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语言

2025-01-12

教师的教学语言(精选12篇)

教师的教学语言 篇1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中,教师不能忽视自身的主导作用。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组织,没有教师基于教学目标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囿于自身的水平,将会在低水平的层面上进行活动与思考。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离不了教师的“主导”。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深入钻研教材,发掘出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断设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创造机会和空间……在此,笔者仅就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来谈一谈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语言是主导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表达什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利用教学语言进行引导,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教师的教学语言,活跃师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创造浓厚的教学气氛,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从而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意境,探索未知领域的奥秘。

有位哲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对于教师来说,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尤为重要。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赏心悦目;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在耳,而学生则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写在他们脸上的充实和满足的神情,充分显现了教师语言的魅力。20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往往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真情感染人

教师首先应该是个有情人,这个情不是煽情,不是虚情,也不一定是激情,但一定是朴素的真情。含有真情的语言才是可以打动人心的,才是富有感染力的,才是从此心灵走进彼心灵的有效通行证。

案例一:执教《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白求恩是谁吗?(环顾四周,发现只有几个同学举手)

生:白求恩是个大夫。

师:你说得很对,还能再具体一点吗?

生:他是一个来自英国的大夫。(听课教师笑,生意识到自己错了,红着脸低下了头)

师:(真诚地走到他身边,拉起了学生的手)你很了不起,在许多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知道白求恩是谁的时候,你还知道他是一个外国人,是个医生,这很不简单。只不过他不是英国人,而是来自加拿大。

生:(抬起了头,多了一份自信,脸还是红红的)

在此片段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充满了动人的人性光彩,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长篇大论,看似平淡,但是真情洋溢,充满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发自内心的赏识与呵护。孩子的心就是一架公平秤,你给她几斤几两,她就还你几斤几两。我们相信,在教师充满真情的语言的激励下,学生势必也会对教师产生喜爱之情,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用学识营养人

就语文课堂而言,学生学习语言往往是借助文本,但是教师的语言往往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范例。所以有人说,什么是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本身就代表了语文,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着浓浓的语文的味道,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自然的交流中学会理解语言、积累语言、使用语言,甚至丰富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生命的感悟。教师要以自己对言语的感悟力和感染力,实现对学生言语生命的启蒙,对言语感觉的启悟。可见,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讲理耐人寻味。

案例二:执教《最爱》的片段

师:今天的语文课上,我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谁能告诉我,你最爱什么?为什么?(板书:最爱)

生:我最爱看书,因为读书可以使我获得知识。

师:有一个叫歌德的诗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所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使自己做人的境界高尚起来。

生:我喜欢踢足球,因为踢足球可以锻炼身体。

师:踢足球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强健起来,你还可以在这项充满竞争与挑战的运动中学会坚强,学会合作。

生:我最爱听音乐,因为学习累的时候,听一听音乐就可以消除一身的疲劳。

师:是啊,音乐可以带给我们美的享受,陶冶我们的性情。

生:我最爱玩电脑,因为可以上网发邮件,还可以在网上阅读新闻。

师: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为我们打开了又一扇窗子,充满了新奇和乐趣。

师:关于“最爱”这个话题我们暂且聊到这里。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三首诗歌,也许你们在读过之后对于什么是我们的“最爱”会有更真切、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飞扬的文采和广博的见识,通过语言这个外壳不仅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而且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语言想不丰富都不行。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周身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所谓“轻拢慢捻皆成妙曲,信笔涂抹皆成妙文”。试想,如果语文教师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在授课时字字珠玑,学生也必定会如沐春风、如饮甘醇。

三、用知识启发人

教师首先应该是学养丰富的人,他们要借助语言授业解惑。而这语言所承载的实质往往是学科知识,这也能彰显出学科教师独有的魅力和智慧。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或过于冗长拖沓,或过于含糊其辞,结果就会造成语无重点、语意不明,令学生听了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注意教学语言的凝练性、启发性,以便学生从教师精练的语言中把握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

案例三:执教《七颗钻石》的片段

师:同学们,《七颗钻石》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你们喜欢读吗?

生:喜欢。(一个学生咕哝了一句:不喜欢)

师:(耐心地走到这个孩子身边)我听到你说不喜欢这篇童话,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因为这个故事根本就不是真的,是编的。

师:(愣了一下,但是旋即笑了)你说得很对,这个故事的确不是真的,是作者编写的童话。我想告诉你,童话都是编的,可是人们为什么要创编童话呢?因为它们往往蕴含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包含着一定的哲理。你觉得这篇童话想告诉人们什么呢?

生:爱可以创造奇迹。

由此看来,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用凝练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创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更高境界。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对于受到的启发在教师四两拨千斤的语言中有效地得到了落实。

四、用精神引领人

语言不仅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条件和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通过立言以立人,通过阅读经典,和大师对话,可以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打底。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这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是由知识分子的身份决定的,二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其实,教学本身是一种自我发现。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现自我的过程。这是双向激发的生命运动:学生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东西被教师激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也同时激发出来,这样,教与学双方都达到了一种真实的精神的提升。

案例四:执教《百合花开》的片段

生: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总是遭到别人的嘲笑,但是它没有忘记心中纯洁的信念,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它终于开花了,用花来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那些曾经嘲笑它的人都被它内心强大的力量所震撼,最后满山遍野都长出了百合,他们都把第一株百合的坚强和信念铭记在心中……

师:说得真好,如果说当初那一株百合的坚守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那么百合谷地的每一株百合身上都流淌着它不屈的血液,拥有它执著的诉求,并且还会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生:百合花是美丽的,它的内心深处比外表还要美,因为它那种不懈的精神,努力释放出内心的能量,使它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敢于去追求、去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师:这是一段很有诗意的文字,这位同学由百合想到了人,想到了我们自己,这恐怕也是作者的写作初衷吧。正所谓“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要你坚定了目标朝前走,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生:一个纯洁的念头加上一份不懈的努力,你就会看到一道最美丽的风景,所以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不在乎别人的嘲笑和挖苦,做最好的自己。

师:我想课文里所说到的嘲笑和挖苦,在生活中应该算作是坎坷和挫折。拥有一份信念,一份执著,就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一份成功。

文本作为教学的载体,它的教学价值不仅限于提供了哪些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训练点。它所拥有的深厚的、丰富的内涵往往是对学生最好的精神引领。教师凭借语言的精当与学生碰撞、交流,谈出自己精辟的见解,让学生进入一片洞明之境,尽情享受着精神世界的明媚阳光,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

教师的教学语言 篇2

湖南省岳阳县相思乡卢塅中学

李世兵

当今,新课标下的教育教学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死板教学,使教师成为一名教书匠,而要使自己的的课堂活跃起来。这就要求教师都必须讲究教学的语言艺术。这一点对语文老师来说尤其重要。叶圣陶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除了思想教学的任务之外,都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的‛。因此,语文教师就必须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并在任用语言方面作出表率,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同时,教师的语言修养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此,加强语言修养,讲究语言艺术,是上好语文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拙以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一、明白晓畅,言简意赅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要把每句话的意思讲明白,让学生能听懂每句话的含义。这是对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无论是解释词句、分析课文,或是向学生提出问题,都要让学生能准确无误的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若教师的语言晦涩难懂、含糊其词,学生就会不知所云,不解其意。尤其在讲解内容比较深奥的课文及难以理解的语句时,教师更应运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课文中有些常见的词语,看上去似乎容易讲明白,其实不然。例如‚天空‛‚田野‛‚草原‛等等。‚所有这些看起来都是很简单的东西,但是当我们试图创造出每样东西的鲜明的、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形象时,就会发现这件事并不这么简单。‛(苏霍姆林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去‚找到鲜明的、准确的和经济的语言外壳‛,让学生比较容易领会其含义。

其次,教学语言要口语化。有的语文老师习惯在教学语言中运用书面语言,那是从教学参考资料上直接搬运过来的。书面语言不能代替口语。口语作用于人的听觉;书面语言易形成视觉形象,听起来往往不容易接受。教师讲课时,应把教案上的书面语言化为通俗易懂的口语。否则,学生听课就会感到呆板、枯燥。解释词语,也不应照搬词典上的解释。词典上运用的是书面语言,有些解释从概念到概念,如不化为口语,学生就会感到难以理解。当然,口语也要求‚规范化‛,用词、造句都要求符合语法,不讲不通顺的话。外来语的倒装句式,也不宜在教学语言中使用。

再次,教学语言要少而精。教师的语言精当,要言不烦,画龙点睛,学生就能抓住要领。教师说得多,不一定就能讲明白;说得少而精,讲在点子上,学生反而易于接受。叶圣陶说:‚倾筐倒箧容易,画龙点睛艰难‛是很有道理的。教学时教者语言简炼、精当,则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让学生读书、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生动形象,富有情感

教学语言仅仅达到‚明白‛‚简炼‛,不一定就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要以语言的情趣来感染学生。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有文彩,当我们分析一篇情文并茂的课文时,若能用文学语言来讲,就会与课文相得益彰。有位教师在教《出师表》时,用抒情的语言对学生讲:‚‘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代名臣诸葛亮,与后主刘禅亦君臣,亦父子。不论刘

农村学生认知的实际,再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这个影响自己成长的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感情真挚、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憾,使他们不仅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而且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节奏和谐,娓娓动人

有经验的语文老师,讲课时声音有高有低,速度快慢适当,娓娓动听,语言具有音乐美,能促使学生大脑兴奋,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教学语言的音量要适当,声音不宜太高,也不宜太低,能让全班同学听到就行。教学语言声音的高低,还应视教学内容而定,不能老是采用一种语调。否则,有节奏的单调的重复也会让人厌倦。拉扎诺夫曾做过一种实验。他在念材料时交替使用‚正常语调‛、‚轻声耳语‛、‚大声命令‛三种不同的语调,消除了因节奏单调而造成的弊端。这一方法也值得在语文教学中借鉴。语文教师运用的语言语调亦应随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而变化,或舒缓徐慢;或气势磅礴,飞流直下。语调高低,因人而异,因情而变,学生的思想情感就会随之而起伏。讲到关键处,可以加重语气,放慢速度。有些内容只需教师讲述时加重语气,无需讲解,学生就能心领神会。

教学语言的速度,也不宜太快或太慢。教师放‚连珠炮‛,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没有思考的余地;教师讲话慢吞吞,则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来说,语文教师的讲课速度应比平常讲话稍慢些,而比话剧演员念台词要快些。

教学语言还应该讲究平仄相间,抑扬顿挫,富有音韵美。语言大师老舍说过:‚我的报告当中,上句末一个字用了一个仄声字,如‘他去了’,的授课中我力求语言幽默风趣。教《春》一文时,我让学生描述我们生活中的春天,有一学生就说到春天百花盛开,有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李子花,金黄的油菜花,还有满山遍野的野菊花。我笑着纠正:‚我们都希望能看到你培育出的春天开放的野菊花。‛一言既出,全场欢笑雀跃起来,后来的课都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教师的风趣幽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

随着西方文化通过媒体领域的渐渐‚入侵‛,语言幽默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授课中,往往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插话。这种‚碎语‛往往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五、字字珠玑,发人深思

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他的语言还应富有启发性。这个启发性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用语言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教师贵在开导学生思路,且不可越俎代庖,先把结论交给学生,而是鼓励见难解疑,思索争辩,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细心捕捉,及时点燃处于朦胧状态的智慧火花。教者不能代替学生领会运用知识,只有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在智慧的峰峦上不断攀登,经过他们自己的思考咀嚼,才能化为他们自己的精神财富。启发要抓在关节处,还要善于“引渡”,学作品。如果能坚持不懈的追求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就一定能很好地协助语文教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愿更多的语文教师能关注到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中来,愿更多的语文教师不断的追求卓越的课堂语言,使之最终成为缤纷教坛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

话:

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篇3

一、科学准确

数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每个概念都有确定的含义,每个性质都有确定的条件,因此,数学语言务必清楚、准确、符合科学性。另外,把每句话讲准确,让学生能准确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最基本要求。数学教师准确的语言源于对数学教材体系的整体把握,源于对课时内容、目标、手段的深刻理解。

一次听一位老师上“时、分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认识“时”、“分”之间的关系,教师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运行规律,引导学生发现“1小时=60分”。学生观察后,教师问:“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长时间?”生说:“1小时。”师接着问:“分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一生说:“1小时!”教师一连问了好几个学生,学生回答全部一致:“1小时!”费了好长时间,学生始终没有说出“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60分”。教师只好自己交代:“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60分。因为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60分,所以1时=60分。”其实,这是教师语言模糊不清造成的,如果教师问“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分”不就行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模糊不清的教学语言,避免宝贵的教学时间在师生间的无效对话中无情地流逝。

二、通俗易懂

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叙述,往往言简意赅,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生活经验出发,深入浅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去引导学生领会。如果机械使用所谓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则教师的语言必定晦涩难懂,令学生如听“天书”,必定造就出一批学困生。

如有的教师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始终离不开“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的量”、“几分之几的对应分率”这几个名词术语;还要求学生一定得将题目中的几个具体数量按上面的格式一一对应并一一述说,然后让学生亦步亦趋地分析题目中求的是什么量,如果是求“单位‘1’的量”就是用“几分之几的量”除以“对应分率”,如果是求“几分之几的量”就是用“单位1的量”乘“对应分率”。一节数学课,名词术语满堂飞,看似“数学味”很浓,实则弊多利少。因为教师没有从题目的实际意义出发,更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机械使用名词术语,只能使很多学生的思维如入云雾世界,数学上很大一部分的学困生就是被这样的数学教师用这样的所谓“数学化”方式造就成功的。

三、简明清晰

经验告诉我们,教师讲解数学概念,语言越是罗嗦,越是讲不清、道不明。另外,罗嗦重复的语言必定霸占学生很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导致学生思维处于抑制、接受状态,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不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所以,优秀数学教师的语言非常简练,逻辑性强,正像鲁迅说的:“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所以说,数学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简练,又要条理分明、思路清晰,有一定的逻辑性,努力做到简明精练、干净利索、中心突出、逻辑分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逻辑性,又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生动形象

卢梭说过,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数学具有严谨的知识体系、抽象而简洁的表达形式,教师必须运用生动、形象、富于情趣、幽默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中有这样一道练习:“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一位教师教学时只是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拐杖:如果7个全部是小盒,一共可以装多少个球?虽然让一些尖子生在班上做了交流,但从很多学生迷茫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能真正理解其中“转化”的玄机。后来我们建议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此练习时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配合动态的演示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

师:如果要将每个大盒都换成小盒,要从每个大盒中拿出几个球?为什么?

生:要从每个大盒中拿出8个。因为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

师:一共拿出了多少个球?为什么?

生:一共拿出16个,因为每个大盒要拿出8个,有两个大盒。

师(做出从每个大盒中拿出8个球的姿态,并适当板书,如下图):这样就将大盒全部换成了小盒!现在一共有几个小盒?想一想,这些小盒里一共装了多少个球?为什么?

生:一共有7个小盒,一共装了84个小球。因为原来一共装了100个球,大盒换成小盒后,拿出了2个8,是16个,所以现在的7个小盒子里一共装有84个球。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在图形中适当板书:

师:接下去可以算出什么呢?

生:每个小盒能装球的个数,(100-8×2)÷(5+2)=12(个)。

生:知道了每个小盒装的个数,就能知道每个大盒装的个数,12+8=20(个)。

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探究 篇4

1 教学语言的激励艺术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在将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努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 不但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而且接受信息的速度非常快。不管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都很关注, 因此,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都显得很重要。不少教师常常在学生答不出问题时, 不及时激励学生, 而是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躁的情绪只会使学生更紧张, 甚至思维停滞。这会使学生遭受失败的体验, 从而情绪低落, 课堂教学气氛沉闷, 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当学生尤其是“差生”答对问题受到表扬时, 他们会激动不已, 整堂课都会昂着头, 目不转睛地盯着教师, 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 对学生来说犹如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特别是对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在课堂中, 教师一句无意的评语, 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 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比如当有学生被提问时, 答案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 可以亲切和蔼地对学生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 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 换一个角度想想, 或许会有新发现的。”然后对全体学生提醒说:“大家也好好想想看, 其实这个问题如果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就会变得很简单。”这时, 那位学生也许会成为第一个抢答者, 其他学生也会纷纷踊跃思考。因此,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看着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 教师要耐心地铺路搭桥, 以激励、引导学生找出答案,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回答正确时, 教师适时表扬, 激励、引导学生朝着目标前进。这样, 我们就会在教学中看到学生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听到学生的欢声笑语。

2 教学语言的情感艺术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交流, 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教师的每一句话语, 每一个表情, 都会让善解人意的学生心领神会。如果教师向学生发出的教学信息不真诚, 那么就很难激活学生审美心理感受中的情感功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自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 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被引发出来。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 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及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 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 使学生为之所感, 为之所动, 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 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只有情深意切的教学语言, 才能像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 触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心灵的颤动和共鸣, 叩开学生的心扉, 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拨动学生微妙的审美情思, 使其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应善于捕捉适当的教育时机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自始至终都能以一腔热忱面对自己的学生, 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增强师生间的亲和力, 注重带着感情去教, 满怀深情地讲, 时而慷慨激昂, 时而和风细雨, 真正做到情动于衷且溢于言表, 所教的课, 所讲的道理, 就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教学的共鸣, 而且这样学生也乐于接受新的知识, 正是“亲其师而信其道”。

3 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艺术

《学论》说:“君子之教, 喻也。”教师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 可以帮助学生在大脑里形成表象, 有利于学生把知识同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知进行联系和想象, 进而深刻地理解知识。生动形象的语言, 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能使学生产生“闻其声如见其人”、“听其景如临其境”的感受, 使教学内容中的抽象知识具体、形象起来。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运用恰当的典故、生动的比喻、形象的事例、诙谐幽默的语言, 这样可以创造一种寓教于乐、妙趣横生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上课时情绪高涨, 课后仍回味无穷, 在愉悦中学到知识, 学起来欲罢不能。如用鲁迅曾说过的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 而是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事例, 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理论, 化抽象为生动, 使学生不但容易懂, 而且记得牢。

4 教学语言的幽默风趣艺术

俗话说:“话有三说, 巧说为妙。”幽默就是一种巧说, 恰当使用它可以成为课堂的催化剂。教师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以声引人, 以情感人, 既能弥补教材趣味性的不足, 又能传情达意, 调节课堂气氛, 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境界, 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内化知识中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既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也是一种教学的风格, 它能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 引发学习兴趣, 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 振奋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和开朗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使原本生硬的课堂在宽松的气氛中得到舒展。例如, 一位物理教师在讲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时, 学生一开始对这深奥的知识难以理解, 教师就做了这样的解释:“如果你和一位美丽的姑娘坐在一起一个小时, 你只觉得坐了片刻, 但如果你是坐在一个火炉上, 虽然你只坐了片刻却像坐了一个小时, 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意义。”这位教师用了一个形象、生动、幽默的比喻, 把“片刻”一词讲解得非常生动、鲜明, 教室里不时传来笑声, 一节课很快过去了, 教学效果非常好。

5 教学语言的启智导学艺术

有人说过, 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 好的教师讲解, 优秀的教师示范, 伟大的教师启发。教师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其教学语言要有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师的语言要机智灵活、因势利导、以变应变。教师一句启示性的话, 能使学生茅塞顿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语言去启发和引导学生, 比如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畏缩时,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大师的学问是他头脑中固有的呢, 还是学来的?世上有没有一个一学就会、从来没有在学习中遇到过困难的人呢?”这样一说,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信心鼓励起来了, 也许还会影响他一生。蒉

摘要: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形式。从教学语言的激励艺术、情感艺术、生动形象艺术、幽默风趣艺术、启智导学艺术5个方面, 对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进行探究。

谈谈科学教师的教学语言的论文 篇5

【摘要】: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马卡连柯也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的确,语言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科学教师的语言则要求精练准确、科学规范,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逻辑严密性。

【关键词】:精练准确趣味激励

一、严谨、准确、精练

科学的表述是非常严谨的。科学课上就应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科学素养。科学课中教师语言的严谨规范必须从日常的教学中不断锤炼。

在我们备课时不仅仅要设计好教学过程、教学器材,更要设计教学语言。对于概念,我们必须准确,不可随意增减。备课时不仅思考课堂中知识点的表述,而且要尽可能多的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课堂的承接自然。在提问中尽量多的使用:“你看到什么,你是怎样做的?”这类针对事实理性的提问,而少提“这象什么?你想到什么?”类感性的问题。

在课堂中有些教师常不自觉的整句重复学生的发言,即耽误了时间,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降低了课时效率。这其实是教师没有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的结果,虽然他表现得好象在听。有效的.倾听,应对学生的话语有选择的概括性的复述。例如:“你想从哪些方面观察这朵花呢?“我们可以看看它的颜色,还有它是什么样的。那么教师就可以简练的复述:“颜色、形状!”而不能整句重现。

二、启发、激励、趣味

有位教育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教师的语言贫乏,再有趣的知识也会让人索然无味。所以科学课中教师的语言还必须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我们的课堂中应该多点“谁有不同的发现?”“还应该注意什么?”等发散式启发问题。提问有启发性,讲述要有趣味性,尽可能的用平实贴近生活的语言,如果能用儿童话的语言则更好。不要盲目拽文,增加学生“听”的难度。

在执教〈电路〉一课时。在课堂中有学生发现短路现象而发问,其时我及时让学生阅读“注意防止电池短路”。并加以形象的说明:“电是个调皮的娃娃,只要有近路(短路)可走,它们会蜂拥而上,大量的涌上来,从而使导线在一瞬间发烫!不过,这样的疯狂的直接后果就是电池很快就坏掉了。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出现短路,还会造成电起火等严重的事故呢!看一看,在下面这些图中有没有这样的疯狂路线呢?”“电还是一个聪明的娃娃,如果这条路它回不了家(断路),它可是不会走的哦!”“看一看:你的电娃娃能回家吗?”通过以上形象的比喻,让学生对“短路”“断路”有了形象清晰的认识,自然能轻松的分辨它们。

课堂中的激励语言非常重要。激励不能简单的“说好听的”。不仅要告诉学生做得好,而且要让学生明白他好在哪里。用“你的汇报真有条理!”替代“你说得真好”。用“你们小组观察的角度独到”“你们发现的真多”代替“真不错”“了不起”“很好”。

三、发音、节奏、体态

科学教师的语言基本功也很重要。发音要准确清晰流畅,音量要适度,过小学生听不清易疲劳,过大易使学生烦躁、疲倦,产生噪音。语速要适当,疾徐有致,太快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不能在脑海中留下印象,太慢易使学生精力分散,厌倦开小差,语气要富有变化,或激昂,或轻松,或低沉,必须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切忌矫揉造作,故作腔调。

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无声的语言--体态。对于课堂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同学如果用目光去给予提醒,一来可以避免提名时这个同学的尴尬,保护他的自尊心,二来可以不影响或打断其他同学的思路。在表扬时,眼睛一定要注视学生,温暖或是惊讶,这样会让学生真正感受被认可的自豪。如果嘴上表扬,目光却看到一边,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话语不是出自内心,快乐大打折扣。这样的现象重复多次,其他学生也会觉得老师的表扬不过是随口而出的,无关紧要的,对于课堂的参与欲望自然降低。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呢?

(一)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语言艺术修养

教师教学语言艺术背后,展现的是教师本人的学识水平和思想水平,它综合体现教师的个人修养。教师语言贫乏表现了教师思想的贫乏。因此,要想提高语言艺术修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加深在知识方面的修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它要求教师不仅知识面要宽,而且也要在内容上深入探究。所以教师在其内部修养上要注意广博、深刻和新颖程度,才能受到言之有新,言之有物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语言艺术水平

浅谈政治教师的教学语言 篇6

一、教学语言应该准确精练,有条有理

政治课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是严谨的、系统的,其授课语言应科学准确,严谨与规范,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语言的灵魂。语言不仅要求准确,还应该精练,所谓精练,指言而不繁,干净利落。惜话如金,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恩格斯说:“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语,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二、教学语言要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思想政治课概念原理较多,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教学语言既有书面语言的精确,又要有口头语言的明白易懂,易于被学生所接受。教师要做到自己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就必须对教材上的书面语言进行加工改造,这是一个创造性过程。既要渗透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和序言、需要调整讲授知识的先后,更要把书面语言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从而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生动形象

有位教育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教师的语言要有活力,能感染人。形象生动的语言是教学的催化剂,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成风趣,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辨别力,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它是高尚的情趣和适當的分寸把握以及机智应变技能的反映。现代社会已经把幽默规定为一位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和能力之一。幽默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产生亲切感。学生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巧妙地运用那些内容深刻、耐人寻味、诙谐幽默的趣味性的语言,必然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因为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所讲授内容的严肃性,而“幽默的方法说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易为人接受”。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象火种,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为达到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教师应注意:一是用词精妙有趣;二是表达灵活、艺术;第三是情感充沛。

四、教学语言应对学生的思维富有启发性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要发展思维能力,就要提供思维的广阔空间。在教学中适时的适量的用发人深省的语言提出一些疑难问题,用以扩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考。一堂好课要有余意,教师的不能讲尽,要讲得耐人寻味,留下一些悬念,给学生有个回味的余地,要引起他们的联想,从而有所领悟。这样,教师的语言就具有启发性,启迪学生的思维。

五、教师语言应有节奏感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备“四性” 篇7

一、规范性

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教师为人师表,在学生眼里,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规范,要给学生以示范。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但是许多教师授课中普通话和方言混杂,更有甚者,美其名曰“家乡话亲、家乡话美”,使用方言教学。如一位教师在上课时说:“同学们,请看这地掌儿(地方)他这样写中不中。”他的发音合乎普通话的语音要求,但是“地掌儿”“中不中”纯属方言,普通话中没有这些词汇。如果教师不注意语言的规范性,长此以往,对于模仿能力极强的学生,难免会产生消极的示范效应,使学生学了不规范的语言尚不自知。

二、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教师要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如一位教师执教《草船借箭》,在学生初读课文,并了解课文大意后说“:同学们,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骗了曹操十万支箭,但是课题为何用‘借’而不用‘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先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接着便投入热烈的讨论中。交流时,有的学生说:诸葛亮是作者着力描写的正面形象,“借”是褒义词,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智勇过人,而“骗”是贬义词,这与作者的用意(要颂扬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相违背。有的学生说:当时借完箭后,诸葛亮让军士大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所以用“借”字更合情理,哪有“骗”得如此明目张胆的?有的学生说:要来的这十万支箭是准备用在孙刘联军与曹军作战之时,到那时候也可算是“还箭”了吧。有借有还,用“借”字更妥……学生打开了思维,语言在升华,知识在内化。这样的课堂,能说效率不高、质量不好吗?

三、激励性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小学生自尊心极强,也特别敏感,所以教师的语言要避免“冷、硬、辣,傻、笨、呆”,要多用激励性语言教导学生,那样,课堂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一次即兴演讲,一个同学小心地走上台,站定后却低着头,来回搓着手,显得异常紧张。教师对他说:“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登台,是一种自信;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能够面对观众,是一种勇敢;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说得精彩,难能可贵。你愿意试一下吗?”教师亲切的态度、鼓励的话语,让这个学生放松下来。他抬起头,慢慢地叙说起来。他说得很动听,后来还加上了两个手势。同学们给予他热烈的掌声。我想,这也许是这个学生能大胆面对公众讲话的开始吧!这位教师用“三月雨”“六月风”般的语言教育学生,不仅密切了师生关系,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审美性

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审美性。这里的“美”是指声韵美、节奏美、用词美。如一位教师教学《赤壁之战》时大声吟诵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首杜牧的诗吟罢,引出一段故事:“且说公元208年,赤壁上空战云密布、剑拔弩张。鲁肃北上探虚实,孔明南渡说孙权,孙权斫案定大计,曹操败走华容道……东风是否给了周郎方便,且看司马光的《赤壁之战》。”教师说书般的语言,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如沐春风。教师刚说罢,教室里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博得学生青睐,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中,为后续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试论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 篇8

筅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单永志

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职业语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教学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李如密认为, 教学语言是一种刻印着人类审美的语言, 作为教育的手段, 这种语言文化充满着“语言风采”、“韵律”、“婉丽”、“富于变化的表现力”等等, 创造着心灵世界的碰撞。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何能够体现教师口语之美、展示教学语言之魅力, 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追求艺术性语言, 增强感染力

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主要来自表达方式的艺术性, 艺术性的语言不但能够使学生听起来轻松愉决, 而且能够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孔子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即是说教师要想讲好课必须讲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前苏联教育者马卡连柯认为, 只有学会用十五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 才能变成一个真正有言语表达技巧的人;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的不同, 结果就可能相差20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性主要表现为:绘声绘色的讲演, 滔滔不绝的讲解, 抑扬顿挫的表述, 使学生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并津津有味地做好笔记。

而要做到这些, 教师要“精练语言, 提高效率”。第一, 要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分化难点, 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 “少说废话”, 要力戒使用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语言, 如“差不多”、“大概是这样”等不准确的语言。第二, 要善于运用各科知识的专业术语。如数学课有“大于”、“小于”、“等于”等词;物理课中有“质量”、“重量”、“速度”、“加速度”等词;语文课中有“叙述”、“记叙”、“主语”、“主语部分”等词;英语课中有“时态”、“语态”、“语气”、“完成时”、“进行时”等词。第三, 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语言也各有特色。如自然学科课要求语言严谨、确切, 有逻辑性;人文学科 (如语文课) 要求语言生动、形象、精炼优美, 其中议论文要严密, 有力度, 抒情文要华丽, 有激情, 说明文要朴实, 有条理。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些不同要求, 课堂语言才有自己的风格。

教师还要“追求生动, 学会幽默”。“追求生动”指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文明、规范、高雅的语言, 把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 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学会幽默”意在教学语言应具有深刻智慧, 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 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 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如讲有理数的运算, 学生往往不注意先确定符号。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说:“有理数的运算, 先问一问你的得数, 有没有姓芽若有, 它是姓, ‘正’, 还是姓‘负’芽”教师应当把教学语言的幽默看成是职业技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缺乏幽默是悲哀的, 但幽默绝不是轻薄、滑稽和逗乐, 也不是哗众取宠, “老师使用幽默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的方向性、科学性、严肃性相统一。课堂教学语言要风趣而不失庄重, 要诙谐而不失典雅, 要幽默而不失睿智。”

二、妙用鼓励性语言,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 鼓励性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感到亲切, 唤起学生的热情, 使他们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 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教学过程的教育性也决定了教学语言必须具有教育性的特点。所以教师语言应体现出内容的健康, 情感的丰富, 发音的准确, 效果的启发。总的来说, 我们可以通过《学记》所说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来实现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以学生回答问题为例, 教师需要常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 若课前看了, 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正确”等, 通过这样多鼓励, 少指责, 多进行正面指导, 少板起面孔训人, 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 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包括: (1) 你的想法很有创意; (2) 你分析问题很透彻; (3) 这么难的题你能解释得很完整; (4) 你的语言组织得这么好, 可见你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 (5) 你好厉害, 敢于向书本提出问题; (6) 通过你的发言, 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 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 (7)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 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 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8) 谢谢你指出了老师的错误; (9) 你的进步可真大, 老师为你感到高兴; (10)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解释问题, 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下次努力; (11) 老师真想在下节课看到你更出色的表现; (12) 你的这种解法很独特; (13) 你的声音真好听, 你能大声读一遍吗; (14) 你们不仅说得好, 而且还很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15) 你是个聪明的同学, 如果能再守纪律些会更好, 等着你哟选

三、巧用综合性语言, 活化教学内容

教学语言是一种低速性语言。教学语言与电影电视解说员的语速不同, 电影电视解说员的语速是250~300字分钟;它也与日常交际的语速不同, 日常交际的语速因人而异, 一般都在150~200字分钟。教学语言的速度以学生接受语言信息合适度为准, 为了给学生留下理解和消化的余地, 教师解释一段话的平均语速一般要控制在160~200字分钟, 应该随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简单来说即是,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对于难懂的内容语速要慢些, 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和通俗易懂的内容语速可快些。发音时音质的洪亮、柔和、圆润, 使人听起来清晰悦耳即可。由于发音器官的构造和发音技巧的熟练程度不同, 加上受方言、普通话、不良发音习惯造成的沙哑、漏风、换气不良 (换气不足———音量小;换气频繁———说话断断续续;换气明显———能听到其换气声, 或看到其胸部隆起) 等影响, 容易引起发音不良, 我们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 创造出个性化的语言。

教师应当综合运用多种语言符号形式。虽然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多数情况下是指向口头语言, 但是它不能排除教 (体) 态语言的采用, 也不能忽视教态语言的重要性。美国传播学者罗斯认为, 在人际传播活动中, 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 而其余的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 其中仅仅面部表情就可传递65%中的55%的信息。由此可见, 成功的传播应综合运用多种语言符号形式, 不可偏废。恰当的教态语言, 如表情的微笑、拇指的竖起、v形的鼓励、善解人意的眼睛等, 能强化、感染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的效果;不佳的形象, 如歪嘴、撇嘴、眨眼、吐舌、耸肩等其他附加动作, 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教师还要学会使用沉默。沉默是人们社会交际时的组成部分, 它在传情达意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可否认, 沉默也是一种教学语言, 是一种较好的诱导方式, 它能够以最简洁的语言, 为课堂开辟极其广阔的天地。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讲课一般不超过25分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若能够学会使用沉默来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语言的“沉默”就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体现出沉默是金。课堂运用沉默的时机可以是:学生应该认真听课或思考时却出现个别的杂谈声时, 教师由讲课声转换为“无声”更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当老师对所分享的知识点想引起同学的注意时, 此刻有意识的沉默或许会是一块能激起千层浪的“石头”, 学生能够找到质疑、探究、讨论、合作的土壤。

四、练好普通话, 避免错别字和语病

普通话是教师获得资格证的必修项目, 教师要想使用规范性语言, 首先要学会使用普通话, 使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为练好普通话, 我们要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具体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为避免出现错别字, 为达意的规范, 我们要准确地理解词义, 掌握发音, 因为汉字的构造很有魅力, 也有很多多音节词需要在语境中才能达意准确。句法是言语构成的规则, 汉语语法有定语、状语、简单句、复合句等的复杂性, 为减少语病的出现率, 在言语表达中我们尽量少用结构冗长的复合句, 以免造成学习者理解的困难。语病还指口头禅过多、语言不流畅等 (因口吃、情绪紧张等引起) , 这些不良现象是必须要克服的。因为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 会导致学生用语错误, 思维混乱。在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不能因地域不同而“入乡随俗”, 除少数民族地区外, 各地区应积极采用和推广全国通行的普通话, 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 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

此外, 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 讲起课来文绉绉的, 满口“之乎者也”, 还有的文白相杂, 似乎是明清人在说“三国”、“水浒”评书, 这都不可取。因为自“五四”提倡白话以来, 运用白话文进行教学, 已被普遍接受和应用, 如果还用那古老文言或文白相间的话进行教学, 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再者, 这种语言形式也不合时宜。因此, 教师要学会使用普通话, 用规范的语言, 使教学口语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

参考文献

[1]李如密.课堂教学策略的审美化.教育科学论坛, 2008.

[2]李宝峰.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8.

[3]田戈燕.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当代教育科学, 2006.

浅析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篇9

一、教学语言要具有准确性

教学语言是从事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准确精练的语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性。对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把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讲解准确、清晰、无误。如果教师的语言模糊不清,或者模棱两可,叙述、讲解重复啰嗦,常常会让学生理解困难或造成错误。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严密,言简意赅,用简洁、明快、流畅的语言把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表达清楚,使学生真正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二、教学语言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逻辑性主要指准确地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也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教学语言必须合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证明必须具有逻辑性。教学语言必须简短明快,语速的舒缓急促、语调的轻重缓急,都应受制于教材本身的逻辑性。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思维的顺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逻辑推理,做到讲授深浅适中,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教师还要注意教材前后内容的逻辑性,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以便于学生理解教材。

三、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主要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思维能力,一般使用在课程的起、承、转、合处,或者使用在设疑、激疑、析疑和质疑处。就技巧手段而言,多使用设问、反问、比喻,致力于点拨、点燃、引导、引发。要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就必须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促使学生思考的动力就是使学生认识到各种概念、法则、定理等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启发诱导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学时教师要多运用类比、联想、讨论、转化等方法。教师讲解时要注意把握语速的节奏,根据问题的难易深浅,快慢要适宜,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

四、教学语言要具有生动形象性

数学知识比较枯燥、抽象、难理解,为把不易理解的概念、定理、法则和公式变得简单明了,使单调乏味的知识形象化,把抽象思维化为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风趣、活泼的语言或形象的比喻来表达描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五、教学语言要注意简洁、明快性

教师的语言除了具有准确、清晰、流畅、生动形象外,还要注意用简洁、明快、富有优美节奏感的语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征、理解水平和面部表情,适时调整讲课的语速、声音的高低、语调的缓急。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数学语言、术语、符号、公式来表达有关的内容,要善于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总结归纳教学内容和解题方法、技巧、规律,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化,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语言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在某个概念、定理、法则、例题讲解完之后,或者练习、小结、阶段性总结、复习时,教师要注意用高度概括性语言适时归纳总结。教学语言应力求简洁、凝练,这样能使学生抓住知识的本质和属性,提纲挈领地理解,掌握问题的实质,把握主要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横纵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总结解题规律,积累知识经验。

七、教学语言要注意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的有机结合

造成学生数学成绩下降,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几个关键内容大致是列方程解应用题、几何的引入、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解析几何等。学生之所以感觉到学习数学难就在于对数学基本概念、几何图形语言的理解存在障碍。如何把数学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要密切关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表述是否存在偏差,对几何图形的语言理解是否全面透彻,是否有遗漏重复现象。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用精准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逐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 篇10

1 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 注重师生首次交流的语言艺术

新生入学时, 作为教师第一堂能否上好显得尤为重要。我校的分层教学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分成A、B、C三个等级。成绩优秀者进入A班、成绩中等者进入B班、成绩较差的学生进入C班。我校学生的英语入学成绩表现为城乡差别;地域差别;性别差别。一般来说, 城市学生的英语成绩好于农村学生;江浙皖一带的学生英语成绩要好于海南和东北的学生;女生的英语成绩普遍好于男生。因此, C级班中男生多, A级班女生多。对于级别较低的C级班学生来说, 上第一堂课时教师就应明确指出英语是零基础教学, 从而打消他们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 语言表达多是赏识为主。对于级别中等的B级班学生来说, 教师应对他们的英语水平予以肯定, 语言表达多是以鼓励为主。对于级别最高的A级班学生来说, 教师首先对他们表示祝贺, 并且对于他们的学习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语言表达多是以期许为主。

2 掌握学生的心理, 注重课外交流的语言艺术

作为B级和C级班英语教学的任课教师尤其要注重在课外与学生交流的语言艺术。对于B级和C级班学生而言, 虽然选择的不是程度高的A级班, 但仍然有不少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 并想在在校期间通过四级考试。因此平时教师在课外与学生交谈时, 学生们会经常会询问有关四级考试的问题。例如:四级考试难不难啊?我要买哪些复习资料啊?我的听力不好, 应该如何提高啊?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教师, 这个时候不能因为他们的英语水平较低, 对他们冷嘲热讽, 更不能对他们的问题嗤之以鼻, 认为他们不可能通过四级考试。相反地, 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 给他们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指导。言语中要多鼓励学生,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而不是打击他们自信心和自尊心。应该说考入我校的学生, 心理上多少都存在着一些自卑感。比起那些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缺少的恰恰是没有自信, 所以教师的鼓励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们学会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的潜能是无穷的, 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流, 也有助于增进彼此的情感。随着师生情感的加深也有助于课堂和谐气氛的构建, 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艺术效果。

3 深度把握教材, 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我校的分层教学, 层次不同选用的教材也不同。以B级班为例, 课本选用的是《新编实用英语》。这本教材内容涵盖说, 听, 读, 写, 译五方面, 内容编排极具实用性。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际教学中去, 要做到这一点,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艺术。首先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每节课上课前, 要做好课堂导入, 通过设计一些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到感恩节和圣诞节这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讲讲中国的节日有哪些。这些问题, 作为中国的学生自然是信手拈来。接着教师可以让他们说说他们了解的西方节日。等到有学生说出感恩节和圣诞节时。教师可以将讨论的话题引到西方人在感恩节和圣诞节所吃的食物上。通过放映PPT图片, 让学生们选择哪些食物是西方人在感恩节上所吃的食物, 哪些是在圣诞节上所吃的食物。对于B级班的学生来说, 设计一些符合他们实际水平的问题, 通过教师的语言慢慢地引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答案, 能让他们感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喜悦。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慢慢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次, 要充分利用混合班级人多的特点。我校的学生来自祖国不同的地区, 大家有着不同的方言。在教学中要能利用这一特点, 创设情境, 让学生们感受到不同地区方言的魅力。比如教材中有几则英文版的天气预报需译成汉语。作为教师可以带头用自己的家乡话将其中的一则天气预报进行播报。学生们则会被这种幽默诙谐的教学方式所带动, 纷纷秀出自己的家乡话, 这样一堂枯燥的翻译课变成了天气预报方言秀。最后, 在实际授课中适当地穿插课外的小故事。课堂课文教学与课本外的小故事相辅相成, 使得乏味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教师可以选择与课本内容有一定关联性的课外小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能发人深思且饶有意义。比如在谈到不同国家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时, 教师可以加入圣经故事中关于世界语言形成的故事;再讲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这一课时, 可以添加关于英语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的小故事。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会增加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即使有些开小差的同学也会被精彩的故事所吸引, 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节奏走。当然, 在教学中, 教师还应该适时地对学生给予语言上的赞赏, 行为上的肯定, 以情动人, 以情育人。这样, 才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深入课堂的目的。

弗洛伊德说过:“言辞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能带来最大的幸福, 也能带来最深的失望”。作为教师, 我们不能小看语言对教学作用的影响, 重视语言艺术, 即使是在分层教学的背景下, 我们依然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探讨教师教学沟通的语言技巧 篇11

关键词:语言技巧;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21-1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课堂教学的内容要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吸收的程度和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不想使知识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尽管各种现代教学技术使用得越来越多,但教学语言的功能和作用是任何传播手段也取代不了的。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修养与表达技巧常常使教学艺术锦上添花。相反,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不清,往往导致教学的失败,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掌握良好的教学语言表达艺术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追求。

一、教师语言表达要有吸引力

吸引力的语言具有幽默感、煽动性、实时性以及地方性等元素。富有幽默感的课堂语言,能使学生听起来很放松,在放松的状态下就能吸引学生听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语言的煽动性,让具有煽动性的语言打入学生内心深处脆弱的地方,特定的场景中感动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其吸引力是由内而发的;教师的语言中具有流行因素,流行亦是当下时尚的主流的语言,自然能切合年轻的学生心态,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恰当地运用一些热门的网络词语,拉近师生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地方性特点,教师的官方语言当然是普通话,然而偶尔蹦出点地方方言亦很可爱,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显然要做到以上几点并非易事,有句话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建议多读书,包括史哲类的书籍,再就是多关注时事,包括各种娱乐体育及时政的要闻,这样你才有话可说,有妙语可出。

二、教师语言表达要有说服力

说服一个人,难免要争论,细细想来争论重点不在于“争”,而在于“论”,不是谁的嗓门大谁就有理。作为教师的语言要想富有说服力,首先你自己要知道你想说什么,熟练地掌握你要表达的东西,能够做到毫不犹疑脱口而出,这就客观要求教师备课要充分,深刻领会要表达的内容,包括相关的外围知识,其次要做好随时接受学生提问的准备,对提问的解答要尽力往索要表达的内容方向上引导,以诠释你要表达的内容,对学生没有意识到要提问的地方,可以自问自答,以达到增加说服力的目的。当然你准备充分,知识渊博,也只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这一切要建立在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基础之上,好的口才,有技巧的表达方式,事半功倍,比如商品推销员,同样一件商品,不同的推销员,销售的业绩会相差很大。然人没有天生会说话的,都是靠自己练出来的。你现在如果还处在开口有点紧张的阶段,就先跟自己说,直到张口即出;直到能说服自己,再传授学生!

三、教师语言表达要有感召力

感召力,是指一种不依靠物质刺激或强迫,而全凭人格和信仰的力量去领导和鼓舞的能力。可见,课堂语言表达要想有感召力,是建立在广泛的基础之上,首先教师必须要具有真才实学,有了过得硬的才干,很容易能赢得师生的尊重,其次要注重为人师表,教师的身教重于言传,其道德修养、言行举止、处事行为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俗语说“累坏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因此,具有感召力的老师是通过自己的人格、学识、能力、情感等综合因素构筑起具有一定“声望”的老师,而他们是通过说服的方法来使学生聆听他们的教诲。

四、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有影响力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出自《鬼谷子·谋篇》,其大意是说关系很亲密而说的话却又很见外,就会被疏远;关系很疏远而说的话又很深入就会有危险。语言表达注重场合和分寸,作为老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语言要拿捏得当,方能游刃有余。教师所面临的对象是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与老师既可以是朋友关系,又具有对立的一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各种场合里与学生相处时要摆正关系,这样才会显得大方得体,其言传身教才更具影响力。我们不需要去做万人迷,但是我们要让和自己相处的学生觉得非常舒服,这就是亲和力和影响力的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这样优秀的教师才能塑造出优秀的学生。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语言是教师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满活力,使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教师就必须以渊博的学识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以饱满的热情去飞扬自己的语言。因此,教学语言修养有素,能起到以声传情、以音动心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夏骏.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沟通与有效影响.苏州大学,2015.

[2]谭轶斌.教师的语言修养语文天地(高中),2010.

[3](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浅谈教师语言对教学的作用 篇12

课堂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艺术, 一切艺术都应倾注情感, 所以讲课时教师首先自己要激动起来才能拨动学生的兴奋点, 课堂效果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缺失激情的课堂, 肃然寡味, 教师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 那么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就降低。

前不久听了庞老师的一堂课, 感受到了富有激情的语言具有的艺术魅力。老师对自己所讲的课文很有感情, 是有感而发, 她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所以《泪珠和珍珠》这一课在老师的讲解下显得生机勃勃, 引人入胜, 学生一直处于兴致盎然的状态。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待一篇文章, 作为教师首先要对所讲的内容充满信仰, 认真去对待, 才能使其中的内容活起来。作为一名教师, 如果只是平淡地将教案陈述出来, 语调没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那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声音的机械传送, 它绝不可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不可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学语言也不同于日常口头语言或广播员的播音语言, 它是一种艺术语言, 应该具有感染力。一堂课, 不能像一杯白开水, 从头至尾都是那么平静, 需要惊涛骇浪的衬托时就要求教师的惊涛澎湃。

总之, 教师讲课不仅要靠学识, 更需要有感情投入, 该释放激情时绝不可吝啬。一次精彩的讲授, 除了要求内容的科学性之外, 讲授的艺术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情绪是否饱满, 精神是否振奋, 感情是否诚挚、浓烈,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二、语言的幽默和生活化是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条件

幽默是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使用幽默语言会大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使用幽默语言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燃起学生积极思维的烈火。幽默语言不仅可以将事物穷形尽相, 而且能够入木三分, 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 促进探究性、挑战性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前提条件,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课堂就有了活力, 学生在无形中就不自主地融入课文情境中, 学生活动积极了, 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教师讲课便如顺水行舟, 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就得以拓展。

很多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 觉得枯燥乏味, 课文没有新意, 教师也是按照一个模式讲课:段落的划分、内容的总结、中心思想的概括等, 课堂语言一成不变, 一种腔调,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在这种一成不变的规律中慢慢消退。幽默语言妙趣横生, 使学生如坐春风, 享受语言艺术所带来的快乐。重新激起学生对语言的热爱, 唤起他们内心想征服、模仿的欲望, 这就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前提条件。

三、语言的升华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说话如果没有文采, 缺乏艺术性, 就不能打动人, 因而也不能广泛、长远地流传。教师语言要贴近生活, 但是又不能太通俗。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课堂当成对学生说教的阵地, 讲出来的自然总是平板的、干瘪的、严肃的词语, 也会有这样的误区, 为了追求语言上的华丽而落入辞藻华丽却一无实处的俗套。但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语言上要做到华而有实。语言的升华有度可以提高课堂的效果。

教师语言高度可以给学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语文教师的语言, 不同于口语, 也不同于书面语, 它是两者的结合和升华, 就是经过筛选的符合现代汉语逻辑规范的、具有生动性但又不失庄严周密的凝练的语言。教师要根据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的变化来组织语言, 也不是说要求语文老师上课时字字珠玑、句句如诗。但是真正用心备课后的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是一篇精粹的散文, 给人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用一字一句来打动学生, 来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讲究语言艺术, 使用优美的语言, 不仅是教学的需要, 更是时代的需要。教师对语言的精雕细刻, 目的是培养学生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这是关系学生健康成长的大事。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 尤其是语文教师, 语言上显示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学识, 语言的恰当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者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因此, 我们可以用豪放的语言来表达积极的情感, 以感染学生, 提高课堂效果。

上一篇:时代需求下一篇:调研结果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