/10万, 其中婴儿病例为381例, 占总病例的比例为47.21%, 发病年龄结构逐年变化, 婴儿病例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与此同时, 本区域育龄妇女麻疹抗体水平自2004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 原因在于2000年以来全市展开的各项MV免疫活动均未覆

盖该段人群[3], 且2006~2012年出生的婴儿, 母体免疫力的获得主要依靠疫苗, 相较自然感染获得的免疫力, 免疫效果较差[4]。因此, 该段人群的育龄妇女体内抗体未得到加强, 水平较低。遗传给婴儿的抗体水平也因此较低, 且随着月龄的增长而降低。有些抗体在未达到初免月龄 (8月龄) 就已消失, 增加了婴儿的发病率。由此得出, 母体抗体水平过低是增加婴儿发病率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麻疹控制时必须加大重视力度。

本次研究结果得出, 母体麻疹抗体与婴儿麻疹发病关系密切, 提高母体麻疹抗体水平, 有利于降低婴儿麻疹的发病率。因此, 应该对>15岁的育龄妇女进行免疫, 以维持母体体内麻疹成分疫苗 (MCV) 或MV水平, 并且保证接种质量及接种率。呈阴性以及孕前抗体水平低的育龄妇女, 必须及时接种MCV或MV, 确保母体抗体水平能够保护婴儿, 避免婴儿抗体在初免前消失。此外, 必须确保首次接种的及时、有效, 加强婴儿麻疹发病率的预防及控制, 最终将麻疹彻底消除。

参考文献

[1]王延田.麻疹病例及人群免疫水平调查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1, 2 (4) :108-112.

[2]叶众, 欧阳炎.周岁内婴儿麻疹爆发流行特征及控制策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 6 (4) :317-320.

[3]彭维斌, 杨开玺, 王超, 等.泰州市2009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10, 12 (6) :784-789.

[4]吕兴, 邓慧延, 陈胜利, 等.45例8个月以内婴儿麻疹临床特点[J].中国热带医学, 2011, 3 (8) :325-329.

32例婴儿麻疹临床分析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4月~2006年6月我院住院1岁以内的婴儿麻疹共32例, 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麻疹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住院麻疹患儿的性别构成、发病时间、疫苗接种、麻疹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治疗转归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麻疹患儿的一般资料

本组32例1岁以内的婴儿麻疹均为2005年4月~2006年6月本院收治的住院患儿, 男21例、女11例, 男:女为1.91:1, 年龄3个月~1岁, 其中3~6个月患儿7例 (占21.8%) , 6~8个月12例 (占37.5%) , 8个月~1岁患儿13例 (占40.6%) 。本组8个月 (含8个月) 以下者19例 (占59.3%) 。

2.2 发病时间及地区分布

发病主要集中在2005年4~6月份及2006年5~6月份, 共25例 (78.1%) , 其中2006年4~6月份19例, 2006年5~6月份6例, 余为散发病例。城区居民12例 (37.5%) , 乡村患者20例 (占62.5%) 。

2.3 疫苗接种情况

32例患儿有麻疹疫苗接种史者7例 (占21.8%) , 其中2例患儿病前10d内有麻疹疫苗接种史。8月龄以下未到初免年龄者19例 (占59.3%) , 8月龄以上未接种疫苗者6例。

2.4 麻疹接触史

32例患儿中有明确接触史者5例, 其中1例其母患麻疹, 另1例为双胞胎患儿, 1例患病, 另1例后来也患麻疹。无明确接触史者27例, 调查20例病前有外出商场或医院经历。

2.5 临床表现

(1) 发热:所有患儿均有发热, 体温37.5~40℃, 其中多为中高热, 热程3~8d。 (2) 发热与出疹关系:本组病例于发热1~6d出疹, 其中发热当天出疹1例, 2d4例, 3d7例, 4d15例, 5d3例, 6d2例, 大多为3~5d出疹, 占78.1%。 (3) 上呼吸道感染及卡他症状:卡他症状明显者28例 (占87.5%) , 主要为流涕、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分泌物, 约持续4~5d。 (4) 麻疹粘膜斑及皮疹:见典型麻疹粘膜斑30例 (93.7%) , 持续约2~3d, 个别病例持续6~7d。皮疹持续3~9d, 平均4~5d。疹型多为典型红色充血性皮疹, 疹间皮肤正常, 按典型的麻疹出疹次序出疹, 有5例为非典型皮疹、粟粒样皮疹, 但疹间见正常皮肤。 (5) 并发症:32例均有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26例 (占81.3%) , 喉炎6例 (占18.8%) , 心肌炎4例 (占12.5%) , 腹泻17例 (占53.1%) , 部分病例有2种及2种以上并发症。

2.6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WBC波动于3.8~12×109/L, 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血小板正常。心肌酶谱检查4例出现明显异常 (占12.5%) , 胸片检查提示支气管肺炎19例, 支气管炎7例。32例全部检测麻疹抗体阳性15例, 阳性率46.8%。

2.7 治疗及转归情况

所有病例均给予抗病毒治疗, 有细菌感染者给抗生素治疗, 其中21例患儿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400mg/kg, 连用2~3d, 合并心肌炎予营养心肌药物应用, 合并喉炎予病毒唑雾化吸入治疗, 腹泻者口服金双歧及加强支持治疗, 全部病例痊愈出院, 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自1965年推广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 我国麻疹周期性流行已得到控制, 但随着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且由于麻疹病毒基因变异[2], 近年来发病率又有上升趋势, 且小婴儿麻疹的发病有所增加, 成为近2年麻疹流行的特点[3], 本组收集32例婴儿麻疹占同期住院麻疹患儿的大多数。

麻疹在北方城市通常发生于冬春季节, 本组麻疹患儿发病集中于2005年4~6月及2006年5~6月份, 占病例大多数。本组病例因是小于1岁的婴儿及小于8个月婴儿19例 (占59.3%) , 未达到麻疹疫苗接种年龄, 故大部分患儿无疫苗接种史。32例中仅5例有明确的麻疹接种史, 但大多数病前有外出商场或医院的经历, 可能感染传染源。本组患儿临床表现与典型的麻疹符合, 均有发热, 多呈中高度热, 大多数于发热3~5d出皮疹, 占78.1%, 疹型呈典型充血性皮疹, 按典型的麻疹出疹顺序出疹, 93.7%的病例有麻疹粘膜斑, 明显高于以往报告[3], 这与家长及时就医有关。本组病例均有并发症, 合并症有肺炎、喉炎、心肌炎、腹泻等, 但均恢复顺利, 可能与我科使用丙种球蛋白和实行综合护理有关。

一般认为, 8月龄以内的婴儿很少患麻疹, 这是因为他们能从母体获得麻疹抗体, 因而具有免疫力, 但本文资料显示婴儿麻疹, 特别是小于8月龄的婴儿麻疹较过去明显增多, 且占同期住院麻疹患儿的大多数。这是因为目前育龄期妇女本身为麻疹疫苗接种者, 其体内的麻疹抗体滴度处于较低水平, 且免疫持久性不及自然感染所获得的免疫力, 故婴儿体内麻疹抗体不能维持至生后8个月。据报道[4], 婴儿体内母传麻疹抗体在生后4~7个月间, 麻疹抗体阴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几何平均滴度随月龄增加而降低, 所以8月龄婴儿避免麻疹感染保护力已明显降低, 本组32例中有19例 (占59.3%) 为尚未达到初免月龄的8个月以内的婴儿感染麻疹, 本文结果及复习文献都高度提示目前我国开展的麻疹疫苗初次接种时间应适当提前。本文有7例接种麻疹疫苗而未起到保护作用, 分析原因, 有2例为接种疫苗10d发病, 可能未产生保护性抗体或体内的抗体滴度低有关, 另外可能与疫苗质量、保存及运输过程中疫苗失效, 尤其是农村地区疫苗冷链未达标有关。

总之, 随着近年麻疹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且以8个月以内婴儿多见, 因此建议: (1) 因孕妇已过麻疹疫苗有效期, 抗体滴度下降, 应适当提前婴儿麻疹疫苗接种时间, 使患儿较早产生抗体。 (2) 强化免疫:未患麻疹的育龄妇女常规接种减毒活疫苗。 (3) 计划免疫工作要做细做到位, 麻疹疫苗接种要尽量普及每个易感儿。 (4) 接触麻疹患者的小儿可给予丙种球蛋白, 预防发病。

摘要:目的:分析1岁内婴儿麻疹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4月2006年6月收治的32例1岁以内婴儿麻疹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中男孩多于女孩, 未接种疫苗者多于接种疫苗者, 无接触史者多于有接触史者, 发病季节集中于春季, 临床表现符合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 治疗应予综合治疗并可予静脉丙种球蛋白。结论:小婴儿麻疹有增加趋势, 麻疹疫苗初免年龄应适当提前。

关键词:麻疹,婴儿,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 主编.禇福棠实用儿科学 (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28-732.

[2] Kobune F, Funatu M, Takahashi H,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measles viruses isolated after measles vaccination (J) .Vaccine, 1995, 13 (4) :370-372.

[3]王泽, 杨亚静.麻疹109例临床分析 (J) .四川医学, 2002, 23 (1) :83-84.

婴儿麻疹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在全市范围内按0月龄、3月龄、6月龄、8月龄 (初种前) 和9月龄 (完成初种后一个月) 随机采集微量末梢静脉血。

1.2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法检测麻疹和风疹Ig G抗体, 抗体滴度≥1∶800达到保护水平判定为阳性。

1.3 统计方法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月龄婴儿麻疹Ig G抗体

每个月龄检测30人, 共检测150人。其中0月龄、3月龄、6月龄和8月龄四个月龄婴儿麻疹Ig G抗体月龄越大抗体阳性率越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7.58, P<0.01) 。9月龄婴儿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为100%, 见表1。

2.2 不同月龄婴儿风疹Ig G抗体

每个月龄检测30人, 共检测150人。其中0月龄、3月龄、6月龄和8月龄婴儿风疹Ig G抗体月龄越大抗体阳性率越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3.1, P<0.01) 。9月龄婴儿风疹Ig G抗体阳性率为83.33%, 见表1。

3 讨论

从监测结果看, 0月龄婴儿麻疹和风疹Ig G抗体阳性率均为100%, 说明新生儿的母亲因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获得了抗体, 胎儿经胎盘获得胎传抗体, 胎传抗体滴度全部达到保护水平。随着月龄增加, 抗体阳性率下降很快, 至6月龄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只有3.33%, 风疹Ig G抗体阳性率只有6.67%;至8月龄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只有3.33%, 风疹Ig G抗体阳性率只有3.33%。疫苗接种时代育龄期妇女多通过接种疫苗获得抗体, 抗体水平较低, 出生后婴儿母传抗体滴度下降很快, 不能有效保护婴儿。8月龄前的婴儿不到初免月龄, 又得不到母传抗体有效保护, 成为麻疹和风疹高发月龄段, 须引起重视。Linda等也通过检测母婴麻疹抗体及不同月龄麻疹抗体水平时发现, 婴儿出生6月内被动抗体会迅速下降, 达不到保护作用[1]。章丘市2007-2009年麻疹发病者中3~7月龄婴儿占22.22%[2], 可见8月龄以下婴儿麻疹发病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将直接影响消除麻疹总目标的实现[3]。有关资料显示[4], 4~6月龄婴儿接种麻疹和风疹疫苗, 抗体阳转率可达到89%~93%, 与8月龄婴儿接种麻疹和风疹疫苗的抗体阳转率相比无显著差异。国际上麻疹疫苗和风疹疫苗初种年龄从6月龄至15月龄不等, 中国目前规定的初免月龄是8月龄, 满1.5岁复种。随着麻疹和风疹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部分地区目标儿童 (8月龄~6岁) 的发病已经大幅下降, 如何控制小于8月龄婴儿的发病已经成为中国消除麻疹后面临的新问题。建议将麻疹和风疹的初免月龄从8月龄提前至6月龄, 满一岁复种, 并联合计生部门对育龄期妇女开展麻疹和风疹疫苗的接种工作, 提高育龄期妇女的麻疹和风疹的抗体水平和胎传抗体的滴度, 以降低小月龄婴儿麻疹和风疹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Linda W L, Raymony G, Henry F.Measles virus specific antibody ininfant in a highly vaccinated society[J].J Med Virol, 1991, 33:199-204.

[2]曹传昭, 陈士玉, 李宝珍.2007-2009年章丘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 2011, 16 (11) :1074-1076.

[3]王联君, 孙丽英, 姜忠林, 等.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控制对策探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 (1) :49-50.

上一篇:公司股东承包经营下一篇:互感器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