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暴发

2024-12-06

麻疹暴发(共7篇)

麻疹暴发 篇1

近年来, 某些地方存在着计划免疫接种率很高, 但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很高的现象, 为了找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我们对发生在西峡县五里桥镇中心小学及附近的一起麻疹暴发疫情, 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CDC麻疹监测个案病历调查表。

1.2 诊断依据依据临床症状和南阳市麻疹监测网络实验室血清麻疹lgM抗体阳性 (M-lgM的检测方法为捕获-ELA法) 。

1.3 五里桥镇10年来麻疹疫苗接种率和现场实际调查1~7岁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

1.4 冷链配备和温度监测记录, 疫苗供应及质量监测记录。

1.5 询问两村防疫医生和村民, 了解预防接种过程和技术符合要求程度。

2 调查结果

2.1 疫点概况

2.1.1 中心小学的学生分布五里桥镇中心小学601人, 其中乙村学生340人, 甲村学生190人, 其它外来学生71人。

2.1.2发病情况2008年4月28日在五里桥镇中心小学出现首发病例, 4月29日、5月1日各出现1例, 5月1日学校放假4天, 5月2日3例, 5月6日、14日、15日各出现1例, 9日2例, 5月15日到6月11日学校第二次放假, 5月22日3例 (其中2人为大年龄组) , 共发病14例。

2.2 病例分布

2.2.1 麻疹患者发病的时间分布4月下旬2人, 5月上旬7人, 中旬2人, 下旬3人。

2.2.2 麻疹患者的行政村分布甲村9人, 乙村5人。

2.2.3 人群分布男8人, 女6人;最小年龄2岁, 最大年龄38岁, 其中2岁、6岁、9岁、18岁、38岁各1人, 5岁6人, 7岁3人。职业:学生12人 (其中在五里桥镇中心小学上学11人, 甲村患病学生8人, 乙村患病学生3人) , 农民2人。见表1。

注:χ2=6.64, P<0.01。

2.3 在中心小学上学的两村患者麻疹疫苗基础及加强免疫接种率, 见表2。

注:χ2=0.4125, P>0.05。

2.4 冷链配备完好, 温度监测记录齐全, 结果符合要求, 麻疹疫苗供应正常, 效价无损。

2.5 甲村儿童家长回忆, 防疫医生承认, 几年来对适龄儿童进行接种时, 防疫医生总是习惯性地在接种麻疹疫苗后, 用蘸有消毒液 (酒精和络合碘) 的棉签擦试、挤压接种部位。

3 讨论

3.1 首发病例在学校发病, 因处于防治“非典”特殊时期, 未进行麻疹疫苗包围注射, 造成麻疹在学校内传播流行, 并造成周围成人发病, 出现二代病例。学校“五一”放假, 终止了传播, 因防非典特殊时期学校第二次放假, 使流行终止。

3.2 甲村、乙村基本情况相同, 麻疹疫苗接种率相同 (χ2=0.4125, P>0.05) , 但通过调查发现两村在校学生患病率有明显不同, 甲村明显高于乙村 (χ2=6.64, P<0.01) 。排除了冷链系统和麻疹疫苗本身质量等造成的效价降低问题, 剩下的就是接种技术问题了。通过调查, 甲村儿童家长回忆, 防疫医生承认, 甲村近几年来预防接种过程中, 防疫医生总是习惯地用蘸有酒精或碘伏消毒剂的棉签擦试、挤压接种部位, 造成麻疹活疫苗效价降低, 在个别儿童中麻疹免疫失败, 因而引发了本次麻疹的暴发流行。

3.3 麻疹疫苗是活疫苗, 遇到消毒剂必然灭活。所以, 在预防接种中除了保持疫苗的温度达到要求外, 在接种后不能用带有消毒剂的棉签擦试或剂压接种部位, 这是在《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中明文禁止的。但是个别防疫医生忽略了这一点, 沿用了临床上一般注射后因出血而用带有消毒剂棉签擦试按压注射部位的方法, 殊不知这一习惯能导致活疫苗的效价降低, 有可能使免疫失败, 造成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提示今后如遇注射出血现象, 可用干的消毒棉签轻试出血部位, 不能使用带有消毒剂的棉签。

参考文献

[1]徐爱强, 许青, 肖作奎, 等。一起农村小学麻疹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2, 8 (1) :17-19。

[2]《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卫生部卫疾控发 (1998) 第50号文件, 1998版。

快速应对麻疹暴发疫情的策略 篇2

1 应急启动和管理模式

1.1 应急启动

1.1.1 发布预警

2007年底象山县麻疹疫情开始逐渐上升,进入2008年1月份后,流行曲线高调上扬,且接近麻疹疫情三年平均水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向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发布麻疹疫情预警,分析疫情趋势,要求各医疗单位启动发热门诊,密切关注出疹性疾病和聚集场所的疫情动态,落实学校、幼儿园晨检工作,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1.2 成立组织

随着麻疹病例的增多,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麻疹Ⅱ级预警,象山县人民政府根据《象山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预警应急反应程序》,启动应急处置指挥系统,成立由分管县长为组长的麻疹防控领导小组,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成立相应组织,并结合本地实际成立若干应急行动组,承担专项应急任务,开展麻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1.1.3 紧急动员

启动麻疹应急处置指挥系统后,县紧急行动,立即召开由卫生、教育、公安、计生、财政、城管、新闻、劳动保障和镇乡街道主要领导参加的麻疹防控工作紧急会议。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充分认识当前麻疹疫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持高度警惕,充分发挥政府在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领导,协调和发挥各部门力量,利用公共卫生联络员的网络作用[1],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全力以赴,控制麻疹疫情。

1.2 管理模式

1.2.1 医院病人管理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麻疹患者实行就地隔离、治疗。疫情期间村卫生室不得收治发热患者。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上医疗机构,进一步规范发热门诊,做好预检分诊,要求在门诊、急救中心设立预检分诊台,对5岁以下发热患者,引导到儿科门诊,进行二次分诊预检。发热门诊要求设立独立的候诊区、隔离输液室、隔离观察室、专用卫生间等。定点医院开设儿童专用隔离病房,负责抢救并发症和危重患者。

1.2.2 社区病人管理

麻疹防控实行包干责任制,按照统一规划、属地管理、分级包干的原则,开展病人隔离管理。即各社区服务中心为麻疹病人隔离管理的责任包干单位,各社区服务中心按照当地社区责任片区进行划分,每一片区确定麻疹包干责任人,包干责任人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责任医生担任。要求各社区服务中心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责任医生担任的主要任务是做好病人居家隔离、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和签发解除隔离通知单等工作。包干责任医生在进行麻疹病人首次随访时,向病人发放隔离告知书和预防麻疹宣传单,并在24~48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聚集点、托幼机构的指导和督促。

1.2.3 村级病人管理

村级麻疹病人管理由村级公共卫生联络员负责。公共卫生联络员承担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管理本村居家隔离的麻疹病人活动去向,共同协助社区包干责任医生,搜索发热病人,协助家属转送患者复查等。

2 控制措施

2.1 确定方案,快速应对

针对麻疹疫情形势的严峻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当好政府参谋,把麻疹防控工作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来抓,要求全体疾病控制工作人员进入快速应对状态,做好“三到位”(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技术到位)。制订下发《象山县麻疹防控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启动应急预防,成立了以中心领导为组长的麻疹防治领导小组,下设由业务骨干组成的专家技术指导组、现场应急处置组、疫情信息处理组、健康教育与宣传报导组等6个小组,各小组各司其职,迅速投入应急防控状态。

2.2 层层培训,提高认识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防保科主任、内科主任、儿科医生等进行了麻疹防治知识师资培训,师资人员对所在单位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每个医务人员的麻疹防控意识,确保各项措施有效落实。为提高全民麻疹防控意识,开展了广泛的健康教育,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参与到防控工作中来。

2.3 加强监测,开展搜索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分析麻疹疫情,追踪疫情动态,每周刊出《麻疹疫情专题分析》,找出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分析疫情趋势,使措施落实更有针对性;同时密切关注聚集场所的疫情动态,落实学校、幼儿园晨检制度和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人群,一旦发现病例,现场流调组立即进行麻疹病例个案调查,并于完成调查当天将病例的个案信息录入,通过网络上报,及时进行病人隔离和疫点处理。同时启动疑似麻疹病例主动搜索,各镇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上报《疑似麻疹病例主动搜索报表》,及时掌握麻疹病例信息。

2.4 规范制度,严格管理

为加强传染源管理,确保不出现二代病例,制订下发了《象山县麻疹防治技术规范》。同时为全面提高麻疹防控工作质量,对新发现的病例均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调查,制订了《医学观察告知书》、《自我隔离告知书》、《密切接触者管理登记表》和《麻疹防治知识宣传单》等,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要求各镇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病例的隔离、消毒工作,对病例隔离消毒情况要求3次追踪随访,并由县疾控中心抽查督导。

2.5 调整周期,及时接种[2]

针对麻疹疫情1周岁以内小年龄组高发的特点,对部分按旬接种的单位要求改为按周或按天接种,在保证95%以上免疫接种率的基础上,重点提高8月龄接种的及时性,对应种未种婴儿采用短信、电话等方式,提醒家长及时带小孩接种。同时对全县15岁以下儿童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局部重点地区进行强化免疫,切实加强民工子弟学校、流动人口集聚地的预防接种工作,防止出现免疫空白地区。

2.6 增加频次,提高诊断

为及时做好疑似病例的确诊和排除工作,要求对麻疹或疑似麻疹病例按规定时间采集标本,并尽快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麻疹Ig M抗体,中心实验室由原来每周检测一次的频率增加到每天一次,以缩短麻疹确诊时间,加快应急反应速度。

3 主要经验

3.1 麻疹暴发疫情后,政府高度重视,直接参与,统一指挥,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是取得控制疫情的关键

随着麻疹Ⅱ级疫情的启动,政府立即发动,紧急动员,统一思想,通力协调,周密部署,启动应急处置指挥系统,成立应急组织,发动全县上下投入到疫情第一线,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3.2 严格隔离病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疫情的基础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病人“三管理”模式,即医院病人管理、社区病人管理、村级病人管理来严格隔离病人,控制传染源,并充分发挥农村公共卫生联络员作用,协助做好病人管理和疫点处置。

3.3 及时调整接种周期,提高8月龄婴儿麻疹疫苗接种及时率,是控制疫情的保证

本次疫情暴发的人群主要有2组,即1周岁内婴儿和15~40岁人群。据调查,17个乡镇2007年5月21日~7月21日出生儿童471名,满8月龄1周内接种麻疹疫苗198人,接种及时率为42.04%,满8月龄1周后~30天内接种麻疹疫苗214人,接种及时率为87.47%,与接种及时率95%以上有一定差距。因此及时进行调整接种周期,重点做好8月龄婴儿麻疹疫苗的接种及时率,达到95%以上目标。

3.4 切实加强民工子弟学校、流动人口集聚地的预防接种工作,消除免疫空白,是控制疫情的有力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县流动人口达15万,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3],局部、重点地区进行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盲点,提高流动人口的免疫水平,有效地遏制疫情的蔓延。

摘要:目的 探讨象山县快速应对麻疹暴发疫情的方法和控制策略,为快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依据。方法 对象山县2008年上半年发生麻疹暴发疫情的快速应对方法和控制策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通过政府发动,紧急动员,通力协调,周密部署,启动应急处置指挥系统,成立应急组织,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病人“三管理”模式;发挥农村公共卫生联络员作用,严格病人管理,及时调整接种周期,提高麻疹疫苗接种及时率,有效遏制疫情蔓延。结论 重大疫情的发生,只要充分发挥政府在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统一指挥,全力以赴,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麻疹等重大疫情能够得到控制。

关键词:快速应对,麻疹疫情,策略

参考文献

[1]叶众,鲍春华,贺国恩,等.象山县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框架及措施[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1):33-34.

[2]吴霆.中国防制麻疹的历史和现状[J].中华流行病学,2000,(02).

大学生暴发型麻疹的护理分析 篇3

关键词:麻疹,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发病年龄18~23岁, 患患者数21例, 男15例, 女6例。其中2002级4例, 男3例, 女1例;2003级2例, 男2例, 女0例;2004级7例, 男5例, 女2例;2005级8例, 男5例, 女3例。发病时间为2006年4月17日至5月20日, 表现形式为暴发型。

1.2 临床表现

患者体温高达39~40℃, 伴流涕、咳嗽、畏光等, 持续3~4 d后, 耳后、面部、躯干出现少量散在红色丘疹, 呈充血性, 压之褪色, 无疼痛痒感, 随之即布满全身, 17例可见口腔柯氏斑, 实验室检查WBC、N、L等项指标均正常。

1.3 治疗原则

主要是对症治疗, 同时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分别给予抗生素、维生素、静脉补液等支持疗法。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身体健康状态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加上住院隔离治疗, 既耽误学习又远离同学朋友, 患者有恐惧、焦虑、烦躁、痛苦等心理, 护理人员要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情心多与患者交流, 包括向患者进行麻疹疾病知识的教育, 如麻疹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的预防、药物疗效等以及饮食和休息的指导,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对待自身的疾病, 消除消极情绪, 使患者心情愉快的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退疹时告诉患者痊愈后会有色素沉着, 时间长会逐渐消失, 解除其后顾之忧。

2.2 严密隔离

麻疹的唯一传染源是患者,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传染性较强, 易感者接触麻疹患者后约90%以上会发病。大学生为集体生活群体, 接触密切, 如有一人患病, 很可能造成暴发流行, 为此本院设立隔离病房, 麻疹患者绝对控制外出 (如回寝室、食堂、教室、图书馆等) , 严禁探视, 做好室内各种物品的消毒和空气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

2.3 对症护理

发热的护理:出疹期发热无并发症者一般不给予药物退热处理, 可头额部敷以温湿毛巾或温水擦浴, 忌用酒精擦浴, 禁用冰敷、冷敷, 以免影响出疹。体温>39.5℃以上者, 遵医嘱给予小量退热剂, 同时鼓励多饮水, 这样既有利于补充体液, 又有利于降温及毒素的排泄[2]。皮疹的护理:保持床铺干燥、清洁、平整, 内衣应宽大柔软, 汗湿后及时更换, 皮肤瘙痒时切忌搔抓, 以防感染, 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擦;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忌用肥皂及刺激性药物涂擦皮肤。

2.4 密切观察病情,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麻疹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降低, 很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尤以呼吸道继发感染为多见, 如肺炎、喉炎、心肌炎甚至脑炎等。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神志状态, 如出现体温过高或下降后又升高、呼吸困难、紫绀、躁动不安等均提示可能出现并发症, 其中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 约占麻疹患者的12%~15%, 占麻疹死亡病例的96%以上。在出疹期对体温40℃以上持续高热不退者, 做到床头交接班, 专人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及体征的变化, 鼓励患者多饮水, 注意有无气促, 口唇发绀等症状出现, 避免肺炎的发生;同时注意患者有无头痛、呕吐、嗜睡、惊厥等, 避免麻疹病毒直接侵犯脑组织, 引起脑炎等;在出疹期, 要密切注意观察出疹顺序、皮疹颜色及分布情况, 以及患者有无出疹不透或皮疹隐退等现象, 避免由于病毒血症、高热、代谢紊乱等引起心肌炎或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3.1 注重预防

作为高校医务工作者应做好对全校师生麻疹防治知识的宣教工作, 增加学生对麻疹知识的了解,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抗病能力。

3.2 正确诊断

麻疹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流涕、咳嗽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加之临床上成人较少见, 部分医生对此病缺乏重视, 极易漏诊、误诊。所以这就需要广大医务人员提高警惕, 增强对麻疹疾病的认识, 及时作出正确诊断, 以免延误病情。

3.3

在麻疹治疗中, 护理工作十分重要, 认真细致的护理能使笔者发现每个患者病情的细小变化, 做到及早发现问题, 及时报告医生, 把并发症消灭在萌芽中。通过精心护理, 21例麻疹患者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住院时间最短5.5 d, 最长10 d, 相继痊愈出院, 为患者赢得更多的学习时间。

4 结论

近年来成人麻疹发病率高, 可能与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尤其笔者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易造成麻疹的流行和扩散。部分人群未接种麻疹疫苗或接种麻疹疫苗时间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水平逐年下降, 我院为防止麻疹的再次暴发流行决定对2006级以后入学的新生普遍接种麻风疫苗,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王伟, 张志宇, 朱红欣.麻疹腹痛误诊阑尾炎一例.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7, 6:348.

麻疹暴发 篇4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麻疹发病资料来自麻疹监测系统,麻疹暴发疫情处理和实验室资料来自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隆安县CDC检验科,人口资料来自县统计局人口年报表。

1.2病例诊断按卫生部2014年印发的《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规定的诊断标准。

1.3暴发流行界定暴发:以村、居委会、集体机构及住宅小区为单位,10 d内发生≥2例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 d内发生≥5例以上麻疹病例。暴发流行:以县为单位麻疹发病率超过前3年平均发病率水平1倍以上。

1.4抗体检测隆安县CDC负责对患者采血,分离血清后送CDC和南宁市CDC实验室,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 M抗体,试剂由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1.5统计学分析将麻疹发病、暴发资料录入excel 2003软件进行汇总、统计,并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使用PEMS 2.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疫情暴发概况隆安县2014年3月上旬报告首例麻疹患者,中旬和下旬分别报告1、3例,4月份患者突增,疫情防控效果不明显,形成了暴发。至4月28日,自治区、南宁市CDC专家对麻疹疫情进行分析,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对疫情高发的城厢和那桐镇开展了15~59岁人群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做好预诊分诊,加强医院通风,防止院内感染;开展全县8月龄~15岁儿童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疫点周围开展应急接种工作。 通过综合的防控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至8月份疫情终止。本次暴发疫情共报告患者119例,罹患率为28.79/10万,无死亡病例。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时间分布病例主要发生在4、5月份,占总病例数的77.31%(92/119)。病例的构成比为:3月占4.20%(5/119),4月占52.94%(63/119),5月占24.37% (29/119),6月占14.29%(17/119),7月占3.36% (4/119),8月占0.84%(1/119)。

2.2.2地区分布隆安县下属的10个乡镇和1个华侨管理区均有病例发生,全县共报告疑似麻疹患者276例,确诊117例。病例主要发生在城厢镇和那桐镇,共发病71例,占总病例数的59.66%,平均发病率为58.44/10万(71/121 500);其他9个乡镇(管理区)发病48例,占总病例数的40.34%,平均发病率为16.44/10万(48/291 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69, P<0.05)。见表1。

2.2.3性别和年 龄分布119例暴发病 例中 , 男性65例 ,发病率为29.75/10万(65/218 478);女性54例,发病率为27.70/10万(54/194 9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0 1,P>0.05)。患者年龄最小为2个月,最大为56岁。<8月龄25例,占21.01%;8月龄10例,占8.40%;9~11月龄5例,占4.20%;1~7岁5例, 占4.20%;8~14岁2例,占1.68%;15~20岁1例,占0.84%;21~39岁55例,占46.22%;40~ 岁16例,占13.44%。

2.2.4职业分布发病主要集中在散居儿童和农民,分别为42和40例,分别占35.29%和33.61%;其余是工人7例,占5.88%; 干部和商业服务分别为6例,占5.04%;餐饮食品业为4例,占3.36%;家政家务及待业、 老师、学生和幼托儿童分别为3例,占2.52%;保育员和医务人员分别为1例,占0.84%。

2.2.5免疫史及就诊史119例病例中有麻疹疫苗接种史的23例,占19.33%。其中3例完成2剂次,1例完成1剂次,6例为8~9月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10 d内发病,13例为成人麻疹应急接种后10 d内发病;免疫史不详54例(45.38%),都是成人;无免疫史42例 (35.29%),其中未到麻疹免疫初免年龄者25例,8月龄~7岁应种而未接种麻疹疫苗者11例,≥8岁19例。见表2。调查评估隆安县麻疹类疫苗接种率为96.00%,接种过麻疹类疫苗的发病率为0.022%,未接种过麻疹类疫苗的发病率为0.6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518,P<0.05)。有42例在发病前7~21 d去过医院就诊史,占全部病例数的35.29%。

2.2.6实验室检测119例病例中,实验室诊断114例,实验室诊断率为95.80%;临床诊断5例,临床诊断率为4.20%。

3讨论

WHO要求于2012年在西太平洋地区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我国于2006年印发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1]。2006年以来隆安县为消除麻疹,每年均开展麻疹类疫苗专项查漏补种工作,2010年秋季在全国统一安排下,开展了以8月龄~14岁儿童为主要对象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2]。隆安县2009年以来无麻疹病例发生,2014年3—8月份出现了暴发流行,这符合麻疹每间隔四五年出现一次流行的规律[3]。当麻疹易感者累积到一个及以上出生队列时,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就会引起麻疹的暴发流行[4]。

本次疫情有明显的季节性,病例主要集中在4~6月份 ,病例的年 龄分布呈 双峰型 ,<8月龄儿童 和21~39岁成人发病占全部病例的67.23%。本次疫情21~39岁年龄组发病率较高,与该年龄段人群接种率低,存在免疫空白,或抗体滴度随时间推移而降低等有关[5]。本次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率也较高,与母体无抗体或胎传抗体水平过低有关[6]。胎传抗体大多在六七月龄时消失,随着婴幼儿抗体阳性率的下降,易感人群增多,麻疹流行时,小月龄婴幼儿麻疹病例数增加[7]。有疫苗免疫史的病例可能是由于免疫失败或免疫接种时间短没有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本次疫情就有23例患者有麻疹类疫苗接种史,接种2剂次的3例,1剂次的有20例,但有19例为接种后10 d内发病。有文献报道,接种疫苗的产生抗体最早时间为11 d[8],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本次疫情与医院感染有一定关系,据感染来源分析,有42例(35.29%)患者在发病前7~21 d曾去过医院就诊,提示存在医院感染的可能。有研究显示, 麻疹患者在发热前2 d至出疹后5 d均有传染性,发病早期医疗机构难以诊断,未能及时隔离,所以造成医院暴露可为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9,10]。无麻疹疫苗接种史是麻疹发病的关键,在20例8月龄~7岁组儿童中,有11例没有接种过麻疹类疫苗,没有及时接种的原因主要是体弱多病或县内流动儿童,这些儿童更容易受到麻疹病毒的感染。

综上,我县要达到消除麻疹目标应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常规免疫工作,确保两剂次麻疹类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首针及时接种率达90%以上,做好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工作,消除免疫空白点。2做好疫情监测,提高麻疹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快速做好疫点的处理,防止疫情暴发。3加强医院内麻疹病例的管理,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4接种人员要严格掌握疫苗的接种禁忌证,做好风险评估,与监护人充分沟通,提高疫苗接种的及时性。

麻疹暴发 篇5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2013年11月9-18日本市某大学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及出疹等症状的4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

1.2 调查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描述麻疹病例的年级分布、性别分布和时间分布, 对该校发生的疑似病例个案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对有发热、皮疹或肺炎症状的学生,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中麻疹疑似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中的内容开展调查。采集病人鼻咽拭子、尿和全血标本, 进行麻疹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1.3 检测方法

1.3.1 麻疹病例血清学检测:

采集不明原因发热、咳嗽或出疹等急性患者的血清, 通过ELISA检测方法, 检测出麻疹Ig M抗体阳性者, 即可确诊为麻疹病例[1]。

1.3.2 麻疹病例病原学检测:

采集患者的咽试和尿液, 使用RT-PCR法检测麻疹病毒核酸。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该学校为一所教育部直属、全国招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约261万m2, 共有18个学院, 8所教学楼, 教职员工4 000余人, 在校学生36 567人, 设本科4个年级,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各3个年级, 全部住校, 分布在10所宿舍楼, 另外有多个活跃的学生社团组织不定期开展活动。

2.2 实验室检测结果

2013年11月14—18日采集33例疑似患者鼻咽拭子, 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 其中麻疹病毒核酸阳性13例, 阳性率为39.40%, 阳性结果出现最早的为2例发病第2天的患者。15—18日采集24例疑似患者尿液, 采用RT-PCR法检测出麻疹病毒核酸阳性3例, 阳性率为12.50%, 尿阳性患者为发病第5天的患者。在疑似患者发病后3~10天采集全部42例患者的血清,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检测出麻疹特异性Ig M抗体阳性8例, 阳性率为19.05%。根据疑似病例血清学检测结果, 确诊麻疹患者8例, 其余排除为其他疾病 (其中9例经临床检验诊断为支原体感染) 。鼻咽拭子、尿液检测结果, 见表1。

2.3 流行特征

2.3.1人群分布:病例分布在3个年级, 4个班, 其中电子信息学院2012级学生5例, 占全部病例的62.50%, 2011级和2013级学生各1例, 各占12.50%;软件学院2012级学生1例 (占12.5%) 。电子信息学院患病学生中, 男性7例, 女性1例, 男女性别比为7∶1。发病人群年龄在19~22岁之间, 其中19岁2例, 20岁3例, 21岁2例, 22岁1例。病例均为本科在校学生, 罹患率为0.02%。

2.3.2时间分布:首发病例发病时间在11月9日, 末例病例发病时间在11月14日, 整个疫情历时5天。其中9日发病1例, 11日发病3例, 12日发病2例, 13日、14日各发病1例。11日发病达最高峰, 发病数占全部病例的37.50%。

2.3.3地区分布 (宿舍分布) :发病学生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学院2012级学生所住的第5宿舍楼, 有5例发病, 占病例数的62.50%, 另外3舍、4舍及10舍各发病1例, 各占病例数的12.50%。无同寝室病例发生。

2.3.4 确诊8例病例中, 3例有明确的麻疹类疫苗免疫史, 占37.50%, 5例为免疫史不详, 占62.50%。

2.4 临床特点

引起本次暴发的传染源为该校电子信息学院2012级学生, 10月28日发病, 有典型的麻疹临床症状, 血清Ig M阳性, 为实验室确诊病例。病例无麻疹疫苗免疫史, 病例发病半月前曾有医院就诊史。

除传染源外, 确诊的8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均不典型:有发热症状, 体温38.5℃以上3例;有轻微咳嗽症状者1例, 不典型皮疹的4例, 淋巴结肿大1例;8例患者肺部CT影像6例有结节状影。全部病例均无卡他性鼻炎、结膜炎及柯氏斑, 全身状况良好, 血常规检测白细胞值无异常。经对症抗病毒治疗, 临床症状迅速好转, 病例全部治愈。病例临床症状, 见表2。

3 讨论

从发病时间分析患病学生为同源暴露引起, 传染源为10月28日发病的电子信息学院2012级学生, 此次疫情是由典型麻疹病例引起的非典型麻疹暴发。续发病例临床症状不典型, 难与其他呼吸道疾病相鉴别, 病例的早期诊断依靠了病原学标本RT-PCR法检测结果。鼻咽拭子病原学RT-PCR检测对麻疹病例的早期诊断起到了重要作用[2]。

8例患者麻疹Ig M均为阳性, 仅4例有出疹和肺炎症状, 其余4例发热, 2例肺炎, 无皮疹等麻疹临床表现, 尤其表2中6号和8号病例仅有发热症状, 其他典型症状均无, 但血清学检测为阳性;3号和7号仅有发热和肺炎症状, 但血清学检测也呈阳性, 提示轻型麻疹容易被误诊, 导致疫情的蔓延。从表1中可以看出, 在血清学阴性的病例中存在咽拭或尿液检测单纯阳性的现象, 这两种类型的人群属轻型患者还是麻疹病毒隐性感染者, 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有2例血标本为阳性;**2例血标本为阳性;***4例血标本为阳性。

“-”为未采集, 但表格中8例患者血标本均为阳性。

随着麻疹类疫苗接种率的不断提高, 麻疹发病率已经控制在较低水平。沈阳市麻疹疫情监测结果显示, 成人 (≥20岁) 患麻疹比例居高, 2010—2012年沈阳市成人麻疹病例占发病总数的55.00%, 2010年沈阳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显示20~岁组成人最低[3]。有报道显示, 若患者体内有麻疹抗体, 麻疹的典型临床症状就会发生改变[4]。该校发生的不典型病例均为20世纪90年代出生, 多数接受过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或强化免疫, 而且其中有3例有明确的免疫史, 因此, 推断体内抗体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 可能降至不能抵御麻疹病毒侵袭的水平, 所以在消除麻疹阶段, 建议制定以大学生为主的重点人群免疫策略。另外, 麻疹疫苗的有效接种更是免疫规划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应保证接种医生的规范操作, 疫苗的冷链运转和储存, 使受种者能够通过预防接种获得保护性抗体, 从而减少感染疾病的风险。

学校传染病控制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分析本次疫情发生的原因是:学校未对首例麻疹病例给予足够重视, 应急接种覆盖不全, 针对首发病例的应急接种仅有85人, 且未在短期内完成, 导致后续病例不断增加, 造成疫情蔓延;续发病例症状不典型, 容易误诊, 病例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隔离治疗, 导致学生带病上课, 再加上集体住宿、学生公用活动场所多, 课余生活丰富, 也是引起疫情蔓延的主要原因。所以, 学校应加强传染病防制及疫苗接种相关知识的宣传, 平时搞好室内外卫生, 教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要做到经常开窗通风。只有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的防病意识, 提高学校应急处理传染病能力, 充分认清麻疹的不典型症状, 才能有效控制麻疹疫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麻疹监测方案[S].2009-04-13.

[2]薄芳, 马玉杰, 宋婧, 等.荧光定量RT-PCR法快速检测麻疹病毒核酸[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6) :76-77.

[3]孙迎春, 朱丽君, 张智, 等.2010年沈阳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调查研究[J].应用预防医学, 2012, 18 (2) :88-89.

麻疹暴发 篇6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病例所在医院的传染病报告卡;沁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疑似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长治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室报告。

1.2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麻疹流行期间全县范围内有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症状之一的病例;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经血清学检验麻疹Ig M抗体阳性者。

1.3 实验方法

采用免疫捕获法,“麻疹病毒Ig M抗体诊断试剂盒”由珠海经济特区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70313,生产日期:20070312,失效日期:200709。

2 结果

2.1 流行过程

首例患者为沁源二中一名初中生,3月8日曾与1名来自外省麻疹疫区的流动人口出疹患者有明确接触史,于3月15日发病,继之病例逐渐增加以致在该校引起流行。该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无校医和保健教师,亦无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疫情于3月23日方被所在地郭道镇卫生院防疫医生发现并报告县疾控中心,应急接种工作3月24日进行,应急接种率为81.63%(982/1203)。全校在应急接种前发病6例,应急接种后发病45例(其中28例未进行应急接种)。51例均为在校学生,涉及全校19个班中的16个班,罹患率为4.55%。在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和征得疾控部门同意的情况下,学校于3月29日放假,学生返回原籍使疫情向校外扩散,疫区扩大。校外第一例病例发病于4月6日,系患病学生放假时所乘公共汽车售票员。4月9日开始在发病重点地区对30岁以下人员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接种率为46.44%(32 063/69 043);密切接触者实施被动免疫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注射率为83.99%(5129/6 106)。最后1例病例发病于4月27日。流行持续44天,共报告疑似病例107例,其中93例经血清学试验确诊,全县人口确诊病例罹患率为58.36/10万。

2.2 病例分布

93例患者中男性占59.14%(55例),女性占40.84%(38例),男女比例为1:0.7;其中本地人口病例占94.62%(88例),外地流动人口病例占5.38%(5例);全县14个乡镇中9个乡镇有病例发生,主要集中在沁源二中所在地和生源地的郭道(64例)交口(7例)和韩洪(5例)三个乡镇;职业分布以中小学生为主占63.44%(59例),其次为工人10.75%(10例),散居儿童8.60%(8例),民工、餐饮业、医务、家务待业等人员占6.45%(5例);发病年龄最小的7个月,最大的42岁,平均为17.3岁。(表1)

2.3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有发热、皮疹(平均热度为38.1℃);咽痛、充血的89例,占95.69%;发热至出疹时间最短者1天,最长者6天,3天以内的51例占54.83%;出疹顺序自耳后发际开始的22例占23.65%,其余71例自脸颊部、颈部到躯干至四肢占76.34%;查到口腔黏膜斑的13例占13.97%;恢复期退疹后有色素沉着糠麸样脱皮的26例占27.95%。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

2.4 病例免疫状况

在93例麻疹中,除<8月龄的1例外,其余92例中66例(71.74%)有明确麻疹疫苗免疫史,12例(13.04%)无免疫史(其中流动人口2例),14例(15.22%)免疫史不详(其中流动人口1例),<8月龄病例的母亲免疫史不详,否认曾患过麻疹。(表2)

3 讨论

从流行过程看,本次疫情是一次带入性麻疹暴发流行,沁源二中的防控机制不健全、应对措施不当是疫情未能及时发现和控制的重要原因。

从患者中有明确免疫史的达到70.97%和明确无免疫史的仅占13.98%看,原继发免疫失败是本次流行的根本原因。患者整体症状较轻、非典型病例比例高也印证了这一点。

沁源县1989年麻疹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85%,1995年以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该县1986年开始装备计免冷链,但是当时县级无疫苗运输车(1998年方装备),疫苗运途难以保证质量;乡镇卫生院只有一台60升冰箱(2004年部分乡镇为180升),容量过小,且经常停电、损坏等,所以疫苗室温下存放的情况很多;乡镇卫生院没有冰排速冻器不能为村级提供冰排,村级疫苗基本上都是在常温下运储。这些都将使疫苗免疫原性受到不同程序的影响,成为原发性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1]。继发性免疫失败的原因是由于血清麻疹抗体滴度的下降。一般认为麻疹疫苗免疫后血清抗体水平降至1:8以下即有感染发病的机会,1:2时被认为阴性。而目前使用的疫苗在实验条件下接种10年后的平均抗体水平为1:3[2]。在麻疹疫苗使用的初期阶段,由于麻疹的流行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接种疫苗后会在隐性感染中免疫力得到加强,但沁源县自1998年以来,已8年没有麻疹病例报告,进行过疫苗接种的人群中很多人由于得不到自然感染的机会就成为易感人群。虽然缺乏更多的血清流行病学资料,但仍然可以推断,本次流行原发性免疫失败病例在小年龄组占比例较大,而大年龄组则继发性免疫失败比例较大。从本次流行患者的平均年龄达到17.3岁可以看出,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麻疹将不再是以儿童为主的传染病,较大年龄组为主要发病人群已经或将成为麻疹流行的一个特点。大年龄组人群麻疹的免疫水平降低,必然会使新生儿从母体中获得的抗体水平也降低,这也就是不可预防麻疹病例报告今年来逐渐增多的原因。

本次流行外来人口发病5例仅2例有明确免疫史,说明外来人口的计免管理仍是薄弱环节,在流动人口不断增多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麻疹是有可靠预防措施的疾病,也是我国继天花、脊髓灰质炎后争取消除的第三个传染病。从沁源县本次麻疹暴发流行过程看,要达到这一目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远的路要走。(1)从防控组织建设方面看,在学校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必须建立完整的医疗保健体系,有严格的传染病防控制度,并保证执行。(2)从预防接种管理方面看,常规免疫工作仍然有待加强,流动人口的免疫尤其如此[3]。(3)从疫苗管理方面看,冷链运转必须切实予以保障。村卫生所应配备冰箱,没有冷藏条件的接种点应撤销。(4)从控制策略看,大年龄人群包括育龄妇女的麻疹免疫水平的监测和免疫计划的实施亦应引起重视[4]。

另外,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只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被其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才有权向社会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但是,从沁源县本次麻疹暴发流行情况看,由于公众不能及时得到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导致各种小道消息广为流传,不利于社会稳定,也难以做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事例是,沁源二中于3月24日进行应急接种,部分已经处于潜伏期的学生接种后发病,这本属于正常情况,但由于未能向公众及时做出说明,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谣传为疾控使用了假疫苗诱发了麻疹流行,使其后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的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工作遇到了很大阻碍。因此,在现代交通和通讯条件下,疫情仍然只能由国务院和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发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对本地区发生的疫情反应采取的控制措施都应及时的公之于众。

参考文献

[1]赵国福.计划免疫工作规范与预防接种安全技术标准及异常反应诊断处理[M].北京.中国卫生出版社,2007,3,963-992.

[2]耿贯一.流行病学[M].四川: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2,14048-3726

[3]杨山麦周方成.208例麻疹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及几点经验教训[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5):352-354.

麻疹暴发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基本信息系统。

1.2 方法

1.2.1 病例定义

根据《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诊断标准[2]。麻疹疑似病例定义为: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麻疹暴发是指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 d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 d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2.2 麻疹暴发疫情的处理

麻疹暴发疫情由病例现住址所属辖区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段医院预防保健科共同前往现场核实诊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落实控制措施。

1.2.3 实验室检测

采集病例的血和咽拭子,血清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ASA)检测Ig M抗体,咽拭子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病毒核酸。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和Excel 2013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10—2015年北京市丰台区共报告麻疹病例1 212例,其中本市户籍386例(31.8%),外省户籍826例(68.2%)。麻疹暴发疫情22起,发病74例(平均每起发病3.4例),占6 a麻疹病例总数的6.1%。2010年报告麻疹病例551例,暴发5起,发病13例;2011年报告麻疹病例11例,无暴发疫情;2012年报告麻疹病例15例,暴发1起,发病2例;2013年报告麻疹病例86例,暴发2起,发病7例;2014年报告麻疹病例364例,暴发9起,发病40例;2015年报告麻疹病例185例,暴发5起,发病12例。

2.2 地区分布

丰台区共21个街道、乡镇,2010—2015年全区共有16个街道、乡镇发生麻疹暴发,占76.2%。见表1。其中8起家庭内暴发,7起医院麻疹暴发,2起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麻疹暴发,2起写字楼等单位麻疹暴发,3起村、居委会麻疹暴发。见表2。

2.3 时间分布

麻疹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1—7月份,8—12月份无暴发疫情。见表3。

2.4 年龄、性别分布

2010—2015年麻疹疫情暴发涉及的74例病例中,<8月龄的7例(9.5%),8月龄~14岁的病例为0例,15岁及以上的病例为67例(90.5%)。发病年龄最小的1月龄,最大的47岁,平均年龄24.4岁。病例中男性29例,女性45例,男:女为1∶1.6。

2.5 户籍分布

74例病例中,外省户籍61例(82.4%),本市户籍13例(17.6%)。见表4。

2.6 免疫史分布

74例麻疹病例中,9例(12.2%)有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65例(87.8%)未接种含麻疹成份疫苗或免疫史不详。见表5。

注:表中()内的数据为构成比(%)。

2.7 职业分布

2010—2015年麻疹疫情职业主要为医务人员(28.4%)、商业服务人员(21.6%)与干部职员(18.9%),其中2012年与2013年麻疹疫情均为商业服务人群(100.0%)。近年来,干部职员与医务人员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见表6。

2.8 暴发流行时间和疫情报告时间

22起麻疹暴发疫情中,首发病例至最后1例发病时间间隔最短0 d,最长19 d,平均7.9 d。首发病例发病时间至就诊时间间隔最短0 d,最长7 d,平均为3.4 d。暴发疫情发生时间至暴发疫情报告时间,最短0 d,最长10 d,平均1.4 d;72.7%的暴发疫情是丰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4 h内接报的,22.8%的暴发疫情是≤10 d,4.5%的暴发疫情是>10 d。所有疫情均是接报后24 h内处理的。

2.9 实验室检测

22起暴发疫情,经实验室确诊为暴发的为22起,实验室确诊暴发占100.0%。

3 讨论

我国自2005年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消除麻疹以来,严格落实《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3]和《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和措施,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丰台区疾控中心积极响应上级的要求,确保各项消麻措施落实到位。但由于麻疹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容易引起暴发流行[4,5]。近几年,丰台区麻疹疫情出现了明显的反弹,散发与暴发并存,这与全国的监测结果一致[6,7]。

通过分析北京市丰台区2010—2015年麻疹暴发疫情监测数据,显示近几年丰台区麻疹暴发疫情的主要特征为:(1)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1—7月份(100.0%),8—12月份无暴发疫情发生,这与麻疹疫情的时间周期一致,麻疹发病数通常从1月份逐月增加,至4或5月达到峰值,随后发病数逐月下降[8]。(2)麻疹暴发疫情的发病年龄以15岁及以上的人群为主,占90.5%,与文献[9]的研究相一致。(3)25.7%的病例无免疫史,62.2%为免疫史不详。成年人的免疫史信息绝大多数是通过本人的回忆确定,往往很难准确回忆是否接种以及接种的时间,提示应将预防接种信息电子化,且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联网,以便各地在需要时可以快速查询到病例的接种信息。(4)病例以外省户籍人口(82.4%)为主,本市户籍人口较少。(5)职业以医务人员(28.4%)、商业服务人员(21.6%)与干部职员(18.9%)为主。(6)暴发持续时间(7.9 d)与其他地区相比较短[10,11]。(7)暴发涉及人数少,每起暴发平均涉及3.4人。(8)暴发类型以家庭内和医院内暴发为主。通过分析发现,近年来麻疹暴发疫情的场所从最初经常发生的工地、市场转为医院、写字楼等。医院中的工作人员比其他职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麻疹患者,医护人员感染麻疹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2~19倍[12],因此医务人员是麻疹感染的高危人群。写字楼内人员密集、空间相对封闭,易发生麻疹暴发。

维持高水平的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水平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外来流动人口的免疫空白是麻疹暴发的主要原因。随着北京市城镇化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流向近郊区,丰台区作为北京的4个近郊区之一,流动人口增加迅速。麻疹暴发疫情高发的地区如大红门街道、东铁营街道、花乡、新村街道、南苑乡等为大型批发市场、物流中心、交通枢纽,人口密度大,且属于流动人口聚集地,大量的外来人口群租于平房中,卫生和居住条件差,流动性大,难以管理。部分地区由于区域划分不明确导致免疫服务未能顺利开展,存在一定的漏管区。进一步分析发现,外来流动人口中的成人发病较多,原因是在计划免疫实施之初,疫苗接种率较低,且未实行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活动,当时疫苗质量、接种技术等原因初次免疫成功率低,随着时间的推移麻疹抗体滴度逐渐下降,成年人逐渐成为易感人群[13]。尽管北京市每年3—5月对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开展麻疹疫苗免费接种工作,但是由于疫苗接种率较低[14],并且人员流动性大,未能再次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当周围有传染源时极易被感染,导致麻疹的暴发。

注:表中()内的数据为构成比(%)。

麻疹疫情及时规范处置是控制麻疹暴发的有力措施。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是疫情处置的基础,但是在当前麻疹发病率整体较低的情况下,更为重要的措施是科学、规范地做好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控制疫情的规模[15]。麻疹最初的症状为发热,传染期为发热前2 d到疹后5 d。首发病例发病时间至就诊时间间隔最短0 d,最长7 d,平均为3.4 d。暴发疫情发生时间至暴发疫情报告时间,最短0 d,最长10 d。麻疹患者由于麻疹前期的非特异性症状,不能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做出正确的诊断,导致疫情不能被及时发现,延误了疫情的处置,引发二代病例的出现,从而造成更多的暴发疫情。

综上所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疫情,需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每年麻疹发病高峰前二三个月组织开展外来务工人员的接种,并扩大接种的范围[16]。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强化查漏补种工作,消除免疫空白。(2)加强疫情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科学、规范地处置麻疹疫情。一旦发现麻疹疫情,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杜绝二代病例的出现。(3)建立医院工作人员含麻疹成分疫苗的接种制度,提高接种水平,并加强医院内感染控制,减少麻疹病毒传染的风险。

上一篇:班级授课制下一篇:供电装表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