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

2024-08-26

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共12篇)

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

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最无法替代的教学媒体。在师与生、教与学之间, 信息的互相传递, 多数是凭借语言来进行的。听一堂好课, 犹如观摩一幅名画, 令人心旷神怡、神采飞扬;又像欣赏一首名曲,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还像是品味一杯名茶, 清香四溢、回味悠长。教师传授的知识能否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关键在于他能否把人类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 通过语言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信息。教学语言是否具有艺术性, 对于学生知识的接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究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 对教师做好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1 教学语言的激励艺术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在将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努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 不但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而且接受信息的速度非常快。不管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都很关注, 因此,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都显得很重要。不少教师常常在学生答不出问题时, 不及时激励学生, 而是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躁的情绪只会使学生更紧张, 甚至思维停滞。这会使学生遭受失败的体验, 从而情绪低落, 课堂教学气氛沉闷, 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当学生尤其是“差生”答对问题受到表扬时, 他们会激动不已, 整堂课都会昂着头, 目不转睛地盯着教师, 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 对学生来说犹如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特别是对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在课堂中, 教师一句无意的评语, 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 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比如当有学生被提问时, 答案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 可以亲切和蔼地对学生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 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 换一个角度想想, 或许会有新发现的。”然后对全体学生提醒说:“大家也好好想想看, 其实这个问题如果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就会变得很简单。”这时, 那位学生也许会成为第一个抢答者, 其他学生也会纷纷踊跃思考。因此,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看着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 教师要耐心地铺路搭桥, 以激励、引导学生找出答案,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回答正确时, 教师适时表扬, 激励、引导学生朝着目标前进。这样, 我们就会在教学中看到学生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听到学生的欢声笑语。

2 教学语言的情感艺术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交流, 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教师的每一句话语, 每一个表情, 都会让善解人意的学生心领神会。如果教师向学生发出的教学信息不真诚, 那么就很难激活学生审美心理感受中的情感功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自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 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被引发出来。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 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及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 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 使学生为之所感, 为之所动, 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 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只有情深意切的教学语言, 才能像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 触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心灵的颤动和共鸣, 叩开学生的心扉, 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拨动学生微妙的审美情思, 使其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应善于捕捉适当的教育时机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自始至终都能以一腔热忱面对自己的学生, 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增强师生间的亲和力, 注重带着感情去教, 满怀深情地讲, 时而慷慨激昂, 时而和风细雨, 真正做到情动于衷且溢于言表, 所教的课, 所讲的道理, 就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教学的共鸣, 而且这样学生也乐于接受新的知识, 正是“亲其师而信其道”。

3 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艺术

《学论》说:“君子之教, 喻也。”教师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 可以帮助学生在大脑里形成表象, 有利于学生把知识同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知进行联系和想象, 进而深刻地理解知识。生动形象的语言, 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能使学生产生“闻其声如见其人”、“听其景如临其境”的感受, 使教学内容中的抽象知识具体、形象起来。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运用恰当的典故、生动的比喻、形象的事例、诙谐幽默的语言, 这样可以创造一种寓教于乐、妙趣横生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上课时情绪高涨, 课后仍回味无穷, 在愉悦中学到知识, 学起来欲罢不能。如用鲁迅曾说过的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 而是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事例, 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理论, 化抽象为生动, 使学生不但容易懂, 而且记得牢。

4 教学语言的幽默风趣艺术

俗话说:“话有三说, 巧说为妙。”幽默就是一种巧说, 恰当使用它可以成为课堂的催化剂。教师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以声引人, 以情感人, 既能弥补教材趣味性的不足, 又能传情达意, 调节课堂气氛, 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境界, 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内化知识中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既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也是一种教学的风格, 它能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 引发学习兴趣, 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 振奋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和开朗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使原本生硬的课堂在宽松的气氛中得到舒展。例如, 一位物理教师在讲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时, 学生一开始对这深奥的知识难以理解, 教师就做了这样的解释:“如果你和一位美丽的姑娘坐在一起一个小时, 你只觉得坐了片刻, 但如果你是坐在一个火炉上, 虽然你只坐了片刻却像坐了一个小时, 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意义。”这位教师用了一个形象、生动、幽默的比喻, 把“片刻”一词讲解得非常生动、鲜明, 教室里不时传来笑声, 一节课很快过去了, 教学效果非常好。

5 教学语言的启智导学艺术

有人说过, 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 好的教师讲解, 优秀的教师示范, 伟大的教师启发。教师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其教学语言要有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师的语言要机智灵活、因势利导、以变应变。教师一句启示性的话, 能使学生茅塞顿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语言去启发和引导学生, 比如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畏缩时,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大师的学问是他头脑中固有的呢, 还是学来的?世上有没有一个一学就会、从来没有在学习中遇到过困难的人呢?”这样一说,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信心鼓励起来了, 也许还会影响他一生。蒉

摘要: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形式。从教学语言的激励艺术、情感艺术、生动形象艺术、幽默风趣艺术、启智导学艺术5个方面, 对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进行探究。

关键词:教师,教学探讨,语言艺术

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2

第一篇: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分析

【摘要】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进行语言示范的重要场所,教师的教学语言承载的知识信息、思维方式及文化内蕴对课堂教学的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知识观念、思想认识和行为品格的形成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学语言按照语言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三方面。本文主要讨论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仅指课堂内教师用于传达教材信息和组织学习的有声语言,即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口头语言,主要涉及教师课堂教学中导入、讲解、提问、应变和评价五个环节。

【关键词】语言艺术;教学

一、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类型

(一)导入语

导入语是教师在一堂课引入时讲的话,起到引领、启发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

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钱梦龙老师有一次上课时,并没有宣布要学哪一课,而是给了学生一个“谜面”:“这是一篇说明文,人们一看它的标题就会产生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这个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兴趣,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也就自然引出。赵谦翔老师在一节作文训练课上,借用株洲市某语文老师的“惊人之语”———“读书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作导入,这个话题激活了学生的思想积淀,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于是,学生们踊跃投入探讨,“百家争鸣”,色彩纷呈,营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些堂课的成功之处首先体现在能用活泼的导入语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解说语

解说指教师用叙述性语言把教材内容、有关资料和背景介绍给学生,贯穿课堂教学的各个部分。教师要表达某种意义,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语言的准确性,这里说的准确性包括精确的用词和简洁的语言表达。过多的口头语诸如“这个”“那个”等是教师教学中不需要的。虽然这些词语在教师说话的过程中会起到缓冲教师思路的作用,但是用得过多,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说话拖沓,表述不清,教师讲话的连贯性和条理性也会大打折扣。成功的语文教师大都具有鲜明的课堂语言风格,于漪老师的诗化言词、情真意切,钱梦龙老师的理性缜密、环环相扣,魏书生老师的朴实无华、亲切自然,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提问语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让学生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对事物的感知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中一切的互动与对话都是为了实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语言行为必须紧扣教学内容的关键和重点,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思考价值。魏书生老师为初一学生上高三课文《人生的境界》,首先提出三个关键问题:第一,作者是谁?什么身份?第二,词语“觉解、入世、出世”分别作何理解?第三,三种境界怎样达到?对于初一学生而言,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识记到理解,层次分明,恰到好处,使学生迅速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问题设计十分高明。钱梦龙老师在执教《愚公移山》

一课时,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和“遗”字,钱老师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这样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这样“孀”、“遗”二字就迎刃而解了。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最好的刺激信息,具有激发学生学习、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使教与学得到及时反馈的作用。钱老师这种从思维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而且有效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应变语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的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中经常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想天开的提问,一个错误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只要我们善于利用,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有位教师上课时,一只蝴蝶飞入教室,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蝴蝶转来转去。于是这位教师暂停讲课,问学生“蝴蝶为什么在教室里飞来飞去?”同学们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位教师接着说“这就是‘蝶恋花’啊,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嘛!”,然后示意学生把蝴蝶放了出去。这位教师语言中体现的机智和风趣不仅没让突发事件打乱教学计划,反而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艺术效果。钱老师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有位学生读完课文发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面对学生这样的“独特体验”,钱老师却并没有选择讨论“交通问题”,而是要求学生继续读课文。钱老师认为,《背影》看似浅显,却在“我”对父爱的回味中,深深交织着愧疚、悔恨、自责等复杂的情感,而所有种种复杂的情感又都凝聚在“我”晶莹的泪光中重现父亲背影时的瞬间感受上。这样,被注入了那样复杂感情的“背影”才会在“我”的心中成为永远抹不去的鲜明的记忆。而那位除了看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之外一无所得的学生,是因为读得不认真,才得了这种极其肤浅的结论,老师如果对这种肤浅的体验也一味的鼓励,就不是尊重学生,而是误人子弟了。

(五)评价语

语言可以表达使用者的主观态度,并对听话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他们的感情、思想或行为。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的渴望。学生像久旱的秧苗期盼甘露一样渴望知道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哪怕是只言片语,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表扬都是切实有效的,随便的、表面化的表扬不仅不能给受表扬者以真正的激励,甚至还会减损旁观者对表扬的认同和期待。如果教师的表扬总是简单空洞的“很好”、“不错”,学生就很难感受到诚意,他会怀疑教师只是礼貌性的敷衍。教师如果在表扬学生时能有所发现,特别是发现那些连学生自己都鲜有察觉的优点,表扬就不会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简单重复上。有人总结了《教师激励性语言120条》,供教师们参考借鉴。教师要善于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表达对学生的赏识,督促学生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使师生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进行对话,共建和谐融洽的语文课堂。

二、如何优化教师的教学语言

学生往往更喜欢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和睿智亲切的仪表风度的教师,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尤其如此。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的知识、智慧、情感的综合载体,语言应富有生命力,唯有生命才能点燃生命。因而语文教师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广泛研究语用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资料,并设身处地从学生接受的角度出发,磨练自觉的语言意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与学生求知、求强的心理产生共鸣,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本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人脑最隐蔽的角落。”教师的表达应清晰、流畅,抑扬顿挫,音量适当。要保证语言的流畅性和思路的清晰性,就必须要熟悉课文内容、深入地理解课文。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只有经过良好的预设,才能在课堂中更好的生成。几年来备同样的课、讲同样的话,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我们不能认为每一年的学生都是新面孔,就可以重复同样的内容,陈旧的东西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所以,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对语文教师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厚积才能薄发,当教师有了较为丰富的语言积累的时候,才能熟练驾驭课堂,面对课堂上新的生成才能从容应对。同时,教师也要善于运用语调的变化,包括语音的高低、强弱、速度和停顿等来组织学生的注意。例如有时突然的停顿或降低声音,有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都能集中学生的注意。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控制讲课语言的轻重缓急,使语言有抑扬、有顿挫,授课节奏有起伏。此外,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学校也有必要邀请语言专家、优秀教师或文学、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学者,为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和一线语文教师进行讲座和培训,或举行演讲、辩论、公开课比赛以帮助扩大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提高专业语言水平。教师集中备课时,除了探讨教材教法、准备教案之外,还应该进行教学语言经验的交流,共同探讨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设计,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从心理学角度看,人在愉快的时候接受信息的效率最高,尤其对学生而言,在一个平等、合作、和谐的良好教学氛围中,容易形成愉悦的学习心态。课堂对话中师生只有互信,才能形成和谐愉悦的语言环境,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要相信学生表达见解、自我充实和发展的潜力,也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引导和帮助自己实现理想和追求。教师应该以一种民主的心态,努力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找寻点滴的闪光和创意。交谈时可以采用这样的说话方式:“我同意……,但是我想补充的是……”。任何学生,面对教师情真意切的规劝,都会有所感动。当学生在课堂中的言行与教师的预设行为相抵触时,为了维护课堂纪律而采用严厉的、挖苦讽刺的语言来打压学生,只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面对这种情况,不如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机智。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研究

小学数学语言是一门特定的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高低。数学教学中加强语言的教学,是现代数学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啦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地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总之,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几点所包罗。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第三篇: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提升策略

[摘要]教学语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师需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掌握教学语言特征,优化课堂教学语言。

[关键词]语言艺术;语言修养;语言特征;教学语言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光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必须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艺术。因为教学语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语文教师语言表达的好坏,对学生个性的成长、思想品质的提高及教学质量影响很大。语言表达能力好的语文教师,往往会使学生听起课来倍感精神,心旷神怡,受到熏陶,反之,如果表达能力差,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昏昏欲睡,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言辞表达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

1.加强思想修养

一位语文教师要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事业的思想,这样他才会全心全意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才能在教学语言中充满真挚的情感。教师的教学语言充满热忱和期待,往往使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因此,崇高的、献身教育事业的思想,是语文教师提高语言修养的前提。一位语文教师如果不接受教育,对教育工作漠不关心,对学生没有一点爱心、责任感,那他又怎样去美化学生的心灵,怎样去开拓学生的视野,怎样讲出热情洋溢的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话来?言为心声,语文教师要提高语言艺术,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要锤炼语言先锤炼思想,要使语言闪光,引人入胜,先使自己的思想迸发火花,光彩照人。

2.加强知识修养

教师语言是各种知识信息的载体,许多语言功底深厚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自己的知识修养,他们深厚的语言功底正是来自广博的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知识结构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教师的知识要在“专”的前提下向“博”的方向发展。例如,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之,语言的艺术性决不是能通顺达意就行了,要显示出超出一般的艺术魅力。教师要刻苦学习和锤炼,平时多读、多写、多练,多向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学习取经。

3.加强心理素质修养

一位语文教师如果心理素质不好,要提高语言艺术,也是很难的,由于心理素质不好,上课时常常神情恍惚,眼睛左躲右闪,不敢看学生,说话的时候吞吞吐吐,思绪紊乱,在重要场合发言时,也常常紧张冒汗,欲言语噎等。这样的教师怎样教好学生,怎样能说出精彩的话来呢?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沉着冷静,处变不惊。

4.加强语言技能修养

语言技能修养是提高教学语言技能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平时讲话或上课时,要注意自己的发音用声技能和修辞技能。发音用声技能主要指气息控制、语音辨识、音量把握、语调变化、节奏处理和态势配合等。语文教师在讲话时,要注意科学的呼吸、换气和发声,使声音响亮持久,必须掌握普通话语音的基本理论知识,音量的把握要适当,还要有意识地训练态势语言,使态势自然得体。语言技能还包括在说话时多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双关、夸张、对比等,要运用娴熟,恰到好处。

二、掌握教学语言特征

教师上课说话并不像平常生活聊天一样,随便想怎样讲就怎样讲,而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教学语言第一个特征是规范性。规范性是指上课时,一定要用普通话这一标准用语,发音要准,吐字要清晰。所运用的教学语言要简洁、准确、清楚,让学生觉得教师说的不多,但句句有用,条条是理。教学语言切忌啰嗦,吐字不清,概念含糊。学高为师,身正为

范,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让学生在美好的语言环境里,养成讲好母语的良好习惯。教学语言第二个特征是针对性。一般教师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环境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这些教育因素,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不能闭着眼睛说瞎话。教学语言是受学科、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学生听讲情绪制约的。语文教师上课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善于使用优美丰富的词汇,使语言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抑扬顿挫,节奏感强。教学语言第三个特征是鼓励性。教师语言的主导对象是学生,他们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更期盼教师把他们看成大人,他们的自尊心很强,也很敏感。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爱护他们,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时时鼓励他们积极向上。教学语言第四个特征是教育性。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的全部活动都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当具有教育性,做到语言文明、纯洁,具有分寸和教育感,切不能强词夺理、恶语伤人。教学语言第五个特征是审美性。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审美性,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种表现。只有美的语言才能启迪人的智慧,塑造人的心灵,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教师语言的审美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美,一是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充实而又含蓄。形式美主要

指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和修辞手法的丰富性。教学语言第六个特征是启发性。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还要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学语言第七个特征是可接受性。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简洁、通俗、直观性的特点,切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可满口深奥,说一些学生无法理解的古文式言语。

三、优化课堂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讲授的优劣,而讲授的优劣又取决于教师语言技能的高低,因而讲授的语言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在讲授时应从思考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及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系统开始,把学生的已知内容纳入教材的未知体系中去,使已知和未知有机地联系起来。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从教材本身的逻辑来看,可采用归纳法、演绎法;从学生掌握知识来看,可采用问题探索法、讨论法;从教师指导的角度看,可采用指导法、讨论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应该体现出逻辑性、精辟性和启发性。逻辑性就是语言要简短明快,所说的概念要准确无误,判断要精确,推理要严密。精辟性指教师对每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先要清楚各个脉络,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安排等,以便向学生阐述时透彻、尖锐,引导也玲珑剔透、清晰明了。启发性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容诱因,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思维能力。教师还得重视导入技能。导入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导入课题,力求在每进入一堂课之始,就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所以,巧妙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导入的方法很多,有衔接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不管哪种导入,教师在运用时都要注意导入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简洁性等特点。从上面这几个方面去提高教学语言艺术,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许多语言知识需要教师去研究学习,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学会用好教学语言。

第四篇:小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思考

【摘要】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教学语言则是这一工具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本文主要介绍了教师的语言艺术,特别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着重介绍了教师的语言要说什么、怎么说,要具备语言艺术,还应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要注意语言表达的亲切和善,还应控制好教学语言的节奏变化。

【关键字】语言;艺术;语文教师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看来教师的教学语言确实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

一、说什么

有人认为语言,就是说话,对于具备说话能力的人来讲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把话说好,达到说话的目的,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对教师而言就更难了。经常能听到很多教师埋怨说,往往一个问题、一道题反反复复讲了很多次,口水都说干了,但是学生们还是不理解,有的甚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完全不明白。这就留给我们一个反思,到底教师该说些什么?是该多说还是少说呢?以语文老师为例,每个年级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低年级孩子由于年龄特点,特别天真,特别活泼,喜欢追逐打闹。语文老师特别指出:“下课文明活动,文明游戏,切记不可追逐打闹!”孩子们异口同声都说“好”!但是往往等你走后,就会有孩子把你刚才说的话抛之脑后,此时有些老师在气愤之余,会不由地发出感叹:“为什么讲了都没有用呢?”低年级的孩子需要我们用耐心去开导,用真心去引导,所以适当地多说几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感染他们,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一般有经验的老师还会配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使孩子更能领会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那么什么时候该少说呢?中高年级的孩子,我们通常发现,说多了,他们

反而听不进去,而且慢慢地越来越叛逆,越来越想跟你对着干,此时教师说再多效果也不明显。少说并不代表不说,说什么,怎么说就要注意方法,说到点上,说到他的心坎上,让他心服口服才是努力的方向。

二、怎么说

到底怎么说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话时要注意语言艺术。何为语言艺术呢?所谓语言艺术,即语言通过形象地反映事物,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程度。说简单点,就是教师用最恰当生动、最合适的语言让学生乐于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理解你的意思,理解、掌握传递的知识。

1.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

经常能够在草坪中发现这样的标语“爱护绿化,请勿践踏”,短短的标语警示人们不要践踏草坪,可是往往有些人看见了却当没看见一样,视若无睹。而后不少草坪中出现了这样的标语“小草微微笑,给我把手招,请你绕道行,让我快长高”,活泼亲切的语言,连小朋友一看都能牢牢记住。可见,语言表达时生动形象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体现在课堂中就不能不提到朗读了。就

好比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小鹰学飞》这一课,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它进行了三次学飞,每一次小鹰与老鹰之间都有一些对话,第三次的对话是本章的一个重点,读好它对于文本的揭示,对于学生的理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生毛遂自荐,首当其冲,读了起来“这次,我……总算……会……飞了吧?”其他学生评价,有点平实,有些学生甚至皱起了眉头,展开了思考。“同学们注意省略号了吗?”学生茅塞顿开,“同学们有爬楼梯的经历吗?当你爬完很多很多的楼梯后,开口讲话,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师生一起再次尝试,加上喘气,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成,开心地笑了。原来朗读时不同的语气能够起到如此不同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如何表达,引导,使学生明白如何才能把文章读得更准确,更生动。

2.语言表达的亲切、和善

走进孩子的内心,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轻松愉悦地接受知识。如果您的学生对您望而生畏、望而生厌,我相信作为教师他是伤心的,是失败的。课堂上,一句鼓励,一句赞成,一句肯定,亲切地说一声“你真棒”,温柔地摸一摸学生的头,都能让学生高兴好一阵,都能使教师和学生变得更加亲近。以文本对话,用心去交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升华、拓展。“这道题你回答错误,坐下!”学生满面愁容地坐下了,等到下一题,他会的,可是他本想举起的手却退缩了。“这道题你回答错误,坐下!”这句话一直在他耳边围绕,最终他都没有举起他的手。一个孩子的积极性就这样被打击了。究其原因,老师的那句严厉的话语恐怕难以推卸责任。如果当时老师能亲切地跟他说:“没关系,坐下再好好想一想,你很棒,离答案已经非常接近了,对于这么积极举手的学生老师非常喜欢!”相信听到如此亲切和善的评价,学生下次举手肯定不会有诸多犹豫。亲切地对待您的学生,他是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都有可能改变他。

3.语言表达的节奏变化

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应控制好教学语言的节奏变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起伏,要做到抑扬顿挫。如何才能控制教学语言节奏的变化呢?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会昏昏欲睡而缺乏兴趣。中小学生每节课的最佳状态,仅有二十几分钟,其余时间稍不留意,学生就会“走神”。而抑扬顿挫,教师的语言具有节奏感能够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使学生的注意力变得集中。一堂好课将使学生受益匪浅,而上好一堂好课语言的艺术也是至关重要的。语言的艺术又何止我上述说的几点呢,还有更多更好的意见,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中,我们必将发现更多更好的方法。教师的语言好似一把能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好似一个能照亮学生未来的火炬。相信学生在美的语言熏陶下会更加茁壮地成长,语言艺术,看来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势必会成为我们每个教师的攻克目标。

第五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分析

摘要: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直接影响活动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孩子的个性和能力发展。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纲要》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对教师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语言艺术不容忽视。

关键词: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幼儿教育

一、用平等性语言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

在《纲要》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师生关系有了重新认识,并给自己重新定位,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学习行列,成为幼儿忠实的、有能力的伙伴。语言之所以能够打动人的心,完全在于它是一种心声,是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教师只有把对幼儿、对教师职业的爱,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充分溢于自己的言表,才能注情于声、以声引人、以情动人。只有通过包含慈爱、信任、朴实、动人的语言,才能感染孩子,拨动孩子的心弦,在孩子内心引起共鸣,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明确《纲要》有关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要求,掌握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要求,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经验、认识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及时根据幼儿的反馈情况,调整计划、教案及自己的教育行为,以赢得幼儿积极的配合和回应。在日常生活中,要为幼儿提供支持和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宽松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获得有效的语言经验。如教师应经常说:“我和你一起来,好吗?”“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没事,你来试试,如果需要帮助就和老师说。”“你想玩什么?”等等,不能常用“你应该这样做。”“你这样做不对。”“那不行!”“你不可以。”等,这样会在有意无意中扼杀幼儿的自我创造力。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应多使用平等、民主的语言,如告诉他们“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在与幼儿交流时,我们还要面带微笑,并伴有弯腰、下蹲、抚摸、拉手等动作,让幼儿感觉到教师和自己是亲切平等的,师生交往如同伙伴的交流,使幼儿敞开心怀,自然不拘谨。

二、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信心

《纲要》把培养幼儿“想说”、“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作为语言培养的目标;把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作为艺术教育的目标等,体现了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予以充分尊重。但是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幼儿在思维方法和动手能力上的限制,他们在学习中必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我们要注意体察幼儿心中的疑惑,理解幼儿的失败,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支持,让幼儿有安全感,并产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如幼儿感到灰心与失望时,我们可以说:“你再去试试,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再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啦?”“发生了什么事呀?”等等。当幼儿有新的发现和想法时,教师应及时用语言给予鼓励,诸如“嗯,真不错!”“你真行!”“你比上次有进步!”“你这个方法老师倒没有想到。”等语言,再加上对幼儿

翘大拇指、微笑、点头、拍手等动作,对幼儿有极大的鼓励作用,并让孩子产生成功感,提高自信心。在此,教师语言艺术的一大功能———鼓励幼儿表达自我、宣泄情感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另外,我们应鼓励双向提问,比如问幼儿:“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的呢?”这样可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孩子把疑惑的问题提出来,改变以往单向提问的方式:老师问幼儿答。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提升自我价值感,利于孩子自信心的提高,又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三、用针对性语言满足幼儿的不同心理需求

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幼儿老师的语言应当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要避免枯燥无力的语言,避免使幼儿昏昏欲睡的现象发生。教师应力争语言表达得形象、直观、明快、生动,使孩子们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再次要风趣幽默,诙谐机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幼儿,加上积极的情绪(面部表情)和夸张的动作,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让孩子得到心灵上的感应,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使师幼达到双向投入的境界。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由于受知识经验局限,受教师权威威慑,幼儿很少主动借助语言向教师传递真实想法,不利于自身个性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它体现了对幼儿的人文关怀、权利尊重和对所有幼儿的关注,充分体现了“给每个幼儿均等的机会,通过教育让每个幼儿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的当代儿童观。幼儿在接受教育、获取知识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考虑幼儿现有的语言接受能力,力求“因人用语”。例如问小班幼儿的两种问法,第一是:谁愿意表演故事的请举手;第二是:愿意扮演小狗、小猫、小鸡的请举手。显然,第二种问法效果会更好。再如不同性格的幼儿,语言的使用也不同。比较内向、性格较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更多地运用亲切的语调、关怀的语气跟他们对话,消除幼儿的紧张心理;对反应不快的幼儿,教师要有耐心,在语速上适当放慢一些;对脾气急躁的孩子,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更加沉稳、语速适中,使幼儿的情绪得以缓和。总之,对不同的幼儿,教师该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做到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四、用启发性语言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语言可以启迪幼儿智慧,发展幼儿思维,培养幼儿创造能力。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教师不可能替代但能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当一个问题出现后,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而是应以一种中立的态度为幼儿创造宽松的谈话环境,不断鼓励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回答问题,同时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所以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我们应多向孩子发问,并做到少一点再现性的提问,多一点探索性的提问,少一点直截了当的提问,多一点启发性的提问,如“为什么会这样?”“哪一种方法更好?”“你还发现什么?”等比较性、分析性的问题,更利于发挥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从多方面更多地、更好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并产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欲望。总之,在《纲要》的引领下,要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努力探索和提炼教学语言,在实践中多观察、常思考;细领略、勤摸索,使教学语言艺术不断升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第六篇:分层教学背景下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研究

【摘要】2013年淮南联合大学(以下称我校)根据考生高考英语成绩,遵循“学生自愿、学生遴选”的原则实行公共英语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的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分层教学;学习兴趣;语言艺术

我校自2013全面实行英语公共英语分层教学后,原先的小班制教学变为现在的大班制教学,以前以一个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模式变成现在混合班级授课模式。对于承担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分层教学意味着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语言艺术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如何在人数将近100人的大班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英语教学中去,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1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注重师生首次交流的语言艺术

新生入学时,作为教师第一堂能否上好显得尤为重要。我校的分层教学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分成A、B、C三个等级。成绩优秀者进入A班、成绩中等者进入B班、成绩较差的学生进入C班。我校学生的英语入学成绩表现为城乡差别;地域差别;性别差别。一般来说,城市学生的英语成绩好于农村学生;江浙皖一带的学生英语成绩要好于海南和东北的学生;女生的英语成绩普遍好于男生。因此,C级班中男生多,A级班女生多。对于级别较低的C级班学生来说,上第一堂课时教师就应明确指出英语是零基础教学,从而打消他们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语言表达多是赏识为主。对于级别中等的B级班学生来说,教师应对他们的英语水平予以肯定,语言表达多是以鼓励为主。对于级别最高的A

级班学生来说,教师首先对他们表示祝贺,并且对于他们的学习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语言表达多是以期许为主。

2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课外交流的语言艺术

作为B级和C级班英语教学的任课教师尤其要注重在课外与学生交流的语言艺术。对于B级和C级班学生而言,虽然选择的不是程度高的A级班,但仍然有不少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并想在在校期间通过四级考试。因此平时教师在课外与学生交谈时,学生们会经常会询问有关四级考试的问题。例如:四级考试难不难啊?我要买哪些复习资料啊?我的听力不好,应该如何提高啊?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教师,这个时候不能因为他们的英语水平较低,对他们冷嘲热讽,更不能对他们的问题嗤之以鼻,认为他们不可能通过四级考试。相反地,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给他们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指导。言语中要多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而不是打击他们自信心和自尊心。应该说考入我校的学生,心理上多少都存在着一些自卑感。比起那些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缺少的恰恰是没有自信,所以教师的鼓励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们学会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潜能是无穷的,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流,也有助于增进彼此的情感。随着师生情感的加深也有助于课堂和谐气氛的构建,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艺术效果。

3深度把握教材,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我校的分层教学,层次不同选用的教材也不同。以B级班为例,课本选用的是《新编实用英语》。这本教材内容涵盖说,听,读,写,译五方面,内容编排极具实用性。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际教学中去,要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艺术。首先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每节课上课前,要做好课堂导入,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到感恩节和圣诞节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讲讲中国的节日有哪些。这些问题,作为中国的学生自然是信手拈来。接着教师可以让他们说说他们了解的西方节日。等到有学生说出感恩节和圣诞节时。教师可以将讨论的话题引到西方人在感恩节和圣诞节所吃的食物上。通过放映PPT图片,让学生们选择哪些食物是西方人在感恩节上所吃的食物,哪些是在圣诞节上所吃的食物。对于B

级班的学生来说,设计一些符合他们实际水平的问题,通过教师的语言慢慢地引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答案,能让他们感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喜悦。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慢慢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次,要充分利用混合班级人多的特点。我校的学生来自祖国不同的地区,大家有着不同的方言。在教学中要能利用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们感受到不同地区方言的魅力。比如教材中有几则英文版的天气预报需译成汉语。作为教师可以带头用自己的家乡话将其中的一则天气预报进行播报。学生们则会被这种幽默诙谐的教学方式所带动,纷纷秀出自己的家乡话,这样一堂枯燥的翻译课变成了天气预报方言秀。最后,在实际授课中适当地穿插课外的小故事。课堂课文教学与课本外的小故事相辅相成,使得乏味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教师可以选择与课本内容有一定关联性的课外小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能发人深思且饶有意义。比如在谈到不同国家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时,教师可以加入圣经故事中关于世界语言形成的故事;再讲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这一课时,可以添加关于英语谚语“

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的小故事。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会增加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即使有些开小差的同学也会被精彩的故事所吸引,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节奏走。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适时地对学生给予语言上的赞赏,行为上的肯定,以情动人,以情育人。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深入课堂的目的。弗洛伊德说过:“言辞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能带来最大的幸福,也能带来最深的失望”。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小看语言对教学作用的影响,重视语言艺术,即使是在分层教学的背景下,我们依然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七篇: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分析

[摘要]教师的语言艺术包含两大板块,一是口头部分,二是书面部分。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灵活运用语言艺术,为学生呈现出一堂精彩、丰富的课堂,应该注重以自身的教学方法引导、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从而推动自身全面发展。从语言艺术方面分析初中语文教学,共同探讨拓展、深化语文教师语言艺术的方法。

[关键词]语言艺术;初中语文;渠道

一名优秀、尽职的初中语文教师要致力于将课堂教好,提高语言艺术将是必经之路。初中生尤其有特点和个性,语文教师要从学生身心具体情况出发,走近他们,了解他们,适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不断运用恰当有效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奇妙浩瀚的语文世界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思想、行动上训练和提升语言艺术。掌握语言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和实践,在课后不断思考和总结,一步步慢慢摸索出来的。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

语文教师在初中生面前是一个榜样、前辈,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以不断促进自己的教育事业在正确轨道上顺利前行。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与学生观,尊重学生个性体现,从“教书匠”转变为学生的陪伴者、引导者、缔造者,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语文学习是一个纷繁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首先就应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价值观,让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初中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比较突出,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来审视学生,不能总搞老一套,走老一步;要善于化解学生厌学的情绪,逐步引导他们将心思放在学习上,以一名长者的身份去接近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以幽默、精辟的语言对学生循循善诱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协调,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学生在下面认真倾听,师生之间教学相长,这才得以形成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初中生容易对某一单一的事物厌烦甚至厌恶,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但凡教师只顾教学内容的灌输,在课堂上喋喋不休,更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不要总是依教材上有什么就念什么,要更新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改变学生在课堂上一味被动接受的模式,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提高了课堂效率。课堂一开始,正是学生精力最集中、情绪最高涨的时候,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个有效教学的时机,逐步将学生带进课堂活动中。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从身边的生活切入,举例说明自己买橘子、搭火车的经历,以生活中的事例来导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生在这时兴趣随之而来,精力就会放在语文学习上。

三、运用书面语言做好板书工作,呈现精华内容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篇3

【关键词】语言艺术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38-02

一、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类型

(一)导入语

导入语是教师在一堂课引入时讲的话,起到引领、启发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钱梦龙老师有一次上课时,并没有宣布要学哪一课,而是给了学生一个“谜面”:“这是一篇说明文,人们一看它的标题就会产生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这个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兴趣,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也就自然引出。赵谦翔老师在一节作文训练课上,借用株洲市某语文老师的“惊人之语”——“读书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作导入,这个话题激活了学生的思想积淀,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于是,学生们踊跃投入探讨,“百家争鸣”,色彩纷呈,营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些堂课的成功之处首先体现在能用活泼的导入语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解说语

解说指教师用叙述性语言把教材内容、有关资料和背景介绍给学生,贯穿课堂教学的各个部分。教师要表达某种意义,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语言的准确性,这里说的准确性包括精确的用词和简洁的语言表达。过多的口头语诸如“这个”“那个”等是教师教学中不需要的。虽然这些词语在教师说话的过程中会起到缓冲教师思路的作用,但是用得过多,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说话拖沓,表述不清,教师讲话的连贯性和条理性也会大打折扣。

成功的语文教师大都具有鲜明的课堂语言风格,于漪老师的诗化言词、情真意切,钱梦龙老师的理性缜密、环环相扣,魏书生老师的朴实无华、亲切自然,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提问语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让学生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对事物的感知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中一切的互动与对话都是为了实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语言行为必须紧扣教学内容的关键和重点,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思考价值。魏书生老师为初一学生上高三课文《人生的境界》,首先提出三个关键问题:第一,作者是谁?什么身份?第二,词语“觉解、入世、出世”分别作何理解?第三,三种境界怎样达到?对于初一学生而言,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识记到理解,层次分明,恰到好处,使学生迅速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问题设计十分高明。

钱梦龙老师在执教《愚公移山》一课时,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和“遗”字,钱老师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这样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这样“孀”、“遗”二字就迎刃而解了。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最好的刺激信息,具有激发学生学习、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使教与学得到及时反馈的作用。钱老师这种从思维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而且有效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应变语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的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中经常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想天开的提问,一个错误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只要我们善于利用,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有位教师上课时,一只蝴蝶飞入教室,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蝴蝶转来转去。于是这位教师暂停讲课,问学生“蝴蝶为什么在教室里飞来飞去?”同学们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位教师接着说“这就是‘蝶恋花啊,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嘛!”,然后示意学生把蝴蝶放了出去。这位教师语言中体现的机智和风趣不仅没让突发事件打乱教学计划,反而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艺术效果。

钱老师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有位学生读完课文发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面对学生这样的“独特体验”,钱老师却并没有选择讨论“交通问题”,而是要求学生继续读课文。钱老师认为,《背影》看似浅显,却在“我”对父爱的回味中,深深交织着愧疚、悔恨、自责等复杂的情感,而所有种种复杂的情感又都凝聚在“我”晶莹的泪光中重现父亲背影时的瞬间感受上。这样,被注入了那样复杂感情的“背影”才会在“我”的心中成为永远抹不去的鲜明的记忆。而那位除了看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之外一无所得的学生,是因为读得不认真,才得了这种极其肤浅的结论,老师如果对这种肤浅的体验也一味的鼓励,就不是尊重学生,而是误人子弟了。

(五)评价语

语言可以表达使用者的主观态度,并对听话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他们的感情、思想或行为。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的渴望。学生像久旱的秧苗期盼甘露一样渴望知道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哪怕是只言片语,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但并不是所有的表扬都是切实有效的,随便的、表面化的表扬不仅不能给受表扬者以真正的激励,甚至还会减损旁观者对表扬的认同和期待。如果教师的表扬总是简单空洞的“很好”、“不错”,学生就很难感受到诚意,他会怀疑教师只是礼貌性的敷衍。教师如果在表扬学生时能有所发现,特别是发现那些连学生自己都鲜有察觉的优点,表扬就不会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简单重复上。有人总结了《教师激励性语言120条》,供教师们参考借鉴。

教师要善于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表达对学生的赏识,督促学生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使师生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进行对话,共建和谐融洽的语文课堂。

二、如何优化教师的教学语言

学生往往更喜欢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和睿智亲切的仪表风度的教师,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尤其如此。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的知识、智慧、情感的综合载体,语言应富有生命力,唯有生命才能点燃生命。因而语文教师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广泛研究语用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资料,并设身处地从学生接受的角度出发,磨练自觉的语言意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与学生求知、求强的心理产生共鸣,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本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人脑最隐蔽的角落。”教师的表达应清晰、流畅,抑扬顿挫,音量适当。要保证语言的流畅性和思路的清晰性,就必须要熟悉课文内容、深入地理解课文。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只有经过良好的预设,才能在课堂中更好的生成。几年来备同样的课、讲同样的话,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我们不能认为每一年的学生都是新面孔,就可以重复同样的内容,陈旧的东西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所以,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对语文教师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厚积才能薄发,当教师有了较为丰富的语言积累的时候,才能熟练驾驭课堂,面对课堂上新的生成才能从容应对。

同时,教师也要善于运用语调的变化,包括语音的高低、强弱、速度和停顿等来组织学生的注意。例如有时突然的停顿或降低声音,有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都能集中学生的注意。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控制讲课语言的轻重缓急,使语言有抑扬、有顿挫,授课节奏有起伏。

此外,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学校也有必要邀请语言专家、优秀教师或文学、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学者,为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和一线语文教师进行讲座和培训,或举行演讲、辩论、公开课比赛以帮助扩大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提高专业语言水平。教师集中备课时,除了探讨教材教法、准备教案之外,还应该进行教学语言经验的交流,共同探讨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设计,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在愉快的时候接受信息的效率最高,尤其对学生而言,在一个平等、合作、和谐的良好教学氛围中,容易形成愉悦的学习心态。课堂对话中师生只有互信,才能形成和谐愉悦的语言环境,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要相信学生表达见解、自我充实和发展的潜力,也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引导和帮助自己实现理想和追求。教师应该以一种民主的心态,努力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找寻点滴的闪光和创意。交谈时可以采用这样的说话方式:“我同意……,但是我想补充的是……”。任何学生,面对教师情真意切的规劝,都会有所感动。当学生在课堂中的言行与教师的预设行为相抵触时,为了维护课堂纪律而采用严厉的、挖苦讽刺的语言来打压学生,只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面对这种情况,不如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机智。

参考文献:

[1]雷玲.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燕.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行为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

[3]彭玲.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语言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浅析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篇4

一、教学语言要具有准确性

教学语言是从事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准确精练的语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性。对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把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讲解准确、清晰、无误。如果教师的语言模糊不清,或者模棱两可,叙述、讲解重复啰嗦,常常会让学生理解困难或造成错误。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严密,言简意赅,用简洁、明快、流畅的语言把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表达清楚,使学生真正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二、教学语言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逻辑性主要指准确地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也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教学语言必须合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证明必须具有逻辑性。教学语言必须简短明快,语速的舒缓急促、语调的轻重缓急,都应受制于教材本身的逻辑性。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思维的顺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逻辑推理,做到讲授深浅适中,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教师还要注意教材前后内容的逻辑性,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以便于学生理解教材。

三、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主要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思维能力,一般使用在课程的起、承、转、合处,或者使用在设疑、激疑、析疑和质疑处。就技巧手段而言,多使用设问、反问、比喻,致力于点拨、点燃、引导、引发。要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就必须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促使学生思考的动力就是使学生认识到各种概念、法则、定理等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启发诱导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学时教师要多运用类比、联想、讨论、转化等方法。教师讲解时要注意把握语速的节奏,根据问题的难易深浅,快慢要适宜,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

四、教学语言要具有生动形象性

数学知识比较枯燥、抽象、难理解,为把不易理解的概念、定理、法则和公式变得简单明了,使单调乏味的知识形象化,把抽象思维化为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风趣、活泼的语言或形象的比喻来表达描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五、教学语言要注意简洁、明快性

教师的语言除了具有准确、清晰、流畅、生动形象外,还要注意用简洁、明快、富有优美节奏感的语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征、理解水平和面部表情,适时调整讲课的语速、声音的高低、语调的缓急。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数学语言、术语、符号、公式来表达有关的内容,要善于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总结归纳教学内容和解题方法、技巧、规律,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化,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语言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在某个概念、定理、法则、例题讲解完之后,或者练习、小结、阶段性总结、复习时,教师要注意用高度概括性语言适时归纳总结。教学语言应力求简洁、凝练,这样能使学生抓住知识的本质和属性,提纲挈领地理解,掌握问题的实质,把握主要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横纵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总结解题规律,积累知识经验。

七、教学语言要注意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的有机结合

造成学生数学成绩下降,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几个关键内容大致是列方程解应用题、几何的引入、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解析几何等。学生之所以感觉到学习数学难就在于对数学基本概念、几何图形语言的理解存在障碍。如何把数学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要密切关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表述是否存在偏差,对几何图形的语言理解是否全面透彻,是否有遗漏重复现象。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用精准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逐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5

摘 要

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艺术性,纵然是枯燥乏味的内容,也能讲得生动形象,有条有理,亲切悦耳,优美和谐,学生听起来简直就是在享受1顿“语言艺术”大餐。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求规范、准确、生动形象,具有逻辑性、启发性、趣味性、通俗性。本文拟从导入、讲授、结束新课的方法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作了1些较有实用意义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ABSTRACT

It seems that we are in kind enjoy when the teacher uses rich artistic language in teaching, the sound listens to comfort the ear. Ever the tasteless article when he uses artistic language, we will feel live and clear which also enters the buckle and has holds true, or wears that enjoying our “the word” as the western-style food. Great positive affection is requested we should use normal, accurate logical, lives the image, makes every effort interestingly and orally humorally. My article had the intense searched on Chinese teaching art from the new lessons’s intention and the method of teaching now lesson.

Key words: chinese; classroom instruction; language art

导论

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特点之外,还有1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艺术性特点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谈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篇6

一、“起调”激情,扬波掀澜

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开始教师的语言就应当像清泉畅流,似小溪出谷,做到“转轴拨弦三两声”,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一下子扣动学生心弦。于漪老师在教学《雨中登泰山》一课时,设计的导语对我们颇有启示。他在开头是这样说的:“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盈心头。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五岳之长巍巍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来讴歌、赞美。今天我们学一篇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请作者为向导,我们跟随他攀登游览那高耸雄奇的泰山。”教师上课之始,这样有声有色的描述,一下子把学生导入了美好的学习氛围,吹暖了学生的心田,撩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内心的冲动,激起了学生求知的饥渴心理,使学生的脑海里扬起了波澜,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山河热爱和向往的情感。

二、“主旋律”动听,引人入胜

扣人心弦的开场白能将学生导入美好的学习氛围,然而一堂语文课的“主旋律”则要引人入胜,因为这是一堂课的主心骨,要起到穿针引线、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此,教師的教学语言,首先要明白,具有逻辑性。教师要准确无误地把课文内容和有关语文知识告诉学生,不犯知识性错误。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围绕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思路、教学步骤来组织,用精确的词汇、周密的语言进行表述。表达干净利落、具有内在逻辑力量和高度的概括水平,使得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紧扣教材中心,起到应有的作用,由此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其次要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写成的。教学这样的课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既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泼口语,又有生动形象的描述,使学生通过似乎看得见、摸得着的描绘,在脑海里重现场景、感知故事、认识人物、思考问题。第三、要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语文课的教学语言要因文而异,年级有别。一般来说,教学语言应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咬字准确、发音规范、语速快慢适宜、语调自然。总的来说,音量要适当,根据课文内容,表达感情上的需要,有高有低;语速要中度,有快有慢,能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音调要和谐,抑扬起伏,错落有致。真正做到以音质激发悦耳兴趣,以音速拨动学生思维,以音色烘染课堂气氛。

三、“终曲”有力,余音绕梁

语文课结束语的设计与导语一样,要能给学生无穷的回味,做到“余音缭绕”,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教师在课文教学结束时,切忌把话说绝,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广阔天地。为此,教学中教师应因文(文体、文章)、因情(情境)、因人(教者、学者)而异,或给语文课堂教学轻松愉快地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或大笔浓墨地书写一个凝重的感叹号;或意犹未尽地点上一个含蓄的省略号。教师在结课时可以画龙点睛,三言两语,使学生大彻大悟;可以尾首回应,横向比较,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可引而不发,留下空白一片,任学生想象、创造;还可借题发挥,让学生的思维触角由书本延伸到现实社会,伸向灵魂深处。当然,课堂结尾作为一种艺术,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必须要讲求实效。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我们不仅能够把思想概念,而且能够把最复杂的,色彩最细腻的图画用语言表达出来。可以这样说,在人的脑里好像有着成千上万个、也许还是成百万个键子,一个正在讲话的人就好像用无形的手指在大脑这个键盘上弹奏一样,而讲话所奏出来的的那支交响乐也就在知音者的头脑里回响起来。”教学语言也应是这样。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前要认真思考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语言,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在“序”上多下点功夫。任何时候都不讲废话,时刻提防习惯性语病和讲话的随意性。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在高清晰度的基础上,更富有艺术性,像蜜糖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初探 篇7

在《纲要》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对师生关系有了重新认识, 并给自己重新定位, 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学习行列, 成为幼儿忠实的、有能力的伙伴。 语言之所以能够打动人的心, 完全在于它是一种心声, 是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 教师只有把对幼儿、对教师职业的爱, 用发自内心的真情, 充分溢于自己的言表, 才能注情于声、以声引人、以情动人。 只有通过包含慈爱、信任、朴实、动人的语言, 才能感染孩子, 拨动孩子的心弦, 在孩子内心引起共鸣, 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在设计活动时, 教师应明确《纲要》有关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要求, 掌握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要求, 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经验、认识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 及时根据幼儿的反馈情况, 调整计划、教案及自己的教育行为, 以赢得幼儿积极的配合和回应。 在日常生活中, 要为幼儿提供支持和鼓励, 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 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他们在宽松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获得有效的语言经验。 如教师应经常说:“我和你一起来, 好吗? ”“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没事, 你来试试, 如果需要帮助就和老师说。 ”“你想玩什么? ”等等, 不能常用“你应该这样做。 ”“你这样做不对。 ”“那不行! ”“你不可以。 ”等, 这样会在有意无意中扼杀幼儿的自我创造力。 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 应多使用平等、民主的语言, 如告诉他们“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 在与幼儿交流时, 我们还要面带微笑, 并伴有弯腰、下蹲、抚摸、拉手等动作, 让幼儿感觉到教师和自己是亲切平等的, 师生交往如同伙伴的交流, 使幼儿敞开心怀, 自然不拘谨。

二、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信心

《纲要 》 把培养幼儿 “想说”、“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作为语言培养的目标;把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作为艺术教育的目标等, 体现了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予以充分尊重。 但是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幼儿在思维方法和动手能力上的限制, 他们在学习中必定会遇到许多问题。 因此我们要注意体察幼儿心中的疑惑, 理解幼儿的失败, 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支持, 让幼儿有安全感, 并产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如幼儿感到灰心与失望时, 我们可以说:“你再去试试, 失败了也没有关系。 ”“再想想看!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啦? ”“发生了什么事呀? ”等等。

当幼儿有新的发现和想法时, 教师应及时用语言给予鼓励, 诸如“嗯, 真不错! ”“你真行! ”“你比上次有进步! ”“你这个方法老师倒没有想到。 ”等语言, 再加上对幼儿翘大拇指、微笑、点头、拍手等动作, 对幼儿有极大的鼓励作用, 并让孩子产生成功感, 提高自信心。 在此, 教师语言艺术的一大功能———鼓励幼儿表达自我、宣泄情感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另外, 我们应鼓励双向提问, 比如问幼儿:“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的呢? ”这样可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和积极性, 让孩子把疑惑的问题提出来, 改变以往单向提问的方式:老师问幼儿答。 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提升自我价值感, 利于孩子自信心的提高, 又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三、用针对性语言满足幼儿的不同心理需求

根据幼儿心理特点,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幼儿老师的语言应当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情。 要避免枯燥无力的语言, 避免使幼儿昏昏欲睡的现象发生。 教师应力争语言表达得形象、直观、明快、生动, 使孩子们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再次要风趣幽默, 诙谐机智。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 巧妙地运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幼儿, 加上积极的情绪 (面部表情) 和夸张的动作, 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 让孩子得到心灵上的感应, 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 使师幼达到双向投入的境界。

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由于受知识经验局限, 受教师权威威慑, 幼儿很少主动借助语言向教师传递真实想法, 不利于自身个性发展。 《纲要》明确指出:“关注个别差异,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它体现了对幼儿的人文关怀、权利尊重和对所有幼儿的关注, 充分体现了“给每个幼儿均等的机会, 通过教育让每个幼儿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的当代儿童观。 幼儿在接受教育、获取知识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 必须考虑幼儿现有的语言接受能力, 力求“因人用语”。 例如问小班幼儿的两种问法, 第一是:谁愿意表演故事的请举手;第二是:愿意扮演小狗、小猫、小鸡的请举手。 显然, 第二种问法效果会更好。 再如不同性格的幼儿, 语言的使用也不同。 比较内向、性格较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幼儿, 教师应更多地运用亲切的语调、关怀的语气跟他们对话, 消除幼儿的紧张心理;对反应不快的幼儿, 教师要有耐心, 在语速上适当放慢一些;对脾气急躁的孩子, 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更加沉稳、语速适中, 使幼儿的情绪得以缓和。 总之, 对不同的幼儿, 教师该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做到因人施教, 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四、用启发性语言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语言可以启迪幼儿智慧, 发展幼儿思维, 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是教师不可能替代但能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 当一个问题出现后, 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而是应以一种中立的态度为幼儿创造宽松的谈话环境, 不断鼓励幼儿积极开动脑筋, 大胆回答问题, 同时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所以在组织活动过程中, 我们应多向孩子发问, 并做到少一点再现性的提问, 多一点探索性的提问, 少一点直截了当的提问, 多一点启发性的提问, 如“为什么会这样? ”“哪一种方法更好? ”“你还发现什么? ”等比较性、分析性的问题, 更利于发挥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让幼儿从多方面更多地、更好地回答教师的提问, 并产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总之, 在《纲要》的引领下, 要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就必须努力探索和提炼教学语言, 在实践中多观察、常思考;细领略、勤摸索, 使教学语言艺术不断升华,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娟.幼儿早期阅读环境创设初探[J].教育时空, 2009, 11.

浅谈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篇8

教师以“舌耕为业”。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暗示了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巧妙运用课堂语言,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为学生的学习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有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势在必行。

一、启发性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发展其思维能力。在教学中, 必须重视激发学生思考, 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应通过启发性的课堂教学语言诱发学生思考并让他们有所领悟。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 不在于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深, 乃为善教也。”“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 俾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因此, 课堂教学语言应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循循善诱, 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学会留下空白, 转变“讲得越多越认真”的观念, 让学生多思考、勤思考, 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教学话语时间, 让学生主动理解, 增加钻研机会。教师的话语一要少, 二要精。通过巧问、巧点、巧停、巧示、巧例这五种途径实现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功能, 对学生进行暗示与点拨, 当学生解决问题出现困难时, 通过简短的词语或句子进行提示, 发散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言语应精当, 掷地有声, 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生动性

生动的语言会达到“不是蜜, 但可以粘住一切”的效果。如果你不想使知识变成僵死的静止的死物, 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形象鲜明、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课堂语言,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 促进学生思考, 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语言应形象逼真、有声有色, 时而用亲切明快的叙述性语言, 时而用简洁朴实的说明性语言, 时而用绘声绘色的描述性语言, 时而用精辟透彻的雄辩性语言, 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使课堂语言形象化、具体化。还可以恰当地使用轶闻趣事、幽默笑话、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相声小品中的笑料等。这些来自于民间的经过加工后的语言, 或来自于各式各样的媒体的语言,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深受学生喜爱。

三、时尚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中夹杂着一些流行元素、时尚短语, 会给课堂带来新鲜感, 让教学妙趣横生。所以, 教师增加新生词, 适时运用网络词语, 把“时尚”融入到课堂语言中, 不仅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让课堂语言显得更灵动、活泼, 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而且能给教学增添趣味性,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从而产生新的学习动机和要求。用美妙的音乐语言渲染气氛, 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意境中, 在音乐的感染熏陶下, 迸发出情感的火花。教师用文质优美的歌词进行知识迁移, 让学生通过品味流行歌词来体会“诗词”般语言的魅力、遣词造句的妙处, 从而掌握类似文学作品“诗歌”的写作技巧。经典的电视电影对白穿插在课文当中, 朗朗上口, 可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网络新兴词语, 可激起学生的兴趣, 消除“代沟”, 使教学语言具有时代流行感。因此, 教师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语言, 而且要向生活和群众学习语言, 到街头去学习语言, 从而使课堂语日益丰富生动起来。教师要时时关注时尚文化, 把握时代脉搏, 紧跟流行风潮, 使得自己成为新兴词汇的风向标。

四、情感性

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 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用形象的语言来说, 就是在知识的身体里, 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只有这样, 才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情感性的语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只有教师自己动情, 才能将学生置身于与课文相应的情景之中,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在钻研教材时必须进入角色, 深入理解文章的情和意。富有情感的语言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 是文字, 不再是枯燥的符号。在课堂上, 应调动健康、积极的情感, 从而使学生的感情亢奋起来, 高昂起来。在奋发向上的情感驱动下, 将感情化为信念, 学知识、受教育、懂道理、明人生。

五、幽默性

幽默风趣的语言, 好像课堂的“味精”一样, 如果投放适量的话, 一定会使课堂回味无穷, 充满强烈的诱惑力。魏书生“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 这种笑就会自然而然地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 就能够掌握知识。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在教学中庄谐并举, 寓庄于谐, 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节奏, 活跃气氛,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形象记忆。教师的幽默是一种潜在的素质, 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 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

六、音乐性

课堂语言必须流畅, 具有节奏感、音乐性, 听起来耳感舒适, 使学生在一种美的享受中学到知识, 受到教育, 达到余音绕梁的美感效果。上课时, 快慢适中, 抑扬顿挫, 时而高昂, 时而低沉,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讲究声调、音速、节奏。声调要有高有低、起伏得当, 音速要快慢适宜, 节奏要平稳、分明、适度。要以音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音量拨动学生的心弦, 以音速牵动学生的思绪, 以音色调节课堂的气氛。

七、态势性

课堂教学不仅应“以声传情”, 而且应借助眼神、表情、手势、身姿、动作来表情达意。态势语对有声语言既可以起支持、修饰或否定的作用, 又可以部分地代替有声语言行为, 发挥独立的表达功能, 同时还可以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态势语运用得当, 可以使课堂语言“锦上添花”。例如, “怒发冲冠”表示愤怒, “趾高气扬”表示骄傲自满, “点头哈腰”表示恭顺或过分客气, “嗤之以鼻”表示轻蔑, “挤眉弄眼”表示暗示, “咬牙切齿”表示仇恨, “摩拳擦掌”表示精神振奋, 等等。

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9

一、舞蹈教学和教学语言基本概念

语言是人们之间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它由词汇和语法结合而成, 通过声音体现的一种体系, 可以表达人的内部思维和情感。教学是一门通过教学语言表现的艺术, 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单单把理论知识复制, 然后播放出来, 而是需要将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规范的归纳, 并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在教学中, 我们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新性的使用语言教授知识称之为教师的语言艺术。舞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参与的活动。舞蹈教学过程中, 学生需要进行肢体动作的练习, 教学内容的每个舞蹈动作都有独立的术语描述, 从而决定了舞蹈教学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另外, 舞蹈教学过程中, 学生基本一直处于活动状态, 舞蹈教师需要采取指令性的语言, 例如“左转圈、踮脚、前压腿”等。

二、舞蹈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启发。”在各种不同的教学过程中, 知识的传播、学生能力的培养、记忆素质的提高, 都需要依赖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师的角度来看, 通过教学语言才能将知识传播给学生, 教学语言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需要将要传授的内容和讲解思路通过系统规范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才能达到更好启迪学生的目的。

1. 语言艺术影响舞蹈教学质量。

研究表明,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质量与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密切的关系。具有魅力的教学语言是启迪学生和提高学生主动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不清或者表达太过沉闷、没有生机, 都不利于塑造积极的教学氛围。舞蹈是一门将技巧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教学课程, 舞蹈教师需要通过可视化的动作演示及巧妙的语言艺术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确保学生可以顺利地学习舞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用形象化的语言将想象的舞蹈意境描述出来。教师需要综合的协调好语言艺术与动作演示的关系, 这对于提高教学的水准具有重要的意义。舞蹈教学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 舞蹈教师应当将语言艺术融入教学,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舞蹈的精髓。

2. 语言艺术是舞蹈教学的主要手段。

不管是常规的课程, 还是类似于舞蹈教学这些非常规的课程, 语言教学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舞蹈教师通过语言艺术保持与学生良好的心灵沟通和交流,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 从而确保提高教学质量。舞蹈教师也需要通过语言艺术将动作要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确保学生的学习速度和质量。

3. 语言艺术影响舞蹈学生自身能力发展。

舞蹈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不但会对教师自身教学课程的进展和教学成果产生影响, 更重要的是还有可能影响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首先, 学生通过舞蹈教师的语言艺术中探索老师思考问题的方式, 从而能提高自我思维能力。其次, 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循序渐进的影响力, 学生长期在教师语言艺术的氛围中, 他们会自然而然的喜欢上语言, 长此以往, 对于学生灵活应用语言具有很大的帮助。再者, 舞蹈教师对于舞蹈意境的优美生动的描述, 使学生从中感受美丽的存在, 并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从而确保学习质量。而舞蹈教师就需要具备对事物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以确保他们的语言艺术具备审美价值。

三、舞蹈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语言艺术

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动作体现美的艺术, 舞蹈教师不仅要知道怎么样造就这种魅力, 更重的是了解怎样把体现美的技术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舞蹈教师具备非常强的教学修养。舞蹈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正确地运用语言艺术。

1. 教学语言需要清晰准确。

舞蹈教学中存在多种专业名词和术语。舞蹈教师在进行动作解析和理论知识传授的时候, 表达一定要清晰准确, 以避免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偏差, 不能理解核心精髓, 从而导致学习情况差, 甚至有可能给身体带来伤害。因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并做到教学语言准确无误。这需要舞蹈教师熟练地掌握舞蹈专业相关知识, 并能通过语言艺术表达, 让学生尽快学会舞蹈动作。

2. 教学语言需要生动有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 舞蹈教师可以使用诸如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述舞蹈的动作和精髓, 通过想象描述舞蹈表现的环境和背景, 让学生觉得轻松愉悦。对舞蹈动作生动有趣的描述, 可以渲染学习的氛围,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激情, 同时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总的来讲, 舞蹈教学老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审美和表达能力的作用。

3. 教学语言需要精练。

舞蹈教学的独特性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要精练。舞蹈教学是动作和语言描述同时进行, 如果舞蹈教师语言不精练, 首先会导致教学信息量太大, 学生不能抓住重要内容, 学习质量下降, 延迟教学进度。其次, 舞蹈属于一种艺术性的运动, 学生在学习或者练习舞蹈动作过程中, 精神兴奋度高, 如果教师语言太过烦琐会抑制这种精神状态, 从而造成学生心理和身体上不适, 另外学生还容易产生反感情绪。

4. 教学语言需要亲切。

舞蹈教学过程中, 学生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 甚至会有受伤情况发生。在学生动作不到位或有消极情绪时, 舞蹈教师的语言过于生硬严厉会使学生的情绪更受到打击, 内心产生不良情绪, 影响学习过程。如果舞蹈教师可以采用亲切的态度, 并使用适当的语言安抚、鼓励学生, 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并提高自信力, 在舞蹈学习方面也可以有所造诣。

5. 教学语言需要富有情感。

舞蹈传递人类的情感不仅依赖于舞蹈造型和动作, 重要的还有情感因素。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展现情感的作品需要融入感情地讲解, 从而创造合适的学习氛围。舞蹈教师需要将语言赋予情感, 使用丰富、生动的词汇将学生带入舞蹈体现的环境中。只有当学生对舞蹈展现的感情有深刻的感触时, 才能更加激发学习舞蹈的激情和学习的质量。另外, 学生在此环境中有利于培养审美观念。

四、结论

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对于教学品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语言艺术更多的探索, 可以把舞蹈教学过程进行得更为生动轻松,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其得到全面发展。舞蹈教学老师不仅需要具有高的技术水平, 更要看重语言艺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才可以成为一个具有高教学水平的舞蹈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大鸣.关于舞蹈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J].艺术研究, 2010, (2) .

[2]钱甜甜.试论舞蹈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才智, 2012, (15) .

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0

一、语言在教学中应注意准确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 结构很严密的学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把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放在首位, 必须要求自己的教学语言严密、准确。否则, 往往会因一字之差而语义全变, 使学生产歧义, 甚至导致教学的失败。例如:在教“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个概念中如果将“线段”改成“线”或“围成”改成“组成”, 那么这个概念就错了!又如, 在讲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时, 就要分析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比较它们有什么差别和联系, 使学生具体地懂得它们的外延是相排斥的, 内涵是相反的, 它们共处在自然数的范畴之中。理解了这两个概念, 学生对“1”和“0”属不属质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也为今后的分解质因数奠定了基础。

二、语言在教学中应注意逻辑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准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还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周密的科学精神。例如:我在指导学生用综合法或分析法解决问题时, 我坚持这样叙述:“从……可以知道……”;或“要求……先要求……”;“因为……所以……”。长期进行潜移默化的训练, 使学生也能像我这样叙述, 对学生的思维和语言都是有益的。数学教师语言的逻辑性还应表现在:同一概念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必须保持涵义的同一, 一就是一, 而不是二。

三、语言在教学中应注意生动性

小学是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 用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教学语言, 增强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幽默感,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为了增强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我在教学中有机地引入、穿插一些小学生所喜爱的形式, 如小故事、顺口溜、歌谣、谜语等等, 使数学教学充满童趣。又如我在教“时、分的认识”时, 先让学生猜关于钟、表的谜语;在讲解分数的定义时, 为使学生理解关键词“平均”的含义, 在讲清这一词语的本义后, 我又根据课文孔融让梨的故事编成一道应用题:“孔融的爸爸买了4个梨, 孔融把最小的留给自己, 问孔融分得的梨占总重量的四分之一, 对吗?”在学生合作讨论之后, 知道这题是错误的。又引导学生再编一道符合定义要求的应用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四、语言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性

未来所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有意培养儿童从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教是为了不教。”为此, 在数学教学中我不但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而且要使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方法, 并能大胆地质疑问难, 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我们的教师在读书时不仅要有较强的语感, 而且要能根据需要读出所讲内容的层次、结构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如我在讲解试卷中:“2乘3的积|加上|8除以4的商, ||和是多少?||”在每一意群的后面作适当的停顿, 并能读出关键词的逻辑重音, 因而学生听了以后就能理解, 还为学生自读提供了范例。爱护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因是我们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在教学中我多用正面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例如“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题, 我相信你们不用老师教就会做出来, 你们愿试一试吗?”“老师觉得这道题对于有些同学来说, 还有点难, 谁敢来试一试?”“我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来这个问题。”“我知道你一定能做出这道题, 你再想想, 好吗?”“还能不能想出更好、更多的解法?”等等。

浅析音乐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1

关键词:音乐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38-01

音乐课堂语言的艺术性。语言要准确、简练;语言要富有节奏和韵律美;语言要做到声音语言和态势语言的和谐运用;语言要亲切自然,富有激情;音乐速度有快、慢之分,音乐力度有强弱之别,音乐的表情有优美抒情与愤怒和悲伤。因为有了这些,音乐才富有魅力。我们的课堂语言也如此,因此,研究好它,运用好它,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一、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文学美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于感染力的。我们知道,音乐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相应地要生动形象,精确凝练,把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富于感染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相象力,使学生能真正地融入音种,接受艺术的感染与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该是组织有序的。课堂教学的组织,除了完整有序的教学环节外,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课堂语言的组织。因此,课堂语言组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带领学生邀游于音乐的海洋,应该环环相扣,富于逻辑,引人入胜。一堂没有语言组织,东拉西扯、废话连篇、语无伦次、信马由缰的音乐课,是难以吸引学生、难以激发起学生兴趣的。没有语言组织的音乐课堂教学,也将破坏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削弱其魅力。

音乐教师虽然并不是专业的朗诵艺术家,但应朝这个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口头表达水平,语速、语调的均衡在讲课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做到缓急一致、高低一致、轻重一致,使语言氛围和音乐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二、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韵律美

音乐的流动是富有韵律的。如何用语言为这韵律增光添彩,也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对音乐作品的韵律感把握的好,应用的恰如其分,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对学生理解作品内涵,表达作品思想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用眷恋、古典、舒适并充满依恋之情的声音朗读李叔同的《送别》,用坚定、昂扬、自信的声音朗读光未然的《保卫黄河》。让学生们理解“音乐有韵则生、无韵则死”的深刻道理。

三、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幽默美

幽默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师生在课堂上的沟通更是如此。教师恰当运用幽默的语言,像一只魔法师的妙手,可以春风化雨,点石成金。课堂上的笑声会制造积极的气氛,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而有效。

例如在讲授完单纯音符及休止符后,可为学生们出一则谜语“此时无声胜有声”(打一音符名称),同学们对猜谜很感兴趣,总想猜得又快又准。教师可利用他们的这种好胜心理,编一些谜面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唱歌教学时,有的学生情绪急躁,在自己不熟练的情况下,张口乱唱,破坏秩序,与其他同学的声音不同步、不和谐,出现了“先现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粗暴制止,用希望每一位学生的声音都是和谐的、优美的来暗示他们,用幽默的语言以褒代贬。

另外,板书上的文字、图表等都能创造出幽默的效果。如课前在纸上画出“反常”图画和形象,把字故意写得怪诞可笑等。在教唱“地球你好吗”时,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变形的流着眼泪的地球,旁边又画了一个脱光了毛的小鸟,让学生为这幅漫画取名字。学生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取了“流泪的地球妈妈”、“救救我吧”、“我要家园、我要飞翔”等题目,并讨论了“地球为何流泪”之后,学唱歌曲便自然而然地情真意切了。

四、音乐教师的形体语言艺术

要上好音乐课,音乐教师除了要有美的文学语言,还应有恰到好处的形体语言,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肢体动作以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形体语言使用恰当,会给音乐课带来锦上添花的良好效果。

1、肢体动作语言。音乐课上教师的肢体动作是必不可少的。合唱时的指挥就是显而易见的肢体语言。除此之外,在教唱一首歌或是欣赏一部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用手势或身体的动作来传达作品的情感,以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例如在学习歌曲《我爱雪莲花》时,教师几个简单的新疆动作,就能使学生很快随教师走进欢快活泼的歌唱氛围,并准确掌握新疆音乐的主要节奏型;如果音乐课上教师只说不动。那么这样的音乐就可能显得死气沉沉,失去音乐课本身必须具有的特点。肢体动作的运用一定要得当,若是过于夸张或不够准确,就会导致喧宾夺主甚至是、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音乐教师应该学会的一项本领。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深刻时,这部音乐作品的情绪应该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流露出来。当音乐响起时,或欢喜,或忧伤,或激昂,或悲愤,教师的眼神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作品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在控制课堂气氛方面,眼神更有其重要作用,对学生走神、唱歌走调等不利课堂因素,语言往往会打断教学环节甚至破坏课堂气氛,而一个恰到好处的眼神既能提醒学生,又能保持学生的愉快心情,保证课堂气氛的延续性。因此,眼神是音乐课上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

3、口型与面部表情。口型与面部表情是形体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音乐教师应该象一个演员,用自己精湛的技艺牢牢地吸引住每一个学生。而口型与面部表情就是表演中很重要的一环。唱歌过程中,在力度、速度等方面需做出对比时,教师若用有声语言就很可能破坏了歌声的优美,而用无声的口型加以提示则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若时时加以解说,有可能会破坏学生欣赏音乐的注意力,这时,丰富的面部表情加以事先准备的解说投影就能避免这种情况了。

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2

一、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 具有逻辑性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考虑小学学生知识面窄、理解力有限的特点, 教学语言应力求简洁明了、干净利落, 不能拖泥带水, 要足够精练. 而由于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方面也应注意一定的逻辑性, 力求逻辑严密、语言连贯、前后呼应, 切记教学语言随意松散、前后矛盾或者颠三倒四.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定义讲解中, 有些教师不假思索地随意说道:等腰三角形就是两腰相等的三角形. 其实课本上已经明确地给出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虽然“两边”和“两腰”只是相差一个字, 但实际却是“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导致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惑. 总之, 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应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 尽量简洁明了, 力求言简意赅, 逻辑严密, 切忌重复啰嗦. 这样不仅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而且可以节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 具有科学性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其对教学语言的规范、准确要求异常严格. 数学教学语言应注意科学严谨、含义准确, 要求措辞必须十分精当, 不产生歧义和错误.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模棱两可、词不达意, 那么会造成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错误, 甚至搅乱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比如有些数学教师总喜欢将“除以几”省略为“除几”, 虽然只是少说了一个“以”字, 但是这样就把除数和被除数完全颠倒了, 容易让学生混淆. 总的来说, 数学教师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中一定要注意其规范性和准确性, 不能将相似的内容混为一谈, 不能违反科学性的原则. 教师应对小学数学的相关概念和定义有足够的实质性了解, 对相关术语含义也应有透彻的认识.

三、教学语言要注意引导, 善于激发学生思考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 应充分抓住小学生普遍好奇心较强、求知欲较高的特点, 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 教学语言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能带动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性学习变为主动地自主性学习. 如在讲授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时, 可先准备一个圆环, 让学生想办法测出圆环的周长, 学生就会自主进行思考, 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用软尺绕着量一圈或者在圆环上做个记号然后在地上滚一圈, 再用直尺量等方法. 教师这个时候可以提出“这些方法你们觉得实际操作起来难吗? ”等相关问题, 学生都会觉得实际操作起来是比较难, 而且不准确.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地说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方便地算出圆环周长. 这样不仅让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得到加强,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语言应尽量风趣幽默, 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做到语言生动活泼、形象鲜明, 可以适当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 插入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数学名人故事等, 使得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师在讲授循环小数课程时, 可以先问:同学们, 今天课前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有一天, 老和尚给小和尚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学生听了都会不由自主地笑, 教师这个时候可以说:“其实在数学王国里, 有一种小数就像那几句话一样不断重复出现, 你们想知道吗? ”这样学生都会变得很乐于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应尽量风趣幽默, 营造轻松良好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乐于学习、爱上学习.

五、教学语言应具有一定的激励性

新课改明确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教学新秩序, 这就要求教师应与学生多交流、多激励学生. 在教学语言运用中, 多使用一些具有激励性的语言, 比如“你说得很好, 要是声音再稍微大点就更完美了”“你真聪明, 和老师想的一样”等. 还可以使用一些引导性语言, 让学生来评价老师, 比如, “你们觉得老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还有更好的吗?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总的来说,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多鼓励、激励学生, 让学生高兴地接受自己的不足, 勇于提出质疑, 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结束语

教学语言作为课堂教学、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 不仅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 还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 应着重注意其准确性和规范性, 形成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 力求简洁明了, 在语言中多对学生进行引导, 激发学生思考, 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激励性, 让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动力. 总之, 教师只有不断地总结思考教学语言艺术, 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摘要:语言作为人类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 在讲述思想、传授知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样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载体, 是联系师生的桥梁.本文中, 笔者结合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从多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语言

参考文献

[1]王淑娴.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10 (2) .

[2]杨九新.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刍议[J].小学教学研究, 2009 (2) .

[3]赵仓斋.小学数学教学要坚持“三贴近”[J].学周刊, 2011 (19) .

上一篇:改性砂浆下一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