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原因(精选10篇)
暴发原因 篇1
春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 是豫北平原林区杨树上的一种主要丌丌食叶害虫, 发生严重时会使成片杨树叶子被吃光, 造成枝梢干枯、生长缓慢、树势衰弱, 甚至死亡。
一、春尺蠖发生危害特点
春尺蠖在河南每年发生1代, 以蛹在树干基部周围土壤中越冬、越夏, 翌年2月底至3月初、3~5厘米处地温0℃左右时开始出土羽化, 3月上中旬见卵, 4月上中旬卵开始孵化, 5月中旬幼虫开始老熟入土化蛹越夏、越冬。
春尺蠖具有食性杂、食量大、暴食性强的特点, 幼虫除危害杨树外, 还可危害枣、柳、榆、苹果等多种林果树木。春尺蠖3龄以上幼虫为害最为严重, 4、5龄幼虫耐饥饿能力较强, 缺食时可吐丝下垂借风力飘移到附近树木上危害。
二、春尺蠖大发生的原因
1. 春季气温回升快。
在3~5厘米处地温0℃左右时, 春尺蠖越冬蛹就开始出土羽化。遇到春季气温回升快的年份, 10天内越冬蛹的出土羽化量就可超过70%。
2. 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爆发成为可能。
春尺蠖幼虫具有多食性、暴食性、吐丝下垂、繁殖能力强的特点。在正常年份, 成虫羽化1周后就交配产卵, 1只雌虫可产卵200~300粒, 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 5~7天即可孵化出幼虫且成活率较高。
3. 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其传播蔓延。
近几年, 随着国家各项林业政策的实施, 各县区造林面积逐年增加, 栽植了大量杨树片林。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春尺蠖幼虫存活量加大, 生长发育加快, 危害严重。
4. 林农防治意识淡薄。
春尺蠖每年发生1代, 发生快、消失得也快, 没能引起林农的足够重视。尤其是2008年以来, 木材价格持续下跌, 挫伤了林农的防治积极性, 给春尺蠖的蔓延、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防治措施
1. 人工除虫。
(1) 早春结合除草、松土、施肥等土肥管理措施, 挖出虫蛹并杀死, 以减少虫源。 (2) 根据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 用力摇动树木, 震落幼虫再集中杀死。
2. 灯光诱杀。
利用雄成虫的趋光性 (雌成虫无翅) , 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减少成虫交配几率, 达到降低虫口基数的目的。
3. 涂毒环。
2月上、中旬可在树干上缠绑一圈胶带, 然后用药液在树干距地面30~50厘米处涂10~15厘米宽的闭合环, 阻止雌成虫上树。药液可用12.5%溴氰菊酯10毫升加废机油1千克混合, 或者直接用“拦虫虎”防治, 效果显著。
4. 生物防治。
在幼虫3龄前对树干、树冠中下部喷施生物农药防治。对于中幼龄林, 每667平方米可用Bt200亿国际单位或用阿维菌素600~800倍液喷施;对于高大树木, 每667平方米可用20%灭幼脲Ⅲ号25克兑水或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液, 用高压喷雾机喷雾防治。
暴发原因 篇2
关键词:水母暴发;危害;原因分析;防治对策
近年来,水母灾害性暴发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它是继赤潮之后又一海洋生态灾害现象,是海洋环境恶化的表现,由于其危害较大,暴发原因尚未确定,控制措施暂停留在采捕阶段,水母灾害性暴发已引起国际领域的高度关注,成为一道世界性难题。
秦皇岛是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每年接待游客千万余人次;秦皇岛也是重要的渔业产出城市,鱼虾贝等渔业水产品销往诸多地区,而水母暴发则是影响秦皇岛旅游业和渔业等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分布在秦皇岛近岸海域的水母主要有海月水母、海蜇、沙海蛰,还有少量的白色霞水母,能够引起水母暴发的水母主要是海月水母和沙海蜇。
本文对水母暴发危害进行了概述,并结合秦皇岛海域水文和人文因素对水母暴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母暴发防治对策,以期为预防秦皇岛近岸海域水母暴发,减小水母暴发对旅游业和渔业等行业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1秦皇岛海域水母暴发及其危害
水母灾害性暴发是指经济价值较低或无经济价值的大型水母在一定时间内数量急剧增加,给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等行业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在我国,能够引起水母灾害性暴发的低经济价值或无经济价值的水母主要有海月水母、海蜇、沙海蜇和白色霞水母等[1]。秦皇岛海域的水母暴发品种主要是海月水母和沙海蜇,暴发时间常出现在6-9月。海月水母暴发时海面上及水下散布海月水母的透明个体,多出现于清晨及傍晚,伞部特有的四个圆圈十分容易被鉴别。海月水母具有弱毒性,皮肤敏感人群不慎被其蛰伤会引起皮肤过敏现象。沙海蜇暴发较海月水母暴发危害更大,一方面是由于沙海蜇个体大,近几年捕捞情况看,秦皇岛海域采捕到的最大沙海蜇直径有100 cm左右,因此沙海蜇暴发的波及面积广,捕捞难度大;另一方面,沙海蜇毒性较强,其触手上的毒刺能够分泌毒液,可以将游人蛰伤引起刺胞皮炎,如抢救不及时会蛰伤致死。另外,秦皇岛海域中的白色霞水母,虽数量不多,但因其繁殖快、毒性较强,同样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
水母暴发对秦皇岛海域的危害主要有:一是对旅游业造成影响。秦皇岛是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每到夏季,海滨浴场游玩成为游人必选的旅游项目,而水母暴发则是保障海滨浴场安全的最敏感问题之一;二是对海洋生态造成影响。水母暴发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大量水母不仅与其他水生生物形成竞争性觅食,抢夺饵料,还会大量捕食其他水生生物幼体,甚至会因其所具有的毒刺接触水生生物而会导致水生生物的死亡;三是对海洋渔业造成影响。水母会捕食经济型鱼虾类的卵或幼体,使渔业减产,而且大量水母可能会堵塞渔网或使网具破损,影响渔业捕捞。
2秦皇岛海域水母暴发原因分析
2.1水母随海流漂移至秦皇岛海域
根据多年水母监测情况看,由于大型水母,特别是沙海蜇个体相差较大,分析应为随风流或者潮流从外海漂移而来的不同批次。由于水母自身游泳能力较差,极易受风海流流动性影响,辽东湾的部分沙海蜇幼体漂移进入秦皇岛海域,致使沙海蜇数量在本海域保有量的基础上形成叠加效应,沙海蜇数量急剧增加,形成水母暴发危险。
2.2环境因素影响
温室效应的影响使得全球气候变暖,全球的海洋生态环境随之发生了变化,大型水母数量的逐年增多则是环境变化的连锁反应之一。不仅是秦皇岛海域,近年来,周边的青岛海域及葫芦岛海域等水母数量也都有明显增加。
研究表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等因素变化可影响水母水螅体的无性繁殖速度以及水母幼体期的成活率,从而影响水母的数量[2]。沙海蜇的早期幼体(螅状体),固着于海底,如果生长条件不利,可以休眠多年,甚至数十年,一旦海水温度、盐度、DO等环境因素适宜或发生较大变化,休眠的水螅体会被触发集体萌发,呈暴发趋势。
另外,海水富营养化使捕食水母的鱼虾类减少,而水母食性广泛,几乎无选择性地捕食各类浮游动植物,其中包括一些鱼虾类的卵和仔鱼,如此一来,水母不但竞争压力减小,而且饵料丰富,水母常呈现暴发趋势。近年来,秦皇岛加强海洋环境整治,海水富营养化得以控制,技术人员发现,部分沙海蜇没有达到性成熟就萎缩死亡,其原因是沙海蜇后期饵料不足,不能满足正常生长,环境整治有效控制了水母数量剧增。
2.3秦皇岛海域特殊的海洋及人文环境为水母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秦皇岛海域海流平缓,全年无异常海流或水团,波型以风浪为主,风浪较小,涌浪少,定常海流有入海河流的径流形式,非定常海流主要由风向流起主导作用,温度、盐度适中,河流入海口海域营养盐丰富,饵料充足,此水文条件非常适宜水母生长繁殖。秦皇岛市每年6-9月为休渔期,近岸没有渔船从事捕捞活动,水母幼体没有人为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对沙海蜇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另外,沙海蜇经济价值较低,除海洋渔业管理部门捕捞以外,极少有利用性质的人为捕捞,对沙海蜇的生长繁殖缺少人为干预,致使成体种群数量逐年增加,对水母利用价值的开发急需加以重视。
2.4海洋工程项目建设为水母提供聚集场所
近年来,沿海地区建港、人工岛建造、人工鱼礁投放等海洋工程的建设实施,大大增加了近海岩礁的面积,使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海蜇水螅体、浒苔、牡蛎、玻璃海鞘、龙介虫等固着性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繁殖空间,使其群体得以迅速扩大,其负面效应也会逐渐显现。秦皇岛海岸工程是渤海湾乃至全国最为密集的工程,这些工程建设使秦皇岛近岸海水流速更加缓慢,水交换更差,容易造成水母的聚集。
nlc202309040206
3秦皇岛海域水母暴发防治对策研究
3.1开展科研调查,做好防治工作
联合海洋水产科研单位,开展秦皇岛海域大型水母繁殖、生长、分布、数量等情况调查,深入研究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盐等因素对水母生长繁殖等方面影响,掌握其生存规律。结合环境等因素逐步建立并完善水母暴发应急预案,科学预测水母旺发期繁殖及暴发情况。预警沙海蜇螅状体休眠式暴发,加强潮流监测及周边海域水母暴发情况调查。有针对性地向海底投放易于回收的附着基片,收集沙海蜇螅状体,破坏其增长繁殖基础。利用竞争性觅食作用,6月初在秦皇岛市及周边海域适量投放经济价值较高的绵海蜇,使绵海蜇与沙海蜇形成竞争性觅食,间接恶化沙海蜇生存条件,同时提高绵海蜇产量。
3.2加强水母治理,加大采捕力度
将沙海蜇、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等引起我市水母暴发种类列入灾害性水母范围,协调渔业管理、海洋保护、科研等部门成立水母治理小组,加强旺发期水母监测,结合水母暴发预警情况和应急预案对水母进行清理整治,特别对渔业生产和海滨浴场等敏感海域,在水母产卵繁殖之前对水母成体进行大范围采捕、拖网,减少其产卵繁殖数量,控制幼体在海域中附着密度。设立水母防护网,根据近年来大型水母在我市海域出现规律,在渔业生产及海滨浴场等海域安装设置水母防护网,减少水母伤人机会,加强防护网具检查和维护,发现网内水母滞留或堵塞情况进行及时清除。
3.3开发水母价值,实现产业化利用
水母的医用价值在我国古代医学上早有应用,被作为清热解毒、润肠平喘、消肿降压等方面的良药;在科研方面,水母在机械制造方面贡献了较大的仿生学价值,其所含的营养物质也发挥了重要的科研价值;水母的观赏价值逐渐得到鱼类爱好者的认可,小型水母作为观赏品进行出售已不属罕见。就秦皇岛实际情况而言,对水母的价值利用适宜走传统食品加工的产业路线,重点扶持几家沙海蜇加工企业,开发海蜇丝、海蜇条、即食型海蜇食品等,提高沙海蜇人为捕捞量和利用率,使沙海蜇的捕捞、加工、销售利用形成一个产业链,有效控制大型水母的数量,同时也为增加旅游特色产品开辟新路线。
3.4加强科普宣传,完善医疗救助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媒体,大力普及海洋环境保护及水母防治知识,树立公众对水母的正确认知,提高防范意识。在旅游旺季,各海滨浴场设立大屏幕播放预防水母蛰伤宣传短片,或设立相应警示牌。设置浴场临时医疗救治站,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完备的医疗设施,针对游人水母蛰伤、溺水、创伤等进行及时救治,切实保障秦皇岛近岸海域海滨浴场游人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 吴颖,李慧玉,李圣法,等.大型水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海洋渔业,2008,30(1):80-87
[2] 关春江,等.水母暴发的生物修复对策[J].海洋环境科学,2007,26(5):492-494
(收稿日期:2015-10-16;修回日期:2015-10-22)
柑桔粉虱暴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篇3
1 危害症状
柑桔粉虱有黑刺粉虱和白刺粉虱, 赣南以白刺粉虱为主, 主要以幼虫群集于新梢嫩叶背面吸食叶汁, 排泄物诱发煤烟病, 使脐橙枝条、叶片、果实表面覆盖一层黑色霉菌, 导致脐橙树体叶片光合作用差, 危害严重时造成枝叶枯死脱落, 削弱树势, 所诱发的果面烟煤病严重影响果实外观, 降低产量与果实品质。
2 生活习性
柑桔白刺粉虱多以幼虫及蛹在冬梢叶背或宿主植物 (李、茶、竹、杂草等) 上越冬。赣南年发生4~6代, 每次新梢为每代粉虱的盛发期, 成虫白天活动较弱, 气温稍高 (≥23℃) 天气傍晚活动最盛, 具有一定的迁移飞翔能力。成虫在新梢叶背栖息及产卵, 荫蔽部分产卵多, 卵散产, 卵粒间有白粉, 每叶产卵高达100粒以上, 每只雌成虫产卵量高达120粒, 有孤雌生殖、世代重叠现象。成年园、荫蔽园及周边植被丰富的山地果园、多品种混栽果园均发生较严重。
3 诱发柑桔白刺粉虱暴发的主要原因
3.1 果园郁蔽
通风透光条件差, 为柑桔粉虱大量繁衍提供理想的温床。
3.2 盲目用药
破坏果园微生态平衡, 杀死粉虱天敌, 是柑桔粉虱逐年加剧发生的前提。
3.3 果园分户经营
难以实行群防统治, 人为地为柑桔粉虱暴发打了“避难”的时间差, 创造“安全”保护区。
3.4 劳力成本高
劳力资源匮缺, 多数果园轻视冬季清园, 越冬虫口基数大, 是柑桔粉虱年复一年盛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3.5 零星放梢
为柑桔粉虱提供了丰富的食粮, 有利柑桔粉虱“健康”成长与繁衍。
4 防治对策
立足群防统治, 中断食物链 (统一布局品种, 统一放梢, 盛发期控制杂草等) , 冬季清洁果园及发生盛期准时连续喷药, 杀虫杀卵结合等综合措施结合。
4.1 统防统治, 提高防治效果
以果园基地或小流域果园为单元, 组建病虫害群防统治协作组或专业队, 根据柑桔粉虱虫情发生状况, 制订防治方案, 做到统一时间喷药, 实现群防统一, 把一定区域内的虫情在统一时间内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4.2 农业防治
4.2.1 合理规划果园, 统一品种布局。园间建立适度的隔离保护带, 隔阻虫群迁移传播。
4.2.2 加强栽培管理。平衡施肥, 夏秋季统一放梢, 及时疏梢摘心促其老熟, 切断柑桔粉虱食粮。
4.2.3 成年荫蔽园实行大枝修剪“开天窗”技术, 密植园逐年行间或株间伐枝组或植株, 改善果园与树体通透性, 破坏成虫繁衍场所。
4.2.4 控制园内杂草。清除果园周边寄宿植物, 破坏柑桔粉虱聚集避风港。
4.2.5 清洁桔园。清除园内枯枝落叶, 剪除虫害枝及煤烟病严重枝, 统一集中烧毁, 减少虫口越冬基数。
4.3 生物防治
4.3.1 通过园间生草栽培及播种绿肥, 培植柑桔粉虱天敌繁衍场所。
4.3.2 优先选用低毒、生物农药, 少用广谱性杀虫剂及杀伤力强的高毒农药, 培养保护好粉虱天敌如寄生蜂、座壳孢菌、瓢虫等, 达到“以虫治虫, 以菌治虫”的目的。
4.4 化学防治
4.4.1 喷好冬季“封园药”及初春“开园药”, 减少柑桔粉虱虫口基数。
暴发户的秘密 篇4
男人姓苏,三十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男人是本市菜农,城市扩建后被征了地,用补偿款开了一家石材厂,阔绰的出手与邋遢的外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暴发户。
男人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上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每天坐在桌边大快朵颐,真想不通他怎么就那么爱吃肉。而且,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他便当仁不让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四起,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是他的家。
与3号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极少说话,总是安安静静的。女人患乳腺癌,刚刚手术。儿子上小学,男人靠种地和养些鸡鸭过活。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是那个男孩守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
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也是推来让去的。有时男人会带些街上卖的卤肉来,女人总是先埋怨男人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一日,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3号床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3号床的男人,像发现了新大陆般,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说自己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自己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
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3号床如获至宝,非要给对方27块钱,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3号床的男人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自己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新鲜的,有多少要多少。1号床的男人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挖。男孩很勤奋,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挖到二三十个,3号床的男人总是照单全收。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几个应季的水果,晚上再加上一袋鲜奶。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多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3号床的男人吃蝉蛹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挖,他按每个2毛钱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卖给男人。
婆婆出院时,我从医院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3号床的男人手里拎者一个塑料袋子,径直走进路旁的灌木丛中。及至走近,我才发现,他倒掉的竟是蝉蛹!男人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
“那你还买?”我疑惑地瞅着男人。“嘿嘿。”男人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暴发原因 篇5
1 发生为害特点
斜纹夜蛾属杂食性害虫, 可为害包括油菜、白菜、甘蓝、萝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茄科、葫芦科、豆科蔬菜、大葱、芋、蒲荷、韭菜、菠菜以及农作物达99科290种以上。
1.1 为害特点
幼虫可食叶、花蕾、花及果实, 严重时经常发生全田作物被吃光的现象。在甘蓝、白菜上可蛀入叶球、心叶, 取食嫩心, 致使其无法生长;并排泄粪便, 造成作物污染和腐烂, 使之失去商品价值。在豆类及棉花上, 初孵幼虫群集, 在叶背取食叶肉, 残留上表皮或叶脉, 出现筛网状花叶后变黄。
1.2 生活习性
斜纹夜蛾在沿淮地区1年发生5~6代, 主害代为3~5代, 其发育历期短, 有世代重叠现象, 以8~9月为害最重。主要发生在秋季作物和蔬菜上。幼虫有假死性和成群迁移的习性, 共6龄。1~2龄幼虫群集为害, 3龄后幼虫多呈分散为害, 4龄后进入暴食期。高龄幼虫一般阴天或晴天早晚在植株上部取食, 晴天白天躲藏在植株下部老叶背面、老叶卷进筒内、土表落叶下或土缝中, 老熟幼虫大多集中在作物表土中化蛹越冬。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茂密及杂草丛生的地方或土壤缝隙内, 夜间飞出交尾产卵, 晚上8~12时活动最盛, 成虫飞翔能力强, 一次可飞数十米远, 高达10m以上。此外, 成虫有较强的趋光、趋化性, 并对糖醋酒液及发酵的胡萝卜、麦芽、豆饼、牛粪等有趋性。成虫发育需补充营养。
2 频繁暴发的主要原因
2.1 适宜的气候条件
斜纹夜蛾是1种间歇性猖獗发生的害虫, 不同年份、季节发生量有较大变化, 其发生量主要受气温和降雨量影响。降雨少, 天气高温干旱, 有利于斜纹夜蛾的发生。尤其以6~8月温度影响较大, 日平均气温超过300℃以上的高温是斜纹夜蛾大发生的预兆温度, 其各虫态发育适温为28~30℃。沿淮地区每年7~8月均有30℃以上的高温天气出现, 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将是斜纹夜蛾暴发的主要诱因。
2.2 优良的生物学特性
斜纹夜蛾繁殖能力强, 每只雌蛾能产3~5个卵块, 每个卵块100~200粒卵, 在22.5~26.5℃, 4~5d即可孵化。因此, 在适宜的条件下, 只要有少量虫源, 就存在暴发的可能。斜纹夜蛾属迁飞性害虫, 一旦迁飞的害虫受到适宜的气候因素影响, 就有可能在一些地方突然暴发成灾。
2.3 良好的生态环境
斜纹夜蛾具有多食性和暴食性。沿淮地区作物布局丰富, 除小麦、水稻外, 玉米、花生、大豆、棉花等多种作物也有较大种植面积。近年来, 随着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调优, 蔬菜、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特别是反季节蔬菜的种植, 使得斜纹夜蛾的食料充足, 营养丰富, 产卵量多, 发生为害加重。
2.4 人为因素
由于广大农民对斜纹夜蛾发生特点和防治适期缺乏了解, 不能很好地适时用药, 喷药时往往已经进入高龄暴食期, 而斜纹夜蛾幼虫抗药性特强, 一般药剂防效差, 从而引起农民盲目加大施药浓度, 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 形成恶性循环, 破坏了田间原有的生态平衡, 天敌数量减少, 自然控制作用低, 害虫种群数量失控, 形成虫害大发生的态势。
3 综合防治
3.1 农业防治
铲除田间、地头杂草, 破坏成虫的栖息场所。在化蛹期及时耕翻土地灭蛹, 可减少下一代虫源基数, 降低发生程度。
3.2 物理防治
斜纹夜蛾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 可采用黑光灯、性诱剂和糖醋液等诱杀成虫, 黑光灯可使用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
3.3 化学防治
(1) 确定防治对象田。根据大田调查情况, 一般有初孵群集幼虫45~75窝/hm2, 应列为防治田, 积极进行挑治, 3龄前不必全田喷药。
(2) 适时用药。要在卵孵化盛期 (产卵高峰期后5d左右即为卵孵高峰期) , 最好掌握在2龄幼虫始盛期用药。施药时间以下午6时以后为好, 防治面积较大可适当提前用药。
(3) 采用低容量喷雾。选用1mm的喷片孔径低容量喷雾, 用水量600~750kg/hm2。喷雾要均匀周到, 以防漏治。
(4)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少用拟除虫菊酯类药剂, 有控制地选用中等毒性以下的有机磷农药。目前比较理想的药剂有溴虫腈 (10%除尽) 、呋喃虫酰肼 (10%福先) 、茚虫威 (如15%安打) 、氟铃脲 (如5%氟铃脲) 、甲氨基阿维菌素 (如1%威克达、0.8%方除) 。交替使用不同类型农药, 并合理混配, 以确保防治效果;并防止斜纹夜蛾产生抗药性。
摘要:为更好地掌握斜纹夜蛾发生规律, 及时地选用高效对路药剂进行防治, 对其发生特点、暴发原因及防治技术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斜纹夜蛾,发生特点,暴发原因,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暴发原因 篇6
1.1 发育特性
蝗虫属直翅目, 为不完全变态的渐变态类, 即在个体发育中, 由卵经若虫 (蝻) , 羽化为成虫, 共3个虫态。蝗虫在北方每年发生一代, 以卵越冬, 到春季气候适宜的时候孵化为幼虫——蝗蝻。蝗蝻一般分五龄, 历时一个月左右, 最后一次蜕皮变为成虫。
1.2 产卵要求
雌蝗对产卵场所有选择, 一般选择土质较坚实、杂草覆盖度20%~50%、向阳的田埂及荒坡等地。不同成虫羽化后交尾产卵时间不同, 产卵数量也不同。以黄胫小车蝗为例, 羽化后1~2周性成熟即可交尾, 交尾后l5~20天产卵, 一生产卵82~184粒。
1.3 取食特性
蝗虫取食植物具有选择性, 黄胫小车蝗喜食谷子、小麦等禾本科作物;笨蝗则喜食双子叶作物, 尤喜食甘薯、大豆、豌豆, 其次为瓜类、蔬菜以及麦类和林木花芽。一般在16~37℃范围内, 取食量与温度正相关, 温度高于38℃或低于15℃停止取食。每日在日出半小时开始取食。一天中有两个取食高峰:上午10~12时和下午5~7时, 中午、夜间和阴雨天蛰伏于植物基部, 停止取食。成虫日取食植物叶片5~7立方厘米、0.8~113克。其习性为白天为害作物, 晚上在杂草中栖息。一生中如无特殊情况, 至深秋受冻方死。
1.4 居聚特性
一般情况下, 蝗虫为散居型, 但密度增大易引起激素分泌异常, 同时外型也相应改变, 加之温度、植被等影响, 也可变为群居型。群居型蝗虫大部分羽化后, 少数个体先在天空盘旋试飞或在地上振翅, 逐渐带动群蝗飞翔, 吸引周围蝗虫群, 致使蝗群加大。试飞数日后即作定向迁飞, 迁飞始于白天11~14时, 可持续飞行1~3天, 夜间仍可飞行, 速度1.45~2.5米/秒, 高度达千米, 距离数百公里。飞行方向受风向的影响, 微风时逆风飞, 大风时顺风飞, 取食、取水或雨天降落。群居蝗虫统一活动, 集中取食或停止活动, 具有相当大的为害性, 这也正是造成蝗灾的主要因素。
2 暴发原因
2.1 生存适应能力强。
2.1.1 繁殖能力强
作为干草原生态系统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 草原蝗虫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 如亚洲小车蝗平均每头雌虫可产卵20~30粒, 而黄胫小车蝗每头雌虫最高可达150粒。
2.1.2 具有迁移扩散习性
当一片草场无法满足它们的食物需求时, 它们便开始大规模的地面迁移。所有的蝗虫都向着一个既定的方向前进, 以适应其大量取食的需求。
2.1.3 种类复杂
草原蝗虫种类非常复杂, 种与种之间盛发期、危害期和产卵期各异;即便是同一种蝗虫, 不同年份或同一年份的不同生境条件下其发生期亦不相同。
2.2 寒潮天气及温、湿条件的影响
2.2.1 寒潮天气的影响
在导致蝗卵死亡的因素中, 冬季的环境条件是蝗卵生存的决定性因素。在冬季环境相似的年份, 越冬前期寒潮天气出现的早晚和蝗卵越冬有密切关系。入秋后寒潮天气出现的越早, 对蝗卵的致死率越高, 而越冬前期过早出现寒潮天气对蝗卵更是致命的。如:2011年, 1月份的平均地温虽偏低4.8℃, 但秋季空气势力弱, 首次寒潮出现较常年晚1个月以上, 蝗卵死亡率为41%;2012年, 1月份平均地温偏高3.4℃, 冬季有积雪覆盖, 但蝗卵死亡率却为45%, 主要原因是入秋后首次寒潮比2011年早25天, 蝗卵耐寒能力不及2011年而造成的。2012年, 19月23日出现寒潮天气, 地面最低温度由13℃迅速降至0℃以下, 土壤相对湿度高达65%, 地表内的蝗卵被水膜包裹, 未经低温锻炼的蝗卵, 很快出现结霜、结冰现象而成批死亡, 冬季尽管温度偏高, 积雪覆盖时间长, 蝗卵死亡率却高达67%。
2.2.2 温度的影响
科左中旗草原1~3龄蝗蝻基本集中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 此期间的温度条件尤其是最低温度的变化是影响蝗蝻成长的关键气象条件。科左中旗草原蝗灾的危害面积和严重危害面积随着4月下旬至6月上旬最低气温<2℃日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2011~2014年最低温度<2℃的日数较少, 草甸草原区和典型草原区连续4年暴发虫灾。蝗蝻成长期温度升高的气象条件, 增大了蝗虫数量, 提高了个体发育质量, 个体的良好发育造成秋季产卵量的增加, 而产卵量的增加又提高了越冬基数, 为以后多年蝗灾持续暴发埋下隐患。
2.2.3 湿度的影响
暴发原因 篇7
忻城县近几年来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地桑蚕白僵病, 但2013年上半年相当严重, 危害面广, 蚕农损失大。笔者于5月24日到红渡镇矮山屯调查, 全屯110多个养蚕户, 无一不发生僵病, 有的农户第一批蚕开始就发生僵病, 第2、3批蚕不少农户卖僵蚕的收入多于卖蚕茧的收入, 有的农户养到第三批蚕后, 由于僵病发生严重就再也不敢养了。6月2日到红渡镇调查7家小蚕共育室, 没有一家3龄小蚕没发生过僵病。6月27日到安东乡国辉村进行调查, 发现不少桑园桑叶都没有采摘过, 经过走访农户才知道这些桑叶未采摘的原因就是因为僵病发生太严重, 农户已不敢再养蚕了, 根据调查, 忻城县今年发生的白僵病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年。
2 白僵病暴发原因分析
桑蚕传染病暴发的条件是:有足量的传染来源;有传染途径和传播媒介;有大量易感寄主 (蚕或其它能患同种疾病的昆虫) 存在;有利于病原寄生和繁殖的环境条件。忻城县白僵病自2008年大量发生以后, 2009至2012年,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今年又是一次暴发性发生,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传染来源
今年白僵病暴发的传染来源比较复杂, 最初的传染来源一时难以查清, 但以下情况不容忽视。
2.1.1 多年的病原积累
近几年忻城县每年都有白僵病发生, 自然环境已存在大量的白僵病原菌, 所以多年的病原积累是今年白僵病大暴发的传染来源之一。
2.1.2 乱堆放蚕沙, 乱晾晒僵蚕
蚕病发生区大部分养蚕户没有专用蚕沙室, 再加上防病意识不够, 蚕沙堆在蚕室附近或桑园旁边, 有的甚至把蚕沙直接做肥料;还有僵蚕到处乱晾晒, 严重污染了蚕室、桑园等养蚕环境。
2.1.3 收购僵蚕
收购商到处走村串户收购僵蚕, 使白僵病的分生孢子到处满天飞, 严重污染了桑园及养蚕环境。
2.1.4 消毒不彻底
发病蚕区只重视蚕室的消毒, 不重视周围环境的消毒, 而且大部分是用住房来养蚕, 人与蚕同室, 虽然养蚕前经过地面消毒, 但养蚕过程中人来人往, 无法控制外来病菌的感染。
2.2 传染途径和传播媒介
僵病的传染途径是经体表传染 (又称接触传染) , 病原真菌的分生孢子接触粘附在虫体上, 在适宜温湿度 (适温20~30℃, 适湿75%以上) 环境下发芽, 约经6~8h侵入蚕体, 吸收蚕体内的营养, 大量繁殖产生营养菌丝、分生孢子和毒素等, 导致蚕停食、呆滞, 最后麻痹而死。一般蚕感染白僵菌分生孢子经2~6d后即死亡, 死亡后的蚕尸体被吸干水分变成僵蚕再长出白色菌丝和大量的分生孢子。病原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主要有:
2.2.1 垂直传播
发病蚕区均存在着养蚕批次过密, 有的家里甚至同时饲养两批蚕, 造成一批接着一批连续发病。
2.2.2 水平传播
一是同一村屯相邻蚕户之间近距离的水平传播, 其传播是由于蚕室周围环境、道路、水源等受到病原菌的污染, 通过人员的身体、风力、尘埃、水源使病原菌带到蚕座和桑叶。二是村与村或乡与乡之间的传播, 主要是通过人员来往、风力相互传播和扩散病原。例如同在一个茧站卖茧, 通过人身体及随行物品而传播病原菌。另外僵蚕收购商走村串户收购僵蚕, 通过人的身体及风力传播病原菌。
2.3 易感寄主
野蚕、桑蟥、桑尺蠖、桑毛虫等野外昆虫都是白僵病病原的寄主, 它们都有僵病的发生, 而且此类僵病菌都能引起家蚕传染发病, 形成交叉感染。
2.4 环境条件
一是今春以来, 4月平均气温25℃~18℃, 为旱季, 降水较少;进入5月以来, 将近一周的连续阴雨天和平均气温22℃~29℃。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白僵菌分生孢子的繁殖和侵染。二是蚕房设备差, 大部分养蚕户都是用住房来养蚕, 蚕室通风条件不够, 室内空气湿度大, 有利于白僵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 发病蚕区有多年病原菌的积累, 农户防病意识不强, 蚕沙乱堆放, 僵蚕乱晾晒, 蚕房通风设备差, 养蚕批次过密, 蚕室消毒不彻底, 再加上多湿气候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僵病暴发性的发生。
3 防治对策
3.1 组织全村统一大消毒
养蚕前组织发病的村屯统一进行一次蚕室、蚕具及全村环境的大清洁和大消毒, 清除或焚烧上半年的全部蚕粪和僵蚕, 在此基础上全村统一用有效氯为1%的漂白粉液进行全面的消毒, 消毒范围包括:养蚕全部场所和全部用具、养蚕人员生活场所、房前屋后、道路及人员活动场所, 水源受到污染的也要投放漂白粉消毒, 力求全面彻底。
3.2 做好病、死蚕及蚕沙的处理
养蚕中要及时拾除病蚕和尸体, 并集中在水缸用浓漂白粉溶液浸泡或深埋;要勤除蚕沙, 将蚕室、上蔟室的垃圾、灰尘运到蚕沙房 (蚕沙池) 堆放, 或运到远离桑园、蚕室的地方妥善堆放, 蚕沙堆要加盖薄膜密闭覆盖, 使之高温发酵, 进行无害化处理, 防止病原分生孢子飘散污染环境和桑叶。
3.3 加强村屯环境卫生的整治
养蚕村屯要结合开展“美丽忻城·清洁乡村”活动, 全力整治、坚决制止和杜绝乱堆蚕粪、随意丢弃死蚕、垃圾、随处晾晒僵蚕等污染环境的不良行为;建立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 组建保洁员队伍, 检查监督和落实环境整治、清洁乡村活动;明令禁止在养蚕村屯设点收购僵蚕或到养蚕村屯串村走户收购僵蚕、晾晒僵蚕、贮存僵蚕等严重污染蚕区环境行为。
3.4 杜绝出售和发放带有病蚕的共育小蚕
小蚕共育室共育的小蚕, 如发生严重的僵病, 要坚决淘汰处理, 不能把带有病蚕的小蚕出售、配送、分发给养蚕户, 避免因暴发蚕病产生的经济赔偿, 造成损人又害已的严重后果。养蚕户在购买、领取小蚕时, 要注意检查是否有僵蚕等病死蚕, 如发现有病死蚕, 说明该批小蚕质量不合格, 有群体被感染而容易暴发蚕病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因此, 应当拒绝饲养带有病蚕的共育小蚕。在运输、配送、分发共育小蚕过程中, 要注意消毒防病工作, 运送小蚕的车辆、用具及发蚕的场地等均要严格消毒, 不要在重病区、僵蚕收购点及蚕粪、僵蚕晾晒处附近分发小蚕。每匾小蚕应加盖薄膜, 避免在运输、发蚕和领蚕过程蚕体与空气中的白僵菌孢子接触而使小蚕受感染。
3.5 加强蚕室、蚕具和蚕体、蚕座的消毒
养蚕批次结束后要及时清理、清扫、清洗蚕室、蚕具, 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或用含有效氯0.5%的强氯精液、漂粉精 (即消特灵) 液对蚕室、用具进行全面消毒1~2次。养蚕期间, 可用三氯异氰尿酸烟熏剂 (蚕用) 进行养蚕室内熏烟消毒, 用药量按室内体积1.5g/m3, 发烟后密闭30min, 进行熏烟消毒, 既可消毒室内空间、用具, 还可起到对蚕体、蚕座的消毒作用。收蚁及各龄起蚕用防病一号 (聚甲醛粉, 分大蚕、小蚕专用) 或用漂白粉防僵粉 (小蚕期按1份漂白粉加12份石灰粉配制;大蚕期按1份漂白粉加8份石灰粉配制) 、强氯精防僵粉 (将50g强氯精粉用筛子均匀筛入8.5kg石灰粉, 搅拌使之均匀即成现配防僵粉) 。发现有僵蚕时也可用松毛、干草、树叶、木屑、谷壳等 (以松毛效果最好) 做发烟材料, 进行不完全燃烧, 及时关闭门窗, 使蚕室充满烟雾, 熏烟1h后将烟排出室外, 每天持续1次, 对驱除室内空气中分生孢子, 减少僵病感染有一定作用。
3.6 做好桑叶消毒
调查中发现, 在僵病发生区, 一些养蚕设施好、技术过硬的养蚕户和共育户, 他们已按常规进行了严格的蚕室、蚕具的消毒, 也坚持用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但始终控制不了僵病的发生。原因何在?我们认为其原因很可能是白僵菌分生孢子污染了桑叶, 并通过桑叶带到蚕室、蚕座, 使僵菌分生孢子得以与蚕体接触, 而导致僵病暴发。因此, 必须重视桑叶消毒。
蚕区内林地或附近林地已使用白僵菌农药或附近林地出现不少松毛虫僵尸或桑园桑叶有桑虫僵病尸体、桑粉虱严重为害的桑叶、暴发僵病的蚕室、蚕沙堆附近的桑园, 桑叶很可能已被僵菌污染, 如用这些桑叶来养蚕, 应在采叶前半天用含有效氯0.3%的漂白粉液 (1kg漂白粉加水90~100kg) , 或含有效氯0.3%的漂粉精液 (1kg漂粉精加水200kg) , 或含有效氯0.3%的强氯精液 (1kg含量80%的强氯精加水270kg) , 全面喷洒消毒桑叶, 杀灭粘附在桑叶表面的病原菌, 避免桑叶传播蚕病。
3.7 加强蚕室、蚕沙室的建设
蚕室是养蚕的必备条件, 有了标准的蚕室才是养好蚕的基础。桑蚕已成为忻城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要确保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 必须要加强蚕室的建设, 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养蚕农户要舍得投资建立标准蚕室, 做到专室饲养, 蚕室通风不好的要加以改造, 保证蚕室空气流通。此外还要加快蚕沙室的建设, 所有蚕沙必须集中到蚕沙室堆沤, 进行无害化处理, 严禁蚕沙乱堆乱放的不良行为。
3.8 创造高温干燥的养蚕环境, 控制白僵病发生
高温干燥环境, 不利于白僵菌分生孢子的生长。两广二号蚕品种的小蚕阶段有一定耐高温能力, 在白僵病高发的特殊时期, 小蚕期用32~33℃高温饲养, 大蚕期利用抽湿机使蚕室相对湿度降至75%的较干燥环境, 可有效控制白僵病的发生。其它蚕品种不宜高温饲养。
3.9 加强桑园的治虫
桑粉虱会被蚕灰僵菌寄生, 桑园其它害虫也会被白僵菌等真菌寄生, 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污染桑叶, 导致桑蚕僵病暴发和流行。要及时喷药治虫, 养蚕期间可用80%敌敌畏乳油800~1 000倍加40%乐果乳油800倍液喷洒桑园及周边。
3.1 0 加强部门协调
蚕业、林业森防、植保等部门要加强联系, 互通信息, 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 避免在蚕区养蚕季节使用白僵菌农药———球孢白僵菌粉剂, 共谋林业、蚕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暴发原因 篇8
1 暴发蚕脓病的原因
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蚕桑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 2001~2010年这10年间, 感觉今年这一时间脓病的暴发程度比以往严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蚕病暴发的局面, 笔者经分析总结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1.1 小蚕共育室及蚕农超负荷生产
2011年初, 广西的茧价格高涨, 第一批蚕茧价格每公斤最高达到48元, 已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 2011年蚕农的桑园面积与2010年相比略有增加, 但由于茧价较高, 蚕农养蚕获得的回报丰厚, 蚕农对桑园的投入大幅增加, 加强了管理, 积极的施肥、灭虫, 桑园的产叶量大幅度提高。由于桑园产叶量多了, 导致小蚕共育室订单的数量急增, 连平时质量较差的共育室都接到很多客户, 小蚕专用桑园, 生产设备并没有增加, 也来不及增加, 这导致了小蚕共育室满负荷, 甚至超负荷生产。据笔者了解原先每批饲养100张小蚕的小蚕共育室, 当时每批都要养120甚至150张, 蚕室、蚕框、人力远远不够。有的共育室的蚕框、蚕室早上刚消毒, 蚕框、蚕室还未干, 下午就使用了, 工人天天加班加点, 忙于喂蚕, 都没有时间撒石灰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严重影响蚕室的防病工作。一些共育室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 只要有人要, 就拼命生产, 从而导致蚕病的发生。
1.2 桑叶虫口多, 叶质差
在5月中、下旬, 有15d左右的时间, 出现了高温干旱, 干旱导致了桑树缺水, 叶子生长缓慢, 而这一时期桑蓟马等害虫又大量繁殖, 严重时每张桑叶有上千只蓟马, 从叶背吸取大量水分和养分使叶子扭曲、卷缩、失水老化, 连顶端的嫩叶也受其危害, 桑叶根本无法使用。由于旱害与虫害同时发生, 叶质严重下降, 此情况一直延续到6月下旬, 所以这一时期饲养出来的小蚕, 由于吃到老化、缺乏营养的叶子, 小蚕发育参差不齐, 大小蚕分差较大, 小蚕、弱蚕较多, 抗病力明显下降, 暴发脓病是难免的。目前, 尚不了解虫害叶与脓病暴发的关系, 脓病的暴发是否因家蚕食下虫口叶直接造成, 这有待蚕病专家的进一步分析研究。
1.3 高温、闷热天气较多
2011年6月中旬, 热带风暴“海马”到来前, 贵港连续5d以上出现35℃以上高温, 连续性的高温, 使蚕承受不了过高的温度, 抵抗力大大下降, 相反脓病病毒在这种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最适合繁殖, 病毒较为活跃, 所以脓病在这一时期集中暴发。
1.4 异常天气, 打乱了共育室的养蚕计划
按照正常的年份, 贵港市共育室在清明前应把小蚕发放到蚕农的手上, 由于去年冬天遇到极低温的气候条件, 桑树生长缓慢, 收蚁时间一拖再拖, 一直过了清明才开始养蚕。蚕农桑树矮时不订蚕, 桑树高时又集中一起来订蚕, 造成共育室不能按计划分批次饲养小蚕, 而是一次性大批量的生产, 使共育室蚕室、蚕具、工人一下子紧张起来, 消毒防病措施落实不到位, 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6月初。
1.5 大蚕户忽视消毒工作
6月份共育室和蚕农的蚕室经过多次养蚕, 蚕室及周围环境已积累了大量的病毒, 消毒不彻底, 容易引起接触传染。可是, 很多蚕农误认为只要共育室把小蚕育好了, 大蚕就一定能养好。因此, 在养大蚕的过程中, 很少甚至不进行蚕室、蚕座的消毒和蚕药的添食, 结果大蚕很容易发病。
2 防病对策
出现上述的不利天气情况,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大气候, 但是我们应该尽量想办法改变养蚕室内的小气候, 比如人为升温或降温等, 为养蚕创造更好的环境, 减少恶劣天气对蚕的影响。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 首先要做好消毒工作, 减少环境中的病毒数量, 蚕病就不易发生。针对以上暴发脓病的原因, 小蚕共育室应该采取哪些技术措施来进行蚕病的综合防治呢?笔者认为小蚕共育室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确保小蚕生产顺利进行。
2.1 科学安排小蚕饲养量
小蚕共育室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养蚕批次和规模, 即使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 也不要盲目扩大生产, 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合理安排饲养量, 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防病工作, 在确保小蚕饲养质量的情况下满足市场需求。
2.2 防止小蚕饲养批次过密
很多共育室采取5~6d收一批蚁蚕的饲养方式, 这样虽然提高了蚕室、蚕具的利用率, 较紧凑地安排工人的工作, 但收蚁密度过大, 蚕室经常有1、2、3龄3批蚕同时出现, 若隔离不好, 容易造成小蚕交叉感染。很多小蚕共育室, 前一批蚕出了问题, 接下来的一批蚕也出问题, 这就是小蚕交叉感染病原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若遇到恶劣的天气状况, 共育室要适当推迟小蚕的收蚁时间, 使共育室和蚕农有更多的时间来消毒和干燥蚕室、蚕具, 避免3批蚕同室同人饲养, 预防小蚕的交叉感染。
2.3 小蚕共育室要做好以下防病工作
(1) 加强蚕室、蚕具消毒。由于在每年的6月份, 一般是蚕农养蚕的第4批蚕, 小蚕共育室已经过多批次养蚕, 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积累了大量新鲜的病原体, 又加上遇到高温多湿的气侯条件, 最易诱发蚕病, 此时也是一年之中小蚕最难饲养的时间, 共育室应该采取“两消一洗”的消毒方法, 彻底消灭病原。同时蚕农用共育室的蚕框领蚕回去, 蚕框拿回去后蚕农又拿来饲养大蚕, 病原就从蚕农那里带回共育室, 笔者建议共育室在领蚕时不要给蚕农拿蚕框回去, 让蚕农自备领蚕工具。
(2) 加强蚕体、蚕座消毒。加大强氯精的使用量, 配备一定量的新鲜石灰, 早上、晚上各撒1次蚕体、蚕座, 对蚕体、蚕座进行干燥和消毒, 防止病原在蚕座上繁殖和扩散。
(3) 添食抗菌素
2龄、3龄小蚕在眠起第2、3餐叶时添食抗菌素蚕服康1号。
(4) 勤除沙
及时把积压在蚕座上过久的蚕粪除去, 防止蚕粪蒸热发霉, 给小蚕生长创造清洁的生活环境。
2.4 大蚕户要特别做好以下消毒工作
(1) 加强蚕房消毒。在领小蚕前3天, 大蚕房要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 这是养蚕成败的关键。具体做法如下:第一, 清理蚕房中的蚕粪、蚕匾、蚕蔟等杂物, 只留砖头, 把蚕房消毒并打扫干净;第二, 用清水清洗蚕房, 直到无污水为止;第三, 称取1kg次氯酸兑10kg水 (一桶水) 喷洒15m2蚕房的地面、窗口、门口、墙壁, 喷后马上关闭窗半天;第四, 取药再喷洒贮桑室、盖桑膜及走廊。最后打开门窗晾干, 再关紧, 等待领小蚕回来。蚕房远离水源, 养蚕经常失败的蚕农, 或在高温季节经多次养蚕的蚕房一定要实行“两消一洗”即先把蚕房打扫干净, 然后称取1kg次氯酸兑1kg水, 喷洒15m2的蚕房, 关闭门窗3h后再用清水冲洗蚕房, 直到无污水。晾干后, 再称取药水兑好后再喷蚕房一次, 喷后关紧门窗半天再打开晾干。
(2) 4龄蚕的饲养。小蚕领回来后, 先在地面上撒一层石灰, 然后把小蚕放到地面上饲养。饷食后第二口桑添食一次蚕服康1号。对防治由细菌引起的蚕病效果较好。当有少量蚕眠后, 要切三角叶进行漂叶。当蚕眠定后再撒上一层石灰粉。如果发生未眠蚕, 加网提出另外饲养。
(3) 5龄蚕的饲养。当有95%的蚕眠醒后撒上石灰粉, 然后加蚕网饷食, 最后除蚕沙, 除过蚕沙的地方, 打扫干净再撒上石灰;除蚕沙后要及时扩大蚕座, 饲养一张小蚕到5龄, 要求达到40m2, 若面积过小, 密度过大, 蚕易感染蚕病。5龄蚕的第1、2天连续添食 (下转第46页) (上接第38页) 蚕服康1号, 若发现病死蚕, 拾起放到石灰缸里, 同时要增加一倍浓度的蚕药和次数进行添食。5龄蚕起除后不再除蚕沙, 但每天早上要坚持撒一次新鲜石灰粉, 使石灰粉盖住蚕沙, 15min后才给桑喂蚕。
2.5 有计划安排采叶
在5月中旬时, 应把共育室小蚕专用桑园的叶子摘光一点, 只留顶上二三张叶子, 便于彻底杀灭桑园里的害虫。
2.6 及时抽水抗旱
遇到干旱天气要及时抗旱, 避免桑树受到干旱的影响。
2.7 科学饲养
俗话说“小蚕靠烘, 大蚕靠风”。共育室在饲养第一批小蚕的时候, 温度不够, 必须加温, 确保小蚕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生长;5龄蚕要保持蚕房通风, 保证蚕室的空气质量, 防止闷热和污浊空气影响大蚕的生长。桑叶采回后, 马上抖松放到贮桑室, 等热气散发后, 用薄膜盖好, 以免桑叶发热变质, 引起蚕发生细菌性肠胃病及脓病。
2.8 加强桑园管理
桑园多施有机肥和复合肥, 少施氮肥, 及时喷杀桑叶害虫。
摘要:2011年6月份, 在贵港很多蚕区暴发脓病, 蚕农损失很大, 这是近10年来蚕病发生最为严重的月份, 笔者凭借自己多年蚕桑生产的经验, 对暴发脓病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并提出防治技术措施, 以供大家参考。
那些商业模式暴发户 篇9
中国企业对商业模式的过度迷恋与依赖,让企业变得脆弱不堪。一场厂商关系的矛盾,一次质量问题,一轮市场竞争,一个政策的变化,一项成本变动,甚至是一条微博的转发,都足以影响商业模式,使企业陷入崩盘之境。剥下了模式的外衣,原来光鲜明艳的企业,其实是如此单薄与贫穷。
这是一个动辄言及商业模式的年代。然而,却很少有企业真正懂得“模式”二字的含义,以为模式就是一只永远不停下金蛋的母鸡,将模式凌驾于其他一切商业元素之上,忽略了产业的原本要义。
企业对于商业模式过分的迷恋,反映的是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短期逐利的行为。成,是模式之成;败,是模式之败。模式的意义被无限放大,仿佛游戏的玩法可以主宰一切。任何产业,任何产品,都可以找到靠包装盈利的模式。而项目和产品本身,只是用来装载模式的容器。这种本末倒置的商业模式,其实只是暴富模式和融资模式。
只想赚钱方式,而忽略深挖产品与服务;只想玩模式游戏,而忽略产业真正健康的长远发展;而一旦发现“此路不通”,马上掉转枪口归结为模式之罪。商业模式在中国,既是融资的捷径,也是暴富之心的替罪羊。
在一些中国商人的眼中,商业模式追求的不是富,而是暴富;不是成功,而是短时间内迅速的成功,是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成功。于是,商业模式被用来包装项目,而不是经营企业。
“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这是屡见不鲜的观点。然而当商业模式植根于暴富的心理之上,其催生的也必然是一个个模式暴发户,而非健康优秀的企业。对于商业模式的设计与运用,也更像是一场押宝的赌局。
一个市场不再着眼于卖产品而立足于卖概念,模式的泛滥便成为必然。
当各种商业力量过分热衷于眼球经济,热衷于风投的神话,热衷于培育项目套现的模式,有模式、无盈利的悖论,便成为最合理的结局。
凡是狂热与迷恋,必然带有非理性。
猪场暴发猪瘟的治疗 篇10
一、发病情况
2008年9月10日, 本县哈达碑镇一养猪户来咨询, 该猪场饲养的32头育肥猪, 在5天时间内, 全部绝食, 体重在150~160斤左右。采用各种抗生素和退热药治疗, 未见任何效果, 今天早晨死了一头, 于是笔者进行了现场观察。
二、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41℃左右, 耳尖部发疳、颈部、腹下、臂部有紫斑。眼部有多量的脓性分泌物, 有的便秘, 排干粪球, 有的排白色粘液, 或带脓血的褐色粪便消瘦, 共济失调, 走路摇摆。
三、剖检变化
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淋巴结肿大, 出血呈紫色, 切面呈大理石状;脾脏边缘有出血性梗死, 扁桃体和咽部粘膜有出血点;肠粘出血, 在回盲孔处有扣状溃疡。
治疗措施:每头猪猪瘟兔化弱毒苗10份剂量。加10毫升新必妥, 一次注射新必妥要连用三天。百毒瘟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2毫升, 每天一次, 连用7天。用药后三天时间猪全部躺着睡觉, 全身发红;第四天下午有的猪开始起来喝水, 7天后全部开始吃食。
四、讨论体会
近几年来猪瘟疫有些反弹, 不少小型猪场发生, 而且都进行了猪瘟疫苗的免疫, 分析一下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疫苗本身的问题。一是疫苗本身的毒株与目前流行毒株之间的差异;二是疫苗的运输, 保存不当影响其免疫效果。
2. 免疫程序不合理。
我们地区仔猪免疫大部分在断奶当日或一周内进行, 一是受母源抗体的影响;二是由于仔猪断奶, 分群产生应激而影响免疫。
3. 免疫剂量不当。
有的免疫只按正常标量注射, 未考虑仔猪母源抗体的干扰, 当猪长到100斤左右抗体水平已经很低了, 不具备保护力, 也有的免疫剂量过大而造成免疫耐受和免疫麻痹。
4. 药物干扰。
在免疫前后使用了一些影响免疫的药物, 降低了免疫反应;免疫前后消毒也是影响猪瘟疫苗产生抗体的因素。
5. 免疫抑制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