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血清抗体水平(精选8篇)
麻疹血清抗体水平 篇1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人类接种麻疹疫苗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发生麻疹的机率可高达90%[1]。儿童是受麻疹侵害最严重的群体,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有大于200万的儿童死于麻疹[2]。由于麻疹抗原稳定,血清学单一,且感染麻疹病毒后形成的免疫力稳固而持久,因此控制麻疹的流行,消除麻疹的传播是可以做到的。目前,在发达国家麻疹病例已经十分罕见[3,4]。我国自1965年接种麻疹疫苗开始,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麻疹疫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依然存在麻疹散发和局部暴发流行的病例。但人群中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为87%左右,离95%的目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全面了解哈尔滨市香坊区1~6岁儿童麻疹抗体水平,为调整免疫策略、控制麻疹的传播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选取哈尔滨市香坊区黎明社区、红旗社区、建筑社区作为调查点,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1~6岁儿童中抽取研究对象。
1.2调查方法
对已经确定需进行调查的对象了解其资料,进行个案调查,收集并掌握调查信息。在对调查对象完成讯问后,调查问卷在调查对象之间相互交换,完善调查内容查缺补漏。调查结束后,当日再由另外一个调查员检查问卷内容确认无误后签字。
1.3 抗体检测
准备0.5m L带盖离心管,向其中加入180μL生理盐水,利用一次性采血针采集手指血或耳垂血的末梢血,用一次性定量采集管取20μL加入到带盖离心管中,当管底出现自然沉降的血球时,取上清液进行检测,同时填写样本登记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测定麻疹Ig G抗体水平,检验和结果判定方法依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使用Epi Data3.02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运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疹抗体水平
本次共调查924名儿童,其中男童456名,女童468名。麻疹Ig G抗体阳性者834人,阳性率为90.3%。
2.2 不同社区儿童麻疹抗体水平
本次调查儿童中,黎明社区434人,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为91.5%;红旗社区195人,抗体阳性率88.9%;建筑社区295人,抗体阳性率90.3%。三个社区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7,P>0.05)。见表1。
2.3 不同性别的麻疹抗体水平
本次调查男童共456人,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91.2%,女童468人,抗体阳性率89.3%,不同性别的麻疹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0,P>0.05)。见表2。
2.4 不同年龄的麻疹抗体水平
将调查儿童按照年龄进行分组,其中1~2岁共433人,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为84.8%;3~4岁共268人,抗体阳性率为96.3%;5~6岁共223人,抗体阳性率为93.7%,不同年龄麻疹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58,P<0.01)。见表3。
2.5 不同来源儿童麻疹抗体水平
本次调查散居儿童484人,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86.0%;幼托儿童432人,阳性率95.1%;学生8人,阳性率87.5%,其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15,P<0.01)。见表4。
2.6 不同接种次数的麻疹抗体水平
本次调查无接种史者19人,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68.4%;接种一次者265人,抗体阳性率79.2%;接种两次者545人,抗体阳性率95.4%;接种三次者95人,抗体阳性率95.8%。经χ2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2,P<0.01)。见表5。
3 讨论
随着对麻疹疫情的控制以及麻疹免疫接种的日益完善,我国麻疹发病率显著降低。2008年各地区的麻疹抗体阳性率的报告中,合肥为75.3%[5]、石家庄为91.14%[6]。2009年嘉定区8月龄~6岁儿童报告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8.7%[7]。本次调查中,香坊区1~6岁儿童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为90.3%,达到了形成免疫屏障所需90%的免疫水平,可以阻断麻疹传播。但如果想要实现WHO消除麻疹计划的目标,抗体阳性率需要持在95%以上,香坊区儿童距离此免疫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有待于加强。
本调查结果发现,哈尔滨市香坊区不同社区和不同性别儿童麻疹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香坊区的麻疹接种工作普及广泛,且免疫效果和性别无关,这与麻疹作为一种传染病在男性女性中发病率并无明显差别是相一致的。另外,在调查的儿童当中以托幼儿童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为最高达95.1%,其次为学生87.5%,散居儿童最低为86.0%,这可能与学习机构的卫生意识、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有效落实有关,使托幼儿童和学生的麻疹抗体水平普遍高于散居儿童。
调查发现,香坊区1~6岁不同年龄儿童的麻疹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于6月龄的新生儿有来自母体的麻疹抗体,因而我国儿童麻疹疫苗初免时间定为8月龄,在1.5~2周岁时进行复种,以提高免疫成功的概率。本次调查1~2岁婴幼儿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仅为84.8%,未达到90%的阻断麻疹传播水平。文献报道越早开展免疫接种,接种率会越高,效果会越好[8]。因此香坊区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生儿的麻疹初免工作,保证新生儿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疫苗接种。本次调查香坊区儿童麻疹抗体水平最高年龄组为3~4岁,抗体阳性率达96.3%,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政策落实未完全到位,本该在1.5~2周岁进行的第二次麻疹复种往往会有所推迟,因此3~4岁组儿童的麻疹抗体水平较高。但人体内抗体水平并非一成不变的,距离接种时间越长抗体水平会越低,因此本研究中5~6岁儿童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3.7%,较3~4岁组有所降低。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接种次数的麻疹抗体水平存在差异,且接种次数越多,麻疹抗体阳性率越高,其中接种两次、三次者的麻疹抗体阳性率分别达到95.4%、95.8%的较高水平,达到了WHO定义的消除麻疹,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需达到的95%的标准。因此完善免疫计划,按规定进行免疫接种,定期监测免疫水平,适时进行加强免疫接种是提高麻疹抗体阳性率、防治麻疹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哈尔滨市香坊区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水平较高,麻疹的防控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与消除麻疹目标尚有较大距离,需进一步加大消除麻疹策略的落实力度,提高人群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尤其要维持初次免疫接种的及时率和重视初免后的加强免疫工作。
参考文献
[1]WILLIAM AKINSOM,M.D.M.P.H CHARLES WOLFE,主译潘会明,陈斌.疫苗可预防疾病流行病学和预防[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68.
[2]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Task Force for Disease Eradication,June2009[J].Wkly Epidemical Rec,2009,84(44):459-66.
[3]WHO.Progress towards global Measles Control And Elimination,1990-1996[J].Weekly Epidemical Record,1997,72(47):349-353.
[4]WHO.Global measles mortality reduction and regional elimination2000-2001[J].Weekly Epidemiol Record,2002,77(7):50-55.
[5]刘振武,王晓萍,黄鸿艳,等.2008年合肥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16(2);13-14,30
[6]王晓丽,侯玲,孙汝春,等.石家庄市2006-2008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J].医学动物防治,2010,26(8):703-704.
[7]石国政.嘉定区麻疹疫情变迁和人群免疫水平现况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8]Grais RF et al.Exploring the time to intervene with a reactive mass vaccination campaign in measles epidemics[J].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n,2006,134:1-5.
麻疹血清抗体水平 篇2
【关键词】 麻疹;脊灰;乙脑;抗体水平;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8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96-01
为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保证疫苗的有效接种,巩固无脊灰成果、消除麻疹、降低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及时掌握我区儿童预防接种免疫效果,为制定免疫规划工作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渭城区疾控中心组织专业人员于2013年7月1日至12日对我辖区0-6周岁儿童开展麻疹、脊灰、乙脑疫苗抗体水平监测。
1 资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0-6周岁儿童。
1.2 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遵循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对每名儿童采末梢血20微升,加到预先盛有180微升样品稀释液的离心管中,在2个工作日内将样品冷藏运送到区疾控中心。
1.3 实验材料 麻疹、脊灰、乙脑疫苗IgG抗体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由江苏冠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麻疹试剂批号:20130601、效期:20140617;脊灰试剂批号:20130401、效期:20140418;乙脑试剂批号:20130601、效期:20140612。
1.4 试验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根据反应色别判断阴、阳性结果。
2 结 果
本次共检测400名儿童,采集合格血清标本400份,其中麻疹抗体阳性人数380人,阴性20人;脊髓灰质炎抗体阳性人数381人,阴性19人;乙脑抗体阳性人数377人,阴性23人,麻疹、脊灰、乙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5%、95.25%、94.25%,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了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抗体保护水平。
3 讨论与建议
3.1 麻疹、脊灰、乙脑疫苗抗体水平是评价健康人群免疫屏障的客观指标,麻疹、脊灰、乙脑减毒活疫苗都有很好的免疫原性,接种后免疫成功率高。本次监测结果表明,我区麻疹、脊灰、乙脑抗体阳性率较高,分析主要原因有:
3.1.1 我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免疫规划服务体系和疫苗供应冷链管理体系,通过持续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使计划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有效地保护了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
3.1.2 近几年由于不断地开展麻疹、脊灰疫苗的強化免疫和常规免疫查漏补种等工作,儿童体内产生免疫记忆反应使抗体水平升高的结果。
3.2 检测中发现有20、19及23名儿童分别对麻疹、脊灰、乙脑疫苗均未产生保护性抗体,分析主要原因有:
3.2.1 有些儿童免疫功能不健全,存在个体差异,导致未产生保护性抗体。
3.2.2 有些儿童在检测前刚刚接种了麻疹、脊灰、乙脑疫苗,机体还未到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时间。
3.2.3 也可能与疫苗的特异性等因素有关。
因此开展麻疹、脊灰、乙脑疫苗抗体水平检测有助于发现免疫薄弱区和免疫不成功的儿童,为消除免疫空白人群,制定免疫规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3 通过开展麻疹、脊灰、乙脑疫苗抗体水平检测,对未产生保护性抗体的儿童进行免费补种,巩固和提高接种率和接种质量,使健康人群形成稳固的免疫保障。
3.4 加强疫苗储运和冷链监测,确保疫苗的接种效价。
3.5 加强免疫规划知识的培训,提高预防接种人员的业务水平、操作技能,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将常规免疫与查漏补种工作相结合,使我区疫苗的接种工作得到日趋规范和完善,保证接种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使疫苗相关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麻疹血清抗体水平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ELISA体外诊断试剂盒(麻疹IgG,流脑IgG),深圳市安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1.2 对象
2~15岁儿童。
1.3 方法
用一次性采血针采集末梢血(手指血或耳垂血),用一次性定量采血管取20μL,加到预先盛有180μL生理盐水的0.5 mL带盖离心管中,待血球全部自然沉降到管底后,取上清液检测。标本、试剂于2~8℃贮存。
1.4 检验结果的判定
目测:在白色背景下观察各孔显色情况,与对照孔相比较,有明显蓝色者为阳性,无色或蓝色不明显者为阴性。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人群麻疹、流脑抗体阳性率情况
检验7899名儿童麻疹IgG,阳性7567人,阳性率95.80%,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07%、95.32%、95.71%,不同年龄组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7, P>0.05);7899名儿童中,流脑IgG阳性7530人,阳性率为95.33%,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18%、94.24%、93.87%,不同年龄组儿童流脑抗体阳性率之间统计学有差异(χ2=17.99, P<0.05), 2~6岁组抗体水平较高。见表1。
2.2 不同性别麻疹、流脑抗体阳性率情况
7899名儿童麻疹IgG阳性7567人,其中男性抗体阳性4365人,阳转率为96.10%,女性抗体阳性,3202人,阳转率为95.38%,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9, P>0.05);7899名儿童流脑IgG阳性7530人,其中男性抗体阳性4334人,阳转率为95.42%,女性抗体阳性3196人,阳转率为95.20%,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 P>0.05)。见表2。
3 讨论
免疫成功率监测是考核和评价疫苗接种质量和效果的常用指标。本次检测结果表明,我区麻疹IgG和流脑IgG具有较高的免疫水平,已形成对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效的免疫屏障。
麻疹是好发于儿童的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按照国家扩大免疫规划规定的程序免疫,全程接种率达到85%以上的人群基本具有麻疹免疫力。但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入和流出及儿童基础免疫中因疫苗运输、冷藏、技术及儿童个体差异等造成的少数免疫失败等因素,打破了原有免疫屏障。近年来,我区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纳入到常规免疫工作当中,并通过加强接种人员技术培训,加强麻疹免疫的质量控制,进一步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检测结果显示,2012年我区不同年龄组儿童抗体水平已达到95%以上,实现了国家消除麻疹的阳性率指标。
2008年河南省扩大免疫规划方案出台后,我区迅速把流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实施接种,6岁以前要完成4针次免疫接种。所以2~6岁儿童流脑抗体水平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水平逐渐有所下降。建议抗体阴性者,及时进行补种。今后要把流脑疫苗查漏补种纳入到常规免疫工作当中,消除免疫空白人群,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1,2,3,4]。
参考文献
[1]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Z].2005
[2]毛乃雨, 蒋小泓, 吴立萍, 等.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检测麻疹IgG抗体中的应用与比较[J]].中国计划免疫, 2005, 11 (3) :187-189.
[3]郭雷, 魏健军, 郭淑惠, 等.检测A群流脑抗体方法的探讨与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1997, 7 (1) :29-32.
怀化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抽样方法
根据近3年全市13个县﹙市、区﹚麻疹疫苗接种率以及麻疹病例有无报告或发病率为依据,选择芷江、会同、溆浦、鹤城、洪江市做为本次调查点,共调查不同年龄组人群347人。
1.2 调查对象
每个调查点选择≤1、1~2、3~4、5~6、7~14、15~19和≥20岁7个年龄组的健康人群,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10人作为调查对象。
1.3 样本采集
按卫生部《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要求,采集使用由怀化市疾病预防控制(疾控)中心统一提供的注射器及离心管,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一二毫升后分离血清,防止溶血和污染,标本直接编号并贴好标签。血清标本冷藏运送,冷冻保存,统一采用1.8 ml螺口血清管盛装。
1.4 实验方法与结果判断
由怀化市疾控中心实验室采用珠海经济特区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ELISA麻疹病毒LgG抗体诊断试剂盒进行麻疹特异性LgG抗体检测。LgG抗体结果判定标准:抗体滴度<200为阴性,≥200为阳性。
2 结 果
2.1 不同县(市、区)麻疹抗体阳性率
共调查了5个县347例健康人群,其中麻疹抗体阳性301人,阳性率为86.74%。各县(市、区)麻疹抗体阳性率在83.08%~91.43%之间,各县(市、区)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7,P>0.05)。见表1。
2.2 不同年龄组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
各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波动在68.09%~98%之间,其中﹤1岁组儿童抗体阳性率最低(68.09%),3~4岁组儿童阳性率最高(98%),5岁以下儿童的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5岁以上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波动在86%~88%之间,不同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4,P<0.05)。见表2。
2.3 不同性别之间麻疹抗体阳性率比较
共采集健康人群血347份,其中男性188人,阳性数165人,男性抗体阳性率为87.77%;女性159人,阳性数136人,女性抗体阳性率为85.53%。男女麻疹抗体阳性率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P>0.05)。见表3。
2.4 农村人群和城市人群抗体阳性率比较
城市(含县城)共采集健康人群血样273人份,阳性数235人份,抗体阳性率为86.08%;农村共采集健康人群血样74人份,阳性数66人份,抗体阳性率为89.19%。城市与农村人群抗体阳性率之间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P>0.05)。见表4。
3 讨 论
3.1 加强麻疹疫苗接种覆盖面,全面提高我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2005年我国所在的WHO西太平洋区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全国麻疹发病率应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提高人群免疫保护水平,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键。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表明,要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人群麻疹免疫力应达到并保持在95%以上[1]。监测结果显示,我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总阳性率为86.74%,人群抗体阳性率低于文献[2]报道结果(91.5%),表明我市尚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麻疹的流行 。因此,要继续加大薄弱地区免疫规划工作力度,继续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加强基础免疫,保证高质量接种,为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在做好麻疹监测外,对高危人群进行必要的强化免疫,加强冷链管理,及时发现并保护易感人群,以实现在2012年如期消除麻疹目标。
3.2 开展必要免疫措施,消除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间的显著性差异
本次麻疹抗体水平监测,男女、城镇农村之间抗体水平无显著差异,显示不同性别、城乡差别人群获得麻疹免疫的机会是同等的,与文献[3]报告结果一致。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1~2、3~4岁组儿童阳性率最高,这与该年龄段的儿童基本上完成了2针次的免疫及近几年进行的强化免疫有一定关系,使这部分儿童保持了较高的抗体水平,监测结果也与宁波市2001—2005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4]一文中报告2~4岁年龄组检测结果相近。1岁以下儿童抗体阳性率最低,这部分儿童均为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对象,提示为提高8月龄前婴幼儿的抗体滴度,建议在育龄妇女中推行含麻疹疫苗成分的预防接种工作。通过监测显示,大年龄组随着时间推移抗体水平逐渐下降,说明接种麻疹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持久性不是很高,提示应对成人采取相应的免疫对策,开展必要的免疫措施,提高成人的抗体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易感人群。
综上所述,只有提高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才能全面提高我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另外,应针对近几年来小年龄段(<8月龄)和大年龄段发病率升高现象,加强这两类不属于免疫规划接种对象人群的接种工作。同时进一步做好各级预防接种点的管理指导工作,特别是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保证疫苗冷链运转质量,做到规范化接种,确保接种质量,从而构建人群高效的免疫屏障;同时连续、系统地开展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只有针对以上各项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预防控制措施,才能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
[2]张英.长沙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7):1303-1305.
[3]李银燕.太原市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8):3279-3280.
麻疹血清抗体水平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多级抽样的方法抽取3491名荆州区1~15岁儿童分为4个年龄组, 其中<1~1.5岁儿童197例 (男101、女96) 、1.5~4岁1050例 (男510、女540) 、4~7岁1178例 (男581、597) 、7~15岁1066例 (男601、女465) 。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对每个抽中对象认真进行疫苗接种率调查, 疫苗接种史判定以接种证为准, 无证以接种卡为准, 无证无卡视为无免疫史;通过查看预防接种证首页查看性别、出生体质量、出生医院、户籍、所属乡镇。
1.2.2 免疫程序完成判定
我国儿童免疫程序规定8龄初免, 18~24月龄复种, 可用单价疫苗, 复种可用MMR或含麻疹抗原的MM或MR[1]。凡未完成适龄程序中剂次的视为未完成接种。
1.2.3 检验方法
所有检测对象均采集末梢血20μL, 分离血清置于-20e条件下保存待查。用武汉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免疫检测试剂盒检测麻疹IgG抗体,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血清1∶100稀释后与之反应, 单孔定量, 单位为IU/L。判断标准为≥200IU/L为阳性, <200IU/L为阴性。试验同时设空白、阴性和阳性对照。
1.3 统计方法
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儿童麻疹疫苗接种情况
本次共调查1~15岁儿童3491人, 无免疫空白, 麻疹疫苗接种率达98.91%。各年龄组接种率依次为99.49%、96.19%、97.45;99.53%, 各年龄组间接种率差异有显著性 (χ2=31.08, P<0.001) 。见表1。
注:不同年龄麻疹疫苗接种情况比较 (χ2=31.08, P<0.001)
2.2 不同年龄儿童麻疹抗体水平
在采集的3491份标本中, 麻疹Ig G抗体阳性3121人份, 阳性率89.401%, 不同年龄段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χ2=30.54, P<0.001) , 不同年龄组之间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36%、93.43%、88.54%、86.21%;其中>7岁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最低。见表2。
注:不同年龄组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比较 (χ2=30.54, P<0.001)
2.3 不同性别、出生时体质量、出生医院儿童麻疹抗体水平
抗体情况按性别比、按出生时体质量及出生医院比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本次研究表明, 荆州区麻疹免疫力89.40%达到免疫成功的指标[2];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消除麻疹队列人群免疫力>95%的指标[3], 且几个年龄组均未达到。小年龄组抗体水平不高可能与初免有关, 但4~7岁儿童阳性率仅为88.54, >7岁的麻疹抗体阳性率更低86.21%, 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3], 且与接种率并不相符, 根据接种次数与免疫力正相关的理论, 这可能是与接种质量有关, 而影响接种质量因素包括冷链系统、疫苗本身质量、麻疹多人份疫苗剂量不准、接种技术 (如酒精消毒未干及接种过深) 等。为按期实现国家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标, 须认真落实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 适时开展麻疹强化免疫, 且避免用多人份疫苗, 同时加强疫苗冷链系统及疫苗接种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摘要:目的 了解2012年荆州区麻疹疫苗免疫状况, 为制定免疫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多级抽样的方法, 调查荆州区城区和所属8个乡镇1~1.5、1.5~4、4~7、7~15岁儿童共3491人,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测定血清麻疹IgG抗体。结果 在采集的3491份血样中阳性例数3121例, 阳性率89.40%, 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36%、93.43%、88.54%、86.21%, 各年龄组间阳转率差异显著 (P<0.001) 。不同性别、出生体质量、出生医院、户籍、乡镇间抗体水平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荆州区1~15岁儿童麻疹IgG抗体阳性率89.40%, 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消除麻疹队列人群免疫力>95%的指标, 且接种率与抗体阳性率不相符, 说明存在接种质量问题。为按期实现国家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标, 须认真落实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接种, 适时开展麻疹强化免疫, 且避免用多人份疫苗, 同时加强疫苗冷链系统及疫苗接种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关键词:麻疹,抗体,分析
参考文献
[1]迮文远, 陈海平, 宋继萍, 等.感染性疾病的免疫预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91-100.
[2]夏宪照, 罗会明.实用预防接种服务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01.
[3]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办事处.消除麻疹现场指南[S].2004.
麻疹血清抗体水平 篇6
关键词:麻疹,抗体水平,健康人群,哈尔滨
为推进哈尔滨市实现消除麻疹工作进程,达到发病率在1/100万以下的工作目标[1],全面了解和分析哈尔滨市麻疹抗体水平状况,评价麻疹免疫水平,及时调整免疫策略。哈尔滨市疾控中心于2012年对哈尔滨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进行了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1.1 样本含量确定:
计算公式:(1)
本次调查以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水平为确定样本大小的计算标识,取90%作为该人群麻疹IgG抗体水平的估计值,允许误差(δ)控制在25%以内,实际取值为1.0%,计算结果n=5 991人;失访率按10%记算,调查的精度取值1.5,n=5 991×1.5÷0.9=9 985人,现场调查9 788人。
1.1.2 调查地区:
对哈尔滨市18个区、县(市)均开展调查,在每个调查区、县(市)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2个城区的街道办事处和2个农村的乡(镇),每个乡镇(街道)随机抽取2个村(居委会),共计72个乡镇(街道),144个村(居委会)作为本次调查的采样点。
1.1.3 调查人群:
对45岁以下人群开展调查,每个被调查区、县(市)共调查11个年龄组(<1岁、1~2岁、3~5岁、6~9岁、10~14岁、15~19岁、20~24岁、25~39岁、30~34岁、35~39岁及40~44岁),共计9 788人。
1.2 试剂来源
麻疹病毒Ig-G抗体检测试剂盒由江苏华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20110901、20110602及20111101,仪器为美国宝特ELx808型酶标仪及ELx50型洗板机。
1.3 标本采集
用一次性定量采血管取调查对象末梢全血20μL加入盛有180μL生理盐水带盖离心管中,待血球自然沉降后取上清液备用。
1.4 检测技术
采用间接固相酶联免疫检测技术(ELISA)基本原理,用病原体的相关抗原包被酶标板、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抗人IgG单克隆抗体(McAb)做酶标抗体(二抗),用以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抗病原体的特异性IgG抗体。结果判断:样品OD≥阴性OD值2.1倍判为阳性,样品OD<阴性OD值2.1倍为阴性。
1.5 统计学方法
调查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调查数据库,利用SA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全市共调查0~44岁健康人群9 788人,麻疹抗体阳性9 051人,阳性率为92.47%。
2.2 地区分布
南岗区麻疹抗体阳性率最高为99.67%,五常市最低为80.15%。麻疹抗体阳性率达到95%以上的为南岗区、方正县、道外区、平房区、香坊区、双城市、巴彦县、依兰县及木兰县;91%~95%的地区为阿城区、道里区、通河县及宾县;80%~90%的地区为呼兰区、松北区、延寿县、尚志市及五常市,见图1。
2.3年龄分布
10~14岁组最高,为95.60%;<1岁年龄组最低,仅为63.98%;1~2岁组为88.10%;20岁以上组阳性率也较低,见表1。<1岁各月龄儿童抗体阳性率中,8月龄儿童抗体阳性率最低,仅为45.45%,10月龄最高为92.86%,见表2。
2.4不同职业人群抗体阳性情况
除散居儿童抗体阳性率为84.08%外,其他职业人群阳性率均大于90%。服务人员阳性率最高,为98.56%,见图2。
2.5 城市与农村不同年龄组阳性分布情况
城市共调查4 701人,阳性率为97.29%,农村5 087人,阳性率为90.93%,χ2=123.40,P<0.005,城市与农村阳性率存在统计学意义,即城市阳性率显著高于农村。除3~5岁年龄组外,经χ2检验其他年龄组城市与农村阳性率均有统计学意义,城市组高于农村组,见图3。
2.6 城区常住与流动人口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情况
市区常住人口3 537人,阳性率为97.53%,流动人口1 160人,阳性率为96.48%。6~9岁常住组与流动组,经Fisher精确概率法计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即常住组阳性率高于流动组。<1岁年龄组阳性率流动较常住低13.73%,20~44岁流动组较常住人口组低2.33%,见图4。
2.7 不同性别抗体阳性情况
男性阳性率为91.28%,女性为93.63%。
2.8 不同免疫史人群含麻疹成分疫苗抗体阳性情况
有免疫史的阳性率为93.15%,其中,1剂次为91.82%,2剂次为93.05%,3剂次为94.66%,4剂次为97.62%;无免疫史的为81.05%,不详的为94.27%,见表3。
3 讨论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易引起暴发流行。为尽早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各地应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消除麻疹进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健康人群的麻疹免疫水平和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工作,以评价人群免疫状况和免疫效果[2,3]。根据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表明,要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人群麻疹免疫力应达到并保持在95%的水平。哈尔滨市于2012年开展了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工作,监测结果为我市制定麻疹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哈尔滨市8个月~44岁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2.47%,高于国内一些文献报道研究结果[4,5,6],这与我市2010年采取的对15岁以下适龄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2010年以来开展0~6岁儿童查漏补种、重点人群接种等防控策略有关[7]。2010年我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共接种102.86万人,接种率为98.10%。2011—2012年共接种重点人群31.05万人,接种率为96.73%。但是我市还有9个区、县(市)抗体阳性率未达95%,应查找免疫水平较低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做好常规免疫工作,全面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1岁年龄组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为63.98%,特别是8月龄儿童的阳性率仅为45.45%,与国内报道一致[4,6,8],因此这部分人群是今后我们防控的重点,要切实保证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实行日或周接种,提高初免接种率与接种及时率。
31个月~2岁组儿童抗体阳性率为88.27%,这部分人群至少应有1剂次麻疹疫苗接种史,但目前我市仍有一定数量的接种麻疹疫苗免疫不成功的儿童,除个体差异外,可能存在接种工作质量的问题。应加强疫苗和冷链运转管理,严格执行预防接种操作规程,确保免疫接种质量,提高免疫成功率。
本组资料显示,流动人口麻疹抗体阳性率较低,尤其是6~9岁组流动人口,其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4.19%,与常住人口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应做好流动人口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做好新生入学、入托查验证工作。农村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城市,今后工作重点应加强农村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工作,提高疫苗接种质量。
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人群,抗体阳性率高于无免疫史的人群,特别是2010年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目标人群,也就是本次调查的3~14岁组这部分人群,抗体阳性率均大于95%。说明我们开展的强化免疫接种工作是十分有效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做好常规免疫和查漏补种工作,也要做好职高、技校、大中专院校、企事业机关单位、教育部门、医疗机构、部队及民工等单位或流动人口聚集地15~45岁等重点人群的麻疹疫苗接种工作,以提高这部分人群的麻疹抗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等五部委.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2010.
[2]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2006.
[3]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2009.
[4]吴劲,郭舫茹,杨成枝,等.2012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J].首都公共卫生,2014,8(1):31-34.
[5]薛京昌,卞琛,徐晓怡.常州国家级麻疹监测点武进区正常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2):1447-1448.
[6]王文军.济宁市0~55岁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及母婴传递状况分析叨.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8):694-696.
[7]徐虹,李岩,姜立坤,等.哈尔滨市消除麻疹工作的做法与成效[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3):10-11.
麻疹血清抗体水平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按照《湖北省健康成人麻疹抗体水平监测方案》规定的抽样方法, 在全区23个预防接种门诊, 选定5个年龄组 (15~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和35岁以上) 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 按照男女1∶2~1∶2.5的比例, 全区每个年龄组调查不低于150人, 总体调查不低于750人。
1.2 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业人员采用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麻疹患病史和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采集静脉血4m L, 分离血清后于-20℃保存。
1.3 血清学检测
血清标本在冷藏条件下送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由省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检测中心统一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 抗体滴度<1∶200为阴性, ≥1∶200为阳性, ≥1∶800为具有保护性。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Epi Data3.1建立数据库, SPSS13.0进行统计。采用χ2检验进行不同组别间抗体阳性率的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全区共调查800人, 除去血清量不足的2人, 实际检测798人。其中, 男性247人, 女性551人, 男女性别比为1∶2.23。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7.34% (697/798) , 几何平均滴度为1∶552.04;麻疹抗体保护率为22.56%。
2.2 不同年龄组人群
不同年龄组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均>83%, 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8, P>0.05) ;保护率最高为35岁以上组, 为41.28%;最低为15~19岁组, 为10.37%, 各年龄组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2.86, P<0.01) 。见表1。
2.3 不同性别人群
男性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5.43%, 女性为88.20%,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19, P>0.05) ;而麻疹抗体保护率男性 (27.13%) 高于女性 (20.5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8, P<0.05) 。见表1。
2.4 不同职业人群
不同职业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均>8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6, P>0.05) 。而麻疹抗体保护率最高为医务人员 (39.20%) , 最低为学生 (9.0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5.37, P<0.01) 。见表1。
3 讨论
预防麻疹的有效手段是接种麻疹疫苗 (MV) , 血清学检测Ig G抗体水平监测是直接衡量人群免疫力总体水平的唯一方法[3]。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襄阳市襄州区健康成人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7.34%, 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麻疹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别, 且均>80%;而麻疹抗体保护率则较低, 平均只有22.56%, 且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麻疹抗体保护率差异较大。各年龄组中, 15~19岁麻疹抗体保护率最低 (10.37%) , 其次是20~24岁和25~29岁组;女性低于男性;职业中以学生最低 (9.09%) 。这与近几年来襄州区麻疹15岁以上成人发病构成比增高是一致的。
有研究显示, 中国不同省、市麻疹血清学调查, 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波动在80%~96%之间[4]。此次调查健康成人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7.34%, 以年龄组计, 与李娟等报道的北京市情况 (80.61%~88.24%) 相似[5], 但低于广东 (96.62%~98.25%) [6]、江苏 (94.00%~94.67%) [7]、固原 (81.70%~100%) [8]和绵阳 (93.2%~98.2%) [3]的阳性率。15~30岁仍有17%以下的阴性率, 提示易感人群的存在;职业以农民、学生和工人麻疹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
襄州区健康成人麻疹抗体保护率只有22.56%, 远远低于广东 (71.98%~85.51%) [6]和绵阳 (77.3%~82.6%) [3]的保护率。30岁以下人群低于17.61%, 女性只有20.51%, 而学生更低, 只有9.09%。这可能与免疫人群免疫水平自然消退、经济水平、人口密度、居民防病意识、疫苗流通环节的保存、基层接种人员的接种技术和执行能力等因素有关[3]。因此, 应对30岁以下的女性、农民和学生给予必要的关注。
襄州区2013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7.65/10万, 在全省处于较高水平, 且与该区2012年发病率 (1.10/10万) 相比增长了5.95倍, 充分印证此次血清学调查结果。针对襄州区麻疹发病情况以及健康成人麻疹抗体水平, 建议增加育龄妇女、青年学生的成人麻疹疫苗免疫针次, 以提高麻疹保护率水平, 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 阻断麻疹野病毒的传播。成人接种麻疹疫苗可以使成人发病率下降, 减少婴幼儿接触传染源的机会, 从而间接地降低婴幼儿的发病率。育龄妇女预防接种, 除提高自身麻疹抗体水平、降低麻疹发病率外, 还可增高婴儿麻疹胎传抗体水平, 是控制低月龄婴儿麻疹发病的必要手段。因此, 在控制麻疹策略上, 一方面要加强儿童的麻疹免疫接种, 另一方面也应重视成人的麻疹免疫接种[9]。
参考文献
[1]王凝芳, 陈菊梅.传染病学——高级医师案头丛书 (第1版) [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5:159-164.
[2]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S].2006.
[3]张佩如, 陈志, 凡娅, 等.绵阳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调查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9, 25 (4) :267-271.
[4]汤杰.麻疹抗体血清学研究现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0, 21 (5) :48-49.
[5]李娟, 卢莉, 陈萌, 等.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麻疹抗体水平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3, 47 (10) :916-919.
[6]韩轲, 郑慧贞, 吴承刚, 等.广东省户籍人群2010年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2, 18 (5) :432-434.
[7]胡莹, 陆培善, 邓秀英, 等.江苏省2012年健康人群麻疹-风疹-腮腺炎IgG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3, 23 (12) :2650-2654.
[8]张志军, 曹文延.固原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12, 34 (2) :180-181.
麻疹血清抗体水平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样品随机采自哈尔滨市9个不同区 (县) 、不同年龄段共180人份静脉血, 离心后取血清。年龄组按2~4岁、6~8岁、13~15岁、25~39岁划分, 每个年龄组45人, 其中2~4岁组1份样品缺失, 实检测血清样179份。
1.2 试剂
试剂购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学研究所, 于-20℃保存, 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血样中麻疹病毒Ig G抗体, 严格按试剂盒说明操作。
2 结果
179份哈尔滨市健康人群血清样品按1∶200、1∶800、1∶3 200及1∶12 800为4个稀释度测定麻疹病毒Ig G抗体, 血清抗体滴度≥1∶200为阳性。具体抗体滴度人数分布见表1。
3 讨论
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抗原性稳定, 人感染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人是麻疹唯一宿主, 且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加以预防, 因此, 消除麻疹在理论和技术上是可行的。世界卫生组织 (WHO) 美洲区已于2000年成功消除麻疹的经验上也证实了这一点。目前WHO欧洲区、东地中海区分别提出2007年、2010年消除麻疹的目标, 2005年我国所在的WHO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1]。哈尔滨市在1998年把麻疹纳入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 监测系统, 并开展麻疹疫苗 (MV) 的强化免疫, 但由于各区、县 (市) 计免工作的差异及麻疹监测系统的灵敏性、及时性、完整性的不平衡等因素, 哈尔滨市仍存在着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流行。因此, 哈尔滨市疾控中心对健康人群进行了麻疹抗体水平检测, 以分析哈尔滨市人群麻疹免疫状况, 确定易感人群, 预测并采取措施控制麻疹暴发, 为将来制订消除麻疹有关策略与措施积累经验。
我国自1965年开始使用麻疹疫苗以来, 麻疹发病大幅度下降。1985—2002年报告发病率为5~10/10万, 比开始实施计划免疫的1978年的250/10万下降了96%以上。“九五”期间, 麻疹发病数在我国法定报告的35种传染病发病数中排在前6位, 麻疹仍然是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2]。因此, 消除麻疹将成为今后我国免疫规划工作的又一重大挑战, 而提高人群免疫力, 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键。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表明, 要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人群麻疹免疫力应达到并保持在95%的水平[1]。从本次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在179份检样中, 麻疹Ig G抗体阳性的为156份, 占87.2%, 说明哈尔滨市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较高, 但仍未达到实现消除麻疹目标要求的水平, 因此在区域计划免疫发展中, 应加强对薄弱地区的监督, 提高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 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和开展麻疹强化免疫等。
另外, 从本次检测结果也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布也不同, 2~4岁、4~6岁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较高, 麻疹Ig G抗体阳性的分别为41份、42份, 在各自年龄段中分别占93.2%、93.3%, 而且滴度≥800者居多;而13~15岁、25~39岁大龄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较低, 麻疹Ig G抗体阳性的分别为37份、36份, 在各自年龄段中分别占82.2%、80.0%, 且滴度在1∶200者居多, 这也说明现在麻疹发病趋于大龄化。目前, 我国初始强化免疫目标人群主要是8月龄至14岁的所有人群, 建议加强对新入学大中专学生、集体生活和工作的进城务工人员等的麻疹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评价, 及时做好相应人群的预防接种工作, 以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
目前国内外的一些卫生防疫人士正在为消除麻疹的工作而努力, 偶而发生的无症状 (隐性感染) 或症状不典型的麻疹病例的鉴别诊断对消灭麻疹仍是一种挑战。许多国家希望执行新的策略来预防麻疹周期性的暴发, 主要采用预见暴发并通过及时免疫接种保护高危人群中的易感者, 全面提高人群免疫接种水平。此次检测结果仅为哈尔滨市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提供参考数据, 同时也说明哈尔滨市现开展的麻疹强化免疫工作非常必要, 消灭麻疹有待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S].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