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语言修养谈

2024-08-09

体育教师语言修养谈(共6篇)

体育教师语言修养谈 篇1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中体育教师, 应加强自身的行为与语言修养, 并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渊博的知识、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优美和谐的语言陶冶和教育学生, 才能提高体育教学与训练质量。

关键词:体育教师,行为修养,语言修养

一体育教师的行为修养

1. 教师品格的修养

教师的品格和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内容, 教师本身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夸美纽斯指出, 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榜样教育学生。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都被学生视为榜样, 被学生竭力模仿。所以, 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 坚持早到课, 提前做好课堂准备;坚持多做示范, 用身教激励学生;坚持业务进修, 用新知识更新自己的教学训练内容;坚持教法改革, 用新方法、新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坚持课外辅导, 尽量给学生方便。要敬业克己、刻苦钻研、认真备课、循循善诱, 为人师表,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必须率先做到。“其身正, 不令而行”, 这才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2. 体育教师能力的修养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作为合格的体育教师, 应具有与之从事的教育活动相适应的能力水平, 这样才能顺利地、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活动。能力素质被视为一名教师能否为教育事业建功立业的前提条件。因此, 体育教师要苦练基本功, 认真备课, 动作示范要准确优美, 要领讲解要简明扼要, 教法运用要得当。要掌握多方面知识、技能, 使自己具有比较全面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 能清晰感知动作的表象, 加深对动作的印象, 让学生了解动作的结构、程序、概念、方法, 明确动作的时间与空间关系, 形成动作的正确表象与动作概念, 使其行为给学生带来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对动作能力的兴趣爱好, 产生一种心理磁力, 即敬佩感, 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教师能力的教育影响,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3. 体育教师的知识修养

知识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产物, 反映着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 而且也是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武器。人们要成功地从事某种活动, 就必须掌握从事这种活动所需要的知识。现代社会, 人类知识的增长速度空前加快。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专业受着高等教育而又不断更新知识的文化群体。因此, 教师科学文化素质的优劣、智能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体育课教学质量、青年大学生的成长, 应努力使自己具备符合现代要求的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体育教师要善于探索教学训练规律, 注意丰富更新知识, 适应教学改革需要, 满足学生的多种求知欲望, 赢得学生的信赖, 进而提高教学训练质量。

4. 体育教师的情感修养

情感是教师的催化剂, 学生的自尊心很强, 需要教师的尊重和理解。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教师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全身心地去研究他们, 关心他们的成长。同时, 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尊重学生, 倾听学生的意愿, 了解他们的需要, 重视他们的意见, 要循循善诱、热情耐心, 做到诲人不倦, 营造一种“民主教育”、“民主教学”的氛围, 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参加教学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自觉性,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育教师的语言修养

语言是表示心灵的一种工具, 人的思想感情态度、文化修养等都会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认真研究体育教学训练中语言的内涵、形式特点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作用, 结合体育教学训练中的特殊规律性, 能很经济地向学生传递有关信息, 启发学生的思维, 形成正确的认知, 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融洽师生关系。

语言表达的形式应多样化, 要生动形象、精炼科学, 所以体育教师应加强对语言表达的轻重、高低、节奏快慢能力的培养。 (1) 教学训练语言应详略得当, 注意字音间高低、长短、强弱、抑扬顿挫。 (2) 教学训练语言要有音律之美。语言的艺术包括声调的艺术, 它不是音乐, 却要求具有音乐的和谐与节奏。体育教学内容是以语言的音频信号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的,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声音的强度和速度进行恰当的处理, 使它不但清楚明白, 而且要抑扬顿挫, 变化有序, 才会给学生音乐般的美感。 (3) 教学训练语言要寓教于乐, 化枯燥为趣味, 运用各种奇妙、出人意料而又幽默的语言,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直接或间接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在谈笑风生中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加强体育教师行为与语言修养, 是提高教学训练质量的重要保证。体育教师要运用良好的行为和语言去影响、感染学生, 把言传与身教紧密结合起来, 进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动性, 增强从事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要结合教材特点、本校实际条件, 因势利导、言传身教, 使体育教学与训练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从而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与训练质量。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扬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张雪岩.德育教学论[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 1999

体育教师语言修养谈 篇2

三峡工程希望小学彭丹青

读了《教师的语言修养》这一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书中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体现了老师们在运用语言时的艺术,在解决问题时的机智、幽默。我从中收益匪浅,下面我简单的谈谈几点感受: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它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打开学生知识宝库的钥匙。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语言的在艺术性,包括情感性、激励性、准确性、形象性、启发性以及亲切、优美的态势语等。

一、教师的语言应具有丰富的情感性。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语言艺术的根就是情。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用动情的语言打开学生稚嫩的心扉,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从而唤起学生的信任感。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感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在情感共鸣的语境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热情的激励性: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激励。教师要处处表现出对学生的宽容和厚爱,教学中要多用褒扬性、肯定性的语句。这样的话一定能如同一轮暖日,促使学生学习起来兴味盎然,精神专注,情绪饱满, “陶陶然乐在其中”。学生答对时,教师要多用激励语适时表扬。

相信老师热情的激励,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的语言要具有鲜明的准确性。

教师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语言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使用的一切语言都必须准确,尤其是教学语言。我认为教师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四、教学的语言应具有生动性、形象性。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 篇3

[关键词]准确形象幽默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有人说老师是“吃开口饭的”,此话正道出了教师的职业特点。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讲课主要靠语言,语言的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说话是一种交流和沟通,也是一种信任和参与;说话能够发挥你的作用,显示你的影响,体现你的价值。但说话是双边的,是一种互动行为,说者有心,听者才能动容。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上的听者是学生,良好的语言艺术会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强大武器。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教材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了,学生更有兴趣了。如何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就要看教师课堂上如何应用语言艺术了。作为语文教师,教师语言就更为重要,因为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种特征得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语言既是“言传声教”的工具,又是表情达意的桥梁,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要做到以情感人,以声动人,要做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必须要有较高的语言艺术修养,让自己的语言像蜜一样,能粘住学生。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准确地表情达意

准确,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己的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准确表达出蕴涵于课文中的感情和意旨,有时甚至引起歧义,引起学生的误解或新的疑点。我们有的同学经常在评价某位老师时说:“我不喜欢上他的课,因为他讲问题总是讲个不停,到后来就一句话,这个问题很简单,同学们自己想一下吧。”或者因为老师对所讲的知识点没有经过深入的探究,讲时也是自己糊涂着,学生也听得满头雾水,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生对老师的敬佩之心,当然也就会对该学科敬而远之。而那些同学评价他们喜欢的老师总说:“我喜欢上他的课,讲得既条理清晰,又少走弯路。”可见学生心中其实也有一把尺,他们也在度量老师表达的准确性高不高,准确性高了,“糖”的浓度加大了,我们教师的语音就更能吸引我们的学生的耳朵了。如学习《台阶》一文时,我让同学们反复去品读父亲为造有新台阶的新屋,而做的漫长的准备,让他们准确感悟到父亲一辈的农民生存的艰辛,以及作者对他们的关注,同时,再举一反三,让同学们回忆我们学到的课文中也有类似的主题,他们能很容易地回忆到《故乡》中的中年闰土,和《在烈日和暴雨中》拉车的车夫祥子,并比较其中的异同,同学们很快地发现同样是艰辛,却因为时代的不同,完全有了不同的色彩:父亲的艰辛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改变自己一家的生活,是一个普通农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而闰土的艰辛则是深受苛捐杂税之苦的精神上的迟钝麻木,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的艰辛;祥子的艰辛既来自自然环境,更来自于冷漠的社会环境。通过这样的比较,同学们对三篇课文的内涵理解不仅更为准确,而且更为透彻了。

二、形象地表情达意

语文课要想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除了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外,授课语言的形象性是个关键。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延长学生的注意力。生动、形象的语言就是指教师在描述某种事物、某个动作、表情时,描绘得绘声绘色,使学生展开想象,将某种形象在头脑中反映出来进入情境,有身临其境之感,使抽象的道理变得直观具体。

首先,教师的语言必须抑扬顿挫。

有的老师上课,声音平板,没有高低快慢变化,基本上用一个音调上到底。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老师的讲课成了催眠曲,这样就谈不上粘住学生了。而同样的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抑扬顿挫,则教学的效果就明显不同了。如在学习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船上遇于勒的情节有大量的语言描写,父母的差别很大,我在模仿父亲的腔调上显得结结巴巴,声音含糊,而在读母亲的话时又快又急,且故意把“贼”“讨饭的”“那人”等字咬得较重,同学们在笑声中感受到了父亲是软弱而无主见的,母亲则精明而又冷酷无情。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极为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因此,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使学生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历历在目,从而既粘住了学生,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教师的语言必须要有鼓动性。

好的语文老师,都懂得用语言去鼓动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孙双金老师说,“我总是戴着高帽子进课堂”,实际上高帽子就是对学生的表扬,而表扬往往会激励学生的兴趣。如我今年带的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字普遍书写得很糟糕,总是批评也不见效,后来我就干脆在教室后面墙上贴出一位字好的同学的作业本,展示出来,多次当众表扬她,并把她考试的作文试卷贴在后面,并暗示同学们她作文得高分不仅得益于内容好,也得益于工整的卷面,从此,很多同学都慢慢书写工整了。在平时,我也会经常以夸张的表情和语言来表扬他们,这样给了他们自信,使得他们愿意学习。实践证明,鼓动性的语言对学生们学习语文帮助作用非常大。尤其是现在的小孩,他们的智力不相上下,但很多人缺少自信,总认为自己不够优秀,其实他们可以考得更好些,只要更努力点,更多点自信,而这种自信,很多时候来自家长和父母的鼓励,让他们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让他们知道自己原来很优秀。

三、幽默地表情达意

为什么有的教师上课学生昏昏欲睡,而有的教师上课笑声不绝于耳,气氛相当活跃呢?原因主要在于是否用了幽默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生活中不能缺少幽默,不然会寡然无味,课堂上更不能缺少幽默,不然会味同嚼蜡,幽默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加强记忆,提高课堂效率。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应该具有含蓄幽默的语言风格,来应对课堂上发生的一些小插曲,或者在讲课时用幽默的语言诠释。如易中天老师在“百家讲坛”讲课时,讲到刘备三顾茅庐那一节,就曾幽默地说刘备是老板,诸葛亮是应聘的总经理,两人相互试探。再如,有一次上最后一堂课时,同学们正处于认真听课精神高度集中时,一阵硬币掉到地上的清脆的声音打断了讲课,同学们都停下来看着我怎么处理,仿佛在猜测:老师是勃然大怒还是漠然处之?正好这个同学姓钱,我就笑着说:“不枉你姓钱,上课钱多得都蹦了出来。”全班同学大笑起来,疲劳顿时无影无踪,他也面红耳赤认真听课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一个老师总是板着脸孔,对学生说话缺乏幽默感,会让学生不敢亲近你,当然也就谈不上学习功课的兴趣了。幽默有时候就是宽容,就像那个例子,你不小心踩了人家一脚,正为这诚惶诚恐时,人家递上一句:“哎,是不是硌疼了你的脚?”适时的幽默化解了你的尴尬,我们在课堂中会随时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老师如果机智幽默地面对、处置,效果是迥然不同的。同时我们在上课文内容时,不妨像易中天老师那样,将课文内容幽默地贴近生活,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乐于接受。

浅谈教师的语言修养 篇4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一再强调: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和教学工作。也就是说,教育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教师知识的多寡,同时也取决于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自身要拥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拥有优美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那么,什么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情感体验,高涨的智力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呢?毋庸质疑,当然是语言。因为教师的语言魅力始终是吸引学生最强有力的因素,令人目眩的直观教学也好,花样百出的激励措施也罢,若是没有富有魅力的语言的渲染,它们也只能永远是课堂教学的摆设。只有语言才是师生双方交流沟通的主要媒介,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首要途径。

窦桂梅老师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老师,她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她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凭着自身不懈的努力和扎实的语言功底,逐步形成了一种灵巧而不失幽默、简洁而不失大气的激情四射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窦老师课前让学生阅读了两篇课文,一篇是《圆明园的毁灭》,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莱的信》。上课伊始,学生便被点燃了极大的投入热望,说道:“英法联军把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抢掠一空,焚烧殆尽,真是强盗行径。”“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变成了断壁残垣,一片废墟,让人心痛不已。”学生在课前阅读中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紧接着,窦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圆明园,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不可估量的损失,窦老师饱含深情地说:“面对这人间奇迹,你心中一定升腾起一种情感,正如雨果形容的那样——虽然是皇家园林,可是岁月创造的一切最终都属于人类的。所以,此刻在你心中,圆明园拥有的是什么?”学生发出感慨:“智慧”“创造”“奇迹”“艺术”“文化”……这时,窦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说:“是文化史,而且是不可估量的祖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请理直气壮的告诉自己以及天下所有的人一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此时,学生被老师慷慨激昂的语言所感染,接下来的朗读完全是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

下面是带领学生走进圆明园,窦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屏幕上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所有珍宝都化为灰烬,大火烧了半分钟,没有任何声响和音乐,学生的心缩得紧紧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心中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窦老师说道:“同学们,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那是8640多个半分钟啊!”仅这一句话,学生对3000多名侵略者的滔天罪恶痛恨有加。“就是从这天以后,圆明园被摧毁成一个废墟。还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了!(擦去黑板字迹)留下的是愤怒,是泪水,是叹息,是无奈,是奋发,是立志……现在,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学生略做思考,答“圆明园成了压在我心中的一块石头”“圆明园是我们头上永远抹不掉的耻辱”“圆明园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块墓碑”……窦老师最后总结道:“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强大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不掉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无非让同学们看到这一点风景,能沿着更多的视角,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这才是这节课学习的真正目的。”这节课,窦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感悟语言,体悟情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沉醉,在沉醉中感知,在感知中升华,一起欢乐一起忧,一起悲愤一起愁。

由此可见,一堂好课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教师的语言修养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老师这种饱含激情、朴实动人的语言才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与老师与教材产生共鸣,真正走进文本,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所以,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提高老师的语言修养?语言长期的积累与实践,古人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同时要加强语言实践,平时多锻炼,教学时注意反馈调整,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同时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音量、语调、节奏、表达等方法,经常总结经验教训,扬自己教学语言之长,克服不足之处,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准确精练,富于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开启学生的心智。

体育教师语言修养谈 篇5

笔者认为幼儿教师在进行数学活动课时必备的语言修养有如下几点:

一、讲解提问时的语言必须简洁明确、前后有序,平和不专断

数学活动中,教师的讲解一定要做到语言简洁明确,让幼儿一听就知道什么,怎么去做。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在教学《5的形成》这堂课时,A老师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她出示图片,上面画有四只小鸭,于是她绘声绘色地讲述4只小鸭的形态,再让孩子数,看有几只小鸭。接着,又出示另外一只小鸭,同样是一段“美的语言表述,最后才让孩子说出“又来了一只小鸭,4添上1是5。”这过程一共用了8分钟。另外一个B老师也是出示小鸭,她边出示边简单生动地讲:“今天天气真好,小鸭都来散步了,呷呷呷呷,摇摇摆摆的来了几只?哎,等等我,谁在叫?你看,又有几只小鸭来了。接着,B老师便开始启发幼儿说出“4添上1是5。”这过程只用了3分钟。课后效果证明B老师班的孩子学习兴趣浓,真正掌握5的形成。而A老师班的孩子则觉得故事好听,对5的形成一点都不理解。看来,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清楚活动目的,不要把计算课上成语言课。如果一句能讲清楚的事情,却非讲十句八句繁词琐句不可,定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达不到预期目的。

因此,在数学活动课,教师语言表述要正确,要简洁明确,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提出的问题要前后有序,引导思路也应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个活动的目标,在教学活动前清晰、有序地设计提问。例如:在中班“学习10以内的数守恒大小”活动中,首先确定活动目标是使幼儿不受物体大小、颜色、排列形式等因素来判断物体数量的多少?可以是这样设计提问的:“这里有什么,它们哪个多,哪个少?”当幼儿受物体大小,以及排列形式影响,不能正确比较时,教师再问:“你怎么会觉得这个多,那个少呢?”这时,幼儿往往会认为:“这个排的队伍长,所以这个多。”此时,教师应进一步设问:“我问的是哪个多,哪个少?而不是哪个队伍排得长。”经过这样的启发诱导,幼儿就能够排除干扰因素,理清思路。因为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有序且层层深入的提问设计对幼儿探索方向与思路,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很有好处。但要注意活动过程中不要说过多指导性语言,因为指导语言过多会降低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如果在活动过程中,提问、讲解、说明的频次非常高,体现出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但是作为教师,由于没有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机会和条件进行主动的语言发展,而是老问孩子问题,而且问的又是有预成答案的问题,希望幼儿顺着自己的思路回答,形成教师高控制、高约束,幼儿高服从、高依赖的教育模式。例如:在数学《美丽的序列》活动中,一幼儿在认真地用图形对皇冠进行有规律地装饰,教师发现他的装饰中没有规律,于是就立即介入,问:“你是按什么规律装饰的?”幼儿说不出来。教师紧接着又问:“这两个图形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还是回答不出来。这位教师的做法操之过急,没有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对儿童主动参与、大胆否定、善于质疑的品质发展不利。因此,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语言要平等谦和,既不专断,又不优柔,既有明确的指示性又能给幼儿灵活性,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探究发现时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激励启发性

大家知道: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启发性的语言:有助于开通幼儿的思路,帮助幼儿整理知识,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发幼儿,从多角度来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观察、操作、思索活动。当然,教师的启发性的语言在活动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引发幼儿思考,而不是代替幼儿想和做,要体现双向交流,方可呈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做而有思的氛围,从而促使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新的发现、新的表现。而且一定让幼儿在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处于显性的主体地位,教师处于隐性的辅导地位,因此,教师不能以导演的角色出现在活动中,而要以不同的角色身份巧妙对活动进行指导,这时教师的指导语言要有开放性,指向性明确,才能给幼儿以启发。下面有两个成功的案列

案例一:大班数学活动:《按规律排序》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观看课件《红红的生日》,从中引导幼儿发现递增递减的规律,提出本次学习的内容按照递增递减的规律排列图案。

教师在活动中边说边演示课件,师:“今天是小朋友红红的生日,她可高兴了,一早就出去邀请朋友。还把自己的家布置得漂漂亮亮,瞧挂上新窗帘,看窗帘上有什么图案,它们按什么规律排列?”幼:“按照黄色、红色图案排列”师:“对了除了颜色的排列,还按照什么规律排列?”幼:“按照一个红、两个红、三个红的规律往下排”。师:“图案的数量一次比一次增多,这是按数量递增的规律排序。”师:“瞧,还准备了一个魔法蛋糕,一起看看,蛋糕上的图案有哪些,按什么规律排列?一层层地看。”幼:“按照苹果、梨图案排列”。师:“这些图案数量上有什么变化?”幼:“第一层苹果的数量一次比一次减少,梨的数量不变。”“第二层苹果、梨的数量在一次次减少”。师小结:“图案的数量一次比一次减少的排列,这叫做按递减的规律排序。”师:“小动物们为红红准备各种各样的生日礼物,有帽子、裙子、枕头,花篮、杯子、小碗,但是这些礼物上的花边还没设计完,需要小朋友帮忙小动物设计,你们愿意吗?幼:“愿意!”endprint

情况分析:教师在活动中设置“红红过生日”的情境,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幼儿更加形象直观的观察图案排列的规律。教师的语言生动、趣味性引导,幼儿尽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开始观察起图案的排列规律。当幼儿对于规律的观察描述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察觉其中暗藏着其它的排列规律时,教师采用了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对了除了颜色的排列,还按照什么规律排列?”,让幼儿更有目的性观察,引发幼儿思考,从中找寻其它的秘密,提高幼儿思维能力。在导入活动最后让小朋友帮忙小动物设计礼物的图案,教师综合使用了生动、趣味、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很自然地引出本次幼儿活动操作的任务,同时在轻松的氛围下接受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把初步的数学知识和概念直接向幼儿讲解,而是应该启发幼儿依靠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发现和探索,并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

案例二:大班数学活动:学习“7的组成”

教师设计“分水果”的游戏,要求幼儿从7片水果片中取出5片,提问:“怎样会取得快些?”幼儿常常是迅速数出5片水果片。于是教师又问:“7片水果片可以分成5片和几片?”幼儿回答:“5片和2片。”教师接着问:“是数5片快呢?还是数2片快呢?”幼儿通过操作,很快得“数2片快”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请幼儿从7片水果片中取出4片,有的幼儿数4片,有的幼儿数3片。“哪种方法更方便呢?”幼儿操作验证。,最后得出“数3片快些”的结论,原因是“数3片比数4片少1片”。教师引导幼儿观察“7的组成”的形式得出结论:当要取出数量多时,就取出其组成数量少的那个数。

情况分析:在活动中间部分探索过程中,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幼儿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使幼儿主动接受,乐于学习。不仅有利幼儿掌握初步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习的迁移能力。因此,启发性的语言应具有以下作用:有助于开通幼儿的思路,使幼儿有可能做出多种回答;帮助幼儿整理知识,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发幼儿迅速作答,从多角度来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观察、操作、思索活动。

三、活动过程中时,教师还要注意采用多种语言表达形式

数学活动中教师讲课既要充分利用有声语言,也要合理利用无声语言,才会相得益彰。比如评价活动这一个环节中,(它是数学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多通过有声语言评价时,这时教师语言首先应客观、公正,其次语言要生动丰富、机智,富有感染力,给予幼儿很大的鼓励,让他们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然,在评价幼儿的活动情况,既要表扬遵守活动规则、操作活动完成得好的孩子,也要对存在问题的孩子提出希望,因此,在这个时候的教师语言应客观、公正。因为不同的孩子有自己不同的解决问题方式,更在能力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绝对不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对每个问题、每个幼儿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还要珍视幼儿每一次探索学习的微小成功,这种成功不仅仅是探索的结果,更包括整个学习的过程,对幼儿所做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创新、每一次努力进行评价,要公正地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幼儿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在这方面,笔者认为,有很多带感情色彩的用语就可以运用。如在鼓励孩子时可以说:“今天你的表现真出色,只是说得还不够全面,我请xx小朋友帮你补充,好吗?”“你的说法不太确切,你若能换个说法,相信你一定能表达出来,愿意再试一试吗?”类似以上这种亲切的话语既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与积极性,同时又能积极引导幼儿进行深入思考,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使整个课堂显示出融洽和谐的氛围。在工作实践中使我体会到教师还有一种极具感染力、吸引力的隐形无声语言。那就是眼神、表情、手势等,“无声胜有声”地吸引着孩子。如:孩子把玩具扔在地上时,我轻轻地拍拍他的肩,指指地上的玩具,并摇摇头。孩子便会自觉地拾起玩具。又如:当孩子在教室喧哗不止时,我会稳稳地坐好,然后拍两下手吸引孩子的注意,让他们自觉安静。我觉得这“无声的语言”有时比“有声语言”有效得多。但表现时千万要自然大方,不要矫揉造作。只有出自真情,自然流露,符合自己的气质,才有效果。

总之,语言是一门富有魅力的艺术,数学活动中幼儿教师的语言,对幼儿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以及思维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应重视数学活动中的语言,通过语言来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使幼儿的思维更清晰、更敏捷、更有逻辑性。平时教师只有严格实施、严谨操作,不断提高数学语言的有效性、艺术性才能吸引幼儿,让每个幼儿都能从数学活动中体验乐趣。

课题项目:本文研究成果归属于湖南省“十二五”201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教师语言能力构成与培养研究”(XJKO12CZXX104)

略谈体育教师的语言特点及运用 篇6

摘 要 语言是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的信息载体,是动员学生参与运动、掌握动作要领的关键。体育教师的语言,具有书面语言的简要性、口头语言的独特性和体态语言主体化等独特内涵。

关键词 体育教师 语言特点 应用

一、书面语言的简要性

体育课大多数在室外进行,书面语言相对较少。按大纲规定,体育课不但让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同时必须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基础理论,因此,加之遇到阴雨天,在室内进行教学的机会是很大的。体育教师的书面语言应突出简图示意等技法。

二、口头语言的独特性

1.导入语言的鼓动性。动机是引发人行动的原动力。动机的激活水平与活动效率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刚一上课,教师就应当通过各种方式鼓动学生的活动激情,以提高运动的兴趣及成绩。学生会因此在学习时非常认真地掌握技巧,练习时主动积极,体能得到充分动员,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2.讲解语言的准确性。教师语言的准确,是和逻辑性相辅相成的。一般地说,凡符合逻辑规律,准确地使用了概念、判断、推理的语言,就会体现准确性。体育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显得尤为必要。“准确”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表达与动作的示范相契合及动作用语言表达的恰当而明了,真正体现了言简意赅。

3.口令语言的时空后延性。一般来讲,体育教师授课往往在空旷的场地进行,师生之间还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因此,要求教师在发出口令、讲话、变换队形时要铿锵有力,声音宏亮、干脆利落、力度浑然。特别是预令和动令要开和有度、比例适当、节拍显明、声调协调。比如“向右转”,预令“向”或“右”要向后拖得长些,“转”字要清晰、富有力度,使动令如山洪爆发、有气有势,砰然而出。

4.指挥语言的果断性。从体育教师的历史来看,它原本是是军队的武师、教练。威严、果断是其必要的素质。从教育学角度来讲,也是体育过程的规律所决定的。因此,要令行禁止,有令必行,不能模棱两可、优柔寡断、商商量量、拖泥带水。比如,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最后发力不是从下肢蹬地支撑,反作用力经腰部传递到胸、肩、臂、手等瞬间的依次用力将铅球推出。此时,教师必须命令学生禁止练习,教师统一讲解。否则,错误动作一旦形成,就难以改正。

5.讲评语言的客观性。当一堂课或一个动作操作练习程序结束时,教师应对练习效果、课堂纪律进行评价与小结。此时的语言既要概括,又要客观。该肯定的要充分肯定,该批评的要批评,对练习中出现的不规范动作或者存在的问题要直言不讳,实事求是,并提出希望和要求,使大家在反馈结果和领悟中结束。如:在队列教学中,有些学生课上松松散散,注意力不集中,于是,在授课小结中,就应有针对性地、客观地指出课堂教学不好的原因是个别学生的影响,随后,再运用具有感染性的语言来说服学生,打动他们,使其懂得列队的目的及意义。

三、体态语言主体化

1.服饰运动化。体育教师的职业及专业特点,决定了其服饰必须整齐、干炼。紧袖运动服、弹性运动鞋,以及衣服的色彩、图案等都有严格的要求,给人的感觉应当是“精神”“麻利”。而诸如披肩发、西服领带、耳环、戒指、高跟鞋等与“运动”格格不入。体育教师的衣着对学生来讲它就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有形的示范。面對教师衣着的“精神”“麻利”,学生怎能不“精神”“麻利”。

2.教师的面部表情严肃而不压抑。面部表情是一种信号。体育教师的面部表情不应嘻嘻哈哈、随随便便,应体现一种威严。威严并不等于紧绷着脸,在适当时候应有所放松。比如,学生作一些高难度动作,面部表情完全可以放松一点,甚至幽默一点。面部表情的暂时放松,与命令时的严肃,形成了强裂反差。学生会在轻松的情绪下,释放紧张,反而会有利于动作的顺利完成,提高运动水平。

3.躯体语言审美化。体育教师的躯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和形象的示范。我们要求学生站立的姿势要抬头、挺胸,走路的姿势要轻快,富于节奏感、力度感。而对于站时弓背低头,走时摇头晃脑的行为应及时制止。教师要求学生这样做,自己首先应该这样做。实际上,健与美是统一的,体育的目的不单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欣赏美、表达美。因此,一堂体育课,既要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人体结构原理和运动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性格和审美能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4.手势要干练准确。体育教师的手势往往就是一道命令、一种运动语言。排球、足球场上的裁判信号、旗语都离不开手势。一定情形下,它比口头语言更为重要,甚至会取代口头语言。体育教师的手势分为命令手势和非命令手势。命令手势,要求准确、干脆、有力度。非命令手势则是在教学过程中一种生活化的手势。比如,学生在做某个动作过程中,老师向前拍一拍肩、扶一把等,都可能使学生放松紧张,得到鼓励,增强信心。

总之,体育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体育教师的语言只有达到在教学中的娴熟运用与整合,才能传授体育运动知识,完成运动动作,锻炼学生体质,才能让人感到威严而不压抑、精神饱满而不轻浮,使学生把一些抽象、高难度的动作变得具体、形象、容易,进入教与学相结合,严与乐相结合,动与思相结合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邯郸大学学报[J].2000.3.

[2]贵州师范大学学报[J].2005.9.

上一篇:产业集群基础下一篇:移动充电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