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的语言艺术

2024-09-21

物理教学的语言艺术(精选12篇)

物理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

一堂物理课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准备充分,讲述的条理清晰,其语言艺术也是很重要的。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工具。所谓语言艺术,就是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物理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包括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师的举止行动和教师的表情等方面。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其职业的特殊要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和教育素养,其功力和素养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达到物理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就要掌握物理教学语言的特点和讲授的技巧。笔者就物理教学语言的特点和技巧谈谈自己的浅见。

1. 物理语言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所谓科学性是指讲话内容要符合科学原理,不能信口开河,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认真查阅资料,取得科学依据。如牛顿是否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是否真正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自由落体实验?这些目前尚有争论的问题,教学举例中就不要作肯定的回答。

思想性就是教学语言的鲜明教育性。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教学语言,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但要注意的是:思想性应寓教育于知识内容之中,不能附加于知识内容之外。

2. 物理语言要准确性与针对性结合

准确性是指教学用语要严谨,措词要确切,论述要符合逻辑原理,表达要正确,语言要精炼,反对废话。

物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用来表示定义、定理、定律的语句都是十分精炼、确切的,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都不行,语言前后颠倒也不行。例如,在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随便去掉一个(或一些)字就不能清楚地表达定律内容,反之,若硬加进一些字,定律也将面目全非,失去意义。语句中更不能把“反射线”与“入射光线”或“反射角”与“入射角”位置前后互换。

针对性就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如讲到速度,初中学生只能讲平均速度,高一学生可讲即时速度,但不要大量利用“极限”术语,否则学生会茫然不而知所措。

3. 物理语言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启发性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能力引人入胜,有发人深思的余意,使学生的求知欲由被动转入主动。如果学生连学习的主动性都没有,就谈不上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而主动性又常常是跟自觉学习的要求、兴趣及爱好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联系教材内容,说明它与其它学科及与四化建设的重要关系,使学生有非学不可的要求。如火箭与基本粒子的运动都服从于动量守恒定律,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运动都服从万有引力定律,而各种创造或革新都不能违反能量守恒定律,等等。那种简单的“是什么……?”“为什么……?”或“因为……所以……”之类的问题都是毫无启发作用的。

在启发的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直观性,即运用语言的艺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物理过程拟人化,书面文字口语化,也就是说,教学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得深入浅出,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如讲“电压”概念可用“水压”来类比,讲电场可用“重力场”来类比,讲“电磁振荡”则可用“机械振荡”来类比。这种直观性语言能够起到启发的作用。

学生单有学习的要求还不够,教师应经常考虑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趣味性的要求。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坐在那里听教师讲课,如果没有一点兴趣的东西吸引他们,没有一点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激发他们,岂不是活受罪吗?教师应经常用语言的情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向往;可对某些关键的问题不作解答,使学生形成悬念,渴望求得解决,还利用一些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体会探索自然界奥妙的乐趣;而一些名言佳句,如“赤橙黄绿青兰紫”、“坐地日行八万里”、“迅雷不及掩耳”等则直接反映了一定的物理现象和规律,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不过趣味性的语言应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并不是非得逗人发笑不可,坚决反对将低级庸俗的语言和任何不健康的内容塞进教学语言中。

4. 物理语言要有丰富多彩的情感

丰富多彩的情感,既包括情感的内容,也包括情感的表现形式,即不单是教学艺术的运用,而且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它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表达教学内容的自然情感,二是对学生期望的情感,三是对事业热爱的一种体现。

实验证明,富有感情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学生的理智感,促进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这就是“动之以情”的道理。一个情感贫乏、冷若冰霜的教师是不可能把一堂课讲得很生动的。

5. 物理语言要有抑扬顿挫的节奏

演戏要有舞台节奏,教师上课应有课堂节奏,课堂节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课堂上的情绪进行巧妙而灵活地控制与调节。当讲到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之处,语言应放慢,语气应适当加重;讲到疑点时,教师的声调可以提高,尾音适当拖长;课堂秩序出现混乱时,教师不妨有意变换声调,压低嗓门,采取缓和而语重的方式。总之,注意抑、扬、顿、挫的节奏,能加强启发因素,使学生的大脑持续地处于积极而活跃的状态。

检验教学语言是否达到最佳节奏,就要看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是否协调合拍。只有处于最佳教学语言的节奏,学生才能产生听课的最佳思维状态,使“教”与“学”发生共振,达到统一。

6. 物理语言要善于“以姿势助说话”

所谓“以姿势助说话”,是相对于呆板、教条的教态而言的。教师在运用语言技巧的同时,应根据教材内容,辅之以必要的动作、姿势和眼神,这样不仅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和含义,还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发挥学生脑、耳、眼、口、鼻、手、身等和各个感觉器官同时并用的作用,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不过要注意做到举止适中、恰到好处,避免矫揉造作和无目的的手舞足蹈。

总之,物理教学语言的艺术问题,是涉及物理学、语言学、逻辑学、自然辩证法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艺术问题,教学中务必综合应用,方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2

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使用历史教学语言,应该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1.必须准确严谨 这是对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性是指表达的内容必须准确,无任何知识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首先,必须做到内容准确。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为“秦王嬴政”;秦灭六国,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学性的错误二 讲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就绝对不能漏掉个“岛”字,因为,我们平常所说的香港是整个香港地区的统称,它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关于“赔款2100万银元”。如果教师照本宣读,学生可能会把银元和白银混为一谈。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白银“一两”比银元“一元”昂贵,按当时一般比价,一银元大约相当于白银七钱多,那么,2100万银元折算成白银大约1500万两。此类例子很多。比如: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如果在讲鸦片战争时说“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那就违背了历史真实。又如:沙俄是1547~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俄国通称,如果把此前此后的俄国一概通称沙俄,就会被认为不懂历史了。其次,必须做到用词严谨。“五四运动是学生爱国运动”,这句话不能说不准确,但是不严谨。五四运动在其第一阶段是学生爱国运动。但六·三以后的第二阶段,运动已经由青年学生参加的爱国运动发展为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教师以“学生爱国运动”来概括五四运动的全过程,似嫌不妥。又如有的教师把商鞅变法的内容说成:商鞅颁布了四条或三条变法法令。殊不知四条或三条,这是教科书对当时变法内容的归纳,而并非当时颁布变法令的数目。有的教师这样讲:“商鞅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归纳起来共有四点……”就比较严谨了。最后,借用文学语言必须恰如其分。历史学科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它具有质朴平实的特点,不必过多描绘与修饰。但这并不是说历史教学语言不必要和不可以借助语文学科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陆建良、程文伟,《中学历史学科语言文字能力刍议》,《历史教学》.1988年第4期。)。只是说象具有鲜明文学夸张色彩的“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之类的形容词是不应该采用的。而运用比喻等也必须恰到好处。2.力求精练简洁 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因此,教学语言表达要体现精练性,即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课堂上说的话应该是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只有这样,讲课才能丝丝入扣、言必有中。教师从第一天走上讲台,就应该防止出现“官腔”、“训话腔”。一句话一个“啊——”,两句话一个“懂吗”,不断的“这个这个”,无数的“嗯嗯”……会成为一种疲劳因素,在你的语言外壳上蒙上一层尘雾,使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失去它应有的光彩。一些教师养成了说话重复的毛病。而多遍重复,成为蛇足,只会对学生的思维起抑制的作用。只能是在特别重要的地方,或者估计学生有听不清楚的地方,要重复一下。可以换一个说法,从另一个角度再表达一次。当你介绍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苟子时,先说:“荀子和孟子是齐名的。”接着不作简单重复,而是说“苟子和孟子在当时有着同样崇高的社会地位”。精练简洁并不是空洞抽象,历史课堂语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史。有的教师讲课信息量丰富,学生爱听爱学,获益匪浅;有的教师话语内容贫乏,废话连篇,言不及义,含金量太少,必然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损于一堂课的质量。3.务必生动形象 历史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在历史课堂里,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触摸得着祖国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文物遗产,感受得到无数民族精英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我们常说要把历史讲“活”,从语言上的要求来讲,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行为、思想、外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听起来如同嚼蜡,学生并不情愿地听教师讲课,那么,不仅学习效率不高,还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有人形容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听起来是艺术享受,而枯燥平淡的教学语言犹如给学生上“听刑”。因此,对历史课而言,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不是多种方法之一,而是历史教师的一条“基本要求”。下面是几个教学中的实例。(1)讲历史事件,可以选择一些典型进行重点描绘,绘声绘色地把历史再现出来。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中著名的黄海战役时,教师先依据教材对海战过程做出相应的语言描述。随后,展示出邓世昌遗像及“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的图像,并做如下描述。“海面上,硝烟滚滚,炮弹横飞,清军将士为反抗外来侵略英勇奋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大海也为之颤抖。奋战中致远舰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弹药殆尽。为了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管带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吉野号’,以求同归于尽。同学们请看,那高昂的舰首,多像一把刺向侵略者胸膛的锋利的宝剑!这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大无畏精神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战的坚强意志的象征!邓世昌、林永升等人虽然英勇牺牲了,但他们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形象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去战斗!”(2)讲历史人物的思想品德时也要具体形象。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西安事变》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叙述:“张学良带周恩来同志去见蒋介石,张学良说周恩来先生来了,蒋介石一听脸色变了,非常害怕,连说:‘不见,不见’。张学良笑了,说周先生已经来了,你们是老交情,我们是近年新交。宋子文、宋美龄亦在场。周恩来同志进去了,同蒋介石握了手说,我的头是从你的刀底下滚过来的,现在都不说了,一致抗日吧!蒋介石很狼狈地说,我后悔了,杀人太多了。这时,宋美龄圆场说,算了吧,以后不剿共了。蒋介石当时难过得哭了。”这一段生动的叙述,把蒋介石的狼狈心虚和周恩来的磊落豁达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勾画了出来。(3)对于各种文物、建筑、生产工具或景物的讲述,要尽量给以声、色、量、质等方面的具体说明,这是生动具体、形象鲜明最基本的做法。如讲万里长城,不能只是“工程浩大”一句结论。有的教师这样讲:“用造长城的砖石土块筑成一道高两米半、宽一米的长堤,足足可以绕地球一周。如用来铺筑一条宽五米,厚三十五厘米的马路,可以绕地球三、四周。”这样讲具体形象,学生对长城的工程浩大便有了一个真切的感受。(4)要想使语言生动,富于变化,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①教学语言要口语化,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口语化意味着通俗。有首顺口溜说:“深入浅出叫通俗,浅入浅出叫庸俗,深入深出犹可为,“浅入深出最可恶。”可资借鉴。②教学语言要幽默。情感型,或者称为美感型的历史教师无不乐于在自己的教学风格中注入幽默的基因。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劳和痛楚。”高水平的幽默往往是教师为人师表的人格优势和语言艺术嫁接的产物,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③要适当穿插典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穿插古今中外人物典故,以发挥形象思维的力量。例如,讲德意志宗教改革时,为了揭露天主教会出卖“免罪符”的欺骗性和僧侣阶层的愚蠢,可补充罗马教皇特使和一个强盗相遇的故事:“一天教皇的特使铁哲尔在路上和一个强盗相遇,强盗虔诚地问他:‘如果抢了僧侣,是否可以得到原谅。’铁哲尔答应他‘可以得到原谅’。于是他也买了一张免罪符,而把铁哲尔本人抢得精光”。但应该注意的是要目的明确,运用适当。下面这位老师的教训应该记取。有一位历史老师,口才很好。他上课时,引入大量的历史故事中的精彩篇章。学生爱听他的课,盼着上他的课,甚至把他当成了“说书人”。他一上台,学生就在下边说:“来一段儿,来一段儿!”但是一到历史统考,许多学生不及格。学生平时光乐于听故事,一些基本的历史事件、年代、人物等都没掌握住。复习时老师也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纳,遂造成这一结果。显然,这位老师只追求教学生动形象、精彩热闹,而违背了运用教学艺术的宗旨。④要使用多种方法。讲解叙述应尽量使用各种方法让语言形象化,描物状人,有声有色。可以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例如把中英《南京条约》中的“开放五日通商”比喻为中国大门上打开了一个窗孔,随着窗孔的打开,外国商品开始大量倾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就此开始解体;“割让香港岛”好比在祖**体上割肉,中国的领土完整从此遭到破坏;中英《南京条约》就像毒蛇一样缠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它又像血吸虫一样吮吸着中国人民的血汗。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也记得牢。有一教师在讲元代海外贸易时提到了泉州的六胜塔,作了如下比喻: 六胜塔风采非凡,它连接蓝天和大海,高峙耸立,犹如一把宝剑直插云霄,以明方向,以指津梁。它灯笼高挂,犹如一把火炬在熊熊燃烧,指引千帆夜竞航。它是归帆者胜利的希望,它是元帝国繁荣的象征。4.充满情感色彩 要充分发挥历史课堂语言的魁力,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还要充满情感色彩,以求声情并茂,动人心弦。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理念上而且要从感情上分清敌与友、是与非、爱与憎,所以语言的情感色彩是很值得重视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靠空洞的说教、枯燥的一二三

四、甲乙丙丁、几条杠杠、几句结论来灌输。瘦骨嶙峋、缺血少肉的历史课,只能把学生“累死”,既不能把学生带进几千年前、几万里外的历史现场,更谈不到触及灵魂、感人心弦了。因此,历史教学语言的情感色彩当与具体形象的讲解相结合。例如讲圆明园被焚毁时,教师就应使用控诉性的语言和采用悲愤的语调:“侵略者焚毁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100多里,笼罩在整个北京上空,长久不散。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蚀一样。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悲痛和气愤,而强盗们却在歇斯底里地狂呼:‘此景奇伟!’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英法侵略者焚毁了。”教师通过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无比憎恨。另如,讲述李大钊就义,若照本宣科,只有短短一句,不可能收到理想效果。但如果教师饱含激情地讲述一下李大钊在绞刑架下大义凛然地演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将得到光荣的胜利,你们杀人是毫无用处的!”这将会在学生心灵中激起巨大的震动,必将对李大钊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铭心刻骨,难以忘怀。那么,怎样增强语言的情感色彩呢?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不要生拉硬扯,脱离教材内容另讲一套;不要堆砌形容词,故作惊人之语;不要为增加情感色彩而添加情感色彩甚至用低级趣味的语言刺激学生。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著名特级教师刘宗华说得好:“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辨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于色。”“言为心声”,言语中自然表露的情感更为真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表现了将士们准备追歼匈奴的豪情,“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达了王安石除旧布新的激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传递出李清照别离丈夫的愁情思绪。这是我们必须记取的。5.富有时代气息 历史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时代气息。历史课堂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语。相反地,倒是应当引用古人说过的原话,古籍上记述的原文。但是,古代史课堂上引用的古文,世界史课堂上出现的外语,不宜长篇大论。必要引用时,要作解释。引用原语原文应注意两点:(1)要用在要害的地方。如林则徐禁烟到达广州时,对各国在华商人表态:“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一句话,把林则徐这位爱国大臣坚决禁烟的态度、性格和风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时,引用一句希特勒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便暴露无遗!(2)要短小、浅显。如汉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短短二十二个字就把削藩的必要性阐述得深刻透彻,却又浅显易懂。如果引用的原话原文内容虽属要害,而文字艰涩,寓意费解,教师为了引用要作一大段解释,就不宜采用。有的教师担心引用原话原文会增加难度,其实,有时候引用一句原话、一节原文,看似增加了难度,但却加深了时代气息,简化或者概括了教材内容,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巩固。如讲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时,教师在讲汉军打败匈奴以后,一句“从此漠南无王庭”,就能唤起学生一串联想:汉军打败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长时间里,匈奴贵族不敢再带兵到蒙古大沙漠以南骚扰,从此大漠以南再无匈奴单于的王庭,西汉北部边郡得到了安定。原话和原文的引用能渲染时代气息,鼓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相应的提高。6.关注体态语言 历史课堂教学运用体态语可以强化口头语言的表达。因此,应该重视体态语言的使用,使其与口语配合、互补,相得益彰,以期收到更好的整体语言教学效应。运用体态语主要有以下方面:(1)课堂手势语:以手势助说话,把学生带入“角色”,对组织教学和增强教学效果十分重要。教学手势的设计根据教学内容来展开。(2)课堂眉目语:教师要讲究课堂眉目语的设计:一是课堂目光分配。二是目光的运用。(3)课堂表情:课堂表情一要根据教学内容变化作相应的变换。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作相应的处理。(邝丽湛著,《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页。)总之,运用体态语都要为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服务。

谈中学物理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3

一、语言的科学性

物理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自然科学,它的原理、概念的给出都是异常严格的,一些结论的推导也是十分严密的。这就要求物理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而科学性又主要体现在准确性、精炼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上。

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教师使用的专业术语一定要正确。物理中有一些物理量,例如:“速度”与“速率”、“动量”与“冲量”、“频率”与“角频率”等,虽然它们字面上很相似,但却具有不同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引用这些物理量或物理名词时,一定要准确,不允许有丝毫差错。此外,语言的准确性还要求我们用词要准确,例如对于公路上急驰的汽车,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它是运动的,而应说以地球为参照物时,它是运动的。再比如,在讲述电压的定义时,不能说成“电场中任意两点间电压的数值等于在该两点间移动正电荷电场力做的功”,而应强调说明,是“单位正电荷”。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也要避免用“也许”“可能”“可以想象”这类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甚至主管臆断的话。

语言的精炼性是指言简意赅,也就是说在讲课时要求我们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切不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否则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讲课时要避免说些与主题无甚关联的话,当然更要避免说空话、套话,甚至不着边际的废话,要力求语言简洁明快,做到有言必中,只有这样才能“针针见血,丝丝入扣”。

语言的逻辑性是指阐述、论证问题要严密周详,无懈可击。例如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从已知到求证到推导,一步步,一层层最终得出结论,这样,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内容,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的系统性是指语言表达层次分明,有条理。不能颠三倒四、语无伦次,要运用适当的语言使所讲内容前后衔接,这样便于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

二、语言的启发性、生动性

物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抽象、枯燥,再加上部分教师习惯于注入式教学,使学生觉得物理难学,进而产生厌倦情绪。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物理教学时,要因材施教,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语言的启发性、生动性。

启发性是指利用问题或通过事例的阐述,使人联想,有所领悟。教师讲课时,可在适当的时候,用恰当的语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解《电压》一节时,就可开门见山地提问:“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电荷为什么要定向移动?”学生听后无法解答,由此产生困惑,进而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样一来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教师在运用启发性语言时,首先要注意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且要善于设“疑”,使学生处于想弄懂又弄不懂,想说清又说不清的状态。其次要注意表达的含蓄,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培养学生自己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要想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还需要我们所运用的教学语言具有生动性。那么怎样才能使语言形象生动呢?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典型材料说明抽象的理论,把抽象的东西与具体的东西联系起来,可使教学语言生动具体。例如,在讲光的折射定律时,可以用“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折了”“盛水的碗看起来变浅了”等日常实例来加以说明,语言就变得生动有力了。另外,还可以运用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引起学生联想。例如,在讲“加速度减小,速度却在增加”的问题时,好多同学对此难以理解,这时,就可运用比喻,把“加速度”比喻成自己每月向银行存的款数,把“速度”比喻成自己在银行的存款总额。当每月存款逐渐减少时,银行内的存款总额却在增加。这里运用一个巧妙的比喻,就把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在举例或比喻时,要注意避免牵强附会和生拉硬扯。

三、语言的教育性和机动性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应的教学语言要文雅、纯洁、有分寸感,切不可说粗话、脏话。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经常为学生介绍现代科技新成就,新发明,新创造,以及这些成就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如原子核的开发利用,航天技术与人造卫星等,激发学生奋发学习。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讲述一下物理学史以及中外物理学家的故事。例如,在讲《放射性同位素》的时候,顺便讲一下居里夫人的故事,从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热爱和平,不为金钱所利诱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愿望。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好的,设计好的。一般来说教师都按预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讲解。但有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课前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对教材的处理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不当之处,以及课堂出现突发事件等。因此设计的讲授方案也就可能不尽完备。这就需要教师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教学语言,对学生迷惑不解的问题,要及时改变计划,或重复几句,或换一种叙述方法,或通过举例、比喻加以说明,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步起来。

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探究 篇4

1 教学语言的激励艺术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在将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努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 不但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而且接受信息的速度非常快。不管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都很关注, 因此,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都显得很重要。不少教师常常在学生答不出问题时, 不及时激励学生, 而是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躁的情绪只会使学生更紧张, 甚至思维停滞。这会使学生遭受失败的体验, 从而情绪低落, 课堂教学气氛沉闷, 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当学生尤其是“差生”答对问题受到表扬时, 他们会激动不已, 整堂课都会昂着头, 目不转睛地盯着教师, 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 对学生来说犹如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特别是对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在课堂中, 教师一句无意的评语, 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 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比如当有学生被提问时, 答案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 可以亲切和蔼地对学生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 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 换一个角度想想, 或许会有新发现的。”然后对全体学生提醒说:“大家也好好想想看, 其实这个问题如果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就会变得很简单。”这时, 那位学生也许会成为第一个抢答者, 其他学生也会纷纷踊跃思考。因此,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看着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 教师要耐心地铺路搭桥, 以激励、引导学生找出答案,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回答正确时, 教师适时表扬, 激励、引导学生朝着目标前进。这样, 我们就会在教学中看到学生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听到学生的欢声笑语。

2 教学语言的情感艺术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交流, 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教师的每一句话语, 每一个表情, 都会让善解人意的学生心领神会。如果教师向学生发出的教学信息不真诚, 那么就很难激活学生审美心理感受中的情感功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自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 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被引发出来。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 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及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 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 使学生为之所感, 为之所动, 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 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只有情深意切的教学语言, 才能像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 触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心灵的颤动和共鸣, 叩开学生的心扉, 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拨动学生微妙的审美情思, 使其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应善于捕捉适当的教育时机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自始至终都能以一腔热忱面对自己的学生, 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增强师生间的亲和力, 注重带着感情去教, 满怀深情地讲, 时而慷慨激昂, 时而和风细雨, 真正做到情动于衷且溢于言表, 所教的课, 所讲的道理, 就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教学的共鸣, 而且这样学生也乐于接受新的知识, 正是“亲其师而信其道”。

3 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艺术

《学论》说:“君子之教, 喻也。”教师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 可以帮助学生在大脑里形成表象, 有利于学生把知识同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知进行联系和想象, 进而深刻地理解知识。生动形象的语言, 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能使学生产生“闻其声如见其人”、“听其景如临其境”的感受, 使教学内容中的抽象知识具体、形象起来。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运用恰当的典故、生动的比喻、形象的事例、诙谐幽默的语言, 这样可以创造一种寓教于乐、妙趣横生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上课时情绪高涨, 课后仍回味无穷, 在愉悦中学到知识, 学起来欲罢不能。如用鲁迅曾说过的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 而是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事例, 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理论, 化抽象为生动, 使学生不但容易懂, 而且记得牢。

4 教学语言的幽默风趣艺术

俗话说:“话有三说, 巧说为妙。”幽默就是一种巧说, 恰当使用它可以成为课堂的催化剂。教师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以声引人, 以情感人, 既能弥补教材趣味性的不足, 又能传情达意, 调节课堂气氛, 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境界, 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内化知识中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既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也是一种教学的风格, 它能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 引发学习兴趣, 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 振奋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和开朗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使原本生硬的课堂在宽松的气氛中得到舒展。例如, 一位物理教师在讲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时, 学生一开始对这深奥的知识难以理解, 教师就做了这样的解释:“如果你和一位美丽的姑娘坐在一起一个小时, 你只觉得坐了片刻, 但如果你是坐在一个火炉上, 虽然你只坐了片刻却像坐了一个小时, 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意义。”这位教师用了一个形象、生动、幽默的比喻, 把“片刻”一词讲解得非常生动、鲜明, 教室里不时传来笑声, 一节课很快过去了, 教学效果非常好。

5 教学语言的启智导学艺术

有人说过, 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 好的教师讲解, 优秀的教师示范, 伟大的教师启发。教师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其教学语言要有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师的语言要机智灵活、因势利导、以变应变。教师一句启示性的话, 能使学生茅塞顿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语言去启发和引导学生, 比如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畏缩时,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大师的学问是他头脑中固有的呢, 还是学来的?世上有没有一个一学就会、从来没有在学习中遇到过困难的人呢?”这样一说,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信心鼓励起来了, 也许还会影响他一生。蒉

摘要: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形式。从教学语言的激励艺术、情感艺术、生动形象艺术、幽默风趣艺术、启智导学艺术5个方面, 对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进行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5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之论,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也同样体现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1)反之亦然。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出现了以下种种严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怪异现象:语音不准、方言迭出;街言巷语、絮絮叨叨;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凡此种种,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忌,是必须下苦功夫戒免的。

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主要应注意以下艺术技巧:

一、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二、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三、言之有启,循循善诱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四、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五、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六、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用韦志成先生的话来概括就是,“归纳起来,主要由‘四美’:

1、音美,要讲普通话;

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

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

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2)但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这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3)

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语言艺术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全体学生能否从始至终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堂艺术技能,将每堂课设计成有争论、有趣味、有思想、有训练的丰富天地。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像李燕杰老师说的: “课堂教学必须有小说般的高潮、喜剧般的激情、相声般的幽默。”要达到这理想的目标,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运用语言艺术服务于数学教学之中。

一、情感——教学语言的血液

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心理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对教育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就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学科,带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在教学活动中将起重要作用。相反在教学语言里,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

表情是无声的情感语言,一个演员靠丰富的表情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数学教师也可以利用表情在三尺“舞台”上,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数学概念,理解和应用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上课了,平静地扫射全场,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然后用关切、柔和的目光给学生以希望,用和蔼微笑的面容给学生以信心。教师流动着炽热情感的表情,会使“台下”一张张稚气的脸露出兴奋和喜悦。

二、生动——教学语言的活力

常言道:“一句話匏把人说笑,一句话也能把人说恼。”可见,语言的效应,数学教师的语言,更是举足轻重,充分发挥语言艺术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否则适得其反。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准确、具体、生动形象,应随教学内容抑扬顿挫。引入新课时要用联想、启发、寻觅性的语调定义和公式的建立,要用轻快喜悦的语调强调重点时,要坚定不移,落地干钧。语言要流利简练,音量要适中,既要注意严谨的科学性,又要通俗易懂、风趣、幽默。

例如:在讲乘法公式(a+b)z时,有些学生总是记不住,强调了多遍,还是有误。后来,我就编成口决“你平方、我平方、你我二人站中央”使用这样的语言效果很好,使学生终身不忘。

再如:讲解对数运算时,教师首先设问:同学们 猜想一下,将一张纸对折50次,会有多高?学生纷纷议论,会有几本书摞起来高?“再想高点”,“难道有几层楼房高?”学生大胆冒然地说,教师自信地,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对数运算,学生哗然,学习兴趣倍增,求知欲更强,教师在一片惊讶、渴求急于得到知识的目光中进入教学。

三、简洁——教学语言的本色

简洁的语言要求用比较少的语句表现比较丰富的内容,而没有多余累赘的部分。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对问题越是理解得透彻、深刻就容易抓住问题的实质、一语中的相反抓不住问题的 实质,重点重复罗嗦,名词术语一大堆,但学生就是搞不清主要脉胳。这样容易让次要的东西掩盖主要事实,简洁的教学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深度。

四、严谨——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教学过程的数学教学语言应科学严谨 数学是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数学语言能力既是数学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它各种数学能力的基础,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有重要作用。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矗一方面,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不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的。离开了数学语言严谨与科学性,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注意数学语言,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在各种能力中,逻辑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什么样的思维依赖于什么样的语言。具体形象语言有助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严谨缜密、具有高度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则是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液”。

注重数学语言的科学与逻辑性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一个问题能清楚地说一遍,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推理和论证的过程,正确地理解题意,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寻找已知条件,分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有关知识的映象,解题判断的形成,直至解答过程的表述等,处处离不开数学语言。

五、教学语言的表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从我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周围教师的教学效果发现,语言艺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教师对所教授的学科必须具有相当的知识素养,才有可能去传道授业解惑,一定的知识水平是从事教育的基本条件,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但是,知识渊博的人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简单的说是或不是。

知识渊博对教学是肯定的,它能用深刻的见解充实学生的头脑。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有的教师在专业方面造诣很深,著述很多,但教学效果并不好,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于教学效果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教学技能。而教学技能重要的一项,就是教学语言的技能。教学实践证明,要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就是巧用语言艺术的能力。

总之,我深深的体会到语言艺术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希望和同行们共同探讨,使我们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卞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MI.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2]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5).

浅谈物理教学语言的艺术特征 篇7

一、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内容的精、简、活决定了物理语言的高度概括性和科学性。物理学语言的确切、适度、简洁是物理科学自身的需要,也是物理思维逻辑性的直接体现,它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准确的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的进行推理,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概念,都会给学生思维造成混乱。

首先,物理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用词准确、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锤炼准确、使语言精炼上。因为语言是思维和客观的反映,是一切物质概念和规律的外衣,只有用科学性的语言才能逼真地反映客观真理。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把握住物理语言与自然语言的区别,不能乱用自然语言中的词语来代替物理语言。例如,说“某物体50公斤重”,这在自然语言中和重量似乎相同,可以通用,而在物理语言中就表示不同的概念,不能互相代替。“公斤”是质量的实用单位,质量和重量虽有联系,但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应说成是“某物体的质量是50千克或50公斤”。更不允许出现任何“好像、肯定、大概”等之类的模糊语言。在物理定律的描述中,经常会用到“在……范围内”、“在只有……下,才……”等关联词语,在教学中应准确地严格区分它们的含义。对此教师要运用自如,还要让学生掌握运用。例如“在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的条件下,物体的机械能才保持守恒”,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在……下”,而要反复突出强调“只有”、“做功”二字,更不能省去不用。

其次,教师应根据教材要求、难点和关键,做到思路清晰明确,建立起物理学科的词汇“储存库”,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有生命力的规律词语,加强记忆力。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好一条思路,安排好课堂情节,使学生在“一波三折”中得到最大的收获。如光学部分内容比较丰富、抽象,但可把它归结成一句话:“一个公式、二个定律,三条光线”,将这一、二、三的来龙去脉讲清讲透,各种类型的题目就会迎刃而解,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在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做到用简洁的物理语言讲课,用简练合理的最优方法解答习题,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样做,使学生能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抓住问题的关键,简洁地回答问题,如“成熟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面,而天上的星星却掉不下来”,简洁的回答是“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又如“海市蜃楼与沙漠蜃景是怎样形成的”,简洁的回答是“由于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原因”。

二、生动、形象、传神,具有启发性

物理公式、概念及定理的抽象化,是增加学生学习物理难度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尽可能把抽象的知识讲得具体、形象、能够联系实际,通俗易懂。准确、通俗的语言既能清楚地阐述教师的思维,又能为学生所理解并易接受,而且要象磁石般的引力那样吸引着学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是物理教师语言的基础和前提。即从具体实例出发,用对思维和感官有启发性的声形并茂、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抽象概括,充分展示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可采用项羽和将士们比力气的例子:楚霸王为了选大力士,命众将军坐在椅子上,看谁能用手把自己举起来。教师这样一说,同学们就会各自手搬凳子试图托起自己,结果和项羽一样,不管你用了多大的力气,大家还是坐在原地。最后得出“楚霸王决不能举起自己”。这就很自然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能单独存在,项羽托椅子的力和椅子向下拉项羽手的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另外,生动的物理语言,还表现在教师应当把学生的联想或想象调动到教师所讲授的事物之上,使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要注意以诱发的手段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独立的感受与思维提供条件,指引方向,由浅入深,由易入难使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力能充分地活跃起来。而且教师也要讲求教学的节奏性,一堂课,也像一部作品一样,是和谐而有节奏的。在内容的难易安排上,要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在讲授的情绪与速度上,要疏密得当,有张有弛;在教学的方式和结构上,应是多变与新颖等等。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增强理解和加深记忆。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从而准确地表现教师的思维,达到教育、启发学生的目的。而那些枯燥乏味、呆板单调的语言,则会成为抑制学生听课情绪的信号,增加学生思维的疲劳。

三、选材精当、合适补充,具有教育性

教师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靠得是言传身教和为人师表。因此,同样的话,同样的事例,由教师讲给学生,就必须考虑该怎样讲才能点燃学生心灵之火,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首先,作为一名物理学科教师很好地将爱国主义贯穿在自己的教学中,避免生搬硬套和单纯的说教。比如现代物理学家几乎为洋人所垄断,定理定律的奠基人多为外国学者,所以光讲外国学者如何如何,这对长国人志气,实为难题。因此要想办法寻找与外国科学家有关的中国学者,因我国也有众多的国际大物理学家的弟子,如原国家科协主席周培源是爱因斯坦的学生,原江苏省物理学会理事长施士元是居里夫人的学生。这样,通过讲述外国科学家的丰功伟绩,交错讲述包括我国学者的潜在贡献,既传授了物理史知识,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爱国使命感。

其次,根据教材内容和物理学家的贡献适当介绍一些相应的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勇于探索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如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为报效祖国,不惜优厚的待遇,冲破种种阻挠历经整整五年才回到祖国,对中国的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作出了巨大的开拓性的贡献。居里夫人为纪念自己的祖国将她发现的一种元素命名为“钋”。同时还要通过一些分组实践活动,运用互动互助的行为导向法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因为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发展起来的。正如宇宙飞船能安全从太空回到地球一样,那是众多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再次,渗透一些历史的和现代的物理知识,在适当的地方开设一些“窗口”可以引导学生向窗外的世界望一望,那怕仅仅是一瞥,都会开阔他们的眼界,让学生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科学的强烈欲望,还可以促使他们从小立志为科学献身。如通过“泰坦尼克”号至今还沉睡在大西洋彼岸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白它不仅仅是表达了《我心永恒》的一段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对那艘在当时最大、最豪华,而且也是第一次出海就失事的世界巨轮产生的疑惑。为了寻找1912年在大西洋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和船上的珍贵财宝———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寻宝探险家布洛克除发现一些坚守岗位的乘务员遗骸外,还从沉船上打捞起一个锈迹斑斑的保险柜,不料其中只有一幅保存完好的画……一方面体现了船上所有工作人员格尽职守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告诫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大西洋海面冰山移动的时空观是造成此次巨轮沉没的原因。

四、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巧妙有机地结合,具有直观性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高度集中概括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量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即运用语言和图像、模型等非语言手段有机结合的形象化物理语言,采用多媒体立体化教材和相应的课件,以及可以帮助学生互动、自学的网页,把抽象的物理问题转化为形象直观问题,从而使学生便以观察、思考、理解和记忆。

在物理教学中,积极发挥形象化语言的作用,充分运用图像、图片、模型即演示等辅助性手段,会对学生改变单一的思维习惯,拓宽思路产生积极影响。如用电力线来描述电场,用磁力线来描述磁场,用发电机模型来演示交流电的产生等都是为了增强形象直观性。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一些电教媒体原理教学手段,有水到渠成之效。有许多物理概念比较抽象,运用电教媒体动画可化抽象为形象,突破难点。例如“波的干涉”这一概念就是一个教学难点。首先,用《振动合成》投影片,从振动的合成讲波的叠加和波的不相干性,让学生深刻理解波的干涉演示,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用线叠波纹投影片化动为静,将干涉现象停留在银幕上,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用《波的干涉原理》投影片讲干涉现象的产生。最后,用红绿两色互补原理制作的《波的干涉图样》投影来讲解稳定干涉的条件。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而且能够深刻理解波的干涉的概念。

总之,语言是人类生活中最难得可贵的一种艺术和能力,特别对教师来说,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教师若没有好口才,就像鸟儿没有羽翼。但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更要认识正确运用学科语言进行教学的重要性,克服自己随意性的语言,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应该严格自我要求,加强自身训练,努力提高物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从而使物理教学力求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形象性和教育性。

摘要:语言是教学的工具, 而教学语言又是一门艺术。物理教学语言是教学语言与物理学科特点有机地结合, 它不仅要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而且要有启发性、教育性和形象性。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语言,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张世忠.物理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邵守义.实用语言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8

1、语文教学要使用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言。

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 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 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 绘声绘色, 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意识, 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 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 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 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 学会写作, 从中获得知识。

2、语文教学要使用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语言。

知识的传授和掌握, 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 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 要求语文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 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 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 句句紧扣, 层次清楚, 重点突出, 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 论证严密, 立论有据, 不以偏概全。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 要求语文教师选字用词要科学无误, 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和准确, 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 才具有美感效果, 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 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或障碍, 妨碍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剔除颠三倒四的罗嗦话、无关紧要的两可话、牵强附会的题外话、不着实际的空洞话、不合语法的半截子话。

3、语文教学要使用充满情感, 富有节奏感的语言。

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 是指由语文教师内心的情感引起语言快慢急缓的变化, 并和语言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结合, 融为一体。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不能随意而发, 也绝非矫揉造作, 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内容, 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同样, 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也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控制和调节, 不能为了节奏而节奏。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的节奏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达到启发性的教学目的。

4、语文教学要使用恰如其分, 氛围营造的语言。

浅析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篇9

一、教学语言要具有准确性

教学语言是从事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准确精练的语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性。对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把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讲解准确、清晰、无误。如果教师的语言模糊不清,或者模棱两可,叙述、讲解重复啰嗦,常常会让学生理解困难或造成错误。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严密,言简意赅,用简洁、明快、流畅的语言把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表达清楚,使学生真正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二、教学语言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逻辑性主要指准确地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也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教学语言必须合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证明必须具有逻辑性。教学语言必须简短明快,语速的舒缓急促、语调的轻重缓急,都应受制于教材本身的逻辑性。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思维的顺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逻辑推理,做到讲授深浅适中,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教师还要注意教材前后内容的逻辑性,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以便于学生理解教材。

三、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主要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思维能力,一般使用在课程的起、承、转、合处,或者使用在设疑、激疑、析疑和质疑处。就技巧手段而言,多使用设问、反问、比喻,致力于点拨、点燃、引导、引发。要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就必须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促使学生思考的动力就是使学生认识到各种概念、法则、定理等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启发诱导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学时教师要多运用类比、联想、讨论、转化等方法。教师讲解时要注意把握语速的节奏,根据问题的难易深浅,快慢要适宜,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

四、教学语言要具有生动形象性

数学知识比较枯燥、抽象、难理解,为把不易理解的概念、定理、法则和公式变得简单明了,使单调乏味的知识形象化,把抽象思维化为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风趣、活泼的语言或形象的比喻来表达描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五、教学语言要注意简洁、明快性

教师的语言除了具有准确、清晰、流畅、生动形象外,还要注意用简洁、明快、富有优美节奏感的语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征、理解水平和面部表情,适时调整讲课的语速、声音的高低、语调的缓急。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数学语言、术语、符号、公式来表达有关的内容,要善于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总结归纳教学内容和解题方法、技巧、规律,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化,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语言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在某个概念、定理、法则、例题讲解完之后,或者练习、小结、阶段性总结、复习时,教师要注意用高度概括性语言适时归纳总结。教学语言应力求简洁、凝练,这样能使学生抓住知识的本质和属性,提纲挈领地理解,掌握问题的实质,把握主要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横纵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总结解题规律,积累知识经验。

七、教学语言要注意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的有机结合

造成学生数学成绩下降,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几个关键内容大致是列方程解应用题、几何的引入、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解析几何等。学生之所以感觉到学习数学难就在于对数学基本概念、几何图形语言的理解存在障碍。如何把数学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要密切关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表述是否存在偏差,对几何图形的语言理解是否全面透彻,是否有遗漏重复现象。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用精准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逐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浅谈教学语言的艺术品质 篇10

关键词:现代课堂教学,教学语言,艺术品质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实施教学任务所使用的语言, 有着无形的力量, 会使师生在交互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学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教学用语, 它的对象是学生, 性质属口语。就课堂教学用语来说, 教学语言有时不像文学语言那样文雅华贵, 而以真理般的朴素见长;不像相声语言那样调谑逗趣, 而以清楚明了著称;不像舞蹈语言那样热情外露, 而内蓄深情……教学语言有它独有的艺术品质。

教师在设计教学语言时除了要服从教学目标, 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对其中蕴含的感情有强烈的感受之外, 还必须遵循教学语言的规律, 体现教学语言的艺术品质。

一、教学语言要具有规范性

每个国家的语言因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而差异甚大。就我国来说, 广东话与北京话相去甚远, 上海话与四川话大相径庭, 即使是同一个市县, 其语音也不尽相同。在教学中, 不少教师的语言因地域不同而“入乡随俗”。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除少数民族地区外, 各地区应积极推广普通话, 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 又可使学生得到正确的发展。因此, 教师的语言要规范, 不仅要学会使用普通话, 而且在选词造句上要符合语法规则, 读音表意要力求准确、清晰、富有条理性, 避免含糊与晦涩。

二、教学语言要具有准确性

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课堂教学语言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科学知识本身是严密的、系统的。各学科都有严密的结构, 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要靠讲授的科学性来实现, 语言的科学性就要求语言准确、严密。

1. 表述正确。

就是教学语言对教学内容的表述要正确, 不能出现错误。例如:语文教师说:“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就是一个病句, 犯了前后矛盾的错误。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 不应使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 对概念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表述明确。

2. 外延周密。

就是教学语言对概念的界定要周密。教师在组织教学语言时, 要尽量想得周全。在教学中, 有些教师由于思维不严密, 其语言经常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如在评价学生时常常会说:“凡是成绩好的, 都是勤奋好学的学生;凡是成绩不好的, 都没有好好学习。”学生成绩的好坏, 虽然与学生是否勤奋有关, 但没有绝对关系, 不能等同。语言的周密来自于思维的周密。我们在组织语言时, 一定要周密思考、反复推敲, 如果能养成周密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语言自然就能周密、严紧。

3. 选词恰当。

这是教学语言准确性的关键,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锤炼, 使之最恰当、最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 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 非发现这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就像法国小说家福楼拜要求他的学生莫泊桑那样, 要用唯一的形容词来形容事物。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 要表现它, 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 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 唯有一个形容词。

4. 语意明确。

就是教学语言表达的意思要清楚明白, 做到语流通畅、衔接自然、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在教学中, 有些教师讲话时语意表达不明确:该停顿的地方没有停顿, 不该停顿的地方却停顿下来, 说话结结巴巴, 前言不搭后语。学生听起来很费力, 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5. 语言具有逻辑性。

教师语意表达不明确的现象, 归根结底是其语言缺乏逻辑性。有一个故事:有三位科学家从伦敦驱车前往爱丁堡。透过车窗, 看到路旁有一只黑羊, 于是科学家们议论开了。天文学家说:“多有意思, 苏格兰的羊是黑的!”物理学家反驳说:“你的论断不对, 应当说, 有些苏格兰的羊是黑的。”逻辑学家仍感不妥, 纠正说:“我们只能相信这一点, 苏格兰的羊至少有一只并且至少它的身体的一面是黑的。”语言的准确来自思维的准确。可见, 为了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应当学点逻辑。

三、教学语言要具有简洁性

简洁, 是教学语言的一种重要品质, 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的有限性, 讲得不简洁, 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丧失学习的兴趣。

简洁, 并不在于说得少, 而在于说得精。于漪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出:“重锤敲打关键词句, 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教学中要把握它们, 引导学生重锤敲打, 照亮学生的心灵, 引起他们的共鸣。例如, 《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有一段写道:“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 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 时而缓, 时而急, 溪声也时时变换着调子。”教学时应抓住“迎着”一词重锤敲打:

师:“一路迎着溪流”这句话中“迎着”可以换成哪些词语?

生:“迎着”可以换成“沿着”“顺着”。

师:那么, 叶圣陶爷爷为什么用迎着呢?

生: (思考片刻) 因为溪水是从山上往下流, 而叶圣陶爷爷是从山下往山上的双龙洞去, 溪水流的方向与叶圣陶爷爷上山方向正好相反, 所以用“迎着”。

师:对!这个“迎”字写出了溪水的方向。

生:读了这句话, 特别是从“迎”字上, 我觉得溪水很活泼。

师:你的回答很有新意, 也很有道理。你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具体说明你的观点吗?

生1:我找的是:“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 时而缓, 时而急, 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溪水顺着山势的高低起伏而流, 因此, 溪流的水面一会儿宽, 一会儿窄。于是水流的速度一会儿缓慢, 一会儿急促。溪流好像在跳舞。它一会儿动作舒缓, 一会儿又蹦蹦跳跳, 它用活泼的舞姿来迎接游客。

生2:溪水流淌的声音时高时低, 不时变换调子, 它好像在唱着歌, 用美妙的歌声迎接游客。还有姿态的活泼, 水声动听, 就像一个唱着歌跳着舞迎接客人的可爱的孩子。

师:看, 一个普通的“迎”字, 竟然包含着这么丰富的内容。我们祖国语言文字是多么富有表现力呀!我们读书就应该咬文嚼字, 善于联系上下文, 体会出词句所表达的感情来, 读出文章的味来。

执教者抓住一个“迎”字, 竟说了这么多的话。这是否简洁?回答是肯定的, 因此这体现了精练。

简洁, 还要求教学语言避免无意义地重复。有的教师在教学用语中常常是说了一句话, 多次去重复它, 又毫无意义, 这就造成教学语言堆砌、繁冗和臃肿。

四、教学语言要具有趣味性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教学语言的感性特征, 也是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约瑟夫·特雷纳曼提供的数据表明, 听课开始的15分钟学生能记住所讲内容的41%, 听了30分钟后则能记住最初的15分钟内所讲内容的23%。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趣味性语言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听课初的状态。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主要表现生动、形象, 幽默感。语言生动形象, 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 深奥的讲得浅显, 枯燥的变得风趣。教学语言要生动, 必须将语言的音、形、意三者联合运用, 做到“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敢心” (鲁迅语) 。这在文、史、地教学中尤其必要。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条件的限制, 引导学生随着教材进行想象。比如课前可以通过导语来激趣:在教学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课前我设计了以下导语:一提到“秋”, 硕果累累、天高气爽、风霜高洁、落叶萧萧等景象仿佛就出现在眼前, 不仅会给人丰富、充实的想象, 也会给人愁苦萧条的感受。请同学们就会联想到杜甫的《登高》、王维的《山居秋暝》、欧阳修的《秋声赋》等是怎么样描写秋的?只有生动的语言, 才能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 活跃学生的听课情绪, 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劳,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的生动性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情感的控制、情绪的变化, 语调要抑扬顿挫。特级教师斯霞说:“讲到主要的地方, 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 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 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 声调变得很低沉。”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感情的起伏, 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显示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除上述的将词语巧用外, 教学中还可以用比喻、反语、夸张、拟人等修辞形式创造幽默。如辽宁邹吉彬老师在讲到家蚕的有关内容时, 就妙用了拟人的手法, 他对学生说:“蚕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自身, 它以默默的不辞劳苦的劳作, 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争了光, 添了彩。”学生不解。他紧接着说:“不是吗?我们的祖先最早养蚕织丝绸, 进而开辟了‘丝绸之路’, 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世界声誉, 有谁不认为这小昆虫是个伟大的爱国者呢?”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 但幽默绝不是轻薄和滑稽逗乐, 也不是哗众取宠, 更不是低级趣味, 幽默具有高雅性。

总之,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 有其理性的内涵, 也有其感性的特质, 教师必须长期把握其艺术品质, 长期锤炼自己, 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以适应现代课堂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3]吴为章.新编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

略谈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1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有些人曾说“学校的老师应该是能说会道的语言大师”,这句话也许并不过分吧。因教师的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那么,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是他从事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修养和基本功。无论教师的功底如何,表达能力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虽然有满腹经纶,但受语言表达的影响,造成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因此教学的效果不令人满意。实践证明,语言是人们思维过程的外壳,是人们的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人们无论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大都是借助人民教师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我们今天研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对于保证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的语言要明白

说话明白是对教师语言的最起码要求。说话明白,就是教师讲课时,要恰如其分地遣词造句,准确地讲清所要表达的各种概念、道理和原理、公式与定理。说话明白,比如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做到毫不含糊,旗帜鲜明地表达,让听的学生能不费劲地听懂教师讲的内容或意思。说话明白,教师必须对所讲的内容或教材钻深吃透,对教学对象的情况了如指掌。如果出现那种备课不熟,满嘴语病,语言表达既不连贯,又不准确,就是说话不明白的具体表现。再如,有些抓不住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前言不对后语的讲课方式,仍然属于课堂教学说话不明白的具体表现。

说话要简练,是对教师语言的具体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尽量达到“少而精”,要做到说话不厌其烦,恰到好处,不随意滥用语言,不堆砌华丽的词语,这样才算语言简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岗位上,面对教学对象,如果说话不简练,或拖泥带水,纠缠不清;或者对教学的内容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天南地北,东拉西扯,这势必极大地影响课堂有限时间的充分利用,甚至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尽管教师主观上也想抓住重点难点,解疑释惑,启发学生,诱导学生,但是由于教师控制不住自己要表达的语言,经常会在讲课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即毫无选择地旁征博引,毫无目的地大肆发挥等。这种情况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犹如堕入五里雾中。部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特别注重提炼教学的语言。他们紧扣课文重点,弄清课文的难点,面对教学对象进行讲解,能做到言简意赅,有的放矢。

语言要口语化,是教师把书面语言转为口头语言。教师的教案写好之后,必须把自己写在教案上的书面语言得心应手地变成自己的口头语言。教师面对学生讲课时,离不开自己写的教案,一字不漏地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费解,感到机械呆板,枯燥乏味。一般来说,典型的书面语言只是比较容易形成学生的视觉形象,而教师讲课主要是靠学生的听觉器官起作用。因而,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必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才能适应学生听课的特点,把学生容易产生视觉形象的书面语言的功能,转化为容易唤起学生听觉形象的口头语言功能。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和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个课题,由于教学语言的不同,教学的效果也会一样。这就有个教学语言艺术的问题。我们教育对象都是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教师的语言,必须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不仅要善于有哲理性的说理,并且要做到表情丰富。

同时,教师的语言要以语言的情趣来吸引自己教学的对象,使他们听课注意力高度集中,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更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知识用生动、形象而更有趣味的语言传授给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吸收各时期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知识,善于把教学过程中、抽象、生硬的概念赋予具体化,高深奥妙的道理给予形象化,枯燥乏味的知识变为趣味化,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并加强学生对各门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语言的生动、形象,正如毛泽东同志的文章与演讲,以独特的语言风采和高超的艺术见长,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他嘲讽党八股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他说关门主义是“孤家寡人的策略”;他说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寥寥数语,妙趣横生,令我们永久不忘。

当今,有些人主张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要“抓住”学生,使他们乐而不倦,或有点喜剧成分,有幽默,有笑声。我认为这话不无道理。在教学活动中,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有趣味,这并不是把语言搞得花里胡哨。有些人把讲课演成一出“闹剧”,使学生在课堂上捧腹大笑。

由此,教师切不可单纯地追求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趣味性。必须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的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把握分寸,恰到好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达到完整地传授知识,有效地发展学生智力,完成教学任务。

三、讲课的语言要有节奏

教师的语言艺术很重要。讲课声音和语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二者必须协调、“合拍”,既形成教学语言的最佳节奏,又要使学生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教师在讲课时的教学语言速度太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节拍,他们没有琢磨和消化的时间,就容易出现吃“夹生饭”的情况;学生也许听课感到吃力,并容易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甚至出现掉队的情形。但是,教师的教学语言速度太慢,那么,讲述的知识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展开,就必然影响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

事实证明,教师讲课的声音太高,语言的刺激太强,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的状态,转入抑制的状态。这样既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保持,也会降低学生听课的效果,教师也会很快变得声嘶力竭。但是,教师讲课的声音太低,有气无力,声淡音微,使学生非常容易感到疲劳。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讲课的语言节奏,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而巧妙地控制和调节,使教学的语言快慢得当,高低音适宜。教师要运用语言声调的高和低,快和慢,轻和重,缓和急,抑扬顿挫,吸引学生的注意,加深他们的印象,唤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教师讲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地方,运用的语言应该放慢,语气也应该加重,应该有高低,有停顿。当课堂秩序出现混乱时,教师不妨有意图地变换声调,甚至试图压低嗓门,采取声缓而语重的方式讲课。这样,对学生是个“新异刺激”,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讲课内容上来。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的节奏和声调的变化,使学生造成领会教学内容所必要的大脑优势兴奋,导致学生的大脑皮层持续地处于积极而活跃的最佳思维状态。总而言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教学的语言,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是轻易可以学好的。研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说话本领,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浅谈物理课堂的语言艺术 篇12

周立波和他的脱口秀,也正是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当学习借鉴的主要因素.周立波之所以成功,是他了解并尊重群众的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并在尊重的基础上了解和沟通群众的心灵.这一切,正迎合了我们的物理教学.应此,这也正是每一位物理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风趣幽默,做到恰如其分

在“壹周立波秀”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我们可以经常听到观众的笑声,那是幽默带来的效果.这应该成为我们物理课堂追求的方向.曾经有专家对数千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统计显示,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一栏里“幽默风趣”占到了85%.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幽默能消除课堂上师生的疲劳,能改善课堂气氛,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养成乐观、热情、开朗的性格,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由于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在教学时很多教师都会感到很棘手.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教师能在讲课时运用风趣的语言,恰当的比喻,课堂就会是另外一翻景象.比如,在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时,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说成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我顺势打个比方:为什么我们只能说儿子像爸爸,而不能说成爸爸像儿子.通过这样的小幽默,同学们定会恍然大悟.

二、富有情感,具有感染力

著名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之所以人气飙升,与他颇具绅士的外表和极具感染力的言词有密切关系,这正是我们物理教师要学习的地方,“只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的教育,才起了滴水穿石的作用”,这就是教学艺术陶冶功能.在课堂上讲课语言要充满情感,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同时要结合教师的手势、眼神和声音抑扬顿挫的变化来感染带动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在上面慷慨激昂的陈词,一定会激起下面学生情感的波澜.但很多教师认为,感染力在文科课堂中出现比较合理,在理科课堂中都是理性的东西,没法产生感染力.这实际上是一种偏见.

比如,有位物理教师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是这样开场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大花园,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现在,让我们一起步入一个激动人心的章节——物态变化,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学习,大家的很多疑问都会一一解开!”这是一段多么富有情感与激励的语言,立刻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给整节课的教学打下了一个成功的基础.

三、巧于点拨,重在启发

周立波很善于调动观众的心理,让观众能感应到其中的或快乐、或讽刺,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孔子说过_:“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进行启发、点拨.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使课堂语言和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使学生接受所学的内容,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

比如,在学习“安培定则”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学“安培定则”,然后我给学生总结了这样的几句话:第一步,找右手;第二步,找环绕方向;第三步,找大拇指(N极).就这样,寥寥数语,轻松地打开了学生们的心门,让学生顺利走出迷茫,而且学生学得更为积极主动.

四、运用肢体语言,旁敲侧击

课堂上教师的动作与形态也就是常说的肢体语言,所谓“肢体语言”就是利用眼神、手势、动作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是对教学语言的一个有机补充.恰当的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表达出用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信息,真正能够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壹周立波秀”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周立波诙谐的动作,往往逗得观众哈哈大笑.这就是肢体语言的魅力.

同样,在我们的物理课堂中,稳健、镇定、自信的步伐,慈爱、柔和及些许严肃的目光都会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那就是你对学生的尊重与爱,对学生的信心和鼓励.比如,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时,你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尽量找出回答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对自己的信心和激励,而不会产生畏惧心理.

因此,要成为一名有魅力的物理教师,我们应该善于从“壹周立波秀”中汲取经验,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财务筹划下一篇:工程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