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发展(共12篇)
体育教师发展 篇1
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 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要结合教学实践, 探讨其渗透的方法, 使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 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1 体育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 首先是指对体育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其次是广泛的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学习理论和理论知识建构过程中, 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理论知识的滋养, 从而提高理论修养, 以显露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特别要重视对新课程理论的全面学习;了解体育新课程对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要求;要关注国家对体育新课标又有了哪些修改?要注意追踪一类体育书籍文章, 追踪几位体育教育名师。追踪他们, 就等于追踪了中国最高水平的体育教育科研, 掌握了体育教育科研的最新动态。新时代的网络研修突破以往学习时空上的桎梏, 可以走近一些专家学者, 比如讲, 在体育新课程领域的学习上, 就要追踪体育新课标研制组组长季浏教授、北师大体育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北体大赖天德教授等;体育人文社会学方面的学习, 就要追踪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卢元镇、胡小明、谭华教授等;想要在体育游戏上有所建树, 就要追踪吴纪安、关槐秀等游戏大王。对他们的重要言论、文章和专著要积极学习, 有一个历史的、全面的认识, 如此, 站在“名师”的肩膀上看问题才能更高更远。当然, 体育教师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从书本到书本, 要特别重视“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实践”,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更好地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要按照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理念, 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探索适应新教材要求的教学方法, 处理好课程改革和执行教学常规的关系, 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思想教育, 做到既教学又育人。使班级中每个孩子沐浴在课改的阳光雨露中, 自信且成功地成长。
2 树立榜样教育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 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 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注重自己的仪表, 以良好的教态, 文雅的评语、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 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 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比如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 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 为祖国争得荣誉, 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 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 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 不怕苦, 不怕累,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综合形象, 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例如教师应举止大方, 谈吐文明, 教学中, 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 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还应注意寓情于教, 以身作则, 以情感人, 师生间情感交流。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 又是一种教育手段, 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 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 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 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 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 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 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 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 再做一、二次练习, 肯定他们的进步, 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 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3 教学方法要兴趣化, 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动, 爱新鲜, 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 因此, 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推迟学生疲劳的出现, 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 可采用拍手走, 两臂加动作走, 模仿不同的人物的走等等, 多种形式来完成走的教学任务, 又如换物赛跑游戏, 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 而是对每次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 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 第三次加上最快完成的队为胜, 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 同样在跳绳拍球活动中, 当学生拿到绳子或球时, 多么想自由活动及展现自己的才能, 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任务后, 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发挥各自的才能, 这样学生欲望得到满足, 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目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 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不断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在教学实践, 可以采用设置疑问、形式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这样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收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 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 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 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 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 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 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优秀道德品质的主题很多, 有爱国、勇敢、团结等。我们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指定相关的内容以及游戏, 让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学到这些优良的品质。例如: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体育盛会, 对学生介绍运动员积极备战, 刻苦训练的感人事迹, 通过观看多媒体感受运动员的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还可以以奥运为主题, 在课内开展一次小型的“奥运会”, 让学生在比赛中学到不怕失败, 团结协作的精神。还可以学习那些奥运明星, 如姚明、刘翔等。学习他们的爱国, 助困, 不服输的精神, 作为我们学生学习的榜样。
总之, 中小学体育教学, 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 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 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提高学生自体心理的素质, 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 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要结合教学实践, 探讨其渗透的方法, 使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 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J].2001, 2.
体育教师发展 篇2
一、现状分析
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作为体育教师要转变的应该是课程教学的思想理念、教学方法和行为。不管课程理念如何更新,不管课程教学的目标、功能和价值如何拓展,不管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何改革,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指导学生从事科学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仍然是体育课程的根本任务。
二、指导思想
为了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活动,并通过参与活动,努力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运动队的管理水平。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的合格和优秀人才,本人特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三、发展总目标
做一名有思想、有见地的教师;做一名师德高尚、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精神、被学生和社会称道的教师;做一名有一定理论功底、科研能力、专业技能的教师。
(一)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型教师,成为合格的青年教师
1、努力学习新课程理论,认真上好体育课,把新课程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2、认真准备一节公开课,先在本教研组出示,然后争取在全校、县、市出示。
3、在县运会、市运会各项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4、晋升为中学一级教师。
(二)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在体育训练特别是篮球方面有所突破,争取培养出全市拔尖的篮球选手,做一名体育骨干教师。
1、抓好体育队训练工作,并坚持开展篮球训练,把篮球队作为学校体育的特色活动进一步拓宽思路,提高训练效率,协调。
2、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虚心听取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坚持每月听课4节,并认真反思,取长补短。
3、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改革与实践,上课的教学质量达到校级优秀的水平。
4、认真学习,创造机会,争取能够参加镇、区级的优质课比赛,并取得好成绩。
5、苦练个人基本功,学习篮球裁判法和足球裁判法,并写出心得体会。
四、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仔细的反思本规划,对于不足的及时进行补充和修订,对于不合当时情况的及时进行修订,针对现实情况进行完善,做到有计划,同时有变化。
2、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乐观、积极地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
3、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纠正,在目标上与原来的一致。从而不偏失方向。
制定人:丁永锋
体育教师发展 篇3
一、发展性评价促进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发展
如果认真审视我们的职业,会发现高中体育教学是最容易缺乏理念但又最需要先进理念支撑的学科。如今的体育教学首先要坚持的理念就是“体育与健康并重”,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发展,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体育运动习惯、自信自尊的心理以及合作的心理等。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应试的需要,我们仍然习惯上沿袭重体能、技能,轻健康心理教育的思路。这一现实意味着我们一定程度地将理念挂在口头上,没有落到实处。比如我们曾多次外出观摩体育课堂,在评课的环节,不少人还都认为先进理念是需要坚持,但课堂教学还应当以体能技能的训练为核心。
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要从每节课的目标落实开始,认认真真地以发展性评价来促进自身教学理念的落地生根。具体的说,我们可以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对学生的体能和技能进行测试,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对不同学生制定适合的阶段性发展指标,以这些阶段性指标指导日常的体育训练(包括体育课、大课间等),通过各项数据指标的变化,来判断学生的体育发展状况。在此过程中,同时要关注学生对体育的参与程度、热爱程度、同学之间的合作程度等。事实表明,由于有了发展性评价带来的阶段性指标,学生对体育的参与更积极了,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看到一定的进步;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发展性评价,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理解更为深刻了,他们知道了体育课不只是追求那些硬性的指标数据,而是通过对自己的挑战,看自己的体能、技能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而这本身就是一个兴趣驱动、技术引导的过程。而作为体育教师,关注这些最为细节的东西,往往就在无形当中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事实表明,只有将理念落实到实践中,理念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指导实践的理念,否则就只能是口号。
二、发展性评价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发展性评价与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促进关系。我们曾经专门作过对比,发现如果只是坚持终结性的目标,我们自身的教学就会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追求当中,总想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能够快速地达到有关指标或要求,而当学生未能满足教师的愿望时,教师就会陷入一种焦躁、茫然当中,此时教师内心所想多不是如何去改变现状,而是如何赶紧去达成目标。而对于学生而言,经常由于目标过于遥远,而丧失对体育的兴趣。而当我们转变了视角,开始以发展性评价来作为教学中的主要依据时,就会发现体育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中颇有浪漫主义者所说的“慢慢走啊,看风景”的味道。
依据这一思路,我们在教学中作过这样的尝试,教学内容是“障碍跑”。首先我们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我们让学生自主布置了障碍跑的场地,结果在体育委员和相应小组长的组织下,形成了三个障碍跑的场地,分别是绕杆(也可以用跳马代替)跑、跨栏跑、滚体操垫跑。我们将学生分成三大组,分别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其中一种障碍跑——我们认为这正是发展性的一种体现,因为我们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与基础。在跑的过程当中,学生的兴趣强烈,参与度也非常高,学生在起初跑时总会存在一些不足,此时他们面对的不是批评,而是来自于同学的帮助与教师的提醒,因而他们在短短的一节课当中就会有很大的收获,绕杆的技巧与速度的把握,跨栏时的步幅与节奏把握,滚体操垫时,跑、滚时机把握与步调的控制等,都成为学生努力过程中自发思考的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的讨论非常多,这体现在下课前教师想按常规思路进行总结时,学生却在下面热烈地讨论。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学生此时需要的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对自己努力过程的收获进行总结与提升。这不正是一个发展性的过程吗?
总结这段过程,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参与度之所以这么高,完全是因为我们放下了终结性的评价,而将评价重心转移到学生的体育训练过程当中,转移到发展性评价当中来。而对课的设计本身,就是培养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过程,因为我们深深知道,要放下原有的习惯,从更新的要求、更新的思路上去设计一节新的体育课,对体育教师意味着的正是两个字:发展!
三、发展性评价促进体育教师反思能力的发展
发展性评价意味着事物是动态的,意味着我们总是拥有着改变和发展的空间。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果我们关注了高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就会发现体育教学的设计有着更多的影响因素,如何利用这些因素去设计更好的体育课堂,正是我们每节体育课后应当反思的问题。
在笔者的努力过程中,常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今天这节体育课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学生实际有哪些发展?这些发展与预期的发展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原因在哪里?应当怎样才能更好地预设课堂?自己对体能或技能培养措施的设计有没有理论依据?是不是完全是经验性行为?有了这些问题,就会使自己的体育课堂永远处在发展的路上。而这正是发展性评价所希望的,也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所必需的。
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一般途径 篇4
一、能上好课
首先, 上好课的前提是能构建自己的教学计划, 如, 学期教学计划、教学段的教学计划等。在教学实践中, 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根据教学计划推进学期教学, 而忽略了教学段的教学计划。如, 部分教师会关注对高中学生速度耐力素质的加强, 但却仅限于项目教学, 而缺乏对教学的整体规划,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因素。其次, 要能够科学地制订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此, 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 并及时总结和修正。第三, 要备好课。对于这个问题,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 一节课和学期教学的衔接问题。学期教学有一定的层次性, 而一节课的教学要和前后的教学活动相呼应,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要体现学期教学的整体性。第四, 要上好课。一节好课对于每个体育教师而言, 有不同的价值体现, 但好课最终都要体现为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增进健康、得到教育……因此, 必须注重在这些层面上的教学目标的构建。
二、要有教育教学的科研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 教学只是工作的一部分, 还要重视教研工作。如, 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等都是教研的形式, 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 他人的成果展示体现的是他人的思想, 对此, 能否将他人的思想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并体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值得商榷, 这其中就涉及到一个教研的过程, 也需要教师的重视和不断努力。此外, 在教学实践中, 校本化课程的建设是科研, 一个教师教学特色的形成是科研, 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能够突破原有框架而上出新意是科研, 对自己每节课的执行情况的比较也是科研……由此, 教育教学科研渗透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 有待教师进行挖掘, 切忌使教育教学成为一种任务式的行为。
三、要善于学习
首先, “三人行, 必有我师”, 同行是师, 学生是师, 自己也为自己师。其中, 向同行学习, 可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向学生学习, 可以让自己更具有时代气息;向自己学习, 可以不断完善自我。其次, 要加强专业学习, 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理论基础, 即使对于自己熟知的一些理论, 也应不断地通过实践进行完善和深化, 因此, 对于日常的业务学习、业务进修等都要积极参与。尤其要注意的是, 竞技体育对技术实际效果的检验往往更加科学、实用, 且更新速度较快, 对此, 体育教师要加强对专业的更新学习。第三, 要向非专业学习, 如, 学习文学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语言更加精练;学习艺术可以使教学更具有想象空间, 使教学过程充满美的享受。
四、建立和谐的生活圈子
体育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篇5
时间如梭,不知不觉间,我已经从一个毛头小子成为了一名青年教师,在教师的职业上,也已经投入了四年的青春,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总觉得对自己的成长考虑的不到位,每天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愈益发现自己的成长未与学生同步,由此造成对自己对学生的把握越来越不到位,在近期的培训中,在教研员和同组同事们的精心教导下,使我对未来发展找到了一条前进之路,也力争在教育岗位上发挥更多的力量,更使自己获得真正的成长,现制定个人三年成长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新课改的学习和培训发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观点,强烈冲击着我们的教育教学体系,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一支能适应需求、面向未来的教师队伍,为了学生和教师的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做一个称职的研究发展型体育教师,从我自己的实际出发特制定教师发展规划。
二、现状分析:
从学校未来的发展对师资的需求来看,我的缺陷主要表现有:
1、三十多岁正是体育教学的最佳年龄,我对体育教学非常执着和热爱。我感觉新课程思想观念、现代教育理论还较为欠缺。
2、我在体育专业,还是身体素质、体育知识,都有很大的优势。但对教育教学手段掌握不够。从事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亟待提高。
3、缺少全面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专业基本功不够不够扎实,专业素质还亟待提高。
三、主要措施:
在实施规划的操作过程中,通过暑期学习,考虑到我自己特点,根据学校体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根据我的专业水平发展的方向,体育知识的得到提高,特制定以下学习计划: 1.学习理论,主动积累。
反思是自我提高的阶梯。这样会使我们保持积极探究的心态,也会让我观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我的行为与观念会有深层的认识。另外,反思是充分挖掘自己专业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作为教师业务学习,以促进学习深入。2.制订计划,自我规划。
立足自我发展通过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做到有目标、抓落实。根据我制定的目标和措施,有针对性地把握教师的整体发展方向。根据所教学科和自身实际情况确定研究目标,按照规划努力进行自我培训和科学研究。在体育研讨、观摩的活动,做到取长补短。3.认真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
通过对新课改要求、暑期的研修认真学习,发挥集体智慧,在课堂观摩、在线研修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中领悟适合现代教学的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4.坚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教师既需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健康第一”。要求我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全身心的心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四、预期目标:
通过对规划的逐步实施,应达到如下预期效果:
1、学习专业化知识、提高专业化技能的自觉性学习方面有明显提高。
2、能够产生比较强烈的自我提高欲望。
3、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开端。
4、成为思想素质高,改革意识强、专业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高的教师。
5、成为能够适应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需要的教师,为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优异成绩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初中体育教师成长规划
xxxx
体育教师发展 篇6
1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涵
国内学者金美福将教师自主发展界定为:是教师自觉主动地追求作为教师职业人的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自我超越方式①。可以看出自觉、主动的实现自我价值是自我发展的关键。高中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是不断改变原有的知识、观念,吸纳新的知识、观念,提高自己的能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的过程,其内涵包括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及个体实践知识三个方面。
1.1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
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主要是指教师的教育信念与自主发展观。本文笔者将教师的教育信念理解为敬业精神,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体育教师总结出来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就是两个爱、一个心:爱事业、爱学生、一心为学生服务。爱事业就是爱教育事业、爱体育事业,爱学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心全意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做到爱事业、爱学生,一心为学生服务,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②。在课程改革大背景的推动下,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观应从“要我发展”的被动发展观转变为“我要发展”的自主发展观。自主发展,就意味着教师要有发展的内部动力,而不仅仅依赖于外部的要求,这种内部驱动力来自教师在事业的上追求和积极的人生目标。 “有为才有为” ——本人将这句话理解为“人一定要有目标,并努力地朝着你自己的目标去奋斗才能有所作为,而当你有所作为以后就会拥有更多更大的舞台给你去施展才华实现更大的作为。”
1.2教师专业发展自主能力
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这方面的能力,教师专业发展自主能力包括教学自主、研究自主与反思能力。高中体育选项课程条件下,教学自主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自主的安排教学进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等;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来源于教学研究,研究自主是指教师能对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付诸行动研究。反思是自主的重要特征,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基本策略。反思的过程是教师独立、自觉地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它具有主动性的特征。教师反思不仅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形式、处理问题的方式,行动中成功的、有效的部分也是反思的重要对象。
1.3教师专业发展个体实践知识
相对理论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通常呈内隐状态,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镶嵌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个体实践知识是教师专业自主的知识基础,教师专业自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个人实践知识。教师发展的本质是通过个体实践活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它是教师作为主体自觉、主动、能动、可持续的实践生成活动。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个体实践知识就是教师将教育理论和运动技能运用与实际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的总结与反思。个体实践分为教学实践与管理实践,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实践策略,发展水平比较高的教师的教育实践表现为理论形态和具有个人特色的实践形态。③高中体育教师专业自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理论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
2、高中体育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策略
体育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容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具有个体性的。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应根据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个人兴趣爱好及发展的关注点和侧重点,制定适合自己的专业自主发展策略。
2.1自我认识—自主意识是高中体育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
促进高中体育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实现自我角色的愿望,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关键在于教师应具有对专业化发展的自主意识。
1)自我专业地位正确认识
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彻纳曾写道:“人,一辈子中所进行的最漫长的旅程就是不断地找到自我。如果在这一点上失败了,那么无论你找到了别的什么,都没什么意义了。”④体育教师是专业不是职业,我们不应当只是教书匠,而应当是学生身体完善,心灵完善的促进者,首先要当好一个教师,才能当好一个体育教师。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身、心、灵全面发展的育人教育。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找寻到真正的自我,才不会因为体育课程不受重视,就轻视自我和体育教育。对自我专业地位的正确认识,有利于体育教师跳出思想困惑的漩涡,为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断地向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发出挑战,使自己成长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体育教师。
2)自身专业发展的合理定位
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不是把现成的某种教育知识或教育理论学会之后照搬于教学实践的简单过程,而是需要教师情感、言行等参与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自身专业素质与教学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自身专业发展要应该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高中体育教师要将自身专业特点与教学环境及课程改革大环境联系在一起,合理定位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例如;学者型教师、经验型教师和研究性教师等。从新课程的要求来看,体育教师不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已成为课程的生产者、设计者和研究者。体育教师要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教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成为一名“研究者”已经是时代对高中体育教师的要求。
2.2自我规划——人生规划是高中体育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根本动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方向和目标,就失去发展的动力。认真地设计自我,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潜能,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发展自己的最佳前景。
1) 明确目标
高中体育教师首先要明确发展方向,要在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的过程、现在专业发展的状态和水平有正确与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设定目标,并且要注重目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由于教师个体基础和个性差异存在异同,所以在制定目标之前要敢于剖析自己,坦然呈现自己的真实的状态,发现自身的弱点,真正搞清自身存在问题的根源和有待发展的地方,并最好按照时间的维度,同时订制适宜自己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以及远期目标,避免那些不切合个人实际的“高、空、大”的发展目标。
2) 注重专业发展阶段性的需要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动态的、终生的过程,有适应阶段、发展进步阶段,也有“徘徊”阶段,还有“成名”“成家”阶段。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明确各阶段专业发展的需要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 付诸行动
爱迪生说:“在期待成功的同时,还必须付诸行动,这样的人才会获得成功。”⑤所以,当教师设计、规划好自身的发展方向后,就将其应落实于行动中,努力朝着目标勇往直前,在探索中寻找最佳策略,在行动中寻求不断发展。
2.3 自我提升——主动学习是高中体育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不竭之源
“学然后知不足”,主动学习是高中体育教师自主发展的不竭之源。通过学习获得体育教育教学知识的能源保障和体育教育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①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40-41.
② 季浏.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继续教育网,2009.12
③ 王燕红 基于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期刊网2006.12
④《教师要学会经营自己》网上文章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探析 篇7
1. 内部因素 (教师自身问题)
1.1 教师个人自我发展动力不足。
自主、自觉性专业发展意识缺乏, 被动性 (即迫于工作或升职压力) 的专业发展突出。大部分教师参加进修的原因是“获得学历”或者“学校要求”。因此, 无论为晋升职称而参与的岗前培训, 还是在职常规继续教育等, 都是在一定行政化驱使下进行的, 行政命令忽视教师自身要求的事实, 以形式主义的方式推动在职教师勉强学习。且受训教师总是怀着强烈的功利意识, 企图通过一定的形式而获得相应的证明达到应付的目的。因此, 他们大多对在职培训的价值认识不足, 态度冷淡。
1.2 专业发展目标模糊。
虽然有一部分体育教师将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定位在专家型教师上, 但是大部分体育教师对此问题没有考虑过。而且, 大部分体育教师对专家型教师与一般型教师之间的区别并不十分清楚。这种模糊性所导致的后果就是体育教师自主发展可能性的缺失。
1.3 教师工作态度取决于全面的评价。
各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价考核方法不尽相同, 但在大多数的学校, 尤其是农村学校, 对体育教师的评价与考核只是面上 (上课出勤) 的问题, 实际上这种考查体育教师只要稍稍留意就能过关:上课没有领导“关心”, 只要不出危险, 就得过且过。有的学校只要体育教师在县级运动会或专项比赛中取得好名次, 就一好百好, 部分体育教师就凭这一手, 自得其乐。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平日能带出几个好学生, 在比赛时取得好名次, 凭经验、能力就可以“上岗”, 导致部分教师平日不能积极进行研究学习。
2. 外部因素 (领导、器械、教师待遇和工作量)
2.1 学校因素。
在很多农村学校, 由于学校经费不足, 再加上领导对体育学科本身存在偏见, 导致很多上级组织的体育教师竞赛、体育学科培训项目都因为体育学科在他们看来不是那么重要而不派体育教师参加, 导致很多教师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不能及时引进优质学习资源, 体育学习仅靠一两份专业刊物是远远不够的。
2.2 学校要注意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问题。
调查得出, 每个体育教师周课次数平均达到了16.7节, 其中超过20节的教师有27人, 占30.68%。有的教师一个人上了3—4个年级的体育课, 周备课次数达到了6—8节, 个别体育教师, 一个人教六个年级, 周课次数达到了36节, 平均每天上6—7节课, 写两个教案, 再加上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群体活动、学生体育课成绩考核、统计, 体质档案的填写, 影响了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的落实。领导的态度与认识是决定体育教师工作量的主要因素, 也是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2.3 学校要加大对体育器械投入。
器材短缺, 学校经济紧张, 尤其是农村学校操场条件差, 体育器械少, 平日教学用的最基本的器械都保障不了, 连续两三年不能对学校的现有体育设施进行维护, 更不必说是投资建设了。器械少, 不投资, 体育教师就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 学生自带器械, 教师自制器械, 坚持把体育课上好。可是如果上单杠、双杠、支撑跳跃、技巧类的课没有垫子, 这些课程就无法上。“出了问题自己负责”, 一名体育教师又有多强的承受能力?学校器械短缺, 也是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 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执行者从理论上说, 包括政府教育部门、教师教育与培训机构、教师任职学校和教师本人等, 都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者和执行者。目前世界各国采用培训班、研修班和课题研究、自学、学术报告、教学活动、教研活动、社会考察等形式, 通过教师进修学院、广播电视电脑网络和教研科研学术团体活动、国内外进修考察、教师自我进修或以学校为基地进修等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1 增强体育教师的专业意识, 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政策和制度的保障固然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但要实现体育教师整体的专业化还必须通过每个体育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实现。为此, 学校应充分调动每个体育教师的内在主动性, 激发其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内在动机, 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学术研讨活动和研究生学历学习, 依靠个体的主动发展达到实现整个职业专业化的目标。
此外, 学校要与其他发达地区知名的同类学校建立固定的联系, 及时捕捉教改信息, 跟踪当代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势, 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2 学校要建立学习机制。
3.2.1 为了节省经费, 建议学校选派代表要带着任务参加
培训, 代表回校后要对其他人进行二级培训, 学校要重视这个培训环节。
3.2.2 建立激励学习制度, 多给体育教师订阅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 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学习。
3.2.3 建立集体教研制度。
严格学校的体育教研制度, 加强对体育教研的管理, 切实重视体育教研工作。
在高层次的学习平台、长效的学习机制、人文化的学习环境之下, 每个人都能改善心智模式, 克服经验、习惯等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反思、检讨、群体诊断, 这是发现问题、整合智慧, 促使团队创新、相互帮助、改善业绩的重要方式。
3.3 从集体备课活动中获得成长。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 优势互补, 开发潜能,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训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 每个体育教师都应该重视集体备课活动, 把集体备课活动当成自己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加快, 对每个人来说, 具备再学习能力是成长发展的关键。体育教师应该敢于面对现实,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 不向困难低头, 努力把学习当作生命存在的方式, 以课堂研究为阵地, 向专业方向进击。这就要求每一个体育教师都必须创新, 以岗位求平台, 学习求自新, 研究求突破, 创新求卓越, 工作求地位, 从而提高专业素质。
摘要:自实施课程改革以来, 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凸显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本文通过深入学校调查, 并查阅了文献, 对教师专业的发展存在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并对教师专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希望能为教师专业发展发挥作用。
我国基层体育教师素质发展研究 篇8
自2001年9月《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7~12年级)》(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进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来,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1]。然而,也有的学者认为,从目标达成来看,新课程改革的制度与方案本身存在的缺陷[2]。从而导致产生了有关“课程改革方向是否正确”的激烈争论[3]。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向”是错误的[4]。很显然,学校体育新课改的方向是正确[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总结教育改革成功经验的有关研究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由此可见,如要切实解决学校课改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提高与发展体育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因此,笔者认为在新一轮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目标达成的视域下,通过构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体系,探寻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发展的方向,为加速我国学体育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最终对全面实现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检索、网络检索及图书查阅等方式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收集有关教师、体育教师及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的构成指标,以便为调查问卷的编制提供依据。
2.2 问卷调查法
运用自编的具有较好信、效度的《新课改背景下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重要性感知》对广东省、江西省、湖南省、甘肃省98所中小学校的328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57份,及运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发展指标》调查问卷对我国高校及中、小学44名专家进行调查。
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For Window 16.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
2.4 层次分析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发展指标权重进行确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基层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
本研究在文献资料调研和相关理论预设的基础上,设计开放式问卷收集条目,初步编成有54个条目的问卷,后经征求有关专家、资深一线体育教师等的意见,并结合梳理过的相关理论,删除缺乏代表性的项目,合并整合内容相近的项目,最后确定的问卷条目为37条[6]。选取福建省与广东省共计187名体育教师进行了预测、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剩余19题,构成“新课改目标导向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重要性感知”调查问卷。问卷采用Likert自评式五点量表法,从“完全不重要”、“不太重要”、“难以确定”、“比较重要”、“非常重要”依次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反向题在统计时进行相应的反转。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共同因素(common factor),求得初始因素负荷矩阵,再用最大变异法(Varimax)求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结果是前4个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46.484%,题项的最高负荷为0.728,最低负荷值为0.425。抽取4个因素,第1个因素包括6个题项:内容包括个人创新发展表现、教研教改水平、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技巧、人际交往与合作的主动性、教育与教学水平,及掌握新信息与新知识的状况,命名为“能力素质”;第2个因素包括5个题项:专业运动水平、高校理论学习水平、师范生技能考核结果、相关学科知识掌握水平、继续教育的接受等,命名为“知识素质”;第3个因素包括4个题项:体育教师职业的满意度、新课改目标达成的责任感及事业心、热爱学生求实奉献、良好的体育教师形象等,命名为“思想品德素质”;第4个因素包括4个题项:个人体质体能水平、精力充沛程度、个性心理发展水平、个人情绪调控能力等,命名为“身心素质”。这4个因素与最先的理论构想基本吻合,且构成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体系(图1)。
采用2个指标来鉴定本问卷的信度:一是,内部一致性系数(同质信度,Cronbachα系数);二是,重测信度(稳定性系数)。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达到了0.61以上,总量表为0.79,说明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较好;问卷各维度的重测信度也都达到了0.80以上,且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总量表为0.83,说明问卷的重测信度良好。问卷的效度采用内容效度、结构效度2个指标进行考察,研制过程及检验结果显示问卷既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2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发展方向
3.2.1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发展方面确定的过程
为了确定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进程素质发展的方面,采用问卷调查法全面地确定素质指标。笔者根据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设计出调查问卷,通过头脑风暴法、德尔斐法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构成指标进行修订、补充与完善。在调查问卷中的被调查专家,全部来自从事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学者或是从事于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学的一线优秀体育教师。
第一轮调查:初步设定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发展方向的一级、二级指标。
第二轮调查:该次调查的目的是请专家对素质二级指标进行最后确定,同时对调查问卷中提及的三级素质指标指标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第三轮调查:经过第二轮调查,将最终确定的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发展方向的一级、二级、三级指标作为调查问卷的内容,目的是请专家评定素质指标是否完善、结构是否合理。
3.2.2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发展的方向
第三轮专家反馈和评定结果得出,调查问卷的内容和结构设计比较完善。专家对问卷设计的总体评定、对问卷内容设计的总体评定,对问卷结构设计的总体评定结果良好。对问卷信度检验,求得“Kuder&Richardson”信度值为0.8175,具有良好的相关水平和一致性。(表1)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在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程中,课改目标的达成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知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以及身心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且由这四种要素构成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2)在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程中,年龄是影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力素质与知识素质的主要因素;教学段是影响新课改目标下体育教师思品素质、身心素质重要性认知的主要因素;学历是影响新课改目标下体育教师知识素质、思品素质重要性认知的主要因素;职称是影响新课改目标下体育教师能力素质、身心素质重要性认知的主要因素。
(3)在实现我国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目标的过程中,能力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主要发展方向,特别是要提高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及教研教改能力;专业理论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知识素质发展的重要方向且同等重要。
4.2 建议
在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改革中,无论是课改理念的转变,还是课程领域或水平目标的实现,无疑对体育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大量资料显示,我国许多体育教师在受到自身素质发展水平及教育“二元化”影响下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一时还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从而导致新课改中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新课标是我国专家经过大量调研及结合我国的学校体育发展实际国情而提出来的,因此,我国学校体育是否能够健康发展,是否能够解决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课改目标的达成,无不与体育教师的素质有关。但是,一名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会一蹴而就,故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新课改进程中及面临新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素质发展的方向,建立一个自身素质发展的目标,逐步实现,最终使得自身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为能够较从容地应对国际、国内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76-77.
[2]唐炎,郭礼等.从事实出发:运用“黑箱”理论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审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0):59.
[3]今日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正确吗?[EB/OL].http://www.chinatyxk.com/tiyuol/viewthread.php?tid=9278&extra=page%3D15,2009-4-12.
[4]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评审委员会.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学术综述[J].体育教学,2007(1):33-35.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
试述高校体育教师的发展问题 篇9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 而最新的教育理念就是教师要有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 所以教师的知识储备的多少和更新速度是教师发展的基本功, 是教师职业的依托, 决定了该教师的能力高低。专业知识是说教师所学专业和所教专业的业务理论范畴, 涵盖了教师对本学科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程度, 体现教师的素质水平。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大概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教育口的教育教学知识, 另一个是作为体育口的体育教育、训练和社会体育的知识。
1. 高校体育教师对教育教学知识的解读
高校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是教育教学知识的必修课, 教育理念的指引,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施, 用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关注每一位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 课余体育活动的参与, 体育训练的各项体育活动情况, 更好的指导和帮助学生来培养学生技能目标的实现, 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在终身体育的培养上的体现,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 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专业知识的运用
2.1运动技能技术知识的运用
运动技能技术的运用程度标志着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 是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米尺。运动技术主要涵盖了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和战术配合, 基本理论知识 (运动来源、概念、运动的重难点、预防措施等) , 参与各个竞赛项目的规则和裁判法。所以体育教师要想掌握和运用好体育技术的知识, 不仅要在体育教学上有所长, 也要在可与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外出带队参赛和在比赛中参与裁判工作。高校体育教师不光是一名体育教师的职业能力, 同时还要有项目教练员和裁判员的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的都角色的全能型选手。体育的运动项目诸多, 有些项目的更新速度很快, 一名体育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运动项目全都掌握住, 只能是通过不断的学习, 定期和不定期的参加培训来充电和开阔眼界。体育教师的专业体育技能知识掌握和运用好了, 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和服务学生, 更上社会体育和国家教育的发展步伐。
2.2体育教师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运用
体育教师除了上好课之外, 还要具备上好一堂课的储备知识。运动中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传播, 运动损伤的处理, 养生保健的引导, 运动强度、心律的把握等都源于体育教师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运用。但对一些地区的高校体育教师对于人体科学知识的问卷调查中, 体育教师对于运动人体科学的掌握程度还是处于了解状态, 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意识淡薄, 运动损伤的处理措施不得当, 体育保健只有在体育院校开设其他高校一般不开设, 或只有少部分高校在选修课中开设, 所以呼吁相关部门一定要专项的加强体育教师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培训工作。才能使高校的体育教师更好的辅导学生科学的锻炼。
2.3体育教师对社会体育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社会体育知识涵盖面广, 涉及领域多, 应用性强。最近闭幕的里约奥运会就是热点, 赛事的战况, 竞赛技能、技术的分析, 裁判的公正, 场馆设施的搭建, 安保环境等都是社会体育知识的范畴。社会体育知识是应用型和综合型的, 体育统计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文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设施兴建和保养学等都广泛应用于社会上的多个领域, 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师发展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1、高校体育教师对教师发展的认识
主动发力力接力, 被动发力力挫力。高校体育教师是否队自身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是否为自身的发展具备强大的动力, 是加强教师发展的基准点。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 高校的大多体育教师都有较强的发展意识, 都在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科研等的工作中来。大多高校的领导也都很重视教师的发展问题, 尤其是体育课是大型的公共课, 领导的对于公共课的评价还是比较重视的。另外学校也都有相应的利于教师发展的措施和政策。
2、高校体育教师发展的途径
高校体育教师发展的途径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宏观的角度就是国家教育部门的对于教师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政策措施, 主要是引领方向和激励机制。微观的主要是教师们的自身主动发展, 如积极参与到教学科研工作中来, 时时进行教学反思, 学术交流等, 持续性的进行发展的需求。教师要克服外界和内部因素的影响, 投身教育事业。可能教师队伍里女性的比例占的较高, 所以家庭、工作等的压力, 直接从精神和意志上影响着教师职业的主动发展。学校也要设立专门教师发展科室, 及时沟通外界培训、学习、交流会等的信息, 加大教师发展的路径, 学校内部也要定期进行教职工的培训, 多方位加大发展力度。
三、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发展问题的思索
1、加大注重教师培养力度的同时, 从体育教师发展的思想和意识上培养, 制定宽松的发展政策, 营造积极主动的发展环境, 提高教师待遇, 改善办公条件, 促进教师主动参与。
2、在学校各专业引入学术带头人, 引领青年教师的发展, 给予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扶持政策, 进行同等学力、在职硕博等的学习, 促进整体教职工的学历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儒新, 冯明丽, 李超红在《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2010.5
[2]朱慧芳.上海市普通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其策略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2007.1
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及发展 篇10
一、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
体育教师首先是教师, 必须具有一名普通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作为体育教师, 又必须具备与体育特点有关的知识和品格。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 必须具备一个任何普通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还必须具备自身的专门素质, 更应具备适应体育教学这一特殊学科的专门素质。因此, 体育教师素质是指具备普通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以及具备适应体育教学这一学科所需的各种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总和。体育教师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应该是指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 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二、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因素
1. 专业能力。
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积累、选择、更新、综合和创造, 教师需要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服务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即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实际本领。在教师专业素质诸要素中, 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在教师优化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实践基础之上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走着同一条道路, 它们都是在人的活动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 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而专业能力必须以专业素质为基础, 专业素质的特点是“内凝”, 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非对象化的结晶, 专业能力是“外显”, 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对象化的呈现。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表现在体育教学能力、体育评价能力、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和体育活动组织指导能力四个方面。
2. 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 在教学过程中, 应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以完善教学目标, 增强教学效果, 渲染教学氛围, 提高学习兴趣。态度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事物的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指向, 包含对于事情的基本观点和采取的相应行动。价值观是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所持的判断标准。态度、价值观是体现教师专业特征的重要保证。知识、技能与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是相互交融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 态度、价值观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为重要。因为相对于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强调的会不会、能不能来说, 态度、价值观强调的是愿不愿的问题。它比一般意义上的愿意、喜欢、向往有更深的含义和更高的境界。它是基于对所从事的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形成的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与传统意义上强调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的倾向相反, 在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情感领域, 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自我意识或自我价值。
3. 专业知识。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或内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主观反映, 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将专业知识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的第一指标, 主要是因为知识与素质之间的关系。素质是指人的品质、质量, 即人的总体发展水平, 是由人的各种品质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知识是形成素质的教育, 素质则为知识引导方向———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知识与日俱增, 就其总量来说浩如烟海。人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到手, 需要通过选择,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是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专业知识是一个教师有效发挥影响力的重要保障;专业知识也是一个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 教师一定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 它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三、当前体育教师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 错误的价值理念造成错误的职业观。
教书先要教会学生做人的观点是当今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可的教书育人观。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体育教师, 其人格行为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 学生可以效仿的楷模。作为体育教师, 要不断地塑造自身形象, 提高自身修养, 通过对学生的健康教育, 在增强他们的体质的过程中, 培养他们如何尊敬师长, 重视同学之间的友谊;在体育活动中如何讲礼貌, 尊重他人;在激烈的竞赛活动中如何遵守规则, 体现个人的良好的体育风尚, 并表现出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体育精神。教师的神圣职责是教书育人。从本质上讲,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要求每个教师都具有创新精神。但从实际情况看, 能够把教学作为科学工作来看待的教师并不多。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和人的成长发展的需要, 有计划、有组织、创造性地把价值观念、科学文化知识、思维方法、劳动技术、审美情趣、人生信仰等传递给学生, 创造性地提高其素质, 开发其潜能, 发展其个性。我们既承认教育具有继承性, 同时更重视教育具有创新性。
2. 教师素质构成与教学实际严重脱节。
终身学习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时代的要求。体育教师作为人才的培育者, 必须率先投入终身学习、加快知识更新。要适应知识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 创新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是动态的、开放的系统, 即对一切有用的新知识开放, 通过对新的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 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取得改造和更新, 善于主动选择那些与创新有密切相关的知识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十分重视增加能力方面的知识及方法、思维方面的知识在其系统中的比重, 从而体现了知识和能力、体力与智力的高度统一。教育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师重视终身学习, 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这是因为当今的任何一本教科书和一种教学模式都无法把一门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概括和吸收进去, 更不用说描绘清楚该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四、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建议
教师专业素质作为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与深入而发展, 教师专业素质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1. 加强专业知识渗透, 扩大教师的专业知识面
学科性知识是基础性知识, 教师不能将此停留在一般水平, 应通过不断学习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弥补教师专业知识的缺乏。另外, 教师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因此, 教师对受教育者的相关知识就需要加强, 不明白学生的身心与学习情况, 就无法对症下药。最后, 教师应通过自学或教师在职、职后培训进行心理学知识的补充, 为科学的教学和训练提供有力保障。
2. 突出教师专业能力训练,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优秀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应发挥模范作用, 指导专业水平一般的教师进行能力训练;教学中不能忽略细小的问题, 应将教学因素考虑全面;多元化教学, 避免教学单一性;加强自我反思能力, 促进教学高质量顺利进行。体育活动组织指导能力要稳中有升, 教师在课上和课外多实践。科学研究能力要消除高枕无忧的心理状态, 利用自学或培训加强科学研究方面知识的学习, 锻炼运用先进科学手段进行研究的能力, 目的是加快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3. 提倡态度、价值观教育, 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态度、价值观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师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学生良好的情感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提倡态度、价值观教育, 首先学校领导和学生要对教师的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评价, 利用各种方法与手段进行奖励与处罚;其次, 要加强教师与学生间、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领导间、教师与家长间的交流与沟通, 为情感教育创造条件;再有, 利用媒体传播途径和定期活动, 学习、加强教师这方面的意识。做一个新时代的称职教师, 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 不断更新知识,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除此之外, 教师还需要在学习工作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 培养自己对学生良好的态度。因此, 体育教师要想取得深厚的学养、扎实的专业技能、渊博的知识, 应注意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体育教师发展 篇11
特级教师武云飞:许多从事体育教学的老师平时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教学、训练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谈起教学、训练方面的体会更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可要是让他们写成文章却很难,像是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因此如何写好论文也就成了他们难解的心结,这一弱点在经验交流、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时尤为明显,大大影响了工作的情绪,导致部分骨干体育教师心灰意冷,失去了信心,也直接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对此,大家称之为“论文难”现象。本人从自己写作的经历、体验出发,提出些个人观点,以供借鉴。
一、体育教师写论文难的原因
1文化原因
由于学生时代身负学习、训练两层负荷,时间精力受到限制,导致多数体育教师的文字功底普遍差些,工作后又没有养成看书读报、记笔记的习惯,对动笔无兴趣,更没有养成对教育教学活动、新鲜事物观察、反思、提取、记录的习惯,久而久之动笔写文章成了难题,做论文、搞科研的理想自然也就束之高阁了。
2时间问题
课改几年来,由于普遍缺乏专职体育教师,不少体育教师课务繁重,许多体育教师每周要上18节课以上,另外还要负责早操、大课间、课外活动,课余训练等,确实没有多少空余时间。繁重的工作搞得身心疲惫,也就挤占了写文章的体力精力。
3信心问题
由于现在论文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参评、投稿的体育教师日益增多,但能获高层次奖项的不多,能发表则更少。本来面向我们的专业杂志就少,一期只能发几十篇,而每种刊物每月的投稿量就有千篇以上,命中率当然就低,另外,一些杂志的审稿期较长,多数稿件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不少教师无法忍受长期的等待,自然也就失去写文章的信心。
二、体育教师写论文的理性思考
首先,要端正写文章的动机。目前,我们不少教师把写文章与评职称对等起来,明确地说写文章就是为了评职称。这其实是一种功利心态,以这样的心态去写论文必然是草率的、浮浅的。文章更缺乏深度和广度,不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帮助。我们一定要把写论文的动机定位于自己的发展,是对自己教育生涯的总结和反思。
第二,要理清写文章与时间的关系。写文章当然要花费时间、精力,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初写论文的老师更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来“打理”自己的文章,工作时间肯定不够,往往要搭上许多的业余时间。因此,要想写文章,不必抱怨没有时间,要想方设法抠时间。正如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还是有的。”有心人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我们平时要提高工作的效率,少闲聊、少闲逛、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多用些时间来看书、写作。想写文章的老师就不要怕牺牲自己的休息日,有时还要熬夜。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写论文的目标。每个老师都想让自己的文章获奖或发表,这既是对自己文章质量的检验。也是对自己科研能力的肯定,有这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想,我们教师可以适当降低期望,不必过分追求,因为写作的过程就是自己整理、提炼,总结、提高的过程,有时候不一定是成熟的论文,一些小随笔,甚至只是一些只言片语记录下瞬间闪光的想法,都可以帮助自己积累素材,丰富资料库。只有做好积累,要用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对多数教师特别是初学者来说,写作过程比写作结果更重要。
三、体育教师写论文的小技巧
要新。人不如故,文不如新。这是写文章的首要原则。一是角度要新,即论文选题的角度要别具一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就有不同的看法,如《体育教学》刊登的《“猫捉老鼠”游戏的十种变化》、《拔河的创新》。二是立意要新,要想别人没想到的,独树一帜,或者是深入前人的研究成果,求新求变。如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吕建锋老师2008年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的《巧用篮球、排球场地进行铅球技术训练》一文,一经刊发就引起了许多老师的关注。三是取材要新,要紧抓当前的热点问题,如:学生安全问题、体育课评价问题、从学习理论课程理念层面向研究教材、探索课堂教学层面转化的问题等,我们提倡创新,鼓励突破,反对人云亦云,更反对不负责任、不求甚解的观点和认识。
要实。就是实事求是,主要体现在实践性和应用性上。论文是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而不是从若干二手资料中提炼出来的,是自己的经历的理论反思,是现实问题的反映。教学论文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让人读后感觉就是自己教学中遇到过的,有现实性,有启发性、有推广性。这样的文章,怎么能不让编辑和读者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呢?
要准。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紧扣主题、理清思路、说明问题,不要文不对题、不知所云。
要秀。一是结构要清秀。段落要清晰,层次要分明,重点要突出。二是题目要“作秀”,即题目用词恰当、立意新颖、有时代感,抓人眼球,且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如《多媒体教学让人欢喜让人忧》、《捕捉教学素材,讲求教学实效》、《地震震出应急意识的软肋》等,看论文的题目就很诱人,有一“读”为快的欲望。
要精。一般来说题目大了容易空洞,我们都是一线的教师,缺乏高深的理论知识,有些层面无力深入,写出来必然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要就一个问题说清谈透,哪怕抓住一个教学中的小问题。切中要害,解释本质,有独到的见解。就能作出一篇好文章。我们要写教学中的发现、身边的事情,不必追求长度、凑字数。应字字斟酌,字字珠玑。要做到文章骨肉丰满,先定题目,再定小标题,最后再填充丰富精粹的内容。
要审。成文后必须阅读几遍,先修改病句,使文章通顺;再看看是不是说明了想说的问题,观点是否明晰,论据是否充分。还要适当调整文章的结构,尽量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前后呼应,若自己感觉没有把握,可请文学功底好的老师给看一看,提提意见。
四、体育教师必须要做的
1学会阅读、勤于阅读、乐于阅读
我们不少体育教师流连于喧嚣的运动场,却“惧怕”安静,缺乏“坐功”,更疏于读书、懒于读书。岂不知读书是体育教师成长的力量之源。读书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更会让我们逐渐拥有开阔的胸怀,保持一颗健康向上之
心,给我们以笑看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方法。读书更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字功底,丰富我们的写作技巧,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阅读是写作的第一步,而且是不可逾越的一步。
那么,我们体育教师要读什么书呢?一读教育理论。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就要常读教育专著,提升教育理念,写作时才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合适的理论依据。同时要认真参加学校业务学习例会,把握本地的教学方向。二读专业理论。经常读体育报刊、杂志,增强专业底蕴。如《学校体育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等,学习季浏、毛振明等体育专家的文章,提高专业知识,跟上课改的步伐,经常摘抄、研究、体会别人的新教学理念,以备后用。建议我们体育教师每人要订一二本体育专业杂志,并要保存好,常读常思,仔细咀嚼、品味。三读美文。写好文章必须提炼自己的文字水平,那就要阅读精品文章。比如《读者》、《文摘》、《随笔》、《美文》等文学类杂志,既可加深文字功底,又可陶冶情操。
2学会捕捉论文的素材
寻找写作的素材是体育教师亟待要培养的能力,好多教师责怪自己没有写作的灵性,其实“灵光闪现”是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发现,思考和解决,灵性就在你的身上,只不过没有捕捉罢了。通常情况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获取写作的素材。第一,来于课堂,用于课堂。由教学、训练、活动等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产生想法,形成方案,到用于改善教育、教学,这都是写作的话题。第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参加培训,观摩各种公开课、评优课,产生思维碰撞,再换位思考,提出新的想法,第三,借鉴它科,引为己用,常读教育类刊物,如《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进行参考,从体育的角度论述个人的看法,第四,加强交流,开阔思维。利用外出机会和网上平台多和外地教师、专家交流,了解他们的做法,对比自己,提出新建议。第五,关注热点、提高认识。对于社会上、教育上的热点问题应深入思考,及时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率先提出个人看法。我想,无论多好的素材,如果不用心挖掘、勤于思考,都不会演变为好的文章,总之。论文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我们体育教师就要埋首于教学、训练的第一线,钻研教材教法,勤练专业技能,乐于与学生交往互动,亲身体验教育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才是真正的“做”文章。如果我们不爱岗敬业,不去留意身边的“小事”,闭门造车,即使写出了文章,也毫无实践意义。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发展历史简述 篇1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应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合理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 拓宽专业口径, 更新培养模式,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因此, 沿循我国高等教育体育专业演进的历史轨迹,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认清发展趋势, 探求其未来的发展策略和发展道路, 对于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近代中国体育师资培养的源起 (1840—1911)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清政府为缓和阶级矛盾, 以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 于1901年开始宣布实行“新政”, 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提倡实用科学, 改书院为学堂教育 (3) 。随后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的学堂章程, 例如: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未及实施, 翌年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后一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付诸实施的新教育学制 (通常称为“癸卯学制”) , 章程中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均应开设“体操科” (体育课) , 并要求从小学到高等学堂、师范及职业学堂每周“体操科”时间为2或3小时。内容主要是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1906年的《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 更明确提出:“凡中小学堂各种教科书, 必寓军国民主义”、“体操一科, 幼稚者以游戏体操发育其身体, 稍长则以兵式体操严整其纪律”。因此人们把上体育课叫做“上操”。这种“体操课”呆板枯燥, 锻炼身体的价值很小, 不能适应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 因而曾遇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虽然存在种种问题, 但这次学制的改革却标志着近代体育教育第一次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制度里, 一种新的教育制度正在产生。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以后, 各级各类学校便急剧增多, 学生数量也大为增加, 因此当时体操教员的缺乏就成为兴学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培训体育师资成为当时学界的急务。1906年, 清廷学部 (教育部) 通令全国各省, 于各省城师范学堂“附设五个月毕业的体操专修科, 授以体操、游戏、教育、生理、教法等。名额百名, 以养成小学体操教习”。在此前后, 赴日专攻教育和体育的留学生陆续归国, 他们仿效日本某些体育学校的办法, 在中国创办体育学校和体操专修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操师资的短缺, 重要的是, 它们开创了以较规范的专门机构培养专业体育师资的先河。
二.解放前中国体育师资培养的发展 (1912—1949)
1912年民国成立后, 民国教育部继续仿效日本学制于1912至1913年间颁布了《壬子学制》, 在其颁布的中小学《学校令》及其《施行规则》中规定:中小学仍设体操一科, 每周3学时, 中学体操分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 并规定:“兵式体操尤宜注重”, 将“学堂”改为“学校”, 学制有所缩短, 但学制的基本模式仍是模仿日本。1922年11月新学制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 并且正式把培养体育师资的专门学校的“体操科”改为“体育科”, 从此兵操在学校体育中被废止, 以田径、球类、游戏运动等为主要内容。随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然体育思想的传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与学校体育一样, 体育师资的培养也有了一些变化, 至1923年前, 一批体育师资培养机构相继创建, 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也有所发展。例如, 南京高师于1916年设体育科, 1922年改为体育系 (修业4一5年) , 北京高师1917年设体育科, 修业2年, 1920年改为4年, 1930年改为体育系, 这些都是早期比较有影响的体育系科。由于学制允许私立师范学校存在, 一些私立体育师资培养机构也得以较大地发展, 如私立上海体育师范学校 (1921) 、私立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学校 (1921) 、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体育科 (1921) 等 (4) 。
总之, 近代中国体育师资培养的演变表明, 它的变革与学校体育、学校教育、师范教育理念以及社会的变革有密切的联系, 体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形成与演变与学校体育的变革相联。因此, 体育师资培养的变革, 可折射出相应时期的师范教育理念、学校体思想、以至社会政治思想等。
三.新中国体育教师培养的发展
1952年后, 随着高等教育学习苏联模式, 我国一些高师院校及体育专门学校的体育系科被归并成专门性的体育学院。随着体育事业发展, 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的种类的需求开始增加, 相应地, 专业的设置也开始增多。由于专业就是按一定方向组成的课程体系, 体育 (教育) 专业作为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机构中的主体专业, 在各体育专业的变迁与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影响, 并表现出一定的历史发展特征和轨迹。
随着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1957年在北京体育学院首设运动系, 1957年全国普通高校院、系和专业调整完成时, 全国共设专业323种, 体育专业占有2种:即体育、体育与运动。当时的官方机构也认为, 体育学院的培养目标应明确规定为培养体育师资, 因为当时师资需要远远超过体育行政干部, 能作师资也可以当干部 (5) 。因此, 1957年前已设立的6所体育学院的培养目标被规定为培养体育师资。1957年后随运动系的设立, 体育学院的培养目标才有所拓展。
1978年7月, 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办好体育学院的意见》。该《意见》指出:体育学院设置体育系, 各体育学院根据需要和可能设置运动系, 以培养专项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以下是新中国以来历次教育部门颁布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关于培养目标的定位变化:1980年国家教育部把体育教学培养的目标定为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有所专长, 具有从事中等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裁判和计划管理场地设备等工作能力。1986年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1991年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能从事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1997年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教育专门人才。2004年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 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可以清楚地看出新中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更新以及不同时期社会对人才需要的不同是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的先导, 教育思想及观念的更新, 就是对以往教学思想与观念的扬弃, 即通过总结与反思, 发扬过去有用的一面, 剔除其中已经过时的思想和观念。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改革实际上是形势下对教育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再认识或再深化, 教育思想的改革, 为重新审视人才培养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加强素质教育”的观念要求培养目标的全面性, 培养模式的综合性, 培养过程的协调性, “终身教育”观念的确立要求培养过程的阶段性、持续性和可发展性, 并且要求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有效性, 而“注重个性发展”的观念则要求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培养环境的宽松化。
三.结论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合格的体育师资一直是其本位目标, 不同时期的培养目标也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就新中国以来的课程方案的总体变化情况来看,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在课程的设置方面由原来的高度计划性逐渐演变成为宏观的指导性。最新的课程方案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分层次、模块化的基础上, 提出了课程群的理念, 通过对课程群的优选、交叉和组合, 确定专业主干课程, 使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和实践性, 以必修课为主, 不断强化选修课, 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即强调共性, 又不忽视个性。
参考文献
①国家教育部高教司.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资料和经验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9
②国家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21世纪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 2006
③毛振明.学校体育发展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05-107
④关文明, 张元, 谭华, 等.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120-121
【体育教师发展】推荐阅读: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12-17
体育教师个人发展计划08-22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能力发展趋势探讨08-10
体育教师更需体育锻炼06-13
中学体育教师05-09
青年体育教师05-21
体育教师教学05-21
体育教师管理05-23
女体育教师05-24
体育教师地位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