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共9篇)
教师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篇1
课堂评价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语言。恰如其分的评价有助于推动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体现出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但是怎样把握好尺度,运用好课堂评价语言,还没有成型的法度,还要靠一线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摸索。学习、思索、观摩名师课堂,总结出一些名师课堂评价语言的艺术性,从而使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更有针对性,更富实效性,能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和谐发展,正是我们一线教师追求的目标。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将人的素质要提高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
倡导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和个性的尊重,而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又是体现语文学科人文关怀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对学生个性发展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评价语言的成功运用,不仅能够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增强教学活动的感染力,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再来看名师们的课,看着他们在方寸讲台前激情挥洒,运筹帷幄。看着平时并不活跃的一群孩子,在名师的课堂上,真像着了什么“魔”,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思维活跃,妙语不断。我不禁深思: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他们的秘诀在哪里?他们的课堂魅力在何处?捧着新课程标准,领悟新课标的精髓,深入细致地解读他们的课堂,于是豁然开朗:且不说他们那精心巧妙的课堂设计,光是精彩的课堂评价语就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艺术化的评价语深深地打动着孩子们的心灵,产生心与心的交流,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一些名师课堂评价语言艺术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评价语富有激励性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因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上《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时,有学生提问:“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话音刚落,全班学生都笑了。问问题的学生很后悔,责怪自己怎么问了这么一个蠢的问题,谁不知道,“万万”是“亿”的意思。于老师笑着说:“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可能大家都知道了。可是我要问:既然‘万万’是‘亿’,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个字‘亿’,反而用了两个字‘万万’呢,谁来解释?”教室里安静下来,同学们开始积极思考起来,发表着各自不同的意见。于老师最后总结说:“通过对‘万万’的讨论,我们了解到汉字重叠的修辞作用,它不但读起来响亮,而且增强了表现力。那么,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呢?”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反问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先前那种羞愧、自责心理一扫而光,仿佛自己一下子又聪明了许多。于老师在这个案例中的行为、诱导,无疑是对学生最大的激励,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
老师发自内心而富有激情的表扬与鼓励,远远比形式上的让学生鼓掌说“嗨、嗨,你真棒!”要来得有实效。当然激励式的评价还应常结合体态语言来给予激励性评价:翘翘大拇指;鼓鼓掌;发自内心的微笑;连连点头。一个鼓励性的点头和赞许的笑容,都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生动丰富的激励性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评价语富有准确性
有的教师由于理解上的偏差,认为课堂上如不大张旗鼓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奖励,就是与新的教育理念相违背,于是课堂上出现“好”声一片,不管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也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有可取之处,便盲目地进行表扬与奖励。甚至片面地认为,只要对学生肯定了,表扬了,奖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其实表扬和奖励也应有个“度”,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尺度,准确、及时、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准确性是评价语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语就没有了生命力,无论你说如何生动,如何有吸引力,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对的,哪是错的,错在何处。
一位老师上《咏华山》这篇课文,在理解诗句“回首白云低”时,请了一个小朋友上黑板去贴白云。只见这个小朋友胸有成竹,不假思索地把白云贴在山顶上。老师询问下面的小朋友,这样贴对吗?几乎是全班小朋友回答,对!因为在孩子们的眼里,白云总是高高地飘在天上,当然应该贴在山顶上。老师没有简单地否定大家,而是进行了引导:“小朋友,平时我们都是站在平地上看天上的白云,可文中的小诗人是站在哪里看白云呀?”“山顶。”“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的白云会在哪里呀?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就明白了。”在一阵小声的读书和议论声后,原先那位贴错的小朋友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了!”老师就请他来重贴,这回是真正理解了,他把白云贴在了山腰间。老师就及时给以了表扬。在刚才老师的评价过程,针对性很强,通过引导,提醒学生处在不同地方,看到的东西的位置就不一样,及时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
三.评价语富有幽默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进行课堂评价时,风趣幽默、生动优美的语言更是不可或缺的。幽默生动的语言,与正面说教相比,它没有那种耳提面命的强制性;与批评指责相比,它不会有简单粗暴的弊端。幽默的和风细雨、诙谐轻松,可以使它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达到匡正纠谬、明辨是非的目的。在特级老师的课上,我们常常能听到学生们和听课老师们发出的一阵阵笑声,这些笑声,很大程度上缘于教师幽默式的教学评价。
李镇西指导朗读《荷塘月色》片断。
师:“请你从第一段读起。希望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和同学们能看到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位男生开始读,“今天晚上,哦不,是今晚上,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他读得结结巴巴,掉字换字不少,而且读得很快。)
师:“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
大家摇头。
师:“你具体说说。”
生:“他读得太快了。而且还读错了一些地方。”
师:“嗯,对。是读得太快了。给人的感觉,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
学生们轰然大笑。师接着说:“你觉得该怎么读,就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好吗?”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吐字清晰,很有感情。不过,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
这篇课文的朗读时,老师面对学生读得结结巴巴,掉字换字不少,而且读得很快时,没有直接去批评,而是说“给人的感觉,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而面对第二位同学的朗读,他同样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这位同学的朗读,吐字清晰,很有感情。“不过,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一方面委婉指出了学生的不足,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在老师具体形象的评价下,学生们都感受到了作者在荷塘月色下散步的闲适与甜美,读起来就轻松多了。可见,教师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生动地学习,从而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
四.评价语富有启迪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各种兴趣的价值莫过于用疑问引起的兴趣。因为这样的兴趣是从学科内部各种元素的关系中派生出来,又可以吸引学生寻根究底,深入到学科的内核去,从而成为一种不断催化智能的刺激,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形成一种最佳心理状态。而教师的评价要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使其有生疑的兴趣,探疑的愿望,释疑的信心。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细致入微地引导,深刻到位地点拨,明确清楚地指正。
魏书生老师在讲《核舟记》时问学生:“核舟有多大呀?”学生一时竟说不上来,魏书生老师说“没有关系,再看教材!”写的是“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接着他请学生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了,像半根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粉笔的直径。“叠的不错,你能在上面画上五个人吗?”接着又请同学们在这上面画上五个人,八扇窗……同学们试着画,可怎么也画不下,魏老师这时说,“同学们,古代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神情毕肖……”魏老师这样一说,学生对我国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更加叹服。同时,学生也时刻对魏老师对他们的激励性的评价充满感激。
从名师课堂,我们无处不感觉到他们直截了当的称赞,顺水推舟的夸奖,热情洋溢的鼓励,名师课堂的魅力告诉我们:时代呼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评价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以往那种单一概括性的评价语言已经被淘汰,特别是大多数高年级学生对过去那种廉价而空洞的表扬并不领情,学生更想要的是充满真诚的、艺术化的鼓励。
教师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篇2
教师语言的艺术------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给教师提出的一百条建议,每条建议都借助生动的实际事例谈一个问题,其中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后,更觉得一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例如<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文中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她上起课来、组织起活动就会非常轻松,孩子们听得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自然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首先,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孩子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亲近,乐于接受。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孩子心灵,陶冶孩子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孩子的心弦,给孩子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热情、诚恳和富有激励性。所谓准确,就是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孩子的心,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孩子的心田,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融,灵魂与灵魂的沟通。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孩子的赤诚之心。再次,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有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那么孩子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其心情就会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总之,读过这本书后,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自己的孩子我都收获不少,感谢领导提醒我看了这么一本好的书,感谢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艺术,以后还要多看此类的书籍以增强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
教师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篇3
一、评价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而又得体的课堂评价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 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做到得体、简洁、准确, 让学听得明白, 以真诚、自然、恰当、柔和的语气, 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 既肯定了学生的努力, 又明确地指引学生不断修改和提炼语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在这样准确的评价中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
二、评价语言的激励性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 适时的激励可以使学生充满自信, 尤其是教师充满真情的鼓励、由衷的表扬能影响学生的一生。一句简单的“真棒”、“了不起”、“多聪明”, 会成为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 能激励优秀生更上一层楼, 能消除学习困难生的自卑, 扬起自信的风帆。因此,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地多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语言, 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在学生取得成功时:“读得好, 声音响亮, 这是自信的表现。”“你有一双火眼金睛, 把藏在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写得精彩, 读得振奋, 老师听得也振奋。”
在学生迷茫时:“还有不同的吗?展示你的不同, 展示你的精彩。”“谁说你戴着和老师一样的眼镜, 我说你有一双慧眼, 你能把这句话读读吗?”“真好, 又找到了一处, 还有没有?再找出来就比较难了。你还能找到吗?一双双发现的眼睛, 靠的是会思考的大脑。”
在学生缺乏信心时:“谁来说说词语的意思, 说错了也不要紧。”“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谁来猜一猜, 猜对了表扬, 猜错了也表扬, 表扬你的勇气。”“老师最喜欢举手的同学, 举手的同学是最自信的同学。”
在学生答错时:“真好, 她不仅读出了她喜欢的语段, 而且讲出了喜欢的原因。读得真好, 如果把字音读准就更好了。”
这一句句动情的话语, 似春风, 如春雨, 抚慰了学生焦灼的心灵, 催开了学生心灵的花朵, 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评价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的语言是一种才华, 更是一种力量。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 巧妙地运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 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充满笑声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 受到教育, 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育家魏书生希望:每堂课都有笑声。我想这笑声背后, 支撑的是教学的机智、渊博的学识和对学生的理解及尊重。
四、评价语言的针对性
有时, 学生的回答中也许有一部分是正确的, 还有一部分是无道理的, 此时, 教师应迅速听取、分辨, 并有针对性地作出评价。如, 在学习《风和太阳》一课时, 我问学生:为什么太阳第二次比赛会输给风?一个学生说:“因为风太骄傲了, 他不知道‘谦虚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其实, 这篇课文主要是告诉我们大家各有各的本领。于是, 我对他说:“你会引用名人名言, 真了不起, 说明你读了不少书。可是, 太阳并不是因为骄傲了才输的, 而是他并不具备这种本领, 就算他不骄傲也赢不了风。”我想这样的评价, 学生一听就明白自己的发言好在哪里, 错在哪里了。
五、评价语言的丰富性
鲁迅先生曾说:“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 采过许多花, 才能酿出蜜来。”评价也是如此, 要像春花一样多姿多彩, 才能形成“百花争艳“的局面, 酿出好“蜜”来。
(一) 口头评价语与肢体评价语相结合
课堂上老师充满激励的语言、礼貌的动作、亲切的微笑, 都是评价学生的一种基本手段。鼓励的眼神、深情的拥抱、由衷的鼓掌、爱抚的摸头、亲切的握手, 加上真诚的赞语, 如此神情并茂, 更能传递一种情绪、一种感情。
(二) 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相结合
新课标要求在课堂评价方法上打破教师一统天下、垄断评价的现状。通过同学自评、互评、教师评, 变传统的单向评价为多样的、交互的评价方式, 以改变过去只有教师才能评价学生这一不公平的现象, 给学生评价的权利, 让学生由被评价者变成评价者, 变被动为主动, 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注意把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多方面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浅谈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4
摘要:语言沟通是一门艺术,一次成功的沟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语言是一门表达的艺术,良好的语言是架设与学生沟通的第一桥梁。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把握好教师语言,对传播知识、教育学生都十分重要。教师睿智、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充满善意的、尊重人格的语言,能激励人、感染人,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养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田,助他们茁壮成长。
关键字:语言;教师;艺术
语言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使用规范语言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职责。更进一步,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融洽、更和谐。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承担着教育、引导、示范等作用。如果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讲究语言艺术,那么学生就会受到良好的熏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得到净化、提升。为了学生的发展,保障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求得每位学生充分、自由、多元的和谐发展,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讲究语言的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俄罗斯有一句著名的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可见,教师一旦具备了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他的话将像蜜一样,打动人心,实现师生有效沟通,促进和谐关系的构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才有蜜一样的魅力,进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呢?
一、注重教育性的语言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往往是说教式的语言较多,说难听点就是教训式的语言。有些语言我们并不陌生,也许听多了会习焉不察的。例如:“你给我听好,你今天不做好这件事,今天你就不要回去。”、“听我还是听你的,我叫你这样做你就这样做。”、“你脑子坏的,怎么这样戆啊?„„”、“回去写保证书,晚上我打电话!”、“我警告你哦,你再不听话就扣你分!”、“我就是不让你及格!”等等。由于教师身份的特殊,学生往往是仰视老师,无形中形成了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而老师则用命令式的语气与学生说话,老师的话一言九鼎。其实,我们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当人们犯错误
时,老师、长辈的训斥都是无济于事的,被训时脑子一片空白,任何语言都不起作用,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语言教育性的前提是尊重,尊重是相互的,老师要尊重学生,要了解学生,要平等看待学生。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而语言是心灵沟通的桥梁,老师的语言要让学生动心,只有打动心灵的语言才能让学生认同。语言的教育性体现在,老师对学生提出的目标要在最近发展区,是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是了解学生的需求,要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站在他的角度在为他着想;是用学生喜欢的语言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是不断提供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人类的学习,就是不断尝试的过程;是用有效的语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和谐的气氛。教师要通过育性的语言,使学生由不自觉变为自觉,由无意识变为有意识,由学生盲目的自我变为清醒的自我,把一切美好的愿望通过语言的魅力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中。
二、注重智慧性的语言
智慧的语言,字字珠玑,直指人心,发人深省,耐人寻味,颇具启发性。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不妨采用富有哲理的比喻、巧妙的暗示、一语双关等技巧性的旁敲侧击的表达方式与学生对话,这样做,既顾及了学生的面子,达到教育提醒学生的目的,同时又可避其锋芒,避免师生之间的针锋相对,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和劝导。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打架逃学、偷窃。他还是纽约大沙头偌必塔小学学生的时候,有一天,当他从窗台上跳下时,校长皮尔保罗把他逮了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对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手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是这个州的州长。”谁也没想到,就这么一句普通的话,竟然给小罗尔斯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鼓励、勇气和力量,改变了他的一生。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子,在他的心中高高飘扬。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语言不再肮脏难听;行动不再拖沓漫无目的。此后的40多年里,他没有一天不按照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通过不懈的努力,在51岁的那一年,他终于成为了纽约州的州长。这个故事,听起来,似乎有那么一点神奇和不可思议。可是,事实的确就是如此。这就是智慧语言的力量,面对一个别人认为不可救药的学生,保罗校长用智慧的语言,化解了矛盾,并给这个孩子注入了无限的力量,帮助他找回自信,找到了方向,最终成为州长智慧的语
言就是这样,它充满着魅力。为师者应不断提高语言素养,巧用智慧的语言,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不断增强语言的魅力,赢得学生信赖,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与交流。
三、注重幽默性的语言
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假如教师一味采用呵斥的语气、生硬的语言批评学生,必将引起正处于青春期,充满叛逆的学生的反感,后果不言而喻。相反,幽默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委婉而幽默的言语更能打动学生的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愉快,情绪激昂,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家思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妙趣横生,既调节气氛,引人发笑,又精辟在理,令人回味。当批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比如:学生上课睡觉,教师大不可必厉声呵斥,不妨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关切地拍拍他的头,说:“辛苦你了!要您趴着睡觉,一定很累吧?老师真过意不去!”一句善意的玩笑,也许会让学生更不好意思。课堂上适当的幽默会给课堂带来笑声,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消除师生交流互动时面临的困境。幽默的确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实现有效人际沟通的语言艺术,是一门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教学语言艺术。
四、注重启发性的语言
启发是点拨,但启发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老师要留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去畅想。越有办法的老师留给学生的时间会越多,就像绘画艺术中的留白一样,艺术家绘画,往往会留有很大的空白让人们去思考、去猜测、去遐想,只有小学生才把画板全部画满。画家留下的空白就是让你理解、想象、联想。老师与学生沟通时,要让学生有申辩的机会,学生申辩过程中老师用少而精的语言加以引导。老师少而精的语言体现的是功夫,前提是透彻地了解学生。只有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老师才能搭准学生的脉,开出卓有成效的方子,学生才能心服口服,才能按照老师的正确引导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五、注重激励性的语言
有魅力的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激励。教师语言应措辞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信任。当学生置身于热情洋溢的语言氛围中,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当教师把积极向上充满信任和激励的思想融入到言语中时,必能打动学
生,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公认的非常淘气的坏男孩儿。他9岁的时候,父亲将继母娶进家门继母来自较好的家庭他父亲向继母这样介绍卡耐基:“希望你注意这个全县最坏的男孩儿,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头扔向你„„” 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县最坏的男孩儿,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找到发泄热忱地方的男孩儿。”继母说得卡耐基眼泪几乎滚落下来。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的一种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
六、注重有应变性的语言
想使自己在讲台上站稳,赢得充分尊重,课堂上时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发问有的问题甚至相当尖锐,作为教师,如果没有高超的教育机智和精练娴熟的教学语言,是难免会造成教学尴尬的。例如:记得有一位中年女教师在授课时,突然有一调皮的孩子问:“老师你那么博学,咋没成为伟人呢?”这位老师一愣,但随即意识到该生语言中的调侃味道,她决定利用这一时机教育这个聪明、捣蛋的孩子:“是的,孩子小时侯我也立志成为伟人,后来我失败了;接着我又立志成为伟人的孩子,我又失败了;后来呢?我改变志向,决定做一名伟人的母亲,但我又失败了!最后我抱定决心要做一位伟人的老师,孩子,为了实现这个抱负,我一直在苦苦追求和等候,你是我心目中有光辉前途的好学生之一,你愿意帮老师实现这最后的夙愿和梦想吗?”课堂上鸦雀无声,继而爆发出巨大的掌声!孩子们被老师的话语震撼了!那位调皮的孩子更是满眼泪花!
课堂即时评价的语言艺术 篇5
一、精心预设, 引来“美丽春天”
当今的课堂是千变万化的, 再好的预设也是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为学生的差异和课堂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 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所以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 课程改革后应该简化预约, 甚至不要预约。试想, 为何名师的课堂常常能给我们带来评价的惊喜, 常常能让学生“学一点而知天下”?我想这样的效果绝不是空穴来风的偶然所得, 恰恰是课前苦心经营、精心打造的必然所知。教学的动态生成所带来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对课堂及时评价提出了很高的艺术要求。如果我们在备课过程中能多从学生方面考虑, 充分估计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即时应变能力。
例如, 当学生学到某个地方, 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 教师该如何作答, 教师提出某个问题, 学生会怎么回答, 一般有几种答案, 教师怎样引导, 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 教师该如何对学生可能有的解答思路有详尽的预设, 结合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各种即时生成的评价语言也就更加精彩了。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 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此时我们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遵循学生的认知曲线, 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 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情作灵活、即时、恰当地评价;如果不能轻易地、过早地给出结论, 则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延迟评价, 让更多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来激发师生的生命潜能, 焕发生命的激情, 引来“美丽的春天”。
二、真情激励, 构筑“满园春色”
如果说课前评价语言的预约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那么课中经历师生互动生成的评价语言将成为画龙点睛的一笔。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 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因而, 课堂评价语言应当充满情感的色彩。只有这样, 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 激发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探求。没有情感的评价语言是苍白无力的, 即不会让课堂生动有趣, 更谈不上感染学生。如果我们只冷冰冰地进行知识传授, 却没有情感的交流。冷冰冰的人也许可以很好地操纵机器, 却无法启动心灵的闸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真正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不断唤醒、鼓舞和激励。”鼓舞和激励的语言是孩子的阳光, 是课堂的生命。今天, 该如何追寻课堂即时评价语言, 才能让我们的孩子采撷到数学世界中那一片片绚烂的云彩来建筑“满园春色”。
1.巧妙点拨, 鼓励倾听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重“表达”而轻“倾听”, 我们组织学生评价时, “倾听”极易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自己要学会倾听, 只有主动倾听学生实际表达的内容, 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层含义, 倾听学生发言时夹带的内心情感, 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发言的观点与要害、错误与精彩, 从而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另外教师在倾听过程中静静地等待、敏锐地捕捉、默默地思考、对学生的尊重与真诚都潜移默化地以“身教胜于言教”的方式指引着全班学生如何倾听。教师无需强制要求学生“听别人发言”, 而可以问题驱动“我听出问题来了, 你们听出来了吗?”“多好的回答, 他的话告诉我们什么意思?谁能把他的话再重复一次?”“他的这句话说的真有水平, 这么有水平的话谁能听懂?”“这位同学听得真够认真, 因为他是凭空说的, 她都能听懂, 说明了他的想法触动了她的想法, 真不错……。”这样以评价引领把单项的倾听与多向的交流、对话融为一体。课堂中, 教师注意组织发言的学生与全班学生交流, 而不仅仅是与教师交流;注意引导其他学生倾听同伴的发言, 而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话语。“我听出问题来了, 你们听出来了吗?”“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这样巧妙地将学生的发言变为对话的重要资源, 善于汲取这些发言的合理之处, 同时能对他们的不同之处表现出心理的宽容与思维的引领。因此, 评价是艺术, 倾听更是艺术中的艺术。
2.提炼言语, 合理引导
模糊的教学评价, 除了给学生不真实的感觉之外, 还达不到评价的真正目的。“你说的真好!”“你太聪明了!”“说得还不错”“非常有道理”这类的评价, 学生从中了解到的只是一个终极性的结果, 究竟好在哪?棒在何处?聪明在什么地方?学生无从知道。所以评价要有指向性, 要提炼学生朴素的言语, 合理引导, 使学生从中不仅能得到前进的动力, 更能找到努力的方向。
如《分数的意义》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回忆你头脑中的分数, 把知道的告诉大家。
生:我知道分数由分子、分数线、分母组成的。
师:这个同学告诉我们分数由哪三部分组成, 还有要说的吗?
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他告诉我们分数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知道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师:这位同学告诉我们分数和小数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生:我们班昨天作业得优秀的占十分之九。
师:他刚才说的是分数可以用在概率上。
再如:《圆的认识》中的一个小片段:
生:圆有无数条半径,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师:学习数学, 贵在联想, 半径有无数条,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那直径呢?
生:直径也有无数条, 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师:学习数学你有很好的直觉, 但还得问自己三个字“为什么?”
生:因为一条直径里面有两条半径。
师: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一条直径, 而在他的眼里却是两条半径, 好厉害呀!尤其是他的发现还帮我们获得了一个新的结论, 那就是在同一个圆里, 半径和直径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的回答是那么朴素, 而两位优秀教师却发挥课堂评价的引领功能, 积极寻找评价与知识的融合点, 把评价有机地渗透于、附着于学习内容中, 使它们浑然一体, 没有“硬插”的突兀感, 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而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考方法进行提炼、总结和升华, 让学生体验这种思想的实质, 从而强化学生在后继学习中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思考问题的意识。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低层次的机械重复上, 诱发学生“生疑的兴趣、探究的欲望、释疑的惊喜”。
其实学生希望得到的不是简单的赞美, 而是对自己的回答做出具体的分析, 做出必要的解释, 提升发言的品质, 帮助他们从更开阔的视野中看问题。因此, 我们有必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为什么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赏识, 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学生的发言, 或者进行简单模糊、毫无价值的肯定。当学生的发言中出现显而易见的知识性错误和语病时, 我们更不能不加辨析地盲目鼓励, 使学生看不清努力的方向, 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鞭策思考, 发散思维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 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 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刚刚还在蠢蠢欲动, 一句“思考着并美丽着。”如同灵丹妙药, 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在每个学生的脸上我看到了一种静静的美、思考的美。 (一辆汽车8/15 h行40 km, 照这样计算, 15 km行了多少h?) 当黑板上呈现不同的方法时:
(1) 8/15÷40×15
(2) (15÷40) ×8/15
师:看着黑板上的方法和自己的方法, 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想既然可以先求出一km行多少h, 也可以先求出1 h行多少km?
算式:15÷ (40÷8/15)
师:特别欣赏对同一个问题居然有不同的看法, 同样一个问题能以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师:如果用 (40÷8/15) ×15, 可以吗?那求得又是什么呢?
生:不行, 这表示求15 h行多少km了。
生:老师, 这道题还可以用8/15÷ (40÷15) 来计算。
师:聪明的同学总是会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多好的方法, 请比较一下, 酝酿一下, 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教师的评价是一个“方向盘”, 也是一个“诊断器”, 还是一个“动力泵”, 在课堂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引导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 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思维发展, 激活着学生思路的变换。短短几分钟的师生互动, 学生不断有灵光闪现, 不断地观察、表达、思考、补充、完善, 师生仿佛经历了一次充满智慧的数学旅行。教师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的、丰富的评价语言, 使学生一步步走向数学的客观世界, 教师作为学生生命旅途的引领者, 的确要呵护学生的真情感悟, 聆听他们最率真的声音。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采 到数学世界中那一片片绚烂的云彩?需要的是激励、鼓舞和鞭策。把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使学生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关注细节, 闪出精彩
细节决定成败。要让课堂生动有趣, 教师就要关注细节, 培养自己的细节精神。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 却不容忽视, 值得教师认真关注和研究;细节虽小, 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细节虽小, 却能闪耀出“智慧”的光环;细节虽小, 却是“生命”的智慧创造……若能谨慎地处理好每个教学细节, 那“生命”就会不断地给课堂生成智慧, 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 课堂就将成为人间最美好的诗歌。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35+7的场景。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说出了很多的计算方法, 教师的脸上闪耀着兴奋和自豪。这个时候, 又有一位学生高高地把手举起, 教师迟疑了一下, 最终还是让他站起来回答。这位学生说:“老师, 黑板上35+7=42, 你写成43了。”教师脸上顿时暗了下来, “哦”了一声, 转过身把黑板上的题目改了。这位教师忽然又想起了什么, 说:“虽然平时上课不太积极, 但是今天却很认真, 我们表扬他。”学生听着老师的口令, 机械地“啪啪啪”响起了几声掌声。
这位老师已经认识到激励性评价的重要性, 但只是把它作为自己实现新课程的一种点缀, 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在表扬的同时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评判味:你平时学习是不认真的。学生听后的感想如何呢?这种表扬是不是一种“扼杀”呢?
另一个案例:教师在教“中位数”时因为疏忽, 课件上的条形统计图出现了一点小误差。正当进入教学状态时, 一位学生却情不自禁地喊出来:“老师, 你的统计图画错了, 甲公司525元的工资怎么会比乙公司的560元高啊?”在场的所有老师和同学眼睛“唰”的一下射向讲台, 大家似乎都屏住了呼吸。该怎么评价?此时只见教师潇洒一笑, 哈哈:“因为老师的疏忽, 成就了你的精彩。”同时竖起了大拇指, 全场一阵热烈的掌声。同样的掌声, 不同的声音;同样的掌声, 不同的效果。
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关注教学细节, 关注即时评价, 其实就是关注教学行为的改变, 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关注细节的即时评价就是追求教学智慧与艺术的统一。
三、释放空间, 引来“百鸟欢呼”
教学评价如果只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因为, 在同一数学问题上, 不同层次、不同思维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层面都不同。师生、生生互相争辩、交流的氛围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如何使这些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一直在努力地实践与思考:如果把评价权交给学生, 课堂又将会形成怎样的一副场景?如果增加教学的开放度, 释放评价的空间, 是否也会开放学生的思路, 开发学生的潜能呢?回答是肯定的。
如:我在教“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时, 出示这样一道题目:一包糖, 吃了28颗, 吃了的占这包糖的4/5, 这包糖一共有几颗?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先画图再自主探索, 而后各组展示交流并进行评价:
方法一:28÷4×5
方法二:28÷4/5
方法三:28+28×1/4
方法四:28× (1÷4/5)
方法五:用方程解
当这组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完他们的算法后,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听完他们的介绍, 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有什么要问的?
生1:第一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画线段图很容易理解。
生2:第二种方法既简单又明了, 让我眼前一亮。
生3:第五种方法最管用, 只要找到等量关系式, 就可以列出方程。
生4:第四种方法真不简单, 我怎么都想不到, 可是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列?
生5:1÷4/5表示先求出单位“1”里面有几个4/5, 一个4/5是28, 几个就用28再乘几就是。
学生们长长的“哦”了一声, 似乎恍然大悟。
师:同学们不但爱动脑、会思考, 想出多种不同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并且对每种解法都说出了自己真实的看法, 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 这是老师最欣赏的。
多角度的评价, 合情合理的评价, 来自学习同伴间的评价, 这样丰富多彩的评价不仅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作了一次有效的梳理,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倾听意识, 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每一个学生, 作为生命的个体都需要有与别人交流的意识、沟通的能力, 即时评价的转让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交流的乐园, 引来“百鸟欢呼”, 让学生彼此都能听到乐园里花开的声音。在课堂中, 它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 听到的是欢声笑语, 体悟到的是学生的个性飞扬。
教师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篇6
一、融入情感,焕发评价语言饱满亲和之情
情动于衷而溢于言表,特级教师于漪提出:“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深情,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因此,要焕发课堂评价语言的情感性色彩,首先,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深厚的感情贯穿于任教学科及教学对象上,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热情,也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主动向学生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色彩,使学生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感情是有温度的,教师要用饱满亲和的评价语言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教师时时有温度,堂堂见温度,才能让孩子有温度。”窦桂梅老师的这句话足以证明具有感情色彩的评价语言对于调动课堂气氛,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如,教师在表达同意、赞扬时,可以评价:“某某同学,你真棒,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老师非常喜欢你的回答!”教师遇到学生表述不完整时,可以评价:“老师相信你可以补充完整,给自己的回答加分!”其中,老师在评价时所用的“老师非常喜欢”“老师相信你”,这些具有情感特色的词反馈给学生时,就仿佛是一种优质的润滑剂,使整个课堂充满浓浓的人情味,教学效果倍增。
二、反对深奥,凸显评价语言生动形象之美
形象的语言可以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也必定是生动的语言。教师要想让评价语言成为有生命的灵物,要少用学生难以理解的孤僻深奥的语句,善于进行形象的总结性描述或活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起来,让学生脑海中形成准确而形象的认知,这是一种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加里宁也说:“教师应当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相反,枯燥乏味的评价语言则会导致学生听觉感受性的减弱和学习效率的降低。高明的教师常常会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课堂评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上学时,地理老师常会灵活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解释深奥的地理理论知识。班里大部分学生对“冷气团、暖气团”的知识点掌握薄弱。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的评价语:“同学们对该知识点有了初步理解,但好像对这两帮人马的熟悉度还不够。我们何不把暖气团和冷气团比作两支强大的军队呢?如果说这两支大军在本校上空交战,两军对垒必然会引起风雨,如果冷锋胜利了,本校必然将处于冷锋控制之下,出现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好的现象。”教师画龙点睛的评价让学生豁然开朗。这样的表达方式既达到教学目标,又为课堂注入新活力,受到大家的喜爱。因此,形象生动的评价语言所展现的魅力不仅使句子本身有了生命力,更能让学生把握好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抑扬有序,绽放评价语言优美动听之声
优美动听的语言也是语言艺术性的表现之一。语言像音乐一样讲究和谐美。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追求音量、语速、音调的和谐。如果教师的评价语言过于高亢急促,学生的神经系统容易紧张,持久力不够;若绵弱低缓,学生的感官刺激太弱,进入抑制状态,导致精神不集中,难与教师产生共鸣;如果教师的评价语言舒缓宽厚,抑扬有序,音量适中,娓娓道来,使学生产生一种悦耳感,则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情绪感受、心境状态和激情程度决定一个人在学习中的状态。课堂教学中应该保持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此课堂评价语言的情感性和艺术性不容忽视。
走进不同的课堂,会神奇地发现:在一位优秀老师的引领下,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会变得生机盎然;原本昏昏欲睡的学生,会变得精神抖擞。简洁、生动、幽默且富有情感的评价语言会让课堂增色不少,也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老师的意见。课堂评价语言时时处处不在,它的艺术性和情感性探求是永无止境且意义深远的。
摘要:评价语言的有效使用对课堂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增强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倾注情感色彩,使评价语言具有艺术性的方式来实现。主要从三个方面具体探讨了课堂评价语言的情感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课堂评价,评价语言,情感性,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张虹.提高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课堂文化呼唤艺术性的教师语言 篇7
一、渲染情境的煽情语
作为母语课程的语言素质训练, 需要从语言文字入手, 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 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 使之产生自主的情感体验, 在情感融入中感受语言的真谛, 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一方面,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 语文积极的思想情感熏陶对育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学生欢乐的情绪, 浓烈的感情, 能使他们精神振奋, 思维活跃, 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 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 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失去情感, 思维、想象、理解、记忆等机能便会受到压抑。
二、出其不意的新颖语
导入语所用的材料与教学内容类比点越少、越精, 越能吸引人。一位教师在指导作文“招聘会”时, 创作了这样一段新颖的导语:“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归来, 师傅开了一家书店;沙僧开了一家矿泉水公司;猪八戒开了个火锅城, 专卖素食火锅;孙悟空呢, 要在小区里开个超市。”这段话像磁石一样, 学生被牢牢吸引住了。教师这才引入正题,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招聘会, 董事长委托我为招聘会负责人。”此时, 学生的情绪被点燃, 他们带着积极的情绪参与整个学习活动。
三、动态生成的评价语
在教学设计中有很多语言无法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模式一成不变地使用, 而是要根据课堂实际进程临时增加或删减。特别是评价语,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呈现出复杂性、差异性、多样性, 教师即时性的评价语需随机生成, 张口就来, 或冷静客观, 或热情洋溢, 或指点精微, 或拨正思路。
1. 客观性判断
现代教学论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个性, 这无疑是准确的, 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片面地理解和运用也会为此带来弊端, 评价应该有一定的价值标准, 不能光给出“好”、“很好”、“不太好”之类的评价。
教学过程是一个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 最初的印痕是不易抹去的, 有可能是根深蒂固的。因此, 首先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这是无需争辩的事实。那么判断是与非, 对与错是必不可少的。如肯定学生“动了脑筋”, 但也清楚地表明“答案有误”;赞同学生“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 同时指出“另一半还要想一想”。这些着眼于发展和全面的评价, 学生所感受到的不仅是客观、公正, 更是关注与期望, 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内驱力。
2. 多方面涉及
学生的学习活动及结果不仅受智力因素的影响, 还受到非智力因素, 如情绪、态度、兴趣、动机等影响。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 也从知识转向了学习能力。那么, 体现学生情况的数据就很难用数字精确地表示出来, 而多用语言加以描述, 因此课堂上这样的评价多起来, “你真会读”, “你很会思考”, “这种理解很独特”等。
四、和谐双向的共鸣语
新课标提倡学生阅读时重在感受体验, 整体把握,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
在一次赛课活动中, 一位教师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时是这样处理的:一段视频后, 教师用缓慢的语气口述:“同学们, 恩科西与你们同龄, 却不能和你们一样拥有健康的身体、享受美好生活, 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仍然与谈之色变的艾滋病作斗争, 在联合国大会上仍然呼吁人们关爱艾滋病患者。多么令人敬佩的孩子呀!如果你就坐在听众席上你会怎么想?”同学们纷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恩科西的敬意。教师用传情的语言使学生沉浸在一种体验之中。给学生留下“缺口”与“空白”, 引起他们的沉思、感悟, 联想思维的潜流在奔涌, 情感的潜流在激荡, 这种共鸣给学生留下一个继续思维的弹性空间, 给他们的思维提供了一个新的延伸点, 新的发挥点, 新的开拓点。
谈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8
第一、严格的规范性。规范性是指符合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语文教师还担负着学生语言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规范性显得十分重要。
语言的规范性包括语音规范,词汇规范,语法规范和修辞规范几个方面。教师口语在语音方面要求使用普通话标准语音,做到发音清晰,吐字准确。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四川方言区,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有的教师平翘舌不分,有的教师把“机械”读成“jījiè”,这些都是违反语音规范的表现。对语言中出现的一些尚不稳定的新鲜词、洋词也应持慎重态度。语法方面要求符合普通话规范语法,力求避免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失调等不规范现象。不用方言语法,如不把“请坐下来”说成“请坐起来”。修辞方面,要求符合语用习惯,避免用词不当、重复罗嗦、生拼硬凑、前后矛盾、不合语体等。
第二,明确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运用不同的语言,即因材施教的意思。它要求对不同的教材内容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还要具有灵敏性和随机性。
第三,鲜明的教育性。教师的语言必须鲜明地反映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能以思想充实的语言武装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心灵,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他们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一代新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要把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感情灌输到青少年一代的心中。在中小学教育中,渗透着感情的道理更能激励青少年学生。娓娓动听的故事,扣人心弦的英雄事迹……远胜过干巴巴的道德说教。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恰当地用富有教育性的语言,把思想教育巧妙地渗透在知识教育之中。
第四、富有启发性。所谓启发性,是指教书的语言能诱发学生思考,并让他有所领悟。启发性包含着三层意思:
一是发展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有“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教师贵在开导学生思路,切不可越俎代庖,先把结论交给学生,而是鼓励见难解疑,思索争辩,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细心捕捉,及时点燃处于朦胧状态的智慧火花。教者不能代替学生领会运用知识,只有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在智慧的峰峦上不断攀登,经过他们自己的思考咀嚼,才能够化为他们自己的精神财富。启发要抓住关节处,还要善于“引渡”,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活跃思想、开拓思路及发展思维的目的。例如:讲授《陋室铭》时,一位学生发表意见说:“作者因官场失意而整天‘调素琴,阅金经’这种生活实际上是虚度年华,从这点上看,他就不‘德馨’了。”学生们议论纷纷,这时我提示到:“这依据要联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句去理解。”片刻之后,他们终于明白作者厌恶的是那庸俗的歌舞笙萧,灯红酒绿的腐朽生活,厌恶的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应酬,他以弹琴看书为乐,可见其志趣高洁。
二是激发感情。以情感人是语言教学的特点之一。讲台固然不是舞台,教师也不是演员,但教者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其态度必然是冷漠无情的,不能感染学生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充分借助于教材的形象魅力,吸引学生细心体验和品位其中的情思,以陶冶他们的情操。为激发学生感情,教师的语言声调抑扬顿挫要得当,轻重缓急要适宜。真挚的感情、和谐的语言美才能扣击学生的心灵,敲开他们的心扉,把他们感情的琴弦拨响,引起共鸣,全神贯注地进入作品,把美感种子深埋在心里。
三是富于想象。教材的确有不少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教师的任务就是在作品和学生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通道,架起由此及彼的桥梁,寻找与学生生活的相通点,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增补想象作品所提供的生活画面、形象、形态和意境等等,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让学生能张开想象的“双翅”漫游中外,在历史的长河中跨越古今。高明的教师善于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心弦合拍,开阔视野,想象不断丰富。这对培养审美情趣,创造美的才能,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五,及时的反馈性。反馈性就是教师把储存的信息输送给学生,必然引起学生反应,表现为把教师输入的信息效果如何再反印出来。由于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这要求教师能够很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及时反馈,因势利导。如果教师不注意反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教师的语言信息,置学生输出多寡而不顾,一味地死板地照既定“作战方针”搞下去,那就必定造成失误。因此,教师要有明锐的观察力,善于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都能透视出他们的思想,迅速做出判断,及时进行调查。可见,教师的反馈能力是教师修养和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
数学教师口头语言的艺术 篇9
一教师的口头语言要准确、精炼、规范
首先, 用词要准确。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概念, 概念中的每个“字”、“词”都有特定的内涵, 关系到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使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准确使用科学、清晰、明了、简练的教学语言, 来进行概括与表述, 才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如:“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35千米”, 不能说成“汽车每小时的速度是35千米”。数学概念科学严谨, 概念中每个“字”、“词”都不能随意删减、添加、调换。如:“数位”不能说成“位数”, “除”不能说成“除以”。如果用词不当就会引起学生的误解, 影响学习效果。对于相互依存的数学概念或某种前提条件下才能成立的, 教师要表述清楚他们的依存关系或存在的前提条件, 不能独立地表述。如“在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这句话中的“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条件就不能丢掉。
其次, 叙述要简练。课堂上是有时间限制的, 教师语言不简练, 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讲究科学性的前提下, 要用简练的语言把复杂的问题讲明白, 抽象的问题讲具体, 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有些教师只怕学生听不懂, 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讲述, 其结果只会造成重点不突出, 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最后教师的语言要规范, 教学语言必须规范才能达到清晰、准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时刻注意用数学术语去讲课。如:“长方形周长公式, (长+宽) ×2”不能读成“括号长加宽括号乘2”, 而应读作“长加宽的和乘以2”。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运算定律和法则, 也有利于小学生理解文字题。另外, 教师语言还应快慢得当, 有轻重缓急, 要有节奏感, 要抑扬顿挫。
二教师的口头语言要有启发性
首先, 教学语言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可以激发学生巨大的潜力, 能燃起学生求知的火花。其次, 教师语言要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诱导学生质疑问难, 尽可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教师的语言要有针对性, 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三教师的口头语言逻辑性要强
首先, 教学语言必须符合逻辑规律。数学教师在运用概念作出判断, 进行推理时, 都必须严格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如:“这两条平行线画的不平行”, “这个直角不到90°”, “圆锥的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三分之一”等, 都是违背逻辑规律的。
其次, 口头语言必须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的科学, 数学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而教师在课堂上的口头语言必须合乎事实、前后一致、层次分明、环环相扣, 具有较强的概括性, 给学生以清晰的思维, 另外还必须符合教学知识内容的逻辑顺序。
四教师的口头语言要有幽默感
学生都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 多点幽默, 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调解学生的学习情绪, 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内容。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 笔者这样问学生:“有客人来你家吃饭的时候, 先让谁入座?然后谁再入座?”学生们都说:“客人先入座, 然后自家人再入座。”“对, 乘、除法就好比客人, 加、减法就好比自家人, 计算时当然要先算乘除法, 后算加减法了。”但是课堂上不可单纯地使用与教材内容无关的材料, 漫无中心地讲笑话。教师在使用幽默时一定要有分寸, 分寸掌握不好, 学生就会对你的话产生怀疑, 甚至让学生产生一种戒备心理, 不利于课堂教学。
【教师评价语言的艺术性】推荐阅读:
教师课堂评价的艺术性05-22
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问题透视05-24
评价的语言艺术10-23
教师语言的艺术性11-15
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10-19
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05-19
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08-26
历史教师的语言艺术10-04
语文教师语言的艺术05-22
教师需要科学的评价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