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学指标

2024-07-22

血清学指标(精选9篇)

血清学指标 篇1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病患者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对272例慢性肝病患者与272例正常人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水平。结果 各组肝病HA、PCⅢ较正常对照组均升高, 在轻、中度肝病患者LN、IV-C升高不明显, 在重度及肝硬化患者HA、PCⅢ、LN、IV-C四项指标均明显升高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HA、PCⅢ、LN、IV-C与肝纤维化的进展有关, 动态监测上述指标的变化, 对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肝病,血清学指标,检测

肝纤维化是由于纤维增生和纤维分解不平衡, 导致肝脏纤维结缔组织的过度沉积所致, 是各种慢性肝病后产生的一种共同结果。目前大家一致认为肝纤维化是可逆的, 而肝硬化是非可逆的过程。因此, 及早发现肝纤维化的迹象对防止肝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肝纤维化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评估、影像学诊断、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临床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仍然是肝脏组织的病理学诊断。故本文观察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病患者的常用血清学指标, 包括HA、PCⅢ、LN、Ⅳ-C, 分析它们与肝脏组织病理学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探讨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的血清学指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门诊及住院肝纤维化患者共272例。其中男性160例, 女性112例, 年龄16~78岁, 平均43.5岁, 按2000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进行临床分型, 慢性肝炎轻度42例, 中度80例, 重度80例, 肝硬化50例, 同时选择对照组272例。各组之间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检测方法

空腹抽取血5mL, 及时分离血清, -20℃保存, 1周内测定血清的HA、LN、PCⅢ、IV-C, 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 试剂盒由上海海研生物技术中心提供, 按操作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各组间数据采用方差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2 结果

各组肝病HA、PCⅢ较正常对照组均升高, 在轻、中度肝病患者LN、IV-C升高不明显, 在重度及肝硬化患HA、PCⅢ、LN、IV-C四项指标均明显升高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肝纤维化是肝脏中细胞外基质、主要是胶原的过量沉积, 是一切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学特征,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演变为肝硬化的中间必经阶段, 是疾病演变中一个连续进展的过程, 凡是能够引起肝细胞遭受损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方面的因子, 均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 导致炎症反应, 刺激纤维组织增生。肝穿刺活检观察肝脏病理变化仍然是诊断肝纤维化最可靠的标准。血清HA、LN的水平提示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HA是肝细胞外间质中蛋白多糖, 肝纤维化时由于肝间质细胞合成增加, 内质细胞分解降低, 使在血中含量增加。血清中HA可反映肝脏损伤程度和HF发展变化。LN是一种非胶原结构蛋白, 在肝纤维化时血清含量明显升高, 与Ⅳ-C共同构成肝基底膜形成纤维间隔, 并参与肝窦毛细血管化。血清LN水平与HF、肝内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肝窦内基底膜形成呈正相关。肝纤维化是肝细胞损伤后修复的结果, 慢性乙肝时为修复肝细胞的损伤, 激活的肝星状细胞移动到损伤部位, 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基质蛋白酶调节其降解, 因降解基质的酶的抑制因子 (TIMP) 过表达, 抑制基质蛋白酶的活性, 使细胞外基质降解减少, 结果是肝纤维化不断发展。IV-C是基底膜的骨架成份, 末端相连成网络状。PCIII的升高直接反映肝纤维化的活动性。血清HA升高主要是由于肝脏内皮细胞摄取与降解HA的功能下降。在早期肝硬化时, 肝损害尚未达到严重程度, HA不一定升高。肝脏炎症坏死时, PCIII降解, 其血清水平增高, 因此, 是活动性纤维生成的较好标志物, 也是动态观察抗纤维化药物疗效的较好指标。因已静止的晚期肝硬化病人纤维生成不活跃, 血清PCIII水平较前降低, 因此, PCIII不是肝组织已有纤维化程度的指标。有文献认为, CⅣ既是纤维生成、也是进行性炎症的标志物。在肝纤维化时出现最早, 适合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 是药物疗效和预后观察重要依据, 与本研究的结果符合。本文结果显示,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随着慢性肝病的进展而升高, 两者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各组肝病HA、PCIII较正常对照组均升高, 在轻、中度肝病患者LN、IV-C升高不明显, 在重度及肝硬化患者HA、PCⅢ、LN、IV-C四项指标均明显升高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 在常用的血清学指标中, 血清HA、PCIII、LN、IV-C与肝纤维化的进展有关, 动态监测上述指标的变化, 对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缓缓, 田苗.肝纤维化和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5, 30 (1) :38~39.

[2]张玲, 兰绍阳, 李凌君, 等.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6, 9 (1) :40~42.

[3]李琴, 丛玉隆, 王宝恩, 等.凝血酶原时间与肝促凝血活酶试验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7, 23 (2) :88~90.

[4]杨伟, 焦平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诊断价值的初探[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2, 18 (2) .

[5]朱诚忆.肝纤维化指标在甲亢病中应用的探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04, lI (3) :136~137.

[6]石虹, 王吉耀, 刘天舒.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生化指标与肝组织病理学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J].复旦学报, 2007, 34 (2) :246~249.

血清学指标 篇2

低温应激对淮南麻黄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为探讨不同强度和时间冷应激对皖北地方鸡种淮南麻黄鸡公鸡血清酶的.影响,将4周龄健康公雏分别暴露于2℃和10℃环境温度下,分别于0、0.5、1、2、3、6、12、24、72和144 h取6只公雏,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酸氨基转移酶(γ-GT)、乳酸基质速率法测乳酸脱氢酶(LDH)和酶偶联法测肌酸激酶(CK)的水平.结果表明:极端低温应激(2℃)下,各时段血清中ALT、AsT、γ-GT、LDH及CK均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即在应激早期血清酶水平快速升高,至中期下降至与对照组接近的水平,慢性应激达3~6 d时,各血清酶水平再次升高.在中度冷应激(10%)条件下,血清中各酶水平变化较不明显,只在慢性应激达3~d时检测到血清酶水平的上升或下降.

作 者:陈兴勇 姜润深 耿照玉 CHEN Xing-yong JIANG Run-shen GENG Zhao-yu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合肥230036刊 名:湖南农业科学 ISTIC英文刊名: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11)分类号:S831.4关键词:淮南麻黄鸡 血清酶 低温应激

血清学指标 篇3

【关键词】血清学指标;肝功;脂肪肝;诊断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65-01

脂肪肝属于临床常见的代谢应激疾病,与遗传状况关系密切,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肝细胞中集聚了大量脂肪,从而导致代谢紊乱。脂肪肝严重情况下会发展成肝硬化,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在临床诊断上,多采用血脂血清学指标与肝功检测,有效的检测患者相关的代谢指标状态,从而便于临床治疗的开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脂肪肝患者和40例健康群体。其中患者组男性为23例,女性为17例;年龄范围为20岁至56岁,平均年龄为(35.2±3.1)岁;其中肥胖者为15例,有饮酒者为11例;通过B超检查发现肝脏呈现体积增大,包膜轮廓模糊,轮廓自然平滑,不存在局部的隆起。健康组男性为26例,女性为14例;年龄范围为20岁至56岁,平均年龄为(33.6±4.3)岁。所有对象均排除了有严重并发症、胆囊炎、胰腺或胆结石疾病者,两组在年龄和性别等情况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晨起空腹状态下做肘静脉血采集5ml,而后进行10min的3000r/min的离心处理做血清分离,而后运用自动生化仪做血清学指标和肝功的检测。其中肝功检测指标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学指标包括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

1.3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的指标数据通过SPSS17.0做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做检验,同时以p<0.05作为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评判表现。

2 结果

3 讨论

一般脂肪肝发病率在20%左右,其中在肥胖人群中发病率约为50%。该疾病发病率逐步的年轻化,而且会导致肝硬化和纤维化病变,因此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脂肪肝的病因在于肝内的脂肪蓄积提升到了肝湿重的5%比例以上,或者在单位面积中超过三分之一产生了肝细胞的脂肪性病变。而脂肪肝在类型划分上可以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其发病可能与病毒性肝炎、酗酒、肥胖和糖尿病等有关。而患者群体中,首发性原因集中在酗酒。据有关资料显示,如果脂肪肝长期不得到改善,随着病情的发展,炎症和纤维化等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升高,同时会引发患者产生心梗、糖尿病和脑中风等更高的发病率;脂肪肝一般表现为病程较长,严重程度越高,相关症状更加明显。对于轻度的脂肪肝患者,一般没有异常的症状表现,而在中度和重度患者中,由于病程逐步增长,相关症状会越来越明显。而具体引发脂肪肝的原因差異,症状表现也有所不同。一般会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餐后腹胀,上腹疼痛不适,饮食运动之后症状会更为显著,体重降低,乏力疲劳感强。在化验检查中可以发现肝肿大,肝脏区域有压痛感,大便发黑。病情严重时会出现肝腹水与下肢水肿,低钾低钠症状,缺乏维生素所表现的周围神经炎、皮肤瘀斑、口角炎、角化过度等情况[1]。

在诊断方式上,肝活检可以达到确诊效果,但是其肝穿刺会带来一定诊断风险,因此患者难以接受。因此,无创性的诊断方式是人们所追求的,可以提升诊断的耐受力。而无创性诊断方式主要在血清学指标和肝功检测、影像检查上。其中血清学指标检测方式运用较为多见,其效果得到证实。AST和ALT大量的存在肝细胞组织中,当肝细胞受到破坏,会导致ALT和AST进入到血液中,从而提升其在血液中的含量,进而作为肝损伤的重要诊断依据。肝脏对脂蛋白代谢而言有着中枢性作用,如果产生肝病就会引发脂蛋白分解和合成的异常障碍,在肝功能衰竭者中尤为明显。一般会表现为血浆中的胆固醇脂水平降低,胆固醇脂在总胆固醇中的比值会显著降低。对于胆汁淤滞的肝病患者,血浆中游离的胆固醇与总胆固醇的水平会提升。脂肪肝患者会有显著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对于原发性高脂血症而言,其原因在于肝细胞的甘油三酯生成提升,VLDL的形成产生障碍,从而导致在肝细胞中有大量的TG积聚,进而导致脂肪肝,而对于其他型的脂肪肝患者而言,也会由于肝VLDL产生代谢障碍而导致继发性的高脂血症。因此当下普遍认为脂肪肝与TG的分泌和合成紊乱有关。本研究中,在TG、TC、ALT、AST等指标检测上,患者组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可以充分说明脂肪肝通过肝功和血清学指标检测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其与健康群体在相关指标上有显著性的差别,容易有效辨别,操作简便无创,可以反复性检测,对人体伤害性小,相对于肝穿刺的活检方式,其诊断的痛苦小,患者接受度高,不适感少,操作的风险有效降低,特别是相关检验的自动分析仪不断普及,操作便捷,适用于临床广泛开展。检验的成本也较低,比肝穿刺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减少患者身心双重压力[2-3]。

参考文献:

[1]张鹏. 肝功与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29:269.

[2]张晓红. 肝功与血脂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5,10:56-58.

血清学指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2年4月来我院就诊做内镜检查、组织 (液) 穿刺、整形美容治疗、预防接种等患者3 260例, 其中男1 405例, 女1 855例, 年龄5岁~85岁, 做侵入性检查2 120例, 治疗1 140例。做侵入性诊疗前, 空腹采集静脉血3~4 m L置真空管中送检。

1.2 仪器与试剂

主要仪器为GF-3000酶标仪, 山东高密彩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DNX-9620洗板机, 北京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主要试剂胶体金检测板条由天津中新科炬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由北京现代高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 检测方法与结果判定

按各试剂盒说明书要求操作。对每一份受检血清标本先以胶体金法试剂进行初筛检测, 阴性结果者直接报告, 阳性结果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复检, 两法均为阳性者, 报告阳性结果;偶有一阴一阳结果出现时, 将两法结果均提供给临床, 特别注明检测方法并建议2个月~3个月后复查, 记录备案。

2 结果

2.1 本组3 260例患者血清病毒感染指标两种检测法总阳性者476例 (14.6%) 。见表1。

2.2 3 260例患者血清乙型肝炎五项指标检测结果见表2。

3 讨论

通过对3 260例患者侵入性诊疗前血清病毒感染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 受检者甲型肝炎抗体、丙型肝炎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艾滋病 (1+2) 抗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五项指标总阳性率为14.6%, 略高于马菊芬等[1]报道的12.9%, 而低于栗群英等[2]报道的15.7%。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为10.1%, 丙型肝炎抗体阳性1.7%, 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2.1%, 艾滋病 (1+2) 抗体阳性0.06%。从检测结果看, 乙型肝炎患者占最大比例, 其中HBs Ag、HBe Ag、HBc Ab三项阳性 (“大三阳”) 和HBs Ag、HBe Ab、HBc Ab三项阳性 (“小三阳”) 共计274例, 占8.4%, 该群体正是容易经医源性传染的高危人群。而单纯HBc Ab阳性为46例 (1.41%) , HBe Ab、HBc Ab两项阳性61例 (1.87) , 这些患者 (共107例) 可能正处于“窗口期”, 也具有传染性。因此, 与只检测单项HBs Ag相比, 乙型肝炎五项能较准确地反映患者“携毒”状况, 也可作为医疗证据避免将来的医患纠纷。乙型肝炎五项检测结果中的HBs Ab阳性662例, 少部分由于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已经恢复, 大部分则源于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产生了免疫力, 而2 071例乙型肝炎五项检测全阴者, 对乙型肝炎无免疫力, 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重点人群。本组患者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阳性68例 (2.1%) , 比文献[3]报道增加, 这提示两点, 一是梅毒在人群中感染率较前些年有所上升;二是检测梅毒螺旋体试剂的敏感性较原来非特异性凝集法试剂敏感性提高。

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 是侵入性诊疗过程中感染还是患者就诊前已经感染?通过侵入性诊疗前血清学检测, 不仅可以了解患者就诊前情况, 同时提醒医务人员针对血清标志物阳性的患者, 加强防护和消毒处理工作, 在进行各种侵入性诊断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减少和避免医源性损伤;对经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和其他物品严格消毒灭菌, 避免和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医源性传播和医院感染。若因诊疗引起医疗纠纷, 可为举证倒置提供依据。还需注意的是, 病毒的感染存在“窗口期”和现有常规检测方法存在局限性, 即使所检测的血清学指标均为阴性, 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已存在的可能性。因此, 临床医疗人员有必要向患者及家属履行告知义务。

参考文献

[1]马菊芬, 陈艳露.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7, 21 (6) :461.

[2]栗群英, 熊杰.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西南军医, 2008, 10 (2) :43.

血清学指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期间,来我院妇产科就诊2371例孕中期怀单胎孕妇,在孕14~21周以知情、自愿为前提接受筛查。其中年龄≥35岁91例,<35岁2280例。

1.2 测定及计算方法

样本收集每例孕妇在规定孕周内抽取外周血2m L,离心后取血清当日测定,否则置4℃,保存3d内测定。

测定方法应用美国DPC公司IMMULITE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的试剂检测孕妇血清。将2371例孕妇按孕周,体重进行分组。(孕周以B超检测为准,以实际胎龄加天数,并进行3舍4入)结果见表1和表2。

计算方法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出各孕周组及体重组的AFP、ThCG、uE3中位数。用Curve Ex Pert 1.3软件进行曲线拟合。

2 结果

拟合出的AFP中位数随孕周变化的曲线。

ThCG中位数随孕周变化的曲线:

AFP中位数随孕周变化的曲线:Y=64.14-10.31χ+0.86χ2S=1.173,r=0.995,其中S是标准差,R是相关系数。

3 讨论

为减少DS患儿的出生,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母血清生化标记物测定,结合孕妇的年龄、体重等因数筛查出高风险孕妇,对高风险孕妇再作进一步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试验[1]。

风险率的计算应考虑孕龄、孕周、体重、是否多胎、是否有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我院通过对2371例孕妇进行孕中期血清AFP,ThCG,FE3,的三联筛查,得出的拟合曲线显示,体重分组对指标影响的相关系数(AFP,ThCG分别为0.998,0.990)分别为小于孕周分组(0.995,0.930)的影响,多数标记物在母血中水平与母亲体重成反比关系,只是FE3在各体重组中未发现差别,说明体重也可是影响母血清AFP、HCG的一个重要因素,需对所测值进行校正。

孕周的影响最大,母血清中的AFP、ThCG及FE3等都随着孕周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孕周的增加,AFP、FE3升高,HCG下降,如果孕龄计算错误,势必导致风险值计算错误,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临床医生在对筛查出唐氏高风险孕妇中,对于胎龄的填写一定要重视,需要通过B超核对准确。在月经周期不规则时,B超测量胎头双顶径测算孕周可减少误差。

不同体重,孕周三项指标中位数变化的曲线,对唐氏筛查高风险的统计具有一定的影响因素。不同体重,孕周3项指标中位数变化的曲线对唐氏筛查高风险的统计具有一定的影响因素。为确保结果的准确可靠,实验要严格按操作规程检测。还要依赖于严格的质量控制,需要加强对孕妇的产前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孕妇对产前要得到高检出率、降低假阳性率,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曾对部分产前筛查实验室质量进行了检查,发现各实验室间变异系数较大,最好可达到小于10%,最大者超过50%,检测结果离散程度很大[6]。所以产前筛查的环节质量控制亟待加强,相关标准化操作规程亟待完善。同时由于环境因素的改变,基因的变动等原因,各室的中位数值必须每年更新一次[8],其中影响母血清筛查结果除孕龄,体重的因素外,填写孕产妇第一次接受孕产期保健的时间。

参考文献

[1]Bryant LD,Green JM,Newison J.Prenatal screening for Down’s syndrome:Some Psychosocial imPlications of a'screening for all'Policy[J].Public Health,2001,115(5):356~358.

[2]周林峰.唐氏综合症产前筛查与诊断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4:1728~1729.

[3]江苏省出生缺陷干预项目组.江苏地区孕中期唐氏综合征筛查母血清标志物MoM标化方法的探讨[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7,24:370~372.

[4]Serdar MA,Tutunc L,Olgun A,et al.The effects of analytical factors on second trimester risk estimations[J].Int J Gynaecol Obstet,2006,93(1):28~32.

[5]魏小斌.母体血清学试验筛查胎儿唐氏综合症[J].海南医学,2003,14(11):82~85.

血清学指标 篇6

1 对象及方法

1.1 检测对象

2001年至2005年潍坊市街头无偿献血者。年龄18~55周岁。

1.2 试剂

HBsAg初、复检试访剂分别为ELISA试剂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和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产品,金标试纸选用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抗-HCV初、复检试剂分别为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和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抗-HIV初、复检试剂为北京金豪制药有了限公司和北京吉比艾生物工和公司;梅毒初、复检试剂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和北京吉比艾生物工和公司;ALT初复检试剂为浙江东瓯和北京中生公司产品。所有试剂均通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研究所批批检后在有效期内使用。质控血清由卫生部临检中心提供。

1.3 仪器

RSP TECAN150全自动加样系统,FAME24/20全自动酶免分析仪,HT3酶标仪、340酶标仪。

1.4 方法

HBsAg、抗-HCV、抗-HIV、梅毒均采用ELISA法。初、复检均为阳性者判阳性,一种试剂阳性者用相同方法进行双孔复试,复试结果一孔以上阳性者也判阳性;(抗-HIV本站检测为阳性者送当地艾滋病筛查中心确认,确认阳性统计为抗-HIV阳性)。ALT采用速率法(正常值≤40U),初、复检均>40U为不合格,一种试剂>40U时用相同方法双孔复试一孔以上>40U判为不合格。所有试验按试剂盒相说明书在Auslab实验室管理软件中编写程序,自动判读,具体操作严格按仪器及试剂盒相关说明进行。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结果

3讨论

资料显示,2002年至2005年6月潍坊市无偿献血的不合格率为5.21%,且呈显著下降趋势(χ2=42.90,P<0.01)。该市2002年主要是“计划”献血,2003年后街头献血迅速增多,目前潍坊市临床用血已全部来自于自愿的街头献血,且二次献血者逐渐增多。笔者认为街头献血比例逐渐增多是无偿献血血液不合格率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街头献血人群的血液合格率显著高于单位计划献血人群[1],笔者未做进一步分析。

血清学指标中,ALT不合格血液占采血总量的2.86%。ALT的升高的原因很多,除病理因素外,与献血者的生理因素和药物因素、饮酒、运动等均有一定关系[2];另外该站尚未开展对无偿献血者的ALT初筛试验,也是ALT不合格血液报废比例高的原因。

HBsAg阳性的率为5.21%,占不合格第2位。该站自2002年6月起,对无偿献血者增加了金标法快速筛查HBsAg的试验,阳性率呈显著下降趋势(χ2=486.22,P<0.01)。

抗-HCV阳性的报废率为0.63%,占总不合格的第3位(χ2=71.50,P<0.01)。

梅毒阳性率2002年(0.62%)相对较高,原因可能是2002年该站无偿献血主要是“计划”献血,“计划”献血者中梅毒阳性率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计划”献血者[3],笔者未做进一步分析。2003年以来该站无偿献血主要来自街头献血,但应注意到:自2003起梅毒阳性血的比例逐年上升。

4 年来抗-HIV阳性血液,经山东省艾滋病筛查中心确认1例为抗HIV阳性。但是共有456个单位血液经本站初筛为抗-HIV阳性而报废。因此提高抗-HIV检测试剂的特异性应引起试剂生产厂家的注意。

另外该站2002年12月通过ISO9001:2000标准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将非血清学异常报废率定为一项质量目标,并分解到各相关科室,规范了血液采集、分离、储存、运输等各环节,血供科根据不同季节临床用血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血液库存量,自2003年起,该站未出现过期报的血液。通过全面质量管量,非血清学指标的血液报废率仅占采血总量的0.2%[4]。

笔者认为,采取科学的全面质量管理,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逐渐发展街头献血和建立固定献血者对伍,以及开展必要的献血前初筛检验工作,是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报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史慧君,李克虎.街头与计划献血血液检验结果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4,6(3):198.

[2]周宗敏,姚富柱,谢坤华,等.云南昆明血液中心2001~2002年报废血液对比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4,6(2):127.

[3]朱燕霞,郭菲,雷红霞,等.上海市部分县献血者梅毒感染率初步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4):269.

血清学指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入我院治疗的巨大儿产妇24例作为观察组, 年龄为22~34岁, 平均年龄为 (28.62±1.51) 岁, 平均身高 (161.01±2.19) cm, 平均体质量 (43.26±2.61) kg。取同期入院胎儿体质量正常产妇25作为对照组, 年龄为21~35岁, 平均年龄为 (29.54±1.731) 岁, 平均身高 (159.43±2.26) cm, 平均体质量 (42.81±2.50) kg。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 无显著差异 (P>0.05) 。

纳入标准:①无器质性病变;②无吸毒史;③单胎妊娠;④未见不良用药反应;⑤了解并自愿加入本组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妊娠期高血液和糖尿病;②严重心肺功能障碍;③胎儿停止发育。

1.2 方法

两组患者产前均行静脉采血 (2 m L) , 断脐后即时取脐血 (2 m L) 作为检查标本, 并于2 h内送检。取血液标本置于分离机上行血清分离处理, 并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血清中视RBP (视黄醇结合蛋白) 、PA (前白蛋白) 和TRF (转铁蛋白) 的变化情况。

1.3 临床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新生儿体质量;②分析两组患者母血血清指标蛋白的检测情况;③分析两组患者脐血血清蛋白指标的检测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文中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 并行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体质量

观察组新生儿体质量 (4.39±0.34) kg较对照组新生儿体质量 (3.41±0.27) kg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母血血清指标蛋白检测

观察组患者母血血清指标蛋白指标RBP、PA、TRF分别为 (57.16±13.51) mg/L、 (294.87±63.22) mg/L、 (561.90±32.64) mg/dl均较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脐血血清指标蛋白检测

观察组患者脐血血清指标蛋白指标RBP、PA、TRF分别为 (45.66±5.94) mg/L、 (172.67±38.71) mg/L、 (578.68±35.29) mg/d L均较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有学者对巨大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发现与遗传因素、胎盘、营养因素等相关, 其中营养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孕妇营养和胎儿营养。临床研究表明, 孕妇妊娠期营养状况与胎儿的发育情况存在直接关系, 若存在营养缺乏症状, 可能诱发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若存在营养过剩, 可能引发多种妊娠期并发症[3]。基于此, 临床必须加强对孕妇营养状况的检测。

目前, 临床主要将母血及脐血血清学指标作为临床检测孕妇状况的重要指标, 该检测方式具有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半衰期长等特点, 能够反映出孕妇在一段时间内的营养状况。临床研究表明, RBP、PA均直接参与至胎儿的生长、发育中, 胎儿主要经母血获得, 两种指标的半衰周期均相对较长, 可应用于临床监测孕妇和胎儿的营养状况中[4]。TRF与孕妇体内铁元素的运转情况存在直接关系, 若孕妇和胎儿体内TRF过低, 则可能提示其存在铁缺乏的症状。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母血及脐血血清指标蛋白指标RBP、PA、TRF均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结果提示, 母血及脐血血清指标蛋白指标与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情况具有一定的关系。国内研究表明, 母血和脐血中血清学指标的变化情况与孕妇和胎儿营养变化存在之间联系, 且联合三种指标进行检查, 能够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便于临床早期进行营养干预[5], 本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加强对孕妇母血及脐血中血清学指标的检测, 有利于临床了解孕妇和胎儿的营养状况, 并及时进行针对性营养干预, 达到降低巨大儿发生概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樊秀花, 胡艳英, 谢有欢.母血及脐血中血清蛋白指标水平与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关系[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3, 11 (3) :214-215.

[2]唐庆玲, 尚丽新, 张舫, 等.母血和脐血中内脂素水平与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关系[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0, 21 (2) :71-73.

[3]朱明慧, 黎颖雄.母血及脐血胰岛素与胎儿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1) :35-36.

[4]段丽红, 张靖霄, 赵霞.母血、脐带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与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关系[J].临床荟萃, 2012, 27 (11) :961-963.

血清学指标 篇8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进展性疾病,肝功能在遭受严重破坏之前通常没有任何症状,或者所出现的早期症状常常被忽视。乙型肝炎病毒长期存在于体内,不断损害肝脏,导致肝脏纤维化,如不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导致肝硬化与肝癌,死亡率较高。早期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指标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脏纤维化程度,并及早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进行抗纤维化治疗,可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延长患者寿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本研究中作者检测了不同分度及不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指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抗纤维化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慢性乙型肝炎病例为2014年1~10月本院住院患者,共186例,男141例,女45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6.5±15.6)岁。其中慢性乙型肝炎轻度86例中度67例,重度33例;根据不同HBsAg定量,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三组,其中A组(20 IU/ml<HBsAg≤2500 IU/ml)43例;B组(2500 IU/ml<HBsAg≤5000 IU/ml)72例;C组(>5000 IU/ml)71例。正常对照组30例均为到本院体检健康者。所有患者HBsAg呈阳性,病程在6个月以上。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和肝病学分会制定的标准[1],排除合并有其他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等。四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1.2.1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的检测

采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测定试剂盒(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购自雅培贸易有限公司。

1.2.2 肝脏纤维化检测

包括Ⅲ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CⅢNP)、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及透明质酸酶(HA),采用相应试剂盒(化学发光法)均购自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 结果

2.1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四项:PCⅢNP[(24.92±21.88)、(35.26±23.17)、(82.46±26.74)ng/ml]、Ⅳ-C[(123.18±35.11)、(156.05±33.81)、(188.22±56.40)ng/ml]、LN[(142.06±28.84)、(160.75±23.56)、(259.71±50.64)ng/ml]、HA[(140.53±38.01)、(201.42±48.91)、(356.84±60.72)ng/m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12±3.78)、(26.38±12.43)、(75.32±22.51)、(59.43±38.68)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A、B、C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四项:PCⅢNP[(29.73±12.25)、(93.43±34.16)、(30.28±28.06)ng/ml]、Ⅳ-C[(132.19±36.84)、(192.02±60.31)、(153.92±50.47)ng/ml]、LN[(167.22±30.53)、(268.13±53.46)、(160.08±31.65)ng/ml]、HA[(153.08±29.65)、(392.23±65.73)、(186.12±46.44)ng/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12±3.78)、(26.38±12.43)、(75.32±22.51)、(59.43±38.68)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明显高于A、C组(P<0.01)。

3 讨论

乙型肝炎患者从慢性肝炎进展到肝纤维化,最后发展为肝硬化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以往肝硬化的诊断是通过超声波和实验室检查,结合肝硬化的临床表现才能确定。而通过这些方法确诊为肝硬化时已经无法逆转。医生也可通过肝穿刺病理检查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但肝穿刺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检查,另外,肝纤维化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肝穿刺取出的肝组织只占整个肝脏的1/50000左右。血清学诊断是研究最广泛的肝纤维化诊断方法。由于该法取材方便,价格低廉,因而较为实用。血清PCⅢNP水平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反映肝纤维合成状况和炎症活动性,早期即显著升高,而陈旧性肝硬化和部分晚期肝硬变、肝萎缩患者不一定增高[2,3,4]。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表达的一种病毒包裹蛋白质,人感染HBV后4~7 d,血清中出现HBsAg,且常伴有HBV存在,因此,可作为HBV感染的标志。

在本研究中检测了不同分度(轻、中、重度)及不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结果发现:慢性乙型肝炎从轻度、中度到重度,肝纤维化指标逐渐升高。升高最明显的指标有PCⅢNP及HA。而在不同HBs Ag定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2500 IU/ml<HBsAg定量≤5000 IU/ml时肝纤维化指标最高,以HA、LN升高明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 Ag定量若在2500~5000 IU/ml之间,建议在护肝治疗同时联合抗纤维化治疗。尽早抗纤维化治疗将有可能阻止或延缓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1):56-60.

[2]王学,许育,李闻捷,等.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放射免疫学杂志,2007,20(3):195-198.

[3]Patel K,Lajoie A,Heaton S,et al.Clinical use of hyaluronic acid as a predictor of fibrosis in hepat it is C.J Gast roenterol Hepatol,2003(18):253-257.

血清学指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75例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患者46例, 女患者29例。年龄区间为25~66岁, 平均年龄 (39.5±4.6) 岁, 病程3~15年, 平均病程为 (7.3±1.6) 年。将其设置为病例组, 所有患者B超检查结果均为无局部隆起现象, 四周边界清晰, 包膜轮廓模糊, 下缘角圆钝, 且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制定的关于脂肪肝临床诊断标准。排除肾功能不全, 胆结石, 胆囊炎和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者。另取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者75例为对照组, 男43例, 女32例。年龄区间为24~68岁, 平均年龄 (40.2±5.1) 岁。所有受试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存在,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取用受试者清晨静脉血6 m L, 将其放置于3000 r/min离心机内离心10 min, 待血清分离后进行相关检测, 本实验使用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分析设备, 对样本中的血清学指标与肝功能指标进行全面检查, 实验试剂提供厂家为仪器配套产品。肝功能指标包含:AST和ALT。血清学指标包括:TG与TC。对于转氨酶的测定使用速率法, 使用酶法测定肝功能。相关步骤严格依照试剂盒上的说明进行检验。

1.3 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利用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 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使用t值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 并利用 (±s) 表示, 数据中的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 当P<0.05时, 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受试者肝功能指标对比情况:

对照组AST为 (47.62±204.65) U/L, 病例组为 (342.58±20.36) U/L, P<0.05。对照组ALT为 (50.12±264.58) U/L, 病例组为 (333.84±14.68) U/L, P<0.05。

2.2 受试者血脂指标对比情况:

从TC水平上来看, 对照组为 (5.26±0.12) mmol/L, 病例组为 (7.02±0.33) mmol/L, P<0.05。从TG水平来讲, 对照组为 (2.13±0.22) mmol/L, 病例组为 (2.98±0.55) mmol/L, P<0.05。

3 讨论

有相关研究证明, 最近几年, 我国脂肪肝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截止到2011年, 该疾病的发病率达到了20%, 且从发病年龄上来看, 也呈现出了低龄化趋势。因此, 脂肪肝的治疗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临床上, 将脂肪肝疾病分成两大种类:酒精类脂肪肝和非酒精类脂肪肝, 该疾病的主要病因为长期酗酒, 肥胖, 糖尿病[2], 肝炎等, 在此其中, 长期酗酒是罹患脂肪肝元凶。因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常见于中老年人, 肥胖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并发酒精性脂肪肝, 如果患者不及时戒酒, 就会发展成为肝硬化。相关报道表明, 超过半数的脂肪肝患者会发展成肝纤维化, 该疾病不但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同时对患者的心脑血管也会造成伤害。有国外学者表明, 肝脏炎症, 纤维化以及肝部脂肪积聚会增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机会。因为疾病发展程度的异同, 患者相关临床症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一般情况下, 患者病程越长, 病程恶化程度就越高, 临床症状也相对越明显。

最近几年, 临床上试图通过肝脏活组织检验的方式确诊脂肪肝, 但值得注意的是, 肝脏穿刺检查存在较大风险, 患者依从性较差[3]。由此可见, 寻找一个无创且公允性较强的诊断评价标准对于判断肝脏纤维化程度来讲, 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存在。患者血清指标检测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关报道表明, 细胞外物质的降解, 合成和肝脏纤维化程度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存在, 转氨酶能够对氨基酸和酮酸之间氨基转移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在机体肝脏细胞内, 存在大量的AST和ALT。AST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线粒体内, ALT则存在于细胞质内。当检测出血液中ALT超标时, 则表示肝脏细胞受损;当AST超标时, 表示肝脏损伤较为严重, 已经危及到线粒体。如上述两种指标明显比标准高的时候, 代表患者肝脏发生病变。

在本次实验的相关研究结果中能够看出, 从肝功能指标上来看, 病例组患者AST和ALT的指标明显比对照组高, 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从血脂指标结果上来看, 病例组患者TG与TC指标比对照组高, 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本实验结果与杨淑艳[3]的研究成果相一致。

由此能够证明, 和正常人相比, 罹患脂肪肝者的血脂指标和肝功能指标均有所上升, 上述两项指标可以作为脂肪肝筛查的有效方式, 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断来讲, 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肝功能与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对脂肪肝的诊断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75例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 另取7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受试者的血清学指标和肝功能情况。结果 病例组血清学指标和肝功能明显比对照组高, 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肝功能和血清学指标可以作为脂肪肝筛查的有效方式, 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断来讲, 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肝功能,血清学指标,脂肪肝,诊断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鹏.肝功与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9) :269.

[2]岳志刚.血清学相关指标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17 (6) :1120-1121.

上一篇:维修管理系统下一篇:贵州省榕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