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的语言艺术

2024-10-23

评价的语言艺术(精选12篇)

评价的语言艺术 篇1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课堂即时评价因其直接、快捷等特点成为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过程性评价方式, 而课堂即时评价又是小学数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 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是鲜活的、交互的, 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方式, 对促进学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课程改革的今天, 课堂评价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 为数学课堂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赞扬之声不绝于耳, 课堂上出现了一派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这外在的“繁荣”是否就等于内在的“富强”?今天, 我们该如何追寻课堂即时评价的语言艺术?“怎么说”才能使评价语言鲜活, 才能使评价信息在传输中发挥最佳绩效, 才能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将老师的评价信息内化为自己的心灵感悟, 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精心预设, 引来“美丽春天”

当今的课堂是千变万化的, 再好的预设也是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为学生的差异和课堂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 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所以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 课程改革后应该简化预约, 甚至不要预约。试想, 为何名师的课堂常常能给我们带来评价的惊喜, 常常能让学生“学一点而知天下”?我想这样的效果绝不是空穴来风的偶然所得, 恰恰是课前苦心经营、精心打造的必然所知。教学的动态生成所带来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对课堂及时评价提出了很高的艺术要求。如果我们在备课过程中能多从学生方面考虑, 充分估计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即时应变能力。

例如, 当学生学到某个地方, 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 教师该如何作答, 教师提出某个问题, 学生会怎么回答, 一般有几种答案, 教师怎样引导, 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 教师该如何对学生可能有的解答思路有详尽的预设, 结合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各种即时生成的评价语言也就更加精彩了。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 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此时我们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遵循学生的认知曲线, 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 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情作灵活、即时、恰当地评价;如果不能轻易地、过早地给出结论, 则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延迟评价, 让更多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来激发师生的生命潜能, 焕发生命的激情, 引来“美丽的春天”。

二、真情激励, 构筑“满园春色”

如果说课前评价语言的预约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那么课中经历师生互动生成的评价语言将成为画龙点睛的一笔。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 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因而, 课堂评价语言应当充满情感的色彩。只有这样, 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 激发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探求。没有情感的评价语言是苍白无力的, 即不会让课堂生动有趣, 更谈不上感染学生。如果我们只冷冰冰地进行知识传授, 却没有情感的交流。冷冰冰的人也许可以很好地操纵机器, 却无法启动心灵的闸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真正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不断唤醒、鼓舞和激励。”鼓舞和激励的语言是孩子的阳光, 是课堂的生命。今天, 该如何追寻课堂即时评价语言, 才能让我们的孩子采撷到数学世界中那一片片绚烂的云彩来建筑“满园春色”。

1.巧妙点拨, 鼓励倾听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重“表达”而轻“倾听”, 我们组织学生评价时, “倾听”极易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自己要学会倾听, 只有主动倾听学生实际表达的内容, 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层含义, 倾听学生发言时夹带的内心情感, 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发言的观点与要害、错误与精彩, 从而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另外教师在倾听过程中静静地等待、敏锐地捕捉、默默地思考、对学生的尊重与真诚都潜移默化地以“身教胜于言教”的方式指引着全班学生如何倾听。教师无需强制要求学生“听别人发言”, 而可以问题驱动“我听出问题来了, 你们听出来了吗?”“多好的回答, 他的话告诉我们什么意思?谁能把他的话再重复一次?”“他的这句话说的真有水平, 这么有水平的话谁能听懂?”“这位同学听得真够认真, 因为他是凭空说的, 她都能听懂, 说明了他的想法触动了她的想法, 真不错……。”这样以评价引领把单项的倾听与多向的交流、对话融为一体。课堂中, 教师注意组织发言的学生与全班学生交流, 而不仅仅是与教师交流;注意引导其他学生倾听同伴的发言, 而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话语。“我听出问题来了, 你们听出来了吗?”“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这样巧妙地将学生的发言变为对话的重要资源, 善于汲取这些发言的合理之处, 同时能对他们的不同之处表现出心理的宽容与思维的引领。因此, 评价是艺术, 倾听更是艺术中的艺术。

2.提炼言语, 合理引导

模糊的教学评价, 除了给学生不真实的感觉之外, 还达不到评价的真正目的。“你说的真好!”“你太聪明了!”“说得还不错”“非常有道理”这类的评价, 学生从中了解到的只是一个终极性的结果, 究竟好在哪?棒在何处?聪明在什么地方?学生无从知道。所以评价要有指向性, 要提炼学生朴素的言语, 合理引导, 使学生从中不仅能得到前进的动力, 更能找到努力的方向。

如《分数的意义》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回忆你头脑中的分数, 把知道的告诉大家。

生:我知道分数由分子、分数线、分母组成的。

师:这个同学告诉我们分数由哪三部分组成, 还有要说的吗?

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他告诉我们分数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知道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师:这位同学告诉我们分数和小数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生:我们班昨天作业得优秀的占十分之九。

师:他刚才说的是分数可以用在概率上。

再如:《圆的认识》中的一个小片段:

生:圆有无数条半径,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师:学习数学, 贵在联想, 半径有无数条,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那直径呢?

生:直径也有无数条, 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师:学习数学你有很好的直觉, 但还得问自己三个字“为什么?”

生:因为一条直径里面有两条半径。

师: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一条直径, 而在他的眼里却是两条半径, 好厉害呀!尤其是他的发现还帮我们获得了一个新的结论, 那就是在同一个圆里, 半径和直径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的回答是那么朴素, 而两位优秀教师却发挥课堂评价的引领功能, 积极寻找评价与知识的融合点, 把评价有机地渗透于、附着于学习内容中, 使它们浑然一体, 没有“硬插”的突兀感, 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而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考方法进行提炼、总结和升华, 让学生体验这种思想的实质, 从而强化学生在后继学习中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思考问题的意识。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低层次的机械重复上, 诱发学生“生疑的兴趣、探究的欲望、释疑的惊喜”。

其实学生希望得到的不是简单的赞美, 而是对自己的回答做出具体的分析, 做出必要的解释, 提升发言的品质, 帮助他们从更开阔的视野中看问题。因此, 我们有必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为什么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赏识, 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学生的发言, 或者进行简单模糊、毫无价值的肯定。当学生的发言中出现显而易见的知识性错误和语病时, 我们更不能不加辨析地盲目鼓励, 使学生看不清努力的方向, 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鞭策思考, 发散思维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 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 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刚刚还在蠢蠢欲动, 一句“思考着并美丽着。”如同灵丹妙药, 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在每个学生的脸上我看到了一种静静的美、思考的美。 (一辆汽车8/15 h行40 km, 照这样计算, 15 km行了多少h?) 当黑板上呈现不同的方法时:

(1) 8/15÷40×15

(2) (15÷40) ×8/15

师:看着黑板上的方法和自己的方法, 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想既然可以先求出一km行多少h, 也可以先求出1 h行多少km?

算式:15÷ (40÷8/15)

师:特别欣赏对同一个问题居然有不同的看法, 同样一个问题能以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师:如果用 (40÷8/15) ×15, 可以吗?那求得又是什么呢?

生:不行, 这表示求15 h行多少km了。

生:老师, 这道题还可以用8/15÷ (40÷15) 来计算。

师:聪明的同学总是会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多好的方法, 请比较一下, 酝酿一下, 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教师的评价是一个“方向盘”, 也是一个“诊断器”, 还是一个“动力泵”, 在课堂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引导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 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思维发展, 激活着学生思路的变换。短短几分钟的师生互动, 学生不断有灵光闪现, 不断地观察、表达、思考、补充、完善, 师生仿佛经历了一次充满智慧的数学旅行。教师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的、丰富的评价语言, 使学生一步步走向数学的客观世界, 教师作为学生生命旅途的引领者, 的确要呵护学生的真情感悟, 聆听他们最率真的声音。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采 到数学世界中那一片片绚烂的云彩?需要的是激励、鼓舞和鞭策。把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使学生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关注细节, 闪出精彩

细节决定成败。要让课堂生动有趣, 教师就要关注细节, 培养自己的细节精神。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 却不容忽视, 值得教师认真关注和研究;细节虽小, 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细节虽小, 却能闪耀出“智慧”的光环;细节虽小, 却是“生命”的智慧创造……若能谨慎地处理好每个教学细节, 那“生命”就会不断地给课堂生成智慧, 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 课堂就将成为人间最美好的诗歌。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35+7的场景。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说出了很多的计算方法, 教师的脸上闪耀着兴奋和自豪。这个时候, 又有一位学生高高地把手举起, 教师迟疑了一下, 最终还是让他站起来回答。这位学生说:“老师, 黑板上35+7=42, 你写成43了。”教师脸上顿时暗了下来, “哦”了一声, 转过身把黑板上的题目改了。这位教师忽然又想起了什么, 说:“虽然平时上课不太积极, 但是今天却很认真, 我们表扬他。”学生听着老师的口令, 机械地“啪啪啪”响起了几声掌声。

这位老师已经认识到激励性评价的重要性, 但只是把它作为自己实现新课程的一种点缀, 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在表扬的同时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评判味:你平时学习是不认真的。学生听后的感想如何呢?这种表扬是不是一种“扼杀”呢?

另一个案例:教师在教“中位数”时因为疏忽, 课件上的条形统计图出现了一点小误差。正当进入教学状态时, 一位学生却情不自禁地喊出来:“老师, 你的统计图画错了, 甲公司525元的工资怎么会比乙公司的560元高啊?”在场的所有老师和同学眼睛“唰”的一下射向讲台, 大家似乎都屏住了呼吸。该怎么评价?此时只见教师潇洒一笑, 哈哈:“因为老师的疏忽, 成就了你的精彩。”同时竖起了大拇指, 全场一阵热烈的掌声。同样的掌声, 不同的声音;同样的掌声, 不同的效果。

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关注教学细节, 关注即时评价, 其实就是关注教学行为的改变, 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关注细节的即时评价就是追求教学智慧与艺术的统一。

三、释放空间, 引来“百鸟欢呼”

教学评价如果只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因为, 在同一数学问题上, 不同层次、不同思维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层面都不同。师生、生生互相争辩、交流的氛围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如何使这些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一直在努力地实践与思考:如果把评价权交给学生, 课堂又将会形成怎样的一副场景?如果增加教学的开放度, 释放评价的空间, 是否也会开放学生的思路, 开发学生的潜能呢?回答是肯定的。

如:我在教“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时, 出示这样一道题目:一包糖, 吃了28颗, 吃了的占这包糖的4/5, 这包糖一共有几颗?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先画图再自主探索, 而后各组展示交流并进行评价:

方法一:28÷4×5

方法二:28÷4/5

方法三:28+28×1/4

方法四:28× (1÷4/5)

方法五:用方程解

当这组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完他们的算法后,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听完他们的介绍, 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有什么要问的?

生1:第一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画线段图很容易理解。

生2:第二种方法既简单又明了, 让我眼前一亮。

生3:第五种方法最管用, 只要找到等量关系式, 就可以列出方程。

生4:第四种方法真不简单, 我怎么都想不到, 可是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列?

生5:1÷4/5表示先求出单位“1”里面有几个4/5, 一个4/5是28, 几个就用28再乘几就是。

学生们长长的“哦”了一声, 似乎恍然大悟。

师:同学们不但爱动脑、会思考, 想出多种不同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并且对每种解法都说出了自己真实的看法, 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 这是老师最欣赏的。

多角度的评价, 合情合理的评价, 来自学习同伴间的评价, 这样丰富多彩的评价不仅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作了一次有效的梳理,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倾听意识, 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每一个学生, 作为生命的个体都需要有与别人交流的意识、沟通的能力, 即时评价的转让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交流的乐园, 引来“百鸟欢呼”, 让学生彼此都能听到乐园里花开的声音。在课堂中, 它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 听到的是欢声笑语, 体悟到的是学生的个性飞扬。

总之, 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学习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个性化的评价, 努力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评价语言。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在问题, 也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既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期望, 体会成功的喜悦, 也要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习数学的潜能, 确立自己的发展优势, 选择自己的最佳发展区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获取成功的愉悦感, 真正把学习数学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评价的语言艺术 篇2

广西桂平市金田镇田江小学

黄梅

电话

在新课程理念中,评价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极为重要,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心里总是想着自己的教学设计,总希望学生的回答是自己预设内的答案。当课堂出现意外,或者是学生有不一样的发现时,老师匆忙下评价,草率结束了学生可能是很精彩的回答,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课堂中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精彩评价语言,实则是教师深厚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怎样提高自身课堂评价语言的品位和水准,关注课堂评价细节,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要具有激励性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课堂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评价语言中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为了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吝言词地给予热情的鼓励。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中听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个男孩音质悦耳,吐词清晰,抑扬顿挫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于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同学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的于老师。

我认为,教师评价语言的激励性也要适而有度。现在有些教师上公开课,不论学生回答的好坏,总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表扬:“你真棒”“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很喜欢你!”“你真了不起!”弄得听课老师和学生心里都不是滋味。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无愧于接受这个奖赏。如果对他们解决了一些过分容易的任务而大大赞扬,尤其在中高年级,则不仅难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自卑,因为这会被同学认为是无能的标志。所以,赞扬要适而有度,只有客观的、恰到好处的表扬鼓励才显得可贵,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学习内在的、长久不竭的动力。激励性评价能提高学生成绩。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心剂,推动着他们向前。评价不紧紧是左右着学生一堂课的学习情绪,还会延伸到课外。所以在我们的评价中尽可能地多激励孩子,尽量少一些批评,这点对于后进的学生来说,又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更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要具有巧妙幽默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明确地给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所以教师的评价也不可缺少幽默风趣的语言,它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解除尴尬的气氛;课堂中的幽默能令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记忆,在课堂中师生能进行更好的情感交流。

充满巧妙有趣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上《草原》一课,有一位模样可爱的男孩对草原为什么美得不空洞时讲得头头是道,最后他说:“所以草原美得不空洞。”教师马上称赞道:“你也可爱得并不空洞呀,你看,样子可爱,也肯动脑筋,你的名字是不是叫可爱草原呢?”顿时课堂里一片笑声,这个学生也开心地笑了。这样巧妙有趣的评价是根据教学进程随机生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气。

在平时的语文课上,我们班的学生们经常发出的一阵阵笑声。一些老师会问:“为什么你们班的上语文课的时候老是有笑声呢,在搞什么?其实,这些笑声,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幽默式的言语评价。我执教《祖父的园子》一课,文中课后拓展部分提到杂草被祖父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洪亮。老师笑了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商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同学们都笑了,该 同学也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这次读出了效果。这样的幽默评价调节了课堂的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以发展。

生活处处是学问,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幽默的语言会无处不在。

三、概括性评价

在教学中,概括性评价语言是重要功能之一,好的概括性评价,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要善于巧妙地点拨、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学生读书时可以这样评价:“古人说,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读完后可以说:“读得非常响亮、流利,如果速度再放慢些,并掌握语气,同学们会更佩服你的,继续努力!”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金色的鱼钩》时,在一学生朗读后指出:“你已经理解了,但是光有理解没有感受不行,光有感受没有感情更不行,请你再带着感情读一读。”学生思维自然活跃升华而灵光闪动,当再一次朗读时,读得入情入境。教师短短的几句评价语言,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

概括性的评价语言能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概括学习方法,掌握知识要点。我上关于写信的内容的时候,问:“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写信呢?”学生说:“我给好久不见了的爸爸或妈妈写信。”我点评:表达思念之情。学生说:“我心里不愉快的时候给我的朋友写信。”我点评:“倾述自己的烦恼。”学生说:“我在遇到快乐事情的时 候给好朋友写信。”我点评:“跟别人分享快乐。”学生说:“在过新年的时候,我给亲人写信。”我点评:“节日上的祝福。”这些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有帮助,让他们愿意去写真实的东西。因此,概括性评价能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导向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堂口头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篇3

课堂上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能让学生在开怀一笑中,受到智慧的启迪。如,有位老师在一堂看图作文指导课上,看到一位同学写他用五元钱买了两只大公鸡。于是,老师就在点评课上说;“同学们,今天我去农贸市场,看见一家鸡店老板在吆喝‘快来买呀,大公鸡五元两只咯’……”还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就已经在下面小声议论其中的问题了,用这种带有幽默性的明确评语,使学生明白了写作要符合实际,这样有针对性的评语无疑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直接影响学生思考的方向和思维的深度、广度。

二、评价语言的生动性

生动形象的语言最富感染力,评价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如,在一堂作文点评课上,一位教师用了一些这样的评语:“这是我看到的很不寻常的见解,可以展开写。”“全文新颖的选材,巧妙的结构,看得出你真费了一番心思。”“你的进步我们有目共睹,别自卑,昂起头,继续前进吧!”……诸如此类的评语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引导和期待,是教师一腔关爱的真挚流露。

三、课堂评价要适时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通过巧妙的评价处理课堂上的意外,让评价恰到好处。

例如,一名平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女学生,突然举起了手,老师高兴地让她发言,可是这位学生在站起来后,一紧张,什么都忘了,急得哭了起来。老师没有批评她,而是鼓励她说:“你能主动回答问题,非常好。尽管这一次没回答好,我相信下一次你肯定能成功。”在随后的提问中,老师多次通过目光暗示或鼓励这名学生大胆发言,这位学生终于成功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并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试想,如果面对学生的失误或错误,教师采取的不是宽容而是严厉的训斥,还会有这位学生的第二次发言和成功吗?

四、评价语言要多一些欣赏和鼓励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的多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语言,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地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在教师适时的评价语言下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关注着其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着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篇4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将人的素质要提高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

倡导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和个性的尊重,而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又是体现语文学科人文关怀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对学生个性发展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评价语言的成功运用,不仅能够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增强教学活动的感染力,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再来看名师们的课,看着他们在方寸讲台前激情挥洒,运筹帷幄。看着平时并不活跃的一群孩子,在名师的课堂上,真像着了什么“魔”,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思维活跃,妙语不断。我不禁深思: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他们的秘诀在哪里?他们的课堂魅力在何处?捧着新课程标准,领悟新课标的精髓,深入细致地解读他们的课堂,于是豁然开朗:且不说他们那精心巧妙的课堂设计,光是精彩的课堂评价语就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艺术化的评价语深深地打动着孩子们的心灵,产生心与心的交流,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一些名师课堂评价语言艺术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评价语富有激励性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因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上《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时,有学生提问:“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话音刚落,全班学生都笑了。问问题的学生很后悔,责怪自己怎么问了这么一个蠢的问题,谁不知道,“万万”是“亿”的意思。于老师笑着说:“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可能大家都知道了。可是我要问:既然‘万万’是‘亿’,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个字‘亿’,反而用了两个字‘万万’呢,谁来解释?”教室里安静下来,同学们开始积极思考起来,发表着各自不同的意见。于老师最后总结说:“通过对‘万万’的讨论,我们了解到汉字重叠的修辞作用,它不但读起来响亮,而且增强了表现力。那么,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呢?”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反问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先前那种羞愧、自责心理一扫而光,仿佛自己一下子又聪明了许多。于老师在这个案例中的行为、诱导,无疑是对学生最大的激励,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

老师发自内心而富有激情的表扬与鼓励,远远比形式上的让学生鼓掌说“嗨、嗨,你真棒!”要来得有实效。当然激励式的评价还应常结合体态语言来给予激励性评价:翘翘大拇指;鼓鼓掌;发自内心的微笑;连连点头。一个鼓励性的点头和赞许的笑容,都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生动丰富的激励性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评价语富有准确性

有的教师由于理解上的偏差,认为课堂上如不大张旗鼓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奖励,就是与新的教育理念相违背,于是课堂上出现“好”声一片,不管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也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有可取之处,便盲目地进行表扬与奖励。甚至片面地认为,只要对学生肯定了,表扬了,奖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其实表扬和奖励也应有个“度”,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尺度,准确、及时、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准确性是评价语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语就没有了生命力,无论你说如何生动,如何有吸引力,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对的,哪是错的,错在何处。

一位老师上《咏华山》这篇课文,在理解诗句“回首白云低”时,请了一个小朋友上黑板去贴白云。只见这个小朋友胸有成竹,不假思索地把白云贴在山顶上。老师询问下面的小朋友,这样贴对吗?几乎是全班小朋友回答,对!因为在孩子们的眼里,白云总是高高地飘在天上,当然应该贴在山顶上。老师没有简单地否定大家,而是进行了引导:“小朋友,平时我们都是站在平地上看天上的白云,可文中的小诗人是站在哪里看白云呀?”“山顶。”“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的白云会在哪里呀?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就明白了。”在一阵小声的读书和议论声后,原先那位贴错的小朋友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了!”老师就请他来重贴,这回是真正理解了,他把白云贴在了山腰间。老师就及时给以了表扬。在刚才老师的评价过程,针对性很强,通过引导,提醒学生处在不同地方,看到的东西的位置就不一样,及时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

三.评价语富有幽默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进行课堂评价时,风趣幽默、生动优美的语言更是不可或缺的。幽默生动的语言,与正面说教相比,它没有那种耳提面命的强制性;与批评指责相比,它不会有简单粗暴的弊端。幽默的和风细雨、诙谐轻松,可以使它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达到匡正纠谬、明辨是非的目的。在特级老师的课上,我们常常能听到学生们和听课老师们发出的一阵阵笑声,这些笑声,很大程度上缘于教师幽默式的教学评价。

李镇西指导朗读《荷塘月色》片断。

师:“请你从第一段读起。希望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和同学们能看到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位男生开始读,“今天晚上,哦不,是今晚上,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他读得结结巴巴,掉字换字不少,而且读得很快。)

师:“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

大家摇头。

师:“你具体说说。”

生:“他读得太快了。而且还读错了一些地方。”

师:“嗯,对。是读得太快了。给人的感觉,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

学生们轰然大笑。师接着说:“你觉得该怎么读,就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好吗?”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吐字清晰,很有感情。不过,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

这篇课文的朗读时,老师面对学生读得结结巴巴,掉字换字不少,而且读得很快时,没有直接去批评,而是说“给人的感觉,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而面对第二位同学的朗读,他同样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这位同学的朗读,吐字清晰,很有感情。“不过,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一方面委婉指出了学生的不足,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在老师具体形象的评价下,学生们都感受到了作者在荷塘月色下散步的闲适与甜美,读起来就轻松多了。可见,教师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生动地学习,从而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

四.评价语富有启迪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各种兴趣的价值莫过于用疑问引起的兴趣。因为这样的兴趣是从学科内部各种元素的关系中派生出来,又可以吸引学生寻根究底,深入到学科的内核去,从而成为一种不断催化智能的刺激,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形成一种最佳心理状态。而教师的评价要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使其有生疑的兴趣,探疑的愿望,释疑的信心。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细致入微地引导,深刻到位地点拨,明确清楚地指正。

魏书生老师在讲《核舟记》时问学生:“核舟有多大呀?”学生一时竟说不上来,魏书生老师说“没有关系,再看教材!”写的是“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接着他请学生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了,像半根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粉笔的直径。“叠的不错,你能在上面画上五个人吗?”接着又请同学们在这上面画上五个人,八扇窗……同学们试着画,可怎么也画不下,魏老师这时说,“同学们,古代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神情毕肖……”魏老师这样一说,学生对我国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更加叹服。同时,学生也时刻对魏老师对他们的激励性的评价充满感激。

幽默的语言艺术 篇5

幽默言语的含义 1.什么是幽默?

幽默:是英文Humour的音译。在英文中是“会心的微笑”、“谑而不虐”、“非低级趣味的,只可意会的诙谐”等意义。在口才艺术中,幽默则是运用意味深长的语言再现现实生活中喜剧性的特征和现象来传递某种特殊信息的一种表达技巧。

2.幽默的分类

按照其表现手段的不同,可分为幽默音乐、幽默动作、幽默画、幽默语言四种,而幽默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通过语言手段实现的。

3.幽默语言的具体特征: 语言材料的变异性 语言内容的机辩性 语言组合的谐趣性 【案例分析】

毛泽东转战陕北时,有一天夜间进入田次湾,十几个同志与毛泽东挤在一座窑里睡,房东大嫂不安地一再说:

“这窑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对不住首长了。” 毛泽东听了这话,依着房东大嫂说话地节律喃喃道: “我们的队伍太多了,人马太多了,对不住大嫂了。”

房东大嫂和大家听罢都哈哈大笑起来。一阵会心的笑声,打消了房东大嫂的顾虑。(二)幽默语言表达的方式与技巧 1.运用修辞方式构成的幽默表达法 复习:常用的修辞方式有哪些?

夸张、比喻、婉曲、拟人、反语、对比、双关、降用、仿拟、倒引、讽喻、歇后、换义、移时等。

【案例分析】 案例一

“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专长,用非所学不好。有人建议:对改了行的,如果有水平,有培养前途,可以没收一批回来。这意见是好的。‘四人帮’创造了一个名词叫‘臭老九’,‘老九’并不坏,《智取威虎山》里的‘老九’杨子荣是好人嘛!错就错在那个‘臭’字上。毛泽东同志说,‘老九’不能走。这就对了,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

——借代

案例二

南唐时,课税繁重,民不聊生。恰逢京师大旱,列祖问群臣说:“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京城不下?”大臣申渐高说:“因为雨怕抽税,所以不敢入京城。”列祖听后大笑,并决定减轻赋税。

——拟人

案例三

“当我说到蒋介石这个人不学无术时,毛主席摆了摆手,说:不,不,蒋介石是不学有术哩,不过这个术是权术的术!”

——仿拟•仿词

刘攽晚年患风病,鬓发、眉毛尽皆脱落,鼻梁也快断了。一天,与苏轼等数人一起饮酒,令各引古人语相戏。苏轼对刘攽说:“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满座大笑。(宋•王群之《渑水燕谈录》)

——仿拟•仿句

案例四

某单位组织一些退休干部乘大客车外出旅游,上车时你谦我让,耽误了不少时间。开车后,一位老同志朗声对大家说道:“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助兴:从前有一位妇女,怀孕10年才生下一对双胞胎。问这对双胞胎为何迟迟不肯面世,他们说,根据礼节,年长位尊者应该先行,但他们两个不知谁是兄长,就这样互相推让了10年,把妈妈生孩子的事给耽误了。”这番话引得车上的老干部们面面相觑,继而哄堂大笑。

——讽喻

案例五

有位教师在讲授《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一章,讲到许行穿的、戴的、用的都是“以粟易之”时,说:“许行忙碌得很哪,今天赶集市,明天到百货公司,后天又到加工厂订货„„”讲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

——移时

案例六

里根在与布朗竞选加州州长时,对物价上涨加以猛烈抨击,他说:“夫人们,你们都知道,最近当你们站在超级市场卖芦笋的柜台前,你们就会感到吃钞票比吃芦笋还便宜些。”还有一次,他说:“你们还记得当初你们曾经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美元吗?而今天美元却真的几乎代替不了什么东西了!”

——夸张

案例七

一美国人同一法国人在谈论爱情。“在我们国家,”法国人说,“年轻人向姑娘求爱都是彬彬有礼、温情脉脉的。以后,两人相爱了。最初,年轻人开始吻姑娘的指尖,而后是手,耳朵、脖子„„” “我的上帝,”美国人叹着气说,“这要在我们美国,在这段时间,他们早已蜜月归来。”

——对比

案例八

小帕蒂把成绩单交给爸爸,爸爸一看有两门功课不及格,就冲着帕蒂怒气冲冲地喊道:“你知道吗?华盛顿像你这个年龄时是全校最优秀的学生。” 帕蒂不慌不忙地回答:“你知道吗?爸爸,像你这个年龄时华盛顿已经是美国总统了!”

——反射

案例九 清代有个县令,十分贪婪,但偏要假装廉洁,他赴某地上任伊始,便在大堂上高悬一幅对联:

得一文,天诛地灭

听一情,男盗女娼

但是,凡有人送钱送物,他照单全收,贪赃枉法的事层出不穷。有人愤然指责说:“什么‘得一文,天诛地灭,听一情,男盗女娼’,全是假话,全是表面文章!”

一位老人听了,笑了笑说:“不!县官大老爷的对联一点不假,决不是表面文章,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旁人疑惑不解,老人继续说道:“大家想想,大老爷说‘得一文’,现在人家送的不是一文,而是几千文,几万文,他说‘听一情’,现在人家不是一人说情,而是成百人,上千人说情。这就不受‘得一文’、‘听一情’的限制了嘛!”

——暗换概念

案例九

一名年轻的美国记者,要里根谈谈对联邦政府预算赤字问题的看法。里根总统回答道:“我并不担心,因为你已经长大了,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说完,两人会心地笑了。

——暗换论题

案例十

一名年轻的美国记者,要里根谈谈对联邦政府预算赤字问题的看法。里根总统回答道:“我并不担心,因为你已经长大了,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说完,两人会心地笑了。

——暗换论题

案例十一

有一个地主,半夜催长工起床:

“天亮了,还不起来干活?”长工说:“等我抓完了虱子就去。”地主说:“笑话,天还没亮,你怎么能看见虱子呢?”长工回答:既然天还没亮,又怎么能干活呢?”

——揭示矛盾

案例十二

胡适晚年定居台湾,首讲过一十笑话,说现今的男人,也有“三从四得(德)”。“三从”即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四得(德)”是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语词定义

案例十三

有一天,苏格兰诗人贝恩斯在泰晤士河畔散步,看见一个富翁被人从河中救起。那个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富翁的穷人,竟只得到这个富翁一个铜元的报酬。围观的行人被富翁的吝啬激怒了,要把他再扔到河里去。这时,贝恩斯立即上前阻止道:“放了这位先生吧,他十分了解自己的价值!”人群中立刻爆发出一阵哄笑声。

——隐含判断

案例十四

有位阔太太牵着条哈巴狗上街,见了三毛想开心取乐,就对三毛说:“只要你对我的狗叫一声爸,我就赏你一块大洋。” 三毛想了想说:“喊一声给一块,喊十声呢?” “给十块。”

三毛躬下身去,顺着狗毛轻轻抚摸,亲亲热热地喊了一声“爸爸”,阔太大妖里妖气地笑了一阵,赏给三毛一块大洋。三毛连叫了十声,阔大大真的赏了十块大洋。这时,周围已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三毛笑昧眯地给阔太太点点头,提高嗓音,长长地喊了一声:“谢谢你,妈--!”人们立刻爆笑起来。

——运用推理•假言推理

案例十五

十年浩劫中,有一个“造反派”想把花园里的一盆花“拿”回家去,但不知道好不好,就去问那些被监督劳动的“黑作家”们。作家们都不想理他,推说不知道。这个”造反派”火了,指着赵树理说:“你也不知道?”

赵树理说:“我不是不知道,是不好说。我是黑帮,我说是香花,你们说是毒草;我说是毒草,你们说是普花„„我说什么好呢?”

——运用推理•二难推理

案例十六

列车车厢内,一位年纪大的旅客对另一名年轻的旅客说:“伙计,你不要吸烟了,车厢内不准吸烟。”“难道我在吸烟吗?”“你嘴上不是叼着烟斗吗?”“这能说明什么呢,我的鞋穿在脚上,可我走路了没有?”

——运用推理•类比推理

案例十七

古时候,某君到朋友家赴宴,朋友仅给他喝几滴米酒。临走时,他恳求主人在他左右两腮上各打一巴掌,他说:“这样一来,我老婆见我两腮通红,一定会以为我酒足饭饱了„”

——佯作天真

案例十八

有位教师在讲到运用体态语要克服“五气”时,有这样一段话:

一要防止怪里怪气——比方鼻子向上翘,脸上的肌肉乱抽动,手心向上去抓脸,等等;

二要防止流里流气——比方边讲边把粉笔扔到半空中.头发过长不停地向后甩动,等等;

三要防止土里土气——比方往身上乱抓搔,用教鞭蹭痒,不时地提裤子等等:

四要防止洋里洋气——比方不停的耸耸肩膀,两手摊开,扭动腰部,等等;

五要防止小里小气——用脚搓东西,等等。

——模声拟态

(三)幽默语言表达的功能 活跃气氛,融洽感情 随机应变,消除窘境 明辨是非,强化观点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评价艺术 篇6

一、评价语言要有创新

老师的语言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沟通师生关系交流情感的纽带。善于评价学生的教师,往往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更容易建立起一种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为课堂创造良好的氛围。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将预设语言和随机语言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对,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课堂自然就会充满活力,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非常高涨,有效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例如,在上数学整理复习课时,我和学生做口算抢答比赛游戏,一个学生答的很快,答得很正确,学生们都投来赞许的目光,而此时贴在黑板的一朵小红花正巧掉下来,我赶紧借题发挥“你好聪明,回答的太棒了,看连小红花也来祝贺你了,现在老师就把这朵红花送给你吧”,说着便把这朵小红花送给了那个学生,那个学生激动得不知所措,引起所有学生羡慕不已,大家纷纷举手发言,力争得到老师别具匠心的奖赏,不知不觉中形成一个新的教学高潮。

二、评价语言要饱含激励

法国教育家斯多惠普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每个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激励性的评价犹如扬帆的劲风,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对敢于发言的学生,特别是有独特见解的,甚至敢于对老师的观点提出疑问的学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而对于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学生,当发现他们举手时,教师应将回答的机会优先让给他们,刚开始有些同学可能因为过度紧张而不知所措,有些同学可能心不在焉,回答问题断断续续或者答非所问,若老师能给他投去激励的目光或点头微笑、或摸摸他的头、或拍手表示欣喜、或对他竖起大拇指等,都能给予学生极大的激励作用。例如,班里有个淘气的男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写作业时马马虎虎,学习很吃力。一天我发现他的作业写得工工整整,特别认真,我很高兴,给他写了封表扬信,在信中表扬他的作业写得好。放学后他跑回家,兴奋地告诉他的妈妈,今天老师给我写了一封表扬信,表扬我的作业写得好。从此以后这个孩子的学习也变得主动多了。但是教师的激励也要适而有度,只有客观、恰到好处的表扬鼓励,才显得可贵,才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学习内在长久不竭的动力。

三、评价语言要灵活多样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后肯定感到腻烦。反之评价语言灵活多样、随机变化,学生就想听、爱听、听不厌烦,因此评价语言是否丰富,直接决定评价效果的好与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针对每个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如你的想法对我也有启发,令老师刮目相看。你的想法另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很不错。你说的太精彩了,如果声音再大点更好了等等。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国语言词汇的优势,让丰富的词汇活跃在我们的课堂上,让孩子喜欢老师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同时还要被教师评价语言的多样变化而吸引,能有新的感悟,让恰当的语言评价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评价语言要有无声语言补充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除了有声语言外,还包含无声的体态语言。教师的体态语言表达要丰富,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才能乐于参与其中并与教师产生共鸣,教师在运用口头评价语的同时,配以自己丰富的表情语,起到点石成金的评价效果。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就是说眼睛可以表达出各种各样的感情,如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都是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目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会起到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室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违纪的同学,这样比大声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不影响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数学语言虽然可以传递各种数学信息,但若没有手势,课堂教学就像运转机械一样,枯燥死板,在课堂教学中,手势运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力度,强化传授的数学知识,给小学数学课堂增添活力,教室毕竟与舞台不同,应强调自然和真实,无须刻意追求某种形式。

综合所述,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教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同伴客观准确、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热烈而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的语言艺术 篇7

一、融入情感,焕发评价语言饱满亲和之情

情动于衷而溢于言表,特级教师于漪提出:“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深情,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因此,要焕发课堂评价语言的情感性色彩,首先,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深厚的感情贯穿于任教学科及教学对象上,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热情,也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主动向学生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色彩,使学生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感情是有温度的,教师要用饱满亲和的评价语言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教师时时有温度,堂堂见温度,才能让孩子有温度。”窦桂梅老师的这句话足以证明具有感情色彩的评价语言对于调动课堂气氛,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如,教师在表达同意、赞扬时,可以评价:“某某同学,你真棒,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老师非常喜欢你的回答!”教师遇到学生表述不完整时,可以评价:“老师相信你可以补充完整,给自己的回答加分!”其中,老师在评价时所用的“老师非常喜欢”“老师相信你”,这些具有情感特色的词反馈给学生时,就仿佛是一种优质的润滑剂,使整个课堂充满浓浓的人情味,教学效果倍增。

二、反对深奥,凸显评价语言生动形象之美

形象的语言可以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也必定是生动的语言。教师要想让评价语言成为有生命的灵物,要少用学生难以理解的孤僻深奥的语句,善于进行形象的总结性描述或活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起来,让学生脑海中形成准确而形象的认知,这是一种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加里宁也说:“教师应当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相反,枯燥乏味的评价语言则会导致学生听觉感受性的减弱和学习效率的降低。高明的教师常常会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课堂评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上学时,地理老师常会灵活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解释深奥的地理理论知识。班里大部分学生对“冷气团、暖气团”的知识点掌握薄弱。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的评价语:“同学们对该知识点有了初步理解,但好像对这两帮人马的熟悉度还不够。我们何不把暖气团和冷气团比作两支强大的军队呢?如果说这两支大军在本校上空交战,两军对垒必然会引起风雨,如果冷锋胜利了,本校必然将处于冷锋控制之下,出现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好的现象。”教师画龙点睛的评价让学生豁然开朗。这样的表达方式既达到教学目标,又为课堂注入新活力,受到大家的喜爱。因此,形象生动的评价语言所展现的魅力不仅使句子本身有了生命力,更能让学生把握好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抑扬有序,绽放评价语言优美动听之声

优美动听的语言也是语言艺术性的表现之一。语言像音乐一样讲究和谐美。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追求音量、语速、音调的和谐。如果教师的评价语言过于高亢急促,学生的神经系统容易紧张,持久力不够;若绵弱低缓,学生的感官刺激太弱,进入抑制状态,导致精神不集中,难与教师产生共鸣;如果教师的评价语言舒缓宽厚,抑扬有序,音量适中,娓娓道来,使学生产生一种悦耳感,则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情绪感受、心境状态和激情程度决定一个人在学习中的状态。课堂教学中应该保持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此课堂评价语言的情感性和艺术性不容忽视。

走进不同的课堂,会神奇地发现:在一位优秀老师的引领下,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会变得生机盎然;原本昏昏欲睡的学生,会变得精神抖擞。简洁、生动、幽默且富有情感的评价语言会让课堂增色不少,也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老师的意见。课堂评价语言时时处处不在,它的艺术性和情感性探求是永无止境且意义深远的。

摘要:评价语言的有效使用对课堂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增强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倾注情感色彩,使评价语言具有艺术性的方式来实现。主要从三个方面具体探讨了课堂评价语言的情感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课堂评价,评价语言,情感性,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张虹.提高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评价的语言艺术 篇8

一、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 影响着教学效果。好的教学评价, 能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心智, 拓展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日常教学中, 教师用得最多的就是语言评价, 这种贯穿于教学中的即时的、情景性的评价, 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它的直接性、及时性、情景性、高频性等特征, 为教师的价值引导和情感感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是贯穿于《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新课标》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 我注重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优化自身的课堂评价语言, 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技巧

1.准确得体

有人说有些教师的课堂评价“像雾像雨又像风”, 缺乏针对性和准确性, 无论学生说什么, 不是“很好”就是“太好了”, 不是“对的”就是“你真棒”, 丝毫不敢指出学生不足之处;要么哼哼哈哈, 不置可否, 好在哪儿, 问题在哪儿, 从教师的评价中很难找到答案。准确得体是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 教师的评价语言就没有生命力, 无论用词多么考究、语句的华美, 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评价语务必恰如其分, 有分寸感。教师对学生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 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最好办法。

2.机智巧妙, 富有智慧

一篇课文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又充满着各种变化、发展, 始料不及的情况对许多教师来说都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 灵活运用教学机智, 将预设的口语流程, 快速反应, 巧妙应对。这样, 我们的课堂才会折射出智慧的灵光, 才会充满生机, 才会活力无限。

3.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佳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掌声响起来!”“你真行呀!”“让掌声为你响起来!”“多么精彩合适的引用。”“啊!精彩!掌声在哪里?”“把掌声也送给你!”充满激励性的语言巧妙地、适时地出现, 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还有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说得好, 人只有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学生在课堂上被尊重, 有了安全感后才会产生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教师精彩的点睛之笔荡起的是学生心中自信的涟漪, 收获的是最美的情感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尊重个性与创新

点睛之言要重视学生独特的、闪耀着创新思维火花的独特见解并给以充分的赏识、鼓励与尊重。“教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去苛求学生, 不如用一点心思去发掘学生的优点, 并以此激励他, 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滋味。阿姆斯特朗曾说:“如果一个孩子某学科表现较差, 我们应该从他的强势智能项目入手去补救有缺失的项目, 而不是一直针对他不行的智能拼命的补习, 用他较弱的智能去改进他已经落后的技能。只会增加学生的无助感, 最后让学生学习兴趣完全消失。”如果教师会用“火眼金睛”去捕捉学生言语中细若纤尘的亮色, 那么也会漾起学生自信的心波, 让学生收获自尊、自信的果实。

三、语文课堂评价语言方式要多元化

语文课堂的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语言, 应该是多元的评价, 一个手势, 一个拥抱, 一个大拇指, 一个眼神, 一个微笑——都应是评价。美国心理学家雪茄艾伯特·梅拉别恩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人们获得的信息百分之七来自文学, 百分之三十八来自语气, 百分之五十五来自面部表情。一个动作, 能让讲解形象生动, 引人入胜;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能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一次暗示, 能悄悄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正如窦桂梅老师说过的那样:“课堂要有温度, 要像一堂流动的小河。我和学生的生成, 我自己是饱满的。我必须要用我的这根火柴, 点燃学生, 让学生燃起熊熊大火。我加大声音、动作力度, 对学生既有力量的抚摩, 也有大幅度夸张的表情。我指导、引导、鼓励学生, 很爽, 很舒服。老师时时有温度, 堂堂见温度, 才能让孩子有温度。”

四、努力提高课堂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作文一名语文教师固然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教学功底, 但最重要的还是他们精彩的课堂评价语言, 幽默风趣、睿智巧妙的课堂评价语言能牵动每一个上课学生的心。听特级教师的课, 你的眼神会被他们的无声语言所牵引, 心灵会为他们的有声语言而折服。学生的心扉也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打开了, “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学习心态充盈课堂。捕捉课堂的点滴契机给予学生中肯、富有激情的评价, 犹如一团烈火迅速点燃起学生心中的那团火, 把课上得驰骋潇洒, 激情动人。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虽产生于即兴, 却根植于自身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努力提高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 丰富自己的语言, 努力提高口语素养为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真正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在课堂上, 一名教师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看到学生眼神里的光彩, 小手高举的自信, 言语中闪烁的奇异火花——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 虽不是蜜, 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 但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上, 教师精彩的点睛之笔, 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 听到的是学生的欢声笑语, 体悟到的是学生的个性张扬。语文课堂用“你画龙, 我点睛”的语言表达对孩子们最真挚的赞美、鼓励与关爱, 用真诚的爱心点燃孩子求知的欲望, 让温暖充盈孩子的心灵!

摘要:课堂评价这门语言艺术成了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需慎之又慎, 思之又思的重要课题!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可见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语言。恰当地运用课堂评价语言, 能让课堂充满生机, 点燃智慧的火花, 焕发出人文气息。

科学语言的定法与艺术语言的活法 篇9

理性思维运用科学语言载体, 将特定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规律性联系表现在由语言形式来形成的概念、判断、推理中, 达到获得对客观事物科学认识的目的。因此, 科学语言表现出准确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在获得真知的推动下, 理性思维意义上的感觉也具有科学性, 要求它反馈给人们的信息符合被感觉物的全部真实, 因此使科学语言排除了个人感情和情绪的因素。

非理性思维运用艺术语言, 不仅将主体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规律性联系通过所形成的表象或表象组合体现出来, 而且在表象中展开艺术想象, 反过来对表象进行再创造。所以艺术语言具有描写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名作《商山早行》:

晨动起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其中三四两句中只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它们所表示的语意内涵都很模糊, 也没有明确的词语标明各个词或词组间的语法或逻辑上的联系, 因而接受者就有发挥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在表达者提供的物象世界中, 依据自己不同的经验和感受对其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 这个运用了列锦修辞格的艺术语言就像电影“蒙太奇”一样, 使不同的接受者在头脑中分别勾勒出不同的山中晨景图。

情感的表现有两种基本含义:其一是个人情感的直接流露, 更明确地说就是从事着表现行为的人的自我表现。其二则是指某种情感概念地形象性表达, 即表现者对于某种更为广泛的情感的呈现。 (1) 苏珊·朗格在《哲学新解》中提到:“艺术创造过程中, 借用具体真实的情感进行情感概念的抽象, 抽象出的形式便成为情感符号。”她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意味的符号”, “表现着情感经验”。

基于艺术审美思维的艺术语言就是这样一种由情感心理创造的艺术符号。这种艺术符号一方面要宣泄出表达者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体验, 另一方面, 即引起接受者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使传意达情尽可能的圆满。为了实现以上两点, 必须充分发挥主体内在情感流动性的冲击作用, 冲破固有的、局限的语言规范, 创造出变异性的语言形式, 这种变异性通常是艺术语言“立象而尽意”的具体表现。

明天早上, 辛楣和李梅亭吃了几颗疲乏的花生米, 灌了几壶冷淡的茶, 同出门找本地教育机关去了。

———钱钟书《围城》

在这里, 作者创造了一个移就意象。“花生米”和“茶”本是无感知的事物, 由于赵辛楣和李梅亭二人为取汇款找人担保疲惫不堪、遭受冷遇的强烈情绪感受作用, 两者具有了“疲乏”、“冷淡”的情绪感受, 成为富有人的生命情态的有感知的事物。此时此景下既可以是人的身心麻木到无力去感知疲乏和冷淡, 也可以说是“花生米”和“茶”感受到了这种人的情绪状态。移就意象中的物与我浑然一体, 由此来达到艺术语言接受者和发出者的思想感情共鸣:一种人地生疏被人冷淡、求助无门、筋疲力尽的无奈之苦, 一种世态炎凉的人生经验。

琴声恋着红叶,

亲了个永久甜蜜的嘴,

吻得红叶脸红羞怯。

他俩心心相许,

情愿做终生伴侣。

老树枝不肯让红叶

自由地嫁给琴声。

幸亏红叶不守教训,

终于脱离了树枝,

随着琴声的调子

和琴声互相拥抱,

翩跹地乘着秋风,

飘上青天去舞蹈。

——汪静之《恋爱底甜蜜》艺术语言的创造者选取自然

界中常见的“琴声”、“红叶”、“老树枝”三种现象和事物分别赋予它们不同人的动作、心理和情绪, 将物人化, 物与我交融相通, 形成一组比拟意象。“琴声”、“红叶”、“老树枝”分别是执着向往爱情的男子、为爱情专注无悔的女子、阻挠青年人自由恋爱的保守派人物。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用巧妙的方式表现出了三种事物所代表的人物的情感状态, 同时也达到了对自由婚恋的歌颂, 使接受者欣赏到自然景观与自由爱情的和谐、完美统一, 实现创造者与接受者情感上和心理上的交流和融通。领略到诗歌这种艺术语言的魅力。

在那夜晚的树林里,

老虎, 老虎, 熠熠燃烧———

——[英]布莱克《老虎》布莱克的这只“老虎”被他

的艺术语言神秘化、神奇化了。首先, 老虎的是生物特征表现之一是在黑暗的丛林中潜行, 而不是“在那夜晚的树林里熠熠燃烧”。其次, “树林”使得除了老虎以外, 这个地点也不真实。常识中一般用“黑暗”、“阴暗”、“幽暗”等形容词来描绘树林“暗”的特点, 但这里却用“夜晚”这个名词来笼罩整个气氛的沉寂。此地此景下, 这只老虎是作为一种创造物而存在的, 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上帝创造的、具有歹毒心肠的、即将获得统治权利的人物。整首诗就是一幅象征性的图画, 传达出的是诗人超现实的神秘主义色彩。

“科学的目的是知识, 审美的目的是满足。” (2) 艺术语言沿着创造者内心情感发展的脉络走向, 打破语法规则常式和句法结构, 创造出移就意象、比拟意象、象征意象等各种不同的意象, 表现创造者内在的主观情感, 实现对创造者情感的物化和流露, 对接受者审美经验的召唤。

艺术语言的“活法”遵循情感的表现, 它表现的情感是创造者体现并表现的特有的心理内容。此外, 艺术语言生成过程中, 这种情感机制与人的其他心理机制是相辅相成的, 共同完善艺术语言的生成、感知、被接受的过程。

以联想和想象这两种最普遍的心理机制为例。从生理学观点看, 联想是一种暂时的神经联系。通感则是联想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各种感官互换该官能的感受领域而使五官感觉在感受中互相移位形成的。想象与联想心理机制稍有不同, 它不仅能使接受者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而且能创造出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创造性想象和再造性想象实际上就是将语言信息转化为形象信息的过程。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告诉我们, 人们的感知痕迹能在刺激物的作用下产生再度兴奋, 而且还能产生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形象。传统心理学将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关系联想、对比联想, 将想象分为创造性想象和再造性想象。这些心理机制在比喻意象、比拟意象等的创造过程中, 有帮助接受者实现感知与意象重叠融会的作用, 它们与情感心理机制并不矛盾, 相反地, 为情感机制的有效发挥提供了一个良好心理基础, 使接受者在被唤起的重构的意象中, 融注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或情感体验, 达到艺术语言创造者与接受者在心理上沟通和情感上的共鸣。这些心理机制同情感共同作用于艺术语言的创造者, 同时也促使语言常法发生变异, 形成从“心”的“活法”。

在科学语言中, 上述心理机制作为人的心理与情感机制是不发生联系的。科学语言的理性逻辑路线决定了它要反映的客观世界在于判断和推理, 不是表情达意, 它是纯理性的或实证的, 因此联想或想象心理机制作用的内容限制在客观、理性的范围内, 加之科学思维的表现形式从本质上来说是排斥主观情感的, 所以, 科学语言的“定法”将情感机制排除在外, 这样科学语言也就无法企及艺术语言从“活法”而蕴藏的丰富情感世界。

综上所述, 艺术语言的“活法”是创造者心理机制与情感相融相通的结果, 它实现了普通心理过程与情感共鸣这一特殊心理过程的统一。科学语言的“定法”始终只能在理性、客观的范围内, 它与情感不接缘。作为语言系统的两翼, 科学语言的“定法”与艺术语言的“活法”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但“定法”非“死法”, “活法”非“乱法”, 它们有不同的心理生成机制和表现特征。

参考文献

①[美]苏珊·朗格著《情感与形式》, 第12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8月.

②[美]尼尔森·古德曼著《艺术语言》, 第216页,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年10月.

①[美]苏珊·朗格.刘大基、傅志强等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说服的语言艺术 篇10

朱元璋把秀才请进皇宫, 叫他当太子太傅。皇太子不服管教, 被秀才责打了一顿。朱元璋知道后, 一气之下把秀才关进监狱。马皇后劝道:“家有家规, 国有国法, 师有师道, 你把这些一齐丢了, 岂不把大明天下也丢了吗?”朱元璋听了觉得有道理, 于是把秀才又请回了皇宫。

匈牙利钢琴大师李斯特一次在俄国举行巡回演出时, 被沙皇召到宫廷, 请他为皇族及官员演奏。可演奏一开始, 沙皇与众员谈话就开始了。钢琴家怒不可遏, 他突然中止演奏, 合上琴盖, 然后不失礼貌地对着惊讶的沙皇说:“皇上说话的时候, 我理应保持静穆。”……这时沙皇立即停了谈话, 过了一会演奏又重新开始了。

巧言点拨也是一种说服的手段

一天, 有位北方客人来到上海某绣品商店, 他是为好友前来购买绣花被面的。一条有一对白头鸟的被面吸引了他, 但他又有点犹豫:这鸟的姿态很美, 就是嘴巴太尖了, 以后夫妻要吵嘴。营业员察觉了这一点后, 笑咪咪地向他介绍道:“您看见了吗?这鸟的头上发白, 表明夫妻以后白头偕老, 它们的嘴巴伸得长, 是在说悄悄话, 是相亲相爱的表示。”这位北方顾客听了, 忙不迭地说:“有道理, 有道理。”便买了下来。

在营销上, 营业员抓住了顾客的心理, 打消了顾客在消费时的戒备之心, 并顺水推舟地以“白头偕老, 相亲相爱”的吉利辞言巧妙点拨, 从而使其更加产生购物的欲望, 达到了销售的目的。

再则, 一位顾客来店挑选象征长寿的手绣被面, 馈赠侨居国外的长辈。接待他的营业员拿出一条绣有松鹤图案的被面给他看。那人看了觉得意思甚好, 想掏钱买, 猛地看见松树旁边还有一朵梅花, 感到有些不吉利, 梅的谐音是“霉”, 长辈看了犯忌。营业员了解到这点后, 连忙向他解释:“这朵梅花也是吉利的象征, 您知不知道, 有句老话叫‘梅开五福’吗?”噢。”那人经这么一点一拨, 豁然明白了。顾客很高兴地买下被面。

在白宫一次讨论削减预算经费的会议上, 里根总统幽默地对大家说:“有人告诉我, 紫色的软糖是有毒的。”说着, 他随手拾起一粒紫色的软糖塞进嘴里, 以此表明不管别人怎样反对, 他将要大大削减政府开支的态度和决心。经他这一警告式的点拨暗示之后, 本来不同意压缩政府经费开支的官员, 便开始动摇了。

说服的功夫应放在要害之处

被说服者往往是固执己见, 听不进规劝, 那么, 说服的功夫就应放在要害之处, 且要措词有力, 抓住要点来逼其让步, 同样也能产生较理想的效果。

北京市石景中学曾有一位学生, 打架斗殴, 惹是生非, 不接受老师教育。一次, 班主任找其教育, 他却手持匕首扬言要去寻死, 试图胁迫老师。谁知这位班主任胆识过人, 危言以逼, 说道:“想寻死, 等接受了批评以后再去寻死不迟!”一句话, 竟说得那个学生无言以对, 慢慢低下了头。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和三军总司令罗斯福总统就制订战略计划发生了分歧。马歇尔认为必须大力加强地面部队, 而海军出身的罗斯福则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强海军力量, 马歇尔反冷峻为笑容地说:“总统先生, 请你不要一提海军就‘我们’, 一说陆军就‘他们’, 行吗?”说罢, 客气地把那份战略计划推给罗斯福, 他最终客观地接受了马歇尔的计划。

击中问题实质的说服

三言两语的措词一旦击中了问题的实质, 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社交中, 借助明理的辩讲口才, 更是游刃有余, 令人叹服。

袁枚, 清代著名诗人。有一天, 袁枚设宴请朋友吃饭。席上有羊肉, 来客中有人不吃, 宴席中兴味顿减。袁枚正经地说:“羊肉是动物中最好吃的东西呀, 你们怎么不喜欢呢?古人造字:鱼羊为‘鲜’;‘美’字从羊;‘善’字从羊;‘羹’字从羊;吉祥的字都从羊。羊, 就是吉祥的东西呀!”顿时, 席上羊肉一扫而光。

纪晓岚后来做了乾隆皇帝的陪读。一次, 他伴驾南行。走得口干舌燥, 路见一棵梨树, 摘下一个梨子, 自己吃了。乾隆问:“孔融四岁能让梨。爱卿得梨为何让也不让, 自己便吃了?”纪晓岚说:“梨者离也。臣奉命伴驾, 不敢让梨。”乾隆又说:“那咱俩分吃了也好哇?”纪晓岚说:“哪敢与君分梨 (离) 呀?”又走了一程, 见有一棵柿树。纪晓岚拣成熟的摘下一个, 切成两半分而食之。乾隆边吃边问:“怎么这柿子就可以分吃了呢?”纪说:“柿者事也。臣伴君行, 有事 (柿) 共参 (餐) 嘛!”

说服技巧很多, 仅举以上几种。从语言艺术角度看, 说服还应注意这些问题:一是要尊重对方, 理解对方, 切忌以理教训别人, 要让被服者留有余地;二是“通情”, 才能“达理”, 没有心理上的沟通作基础, 即使有理也难起到说服的效果;三是要注意分寸, 特别是一些严词厉句, 要用得恰到好处, 天衣无缝, 对固执己见的人要敢于说理、反驳, 但切不可出言不逊, 恶语伤人, 侮辱人格。

评价的语言艺术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性语言

语文教学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创新意识。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发挥自身巨大的作用,通過采用正确的评价性语言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评价性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评价性语言在语文课堂中应用得十分广泛,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严重影响到评价性语言的使用效果,也降低了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存在的问题如下:

1.随意使用评价性语言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评价性语言的真正作用,也没有把评价性语言当做一种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调查发现,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没有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评价性语言内容,而是随意使用评价语言,这些原因都会导致评价语言失去作用。

2.评价性语言词汇使用的单一化情况十分严重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会采用传统的评价性语言内容,譬如,“好”“不错”“下次继续保持”等。虽然传统且单一的评价性语言内容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但是长此以往,教师还是使用单一的评价性语言内容,这样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这些语言内容产生抗拒或者抵触的心理。造成这些的原因追根究底就是:教师并不知道评价性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没有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与分析,构建出合适的评价性语言体系。

3.评价性语言的单向趋势非常明显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所使用的评价性语言内容都是正面性的,并不存在批评性和建议性的评价内容。评价性语言并不只是包含赞扬性的语言,而是教师为了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学习所传递的信息。正因为教师这种错误的认为让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觉,不管是多努力也不会得到教师最特别的表扬,或者学生犯错时教师也没有给出适当的评价,从而导致评价性语言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二、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性语言的艺术性

评价性语言其主要的作用可以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更是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性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具体措施如下:

1.正确认识到评价性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

为了有效地提高评价性语言使用的艺术性,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到评价性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还应该把评价性语言当成一种教学方式或者是一种教学手段,并认真研究与探讨评价性语言应该在何处使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或者在实际教学中所表现的肢体情况增加或者删减评价性语言内容,从而让评价性语言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2.提高自身评价性语言的运用技巧

教师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承担着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下去的责任。因此,在把评价性语言运用到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评价性语言的运用技巧,应该做到以下几步:(1)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评价性语言内容,坚决避免评价性语言内容的单一化,最好的是选择一些鼓励和表扬的内容,如,“你可以更努力一点”“下次会更好,加油”等,这样既可以肯定学生的努力,又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2)教师还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环境,选择合适的评价性语言内容,这样既可以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健全并完善评价性语言词汇系统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发展的特点也大不一样,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每位学生的心理特点健全并完善评价性语言词汇系统,并且还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增加或者删减评价性语言内容,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评价性语言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创造良好的教与学环境,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评价性语言的重要性,并选择科学合理的措施来提升评价性语言的艺术性,还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评价性语言内容,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评价的语言艺术 篇12

艺术语言与我们平常所用的普通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是我们都有感受却没有去认真分析过的问题, 只有把握好他们二者之间的这种区别, 才能更好地诠释文采的内涵, 才不会在指导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时缺乏理论依据。

第一, 所谓“艺术语言”, 就是艺术化的语言, 也叫变异语言, 它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常见的如词与词的组合和搭配不合语法、句子不完整、辞面意义不合情理、词语运用不合习惯等。如果从我们一贯的语法教学来看, 它是无法划分句子成分的, 是悖理、病句、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而普通语言则符合我们平常所讲的语法规范, 有固定的主谓宾定状补, 遵循定法。如“河畔里漫上来一群羊, 羊群里站着云云。” (贾平凹《古堡》) “漫”本来是用以形容水的姿态, 在此处用来说羊群, 本来是不合常规语法的, 但一个“漫”字绝对比用“走”更能显示出羊群那种悠闲自在的神态, 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又如“悲伤, 水汽般漂浮在半空中, 沾湿了我的衣裳。”悲伤是可感不可触的, 是一种抽象的情感, 这里却说是沾湿了衣裳, 也不符合常理和普通语言的规范, 但这种本体和喻体的远离, 打破了原来在本喻体类属较近的事物中寻求相似点的常规, 这种看似错位的写法, 带来的效果却是生动新奇的。

第二, 科学语言往往是理性的, 它表达的概念是清晰和长期约定俗成的, 所指和能指是对应的, 不会引起人们更多的联想和想象。而艺术语言则是偏重情感、审美含蓄的。它的创造是十分复杂的精神情感活动, 要求整个心灵都调动起来投入其中。它的隐藏信息量很大, 通过潜在信息传递美学信息, 能引起人的共鸣, 给人以想象之美。具有突发性和非自觉性, 更多的依赖于直觉和灵感。例如, 说一个女子很漂亮, 普通语言就只是说“她很漂亮”, 至于怎么漂亮, 我们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但不会有更多的联想。但如果说“人面桃花相映红”, 或者说“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 如莲花的开落”, 其中漾开的情致, 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品味。另外, 在写一个人发愁时, 普通语言就说“他正在发愁”, 但艺术语言写“愁”却生动得多, 最经典如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易安的“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 把无形的愁赋予形象性, 流不尽, 载不动, 可见愁的无边无际。又如“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无边丝雨细如愁”, 愁可化作泪水, 雨丝如愁, 愁如雨丝, 更加贴近诗人内心, 让读者心有戚戚焉。而现代诗人余光中的那首《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更是成为万千中国人解不开的情结, 还有一些让人过目不忘的广告语“鲁班的名气是‘装’出来的”。从普通语言看, 这是在贬低鲁班, 但实际上这是鲁班家装公司的广告语, 用语大胆且新颖, 让人印象深刻。谐音的利用使得这些广告语新奇别致, 比那些单纯反复念产品名称有意蕴得多。

第三, 普通语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之真、物理之真, 它更多的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 有统一认识的标准。而艺术语言反映的是发话主体的情感之真, 即心理之真。最能表达人们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如有人说恋爱中的人都是诗人, 就是因为恋爱时感情激烈真诚, 能冲破语言表层的语法和逻辑的框框, 用最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所以写出的诗都可与诗人相媲美。又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所爱之人未必有西施这么美, 但在爱人眼中, 她是无人能比的, 这不是客观的真实, 却是心理的真实。与此类似的还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夸张手法的运用却有着震撼人心的真实。同时, 科学语言是一种抽象概括的语言, 对于表达人们的强烈感情, 它显得无能, 这是因为强烈的感情不像抽象的概念那样清楚, 它比起思维过程中的概念来总是较为模糊。所以人们就往往依赖艺术语言来表达心理的模糊性, 而这种模糊就是情感的一种真实。如李商隐非常善于写无题诗, 很多诗的内容都是晦涩难解的, 到底表达了什么内容, 只有诗人自己知道或许连诗人自己也不知道, 但却并不影响它的艺术美感, 因为无数人都有过“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的真实情感体验, 只是具体各不相同。所以, 艺术语言总的来说就是“师心法”。

第四, 普通语言言和意是吻合的, 即它的能指和所指是对应的, 是一个稳定和清晰的概念。而艺术语言中, 言仅仅是言语符号, 言和意之间有很大距离, 通常是意在言外, 言意不吻合。言意之间有很大的弹性, 出现语不接而意接的现象, 一般通过反语、婉曲、矛盾格和跳脱来实现。如周总理的外交辞令非常精湛, 令各界人士赞服, 他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艺术语言的各种形式, 使意在言外, 产生了巧妙的作用。有次西方记者问他:“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总是抬着头。”想借此打击中国人抬不起头, 侮辱中国, 给总理难堪。周总理微微一笑说:“因为我们中国人在走上坡路, 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低头”与“抬头”是外在的言, 而内在的意却是说中国人自卑, 美国人自信。总理的“上坡”和“下坡”表面上是说走路的方向, 实际内含的意却是说中国在不断进步, 而美国在倒退。轻轻一句, 柔中带刚, 维护了国威, 最终窘迫尴尬的是美国人自己。

第五, 从学科性质讲, 普通语言属于科学部门, 它是抽象化、概念化、规范化的, 形成了一整套符号和代码, 是严谨明确的, 是以常态心理为基础的思维活动所产生的语言。而艺术语言属于艺术部门, 是艺术的变态心理的真实描绘, 具有模糊性, 意蕴丰富。它常常是无理而妙, 不遵守一般常规和逻辑思维, 乃是欣赏者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 通过想象力与理解力的协调自由的活动, 去领会那种看似无理, 但又有理的艺术境界, 引起感受上的愉悦。如易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果按常规理解, “绿”如何肥、“红”如何瘦, 这在生物学和物理学上都是说不通的, 但从艺术语言的角度来看, 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 它十分新颖别致, 看似信手拈来, 却是功力独到。易安用“绿”字代替换了“少”, 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而更深一层, “红”又不单指花朵, 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 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 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的伤春情思。不需直言, 不假雕饰, 却更令人心动。又如孟郊的《烈女操》:“梧桐相待老, 鸳鸯会双死。贞妇贵殉夫, 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 妾心古井水。”一个人的心怎么会像古井里的水呢, 如果从普通语言看, 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了的。但是从艺术语言来看, 就是说自己爱这个男人, 生死都不会改变, 内心平静如古井水, 不会再起波澜。这是何等坚贞难得的爱情, 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缺乏真爱的社会, 读到这样的句子, 是否也会感觉到内心被一种穿越时空的清凉所萦绕, 渐渐升腾出一层固守的温暖。这就是艺术语言的力量。

第六, 普通语言体现的是公众的一般性, 它是经过长期社会文化心理积淀而成的, 是集体的产物。而艺术语言则体现发话主体的主体性、情感个体性, 是一种个性的表现。艺术语言之所以千变万化富有魅力, 就是因为发话者是不同的个体, 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定势, 这种心理定势是人们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气质性格、民族心理、时代风尚、文化传统、历史承袭等已有经验的心理积淀。人们对客体反映时, 往往以此为基础, 才会感于心, 触景伤怀。如方文山为周杰伦写的歌词历来为人称道:“邀明月, 让回忆皎洁, 爱在月光下完美”, 回忆如何皎洁?皎洁的是月亮, 回忆也渐渐清晰。错置的主语, 韵味悠长。“红尘醉微醺的岁月我用无悔刻永世爱你的碑”, 红尘如何能醉, 岁月怎样微醺, 拟人手法的运用, 使岁月红尘蒙上一层淡淡红晕, 令人陶醉。无悔怎么刻碑, 却原来是爱的永世无悔, 可以载入碑文。看似读不通的句子, 却蕴含着说不尽的爱恋, 令人动容, 内心也被那些古典意象所浸染。又如《青花瓷》、《东风破》等歌词, 完整的诠释出“中国风”的内蕴, 成为不可替代的方文山。这就是艺术语言独特的个性, 有着发话者自己的烙印, 不是谁都能模仿的。

第七, 普通语言重在守经, 守语法之经, 是一个样板, 示范。而艺术语言则重在权宜, 表现之后往往是得意忘言, 常为了“尽意”而采取变通方法, 使语言变得不像他自己, 从而产生新奇效果。现在很多网络流行语, 就是艺术语言, 充满了创造力。如“那一方蜗居, 是我们奋斗几年的目标”。“蜗居”, 不是蜗牛的壳, 而是指狭小的居住空间, 现在越来越高涨的房价, 使很多人买不起房或者只能买很小的房子, 这一词语生动形象的概括出现代人的压力与悲惨。又如“刘亦菲在颁奖仪式上的礼服被山寨了”。“山寨”不是古时那些匪寇占山为王的地盘, 而是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 反权威、反主流且带有狂欢性、解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表征的亚文化的大众文化现象。这都是富有创造力的现代人凭借自己独特敏感的审美体验创造出来的新词, 重在权宜, 对传统语言是一大挑战。

总之, 艺术语言和一般语言的区别, 就像是跳舞和走路的区别:一是审美的, 一是实用的。艺术语言的本质在于表现现实和人的精神美。它的本质美是作者对客观世界产生的情感反映, 是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情感、目的和形式的结晶, 是作者审美理想与激情的艺术形式。

掩卷遐思, 又有了一些感悟。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就是学生的试卷, 语文固然不是考试, 但考试不能不谈, 如何在面对那些试卷时少一些厌倦呢?我从艺术语言这得到了一些答案。语文试卷的前10题, 基础部分, 其实就是考察学生对普通语言的掌握程度, 字音字形、近义词、病句古文语法、社科文筛选信息必须严谨, 答案唯一, 讲究的是记牢实用。而从诗歌鉴赏开始, 一直到作文, 则是考察学生的艺术语言才能。诗词中的意象情感, 现代文阅读中词句赏析, 语言运用中的拓展续写, 作文中的文采与真情实感, 它们都是艺术语言的化身。它们没有唯一答案, 是学生与文字碰撞的激荡。艺术语言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 那么他们在面对试卷时, 或许会有更多的激情而不再是答题的机器。

参考文献

[1]骆小所.艺术语言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2[1]骆小所.艺术语言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2

[2]骆小所.艺术语言再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2]骆小所.艺术语言再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居室空气下一篇:档案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