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语言艺术

2024-06-02

教师语言艺术(通用12篇)

教师语言艺术 篇1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半句六月寒。”虽然语言不是蜜, 但却能黏住一切。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会说话的教师不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 但是优秀教师一定是会说话的教师。教师的谈吐体现着自身的修养, 体现着人格的魅力。在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深有体会。作为教师, 我们应如何发挥自身的语言魅力, 展示我们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呢?

一、教师的课堂语言

教师的舞台是课堂, 是三尺讲台。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课堂语言面临着更严格的要求, 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精练、不重复、不啰唆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对专业知识进行不断的研究与理解, 力争吃透、吃准教材。尤其是理科教学, 就必须对概念、性质、定理, 做到先深度把握, 然后精准提炼, 最后通俗解释这三步, 让学生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比如, 在教学如何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时, 教师总结了这样几句话:“大大取大, 小小取小, 大小小大中间找, 大大小小找不到。”这样几句顺口溜, 既愉悦了课堂气氛, 又简化了知识, 可谓一举两得。多年来, 这样深入浅出的例子很多, 使枯燥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趣味化。

(二) 教师语言要幽默、风趣

幽默是生活的调料, 是人类智慧的火花, 是属于艺术性的口语。课堂上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 能活跃气氛, 又能处理突发状况, 还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不喜欢没有幽默感的教师, 反之, 有幽默感的教师, 会自我解嘲, 会转移冲突, 运用智慧巧妙地教化学生。

(三) 教师的语言要有激励性

我想大家都听说过“皮革马利翁效应”, 正是因为教师的一句中肯的表扬或对学生未来的肯定, 左右了学生的情绪, 影响了他的一生。所以教师对待学生犯的错误, 不应是简单粗暴的指责或带有贬低甚至是歧视性的语言, 这样只会使学生更紧张, 甚至思维停滞, 也会拉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举个例子来说, 课上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的答案呢?即使学生回答错误, 教师若能和蔼可亲地对他说:“没关系, 你的答案虽然与本题有些出入, 但思考问题的角度很新颖, 继续换一个角度试试?”这样学生就不会尴尬, 反而会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可见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才能促进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师语言的表现形式

(一) 肢体语言———无声的沟通

语言是表达情感的工具, 肢体语言也是一样。教师不经意的一个手势, 一束目光, 一种表情都会影响学生, 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微妙的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 都在向学生传递着信息。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讲究肢体语言的艺术。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信息的效果等于7%的文字+38%的声调+55%的面部表情及动作,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肢体语言的重要性。那么, 教师应如何正确运用肢体语言呢?

首先, 面部表情要尽可能丰富。教师的喜、怒、哀、乐都体现在面部, 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关注度。所以教师应不吝啬笑容, 给学生一种自然、亲和、明朗、宽容的感觉。

其次, 眼神反应教师心境。研究表明:教师注意学生的次数, 与学生注意力提高成正比例。教师常用的眼神方法有三种:一是环视, 针对全班的学生。比如, 起立时, 教师应首先以一种标准的姿势站好, 同时双眼环视全班所有学生, 要让每一位学生感到教师目光中的温暖和严肃, 同时学生也会自查自纠自己的姿势是否标准。二是专注, 这时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技巧。人们都说:“一心不能二用。”但教师在授课时就必须“一心二用”, 即授课的同时用眼角的余光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听讲状态, 发现违纪行为, 可用眼神注视5秒钟的方法, 让他们收敛并改正。三是虚视, 即似看非看法。一些平时一些表现较好的学生在搞小动作, 他们自尊心很强, 教师可采用看此处而言其他的方法, 点醒他。

最后, 运用手势要适当。比如, 课上气氛过于活跃, 学生积极发言, 开始乱说一气时, 教师可用一个“暂停”的手势, 来制止学生。一个“举手”的动作比千呼万唤更能传情达意。做手势动作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 双臂离开身体, 自然、大方。 (2) 不做手势时, 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 (3) 手势应多变化, 但不能太频繁, 否则学生会眼花缭乱, 事倍功半。 (4) 避免自己习惯性的小动作。

总之, 优秀教师要利用三尺讲台, 尽情展现语言魅力, 恰到好处地使用体态语言, 让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二) 文字语言———师生零距离

与学生沟通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所以教师不妨尝试非见面谈话式的沟通方式。

方式一:作业批注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 教师在批阅作业时也应与时俱进, 不能单一地只体现“对”与“错”, 而更应关注学生作业心理的健康发展。由于课时限制和学生人数较多, 我们不能做到每一个学生都面批面改, 所以, 作业批注是表明教师对学生作业评价的直接而有效的方式。

一则好的批语, 应有充实的内容, 语言优雅精致, 形象鲜明生动。一则好的批语, 就是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一份珍贵的礼物, 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久久不能抹去。

方式二:试卷批阅

素质教育, 提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的考试分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整体情况, 所以教师对于学生试卷的评价不能片面地因分数的高低而一锤定音。试卷上不能只有学生的分数, 应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 个性差异, 在试卷的空白处, 写上内容简洁、言辞亲切的评语。比如表扬性评语:“你的解法真妙”“你真聪明”“你思维敏捷”“祝贺你, 又一次取得好成绩”“再接再厉, 继续努力”。期待性评语:“失败并不可怕, 怕的是失败了就不敢站起来”“不怕差, 就怕不用功”“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付出终有回报, 再接再厉”提示性评语关注学习中的错误:“马虎不改, 难有作为”“数学计算应一丝不苟、慎之又慎”……在这些激励的话语中, 学生既可以直接感受到师爱的暖流, 更可以激发自己继续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方式三:小文章———大舞台

我会时常记录我与学生相处的点滴, 放到班级开辟的“心灵园地”展示出来。一段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定能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 走进学生的心里, 让学生借助我的文章读懂我的良苦用心, 增进师生感情。

教师虽然不是演讲家, 也不是语言学家, 更不是演员, 但是教师却游走于这些角色之间, 他们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一个在舞台上, 一个在讲台上, 一个是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 一个是面对全班的学生, 他们都肩负着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重任。希望教师都能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用完美的语言艺术重塑自己的教育人生!

摘要:教师教育学生, 从事教学活动, 要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 通过说话教育愚者, 赞誉智者。

关键词:课堂语言,肢体语言,文字语言

参考文献

[1]周明华.教师基本功的修炼[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2.

[2]郭启明.教师的语言艺术修订本[M].语文出版社, 1992.

[3] (美) 吉诺特.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M].海南出版社, 2005.

教师语言艺术 篇2

江油市诗城小学 唐以凤

摘要: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课堂教学语言则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中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教师语言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学语言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它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同时又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表现丰富,主要体现在教师语言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通俗易懂,抑扬顿挫,富有节奏,对学生有激励作用等。教师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刻苦磨练,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的艺术性。

主题词: 教师 语言 语言艺术

“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 ——斯大林(苏)《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课堂教学语言则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中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海涅(德)《法国的现状》。语言既有如此大的力量。那么,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在教师的职业生涯过程中,起着哪些作用呢?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又如何提高教师语言艺术呢?下面我将从这几方面谈谈自己对教师语言艺术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作用

1.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作用影响教学质量

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语言艺术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成功的教学无不得益于教学语言的功力,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在于他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注意和求知欲,使教学过程更加趋于科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取喻贴切、出言有章。如果教师不善言辞,讲起课来吞吞吐吐、语无伦次,正像“茶壶倒饺子”一样,那么即使是知识渊博,也很难完成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2.教学语言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

人要想在别人面前敞开心房,却痛感言辞贫乏,生活中很多伟大、重要的智慧都湮灭了,完全归咎于不能及时找到所需的表达形式。——高尔基(苏)《时钟》。无论教学手段多么先进,教学语言艺术的地位和作用是难以被完全取代的。因为课堂始终是一种弥散着语言的环境。在传统的、比较正规的课堂中,平均有70%的时间是教师在讲话。一般来说教师在进行教与学的语言活动时主要包括讲授、解释、讨论、提问、回答、复述、概述、修正或纠正等。在一些非正规的课堂中,学生活动的自由度较大,但言语活动仍是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

3.教学语言艺术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爱因斯坦曾经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它还影响着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首先,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反映着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口才”好的根源在于“脑才”好,会说在于会想。所以才有了叔本华的“谁想得清楚,谁就说得清楚”。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可以探知到教师的思维进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提高其思维能力的水平。直观描述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论概括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师的机言智语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师的语言观点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教师的语言材料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等等。其次,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还是榜样——教师给学生做出的运用语言的最直观、最有效、有声无形的榜样。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习惯与能力的影响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实践证明∶学生受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言之动性、言之生趣的教学语言的长期熏陶,就会逐步产生对语言的浓厚兴趣,进而掌握灵活运用语言的本领。最后,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因为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本身就可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使之从中获得审美感受、激发审美想象、丰富审美情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教学艺术家的语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声音清亮,具穿透力,听来十分舒服;语言丰富多彩,运用自如;简洁明确,生动形象,很有魅力;感情完全投入,声调的轻重缓急、高低快慢、抑扬顿挫的变化,总让人变得那么自然、那么优美„„他们的语言犹如诗歌语言一般的精炼,小说语言一般的生动,散文语言一般的优美,戏剧语言一般的传神等等。这优美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十分丰富的审美材料。学生在这种语言氛围的熏陶下,会培养起较强的审美能力,从而在“乐中学、学中乐”,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对客观事物有很深的感受和体验,并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语言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二、教师的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催化剂”,那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趣味性

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如果大胆地而有有分寸地引入歇后语、笑话、小幽默、小故事等娱乐手法点缀于课堂,可以使课堂充满艺术魅力。幽默是“兴奋剂”。它可以把人的思维调动到最积极状态,寓教于乐,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值得一提的是,再引用时要注意分寸,否则,会适得其反,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一定的“度”,超过了这个度,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2.启发性

启发性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官协调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聚精会神地进入学习境界,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设计好每一堂课的结构,力求每堂课做到开头引人入胜,中间充实丰富,结尾留有余味。对于某些问题教师可以不直接阐明,而是选择适当的时机,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和提出问题,把矛盾摆在学生面前,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发智力,积极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俗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力求把深奥的东西通俗化,把理论的东西实际化,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要做到寓理于事,深入浅出,举例得当,生动有趣,要善于应用联想、比喻、比拟、对偶、对照等修辞手法与科学语言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教师语言的通俗性往往和直观性相联系,所谓“直观性”就是应当形象、逼真、必要时辅以手势、表情和姿态,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如讲“前俯后仰”时,教师可用动作逼真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易于接受,便于理解和记忆,从而能提高讲授效果。

4.节奏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话也是如此。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腔调来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情感。高亢的声音表示激昂和感奋;柔和的声音表示温馨和愉悦;低沉的声音表示悲哀和哀婉„„使语言富有音乐诗词般的音律节奏和变化,讲者朗朗上口,听者愉悦轻松。生物学家认为,适宜的节奏作用于学生的神经系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教学语言的节奏过慢,学生的大脑会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状态,学生会感到不解渴;节奏过快,学生来不及全面处理信息,会造成消化不良,教师也会在“忙”中出错,造成知识“漏网”。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合理调节语调、语速,使教学过程和谐、有效。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理,把知识带进去。”

5.激励性

教师语言必须具有非常强的感召力和激励性,号召时要让学生听了以后,精神振奋,干劲倍增;抒情时,要让学生听了,如沐春风,心旷神怡;点拨时,要让学生低头沉思,豁然开朗。教师有两个任务,即教书和育人。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做人。教师讲话的激励性,那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在用词方面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有进步、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等等。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三、掌握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刻苦磨练,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的艺术性。

1.要吃透教材 “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维的衣裳”。语言功力以渊博的学识为基础,以真知灼见为根本,言之有理有据,道之确凿无误和言简意赅。说到底,艺术性教学语言来源于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和对事物本身的透彻理解。教师要吃透教材,自身思维明晰,逻辑分明,语言贴切,达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的境地。我深有感触,每次抄教案后去上课,总感到辞穷理屈,言不达意。认真分析教材,上课讲解时会心中有数,语言流畅。

2.要博众家之长 良好的课堂教学语言修养是各方面知识综合运用的效果,教师要向哲学家学习语言的深刻,向逻辑学家学习语言的严谨,向语言学家学习语言的规范,向数学家学习语言的准确,向文学家学习语言的生动,向诗人学习语言的精炼,向相声家学习语言的幽默,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通俗。只有这样,教师的语言储备才能丰富起来。

3.要苦练基本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寓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教学语言的获得,要经过长期的刻苦磨练。就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需要每位教师学习一辈子。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发生读错音,字不认识的现象,或者一篇课文,怎样读出感情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平常的积累与练习。

4.要有强烈的事业心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如果一个教师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他就不会拥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教师只有怀着对教学工作的高度热情,对学生深深的挚爱和对课程的浓厚兴趣,才能讲好课才能有利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发展。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艺术 篇3

一、运用鼓励性语言去评价

课堂上,有些后进生或胆小的学生,因为自信心不足,过于腼腆,不敢举手或者因怯场而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这时,需要教师给予鼓励,给予宽松的课堂环境,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之情,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我让一个后进生读蝴蝶怎么飞到蝶谷那一段话。她结结巴巴地读过后,怯生生地望着我。我看出了她的怯意,笑眯眯地说:“小蝴蝶,你飞得很慢,一路上很辛苦,是吗?但你看到了许多美丽的花草,和同伴们聚在一起,一定很开心、很激动,别着急,慢慢读,要相信自己!”请你再读一次。这一次她有信心了,读得也流利多了。在以后的读书活动中她更积极了。

再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第二节描写丹顶鹤的美丽那一段时,我问:“丹顶鹤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我让一个平时胆小的学生回答,看到他发言有些紧张,我除了给他一个灿烂的笑脸,还走到他身旁,摸摸他的头,说:“你是好样的,别紧张,老师相信你有能力答好的!”他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了,很快地回答出:“洁白的羽毛,鲜红鲜红头顶……”这时我鼓励他说“你真是好样的”,此时他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他在以后的课堂发言中也更大胆了。

二、运用表扬性语言去评价

如果说鼓励评价是唤醒学生的话,那么表扬评价就是鼓舞学生。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精彩的发言和课堂上所表现的闪光点,对学生回答的某个方面及时地表扬,能迅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在教学《拉萨的天空》一文时,当一个学生有感情地读完课文后,我是这样评价的:“你读得真美,就像一个播音员,仿佛把老师带到了西藏,看到了美丽的拉萨。”采用表扬语言去评价,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只有自信、愉悦地投入到课堂中学习,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三、运用提升性语言去评价

当学生发言很简练或者太过于复杂时,我说“你能将其中的重点词语强调出来读吗”“你的回答不错,能去掉回答中重复的部分吗”“你已经抓住了这个问题的关键,希望你能再有条理地把它说出来”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把想表达的意思说清楚,把话说精练;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我说“你的回答与众不同,能让我们知道你思考的过程吗”,这样让“错误”与“正确”发生矛盾冲突,再从冲突中发现、探究知识,有助于学生体悟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提高自我。

四、运用体态性语言去评价

在教学中除了有声语言之外,教师还需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如在教学《青蛙看海》一文的结尾处“它们已经跳完了台阶,到达了山顶”时,我问:“这时青蛙会说些什么呢?”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创意时,我多点头,多跷起大拇指。再如学习《三顾茅庐》刘备站在草堂台阶下等待诸葛亮醒来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肯定诸葛亮没有睡着,他在考验刘备有没有诚心。”我非常欣赏这位学生能这样质疑,走到他身边说:“你真爱动脑筋,竟和老师想的一样,咱们来握握手吧!”学生的手与我的手紧握在一起,他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这激动来源于教师充满情感的评价,这激动渗透着教师的关爱、包容和鼓励。

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等,这些“润物细无声”的体态语言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让其在自信中得到提高。

五、运用模糊性语言去评价

模糊评价这一概念,很早就有教育专家提出来了,但真正能掌握并且灵活地运用它,实在不容易。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许多问题很难给出明确答案(或标准答案),你硬是要给,结果也不一定对,还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死胡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模糊评价不可少。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课文最后一段时,我出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我说:“请小朋友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溜走了,乌鸦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们稍加思考,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学生说:“乌鸦很伤心,心想:哎!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当。”有的学生说:“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就能把肉吃了……”正当我想总结时,有一位男生忽地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么,我以后还可以再去找。”此时学生哄堂大笑。我想这本来就是要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没有哪一种想法绝对正确,只要学生想象合理,我都予以肯定,加以赞赏。因此,我什么话也没说,拍起了双手,随即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总之,课堂语言评价,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既要掌握评价的技术,又要熟稔评价的艺术,让各种评价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创造出感情融洽的课堂;让更多的学生乐学、会学、渴望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责编 张亚莎)

谈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4

第一、严格的规范性。规范性是指符合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语文教师还担负着学生语言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规范性显得十分重要。

语言的规范性包括语音规范,词汇规范,语法规范和修辞规范几个方面。教师口语在语音方面要求使用普通话标准语音,做到发音清晰,吐字准确。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四川方言区,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有的教师平翘舌不分,有的教师把“机械”读成“jījiè”,这些都是违反语音规范的表现。对语言中出现的一些尚不稳定的新鲜词、洋词也应持慎重态度。语法方面要求符合普通话规范语法,力求避免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失调等不规范现象。不用方言语法,如不把“请坐下来”说成“请坐起来”。修辞方面,要求符合语用习惯,避免用词不当、重复罗嗦、生拼硬凑、前后矛盾、不合语体等。

第二,明确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运用不同的语言,即因材施教的意思。它要求对不同的教材内容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还要具有灵敏性和随机性。

第三,鲜明的教育性。教师的语言必须鲜明地反映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能以思想充实的语言武装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心灵,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他们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一代新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要把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感情灌输到青少年一代的心中。在中小学教育中,渗透着感情的道理更能激励青少年学生。娓娓动听的故事,扣人心弦的英雄事迹……远胜过干巴巴的道德说教。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恰当地用富有教育性的语言,把思想教育巧妙地渗透在知识教育之中。

第四、富有启发性。所谓启发性,是指教书的语言能诱发学生思考,并让他有所领悟。启发性包含着三层意思:

一是发展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有“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教师贵在开导学生思路,切不可越俎代庖,先把结论交给学生,而是鼓励见难解疑,思索争辩,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细心捕捉,及时点燃处于朦胧状态的智慧火花。教者不能代替学生领会运用知识,只有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在智慧的峰峦上不断攀登,经过他们自己的思考咀嚼,才能够化为他们自己的精神财富。启发要抓住关节处,还要善于“引渡”,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活跃思想、开拓思路及发展思维的目的。例如:讲授《陋室铭》时,一位学生发表意见说:“作者因官场失意而整天‘调素琴,阅金经’这种生活实际上是虚度年华,从这点上看,他就不‘德馨’了。”学生们议论纷纷,这时我提示到:“这依据要联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句去理解。”片刻之后,他们终于明白作者厌恶的是那庸俗的歌舞笙萧,灯红酒绿的腐朽生活,厌恶的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应酬,他以弹琴看书为乐,可见其志趣高洁。

二是激发感情。以情感人是语言教学的特点之一。讲台固然不是舞台,教师也不是演员,但教者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其态度必然是冷漠无情的,不能感染学生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充分借助于教材的形象魅力,吸引学生细心体验和品位其中的情思,以陶冶他们的情操。为激发学生感情,教师的语言声调抑扬顿挫要得当,轻重缓急要适宜。真挚的感情、和谐的语言美才能扣击学生的心灵,敲开他们的心扉,把他们感情的琴弦拨响,引起共鸣,全神贯注地进入作品,把美感种子深埋在心里。

三是富于想象。教材的确有不少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教师的任务就是在作品和学生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通道,架起由此及彼的桥梁,寻找与学生生活的相通点,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增补想象作品所提供的生活画面、形象、形态和意境等等,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让学生能张开想象的“双翅”漫游中外,在历史的长河中跨越古今。高明的教师善于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心弦合拍,开阔视野,想象不断丰富。这对培养审美情趣,创造美的才能,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五,及时的反馈性。反馈性就是教师把储存的信息输送给学生,必然引起学生反应,表现为把教师输入的信息效果如何再反印出来。由于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这要求教师能够很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及时反馈,因势利导。如果教师不注意反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教师的语言信息,置学生输出多寡而不顾,一味地死板地照既定“作战方针”搞下去,那就必定造成失误。因此,教师要有明锐的观察力,善于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都能透视出他们的思想,迅速做出判断,及时进行调查。可见,教师的反馈能力是教师修养和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

感悟教师语言艺术大全 篇5

大鹅庄小学

张发全

教师理应把语言艺术当做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来修养。摆事实,条理清楚;讲道理,论证有力。做到晓之以情、授之以理、动之以荣。何愁课堂不生动、不实在、不成功?何愁学生我行我素、天马行空以致像脱缰的野马?

由于工作关系,不时的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感悟了部分教师的语言艺术,联想到一些教育家的精辟论述,以期对老师们有所启发。

比兴、类比性语言,让孩子们听起来轻松,理解起来准确,具体做起来到位。

现举例:“大家知道,射箭必须找准靶心,我们学习也必须首先明确学习任务(目标)。”随即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以便学生们学有目的,有的放矢。“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帮‟,这是说明了合作的力量巨大,我们这节课也要发挥合作——小组交流讨论(实施生生互动)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师这么一提示,那种“要我合作”立马就变为“我要合作”。

比兴、类比性语言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引起思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维的规律告诉我们,思维的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的果实塞到学生嘴里,也不是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而是要告诉学生怎样才能获得知识的果实。教师不把知识全部正面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一定的基础上思考自己的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掌握获取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学语言的激发下产生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明确地进行 多方面综合性的学习。

儿童化、学生化的语言,让孩子们听起来更亲切,更自然,更便于激起孩子们的情趣,打开思维。

“骑上一根竹棒像骑马一样。”“座上一条板凳开起了火车。”这是一位教师在讲《童趣》时为了激起孩子们的情趣,说起了小时候所做的一些游戏,进一步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语言的生动活泼,讲究一个“趣”字。要使学生觉得课堂“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课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而只有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格言、成语、民间谚语、歇后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鼓励性的语言,让孩子们听起来感觉心里暖洋洋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譬如:教师讲课过程中反复说“同学们”、“同学们”,课堂上屡次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的讲述故事”;“非常棒,真聪明”;“同学们读的很认真,也很会读书,边读边划”既肯定了部分同学的读书方法,也为部分不会读书的同学介绍了成功的做法,诸如此类,一方面既密切了 师生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也成为自觉行动。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与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激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言语的激励则较为普遍。综观一些名师的课堂,我们常有这样的感慨:他们的高明之处更多的是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饱含真情的语气,洋溢激情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从而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以至于转化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确如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语言,能让学生不断地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例如有位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说到:“真是与众不同,多么富有创意的思考啊。你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真了不起!”“谁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说错了不要紧,老师最喜欢举手的同学,因为你们是最自信的人。”……一句句激励的话语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前进的动力。再比如特级教师窦桂梅常常这样激励学生——对回答得不对的学生说:“感谢你为同学们提供了思考!”对回答时不够流畅,声音小的学生,反复启发仍不理想的学生说:“理解他吧,他把自信藏在心里了。”对答错的学生说:“也表扬你,表扬你的勇气!”一句句真挚的话语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学习的信心。其实面对学生,教师的话讲得得体就是感染力,讲得精彩就是影响力,讲得智慧就是催生力,讲得深情就是冲击力,所有这些“力”加起来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它推动着教育教学活动顺利高效地向前展开,也激励着每位学生健康活泼地走向成功。

诙谐性语言,是思想、学识、智慧、灵感的结晶,使学生兴趣倍增,便有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强调说:“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精神的饱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对兴趣培养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联系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边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探究 篇6

【关键词】准确 规范 清楚 简练 含蓄 幽默 抑扬顿挫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94-0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教师的语言是教师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教师课堂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学习的效率,每一位教师,不论他教什么学科,都是学生的语言教师,学生会不断从教师的语言中模仿其语音、语调、情感,吸收语汇,接受教师语言风格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才能激起学生高尚的情感,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鼓励学生学习的信心。这些语言如钥匙,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在学生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建议教师在运用课堂语言方面,应注意以下四点:

首先,语言的准确、规范、科学性,是教师课堂语言的基调。 他表现在语音标准而动听,符合普通话要求;语言准确而丰富,坚决杜绝口头语;语法结构合理而灵活避免语病,符合科学原则,有严密的逻辑性。否则,如果教师语言不准确、不规范,“这个”“那个”口头语连篇,甚至用词不当,含混不清,前后抵触,那么,就会使学生在课堂上茫然不知所云,失去听课兴趣,怎么能够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呢?因此,教师的课堂的语言应该条理清楚、科学严密、不凌乱。不然就会使所讲内容尤如一堆沙子,没有一点粘性,前后内容连贯不起来。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用语准确,用词严谨。只有达到了这个要求,才能在学生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判断,才能分清是非、对错。这就要求教师对所讲的问题掌握得准确,理解得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在讲课时表现出课堂语言表述的准确严谨。反之,词不达意,似是而非,废话连篇,语无伦次,说不清道不白,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此外,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教师要抓纲张目,准确地把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全面概括出来,使整个一堂课的内容好像一串有大有小的葡萄一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课堂内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记忆。

其次,清楚、简练,具有生动性是教师语言的内涵。清楚就是吐音清楚,条理分明,举纲带目,抑扬顿挫;简练就是举世简短,语言不繁,表达明确,生动有趣。能用一句话说明的问题,决不用两句话表达。简练干净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听得明白;冗长罗索的语言,让人抓不住要害,越听越糊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让学生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废言连篇的讲课,只能催人欲睡;古板艰涩,不着边际的发挥,只能使学生上课走神。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能唤起学生求知欲,它像欢跳的山泉流进学生的心房,又像和煦的春风吹开他们笑脸。为此,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感情,讲出意境来。只有把抽象的东西讲具体,深奥的道理讲浅显,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清楚简练,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具有生动性,学生才能从教师那清楚、简练、生动、典雅的课堂语言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再次,含蓄、幽默,具有启发性是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风格。一个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学生终生难忘;一句巧妙的点拨,可以使学生疑窦顿开,一个幽默的调侃,可以使学生在大笑之后有所顿悟;一句含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在深思熟虑之后恍然清醒。含蓄,使教师的课堂语言曲径通幽,深邃高雅;幽默使教师的课堂语言香甜甘冽,美不胜收。给学生以深深地启迪。即达到了“晓之以理”的目的,又收到了“动之以情”的效果。“一石双鸟”,何乐而不为?如:老师在引导学生深入亲情的文章时,可亲切地问道“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你的父母在这个时候会怎样做?”这样亲切地追问一下子会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以自己的感受体验着作者的感受,会更容易地深入文章。当然,我们提倡课堂语言应该富有趣味性,而不是要教师专门讲笑话,哗众取宠,来迎合学生。否则,就会使学生觉得课堂语言过于轻佻、庸俗、油滑。这样不仅大大地偏离了主题,而且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最后,语言的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性是教师在课堂上用声音表情达意的重要技巧。“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学生听着很容易恹恹欲睡。三尺讲台,其实就是教师每天的“舞台”,如果一支曲子千篇一律是一个曲调,那谁还愿意去听呢?如果每天嚼着同样的“馍馍”,谁还愿意“吃呢”?同样的道理,成年累月的课堂,一成不变的语调,那和寺庙的和尚念经又有什么不同?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宜该让自己的语调变得抑扬顿挫,充满激情。课堂语言的停顿、高低、强弱、快慢,语调的变化,都必须很好地斟酌,且不可我行我素,随心所欲。例如:讲到激昂处,语言一般要高而且快些;讲到说理处,语言一定要振振侃侃。有抑扬,有顿挫,优美动听,切忌平腔直调,让学生在轻重缓急恰当,高低快慢适度的波澜起伏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7

一.教师语言的特殊性

1.权威性。教师工作的性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语言具有权威性, 在学生的眼里, 教师的话就是“金科玉律”。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 有时老师就是真理的化身。这就要求教师说话不能信口开河, 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2.评价性。学生都非常关心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 都影响着学生对自身的评价。所以教师的评价要适当、客观、公正, 过高则易使学生产生骄傲心理, 过低则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感。

3.导向性。教师的语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远大的理想, 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成绩, 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使学生扬长避短, 发挥自己的特长,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启发性。教师的工作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心智,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使其不断进步。所以, 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点拨”的特点。“点拨”恰倒好处, 就会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感, 使学生茅塞顿开, 印象深刻。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善用比喻, 变抽象为形象, 把工作中收集到的信息, 转化为富有启发性的语言, 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

5.激励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不断鼓励和激励学生, 使其超越自我, 不断进步。著名的皮格玛利蓉实验表明, 教师如果以友善的态度亲近学生, 以更多的时间关心学生, 尤其在给学生下评语时, 能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有逆反心理、脾气暴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 宜采用平等商讨的语言;对惰性心理和试探心理突出的学生, 宜用深入学生心灵的渐进式语言;对善于独立思考、自我意识强、感受力较强的学生, 宜采用点拨式语言。学生在激励语言的影响下, 就会自发产生学习的动力, 换醒学生内心中的奋进意识,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较多的使用积极的语言

1.多使用建议性的语言, 少用武断性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具有权威性和评价性, 对学生的自我认识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学生有了进步时, 我们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如果学生行为有了过失, 更应该帮助学生找出原因, 而不应该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 如常用讽刺、挖苦的语言来打击学生的心灵, 久而久之, 学生就认为自己是一个“笨孩子”, 什么事也干不了, 从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应多用建议性的语言, 这样既启发了学生, 使学生找到了问题的所在, 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

2.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少用责备性的语言。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尤其是未成年的学生, 在考虑问题时往往不那么全面, 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丢三落四、顾此失彼的情况, 与他们的不成熟心理和缺乏经验有关, 是很正常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要耐心地鼓励学生去争取做好每一件事, 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指责过多, 会使学生产生无所适从之感, 越来越没有主见, 最终成为缺乏创造性的、没有个性的人。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不要害怕失败。要使学生明白, 经验是在失败中总结出来的, 在失败中前进, 才会不断进步。

3.多使用期望性的语言, 少用批评式的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 期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鼓励作用。尤其是学生, 常常把老师的期望当作自己学习的动力。所以, 在教育教学中, 我们要运用期望原则, 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 促使其不断进步。即使学生有了失误, 也要批评适度, 指出其前进的方向, 鼓励其克服不足,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与关爱,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使其不断进步。

4.多使用商讨性的语言, 少用限制性的语言。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认识和价值观判断事物。而未成年的学生, 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很少顾及到集体或他人利益, 往往做出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来。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不能简单地以“不能这样做”或“不该那样做”来训导学生, 而应采取商讨式的方式, 帮助学生分析某件事的后果及产生的影响, 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数学教师口头语言的艺术 篇8

一教师的口头语言要准确、精炼、规范

首先, 用词要准确。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概念, 概念中的每个“字”、“词”都有特定的内涵, 关系到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使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准确使用科学、清晰、明了、简练的教学语言, 来进行概括与表述, 才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如:“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35千米”, 不能说成“汽车每小时的速度是35千米”。数学概念科学严谨, 概念中每个“字”、“词”都不能随意删减、添加、调换。如:“数位”不能说成“位数”, “除”不能说成“除以”。如果用词不当就会引起学生的误解, 影响学习效果。对于相互依存的数学概念或某种前提条件下才能成立的, 教师要表述清楚他们的依存关系或存在的前提条件, 不能独立地表述。如“在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这句话中的“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条件就不能丢掉。

其次, 叙述要简练。课堂上是有时间限制的, 教师语言不简练, 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讲究科学性的前提下, 要用简练的语言把复杂的问题讲明白, 抽象的问题讲具体, 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有些教师只怕学生听不懂, 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讲述, 其结果只会造成重点不突出, 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最后教师的语言要规范, 教学语言必须规范才能达到清晰、准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时刻注意用数学术语去讲课。如:“长方形周长公式, (长+宽) ×2”不能读成“括号长加宽括号乘2”, 而应读作“长加宽的和乘以2”。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运算定律和法则, 也有利于小学生理解文字题。另外, 教师语言还应快慢得当, 有轻重缓急, 要有节奏感, 要抑扬顿挫。

二教师的口头语言要有启发性

首先, 教学语言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可以激发学生巨大的潜力, 能燃起学生求知的火花。其次, 教师语言要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诱导学生质疑问难, 尽可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教师的语言要有针对性, 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三教师的口头语言逻辑性要强

首先, 教学语言必须符合逻辑规律。数学教师在运用概念作出判断, 进行推理时, 都必须严格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如:“这两条平行线画的不平行”, “这个直角不到90°”, “圆锥的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三分之一”等, 都是违背逻辑规律的。

其次, 口头语言必须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的科学, 数学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而教师在课堂上的口头语言必须合乎事实、前后一致、层次分明、环环相扣, 具有较强的概括性, 给学生以清晰的思维, 另外还必须符合教学知识内容的逻辑顺序。

四教师的口头语言要有幽默感

学生都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 多点幽默, 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调解学生的学习情绪, 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内容。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 笔者这样问学生:“有客人来你家吃饭的时候, 先让谁入座?然后谁再入座?”学生们都说:“客人先入座, 然后自家人再入座。”“对, 乘、除法就好比客人, 加、减法就好比自家人, 计算时当然要先算乘除法, 后算加减法了。”但是课堂上不可单纯地使用与教材内容无关的材料, 漫无中心地讲笑话。教师在使用幽默时一定要有分寸, 分寸掌握不好, 学生就会对你的话产生怀疑, 甚至让学生产生一种戒备心理, 不利于课堂教学。

数学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 篇9

一、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与严谨性

数学教学语言要规范精练.科学知识本身是严密、系统的,而教学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授课任务,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精练,教师要在教学中恰当地表达内容,突出要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能使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个透彻的了解,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切线”与“切线长”等,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时,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乏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语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句读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洁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信息.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甚至发生有学生上课专门统计教师说“口头禅”的次数,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

二、教学语言的通俗形象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教学语言的形象性就是向学生施以较一般数学信息更新异、更强烈的刺激,从而引起学生大脑皮质的优势兴奋,促使信息有效地存储于学生的长时记忆之中.所以,教学语言的形象性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记忆,而且有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让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例如,学习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时,有的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出现增位的错误,我马上让他们停止练习,说:“刚才,我在一个同学的练习本上抓到一个‘特务’,现在看谁能找到他?”随即出示上面的竖式,全班学生兴趣盎然,认真观察,很快就找到商中间多写的“2”来.这时用红粉笔将这个“2”圈起来让大家思考,“这个‘特务’是从哪里来的?”大家又很快发现是第一个余数大于除数造成的.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使做错的学生的错误得到了纠正;做对的学生更加深了对法则的理解.记得后来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我只提醒大家说:“注意,计算中要防止‘特务’呀!”全班学生都会心地笑了,因为他们对之前的“特务”尚记忆犹新.

又如,在推导圆面积公式时,可以把教具上的半径涂成红色,半圆周长涂成白色,在拼近似长方形之前,特意提醒学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它们俩(指涂色的半径和半圆周)一会儿要跑到哪儿去?”一个“跑”字,把半径和半圆周拟人化,学生的注意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而且,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演示也因此“活”了起来.课后检查,学生对圆面积计算的算法算理都记忆深刻,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初学用竖式计算除法时,常常不能准确地把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准.可以编顺口溜:“除法竖式真可笑,画个厂字当除号,被除数在厂里住,除数厂外把门敲,抬头看看厂房顶,商在上面把手招.”此外,我让学生用谐音的方法把圆周率π的值3.141 6记作“山顶一狮一鹿”,等等.这些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学生记忆深刻,有的甚至终生难忘.

三、教学语言的幽默风趣性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例如,在数学兴趣小组课上,教师让学生解一道鸡兔同笼的题目:鸡兔同笼,有头45只,足116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议论纷纷,有的笔算,有的心算,可就是说不出来,因为鸡的两只脚与兔子的四只脚混在一起.如果让兔和鸡的足数一样,那题目就容易解了.于是教师下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前面两足.”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惊奇地睁大眼睛.师:“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有45只头,下面该有多少脚呢?”“45×2=90(只).”学生齐声回答.师:“和先前相比少了多少只脚呢?”生:“少了26只.”师:“这26只脚哪里去了呢?”生:“被兔子们提起来了.”师:“那么,现在你们该知道笼子里有多少只兔子了吧?”学生欢叫着:“有13只.”这样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在活跃、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变得那么有趣、清晰.这是教师幽默、形象地讲解所发挥出来的教育功能.

教师语言艺术之我见 篇10

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使这两种特性得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靠的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语言。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表情达意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语文教学艺术最起码的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己的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蕴涵于课文中的情感,有时甚至会引起歧义,造成学生理解的失误或产生新的疑点。因此,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评讲作文,无论是概括主题,还是归纳论点,都应该切中肯綮,让学生豁然开朗,恰如拨开迷雾见日月。而要做到这点,语文教师必须对所讲的内容有精辟的见解,对知识有深入的研究。用你的精辟与深入,轻轻捅破学生理解和感悟中的隔膜,让学生进入一个洞明之境,自己去享受明媚的阳光。

二、授课语言的形象性

语文课堂要想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除了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外,授课语言的形象性也很重要。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激情。用一个音调上到底的课,一定会使学生觉得寡淡如水,甚至会昏昏欲睡,更不用说提起学习兴趣了。而同样的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使之激情四射,则明显效果不同。实践证明,富有激情的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在其大脑皮层下留下较深的印痕,这样记忆也就更巩固更持久。更重要的是,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在平时的交际中也能“注意表情和语气”,“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语言美的敏感,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一个人文明的源泉所在。”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能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能用激情的语言煽动学生,能用哲理性的语言让学生顿悟。

语文教师的妙语连珠,如同春风拂面,沁人心脾;如同春雨入土,润物无声;如同一道火焰,点亮学生智慧之灯。一堂精彩纷呈的优质课,能让我们领教语言的魅力。大师们的片言只语,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教师而言,这其中有很多技巧。

(一)导入新课的技巧。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端,会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令学生学习欲望高涨。一个好的导语,宛如一块磁石,能使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又像电光石火,给学生以启迪,激发其求知欲。

如教《鸿门宴》一文时,我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二)讲述的技巧。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老师的语言更要讲究艺术,或和风细雨,或掷地有声,总之要能够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拨动学生的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从而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另外,教师的语言要有文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作为一名教师,周身应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所谓“轻拢慢捻皆成妙曲,信笔涂抹皆成妙文”。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能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吟诵诗词,讲述典故。这样不仅拓展了学习内容,又能启迪学生的思路,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富有韵味的结尾

“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课堂尽而意更浓”,这些成功的语文课堂确实耐人寻味,令人钦佩。有位老师讲有关《向命运挑战》这一命题作文时,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在生活中,常常有人抱怨:努力没有结果,付出没有认可。可爱迪生却认为,失败也是一种成功,为今后的成功总结了经验。在今后的日子里,假如你失败了,那么你有足够的理由对自己说:尽管在蓝天的最高处没有留下我翅膀的痕迹,然而我毕竟没有折断双翅。这蓝天啊,还依然属于我。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挑战自我,愿我们的人生无怨无悔。”学生在这充满激情的语言里,得到了一种激励、一种唤醒、一种鼓舞。

浅谈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11

教师要面向学生有效地传授信息,必须经过语言、文字、造型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其中教学语言尤为重要。

一、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精炼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所谓准确性,就是能够正确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语言规范,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讲授的内容。所谓精炼,就是措辞精当,言简意赅、干净利落,不啰嗦,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所谓逻辑性,就是对每个论点的论证推导,步骤严谨,理由充分,无懈可击,合乎逻辑的引出必然的结论,所谓系统性,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层次清楚、结构条例的进行讲解,抓住精华,突出重点,取舍得宜,而不是挂一漏万,以点带面,一堂课的讲授记录下来就是一片完整的文章。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没有科学性,就会导致概念模糊,造成判断上的错误,推理上的自相矛盾,这既影响学生掌握知识,也阻碍他们的智力发展。

二、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富有启发性,给学生留下想像的余地。以难度适当的多方面问题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由此及彼,由因想到果。

三、教学语言的教育性

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是一条客观规律。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将教书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任何学科的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都要深刻体会教材的思想内容,并使之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这样,教师的爱和憎,使他们既能准确地掌握科学知识,又能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感情上的熏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脱离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去片面追求教育性。

四、教学语言的的生动性

學生理解事物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而教科书一般是以抽象概括的语言叙述的,文字虽简练,但缺乏具体形象和情节,很难吸引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恰当举例,运用有趣的比喻,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或讲解。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五、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心理学认为,情感在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动力性质。任何认识活动都伴着一定的情感,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怀着关心学生、热爱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富有情感、生动的语言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其在高涨的情绪中进行智力活动,在满足的情绪中解开知识之谜。师生双方不仅在理智上产生同频共振,同时,在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共同体验着教学的愉快、耕耘的喜悦。

六、教学语言的时空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探究 篇12

1 教学语言的激励艺术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在将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努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 不但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而且接受信息的速度非常快。不管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都很关注, 因此,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都显得很重要。不少教师常常在学生答不出问题时, 不及时激励学生, 而是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躁的情绪只会使学生更紧张, 甚至思维停滞。这会使学生遭受失败的体验, 从而情绪低落, 课堂教学气氛沉闷, 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当学生尤其是“差生”答对问题受到表扬时, 他们会激动不已, 整堂课都会昂着头, 目不转睛地盯着教师, 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 对学生来说犹如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特别是对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在课堂中, 教师一句无意的评语, 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 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比如当有学生被提问时, 答案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 可以亲切和蔼地对学生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 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 换一个角度想想, 或许会有新发现的。”然后对全体学生提醒说:“大家也好好想想看, 其实这个问题如果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就会变得很简单。”这时, 那位学生也许会成为第一个抢答者, 其他学生也会纷纷踊跃思考。因此,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看着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 教师要耐心地铺路搭桥, 以激励、引导学生找出答案,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回答正确时, 教师适时表扬, 激励、引导学生朝着目标前进。这样, 我们就会在教学中看到学生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听到学生的欢声笑语。

2 教学语言的情感艺术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交流, 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教师的每一句话语, 每一个表情, 都会让善解人意的学生心领神会。如果教师向学生发出的教学信息不真诚, 那么就很难激活学生审美心理感受中的情感功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自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 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被引发出来。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 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及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 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 使学生为之所感, 为之所动, 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 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只有情深意切的教学语言, 才能像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 触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心灵的颤动和共鸣, 叩开学生的心扉, 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拨动学生微妙的审美情思, 使其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应善于捕捉适当的教育时机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自始至终都能以一腔热忱面对自己的学生, 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增强师生间的亲和力, 注重带着感情去教, 满怀深情地讲, 时而慷慨激昂, 时而和风细雨, 真正做到情动于衷且溢于言表, 所教的课, 所讲的道理, 就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教学的共鸣, 而且这样学生也乐于接受新的知识, 正是“亲其师而信其道”。

3 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艺术

《学论》说:“君子之教, 喻也。”教师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 可以帮助学生在大脑里形成表象, 有利于学生把知识同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知进行联系和想象, 进而深刻地理解知识。生动形象的语言, 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能使学生产生“闻其声如见其人”、“听其景如临其境”的感受, 使教学内容中的抽象知识具体、形象起来。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运用恰当的典故、生动的比喻、形象的事例、诙谐幽默的语言, 这样可以创造一种寓教于乐、妙趣横生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上课时情绪高涨, 课后仍回味无穷, 在愉悦中学到知识, 学起来欲罢不能。如用鲁迅曾说过的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 而是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事例, 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理论, 化抽象为生动, 使学生不但容易懂, 而且记得牢。

4 教学语言的幽默风趣艺术

俗话说:“话有三说, 巧说为妙。”幽默就是一种巧说, 恰当使用它可以成为课堂的催化剂。教师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以声引人, 以情感人, 既能弥补教材趣味性的不足, 又能传情达意, 调节课堂气氛, 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境界, 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内化知识中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既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也是一种教学的风格, 它能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 引发学习兴趣, 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 振奋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和开朗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使原本生硬的课堂在宽松的气氛中得到舒展。例如, 一位物理教师在讲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时, 学生一开始对这深奥的知识难以理解, 教师就做了这样的解释:“如果你和一位美丽的姑娘坐在一起一个小时, 你只觉得坐了片刻, 但如果你是坐在一个火炉上, 虽然你只坐了片刻却像坐了一个小时, 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意义。”这位教师用了一个形象、生动、幽默的比喻, 把“片刻”一词讲解得非常生动、鲜明, 教室里不时传来笑声, 一节课很快过去了, 教学效果非常好。

5 教学语言的启智导学艺术

有人说过, 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 好的教师讲解, 优秀的教师示范, 伟大的教师启发。教师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其教学语言要有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师的语言要机智灵活、因势利导、以变应变。教师一句启示性的话, 能使学生茅塞顿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语言去启发和引导学生, 比如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畏缩时,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大师的学问是他头脑中固有的呢, 还是学来的?世上有没有一个一学就会、从来没有在学习中遇到过困难的人呢?”这样一说,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信心鼓励起来了, 也许还会影响他一生。蒉

摘要: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形式。从教学语言的激励艺术、情感艺术、生动形象艺术、幽默风趣艺术、启智导学艺术5个方面, 对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进行探究。

上一篇:校园意外伤害事件下一篇:血清病毒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