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的语言艺术(通用12篇)
物理课堂的语言艺术 篇1
著名电视节目“壹周立波秀”,近期收视率相当高.该节目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周立波在节目中娱乐大众的同时还能针砭时弊,让人们了解“非主流”新闻时事和社会百态,他以幽默调侃的方式讲出了众多人心中的话,引起大家的共鸣.也彰显出了“海派清口”的独特魅力.我们不禁深思:是什么能让他激活上万观众的心?正是他那神奇的“语言艺术”.
周立波和他的脱口秀,也正是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当学习借鉴的主要因素.周立波之所以成功,是他了解并尊重群众的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并在尊重的基础上了解和沟通群众的心灵.这一切,正迎合了我们的物理教学.应此,这也正是每一位物理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风趣幽默,做到恰如其分
在“壹周立波秀”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我们可以经常听到观众的笑声,那是幽默带来的效果.这应该成为我们物理课堂追求的方向.曾经有专家对数千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统计显示,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一栏里“幽默风趣”占到了85%.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幽默能消除课堂上师生的疲劳,能改善课堂气氛,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养成乐观、热情、开朗的性格,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由于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在教学时很多教师都会感到很棘手.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教师能在讲课时运用风趣的语言,恰当的比喻,课堂就会是另外一翻景象.比如,在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时,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说成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我顺势打个比方:为什么我们只能说儿子像爸爸,而不能说成爸爸像儿子.通过这样的小幽默,同学们定会恍然大悟.
二、富有情感,具有感染力
著名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之所以人气飙升,与他颇具绅士的外表和极具感染力的言词有密切关系,这正是我们物理教师要学习的地方,“只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的教育,才起了滴水穿石的作用”,这就是教学艺术陶冶功能.在课堂上讲课语言要充满情感,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同时要结合教师的手势、眼神和声音抑扬顿挫的变化来感染带动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在上面慷慨激昂的陈词,一定会激起下面学生情感的波澜.但很多教师认为,感染力在文科课堂中出现比较合理,在理科课堂中都是理性的东西,没法产生感染力.这实际上是一种偏见.
比如,有位物理教师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是这样开场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大花园,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现在,让我们一起步入一个激动人心的章节——物态变化,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学习,大家的很多疑问都会一一解开!”这是一段多么富有情感与激励的语言,立刻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给整节课的教学打下了一个成功的基础.
三、巧于点拨,重在启发
周立波很善于调动观众的心理,让观众能感应到其中的或快乐、或讽刺,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孔子说过_:“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进行启发、点拨.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使课堂语言和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使学生接受所学的内容,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
比如,在学习“安培定则”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学“安培定则”,然后我给学生总结了这样的几句话:第一步,找右手;第二步,找环绕方向;第三步,找大拇指(N极).就这样,寥寥数语,轻松地打开了学生们的心门,让学生顺利走出迷茫,而且学生学得更为积极主动.
四、运用肢体语言,旁敲侧击
课堂上教师的动作与形态也就是常说的肢体语言,所谓“肢体语言”就是利用眼神、手势、动作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是对教学语言的一个有机补充.恰当的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表达出用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信息,真正能够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壹周立波秀”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周立波诙谐的动作,往往逗得观众哈哈大笑.这就是肢体语言的魅力.
同样,在我们的物理课堂中,稳健、镇定、自信的步伐,慈爱、柔和及些许严肃的目光都会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那就是你对学生的尊重与爱,对学生的信心和鼓励.比如,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时,你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尽量找出回答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对自己的信心和激励,而不会产生畏惧心理.
因此,要成为一名有魅力的物理教师,我们应该善于从“壹周立波秀”中汲取经验,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章剑和.构建主体性物理课堂现代教学模式.学科教育,2001(1).
物理课堂的语言艺术 篇2
一、 教师的语言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
所谓抑扬顿挫,就是教学语言应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配合起来,使教师的讲解有声有色,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鲁迅先生在日本不乏很多好的老师,但是藤野先生之所以在鲁迅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认为原因之一就是藤野先生的课堂语言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之处,适当提高声音,促其注意;关键之处,稍作停顿;需熟记的内容,不妨和以声韵,以利记忆。这样,就可以增强感染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语言中饱含对学生真诚的期望、对物理教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精辟的见解,才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凭借自己一桶水对一杯水的知识优势,经常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不管提问题学生程度的高低,也不管所提问题的正确与否一律热情鼓 励。对于不切实际,漫无边际,钻牛角尖瞎想出来的问题要耐心疏导。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趣。学生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中学习效果要比在沉闷的环境中学习效果好的多。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二、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
不少教师往往简单地认为教师根据教材一字不差地讲解概念就完成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这是对概念教学的曲解。所谓掌握概念,就是要求学生会在探索概念,在形成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概念的基础上
运用概念,在运用概念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概念。学生很少懂得物理
概念是怎样来的、为什么要引入某一概念。这就需要教师的语言来
引导学生。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巧设悬念,问而不答,有意留下空白,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节拍“转”。
在我国,曾经有一种提法:作为一名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透,不给学生在课后留下疑难,让学生在课后提不出问题。实践证明,这样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及时恰当地留下一些暂时的空白,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填补空白的心理,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是一门循序渐进的学科,许多知识前后联系比较大,教师的语言要生动,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知识基础,要使学生经常注意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问题是怎么样着手解决的。讲课时,要“心中时刻有学生”可以经常提出问题,即采用所谓“问题性讲解”,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到正确的思想上去,教学中倡导启发式,坚决反对注入式。把教学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吸收――储存――再现中解放出来,转向教师启发,学生实验探究――转化――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教师的语言要严密准确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语法混乱、言不及意,将严重影响知识的传递以至影响教学; 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教师的语言必须科学准确。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物理语言训练,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风气。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射”时,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而应说:反射角等入射角。因为反射角的大小是由入射角的大小决定的,两个角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所以,作为物理教师,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课堂语言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合乎逻辑。不能将日常生活俗语、方言当做物理语言搬到课堂,如将物理语言“熔化”、“沸腾”说成“化了”、“开了”等。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篇3
物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呢?怎样才能启开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呢?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呢?笔者认为这不仅需要妥善的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更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而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一、语言的形象性
物理教学语言技巧性的特点是它的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富有力度,能使学生感到惊讶、感到不同凡响,使学生情绪兴奋,对认识产生兴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要特别注意,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并非基于活跃课堂气氛。与此相反,教师运用形象化语言施教,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本身。
二、语言要符合科学性、思想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用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讲。例如,在讲欧姆定律R=U/I时,要注意它的适用条件,不能说当I→0时,电阻无穷大,从数学语言上说得通,但在物理学上,电阻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由导体的长度、电阻率、横截面积决定。我们要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但又不能片面地、一味地追求任何概念都要严格地、科学地定义,应根据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知识的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深化。例如,在讲力的概念时,首先只是叙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接下来在高中讲授牛顿第三定律,对力的概念加深一步认识,指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到了讲授牛顿第二定律后,又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叙述,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和加速度的原因,这样对力的概念就逐步深化和完善了。
所谓思想性就是教学语言鲜明的教育性。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任何语言都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教师应紧密地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三、语言要注意严谨性、针对性
物理教材中用来表达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的语言都是十分确切和精练的,常常是少一个字不行,多一个不好,前后颠倒也不行。例如,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就不能将“所”漏掉,也无须在“平面”之前加什么修饰,不能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置互换,更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物理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要求。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精辟、简练的,但也必须考虑针对性,物理教学语言的针对性首先应受教学内容的限制,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其次还要受到学生年龄的制约,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必须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否则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再次是受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的情绪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灵敏性、随机性,也就是因材施教。
四、语言技巧的源泉——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止境的。丰富的想象力、理智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物理学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说想象力是物理教学语言技巧的源泉,其原因是教师可以想象知识的演化,想象实验的结果,想象学生认知过程的不同特点,想象课堂教学过程的情景,借助于想象提高语言技巧。从想象中采集,由造化中迸发,语言的技巧性,不是造作而得,语言的技巧性恰是自然形成。那种为技巧而技巧,煞费苦心的做法,是蹩脚的、徒劳的。
五、语言要幽默可亲、有较强的趣味性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规。如在讲“照相机”时,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某人照相时头顶地、脚朝天,问他为何如此照相,他回答:照相只能成倒立的像。学生听后发出笑声,这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牢牢地记住了成像的特点。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六、要考虑语言的直观性、趣味性
浅议物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篇4
关键词:语言规范性,科学性,简练,生动风趣,情感
人类思想情感的交流, 信息的传达离不开语言。知识的学习更离不开语言。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要求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知识, 引导学生, 提问学生, 与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交流, 都离不开语言这个工具。有效的教学语言可以准确的传递信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优美动听的教学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美感, 不准确、不规范、平淡干瘪的语言只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障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那么, 作为物理教师, 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语言得到有效应用呢?下面笔者就物理课堂教学语言应注意的地方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一、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学生对教师是仰视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授课时必须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对学生产生正面示范效应。教师语言的规范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 教师在课堂中必须使用普通话教学。假设一位教师教学中只用方言, 那么即使他舌灿莲花, 也算不规范化语言。不清晰的语言要求听者集中精力去辨认, 从而耽误了学习内容, 同时也容易造成学生听力疲劳心里厌倦。
另外, 只有规范的语言才能让学生轻松听懂教师要表达的内容, 只有语言规范了才能谈到语言美, 才有可能提高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物理学作为一门十分严谨的自然科学, 它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必须是精确、科学的。阐述物理定义、定理、定律和定则时教师应严格精确地按教材要求表达。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公式定义都有它前后的逻辑顺序, 往往是多一个字不行, 少一个字不行, 更不可随意前后颠倒。
例如, 在楞次定律中,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 阻碍不能说错为阻止;在光的反射定律中,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就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在牛顿第二定律中, 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也不能说成合外力与加速度成正比。又如导体两端的电压, 不能说成导体的电压。这些说法若不及时纠正, 必然对以后知识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物理是严谨的科学, 物理老师应避免随意性, 要善于“咬文嚼字”。
三、教学语言要简明扼要
一节课只有45分钟,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率得传达教学内容, 取决于教师语言是否简明扼要。怎样才算是简明扼要的教学语言呢?一是尽量不要说冗长的句子使学生抓不住重点, 影响学习情绪;二是能用简称代替的词语就不用把全称都讲完整。
比如有的物理名词术语较长, 有简称的要多使用简称, 听起来简洁明快。如, 匀速直线运动、交变电流等术语可分别简称为匀速运动、交流电等。热量的单位“焦耳”可简称焦, 力的单位“牛顿”可简称为“牛”。有的教师喜欢用“牛一”、“牛二”、“牛三”代替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则不可取。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即是多”。能把复杂的知识用寥寥数语讲清楚, 是一种艺术, 更是一种能力。
四、教学语言应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物理概念是抽象难以理解的, 若直接按教材照本宣科, 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 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 或联系实际, 恰当举例, 化艰深为形象, 化抽象为具体。
如讲到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时, 对于“切割”学生难以理解, 但此时若引入割韭菜的动作, 学生会轻松了解什么是切割。讲参照物时吟诗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生动形象的诗词更容易加深对参照物的理解。在描绘正、负、等量同种、等量异种点电荷周围的电场线时, 可说:光芒四射、万箭穿心、携起手来、势不两立。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时, 可以形容:生死与共。在演示磁铁与铝环相对运动的实验时, 可让学生回忆毛泽东游击战术:敌进我退, 敌逃我追。在演示灯泡再亮一下后熄灭的自感现象时, 可说一句:垂死挣扎。在学习衍射概念后, 为了强调思维发散, 可以风趣地说, 同学们要学会思维的“衍射”———绕过障碍物。
形象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起到四两拨千斤化解难点的作用
五、教学语言应富有情感
俗语说:人是感情的动物,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饱含情感, 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
从教师的语言中体现出的感情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自身所教学科的喜爱之情;二是热爱学生, 望之成材的情感;三是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情感。事实证明, 充满感情色彩的课堂教学能引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的共鸣, 能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 有推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所学的科目。
总之, 教学语言不仅体现教师的基本功, 更是一门艺术, 是衡量我们教师知识水平高低、教学能力强弱的一把无形的刻度尺, 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物理教师, 应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积极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 逐步提高对语言艺术的理解与驾驭能力。这样, 才能把教师真实的能力水平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乔际平.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 (中学物理卷)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5
虽然现在都在提倡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但是教师教学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的掌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业特点要求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用精练、准确、完整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心灵。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成功的课堂教学无不得力于教学语言的熟练驾驭,这就要求教师把语言学家的用言准确、数学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集于一身。
我认为,一个出色的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须具有以下特征:
1.思维的逻辑性。即教师教学语言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传授的是科学知识,而“任何科学都应用逻辑”也就是说,每门学科都由“逻辑思维的链条”结构起来的,有自己内在的层次和条理性。要把这种具备内在固有层次和条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的语言表达没有相应的严格的逻辑思维结构是不可想象的。
2.用词的精确性。用词精确同样基于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科学性。所谓精确,一是准确,二是精炼。准确是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主要指用词贴切、准确。具体要求是鲜明、准确、恰当,否则,就会误人子弟。像“大概”“也许”“可能是”“似乎”“好像”“差不多”应属课堂教学禁用语。精练也就是凝练,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不重复罗嗦。否则,一是使问题讲不清,二是容易产生歧义,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厌烦。
3.阐述的生动性。美国密执安大学教学研究中心专家罗伯特说:“讲课最主要的缺点就在于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而这个缺点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容易使学生产生精神疲倦。因此,成功的教学语言就必须具有吸引力和生动性。具有“生动性”才会有感染力,才能促使学生精神亢奋,思维活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吸水”的效应。俗话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不通俗不好懂,不好懂怎么产生兴趣,又怎么能积极反应消化吸收呢?可见通俗是教学语言生动性的基础。通俗就是要朴素自然,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表达深刻的专门化知识。而形象则是生动性的必备要素,因为形象的东西要比抽象的东西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接受未知事物和新鲜信息时更是如此。
4.内涵的创造性。教师要以博学取信于学生。那么博学靠什么来反映呢?靠教学内容讲授的独创性,靠讲授所表现的思想高度和知识的深度及广度来反映。出类拔萃的教师往往取胜于此。高超的表达形式配上深刻独创的讲课内涵,再加上本身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教学内容处理,就能合理拓展,左右钩连,举一反三。表现在教学时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学会思索,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个性,陶冶理想和情操。表现在教师能将人生观、世界观天衣无缝地融入到专业知识的传授之中,从而真正地、彻底地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完美实现。
5.语言要有激励性.幽默性。常言道:“忠言逆耳”,我认为也不尽然。只要时机成熟,方法得当,“忠”言也同样可以“顺耳”!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同学会对某一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如果你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发问草率处理,说他钻牛角尖,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其对该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中能不时地流露出对学生的理解、支持、尊重、信任等一些激励性语言,就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求知欲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在课堂中适时的运用幽默的语言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联系师生感情,又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6.方式的启发性。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教学语言的启发性的关键在于把握“引而教”和“求而学”的原则和要求。“引而教”是指教师不把知识全部正面地从头到尾塞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一定的基础上自己思考得出结论,掌握要领。“求而学”是指学生在教学语言的激发下产生出求知欲和主动性。目的明确地进行思考和学习。教学方式的启发性得以实现的途径有五点:①巧问,就教学内容的展开提出各种问题;②巧点,恰当的点拨;③巧停,在关键的地方故意停顿;④巧示,巧妙的暗示;⑤巧例,精当的举例。
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6
【关键词】物理教学 语言艺术 悬念 夸张 幽默
理科教学是一项高度紧张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疲劳是正常现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掌握好语言艺术,营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减轻疲劳,而且还能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下面我来谈谈在物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以前有一种说法:“作为一名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透,不给学生在课后留下疑难,让学生在课后提不出问题。”实践证明,这样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养成懒惰依赖的习惯。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及时恰当地留下一些暂时的空白,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填补空白的心理,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巧设悬念,问而不答,有意留下空白,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而且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节拍转。例如,在讲解《声音》时,可以问“同学们唱歌,水流声,蛤蟆的叫鸣,打磨声有何共同点?”留下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讲新课或疑难问题时,要注意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有意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给学生思考。例如,在教《熔化》时,学生分析到晶体有熔点,那么凝固呢?话到此处,突然停顿,让学生思考,学生通过积极考虑,用自己的语言填补了空白,从而加深了对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的理解。
在某一知识点结束后,可以设置悬念,为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如在讲完串联电路各点的电流规律时,问“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是不是也是这样呢?”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思维活动仍在继续,达到了“余音绕梁”的效果。
2.语言要具有科学性、准确性。教师在阐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时要准确无误、符合科学性。如果课堂教学语言不准确、不科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例如说:“物体受到惯性的作用……”(应该说:由于惯性),这种不够准确、不够科学的语言应尽量避免,否则会使学生对许多物理概念混淆不清,直接导致学习态度不严谨。又如,把“物质的密度”说成“物体的密度”;“因为力大,所以加速度大”;等等这些不严谨的说法均会给学生的推理带来不良的影响,真理偏离一点即成谬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用严密科学的语言传授知识,以免误人子弟。特别是刚走上教坛的新教师,更应加强课堂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夸张是文学艺术修辞中一个重要的修辞手法。在物理教学中适度运用夸张手法,不但使抽象的物理现象、概念变得丰富形象,而且能给人一种逼真的感觉,使难以理解的物理规律变得简单易懂。
例如,在讲解电压是电路中电流产生的原因时,学生对于“电压是电路中电流产生的原因”感到难以理解。这时就可以适度运用夸张手法,描绘这样一幅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在做完课间操时,同学们在玩,这里几个,那里几个,乱哄哄的。上课铃一响,同学们接到命令了,一起往教室里跑。这是就形成了人流。这个命令不就是“电压”吗?
4.语言要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注重物理规律和日常生活的联系,适度夸张,便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又如在讲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无论实验多准确,大多数学生都难以理解,因为它太抽象了。这时就可以适当举例:长度、横截面积一样,材料不同的电阻,不就像大家走两条长度宽度一样的水泥路和泥水路吗?哪个走得快一些?长度、材料一样,横截面积不同的电阻,不就像走一条公路和过一条钢丝吗?而材料横截面积一样,长度不同的电阻不就像去食堂和去桂林吗?哪个先到?这样,生动形象的知识就深深地印入同学们的记忆里。
5.幽默是一种艺术,是智慧的优雅表现。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适当地运用幽默技巧,使课堂气氛轻松一下,学生情绪活跃一点,这无异于盛夏里送来缕缕清风,沙漠中淌过涓涓甘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亲切感,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达。
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幽默,可以调节课堂节奏,活跃教学气氛。如笔者在讲《分子的动理论》时,由于过于抽象,就讲了一句话“像癫子一样到处乱跑”。拟人化的表述,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认识。
教学语言幽默的表达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亦庄亦谐,可思可乐。有时一句话或几个字,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对磁力线的描述“北出南归”;机械波传播时,介质中的质点振动而不“随波逐流”等。要注意运用幽默短语时,把握好语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并适当配以肢体语言,便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时幽默的语言还可以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在一个夏天的下午第一节课,有位女同学由于太累而要睡着了。由于是女同学,比较敏感,不能伤她的自尊心。于是,我灵机一动,说道:“大家看,有个女孩即将成为我们的‘梦中女孩了。”大家都笑了起来。课堂气氛很融洽。那个女孩也笑了,于是睡意全无,认真听课。还有一次,由于是夏天下午,九年级学生比较辛苦,很多学生昏昏欲睡。于是我笑道:“几十年前西方人说我们是‘一只东方沉睡的雄狮,大家愿意作这只‘沉睡的雄狮吗?”同学们大笑,都振作精神起来上课。
6.语调是表情达意最好的工具。课堂上适当配以肢体语言,便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曾经尝试用过高音和低音语调上课,发现二者结合起来效果最好。例如,在讲到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笔者忽然由高音转为低音,浑厚的男低音配以食指向下指的肢体语言,极其形象地表现了这条规律。同学议论纷纷,后面没有听到的同学忙问前面的同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深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物理课堂需要一定的语言艺术,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在讲台上用语言演奏出一曲曲优美的交响乐,引起学生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云南人民出版社.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浅谈物理教学语言的艺术特征 篇7
一、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内容的精、简、活决定了物理语言的高度概括性和科学性。物理学语言的确切、适度、简洁是物理科学自身的需要,也是物理思维逻辑性的直接体现,它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准确的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的进行推理,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概念,都会给学生思维造成混乱。
首先,物理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用词准确、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锤炼准确、使语言精炼上。因为语言是思维和客观的反映,是一切物质概念和规律的外衣,只有用科学性的语言才能逼真地反映客观真理。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把握住物理语言与自然语言的区别,不能乱用自然语言中的词语来代替物理语言。例如,说“某物体50公斤重”,这在自然语言中和重量似乎相同,可以通用,而在物理语言中就表示不同的概念,不能互相代替。“公斤”是质量的实用单位,质量和重量虽有联系,但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应说成是“某物体的质量是50千克或50公斤”。更不允许出现任何“好像、肯定、大概”等之类的模糊语言。在物理定律的描述中,经常会用到“在……范围内”、“在只有……下,才……”等关联词语,在教学中应准确地严格区分它们的含义。对此教师要运用自如,还要让学生掌握运用。例如“在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的条件下,物体的机械能才保持守恒”,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在……下”,而要反复突出强调“只有”、“做功”二字,更不能省去不用。
其次,教师应根据教材要求、难点和关键,做到思路清晰明确,建立起物理学科的词汇“储存库”,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有生命力的规律词语,加强记忆力。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好一条思路,安排好课堂情节,使学生在“一波三折”中得到最大的收获。如光学部分内容比较丰富、抽象,但可把它归结成一句话:“一个公式、二个定律,三条光线”,将这一、二、三的来龙去脉讲清讲透,各种类型的题目就会迎刃而解,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在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做到用简洁的物理语言讲课,用简练合理的最优方法解答习题,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样做,使学生能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抓住问题的关键,简洁地回答问题,如“成熟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面,而天上的星星却掉不下来”,简洁的回答是“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又如“海市蜃楼与沙漠蜃景是怎样形成的”,简洁的回答是“由于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原因”。
二、生动、形象、传神,具有启发性
物理公式、概念及定理的抽象化,是增加学生学习物理难度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尽可能把抽象的知识讲得具体、形象、能够联系实际,通俗易懂。准确、通俗的语言既能清楚地阐述教师的思维,又能为学生所理解并易接受,而且要象磁石般的引力那样吸引着学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是物理教师语言的基础和前提。即从具体实例出发,用对思维和感官有启发性的声形并茂、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抽象概括,充分展示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可采用项羽和将士们比力气的例子:楚霸王为了选大力士,命众将军坐在椅子上,看谁能用手把自己举起来。教师这样一说,同学们就会各自手搬凳子试图托起自己,结果和项羽一样,不管你用了多大的力气,大家还是坐在原地。最后得出“楚霸王决不能举起自己”。这就很自然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能单独存在,项羽托椅子的力和椅子向下拉项羽手的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另外,生动的物理语言,还表现在教师应当把学生的联想或想象调动到教师所讲授的事物之上,使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要注意以诱发的手段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独立的感受与思维提供条件,指引方向,由浅入深,由易入难使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力能充分地活跃起来。而且教师也要讲求教学的节奏性,一堂课,也像一部作品一样,是和谐而有节奏的。在内容的难易安排上,要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在讲授的情绪与速度上,要疏密得当,有张有弛;在教学的方式和结构上,应是多变与新颖等等。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增强理解和加深记忆。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从而准确地表现教师的思维,达到教育、启发学生的目的。而那些枯燥乏味、呆板单调的语言,则会成为抑制学生听课情绪的信号,增加学生思维的疲劳。
三、选材精当、合适补充,具有教育性
教师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靠得是言传身教和为人师表。因此,同样的话,同样的事例,由教师讲给学生,就必须考虑该怎样讲才能点燃学生心灵之火,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首先,作为一名物理学科教师很好地将爱国主义贯穿在自己的教学中,避免生搬硬套和单纯的说教。比如现代物理学家几乎为洋人所垄断,定理定律的奠基人多为外国学者,所以光讲外国学者如何如何,这对长国人志气,实为难题。因此要想办法寻找与外国科学家有关的中国学者,因我国也有众多的国际大物理学家的弟子,如原国家科协主席周培源是爱因斯坦的学生,原江苏省物理学会理事长施士元是居里夫人的学生。这样,通过讲述外国科学家的丰功伟绩,交错讲述包括我国学者的潜在贡献,既传授了物理史知识,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爱国使命感。
其次,根据教材内容和物理学家的贡献适当介绍一些相应的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勇于探索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如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为报效祖国,不惜优厚的待遇,冲破种种阻挠历经整整五年才回到祖国,对中国的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作出了巨大的开拓性的贡献。居里夫人为纪念自己的祖国将她发现的一种元素命名为“钋”。同时还要通过一些分组实践活动,运用互动互助的行为导向法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因为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发展起来的。正如宇宙飞船能安全从太空回到地球一样,那是众多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再次,渗透一些历史的和现代的物理知识,在适当的地方开设一些“窗口”可以引导学生向窗外的世界望一望,那怕仅仅是一瞥,都会开阔他们的眼界,让学生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科学的强烈欲望,还可以促使他们从小立志为科学献身。如通过“泰坦尼克”号至今还沉睡在大西洋彼岸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白它不仅仅是表达了《我心永恒》的一段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对那艘在当时最大、最豪华,而且也是第一次出海就失事的世界巨轮产生的疑惑。为了寻找1912年在大西洋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和船上的珍贵财宝———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寻宝探险家布洛克除发现一些坚守岗位的乘务员遗骸外,还从沉船上打捞起一个锈迹斑斑的保险柜,不料其中只有一幅保存完好的画……一方面体现了船上所有工作人员格尽职守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告诫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大西洋海面冰山移动的时空观是造成此次巨轮沉没的原因。
四、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巧妙有机地结合,具有直观性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高度集中概括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量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即运用语言和图像、模型等非语言手段有机结合的形象化物理语言,采用多媒体立体化教材和相应的课件,以及可以帮助学生互动、自学的网页,把抽象的物理问题转化为形象直观问题,从而使学生便以观察、思考、理解和记忆。
在物理教学中,积极发挥形象化语言的作用,充分运用图像、图片、模型即演示等辅助性手段,会对学生改变单一的思维习惯,拓宽思路产生积极影响。如用电力线来描述电场,用磁力线来描述磁场,用发电机模型来演示交流电的产生等都是为了增强形象直观性。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一些电教媒体原理教学手段,有水到渠成之效。有许多物理概念比较抽象,运用电教媒体动画可化抽象为形象,突破难点。例如“波的干涉”这一概念就是一个教学难点。首先,用《振动合成》投影片,从振动的合成讲波的叠加和波的不相干性,让学生深刻理解波的干涉演示,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用线叠波纹投影片化动为静,将干涉现象停留在银幕上,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用《波的干涉原理》投影片讲干涉现象的产生。最后,用红绿两色互补原理制作的《波的干涉图样》投影来讲解稳定干涉的条件。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而且能够深刻理解波的干涉的概念。
总之,语言是人类生活中最难得可贵的一种艺术和能力,特别对教师来说,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教师若没有好口才,就像鸟儿没有羽翼。但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更要认识正确运用学科语言进行教学的重要性,克服自己随意性的语言,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应该严格自我要求,加强自身训练,努力提高物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从而使物理教学力求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形象性和教育性。
摘要:语言是教学的工具, 而教学语言又是一门艺术。物理教学语言是教学语言与物理学科特点有机地结合, 它不仅要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而且要有启发性、教育性和形象性。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语言,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张世忠.物理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邵守义.实用语言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
物理教学也应重视其语言艺术 篇8
一、严密准确,逻辑性强
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教师的语言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物理语言训练,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风气。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射”时,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而应说:反射角等入射角。因为反射角的大小是由入射角的大小决定的,两个角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再比如说,加速度大小可以反应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因此不能说加速度大速度变化就大或速度就大。所以,作为物理教师,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课堂语言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不能将日常生活俗语、方言当作物理语言搬到课堂,如将物理语言“熔化”、“沸腾”说成“化了”、“开了”等,应该避免。
二、抑扬顿挫,感染力强
所谓抑扬顿挫,就是教学语言应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配合起来,使讲解有声有色,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鲁迅先生的老师藤野先生之所以在鲁迅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藤野先生的课堂语言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要之处,适当提高声音,促其注意;关键之处,稍作停顿;需熟记的内容,不妨和以声韵,以利记忆。这样,就可以增强感染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生动形象,直观性强
所谓语言直观性,就是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既活泼、有趣、逼真,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语言直观最好的形式就是“打比喻”。教师能深入浅出地选用一些富有情趣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味,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方向时,采用割韭菜的例子进行类比:将刀尖指向、刀刃切割方向、韭菜直立方向分别喻作感应电流方向、导体运动方向、磁感线方向,不但讲明了电磁感应中三方向之间的两两垂直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形象理解。讲解物体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时,我就问学生们:某同学九岁那年长了10厘米,十岁那年长了6厘米,哪一年长得慢?学生们回答说当然是十岁那年了,接着再问那么这个学生的总身高怎样了?学生恍然大悟。
所以,在许多教学难点上,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可以把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之感,在增强理解知识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幽默可亲,趣味性强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规。如在讲“照相机”时,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某君照相时头顶地、脚朝天,问他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只能成倒立的像。学生听后发出笑声,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牢牢地记住了成像的特点。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解,学生就会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五、巧于点拨,启发性强
数学课堂的语言艺术 篇9
其实, 教学是一种艺术, 教学语言更是艺术的艺术, 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教学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 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 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 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 严谨简约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 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 为此, 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透彻的了解, 比如“整除”与“除尽”, “数位”与“位数”等如果混为一谈, 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 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 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 缺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 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 比如, 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 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
数学语言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 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 如吐字清晰, 句读分明, 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 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 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住重点, 简洁概括, 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 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 不绕圈子, 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信息, 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 甚至发生有学生上课专门统计教师说“口头禅”的次数, 这都是语言重复, 拖泥带水, 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 影响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
二、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 又非口头用语, 要通俗明白, 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喜闻乐见, 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 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 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 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怎样才能实现上述要求呢?
首先, 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 一般地说, 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 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位教师在讲解“阶乘”的概念时说:“100!这个结果大的惊人哟, 所以我们使用‘!’。”“数的阶乘”这个概念, 从意义到算法, 使学生记忆深刻, 终身不忘。
其次, 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 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 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 效果更是不同凡响。据说陈景润的老师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 数学的皇冠是数论, 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他还意味深长地说:“昨天晚上, 我做了一个梦, 梦见你们中的一位同学了不得, 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句话产生的神奇的力量, 激励陈景润开始摘取皇冠明珠的万里长征, 他矢志不渝, 百折不回, 终于创造了数学的辉煌。反之, 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 听起来味同嚼蜡,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比喻恰当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有趣的课堂语言能弥补数学教学内容的枯燥、呆板, 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有时在课堂中也可插入小故事、顺口溜、谜语等, 如“四年一闰, 百年不闰, 四百年又闰”。这样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深奥的知识简单化。听优秀教师讲课, 其特点除简练有力、委婉动情之外, 还幽默风趣。独具特性的教学幽默语言既是一种教学的艺术, 也是一种教学的风格, 每一点无不闪耀着教师思维的智慧火花, 无不激荡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 它富有情趣, 意味深长, 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 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是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调节学生情绪, 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 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例如, 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证题思路, 结合当今学生错别字较多的情况, 笔者分析题意后说“这位同学的思想走到牙路上去了”, 故意将“邪”读成“牙”, 引起学生哄堂大笑, 这既提高了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 又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得。
二是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 让课堂违纪的学生心悦诚服, 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 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对学生发火训斥, 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 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 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
三是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 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 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 教给学生理智, 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 获得美感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 运用幽默语言时, 应该注意将幽默与无聊的插科打诨和耍贫嘴区别开来, 不能人为地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 不可滥用幽默讽刺挖苦学生, 因为不管幽默批评多么高明, 都难免不带有讽刺意味, 如果有意或无意地贬损了学生人格, 挫伤了学生的自尊, 那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了。
四、无声语言要使用得当, 恰到好处
教师不仅注重有声语言, 还要重视“无声语言”的作用, 教师眼神的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一个适当的眼神, 远远超过语言的作用。微笑的眼神, 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亲切;镇定的眼神, 使学生感到踏实安全;信任的眼神, 使学生受到鼓舞、振奋。
动作手势具有“活教具”的作用, 它可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直观的、形象的感性材料。如果教师举止得体, 高雅大方, 不仅能展示自己的修养、气质、文化水平, 而且能增加教学的感染力, 吸引和稳定学生的注意力。
数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 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教师, 不能没有表情, 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做一名好教师, 一名教师只有在他学会在面部、姿势和声音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情时, 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教师。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就是说眼神可表达出各种各样的感情, 如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神来联系, 教师都是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 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 使每名学生都感到教师在注意自己, 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 同大声训斥相比, 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 且不影响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语言虽然可以传递各种数学信息, 但若没有手势, 课堂教学就像运转机械一样冷漠死板, 在课堂教学中, 手势使用得当, 可以增强语言力度, 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 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 教室毕竟与舞台不同, 应强调自然和真实, 无须刻意追求某种形式, 不过应该遵循下面的原则: (1) 不要过多地重复一个手势, 以免学生感到乏味; (2) 不要把手交叉在腰或笔直地扶在教台上装作老成持重, 更不要搔耳挠腮, 转移学生的视线; (3) 不要把手势结束得太快, 以免学生感觉突然; (4) 要保持手势自然、适度, 达到“出其手若出其心”, 不要大动作, 不要太夸张、太过火。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 远非上述四点所包罗, 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 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 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 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因此, 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 使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更精彩。
参考文献
[1]王贞.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教育革新, 2011 (8) .
[2]王丽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纵横谈[J].小学教学参考, 2002 (2) .
[3]曾令格, 禹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施红梅.谈数学课中的语言艺术[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2011 (5) .
浅析高中物理教师的课堂语言 篇10
一、导入语言要紧靠学生兴奋点
物理课上课铃响后, 学生就在紧张地等待着教师的第一句话, 这是他们学习的第一个兴奋点。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精心设计导入语, 满足学生的期待。例如, 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 同学们大都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 我讲这个故事并稍加演绎“苹果掉在牛顿的头上, 他是怎样想到万有引力定律呢?”同学们顺着这个思路展开新知的讨论。通过这个老故事激活学生思维, 为新授课开了个好头。
二、讲授语言、解析语言要清晰精练, 主次分明
课堂讲授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它涉及知识传授的准确程度和学生的理解和领悟程度, 课堂讲授时所用的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清晰、主次分明。物理教师在分析问题时, 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习惯。例如, 在读题的时候重点的地方声音可放大, 或者稍微停顿一下, 同时画图帮助学生, 提醒学生注
江苏省邳州市第一中学宋子儒
意。这两种语言作为课堂最主体的部分, 切忌重复啰嗦, 否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
三、连接语言要承上启下, 过渡自然
每节物理课上的内容一般都分为几个板块, 教师在由一个知识点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时, 大都要用到过渡语。过渡语应把握上下知识点的关联, 这样, 学生听起来感觉自然顺畅, 整节课好像有根线贯串其中。比如, 讲楞次定律时, 由于教学内容主要是找到感应磁场的方向与原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 所以环节安排为由做演示实验到分析实验现象, 再到第三部分得出实验结论。中间二次过渡我就从观察、分析、总结这种关系入手, 进而得出楞次定律的核心四字“阻碍———变化”。由于过渡自然, 衔接紧凑, 整堂课一气呵成, 学生学得轻松, 如沐春风。
四、暗示语言要恰到好处
在讲解问题的时候, 为了引导学生的思路, 教师的话语可以有意地暗示学生朝某个方向去想, 但无须明确告诉学生, 这样会妨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时课堂上学生开小差的时候, 也可以用暗示语提醒他注意听课, 因为没有提及姓名, 保护了学生的自尊。比如, 有一次我在讲牛顿第三定律的时候谈到力作用的相互性, 这时候有两位同学正在打闹, 为了制止他们, 我举了一个例子“有两位同学打架, 甲先动手把乙的眼镜打碎了, 班主任批评甲, 甲认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因为甲的手也被扎破了, 你认为甲正确吗?”我便提问其中一位, 他站起来后, 满脸通红, 说不出话来。坐下以后, 两个人就都认真听课了。
五、激励语言要适时灵活
对于教师的提问,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积极地响应。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常常无人主动回答,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原因是他们怕出错, 怕别人笑话。这种情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不利于教师发现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因此,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激励他们, 语言适时灵活有鼓动性。有一次, 我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题, 要求学生自主上去解答, 我问了几次, 仍然无人自愿上来。我于是利用激将法, “整班里没有一个男子汉?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话刚落音, 一位平时比较沉默的男生就迅速走上前去, 把它解答出来。我对此有所发挥地表扬他一番, 同学们热烈鼓掌。从此, 这个班级的物理学习热情明显高涨。
六、点评语言要措辞有度
点评语言是课堂语言中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特别期待教师对自己的答案给予点评。如何点评错误答案呢?这要求点评语言要措辞有度, 需要教师认真地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心理承受能力。对外向的学生使用的言辞可稍严厉些, 直接指出他的错误所在, 责令他马上改正;而对于内向的学生, 使用的言辞则要委婉些, 让其知道错误即可, 不一定要刨根问底。有一次我讲匀速圆周运动, 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是不变的吗?”问题刚出, 马上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是的。”我又缓了一下, 然后对他说:“是的吗?再想一下, 速度有方向吗?”我刚说完, 这个学生马上转过弯来, 红着脸说出了正确答案。
七、结束语言要画龙点睛
结束新课时教师可根据课堂反馈情况和内容加以总结, 结束语言要概括凝练, 画龙点睛, 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必须掌握的物理新知识;也可以有意识地留下一些问题, 引发深思;或布置课外作业, 让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物理新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安排他们进行一些课外实验或调查, 让他们学会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
总之, 教学中教师有高超的课堂语言艺术, 对于学生来讲, 上课便是一种享受, 是一种快乐, 课堂教学就是高效的。教师艺术性的语言令人赏心悦目, 它总是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 时刻抓住学生的心, 让他们在快乐愉悦、不知不觉中感受物理世界的奥妙, 进而达到学而忘忧、学而忘我的境界。
摘要: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逻辑性, 还要具有艺术性、形象性及趣味性。教学是一项高度紧张的活动,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疲劳是正常现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在课堂上不可能始终保持注意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掌握好语言艺术, 营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学习氛围,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减轻疲劳, 而且还能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11
科学性 具体 针对性 趣味性
意思相同的一段话,善于表达者可以说得既精辟又生动,引人入胜,入耳难忘;不善表达者,可能辞不达意,让人昏昏欲睡。可见,语言这门艺术对教师而言是何等重要。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语言大师,但完全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让课堂语言既准确科学又通俗易懂,既精辟简明又幽默生动,用语言魅力充分掌控学生情绪,使其“欲罢不能”“乐此不疲”,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1.语言要符合科学性。语言的科学性是指概念、定义、规律、原理和论证等的表述必须准确、清楚,符合事实,前后一致。例如,在讲欧姆定律变形公式R=U/I时,要注意它的适用条件,不能说当I→0时,电阻无穷大。虽然这从数学上说得通,但在物理学上,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由导体的电阻率、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决定,跟电流大小无关。
2.语言要形象具体,贴近生活。初中学生还没有完全脱离稚气,好奇心强,但自制力较差,注意力难以持久。教師形象化的语言才能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到新奇,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情绪高涨,产生浓厚学习兴趣,进而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假如教师不注意语言的形象化,词语贫乏,表达呆板,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语言要有针对性。教师的语言必须是精辟、简练的,同时也必须考虑针对性。教学语言的针对性首先应受教学内容的限制,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要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其次,还要受到学生年龄的制约,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必须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否则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再次,是受具体授课班级学生情况及课堂上学生情绪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灵活性,要机智应变。教师平日要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学生中常用的风趣语言等,在讲课中不经意地用语言深入到他们中间,一下子就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讲课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4.语言要幽默可亲、有趣味性。教师应当在讲课当中适当运用幽默。一位幽默的老师,能让学生很容易记住并深刻理解深奥的物理知识。合理地运用幽默,在课堂上适时地幽学生一默的话,既拉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到了知识,不再觉得物理乏味,对你教学的评价也不再是乏善可陈了。教师,就是站在学生面前,把三尺讲台当成人生舞台的人,用你自己的语言魅力去控制讲台下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把知识学到手。
课堂即时评价的语言艺术 篇12
一、精心预设, 引来“美丽春天”
当今的课堂是千变万化的, 再好的预设也是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为学生的差异和课堂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 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所以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 课程改革后应该简化预约, 甚至不要预约。试想, 为何名师的课堂常常能给我们带来评价的惊喜, 常常能让学生“学一点而知天下”?我想这样的效果绝不是空穴来风的偶然所得, 恰恰是课前苦心经营、精心打造的必然所知。教学的动态生成所带来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对课堂及时评价提出了很高的艺术要求。如果我们在备课过程中能多从学生方面考虑, 充分估计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即时应变能力。
例如, 当学生学到某个地方, 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 教师该如何作答, 教师提出某个问题, 学生会怎么回答, 一般有几种答案, 教师怎样引导, 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 教师该如何对学生可能有的解答思路有详尽的预设, 结合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各种即时生成的评价语言也就更加精彩了。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 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此时我们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遵循学生的认知曲线, 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 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情作灵活、即时、恰当地评价;如果不能轻易地、过早地给出结论, 则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延迟评价, 让更多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来激发师生的生命潜能, 焕发生命的激情, 引来“美丽的春天”。
二、真情激励, 构筑“满园春色”
如果说课前评价语言的预约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那么课中经历师生互动生成的评价语言将成为画龙点睛的一笔。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 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因而, 课堂评价语言应当充满情感的色彩。只有这样, 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 激发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探求。没有情感的评价语言是苍白无力的, 即不会让课堂生动有趣, 更谈不上感染学生。如果我们只冷冰冰地进行知识传授, 却没有情感的交流。冷冰冰的人也许可以很好地操纵机器, 却无法启动心灵的闸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真正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不断唤醒、鼓舞和激励。”鼓舞和激励的语言是孩子的阳光, 是课堂的生命。今天, 该如何追寻课堂即时评价语言, 才能让我们的孩子采撷到数学世界中那一片片绚烂的云彩来建筑“满园春色”。
1.巧妙点拨, 鼓励倾听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重“表达”而轻“倾听”, 我们组织学生评价时, “倾听”极易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自己要学会倾听, 只有主动倾听学生实际表达的内容, 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层含义, 倾听学生发言时夹带的内心情感, 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发言的观点与要害、错误与精彩, 从而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另外教师在倾听过程中静静地等待、敏锐地捕捉、默默地思考、对学生的尊重与真诚都潜移默化地以“身教胜于言教”的方式指引着全班学生如何倾听。教师无需强制要求学生“听别人发言”, 而可以问题驱动“我听出问题来了, 你们听出来了吗?”“多好的回答, 他的话告诉我们什么意思?谁能把他的话再重复一次?”“他的这句话说的真有水平, 这么有水平的话谁能听懂?”“这位同学听得真够认真, 因为他是凭空说的, 她都能听懂, 说明了他的想法触动了她的想法, 真不错……。”这样以评价引领把单项的倾听与多向的交流、对话融为一体。课堂中, 教师注意组织发言的学生与全班学生交流, 而不仅仅是与教师交流;注意引导其他学生倾听同伴的发言, 而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话语。“我听出问题来了, 你们听出来了吗?”“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这样巧妙地将学生的发言变为对话的重要资源, 善于汲取这些发言的合理之处, 同时能对他们的不同之处表现出心理的宽容与思维的引领。因此, 评价是艺术, 倾听更是艺术中的艺术。
2.提炼言语, 合理引导
模糊的教学评价, 除了给学生不真实的感觉之外, 还达不到评价的真正目的。“你说的真好!”“你太聪明了!”“说得还不错”“非常有道理”这类的评价, 学生从中了解到的只是一个终极性的结果, 究竟好在哪?棒在何处?聪明在什么地方?学生无从知道。所以评价要有指向性, 要提炼学生朴素的言语, 合理引导, 使学生从中不仅能得到前进的动力, 更能找到努力的方向。
如《分数的意义》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回忆你头脑中的分数, 把知道的告诉大家。
生:我知道分数由分子、分数线、分母组成的。
师:这个同学告诉我们分数由哪三部分组成, 还有要说的吗?
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他告诉我们分数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知道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师:这位同学告诉我们分数和小数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生:我们班昨天作业得优秀的占十分之九。
师:他刚才说的是分数可以用在概率上。
再如:《圆的认识》中的一个小片段:
生:圆有无数条半径,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师:学习数学, 贵在联想, 半径有无数条,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那直径呢?
生:直径也有无数条, 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师:学习数学你有很好的直觉, 但还得问自己三个字“为什么?”
生:因为一条直径里面有两条半径。
师: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一条直径, 而在他的眼里却是两条半径, 好厉害呀!尤其是他的发现还帮我们获得了一个新的结论, 那就是在同一个圆里, 半径和直径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的回答是那么朴素, 而两位优秀教师却发挥课堂评价的引领功能, 积极寻找评价与知识的融合点, 把评价有机地渗透于、附着于学习内容中, 使它们浑然一体, 没有“硬插”的突兀感, 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而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考方法进行提炼、总结和升华, 让学生体验这种思想的实质, 从而强化学生在后继学习中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思考问题的意识。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低层次的机械重复上, 诱发学生“生疑的兴趣、探究的欲望、释疑的惊喜”。
其实学生希望得到的不是简单的赞美, 而是对自己的回答做出具体的分析, 做出必要的解释, 提升发言的品质, 帮助他们从更开阔的视野中看问题。因此, 我们有必要让学生明白他们为什么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赏识, 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学生的发言, 或者进行简单模糊、毫无价值的肯定。当学生的发言中出现显而易见的知识性错误和语病时, 我们更不能不加辨析地盲目鼓励, 使学生看不清努力的方向, 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鞭策思考, 发散思维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 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 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刚刚还在蠢蠢欲动, 一句“思考着并美丽着。”如同灵丹妙药, 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在每个学生的脸上我看到了一种静静的美、思考的美。 (一辆汽车8/15 h行40 km, 照这样计算, 15 km行了多少h?) 当黑板上呈现不同的方法时:
(1) 8/15÷40×15
(2) (15÷40) ×8/15
师:看着黑板上的方法和自己的方法, 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想既然可以先求出一km行多少h, 也可以先求出1 h行多少km?
算式:15÷ (40÷8/15)
师:特别欣赏对同一个问题居然有不同的看法, 同样一个问题能以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师:如果用 (40÷8/15) ×15, 可以吗?那求得又是什么呢?
生:不行, 这表示求15 h行多少km了。
生:老师, 这道题还可以用8/15÷ (40÷15) 来计算。
师:聪明的同学总是会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多好的方法, 请比较一下, 酝酿一下, 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教师的评价是一个“方向盘”, 也是一个“诊断器”, 还是一个“动力泵”, 在课堂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引导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 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思维发展, 激活着学生思路的变换。短短几分钟的师生互动, 学生不断有灵光闪现, 不断地观察、表达、思考、补充、完善, 师生仿佛经历了一次充满智慧的数学旅行。教师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的、丰富的评价语言, 使学生一步步走向数学的客观世界, 教师作为学生生命旅途的引领者, 的确要呵护学生的真情感悟, 聆听他们最率真的声音。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采 到数学世界中那一片片绚烂的云彩?需要的是激励、鼓舞和鞭策。把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使学生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关注细节, 闪出精彩
细节决定成败。要让课堂生动有趣, 教师就要关注细节, 培养自己的细节精神。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 却不容忽视, 值得教师认真关注和研究;细节虽小, 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细节虽小, 却能闪耀出“智慧”的光环;细节虽小, 却是“生命”的智慧创造……若能谨慎地处理好每个教学细节, 那“生命”就会不断地给课堂生成智慧, 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 课堂就将成为人间最美好的诗歌。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35+7的场景。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说出了很多的计算方法, 教师的脸上闪耀着兴奋和自豪。这个时候, 又有一位学生高高地把手举起, 教师迟疑了一下, 最终还是让他站起来回答。这位学生说:“老师, 黑板上35+7=42, 你写成43了。”教师脸上顿时暗了下来, “哦”了一声, 转过身把黑板上的题目改了。这位教师忽然又想起了什么, 说:“虽然平时上课不太积极, 但是今天却很认真, 我们表扬他。”学生听着老师的口令, 机械地“啪啪啪”响起了几声掌声。
这位老师已经认识到激励性评价的重要性, 但只是把它作为自己实现新课程的一种点缀, 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在表扬的同时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评判味:你平时学习是不认真的。学生听后的感想如何呢?这种表扬是不是一种“扼杀”呢?
另一个案例:教师在教“中位数”时因为疏忽, 课件上的条形统计图出现了一点小误差。正当进入教学状态时, 一位学生却情不自禁地喊出来:“老师, 你的统计图画错了, 甲公司525元的工资怎么会比乙公司的560元高啊?”在场的所有老师和同学眼睛“唰”的一下射向讲台, 大家似乎都屏住了呼吸。该怎么评价?此时只见教师潇洒一笑, 哈哈:“因为老师的疏忽, 成就了你的精彩。”同时竖起了大拇指, 全场一阵热烈的掌声。同样的掌声, 不同的声音;同样的掌声, 不同的效果。
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关注教学细节, 关注即时评价, 其实就是关注教学行为的改变, 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关注细节的即时评价就是追求教学智慧与艺术的统一。
三、释放空间, 引来“百鸟欢呼”
教学评价如果只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因为, 在同一数学问题上, 不同层次、不同思维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层面都不同。师生、生生互相争辩、交流的氛围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如何使这些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一直在努力地实践与思考:如果把评价权交给学生, 课堂又将会形成怎样的一副场景?如果增加教学的开放度, 释放评价的空间, 是否也会开放学生的思路, 开发学生的潜能呢?回答是肯定的。
如:我在教“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时, 出示这样一道题目:一包糖, 吃了28颗, 吃了的占这包糖的4/5, 这包糖一共有几颗?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先画图再自主探索, 而后各组展示交流并进行评价:
方法一:28÷4×5
方法二:28÷4/5
方法三:28+28×1/4
方法四:28× (1÷4/5)
方法五:用方程解
当这组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完他们的算法后,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听完他们的介绍, 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有什么要问的?
生1:第一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画线段图很容易理解。
生2:第二种方法既简单又明了, 让我眼前一亮。
生3:第五种方法最管用, 只要找到等量关系式, 就可以列出方程。
生4:第四种方法真不简单, 我怎么都想不到, 可是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列?
生5:1÷4/5表示先求出单位“1”里面有几个4/5, 一个4/5是28, 几个就用28再乘几就是。
学生们长长的“哦”了一声, 似乎恍然大悟。
师:同学们不但爱动脑、会思考, 想出多种不同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并且对每种解法都说出了自己真实的看法, 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 这是老师最欣赏的。
多角度的评价, 合情合理的评价, 来自学习同伴间的评价, 这样丰富多彩的评价不仅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作了一次有效的梳理,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倾听意识, 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每一个学生, 作为生命的个体都需要有与别人交流的意识、沟通的能力, 即时评价的转让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交流的乐园, 引来“百鸟欢呼”, 让学生彼此都能听到乐园里花开的声音。在课堂中, 它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 听到的是欢声笑语, 体悟到的是学生的个性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