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新生论文

2024-07-25

中小学新生论文(精选11篇)

中小学新生论文 篇1

贫血是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比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贫血可导致青少年体力 (尤其是耐力) 下降, 注意力分散, 思维和记忆力下降, 学习效率降低, 严重者还会产生呼吸、循环系统的症状[1]。我国已将贫血列为儿童少年防治的常见疾病之一[2]。按照教育部新生入学应建立健康档案的要求, 许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每年新生入学后, 对市区28所中小学入学新生进行血红蛋白 (Hb) 测定, 现将2007-2009年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许昌市城区28所中小学全体入学新生为调查对象, 其中小学11所, 初中11所, 高中6所。所有受检学生接受问卷调查, 剔除近20 d消化、呼吸道感染疾病, 3个月内服用铁剂或补血药物, 既往血液病史者。

1.2 方法

采集学生左手无名指末梢血, 按照WHO推荐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测血红蛋白值。使用仪器为江苏南京XF-1型血红蛋白测定仪, 所用试剂由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提供,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在效期内使用。

判断标准为WHO推荐的贫血诊断标准, 以Hb值7~14岁<120 g/L , 14岁以上男生<130 g/L, 女生<120 g/L判定为贫血。其中, <60 g/L 为重度贫血, 60~80 g/L为中度贫血, 其他为轻度贫血。

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8所学校3 a入学新生共57 702名, 体检人数56 996名, 有706名请假未体检, 体检率为98.8%。

2.2 中小学新生贫血检出情况

3 a共检出贫血学生5 796名, 贫血检出率为10.17%, 其中轻度贫血5 766名, 占贫血人数的99.48% ;中度贫血30名, 占贫血人数的0.52%。

2.3 不同年级学生贫血检出情况

小学、初中和高中贫血检出率依次为8.64%, 10.10%, 11.9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4 不同性别学生贫血检出情况

共检测男生28 585名, 贫血检出率为8.49%;女生28 411名, 贫血检出率为11.8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5 不同年度学生贫血检出情况

连续3 a中, 以2008年贫血检出率最高, 为11.07%;2007年最低, 为9.6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检出率/%。

3 讨论

贫血以缺铁性贫血最常见, WHO估计缺铁性贫血涉及40%的人群, 是世界范围的常见营养缺乏病[3], 也是当今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膳食营养缺乏病[4]。调查结果显示, 许昌市中小学入学新生3 a贫血检出率为10.17% , 以轻度贫血为主, 男女生贫血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有关文献[5,6]报道基本一致。一方面与女生进入青春期、生长发育快、出现月经等生理现象有关, 也与个别女生挑食、偏食、节食有关, 因此青春期女生要注意合理营养和补充足够的含铁食物, 同时要多做户外运动, 以增加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 减少贫血患病率。

调查结果还显示, 不同学段学生贫血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文献[7]报道基本一致。究其原因, 与我国城市儿童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小学时家长比较重视学生的饮食营养问题, 中学后, 一方面与学生学习时间紧张、独立能力增强, 往往在外买早餐, 买学校附近小食品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进入快速生长发育期, 消耗量大有关。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 许昌市中小学新生尚未达到《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 (试行) 》的目标要求 (贫血患病率控制在10%以下) , 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相符, 提示贫血预防与控制工作任务艰巨, 各级行政领导都要重视起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但要做好体检工作, 把体检结果及时反馈给学校, 还应该向每个学生反馈, 并告诉其贫血状况, 提示其危害, 让学生和家长重视起来, 及时就医。学校在健康教育课上, 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开展一些营养方面的科普知识教育,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水平, 有意识地改变挑食、偏食、节食等不良习惯, 学校内尽量不设小食品部, 改为加餐部, 配备营养师, 为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加餐。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以后, 学校应该每天都安排一定的体育锻炼时间, 加强学生体质, 控制贫血患病率。

关键词:贫血,患病率,血红蛋白类,学生

参考文献

[1]叶广俊, 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66-68.

[2]卫生部卫生监督司, 国家教委学校体育卫生司.《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 (试行) 》.1993.

[3]魏书珍, 张秋业.儿童生长发育性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517-521.

[4]闻芝梅, 陈君石, 主译.现代营养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67, 388.

[5]郑志英, 方飞, 刘昌伟, 等.日照市2006年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7) :651-652.

[6]农镇铭.百色市中小学生贫血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10) :931-932.

[7]王欢, 韩亚利, 郭海涛, 等.咸阳地区农村小学生贫血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7) :613-614.

中小学新生论文 篇2

两个月前,我们兴高采烈地离开了这里,心里想着:终于,我可以玩得开心了。我现在真的不想回来了。现在,是什么样的场景?

大家兴高采烈地冲进校园,和同学打招呼,去找老师打招呼。校园一片死寂,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崭新活泼的大家庭。我们心里想:学校好点了,我又可以和老同学一起愉快地学习玩耍了。

老师的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他们可以和渴望爱情很久的学生交谈,这是他们每个人的愿望,也是他们幸福的象征!

如何培养小学新生的心理素质 篇3

关键词:小学新生 心理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235-01

学生厌学是一个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担忧和关心的问题,也是学生心理问题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厌学情绪的产生与发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首先应该深挖根源,了解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再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 教学中的个案分析

个案背景:李某,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因父母忙于工作,他在一岁时就来到姨妈家,由姨妈照顾。姨妈内退在家,儿子已参加工作,所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他的身上,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百般呵护地看着他成长。于懵懵懂懂中,他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已成为姨妈的“掌上明珠”,家中的“小皇帝”。渐渐地,他便形成倔强任性的个性:我行我素、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过度依赖,经常赌气。在结束幼儿学习的暑假里学会网上游戏,恋上电脑。

2 新生心理表现形式

刚进入一年级的第一天,该生上学的心情是愉悦的,只是每当下课铃响时都会向窗外张望,寻找姨妈的身影……第二、第三天,开始开学教育和常规训练了,此时他在课内外都显得漫不经心、毫无兴趣。有时放学时,因为没有及时看到姨妈就會显得特别紧张、不高兴。

紧接着第二个星期的周一,该生就出现不愿上学,一进教室就往门口望,情绪有些不安,直到晚自修结束时,他有些哭丧地跟我讲:“老师,我不想住宿,我要回家。”不管我们几位老师怎样的安慰、哄说,都无济于事,一直哭闹到晚上十一点不肯回宿舍休息。最后,只好让家长先把孩子接回家睡,希望过一段时间等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后再住校。但事实非这么简单,从第二周第二天开始,他不再愿意上学,每次到校门口都要哭闹拒绝进学校,即使在家长的哄、甚至威吓下进校园,也是一直拉着姨妈的衣服不放,教室死活不肯进,如姨妈强行离开时,就在地上打滚,大喊大叫。家长为此极为苦恼,每次既不忍心看着孩子如此痛苦,又不能不让该生不上学。而作为班主任的我,一时也觉得一筹莫展。再后来,该生实在无法进校,在家长的要求下,学校只好让家长先把孩子带回去。

3 产生问题的深层成因

小孩子从喜欢上学到抗拒上学的过程,厌学情绪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家庭的主要因素。一是,针对李某的个性心理,我深入家访,了解到该生易怒、暴躁、我行我素是跟他父亲一模一样,这是“遗传”。而遗传的个性被家长认为是天生的,无需改变,再因为从小跟着姨妈,因为过于溺爱,所以忽视了对他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一切顺其自然;二是,因长期生活在姨妈的庇护下,该生对姨妈表现为过度依赖,姨妈又因意识到这种过度依赖的弊端,就想通过住宿来简单快速解决,但姨妈却忽略了孩子长期生成了的依赖感就如断奶的孩子,不可立刻断开,需要一段过渡期。

(2)幼小衔接的特殊过渡时期。这也是特殊断奶期,孩子从无拘无束,以玩为主、没有学业负担的幼儿生活走向学习生活都规范的小学门槛,心理的不适也需要时间也调整,这也需要家长在孩子上学前对孩子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该生性格倔强任性,我行我素,依赖性强,刚好在进入小学的暑假里迷上了网上游戏,上一年级后,发现小学不如幼儿园好玩、轻松,一时难以适应,再加上一直习惯姨妈陪伴睡觉的他一下子变成住宿生,这种分离带来的恐惧感让他在开学第二周拒绝进校。随着软硬相逼,他内心的恐惧感也越来越强烈。作为班主任,在深入了解到该生的情况后,我积极请教学校的心理老师,寻求更有效的方法帮助家长和孩子。

4 解决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如实向家长分析孩子厌学的原因,介绍关于厌学情绪的有关知识,解除家长心理负担,取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指导家长改进自己处理厌学问题的技巧,弱化对学生厌学情绪的反应,努力强化学生在校的点滴进步。具体做法:一是在重新返校的前几天,家长通过简单的语言提示,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不要暗示任何的要求;二是学生返校后,先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科目,上课的节数由少到多,坚持对学生成功到校给予表扬,强化学生的适宜行为。

(2)教师充分利用好每一节心理课,指导学生如何适应新环境,如何帮助别人和帮助自己排除产生的各种不愉快情绪。在学业上给予该生帮助,对其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同时努力创建温馨的班风学风,给他找合适的小伙伴,使他感到温暖,觉得学校的生活充满乐趣和期待。

(3)指导家长在家辅导学生的学习。如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如何检查学生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业成就感。

(4)辅导效果。在心理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协商制定了矫正方案后,大家就按照方案实行。经过两个星期,他每天都愿意跟妈妈坐校车来校,不再闹情绪,上课的情绪变得稳定,上课的节数由原来的一节两节变成半天;一个月后,他不但愿意上任何科目,而且能上全天的课程;半个学期后,他同意了妈妈由全天陪侯到上午放学离开学校。虽然每天的进步都是很微妙的,但这些微妙的变化正如一颗颗珍珠,当它们被串联起来时,光芒是那么耀眼!看着他明显的变化,我们都喜在心头。在期末考试那一天,他终于愿意自己进校,不要妈妈陪,我当着全班的面,对大家说:“今天,在考试前,老师要说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请小明(化名)同学站起来,今天,他特别勇敢,他是自己进校的。我们给他鼓鼓掌!”在这片热烈的掌声中,该生的脸上露出了惊喜的表情。从这一天开始,该生一直都能以愉悦的心情坐上校车,在学校快乐度过每一天。看到家长,学生的笑容,我为这个学生成功地客服了厌学症由衷地高兴。

5 结语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另外,在进行心理辅导的前提是要找准问题的根源,治其症结,否则再多的工作也是治标不治本。本个案成功之处也在这里,所有的工作都是以详实调查,认真思索为基础,长时间的予以关注、关爱,用爱心去叩开小孩子的心扉,融化其对老师设定的心理防线,这绝不是一朝一夕,或一两次谈话辅导就能办到的。

参考文献

[1]单志艳.学生学习问题与教育方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小学新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4

一、新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1. 一般心理特点

刚入学的孩子情绪大都多变且冲动, 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时常见到。他们不善于掩饰, 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刚入学的孩子意志力也比较差, 缺乏必要的耐心和毅力。他们不善于对自己的活动提出明确要求, 总是需要教师或家长向他们提出行动的具体目标, 并且只有在师长的监督和帮助下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他们不善于仔细而全面地考虑问题, 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优柔寡断或草率冒失的特征, 在遇到难度较大的活动时多持放弃或否定的态度。

2. 学习心理特点

刚入学的孩子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活动中, 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 爱做小动作。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 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 比较笼统, 不够精确, 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 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 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 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只要老师对自己比较关心, 他们就很愿意接近老师, 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并且由此而喜爱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

3. 交往心理特点

刚入学的孩子大多喜欢跟同伴交往, 但他们对友谊的认识还是相当肤浅的, 他们认为朋友就是能够一起玩耍、能够满足自己愿望的伙伴, 他们还在探索与谁交朋友是比较合适的, 但他们的择友标准又是自我为中心的, 因此他们的同伴关系并不很稳定。他们对父母怀有深厚的感情, 有一种明显的依恋感, 对教师充满了敬重和信赖, 并在感情和行为上极为依赖老师。

4. 生活心理特点

刚入学孩子处于适应学校生活的过渡时期, 他们虽有自立意识, 但因年幼而显得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依赖性强, 他们在学习用品的整理、学习作息时间的安排等方面常常需要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和帮助, 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新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

众所周知,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好还是坏, 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教育专家认为行为教育的“最佳期”是小学阶段, 尤其是低年级。所以当学生迈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刻起, 就必须对他们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抓好养成教育对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刚入学儿童年龄小,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所以在低年级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的教育计划, 需要全体教师及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 班主任老师起着关键作用, 作为一名低年级的班主任, 有责任也有义务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 抓住年龄特征开展养成教育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而言, 小学阶段是他们生活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上小学之前儿童主要在家庭或幼儿园里受教育, 他们的活动形式是游戏, 而进入小学以后, 他们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学习。小学的环境和对儿童的要求与入学以前相比大不相同, 在小学, 儿童要坚持课堂学习, 遵守学校纪律, 学会过集体生活。为了让儿童很快地适应小学, 我主动和家长联系, 告诉他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心理上的准备, 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述优秀小学生的故事, 让孩子向高年级同学学习, 激发他们过学校生活的兴趣和愿望, 使他们对上小学不感到紧张和害怕。 (2) 生活方面, 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 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性, 如收拾文具、穿衣扣纽扣等。 (3) 注意学生在家作息时间安排。另外,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学习中还要注意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衔接, 注意学习的趣味性, 一堂课中随时加入游戏, 使他们逐渐地适应学习,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2. 立足课堂, 面向全体, 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堂40分钟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宝贵时间,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 文道有机结合,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知道一点做一点, 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 各方面都养成习惯, 而且都是好习惯, 就差不多了。”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 指导学生,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 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更重要的是学生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将使其受益终身。

3. 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 单凭热心和干劲是不行的。实践也证明, 真正的教育不是说教, 而在于训练, 可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训练法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因为他们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 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一些大道理一时半会儿很难被他们理解, 但是, 在训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会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 慢慢就理解了。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转化需要训练, 由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转化更需要训练, 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尤其需要训练, 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不断强化, 是实现转化的关键。 (1) 训练必须持之以恒。训练要持之以恒强调“反复”二字, 不反复训练就形不成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 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的事, 需要长期抓, 持之以恒。 (2) 训练必须严而又严。训练还要强调严格二字。训练就要有个“狠劲”, 不见实效不收兵。练习的过程是个痛苦的过程, 得咬着牙坚持下去。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练, 才能养成好习惯。 (3) 训练必须要求具体。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通过反复的分解操作练习, 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有些操作过程较复杂的行为要求, 可采用分解操作示范。 (4) 训练必须要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内部的意志力, 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 不能高估我们的自觉性, 良好习惯的养成完全靠自觉是不行的, 必要的纪律制约是很重要的。要争取家长、老师、同学的真诚监督和帮助, 把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结合起来。

4. 在养成教育中教师注意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学生的习惯都是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渐形成的。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 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 他们的模仿力强, 可塑性大, 在他们眼里老师就是道德概念的具体化身,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我们要想有文明学生, 就得先有文明老师。”因此, 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我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 坚持做好学生的榜样, 这样我的一言一行学生都会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慢慢地他们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 在自觉不自觉中逐步规范自己的言行。例如:平时上课, 我每次走进教室后只要看到纸片, 就会立即弯腰捡起来, 孩子们看到后也会马上检查自己座位附近是否有纸屑等废弃物;讲桌乱了, 我就轻轻地整理一下, 孩子们也马上动手整理自己的课桌和学习物品;课间我有意识地拿本书坐在讲桌上看书, 学生就会自觉地读起课本来……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我们只有时刻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 才能用自己的行为来指导学生, 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

5. 开展评价活动, 强化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 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 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 做到知行统一。因此, 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中, 我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其进行表扬和暗示。鼓励学生自己对照要求找出优点和不足, 然后利用晨会、班会课, 对他们进行专题指导, 给予评判, 树立典型并在全班予以表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每周我都进行“明星”的评比, 树立典型;每周确立“纪律星”、“文明星”、“卫生星”, 以点带面。这样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学生养成教育的评价就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6. 重视家校结合, 构建养成教育体系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 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 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工作中, 我们要“三教和一”, 形成养成教育“三结合网络”。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不出现大问题班主任就不告知家长, 只有当其“屡教不改”时, 我们才会通知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对策。这时候家长多半接受不了孩子“变坏”的现实, 会质问班主任, 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不早通知我们?现在你们管不了、想推卸责任了才想起我们家长, 没那么容易。这样不仅有违我们的教育初衷, 而且还使教育环境更加恶劣, 不利于问题学生的转化。所以,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我理解家长的不易, 因此总是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把家长工作做在前面:每周向家长汇报一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方法是否得当、作业是否及时上交、成绩是进步还是有所下降、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等) 和在校表现 (是否迟到、是否早退、是否尊敬师长与团结同学、上课是否遵守纪律等) , 以便家长能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并积极地参与教育和问题的处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教育是最初打开学生智慧心灵的重要一环。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 按照教育大纲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教育。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 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了如指掌, 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家里的情况。班主任每周与家长沟通一次, 能够加深对每个学生的了解, 摸清学生在校外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之后班主任可以根据掌握的情况, 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案, 采用顺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模式, 净化学生的思想, 矫正学生的行为。

小学新生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篇5

头痛问题:排队

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往往是这节课安排好队形,下节课有的同学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甚至课的开始好容易调整好队形,课中再集合时好多学生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主要因为学生太小,对固定事物的记忆较差,再加上彼此之间不熟悉。还有就是体育教师片面认为站队是体育教师的“份内事”,应完全由自己来解决。而一年级的站队是需要体育教师、班主任甚至任课教师的协同来完成。比如一年级学生有放学队、体育课教学队、专用课堂队伍(比如信息课)等队形变化,让一位成年人都吃力,更何况是孩子呢?首先我们应主动与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沟通,用一种固定队形进行放学或教学,以便于学生找到位置。大家平时也可能注意到,我们学生记不住自己站队的位置,但却能清楚地记得自己在室内座位位置。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点,室内通常把学生分成每排八名学生,分成若干排。如果把邻近的两纵排按照一定的规律(例如:左侧同学站在右侧同学前面)合成一队,正好是四路纵队。虽然学生有时会忘,但回到室内后就会马上想起自己在室外的站队位置。在教室内练习几次,然后带至室外,学生就记住了自己的位置。

头等问题:课堂常规的落实

提到常规,许多情况下我们会想到了稍息立正、体操队形的散开等专用常规,其实这并不全面。一年级新生对于队列是一片空白,单一、枯燥的队列练习势必让学生厌烦,不愿参与其中。应与实用性相结合,首先对学生进行像进出座位、连贯走出教室、走出校门等实用方面的练习。比如进出座位与走出教室,同位间要让外侧的同学先走出,而后内侧的同学再走出。进座位则相反。进出教室采取分成两大组,有次序的走出。即靠近教室门的同学先出,而后其他同学走出。看似简单的内容,这里就包括了谦让、合作品质的培养。有了以上基础后再进行稍息、立正、散开等方面的常规教学就会“水到渠成”了。当然练习的次数不要太多,一次课练习一项两三次即可。

烦心问题:违纪处理

“老师他打我”、“老师他骂我”、“老师他碰我”,这是作为一年级教师常遇到的问题,常常弄的我们应接不暇,焦头烂额,甚至不堪其扰。首先,教师抓住问题的根源。例如:在学生站队时出现拥挤、碰撞,打小报告的人数最多。先给学生强调后排的同学只能向后退不能向前推的动作要求,同时要求前排学生在距离不够时跟身后的学生说一声,然后慢慢向后退。学生在教师连续提醒几次课后,学生因碰撞而打小报告的人数,所剩无几。其次,对于学生之间的“矛盾”问题,应教授孩子一些简单的处理问题的办法。比如,碰撞在许多情况下,被学生误认为是“打”,而“肇事者”却是一头雾水。我的办法是:出现“打”的问题(轻微的),自己先告诉对方,对方应虚心接受,并致歉。最后对于发现违纪的情况时,发现者应告诫违纪者,当再次出现时可以举手报告教师来处理。以上处理方式,不仅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给问题有一个“缓冲”,也使教师避免了陷入处理问题的“深渊”。

易疏忽问题:第四队或后排教学

体育教师在教学时为了不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一般不轻易调动一年级教学队形,这样做势必造成队形的单一,后排同学因为看不见或看不清楚,学习跟不上,所以后进生居多。再加上一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又缺少监督(班额较大),学生小动作、嬉戏、甚至打闹的情况严重。具体的解决措施:课前变换队形或者课中变换、轮换队形是较好的解决办法。当然变换的总次数控制在二、三次为宜。还可以改变教学的队伍形状,由长方形的队形变换为正方形的队(使所有学生都集中在教师的视线之内)、在教学时冷不丁的变换一下第一组的排头位置,都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另外还可以把队形变换成圆形队、弧形队等。还可以借助高台,使所有学生尽收眼底。还可以培养一些体育小骨干,进行适当的分组教学。

“门面”问题:广播操教学

广播操是学生在小学课间的重要锻炼形式,更是学生体育课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如果广播操做得不好,无疑使学校少了一个展示的“项目”,我们体育教师也会倍感尴尬。为了广播操不进入功利性目标的怪圈,首先不要搞突击。禁止只用一、两周的时间进行广播操教学。用一个半月至两个月时间是一个合理教学时间段。另外不要把广播操孤立地看,初学阶段用一至两周的时间,用学做机器人等游戏的办法,教授学生手臂的侧平举、前平举、侧上举、上举和腿上的前踢、侧踢等基本动作。使学生掌握像掌心相对、掌心向外等小的细节动作。还应注意其他方面的身体素质对于广播操教学的推动作用。比如柔韧性练习和协调性练习,尤其是上下肢的协调配合练习等,都要在广播操教学前要有一定教授。有了以上动作基础,就可以进行广播操的完整教学了。从这一套广播操《希望风帆》的设计思路可以看出来,用情景教学法是行之有效地办法之一。另外应注意, “无声”的广播操教学决不可取,可以让学生跟教师一起喊口令,使学生明确节拍及动作速度。也可以把动作编成节拍似的动作要领或提示等。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可以再教室或者操场上设计教学的动作挂图。在广播操熟练后,可以与高年级学生交叉练习,以大领小,或者说形成“一帮一对红”,在他们的带领、监督、指导下,一节课的进步足以让教师吃惊。

揪心问题:安全问题

赏识教育让小学新生守规矩 篇6

第一次当一年级小学生的班主任, 我觉得压力很大, 不仅担心自己教惯了高年级无法理解一年级小朋友的行为和想法, 而且与低年段小朋友打交道的经验也非常欠缺。对于一些突发状况, 不像对待高年级学生那样得心应手, 有时候可能不知道如何应对。因为低年级小学生听不懂高年级老师成人化的语言, 高年级老师也不知如何面对思维能力发展还不够成熟、刚刚入学的小朋友。比如, 当你兴致高昂地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时, 却发现:几十个孩子像野马归巢似地奔进教室, 有的满脸通红, 有的气喘吁吁, 有的还大声嚷嚷, 有的还在争吵着什么……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知道老师的存在, 大部分同学还在肆无忌惮地说着自己的话, 做着自己的事, 其间还夹杂着几个同学背古诗声音和打小报告的声音:

生1:老师, 他拿我笔……

生2:老师, 他骂我……

生3:老师, 他讲笑话。

生4:老师, 他……

面对这样的场面, 我心急如焚。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文明守纪的小学生呢?我按捺住心中的无奈与慌乱, 试着用平静的语气, 语重心长地说道:同学们, 大家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 要开始规范自己的行为, 上课铃响应该要马上进教室, 然后静静地等候老师的到来, 不可以这样乱成一团。同学们听了之后, 确实静了下来, 有些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是这样的效果不会坚持很久, 等到第二天同样的情况会再次出现。我只好“故伎重演”, 但是我发现效果一次比一次差, 孩子们似乎产生了“抗体”。低年级小学生真的就像同事们说的那样每十分钟就要组织一次教学, 提醒这个小朋友坐好, 命令那个小朋友不讲话。只要是学生们没有事情可做, 老师就要不停地用“讲”来占据小朋友们的“嘴”。

没有几天, 我的嗓子便声嘶力竭, 我才痛下决心要好好地整治一番我班的纪律。这次, 我改变方法, 既然“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没有用, 那么我只好改变战术, 采用“怀柔”的政策。我想:人总是希望被表扬, 被肯定的。人之初, 性本善。没有哪个孩子生性就是坏的, 我尝试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来引导学生, 果然取得了一些效果。

【解决过程】

等下一次铃声响起, 我来到教室门口, 看到学生们还是处于一片混乱中, 我首先面带笑容地进入教室, 并没有表现出不愉快。有的同学看见我的表情, 就觉得有点奇怪, 就好奇地静了下来, 有的依然故我地吵吵闹闹。我一看到邹文清坐端正了, 马上大力表扬:“邹文清坐端正了, 老师最喜欢坐得端正的小朋友。“听了这话, 其他同学都会马上坐端正, 并用专注的眼神看着我, 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我乘机说:“都坐端正了, 真不错!”这样的效果, 比起以前不停地罗嗦指责, 真的好了很多。

我尝到了甜头, 觉得这招真是有用, 就加以广泛应用。比如:我发现上课时, 有些小朋友不敢发言, 发言的老是这么几个同学, 就说道:“举手的小朋友非常值得表扬, 说明你在动脑筋, 而且很勇敢, 不怕说错。”这时, 我看到了其中一位同学也举手了, 我立即表扬道:“程桢钰, 也很勇敢, 真不错。”然后, 有更多的同学举起了手, 这一招屡试不爽。

【案例反思】

其实, 人生的大道理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还没有什么概念, 他们理解不了。一段大道理, 敌不过老师的一个鼓励;一声大吼, 敌不过老师的一句表扬。一年级的学生是要哄的。如果我们多些鼓励一些好的行为, 那么在学生的潜意识里, 也会存在着这一个好行为的标准, 就会情不自禁地朝着这一好的方向而努力。用学生身边的人物做榜样, 使他们感到真实, 又感到亲切, 既增强学习模仿的积极性, 又提高了正面教育的效果。

如此看来, 赏识教育是一种可行性非常高的一种教育方法, 在具体实施中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是要差异化地实施赏识教育。对于大部分的孩子而言, 教师要大胆地进行教育, 老师不能吝啬表扬, 应该让每个学生都经常有受到表扬的机会。即使对那些能力稍差或者行为方面存在某些问题的学生, 也要用欣赏的眼光去挖掘他们身上每一点值得赞赏的地方, 使他们本来很细小的优点变得越来越突出, 从而不断地进步。但对一些各方面都特别优秀的孩子, 教师就不要一味地赏识, 而可以适当地激将,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弱点, 从而更加健康地成长。

小学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篇7

1 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环境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教育最为关键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可塑性非常强, 尤其是对于小学新生来说, 对一切事务都充满了好奇。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小学新生的这一心理, 引导学生培养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小学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讲, 环境对小学新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所谓“孟母三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逐渐形成与发展, 大都实在学校与家庭这两个大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1]。因此, 在学校方面, 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所处的环境, 分析学生所处环境中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地方并加以改善。要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风气, 努力让学生在求学之初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家庭方面, 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一些关心和帮助, 多关注孩子, 当然, 这里所指的帮助并不是一味去溺爱孩子, 让孩子过上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 而是父母不能整天忙于工作而对孩子不管不顾, 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 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 对孩子在家里的不良习惯要及时发现、及时指出, 并帮助孩子改正, 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在班级内建立相关的制度

对于小学新生来说, 辨识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 要想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首先要为学生们确定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做出相关的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比如, 上课要认真听讲, 不能做小动作, 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书写要整洁, 读书时眼睛不能离书本太近, 要早起早睡等, 这些制度要尽量详细, 要贴在教室中显眼的地方, 以便于让学生们牢记这些制度, 时刻约束自己, 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在不同的时期, 小学新生的不同学习阶段, 其相关制度也应该不同。在学生入学的适应阶段, 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热爱学习的习惯, 不要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当学生适应小学的日常生活后, 则应该注重对学生更多方面行为习惯的培养[2]。其次, 还应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在学生当中起到模范的作用, 让学生去模仿,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名人的故事, 让学生向这些人看齐, 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3 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1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首先, 要培养学生宽容他人, 团结友善的习惯, 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他的日常生活习惯。康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 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道德法则既是康德哲学的基础, 也是他成功做人的基础。因此, 可以通过给学生们讲解一些名人传记来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一个引导, 让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其次, 要培养小学生坚持不懈、敢作敢当的做事习惯。小学生的年龄正处于身体和心理逐步发展阶段, 其辨识事物的能力还不成熟, 尤其是做事时缺乏自主性、缺乏持之以恒和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支撑[3]。持之以恒、独立自主、责任心强是人一生必备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 要一切从点滴做起,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正确的做事原则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比如, 很多学生都喜欢做容易做的事情, 性格上的推却、避让心理便会驱使他们避难求易。再如, 有些学生做一些数学难题的时候, 容易半途而废, 不能求思进取。这些现象都需要老师运用合适合情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

3.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 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小学新生的学习能力还不是非常强, 只有经过预习, 才能够让学生提前发现问题, 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 在课后解决问题, 这样能够大大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 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布置一些需要学生实际操作的内容[4]。例如, 在讲到《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时候,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若干长方形纸条, 在预习的过程中折出不同的分数来体验分数的意义,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

再者, 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互相沟通, 拓展自己的思维, 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 当遇到有争议的地方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 最后, 每个组推选出一名代表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充分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4 结语

培养小学新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细心观察学生, 多与学生进行沟通, 增进与学生们之间的感情。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要在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增强学生们对于自己信任感, 让学生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做人做事与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 既是素质教育改革逐步完善的具体体现, 又是小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径。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办事效率,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对人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最为关键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 小学生的自制力不高, 注意力难以集中, 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一定的难度,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注重引导。该研究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 首先阐述了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需要营造一定的环境的必要性, 其次分析小学生目前习惯欠佳的原因, 最后提出了小学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供广大同仁借鉴参考。

关键词:小学新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阎海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5) :61.

[2]毛智君.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J].甘肃教育, 2011 (6) :18.

[3]于兴东.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探索[J].科学教育, 2011 (2) :55-56.

中小学新生论文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以武汉市汉阳区46所学校所有2012年9月入学新生为研究对象, 共11 241名, 做PPD试验11 185名, 占99. 5% , 其中小学生4 017名, 初中生4 159名, 高中生3 009名; 年龄为6 ~ 17岁。

1. 2方法向入校新生发放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单, 动员进行PPD试验。PPD试剂采用成都生物研究所生产的卡介菌纯蛋白衍生物 ( 生产批号: 20120104 - 3) 。在受试者左前臂掌侧中心处皮内注射PPD 0. 1 mL ( 5 IU) , 72 h后观察结果, 测量反应硬结大小 ( 橫径 + 纵径 /2) ; 平均直径 < 5 mm为阴性, ≥5 mm且 < 15 mm为阳性, ≥15 mm或有水泡、坏死及淋巴管炎等为强阳性[2]。对PPD强阳性的学生发放体检通知单, 由学校组织或督促学生到结核病防治所作进一步的胸部X线检查, 发现肺部异常者至少连续查痰3次[3]。

肺结核临床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以《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 ( 2008年版) 为依据[4]。

1. 3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 3. 1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 13.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 1 PPD试验结果11 185名学生中PPD试验阳性2 486名, 阳性检出率22. 2% ; 强阳性反应648名, 强阳性检出率5. 8%。小学、初中及高中学生PPD阳性率分别为20. 9%, 19. 4%, 27. 9%; 强阳性率分别为4. 0% , 6. 6% , 7. 0% 。高中生PPD强阳性率与初中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0. 578, P > 0. 05) , 但明显高于小学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30. 982, P < 0. 05) , 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2. 2肺结核病例检出情况对PPD试验强阳性的648例学生进行胸部X线及痰涂片抗酸杆菌检查, 发现肺部活动性病变6例, 其中病灶位于双上肺3例、右上肺1例、左上肺1例、左中肺1例, 痰抗酸杆菌检查均为阴性。经临床诊断均为初治涂阴肺结核患者。6例患者中男生4例、女生2例, 均为高一学生; 有咳嗽咳痰症状1例, 自诉无任何症状者5例。

2. 3病例治疗及转归情况对6例初治涂阴肺结核患者经学生和家长签署抗结核治疗和督导管理知情同意书后, 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4]给予全疗程免费治疗, 方案为2R3H3Z3E3/ 4R3H3。疗程结束时与治疗前影像对比, 病灶均明显吸收; 全部患者治疗2月末、5月末及6月末痰抗酸杆菌检查均阴性, 6例均完成疗程, 达临床治愈标准。

3 讨论

目前我国结核病患者的发现方式主要是因症就诊[4], 即患者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咯血等可疑症状后主动到医疗机构就诊。学校是人群密集场所, 一旦有肺结核传染源潜在, 如没有及时得到诊断及治疗, 很容易造成传播和暴发流行[5]。通过对入学新生开展PPD试验, 主动监测和发现肺结核患者并及时进行规范治疗, 可极大地减少传播, 预防学校结核病的流行。

2000年第4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调查显示, 学生肺结核病例占全部肺结核病例的6. 5%[6]。加强对儿童结核病的预防及治疗, 对于控制儿童结核病疫情及控制成人继发性结核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7]。本次筛查结果显示, PPD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可能与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接触社会增多, 受到结核菌感染的机会增大有关。

8 176例初中和小学入校新生中PPD强阳性者检查未能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首先, 可能是武汉市儿童均接种过卡介苗 ( BCG) , 有一定的保护力; 其次是小学和初中生活动范围有限, 自然感染概率较低。但随着时间推移, BCG保护力逐渐下降, 甚至消失, 到了高中阶段暴露结核菌自然感染的机会增加。本文3 009名高中学生中PPD强阳性者212例, 通过X线胸片检查及查痰找抗酸杆菌等临床诊断活动性肺结核患者6例。与201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15岁及以上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 ( 459/10万) [8]比较虽然较低, 但学生正值青春发育阶段, 以集体生活为主, 相互接触较为密切, 一旦发生肺结核病就诊延误易造成暴发流行, 不仅危害师生的身体健康, 还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甚至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PPD强阳性者是结核病的高发人群, 是发现患者和预防发病的重点对象, PPD反应越强, 结核病发生的危险性越大[9]。因此, 建议定期对高中学生进行肺结核病筛查。有研究表明, 对PPD平均直径≥15 mm或有水泡、坏死者给予预防性治疗, 可有效降低学生中结核病的发病率[9,10]。

本次调查中, 6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均为高一学生, 分布在不同的班级。由于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 睡眠时间不足, 缺乏体育锻炼, 造成体质差; 加之学校冬季缺少取暖设施, 主要依靠关闭门窗取暖, 教室通风不佳, 极容易造成肺结核病的传播和流行。6例患者均为早期发现, 病情较轻, 经过6个月的短程化疗, 病灶均明显吸收, 其中5例 ( 83. 3%) 患者自诉无任何症状, 通过本次体检主动发现病例, 消除了结核病在校园内传播的潜在威胁。可见开展新生入校PPD检测, 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结核病, 避免进一步损害机体和传播他人, 也是预防学校结核病暴发流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启发, 胡永峰, 孙学智, 等.2005-2007年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高一新生肺结核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08, 30 (5) :486-487.

[2]谢惠安, 阳国太, 林善梓, 等.现代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74-17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 (试行) 》的通知[EB/OL].[2010-08-06].http://www.moh.gov.cn/mohjbyfkzj/s3589/201008/48439.shtml.

[4]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卫生部医政司,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 (2008年版) [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9:56.

[5]张天华.陕西省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病例调查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13, 35 (3) :162-16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9-22.

[7]端木宏瑾, 田金洪, 施鸿生.我国儿童结核病疫情浅析[J].中国防痨杂志, 1996, 18 (4) :161-162.

[8]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资料汇编[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1:42-44.

[9]屠德华, 刘玉清, 张立兴, 等.大学生预防性治疗的结核菌素反应强度标准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 2006, 28 (5) :265-268.

小学新生体育列队教学的几点做法 篇9

“以学定教”强调要指导学生带着知识和情感上的积极准备进入课堂学习;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展示,基于学生的学情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唱主角”,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改变传统的讲解、示范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以行为导行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一年级学生排队难、队形练习难的问题。

一、看手势学列队

看手势学列队即以手势动作为信号,让学生读懂手势含义,说出动作要领,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具体方法为教师问,学生答。比如,当我在队列训练中举起右手按顺序伸出食指、中指、无名指时,学生会回答:“1、2、3,一条线。”又如,当我在队列练习时站在队前伸出两个手指(掌心朝外),然后反过来伸出四个手指(掌心朝内)时,学生会回答:“2变4。”使用这些方法以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很多,动作也变得迅速了。

二、用对话学列队

这个方法是指教师发出口令,学生用简明扼要、压韵顺口的语言说出动作要领,并做出与之相应的动作。首先,在队列教学中,我根据动作要求,采用对话的方式。例如,当我说“两臂”,学生会回答“摆起来”;当我说“两眼”,学生会回答“看前方”;当我说“前、后、左、右”,学生会回答“对整齐”;当我说“一切行动”,学生会回答“听指挥”。运用这样的方法,我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应答反应。其次,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我随时提醒学生应该怎样做,给学生做榜样,使学生情绪达到最佳,并充分利用队列训练,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如果学生精神欠佳,我就会说“学习”,学生会回答“解放军”,我接着说“走路”,他们会回答“有精神”。这时,学生就会振奋精神,按对话的要求去做,使队列练习变得有声有色。

三、玩游戏学列队

一年级新生对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要求还很陌生,活动随意性很强,致使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练习活动,影响教学效果,这对教师的组织教学提出了很大挑战。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小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参与热情,在故事活动中使学生的行为逐步得到规范。

在教学中,我尝试通过游戏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当学生吵闹时,我就大声喊道:“冰冻!”学生们听到了之后,立马会定在那一动不动,趁此机会,我便走到每个学生的身边纠正他们站姿和队列队形上的错误。当每个学生都能规范地站立后,我就会大声地再喊一声:“解冻!”学生便可以稍息,如此重复几次,学生觉得特别有趣。

在初次尝试运用游戏来训练学生队列队形取得一定的效果后,我又尝试将学生们喜欢的卡通人物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比如说玩灰太狼抓喜羊羊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谁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姿势,谁将被灰太狼抓走,学生们玩得很投入,无论我发出怎样的口令学生们都会尽力去做,而且原本遐想、说话的现象也都消失了。

中小学新生论文 篇10

关健词:普及礼仪 潜移默化 评价教育 家庭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小学一年级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重大转折点,他们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新的伙伴关系……都需要一步一步去适应。如果幼小衔接过渡不好,将会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如何引导新生迅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作为一年级班主任,我结合学生先入为主的认知特点,认为应着重先培养他们的礼仪教育。因为,抓好新生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下面谈谈我如何对新生的礼仪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从身边小事入手,普及礼仪教育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开学的第一周的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我向学生宣读《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对他们提出明确、具体、易操作的要求,让他们从身边小事入手,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如:第一次跟教师、同学见面要主动问好;跟别人道别要说“再见”,请教别人时要说“请”,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打扰了别人应说声“对不起”;别人向自己道歉时应回“没关系”“不客气”等。此外,我还让学生知道,说声“对不起”是最常用的礼仪用语之一,它有种神奇的力量,能使人与人之间紧张的矛盾关系松驰下来,有助于我们与他人融洽相处,这些要求明确、具体、易操作,多数学生都能遵循其规律的发展。

二、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身教重于言教。”在养成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因为学生的种种习惯都在静观默察中和不断模仿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很注意自己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言行,提高他们的素质。如:为了强化学生讲礼貌用语的习惯,我常常当着学生的面,让某些人帮我拿东西:“请你帮老师……好吗?”得到允许后,我总会及时地送上一句“谢谢”。学生耳濡目染,很自然地把礼貌用语挂在嘴边。又如:我发现新生多数不讲究卫生,有乱扔垃圾的坏习惯,我常常弯腰捡起,并故意当着全班孩子的面说:“我又做了一次‘弯腰天使。”然后把垃圾扔进垃圾桶。教室课桌椅歪斜时,我总是整理齐;讲台不整洁时,我亲自清理干净……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慢慢地学着做。现在,我们班教室的卫生工具总会摆整齐,地面也总是干干净净的,多次受到学校领导及老师的表扬。“身正为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开展评价 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民,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时,我采用多种激励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并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对于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我采用多表扬少批评、同龄效应去帮拉等方法来鼓励他们树立自信。此外,我还制定了相应的评价制度。如:在对学生进行了常规宣传之外,还制定了“自评-生评-师评”制度。每日进行常规检查,评出当天遵守纪律的学生,奖励一颗红星;每周评出“学习之星”“礼仪之星”等,经过一段自查自督的日子,他们在校的行为习惯有了一定的好转。家庭是儿童最先接受教育和影响学生行为习惯最重要的地方,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成长。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并把养成行为习惯落实到家庭中,和家长共同联手教育学生,使他们在这种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习惯。我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不仅赢得了学生对我的爱,也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及支持。

巴金说:“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培养新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艰巨、细致的工作,不仅要有长期计划、短期目标、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要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培养行为。应遵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简单重复到有意识训练,进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规律。所以,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应尽快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新生论文 篇11

一、基本情况

1.小学入学矛盾呈逐年上升趋势

按小学设计规模与报名要求入学的规模比较, 我市主城区近3 年小学入学的学位缺口除武昌区、武汉开发区外, 其他区每年都有一定规模的学位缺口, 存在一定的入学矛盾。其中, 2013 年主城区小学入学学位缺口2620人, 占报名新生的5.5%, 2014 年主城区小学入学学位缺口5487 人, 占报名新生的10.6%, 2015 年主城区小学入学学位缺口7647 人, 占报名新生的13.9%, 三年来, 小学入学学位缺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入学矛盾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2.入学矛盾突出的区域相对集中

经调查, 江岸后湖地区, 硚口韩家墩地区、洪山南湖地区、东湖高新区关东地区等14 个区域的入学矛盾比较突出。2013-2015 年, 这14 个区域每年都有一定的入学矛盾, 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学位缺口从2013 年的2761人增加到8460 人。同时, 主城区的入学学位缺口也都集中在这14 个片区。2015 年这14 个区域小学设计规模可招收入学新生8565 人, 小学报名新生15452 人, 入学学位缺口6887 人, 占主城区入学学位总缺口的90%。

3. 群众投诉反映的区域与调查情况一致

2015 年, 全市有11 个片区引发了大量入学矛盾的投诉。集中在江岸后湖地区的汉口花园小区, 汉阳区与武汉开发区共管区域的新新社区和潮江社区, 武汉开发区与蔡甸区交界的博艺路后官湖片区、万科金域蓝湾小区, 东湖开发区的玉龙岛片区、金地中心城、雄楚一号小区、光谷朗诗城小区, 洪山区的万科金色城市小区、保利心语小区、南湖山庄小区, 江夏区藏龙岛地区凤凰花园水晶丽都等区域, 全年回复市委、市政府督办件、市长热线等投诉22 件。投诉反映入学矛盾地区与调查情况基本一致, 而区与区交界地带的入学问题更突出。

二、原因分析

1.人口增长因素的影响。“十二五”以来, 由于全市人口出生率的逐年提高, 小学学龄人口逐年增加。近3 年来, 全市小学新生入学人数增加近1.8 万人, 其中, 2013 年增加3400 人, 2014 年增加6600 人, 2015 年增加7736 人, 以洪山区为例, 2013 年小学新生入学人数为19729 人, 2014 年为21476 人, 2015 年为23577 人, 三年小学新生净增加3846 人。而新建小学仅2 所, 现有的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学龄人口入学的需求, 必然导致入学矛盾上升。

2.人口流动因素的影响。伴随着区域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涌入城市, 其子女入学, 流入地政府必须负主责。近3 年来, 我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汉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每年有12 万人左右, 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比例达到95%以上, 给公办义务段中小学增加了容量和压力, 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热点校周边租房居住, 导致学位更加紧张, 加剧了入学的矛盾。据调查, 近几年来, 江汉的汉兴街地区、武昌的南湖地区、洪山的雄楚大道沿线、张家湾地区、东湖风景区的张家铺地区, 小学阶段约有1/3 的学生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且大部分家长选择在“热点校”附近租房, 办理居住证等相关证件, 要求就近入学, 导致“热点校”更热, 入学矛盾更突出。

3.配套学校建设进度慢的影响。中小学配建滞后于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开发的进度, 导致小区居民入住后学校尚未建成, 是造成入学矛盾上升的主要原因。据调查, 2013 年至今, 全市7 个中心城区计划建设73 所中小学, 但目前完工仅13 所, 在建12 所, 待建48 所, 完工率仅为18%。洪山区、汉阳区尤为突出, 完工率均不到10%。

4.规划布局缺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插花地带和规划审批体制不同造成的规划布点不到位, 居住区无配套学校, 造成入学矛盾。比较突出的反映是, 东湖开发区跨区在洪山区范围内审批住宅开发项目, 未预留学校建设用地, 如:保利心语地区于2004年开发, 已开发11期130万m2的住宅, 但未配建中小学, 因此导致了今年电视问政中老百姓反映的入学难问题。另外, 在武汉经济开发区与蔡甸区的插花地带, 原属武汉经济开发区管理的4.6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 后因地域调整至蔡甸区, 蔡甸区将其全部变成了10多个居民小区, 如:千年美丽、幸福小城、听涛观海、白金公馆等, 未同步规划和配套学校, 近5万居民无就近入学的学校。

5.老百姓择校需求的影响。由于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追逐的心理, 使大量居民想方设法在“名校”、“热点校”附近租房, 买房居住, 希望就近对口入学, 加剧了这些学校的压力。如:武昌南湖地区, 由于义务段学校办学条件好, 办学水平高, 居民纷纷炒作学区房, 导致南湖地区适龄儿童的千人座指标大大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入学压力大, 入学矛盾突出。

三、对策建议

我市主城区小学入学矛盾突出, 始于“十二五”的中后期, 到“十三五”时期, 随着国家人口政策、户籍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的调整实施, 对教育人口的规模, 结构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据预测, “十三五”时期, 全市义务教育学龄人口规模将持续增长, 到2020年, 全市小学、初中年招生规模预计将分别达到12万人、9万人, 比2015年年增长36.3%和30.4%。未雨绸缪, 为应对全市学龄人口入学的高峰, 政府部门如何履职尽责, 需要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1.科学规划, 保证布局

市人民政府2014年颁布的《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 (2013-2020) 必须坚守, 确保中小学建设用地, 是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关键。任何部门或个人都不得因故调整或减少教育用地。确有必要调整的, 必须坚持用地规模不减少, 服务半径不降低, 调整地块好实施的三条原则, 否则失去教育用地, 都将不能对子孙后代负责。另外, 要建立规划实施评价的动态机制, 随着城市大的规划调整, 教育设施必须同步规划, 对插花交叉地带的学校规划布局不到位的地方, 要及时增加或调整规划布点, 保证学校布局。

2.完善机制, 加快建设

当前, 中小学配建进展推进慢的主要原因在于, 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员基本建设的专业素质不高, 仅依靠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员负责推进, 在组织推进实施的过程中, 由于学校规控用地落实难、办证难, 项目前期手续复杂, 办理周期长以及其他方方面面复杂因素, 必然导致学校配建滞后于城市开发进度。及时解决好义务教育的入学矛盾, 必须加快中小学配建进度, 改革完善现有中小学配建机制。建议:

一是建立责任机制。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武政【2008】71号) 规定:区人民政府是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的责任主体, 对本辖区适龄儿童, 少年就近入学负责。因此, 必须进一步明确中小学配建的责任主体, 市人民政府要将年度中小学配建计划纳入各区人民政府的绩效目标进行考核, 实行目标责任制度和问责制度。

二是建立预警机制。市教育局和市国土规划局联合, 每两年开展一次对布局规划的实施评价, 结合学龄人口的需求、现状学校的承载能力, 建立分区分级的预警机制, 提出分级预警的管控要求, 及时向社会发布信息, 监督政府部门及时推进中小学配套建设。

三是建立经费补贴机制。一方面按比例对项目进行补贴, 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资金可调控, 对建设速度快、建设效果好的区予以倾斜、支持, 鼓励加快建设步伐。

四是协调机制。市人民政府要建立中小学配建的协调会议制度, 由分管市领导牵头, 每2 个月一次, 全市统筹调度, 市直部门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五是指定平台代建机制。在全市统一指定一个国有平台, 统一代建中小学配建项目, 明确项目交付使用的时间, 由专业人做专业事。

3.提高质量, 办好每一所学校

上一篇:幼儿园教学中的语言下一篇:血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