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管理的艺术

2024-07-21

物理课堂管理的艺术(共12篇)

物理课堂管理的艺术 篇1

课堂的组织管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既要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又要有纪律作为保障, 这无疑对教师来说是个难题。而初中物理的实践性更强, 开放性更强, 操作性也更强。为此, 物理教师对课堂的组织管理则成为了课堂教学能否正常进行并进而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这样一门学科应该如何来进行管理,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浅谈我的一些观点。

一、要将物理课堂管理好, 物理教师首先要起好模范作用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第一, 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首先做到为人师表,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这样才有说服力去教育和要求学生。其实, 教师的一言一行全都展现在学生的视线之内, 直接影响、感染和教育着学生, 这包括我们的衣着、发式、举止、姿态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风格态度等, 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比如,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 我有几个字发音不标准, 学生在下面就轰然大笑起来, 使得井井有条的课堂乱成一团。因而教师的基本功必须要扎实, 注意的自己一言一行, 起着“言传”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 文明之树的培育者, 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既然给出这么高的评价, 作为老师的你是否应该树立好榜样呢?第二, 课堂管理和教师的机智灵活程度有关, 作为教师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智慧敏捷而恰当地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比如, 有一个学生一次上课多次和其他同学说话, 我将其指出, 她马上顶嘴说没有说话, 我当时恼怒对其教育, 使战火越烧越烈。其实这位同学是班上的班干部, 她碍于面子与我顶撞, 我下来找她谈话时, 她说:“老师, 上课说话是我不对, 但老师不要在上课时点我的名好吗?我很没有面子, 下来跟我说好吗?我会改的。”我才意识到自己刚得处理方法不对, 或许刚才改变一下处理的方法让她回答一个问题, 然后下来才对其说服教育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建立自己的威信。所以, 遇到此类事情我们一定要冷静对待, 或以自己的行动来暗示学生,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我觉得这样不但没有影响教师的形象, 反而还能树立起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也有利于今后的管理, 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对于课堂的偶发事件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处理, 并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解决, 并不一定非要摆出老师的架子将学生强压下去。

二、物理教师也应该分析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

初中的学生好动, 这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正处在青春萌动的阶段, 对于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了解不全面, 对事物的理解感性偏多。他们通常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 自己可以处理和做很多事情了, 但对事情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那么教师就必须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让他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其实物理课堂的管理若是把握住了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 物理课堂可以变得非常轻松和有趣,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本身就是一门注重实验探究的学科, 我们再结合学生的特点,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给他们分好组, 让小组长去负责, 既减少了你的工作量又培养了孩子。让同学们以小组去探究讨论得出结论, 最后老师总结、点评。当然在其中必然会遇到困难, 而我们在其中的任务就是引导、点拨。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探索的需求, 又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肯定有老师就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这样对你的课堂管理就一个挑战了, 你如何控制和解决?学生喜欢的, 他自然会潜心去研究, 不会出什么乱子。其次, 学会“忽略”的技巧就是要认识到“人无完人, 孩子也一样”, 平时应该一杯常理, 几勺耐心、宽容、恒心, 积极地期待和向上的态度。叶圣陶先生说过:你这糊涂先生, 在你教鞭下有瓦特, 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作为教师的我们, 要感受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以及宽容和爱的力量。严里有爱, 这样一段时间后, 同学们对物理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你的学科了, 必然给你的课堂管理减少很多压力。比如我们学校科创班的学生, 他们的动手能力, 他们的成绩, 他们的探究精神都是值得称赞的。我们不能小看了学生的潜力, 他是无可限量的。

三、在教学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物理教师也要明白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活动形式来展开的, 是知识传输的载体, 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重要过程。

课堂秩序混乱是低效教学的首要表现形式, 课堂管理要求教师必须熟练地把握教材, 热爱、理解和了解学生, 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爱生如子, 对学生的困难能及时给予解决, 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对于课堂中突发、偶发事件要科学处理, 这就要依靠教学机智。充分调动学生干部和班级积极分子的骨干作用, 让他们成为教师管理课堂的助手, 深信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 用学生“好的自我”去控制“坏的自我”, 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正气, 自觉控制“邪气”。这样才能把课堂管理好。

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的必修课, 有了好的课堂管理的方法才会有好的教学质量, 才会有好的学习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社会这个大环境的不断改变, 课堂管理既是一个老问题, 又需要一些新理念。所以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 才能使课堂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韩敬波.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王瑜.给物理老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5.

[3]封小超, 王力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物理课堂管理的艺术 篇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地利用课堂提问技巧是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教师课堂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恰当的课堂提问可以拓展、深化学生的思维,沟通师生的情感。现在谈谈如何利用课堂提问技巧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联系所学知识,层层深入提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从表面引向深入,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层层深入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实质。这样的提问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与逻辑顺序,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能力,按照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连环问题,尽量不要在提出问题的开始就设立障碍,让学生感到很困难。较常用的方法是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概括出问题的结论。学生经过这样的问题探究之后就能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与方法,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串联电路这个内容时,可设计如下连续的问题:生活中可调节亮度的台灯,其亮度的大小与什么物理量有关?(与电流强度的大小有关。)改变电流强度的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电压或电阻的大小。)改变电阻的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温度。)在学习过程中用到的哪些仪器设备可以调节电流的大小?(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是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的?(用串联方式。)进而可以提出新的问题: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电路中各部分的电压、电流会如何变化?由此导入新的课程内容。这样,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而且系列的连环问题,能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把学生引进问题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都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好,减少使用那些传统的填空式或判断式的问答,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

例如,在“物体的浮与沉”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木块放入水中为什么总是浮在水面?铁块放入水中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根据生活常识会得出类似于“铁块要比木块重”的答案。

教师接着提问:如果把10牛顿重的铁块和10牛顿重的木块放进水里,即二者重力相等,结果会怎样呢?学生思考后也会得出“铁块依然会下沉,而木块依然会浮在水面”的答案。将学生引入到这个情境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既然二者是一样重的,为什么木块浮,而铁块却要沉呢?这个问题让学生对“因铁重而下沉”的生活经验产生了怀疑,矛盾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用引发争论的问题引导思考

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争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而解决的学习问题,学生会理解得特别深刻,教学效果是课堂上用普通讲授方式所无法达到的。在教学中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往往是生活现实与物理原理及概念表面上产生矛盾,或者学生初学时形成的物理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上的争论,要利用争论来引导学生思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吗?学生多数反应是物体运动时都会受到力的作用,但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从而引起学生对“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的争论。当教师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个问题后,学生因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而恍然大悟,并进一步深刻领会了牛顿第一定律。又如,在学习“功”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某学生提着凳子从教室里水平移动到教室外面,他对这张凳子做功了吗?学生思考之后会得出肯定与否定的两种结论,并且都持有各自的理论依据。这样学生就会围绕着“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这类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收到的.效果就会比较理想。

四、恰当选择提问对象,有效帮助学生思考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要注意观察学生,因为学生的某些表现细节会间接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例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若这时教师不满足学生的回答请求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嘴微张,身体前倾,眼睛睁大,显得跃跃欲试,这是学生想要抢答的举动,表明学生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兴趣;那些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目光的学生,则可能是对这些问题没把握。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提问的意图恰当地选择提问的对象。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和不恰当的地方,或者思维方法上有不足之处,要及时给以提示与纠正,使学生能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探询、追问、解释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得出合理的答案,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浅谈物理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3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1.重点突出,难易适度 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课堂提问必须寻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抓住重点和难点这个“主峰”,进行突破,带动全局。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寻求关键点,抓住主干,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揭露矛盾,分析和解决问题。切忌不分重点,满堂提问,在一些枝节问题上做文章。 

2.面向多数,以点带面 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精选提问对象。面向全体学生是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言,即要使全体学生的心态处于高度集中和准备回答状态。当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个同学在心里都拟出一个答案。当自己的答案与被提问的同学的答案不同时,每个学生就可以自己进行比较思考,进一步分析或进行修正,从而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

二、提问的语言 

提问的语言必须抑扬顿挫,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必须准确精炼,让学生听清楚提问的内容和要求。切忌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三、提问的内容

课堂提问首先要解决“问什么”的问题。

物理教师要善于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归纳、筛选,做到删繁就简,择精选萃,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问一问为什么,求一求所以然。

物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对例题的剖析,达到解惑的目的,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 

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以培养学生进攻性的学习状态,应避免引出简单答复的问题,否则会使学生兴味索然。

四、提问的方式

课堂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么问”。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层递式提问

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有浅入深的提问方法。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经层层剖析、层层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登上解决问题的高峰。 

2.迂回式提问 

迂回式提问是指先不直接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提出与此有关的其他问题,然后瞄准时机,托出要点的提问方法。这种提问能使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讲过光的衍射后,如果直接问:光发生衍射的条件是什么?学生不加思索就能回答出来。如改问我们常说“闻其声不见其人”,它所包含的物理原理是什么?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同时也促使学生能够把声和光加以比较,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这种弃直就曲的提问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类比式提问

类比式提问是指运用类比来提问的方法。它可以在同种事物或不同种事物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方面进行,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这种提问有利于学生认清事物间的相同或不同点,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能力。这种方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从而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和求同思维.比如,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动能和动量;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 

如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两个物理量在引入的过程中有哪些异同点?动量和动能有哪些不同?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有何不同?氢原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和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中①向心力的来源;②从低轨道转移到高轨道势能动能的变化;③变轨的连续性和跳跃性等都是类比式提问。

4.连环式提问

将一系列有关问题编在一起,环环相扣,依次提问,使学生把知识依一定的线索编织起来。①为使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三能级,可用能量为(A)12.09ev的光子。(B)13ev的光子。(C)13ev的电子。(D)12ev的电子。②大量处于第三能级的氢原子可能发出几种频率的光子?③其中能量最大的光子能量是多少?④其中波长最长的光的波长是多少?⑤在可见光区域内光子有几种?⑥在第三能级的氢原子的核外电子要成为自由电子至少要给氢原子提供多少能量?

5.多问一答式

连续提问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可用同一物理原理作答。这种提问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①平静的水面上有两条相同的小船,其中一条小船的船舱中有一人通过绳子拉另一条空船,如何判断人在哪一条船内?②一个运动的篮球碰上一个静止的后乒乓球和一个运动的乒乓球碰上一个静止的篮球,发生的情况有何不同。问题各异,但都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

高中物理教学活动,既有利于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恰如其分的物理课堂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调节学生思维节奏、开发学生智能、实现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但是课堂提问的角度不同、方式不同 ,效果往往不一样 。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就可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物理课堂呼唤“慢”的艺术 篇4

那么, 怎样来安排和调整课堂教学节奏呢?针对这些问题与同行作如下交流、切磋.

一、物理课堂“慢”艺术的教育含义

所谓“慢”, 就是缓慢、舒缓、等待、留空间、慢节奏和慢功夫等.教育以爱为底色, 爱以情感为纽带, 情感的激发与等待、欣赏与启迪……都需要慢功夫!同时, 学习是一种认知的过程, 无论何种学习形式, 都是以独立思考为基础.这种独立思考体现在课堂上则是必须有思考的空间与时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慢”的艺术、一种浸润艺术,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的古训即是对“慢”的教育艺术的最好诠释.“这个慢, 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的过程,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 就是不急于求成, 要有足够的期待, 足够的耐心, 减少教育的浮躁与功利.”[2]

然而, “慢”的因素在我们时下的物理课堂已悄然离去, 取而代之的是学习环节的紧紧相扣, 学习材料的展示与分析, 还有教师的“连环追问”……越来越多的课堂变得似乎“浑然一体”, 不留一点缝隙, 多数学生是被裹挟着走完四十五分钟.“高效课堂”变成了“高速课堂”. 如何让物理课堂“慢”下来, 让学生的有效思维回归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这应该成为一名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慢”教学符合物理教学规律、特点

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师生之间知识的授受、思想的交流、感情的传递, 始终在不断地进行着.节奏快与慢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 就能有效地调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密度、智力能力训练的难度、思维活动的紧张度以及教学进度的跨度.这对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理课堂教学的“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概念教学、规律解读是一个“慢”过程

高中物理是以感知为基础, 需要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教师应根据认识论的规律, 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认识, 然后在诸多表象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经过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 并通过类比, 建立物理概念. 在引入概念前设置一些适当的物理情境, 结合实例, 让学生主动探究, 并在探究过程中构建科学的物理概念,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 让学生能够直接感知.同时, 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 将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从而为物理概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1教授高中物理鲁科版 (必修1) “静摩擦力”概念, 教材中是短短的几句话, 即: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而没有相对运动, 所以这时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看似平铺直叙、言简意赅的定义却需要去稀释、解读、领悟, 抓住静摩擦力产生的四个特点:1表面粗糙;2相互接触;3发生形变;4有相对运动趋势.只有掌握要点, 概念教学才有针对性、全面性、思想性.根据上述分析, 设计如下实验探究:找物理课本和化学课本各一本 (表面粗糙) , 让两本书的书页交叉叠放在一起 (相互接触) , 然后放在桌子上压一压 (发生形变) , 用手提起其中的化学课本, 则可以把物理课本也提起来 (有相对运动趋势) . 接着让学生共同分析物理课本在升高的过程中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这样, 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感知的情境, 让他们明白下面的物理课本受到的静摩擦力为其提供了一个向上的动力.在探究活动中, 学生增强了感性认知, 通过实验探究, 理解了概念. 这样, 在学习概念时, 学生才不会感到空间和抽象, 才能透彻理解、轻松掌握物理概念.如果没有抓住和讲透静摩擦力概念的这四个特点, 只是一味地做题套题就难以把握概念实质, 而课堂上的“短平快、粗简重”, 就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质.

“慢””教学可以让概念的剖析更为细腻, 让示例的作用更为有效, 让规律的解读更为丰富, 让课堂教学更有内涵和有效.

2. 实验教学、发现规律是一个“慢”过程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 实验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规律, 这就需要一个“慢”的过程, 才能“显山露水”.中学物理教师应按照物理的学科特点, 以实验为基础, 创造条件, 使教学活动围绕着实验来进行, 并尽可能保留研究的性质, 把教学活动变成“模拟的科研过程”, 在教师有目的的启发引导下, 让学生多动手, 多观察, 多分析, 多质疑, 引发他们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 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探究式教学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而问题的发现又多源于观察, 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乐于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自己感兴趣而又未知的问题, 在教师的帮助下, 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时, 又可以再次通过观察而得到答案.所以说观察的“慢”过程伴行在整个探究活动中.

案例2教授高中物理鲁科版 (选修3-2) “楞次定律”的课堂, 可设计如下实验探究.

(1) 直观感知:教师演示如图1中 (甲) 所示实验, 请学生观察磁铁的N (S) 极在向下插入或拔出线圈时, 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通过观察发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了) 教师提出问题:电流表指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学生讨论得出是因为有了感应电流) 教师再提出问题:感应电流的偏转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展开讨论并得出探究的思路: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原磁场的方向有关?可能与磁通量的变化的增、减有关?或可能与线圈匝数有关?……

(2) 领悟体会:学生探究完成 (乙) (丙) (丁) 实验步骤, 并观察各次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将观察到的现象结果记录在书上.通过探究进行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以任务驱动为目的的感知, 使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逐渐建立联系, 逐步积累感性经验.

(3) 促进迁移: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用课件模拟以上实验过程, “慢”镜头回放观察到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的变化情况的动态过程, 让学生反复感知电磁感应的各种变化状态, 直观感受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使学生对此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具体的视觉认识.

(4) 认知内化:学生讨论并总结得出以上各次实验探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及磁通量的变化规律, 总结得出楞次定律的规律结论.在直观丰富的情境下, 感知问题的基本特征和形式, 由感知→体会→迁移→内化的逐步深化探究, 有助于形成问题的“心像”, 为实现“有感至知”的认知发展奠定基础.

在以上实验探究的“慢”过程中不仅可以生成许多“情理之中”的“发现”, 还能生成许多“意料之外”的“创新”.如探究中学生发现, 磁铁不在线圈内部运动, 磁铁在线圈外部运动同样会观察到相同现象, 课堂中向老师提出这是为什么.说明学生的发散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才能掌握知识, 发展智力.

物理正是通过“慢”镜头而生动, 教学正是因为“慢”过程而精彩.

3. 习题教学、过程分析也是个“慢”过程

分析物理过程, 实质上就是弄清物理过程的具体细节, 分析其前因后果、制约条件、本质特征及其遵循的规律,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的“慢”过程.对物理过程的正确分析, 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 需要“巧思慢想”.没有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就没有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钥匙, 特别是较为复杂的物理过程, 往往是由几个不同的阶段连接而成. 由于组成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各具不同的特征, 遵循不同的规律, 因此对这类过程的分析, 一般需要先把各个阶段做出合理的划分, 以便在各个不同的阶段中运用不同的规律去反映其不同的特征, 从而把整个物理过程分析得清晰、透彻, “慢工出细活”.该分则分, 宜合则合, 将物理过程的分析与研究对象及规律的选用, 加以统筹考虑, 以求最佳思路.在物理问题的分析过程中, 既要全面考虑可能影响物体运动的各个因素, 又要综合各个因素的影响并加以分析, 是个“欲速则不达”的过程.

案例3如图2所示, 定值电阻为R, 一质量为m (电阻不计) 的导体棒从间距为l的光滑竖直导轨某处静止下滑. 导轨电阻不计, 导体棒与导轨间接触良好.试计算导体棒运动过程的最大速度vm?

这是教学高中物理鲁科版 (选修3-2) “电磁感应”现象中分析某一物理量动态变化, 引起其他各物理量间相互制约, 最终达到稳定运动状态的典型例题.对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

其动态过程分析, 教师的目光如果只停留在少数“尖子生”的身上,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只需三言两语地表述:下滑过程中, 导体棒先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 随着导体棒的速度不断增大, 导体棒所受的安培力也随之增大, 当导体棒所受重力与安培力相等时, 导体棒达最大的稳定速度vm.

这样的分析实质上是对“学困生”的漠视.为了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取得大面积的丰收, 问题解读不妨作如下“慢”设计.

以图表形式引导学生逐一分析给出单个物理量的发展顺序、物理量间满足的规律以及它们的制衡关系, 清晰地呈现导体棒运动的发生、发展过程, 形成物理量间的关系发展的知识结构图 (如图3所示) . 这样的分析, 表象上虽增加了问题解读的时间, 却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慢”过程.它不仅培养了学生“有感而知”的认知理念, 还对今后该类型问题的分析以明确的示范.

总之, 放慢物理教学的脚步就是要从实际出发, 向物理学习的规律、特点靠拢.

4. 规划教材、课时设计还是个“慢”过程

“慢”教学不是简单的放慢教学速度, 而是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依据课堂的具体情形, 调节课堂教学活动的速度.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该依照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学的速度.首先, 合理规划教材.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 教师应建立“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教材进行合理规划,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其次, 合理规划课堂讲授时间.按照讲授内容、授课类型、教学侧重点、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等差异合理规划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在全新知识讲授时, 要在新知引入、概念讲解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把概念同化吸收;在习题课上, 要给学生的习作、练习留足时间,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实践达到教学目的;在实验探究中, 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处理, 坚决做到:学生多碰撞, 老师少搀扶;学生多探索, 老师少干预;学生多寻觅, 老师少提供.总之,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动手、交流,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物理课堂应该追求怎样的“慢”?

快与慢, 是一对辩证关系.有些人会认为, 慢下来, 会降低教学效率.但如果“慢”是为了素质发展, 它就是快的, 就是高效的.表面上, 似乎节奏慢了, 实质上, 学生们的思维更活跃了, 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品味物理概念规律的内涵.放慢脚步, 我们还可以引领学生打开社会这本巨大的物理教科书, 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应用物理, 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让学生进入一个活生生的、广阔的物理学习天地.这样的慢, 是多么地有价值!物理课堂教学放慢脚步、放缓节奏, 绝不是拖拉怠慢、停滞不前, 绝不是陷入“高耗低效”的泥潭, 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相反, 我们所追求的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慢”, 是符合教学客观规律的“慢”, 是为了抵达“快”的“慢”, 是为了提高效率的“慢”!

慢, 需要平静和平稳;慢, 需要细腻和细致;慢, 更需要耐性和耐心.我们期待着物理课堂在“慢”的艺术殿堂里, 获得高效的习得.□◢

参考文献

[1]张绪培.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1.

[2]孙本义.历史课堂呼唤“静”与“慢”的艺术[J].科教导刊 (中旬) , 2012 (12) :125-126.

读书笔记——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 篇5

翻开《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就迫不及待的想一口气读完,这本对于没有课堂管理经验的新老师来说确实是一本好书。书中没有《教学的勇气》、《静悄悄的革命》„„中的大段的理论,只有鲜活的例子真实的经验,于细微之处凸显教师的课堂管理的艺术。教育是门艺术,管理更加是门艺术。

虽然作者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阐述管理的艺术,但是这些经验中不乏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在第一章中,处处强调“尽量让学生多参与,多给他们创造时机,营造自由学习的空间,想像与活动的空间,去发挥他们的特长,表现他们的个性。”可见在作者的管理理念中已经做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也是令我最为感慨的。联系自己的课堂管理,自己都觉得真是很糟糕,包的太多,“有为”的成分太多了。如果继续以自己的管理方式进行教学的话,多年之后我的学生能做什么呢?真的不敢想像,于此,也有些觉得剥夺了学生的某些权利了。

摘抄:

还学生自由空间

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多参与,多给他们创造时机,营造自由学习的空间,想像与活动的空间,去发挥他们的特长,表现他们的个性。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而不是把我们成年人眼中观察到的东西强加到他们身上。

少给孩子条条框框束缚的东西,少一点示威性的东西,多给孩子一点自由想像的空间,教给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相信只要你给学生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他们定会给你一个意料的惊喜。学会授权、省事省心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有一著名的管理理论就是,“管得少”才能“管得好”。

教育中的授权激励就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信任。

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引起学生真正自主地学习,使其自愿地不断长进才是最终归属。

适当的授权可以锻炼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自理、自主和自治的能力同时也提高班级建设的水平,使学生积极展现自身价值、锻炼个人综合能力、培养自信心和激发上进心。

让学生“当官”不仅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和自我表现的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全体同学的聪明才智,使班级的各项学习得以高效率中展开。

美国心理学家安吉尔曾经说过:“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教你挣得面包,而是使每一口面包都香甜。”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为”的教学方式问题多多,比方说:学生对教师依赖,教师单一的思维对学生的多元化的思维禁锢,这样教学使学生失去了探求问题的兴趣和潜能。

“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进行一种“无为”的教育。

儿童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变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依赖变量”。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而不是他人的教育。

我们所指的“无为”不是教师的“无所作为”,而是通过教师那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艺术来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这种“无为”就促进了受教育者“有为”的可能。

一些中小学教师在管理学生中的作用不是不足而是发挥作用过度超过了应有的边界。一些教师事无巨细,把学生控制得过紧,自觉或不自觉地侵占了学生的个人 和发展的时空,这些教师太“有为”了。结果适得其反,学生没有自由,没有个人想像的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创造力怎能得到开发?这种“有为”往往造就出平平庸庸,碌碌无为的学生。

学生到学校来学习,不仅是学知识,学技能还有知识以外的重要东西。如教师的个人魅力,集体环境下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合作与交往等等。

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所谓“放”,就应该给学生创造能够展示自我、启迪思维的环境和氛围,允许学生自由想像,哪怕是异想天开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都应该包容。

所谓“收”,就应该结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肯定学生的智慧火花,并对不同意见和不同结论通过比较与鉴别,引导、矫正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纠正理解上的偏差。

教师要以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贯穿到教学工作中去,吧学生学习的课堂做大,不仅丰富课堂的内涵而且还要扩大其外延,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内容更加广

泛,教师教学的课程资源来源更加多元化。

教学即艺术,教学即文化研究,教学即关照,教师是能反省思考的专业人员,其职责在于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高中物理教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6

关键词:课堂提问 原则 方式 作用 有效

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通过提问,教师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一种和谐的交流状态,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的提问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对物理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课堂提问的技巧与艺术。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一)重点突出,难易适度。“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课堂提问必须寻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抓住重点和难点这个“主峰”,进行突破,带动全局。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寻求关键点,抓住主干,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揭露矛盾,分析和解决问题。切忌不分重点,满堂提问,在一些枝節问题上做文章。

(二)目标明确,注重连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清晰度高,问域明确、恰当。含糊不具体的提问,学生思维难以开展起来。因此,在拟定提问的问题时,要事先计划好,尽量事先写在教案中,并加以严格推敲。

二、课堂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么问”。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便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开门见山式

直接提出问题,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可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

(二)设置悬念式

设置悬念式提问经常用于引入新课,其作用是设置悬念,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疑法的关键是设疑,要注意两点:①问题要鲜明、具体、矛盾突出、尖锐 ②问题要有代表性、启发性,要有适当的难度,以激起兴趣,启迪思维。

(三)迂回式

迂回式提问是一种弃直就曲的提问方式,即先不直接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提出与此有关的其他问题,然后瞄准时机,突出要点的提问方法。这种提问能使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对公式C=Q/U,许多学生认为电容与电量成正比,与电压成反比,这时可以问:“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会想到与介电常数、正对面积、两极板间距离有关,与电量和电压无关。像这种针对学生的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及时制造矛盾为突破口切入的提问,会使学生幡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四)多问一答式

连续提问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可用同一物理原理作答。这种提问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1、用手拍桌子,手会感到痛,这说明什么?2、一不小心脚踢到石头,脚会感到痛,这说明什么?3、游泳时,手向后滑水,人就向前进,这说明什么?问题各异,但都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

课堂提问的方法还有很多,本文难以一一罗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方式应根据提问内容、提问时机、检查目的而灵活掌握。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要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

三、课堂提问的作用

(一)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对某一课题的兴趣,集中学生对这一学习课题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使其主动投身于物理教学活动中去,并能意识到自己在该活动中的位置,从而增强物理学习的内驱力。

(二)有助于课堂上更好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三)教学合理性提问能起信息反馈作用,教师可据此来诊断学生在课堂学习物理活动中的困难,以及评价学生对物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灵活调整物理教学活动的结构。

(四)在提问中,为深入展开思路进行追问与反驳,通过再次追问,促使学生加深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五)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

四、课堂提问要富有感情,及时评价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精选提问对象。当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的时间,同时教师眼睛不要盯着某个学生而要目扫全体学生,用鼓励和试探的目光和学生交换意见。一般已有答案的学生会抬起头微笑着盯着老师看,认真思索而没有结果者会皱眉,没有想出答案的学生害怕老师指名会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不敢与老师对视,根据学生各种表现,教师就可以找到指名的对象。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面带笑容做出结论:“很好!完全正确,请坐。”当学生对问题不能顺利回答时,教师要变换不同的词句重述问题或提供资料,及时给以提示,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即使学生一字未答,教师仍然温和地说:“没关系,请坐。”不要让学生很尴尬地站在那儿无所适从。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与教师作出评析之前,再作停顿,以给学生自评和补充的机会。最后一般来讲,教师很有必要重复一遍正确答案,因为多数学生的回答要么不够连贯、完整,要么声音偏轻。

五、课堂提问要教会学生学会提问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爱因斯坦曾说过:“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而且还在于它能引导学生敢于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光是由老师单向提问,学生难以摆脱被动学习地位。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例如我校要求教师每一课时都编写预习案,让学生事先预习,完成预习案。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同学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共同探讨,这样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评价。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多鼓励他们, 肯定学生敢问的勇气,树立他们的信心与勇气,再在方法上给予点拨和启发,让提问的同学有成就感。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物理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 篇7

一、物理课堂教学节奏把握的重要性

“节奏, 谓或作或止, 作则奏之, 止则节之。”节奏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 也比喻工作过程的规律。“节奏是一件艺术品中所包含的各种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节拍的变化——而这一切变化一步步地激起欣赏者的注意, 始终如一地引导他们接近艺术家的最终目的中对节奏阐述得更为具体”。所以课堂教学的节奏是指一节课的张弛快慢及具有规律的变化, 它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就算你有很好的课堂内容, 没有了节奏的陪伴也不会有人去欣赏, 节奏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很多学生反映物理学科比较枯燥无味, 感觉物理难学。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是由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理解能力决定的。其次物理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还是规律的发现、概括, 都需要思维的加工, 与一般的思维过程相比较, 在共性之中, 物理学科的思维又有其个性, 强调知识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所以讲授物理应该把握好课堂节奏, 将知识情景弱化。要使我们的课堂有感染力, 能吸引学生, 让学生津津有味地跟随老师的思维听好课,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二、物理课堂教学节奏要把握的要点

1. 利用知识结构安排来设置课堂节奏

教学过程受到学生认识能力的制约, 因而知识结构安排应具有阶段性。在扩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中, 必须考虑到教学的阶段性, 贯彻量力性原则, 有计划、有选择、有步骤地逐步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着力掌握物理知识间的相互关联, 相互制约的关系, 沟通物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将各个孤立的物理知识融合起来, 形成物理知识的有机结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 教师经常设置问题情景,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并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的认知结构, 为学生思维指引方向, 能够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构建知识结构的正确的思维方法。

2. 充分利用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调节课堂节奏

“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 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观察有关的现象, 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要调节课堂节奏不可以忽视实验的作用, 学生的课堂思维是需要刺激的, 所以我们要努力寻找有效的物理实验, 以此来刺激学生的课堂思维, 使之呈高效度的节奏思维。

3. 合理利用教学方法控制课堂节奏

利用教学方法控制课堂节奏要求教师能够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 能够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各种要素, 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如果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乏味, 提不起精神。一堂课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来调控, 教师都必须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 恰当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 从而使教学节奏变化活泼、富有新鲜感,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智力, 提高教学质量。

值得指出的是,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特点作为唯一依据去控制课堂教学节奏, 以致造成课堂节奏单一化模式。总之, 要把握好课堂节奏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积累, 深入探究, 才能更好地掌控课堂教学节奏, 使之服务于教学。

摘要:物理课堂教学节奏要把握要点。首先, 利用知识结构安排来设置课堂节奏;其次, 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调节课堂节奏;最后, 合理利用教学方法控制课堂节奏。

关键词:课堂教学节奏,知识结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礼乐记》.

[2]美国的理查德·泼列斯拉夫斯基.《演技六讲》.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 篇8

一、物理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

现代物理教学中,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过程中, 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直观展示实验过程,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融于体, 调动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学研究证明, 良好的情境使人产生良好的情绪, 良好的情绪使人反应敏捷, 思路阔。单的教学环境, 容易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率低。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了多元化的学习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会有更多感性认识, 增强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2.多媒体技 术能优化 物理演示 实验教学。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实验中, 有一部分是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中, 有些实验药品有毒, 也有些实验涉及宏观和微观领域, 由于受到实验仪器的限制, 无法直接用实验进行演示, 或者可视性差。但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的模拟实验过程, 可减少实验时间, 增强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效果。例如:在研究《气体压强》的实验中, 用水银气压计测大气压, 但水银有毒, 不适合在课堂上直接演示,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模拟, 既可避免有毒物质对学生的伤害, 又可直观地再现实验过程。

二、创设物理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 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 其中包含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 可创设个实验情境:实验装置是个玻璃槽中装水, 水中插上个塑料泡沫片, 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 让几个学生各用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 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很准确, 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 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 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 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 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 可操作性, 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 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 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精心创设物理情境, 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 深入学生的心灵之中, 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 使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所谓独立学习, 是指学生离教师, 甚至离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 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 还是“抱着”学生学习, 既是个教育观念的问题, 又是个教学艺术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学习, 使他们不断地获取新知识。这时, 教学思想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 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过程中, 学生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 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学习、探索。有时, 还要经过段过程, 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 逐步树立正确的认识, 并应用所学的知识, 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 要求自己想通, 在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 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 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 彰显自主学习魅力

物理是门自然科学, 既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社会。中学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的同时, 要克服平常定式思维的局限, 妙用新的规律及方法, 激励学生探讨问题, 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 认识到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首先就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五、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

在教学艺术活动中, 教师的教学能否达到艺术效果, 有赖于教材、教师是否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的高低, 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定的艺术情趣, 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的个重要因素就是审美能力, 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 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仅依靠视觉或听觉, 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心智, 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 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 获得新知识的愉快,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浅谈物理课堂的语言艺术 篇9

周立波和他的脱口秀,也正是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当学习借鉴的主要因素.周立波之所以成功,是他了解并尊重群众的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并在尊重的基础上了解和沟通群众的心灵.这一切,正迎合了我们的物理教学.应此,这也正是每一位物理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风趣幽默,做到恰如其分

在“壹周立波秀”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我们可以经常听到观众的笑声,那是幽默带来的效果.这应该成为我们物理课堂追求的方向.曾经有专家对数千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统计显示,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一栏里“幽默风趣”占到了85%.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幽默能消除课堂上师生的疲劳,能改善课堂气氛,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养成乐观、热情、开朗的性格,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由于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在教学时很多教师都会感到很棘手.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教师能在讲课时运用风趣的语言,恰当的比喻,课堂就会是另外一翻景象.比如,在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时,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说成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我顺势打个比方:为什么我们只能说儿子像爸爸,而不能说成爸爸像儿子.通过这样的小幽默,同学们定会恍然大悟.

二、富有情感,具有感染力

著名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之所以人气飙升,与他颇具绅士的外表和极具感染力的言词有密切关系,这正是我们物理教师要学习的地方,“只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的教育,才起了滴水穿石的作用”,这就是教学艺术陶冶功能.在课堂上讲课语言要充满情感,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同时要结合教师的手势、眼神和声音抑扬顿挫的变化来感染带动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在上面慷慨激昂的陈词,一定会激起下面学生情感的波澜.但很多教师认为,感染力在文科课堂中出现比较合理,在理科课堂中都是理性的东西,没法产生感染力.这实际上是一种偏见.

比如,有位物理教师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是这样开场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大花园,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现在,让我们一起步入一个激动人心的章节——物态变化,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学习,大家的很多疑问都会一一解开!”这是一段多么富有情感与激励的语言,立刻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给整节课的教学打下了一个成功的基础.

三、巧于点拨,重在启发

周立波很善于调动观众的心理,让观众能感应到其中的或快乐、或讽刺,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孔子说过_:“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进行启发、点拨.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使课堂语言和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使学生接受所学的内容,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

比如,在学习“安培定则”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学“安培定则”,然后我给学生总结了这样的几句话:第一步,找右手;第二步,找环绕方向;第三步,找大拇指(N极).就这样,寥寥数语,轻松地打开了学生们的心门,让学生顺利走出迷茫,而且学生学得更为积极主动.

四、运用肢体语言,旁敲侧击

课堂上教师的动作与形态也就是常说的肢体语言,所谓“肢体语言”就是利用眼神、手势、动作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是对教学语言的一个有机补充.恰当的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表达出用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信息,真正能够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壹周立波秀”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周立波诙谐的动作,往往逗得观众哈哈大笑.这就是肢体语言的魅力.

同样,在我们的物理课堂中,稳健、镇定、自信的步伐,慈爱、柔和及些许严肃的目光都会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那就是你对学生的尊重与爱,对学生的信心和鼓励.比如,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时,你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尽量找出回答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对自己的信心和激励,而不会产生畏惧心理.

因此,要成为一名有魅力的物理教师,我们应该善于从“壹周立波秀”中汲取经验,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初中物理有效课堂的实践艺术 篇10

一、课前准备是关键

1.备教材。教师之前要对物理教材有系统、全面、深度的解读。把教材研究得越深越透,课上起来就越得心应手,能把相对复杂的内容引导得越简单、轻松,学生学得越有趣。同时教师要明确课堂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和难点。例如,“内能”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内能的概念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对初中生来说,内能的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而有关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实验较多,在生活中应用广泛,需要很多实例说明。如果把较多的时间花在内能的概念上,就会在改变内能方式的教学上造成时间的不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把内能的概念定位为本节课的难点,而重点放在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上。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热量等概念的关系可在相关练习中加以解决。这样,就可以有充足时间进行改变内能方式的教学,在保证整节课完整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大的主体思考空间。

2.备学生。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首先思考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之后就千篇一律面向所有学生,一份教案用了几年。而对所教学生却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关注,更谈不上什么交流。物理新课标指出:“应重视对学生终生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物理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在课堂准备中要研究学生,分析学生现状,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所以我在上每一节课之前非常注意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确定教学目标,打造有效课堂。

二、课堂实施是重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学生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愿意学,主动学,怎样学,学会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关注学生的言行与神态。在课堂上牢记实现“三个转变”:变输灌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知识单纯传授为学生知能并重;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五个让”:让学生自己观察 ,让学生自己思考 , 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多年来,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 但实际上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按传统的方法在教学实验课中只“调动”学生的手,并未充分“调动”学生的脑。而有效课堂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在教学中,特别要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观察和实验。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认真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认真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在这样的过程中总结、归纳,通过亲身体验得来的物理知识才是理解最透彻的知识,才能对所掌握的知识加以灵活应用。因此,我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格外重视。虽然学校存在教学班级多,实验室和仪器不足的困难, 但应尽所能做到每一个班的学生都能观察到每一个演示实验, 同时都能亲手做每一个学生实验。不仅如此,在很多教学内容中,有一些教学仪器不够理想,教师还经常亲手制作一些简单明了的实验器具, 在很多内容中也经常额外加做演示实验。这样,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兴趣逐渐提高了,对物理知识和规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力求做到:(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创设情境,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关注学生差异,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技巧。(4)注重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培养。(5)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

三、课后反思与学生的作业及辅导

通过课堂上学生的言论与神态表现等活动, 检测学生的作业、测试、课堂练习等,可以了解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掌握知识情况,对课堂出现的精彩点与不足之处加以反思,找到原因,然后针对问题进行补缺。课堂练习可以穿插于教学内容进行,也可以在完成教学后进行。所选题目精而少,具有代表性。既要有助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又要能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课后练习的布置要把握好难度,不能使学生负担过重。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及时解决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此外,我们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如可以对他们加强课后辅导,及时鼓励,分层布置其力所能及的作业,提高其学习兴趣。

追求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篇11

多一些体悟,少一些抽象。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繁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地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具和学具上,可以不必满足于实验室的设备,由教师和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如讲单摆时,我让学生找来细线和小球,每人自制一个单摆观察它的运动。在自制教具和学具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课后做些小实验。如讲“受迫振动”时,我用“米花的舞姿”小实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做法是:把六个涂成不同颜色的米花用线穿起,挂在衣架的横梁上。六根细线每两根等长,最短的挂在中间,最长的两根分别挂在最外面。将一根橡皮筋拉长,从米花构成的弧形的下方穿过,并与米花悬线面垂直。这时用手指拨动皮筋,米花应声起舞。有条件的还可以将米花放在用布包紧的大口径低音喇叭上,当喇叭传出音乐声时,不同位置的米花以不同高度在上面跳跃。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为了巩固公式S=1/2gt2,我在课堂上组织了“手握落尺测反应速度”实验。同学们两人一组,从尺落下的长度知道位移,利用公式计算出从尺开始下落到另一人握住尺的时间,也就是握尺人的反应时间。这个小实验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既动手又动脑,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多一些智慧,少一些枯燥。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和规律都可以用一些对联、口诀、谜语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从生活中和教学实验中搜集了一些对联、谜语应用到物理课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牛頓第三定律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他蹬地,地也蹬他,双方运动为何地没动;我打你,你也打我,等值二力为何你觉疼。横批:说清有奖。于是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解释了这一现象。

还有如:未受外力运动状态永不变,没有摩擦机械能量总守恒。横批:注意条件。这副对联是描述惯性定律和机械能量守恒定律的,朗朗上口,很容易理解和记忆。

另一对联:两球落斜塔双音一响,八马拉半球一声双分。横批:学史奇观。

上联是描述比萨斜塔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下联是描述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一副小小的对联将物理学史上两大实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物理学中物理量数不胜数,物理概念更是多如繁星。我采用谜语的形式以方便学生记忆。如屡教不改——惯性;一对红——赫(赫兹);异口同声——共鸣;闹矛盾——摩擦;景德镇的作坊——磁抄……这些丰富多彩的对联和谜语,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现了由“厌学”到“爱学”的转变,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多一些情感,少一些冷淡。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过,“没有情感上的变化就没有认识的变化”。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这就告诉我们,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调控好师生情感是推动教学双边活动的强大动力,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

一个不容争辨的事实就是,许多学生往往是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由此可见,情感是思维的催化剂,师生情感的良性互动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体会到师生情感的重要性。教师若给予学生多一点理解、欣赏与鼓励,有时,即使是学习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学生也能在良好情感氛围中掌握所学的内容。这就说明学生在潜意识里已接纳了教师,无形之中就接纳了教师所教的学科。

(作者单位:广东廉江市廉江中学)

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12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1. 重点突出, 难易适度

“万山磅礴, 必有主峰”。课堂提问必须寻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抓住重点和难点这个“主峰”, 进行突破, 带动全局。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 寻求关键点, 抓住主干, 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不断地揭露矛盾, 分析和解决问题。切忌不分重点, 满堂提问, 在一些枝节问题上做文章。

2. 面向多数, 以点带面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 然后精选提问对象。面向全体学生是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言, 即要使全体学生的心态处于高度集中和准备回答状态。当问题提出后, 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 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 促使每个同学在心里都拟出一个答案。当自己的答案与被提问的同学的答案不同时, 每个学生就可以自己进行比较思考, 进一步分析或进行修正, 从而加深理解, 巩固知识。

二、提问的语言

提问的语言必须抑扬顿挫, 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必须准确精炼, 让学生听清楚提问的内容和要求。切忌含糊其辞, 模棱两可。

三、提问的内容

课堂提问首先要解决“问什么”的问题。

物理教师要善于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归纳、筛选, 做到删繁就简, 择精选萃, 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 问一问为什么, 求一求所以然。

物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进行提问, 通过对例题的剖析, 达到解惑的目的, 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

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 以培养学生进攻性的学习状态, 应避免引出简单答复的问题, 否则会使学生兴味索然。

四、提问的方式

课堂提问能否获得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么问”。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大致有以下几种:

1. 层递式提问

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提问方法。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 引导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经层层剖析、层层推进, 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登上解决问题的高峰。

2. 迂回式提问

迂回式提问是指先不直接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 而是提出与此有关的其他问题, 然后瞄准时机, 托出要点的提问方法。这种提问能使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讲过光的衍射后, 如果直接问:光发生衍射的条件是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如改问我们常说“闻其声不见其人”, 它所包含的物理原理是什么?课堂气氛顿时活跃, 同时也促使学生能够把声和光加以比较, 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这种弃直就曲的提问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类比式提问

类比式提问是指运用类比来提问的方法。它可以在同种事物或不同种事物之间进行, 也可以在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方面进行, 或同中求异, 或异中求同。这种提问有利于学生认清事物间的相同或不同点, 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能力。

如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两个物理量在引入的过程中有哪些异同点?动量和动能有哪些不同?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有何不同?氢原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和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中 (1) 向心力的来源; (2) 从低轨道转移到高轨道势能动能的变化; (3) 变轨的连续性和跳跃性等都是类比式提问。

4. 连环式提问

将一系列有关问题编在一起, 环环相扣, 依次提问, 使学生把知识依一定的线索编织起来。 (1) 为使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三能级, 可用能量为 (A) 12.09ev的光子。 (B) 13ev的光子。 (C) 13ev的电子。 (D) 12ev的电子。 (2) 大量处于第三能级的氢原子可能发出几种频率的光子? (3) 其中能量最大的光子能量是多少? (4) 其中波长最长的光的波长是多少? (5) 在可见光区域内光子有几种? (6) 在第三能级的氢原子的核外电子要成为自由电子至少要给氢原子提供多少能量?

5. 多问一答式

连续提问多个问题, 这些问题可用同一物理原理作答。这种提问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 (1) 平静的水面上有两条相同的小船, 其中一条小船的船舱中有一人通过绳子拉另一条空船, 如何判断人在哪一条船内? (2) 一个运动的篮球碰上一个静止后的乒乓球和一个运动的乒乓球碰上一个静止的篮球, 发生的情况有何不同。问题各异, 但都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精心设计提问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努力做到:问得准, 问得巧, 问大千世界万般变化;才能启发学生答得全、答得妙, 答出物理殿堂无穷奥秘。

上一篇:调度安全下一篇:任务时间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