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学研究

2024-07-25

血清学研究(共12篇)

血清学研究 篇1

摘要:乙肝外膜大分子表面抗原即乙肝大蛋白, 目前, 大蛋白的双重拓扑结构、直接肝细胞毒害性与致癌性以及反式激活增强病毒复制等已经成为了临床研究的热点话题,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临床上对于大蛋白的检测也不断受到重视。乙肝 (HBV) 表面抗原在表达之后具有多个不同类型的产物, 比如产物大蛋白 (LHBs) 、产物中蛋白 (MHBs) 以及产物小蛋白 (SHBs) 等, 临床检测的表面抗原主要为小蛋白SHBs。此外, 一个蛋白具有的拓扑学结构不同, 且具有的功能也就不同, 比如LHBs可以产生不同的跨膜拓扑学结构, 除了在病毒包膜外侧和病毒受体结合以外, 还能够在包膜内侧和病毒核壳结合。本文主要分析了大蛋白在病毒复制中的作用及进行血清检测学的意义。

关键词:乙肝大蛋白,血清学检测,病毒复制

HBV表面抗原通过启动子表达后, 会产生产物大蛋白 (LHBs) 、产物中蛋白 (MHBs) 以及产物小蛋白 (SHBs) 等三类产物[1]。其中产物大蛋白和产物小蛋白均为单糖基化, 而MHB则具有两种形式, 即单糖基化、双糖基化;产物中蛋白和产物小蛋白形式主要为小球型病毒颗粒, 产物大蛋白的分泌则需要其余两类产物共表达。一般情况下, HBV病毒能够分泌三种病毒颗粒, 分别为小球形颗粒、管状颗粒以及Dane颗粒外膜结构蛋白, 其中小球形颗粒主要有产物中蛋白、产物小蛋白组成, 其余两种病毒颗粒则是由三类产物共同组成的[2,3]。由此可见, 产物大蛋白在表达上具有调节病毒外膜组装能力的作用。

1 反式激活作用的研究

研究发现, 乙肝病毒感染不仅会诱发急性肝炎, 也有可能引起肝细胞癌[3~5]。因此, 很多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寻找潜在病毒癌基因产物上[6]。目前, 有学者认为HBV最少可以编码2个转录激活因子, 产物大蛋白和HBx都可能诱导MEK激酶级联通路的激活, 其中产物大蛋白的激活主要是PKC依赖性, Ras不需要参与其中, HBx则不需要Ras或者PKC进行介导的。在转染的HepG2细胞中, 有选择的对产物大蛋白、HBx的激活进行破坏, 并不会影响病毒的生成的减少[7,8]。如果使用MEK特异性抑制剂, 则会阻断上述两种激活因子的信号步骤, 并抑制产物大蛋白和HBx的依赖性激活, 从而终止HBV基因的表达。除此之外, 病毒生活周期中, 激活蛋白因子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MEK信号级联是否完整, 对病毒复制具有很大影响。

有学者以鸭乙型肝炎为模型进行验证[9], 以明确产物大蛋白LHBs反式激活和病毒复制是否具有相关性, 研究结果显示, 亚病毒颗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细胞内病毒复制速度。同时, 该现象对亚病毒颗粒和病毒粒子之间的比例大小、亚病毒颗粒参与的时间长短等具有很强依赖性, 而且含HBV的血清感染性除了依赖感染性病毒粒子数量, 还和核酸粒子数量多少有密切关系。此研究便于学者更好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在整个感染过程中的亚病毒颗粒的生物学功能。

2 大蛋白对肝细胞直接毒性与致癌性

乙型肝炎的主要特征表现即毛玻璃样肝细胞, Lei等学者[10]通过研究发现, 转基因大鼠体内含有过量的LHBs, 会进一步产生大量的毛玻璃样肝细胞, 不仅会使细胞受损, 也有可能诱导肝的再生, 从而引发肝癌。因此, 可以认为肝癌的发生和体内产物大蛋白的连续过表达有密切关系, 也是其持续增加而引发的。当产物大蛋白过量表达以后, 会使部分细胞增殖激酶活化 (PKC) , 而激酶的连续活化和肝癌的产生具有密切关系。当受到感染的肝细胞难以从细胞分泌的途径产生乙肝管状颗粒时, 便会使细胞产生病变效应, 而在转基因大鼠模型中能够看见肝细胞癌的产生。

研究过程中, 还发现乙肝大蛋白对肝细胞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一般情况下, 乙肝肝受损主要是由免疫反应介导的, 并不是病毒自身引起的。新的研究认为, 造成肝细胞受损的主要原因是大蛋白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此研究模型为纤维淤胆性肝炎肝细胞损伤模型, 纤维淤胆性肝炎作为乙肝病毒发展的过程, 在免疫抑制患者中具有较高发病率, 因此类患者免疫抑制功能受损, 几乎不会出现免疫反应, 当其处于纤维淤胆性肝炎情况下时, 肝细胞则会出现细胞凋亡或者液泡化[11,12]。有研究结果已经证实, 产物大蛋白LHBs是诱发纤维淤胆性肝炎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体外大蛋白可以导致被培养的肝细胞在短期内凋亡, 且为细胞凋亡[13]。最为明显的特点之一便是培养的肝细胞在凋亡之前, 胞质中的液泡化十分明显, 该现象与纤维淤胆性肝炎的肝脏病理损伤特点十分相似。由此可以看出, LHBs也会导致肝胚细胞或者永生化肝细胞空泡化, 继而凋亡。总体而言, 亚病毒管状颗粒或者感染性颗粒中均存在大量大蛋白, 为病毒形成完整外膜的主要标志, 同时和病毒复制有很大关系, 对乙肝病毒复制过程起到反式激活的作用;如果肝细胞内质网上积聚过量的产物大蛋白, 则有可能造成肝细胞毒性, 甚至致癌。

3 乙肝大蛋白的血清学检测

当肝细胞受损后, 其释放出来的大蛋白和亚病毒颗粒中含有的大蛋白, 均可以被特异性抗体在血流中捕捉到, 因此, 对乙肝大蛋白进行血清学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 对大蛋白进行检测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传统检测方法主要是对大蛋白的独有片段———pre-S1进行检测后实现的, 不过受编码pre-S蛋白中HBV-LPPRE-S区拓扑结构过于复杂的特点的影响, 致使pre-S1抗原检出率非常低, 甚至难以准确、完整地反映出HBV病毒的具体复制情况[14]。针对此现象, 采用单抗检测的方式进行乙肝大蛋白检测后, 结果后DNA的符合率更加显著。除此之外, 对pre-S1进行单独检测, 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检测大蛋白的意义, 由于大蛋白可以对肝细胞产生毒性, 其S区可以具有反式激活的作用, 在此情况下, 对大蛋白进行整体性检测, 具有更加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8]。

通过检测学者中的大蛋白, 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出性e抗原阴性中病毒的复制情况。临床上对乙肝病毒复制的具体情况或者传染性大小进行判断的主要指标为HBeAg, 如果乙肝病毒发生在前C区和C区变异以后, HBeAg便会呈现为阴性, 而病毒继续复制的情况, 则使临床治疗中难以准确判断停药时机, 而且治疗完成后应答时间也相对比较短。魏红山等学者认为, 对大蛋白进行检测, 对于e抗原阴性肝炎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研究结果显示, 产物大蛋白是对HBeAg阴性乙肝患者病毒复制程度高低进行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主要是因为血清中的产物大蛋白含量和HBVDNA复制数量变化情况具有一致性, 且两者具有密切相关性。

大蛋白不仅和病毒复制具有显著关系, 而且还能够反式激活病毒复制, 由此可见, 对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时, 可以将大蛋白水平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之一, 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密切监测。根据最新发表的文献资料显示[15], 采用干扰素类药物对HBV转基因大鼠模型进行治疗后裔, 大鼠肝细胞中的大蛋白数量明显减少, 肝细胞毛玻璃样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因此可以看出, 大蛋白数量的大幅减少和抗病毒感染的治疗存在密切关系。

对慢性乙肝病毒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后, 其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可以将血清HBVDNA复制情况作为判断标准之一,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要尽量避免将血液中DNA复制数量减少或者转阴等作为乙肝治疗效果判定、是否停药的指标, 之所以这样, 主要是因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抑制HBVDNA的合成, 获得治疗效果, 但是根据目前临床所有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来看, 几乎没有十分有效的药物可以清除cccDNA, 仅仅可以抑制病毒的持续复制, 不会对已形成的病毒表达蛋白产生抑制作用, 从而说明这些抗病毒药物并会影响以病毒DNA为模板的转录情况[16]。在此情况下, 对乙肝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 虽然其DNA植指标下降速度相对比较快, 但已经形成的病毒还会不断进行蛋白表达, 进而组成管状颗粒或者球形颗粒。所以血清HBVDNA的下降速度比较快, 且高于产物大蛋白, 而血清产物大蛋白的消减速度则会低于血清HBVDNA。采用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后通过动态观察患者血清产物大蛋白的变化, 发现治疗效果不同的组别, 血清产物大蛋白的下降速度也有显著差异, 其中完全应答组下降最为明显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治疗6个月时, 而且血清产物大蛋白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部分患者已经转变为阴性, 在部分应答组、无效组中, HBVDNA是最先开始下降的, 大蛋白则一直为高滴度阳性, 研究学者认为么, 此情况和鸭乙型肝炎的模型特点比较相似, 乙肝病毒会产物大蛋白前S区激活后便开始复制, 从而导致患者病情不断反复, 延长治疗疗程[17]。

4 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 对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进行血清学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仅利于对乙肝病毒复制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还可以有效预测疾病预后情况, 便于了解乙肝患者肝细胞损伤程度, 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血清学研究 篇2

人血清白蛋白与叶酸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研究

基于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人血清白蛋白与叶酸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人血清白蛋白与叶酸共存时会发生相互作用;叶酸对人血清白蛋白荧光光淬灭机制为静态淬灭,且在发生荧光淬灭的同时生成了蛋白质与药物的复合物;人血清白蛋白是通过疏水性作用力与叶酸发生相互作用的`,叶酸在血清白蛋白中仅有一个结合位点.

作 者:白海鑫 刘小花 袁超 Bai Haixin Liu Xiaohua Yuan Chao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理学院,郑州,450002 刊 名:河南科学  ISTIC英文刊名:HENAN SCIENCES 年,卷(期):2008 26(12) 分类号:O657.3 关键词:人血清白蛋白   叶酸   相互作用   荧光光谱法  

血清学研究 篇3

【摘要】 选取长白猪(♂)大约克夏猪的杂交仔猪8头,纯种野猪(♂)鄂西黑猪(♀)的杂交仔猪(以下简称为F1代)8头及长白猪(♂)F1代母猪的杂交二代(以下简称F2)8头。对其血液中的血清总蛋白,血清清蛋白及血清球蛋白含量进行检测以及对猪的初生重,30日龄重,60日龄体重进行称量。结果表明,血液中的血清总蛋白,血清清蛋白及血清球蛋白含量方面,F1与F2代猪均高于长大猪,差异显著(P<0.05)F1代猪高于F2代猪,且差异显著(P<0.05)。体重方面,初生重三种猪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30日龄与60日龄体重的比较中,长野鄂杂交猪的体重居于两亲本之间,重于野鄂杂交猪,轻于长大猪,且三者差异极显著(P<0.01)。

【关键词】 家猪;杂交野猪;血清总蛋白;血清清蛋白;血清球蛋白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猪的选择

随机选取生长健康纯种长白猪(♂)×纯种大白猪(♀)的杂交仔猪1窝,共8头;纯种野猪(♂)×纯种鄂西黑猪(♀)的杂交野猪F1代2窝,每窝4头,共8头;长白猪(♂)×鄂西黑猪(♀)F2代2窝,每窝4头,共8头。

2.主要饲养管理技术

均以舍饲为主。采用饲喂青绿多汁饲料、粗饲料三者相结合的方法。野猪是杂食动物,饲料来源广泛。野菜、野草、树叶、青绿的农作物如王米、高粱的茎秆和果实及各种蔬莱都可作为野猪的主食饲料、除此之外还应喂全价饲料(家猪全价饲料),才能使野猪饲养达到高效益。要做到定食定量,要供给足够的清洁饮水。出生后仔猪喂到5个月左右体重达25~30 kg,青绿多汁饲料重要是甘薯藤叶、甘薯、马铃薯、南瓜、胡萝卜、白萝卜、白菜。粗饲料重要是玉米酒糟渣、稻谷壳。精饲料重要是玉米、麸皮。

3.测定的指标

野猪与家猪杂交F1代与F2代及家猪血清中血清总蛋白,血清清蛋白,血清球蛋白含量测定。

野猪与家猪杂交F1代与F2代及家猪初生体重,30日龄体重,60日龄体重测定。

4.测定的方法

(1)体重的测量

称重均在早晨空腹时进行,每次连续称重两次,求其平均数。称重具体日龄为出生、30日龄、60日龄。

(2)血清样品的采集

待测猪在清晨采食1.5h后,用注射器从耳静脉采血8~10 mL 置于试管杯中并编写相应的待检血样号后,处于室温静置直至血液凝固,即有血清析出后,用吸管小心的吸出上清夜移于离心管中,离心后,将上清夜移于另一试管中,加盖冷藏备用。

(3)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及球蛋白的测定

首先于100mL容量瓶内加入标准溶液25mL,再加蒸馏水至刻度,混匀。取出0,2.5,5,7.5,10,12.5mL,分别置于6个100mL容量瓶中,各加10%氢氧化钠溶液4mL,,然后加入酚试剂3mL,各加水至刻度,混匀后置于室温放置10min。在波长700nm处以“0”浓度为空白,以测得光密度值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作标准曲线。然后均以酚试剂法测定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及球蛋白含量。

5.数据处理

测定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对其平均数进行T检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测定猪不同阶段的增重情况统计

通过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长野鄂杂交猪初生重比野鄂杂交猪重,比长大猪轻,且差异不显著(P﹥0.05);在30日龄和60日龄体重比较中,长野鄂杂交猪比野鄂杂交猪重,比长大猪轻,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极显著(P﹤0.01)。

2.血清指标的测定统计

通过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血清总蛋白含量、血清清蛋白及血清球蛋白方面,F1及F2代猪均高于长大猪,差异显著(P﹤0.05),且F1代猪高于F2代猪,差异显著(P﹤0.05)。

三、结束语

通过对野猪与家猪杂交F1代与F2代及家猪血清中血清总蛋白,血清清蛋白,血清球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血清中血清总蛋白,血清清蛋白,血清球蛋白含量按家猪,杂交F2代,杂交F1代依次增加。根据杂种优势的规律,可以看出野猪的血统含量越高,其血清总蛋白,血清清蛋白,血清球蛋白含量越高。充分利用杂交野猪F1代,提高杂交野猪的生长发育和代谢的机能,提高其抗病机能和肉质,有利于杂交野猪的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的提高。杂交野猪的血清球蛋白比家猪高,说明野猪的免疫系统有所增强,机体有更强的抵御外来病原体、抗原的能力,对疾病具有更强的抵抗力,减少杂交野猪生长的过程中疾病的侵扰,提高其生长性能。

通过对野猪与家猪杂交F1代与F2代及家猪初生体重,30日龄体重,60日龄体重测定。结果显示初生体重,30日龄体重,60日龄体重均按家猪,杂交F2代,杂交F1依次降低。尽管杂交野猪的生长发育速度低于家猪,杂交野猪在抗病力和肉质方面均优于家猪,特别是野猪与家猪的杂交后代的肉质更是风味鲜美,既不同于家猪脂肪含量高肉、肉质肥厚、口感差的特点,也少有野猪的肉质粗糙、皮厚、土腥味重的缺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口味的改变,特种野猪肉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新保健食品,经常吃特种野猪肉能降低血脂,可以防治动脉硬化。广大消费者对杂种野猪肉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陈杰.家畜生理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89~108

[2]程泽信,李助南,汪志国.我国的野猪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初探[J].湖北畜牧兽医,2002⑷:38~39

[3]陈一夫.野猪的生物学特性与家养技术[J].当代畜牧,2003,5:36~37

[4]王佩宝.野猪的饲养与开发价值[J].河北畜牧兽医,2002,18(5):40

[5]姜西安,米国柱,张伸玉.野猪杂交家猪试验研究初报[J].草与畜杂志,1998,(2):12

贵州省猪瘟血清学调查研究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血清样品: 2012—2014 年间于猪瘟疫苗免疫后随机采集猪血并及时分离血清, - 20 ℃ 保存备用。采集场点覆盖全省9 个市 ( 州) , 包括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铜仁市、毕节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和黔南州。

1. 1. 2检测试剂盒: 猪瘟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 购自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1. 1. 3 仪器设备: 微量移液器、震荡器、温箱、酶标仪。

1. 2 方法

1. 2. 1血清样品检测方法: 应用间接ELISA检测法, 严格按照检测试剂盒内的说明书进行操作。通过配制洗涤液, 稀释样品及阴阳性对照, 设置阴性对照孔、阳性对照孔和待检样品孔, 加样, 温育, 洗板, 加酶标二抗, 温育, 洗板, 加酶结合底物, 显色, 终止等操作, 测定各孔的D630 nm值。

1. 2. 2 结果判定: 在酶标仪上测各孔D630 nm值。试验成立的条件是阳性对照孔平均D630 nm值≥0. 6, 阴性对照孔平均D630 nm值< 0. 3。样品D630 nm值≥0 . 35 , 判为阳性; 样品D630 nm值< 0. 35, 判为阴性。

2 结果

2. 1 猪瘟免疫抗体总体检测结果2012—2014 年于贵州省9个市 (州) 11 390个场点随机采集113 342份猪血清样品, 进行猪瘟免疫抗体检测。通过间接ELISA检测方法, 检测出阳性血清91 719份, 免疫合格率为80.92% (91 719/113 342) 。见表1。

2.2不同年份猪瘟免疫抗体检测结果由表1、图1可看出, 随机检测的113 342份猪血清样品中, 2012年检测了46 582份, 抗体合格率为78.79% (36 700/46 582) ;2013年检测了28 136份, 抗体合格率为82.48% (23 206/28 136) ;2012年检测了38 624份, 抗体合格率为82.37% (31 813/38 624) , 2013年和2014年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均高于2012年。

通过卡方检验[7], 2013 年的抗体合格率与2012年相比, 以及2014 年的抗体合格率与2012 年相比, 差异都是极显著的。

2. 3 不同季度猪瘟免疫抗体检测结果由表2、图2可以看出, 连续3年不同季度血清样品的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了80%以上, 其中第一季度的抗体合格率最高。

2012 年4 个季度的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在第3、4 季度下降到了80% 以下; 2013 年4 个季度的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则较平稳, 都保持在80% 以上; 而2014 年4 个季度的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 总体也都保持在80% 以上。

2. 4 不同场点猪瘟免疫抗体检测结果由表3、图3可看出, 连续3年不同场点血清样品猪瘟免疫抗体的合格率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抗体合格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种猪场>商品代饲养场>散养户>其他>交易市场, 5个场点均达到70%以上免疫抗体水平, 其中种猪场和商品代饲养场样品的抗体合格率都达到了80%以上;连续3年中散养户样品的抗体合格率是逐年升高的。

2. 5 不同地区猪瘟免疫抗体检测结果由表4、图4 可以看出, 连续3 年9 个市 ( 州) 的血清样品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了70% 以上, 其中7 个市 ( 州) 的抗体合格率达到了80% 以上; 连续3 年中六盘水市、铜仁市和毕节市的免疫抗体合格率都是逐年上升的。

%

3 讨论

3. 1 研究表明, 2012—2014 年于贵州省9 个市 ( 州) 11 390 个场点采集的113 342 份猪血清样品中, 共检出猪瘟免疫抗体阳性血清91 719 份, 免疫合格率为80. 92% ( 91 719 /113 342) 。不同年份样品的免疫合格率分别为78. 79% 、82. 48% 、82. 37% , 呈现上升且趋于稳定的趋势, 2013 年和2014 年免疫合格率 ( 80% 以上) 较2012 年显著上升, 达到农业部规定免疫抗体合格率70% 以上要求, 这表明贵州省对于猪瘟的免疫预防是合理有效的, 且免疫效果是显著的。

3. 2 对于不同季度样品的调查发现, 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80% 以上, 其中以第一季度的抗体合格率最高。在猪瘟高发的春秋季节, 免疫抗体合格率都能保持在80% 以上, 这证明相应的猪瘟免疫程序和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3. 3 对于不同场点样品的调查发现, 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70% 以上, 抗体合格率依次为种猪场> 商品代饲养场> 散养户> 其他> 交易市场, 其中种猪场和商品代饲养场的抗体合格率达到了80%以上, 这与其规范化的饲养管理、科学的免疫预防、系统的免疫监测是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 连续3年散养户的样品免疫抗体合格率逐年升高, 这说明散养户对于猪瘟免疫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高, 对于猪瘟免疫预防的意识在不断加强。

3. 4 对于不同地区样品的调查发现, 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70% 以上, 其中7 个市 ( 州) 的抗体合格率达到80% 以上, 且连续3 年六盘水市、铜仁市和毕节市的免疫抗体合格率都在逐年上升, 这说明猪瘟免疫防控成效在我省是较普遍的。

血清学研究 篇5

荧光光谱法研究吲哚美辛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热力学特征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吲哚美辛(ID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作用的光谱行为.结果表明,IDT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等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在25℃、31℃和38℃下,结合反应的生成常数KLB平均值为2.081×105L・mol-1、热力学参数平均值ΔHθ、ΔGθ和ΔSθ分别为-10.43 kJ・mol-1、-31.13 kJ・mol-1和67.94 J・K-1;发现IDT与BSA结合可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复合物,其荧光猝灭作用更符合静态猝灭作用特征,作用力可能主要是静电力;同时探讨了IDT对BSA构象的影响.为研究IDT的毒理作用、生态环境效应和生物学效应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化学与生物工程 ISTIC英文刊名:CHEMISTRY & BIOENGINEERING年,卷(期):26(9)分类号:O657.34关键词:吲哚美辛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法 猝灭作用 热力学参数

血清学研究 篇6

[关键词] 血清尿酸;永久性心房颤动;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1.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23-03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危害极大但病因尚不明确[1]。一些研究报告指出,在未来社会老龄化的过程中房颤的发病率会大幅度提高[2]。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房颤与炎症和氧化应激有关[3],而尿酸作为心血管疾病的标志物亦与炎症和氧化应激相关[4],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永久性房颤与尿酸水平的相关性,也许能够为房颤的防治打开另外一扇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患者100例,年龄45~90岁,平均(65.7±8.9)岁;男58例,女

42例。其中永久性房颤患者50例为研究组,男29例,女21例,平均(70.6±7.9)岁;选择同期住院窦性心律且无房颤病史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永久性房颤的诊断符合ACC/AHA/ESC房颤指南定义。具有以下任一因素的患者排除在外:甲状腺功能障碍、急性冠脉综合症、瓣膜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肝脏疾病、肾衰竭、肿瘤、近期有过手术或外伤、近期感染、结缔组织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应用利尿剂、别嘌醇以及影响尿酸代谢药物的患者。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1)询问病史:由专业医师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现病史、既往史以及家族史等。(2)体格检查:准确测量并记录患者的血压,行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记录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3)实验室检查:入院后次日晨抽取患者的空腹血标本送往检验科,采用美国BACKMAN COULTER血液分析仪和DXC800生化分析仪进行分析测定,检测的项目包括血细胞分析、肝功、肾功、血糖、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

1.2.2 服药情况 详细记录每一位研究对象现在服用的药物(每种药物目前都已达到稳定血药浓度),包括β受体阻滞剂(β-blocker)、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和他汀类药物(statins)。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做正态分布检验,采用()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来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用药情况

心脏彩超指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统计学方法处理显示:年龄、高血压、β-blocker、CCB、LVEF 、LAD、CRP、SUA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糖尿病、高脂血症、ACEI/ARB、statins、LVEDD、WBC 计数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通过二元变量相关分析得出SUA与以下因素有关

年龄(r=0.354,P<0.001),LVEF(r=-0.492,P<0.001),LAD(r=-0.525,P<0.001),CRP(r=-0.333,P=0.001)。

2.3 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得出与永久性房颤有关的因素

年龄(OR=1.192,95%CI:1.108~1.281,P<0.001),高血压(OR=3.167,95%CI:1.349~7.435,P=0.008),服用β-blocker(OR=3.881,95%CI:1.561~9.560,P=0.004),LVEF(OR=0.588,95%CI:0.484~0.715,P<0.001),LAD(OR=3.051,95%CI:1.654~5.629,P<0.001),SUA(OR=1.020,95%CI:1.012~ 1.029,P<0.001),hs-CRP(OR=3.366,95%CI:2.122~5.337,P<0.001)。

2.4 将年龄、高血压、服用β-blocker、LVEF、LAD、SUA等因素引入Binary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以下因素与永久性房颤显著相关

SUA(OR=1.616,95%CI:0.983~1.769,P=0.011),hs-CRP(OR=1.461,95%CI:0.691~3.665,P=0.018)。

3 讨论

房颤因其高发病率和严重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世界医学界的重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其发病率也会越来越高,危害也越来越大。目前研究表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与心房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有关,但其确切机制仍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房颤与炎症和氧化应激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尿酸与炎症和氧化应激亦有关,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高尿酸血症和房颤的关系。

尿酸是嘌呤的代谢产物,代谢过程靠黄嘌呤氧化酶催化,而黄嘌呤氧化酶是活性氧产物的重要来源,这些活性氧产物在动物和房颤患者的左心房中是升高的[5]。动物实验显示,氧化应激导致房颤的电重构[6],它反过来导致含氮氧化产物的再循环和下降,导致离子通道的硝基化,进而缩短动作电位的平台期,引起加速复极化和房颤[7]。

血清学研究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清样本

来源于2007—2008年本院住院及门诊病人, 于入院当天或第2天空腹采血, 2h分离血清, 门诊病人当天采血, 检测者年龄在1~86岁;民族有汉、回、东乡、土、撒拉、藏等。

1.2 试剂

TP-ELISA试剂 (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 TRU-ST试剂 (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按说明书要求操作。

1.3 仪器

郑州安图Anthos 2010酶标仪, Anthos sulo洗板机。

2 结果

采用TP-ELISA法检测住院及门诊患者的10 588例血清标本, 阳性192例, 阳性率为1.8%;其中汉族60例, 阳性率0.6%;少数民族132例, 阳性率1.2%。经TP-ELISA检测阳性的标本再用TRUST法检测, 44例阳性, 阳性率为0.42%。统计表明, 少数民族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率高于汉族梅毒血清学阳性率。TP-ELISA和TRUST方法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TP-ELISA是一种基于基因工程的特异性检测技术, 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特异性抗体在梅毒的潜伏期 (约感染2周后) 即产生, 对梅毒的早期辅助诊断较好, TP-ELISA试剂成本低, 操作简单, 适合医院大量体检和检验科对梅毒感染的早期检查, TP-ELISA法检测的是患者IgM和IgG类的混合抗体, 梅毒治愈后IgG类抗体仍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甚至终身阳性。因此, TP-ELISA阳性只能说明正在感染或曾经感染过梅毒, 不能作为梅毒活动与否及疗效的指标。TRUST以牛心脂作抗原, 测定病人反应素常用方法有:RPR、USR, TRUST用在梅毒发病期特别是二期梅毒阳性率高, 对于一期和三期梅毒则有不同程度漏检, 另外此试验为非特异性试验, 但类抗原与其它非特异性抗体有交叉反应, 易受年龄、某些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 出现生物性假阳性, 故有一定假阳性率, 所以在梅毒诊断中应结合临床表现综合诊断。

摘要:目的:调查临夏地区不同民族梅毒血清学阳性率, 为预防和治疗梅毒提供依据。方法:用两种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清,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TP-ELISA) 检测10588例住院及门诊患者血清标本, 阳性标本再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TRUST) 复检。结果与结论:TP-ELISA检测住院及门诊患者10588例血清标本, 阳性192例, 阳性率为1.8%, 高于1.59%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汉族60例, 阳性率0.6%;少数民族132例, 阳性率1.2%, 少数民族明显高于汉族。采用TP-ELISA检测阳性的标本再用TRUST法检测, 44例阳性, 阳性率为0.42%。

关键词:梅毒,血清学试验,TP-ELISA,TRUST

参考文献

血清学研究 篇8

1 材料和方法

1.1 疫苗株

MG弱毒F株由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活菌数达到109ccu/m L。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MG抗体Elisa kit购于IDEXX公司;酶标仪为美国Thermo Multiskan MK3。

1.3 试验动物

海兰白蛋种鸡12 000羽于某规模化蛋鸡场内孵化, 随机分为3组, 隔离并常规饲养, 每组4 000羽。

1.4 试验设计

将MG F株的新鲜培养物 (109 ccu/m L) 分别以原倍和10-3稀释 (106 ccu/m L) 的2个不同活菌浓度的菌液, 各用0.033 m L/羽点眼接种9日龄雏鸡, 分别称为A、B组;使用生理盐水点眼的SPF鸡, 称为C组。点眼前3 d及点眼后1、2、3、4、5、6、7、8、9、10、11、12、13、14、15和16 w, 各组依次随机抽取100羽SPF鸡, 经颈静脉采血进行ELISA试验测定MG抗体, 计算MG抗体阳性率。

1.5 MG抗体的测定

依据IDEXX公司MG抗体Elisa kit说明书进行, 采用美国Thermo Multiskan MK3酶标仪读数。

2 结果

免疫MG F株前 (9日龄前) , MG抗体阳性率较低, 约10%左右。免疫MG F株后, A组抗体阳性率于1 w后明显升高, 于免疫2 w后达到81%, 于免疫3 w后达到90%以上;B组抗体阳性率于3 w后明显升高, 于免疫5 w后达到77%, 于免疫6 w后达到90%左右;C组抗体阳性率于5 w后明显升高, 于免疫6 w后达到84%, 于免疫7 w后达到90%左右 (见图1) 。

3 讨论

该蛋鸡场免疫MG F株前 (9日龄前) , MG抗体阳性率约10%左右, 表明该蛋鸡场MG较活跃, 存在早期感染。MG可水平传播, 也可垂直传播[10,11], 该蛋鸡场10%左右的MG抗体阳性鸡群属于哪一种感染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血清学研究 篇9

1 病理活检诊断

因肝纤维化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目前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仍是肝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对肝活检标本连续切片、染色来判断肝组织的结构、炎症和纤维化改变情况可得到肝脏纤维化的确切情况。依据1994年的国际慢性肝炎分级分期标准, 我国于2000年通过了相关标准, 将肝纤维化程度分为0~4期, (1) 0期:无纤维化; (2) 1期:汇管区纤维化扩大, 局限于窦周及小叶内纤维化; (3) 2期:汇管区周围纤维化, 纤维间隔形成, 小叶结构保留; (4) 3期:纤维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 无肝硬化; (5) 4期:早期肝硬化。

但肝穿活检是一种损伤性检查, 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有一定风险患者不易接受, 很难保证一次取材能反应整个肝脏的全貌, 有一定假阴性及不能动态观察, 这些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研究显示, 当肝活检和血清学检测不一致时, 肝活检检诊断的失败率是血清学标志物7倍以上[1]。因此寻求一种无创性肝纤维化诊断的有效方法便成为目前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之一。

2 影像学诊断

慢性肝病不同程度纤维化阶段对应其二维声像图, 其肝包膜、肝边缘、肝实质回声、肝静脉壁等指标亦有相应的表现, 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 有部分病例的指标并不平行于肝纤维化的程度, 因此研究人员也着力寻找新的评判指标。孟繁坤[2]等利用高频超声, 将肝实质回声分为细颗粒或较粗颗粒、粗颗粒、窄条纹、宽条纹或网格状4个等级。并察采用高、低频超声结合的方法, 对肝静脉壁进行观察, 以期获得敏感度、特异性均较为理想的反映肝纤维化进展的标准。但这些研究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CT检查可发现肝纤维化患者肝各叶大小比例失调、肝变形、肝的CT值降低、脾肿大、腹水等变化。此外研究者们对一些相关的病例对照分析, 使用强化峰值去分析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发现无论正常组、肝硬化代偿期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 门静脉与肝脏之间不仅存在强化峰值差异, 达到峰值时间也存在差异。但这些研究结果尚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争议[3,4], 因为影响肝脏强化程度的因素有多种, 其中患者的体重、年龄、循环时间等生理性因素尤为重要。

MRI、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的参数改变与肝纤维化的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但只能在肝纤维化晚期, 发生肝硬化和门脉高压症时才能出现异常图像, 不能做出早期诊断, 此外在临床上因其价格及特殊检查方式等原因, 不易于为患者接受。

3 血清学标志物检测

研究表明肝脏内肝星状细胞 (HSCs) 的激活是肝脏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5,6], 并最终导致肝脏内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围绕这些研究结果, 国内外的学者们发现了较多的与肝脏纤维化密切相关的血清学指标, 总体而言, 这些指标可以大体分为三类:细胞外间质成分 (ECM) 、胶原酶类、细胞因子。

Ⅲ型前胶原 (PCⅢ) 和Ⅲ型前胶原肽 (PⅢP) :Ⅲ型胶原为正常肝内主要胶原成分, 其与Ⅰ型胶原各占33%。在肝纤维化过程中, Ⅰ、Ⅲ型胶原合成增加, 降解减少。其中PCⅢ为Ⅲ型胶原的前体, 主要由肝星状细胞 (HSC) 合成, 在向Ⅲ型胶原转化的过程中, 其氨基末端和羧基末端的肽被酶裂解, 主链交联形成Ⅲ型胶原, 裂解下来的氨基末端肽为Ⅲ型前胶原肽PⅢP。1979年Rohde等首先从牛胎皮中提取出PⅢP, 随后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7~10], 发现血清PⅢP升高早于形态学观察到纤维增生, 能早期特异地反映肝内有活跃的纤维形成。进一步研究发现PCⅢ与PⅢP的临床意义相似, 但在肝纤维化的晚期PCⅢ合成速度减慢, 其反映肝脏纤维化程度的敏感度尚存在一定的缺陷。

IV型胶原 (CIV) :正常肝小叶Disse间隙缺乏基底膜, 故CIV含量极少, 在肝纤维化发生早期可见其增生, 后与持续沉积的LN形成完整的基底膜, 即“肝窦毛细血管化”。因Ⅳ型胶原在合成代谢过程中不去除端肽即沉积于细胞外基质, 故血清中Ⅳ型胶原含量的升高反映了肝血窦基底膜的形成加快。基础和临床研究均发现[8~11], 血清Ⅳ型胶原水平和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程度密切相关, 而与肝脏炎症活动指数关系较小。同时研究发现, 血清Ⅳ型胶原的检测对判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均具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12~13]。

层粘连蛋白 (LN) :LN主要来源于肝星状细胞 (HSC) , 其在细胞粘连、分化和基因表达中起重要作用。肝纤维化发生时, LN大量沉积于肝窦内皮细胞间隙, 降低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使其毛细血管化, 并使门脉压升高, 故可反映肝窦毛细血管化和汇管区纤维化。曾有报道, LN升高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敏感性为83%, 特异性为98%, 诊断率为92%。目前认为, 血清LN可作为诊断早期肝纤维化的指标之一, 但非特异性恶性肿瘤和胰腺疾病患者血清LN亦可升高, 故LN检测确诊肝纤维化仍有一定争议。

透明质酸 (HA) :HA是一种糖胺多糖, 由肝星状细胞合成后经血循环到达肝血窦内皮细胞降解。肝脏受损时合成增多, 降解减少, 血清HA水平增高。有研究显示HA是反映肝纤维化最具价值的血清学标志物[14]。据报道[15]用HA诊断肝硬化的敏感性为87%, 特异性为93%, 诊断率为90%。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HA升高的绝对值和阳性率也增高, 并与组织学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与肝纤维相关的胶原酶类有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2) 及其抑制物 (TIMP1)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的平衡在ECM降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2) 主要由肝星状细胞 (HSC) 和Kupffer细胞分泌表达, 主要参与降解胶原、蛋白多糖等细胞外基质。TIMPs在肝脏中主要来源于HSC、Kupffer细胞, TIMPs对MMP2降解ECM有特异性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早期, MMPs轻度增高, 而肝纤维化中晚期MMPs活性则明显降低[16]。在正常状态下MMP2和TIMP1处于动态平衡, 调节肝内ECM的生成和降解。病理状态下, 由于TIMPs相对增加, ECM不能被MMPs及时降解造成堆积, 导致了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的发生。酒精性肝病患者中TIMP1诊断肝纤维化 (含早期肝纤维化) 的敏感性为71%[17]。

综上所述, 近年来人们通过上述一些研究已经认识到肝脏纤维化并非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寻找到能够准确及时反映肝脏纤维化发展程度的指标。尽管病理检查仍旧是诊断肝脏纤维化的“金标准”, 但是影像学检查、血清相关指标检查也有相当重要的提示作用, 但其准确的诊断和评估方法仍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肝纤维化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而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及其它病因所致的肝脏炎症、坏死都可引起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期, 是可逆转阶段, 但肝纤维化向肝硬化发展的过程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 临床上并无严格的界线。据权威统计, 目前我国有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2亿, 慢性乙肝病人约3000万, 这些慢性肝炎的患者如果不控制治疗, 随着年龄增长则更易发生肝纤维化, 进而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 给患者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研究者们通过不同方法的研究力图寻找出廉价高效无创的指标以便及早诊断肝纤维化, 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以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发生和发展, 防止肝硬化。

血清学研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研究的对象共计160例, 全部为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接诊的肠热症 (沙门菌) 患者, 入选患者均有完整临床资料, 确诊符合肠热症诊断标准, 自愿接受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按照随机数字法将他们分为2组, 各80例, 对照组以常规检验处理, 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15~58岁, 均值 (35.4±2.5) 岁。研究组采取全面生化反应与血清学联合检验处理, 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13~56岁, 均值 (35.8±2.2) 岁。在前述一般资料上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明显意义 (P>0.05) , 可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该组按照常规检验方法处理, 即检测患者过氧化氢酶与超氧化物, 进而检验沙门菌。

1.2.2 研究组

该组按照全面生化反应与血清学联合检验方案处理, 具体方法与步骤如下:1采集样本。根据病情、病型及病程不同采取不同样本:病程不足2周者采集其血液或骨髓液作为标本;病程2周及以上采集粪便与尿液作为标本;疑似沙门菌食物中毒者除了可采集粪便外, 还可收集可疑食物样本、呕吐物等样本送检。2器材与材料。该研究所需器材与材料主要有:温箱、天平、均质器、灭菌广口瓶、显微镜、灭菌平皿、灭菌吸管、灭菌小试管、酒精灯、橡皮乳头、灭菌毛细管、接种棒、载玻片及试管等。3培养基与试剂。培养基配制:缓冲蛋白胨水、四硫酸钠煌绿增菌液、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胆盐硫乳琼脂、HE琼脂、WS琼脂、蛋白胨水、尿素琼脂、氰化钾培养基、糖发酵管、半固体琼脂及丙二酸盐培养基、SS琼脂三糖铁琼脂等;沙门菌因子血清:初步分型按照26种分法处理, 进一步采取57种分法处理, 详细分型则选用163种分法[4,5,6]。4鉴定方法。首先进行血清学鉴定:凝集A-F多价O血清, 以6个O群因子血清定群;之后利用H因子血清第一相与第二相凝集结果对所属血清型综合判定。其次进行全面生化反应鉴定:于选择性琼脂平板挑选数个可疑菌落, 接种SS琼脂三糖铁琼脂, 观察在该琼脂内肠杆菌科属种的反应结果, 若为斜面产酸且同时硫化氢阴性时则可排除;将接种在SS琼脂三糖铁琼脂后再接种蛋白胨水、氰化钾培养基、尿素琼脂及对照培养基各1管, 于36℃左右进行培养, 时间18~24 h[7]。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检验有效、无效, 统计学有效率, 并对比分析。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 便于回顾性分析, 利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其中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行χ2检验, 将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研究组检验有效率为97.50%, 对照组则为82.50%, 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5.081,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沙门菌属于一类引发人或动物不同形式病变的细菌总称, 隶属于肠杆菌科, 按照抗原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丁等基本病菌, 沙门菌极易存活, 但遇到亚硝酸盐培养基可抑制大肠杆菌生长, 进而达到增菌的效果[8]。传统常规检验效果并不理想, 为此近几年逐渐探索出联合检验方案, 而全面生化反应与血清学联合检验便是其中最为理想的一种。

该院针对接诊的肠热症患者160例进行对照, 对照组按照常规检验处理, 研究组则采取联合全面生化反应与血清学检验处理, 结果显示研究组检验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该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相似, 梁庆全学者随机抽取的80例肠热症患者进行对照, 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检验, 观察组实施全面生化反应与血清学检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检验有效78例、无效2例, 有效率为97.50%, 对照组则检验有效66例、无效14例, 有效率为72.50%,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袁学杰学者[9]针对240例肠热症患者随机对照, 分为2实验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检验, 实验组实施全面生化反应与学情学检验, 结果显示实验组检验有效率为96.7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70% (P<0.05) 。从研究结果来看, 联合全面生化反应与血清学检验应用在沙门菌临床检验中, 可以明显提高检验有效率, 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沙门菌所致疾病主要有肠热症与食物中毒及败血症三种, 其中肠热症也可叫做伤寒与副伤寒, 因伤寒沙门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等导致;有恶心呕吐、发热、水样泻, 甚至脱水、肾衰及休克等, 但2~3 d可自愈;败血症则因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及鼠伤寒沙门菌等导致, 临床症状主要有贫血、寒颤及高热等, 在免疫力较低或儿童中好发[10]。但不管何种类型, 若能尽早确诊并处理, 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全面生化反应与血清学检验, 前者在正常情况下能作出初步鉴定, 但不可能完全排除其他干扰因素, 为此必要时需辅助其他检验处理, 而血清学鉴定可根据沙门菌和血清决定群实验对所属血清型进行判断, 将二者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可提高检验有效率。

综上所述, 全面生化反应和血清学检查联合应用在沙门菌临床检验中, 可以明显提高检验有效率, 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好地参考依据, 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探讨沙门菌临床检验中的全面生化反应和血清学检查结果 。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接诊沙门菌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2组。对照组以常规检验, 研究组以全面生化反应与血清学检查。对比下降诺言结果。结果 研究组检验有效率为97.50%, 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5.081,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面生化反应和血清学检查联合应用在沙门菌临床检验, 可明显提高检验有效率。

关键词:全面生化反应,血清学,沙门菌,检验

参考文献

[1]杨贤斌.全面生化反应和血清学检验在沙门菌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效[J].求医问药, 2013, 11 (9下半月刊) :175-176.

[2]柳清梅.沙门菌临床检验中全面生化反应和血清学检验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14, 41 (23) :68-70.

[3]傅诺翻.肠热病患者应用全面生化反应和血清学检验在沙门菌临床检验中的意义[J].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5, 10 (5) :65-66.

[4]邹前芽, 邓小凤, 唐晶, 等.沙门菌临床检验中全面生化反应和血清学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0 (23) :3348-3349.

[5]董秀鹏.探讨全面生化反应和血清学检验在沙门菌临床检验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7 (2) :10-11.

[6]李立芳.全面生化反应和血清学检验在沙门菌临床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6 (26) :57, 58.

[7]刘红娟, 查巍, 祖方, 等.合肥地区腹泻儿童2011—2013年志贺菌、沙门菌属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安徽医药, 2014 (10) :1994-1995, 1996.

[8]梁庆全.全面生化反应和血清学检验在沙门菌临床检验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2 (4) :563.

[9]袁学杰.全面生化反应与血清学检验在沙门菌临床检验中的作用[J].现代养生, 2015, 18 (10B) :35.

血清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 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清铁蛋白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031-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NP)的发病与氧化应激、微循环改变、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相关[1]。其中氧化应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铁作为机体最重要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促进剂,可催化Haber-Weiss反应[3]。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是一种机体含铁最丰富的蛋白,是衡量人体铁负荷的有效指标。我们检测了140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铁蛋白,目的是探讨血清铁蛋白与DNP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我院2013年03~11月收治的单纯糖尿病患者,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共70例,男47例,女23例,年龄21~66岁;平均(48.70±14.13)岁。DPN诊断标准(采用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①明确的糖尿病病史,或经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证实存在糖尿病。②糖尿病诊断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③临床症状和体征与DPN的表现相符,持续性疼痛或感觉障碍。④在下列4项检查中,任意1项异常则诊断DPN:踝、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异常。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如果根据上述检查仍不能确诊,可做神经肌电图检查。DPN组,共70例,男43例,女27例,年龄21~78岁,平均(55.51±10.74)岁。排除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排除近期输血、献血、服用铁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肝、肾功能不全;各种急慢性炎症;恶性肿瘤;贫血;溶血;成人still病。长期酗酒;女性受试者排除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所有研究对象清晨空腹采血测定FPG、TC、TG、LDL-C、HDL-C、HbA1c、FA、VitB12、SF水平。

1.2 检验方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FPG;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TC、HDL-C;甘油三酯磷酸氧化酶法测定TG;聚乙烯硫酸盐沉淀法测定LDL-C;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FA、VitB12;乳胶增强免疫抑制法测定HbA1c;电化学发光发测定SF。

2 统计学处理

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法,两因素间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危险因素筛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一般指标的比较:两组性别x2显示两组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程经t检验分析显示DPN组病程长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说明糖尿病随着病程延长神经并发症增多;DPN组FPG、TC、TG、LDL-C、HbA1c、SF水平高于单纯糖尿病组,HDL-C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说明血糖、血脂及铁代谢异常影响神经病变的发生。(见表1)

3.2 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SF与性别、年龄、病程、FPG、HbA1C、TG、TC、LDL-C、HDL-C、FA和VitB12的关系。SF与病程、FPG、HbA1C、TG、TC、LDL-C呈正相关(r=0.73、0.18、0.67、0.51、0.49、0.75,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61,P<0.05)。

表1 两组一般指标的比较

指标 DPN组(n=70) 单纯糖尿病组(n=70) x2/t P

性别 42/27 47/23 0.013 0.908

年龄(岁) 55.27±10.732 48.70±14.13 1.927 0.065

病程(年) 9.44±6.40 0.78±0.94 10.929 0.000

FPG(mmol/l) 12.04±5.71 11.74±5.91 0.205 0.839

HbA1C(%) 9.91±2.64 7.22±2.53 4.161 0.000

TC(mmol/l) 6.01±1.21 5.07±1.24 3.001 0.003

TG(mmol/l) 4.85±3.43 2.53±2.20 3.613 0.005

HDL-C(mmol/l) 1.07±0.24 1.65±0.37 6.562 0.000

LDL-C(mmol/l) 3.24±0.72 2.05±0.76 6.217 0.000

SF(ng/ml) 388.72±121.28 103.15±34.03 5.074 0.000

4 讨论

铁蛋白是由去铁铁蛋白和铁核心形成的复合物。SF能反映体内铁存储量,是判定机体铁缺乏或铁负荷过大的有效指标。(1)SF与糖尿病 T2DM患者普遍存在铁代谢指标异常,高SF可作为T2DM的独立危险因子[4] 。SF通过以下方面影响糖尿病的发生:①铁负荷增加抑制肝脏摄取和清除胰岛素,造成高胰岛素血症。②过量铁可以干扰胰岛素对肝脏糖异生的抑制作用。③铁贮存过多可拮抗胰岛素促进外周组织利用葡萄糖的作用。④SF可直接沉积于胰岛,损伤胰岛β细胞。本研究中SF与FPG、HbA1C呈正相关(r=0.18、0.67;P<0.05),提示高SF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及进展。(2)SF与DPN SF通过以下机制促进DPN的发生及进展:①氧化应激催化自由基生成,促进脂质氧化和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神经组织缺血、缺氧。②氧自由基又可进一步在游离铁的作用下,形成氧化性更强大的羟自由基或超铁氧离子,直接损伤神经组织。③减少神经生长因子,使神经细胞膜脂质成分过氧化、变性,损伤神经传导功能[5]。本研究中,DPN组较单纯糖尿病组的SF水平明显升高(P<0.05)。本文探讨DPN患者SF水平为早期预防和诊治DPN提供理论依据,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瑞清, 郑宪玲, 孙存序. 肌氨肽苷与丁咯地尔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臨床观察[J]. 临床误诊误治, 2009, 22(2): 36.

[2] Smith AG, Singleton JR.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nd neuropathy [J].Neurologist, 2008, 14(1): 23-29.

[3] Sehnackenbery CG. Physiological and pathophysiological roles of oxygen radicals in the renal microvasculature [J].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2002, 282(2): 335.

[4] Jiang R, Manson JE, Meigs JB, et al. Body iron stores in relation to risk of type2 healthy women [J]. JAMA, 2004, 291(6) : 711-717.

[5] 石珏, 余江毅, 唐红, 血清铁蛋白与2 型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医学综述, 2012, 3(5): 741-743.

血清学研究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10年1月-2011年9月本市4家医院 (文山州人民医院、文山州妇幼保健院、文山市人民医院、文山市妇幼保健院) 临床疑似为HDN患儿262例, 标本为患儿及母亲血液。患儿及其母亲均为Rh (+) 。

1.2 试剂

抗-A (B) 血清、抗-D、抗人球蛋白试剂 (广谱) 、单克隆IgG、单抗C3、筛选细胞及人ABO血型反定型用红细胞均由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所提供。

1.3 方法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的要求, 对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分别进行母婴血型鉴定 (ABO和Rh血型) 及三项试验, 三项试验包括患儿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简称直抗) 、患儿血清中游离抗体测定 (简称游离) 、患儿红细胞抗体放散试验 (简称释放, ABO系统采用热放散, Rh系统采用乙醚放散) 。

1.4 判断标准

直抗试验以出现凝集为阳性, 游离和释放试验均以检出可和新生儿红细胞反应的抗体为阳性。三项试验中有2~3项阳性时, 可以确认为HDN。如有1项阳性, 只有放散液抗体阳性可以确认为HDN[2]。即三项试验均为阳性, 判定为HDN。单项释放试验阳性及直抗或游离试验阳性同时合并释放试验阳性的结果也可判定为HDN。直抗或游离试验单项阳性只能判定为HDN可疑阳性。以释放试验阳性为最终诊断标准。

2 结果

262份血样中, 阳性101份, 占38.55%。母婴ABO血型及HDN阳性结果分布情况见表1, 三项试验阳性结果见表2。阳性结果与出生时间分布情况见表3。

注:“+”代表阳性, “-”代表阴性。

262份血样诊断ABO-HDN101例, 其中A型患儿52例, 占51.49% (52/101) , B型患儿49例, 占48.51% (49/101) 。在溶血三项检测试验中, 直抗试验阳性者16例, 占6.11% (16/262) , 游离试验阳性者77例, 占29.39% (77/262) , 释放试验阳性101例, 占38.55% (101/262) 。直抗试验阳性者或游离试验阳性者均合并有释放试验阳性, 没有发现单项直抗试验阳性或游离试验阳性者。新生儿血型分布A>B>AB。101例阳性结果中出生后0~2d42例, 占41.58% (42/101) , 出生后3~4d43例, 占42.57% (43/101) , 出生后5~7d15例, 占14.85% (15/101) , 出生后8~20d1例, 占0.99% (1/101) 。

3 讨论

新生儿溶血病是孕妇和胎儿之间血型不合而产生的同种免疫性疾病, 主要以ABO血型不合多见, 是引起HDN的主要原因。其次是Rh血型不合, 其他血型系统 (如Kell、Kidd、MNSs、Duffy、Colton、Diego、Ger-bich等) 引起的HDN也有报道。由新生儿溶血病导致的黄疸患儿可引起贫血, 或大量胆红素渗入脑组织引起核黄疸而引起脑瘫, 其神经细胞和智力发育以及运动功能等, 都将受到损害, 导致生存质量严重下降[3]。因此, 对临床上疑为母婴不合溶血病的新生儿, 要及时做新生儿溶血病筛查, 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防止病情发展[4]。

ABO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多发生在母亲为O型, 婴儿为A型或B型的个体上, 只有极个别发生在母子血型A/B型或B/A, A/AB或是B/AB血型。本组资料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由于我国人群中Rh (D) 阴性频率极低, 本组资料没有遇到母亲为Rh (D) 阴性, 婴儿为Rh (D) 阳性而“三项试验”结果也为阳性的病例。本组262例患儿诊断ABO-HDN101例, 占38.55%, 阳性率较文献71.3%[5]、65.3%[6]为低, 与文献[7]较接近。A型患儿52例, B型患儿49例, 两者无明显差异。101例阳性结果中出生后0~2d42例, 占41.58% (42/101) , 出生后3~4d43例, 占42.57% (43/101) , 出生后5~7d15例, 占14.85% (15/101) , 出生后8~20d1例, 占0.99% (1/101) 。说明患儿出生后的时间与ABO-HDN的检出率也有一定关系, 患儿出生时间在4d内阳性病例数最多, 之后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 阳性病例数就会越来越少, 可能是时间短新生儿血液中还有较多的游离IgG血型抗体及致敏红细胞, 时间长只有少量的游离IgG血型抗体及致敏红细胞存在, 所以及早采取血样检查很重要。

三项试验中, 直抗试验是用于检查新生儿红细胞是否受IgG抗体致敏, 而游离试验和释放试验是检查IgG抗体的存在。释放试验是诊断ABO-HDN最灵敏、最可靠的检验方法[8], 也是判定HDN最有力的证据[9], 试验结果为阳性, 可证实为HDN。直抗试验为阳性, 说明新生儿红细胞被IgG抗体致敏, 但还不能诊断为HDN, 该抗体的特异性需要进一步检测证实。由于新生儿的A (B) 抗原密度较低, 所以被结合的抗体也很少, 导致ABO系统HDN直抗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其他系统的HDN直抗结果通常比较强, 但个别ABO系统HDN直抗也可以表现为强阳性, 是否由于个体差异还有待研究[10]。本组16例直抗阳性结果中有2例表现为强阳性。游离试验有助于观察疾病的发展趋势和治疗, 这与母体IgG进入胎儿体内的量有关, 如果进入量少, 被吸附到红细胞上, 血浆中则无游离抗体, 若有游离抗体, 提示进入量较多, 病情较严重。游离试验阳性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诊断依据。本组直抗试验阳性者16例, 占6.11% (16/262) , 游离试验阳性者77例, 占29.39% (77/262) , 释放试验阳性101例, 占38.55% (101/262) , 较多数文献报道低, 可能与所用试剂、仪器、试验方法及血样采集时间和地区差异等因素有关。近年来, 流式细胞术和微柱凝胶检测技术的推广应用, 为新生儿溶血病的检测, 尤其是ABO-HDN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法, 具有灵敏、客观、操作简便、易标准化、耗时短、定量、标本用量少、结果稳定且易保存等优点, 减少了实验的人为差异, 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11~14]。

总之, 血清学三项试验有助于早期诊断ABO-HDN, 及早采集血样送检很重要, 送检越早, 检测阳性率也越高。同时要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 如流式细胞术、微柱凝胶检测技术等, 不断提高诊断水平。三项试验结果与临床要紧密结合, 做到早期诊断, 及时评估疾病程度, 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将病情尽早控制, 对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及优生优育和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了解文山地区母婴ABO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率, 为该病的预防、辅助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文山城区4家医院送检的临床疑似为新生儿溶血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型鉴定及三项试验。结果:262例新生儿ABO溶血病血清学检测中,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者16例, 占6.11% (16/262) , 游离抗体试验阳性者77例, 占29.39% (77/262) , 抗体释放试验阳性者101例, 占38.55% (101/262) 。101例阳性结果中A型患儿52例 (51.49%) , B型患儿49例 (48.51%) 。结论:血清学三项试验是诊断ABO新生儿溶血病的准确方法, 其中抗体释放试验敏感度最高, 是判定新生儿溶血病最有力的证据。对ABO新生儿溶血病的早期诊断、评估疾病程度、选择治疗方案等有其特殊的指导意义。

上一篇:中小学新生论文下一篇:建筑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