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艺术

2024-11-16

初中物理课堂艺术(精选12篇)

初中物理课堂艺术 篇1

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有效的课前导入不但可以为新知识的讲授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同时导入还能够起到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导入环节设计的科学与否往往也直接反映了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初中阶段是学生系统接触物理知识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阶段, 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是我们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因此,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工作, 要善于运用导入艺术来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利用实验导入新课

物理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 物理实验既是开展物理研究的重要手段, 又是进行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活动中, 相较于理论讲授, 利用实验手段来讲解相关知识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 因为实验手段往往比理论讲授要更加直观生动。在物理课堂上, 为了引起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 我们就可以利用实验的手段来进行课前导入。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大气压强”的知识时, 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小实验:首先将一个浸透酒精的棉球点燃放进烧瓶之中, 接着把一个去了壳的鸡蛋放在烧瓶的瓶口处。过一会儿, 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学生发现原先在瓶口的鸡蛋被一股力量慢慢地吸进了烧瓶之中。就这样, 在有趣实验的引导之下, 学生对于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物理学科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学科, 物理知识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 就会发现, 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 处处都包含着物理知识。为此, 我们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就可以利用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例如, 在讲到“蒸发”的概念时,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 去医院打针时, 护士用酒精棉擦拭皮肤以后, 皮肤为什么会产生清凉的感觉?在讲到“升华”的概念时, 让学生思考一下, 为什么放在衣柜的樟脑丸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会越变越小, 直至最后消失?在讲到“惯性”的概念时, 让学生回忆一下, 坐汽车的时候, 汽车开动、刹车、左转、右转时, 车中的乘客身体分别会朝着怎样的方向移动?等等。这种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距离, 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另一方面, 可以提高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三、利用游戏导入新课

爱做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在物理课堂上, 教师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设计游戏式导入, 使得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到“摩擦力”的知识时, 就利用拔河游戏来导入新课。首先, 我找了两个男同学上来进行第一轮比赛, 结果其中一个男同学取得了胜利。接着我又找了一位女同学上来与之前的获胜者进行第二轮比赛, 但是在比赛之前, 我偷偷地将润滑油涂在了男同学一端的绳子上, 这样, 在比赛开始以后, 之前取得胜利的男同学却输给了力气较小的女同学。通过这两轮的拔河比赛, 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及摩擦力的作用。这样, 就给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四、利用多媒体工具导入新课

随着教育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多媒体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多媒体工具是一种集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形式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工具, 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 多媒体工具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等诸多优势, 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强烈的刺激, 使得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 在物理课堂上, 利用多媒体工具来导入新课也是教师经常用到的导入方式。例如, 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时, 就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画模拟的日食和月食现象, 通过清晰而生动的动画演示, 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整个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 并直观地认识到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规律。这样, 有了这些直观的经验作为基础, 教师再进行接下来知识的讲解, 学生自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五、利用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 在课堂教学中, 几个有效的问题可以迅速激发起学生的思考行为, 并在思考的过程中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因此, 在物理课堂上, 我们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导入新课。例如, 教学《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 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

教师:很多家庭用的小台灯都具有调节亮度的功能, 那么台灯亮度的变化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与电流有关。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改变电流的大小呢?

学生:改变电压或者电阻。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改变电阻大小呢?

学生:改变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和温度。

教师:之前我们学习过一种可以调节电流大小的仪器, 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

学生:滑动变阻器。

教师:滑动变阻器是怎样连接在电路中的呢?

学生:通过串联的方式。

教师: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以后, 各部分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发生了哪些变化?

就这样, 在一问一答中, 学生顺利地投入了对新知识的学习。

总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物理课堂中, 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相应的导入方式激发起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维, 就会使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不但要正视导入的功能, 更要发挥想象为学生设计出各种灵活的导入方式, 使得物理课堂教学在有效导入的引导下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卞孝武.初中物理课堂导入面面观[J].数理化学习, 2011, (12) .

[2]姚传书.初中物理一些新颖的课堂导入[J].青少年日记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 (12) .

[3]许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物理教学导入方式例谈[J].贵州教育, 2001, (12) .

初中物理课堂艺术 篇2

科目:中学物理

【摘要】

提问要有启发性,要突出重点,要有层次,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亲切并富于手势,要符合学生思维。

【正文】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提问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各类问题“应有尽有”;只提问好学生,不提问后进生,或者专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者对后进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他们难堪;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质疑不理不睬;不能灵活应变,拘泥于原有教案的设计,不善于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这些弊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为此我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实施上作一些粗浅地探讨。

1.提问要有启发性:

我认为提问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问答;也不是判断式发问;更不是搞“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1)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要么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要么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或者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若信口开河、随意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2)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实验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3)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如“物体的浮与沉”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重10牛的铁块和重10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4)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2.提问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尽量做到重详简略,提高课堂效

率.突出设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2)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问:“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向上抛出,当钥匙落下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钥匙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抛出时钥匙随汽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3)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及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如: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学生容易忽视物理公式与数学知识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公式R=U/I与I=U/R相似,便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导体的电阻R会随着两端的电压U和导体中的电流I变化吗?”也可以这样反问“:密度公式ρ=m/V中,ρ与m、V的关系应怎样理解?”使学生通过类比,借助已知的知识去理解和记忆未知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印象.3.提问要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4.提问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提问,教学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备课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对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分解、诱导的方法,把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对回答不明确、不全面、不深刻的学生,可进一步追问;对离题的回答,要及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改换提问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他们答出正确的回答.5.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提问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每个问题根据难易及重要程度提问1至3人,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争取每节课全班大多数学生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错误,教师都要考虑这种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如何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呢?下列3种做法值得分析:①让差生回答简单问题,中等生回答一般问题,优等生回答难度较大的综合题。②提出问题后,先叫中等生,再叫优等生,偶尔叫

差生试试。③择优罚差,为了节约时间,总叫优等生回答问题,只有当差生走神时(如看小说、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或睡觉等),教师才扳着面孔,提问差生。上述3种做法产生的结果只能是优生更优,差生永远是差生,都不可取。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看到学生的“闪光点”,要扬其长而避其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其上进心和自尊心。

6.提问要亲切并富于手势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只有当一个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和关心时,他才愿意与老师积极配合,尽最大努力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的感情对提问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提出问题后,目扫全体学生,其作用有二:①用和蔼可亲的目光唤起全班学生的思维,对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多看几眼,使其预感到老师马上要叫他回答问题;②用鼓励和试探的目光和学生交换意见:“你能否站起来回答问题?”认真思索而没有结果者皱眉,害怕老师指名者低头,对问题已弄清者常微微点头,根据学生各种表现,教师已找到了指名的对象。教师伸出右手,掌心向上,面带微笑:“××同学,请你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脸上又露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伸出右手,掌心向下,做出结论:“很好!完全正确,请坐。”学生回答不确切,教师运用比喻、类比等方式进行启发,从教师那鼓励的目光和表情中,学生获得了信心和力量。即使学生一字未答,教师仍然温和地说:“没关系,请坐。”虽然教师没有批评,学生看到老师那种安慰的表情和目光,却会感到非常惭愧。教师如果不认真观察,翻开名册,随便指定一名学生,也没有丰富的表情和手势,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吗?

7.提问要符合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内容.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多问几个“为什么”,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达到学生间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离不开富有创造精神的教师。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是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典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才能使课堂提问成为一种高超的启发艺术。

试析初中物理课堂导入艺术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导入;作用;践行策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其成败与否往往直接影响着整堂物理课的教学效率及质量。因此,仔细研究课堂的导入艺术是初中物理教师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下,笔者将从课堂导入的作用以及具体实施策略两个方面着手,尝试对初中物理课堂的导入艺术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

1.安抚学生的情绪,集中其注意力

学生从缤纷的课间游戏活动中脱离到安静下来认真聆听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这期间需要一个短暂的转换与过渡过程,而课堂导入则是学生课间活动和课堂学习的最佳临界点。教师若能在上课伊始,或运用精彩的描述,或运用逸闻趣事,或利用自身的风度等做好课堂导入,不但能极大地安抚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学习思维,有利于学生一上课就把自身的学习兴奋点有效集中到课堂教学和知识点讲解上来。如此状态下,物理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实践表明,精彩的课堂导入如同一场表演的“序幕”,会使学生如坐春风,如饮甘霖,从而进入一种美妙的学习境界;同时,良好的课堂导入又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促使学

生在兴趣的引导与激励下,对所学内容逐渐产生强烈的探究及学习欲望,进而推动自身积极且主动地融入学习活动之中。从这层意义展开来讲,良好的课堂导入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速而有效地步入物理知识的宏伟殿堂有着极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3.明确教学内容与目的

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大特征在于拥有较强的目的性。教学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倾向于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阐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最后要实现的学习目标,这既有利于学生在明确具体学习内容与目标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發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与点燃,从而使他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自主调节自身的学习活动,并对所学内容保持旺盛且长久的兴趣及注意力。因此,学生是否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目的便成为判定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是否得以成功开展的一项重要标志。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也借此得以更好的彰显。

二、践行课堂导入理论的具体策略

1.利用演示实验,实施课堂导入

受到年龄因素等的制约,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学习时仍主要依靠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而演示实验由于同时兼具直观性强、娱乐性浓等诸多特点,备受初中生的喜爱与青睐。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实验实施课堂的巧妙导入,相信,这对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大气压强”这章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初始,向学生做一个演示实验:首先在广口瓶中放入一些细沙,之后将正燃烧着的酒精棉花放入广口瓶中。这时,学生会看到惊奇的一幕:塞在广口瓶口的鸡蛋被迅速吞入瓶中。

利用这一演示实验使学生亲眼目睹出乎意料的实验结论,一来巧妙实施了课堂导入,有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思维;二来更是抛给了学生一个极大的悬念,促使他们在强烈悬念心理的推动下积极融入接下来的知识讲解中,有利于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创设熟悉、愉悦且轻松的教学情境,其本质目的在于巧妙揭示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的同时,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帮助他们实现对于新知识、新内容的更好认识、理解与掌握。

如,在《令人厌烦的声音》这一节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用指甲在窗户的玻璃上来回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之后,让另一名学生在教室内使劲拖动桌子发出巨大而讨厌的声响;还可以有意安排几名学生小声叽叽喳喳的讨论,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如此,通过以上举动,便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较为熟悉且贴近日常实际的教学情境。随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刚才诸多声音的感受,并以此为基础引出噪声的物理概念与定义。这样,既使学生明确了本节物理课的学习内容与目标,还通过教学情境帮助他们实现了对于所学内容知识点的提前掌握与理解,有利于当节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高与改善。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还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课堂导入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将课堂导入的优势发挥至极致,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石建红.刍议初中物理课堂导入技巧[J].启迪与智慧,2013(05).

[2]周吉.浅谈新课程下初中物理课堂的导入[J].科教文汇,2009(05).

[3]郑渊方.论物理课堂导入的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2009(01).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艺术浅析 篇4

一、提问要精心准备,有明确的目的

提问之前,教师要精心准备,有明确的目的: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估计学生的答案会出现那些情况,每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如果不精心准备,随便发问,那么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没什么作用,还有可能问的学生晕头转向,给教学设下障碍.学过的东西该记的是否记住了,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可以提问.通过提问,常常可以发现教和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予以补救.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可以提问.通过提问唤起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步步为营,从胜利走向胜利.

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一般说教师是心中有数的,但在学生来说却不一定,可以提问.通过关键处的提问,引起学生重视,是很必要的.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回答,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使之就范.

1.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其他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 利用矛盾,引起思索.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如,“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一个金属片和小羽毛,哪个物体下落的快?”学生回答“金属片,因为金属片重.”教师接着做课本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两个物体的下落情况,接着发问“哪个物体下落的快?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落的快”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 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

教学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三、提问的问题要语义明确,要留有余地

教师提问设计和运用上要精心思索,巧妙安排,体现教师在语言文字上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语言简洁,表达要明确、严谨、科学.学生一听,就知道提问的是关于什么方面的问题,从而积极思考;如果教师提问时,语言啰啰嗦嗦、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学生就不能抓住问题的中心,难以明确所提的问题,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准确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后,不要马上让学生回答,而是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让全体学生都处于紧张的思维状态之中,等大家思考一番,再让学生回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刚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没有认真思考,必然匆忙回答,势必影响答案的准确性,而且会使学生养成轻率回答问题的习惯,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提问要有层次、梯度

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思维能力等等方面有差异,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不在同一层次.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多设计一些不同深度类型的问题,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根据具体的问题难易程度,可以提问单个学生,也可以通过提问多个学生,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在某问题中,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现象,学生提问学生,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提问不能只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错误,教师都要考虑这种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题型,提问的方式是不一样,如要求回答“是什么”的判断型,回答“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其中判断型主要针对基础差的学生,描述型、分析型主要针对中等生,比较型主要针对优等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各有收获,同时也可防止学生因多次失败而丧失学习积极性,损伤自信心和自尊心.

课堂提问要有梯度.如果问题太大,学生将无从下手,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问题,换个角度或者将原来的问题化成几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

五、提问要有新颖性

太熟悉的东西人们一般不太注意,因为已司空见惯;太不熟悉的东西,也不太注意,因为和人们头脑中“储存”的任何东西都毫无联系.因此,教师提问,就应有适当的新颖性.提问千篇一律,老调重谈,会使人生厌.提问只有具有适度的新颖性,才能适应学生好奇求胜的心理,才能引起其探索活动.

六、对学生的回答要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老师都要给出恰如其分地评价.好,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存在哪些问题,都要讲清楚.教学中常见这样的现象,学生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后,教师一下子拿出自己的答案,而对学生的回答却不置可否,实际上把提问当成了一个没意义的过场,特别是对不确定的或错误的答案,尤其不能放过,缺了什么,错了什么,应该落实下来,这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过程.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摘要: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其主导手段之一就是提问.提问的优劣影响教学的进程与效果.提问要有精心的准备,同时也要坦然应对课堂出现的质疑.提问要有启发性、新颖性、层次性,要有一定的梯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还要对学生的答问作出恰当的评价.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衔接艺术论文 篇5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物理是一门相对较难的学科,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实效性困难。目前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大困难是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欲望存在着很大的脱节,从而出现教师与学生步调不一致的现状。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衔接艺术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利用衔接艺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课堂教学新课的`引入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因地制宜地结合教材实际内容和特点以及已学的物理知识点做好课堂教学新课的引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在引入新课时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也可以通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等引入。例如,在讲“摩擦力”内容时,我们可以让一位身强力壮的男学生穿上滑冰鞋和一位柔弱的女学生进行拔河比赛,通过意想不到的实验效果,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其自然的引入摩擦力的概念。在讲“浮力”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死海不死”的故事引入新课题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过渡

课堂教学就像一部电视剧,每个知识点就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每个角色的出场都要顺理成章。因此我们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必须通过合理的过渡性语言,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功”的知识后,我们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那么有没有机械在省力的同时也省距离呢?如果有的话,使用这类机械就可以两全其美,就可以省功了。从而自然有趣的引入到功的原理的知识点的探究。

3.知识点和练习题的衔接

常言道:“文科要多动口,理科要多动手”。学习物理也要进行适当的练习,练习恰当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掌握的更牢固、更透彻。我们要做好讲完一个知识点、一个公式后,立即穿插两个试题进行及时的练习巩固;更要注意讲完一节课后做好相应的作业布置和充分的习题练习。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4.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衔接

新课标告诉我们“物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我们也要让物理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我们要教育学生:要善于利用生活知识来思考物理现象,也要利用生活用品多做物理小实验,做到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更要学会利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做到勤于动脑,学以致用。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艺术的“度”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  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11-02

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把握教学节奏,在物理课堂中注重提问艺术的同时,有所侧重的让学生了解章节所涉及的知识背景,进行相对性的拓展延伸。初中物理教材中资源是无穷无尽的,但是学生是否能充分吸收,就取决于教师是否在授课过程中科学地寻找切入点,准确地把握课堂提问的“度”。教师可以把物理教材上枯燥乏味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其蕴含的深刻意义为主要切入点,在课堂上通过具体事例进行深层剖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实效。

一、把握提问的“高度”,做到难易适中

教师一定要摒弃前辈们死板、教条式的教学陋习,积极寻找新颖突出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改革的潮流推动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方式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把握提问的“高度”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物理学习中。难易适中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而且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效提升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在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切记本末倒置,过分的提问场景创设冲淡了基本物理教育的本真,为原本简练有趣的物理穿上了厚重的外衣,使得学生无法明晰理解课程的实质,浪费时间人力,得不偿失。

在初中八年级物理课堂讲授《声现象》一章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水平有个初步的了解,可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物理小测试,测试成绩是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智力以及能力水平的综合体现。根据学生在测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总结,从而寻找课堂提问最合适的“度”。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即《声现象》一章的导入阶段,教师提问范围仅限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基础知识,教师应在这方面应该做到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心中有数,然后要求学生在基础声音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声音的特性,并且会合理运用。在课程深入阶段,教师提问范围将有所扩大,在反复巩固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了解声音中的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二、选准提问的“角度”,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作为一门崇尚理性的学科,其意义在于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物理看作是一种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工具。因此,选准提问的“角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真谛在于将学生带入一个熟悉的物理情境,从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由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掌握基本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让物理学习更加生动,学生的知识面、思维与能力得到全方面培养。问题“角度”的正确选取更在于使教师能轻松容易的教学,使课堂提问成为教学服务的得利工具。初中物理作为基本入门学科,更需要辅之以有趣的课堂提问作引导,同时建立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基本认知,不失物理的严密性与逻辑性的培养。

在初中八年级物理课堂讲授《力》一章时,教师可以将各种“力学问题”带到课堂上,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原理,对弹力、摩擦力、重力有基本概念上的认知,继而依旧延续传统物理的教学方法,将重点放在课本知识的研读上。在此之后,以“生活化”的角度进行课堂提问,以课堂问题将学生带入生活物理情境,在生活中自然感知物理力学知识的存在。更需要在其学习掌握力学知识过程中,把所学灵活应用、服务于生活,这也便是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与价值的本质体现。此类做法不仅一定程度上对于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实现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深层理解。

三、掌握提问的“尺度”,做到精准提问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的现实情况,以此作为根据设计不同“尺度”的精准提问。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渗透同课异问的各种成分要素,在“传统”的基础上准确掌握提问的“尺度”,为中学生打造一个生动灵活的物理课堂。在课堂问题的难度上安排较为合理的梯度,让不同“尺度”的学生在物理基础和能力各得其所,聚焦“志趣能交融”的培养目标。这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使不同“尺度”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平时多与学生交流,多参与学生之间的实践,以此来进一步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同时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这在很大程度上能优化和调控初中物理课堂气氛,实现“老师认真教,学生愉快学”的共赢局面。

在初中九年级物理课堂讲授《电路初探》一章时需要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在有意无意间表现出对特困生的“特殊爱护”,即提问较为简单浅显的问题,如家用电器和电路简单构图、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等。在这同时,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可能会遭受“不公平待遇”,因为对他们的提问都是类似于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或者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这种较为复杂的问题。这样一来,不同物理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从精准课堂提问中有所收获。教师切不可对特困生不予理睬,这样的话这些成绩稍差的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在班级里可有可无,如果长期都是这种状态,他们就可能产生自卑心理,这对他们以后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应该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以此在优化和调控课堂气氛的同时带领学生步入奇妙的物理世界。

四、结束语

教师在注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艺术的“高度”、“角度”、“尺度”的同时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内在潜能和自主创新能力。教师采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通过物理课堂提问给学生提供一种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使学生能够更加的积极的参与到物理学习中。

参考文献

[1]. 岑立广.中学语文读文教学课堂提问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

[2]. 张金凤.初中物理课堂效率现状调查与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5.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成功的艺术可以获得满堂喝彩, 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 成功的教学, 则可以使课堂“满堂生辉”, 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因此, 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教学的艺术, 以成功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师的教学艺术性的高下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通大胆探索, 及时总结, 积极改进, 取得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有益心得, 现简述如下, 与同行分享。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是好奇而好动的, 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 围绕教学内容,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光的折射》时, 可以先问学生, 平时喝水时, 汤勺放在水中, 勺柄会有什么“异样变化”?当学生满怀疑虑和好奇时, 教师在透明的水杯里注入水, 把一片带有一串心型图案的泡沫纸放进去, 让同学们走上讲台, 用教师事先准备的钢针扎在心型图案的中心位置。然后, 教师从水中取出那片泡沫纸让同学看。当同学们发现, 钢针并没有如期扎在心型图案的中心位置时, 好奇心一下子被“挑逗”了起来, 对于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自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从而为光的折射原理的研究和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前提。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精心设计物理教学情景, 使物理知识的学习更加容易深植于学生的内心, 不仅创造出了良好的教学艺术效果, 也行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计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虽然也会带学生做一些物理实验, 但更多的是照本宣科, 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不仅使物理学习过程枯燥乏味, 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要改变教学策略, 使物理知识传授的过程, 成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物理实验成为物理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并在物理教学课程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物理实验过程, 是科学家发现科学的过程, 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做的物理实验, 则是一个“再次发现和验证”的过程。实践证明, 教师指导学生做物理实验, 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等一系列自主行为, 得到发现和验证的快感, 还可以在成功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的同时, 使得学生对于物理知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和加强了记忆。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一内容时, 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让学生在试验过程中边做实验边思考:“平面镜成像时, 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与大小有什么关系?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还是实像?”然后, 教师让学生检查该物理实验所需的材料, 即玻璃板、大白纸、水彩、, 直尺、火柴及两支相同的蜡烛等。实验材料准备停当后, 教师指导学生在桌面上铺上大白纸, 在白纸的中央处用彩笔画一直线, 在直线处直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 观察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的成像;再拿另外一只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 直到看上去与前面的那只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只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彩笔在纸上记下这两只蜡烛的位置, 用直线把实验过程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 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蜡烛和它所成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记录于表格中。移动前面的蜡烛的位置, 重复上述实验过程, 并作相应记录。

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物理实验, 教师还可以别出心裁, 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用彩笔写上自己的名子, 趁笔迹未干时, 快速将纸对折, 这样摊开后, 白纸上就有了两个对称而相同的名子, 然后, 教师让学生把玻璃板沿对折线竖起放置, 让学生在玻璃板前进行观察, 并让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以及由此物理实验得出的结论。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设计有趣而容易操作的物理实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过程, 不仅提高物理课堂的艺术性, 还激发了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 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三、通过趣味性教学语言提升物理课堂的艺术性

教学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上, 也体现在教学语言上, 因此, 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还要精心组织教学语言, 通过趣味性教学语言提升物理课堂的艺术性。比如, 教师在讲授如何区别电磁感应中的左手右手定则时, 可以灵机一动, 对学生这样讲:“同学们, 右手的‘右’字是不是有个‘口’?感应电动势的‘感’字是不是也有个‘口’?这‘口’对‘口’, 是不是可以判定感应电动势方向用右手定则?……而左手下面有个‘工’字, 做工就要用力, 这左手定则是不是可以用来判定电流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教师用拟人化的语言讲授物理知识, 不仅可以使原本生涩的物理定则显得浅显易懂而生动有趣, 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物理课堂增加了艺术性。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8

课堂提问是否有效, 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一、优选问点, 问在知识关键处

所谓问点, 就是指出问题的切入点。一般地说, 问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的关键之处, 这样对问题的解决将有“茅塞顿开”的作用。

在我们课堂教学过程中, 新课引入时要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提问。一个好的切入点, 就会轻易地启动学生灵感的大门,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

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佳提问方式

1. 激励式

这类提问方式可用于新课教学中, 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此时要善于从学生的认知冲突处设疑, 在人们司空见惯而又不被注意的事物或现象中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 引发其思维冲动。也可以用讲授新知识, 快速给出旧问题的答案, 让学生在惊异中急于探个究竟, 也可以设置悬念, 逼人期待, 催人进击。

2. 迂回式

迂回式提问是指先不直接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 而直指以此有关的其他问题, 然后瞄准时机, 拖出要点的提问方法。这种提问能使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3. 层递式

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提问方法。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 引导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经层层剖析、层层推进, 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登上解决问题的高峰。

4. 类比式

类比式提问是指运用类比来提问的方法。它可以在同种事物或不同事物之间进行, 也可以在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方面进行, 或同中求异, 或异中求同。这种提问有利于学生认清事物间的相同或不同点, 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能力。

5. 连环式

将一系列有关问题编在一起, 环环相扣, 依次提问, 使学生把知识按照一定的线索编织起来。

6. 多问一答式

连续提问多个问题, 这些问题可用同一物理原理作答。这种提问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7. 联系实际列举式

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 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这些问法, 并非完全独立, 在授课中往往根据具体情况、对象, 相互渗透, 灵活运用。

三、课堂提问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一些误区, 例如不提问题满堂灌或问题过多漫无边际或没有层次等。

针对以上误区, 我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 (1) 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 以点带面, 培养优生, 转化差生, 达到共同提高。 (2) 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 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 (3) 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为什么”、“对不对”, 问题要富有启发性, 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 (4) 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 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艺术之我见 篇9

一、瞄准要点, 明确提问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做到简明扼要, 尽量集中在重点内容和关键性的问题上。诸如我在执教“欧姆定律”一课时, 鉴于学生往往对公式R=U/I产生误解, 就设置了如下问题: (1) 某导体两端加16V电压时, 测得电流强度是1A, 导体的电阻是多少? (2) 如果在导体两端加32V电压, 那电流强度是多少?导体的电阻是否是原来的两倍?这样的问题选准了时机, 在师生互动的前提下, 学生很快掌握了欧姆定律的要领。

当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新的求知需求发生碰撞后产生认知冲突时, 教师的提问就能达到“一时激起千层浪”的美妙境界。譬如, 我在执教“杠杆”一节中的“力臂”概念时, 设计了两个对比性实验: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大小相等, 力的作用点与力的方向不同, 但力的作用效果一样。学生在实验观察中, 脑海里的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冲突时, 我就及时启发性提问:“实验中力的大小相同, 力的方向与力的作用点不同而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其原因是不同的作用点和方向共同决定了相同的因素, 这个因素到底是什么?”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逐步感知了“力臂”的概念内涵。

二、注重应用, 恰当提问

许多物理知识渗透着应用性的特点, 假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运用学过的知识成功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那么他们不仅会感到学以致用的喜悦,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众所周知:学生对“热水瓶是怎样防止热传递的?”这样的问题一般能作出正确回答;但是, 我把这样的问题修改成:“假如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 那为什么不能保温;而有些新买的热水瓶为什么也是不保温的?”学生通过仔细对照实物, 并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比较, 最终理解了其中的奥秘。

三、结合实验, 巧妙提问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能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同时, 实验也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时必需的教学艺术。可见, 实验往往能检验、挑战权威的物理理论, 它是最具生命力,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 我们应该注重物理实验的操作与分析,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的操作方法, 勇于发现问题, 善于解决问题。诸如教室里的灯泡, 根据开关后是否相互影响来确定灯泡是串联还是并联, 并分析如此接线的理由。

在物理教学实验中还需要督促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问题。诸如当学生基本掌握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后, 应该让他们分析其各自的特点以及是否都有流动性, 并辨析压强的特点是否一致。“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物理也是这样的, 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实验, 才能对新知识的感受更深刻。譬如, 我在讲授压强时, 先让学生用两手食指同时挤按铅笔的两端, 并提问:“手顶在笔尖处的手指为何感觉更疼?是否与力的大小和受压的面积有关呢?”学生顿时恍然大悟, 对压强的概念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也更容易分析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四、设置陷阱, 科学提问

所谓设置陷阱式的提问, 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思维陷阱, 让学生能在面临陷阱危机的情况下寻找正确的思路。譬如, 学生跳远时, 不管从哪个方向起跳一般不会影响成绩, 而我进行了这样的提问:“如果选择向西跳, 人跳在空中时, 地球由西向东转是否可以提高跳远成绩呢?”许多学生似乎觉得有道理, 但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 于是产生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浓厚兴趣。又如, 在水平轨道上运行的列车失去动力后在摩擦阻力作用下减速, 那么在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卫星受空气阻力作用速度也变小, 那这个推理是否正确?而事实上恰好相反, 设置如此的陷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

五、面向全体, 分层提问

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课堂提问一定要面向各层次的学生, 采取因材施“问”的原则, 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多设计一些不同深度的问题, 即:既要具有覆盖性和普遍性, 又要照顾到好、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 不同目的、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定要让相应层次的学生回答, 绝对不能越俎代庖。譬如, 我在执教《惯性》一课时, 针对有些中下等的学生对“力和惯性”、“运动和惯性”概念一知半解, 就设置了如下提问:“处在匀速运动的物体是否一定要靠外力来维持?假如运动的物体有惯性, 那静止的物体是否也有惯性?一切物体在不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才有惯性?物体受外力越小, 它的惯性是否也越小?”通过一连串的提问, 能使中下等学生掌握了惯性、力、运动的关系。同时, 我也为优等生补充设置这样的问题:“惯性大小到底取决于哪些因素?”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让优等生“吃饱”, 激励他们把课内的疑问引向课外, 从而拓展了知识视野。

学海无涯, 教法无边。改革的脚步声越来越响, 探究的新模式日趋完善。探索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个系统工程, 但愿有志于物理教学研究的园丁们“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为造就更多的人才努力拼搏。

摘要:改革的脚步声越来越响, 探究的新模式日趋完善。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际, 从瞄准要点、注重应用、结合实验、设置陷阱和面向全体等角度论述了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艺术。

初中物理课堂艺术 篇10

课堂教学的引入, 虽然在一节课中只有短暂的几分钟, 却是一节好课的开始。柏拉图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引入, 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物理课堂教学引入的作用和艺术, 谈谈自己平时的做法和体会。

一、课堂引入的作用

1.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新课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注意力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 如我们在看电影时, 看到精彩片断时会睁大眼睛屏住呼吸, 忘记周围的一切, 好像是身临其境一样。这说明人的注意力越集中, 抗干扰能力越强, 接受信息能力就越强。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注意引入新课技巧, 就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 这节课效果何在?如在讲《电磁铁》一节时, 用普普通通的塑料盒子就能捡起散落的大头针, 吸引学生注意力, 让学生猜想塑料盒中的奥秘。当然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 学生都会猜想到磁铁, 但打开后, 并没有见到磁铁的踪影, 学生一直在关注这个装置。此时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学生一定会听得很专心。

2.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 才获得了最后的成功。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 承上启下, 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好的新课引入, 应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 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打下基础。如在讲《浮力应用》中的物体沉浮条件时, 可先把一鸡蛋放入清水中, 让学生分析鸡蛋是否受浮力, 然后拿出一根棒内装有食盐的玻璃棒, 用它搅动杯中清水, 鸡蛋便慢慢上浮, 让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这样安排, 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浮力知识, 而且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了新知识。

4. 为新课展开创设学习情境。

良好的新课引入可以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为新课的展开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在讲《大气压》这节课时, 我首先拿出一个分成两半的马德堡半球, 对同学们说:“这两个半球, 一会儿我把它们两个合在一起, 施展‘法术’后, 你们能不能把这两个半球分开呢?”说完, 我便把两个半球合拢。在讲台上用抽气筒将其空气抽出, 闭上气阀拿出来, 找两个力气大的同学到前面来拉。结果, 学生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拉开。然后又找另外两个同学上来帮忙, 结果还是没有拉开。学生此时沸腾了, 都跃跃欲试。这时我说:“同学们, 你们看, 只要我吹一口气就可以把它们分开!”于是我悄然把气阀打开, 一吹气, 两手轻轻一拉, 球被拉开了。同学们更惊讶了, 议论纷纷。全班同学都被刚才的现象紧紧地吸引住了。大家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紧张而又愉快的学习情景中, 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学习状态, 又怎能不全神贯注地学习?这样课就成功了一半。

二、课堂引入的艺术

精彩的课堂引入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怎样引入非常关键。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应采用以下教学手段。

1. 复习引入新课。

“温故知新”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通过复习已有的物理知识引入新课是教师最常用的方法。这种引入课题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对基础物理规律的具体运用的新课题教学。如对于《杠杆的应用》一节课的引入, 我先复习杠杆的知识, 然后画出几种类型的杠杆, 让同学们画出对应的力臂, 并分析属于哪一类杠杆。等学生分析完后, 我就把杠杆变形, 变成生活中常用的几种物体, 说明杠杆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 再让学生想生活中见到或用过的那些东西是杠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实验引入新课。

实验引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 生动活泼, 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促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正是由于实验引入法的上述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应多用该法。尤其在初中, 应尽量创造条件做好实验, 争取每一节课都做小实验。另外实验所用的器材应简单易行, 以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神秘感, 增加实验现象在学生心中的可信度。若教师通过实验提出问题, 设计悬念引发学生思考, 必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作为引入的实验, 最好是结果与学生平时的思维习惯和认识不同。如我在讲《大气压》时, 做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先问学生:当将两试管倒置时, 大试管中的小试管是否会下落呢?同学们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要掉下来。但实际演示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随着大试管中的水徐徐流出, 小试管非但没有掉下来, 反而自动上升到大试管里。学生惊呆了, 都感到不可思议, 都被这个奇异的现象吸引住了。这时我将话题引向新课内容, 指明大气压的作用, 并引出大气压这一课题。

3. 用电教手段等资料引入。

这种引入课题的方法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的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 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 使学生从中学习到科学家为真理、为科学忘我追求的精神。通过讲述生动的事实、有趣的小幽默, 可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所讲述的情节步入学习物理的轨道。如讲《声音》中的回声时, 可先播放有关天坛、回音壁的视频资料, 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建筑声誉,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 用生活事例引入。

新课标要求物理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所以在讲授新课时, 可借助学生先前的生活经验引入新课。如在讲《力》一节时, 可让学生用力拍桌子, 学生就会说痛。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当人拍桌子时, 桌子对人也有反作用力。这样学生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就能很好地理解。这样引入新课, 效果很好, 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浅议 篇11

一、激发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于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知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究”,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

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二、展示物理科学美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问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像,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融合而展现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光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促进学生发展

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目标作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1.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情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对我们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

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还不止以上这些,实际上以上介绍的艺术表现也包括了其他艺术形成和手段,如语言的艺术、板书的艺术等。一节课成功的教学,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课堂艺术 篇12

一、灵活提问,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一个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时, 如果设置下面几个层层深入的问题, 效果就好多了: (1) 要使物体运动, 一定得有力作用吗? (2) 我们如何才能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或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 (3) 我们如何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呢? (4)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你认为这两句话哪句是正确的呢?通过以上这几个问题的讨论, 力和运动的关系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二、递进提问, 引导学生有效思考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抓住这一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时要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自然现象中寻找素材, 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 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并不断完善问题。如, 讲内能时, 让学生搓手, 并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相互作用时, 让学生手弹课桌, 并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 让一男一女两个同学比赛顶棍子, 因为女同学顶的一端粗, 女同学赢, 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 而且与受力的面积有关。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 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 然后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引导学生思考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最后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通过如此递进的提问与分析, 让学生明白了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三、针对性提问, 扫除学生思维障碍

教学内容有难有易, 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小问题, 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教师应针对学生个体差异, 设计好问题, 如对于一只标有“220V, 60W”字样的灯泡, 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下列不同的问题: (1) 灯丝的电阻多大? (2) 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是多少? (3) 灯泡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是多少? (4) 灯泡正常发光2小时消耗多少电能? (5) 如果灯泡两端的电压是110V, 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6) 将两只这种相同的灯泡串联后接在220V的电路中, 总功率是多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的差异进行设疑,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想、有所答、有所收获。让大家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提问,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提问不应是单方面的教师提出问题, 也应有学生提出问题。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初中生处于好奇好动的特定年龄段, 常对物理实验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例如, 在浮力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可以用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把一个鸡蛋放入一杯水中, 并不断地向水中加盐, 鸡蛋从沉入水底到悬浮, 再到浮出水面;把一铁块和一个小铁盒放入水中, 铁块下沉而小铁盒浮在水面上。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情境时, 就有可能提出“为什么鸡蛋能在水中不断地运动变化?”“小铁盒是铁做的, 为什么能浮于水面?”这样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疑问,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 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积极评价学生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回答完教师提出的问题后, 不管学生答得怎么样, 都应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评价, 对回答不全面的学生, 应该先肯定答得好的方面, 然后鼓励继续努力, 争取下次答得更好;对答得好的学生, 应该当场表扬, 激励学生再接再厉, 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

上一篇:行为合理下一篇:翻译家林语堂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