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学抗体(精选9篇)
血清学抗体 篇1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人类接种麻疹疫苗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发生麻疹的机率可高达90%[1]。儿童是受麻疹侵害最严重的群体,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有大于200万的儿童死于麻疹[2]。由于麻疹抗原稳定,血清学单一,且感染麻疹病毒后形成的免疫力稳固而持久,因此控制麻疹的流行,消除麻疹的传播是可以做到的。目前,在发达国家麻疹病例已经十分罕见[3,4]。我国自1965年接种麻疹疫苗开始,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麻疹疫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依然存在麻疹散发和局部暴发流行的病例。但人群中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为87%左右,离95%的目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全面了解哈尔滨市香坊区1~6岁儿童麻疹抗体水平,为调整免疫策略、控制麻疹的传播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选取哈尔滨市香坊区黎明社区、红旗社区、建筑社区作为调查点,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1~6岁儿童中抽取研究对象。
1.2调查方法
对已经确定需进行调查的对象了解其资料,进行个案调查,收集并掌握调查信息。在对调查对象完成讯问后,调查问卷在调查对象之间相互交换,完善调查内容查缺补漏。调查结束后,当日再由另外一个调查员检查问卷内容确认无误后签字。
1.3 抗体检测
准备0.5m L带盖离心管,向其中加入180μL生理盐水,利用一次性采血针采集手指血或耳垂血的末梢血,用一次性定量采集管取20μL加入到带盖离心管中,当管底出现自然沉降的血球时,取上清液进行检测,同时填写样本登记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测定麻疹Ig G抗体水平,检验和结果判定方法依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使用Epi Data3.02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运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疹抗体水平
本次共调查924名儿童,其中男童456名,女童468名。麻疹Ig G抗体阳性者834人,阳性率为90.3%。
2.2 不同社区儿童麻疹抗体水平
本次调查儿童中,黎明社区434人,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为91.5%;红旗社区195人,抗体阳性率88.9%;建筑社区295人,抗体阳性率90.3%。三个社区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7,P>0.05)。见表1。
2.3 不同性别的麻疹抗体水平
本次调查男童共456人,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91.2%,女童468人,抗体阳性率89.3%,不同性别的麻疹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0,P>0.05)。见表2。
2.4 不同年龄的麻疹抗体水平
将调查儿童按照年龄进行分组,其中1~2岁共433人,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为84.8%;3~4岁共268人,抗体阳性率为96.3%;5~6岁共223人,抗体阳性率为93.7%,不同年龄麻疹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58,P<0.01)。见表3。
2.5 不同来源儿童麻疹抗体水平
本次调查散居儿童484人,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86.0%;幼托儿童432人,阳性率95.1%;学生8人,阳性率87.5%,其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15,P<0.01)。见表4。
2.6 不同接种次数的麻疹抗体水平
本次调查无接种史者19人,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68.4%;接种一次者265人,抗体阳性率79.2%;接种两次者545人,抗体阳性率95.4%;接种三次者95人,抗体阳性率95.8%。经χ2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2,P<0.01)。见表5。
3 讨论
随着对麻疹疫情的控制以及麻疹免疫接种的日益完善,我国麻疹发病率显著降低。2008年各地区的麻疹抗体阳性率的报告中,合肥为75.3%[5]、石家庄为91.14%[6]。2009年嘉定区8月龄~6岁儿童报告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8.7%[7]。本次调查中,香坊区1~6岁儿童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为90.3%,达到了形成免疫屏障所需90%的免疫水平,可以阻断麻疹传播。但如果想要实现WHO消除麻疹计划的目标,抗体阳性率需要持在95%以上,香坊区儿童距离此免疫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有待于加强。
本调查结果发现,哈尔滨市香坊区不同社区和不同性别儿童麻疹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香坊区的麻疹接种工作普及广泛,且免疫效果和性别无关,这与麻疹作为一种传染病在男性女性中发病率并无明显差别是相一致的。另外,在调查的儿童当中以托幼儿童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为最高达95.1%,其次为学生87.5%,散居儿童最低为86.0%,这可能与学习机构的卫生意识、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有效落实有关,使托幼儿童和学生的麻疹抗体水平普遍高于散居儿童。
调查发现,香坊区1~6岁不同年龄儿童的麻疹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于6月龄的新生儿有来自母体的麻疹抗体,因而我国儿童麻疹疫苗初免时间定为8月龄,在1.5~2周岁时进行复种,以提高免疫成功的概率。本次调查1~2岁婴幼儿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仅为84.8%,未达到90%的阻断麻疹传播水平。文献报道越早开展免疫接种,接种率会越高,效果会越好[8]。因此香坊区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生儿的麻疹初免工作,保证新生儿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疫苗接种。本次调查香坊区儿童麻疹抗体水平最高年龄组为3~4岁,抗体阳性率达96.3%,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政策落实未完全到位,本该在1.5~2周岁进行的第二次麻疹复种往往会有所推迟,因此3~4岁组儿童的麻疹抗体水平较高。但人体内抗体水平并非一成不变的,距离接种时间越长抗体水平会越低,因此本研究中5~6岁儿童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3.7%,较3~4岁组有所降低。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接种次数的麻疹抗体水平存在差异,且接种次数越多,麻疹抗体阳性率越高,其中接种两次、三次者的麻疹抗体阳性率分别达到95.4%、95.8%的较高水平,达到了WHO定义的消除麻疹,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需达到的95%的标准。因此完善免疫计划,按规定进行免疫接种,定期监测免疫水平,适时进行加强免疫接种是提高麻疹抗体阳性率、防治麻疹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哈尔滨市香坊区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水平较高,麻疹的防控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与消除麻疹目标尚有较大距离,需进一步加大消除麻疹策略的落实力度,提高人群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尤其要维持初次免疫接种的及时率和重视初免后的加强免疫工作。
参考文献
[1]WILLIAM AKINSOM,M.D.M.P.H CHARLES WOLFE,主译潘会明,陈斌.疫苗可预防疾病流行病学和预防[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68.
[2]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Task Force for Disease Eradication,June2009[J].Wkly Epidemical Rec,2009,84(44):459-66.
[3]WHO.Progress towards global Measles Control And Elimination,1990-1996[J].Weekly Epidemical Record,1997,72(47):349-353.
[4]WHO.Global measles mortality reduction and regional elimination2000-2001[J].Weekly Epidemiol Record,2002,77(7):50-55.
[5]刘振武,王晓萍,黄鸿艳,等.2008年合肥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16(2);13-14,30
[6]王晓丽,侯玲,孙汝春,等.石家庄市2006-2008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J].医学动物防治,2010,26(8):703-704.
[7]石国政.嘉定区麻疹疫情变迁和人群免疫水平现况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8]Grais RF et al.Exploring the time to intervene with a reactive mass vaccination campaign in measles epidemics[J].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n,2006,134:1-5.
血清学抗体 篇2
1饲料中微生物检测
1.1饲料中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饲料中富含各种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且比例合理、营养价值全面是培养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饲料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存储等过程中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发生霉变,而在生产实践中,很多被污染的饲料通常不会有外观、气味的变化,很容易被忽视。被污染的饲料造成饲料的营养价值降低、适口性变差,当被动物食用后,会引起动物发病、机体抗病率下降、生长缓慢,并能将病菌通过粪便、尿等排泄物污染土壤和水源。因此,应控制微生物对饲料的污染, 加强饲料微生物的检测, 确保饲料的安全。
1.2 饲料中病原微生物检测内容
饲料中微生物检测内容包括细菌总数、大肠杆菌群、沙门氏菌、霉菌检测。
饲料中的细菌总数是指试样经过处理,稀释至适当浓度,在一定条件(用特定的培养基,在温度30℃±1℃培养72h±3h等)下培养后,所得1g(mL)试样中所含细菌总数。细菌总数能反映饲料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和饲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状况,并可推断饲料是否耐贮存。
饲料中大肠菌群数是指将试样稀释至适当浓度,用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36℃±1℃下培养24h±2h,根据确诊试验为大肠菌群阳性的管数,查出每100g(mL) 试样中大肠菌群的最大可能数(MPN)。大肠菌群数量的高低主要用来推测该饲料中存在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
饲料中沙门氏菌是指根据沙门氏菌的生理特性,选择有利于沙门氏菌增值而大多数细菌受到抑制的培养基,进行选择性增菌、选择性平板分离,以为求检出饲料中的沙门氏菌。饲料安全卫生标准中一般对沙门氏菌都做出“不得检出”的规定,以确保饲料的卫生安全。沙门氏菌对畜禽健康危害极大,会引起畜禽发生伤寒和副伤寒、急性胃肠炎等疾病。
饲料中霉菌是根据霉菌的生理特性,选择适宜于霉菌生长而不适于细菌生长的培养基,采用平皿计数法,测定霉菌数。霉菌是危害饲料安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1]。其在自然环境中容易生长,且很多霉菌毒性极强,严重影响畜禽健康生长;有的霉菌不产生毒素,但即使不产毒素的霉菌生长也会造成饲料营养价值降低、适口性下降。很多养殖业主只有肉眼看见霉变,才认为是霉变,其实有的霉变肉眼不一定能见到。
2血清抗体监测
2.1血清抗体监测的作用
2.1.1评价免疫效果、制定免疫程序
在养殖生产实践中,有些养殖户机械地效仿其它场的免疫程序,盲目免疫,而忽视抗体监测工作。认为只要做了免疫接种工作,就万事大吉。其实,免疫效果受幼畜(禽)母源抗体和成年畜(禽)抗体水平高低、免疫时间、免疫方法、疫苗种类、免疫次数和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良好免疫效果的获得依赖于首次免疫和再次免疫时机是否合适;幼畜(禽)母源抗体水平决定首次免疫的时间;上一次免疫畜禽体内的残留抗体水平决定再次免疫时间。因此,每个养殖场都要以本场所测的实际抗体水平为依据, 确定免疫时间,并结合当地的实际, 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在每次接种疫苗后,抽样检测免疫效果,看免疫是否成功,及时进行补免或重免工作,调整改进免疫程序,达到防疫灭病的目的。
2.1.2辅助诊断动物疫病
抗体监测可作为诊断动物疫病的一个重要依据。其作为诊断时必须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病学等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2.2 血清抗体监测方法
目前实验室常用的抗体监测方法主要是血凝-血凝抑制试验(HA- HI)、正向间接血凝试验(IHA)、平板凝集试验和ELISA 等。其中,HA- HI 试验(β- 微量法)最常用。
2.3监测结果分析
在评价监测结果时,根据抗体效价的高低、均匀度、畜禽免疫状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病学等进行综合分析, 以对各个群体的健康状况、免疫的成功状况, 或是对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2.3.1抗体低于保护值
若进行过免疫接种, 则表示免疫不成功或是上次免疫接种的保护期就要过了,应进行补免;若未进行过免疫接种,说明未被野毒感染, 则根据季节、周边流行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免疫接种及免疫接种的方式。
2.3.2抗体高于保护值( 属正常范围)
进行过免疫接种, 则表示接种成功且在保护期内, 注意监测, 避免出现空白期; 若未进行过免疫接种, 则表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曾出现过野毒感染,提醒是否对其进行淘汰或是补免。
2.3.3抗体水平大大高于保护值
若进行过免疫接种, 看接种的时间与抽样检测时的间隔, 若时间不是很长( 如7 d至1个月以内),且均匀度高, 临床无任何可见病变, 则可判断是疫苗的免疫性极佳;若注射疫苗的时间较长,且猪群曾出现过可见临床症状, 抗体水平参差不齐,说明曾发生过野毒感染。
2.3.4 整齐度及均匀度
血清中抗体水平的整齐度是评价免疫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看其抗体水平的同时, 应关注其均匀度。均匀度高则可根据上述标准来判断, 若均匀度低则应考虑免疫是否失败或是否存在野毒感染。
3小结
3.1现阶段仍有的饲料工厂加工方法简单或缺乏有效的管理,饲料生物安全问题依然存在。这要求养殖户选择质量好信誉好厂家的饲料,把好饲料质量关;在注重饲料营养价值的同时,抽样送检饲料或饲料原料中微生物检测,能有效避免一些由饲料污染引起的疾病。
3.2 养殖场应建立疫苗免疫抗体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抗体监测,检查免疫效果,并为养殖生产制定免疫程序提供依据,反过来也能检验现有免疫程序是否合理,有效避免在防疫活动中盲目性,为安全养殖最大限度地提供保障。
3.3现阶段绝大部分养殖场并不具有兽医化验室,不能开展检测工作。这要求养殖业主具有保健意识,积极主动抽样送检。
浅谈血清抗体浓度与疫苗联合应用 篇3
1 鸡新城疫和禽流感
以鸡新城疫为例来说, 如果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为70%以上, 基本上就可以保证鸡群不会发病;如果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为70%以下, 就必须立即接种鸡新城疫疫苗, 防止鸡群得病;同时加强养殖环境的消毒灭源, 确保消毒面达到100%。鸡只一般在用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后12~25天血凝抑制 (HI) 抗体浓度达到最高峰, 到3~4个月时仅有抗体痕迹, 再次接种时抗体效价有暂时性升高。监测时间, 一般是弱毒活苗接种后15~20天、灭活油乳剂苗接种后30天进行。
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注射后15天即能产生较高的免疫抗体, 获得较强的免疫保护力。免疫后30天左右, 抗体水平即达到高峰, 并可持续2个多月。如果在首免后7天能加强免疫, 则抗体水平将会更高、持续时间更长。
蛋鸡对H5亚型禽流感疫苗免疫应答较强, 免疫后30天抗体水平即达峰值, 高滴度抗体持续3个月, 首免后7天加强免疫则抗体水平更高, 持续时间更长。相应禽流感疫苗再次免疫后, 抗体水平升高更快, 免疫有效期达150天左右;蛋鸡对H9亚型禽流感疫苗应答能力较弱, 抗体峰值和持续时间也较低, 再次免疫后抗体水平未见明显升高。
个别蛋鸡和种禽饲养户, 家禽饲养周期长, 疫病多, 因怕禽流感免疫影响产蛋量, 仅在雏禽时免疫, 不愿补免和加强免疫, 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家禽的品种、遗传因素、营养状况、环境因素、母源抗体、机体状态等情况的不同, 疫苗免疫效力也会有一定差异。其它各种因素, 如疫苗的保存、运输情况、注射质量及其他病原疾病都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在使用了H5亚型的禽流感疫苗后, 我们不能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就高枕无忧或掉以轻心, 一种亚型的疫苗只对一种亚型病毒所导致的疾病有效。因此, 必须密切注视其它亚型禽流感的感染和爆发, 加强疫情监测。
2 口蹄疫、猪瘟和蓝耳病
若仔猪只进行一次口蹄疫免疫, 其效果很不理想, 平均抗体效价达不到合格水平, 达不到保护的作用, 所以, 必须进行加强免疫。这与生产实践中动物免疫后发病的事实是吻合的。
以猪瘟为例, 母猪于配种前后接种猪瘟疫苗, 所产仔猪由于从初乳中获得母源抗体, 在20日龄以前对猪瘟具有坚强免疫力, 30日龄以后母源抗体急剧衰减, 至40日龄以后几乎完全丧失。哺乳仔猪如在20日龄左右首次免疫接种猪瘟弱毒疫苗, 则至65日龄左右进行第二次免疫接种。如果在37日龄注射猪瘟疫苗, 那么猪瘟抗体的高峰应该出现在65~70日龄, 所以猪瘟疫苗的二免时间必须相应的顺延推后, 具体的免疫时间需视血清检测结果。
猪瘟活疫苗 (脾淋苗) 按规定程序每头猪l头份肌肉注射, 均能产生有效保护力。在实际应用中, 不需加大免疫剂量, 即可产生有效保护。
注射一次猪蓝耳苗, 抗体强度在体内的变化曲线一般是抛物线状曲线。注射疫苗后, 会逐渐产生抗体, 到14天左右可以达到高峰, 以后又逐渐下降。第一次免疫后, 抗体上升得比较慢, 高峰也不会太高, 以后加强免疫, 抗体会先降后升, 降的时间一般比较短, 产生抗体比第一次快, 一般加强免疫后7天左右就可以超过原来的抗体水平, 加强免疫产生的抗体高峰要比原来的高峰高的多, 达到高峰后也是慢慢下降。
有些乡镇兽医站的防疫人员认为只要注射蓝耳病疫苗就会造成整个猪群发病。但事实并非如此。就对城口县现状而言, 使用的蓝耳病疫苗都是灭活苗, 灭活苗是很安全的。以前我们用的是弱毒苗, 仔猪的免疫系统在胎儿时期开始萌发直到出生后4~8周才发育完全, 由于个体差异, 有些仔猪产生保护性抗体慢, 甚至根本不产生抗体, 疫苗毒在猪体内能持续数周至数月, 加上免疫系统没发育完全, 可能就会造成接种疫苗的仔猪散毒感染健康猪。
妊娠母猪和公猪注射了蓝耳病弱毒苗后, 疫苗毒能跨越胎盘导致先天感染, 也能在公猪体内持续存在通过精液传播散毒造成先天感染。后备母猪在配种前一个月左右进行免疫, 在母猪的初乳中就会含有抗体, 可以防止仔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的出现以及缩短其病毒血症的周期。
3 疫苗的联合应用
猪瘟、猪口蹄疫和猪蓝耳病3种疫苗分两次免疫注射, 基本不会增加免疫副反应。先注射猪瘟疫苗, l周后再同时分点注射猪口蹄疫和猪蓝耳病疫苗, 二者有明显的协同促进作用, 适宜在散户中推广使用, 以保证3种疫苗的免疫质量。
3 种疫苗同时分点注射后, 使猪瘟免疫抗体水平推迟到接种后35天以上, 对口蹄疫抗体的产生有一定促进作用, 对蓝耳病抗体产生有明显干扰。由于同时分点注射相互之间干扰较大, 推迟猪瘟病毒抗体产生时间, 不宜使用。
规定要求:口蹄疫疫苗, 猪免疫28天后, 其他畜免疫21天后, 蓝耳病疫苗免疫28天后, 猪瘟疫苗免疫21天后, 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正好与3种疫苗同时分点注射相吻合。
禽流感、鸡新城疫都是免疫21天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目前, 使用的关于预防禽流感和新城疫的疫苗包括禽流感灭活苗, 禽流感-新城疫二联苗, 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苗, 新城疫-减蛋综合症二联苗注射。这些疫苗联合运用可以增强禽流感和新城疫的抗体浓度, 同时对传染性支气管炎和减蛋综合症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笔者以前在做的鸡的血清学试验中, 发现只注射了禽流感-新城疫二联苗的禽流感抗体浓度明显要低于注射了禽流感灭活苗和禽流感-新城疫二联苗的抗体浓度, 证明禽流感灭活苗和禽流感-新城疫二联苗的联合应用确实能明显增加鸡体内禽流感的抗体浓度。但并不是所有疫苗联合应用都能增加体内的抗体浓度, 这必须通过试验来证明。
摘要:鸡新城疫、禽流感、口蹄疫、猪瘟和蓝耳病是城口县每年动物疫情监测必须检测的动物传染病。按要求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鸡新城疫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应该在70%以上。本文从注射预防针后抗体产生的时间、浓度与疫苗的联合应用等诸方面概述免疫效果。
血清学抗体 篇4
【关键词】免疫性不孕;血清抗体;生殖医学
【中图分类号】R44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222-01
免疫性不孕是指患者排泄及生殖系功能正常,无致病因素发现,配偶精液检查正常,但有损生育免疫证据存在。近年来,对免疫性不孕的研究越来越多[1-2],笔者对2012年9月-2013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246例不孕患者的血清免疫性不孕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血清抗体检测在临床诊断女性免疫性不孕中的临床意义,为免疫性不孕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9月-2013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246例不孕患者,年龄22-40岁。所有患者均经过妇科检查排除感染、生殖道畸形、排卵异常等疾病。同时,选择60例在我院体检的已正常生育的育龄妇女作为对照。
1.2检测方法
首先,采取患者3ml静脉血,分离血清后放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中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和抗心磷脂抗体(ACA)。依据样品中的抗体与包被板上的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使酶标抗体结合到反应孔中,通过洗板,使结合的酶标抗体和游离酶标抗体分离,并洗去游离的酶标抗体,加入底物进行显色,根据颜色深浅定性判断。
检测结果的解释:阴性(-)结果提示没有检测到抗体;阳性(+)结果提示有抗体存在。对临界标本应再以双孔重复试验确定结果,如果重复实验的结果双孔OD值/阴性对照孔OD值均<2.1,则该标本应视为阴性(-),如果重复实验结果双孔OD值/阴性对照孔OD值均≥2.1,则该标本应视为阳性(+)。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抗体阳性率
246例不孕患者中检测出血清免疫不孕抗体159例,阳性率为64.6﹪。60例正常生育的育龄妇女未检出血清免疫不孕抗体,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各种血清免疫不孕抗体阳性率
159例血清免疫不孕抗体阳性的患者中,抗精子抗体(AsAb)阳性65例(40.9﹪),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阳性55例(34.6﹪),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29例(24.5﹪)。抗精子抗体(AsAb)阳性率最高。
3 讨论
抗精子抗体(AsAb):对妇女来说,精子是一种异性蛋白,每次性交都是可能 一次免疫接种。但精浆及女性生殖道内存在一些保護性措施。如果女性生殖道有感染,局部炎性渗出,则增加了精子抗原与免疫相关细胞接触机会,感染因子刺激了免疫系统,摆脱上述免疫抑制因素产生抗精子抗体。宫颈粘液中的AsAb使精子在宫颈内凝集,不能进入宫腔,产生不孕[3-4]。体外定性检测人血清中抗精子抗体的水平主要为(IgG,、IgA、IgM)其对免疫性不孕患者的诊断提供主要的依据。
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 EMAb是一种以子宫内膜为靶抗原并引起一系列免疫病理反应的自身抗体,EmAb的靶抗原是一种子宫内膜腺上皮中的孕激素依赖糖蛋白。EmAb与靶抗原结 合可干扰受精卵植入导致不孕,它已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标志性抗体[5],其升高或降低与EM的发展和消退相关。体外定性检测人血清中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IgG、.IgM)的水平,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引起的免疫不孕患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抗心磷脂抗体(ACA)是针对各种带负电荷磷脂的自身抗体,它可以作为自发性流产的诊断指标之一[6]。通过体外定性的检测人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主要是对(IgG,、IgA、IgM)水平为免疫性流产,动静脉血栓形成,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症状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孕妇女以上三种血清免疫性不孕抗体阳性率高于正常生育妇女。说明这三种血清免疫性不孕抗体与妇女不孕症有密切关系。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以上抗体具有特异性强,重复性好,耐受性稳定等优点。该方法在诊断不孕和查找反复流产的原因上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应用激素和药物治疗不孕症起到良好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芳. 276例AsAB、EmAb检测与不孕不育关系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10, 5(18): 105-106.
[2] 陈晓芳. 免疫性不孕症临床探讨{J}. 中国现代医生,2009, 47(9): 161.
[3] 唐燕,闫宏宇. 不孕症中医证型与抗精子抗体关系探讨[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 20(3):151.
[4] 赵芳芳,蒋晓莉,农加根,等, 不孕症患者的自身免疫抗体分析{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09, 36(3): 251-252.
[5] 徐淑琴,黄吉, 免疫性抗体对女性不孕不育检测的临床意义[J]. 实用预防医学,2010, 17(9): 1866-1868.
血清学抗体 篇5
关键词:布鲁氏杆菌病,口蹄疫,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痘,血清学调查
随着贵州省养羊业的发展,2009年正安县实施了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成为贵州省新增的10个养羊大县之一。为了解从外省引进山羊的主要疫病流行趋势,以便及时调整免疫接种工作,快速做出重大动物疫病的预报和预警,科学指导相关疫病的防控工作,从而保障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顺利实施。我省近几年在羊群中主要流行的疫病有:布鲁氏杆菌病(brucellosis)、蓝舌病(Bluetongue)、山羊痘(Goat pox)、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羊传染性胸膜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 of sheep and goats)等[1,2,3]。为此,正安县畜牧产业发展办公室与贵州省动物疫病研究室合作,对正安县引进的山羊开展了相关疫病的血清抗体检测工作,具体检测情况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待检血清:
待检血清分别采自四川省简阳市、攀枝花市,贵州省德江县和云南省等地引进的山E—mail∶as.bjzhou@gzu.edu.cn
羊血清,共计262头份,置-20 ℃冰箱保存待检。
1.1.2 检测试剂:
(1)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抗原(批号20081120、20100705)、布鲁氏菌病阳性血清(批号2010302、20110705)、布鲁氏菌病阴性血清(批号20100705)均购自国家农业部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绵羊肺炎支原体正向间接血凝诊断试剂盒购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3)O型口蹄疫抗体液相阻断ELISA检测试剂盒(批号2010053101、2011080201)、亚洲Ⅰ型口蹄疫抗体液相阻断ELISA检测试剂盒(批号2010053102,2010080202)、羊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试剂盒(批号2010052808)均购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4)山羊痘检测采用贵州省动物疫病研究室建立的山羊痘P32基因表达间接ELISA方法。
1.1.3 主要仪器:
加样器(10~100 μL),移液枪尖(若干),V型微量血凝板,无离子水,恒温箱,酶标仪,微量振荡器,低速离心机等。
1.2 检测方法和结果判定
1.2.1 布鲁氏杆菌病血清学检测:平板凝集试验:采待检血清30 μL加入玻璃凹孔中,取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抗原30 μL置待检血清旁,用牙签搅动血清和抗原使之混合, 4 min内出现肉眼可见凝集块液体基本透明,则为阳性(+)。
1.2.2 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抗体检测(绵羊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于V型板每孔加入PBS 25 μL,再将待检血清25 μL加入第1孔,与PBS混合均匀后吸取25 μL移至第2孔,依次做倍比稀释,连续做8孔。然后于每孔加入25 μL丝状支原体亚种抗原致敏红细胞(绵羊肺炎支原体抗原致敏红细胞),于震荡后置于37 ℃温箱中温育2~3 h后观察结果。判定标准为:红细胞全部凝集,形成一层均匀膜,布满整个孔底为“++++”;红细胞在孔底形成一层薄膜,面积比前者小为“+++”;红细胞在孔底形成薄膜凝集,边缘松散或锯齿状为“++”;红细胞在孔底呈稀薄、散在、少量凝集,孔底有小圆点为“+”;红细胞沉于孔底,但周围不光滑或中心有空斑为“±”;红细胞完全沉于孔底,呈光滑的圆点为“-”。“++”以上凝集者判为阳性。
1.2.3 口蹄疫O型和AsiaⅠ型免疫抗体检测:(1) 用包被液稀释亚洲Ⅰ型(O型)口蹄疫病毒兔抗血清至工作浓度(1∶1 000),在ELISA板上每孔加 50 μL,震荡,封板,室温过夜。(2) 抗原抗体(阴阳性对照血清及待检血清)反应,在V型血凝板上按50 μL每孔量用PBST将待检血清从1∶4开始做2倍连续稀释至1∶512。同时稀释阴、阳性对照血清,然后每孔加入50 μL用PBST稀释到使用浓度的亚洲Ⅰ型(O型)口蹄疫病毒抗原(1∶5),病毒抗原对照孔加100 μL。震荡混匀,封板,4 ℃过夜。(3) 用洗涤液(1×PBST)连续洗ELISA板5次,在吸水纸上拍干,再将抗原抗体混合物从抗原抗体反应板上按次序转移至ELISA板上的相对应孔,每孔50 μL,封板,37 ℃温育1 h。(4) 同上洗板5次,甩干。用豚鼠抗血清稀释液稀释亚洲Ⅰ型(O型)口蹄疫病毒豚鼠抗血清至工作浓度(1∶1 000),每孔加入50 μL,封板,37 ℃温育1 h。(5)同上洗板5次,甩干。用1×PBST稀释兔抗豚鼠酶结合物至工作浓度(1∶1 000),每孔加入50 μL,封板,37 ℃温育1 h。(6) 同上洗板5次,每孔加50 μL底物液(务必加双氧水),37 ℃温育15 min。每孔再加50 μL终止液终止反应,立即在492 nm波长下读取光吸收值(D492 nm)。按照农业部规定的标准,O型(AsiaⅠ)抗体以≥26(1∶64)判定为免疫合格。
1.2.4 山羊痘血清抗体间接ELISA检测 (1) 取空白酶标板,于每孔中加入100 μL的P32蛋白溶液(稀释到最佳包被浓度)轻轻震荡,加盖封口膜,常温包被过夜。(2) 弃去孔内剩余液体,用洗涤液(1×PBST)洗ELISA板(100 μL)5次,每次洗前静置2 min,在吸水纸上拍干。(3) 每孔加入封闭液(5%脱脂乳100 μL)震荡,37 ℃封闭1 h,同时1×PBST 稀释待检血清(1∶50)。(4) 重复步骤2。(5) 将一抗即待检血清稀释好后,每孔加入100 μL,同时加入阴、阳、空白对照各2孔,轻震荡后37 ℃作用1 h。(6) 重复步骤2。(7) 将酶标二抗兔抗羊IgG-HRP稀释到工作浓度(1∶1 000),每孔加入100 μL,轻震荡后37 ℃作用1 h。(8) 重复步骤2。(9) 每孔加入100 μL含H2O2的底物液,37 ℃闭光15 min,加入专用底物液A&B各1滴。(10)每孔加入终止液(1.25 mol/L H2SO4)100 μL终止反应,立即在酶标仪492 nm波长下读取光吸收值(D492nm)。判定结果:undefined,证明此阴阳对照有作用,将所有结果依次带入以上公式undefined,结果>2.1的为阳性,反之为阴性。
2 结果与分析
对正安县外地引进种羊进行羊布鲁氏杆菌病抗体、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抗体、绵羊肺炎支原体抗体、口蹄疫O型和AsiaⅠ型免疫抗体、山羊痘血清抗体进行相关疫病的抗体检测,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通过对种羊血清样本的抗体检测结果看出,正安县外地引进的种羊目前没有发现布鲁氏杆菌病感染,阳性率为0%(0/262);羊O型口蹄疫和亚洲Ⅰ型口蹄疫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79.42%(193/243)、81.18%(207/253),且均在70%以上,达到农业部规定的≥70%要求,免疫效果较好;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和绵羊肺炎支原体血清检测抗体分别为0%(0/262)、3.81%(10/262);山羊痘的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9.58%(231/232),在70%以上,达到农业部规定的≥70%要求。
3 讨论
目前,我省养羊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较常见的有气候因素、传染病、营养条件、遗传基因等。山羊传染病一直是危害羊群的重要因素,其中布鲁氏杆菌病可引起怀孕山羊和人的流产和早产等,给人和羊群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4,5,6];口蹄疫可引起人和动物口腔黏膜、四肢下端及乳房等处皮肤形成水疱和糜烂,继发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严重危害羊群的健康[7,8];山羊痘可引起山羊呼吸困难、流黏液性或脓性鼻液,在皮肤与某些部位的黏膜出现痘疹和水疱等,给健康羊群带来严重危害[9,10];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可引起山羊高热、咳嗽、消瘦、呼吸障碍等,影响当地养羊业的发展[11,12]。其中布鲁氏杆菌病、口蹄疫和山羊痘是常见的人兽共患病,不仅危害当地养羊业的发展,还严重影响当地牧民的身体健康。
通过这次对山羊进行相关疫病抗体的检测,初步掌握了正安县引进山羊的主要疫病情况。要加强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特别绵羊肺炎支原体)等疫病的防控工作。本次实验结果为今后我县山羊疫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和科学的指导;为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龙冲冲,颜艾,周碧君,等.贵州省山羊布鲁氏杆菌病衣原体病蓝舌病的血清学调查研究[J].贵州畜牧兽医,2011,35(1)∶1~2.
[2]张双翔,周碧君,姜汉雯,等.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继发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的诊断[J].贵州农业科学,2011,9(6)∶144~146.
[3]郝宝成,梁剑平,王学红,等.山羊痘的流行及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2011,38(5)∶152~154.
[4]张金峰,邵云龙,王晓霞.奶牛布鲁氏杆菌病的血清学检查[J].中国畜禽种业,2010,9∶100~101.
[5]丁勇,张晓清,冀永红,等.羊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调查[J].河北畜牧兽医,2000,4∶32~33.
[6]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51~156.
[7]陈溥言.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73~78.
[8]王海珍.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J].养殖技术顾问,2011,8∶212~213.
[9]祝水岳,蒋月娣,张东华.山羊痘的诊治病例[J].中国兽医杂志,2011,47(2)∶84~85.
[10]王芳,雷震,于力.山羊痘病毒p32基因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9,12∶945~948.
[11]McMartin D A,MacOwan K J,Swift L L.A century of clas-sical contagious pleuropneumonia∶from original descriptionto aetiology[J].Brit Vet J,1980,(136)∶507~515.
血清学抗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对我单位2007年3599份来自我州辖区的HIV抗体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其中男2866份, 女733份;自愿检测266份, 出入境检查17份, 羁押人员2206份, 从业人员体检34份, 结核患者228份, 临床可疑3份, HIV阳性密切接触6份, 住院患者10份, 吸毒人员440份, 献血人员21份, 娱乐场所339份, 职业暴露29份。
1.2 方法
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2004年修订版) 操作[2], 将样本准备好, 初筛采用ELISA法, 试剂为珠海丽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具体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上进行, 初筛为阳性的标本再采用免疫印迹 (WB) 法确认并判断结果。
1.3 数据统计
本组数据采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 并计算其百分比。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检测为阳性的有65份, 阳性率为1.81%, 其中男55例 (84.62%) , 女10例 (15.38%) 。
2.2 不同人群阳性率分布。
本组检查者中自愿检查5例 (7.69%) 、娱乐场所3例 (4.62%) 、吸毒人员14例 (21.54%) 、羁押人员35例 (53.85%) 、结核患者1例 (1.54%) 、临床可疑1例 (1.54%) 、住院患者3例 (4.62%) 、献血人员3例 (4.62%) 。
2.3 不同传播途径阳性率分布。
我州HIV病毒感染以血液传播为主, 血液传播阳性者12例 (70.77%) 、性接触阳性者46例 (18.46%) ;母婴传播阳性者7例 (10.77%) 。
3 讨论
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 新感染270万, 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 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 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国家。截止至2011年底, 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 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 死亡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 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 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我州艾滋病患者形势较为严峻, 加上几年来人们生活习惯及性观念的开发, 加之吸毒人员的增加, 艾滋病患者有增加的趋势, 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的危害[3]。
3.1 HIV抗体的检测方法。
目前, 对于HIV抗体初筛采用ELISA法, 此种方法简单、方便、直观、灵敏度和特异性高, 临床广为应用。对初筛结果为阳性的标本再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认。
3.2 检测结果分析。
本组中阳性率为1.81%, 其中男55例, 女10例,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与男性的性格特点、生活行为、自我控制能力、行为约束能力等有密切关系, 特别是年轻的男性, 他们具有喜结朋友的特点, 加之涉世不深, 判断能力不强, 因此容易误入歧途, 比如吸毒、性行为乱等, 从而增加了HIV病毒的感染率。作为疾病控制预防中心, 应该与相关部门协同合作, 通过多方宣传, 加强对疾病的宣传, 提高大众意识, 特别是对于处于懵懂时的年轻人, 应加强对父母的教育, 让其充分发挥监督和教育作用, 从而降低艾滋病的感染率。
本次调查显示, 羁押人员、吸毒人员的阳性率较高, 分别为53.85%、21.54%。原因在于羁押人员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 健康意识不高, 在对待性思想和行为方面较为随便, 容易在意识上、行为上放纵自我, 发生性乱行为, 加之缺乏有关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 容易成为传播艾滋病的隐患。另一方面, 由于不具有自我保护意识, 在相关行为上未做任何保护措施, 从而导致艾滋病的感染和传播, 且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如此病毒便会以几何级数递增[4]。吸毒人员容易乱性, 特别是女性, 由于长时间需要毒品来解决生理上的痛苦, 但又无法正常工作而从事卖淫行为, 从而导致HIV病毒传播给更多的人群。吸毒者经常聚众吸毒, 不仅容易造成集体淫乱, 还有可能出现公用注射器吸毒的现象, 为艾滋病传播提供的渠道。这也正应正了本组结果中传播途径以性和血液传播为主的特点。虽然本组检查结果中自愿检测人群阳性率不高, 与检测人数少有关, 原因在于普通人群缺乏自检意识, 加之出于自尊, 羞于检查。因此, 必须调查社会所有成员的防范意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自律、自重,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病毒的传播。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2007年我单位检测的3599份HIV抗体血清样本, 了解我州艾滋病感染情况。方法 选取我单位2007年送检的3599份血清样本,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进行初筛, 对初筛为阳性的样本再送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免疫印迹试验 (WB) 进行确认。结果 3599份样本中, 阳性65份, 阳性率为1.81%;其中男55例 (84.62%) , 女10例 (15.38%) ;自愿检查5例 (7.69%) 、娱乐场所3例 (4.62%) 、吸毒人员14例 (21.54%) 、羁押人员35例 (53.85%) 、结核患者1例 (1.54%) 、临床可疑1例 (1.54%) 、住院患者3例 (4.62%) 、献血人员3例 (4.62%) ;传播途径中, 性接触阳性者46例 (70.77%) 、血液传播阳性者12例 (18.46%) ;母婴传播阳性者7例 (10.77%) 。结论 近年来我州艾滋病以性传播为主, 这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观念改变有极大的关系, 必须加以教育宣传。
关键词:HIV抗体,检测,分析
参考文献
[1]汪宁.我国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形势与面临的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4, 38 (5) :291-293.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S].2004:1-20.
[3]中国卫生部.我国目前艾滋病状况[R].2012.
血清学抗体 篇7
关键词:蛋鸡,新城疫,卵黄,血清,免疫抗体,相关性
新城疫 (ND) 也称亚洲鸡瘟或伪鸡瘟, 是由NDV病毒引起的鸡和火鸡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常呈败血症症状。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 是严重危害养鸡业得主要疾病之一, 为A类传染病[1]。因此, 控制新城疫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主要通过检测禽类血清中新城疫抗体水平来进行免疫效果的评估, 控制新城疫疫病的发生。在临床上需要对免疫鸡群的血清抗体水平进行多次监测, 采血不但会给鸡群造成较大的应激反应, 引起生产性能的下降, 而且费时费力, 采样效率不高。
蛋鸡进行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接种后, 体内B细胞通过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增殖, 最后分化成浆细胞并分泌抗体, 产生的抗体进入血液后, 血液中的抗体能从输卵管上皮层分泌滤泡分泌到卵黄内[2]。因此, 若能用卵黄抗体代替血清抗体检测, 不仅可以省去采血给鸡群造成的应激反应, 而且操作更为方便。本试验以产蛋鸡为研究对象, 对新城疫血清抗体与卵黄抗体产生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对比, 以确定用检测卵黄抗体代替血清抗体对产蛋鸡进行新城疫免疫评估的可行性, 从而为ND的抗体检测提供新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从沈北道义蛋种鸡场选取个体差异不显著的产蛋鸡30羽 (180日龄) , 按照表1新城疫免疫程序常规免疫, 单笼饲养。
1.2疫苗按照常规免疫, 鸡新城疫Lasota疫苗、鸡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生产。
1.3 血凝抑制试验用抗原和血清鸡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生产, 批号 (20140312) 。
鸡新城疫4单位抗原:自制。
0.75%新鲜鸡红细胞悬液, 现用现做;氯仿 (三氯甲烷) ;阿氏液;PBS溶液。
1.4 试验材料主要仪器及耗材:96 孔V型微量板;单道及多道微量移液器 (配有吸头) ;微型振荡器;离心机;离心管、试管、一次性注射器。
2 样品制备
2.1 血清样品采集试验蛋鸡于180 日龄 (产蛋稳定) 当天开始采样, 分别在182、186、194、210、242和306日龄采集血清, 采血每天收集鸡蛋, 采血当天产蛋作为检测用蛋 (30 枚) , 对应编号, 用作待检血清和待检鸡蛋, 共采样7次。
2.2 卵黄样品的制备卵黄采用生理盐水稀释法:将卵黄与蛋清分离, 用无菌采血器刺破卵膜, 直接从卵黄囊抽取卵黄。将采集的卵黄与等量生理盐水作1:1稀释, 混合制成卵黄检样备用。
2.3HI抗体效价测定血清样品按《GB/T16550-2008新城疫诊断技术》规定方法检测。卵黄样品参照血清样品进行HI效价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卵卵黄黄与与血血清清HI抗体效价差异性比较见表2。
由表2 可知, 新城疫病毒卵黄抗体的平均效价为8.39, 血清抗体平均效价为8.70。从本次试验结果来看, 进行新城疫常规免疫后, 卵黄抗体的效价略低于血清抗体效价。但升降趋势相同, 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利用spss12.0 软件对7 个不同日龄蛋鸡抗体数据进行t检验, 差异不显著 (t<0.05, P>0.05) 。由此可得, 在产蛋鸡180~300日龄内, 卵黄抗体与血清抗体差异不显著, 有一定的相关性, 可以采用卵黄替代血清进行免疫抗体检测。
3.2 卵黄—血清抗体效价消长规律及相关性分析见图1。
由图1 可得, 新城疫病毒卵黄抗体的效价与血清抗体较为相近, 升降趋势相同, 曲线变化基本一致。试验期间, 血清抗体效价的曲线, 位于上线, 始终高于卵黄抗体水平。由此可得出, 与血清相比, 卵黄抗体有一定的滞后性。
4 结果与讨论
鸡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分布于淋巴液、血清和组织液中, 还能通过卵泡膜进入卵黄, 为雏鸡提供母源抗体。本次试验测定了常规免疫新城疫疫苗后, 血清抗体效价和卵黄抗体效价基本一致, 升降趋势相同, 成正平行关系, 卵黄抗体可以代替鸡血清对蛋鸡进行ND的免疫监测, 这与孟艳等 (2007) [3]、席文平等 (2007) [4]研究均认为蛋鸡卵黄抗体效价与血清效价的差异不显著, 具有相关性的报道相一致。但由于卵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卵黄抗体与血清抗体检测结果相比, 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在具体试验操作中, 需要对卵黄样品处理后, 才能进行HI方法检测。常用的卵黄提纯制备有氯仿萃取法、PBS直接稀释法、生理盐水直接稀释法和PEG沉淀法。本文经过筛选后, 采用生理盐水直接稀释卵黄样品, 简便实用, 且与血清效价差异不大, 可以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用卵黄抗体代替血清对蛋鸡进行ND的免疫监测, 不仅减少抓鸡产生的应激, 避免采血惊吓造成的产蛋量下降, 而且检测卵黄抗体方法简便实用, 节省人力和时间, 养鸡户更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范文颖, 周寅, 顾祥国.鸡新城疫的诊断和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 (9) :154-156.
[2]刘瑞生, 张洪波, 薛掌林, 等.鸡新城疫血清抗体和卵黄抗体效价比较研究[J].畜牧兽医杂志, 2013, 2:100;
[3]孟艳, 杨秀女, 武秋双, 等.蛋禽卵黄和血清禽流感抗体的差异及相关性[J].今日畜牧兽医, 2007, 6:3-5.
血清学抗体 篇8
关键词:抗子宫内膜抗体,自然流产,血清
抗子宫内膜抗体(antiendometrial antibody,EMAB)是一种以子宫内膜为靶抗原并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反应的自身抗体。其检测方法很多,其中ELASA法因敏感性强,特异性高,重复性好且方便经济的优势得以广泛应用。我们用病例对照的方法探讨EMAB在不明原因不孕症及自然流产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均来自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妇科门诊自然流产患者110例,年龄21~35岁,为婚后2~10年间,自然流产2~6次(包括孕早期胚胎停止发育,死胎等)。对照组为结婚后一年内怀孕的正常健康的宫内早孕患者60例,无自然流产史,年龄23~31岁。
1.2 标本收集
观察对象均空腹抽肘静脉血2 ml,待自凝后,离心机分离取血清,-20℃冷冻待测,为消灭批间误差,全部标本一次检测完毕。
1.3 试剂
由华美生物技术公司提供的EMABIgG试剂盒。
1.4 方法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操作,结果显示:阴性,阳性。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自然流产组与对照组EMAB检测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3.1 ELASA法以其敏感性强,特异性高,重复性好的优势赢得青睐,并被多家生物制剂公司制作成为成品试剂盒,使抗子宫内膜抗体的检测更加方便经济,通过本实验我们认为ELASA方法检测EMAB敏感度高,特异性强,价格便宜,无创伤性,对不明原因不孕症,自然流产的病因探讨有重要参考价值。
3.2 正常位置的子宫内膜对机体无抗原性,但女性生殖道感染使其内部环境发生改变、生理屏障受到破坏、女性体内独特型抗体和抗独特型抗体的网络功能紊乱,同时也可使免疫系统受损及损伤子宫内膜,导致机体将自身内膜组织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EMAb,以及异位的子宫内膜也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的EMAB。后者不仅与异位子宫内膜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同时也可与正常位置的子宫内膜细胞中的抗原位点相结合,激活补体系统[1]。局部产生免疫病理变化,直接影响子宫内膜腺体的功能[2],从而使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直接影响子宫内膜腺体的功能,使营养胚胎的糖原等分泌不足,导致孕卵着床失败或发育不良,最终以不显性的早期流产告终[3]。本实验结果也显示:流产组的EMAB阳性率34.55%明显高于对照组5.00%,经统计学处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本实验的结果也看出,自然流产与体内EMAB密切相关,体内存在这种抗体是导致不孕及流产原因之一, 因此对自然流产的患者,检测抗子宫内膜抗体,可以为这类患者的病因诊断及免疫治疗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黄绍坤,曹茵,张建鸿,等.760例继发性不孕不育女性患者的免疫学检查结果分析.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3,11(9):762.
[2]Meek SC,Hodge DD,Musich JR,el al,Autoimmunity in infertilepatients with endomtrosis AMObstet Gynecol,1988,158(6Pt1):1365.
抗猪瘟高免血清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篇9
1 材料
1.1 动物
体征健康的淘汰母猪8头, 体重18~22 g小白鼠5只, 1.5~2.0 kg家兔2只。
1.2 疫苗
猪瘟高效细胞苗, 某生物制品企业生产, 批号为20120122;猪瘟耐热冻干保护剂活疫苗 (兔源) , 某生物制品企业生产, 批号为20120220。
1.3 检测抗原
猪瘟正向血凝抗原, 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 批号为20120415。
1.4 培养基
T.G小管, G、A斜面等培养基,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制备。
2 方法
2.1 疫苗免疫与观察
挑选体征健康的淘汰母猪, 进行隔离饲养。使用猪瘟高效细胞苗进行基础免疫, 使用猪瘟耐热冻干保护剂活疫苗 (兔源) 进行强化免疫, 具体免疫程序见表1。疫苗免疫后注意观察有无临床症状或其他病变反应。
2.2 血清抗体检查
在免疫前、基础免疫后第10天、3次强化免疫后第7天分别采集试验猪血液, 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血清抗体效价。
2.3 血清抗体制备
2.3.1 半成品制备
根据抗体检测效价, 对达到血清抗体制备要求的猪送定点屠宰场放血致死。放血前一天停喂饲料, 但保证充足饮水。采集的血液采用自然凝结加压法分离血清, 并按血清量的0.01%加入叠氮钠, 加入时应充分摇匀。血清于2~8℃静置存放。
2.3.2 半成品检验
对血清半成品进行无菌检验与效价检测。无菌检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进行, 效价检测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2.3.3 成品制备
无菌检验合格的血清混合均匀后定量分装。有杂菌污染的血清用滤器过滤, 静置7~10 d后重做无菌检验, 合格后再定量分装。
2.3.4 成品检验
1) 物理性状:对分装好的成品颜色、澄清度进行观察;2) 无菌检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进行;3) 安全检验:选择5只小白鼠, 各皮下注射血清0.5 m L, 选择2只家兔, 分点皮下注射血清10 m L, 观察10 d。
2.4 临床应用试验
2012—2013年期间, 选择临床诊断为猪瘟的部分病例, 用制备的抗猪瘟血清抗体按照每10 kg体重1.0~2.0 m L进行治疗。
3 结果
3.1 疫苗免疫与观察
对8头试验母猪进行了先后4次免疫, 免疫后试验猪无不良反应和其他临床表现。
3.2 血清抗体检测
对每头试验猪均采用单独检测, 猪瘟抗体检测结果见表2。
lb
3.3 血清抗体制备与检测
3.3.1 血清收集处理
8头试验猪共采集血液25 000 m L, 每头猪收集数量在2 500~3 500 m L之间, 每头猪收集的血液单独放置, 采取自然凝结加压法收集血清。收集血清数量在1 100~1 500 m L不等, 分别分装于8个瓶子, 分别编号。按照0.01%加入叠氮钠, 置于2~8℃存放。
3.3.2 血清半成品检验
1) 无菌检测:8瓶血清半成品检测样品均无细菌长出;2) 效价检测:8瓶半成品正向间接血凝结果是1瓶为10 lb, 1瓶为11 lb, 其他6瓶全部为12 lb。
3.3.3 成品检验
将上述8瓶血清半成品均匀混合后, 灌装成10 m L/瓶。随机抽取5瓶用于物理性状、无菌检验、安全检验、效价测定。
物理性状:制备的血清制品为浅黄色略带橙红色的澄明液体, 久置后瓶底有少量灰白色沉淀。
无菌检验:抽检的5瓶均无细菌长出。
安全检验:试验小白鼠和家兔注射血清, 观察10 d均健活。
效价测定:对血清成品进行了效价检测, 正向间接血凝结果为12 lb。
3.4 临床应用试验
先后在8个不同规模的猪瘟病例猪场进行了临床应用, 治疗606头, 其中治愈579头, 综合治愈率达到了95.5%, 其中部分猪场治愈率甚至高达100%。抗猪瘟阳性血清临床应用试验结果见表3。
4 小结与讨论
1) 试验通过多次免疫淘汰母猪制备的抗猪瘟血清抗体, 效价高且均一、稳定, 临床应用效果明显。由于淘汰母猪一般多次免疫猪瘟疫苗, 具有较好的免疫基础, 再通过大剂量免疫,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刺激机体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 抗体产生快且高。合理安排淘汰母猪屠宰时间, 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其应用价值。同时在确定试验用猪时, 也要做好前期的检验工作, 对于猪瘟抗体水平过低或有其他免疫抑制性疫病的, 要坚决予以直接淘汰, 不能用于血清抗体制备。
2) 试验中选择猪瘟耐热冻干保护剂活疫苗进行强化免疫, 抗体效果提升明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中先行制备猪瘟血毒, 再使用血毒强化免疫制备抗猪瘟血清抗体的方法相比更为简化, 且降低了因上述工作造成散毒的机率。
3) 国内有关资料表明:猪瘟的免疫情况不容乐观, 在某些地区由于饲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引种无序、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保存使用不当或养殖环境差等问题的存在[4], 猪瘟疫情还不时发生, 特别是中小猪场尤其严重。临床试验表明, 在当前抗猪瘟血清抗体在紧急防治猪瘟病例时依然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武器。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业部关于印发《2012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通知》[Z].农医发 (2012) 1号.北京:农业部, 2012-01-10.
[2]丘惠深.猪瘟的持续感染的根源在于带毒母猪[J].养猪, 2004 (3) :29-30.
[3]陶玉顺, 黄涛, 袁东波, 等.目前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策略[J].畜牧与兽医, 2008, 40 (8) :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