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风疹

2024-10-09

麻疹风疹(共8篇)

麻疹风疹 篇1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包括后天获得性感染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 ,其中CRS类型复杂,且危害性极大,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导致流产、死胎和胎儿畸形等,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另外,由于风疹和麻疹症状十分相似,单纯从临床表现难以鉴别诊断,这给消除麻疹工作带来一定压力,因此,在消除麻疹进程中,有效控制风疹势在必行。为了有效控制风疹,需要进一步了解风疹流行现况,分析和掌握现阶段风疹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进而为制定消除麻疹阶段风疹控制策略提供依据。现对黑龙江省2004-2013年风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于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1.2 统计分析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采用 Excel2007 进行数据分析及 Map Info 绘制地图。

2 结果

2.1发病概况2004-2013年黑龙江省风疹报告病例数分别为142例、221例、414例、1 439例、3 294例、1 350例、445例、345例、794例和142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38/10万、0.58/10万、1.08/10万、3.76/10万、8.61/10万、3.53/10万、1.16/10万、0.90/10万、2.07/10万和0.37/10万。2006-2013年均无风疹死亡病例报告。见图1。

2.2时间分布2004-2013年黑龙江省全年均有风疹病例报告,风疹发病高峰与麻疹发病高峰相同,均为3-6月,每年高峰季节报告风疹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比例为71.04%~93.83%,见图2。

2.3地区分布黑龙江省风疹发病呈高度聚集状态,发病在局部相对集中。2004-2013年,风疹发病共涉及的县区分别为43个、47个、78个、71个、94个、82个、85个、72个、82个和57个,分别占县区总数的32.33% 、35.34% 、59.09% 、53.79% 、71.21% 、62.12% 、64.39%、54.55%、62.12%和43.18%。

2.4 人群分布

2.4.1性别分布2004-2013年风疹男女性别发病率之比在1.3∶1~1.6∶1之间。

2.4.2年龄分布从2004-2013年风疹发病率来看,2004-2006年风疹发病主要以<15岁人群为主,峰值由高到低分别在10~14岁组、0~4岁组和5~9岁组,2007年以后风疹发病高峰的峰值逐渐后移,2007-2010年发病高峰的峰值均在15~19岁组,2011年和2012年发病高峰的峰值在20~24岁组,2013年风疹发病高峰前提,峰值在0~4岁组。见图3。

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4年无风疹病例传染病报告卡信息,从2005年开始有风疹病例传染病报告卡信息。通过对2005-2013年风疹病例出生年份分析,风疹病例集中在1986-1996年出生的人群中,峰值为1992年前后,见图4。

从2004-2013年风疹发病年龄构成来看,黑龙江省风疹发病年龄构成主要以≥15岁组人群为主,其高峰人群与黑龙江省麻疹发病高峰人群趋势相同。2.4.3职业分布2004-2013年报告风疹病例数最多的为学生,分别占当年报告病例总数的62.68%、43.44% 、37.20% 、80.75% 、73.95% 、59.85% 、41.35% 、51.59%、57.18%和31.69%。

3 讨论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990年以前,中国未将风疹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进行报告。1990年以后,将风疹列为丙类传染病,但只要求疾病监测点进行报告,从各地掌握的情况来看,风疹在中国的发病非常严重,不仅呈周期性流行,有时局部地区甚至发生大规模暴发[1,2,3]。2004年以后,全国通过“中国疾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风疹病例进行网络报告。中国风疹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发病达高峰,发病率为9.11/10万;2007年、2009年和2011年相对较高,近2年有所下降。黑龙江省风疹发病趋势与全国一致,2008年为风疹高发年,发病率为8.61/10万;2007年、2009年和2012年相对较高;2013年风疹发病率呈下降趋势。黑龙江省1997年制订《黑龙江省风疹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方案》,分两阶段对15岁以下儿童及育龄期妇女和大学新生进行风疹减毒活疫苗接种,之后每年对满1周岁儿童有偿实施风疹减毒活疫苗接种。2008年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风疹疫苗纳入常规免疫进行接种,但由于疫苗的供应问题,最初每个适龄儿童只接种1剂次含风疹成分的疫苗,为8月龄接种麻风疫苗,复种时(18~24月龄),只在部分地市接种麻腮风疫苗,至2011年在全省范围内复种全部使用麻腮风疫苗,从此,黑龙江省适龄儿童含风疹成分疫苗实施2剂次接种。从发病率曲线来看,自2004年实行风疹疫情网络直报以来,监测系统的敏感性逐年提高;同时,随着不同免疫干预措施的实施,近年风疹发病呈下降趋势。

黑龙江省风疹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高发,高峰为每年的3-6月,风疹发病高峰季节与全国一致,与黑龙江省麻疹发病高峰季节一致。风疹和麻疹发病季节的一致性,且又发病症状十分相似,单纯从临床表现难以鉴别诊断,临床风疹病例往往可能误诊为麻疹,导致麻疹监测系统里疑似麻疹病例增加,给麻疹防控带来一定压力;相反,一些轻型麻疹病例又往往被误诊为风疹,造成麻疹的进一步流行。提示,在促进消除麻疹进程中,加强风疹的监测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且势在必行。另从地区分布来看,2004-2008年风疹发病以局部地区暴发为主;2009年以后风疹发病以高度散发为主,伴有局部暴发。风疹发病地区间的差异性,可能与各地传染病监测系统敏感性、人口密集性、人口流动频繁程度、免疫规划工作水平和免疫干预措施落实情况等有关。

从发病年龄看,风疹病例年龄构成发生改变,2004-2006年风疹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与上海市[4]报道的2006年以前风疹病例集中在5~9岁和10~14岁年龄组 为主发病 模式相似 。黑龙江 省2007-2010年风疹发病逐渐向大年龄组转移,发病高峰均在15~19岁组,2011-2012年发病高峰的峰值在20~24岁组。山东省[5]也报道近年来风疹发病有向大年龄组转移的趋势。风疹发病年龄逐渐向大年龄组转移,必将威胁育龄期妇女,如果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CRS发生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6]。中国虽没有CRS发生率的报道,据国内相关研究估计, 约15%~20%的育龄期妇女存在感染风疹病毒的风险[7,8,9],严重威胁中国的优生优育。

因此,为降低黑龙江省风疹发病,特别是降低孕妇罹患风疹的风险和CRS的发生,同时为提早实现并证实消除麻疹目标,在消除麻疹进程中,应结合以上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风疹的策略措施,特别是在保持适龄儿童风疹疫苗高水平免疫接种率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成人免疫干预等研究,不断完善风疹控制策略。

麻疹风疹 篇2

为了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疫情,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全县各级医疗机构认真贯彻实施《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和《麻疹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2014年版),开展了麻疹监测工作,现将2021年麻疹监测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病例主动搜索

县疾控中心每旬对县人民医院儿科、感染科、病案室开展麻疹病例主动搜索工作,通过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主动搜索麻疹病例,主动发现麻疹病例。同时要求县人民医院每旬通过自查发现病例,不得漏报。

1.县卫健委领导和县CDC主任对麻疹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作了明确要求,要求各医疗单位要指派专人负责麻疹监测的具体工作,同时将麻疹监测工作纳入疾控工作考核指标。

2.主动监测县疾控中心免规科坚持每旬对辖区内哨点医院进行麻疹/风疹病例主动搜索,以免发生漏报病倒。

3.现场督导:对乡镇卫生院麻疹监测工作进行督导,及时发现并解决乡镇麻疹监测工作中的采样、信息填报不规范等相关的问题。

二、监测指标完成情况

1.常规管理:各医疗机构每月定期对门诊、住院病例进行主动搜索,防止漏报病例。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对辖区内发热、出疹病例进行排查,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

2.疑似麻疹/风疹病例:全年共报告疑似麻疹/风疹病例51例,疑似麻疹/风疹病例均已采集血清标本,排除麻疹/风疹病例51例,血标本3日内送达实验室比例达100%。

三、下一年的工作打算

1.按照国家、省监测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责任意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规范麻疹诊疗、报告工作。

2.继续做好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监测意识,提升工作质量,全面完成监测工作任务。

3.进下步加强麻疹主动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有效防制麻疹的发生与流行。

麻疹风疹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在全市范围内按0月龄、3月龄、6月龄、8月龄 (初种前) 和9月龄 (完成初种后一个月) 随机采集微量末梢静脉血。

1.2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法检测麻疹和风疹Ig G抗体, 抗体滴度≥1∶800达到保护水平判定为阳性。

1.3 统计方法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月龄婴儿麻疹Ig G抗体

每个月龄检测30人, 共检测150人。其中0月龄、3月龄、6月龄和8月龄四个月龄婴儿麻疹Ig G抗体月龄越大抗体阳性率越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7.58, P<0.01) 。9月龄婴儿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为100%, 见表1。

2.2 不同月龄婴儿风疹Ig G抗体

每个月龄检测30人, 共检测150人。其中0月龄、3月龄、6月龄和8月龄婴儿风疹Ig G抗体月龄越大抗体阳性率越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3.1, P<0.01) 。9月龄婴儿风疹Ig G抗体阳性率为83.33%, 见表1。

3 讨论

从监测结果看, 0月龄婴儿麻疹和风疹Ig G抗体阳性率均为100%, 说明新生儿的母亲因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获得了抗体, 胎儿经胎盘获得胎传抗体, 胎传抗体滴度全部达到保护水平。随着月龄增加, 抗体阳性率下降很快, 至6月龄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只有3.33%, 风疹Ig G抗体阳性率只有6.67%;至8月龄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只有3.33%, 风疹Ig G抗体阳性率只有3.33%。疫苗接种时代育龄期妇女多通过接种疫苗获得抗体, 抗体水平较低, 出生后婴儿母传抗体滴度下降很快, 不能有效保护婴儿。8月龄前的婴儿不到初免月龄, 又得不到母传抗体有效保护, 成为麻疹和风疹高发月龄段, 须引起重视。Linda等也通过检测母婴麻疹抗体及不同月龄麻疹抗体水平时发现, 婴儿出生6月内被动抗体会迅速下降, 达不到保护作用[1]。章丘市2007-2009年麻疹发病者中3~7月龄婴儿占22.22%[2], 可见8月龄以下婴儿麻疹发病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将直接影响消除麻疹总目标的实现[3]。有关资料显示[4], 4~6月龄婴儿接种麻疹和风疹疫苗, 抗体阳转率可达到89%~93%, 与8月龄婴儿接种麻疹和风疹疫苗的抗体阳转率相比无显著差异。国际上麻疹疫苗和风疹疫苗初种年龄从6月龄至15月龄不等, 中国目前规定的初免月龄是8月龄, 满1.5岁复种。随着麻疹和风疹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部分地区目标儿童 (8月龄~6岁) 的发病已经大幅下降, 如何控制小于8月龄婴儿的发病已经成为中国消除麻疹后面临的新问题。建议将麻疹和风疹的初免月龄从8月龄提前至6月龄, 满一岁复种, 并联合计生部门对育龄期妇女开展麻疹和风疹疫苗的接种工作, 提高育龄期妇女的麻疹和风疹的抗体水平和胎传抗体的滴度, 以降低小月龄婴儿麻疹和风疹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Linda W L, Raymony G, Henry F.Measles virus specific antibody ininfant in a highly vaccinated society[J].J Med Virol, 1991, 33:199-204.

[2]曹传昭, 陈士玉, 李宝珍.2007-2009年章丘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 2011, 16 (11) :1074-1076.

[3]王联君, 孙丽英, 姜忠林, 等.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控制对策探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 (1) :49-50.

麻疹风疹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在安定区医院就诊人群和社区健康人群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9月龄~49岁人群。

1.2 方法

1.2.1 医院为基础的就诊人群调查

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择安定区14所医院进行调查。按就诊先后顺序纳入非出疹原因就诊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每个医院直至每个年龄组居住时间半年以上的调查对象人数达到样本量要求。共调查9月龄~4岁135人(9~17月龄、18~23月龄、2~4岁各45人),5~9岁、10~19岁、20~29岁、30~39岁和40~49岁每年龄组各调查85人。采集患者4m L血液,分离血清。

1.2.2 社区为基础的健康人群调查

在安定区按照比例容量法随机选择3个乡镇(街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中心,在近、中、远距离各随机选择1个村(居委会),每个村(居委会)随机入户调查65名适龄对象。其中9月龄~4岁15人(9~17月龄、18~23月龄、2~4岁各5人),5~9岁、10~19岁、20~29岁、30~39岁和40~49岁每年龄组各10人。每乡镇(街道)调查195名适龄对象,全区共调查585名适龄对象。采集适龄对象4m L血液,分离血清

1.3 实验室检测

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使用德国维润赛润麻疹病毒Ig G ELISA试剂盒和风疹病毒Ig G ELISA试剂盒,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标本进行抗麻疹Ig G抗体、抗风疹Ig G抗体检测。阳性判定标准为:麻疹Ig G2.0u/m L,风疹Ig G>20.0u/m L。

1.4 数据分析

使用Epi Date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医院就诊人群与社区健康人群麻疹、风疹抗体水平比较

医院就诊人群及社区健康人群麻疹Ig G共检测1 145份,阳性1 002份,阳性率为87.51%。风疹Ig G共检测1 145份,阳性910份,阳性率为79.48%。表明安定区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仍不够高,人群风疹抗体水平较低。但社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达到91.79%,而医院就诊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偏低,仅为83.04%,二者有统计学意义差异(χ2=20.08>6.63,P<0.01);同时社区健康人群的风疹抗体水平也明显高于医院就诊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9>6.63,P<0.01);人群麻疹风疹抗体水平相比,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明显高于风疹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82>6.63,P<0.01)。见表1。

2.2 社区健康人群不同年龄组麻疹风疹抗体水平比较

社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平均为91.79%,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7.39<11.070,P>0.05);社区健康人群风疹抗体水平不同年龄组有统计学意义差异(χ2=32.31>15.09,P<0.01)。其中9月龄~4岁组阳性率最高,为91.47%;30~39岁组次之;10~19岁最低,为64.37%,平均为82.56%。见表2。

2.3 社区健康人群不同乡镇社区麻疹风疹抗体水平比较

社区健康人群不同乡镇之间及与城市社区间麻疹抗体水平、风疹抗体水平城市社区高于农村,有统计学意义差异(χ2麻疹=11.44,P<0.01;χ2风疹=22.51,P<0.01)。见表3。

2.4 医院就诊人群不同年龄组麻疹、风疹抗体水平比较

医院就诊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平均为83.04%,风疹抗体水平为76.25%,麻疹、风疹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麻疹=8.89,P>0.05;χ2风疹=8.46,P>0.05)。见表4。

2.5 医院就诊人群不同医院麻疹、风疹抗体水平比较

不同级别医院就诊人群间麻疹抗体水平有统计学意义差异(χ2=18.34,P<0.01),风疹抗体水平不同级别医院间有统计学意义差异(χ2=6.40,P<0.05,),医院就诊人群麻疹、风疹抗体水平社区及乡镇医院高于城市三家综合医院及中医院。见表5。

2.6 麻疹、风疹发病率

麻疹发病自2009年以来维持在比较低的发病率,2009-2015年安定区共计发生安定区户籍麻疹确诊病例19例,总发病率为0.59/10万。但各年全区麻疹发病率水平差距较大,2015年高达1.74/10万。从发病年龄分析,8月龄以下的6例,占31.58%;20岁-29岁5例,占26.31%。近七年麻疹发病集中在8月龄以下及20岁以上人群,占病例总数的73.68%,麻疹发病特征与其他地区一致[1,2]。见表6。

安定区风疹发病自2009年发生暴发后,一直处于较低的发病率水平,2009年发病率高达144.56/1万,自2010年以来共发生风疹21例,总发病率为0.77/10万。见表7。

3 讨论

安定区人群麻疹、风疹抗体总阳性率不高,虽然社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达91.79%,但低于咸阳市2012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98.91%[3],高于2009年陕西省平均麻疹抗体阳性率89.78%[4],高于张掖市2011年健康人群麻疹和风疹抗体水平(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3.22%,风疹抗体阳性率为72.87%)[6],但3所区级以上医院就诊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仅为76.26%。可能与就诊人群中流动人口多、小年龄组人群接种禁忌人群积累有关,表明人群麻疹免疫屏障还不够牢固,易感人群仍存在积累和麻疹暴发的隐患,特别是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管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社区健康人群和医院就诊人群风疹抗体阳性率均低于麻疹抗体阳性率,且社区健康人群风疹抗体水平不同年龄组有明显差别,呈现4岁及以下年龄组和20岁以上年龄高的特点。分析其原因:小年龄组阳性率高与风疹疫苗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年限基本一致,成人组高与自然感染相关。但总体风疹抗体阳性率低,与部分地区风疹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基本一致[5]。

社区健康人群和医院就诊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别明显,而年龄组间差别不明显。原因为30岁以上人群麻疹高阳性率与当时人群麻疹自然感染及麻疹疫苗的普遍接种有关;9岁及以下人群抗体水平高与消除麻疹及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有关;中间人群低与1988年后计划免疫实现“三个85%”目标活动有关。但社区健康人群不同乡镇之间及乡镇与城市社区间麻疹抗体水平、风疹抗体水平均有差别,表明安定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进展还很不平衡;安定区在高接种率指标的前提下,城镇社区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农村,也反映出城区接种质量、免疫成功率高于村卫生室。

医院就诊人群不同级别医院间麻疹、风疹抗体阳性率有明显差别,麻疹、风疹抗体阳性率社区和乡镇医院高于3所区级以上医院。其原因与社区和乡镇医院多为当地人口,其麻疹抗体阳性率达到90%,与社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指标接近,进一步说明大医院就诊人群流动人口多,外地人群多,流动人口免疫规划薄弱的问题。提示医院是麻疹暴发的高危场所,阻断医院麻疹医源性传播,是控制麻疹暴发的重点[7,8]。

麻疹是反映免疫规划工作质量和水平最敏感的指标,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要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人群麻疹免疫力应达到并保持在95%以上[9,10]。就目前安定区的人群麻疹免疫水平与消除麻疹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今后应加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进一步加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消除流动人口中免疫规划空白人群;进一步加强村级免疫规划的规范化培训,提高疫苗接种的成功率;医院是麻疹暴发的高危场所,控制医院麻疹医源性传播的,是控制麻疹暴发的重点;深入开展免疫规划规范管理落实年活动,全面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免疫成功率。

摘要:目的 为做好麻疹监测工作,评价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免疫水平、为预测疾病流行、制定和调整疫苗可预防疾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同时了解安定区麻疹、风疹抗体水平。方法 基于社区健康人群和医院就诊人群按照比例容量法和便利抽样方法,开展不同人群麻疹、风疹抗体水平调查,使用Epi Date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安定区人群麻疹抗体总阳性率为87.51%,风疹抗体总阳性率为79.48%,二者在社区健康人群高于医院就诊人群,城镇社区高于农村,社区医院及乡镇卫生院高于城市综合医院。结论 安定区麻疹疫苗的免疫成功率仍不够高。提示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的管理,消除免疫空白人群;加强村级免疫规划的规范化培训,提高接种质量;全面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免疫成功率;加强医院麻疹感染控制,严防麻疹暴发。

关键词:麻疹,风疹,抗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吴辉炫,陈李俊,柯莉萍.晋江市2005-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4),529-530.

[2]邹小华,蔡文安,吴碧娇,等.佛山市三水区2012-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3(31):364.

[3]李凤英,刘军礼,张靖,等.2012年咸阳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大众健康,2012,(9),340-341.

[4]刘毅,武继守,候铁军,等.2007年陕西省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评价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09,15(2):71-73.

[5]王涛.北京市昌平区健康人群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186.

[6]卢莉萍,张晓萍,张娅秀,等.张掖市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麻疹和风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336.

[7]吴美忠,吴爱兰,陈茂芳.2005-2007年浙江省东阳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策略探讨[J].疾病监测杂志,2008,23(8):499-500.

[8]范毅勤.南京市鼓楼区1999-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6):484-486.

[9]卫生部全国2006-2012年消除麻疹行动计划[Z].北京.

麻疹风疹 篇5

材料与方法

1、监测内容: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或住院诊断为麻疹、风疹、腮腺炎的现症病人。

2、实验室监测:所有病例的咽试、和腮腺炎病人血清送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 做病毒分离培养鉴定和血清抗体测定, 麻疹和风疹病人血清仍然按照国家《麻疹监测方案》, 送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麻疹和风疹抗体。

结果

1、调查现症病人290人, 2007年监测点送检标本在1-5月份流行期采样量达87.45%, 1-3月份占73.72%, 非流行期占12.54%, 采集麻疹、风疹、腮腺炎咽试标本共281分, 血清标本送检共255份。省实验室检测251份, 麻疹病例郑州市户口206人, 外地人口49人 (占23.78%) 。麻疹Igm抗体阳性数219份, 阴性31例, 阳性率87.25%, 其中麻疹病例阴性标本中检测出风疹抗体1例。

2、临床病例中4例风疹疑似病人咽试标本中, 分离出2株风疹毒株, 鉴定为IE型, 腮腺炎病例22份咽试, 分离出一株腮腺炎病毒野毒株, 经国家CDC实验室为鉴定腮腺炎病毒F型。

3、麻疹共采集255份咽试标本, 省CDC麻疹实验室用vero/slam传代细胞、和b95a细胞做麻疹病毒分离, 其中共分离出58株麻疹病毒, 分离率达22.7%, 送国家CDC麻疹实验室病毒株被鉴定为HIa基因型, 为我国最多的流行株基因型。H1基因型为我国大陆流行的绝对优势本土基因型。H1a基因亚型麻疹病毒的流行和传播呈逐年上升趋势。[2]

4、采样时期越早, 病毒分离阳性率越高。

5、麻疹病毒的年龄分布:15岁组采集4份咽试, 分离出2株病毒, 分离率50%;5岁组分离率40%, 3岁组分离率33.33%, 1岁组分离率26.38%, 2岁组分离率23.53%。

参考文献

[1]何喆等.四川省2002~2004年麻疹实验室网络监测.现代预防医学.2006年01期

麻疹风疹 篇6

关键词:麻疹,风疹,流行特征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传染性极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1]。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常见,成人也可发病[2]。风疹临床症状与麻疹相似,是干扰麻疹诊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血清学监测在麻疹、 风疹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是麻疹的确证与风疹鉴别的首选方法。 本文运用酶联免疫法对哈尔滨市南岗区麻疹、风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进行Ig M抗体检测,了解本地区麻疹、风疹的流行趋势的变化规律,为正确制定麻疹、风疹的控制策略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疑似麻疹、风疹病例血清来源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各医疗单位。采集标本后,冷藏4~8℃ 送检至哈尔滨市南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经血清分离立刻检测或 -20℃冰箱保存待检。人口资料来源于南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划免疫科。

1.2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检测麻疹、风疹Ig M抗体,检测试剂盒为德国维润赛润生产, 操作方法和结果判定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

1.3统计分析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检验水平 α=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2010-2014年共检测血液标本671份,麻疹Ig M抗体阳性170份,总阳性率25.34%;自2010年麻疹阳性率逐年下降,2012为最低,以后又逐年升高。风疹Ig M抗体阳性185份,总阳性率27.57%; 自2010年麻疹阳性率逐年升高,2012为最高,以后又逐年下降。各年度麻疹和风疹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79,P<0.05; χ2=113.97, P<0.05)。5年麻疹Ig M抗体阳性男性94名,女性76名,性别分布无统计学意义。(χ2=3.405,P>0.05);5年风疹Ig M抗体阳性男123名,女性62名,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05)。见表1。

2.2麻疹、风疹发病年龄分布各年龄组麻疹Ig M抗体阳性均有分布,麻疹Ig M抗体阳性主要分布在1岁以上年龄组,占麻疹Ig M抗体阳性总病例数的93.53%(159/170),不同年龄组的麻疹Ig M抗体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χ2=136.265,P<0.05,)。风疹Ig M抗体阳性主要分布在1~40岁年龄组,其中10~30岁年龄组占风疹Ig M抗体阳性总病例数的78.38%(145/ 185),不同年龄组风疹Ig M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47,P<0.05)。见表2。

注:各年度麻疹 Ig M χ2=116.47 ,P<0.05 ;各年度风疹 Ig M χ2=113.97,P<0.05;不同性别麻疹 χ2=3.405,P>0.05;不同性别风疹 χ2=0.005,P>0.05。

注:麻疹年龄分布:χ2=136.265,P<0.05;风疹年龄分布:χ2=14.347,P<0.05。

2.3麻疹、风疹发病时间分布麻疹、风疹病例发病时间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春夏季高发。麻疹除10、11月份无病例其余月份均有发病,每年3月份开始增加,主要发病时间分布在4-6月份,5月份为发病高峰,3-7月份发病率占全年的94.12%;风疹全年均有发病,3月份开始增加,主要发病时间分布在4-6月份,5月份为发病高峰,3-7月份发病率占全年的91.89%。见表3。

3讨论

随着麻疹减毒活疫苗使用和计划免疫实施,麻疹的发病规律被打破[3]。从各年麻疹Ig M抗体检测阳性率来看,2010-2012年呈下降趋势,而2012-2014年呈上升趋势,应引起各级部门重视。这可能与气候因素、环境因素、易感人群、疾病的发生规律等有关。另外由于南岗区地处哈尔滨市经济、文化等中心,人流密集,人口流动性大,给计划免疫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并且辖区内拥有各大著名的医院,医院日常门诊量极大,从而导致易感人群的不断累积,成为麻疹的致病基础。计划免疫的开展,使得部分麻疹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易于与风疹混淆。在疑似麻疹、风疹病例中同时开展麻疹Ig M抗体及风疹Ig M抗体的检测很有必要,为疑似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实验室依据。从各年风疹Ig M抗体阳性率来看,2010-2012年逐步升高,而2012-2014年呈下降趋势,与各年麻疹阳性率趋势刚好相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实验结果显示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群普遍易感,与国玲等[4,5]的报道一致。

从发病年龄分布看,麻疹Ig M抗体阳性主要分布在1岁以上年龄组,可能与未及时接种、加强免疫、婴儿体内母传抗体消失过早等相关。另外20~40岁的中青年麻疹Ig M抗体阳性率较高,这群人大部分是在疫苗时代出生的,随着年龄增加体内抗体水平逐渐下降甚至消失,成为麻疹的易感人群,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应加强这部份人群的强化免疫,提高其免疫水平。风疹发病年龄与麻疹的相似,风疹Ig M抗体阳性主要分布在1~40岁年龄组。其中10~30岁年龄组以在校学生为主,教室拥挤,人群密集,增加了疾病的传播机会[6]。另外,风疹多数病例病情轻微,病程较短, 对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较小,患病学生可以在校内自由活动,相互间的密切接触,易造成疾病的蔓延[7]。

麻疹风疹 篇7

1 对象和方法

1.1

按随机抽样方法, 随机选取1个乡镇, 选择60名8-9月龄无相关疾病史的初免对象, 分别在基础免疫前和1个月后各采血1次, 检测产生的麻疹和风疹抗体。2012年调查泾口镇60名儿童, 2014年调查宋集镇61名儿童。

1.2 血标本采集

采血前征得家长知情同意, 每个对象需采静脉血1-2ml, 及时分离血清, 编号并贴好标签, 于-20℃冻存, 冷藏运输, 送至江苏省省疾控中心进行检测。

1.3 结果判断

血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296-2008麻疹诊断标准附录A:血清学诊断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体, 试剂采用德国维润赛润麻疹检测试剂盒。判断标准为:≥200为“+”, ≤200m IU/ml为“-”。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 stata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等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描述

2012年共检测血清标本120例, 麻疹免前免后各60例, 免疫成功率100%;风疹免前免后各60例, 免疫成功率45%。

2014年共检测血清标本125份, 麻疹免前64例, 免后61例, 免疫成功率98.36%;风疹免前免后各61例, 免疫成功率83.33%。

2.2 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

初免月龄前后麻疹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麻疹风疹联合疫苗中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成功2012年与2014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两年的免前与免后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

2.3 风疹疫苗免疫成功率

免前2012年与2014年风疹抗体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免后风疹抗体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风疹疫苗免疫成功2012年与2014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两年的免前与免后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

2.4 麻疹风疹免后抗体水平比较

2012年与2014年免后麻疹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风疹抗体有统计学差异, 2014年风疹抗体平均水平高于2012年平均水平 (见表3) 。

3 讨论

2006年卫生部组织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要达到消除麻疹目标, 必须达到95%的人群免疫力[1], 因此提高常规免疫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是实现消除麻疹目标的关键措施。江苏省消除麻疹成绩突出, 但要实现消除麻疹目标, 形势依然严峻。目前流行强度明显减弱, 发病率持续下降, 流行高峰被削平。

2012年江苏省使用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替代麻疹减毒活疫苗作为初免疫苗, 麻疹初种时间为8月龄, 经过8月龄初种后, ≤7月龄儿童麻疹抗体和8月龄初免后麻疹抗体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 但风疹抗体阳转率有统计学差异。淮安区的麻疹疫苗初种后麻疹抗体阳性率与2009-2011年全省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显著上升保持一致[2]。麻疹抗体水平在8月龄-4周岁组最高, 随着年龄递增有降低趋势[3]。

2015年淮安区麻疹疫情有上升趋势, 在发病年龄以<1岁婴幼儿和20~39岁成年人为主, 疫情反弹的主要原因是<8月龄儿童由于母传麻疹抗体的下降, 导致麻疹发病上升[2], 而成人发病率的增加与该年龄段抗体阳性率<95%和麻疹抗体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并在此年龄达到最低点, 提示接种麻疹疫苗产生的对麻疹病毒免疫力有可能随着年龄增加而递减[1]。而每年规模较大的人群流动所导致的免疫空白人群增加, 也是麻疹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

努力提高麻疹疫苗初免及加强针次的及时接种率, 加强疫苗和冷链管理, 保证疫苗接种质量, 保持高免疫成功率;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特别是管理难度高的流动儿童、20~39岁成人和<8月龄儿童, 提高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和母传抗体水平, 狠抓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活动, 是实现消除麻疹目标的重中之重。

摘要:目的分析淮安区2012年与2014年麻疹风疹联合疫苗免疫成功率方法两年分别采集60名儿童麻疹风疹疫苗初免前后血样, 进行麻疹风疹抗体检测结果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两年没有差别, 风疹疫苗2014年免疫成功率高于2012年免疫成功率结论 2012年与2014年麻疹风疹联合疫苗中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保持较高水平, 风疹疫苗免疫成功率有上升趋势。

关键词:麻疹,风疹,疫苗,免疫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刘元宝, 陆培善, 周春宁, 等.江苏省≥15岁居民麻疹免疫水平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 (12) :1842-1844.

[2]须凡帆, 王旭雯, 许祝平, 等.江苏省人群麻疹免疫水平与发病率关系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14, 21 (1) :41-43.

麻疹风疹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在江苏省如东县下属15个乡镇中,选择7~15岁和8~18月龄的常住健康人群,无先天性、遗传性和免疫缺陷性疾病病史,无过敏、神经系统疾患和精神病史,无发热,无麻疹、腮腺炎、风疹病毒感染史及其疫苗接种史和禁忌症,观察期间和前后2周内未使用过免疫球蛋白者。

1.2 疫苗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减毒活疫苗 (简称沪MMR),批号:200308001,有效期至2005年2月。麻疹减毒活疫苗(简称麻疹疫苗),批号2O03102001,有效期至2005年4月。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简称腮腺炎疫苗),批号200305002,有效期至2004年11月。风疹减毒活疫苗(简称风疹疫苗),批号:200308018,有效期至2005年2月。美国默沙东公司产品,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减毒活疫苗(简称进口MMR),批号D1985,有效期至2005年7月。

上述疫苗均为冻干剂型,规格0.5 mL/支,单价疫苗均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1.3 临床研究安全性观察内容

1.3.1 Ⅰ期临床研究

分2个阶段进行,分别接种沪MMR疫苗。第1阶段接种11名7~15岁儿童,第2阶段接种26名8~11月龄儿童。接种疫苗后均观察局部和全身反应。

1.3.2 Ⅱ、Ⅲ期临床研究

Ⅱ期临床研究共观察485名对象,分别接种沪MMR疫苗304人和单价麻疹疫苗60人,腮腺炎疫苗61人,风疹疫苗60人。Ⅲ期临床研究观察703名对象,分别接种沪MMR疫苗603人和进口MMR疫苗100人。

1.3.3 安全性观察和标准

对每个观察对象于接种后观察即时反应30 min,并于24 h,48 h,72 h测量体温、观察局部反应,第6~12天每天测量体温并观察全身反应,随后以自动报告的形式随访,对有反应的对象,追踪至反应消失。反应标准按1997年版《预防接种手册》规定判定。体温反应:无反应指体温在37.1℃~37.5℃,中反应指体温在37.6℃~38.5℃,强反应指体温在38.6℃及以上;注射部位红肿反应:无反应指局部红肿平均直径不足0.5 cm,弱反应指局部红肿平均直径在0.5~2.5 cm,中反应指局部平均直径在2.6~5.0 cm,强反应指局部红肿平均直径在5.0 cm以上;自觉症状和体征:皮疹、腮腺肿大、咽痛、恶心、呕吐、腹泻、关节疼痛等不适;局部的其他反应:接种部位疼痛、肿胀、硬结及其大小程度和机体活动障碍等。

2 结果

2.1 Ⅰ期临床研究安全性

第1阶段:接种沪MMR疫苗7~15岁健康儿童11名, 接种后24 h有3人发生局部红肿(直径分别为0.5 cm,0.5 cm和0.9 cm)并伴有疼痛,反应率为27.3%。反应者未经任何处理,其所发生的局部反应均于48 h内消退。第2阶段:接种沪MMR疫苗8~11月龄健康儿童26名,接种后在观察期内有3人发生发热伴皮疹反应和1人发生单纯皮疹反应,发热和皮疹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5%和15.4%,发热反应者中有1人为高热强反应(体温39.4℃),高热率为3.8%。

2.2 Ⅱ期临床研究安全性

接种沪MMR者疫苗发生发热反应77例,发热率为25.33%;接种麻疹疫苗者发生发热13例,发热率为21.67%;腮腺炎疫苗仅发生1例中度发热反应,发热率为1.64%;风疹疫苗发生发热3例,发热率为5.0%。中、强发热反应率沪MMR疫苗与麻疹疫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4,P=0.644),与腮腺炎疫苗及风疹疫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402和11.186,P值均=0.001)。沪MMR疫苗发生皮疹反应23例,发生率为7.57%;麻疹疫苗发生8例,发生率为13.33%;风疹疫苗发生1例,发生率为1.67%;腮腺炎疫苗未观察到皮疹反应。皮疹反应发生率沪MMR疫苗与麻疹疫苗、腮腺炎及风疹疫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139,3.727和1.955,P值均>0.05)。沪MMR疫苗接种后24~72 h内发生4例局部轻度红肿反应,反应率为1.32%,未经任何处理均于48 h内自行消退;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接种者均未观察到局部反应。经统计学处理,沪MMR疫苗与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的局部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检验,P值分别为0.966,0.954和0.966)。沪MMR疫苗接种后发生腹泻和恶心呕吐各1例,占0.66%;风疹疫苗发生呕吐1例,占1.70%。见表1。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2.3 Ⅲ期临床研究安全性

沪MMR疫苗发生发热反应20例,发热率为3.32%;进口MMR疫苗2例,发热率为2.0%,2组间中、强发热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2,P=0.696)。沪MMR疫苗发生皮疹反应10例,反应率为1.66%,其中发热伴皮疹8例,占1.33%;单纯皮疹2例,占0.33%;进口MMR疫苗皮疹反应1例,反应率为1.00%。2组间皮疹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55)。沪MMR疫苗和进口MMR疫苗均未观察到局部副反应和其他反应。

2.4 Ⅱ~Ⅲ期临床研究发热热程情况

Ⅱ期临床研究沪MMR疫苗组的77例发热反应者中,有15人(19.5%)于疫苗接种后的24~72 h发生发热反应,其中强反应者3例,热程持续1~2 d;有62人(80.5%)于接种疫苗后的6~10 d发生发热反应,其中发热强反应者17例,热程持续1~6 d。麻疹疫苗组的13例发热反应者中,有1人(7.7%)于疫苗接种后48 h发生中度发热反应,热程仅1 d;有12人(92.3%)于疫苗接种后的6~10 d发生发热反应,其中发热强反应者8例,热程持续2~6 d。Ⅲ期临床研究沪MMR疫苗组的20例发热反应者均于疫苗接种后的6~11 d发生发热反应,其中发热强反应者7例,热程持续1~4 d。进口MMR疫苗组的13例发热反应者亦均于疫苗接种后的6~12 d发生发热反应,其中发热强反应者1例,热程持续2 d。

2.5 Ⅱ~Ⅲ期临床发热反应按月龄分层统计

Ⅱ、Ⅲ期临床研究中所有发热反应者,按月龄分层统计后,同期同月龄观察沪MMR疫苗组与麻疹疫苗组、进口MMR组体温中强反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3 讨论

麻疹、腮腺炎和风疹均为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传染病。在疫苗使用前,3种疾病以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最高,对儿童健康危害最大;腮腺炎和风疹虽临床症状轻微,预后良好,但腮腺炎有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而使病情加重,风疹感染孕妇会造成胎儿先天性综合征以至产生严重的后果。为有效预防这3种疾病,并达到减少接种次数、提高接种效率的目的,从20世纪70年代初起,国际上即研制开发了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在广泛应用中证实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记录[2]。我国研制的MMR疫苗起步较晚,于2002年上市应用,也证实该疫苗安全性良好,与国外报道结果相似[3]。

本次观察沪MMR疫苗安全性的同时,以相同毒株生产单价的麻疹、腮腺炎、风疹活疫苗及进口MMR疫苗作对照,随访12 d的结果表明,发热反应和麻疹成分密切相关,麻疹毒株沪191从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多次大量的人体观察均证实安全有效。但该疫苗接种后少数人可发生高热和皮疹,均为一过性的,预后良好,与麻疹感染有明显区别[4]。从临床发热热程显示,均以MMR疫苗接种后的6~10 d发生发热反应,热程持续1~3 d。本次结果与已报道的大约有5%的儿童初种后发生38.5℃以上的高热多在接种后7~12 d出现,持续1~2 d的结果相似。发热者按8月龄~11月龄分层统计后,同期同月龄观察沪MMR疫苗组与麻疹疫苗组、进口MMR组体温中强反应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MMR疫苗的使用已遍及全世界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单一病毒疫苗,特别是麻疹疫苗。在MMR疫苗成功使用的地方,麻疹、腮腺炎、风疹3种疾病均显著减少。我国扩大免疫规划已将MMR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疫苗之一。本次报道沪MMR疫苗的良好安全性结果,为该疫苗的广泛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HILLEMAN MR.The development of attenuated virus vaccine in his-toric perspective and its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combined measles-mumps-rubella//PLOTKIN S.Fanteur and their successors.Pairs:Elsevier,1996:92-283.

[2]PAHP.Who position on use of 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MMR)Vaccine.Epi Newsletter,2001,23(1):5.

[3]刘国华,迮文远,方捍华,等.冻干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活疫苗免疫安全性及免疫学效果观察.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6):435-437.

上一篇:新集二矿论文下一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