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病毒(精选7篇)
指标病毒 篇1
指示病毒指的是一种在消毒灭菌实验中用以减少危险性和传染性、培养容易的病毒类型,其对消毒灭菌的实验效果有一定的评价作用[1]。噬菌体是由Twort和D.Herelle发现的,定义为真菌、感染细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合称[2]。为研究临床使用噬菌体作为指示病毒对于消毒灭菌的效果评价,笔者选取大肠杆菌T7噬菌体作为指标病毒,进行三氯异氰尿酸灭活实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消毒液置备
分别置备有效氯浓度为150(A)、150(B)、200(C)、250(D)mg/L的三氯异氰尿酸溶液各4mL,并将其分A、B、C、D四组备用。
1.2 悬液置备
取2mg/L的氯化钙溶液和1000mg/L的葡萄糖溶液混合,制备营养培养基。将20mL培养基置入三角烧瓶,临床取宿主菌新鲜幼龄大肠杆菌进行纯化分离后接种入培养基。将烧并放在150r/min、37℃的环境中振荡培养,约4~5h后取出。将自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T7噬菌体悬液(感染系数为10~50)滴入烧瓶,再继续振荡培养约2h。将悬液进行8000r/min的离心操作,约15min,后取上清液,采用双层琼脂噬斑定量法进行计数,备用。
1.3 试验方法
在无菌条件下,将已配置好的噬菌体悬液取出分别置入4个烧杯中,A1烧杯0.5mL,B1、C1、D1烧杯各1mL。将A1烧杯中的噬菌体悬液与0.5mL浓度为30g/L小牛血清白蛋白溶液混匀,置于20℃恒温箱中5分钟后取出,加入4mL浓度为150mg/L的三氯异氰尿酸溶液,混合均匀;B1、C1、D1烧杯中分别倒入浓度为150(A)、200(B)、250(C)mg/L三氯异氰尿酸消毒溶液。四个烧杯均放置约10~15min,待溶液混合均匀后,分别取出0.5mL混合液至四个4.5mL的中和剂试管中(A2、B2、C2、D2),作用10min取0.5mL样液进行双层琼脂法噬斑计数。后取B2中剩余混合液,分成3份,分别置于10℃(E)、20℃(F)、30℃(G)环境下10分钟,取出测定噬斑量。
1.4 观察指标
通过实验结果计算灭活率(%),分别计为A3、B3、C3、D3、E、F、G,比较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学分析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B3、C3、D3随着消毒液浓度的增加,灭活率增大,C3、D3分别与B3比较具有显著差异(χ2=5.96、7.28,P<0.05),C3、D3比较无显著差异(χ2=2.59,P>0.05);150mg/L消毒液加小牛上清液的灭活率为98.574%,明显低于B3,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差异(χ2=7.39,P<0.05)。
由表2,不同温度条件下灭活率不同,10℃灭活率99.794%明显低于20℃灭活率99.995%(χ2=9.78,P<0.05),30℃灭活率99.665%明显低于20℃灭活率99.995%(χ2=8.56,P<0.05)。
3 讨论
三氯异氰尿酸属于有要类含氯化合物,具有较明显的杀菌活性,常被临床应用[3,4],其对T7噬菌体也有较好的杀灭作用。有研究表明噬菌体的选择应具有可操作性、安全性、稳定性、易培养等特点,大肠杆菌T7噬菌体属于感染大肠杆菌的一种烈性噬菌体,是短尾噬菌体科中具有代表性的病毒株,其无包膜、双链线型DNA、易繁殖、性质稳定、且在恶劣环境下也不易遭到破坏[5,6,7],因而本组研究选用了该噬菌体作为指示病毒,以期获得更加科学的研究结果。
在诸多消毒相关的文献研究中我们发现,多种因素可能影响到消毒效果,包括消毒液浓度、消毒时间、混合物、温度条件等[8],本组研究主要以消毒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为研究指标进行探讨。通常情况下,消毒剂浓度越高,其杀灭效果越好,这在本组研究中得到证实,随着三氯异氰尿酸从150mg/L一直增长到250mg/L,同等环境和操作条件下的灭活率逐渐升高,C3、D3分别与B3比较具有显著差异,C3、D3比较无显著差异,分析当消毒液浓度达200-250mg/L之间的某一浓度时,灭活率即可达到100%,因而C3与D3的灭活效果相差无几。但是加入小牛上清液的A3组灭活率明显下降,分析为有机物起到了保护作用。有机物能够在病毒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这使消毒溶液难以直接接触病毒,使噬菌体无法被杀灭。因而笔者建议在存在有机物干扰的环境下,可考虑适当加大消毒液浓度以期获得更好的杀菌效果。
一般规律认为,随着温度的升高,消毒液的杀菌活性增大,会产生更强的灭菌效果。但在本组研究中我们发现,温度从10℃上升为20℃时,灭活率明显增加,但温度从20℃上升至30℃时,灭活率反而下降。笔者分析这可能由于氯本身属于易挥发元素,当温度提升时,使三氯异氰酸溶液中存在的有效氯浓度降低,从而影响了消毒液的杀菌效果。
总之通过本组研究我们发现,噬菌体是评价三氯异氰酸消毒效果的较好指示病毒,且消毒液浓度越高,其消毒效果越佳,但高温可能通过降低消毒液的浓度而影响消毒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昭斌,张朝武.消毒效果评价中指示病毒的应用[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5):528-530.
[2]周强,汤春梅,张言斌,等.噬菌体生物扩增法检测肺泡灌洗液结核分枝杆菌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6):159-160.
[3]Poschetto LF,Ike A,Papp T,et al.Comparison of the sensitivities of noroviruses and feline calicivirus to chemical disinfection under field-like conditions[J].Appl Envirorr Microbiol,2007,73(17):5494.
[4]陈昭斌,张朝武,许欣,等.三种噬菌体对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剂抵抗力的比较[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40(1):25-27.
[5]陈昭斌,张朝武.MS2噬菌体在消毒学应用研究中的进展[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2):181-183.
[6]张文福,蒋莉,袁庆霞.流感病毒对消毒处理抗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5,22(2):121-122.
[7]余明军,孙学军,禄韶英,等.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淘选及鉴定胃癌特异性结合肽[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0,17(10):1050-1052.
[8]庞亮亮,孙建和.化脓性链球菌毒力演化的载体——噬菌体[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26(8):784-785.
指标病毒 篇2
【关键词】乙型肝炎;基因分型;转氨酶;T细胞亚群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78-02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造成。近年来有研究认为,HBV-DNA可以分为A-H八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感染能力不同,感染机体后造成肝细胞损伤的程度也不同[1]。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乙肝患者HBV感染指标、病毒复制水平与基因分型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在我院确诊为乙型肝炎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诊断且未接受抗病毒和免疫治疗,设计特异性引物序列并进行PCR扩张,根据结果判断HBV-DNA的分析,根据分型不同分为B型组和C型组。B型组共45例,包括男性/女性:28/17例,年龄57.79±6.92岁;C型组共35例,包括男性/女性:22/13例,年龄58.11±6.7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无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检测样本采集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外周静脉血并分为两份,一份离心后取血清,另一方直接保存为抗凝血。
1.2.2 HBV-DNA载量
采用DNA提取分离试剂盒抽提血清样本中的乙肝病毒DNA,而后进行PCR扩增,根据扩增曲线计算DNA拷贝数。
1.2.3 转氨酶含量
采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血清样本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
1.2.4 T细胞亚群
取抗凝血,分别加入CD4、CD8亚群表面标志性物质的单克隆抗体进行孵育,而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并计算不同T细胞亚群所占比例。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对检测所得数据进行录入,对两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按照P<0.05判断组间有差异。
2、结果
2.1 HBV-DNA载量
C型组患者的HBV-DNA拷贝数(4.85±0.56)lgcopies/mL,高于B型组患者的HBV-DNA拷贝数(2.91±0.34)lgcopies/mL,t=7.029、p<0.05。
2.2 转氨酶含量
C型组患者的ALT(121.23±15.62)U/L、AST(140.94±17.20)U/L,均高于B型组患者的ALT(87.49±10.08)U/L、AST(91.31±11.45)U/L,t值分别为6.884、6.391,p均<0.05。
2.3 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
C型组患者的CD8+T细胞亚群含量(21.45±3.34)%,与B型组患者的CD8+T细胞亚群含量(22.18±3.1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C型组患者的CD4+T细胞亚群含量(29.24±3.95)%、CD4+/CD8+比例(1.36±0.17),低于B型组患者的CD4+T细胞亚群含量(37.71±4.86)%,CD4+/CD8+比例(1.70±0.21),t值分别为6.019、5.866,p均<0.05。
3、讨论
HBV中S基因的全序列与人体全基因组序列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根据S基因序列的差异可以将HBV分为A-H八种不同的基因型,在我国以B型和C型最为常见,北方人群以HBV-C基因型为主,而南方则以HBV-B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也占到一定比例。近年来的研究认识到,不同基因型HBV对机体的感染能力不同,这也是导致乙型肝炎患者病变程度不一致的内在原因[2]。
HBV感染机体后最突出的表现在于病毒DNA自身不断复制并对正常肝细胞进行攻击。HBV的自身复制能力越强,体内DNA载量也越高,进而会导致肝细胞损伤加重。因此,检测HBV-DNA的拷贝数能够准确反应病毒的感染能力。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C型组患者的HBV-DNA病毒载量高于B型组。这就初步提示C基因型HBV在感染肝细胞后的复制能力较强,可能会造成肝细胞更严重的损害。
肝细胞内含有丰富的转氨酶并参与机体内多种物质的代谢,当细胞受到HBV的攻击后会发生破裂并导致胞浆内的转氨酶释放入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是反应肝细胞损伤程度最常用的两种转氨酶。本研究通过分析血清中转氨酶的含量可知,C型组患者血清ATL和AST含量高于B型组,由此说明C基因型HBV对肝细胞的损伤程度较重,这也与C基因型HBV复制能力较强的结果相吻合。
机体免疫功能是清除HBV的主要机制,其中T细胞所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对于抵抗病毒入侵、清除HBV具有重要作用。CD4+T淋巴细胞是细胞免疫的执行者,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来促进免疫细胞成熟、具有明确的抗病毒作用;CD8+的功能是通过细胞溶解作用来清除病毒,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效应。HBV感染会造成免疫功能损伤,本研究分析通过分析免疫功能指标可知,C型组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含量以及CD4+/CD8+T细胞比值低于B型组,这就说明C基因型HBV感染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伤较大。
综合以上讨论我们总结如下:C基因型病毒感染乙肝患者的整体病情比B基因型感染患者严重,表现为HBV-DNA载量更高、肝细胞损伤和免疫功能损伤更严重。
参考文献
[1]林娟娟,张宝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病毒基因分型与部分肝功能指标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9):1256-1257.
指标病毒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病毒性肝病患者33例作为观察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6.54±9.84)岁;选择同期来本院进行体检的33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46.87±9.96)岁。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针对观察组患者以及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进行生化检验指标检测,即在受检者空腹的情况下进行静脉血采集(5 ml),然后对血液标本进行分离,之后采用美国魅力4000生化机对其进行检验,使用的试剂、质控品及标准品均来自上海复星长征医学有限公司,然后将具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白蛋白、总蛋白、球蛋白、白球比的差异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总蛋白含量为(83.19±8.95)g/L、球蛋白含量为(37.54±4.32)g/L,均高于对照组的(72.41±7.53)、(25.86±3.29)g/L(P<0.05);观察组白蛋白含量为(39.69±2.62)g/L、白球比为(1.06±0.35),均低于对照组的(48.87±3.05)g/L、(1.89±0.42)(P<0.05)。见表1。
3 讨论
病毒性肝病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损伤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寻找一个有效的检查方法进行诊断,从而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研究主要针对病毒性肝病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经生化检验指标检测后,探究相关数据的差异性。
通过结果得知,观察组的总蛋白含量为(83.19±8.95)g/L、球蛋白含量为(37.54±4.32)g/L,均高于对照组的(72.41±7.53)、(25.86±3.29)g/L(P<0.05);观察组白蛋白含量为(39.69±2.62)g/L、白球比为(1.06±0.35),均低于对照组的(48.87±3.05)g/L、(1.89±0.42)(P<0.05),说明针对患者进行生化检验指标检测,能够有效通过检验指标后的各项数据判断出患者的病情,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为临床治疗奠定诊断基础。病毒性肝病患者的白蛋白、白球比的数值异常降低,总蛋白、球蛋白的数值异常升高,说明通过检验患者自身各项数值,能够了解患者的肝脏损伤程度
蔡远凤
综上所述,针对病毒性肝病患者进行生化检验指标检测后,能够有效通过各项数据的变化情况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判断,其诊断结果较为准确。在临床上采用生化指标检测病毒性肝病已经是医院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检查项目,其能够有效提高疾病的临床诊断检出率,从而为后续的治疗奠定诊断基础。
摘要:目的 探究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生化检验指标的应用以及意义。方法 33例病毒性肝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3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生化检验指标检测。比较两组的白蛋白、总蛋白、球蛋白、白球比。结果 观察组的总蛋白含量为(83.19±8.95)g/L、球蛋白含量为(37.54±4.32)g/L,均高于对照组的(72.41±7.53)、(25.86±3.29)g/L(P<0.05);观察组白蛋白含量为(39.69±2.62)g/L、白球比为(1.06±0.35),均低于对照组的(48.87±3.05)g/L、(1.89±0.42)(P<0.05)。结论 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生化检验指标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相关指标的数值变化能够有效判断患者的具体病情,从而给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病毒性肝病,生化检验指标,应用
参考文献
[1]何建清.病毒性肝病生化检验指标变化特点及其诊断价值分析.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8):7-8.
[2]甘云辉,徐亮,夏冬,等.乙肝病毒pre-S1基因的研究现状.现代临床医学,2011,37(1):8-10.
指标病毒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3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4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为观察组, 同期的46例健康小儿为对照组。对照组的46例健康小儿中, 男24例, 女22例, 年龄4.3~13.5岁, 平均年龄 (8.8±1.3) 岁。观察组的4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 男25例, 女21例, 年龄4.3~13.6岁, 平均年龄 (8.9±1.2) 岁, 病程3.0~21.5 d, 平均病程 (6.5±1.2) d, 严重程度:轻度17例, 中度16例, 重度13例。两组小儿的男女比例和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取两组小儿的外周静脉血进行检测, 将静脉血标本离心后, 取部分血清进行检测, 检测指标为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 、Ⅳ型胶原 (CⅣ) 及胶原蛋白Ⅲ (PⅢP) , 上述指标均以对应指标的ELISA定量试剂盒进行检测。然后将两组小儿的血清纤维化指标分别进行统计与比较, 并比较观察组中轻度、中度及重度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检测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健康小儿的血清MMP-9、CⅣ及PⅢP水平分别为 (3.52±0.51) μg/L、 (50.32±6.35) μg/L及 (6.52±1.12) ng/L, 观察组的血清MMP-9、CⅣ及PⅢP水平分别为 (9.24±1.14) μg/L、 (94.57±10.41) μg/L及 (15.64±1.83) ng/L。观察组的检测水平明显地高于对照组健康小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轻度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血清MMP-9、CⅣ及PⅢP水平分别为 (5.10±0.72) μg/L、 (68.71±8.95) μg/L及 (9.26±1.46) ng/L, 中度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血清MMP-9、CⅣ及PⅢP水平分别为 (8.46±1.01) μg/L、 (90.10±10.17) μg/L及 (14.50±1.75) ng/L, 重度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血清MMP-9、CⅣ及PⅢP水平分别为 (10.97±1.27) μg/L、 (112.51±12.63) μg/L及 (21.34±2.05) ng/L。重度心肌炎患儿的检测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及中度患儿, 中度患儿的检测水平则明显高于轻度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在小儿中的发病率较高, 此类患儿中轻症者无明显表现, 重症患儿可出现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等, 因此对此类患儿的诊治重视程度极高[2]。另外, 此类患儿的心肌受损明显, 而心肌纤维化也是此类疾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对于其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的变化研究仍相对不足, 因此进一步探讨的价值较高[3]。本文中就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研究显示, 此类患儿的血清MMP-9、CⅣ及PⅢP等纤维化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小儿, 且疾病越为严重的患儿血清表达水平也越高, 说明上述血清指标对疾病的诊断及严重程度的了解价值均较高, 且有效地肯定了上述血清指标在本类疾病患儿中的检测价值。
参考文献
[1]江东华, 罗斌, 孔小平, 等.病毒性心肌炎猝死心肌MMP-9和TGF-β1表达与心肌纤维化的关系.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8, 23 (3) :163-166.
[2]郭春艳, 汪翼, 方艳妮, 等.苦参素抗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纤维化作用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 2010, 48 (4) :273-278.
指标病毒 篇5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样本均取自2012年6月-2015年10月至我院就诊的患者, 排除HIV及HCV以外的肝炎病毒感染、贫血及其他肝脏疾病 (如: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等) 、3个月内无铁剂或血制品输入史。筛选出63例HCV-IgG金标法及ELISA结果均为强阳性样本, 按HCV-RNA (UI/ml) 结果分为:高复制组 (n=21) , HCV-RNA≥1×106;低复制组 (n=18) , 1×103≤HCV-RNA<1×106;病毒清除组 (n=24) , HCV-RNA<1×103。随机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 各组间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检测全部样本的SF、SI以及HCV-IgG阳性样本ALT。排除“胆-酶分离”后分为肝功异常组 (ALT>40U/L) (n=26) 及肝功正常组 (n=37) , 两组年龄和性别无差异 (P>0.05) ;检测肝功异常组的HA并分析其与SF、SI的相关性。
1.2主要仪器与试剂HCV-IgG:ELISA法初筛, 强阳性者金标法复检;ELISA试剂购自沈阳惠民公司;金标试纸条购自英科新创公司。HCV-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试剂购自科华公司, 仪器为美国PE公司PE7700定量PCR仪。ALT、SI:日立7600全自动分析生化检测。ALT试剂购自中生北控公司, SI试剂购自北京利克曼公司。SF:化学发光法, 仪器及试剂均购自为美国雅培公司。HA:放射免疫技术检测, 仪器为SN-67全自动双探头放射免疫γ计数仪, 试剂购自上海海军研究所。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及仪器操作规程进行。
1.3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2003对数据进行整理, 并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多组均数行显著性检验, LSD法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 非正态分布计量值采用轶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 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丙肝患者SF、SI与外周血HCV复制量的关系63例丙肝患者的SF和S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其中病毒清除组SF明显高于高复制组 (P<0.05) 及低复制组 (P<0.05) , 高复制组和低复制组之间SF无明显差异 (P>0.05) 。SI在3组丙肝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病毒清除组比较, △P<0.05。
2.2丙肝患者肝功能与血清铁指标的关系轶和分析发现, 肝功异常的丙肝患者SF和SI均明显高于肝功正常患者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丙肝患者血清铁指标与HA的相关性26例肝功能异常的患者血清HA与SF无显著相关性 (r=0.192, P=0.349) , 但与SI呈弱正相关 (r=0.373, P=0.061) , 见图1。
注:图1A, SF与HA无显著相关性;图1B, SI与HA呈弱正相关。
3讨论
铁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是机体必要元素, 参与生物氧化、ATP生成等生物学过程。另一方面, 过量铁有氧化毒性, 能引起细胞和组织损伤甚至诱发癌变[5]。HCV感染容易诱发肝纤维化, 最终导致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有学者提出铁过载引起的肝氧化损伤可能是其重要诱因[6]。Keisuke等[1]认为HCV病毒蛋白能引起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 (C/EBP) 同源性蛋白CHOP的增高, 抑制C/EBP-α的活性, 进而下调铁负调节激素-铁调素的合成, 引起循环铁量过高, 也许是HCV容易诱发机体铁过载的主要原因。
SF是现阶段判断体内铁储量最常用的血清学指标[7], 本研究显示, 丙肝患者SF及SI水平均高于健康人, 提示丙肝患者体内铁储量高于正常水平, 且能良好的体现在血清学检查中。由于肝脏是铁贮存和代谢最主要的脏器[4], 因此也不可避免地成为铁过载疾病中最主要的受累器官。同时笔者发现, 肝功异常的丙肝患者血清铁指标明显高于肝功正常的患者, 由此推测在铁负荷状态下, 铁也许是HCV感染加重患者肝损伤的协作因素。
本次研究同时显示对于外周血存在病毒复制的丙肝患者, 其SF及SI并未随HCV-RNA增高而明显变化, 结果与近段时间国内研究相仿[8], 提示丙肝患者外周血铁指标可能与病毒复制无直接关系。HCV感染能诱发循环铁上升[1], 但Drakesmith等[9]指出肝特定蛋白与HCV非翻译区结合具有铁依赖性, 铁能通过影响HCV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而增加HCV翻译活性以利于HCV增殖, 这过程需要消耗铁。笔者认为, SI能在不同病毒载量患者中保持稳定的潜在原因可能是上述两者在病毒感染过程中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但事实与否, 则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深化论证。SF在病毒清除组呈最高水平, 可能由于肝脏是合成铁蛋白的主要场所[5], 机体对病毒的免疫清除过程杀伤肝细胞导致胞内铁蛋白外流, 引起SF水平大幅度的上升;这同时也可能是结果中肝功异常组SF高于肝功正常组的原因。
肝纤维化是以细胞外基质过量沉积为特征的病理结果, 铁在肝纤维化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0]。HA主要反映肝脏内皮细胞功能及受损程度, 有报道称[11]血清HA是反映相关性和灵敏度的最好指标。SI由于其电子不稳定性可直接参与对肝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 本次结果也显示在肝功异常的患者中, 血清HA与SI呈较弱正相关;提示SI也许可作为丙肝患者预测肝纤维化发生风险的监控参数之一。但SF与HA无明显相关, 与近期研究[12]结果有所出入。笔者认为, 铁蛋白作为铁储存的主要载体, 其与铁离子之间的转换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4], 两者并不绝对一致。因此对于SF在肝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仍需扩大研究样本量及结合病理分析进一步考究。
综上所述, HCV感染能引起患者血清铁指标增高, 上升程度与外周血病毒载量无关, 但可能与肝损伤程度相关。提示对于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同时留意监测机体铁水平, 也许会对患者的愈后良好有积极意义。丙肝患者SI与血清HA存在一定相关性, 也许可作为预测肝纤维化发生风险的指标。
摘要:目的:探讨丙型肝炎 (下称“丙肝”) 患者外周血铁指标与病毒载量及血清透明质酸 (Hyaluronic acid, HA) 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3例丙肝患者行外周血HCV-RNA检测, 按病毒载量分为高复制组 (n=21) 、低复制组 (n=18) 、病毒清除组 (n=24) ;同时检测20例健康对照者及上述3组患者血清铁蛋白 (Serum ferritin, SF) 及游离铁 (Serum iron, SI) , 分析组间差异。选取其中26例肝功能异常 (ALT>40U/L) 的患者样本, 分别探讨其SF、SI与HA的相关性, 并观察与肝功能正常患者相比, SF和SI的变化。结果: (1) 丙肝患者SF和SI均高于对照组 (P<0.05) 。清除组SF显著高于高复制组 (P<0.05) 及低复制组 (P<0.05) , 高、低复制组之间SF无统计学差异 (P>0.05) ;SI在3组丙肝患者之间无明显变化 (P>0.05) 。 (2) 63例丙肝患者中, 肝功能异常组 (n=26) SI、SF均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组 (n=37) (P<0.05) 。 (3) 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HA与SF无显著相关性 (r=0.192, P=0.349) , 但与SI存在弱正相关 (r=0.373, P=0.061) 。结论:丙肝患者外周血铁指标明显高于健康人, 且可能与肝损伤有关。丙肝患者SI与血清HA弱相关, 提示SI也许可作为评估肝功能损伤及纤维化发生风险的指标之一。
指标病毒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0例2008年5月—2010年5月住院和门诊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试验组, 男121例, 女79例, 年龄18岁~44岁;将2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男102例, 女98例, 年龄16岁~50岁。肝功能损害以实验室常规检查为依据, 即肝功能6项指标中任一项异常视为肝功能损害, 排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
1.2 方法
(1) 标本的采集及检测:要求受检者1周内停服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 禁食12 d以上, 未进高脂、高蛋白食物。抽取受检者静脉血4 mL, 以3 500转/m in离心15 min, 取血清按试剂操作说明进行操作。 (2) 检测方法:肝功能6项均使用山东博科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 用深圳蓝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凝血四项使用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用日本产血凝仪测定。 (3) 肝功能损害和凝血四项异常评价标准:以试剂厂家提供参考值为判断依据, 其测定值不在参考值范围内即为异常。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功能6项中, 血清总胆红素 (TBiL) 、血清直接胆红素 (DBiL) 、丙氨酸转氨酶 (ALT)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总蛋白 (TP) 、血清白蛋白 (ALB) 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凝血四项中,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 (Pr) 的主要场所, 绝大多数凝血因子是由肝脏参与合成的, 当肝脏受到损害时, 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成熟都会出现障碍, 从而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1]。
血液凝固是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完成的, 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 其延长表示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单独或联合缺乏;PT反映外源性凝血, 其延长表示凝血因子Ⅱ、Ⅶ、Ⅹ单独或联合缺乏;而TT延长则反映纤溶活动增强,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FIB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也是由肝脏合成的, 其下降表示肝脏合成功能减退、并发D IC或原发性纤溶分解代谢增多[2]。
凝血四项虽然随着肝功能损害而发生改变, 但是每个指标发生变化的时间和速度不一样, 可能与患者肝功能损害的时间长短有关。如:FIB在轻度慢性肝炎时变化不明显, 而在急性肝炎时明显延长;TT在重型肝炎时延长最为明显;PT灵敏度最高, 肝功能损害者其PT都延长;APTT的敏感度近似于PT.
总之, 肝功能损害患者凝血四项的同时检测, 能从多个角度反映凝血功能的变化, 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 对临床治疗、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肝功能损害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受检者进行血清总胆红素 (TBiL) 、血清直接胆红素 (DBiL)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血清总蛋白 (TP) 、血清白蛋白 (ALB) 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凝血酶时间 (TT) 、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 (APTT) 、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测定。结果 TBiL、DBiL、ALT、AST升高, PT、TT、APTT延长, FIB下降。结论 凝血功能可以多角度地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 对临床治疗、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王鸿利, 支立民.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因子变化的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2, 21 (10) :144-145.
指标病毒 篇7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抗病毒药物
乙型肝炎导致的肝硬化在临床较为常见,活动性肝炎病毒会进一步加重肝硬化病情,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等一系列并发症,也更易促发肝癌。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所致肝硬化的基础治疗,通过降低病毒活性以减少其对肝细胞的损伤,发挥保护肝功能的作用[1]。单纯抗病毒治疗可产生一定的耐药性,长期应用效果减弱。还原型谷胱甘肽属于非酶性抗氧化剂,通过巯基氧化-还原状态的转换作为可逆供氧体,在细胞内提供氧化保护,减少甚至阻断体内过多氧自由基的进一步损伤[2]。本研究主要分析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接受单纯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对照组以及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43~75岁,平均(57.65±8.85)岁,病程5~14年,平均(8.27±3.27)年;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42~76岁,平均(58.85±8.63)岁,病程6~15年,平均(8.31±3.05)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嘱患者卧床休息,保证热量摄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给予护肝、降酶、退黄综合治疗。对照组加入抗病毒治疗,具体如下:拉米夫定(安徽贝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618)100 mg口服,1次/天,以30 d为1疗程。观察组患者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具体如下:还原型谷胱甘肽(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0667)口服,1.2 g/d,以30 d为1疗程;拉米夫定用法用量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清HBV-DNA载量及肝功能
患者接受治疗后,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PCR法结合荧光探针的体外扩增技术测定血清HBV-DNA载量,采用ELISA法测定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
1.3.2 血清丙二醛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
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提取血清后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采用比色法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水平。
1.3.3肝纤维化及凝血指标
患者接受治疗后,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肝纤维化指标,包括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黏连蛋白(laminin,LN)、C型胶原(collagenⅣ,Ⅳ-C)。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日本东亚公司CA-530)检测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e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g time,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血清HBV-DNA载量及肝功能
观察组患者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后的血清HBV-DNA载量、ALT、AST、TBIL以及DBI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 血清丙二醛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丙二醛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后的血清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2.3 肝纤维化及凝血指标
观察组患者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后的血清HA、LN、Ⅳ-C、PT、APTT及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3。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大多数肝硬化患者的病因,相比于其他病因所致肝硬化,CHB后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肝细胞癌的几率更大,发生肝功能失代偿的速率也更快,故需积极治疗以控制病情活动度。抗病毒治疗是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基础治疗,通过抑制体内HBV复制、减少肝细胞损害来达到改善患者肝功能及延长生命的作用[3]。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为核苷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等,其中拉米夫定应用最广泛。已经有较多研究证实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但是在长期应用中耐药率逐渐上升,药物应用效果也逐步下降,需要加入不同作用机制的其他药物扩大疗效[4]。
还原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属于非酶性抗氧化剂,由谷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组成,参与人体内三羧酸循环,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保持细胞膜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GSH联合抗病毒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最新方式,在降低病毒复制活跃性的同时进一步减少肝细胞损伤[5]。本研究分析了两组患者的HBV-DNA复制及肝功能情况,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后的血清HBV-DNA载量、ALT、AST、TBIL及DBI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提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更有利于控制乙肝病毒复制,减少肝功能进一步损害[6]。
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均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GSH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属于抗氧化治疗,通过巯基氧化-还原状态的转换作为可逆供氧体,在细胞内的水相提供氧化保护,发挥保护肝硬化患者的细胞功能进而优化肝功能的作用[7]。上述研究比较了两组患者的血清MDA及GSH-PX水平,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血清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MDA是毒性最大的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可以改变细胞膜结构、降低细胞膜ATP酶活性,常用作脂质过氧化的指标。GSH-PX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抗氧化酶之一,可以消除体内过氧化氢及脂质过氧化物,阻断活性氧自由基对机体功能的损伤,是人体内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剂[8]。上述结果提示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入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可以提示机体抗氧化作用,减少甚至阻断体内过多氧自由基的进一步损伤,是患者肝功能优化的内在原因之一。
肝硬化的病理基础是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导致肝内血管闭塞扭曲及狭窄。同时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往往伴随着肝内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进而导致肝细胞功能减退、不同程度凝血功能障碍的出现[9]。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减少星状细胞的激活及胶原纤维的合成,从而阻止肝纤维化的发生。在凝血功能障碍方面,单纯抗病毒药物改善凝血功能障碍效果较弱,加入还原性谷胱甘肽是否会有质的变化不得而知。本研究比较了两组患者的治疗后肝纤维化及凝血功能差异,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清HA、LN、Ⅳ-C、PT、APTT及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提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抗病毒药物可以提高抗肝纤维化作用,同时缓解减轻肝内高凝状态。这可能与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减轻肝内微循环血管痉挛、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肝细胞修复等相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复制并优化肝功能,发挥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缓解肝纤维化进程,值得在日后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ALI SO,DARWISH HA,ISMAIL NA.Modulatory effects of curcumin,silybin-phytosome and alpha-R-lipoic acid against thioacetamide-induced liver cirrhosis in rats[J].Chem Biol Interact,2014,2(16):26-33.
[2]SIM魷N-TALERO M,GARC魱A-MART魱NEZ R,TORRENS M,et al.Effects of intravenous albumin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episodic hepatic encephalopathy: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y[J].J Hepatol,2013,59(6):1184-1192.
[3]FACCIORUSSO A,AMORUSO A,NEVE V,et al.Role of vaptans in the management of hydroelectrolytic imbalance in?liver cirrhosis[J].World J Hepatol,2014,6(11):793-799.
[4]吴玉兰,黄书明,陈琳,等.Th细胞相关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4):46-49.
[5]杨焕东,杨桂莲,张春元.肝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内皮抑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6):2034-2036.
[6]DASKALOV V,BELOKONSKI E,POPIVANOV G,et al.A case of synchronous bleeding from esophageal varices and appendixin a patient with 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J].Khirurgiia(Sofiia),2014,22(2):96-99.
[7]DUMITRESCU SR,POPESCU D,PURCAREA VL,et al.The benefits of using Sentinel Web Dashboard in medicine:IT solution for monitoring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 with liver cirrhosis[J].J Med Life,2014,7(2):205-210.
[8]李强,李友生,张贵利.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MDA、GS H-PX水平的影响[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9,21(5):294-296.
【指标病毒】推荐阅读:
血清病毒学指标06-02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05-13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07-26
一个Linux病毒原型分析病毒防范07-01
猪圆环病毒与猪瘟病毒混合感染的诊治07-12
安全病毒07-17
辽宁病毒10-14
木马病毒10-17
病毒程序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