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病毒学指标(共8篇)
血清病毒学指标 篇1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缺少铁会导致机体功能紊乱,但是肝脏过度地负荷铁也可造成肝脏严重纤维化或者是肝硬化的倾向。铁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活性氧自由基,这种物质一旦在身体中储藏过多便会损伤脂质、蛋白质DNA[1]。肝脏是人类储存铁和代谢铁的重要脏器,合成铁蛋白和铁调素,对铁的吸收、转运和储蓄有着重要的作用[2]。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细胞受损将会直接影响铁代谢。本研究收集在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主要探讨血清铁代谢指标与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炎症活动的关系及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 年6 月—2014 年6 月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具有完整资料的病毒性肝炎患者200例,年龄23~74 岁,平均(48.56±14.97)岁。根据病毒性肝炎分类分为乙型肝炎组(乙肝组)114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50例,年龄31~74岁,平均(47.65±11.32)岁;丙型肝炎组(丙肝组)86 例,其中男性45 例,女性41 例,年龄在23~65 岁,平均年龄(48.96±13.46)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 年版)》和《中国慢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患者半年内有血制品包括白蛋白输入史和出血史;引起铁代谢异常的其他肝病;近期接受含铁药物(含中药汤剂)及保健品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于清晨空腹用普通干燥管和抗凝管分别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各5 ml,加入肝素抗凝管中于低温离心机内2 5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置冻存管,于-70 ℃低温冰冻保存待测。 将血清分为两份, 一份采用日本Olympus AU27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和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一份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上海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测定血清铁蛋白(SI),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济南上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测定血清铁(SF),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转铁蛋白(TRF)和总铁结合力(TIBC),计算转铁蛋白饱和度(TS),TS为SI与TIBC的商。以上测定方法均按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 for 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铁代谢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ALT、AST、TBIL、ALB、SI和TS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肝组患者的SF水平明显高于乙肝组(P<0.01),丙肝组患者的TRF、TIBC水平低于乙肝组(P<0.05),见表1。
与乙肝组比较,aP<0.05,bP<0.01。
2.2 血清铁代谢指标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SI、SF、TS水平分别与ALT、AST及TBIL水平呈正相关;SF、TS水平分别与ALB水平呈负相关。TRF水平与ALT、AST及TBIL水平呈负相关,与ALB水平呈正相关(P<0.01),TIBC水平与ALT、AST及TBIL水平呈负相关,与ALB水平呈正相关(P<0.01),见表2。
aP<0.05,bP<0.01。
3 讨论
肝脏和网状内皮系统是人体贮存铁的主要部位,血清铁以铁蛋白的形式在肝细胞里储存,随着身体的血液循环逐步到达骨髓和组织[3]。肝脏产生出一种调节分子-铁调素调节铁代谢,保持机体的铁稳态,在调控机体铁代谢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调节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铁调素与膜铁转运蛋白-l结合抑制铁从细胞中释放,铁超负荷时会促进膜铁转运蛋白-1 内陷降解,起到阻止肠上皮细胞中的铁转运至血液中的作用,减少血液中的铁,从而负调节铁代谢,防止铁超载对人体尤其是肝脏产生毒性[4]。
本研究结果显示,病毒性肝炎患者ALT、AST水平升高,伴随着SF水平升高,肝功能与SF呈正相关关系,有研究表明,SF升降可反映肝脏炎症发展的程度[5]。SF与ALB呈负相关,表明铁蛋白释放越多,肝脏炎症越重,ALB越低。TRF与ALB呈正相关,与ALT、AST和TBIL呈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肝细胞坏死后铁及铁蛋白释放到血液中,升高了SI、SF数值,表明肝脏炎症活动时铁含量会有所增加,而肝脏炎症逐渐坏死时,蛋白合成功能下降,TRF的合成也会受到影响而下降。
本研究发现,患者在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肝功能受损,SF值随之升高,TRF和TIBC显著下降。可能是因为肝细胞受损时铁从损伤的肝细胞溢出进入到血液里,游离铁促进产生氧自由基,导致线粒体和微粒体膜的过氧化损伤,最终导致肝细胞核破坏而使细胞发生坏死[6]。已有研究证实,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细胞后,利用细胞的蛋白质、核酸合成机制和有代谢活性的细胞铁进行病毒复制会加重肝损伤[7]。
综上所述,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血清铁代谢与肝脏炎症活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丙型肝炎铁超载现象突出,并且铁超载影响了抗病毒疗效,加重了病情发展。建议丙型肝炎患者按时检测血清铁代谢指标,并且在生活中注意低铁饮食,减少摄入外源性铁,避免不必要的大规模输血,逐步减缓铁超载现象,从而有助于病情的控制与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铁代谢指标与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炎症活动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200例,其中乙型肝炎114例(乙肝组),丙型肝炎86例(丙肝组)。采集患者静脉血,测定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TRF)和总铁结合力(TIBC)并计算转铁蛋白饱和度(TS),分析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ALT)、白蛋白(ALB)、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比较两组患者以上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ALT、AST、TBIL、ALB、SI和T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肝组患者SF水平明显高于乙肝组(P<0.01),TRF、TIBC水平低于乙肝组(P<0.05)。SF、SI、TS与ALT、AST呈正相关,ALB与SF、TS呈负相关,AST、ALT、TBIL与TRF呈负相关(P<0.01),TRF与ALB呈正相关(P<0.01),AST、ALT、TBIL与TIBC呈负相关(P<0.01),TIBC与ALB呈正相关(P<0.01)。结论 铁代谢指标与肝脏炎症活动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铁超载现象突出。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血清铁代谢指标,炎症活动,相关性
参考文献
[1]江宇泳,韩梅丽.慢性乙型肝炎与乙肝肝硬化血清铁代谢指标的比较[C].第23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148-149.
[2]谢冬英,刘琼,谢俊强,等.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表达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的水平及其与肝脏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3,31(5):285-289.
[3]张敏娜,袁月,貌盼勇,等.中国2004—2013年病毒性肝炎发病与死亡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2):144-147.
[4]艾志琼,申元英,林丽佳,等.消化道传播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19):3786-3790.
[5]丁然,张启明,王义国,等.病毒性肝炎的病位证素[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5):345-348.
[6]徐兰芝.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HCV-RNA载量与FPG、FA、Hb A1C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5(12):80-81.
[7]罗晓琳.铁代谢血液指标监测对肾性贫血使用静脉铁剂的指导意义[J].中国药业,2015(11):76-77.
血清病毒学指标 篇2
禽肺病毒对种鸡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收集~烟台、潍坊、青岛等胶东地区的`不同周龄种鸡群的血清,通过禽肺毒抗体检测,发现在胶东种鸡群中禽肺病毒的感染的是普遍存在的,多个鸡群的血清检测达到100%的阳性率,鸡群普遍在开产前已经感染,最早的感染时间在6~12周之间.
作 者:郭龙宗 曲立新 作者单位:山东益生畜禽疾病研究院,烟台,264680 刊 名:家禽科学 英文刊名:POULTRY SCIENCE 年,卷(期): “”(2) 分类号:S852.65 关键词:禽肺病毒 血清学调查 种鸡群血清病毒学指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3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4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为观察组, 同期的46例健康小儿为对照组。对照组的46例健康小儿中, 男24例, 女22例, 年龄4.3~13.5岁, 平均年龄 (8.8±1.3) 岁。观察组的4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 男25例, 女21例, 年龄4.3~13.6岁, 平均年龄 (8.9±1.2) 岁, 病程3.0~21.5 d, 平均病程 (6.5±1.2) d, 严重程度:轻度17例, 中度16例, 重度13例。两组小儿的男女比例和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取两组小儿的外周静脉血进行检测, 将静脉血标本离心后, 取部分血清进行检测, 检测指标为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 、Ⅳ型胶原 (CⅣ) 及胶原蛋白Ⅲ (PⅢP) , 上述指标均以对应指标的ELISA定量试剂盒进行检测。然后将两组小儿的血清纤维化指标分别进行统计与比较, 并比较观察组中轻度、中度及重度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检测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健康小儿的血清MMP-9、CⅣ及PⅢP水平分别为 (3.52±0.51) μg/L、 (50.32±6.35) μg/L及 (6.52±1.12) ng/L, 观察组的血清MMP-9、CⅣ及PⅢP水平分别为 (9.24±1.14) μg/L、 (94.57±10.41) μg/L及 (15.64±1.83) ng/L。观察组的检测水平明显地高于对照组健康小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轻度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血清MMP-9、CⅣ及PⅢP水平分别为 (5.10±0.72) μg/L、 (68.71±8.95) μg/L及 (9.26±1.46) ng/L, 中度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血清MMP-9、CⅣ及PⅢP水平分别为 (8.46±1.01) μg/L、 (90.10±10.17) μg/L及 (14.50±1.75) ng/L, 重度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血清MMP-9、CⅣ及PⅢP水平分别为 (10.97±1.27) μg/L、 (112.51±12.63) μg/L及 (21.34±2.05) ng/L。重度心肌炎患儿的检测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及中度患儿, 中度患儿的检测水平则明显高于轻度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在小儿中的发病率较高, 此类患儿中轻症者无明显表现, 重症患儿可出现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等, 因此对此类患儿的诊治重视程度极高[2]。另外, 此类患儿的心肌受损明显, 而心肌纤维化也是此类疾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对于其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的变化研究仍相对不足, 因此进一步探讨的价值较高[3]。本文中就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研究显示, 此类患儿的血清MMP-9、CⅣ及PⅢP等纤维化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小儿, 且疾病越为严重的患儿血清表达水平也越高, 说明上述血清指标对疾病的诊断及严重程度的了解价值均较高, 且有效地肯定了上述血清指标在本类疾病患儿中的检测价值。
参考文献
[1]江东华, 罗斌, 孔小平, 等.病毒性心肌炎猝死心肌MMP-9和TGF-β1表达与心肌纤维化的关系.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8, 23 (3) :163-166.
[2]郭春艳, 汪翼, 方艳妮, 等.苦参素抗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纤维化作用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 2010, 48 (4) :273-278.
鸭抗鹅细小病毒抗血清的制备 篇4
1 材料
鹅细小病毒琼扩抗原, 由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馈赠;成年金定麻鸭, 购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鸭场; GPV 98E株鹅胚胚毒, 由东北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保存;GPV H株鹅胚胚毒, 由哈药集团生物制品一厂馈赠;易感雏鹅及鹅胚, 购自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北方种鹅场。
2 方法
2.1 免疫原的制备
将GPV 98E株鹅胚胚毒毒作1∶1 000倍稀释, 接种30枚12日龄无鹅细小病毒抗体的鹅胚, 每胚尿囊腔接种0.1 mL, 置37~38 ℃孵化箱内孵化, 每天照胚2~4次, 观察9 d。将72小时以前死亡的鹅胚废弃, 72小时以后死亡的鹅胚取出置4~8 ℃冰箱内过夜冷却收缩血管, 次日无菌操作收集尿囊液并作无菌检验和血凝试验。将收集的尿囊液于-40 ℃保存, 备用。
2.2 无菌检验
依照参考文献[6]中的方法进行无菌检验。将样品接种硫乙醇酸盐培养基 (T.G) 、酪胨培养基 (G.A) 、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 (G.P) 各6个, 每种培养基各取3个分别在25 ℃、37 ℃条件下培养, 观察72 h内培养基中有无细菌生长。
2.3 无凝血病原微生物检验
依照参考文献[6]中的方法进行红细胞凝集试验 (96孔微量板法) 。在96孔微量板上, 从第1孔至第12孔, 用移液器每孔加入PBS 0.025 mL, 用移液器吸取样品0.025 mL依次作2倍系列稀释至最后1个孔, 弃去移液器内0.025 mL液体 (稀释倍数依次为2, 4, 8, 16, ……, 4 096倍) 。每孔加入1%鸡红细胞悬液0.25 mL, 并设不加样品的红细胞对照孔, 立即将96孔微量板放在振荡器上摇匀, 室温放置40 min, 以使红细胞完全凝集的最高稀释度作为判定终点。
2.4 鸭抗鹅细小病毒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应用琼脂糖双扩散试验 (AGP) 测定效价, 试验方法参照参考文献[7,8]。
2.5 免疫程序及抗体效价的测定
取50只非免疫成年金定麻鸭隔离饲养, 将鹅胚扩增的GPV 98E株鹅胚胚毒 (尿囊液) 用生理盐水作1∶5倍稀释, 每只鸭胸肌注射1 mL;8周后用1∶2倍稀释的胚毒进行加强免疫, 每只鸭胸肌注射1 mL;免疫期间每周对鸭逐只采血, 常规方法分离血清, 取等量血清制备混合血清检测其琼扩效价。在混合血清琼扩效价≥1∶128时, 心脏引流采血, 常规方法分离血清。经0.45 μm 微滤膜过滤, 加入硫柳汞至终浓度为0.01%, 留样品进行无菌检验和血凝试验, 其余低温 (-40 ℃) 冻存, 备用。
2.6 预防试验和治疗试验
选取1日龄无鹅细小病毒母源抗体的易感雏鹅320只, 随机分成4组 (每组80只) , 隔离饲养。其中:空白组, 于3日龄时背部皮下注射0.5 mL生理盐水;对照组, 于3日龄时背部皮下注射GPV H株胚毒100 ×LD50;预防组, 于2日龄时背部皮下注射0.5 mL用生理盐水稀释至琼扩效价为1∶32的鸭抗鹅细小病毒抗血清, 3日龄时背部皮下注射GPV H株胚毒100×LD50;治疗组, 3日龄时背部皮下注射GPV H株胚毒100 LD50, 攻毒后第4天存活雏鹅于背部皮下注射0.5 mL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琼扩效价为1∶32的鸭抗鹅细小病毒抗血清。观察攻毒后第25天雏鹅的死亡情况。
2.7 统计分析
依据参考文献[9]中的方法治疗组死亡率和对照组死亡率进行2个样本频数的假设检验, 分析试验结果的显著性。
3 结果
3.1 无菌检验和无凝血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
对于尿囊液和制备的鸭抗鹅细小病毒抗血清2种样品, 在硫乙醇酸盐培养基和酪胨培养基上于25 ℃、37 ℃ 2种条件培养72 h均无细菌生长, 说明2种样品中均无厌氧性和需氧性细菌存在;在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上于25 ℃、37 ℃ 2种条件下培养72 h也均无细菌生长, 说明2种样品中均无霉菌和腐生菌存在;在红细胞凝集试验中没有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 说明2种样品中均无凝血微生物存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 (二〇〇五年版) ·三部》要求。
3.2 免疫后鸭体内抗体变化结果 (见图1)
由图1可知, 首次免疫后, 第1周血清抗体琼扩效价为1∶2, 第2周达到高峰 (琼扩效价为1∶8) , 持续3周, 然后迅速下降至琼扩效价为1∶4并趋于稳定至第8周;加强免疫后, 第1周血清抗体既上升至高峰 (琼扩效价为1∶128) 并持续3周, 之后琼扩效价下降至1∶64, 并保持3周稳定。
3.3 预防试验、治疗试验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知, 空白组无死亡, 死亡率为0;对照组死亡76只, 死亡率为95%;预防组无死亡, 死亡率为0;治疗组死亡45只, 死亡率为56%。
3.4 统计分析结果
np=76﹥5, n﹥30 (n=80, p=0.95, q=1-p=0.05) , 故采用u检验, |uc|=15.75﹥u0.01 (u0.01=2.58) , P<0.01,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说明制备的抗血清在治疗试验中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4 讨论
鹅细小病毒病主要侵害25日龄以内的雏鹅和雏番鸭, 在生产实践中常使用鹅源抗血清及鸡源卵黄抗体等被动免疫生物制品预防该病。由于鹅的生产性能相对较低, 因此限制了鹅源生物制品的制备和使用, 而鸡源卵黄抗体与鹅源免疫球蛋白相比分子结构差异较大。
在种系发生学、解剖学、抗感染免疫分子结构上, 鸭与鹅具有很近的关系, 为利用鸭作为抗GPV抗血清来源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 目前鸭胚弱化疫苗已广泛应用于预防鹅细小病毒感染, 这说明GPV活毒在鸭源有机体上应用具有可靠的生物安全性。
从免疫鸭后抗体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 以GPV 98E株鹅胚胚毒为免疫原可以使鸭很快产生免疫应答, 并在加强免疫后迅速达到琼扩效价1∶128这一高水平, 从而说明GPV 98E株鹅胚胚毒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制备抗血清的免疫原。
研究以1日龄无鹅细小病毒母源抗体易感雏鹅为试验动物进行了预防试验和治疗试验, 结果表明, 对照组死亡率为95%, 预防组死亡率为0, 这说明制备的抗血清对鹅细小病毒的预防具有确实的效果;治疗组死亡率为56%, 经统计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 说明制备的抗血清对雏鹅细小病毒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在治疗试验中, 一部分雏鹅以死亡为转归, 表明在实际治疗当中应当考虑使用剂量大于预防剂量和增加使用次数, 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为了研究鸭抗鹅细小病毒抗血清对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试验采用鹅细小病毒98E株鹅胚胚毒 (活毒) 免疫成年鸭, 检测其抗体效价和并描绘抗体消长规律, 利用琼扩效价为1∶32的鸭抗鹅细小病毒抗血清进行鹅细小病毒病预防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首免第1周即可在血清中检测到抗体, 加强免疫后第1周血清抗体琼扩效价即达到1∶128;攻毒后第25天, 在预防试验中雏鹅死亡率为0, 在治疗试验中雏鹅死亡率为56%。说明鸭抗鹅细小病毒抗血清对雏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治具有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血清,鸭,鹅细小病毒
参考文献
[1]陈伯伦, 陈伟斌.鹅病诊断与策略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33.
[2]吴运鸿.鸟 (一) .世界动物图鉴[M].2版.北京:海豚出版社, 1997:68.
[3]BROOKE D H, CHIRS C V, KIRK C K.Theratio of full length IgYto truncated IgY in immune complees affects macrophage phagocyto-sis and the acute phase respose of mallard ducks (anas playtyrhyn-chos) [J].Dev Comp Immunol, 2004, 28 (7/8) :665-672.
[4]孙凌霜, 齐岩, 史楠, 等.鸭、鹅卵黄免疫球蛋白提取的比较研究[J].中国家禽, 2006, 28 (19) :70-72.
[5]WARR C M, MAGOR K E, HIGGENTS D A.IgY:clues to theoring-ins of morden antibodies[J].Immunol Today, 1995, 6:392-398.
[6]中国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 (二〇〇五年版) .三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T56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小鹅瘟诊断技术[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8]傅先强.养禽场禽病检验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7:51-52.
酶免疫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型 篇5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型,酶联免疫检测
丙型肝炎病毒存在不同的基因型。目前已明确了HCV至少有6个基因型, 20多个基因亚型。很多研究者指出, 不同的基因型的HCV在致病性, 对干扰素治疗的反应性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 并对诊断试剂和免疫预防等研究有重要影响。对HCV基因分型已有很多的方法, 但都是基于逆转录--基因扩增的方法, 操作复杂, 技术要求高。
为探讨适合临床应用的丙型肝炎分型的方法。根据我国HCV主要为基因Ⅱ (1b) 、Ⅲ (2a) 型分布特征, 将有相同血清反应的Ⅰ和Ⅱ型基因型划归为血清Ⅰ型;将Ⅲ和Ⅳ基因型划归为血清2型。根据不同基因型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及血清抗-HCV的反应情况。本研究将HCV核心区NS4区的合成肽为抗原, 设计、合成了C区序列相当于第65位至81位氨基酸。建立了固相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对HCV感染者血清中抗-HCV进行了分型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血清标本:70份血清标本来自省内均有多次单采血浆会输血球经历。44例慢性肝病患者标本。
1.2 方法
1.2.1 抗-HCV的检测
采用美国AbbottⅠMX抗-HCV检测试剂, 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2.2 HCV血清型的测定
①将4条合成肽分别包被于酶标板, 4℃过夜, 用PBS-T或Teen-20洗涤液洗板5次, 用含40%小牛血清的PBS室温封闭2 h;②将血清标本1:10稀释加入酶标本, 每一份标本分别加入不同抗原包被的4个孔内。37℃孵育40 min, 洗板5次, 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单抗人IgG;37℃孵育40 min, 洗板5次, 加入显色, 37℃显色15 min, 加终止液终止反应, 于492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Cut-off值系测定120份健康人血清, 以吸光度值加上2个标准差而定。当C区及NS4区1型抗原包被孔中有1孔为阳性或2孔均为阳性时判定为血清1型;当C区及NS4区2型抗原包被孔中有1孔为阳性或2孔均为阳性时判定为血清2型。
2结果
使用美国AbbottⅠMX抗-HCV检测试剂对本省的单采血浆人员进行检测, 结果在70份血清中测得抗-HCV阳性48例 (68.6%) ;进而对其进行血清型的测定, 血清型阳性35例, 阳性率为72.9%, 其中C区阳性18例, NS4区阳性25例, 血清型阴性标本多数抗-HCV滴度较低。在70例标本中测得HCVRNA阳性21例 (30%) , 对其进行基因型的测定, 结果见表1。
对慢性肝炎患者血清型阳性的血清进行基因型的测定, 结果见表2。
可以看出血清Ⅰ型与基因Ⅱ (1B) 型相对应;血清Ⅱ型与基因Ⅱ (2a) 型相对应, 无矛盾结果。在血清Ⅰ型、2型均阳性病例中, 个体供血者中4例RNA阳性者3例为Ⅱ (1B) 型, 而7例慢性肝炎患者均确认了只有Ⅱ (1B) 型基因型病毒。
3讨论
根据血清中对不同类型的丙型肝炎病毒特定抗原产生相应抗体差异作血清分型。因此选择检测不同型抗体至关重要。用于分型的抗原应既有较强的抗原性, 又能体现出不同型的HCV血清学特征, 其变异为某一型内病毒的共同特点, 可刺激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单独使用核心区合成肽测定血清型结果不甚理想[1,2]。选用了核心区及NS4区两个含免疫表位的型特异性抗原片段用于分型, 在48例抗-HCV阳性血清中, 阳性率为72.9%;而核心区和NS4区阳性率分别为37.5%和54.2%, 可见两区合成肽进行分型取得了较好结果。
在病毒感染的不同时期血清中HCVRNA及抗体的表现有所差异。由于丙型肝炎不同型HCV之间没有交叉保护作用, 在从一种型别的HCV恢复后, 不能抵御另一种型别HCV再感染。那么在不同型HCV双重感染时, 可能血清中有两种基因型HCV以及相应的抗体, 随着其中一种或两种基因型病毒RNA被清除, 可有两种性的抗体留在血清中。因此在一些患者血清中就可能测得两种基因型及一种血清型, 另外一些患者中又可能有两种血清型而只有一种基因型。因为Ⅱ (1b) 型病毒通常具有较强的毒性, 而Ⅲ (2a) 在体内易于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动物实验也表明, 不同基因感染时Ⅲ型总是首先被清除。另外, Ⅱ/Ⅲ 混合感染时Ⅱ型对Ⅲ型可能有抑制作用, 因而在血清混合型的标本中单一基因型多为Ⅱ型。
本文建立的方法仅用C区及NS4区中两段合成肽, 所包含的抗原位点有限, 因此选择抗-HCV高滴度的标本进行分型检测可得到较好的效果。HCV基因型具有地域分布特征, 我国以Ⅱ (1b) Ⅲ (2a) 型为主, Ⅰ (1b) Ⅳ (2a) 型罕见。据此, 本文合成C区及NS4区的肽段建立血清分型方法。血清Ⅰ型应与基因Ⅰ、Ⅱ型相对应, 血清2型应与基因Ⅲ、Ⅳ型相对应, 用此方法只需经过一次实验即可将HCV主要流行的基因Ⅱ、Ⅲ型分开, 又可区分结构区和非结构区抗体。基本能满足临床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的需要, 对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忠, 陶其敏, 等.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与基因分型方法的研究.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5, 9 (3) :206-208.
血清病毒学指标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1月31日, 在我院就诊的6个月至2岁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的腹泻患儿176例, 依据《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2]为诊断标准, 其中男101例, 女75例, 年龄 (16.0±3.1) 个月, 就诊时发病1~4 d, 水样便或蛋花样便, 伴或不伴呕吐及发热, 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排除标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CRP升高, 大便常规示脓细胞、白细胞及红细胞, 或有明确不洁饮食史, 或者患有腹泻以外的疾病, 正在接受药物治疗者;有贫血及食物或药物过敏史者。健康儿童:同期在本院行健康体检的婴幼儿134例, 其中男73例, 女61例, 年龄 (15.0±3.2) 个月, 近期内无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疾病。
1.2 方法
1.2.1 血清微量元素测量方法
采用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BH5100S原子吸收光谱仪, 按要求分别采取健康婴幼儿和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空腹静脉血20μL, 测定血清微量锌、铁、钙、镁、铜元素水平。
1.2.2 轮状病毒肠炎治疗分组
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6例, 其中男57例, 女39例;腹泻次数 (6.8±3.1) 次/d;轻度脱水35例, 中度脱水51例, 重度脱水10例。对照组80例, 其中男44例, 女36例;腹泻次数 (6.2±3.3) 次/d;轻度脱水33例, 中度脱水39例, 重度脱水8例。
1.2.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年龄、体重给予蒙脱石散、微生态制剂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酪酸梭菌活菌散等) 、小儿腹泻宁、口服补液盐, 必要时予以静脉液体以及其它对症治疗和喂养指导。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 予以口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40 m L/d, 相当于元素锌20 mg, 分次口服。
1.2.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第二届小儿腹泻病防治会议制定的疗效评判标准[2]。有效:治疗48~72 h后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消失。显效:治疗72 h后, 大便性状好转, 水分减少, 腹泻次数<4次/d;无效:治疗72 h后, 腹泻无缓解, 甚至加重, 改用其他治疗方案。
1.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s表示, 健康儿童和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血清微量元素水平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腹泻患儿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健康婴幼儿与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微量元素水平比较。
本实验中,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与健康婴幼儿在男女组成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6, P>0.05) , 具有可比性。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锌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婴幼儿血锌水平,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4.98, P<0.05) 。详见表1。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实验表明,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 补充锌元素, 可明显提高疗效,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包括铁、碘、氟、锌、铬、硒、镁、钼和铜等。这些微量元素的缺乏可造成婴幼儿免疫机能低下。锌是酶的组成成分和酶的激活剂, 广泛存在于人体内部, 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基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直接参与调节DNA的复制和核酸的合成, 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它参与维持离子通道和生物膜的完整性, 对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维护起着重要作用。锌缺乏影响肠黏膜的修复, 导致病情加重和迁延, 在腹泻和锌缺乏之间形成恶性循环。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腹泻患儿血清锌水平明显降低, 而补锌治疗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与以往文献报道一致[3]。铜也是人体内的重要物质, 铜与血浆铜蓝蛋白具有酶和氧化活性, 能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本研究发现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铜水平较健康儿增高, 可能是因为铜和锌在体内的吸收过程是相互竞争和制约的关系。有研究显示, 对急性腹泻患儿同时补充锌及铜, 并不能缩短病程[4]。铁、钙、镁对维持正常人体生理、生化机能具有重要作用。腹泻时由于摄入减少, 加之婴幼儿时期生长发育较快, 代谢旺盛, 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 若再加上膳食结构不合理, 极易导致这些微量元素缺乏。本研究表明, 急性腹泻时, 患儿血清铁、钙、镁水平明显降低, 临床应加强监测, 否则可导致抽搐等相应表现。长时间腹泻, 进一步影响铁等元素的吸收, 导致贫血或细胞内缺铁。
本研究显示, 对于急性腹泻病患儿,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锌制剂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减轻病情, 缩短腹泻病程。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婴幼儿腹泻发生率较高, 在一些相对贫穷落后和医疗不发达地区, 腹泻病仍然是导致儿童营养不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腹泻病常规治疗基础上, 补锌治疗简便易行, 价格低廉, 效果明显[5]。
摘要: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微量元素水平变化及轮状病毒肠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补锌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自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1月31日, 分别收集176例6个月至2岁患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和134例同年龄段健康儿童静脉血液, 测定血清微量元素锌、铁、钙、镁、铜水平;将176例急性腹泻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80例, 予以补液、肠黏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9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锌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清铁、血清钙及血清镁水平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血清铜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补锌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血锌水平降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佐以补锌治疗, 可显著提高疗效。
关键词:微量元素,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参考文献
[1]WHO/UNICEF joint statement.Clinical management of acute diarrhea[M].Geneva: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4:1-8.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 2009, 47 (8) :634-636.
[3]顾蓁, 沈华琴, 赵普.锌制剂防治小儿急性腹泻效果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 (3) :249-251.
[4]Archana P, Michael JD, Manju M, et al.Zinc and copper supplementatation in acute diarrhea in children: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Medicine, 2009, 5 (5) :7-22.
血清病毒学指标 篇7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
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携带过乙型肝炎病毒 (HBV) 人数达20亿, 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有1.5亿左右[1]。国内HBV携带者在7.18%左右, 因此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 掌握病毒复制情况有着重要的临床及社会意义。笔者对我院收治的15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50例乙型肝炎患者, 男79例, 女71例;年龄12~68岁, 平均年龄 (36±4) 岁;主要职业:工人57例, 幼托儿童41例, 干部职员28例, 小学生24例。
1.2 方法
患者晨起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2 ml, 离心后提取血清备用。使用试剂盒为深圳华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全自动酶标分析仪为DATE BEHRING公司生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对患者抗-HBe、抗-HBc、抗-HBs、表面抗原 (HBs Ag) 、e抗原 (HBe Ag) 等指标进行检测, 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 检测及判定均由科室专业人员进行。观察结果一旦抗-HBs异常率>2.4%, 抗-HBc异常率>13.0%, HBs Ag异常率>1.1%, 抗-HBe异常率>11.4%, HBe Ag异常率>5.3%, 则重新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50例患者中共检出HBs Ag阳性10例, 检出率为6.7%, 其中男7例 (4.7%) , 女3例 (2.0%) , 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5岁及以上患者HBs Ag阳性8例 (5.3%) , 45岁以下患者HBs Ag阳性2例 (1.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50例患者共检出抗-HBs阳性35例, 检出率为23.3%, 其中男21例 (14.0%) , 女14例 (9.3%) , 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5岁及以上患者抗-HBs阳性23例 (15.3%) , 45岁以下患者抗H-Bs阳性12例 (8.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乙型肝炎作为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较为复杂, 且传染性较强, 严重威胁人们健康, 亦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我国作为乙型肝炎的重灾区, 如何有效地预防及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已成为国家相关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急性感染是导致乙型肝炎的重要原因, 当人体受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 体内肝脏细胞受到攻击, 乙型肝炎病毒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并促使生成干扰素。当患者免疫调节紊乱、免疫功能出现缺陷时, 表明肝细胞受到损害。
目前, 临床多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来判断患者感染情况, 主要包括3对抗原抗体系统, 即表面抗体 (HBs Ab) 、e抗体 (HBe Ab) 、表面抗原 (HBs Ag) 、e抗原 (HBe Ag) 、核心抗体 (HBc Ab) 及核心抗原 (HBc Ag) , 由于核心抗原检测难度较大, 因此在对3对抗原抗体系统进行检测时, 主要对其余5种抗原进行检测[3]。HBs Ag多是在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7~14 d后出现, 此时患者已受到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因此临床常以HBs Ag阳性作为诊断标准。若诊断中患者其他HBV感染指标及肝功能均正常, 无明显体征及临床症状, 而仅HBs Ag结果为阳性, 则可怀疑患者既往患过乙型肝炎或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 现在肝功能恢复, 然而HBs Ag尚未转阴。HBe Ag作为核壳蛋白的分泌型, 具有可溶性, 在血清中出现时间略短于HBs Ag, 可作为HBV活跃复制的指标进行观察。血液传染性指标较高, 当抗-HBe阳性, 而HBe Ag转阴时则说明病毒的复制有效减弱, 此时传染性较低, 然而并未消失[4]。抗-HBs作为保护性抗体, 能够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产生中和作用, 从而对人体进行保护, 避免再次受到乙型肝炎病毒的袭击。当抗-HBs为阳性时则说明以下问题: (1) 乙型肝炎患者已进入恢复期, 即将告别乙型肝炎感染; (2) 可能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 现在病毒已消除, 对病毒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3) 单纯抗-HBs阳性, 说明患者接受乙型肝炎疫苗且成功免疫。抗-HBc为非保护性抗体, 可对HBV感染情况进行反应, 与抗-HBs同时存在, 可作为患者既往感染的标志。通过对抗-HBc进行诊断, 能够对抗-HBs、抗-HBe系统等无法发现的HBV感染进行检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HBs Ag阳性率为6.7%, 抗-HBs阳性率为23.3%, 其中男性观察指标均明显高于女性, 而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 检出率明显增加, 据此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可为国家乙型肝炎防控提供有效价值。
“大三阳”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及个体危害性, 因此相关机构要加强宣传教育, 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避免感染。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督促其接受治疗, 同时尽量少去人群密集地区, 避免将疾病传染给他人。部分研究结果显示, 正常疫苗接种人群, HBs Ag、抗-HBs抗阳性率明显较低, 因此要加强对患者的教育, 鼓励人们正常接种, 从而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染[5]。定期检查对于乙型肝炎的预防有着重要作用, 当出现抗-HBe阳性时, 需要进一步接受HBV-DNA与肝功能的检查, 观察患者发病原因及疾病时期。本次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 HBs Ag阳性率随之增加, 所以要鼓励年轻人尽量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周锦勇, 毕永春, 张葵, 等.12 554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组合模式与分析[J].现代医学, 2011, 9 (3) :309-311.
[2]马聪, 荣扬, 李文伟, 等.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组合模式与分析[J].海南总医院学报, 2009, 22 (3) :139-143.
[3]阮一帆, 谭翠娟.深圳市龙岗区中学生乙型肝炎流行状况及防治对策[J].中国热带医学, 2008, 8 (7) :1212-1213.
[4]朱艳, 张晓梅, 李爱芳, 等.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模式的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2) :2787-2790.
血清病毒学指标 篇8
HBV至少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表面抗原抗体系统 (HbsAg, HBsAb) 、e系统 (HbeAg, HBeAb) 和核心抗原抗体系统 (HbcAg, HBcAb) 。目前HbcAg在一般化验室中尚难直接检测到, 临床上常用的指标如下。
(1) HbsAg和HbsAb:HBsAg是HBV感染后第1个出现的血清指标, HbsAg阳性表明有HBV急性感染或持续感染。持续6个月以上阳性为慢性感染。HbsAg在血液中以下列3种形式存在: (1) Dane颗粒 (HBV完整病毒) 外壳是HbcAg, 内心为HbeAg; (2) 小球形颗粒 (HbsAg本身) 是Dane颗粒装配后过剩外壳; (3) 管状颗粒可裂解而成为数个小球形颗粒。HbsAg是HBV感染后最早和最常见的指标, 它一般多在感染后4~6周 (转氨酶或黄疸升高前2~4周) 出现, 至恢复期消失 (感染后5~7个月) 。如转为慢性肝炎或携带者, 可持续数年或终生。但是: (1) HbsAg阳性表示有过感染或正在感染, 并不说明现在HBV是否复制; (2) HbsAg滴度与肝脏病变类型无关, 也不指示预后好坏; (3) HbsAg滴度与病情变化无肯定一致的关系, 也不应将HbcAg滴度升降作为判定病情好坏和药物疗效的指标。HbsAg>100mg/L时, 多同时伴有HBeAg (+) 。<5μg/L的低质量浓度时, 可能是病毒感染的恢复期或处于低复制或不复制状态状况, 在“健康”人群中有2%~3%, 在HBsAg (+) 人群中占23%~24%。因此, 单测HbsAg意义是有限的, 应综合其它HBV指标进行分析才有意义。HbsAg消失后出现HbsAb, 这被认为是唯一的一种保护性抗体。当人体感染HBV后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应答, 或接种了HBV疫苗, 或注射了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时, 会出现抗HBs阳性。HbsAb是保护性抗体。也有人认为, 高浓度抗HBs一般为IgM抗体, 没有保护性, 仍有可能HBV再次感染。最近有人在人群中普查发现低滴度HbcAb并不能抵抗HBV感染。李贵玲等[1]研究发现, 280例HBV-DNA阳性病例中, 抗-HBs、抗-HBs/抗-HBc、抗-HBs/抗-HBc/抗-HBe阳性者分别为1例、1例和2例, 而且有3例为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 说明抗-HBs的出现并不能排除对乙型肝炎的诊断。
(2) HbeAg和HbeAb:HbeAg与病毒复制相关, 在急性乙肝呈一过性阳性 (持续5周) , 在慢性肝炎或携带者中可长期阳性。意义是: (1) 它是反映HBV量和传染性强弱的重要指标, 常与HBV-DNA水平一致; (2) HbeAg阳性表示病毒复制, 病情活动和病情发展, 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3) 围产期母亲若HbsAg阳性, HbeAg亦阳性, 新生儿90%~100%被感染,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科学的发展进步, 直接检测血清中HBV-DNA含量已成现实。临床结果表明HBeAg阳性与HBV-DNA并不正相关, 部分HBeAg阴性患者, 其血中存在有复制能力的HBV;母血HBV-DNA含量是评价其传染性的重要指标[2]。HbeAb阳性时则与HbeAg阳性的意义相反, 但最近发现HbeAb阳性仍有部分病例血清中检出HBV-DNA, 表示HbeAb阳性并不能认为体内HBV已被完全清除。HbeAg还是药物治疗的监测指标之一, HBeAg阴性不代表病毒不复制。
(3) 血清抗-HbcIgM与IgG:高滴度的抗HBc-IgM阳性, 是急性HBV感染的标志, 也是诊断急性乙肝的重要参考指标。认为它没有保护作用。抗-HbcIgM在急性乙肝早期100%阳性, 呈高滴度, 可持续6~24个月, 是近期感染标志, 此项指标个体差异较大, 有的感染者1个月以后才出现阳性。14%的感染者持续1年以上。在慢性肝炎或携带者中可持续10年或更长时间, 滴度较低。在原发性肝癌 (PHC) 病人血清中, 抗-HbcIgM多升高 (40%~67%) , 且PHC的相对危险性随着抗-HbcIgM滴度升高而增加。抗-HbcIgG出现较晚保持时间较长, 是过去感染标志。抗HBc阳性与恢复或免疫均无必然联系。
此外, 血清中检测出HBV-DNA和Dane颗粒更说明病毒正在复制。目前对血液中HBV-DNA的检测已经普遍开展, HBV-DNA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存在于血液中, 而且有病毒复制。此项检测既可定性又定量, 是病毒复制水平最敏感最可靠的指标。HBV-DNA-P (DNA多聚酶) 则代表病毒复制的高峰, 与病毒血症有关。
综上所述,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标志物的检测, 是乙型肝炎诊断和健康体检的基本项目。HBV标志物种类较多, 最常检测的项目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e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乙肝病毒前白蛋白、乙肝病毒DNA (HBV-DNA) 等。业已发现HBV由内核与外膜蛋白组成, 外膜蛋白主要成分为表面抗原 (HBsAg) , 其基因组分别编码S、前S1、前S23种蛋白。前S1蛋白Pre-S1由108或119个氨基酸组成, 于HBV病毒复制期出现, 乙肝病毒前白蛋白在病毒感染、装配、复制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等方面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传染性标志物主要为HBeAg、HBV-DNA、DNAP、前S1蛋白、前S2蛋白。后几项检查国内尚未普及, 不作常规检查。
参考文献
[1]李贵玲, 李威, 贾丽, 等.280例HBV-DNA阳性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 22 (5) :496~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