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麻疹护理(共8篇)
成人麻疹护理 篇1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节为多, 成人麻疹全身症状多较小儿麻疹重但并发症少。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 发病年龄多后移。成人麻疹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针对成人麻疹的临床特点, 护理人员应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适时进行呼吸道健康知识宣教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协助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 使其消除顾虑, 积极配合治疗, 我院成人麻疹患者212例, 经积极治疗与耐心细致的护理, 均治愈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09年1月-2009年5月住院麻疹患者212例, 男82例, 女130例, 年龄18~48岁。其中接种麻疹疫苗者40例 (18.9%) , 未接种者82例 (38.7%) , 接种史不详者90例 (42.5%) 。
1.2 临床症状
1.2.1 前驱期症状:
症状参差不齐, 但均有发热, 出疹期呈稽留热。大多患者全身中毒症状重, 其他明显症状有咳嗽、 结膜充血、流泪。出现声音嘶哑者102例 (48.1%) , 呼吸音增粗者78例 (36.8%) 。X线检查单侧或双侧肺纹理增多。多伴有肌肉关节疼痛。皮疹颜色深且大片融合。
1.2.2 出疹:
斑丘疹较典型, 但出疹退疹迟缓, 最迟者第11天出疹, 皮疹和科氏斑存在时间长, >7d者占16%。皮疹首发部位为耳后、 发际及躯干, 疹形为红色斑丘疹, 并部分融合成片, 其中出血性皮疹融合成片者144例 (67.9%) , 出疹期间皮肤正常。
1.2.3 肝损害:
发病率达15%, 表现为肝肿大和消化道症状, 常有恶心伴呕吐。少数患者出现黄疸, 经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1.2.4 肠道症状:
多而且明显, 2例患者出现病毒性肠炎性水样腹泻。
2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主要做好呼吸道隔离 (出疹前后各5d) 。保持病室安静, 空气新鲜流通, 但要避免对流风, 室温以20℃左右为宜;保持皮肤、口腔、耳清洁, 避免烈日照射眼睛;适当补充维生素A、B、C、D制剂, 角膜干燥者可用氯霉素眼药水和金霉素软膏每天1~2次滴眼和外敷, 以免造成角膜溃疡;提供富有营养又易于消化的饮食, 做好高热护理。治疗中患者需充分卧床休息, 适当延长睡眠时间。因此必须做好生活护理, 且各项护理治疗尽量集中进行。不仅有利于患者休息, 而且还可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待体温正常皮疹消退且咳嗽停止后方可允许下床活动。
2.2 对症护理
2.2.1 高热:
麻疹前驱期尤其是出疹期若体温≤39℃可不予处理。对于高温者可予冷毛巾额头湿敷, 并供给适量水分, 不能用乙醇擦浴, 也不可使用强烈解热药, 以免影响出疹。高热无汗出疹不顺利者可用温水擦浴。护士要经常巡视病房, 主动关心患者, 尽可能的满足患者一切身心护理需要, 以保证患者充分的卧床休息, 减少体能消耗。
2.2.2 频咳:
频繁咳嗽者, 可酌情给予镇咳祛痰药应用, 还可雾化吸入以湿润呼吸道黏膜。对咳嗽气急者, 给予低流量吸氧, 并观察氧疗效果。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如肺炎、心力衰竭等病情变化, 严格控制液体滴速, 防止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
2.2.3 腹泻:
麻疹患者同时伴有腹泻症状。护理中应注意补充足够的液体, 保持皮肤清洁, 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注意观察大便性状, 及时留取标本送检。腹泻严重时遵医嘱给予蒙脱石散口服, 该药物可吸附抑制多种病毒、细菌及所产生的毒素, 防止病原菌进入血液循环。同时该药无毒性, 应用安全, 无不良反应。
2.3 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
重视健康教育, 做好心理护理。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保证。成人麻疹患者全身症状重, 自觉不适感明显。对出麻疹心理准备不足, 常表示不理解, 认为只有儿童才会患麻疹, 同时担心出疹后色素沉着影响外貌。大多数患者会出现烦躁、焦虑、沮丧等不良心理, 影响疾病的康复。护士应适时进行知识宣教, 消除患者顾虑, 耐心指导患者调整心态, 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
小儿麻疹护理体会 篇2
【关键词】小儿麻疹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43-02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导致的急性的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属唯一的传染源,春冬季节属于高发期,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如说话时飞沫、喷嚏、咳嗽等直接传播的,患儿的好发年龄在7个月至5岁之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麻疹黏膜斑、全身斑丘疹、结膜炎、上呼吸道炎症,可以并发喉炎、肺炎、脑炎、心肌炎,严重者可以致死,潜伏期大约在一周左右,本病的传染性很强,到相关部门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可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1]。目前因为麻疹减毒活疫苗被广泛接种,儿童麻疹的发病率也呈显著下降趋势[2」。同时也使麻疹患者的症状不会像教科书上描述的那样严重,由于轻型病例较多且症状不典型易误诊。本论文对我院近
两年接诊的83例疑似麻疹患儿的护理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一2014接诊的发热伴出疹疑似麻疹的患儿83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30例;年龄在五个月到五岁之间不等。实验室诊断病例28例。
1.2患儿人院当天出现发热1天的有10例,发热并结膜充血2天的有8例,出现皮疹伴发热和结膜充血的患儿24例,发热咳嗽、结膜充血伴皮疹,声嘶的患儿共有23例,轻度发热支气管肺炎入院后1天伴出疹的2例、<8月龄的患儿14例。
2护理要点
①消毒隔离:更换衣裤,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光线柔和,开窗通风2—3次/d(每次>20 rain),避免强光刺激。患儿餐具、洗漱用品应专用,鼻咽部分泌物及痰液应消毒,生活垃圾由专业机构统一集中焚烧。病房地面用消毒液湿式拖地2次/d,门口放置消毒脚垫,紫外线消毒1h/d。隔离期间限制探视,家属必须带口罩入室,并尽量缩短探视时间。
②发热护理:指导患儿卧床休息,饮水>1 000—2 500 ml/d,测体温脉搏1次/4 h。体温<39气可多饮开水降温,以防体温骤降影响出疹;体温>39℃可适当应用小剂量退热药,切忌紧衣厚被;出汗较多者给予温水擦浴,及时更换衣被,忌冷敷。
③皮肤黏膜护理:出疹期间保持皮肤清洁,穿宽松舒适棉质衣裤;剪短指甲,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瘙痒难耐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涂。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勤换内衣,皮肤干燥者可涂石蜡油润滑。高热不能进食者每日口腔护理2次,有口腔溃疡者涂锡类散,进食后及时漱口。结膜炎者可用生理盐水清洗,滴氯霉素眼液。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及干痂,保持鼻腔通畅。出疹不畅时可用香菜根煮汤服用,以促进疹出。
④并发症的护理:有呼吸系统并发症者应协助其有效咳嗽,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予半坐卧位吸氧、超声雾化吸人等。监控输液速度,防止发生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胸闷、气促、口唇发绀者给予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者应遵医嘱应用镇静剂、脱水剂,及时止惊,并加强安全防护,防止昏迷躁动患儿坠床、舌咬伤。中耳炎者应保持双耳干燥,必要时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耳道,再滴氯霉素甘油或l%石炭酸甘油。有胃肠道并发症者应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对呕吐腹泻患几做好皮肤护理,及时清理呕吐物,防止误吸,便后用软纸擦拭、温水清洗。
⑤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态度要和蔼,语言需温柔,操作技能熟练也是必要的,要使婴幼儿及其家长密切配合,努力为患儿创造最佳的临床治疗环境,尽量使学龄前儿童和学龄期的儿童摆脱恐惧紧张害怕心理,发热伴出疹的症状有许多情况可以导致,但是为了防控麻疹我们都会要求采取预防控制的措施,也是为了患者家人及周围人群的安全。保证各种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拥有好的治疗心理状态,对患儿的早日康复也是很有帮助的。
⑥饮食护理:①发热出疹期以清淡少油腻为主,如粥、豆浆、牛奶,退热期或恢复期以容易消化吸收其营养价值高的食物为主,如蒸蛋、肉泥等。②保证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尿量,多饮水。③少量多餐。所以日常饮食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多水分并富含维生素的流食或是半流食,随病情好转、体温降低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⑦环境护理:医院病房内要时刻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病房保持整洁安静,使患儿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患儿出现畏光症状时,要避免对眼睛的直接或强光刺激,病房内光线要柔和。病房每天要用紫外线消毒,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清新。要经常开窗,避免穿堂风更不能让冷风直接吹向患儿。对疑似麻疹、已确诊是麻疹的患儿都要进行病房隔离,避免发生病房交叉感染。
⑧家庭护理指导;随着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推进,各级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使近年来所发现的麻疹疹病例很少有重症病例的出现,50%以上均可家庭隔离,无需使用药物治疗,只需给予舒适的环境、清淡饮食即可痊愈。所以作为护理人员如何做好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及护理指导非常重要,规律的家庭生活、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对该病的康复至重要。
3讨论
在临床合理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护理人员全方面的精心护理,我院的这83例患儿均得到彻底治愈,麻疹属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所致,临床治疗方法无明显特异性,没有出现严重合并症的患儿采取对症治疗即可,因此,合理精细的护理对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强调护理的重要性[3]。同时也体现了医护人员对患陪人员所做健康教育工作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敏.47例小儿麻疹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3):657—658
[2]鲁侠.小儿麻疹的特点及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0):94—95
成人麻疹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7年6月我科共收治成人麻疹85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杨绍基主编《传染病学》麻疹诊断标准[1]。其中男51例, 女34例, 年龄18岁~43岁 (平均年龄25.1岁) , 其中18岁~30岁72例 (85.2%) , 30岁以上者13例 (14.8%) 。发病时间:全年除9月、10月外均有病例, 1月~3月42例 (44.4%) , 4月~6月38例 (44.7%) , 7月~8月2例 (2.3%) , 11月~12月3例 (3.5%) ;其中以4月为最多, 27例 (31.7%) , 其次为3月, 23例 (27%) 。
1.2 临床特点
成人麻疹体温高 (大多数达39.5℃, 平均38.5~40.3℃) , 持续时间长 (发热3 d~10 d, 平均7 d) , 伴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及卡他症状, 全部病例均有咳嗽、流涕、打喷嚏等卡他症状。早期表现不典型, 出疹较晚, 50.6%在第5天出疹, 皮疹较多, 20例出现皮疹融合, 甚至内有出血点;退疹较迟 (45例皮疹持续时间8 d) 。口腔科氏斑53例, 眼结膜充血64例, 但眼的畏光感不明显, 实验室检查麻疹Ig M抗体阳性率64.4%, 见表1。大多数病例在院外经不正规治疗尤其滥用激素等退热药物, 掩盖病情, 导致临床表现更不典型, 容易误诊。
1.3 并发症
主要并发症有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肝功能损害、喉炎、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见表1。
1.4 转归
本组85例患者均治愈, 病程6 d~29 d, 有并发症者病程明显延长。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
成人麻疹临床表现较儿童麻疹复杂, 全身中毒症状重、体温高、热程长、卡他症状明显, 早期就诊绝大多数可见口腔麻疹黏膜斑, 成人麻疹出诊时间迟, 皮疹重、退疹慢, 部分病例可出现出血性皮疹, 容易误诊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及猩红热等[2], 部分患者出疹顺序与儿童麻疹不同。另外成人麻疹并发症较多且复杂, 常可引起各种重要脏器损害, 以肺炎为多见, 本组病例达47%, 其次为中毒性肝损害及心肌炎等。本组病例冬季发病较少, 多集中于春末夏初的3, 4月, 占58.7%, 不同于既往的冬春季节为发病高峰的规律, 另外全年均有散发病例[4]。
2.2 护理对策
2.2.1 隔离与消毒
护理目标:切断传播途径, 防止传染。
护理措施:隔离至出疹后5 d, 餐具、洗漱用品专用, 保持室内安静, 空气新鲜, 室内每天开窗通风换气2~3次, 每次不少于30 min, 要避免直吹风, 光线充足, 温度适宜, 湿度保持在50%~60%, 如果空气干燥, 可以在房间内撒水或采用烧水增加湿度, 以免引起患者呼吸道干燥不适。被褥、衣物等每日曝晒1 h~2 h, 或紫外线照射1 h, 减少家人探视, 医护人员注意戴口罩、洗手等防护措施。
2.2.2 发热护理
主要表现: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面色潮红, 呼吸、脉搏增快。患者主诉发热不适。
护理目标:患者体温下降至正常, 不适感减轻。
护理措施:评估发热的程度及自觉症状, 采取相应措施。
首先卧床休息。体温较高时, 可鼓励患者多喝水, 并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 但禁止用凉水、酒精擦浴及冰敷, 体温低于39℃尽量避免使用退热剂, 以免影响出疹和延长病程。体温高于39℃时, 可根据医嘱使用适量退热剂;避免患者穿过多衣物捂痧子, 出汗时要及时擦干身体, 更换衣服, 避免风寒侵入而并发感染。
2.2.3 皮肤、黏膜的护理
主要表现:全身皮肤红色斑丘疹, 口腔黏膜疹。
护理目标:组织损害情况改善, 表现为红肿减退、皮疹消退、皮肤无感染。
护理措施:观察组织受损的程度, 采取相应措施。
皮肤因发热出汗、皮疹、褪疹脱屑引起的瘙痒, 应及时更换衣物, 用温湿软毛巾轻拭皮肤, 并及时擦干, 应剪短指甲, 以防抓破皮肤, 引起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如果患者皮肤瘙痒明显, 可局部涂搽炉甘石洗剂, 一日数次。
眼部因出疹引起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加, 患者会感觉不适, 可用淡盐水定时轻洗, 或根据医嘱使用适当的眼药, 不要用脏手或不干净的手绢揉擦, 以免造成感染。
口腔因发热、口腔黏膜斑、食欲减退、进食量减少等, 均会增加口腔感染机会, 让患者除早、晚、饭后清洁口腔外, 定时用淡盐水漱口, 可增加饮水次数, 以保持口腔清洁、舒适。口唇或口角裂者, 应局部涂以消毒石蜡油。口腔黏膜溃疡者, 先以1%~3%的碳酸氢钠溶液清洗, 然后局部涂以西瓜霜或冰硼散。
鼻塞者清除鼻腔分泌物后滴入1%麻黄素+呋喃西林液, 每天3~4次。
2.2.4 并发症的护理
(1) 并发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护理。主要表现:原症状加重, 高热持续或退热后体温再度升高, 咳嗽, 排脓性痰, 气促, 鼻翼扇动, 口唇紫绀, 肺部音。护理目标:不发生继发感染。护理措施:根据患者有无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现象, 采取相应措施。
保持室内清洁, 每天用0.5%的过氧乙酸喷雾空气消毒1次。加强巡视, 如患者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紫绀或出疹不顺利, 立即与医师联系。呼吸困难者使其半卧位, 帮助患者翻身、叩背, 每天2~3次, 以助痰液排出。有紫绀者及早给予吸氧,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分泌物黏稠不易排出者可给予止咳祛痰药物或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有继发感染, 根据医嘱及早应用广谱、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腹泻的护理。主要表现:观察患者有无体重下降。护理目标:减少腹泻次数, 提高患者身体抵抗力。护理措施:腹泻以年龄偏大者多见, 多在出疹时伴腹泻, 每日2~15次不等, 呈黄色水样便。要密切观察体温、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尤其是腹泻严重的患者, 应观察大便性质、量及次数, 根据医嘱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保持酸碱度及水、电解质的平衡, 准确记录出入量, 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 有无口渴、烦躁等低血容量休克症状, 及早给予相应的处理, 防止发生低血容量休克。一般在体温下降、皮疹逐渐消退时腹泻便逐渐减轻[5]。
2.2.5 饮食的护理
主要表现:观察患者有无体重下降。
护理目标:体重保持不变或略有增高。
护理措施: (1) 根据具体情况, 给予流质、半流质, 易消化, 富于营养的食物。少食多餐, 避免生冷、干硬、油腻、含刺激性调料的食物。并向家属做好宣教, 不必忌口; (2) 补充维生素A、B、C、D, 防止维生素缺乏; (3) 恢复期逐渐增加饮食的质和量, 保证患者饮食得到合理安排, 每天进食量能满足机体需要; (4) 每周测体重1次。
2.2.6 心理护理
主要表现:患者对疾病有恐惧心理。
护理目标: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护理措施:耐心施教。
由于成人麻疹并发症多, 病情较重, 患者对该病不了解, 往往存在一些恐惧的心理。有的患者担心皮疹会留下瘢痕, 部分患者害怕把麻疹传染给亲属等, 均有较大的心理负担。在护理中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让其了解该病的基本知识, 明确该病绝大部分可以完全治愈, 皮疹消退后不留痕迹, 以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加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 近年来由于儿童广泛地接种麻疹疫苗, 使成人麻疹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成人麻疹临床表现较儿童复杂, 不典型病例多, 全身中毒症状重, 体温高、热程长、卡他症状明显, 出诊时间迟, 皮疹重、退疹慢, 部分病例可出现出血性皮疹;并发症多, 容易误诊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及猩红热等, 常可引起各种重要脏器损害, 以肺炎为多见, 本组病例达47%, 其次为中毒性肝损害及心肌炎等。本组病例冬季发病较少, 多集中于春末夏初的3, 4月, 占58.7%, 不同于既往的冬春季节为发病高峰的规律, 另外全年均有散发病例, 此特点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高度重视。麻疹一经诊断, 尽早住院、隔离, 接受正规治疗护理, 以减少并发症, 缩短病程, 减少不必要的心理与经济负担, 同时要加强卫生宣教,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减少麻疹的传播。
致谢:本课题是在王勤英教授、李红副教授、张金叶护士长及张玲荣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课题进行中的每一个细节无不渗透着四位导师的心血和汗水, 在课题设计论文撰写阶段, 她们的科研态度严谨, 知识渊博, 诲人不倦, 是我学习的榜样。衷心感谢各位导师给予我各方面的帮助、支持及教导。感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科全体医护人员对我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杨绍基.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6~61
[2]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59~67
[3]董作亮, 任丽, 陈锦英.麻疹病毒变异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3, 30 (2) :96~99
[4]杨萍, 方昊, 郭钦瑞.诸暨市1993~2002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传染病信息, 2004, 3 (1) :46~47
成人麻疹护理 篇4
关键词:成人麻疹,临床特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以发热、咳嗽、流涕, 眼结膜充血, 颊黏膜麻疹黏膜斑和皮肤红色斑丘疹等为主要表现。以往多见于儿童, 2006年春天, 我市在外来务工人员中发生了麻疹的暴发流行, 并引起了当地村民发病。近一个多月全市收治麻疹病人157例, 其中成人麻疹149例, 占94.9%。现将威海市传染病医院等四家医院收治的149例成人麻疹病例的发病、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以总结成人麻疹的发病和治疗特点, 加强研究, 采取有效措施, 控制麻疹蔓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市自2006年2月28日至2006年4月5日共收治麻疹病人157例, 其中成人麻疹149例, 占94.9%。在成人麻疹病人中男38例, 女111例, 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原因为暴发的电子厂以女工为主) , 外来务工人员128例, 本地居民2l例, 其中大多数出生于农村, 有麻疹疫苗免疫史23例, 无免疫史102例, 免疫史不详24例。最大年龄为49岁。住院时间 (6~20) d, 平均住院10d。
1.2 临床表现
早期均有发热、结膜充血、流泪、畏光、刺激性咳嗽、咽部充血, 典型的红色斑丘疹, 出疹顺序多从头面部开始。恢复期均有糠秕样脱屑及暗褐色色素沉着, 本组病例发热者149例, 为100%, 体温在38~41℃, 发热时间 (2~9) d, 结膜咽部充血及刺激性咳嗽149例, 为100%。口腔麻疹粘膜斑129例, 为86.6%。出疹时间为发热后 (2~5) d不等, 发热2d出疹48例, 为32.2%。 (3~5) d后出疹101例, 为67.8%。
1.3 实验室检查
⑴周围血象:一般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正常或低于正常, 少数合并细菌感染,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64例, 占42.9%。⑵肝功能:异常29例, 占19.4%, 均为轻度或中度异常 (排除其他类型肝炎) 。主要以谷丙转氨酶升高, 未出现黄疸。⑶胸片:提示肺部改变者120例, 占80.5%。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加粗, 结构紊乱、模糊或小片状阴影。⑷心电图:提示ST-T改变26例, 占l7.4%, 未出现心衰。
1.4 并发症
(1) 支气管肺炎120例, 占80.5%, 其中28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合并细菌感染并肺部感染者症状较轻, 多有咳嗽少痰, 无明显胸痛, 很少有呼吸困难。肺部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 (2) 咽炎及结膜炎等不同程度卡他症状149例, 为100%。 (3) 扁桃体炎36例, 占21.6%。 (4) 喉炎28例, 占18.7%, 其中2例出现急性呼吸困难, 经抢救治疗24h后症状缓解, 最终治愈出院。 (5) 中毒性肝炎29例, ALT一般高于正常2~5倍, 无明显黄疸。有食欲减退, 全身乏力, 尿黄等肝炎症状。 (6) 急性胃肠炎37例, 占24.8%, 多出现于发热期第 (3~5) 天, 经过消炎、补液, 随体温下降、皮疹消退而症状消失。
1.5 治疗与预后
卧床休息, 控制高热, 多采用物理降温或生理盐水灌肠, 必要时少量, 一次性使用地塞米松, 减轻中毒症状。给足量维生素C, 补充水、电解质。周围血象升高者, 给予抗生素治疗, 多用青霉素或喹诺酮类。常规使用清开灵治疗5d。随时对症治疗各型并发症, 护心护肝等药治疗, 预后好, 出院前复查以上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症状消失, 治愈出院, 无病例死亡。
1.6 护理措施
⑴开窗通风, 隔离:确诊后麻疹病例住同一病房, 给予隔离, 疑似病例单室隔离。居室设有换风系统, 每日定时通风换气, 避免病人被风直接吹到, 避免阳光直晒, 用深色窗帘遮盖, 室内保持一定的温湿度, 地面泼洒一些水。病房内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次, 护理人员戴好口罩并注射麻疹疫苗。⑵高热护理:前期、出疹期体温在39.5~40℃以上时可以用紫雪散、柴胡、清热解毒散等缓和的退热剂退热, 把握热度不能降得过猛, 以免剧烈的退热会使疹子发散不充分, 头部可敷温湿毛巾。由于病人高热消耗较大, 应鼓励病人少量多餐, 进食一些流质半流质饮食, 多喝开水。⑶口腔、皮肤护理:高热时食欲降低, 麻疹病毒所致颊部粘膜溃疡, 易引起口腔感染。口腔应保持湿润清洁, 盐水漱口, 每天重复几次或给予0.5%碘伏液含漱, 晨起, 每次餐后30min含漱护理2次, 每次 (3~5) min, 并用0.5%碘伏液棉棒按口腔护理操作步骤擦拭, 口唇干裂者, 局部涂石蜡油。保持床铺柔软、清洁、干燥、无屑。忌用肥皂及刺激性药物涂擦皮肤, 局部皮肤忌搔抓,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⑷结膜炎的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洗眼3次, 清洗后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视力模糊、畏光者嘱其视绿色植物, 戴墨镜, 并给予口服维生素A。⑸心理护理:当患者出疹前出现持续高热, 伴结膜炎者出现视力模糊时常出现焦虑、急躁、甚至悲观情绪。要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 向患者讲解本病的病因、发病特点、诊疗原则及预后情况, 解除患者的急躁悲观情绪及顾虑, 使患者放心、安心, 并积极配合治疗。⑹积极防治肺部感染的并发症: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多喝水, 高热卧床患者给予翻身、拍背, 鼓励咳嗽、咳痰。部分病例行雾化吸入, 及时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并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2 讨论
2.1 本组病例多为外来务工的农家子女, 或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本地成人, 疫苗接种史不详, 因本地麻疹基础免疫工作较好, 形成了比较稳固的免疫屏障, 对个别没有免疫力的易感人群形成了保护, 因此我市多年没有麻疹流行, 造成了易感人群积累, 因外来的传染源传入, 引起了本地成人发病。另外麻疹的人工免疫产生的抗体弱, 保护期限较短, 一般认为麻疹疫苗接种后5~6年免疫力消失, 最长不超过12~15年[1]。本组中有23例有疫苗接种史, 但又发病, 提示应考虑对成人开展麻疹疫苗加强免疫。
2.2 本组病例均有以下特点: (1) 临床过程较儿童麻疹复杂, 全身中毒症状重, 体温高, 热程长, 出疹时间迟, 皮疹重, 退疹慢[1]。卡他症状明显, 其轻重与皮疹程度成正比。虽有发热皮疹、疹退后出现皮肤脱屑、色素沉着等规律, 发热 (2~5) d出现皮疹, 不一定全身出齐, 部分病人疹出至躯干就止。 (2) 费珂氏斑多在早期出现, 且不易发现, 容易误诊, 因而费珂氏斑不能作为麻疹诊断的主要依据。反之, 如发热并出现结膜及咽部充血、咽部刺激性咳嗽等卡他症状为100%, 可作为早期诊断依据[2]。
2.3 在护理过程中, 应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 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和并发症的先兆症状, 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护理措施。认真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总之, 近年来麻疹又有回升, 这表明一旦有传染源传入, 麻疹便在免疫屏障较弱的易感者中发生, 尤其我市流动人口较多, 病例传入的可能性更大, 需加强卫生宣教,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减少麻疹传播。发病后, 尽早住院、隔离, 接受正规治疗护理。另外成人麻疹症状明显, 易致并发症, 治疗护理上与儿童麻疹相比较复杂, 应引起大家重视。
参考文献
[1]夏利萍.麻疹126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5) :547.
成人麻疹40例临床分析 篇5
关键词:成人麻疹,临床特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 但全年均可发生, 该病主要在6个月~5岁小儿间流行, 我国自普遍接种疫苗以来, 麻疹流行得到很好的控制[1]。但近几年来, 麻疹疫情又有所回升, 不仅小儿麻疹发病率有所增加[2], 而且成人麻疹病例的报道越来越多。我科2006年至2009年收治50例, 其中成人40例, 占80%,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中男24例, 女16例, 年龄20~40岁。有明确幼时接种过麻疹疫苗的16例, 其余不确定是否有接种过麻疹疫苗。
1.2 临床表现
(1) 发热4 0例 (1 0 0%) , 其中体温在3 9~4 0℃之间者2 8例 (70%) , 38~39℃之间者10例 (25%) , 眼结合膜充血28例 (70%) , 咳嗽20例 (50%) 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 呕吐, 腹泻等有16例 (40%) , 以腹泻居多;头痛4例 (10%) 。可见麻疹黏膜斑36例 (90%) 。 (2) 多在病程3~4d时发热, 呼吸道症状加重, 开始出现皮疹, 出疹顺序自上而下遍及全身, 皮疹多且较密集的斑丘疹, 且相互融合成片, 下肢比较少, 持续时间大多数5~8d。
1.3 并发症
合并支气管炎16例 (40%) , 肺炎5例 (12.5%) , 肝功能异常16例, 其中ALT:50~100U/L者12例, ALT:100~200U/L者2例, ALT>200U/L者2例, 总胆红素轻度升高者2例。
1.4 麻疹IgM检测
40例患者全部为阳性。
2 结果
经过积极抗病毒, 抗感染治疗, 对症和支持治疗。病程8~16d, 体温正常, 无自觉症状, 皮疹逐渐消退, 肝功能正常, 全部患者治愈出院。
3 讨论
3.1 (1) 近四十年来, 由于全国广泛开展对麻疹易感儿童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 儿童麻疹发病率显着降低, 而成人麻疹呈上升趋势。, 我科收治50例麻疹患者, 其中40例为成人, 占80%, 30岁以下青年居多。 (2) 麻疹病毒人类普遍易感, 其免疫失败说明人体内麻疹抗体水平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 提示麻疹疫苗接种非终生免疫, 成人亦为麻疹的易感人群。在成人麻疹患者中大多数都是城镇居民, 应该都接种过麻疹疫苗, 但有些来城市打工人员就没有明确接种史。幼时接种过麻疹疫苗, 以后未再复种, 使体内抗体的水平降低而感染;无效接种或漏种, 致使机体未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力。 (3) 患者患过一次麻疹很少患第二次, 分析成人患麻疹是因为体内抗体量不足或消失[3]。因此认为从未患过麻疹的成人是主要人群。 (4) 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科, 是遗传性, 抗原性稳定的一种病毒, 只有一个血清型, 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分离到麻疹病毒的野毒株, 与50年代和60年代相比, 在生物活性和抗原性上出现不少差异, 研发新型麻疹疫苗, 减少发病率。
3.2 成人麻疹的特点: (1) 皮疹多且密集, 分布颜面部及躯干部, 融合成片, 部分病例可有出血性皮疹。 (2) 呼吸道及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高热且持续时间较长。 (3) 退疹时间长, 恢复较慢, 治疗时间长。 (4) 消化道症状较严重。 (5) 多数并发支气管炎, 肺炎, 肝炎。针对麻疹发病率上升, 做好预防接种, 尤其是成人可以再次进行麻疹疫苗的接种。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发病率。观察成人麻疹, 除恢复较慢, 治疗时间较长外, 加强护理及营养支持, 密切关注并发症, 并及时给与恰当的治疗, 均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杨绍基, 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谷斌.小儿麻疹155例临床分析[J].传染病信息, 2005, 18 (1) :39.
成人麻疹护理 篇6
1 9例不典型成人麻疹误诊患者的病历资料, 并对其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例均为来两院就诊的患者, 且符合麻疹的诊断标准[1]。男12例, 女7例;年龄19~49岁, 平均25.2岁;外来务工13例 (13/19) , 本地居民6例 (6/19) ;误诊时间2~6天;有麻疹疫苗接种史8例 (8/19) , 无麻疹疫苗接种史5例 (5/19) , 不详6例 (6/19) 。
1.2 临床表现
发热19例 (19/19) , 剧烈呕吐6例 (6/19) , 腹痛腹泻5例 (5/19) , 肌肉疼痛、心悸气短各3例 (各3/19) , 头痛神萎、神志模糊各1例 (各1/19) 。口腔麻疹黏膜斑11例 (11/19) , 稀少皮疹3例 (3/19) , 淤点样皮疹1例 (1/19) , 密集样皮疹12例 (12/19) , 融合性皮疹3例 (3/19) 。
1.3 辅助检查
血白细胞下降8例 (8/19) , 正常6例 (6/19) , 升高5例 (5/19)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正常4例 (4/19) , 50~200U 5例 (5/19) , 201~600U 4例 (4/19) , 601~1000U 4例 (4/19) , 1001~1200U 2例 (4/19)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肌酸激酶 (C K) 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 K-M B) 均呈2倍升高5例 (5/19) , 呈3倍升高3例 (3/19) 。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动过速10例 (10/19) , 伴ST波改变3例 (3/19) 。X线胸片提示肺炎3例 (3/19) , 支气管炎3例 (3/19) 。彩超示肝门淋巴结肿大5例 (5/19) ,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例 (3/1 9) 。麻疹I g M抗体阳性19例 (1 9/1 9) 。
1.4 误诊疾病
沙门氏菌感染5例 (5/19) , 药疹4例 (4/19) , 病毒性肝炎4例 (4/19) , 支气管肺炎2例 (2/19) , 病毒性脑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及病毒性心肌炎各1例 (各1/1 9) 。
2 讨论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病变为全身淋巴组织中有多核巨细胞形成, 特别多见于扁桃体、脾脏与阑尾等, 潜伏期6~18日, 好发年龄在6个月至5岁, 随着人口流动及计划免疫的时效下降, 成人麻疹陆续发病。因成人麻疹临床表现和体征缺乏规律性, 易被误诊。杨夕芳等[2]报道成人麻疹误诊药疹1例, 另有报道[3]甲型副伤寒合并麻疹误诊为药疹1例。本组病例有1例因症状轻, 皮疹稀少, 第二天出疹, 低热而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4例因手术后期发热不退伴肺炎, 皮疹顺序及分布无规律, 多种用药拟为药疹;11例前驱期长达6天, 持续高热, 神志改变, 无口腔麻疹黏膜斑, 因脏器损害或并发症出现而误诊为病毒性肝炎、沙门氏菌感染、病毒性心肌炎或病毒性脑炎;3例因继发感染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而误诊为支气管肺炎或败血症。其中误诊为沙门氏菌感染的4例因用二联抗生素致肝损害加重, 笔者考虑首先是麻疹病毒直接损害所致, 与赵红心等[4]报道相符, 另与药物副作用有关。
分析误诊原因: (1) 人口流动性大, 麻疹接触史不详, 各地人口有漏种现象; (2) 夹有地方性语言, 病史采集不到位; (3) 随年龄增长, 获得性免疫力减弱, 易感性增加; (4) 预防接种史不详, 群众对预防接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5) 临床症状不典型, 脏器损害多, 加之许多年轻医生或社区医生未接触过麻疹, 警惕性不高。
本文提示, 临床医生对发热、乏力、皮疹、恶心患者及时做眼结膜和口颊黏膜检查, 白细胞计数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分析消化道症状明显伴肝损害的病因, 慎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对血白细胞计数升高继发感染者及时采样、行辅助检查及综合判断, 合理应用抗生素;拟诊患者送血样行麻疹抗体I g M检测, 早隔离、防传染, 同时加强护理, 尤其是口腔、眼部、皮肤及高热的处理, 并注意观察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69.
[2]杨夕芳, 郑志菊, 陈琴芳, 等.成人麻疹误诊1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2, 12 (6) :448.
[3]杨守平, 邱建萍.甲型副伤寒合并麻疹误诊为药疹1例[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5, 4 (9) :571.
成人麻疹护理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按照《湖北省健康成人麻疹抗体水平监测方案》规定的抽样方法, 在全区23个预防接种门诊, 选定5个年龄组 (15~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和35岁以上) 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 按照男女1∶2~1∶2.5的比例, 全区每个年龄组调查不低于150人, 总体调查不低于750人。
1.2 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业人员采用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麻疹患病史和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采集静脉血4m L, 分离血清后于-20℃保存。
1.3 血清学检测
血清标本在冷藏条件下送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由省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检测中心统一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 抗体滴度<1∶200为阴性, ≥1∶200为阳性, ≥1∶800为具有保护性。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Epi Data3.1建立数据库, SPSS13.0进行统计。采用χ2检验进行不同组别间抗体阳性率的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全区共调查800人, 除去血清量不足的2人, 实际检测798人。其中, 男性247人, 女性551人, 男女性别比为1∶2.23。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7.34% (697/798) , 几何平均滴度为1∶552.04;麻疹抗体保护率为22.56%。
2.2 不同年龄组人群
不同年龄组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均>83%, 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8, P>0.05) ;保护率最高为35岁以上组, 为41.28%;最低为15~19岁组, 为10.37%, 各年龄组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2.86, P<0.01) 。见表1。
2.3 不同性别人群
男性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5.43%, 女性为88.20%,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19, P>0.05) ;而麻疹抗体保护率男性 (27.13%) 高于女性 (20.5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8, P<0.05) 。见表1。
2.4 不同职业人群
不同职业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均>8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6, P>0.05) 。而麻疹抗体保护率最高为医务人员 (39.20%) , 最低为学生 (9.0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5.37, P<0.01) 。见表1。
3 讨论
预防麻疹的有效手段是接种麻疹疫苗 (MV) , 血清学检测Ig G抗体水平监测是直接衡量人群免疫力总体水平的唯一方法[3]。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襄阳市襄州区健康成人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7.34%, 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麻疹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别, 且均>80%;而麻疹抗体保护率则较低, 平均只有22.56%, 且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麻疹抗体保护率差异较大。各年龄组中, 15~19岁麻疹抗体保护率最低 (10.37%) , 其次是20~24岁和25~29岁组;女性低于男性;职业中以学生最低 (9.09%) 。这与近几年来襄州区麻疹15岁以上成人发病构成比增高是一致的。
有研究显示, 中国不同省、市麻疹血清学调查, 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波动在80%~96%之间[4]。此次调查健康成人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7.34%, 以年龄组计, 与李娟等报道的北京市情况 (80.61%~88.24%) 相似[5], 但低于广东 (96.62%~98.25%) [6]、江苏 (94.00%~94.67%) [7]、固原 (81.70%~100%) [8]和绵阳 (93.2%~98.2%) [3]的阳性率。15~30岁仍有17%以下的阴性率, 提示易感人群的存在;职业以农民、学生和工人麻疹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
襄州区健康成人麻疹抗体保护率只有22.56%, 远远低于广东 (71.98%~85.51%) [6]和绵阳 (77.3%~82.6%) [3]的保护率。30岁以下人群低于17.61%, 女性只有20.51%, 而学生更低, 只有9.09%。这可能与免疫人群免疫水平自然消退、经济水平、人口密度、居民防病意识、疫苗流通环节的保存、基层接种人员的接种技术和执行能力等因素有关[3]。因此, 应对30岁以下的女性、农民和学生给予必要的关注。
襄州区2013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7.65/10万, 在全省处于较高水平, 且与该区2012年发病率 (1.10/10万) 相比增长了5.95倍, 充分印证此次血清学调查结果。针对襄州区麻疹发病情况以及健康成人麻疹抗体水平, 建议增加育龄妇女、青年学生的成人麻疹疫苗免疫针次, 以提高麻疹保护率水平, 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 阻断麻疹野病毒的传播。成人接种麻疹疫苗可以使成人发病率下降, 减少婴幼儿接触传染源的机会, 从而间接地降低婴幼儿的发病率。育龄妇女预防接种, 除提高自身麻疹抗体水平、降低麻疹发病率外, 还可增高婴儿麻疹胎传抗体水平, 是控制低月龄婴儿麻疹发病的必要手段。因此, 在控制麻疹策略上, 一方面要加强儿童的麻疹免疫接种, 另一方面也应重视成人的麻疹免疫接种[9]。
参考文献
[1]王凝芳, 陈菊梅.传染病学——高级医师案头丛书 (第1版) [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5:159-164.
[2]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S].2006.
[3]张佩如, 陈志, 凡娅, 等.绵阳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调查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9, 25 (4) :267-271.
[4]汤杰.麻疹抗体血清学研究现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0, 21 (5) :48-49.
[5]李娟, 卢莉, 陈萌, 等.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麻疹抗体水平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3, 47 (10) :916-919.
[6]韩轲, 郑慧贞, 吴承刚, 等.广东省户籍人群2010年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2, 18 (5) :432-434.
[7]胡莹, 陆培善, 邓秀英, 等.江苏省2012年健康人群麻疹-风疹-腮腺炎IgG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3, 23 (12) :2650-2654.
[8]张志军, 曹文延.固原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12, 34 (2) :180-181.
成人麻疹护理 篇8
关键词:α-1b干扰素,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患者中较常见。由于麻疹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发生大规模爆发,患者首先出现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等症状,之后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疹退后皮肤遗留有糠麸状脱屑、色素沉着等。如处理不当,还可引发脑膜炎、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临床上儿童出现麻疹较为常见[1],而成人较为少见。本文分析了a-1b干扰素治疗成人麻疹疗效,现将研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1月成人麻疹患者100例,随机方法分组。所有患者均符合麻疹的临床诊断标准,且排除患者中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者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常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的年龄在21~30岁,平均年龄为(25.94±3.45)岁。干扰素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的年龄在22岁到3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35±3.11)岁。所有患者存在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且存在科氏斑,全身皮肤出现程度不一典型红色斑疹。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应用青霉素进行抗炎治疗(商品名:注射用苄星青霉素;国药准字H20033291;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生产)临用前加适量灭菌注射用水使成混悬液。肌内注射,一次60万~120万单位,2~4周1次。并给予病毒唑治疗。(1)药物生产厂家及批号:病毒唑针由徐州莱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3111。(2)用法与用量:5%葡萄糖注射液50ml+病毒唑针15mg/kg静脉滴注,日1次,连续治疗5天。
干扰素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a-1b干扰素治疗(商品名:赛若金;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30μg×10支/盒);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0960059)一次10~30μg,皮下或肌肉注射,隔日1次,连续3周为1个疗程。可根据病情延长或重复疗程。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
1.4 数据处理
将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相关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给予分析并使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给予分析并使用()表示,P<0.05做为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干扰素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均为2.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消失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和皮疹消退时间明显长于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成人麻疹较为少见,临床上常规一般用抗病毒和抗炎药物治疗,本研究中应用的是青霉素和病毒唑。病毒唑属广谱抗病毒类药物,但因其过强依赖于病毒腺苷激酶,极易产生耐药,致使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较差。另外,病毒唑还有致畸危险性,因此,限制了其应用范围[2]。
而干扰素属于广谱抗病毒类药物,不仅能与机体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促进相关免疫应答基因的激活,特殊蛋白质的合成能对病毒衣壳蛋白、核酸聚合酶的合成进行有效抑制,阻断了病毒的增生和繁殖,还能对促进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力的提高[3]。
在本研究中,干扰素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均为2.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2.0%,可见加用干扰素治疗明显降低了成人麻疹并发其他疾病的概率。常规组患者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消失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和皮疹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可见在促进临床症状消退上,干扰素的作用更强。
参考文献
[1]谢欣,李雪丽,田静,等.咪唑斯汀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γ-干扰素和白介素4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3,42(7):402-404.
[2]王国辉,王建茹,王艳会,等.复方敏维糖浆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和干扰素-γ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6):834-835.
【成人麻疹护理】推荐阅读:
成人麻疹的特点及护理08-05
小儿麻疹护理09-21
小儿麻疹的护理11-28
麻疹的预防和护理10-29
麻疹患者的观察及护理12-26
麻疹肺炎07-19
麻疹抗体01-20
麻疹病例07-11
婴儿麻疹09-23
麻疹风疹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