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实践教学

2024-11-05

教师的实践教学(精选12篇)

教师的实践教学 篇1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有关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的研究是近年来教师教育者和教师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Elbaz (1983) 用实践的知识来指教师通过教学经历所知道的实践性的东西。教师知识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默会的, 由这个默会的特征而引出了个人的实践知识 (Clandinin, 1985) , 个人的实践知识的主要特征就是默会的, 这意味着教师的知识组织结构不同于传统上的学科的、认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织方法。人们大多没有意识到这种知识, 它源于个人的生活叙事中, 带有社会和文化的特征。

为了进一步探究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 我选择了上海市某区一所初级中学的一位英语女老师—罗娟老师作为研究的参与者。之所以选择罗娟作为研究参与者是出于以下考虑: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是专家教师的标准之一是教学经历, 其次是学生的学业, 再有校方和同行的推荐以及课堂观察 (徐碧美, 2003) 。罗娟是一位有着二十几年教学经历的英语老师, 属于有经验教师或专家教师 (王建军, 2004) 。罗娟所教的学生英语水平, 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普遍高于其他班级的同学, 她的学生曾获得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大奖和市中学生英语竞赛大奖。罗娟是学校英语学科的带头人, 她的英语教学不仅在该区受到同行的好评, 而且也得到了来访的香港地区的听课教师的好评。

2 研究方法

我选择的是叙事探究的方法。叙事探究的认识论假设是我们所有的人都是通过生活在故事的结构中来理解我们日常的经验。在教育研究中使用叙事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人类是故事叙述的机体, 他们无论是在个体的层面, 还是在社会的层面, 都是过着故事化的生活。教育和教育研究就是对个人和生活故事的建构和重构 (Clandinin and Connelly, 1990) 。生活世界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它无法完全用科学的、量化的数据来表达和实现, 也无法用简单的思维来抽象, 也无法用统一的、公众的话语来表达。叙事研究在教育情境中的运用是以有意义的教育事件、教师生活或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为研究对象, 遵循一定的叙事规范和结构, 通过对事实进行的深度描述, 追寻隐藏在日常事件、生活和行动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 进行广泛的阐释。康纳利等叙事研究者认为:人类经验基本上是故事经验, 人类不仅依赖故事而生, 而且是故事的组织者。研究人的最佳途径就是抓住人类故事性特征, 记录有关教育经验故事的同时, 撰写有关教育经验的其他阐释性故事 (Clandinin and Connelly, 1990) 。同时“叙事探究是一个合作的过程, 随着研究的进行, 研究者和参与者相互讲述和重述着故事。研究者和参与者互相分享着故事, 互相建构着研究关系” (Clandinin and Connelly, 2000) 。在分享和重建故事的过程, 参与者的声音被听见, 研究者和参与者获得对故事背后的意义的新的理解。所以,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更大程度上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

3 研究过程

3.1 收集资料

本研究采用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我与参与者以及参与者所在学校领导和同事进行了数次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访谈。正式的访谈经过参与者的同意进行了现场录音, 事后再转成文字材料。非正式的访谈没有使用现场录音, 但事后, 根据记忆, 记录下现场的情景。同时, 我还对参与者的课堂进行观察和录像。对所录制的课堂教学录像以及她前几年的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进行反复观摩。

3.2 分析整理

经过对访谈、观课所获得的资料整理、分析后, 我梳理出罗娟英语教学实践知识形成的故事线索和主题。

3.2.1 英语教学观念源于学生时代的英语教师

罗娟的学生时代是在改革开放的前后度过的, 当时我国与国外的交流非常少, 西方新的教学理念还没有被引进来。外语教学一直是以语法翻译为主导。但就是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 却不乏有一些教师采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为学生打开了学习英语的大门, 同时也给以后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烙上了深深的记印。

“我的老师非常好, 她的课用一个词来表达就是‘活’。她多才多艺, 会唱会跳。我的老师在当地很有名气, 听了她的课, 再听其他老师的就没味道。”

“我的中学英语老师和师范学校的英语老师,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多才多艺, 表演能力很强, 他们都很强调口语。一般的老师比不上。”

经过两年师范学校的学习, 罗娟毕业了, 走上了教师岗位, 她对英语教学有了自己的想法。她觉得教学应该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这一观念在她毕业后的培训课上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我刚毕业分配时, 有机会到杭州外语学校去参加培训。当时我们假期进行一些教师专业训练, 如听力训练, 阅读训练。后来我们看了一堂录像课。我觉得这堂录像课很有趣。我觉得英语课就应该这样上, 这是毕业没多久的事, 当然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

“我觉得英语课就应该像英语课的样子, 我头脑了有一幅‘picture’ (画) , 它应该是很有趣的, 不是很死板的, 有很多活动, 学生应该很喜欢。我想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系, 我比较喜欢唱唱跳跳, 排排节目等活动。”

3.2.2 从口语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罗娟从自己的学习经历中体会到, 学生的自信心可以从口语中获得提高。她在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时, 从英语学习的本质出发,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 先从听说入手, 让学生敢于开口, 克服对英语学习的恐惧。长期以来, 我国的英语教学大部分是“哑巴英语”, 学生们做了无数的语法选择题, 词汇选择题, 阅读选择题, 以致他们看到题目不用多加思考就知道正确答案。可是, 当要求他们用英语交流时, 却显得那么力不从心, 自信心一下子丧失了。

“我最一开始教学就用英语教学, 如果语言不能表达, 我就借助于‘身势语’, 我有很多的body language。老师通过身势语使学生一下子对你老师感兴趣, 学生通过和老师的这种交流对英语产生兴趣, 就会投入进去。他们根据老师的身势语能够比较直观地理解老师说的指令, 慢慢就听懂老师讲的英语。我从一开始就用英语教学, 我习惯了, 很少用汉语去教学, 包括讲语法之类的, 我觉得用英语教学这是一个标准, 应朝着这个标准去奋斗。”

“学生刚接触英语课时, 我并不急着让学生接触笔试。最初两个月, 我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学语言的习惯, 如, 如何用英语回答老师的问题, 不会的时候如何用英语提问, 这点可能是其他教师忽视的。我最初教的学生英语是从初一开始学的, 大家都一样, 不存在基础好坏的问题。他们像是一张空白的纸, 任由老师去增加五颜六色的色彩, 我最初不让他们接触笔试, 除了音标, 其他没有要动手写的。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他们对英语产生恐惧, 所以我让他们说, 使他们在学英语中找到自我, 找到自信心。”

“课堂上当有学生回答的问题非常漂亮, 我会点击这个漂亮的地方, 并且激发更多的同学去思考创造更精彩的表达, 我会说, 我知道明天会有更漂亮的表达, 谁愿意回去思考一下创造更精彩的词。孩子天性就有一种好胜心, 这个问题一设计, 一部分同学就会回去思考, 他们也想创造更漂亮的回答, 获得老师的表扬。”

“我的学生都很自信。我将班上的学生按四季分为春、夏、秋、冬。夏季这一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弱, 在一次上公开课的前一天, 我在电脑屏幕上打上‘I think Summer will be the best group tomorrow’ (我认为明天夏季组将是最棒!) 以此树立这一小组的信心。第二天, 我有意识给予这一组更多的机会。当他们的成功的机会多了, 他们的自信心也就树立起来了。”

“有一个学生, 数学、语文成绩都较差, 但英语的口语还不错。很多年后, 他看到我还说, ‘老师, 我们当时的英语课怎么那么有趣’。还有一个学生后来到国外去了, 他对我说, ‘老师, 我 (在国外) 听都能听懂, 说也能说一点, 当时的英语学习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在英语学习中有些学生可能接受的快些, 有些则比较慢。对于学习比较慢的学生, 罗娟认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一个人的开窍时间是不一样的。如果在预备年级就一棍子把学生打死, 他以后没有兴趣, 这不利于学生的以后发展。罗娟很早就在头脑里形成了英语课的图景, 为了这个图景, 她要遵循这样的原则:1) 如何让学生感兴趣;2) 不要去伤害学生;3) 设计多种活动, 形式多样化。

3.2.3 课堂教学追求精彩时刻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 如何在千变万化中捕捉到精彩时刻, 这是罗娟在每一个新授课前反复思考的。

“下笔前我会思考一、二个小时。每堂课我都要思考设计一个最精彩的时刻。我思考如何让学生发展创造性的思维。”

追求精彩时刻起因于和过去学生的一次闲聊。学生讲起英语课堂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件事非常兴奋, 印象非常深刻, 觉得非常精彩。

“这样通过和学生的交流, 我知道学生非常期待这样精彩的时刻, 于是我有意识地思考、设计这样的情形。这些最精彩的时刻先是无意识地产生, 然后有意识地思考和设计, 由于学生期待着这样的情景, 这就给了动力努力去追求这种精彩时刻。”

“我很想追求的就是达到最令人兴奋的时刻。我会去思考。偶尔也会 (想) 出不来。有时课堂会突然出现一种情形, 是你没有预先设计过的, 但由于你一直在思考, 所以你就会很自然地巧妙地把它化为最令人兴奋的时刻。有一次在学东、南、西、北时, 电脑突然出故障, 屏幕在上下抖动, 我突然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情形, 于是我说, ‘The screen is moving up and down.That means north and south.’ (屏幕在上下抖动。这表示南北方向。) 我把这个不利的情形转化为有利的学习时机。有时预先设计的情形倒未必能达到预计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充满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件, 有时它们会被忽视。只有当教师一直在有意识地思考时, 运用教学的机智, 才会在它们出现时, 捕捉到这些瞬间即逝的片段, 并将它很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 从而产生精彩时刻。

“我觉得课堂上千变万化, 只要大体把握得住就可以了, 如果你扣得太死, 在预案中扣得过于死, 把课堂发生的情况都设置好了, 那么, 课堂上就缺少了exciting moment (精彩时刻) 。如有一次, 有个学生在活动进行中, 他突然说:I have no idea about this.Who can help me? (我不清楚。谁能帮我?) 其他的同学就给予他帮助。我觉得很兴奋, 他知道在自己不会时如何去救助, 这不是我课堂中预设好的, 但又是我以前在课堂中曾经运用过的, 我曾给他们模拟设计过。当我不知道时我可以向别人求助, 这个学生在后来的活动中选择了这个方法, 这使我意识到我在课堂上应该通过有意识的示范, 让学生无意间地学会使用。如在他们不会时应该知道如何获得帮助。”

“课堂上当有学生回答的问题非常漂亮, 我会点击这个漂亮的地方, 并且激发更多的同学去思考创造更精彩的表达, 我会说, 我知道明天会有更漂亮的表达, 谁愿意回去思考一个创造更精彩的词。孩子天性就有一种好胜心, 这个问题一设计, 一部分同学就会回去思考, 他们也想创造更漂亮的回答, 获得老师的表扬。我的学生都很自信。”

4 研究结论和思考

罗娟曾在几所学校任教过。最初是在农村的小镇上任教, 后来到县城的中学, 再后来到市级中学。由于她的学生大多是初学英语者, 以前没有学过英语。学生没有任何英语基础。因此, 从一开始就注意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就显得格外重要。在罗娟看来, “漂亮、纯真的语音、语调是非常重要的”。

罗娟重视口语, 尤其是语音语调, 这一方面与她学生时代的学习经历密切相关。她的自信心是从自己模仿老师正确的语音、语调树立起来的。所以她在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时非常强调学生的发音, 要求他们反复听磁带, 模仿正确的发音, 为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 也以此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另一方面, 这也是罗娟对中学英语教学的长期实践和思考的结果。罗娟对于班上语音、语调好的同学给予适时的表扬和鼓励, 通过拉出一个, 影响一批, 再用一批影响另一批的做法, 使得全班同学的语音语调全都得到提高, 当同学在用优美的语音语调朗读时, 他们其实在用声音、用心声在交流, 其他学生会受到感染。罗娟不主张老师对字词、语法的过分讲解, 因为这样的教学无疑把语言作为知识来传递, 学生并不能从中学会语言的运用。她认为, “语言出口成章, 语法就在其中。”

罗娟的英语课堂是充满活动的课堂。她认为把语言课当成理科来学的做法是不对的, 违反了语言学习规律。而如果在英语课上让学生排排节目, 玩一玩、说一说, 学生学起来有兴趣, 想象力丰富了, 生活的质量也提高了。罗娟对教学的理解是怎样从学生的年龄、兴趣出发来开展教学,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因此, 在设计语言任务及活动时, 她总是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考虑什么样的活动和形式既有趣味性、又有教学性。所以尽管罗娟的课堂充满活动, 但她并没有迷失教学目标, 也就是说, 她不是以牺牲教学目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她所设计的活动是在有意义的语境下进行的。她在教学中把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生活和交际需要整合了起来。她要求学生在每一个单元结束后将所学的语言表达, 用于自己设计的小组活动中。这样的学习就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是罗娟英语课堂的一个重要特色。优秀的老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既关注语言目标又关注学生的人格 (Brown, 2001:138) 。罗娟的课堂上常常有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 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发挥作用, 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 使得较弱的同学也能顺利完成任务, 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不断的反思和创新使得罗娟对教学充满了热情。罗娟在以后的在职进修中不是仅仅把老师授课的内容和形式简单地接受下来, 而是思考为什么这位老师的课会吸引我, 他有哪些特点我可以借鉴。但她不是单单地模仿他人的教学方法, “我喜欢有所创新, 为我所用……我并不是刻意去苦思冥想, 而是留心身边的生活。我的特点就是集他人的长处。”因此, 她的教学中更多地充满了多样性和探索性。她在教学的探索中关注点始终是学生。

徐碧美 (2003) 指出教师在学生时期通过“学徒式观察”所获得的教学认识、教师的学术背景、教师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师个人的生活经历等等影响着教师关于教与学的理念。教师个人拥有的教与学的理念强烈影响着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理解 () 。罗娟的案例即是如此。

参考文献

[1]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3rd edition)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Clandinin D J.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A study of teacher's classroom images[J].Curriculum Inquiry, 1985, 15 (4) :361-385.

[3]Clandinin D J, Connelly F M.Stories of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Inquiry[J].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90, 19 (5) :2-14.

教师的实践教学 篇2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

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始时缺乏些粉笔字的经验,没有考虑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特别是没有考虑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感念或它的某个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有损于美育教育,记得笔者的高中物理老师能信手在黑板上画一个非常圆的圆,我们由此对他十分佩服。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如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譬如我们在“练习使用示波器”的分组实验中,示波器面板上的旋钮很多,在给学生讲解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知道每个旋钮的功用以及它的详细的使用方法,操作规范。

教师的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正发生着巨大转变。如,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引领学生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和获得情感体验为主,不再把学生单纯地变成接纳知识的容器,而是使其成为学习、探究、自主发展的主角。这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有效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改成功的关键和根本。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可是,在现实中却充斥着大量的低效化、无效化的课堂教学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我个人认为教师应从自身改变做起。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高中语文教师的有效课堂教学。

一、研究学生,设计教学

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来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学源于教师的精心设计。而这一设计不应只注重依据教材教参设计,而是应依据学生的发展来设计。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就近发展区”之说启示我们: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区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然而,我们很多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只是依据相关资料或是主观臆断盲目设定目标,对学生从“零起点”来进行教学活动,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对戏剧《雷雨》进行教学时,我以往都是从介绍戏剧的相关知识、作者、背景知识等开始。几次下来,自己都觉得好好的作品品尝起来却索然无味。后来我尝试着让学生课前查阅作者、背景知识及当年的话剧演出情况等,学生有的跑进了图书馆,有的借助网络进行全面搜索,在这一环节我看到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上我用了十几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信息汇报,然后用多媒体播放《雷雨》剧情片段,营造了这样的氛围之后,我开始课文的教学。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对剧中人物的认识也更深刻了。当我组织学生进行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的辩论赛时,有学生竟然无意识地从“人性”的角度来认识周朴园的形象。这样的例子其实是比较多的,要引起我们教师的警惕。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一定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精心设计教学,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转换角色,惜字如金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一位支持者和组织者。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尝试着转换角色,由口若悬河变为惜字如金。我曾观摩过两位教师以“同课异构”方式上的两节课。其中一位教师在45分钟内连续提问,不断追问了学生22~24个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有序但无主次,教师问的话多(一万多字),学生回答的话少,一节课下来,教师滔滔不绝、自我沉醉,而学生收获甚少。而另一位教师只用了几个主问题就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用了五千来字,其中还贯穿了基础知识的讲解,真正做到了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时而凝神思考、时而热烈讨论、时而大笑,学生沉醉在这种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课堂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语文训练、语文实践。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所以,教师要转换角色来设计课堂活动,通过课堂活动来逐步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整合资源,创生语文课程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语文教材作选择性的取舍、补充,特别要删掉学生和教师读来生厌的文章,要增加教师与学生都十分喜欢的好文章,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把师生都喜欢的语文利用到极致,这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益的一个好思路。

教师要善于从宏观上驾驭课程,构建自己的阅读教学序列、写作教学系列。要高度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我在执教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古典诗词时,就对其中的篇目进行了集中和重组,如,咏史怀古诗有《蜀相》《石头城》《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华清宫》《桂枝香·金陵怀古》等。写相思爱情的有《锦瑟》《雨霖铃》《鹊桥仙》《一剪梅》等。通过这些并联组合,让学生品读、归纳各类诗歌的思想感情构成与常用表现手法。这样一来,不就是举一隅而以三反吗?知识的系统化是内化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理解了内容,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这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效率。

总之,在教学中,作为实施者,我们应该积极寻求学习适应新课改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和学生共同感受教学相长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师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

参考文献:

[1]杨平.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资治文摘,2009(05).

[2]黄满春.讲出语文课堂的精彩.当代教育论坛,2010(07).

教师的实践教学 篇4

1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界定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理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的一种信念和判断,包括两个部分: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种能力的主观判断。随后,一批学者将社会心理学的自我效能感概念运用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中来。Gibson等人认为,结果预期反映了教师相信环境可以被控制的程度,也就是说学生不论何种家庭出生、智力水平,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学校环境中,都是可以培养、造就的;效能预期则是教师对自己为学生带来正面改变正向发展的能力的评价。Hoover等人认为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的一种信念,即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影响和帮助学生的信念,这种信念表明了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自信程度。Newman等人表示教师教学效能感是一种知觉,指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能否引起学生成功学习和个人满足。Hall更明确地指出,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的能力信念。从上述的教学效能感的不同概念界定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基本的定义: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并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一种知觉和信念。

什么是知识?从知识的类型上讲有三种类型:熟悉型知识(knowkedge by acquaintance)、能力性知识(competence knowledge)和命题型知识(propositional knowledge)“熟悉型”通常表现为一种知觉,如“我知道重庆”,“能力型”和“做”有关,是一种学习、运用某个技巧的能力,如“我知道怎样游泳”。“命题型”指的能够被证实的某个陈述,如“我了解四川是盆地”。研究发现,教师实践性知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命题型知识”,而是具有显著的能力特征,如激情、贯通力、感知力、欣赏力、亲和力等。当然这些能力特征不是实践性知识,以“激情”为例,如果一个教师能内在地拥有激情,而且能意识到这种激情的存在、并在恰当的时机表现出来,感染了教育对象,最终获得了预期的教育教学成效,那么,“激情”就是这个教师具备的一种实践性知识。因此实践性知识指:教师自己具有的知识,换句话说,这是一种经过教师本人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提炼、加工后所形成的能指导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认识。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包括两个阶段:(1)教师解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凝聚成教育教学经验;(2)教师反思、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具有能够实际指引教师惯例性教育教学行为的价值倾向。

2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影响

(1)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育信念的影响。教师的教育信念与教育的目的,教育好坏的评判标准有关,是一种教师内心中的价值观念,是一种能够支配教师行为,却不为教师察觉的经验假设。教师个人生活史对教师教育信念的影响远远超出教育教学理论对其影响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在教育信念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假设一位教师深信自己的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那么这位教师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工作,探究具有指导作用的教学规律。俞国良和辛自强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一个简单的教师信念问卷,结果反映效能感较高的教师以学生为本位、以发展为导向,更愿意实施民主、开放的教学;而效能感较低的教师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规范来控制学生、采取了限制、保守的教育态度。这说明了效能感的高低决定了教师教育信念的差异。

(2)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自我知识的影响。教师的自我知识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了解自己的特点和教学风格,是否知道运用这些特点和风格进行教学;还体现在教师能否从工作的挫败中获取教训,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教育教学行为。教师自我知识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估、自我教学效能感,对自我调节的认识等等。研究表明,教师自我概念的确立与教师对反馈信息的敏感度相关。如果教师愿意获得外界信息,并善于采取有效地方式接受这些信息,一般能够获得贴近现实的自我概念,能富有实效地提高自我效能感。研究同样发现,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会努力提高对自身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调节监督能力,促使正确的自我概念有效达成。可见,教师教学效能感作为教师自我知识的一部分内容,与教师自我知识的其他内容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教师自我知识

(3)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人际知识的影响。教师的人际知识,包括对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对学生的热情;有着渴望了解并解释世界、感染学生的激情。因此,教师的人际关系意在表达师生关系,教师以其独特的个人方式体现了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式,以及传授知识的内容;还意在体现教师对学生群体管理等方面的课堂管理中。这种知识具有特殊的个人品质。有学者进行了教学效能感对管理、控制和学生动机定向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越强,教师对学生控制定向越民主,学生的自主性就越强,教学效果也越好。而那些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认为学生必须受到控制且不信任学生,他们更相信外部奖励对激励学生的必要性。

(4)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的情境知识。往往教师的教学机智折射出教师情境知识的质和量。教学机智是教师在做出迅速判断时自然呈现的行为倾向,受到教师对情境的敏感性、思维的敏捷性以及行为的变通性等因素的影响。它与按部就班的逻辑认识相区别,也不同于简单的感觉或无意识的行为,它是教师知觉、灵感、顿悟和想象力在一瞬间的联合发挥,对握事物本质的迅速把握。Gibson等人发现,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较强,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够对整个班的学生进行自如地指导,不会受到个别违规学生的影响,所以能够轻松灵活地执行教学计划;而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较弱时,其课堂教学很容易被个别捣蛋的学生影响,从而花过多的时间解决课堂的个别违规现象,于是对于整个班的教学计划不能如期完成。

(5)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的策略性知识影响。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指主要涉及到教师以个人经验为起点,经过个人思考后能够理解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相关的理论性知识。教师对教学策略的使用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具体的讲,当某个教师讲授同一教学内容却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时,他们会考虑到每一个被运用的教学策略对知识技能有不同的要求,那他们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将归结于对教师自身对待选教学策略把握的自信程度。例如,Gibson和Dembo研究了优秀教师的教学特征,从而发现:在班级管理上,优秀教师更为注重班级的整体教学,班级学生都容易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监督;在教学反馈上,这些教师会利用重述问题线索、提供线索或引出新问题来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答案。Guskey研究了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知觉与完成教学改革的态度的关系,那些个人教学效能感较高的教师通常乐于教学,在教学中讲究效率,对新的教学方法也较能接纳。

(6)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的批判反思知识的影响。所谓“反思”是指对自己言行的深思熟虑。教师的反思不同于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反思,这是一种完全指向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体现了“对实践反思,在实践中反思,为实践而反思”。所谓“批判”是指批判者对自己所在的权力场域和人际关系网络的批判。教师的批判主要针对自己担当教师的社会角色和师生关系建构的批判。反思和批判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反思的结果是批判的原因;批判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反思的素材。其中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重要组成,而教学监控能力与教学效能感有密切联系。前者指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调节监督:后者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评价。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对教育影响学生的发展、自身教育能力的积极作用持信任态度,所以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反之,教学监控能力高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有更高的期望,所以教学效能感也相应较高。

摘要: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产生于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再经提炼形成教师个体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其研究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教师教学效能感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是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探讨了教学效能感在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等六方面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影响,为解决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提供了参照。

关键词:教师教学效能感,教师实践性知识,自我知识,批判反思

参考文献

[1]Gibson S&Dembembo,M.H.Teacher Efficacy:A Construct Valid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h,1984.76(4).

[2]转引自詹茂光/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及其发展提高[J].兰州学刊,2005(6).

教师教学的感言 篇5

教师要有激情,用这种激情去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过程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只要学生能轻松愉快的享受学习过程,那么就会激发学生的巨大潜能。

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我喜欢和我的学生在一起,它能让我更年轻,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每一种职业,只要你喜欢去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想方设法把工作做到最好,那么这个工作过程会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实现你的人生价值。

工作苦点累点,不算什么,只要你喜欢,累并快乐着。累是相对的,它会使你的机体感到疲乏,但是忙忙碌碌的工作会使你的思想更充实、更完美,会升华你的人生价值观。

我认为,一个人每天都要快乐地活着,去欣赏大自然的千奇百怪,风光秀美,去享受人生带给你的每一件快乐的事。快乐会使你更聪明、更有魅力、更有说服力。把你的快乐传递给他人,你的同事,你的家人,你周围所有的人,让他们体验到人生如此美丽,那么你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吧!首先要爱自己,要树立起你做人的尊严,培养高尚的情操;其次要爱别人,努力去帮助身处困境中的人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你就会有成就感、有快乐感,实现你人生在世存在的价值。生命之所以珍贵,因为它只有一次,不能重来。快乐生活每一天!你今天高兴得过这一天,不高兴也得过这一天,何苦要作茧自己呢?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教师也应该每天接受、学习一些新的知识,读一些好书,写一份心得,在自己的教学领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探索研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不断地挑战自己,不间断地学习充电,做学科领域的领头羊!

教师应该学会思考。思考如何写好每一份教案,上好每一堂课,运用好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思考课堂上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教学步骤安排要合理恰当。课后,更重要的是反思教学,不断地去修正自我。教学过程还应该是教师自我不断变化提高的过程。没有思考,教学行为是盲目的,不科学的。

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 篇6

【摘要】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握课程教学语言的特点,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指出,对历史教师而言,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语言要有历史特色、要生动、要适合学生的I心理节奏。

【关键词】教学语言历史教学语言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116-02

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历史课程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历史教师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能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升华教育功能,能否让学生增益智慧,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学语言有关。

一、教学语言训练的重要性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离不开语言,即使是电化教学,也需要借助教师的语言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直接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教师语言的艺术赋予课堂教学以诱人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效果主要是教学语言的效果,离开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便无法开展;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也会影响教学任务。

教学语言同电影语言、音乐语言一样,属于专业语言,是教师在有明确的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形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它有着自己的规律,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的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各个学科的语言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各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不经过一番实际的训练和执着的追求,是难以掌握语言的规律和技巧的。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上课的语言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如果教师的语言官腔十足或平淡无奇,就会使学生厌倦。假使教师的语言简明生动,丰富幽默,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就很有帮助。

二、历史教学语亩的基本要求

从语言的内部特征来说,历史教学语言必须符合科学准确、简明生动的原则。

第一、要有历史特色

历史教师的语言,所表达的是具体的历史知识,为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教师的语言就要准确反映时代特色。不恰当的类比、武断的臆想、过分的夸张,都不是一种严肃科学的态度。首先要体现历史术语的准确性。如,灭六国之前,处于战国时期,赢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为“秦王赢政”;秦灭六国,赢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赢政。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会影响历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又如,中日甲午战争以前侵略中国的外国殖民者称为帝国主义,这一阶段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称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适当引用古人的原话和文献的原文,不仅可以渲染历史的时代特色。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致。如讲到唐、宋两代的经济,说明唐代“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可例举王建《汴路即事》诗句:“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意思是:来白天南海北、操着不同方言的人都汇聚在这里进行商业贸易,草市很繁荣。宋代的“草市”已具有相当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也可举陆游诗句:“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清帘上酒楼”。有的教师担心引用原话原文会增加难度,其实,有时候引用一句原话、一节原文,看似增加了难度,但却加深了时代气息,简化或者概括了教材内容,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巩固。原话和原文的引用能渲染时代气息。鼓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第二。语言要生动、幽默

历史教学的语言要注意通俗、形象、幽默。通俗的首要一点,就是要把书面语言换成口头语言来表达。书面语言虽然肃整,但没有口头语言明白流畅。在情感方面,口头语言显得更自然一些。如人民版必修一册中“美苏争锋”可以说“美苏争霸”;“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理解为“美国为首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PK”。历史教学语言适当运用一些流行口头语,激发学生思维,不会让人觉得历史课枯燥乏味、呆板无趣;也彰显历史教师能与时俱进,善于学习。

历史教学内容比较概括,教师应常常用比喻、用当时的诗歌、民谣、谚语等再现历史现象,使抽象变得具体。如欧洲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是因为罗马天主教教廷在德国的势力最大,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最多。当时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这句谚语非常形象表明罗马天主教教廷贪婪、德国受罗马天主教教廷剥削最重。大凡引用原文、诗歌、民谣等,一般都要板书,让学生看清、听懂,否则往往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要使讲述形象生动,还要补充一些与中心内容有关的细节。如有的教师讲《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的黄海战役时,补充了邓世昌落水后甩开仆从抛给他的救生圈,赶走爱犬衔发相救的细节,就能很生动形象地表现邓世昌与战舰共存亡、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幽默是一种生动有趣而且含意深刻的语言艺术,给人愉快,发人深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历史教科书中有很多幽默题材。如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他认为治理天下犹如众人抬木头,前面的人喊号子,后面的人相应和。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大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的。幽默的题材加上幽默的语言,能使整段内容活跃起来。

从历史教学的外部特征来说,还要注意到语言正确清晰,悦耳动听;语调丰富多变,充满感情;语节明朗,快慢适中;表情爱憎分明,褒贬得当。这种无实质性内容的交流可以起到修饰的作用,尤其在表达信息的感情色彩方面更为重要。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的理论:信息的全部表达=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和手势)。语言外部特征在课堂上的重要作用,已为教师的长期教学实践所验证。

第三,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心理节奏

人在一天之中,由于受到人体生理节律的影响,心理节奏并不一样。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使教材的组织处理、教学形式的变化、课堂结构的设计与学生心理节奏保持和谐统一,而且语速快慢、语调高低也要与学生心理保持一致。

比如,有的学校常将历史课安排在上午第四节课。此时学生已上了三节课,精神疲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振奋一下学生精神,如用自然轻松的谈话、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等开始,去引导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

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中的高潮,要重锤敲打,节奏分明,有效地去刺激学生,使之不断产生兴奋。课中提问,语言要简洁明快,把一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提,由分到合,步步深入。这样。节奏感强,学生的思维也随之跳跃,就不易疲倦而分心走神了。

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历史教师要多看一些语言大师的作品,丰富自己的词汇;多听一些艺术家的表演,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多多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磨练自己的语言。

教师的实践教学 篇7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深入钻研教材,发掘出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断设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创造机会和空间……在此,笔者仅就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来谈一谈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语言是主导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表达什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利用教学语言进行引导,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教师的教学语言,活跃师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创造浓厚的教学气氛,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从而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意境,探索未知领域的奥秘。

有位哲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对于教师来说,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尤为重要。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赏心悦目;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在耳,而学生则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写在他们脸上的充实和满足的神情,充分显现了教师语言的魅力。20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往往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真情感染人

教师首先应该是个有情人,这个情不是煽情,不是虚情,也不一定是激情,但一定是朴素的真情。含有真情的语言才是可以打动人心的,才是富有感染力的,才是从此心灵走进彼心灵的有效通行证。

案例一:执教《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白求恩是谁吗?(环顾四周,发现只有几个同学举手)

生:白求恩是个大夫。

师:你说得很对,还能再具体一点吗?

生:他是一个来自英国的大夫。(听课教师笑,生意识到自己错了,红着脸低下了头)

师:(真诚地走到他身边,拉起了学生的手)你很了不起,在许多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知道白求恩是谁的时候,你还知道他是一个外国人,是个医生,这很不简单。只不过他不是英国人,而是来自加拿大。

生:(抬起了头,多了一份自信,脸还是红红的)

在此片段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充满了动人的人性光彩,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长篇大论,看似平淡,但是真情洋溢,充满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发自内心的赏识与呵护。孩子的心就是一架公平秤,你给她几斤几两,她就还你几斤几两。我们相信,在教师充满真情的语言的激励下,学生势必也会对教师产生喜爱之情,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用学识营养人

就语文课堂而言,学生学习语言往往是借助文本,但是教师的语言往往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范例。所以有人说,什么是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本身就代表了语文,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着浓浓的语文的味道,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自然的交流中学会理解语言、积累语言、使用语言,甚至丰富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生命的感悟。教师要以自己对言语的感悟力和感染力,实现对学生言语生命的启蒙,对言语感觉的启悟。可见,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讲理耐人寻味。

案例二:执教《最爱》的片段

师:今天的语文课上,我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谁能告诉我,你最爱什么?为什么?(板书:最爱)

生:我最爱看书,因为读书可以使我获得知识。

师:有一个叫歌德的诗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所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使自己做人的境界高尚起来。

生:我喜欢踢足球,因为踢足球可以锻炼身体。

师:踢足球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强健起来,你还可以在这项充满竞争与挑战的运动中学会坚强,学会合作。

生:我最爱听音乐,因为学习累的时候,听一听音乐就可以消除一身的疲劳。

师:是啊,音乐可以带给我们美的享受,陶冶我们的性情。

生:我最爱玩电脑,因为可以上网发邮件,还可以在网上阅读新闻。

师: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为我们打开了又一扇窗子,充满了新奇和乐趣。

师:关于“最爱”这个话题我们暂且聊到这里。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三首诗歌,也许你们在读过之后对于什么是我们的“最爱”会有更真切、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飞扬的文采和广博的见识,通过语言这个外壳不仅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而且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语言想不丰富都不行。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周身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所谓“轻拢慢捻皆成妙曲,信笔涂抹皆成妙文”。试想,如果语文教师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在授课时字字珠玑,学生也必定会如沐春风、如饮甘醇。

三、用知识启发人

教师首先应该是学养丰富的人,他们要借助语言授业解惑。而这语言所承载的实质往往是学科知识,这也能彰显出学科教师独有的魅力和智慧。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或过于冗长拖沓,或过于含糊其辞,结果就会造成语无重点、语意不明,令学生听了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注意教学语言的凝练性、启发性,以便学生从教师精练的语言中把握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

案例三:执教《七颗钻石》的片段

师:同学们,《七颗钻石》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你们喜欢读吗?

生:喜欢。(一个学生咕哝了一句:不喜欢)

师:(耐心地走到这个孩子身边)我听到你说不喜欢这篇童话,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因为这个故事根本就不是真的,是编的。

师:(愣了一下,但是旋即笑了)你说得很对,这个故事的确不是真的,是作者编写的童话。我想告诉你,童话都是编的,可是人们为什么要创编童话呢?因为它们往往蕴含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包含着一定的哲理。你觉得这篇童话想告诉人们什么呢?

生:爱可以创造奇迹。

由此看来,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用凝练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创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更高境界。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对于受到的启发在教师四两拨千斤的语言中有效地得到了落实。

四、用精神引领人

语言不仅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条件和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通过立言以立人,通过阅读经典,和大师对话,可以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打底。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这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是由知识分子的身份决定的,二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其实,教学本身是一种自我发现。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现自我的过程。这是双向激发的生命运动:学生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东西被教师激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也同时激发出来,这样,教与学双方都达到了一种真实的精神的提升。

案例四:执教《百合花开》的片段

生: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总是遭到别人的嘲笑,但是它没有忘记心中纯洁的信念,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它终于开花了,用花来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那些曾经嘲笑它的人都被它内心强大的力量所震撼,最后满山遍野都长出了百合,他们都把第一株百合的坚强和信念铭记在心中……

师:说得真好,如果说当初那一株百合的坚守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那么百合谷地的每一株百合身上都流淌着它不屈的血液,拥有它执著的诉求,并且还会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生:百合花是美丽的,它的内心深处比外表还要美,因为它那种不懈的精神,努力释放出内心的能量,使它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敢于去追求、去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师:这是一段很有诗意的文字,这位同学由百合想到了人,想到了我们自己,这恐怕也是作者的写作初衷吧。正所谓“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要你坚定了目标朝前走,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生:一个纯洁的念头加上一份不懈的努力,你就会看到一道最美丽的风景,所以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不在乎别人的嘲笑和挖苦,做最好的自己。

师:我想课文里所说到的嘲笑和挖苦,在生活中应该算作是坎坷和挫折。拥有一份信念,一份执著,就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一份成功。

教师的实践教学 篇8

“合作教学”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教学小组, 共同负责整个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即合作教师“共同计划、实施和评估同一学习团体的学习” (1) 。而本文提出的中外合作口语教学模式是设想在口语课堂中由外籍教师和中国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包括在备课、教学活动和课后评估等所有环节中共同协商、相互配合和相互督促, 以便最大地实现口语课堂教学的效果。这里首先要界定外籍教师和中国教师的范围。本文所称的外籍教师 (以下简称外教) , 是指以英语作为母语并且不能熟练使用中文的口语教师;中国教师 (以下简称中教) 是指以中文作为母语, 仅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口语教师。

一、单一的外教或中教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对于中外教师的优势与劣势已有很深入的比较。 (2) 笔者通过对口语教学的亲身实践, 总结出以下体验:

(一) 单一的外教口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 外教的思维方法和教学内容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其本身的遣词造句及发音语调都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教材。

但也恰恰因为外教的文化背景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中的交流障碍。

2. 由于语言不通, 在遇到偏难单词或语法结构时, 外教无法准确解释其意义和规则, 由此导致学生无法理解。

3. 在通常情况下, 外教很难真正把握中国学生的英语水

平, 而学生由于听力能力和词汇量的水平过低, 极容易导致课堂上学生听不懂, 就更谈不上交际了。

(二) 中教口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 中教口语教学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中教的口语水平有限, 口语不够标准、不够纯正。

中国国际化的程度不够高, 很多中教从来没有出过国门, 一些中教很少有机会跟外国人交流, 缺乏培训和自我提升的机会。这导致中教自身尚不能有效掌握口语交流的技巧。因为在他们自身口语水平有限的情况下, 他们往往愿意选择灌输式或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 而不愿意更多地采用交流或是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 就会影响教学的效果。

2. 中教口语教学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信心。

学生明白, 如果他们自始至终是由中教负责口语教学, 当一旦真正面对与外国人交流, 就有可能会产生一种紧张和恐惧的心理, 无法顺利地交流。毕竟, 中教的语音、语调和语速等方面与以外语为母语的外国人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学生普遍对外国教师存在好奇和兴趣, 他们期望通过外籍教师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

3. 中教对外国文化了解不多, 了解的渠道有限, 导致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不够透彻。

(三)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单一教学模式的缺陷

Tammy&Gretchen在对学习第二外语的学生进行对外教及本国教师态度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在发音及语言文化课程的指导上, 学生倾向于外教;但对于语法和词汇的指导, 学生则倾向于本国教师。外教在语言理解上有优势, 但也并不意味着在语言教学上他们会比本国教师更有效。本国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其在教授语法及疑难解答上更受学生欢迎, 而且本国教师由于自身语言学习的经历使之更懂得如何去鼓励学生以及引导学生。同时, 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 初级学生及高级学生对待外教的态度亦有差别, 初级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母语的帮助, 尤其在清晰理解语法规则及比较上。因此本国教师对他们的帮助比外教大。但对于高级学生而言, 在语言学习中, 他们能更加积极配合外教。在课堂上他们对母语的需求比较低, 因此他们更受用在外教课堂上的练习及学习。 (3)

根据以上对口语课堂的分析可以看出, 外教和中教在口语教学中能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单一的中教或外教口语教学模式都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口语课堂中外教与中教合作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口语教学中的合作教学模式

上文阐述了单一的口语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以及合作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下文将对开展合作教学的重要环节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 合作模式运作中的重要环节

1. 备课环节的合作。

备课是课堂教学前非常重要的步骤, 直接影响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实现。多数外教不重视备课, 没有教学进度表, 甚至连教科书也不使用。而中教重视备课, 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及外教丰富。共同备课将使得两者优势互补, 这是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备课中, 中教可以重点就单词的衍生、词根前缀后缀及中文含义进行准备;而外教可以准备大量习语俚语及句子实例, 以便教授学生该如何用单词。在语法部分:中教可以重点准备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法规则, 而外教则重点准备该语法规则在交际中实际运用的例子。

在备课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是外教和中教要提前设置好针对本节课的语言输入 (input) 的对话输出 (output) 。即目标单词和语法规则要充分运用到两位教师共同准备的对话练习中, 使学生能充分体会单词及语法规则的使用, 更好地理解及进行模仿, 达到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2. 教学活动环节的合作。

在合作教学模式中, 中外教师共同负责整个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 两位教师以谈话或交替教授的方式, 互相配合完成教学活动。但他们的地位和作用是根据教学内容决定的。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在单词和语法讲解上, 中教将起引导的作用, 外教只是配合列举实例;但在对话环节中, 外教将起主导作用, 中教只起配合对话完成的作用。在外教教授的环节, 当学生无法理解时, 首先外教进行解释;当学生无法理解时, 中教可以使用本国语言进行提醒。这一规则将克服学生在外教口语教学中存在的囫囵吞枣的现象, 并增加学生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信心。

3. 课后评估环节的合作。

课后评估环节中外教师分工合作, 外教处于主导地位。外教主要考察学生交流的能力, 对于话题的掌握和遣词造句是否正确。而中教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单词是否掌握, 语法点是否能正确使用在口语之中。评估的形式可以多样, 同时也需要中外教师的共同协商与配合。

(二) 合作模式运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1. 备课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 备课需要中外教师很好的沟通与配合。中外教师可以发挥各自的教学优势, 共同设计出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尤其需要分工明确, 重点突出。其次, 在外教丰富多彩的语言和中教细致的讲解中需要寻求平衡。即有针对性地培养其语言技能。比如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 新讲解的内容需要及时设计练习让学生演练, 并及时纠正错误, 以此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2. 教学活动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 要注意中外教师及学生在课堂上扮演角色的转变。讲解部分, 中教为主导;实例及对话部分, 外教为主导, 而在外教主导的同时, 中教要发挥引导作用, 尤其当学生与外教沟通不畅的时候。其次, 两位教师在课堂上的交流、表演和课堂组织, 是学生观察、学习、模仿教师的发音和如何正确使用语言的最佳平台, 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和练习口语的模仿者和指导者, 也是提高口语技能的合作者。最后, 在教学活动中要更加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尤其在课堂练习环节, 两位教师可以就学生的表现当场点评。这样更能集思广益, 发挥出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 切实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及运用能力。

3. 课后评估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 课后评估要充分发挥外教的主导作用, 外教来判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否提高。而中教在这个环节只是配合作用, 点评或者提醒学生。其次, 课后评估也要注意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反馈, 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亲身感受, 不仅可以在课后评估环节进行查漏补缺, 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调整以后课堂的内容与方法, 做到步步精进和完善。

备课、教学活动、课后评估等各个环节的合作, 将是一个中教和外国教师齐心协力、增进理解的过程, 也是一个克难攻坚、求同存异的过程。不排除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争执和矛盾, 但是本着平等团结和友谊协作的精神, 一定可以克服困难,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乐观地预测, 通过一个阶段的磨合, 中教和外教都将获得极大的提高和进步, 中国的口语教学可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要:外籍教师 (native-speaking teachers) 和中国教师 (non-native-speaking teachers) 在口语教学中各自存在优势和劣势。而中外合作口语教学模式正是整合中外教师教学优势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本文在分析外籍教师和中国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各自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如何实现口语教学的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相关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合作教学,外籍教师,中国教师,口语教学

参考文献

①Goeta, K.Perspectives on Team Teaching[J].A Peer Reviewed Journal, 2000, 4 (1) .

②周玉忠, 王辉, 王奕文.外教与中国师生在外语教学有关问题上得分歧探析[J].外语教学, 2004 (6) :77-78.

教师的实践教学 篇9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加具有发展意义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 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 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 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需求, 只有教师角色全方位更新, 变“教师”为“导师”, 才能以最佳的心理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教学工作, 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培养“以技能为主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一、由“课程被动执行者”转换为“课程主动研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者, 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教学内容, 完成教学任务, 最多也就是调整一下课程和教学顺序而已, 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和实践在其中, 因此也就脱离了生活实际, 教师仅仅是传统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而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 要求“事怎样做便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 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 不能算是学”。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以外的生活实际和本人的教学实践, 积极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制和开发, 更重要的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校本教材进行评价和再开发。

实践与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们学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先我们使用的教材涉及面广, 实训内容以单项练习为主, 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的训练, 很难在有限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本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自编《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 给学生提供一个高质量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过程。

样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在我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分析原因在于我们在校本教材内容的编排上跳出学科体系的屏障, 将实际工作过程中能用到的基本操作编写成典型的项目, 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 一方面满足社会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校本教材的使用过程中,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 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教师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教材内容、项目的实用性进行重新评价, 集体探讨后进行再开发, 使校本教材具有更高的质量, 为学生的“零就业”奠定基础。

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而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 强调三者合一。“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因此要将学生定位于学习的主体, 教师定位于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 教会学生怎样去学, 怎样去做, 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实践与探索。在《计算机办公软件——Word》教学中我们把排版分为“基本排版”“图文混排”“综合排版”三大模块, 每一个模块又分成几个项目实施教学, 每一个项目又划分成几个小任务, 这些小任务由几个基本操作去完成。学生在不同的项目中扮演相应的角色。比如在“图文混排”中,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为报纸版面编辑, 模拟项目排版, 感受排版工作的一般工作流程, 熟练掌握Word的图文混排功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教师扮演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对课堂进行组织, 告诉学生我们要做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去做?如何去承担报纸版面编辑这样一个角色?在学生尝试探究环节中, 学生要根据本人的实际经验和学习能力去探究, 虽然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 但学生毕竟存在学识和经验上的不足, 这时候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用学生的眼光去看问题, 探索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给他们提供思路, 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完成探究任务。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不只学会了操作, 掌握了方法, 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长久以来被失败所压低的自信心提高了, 对学习的兴趣也加强了, 学习效果自然好了。

三、由教学过程的“主角”向“配角”转换, 充当学习的“辅导者”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角”, 学生只是“配角”, 甚至是“旁观者”。本节课做什么、怎么做, 老师已经安排好, 学生只要接受老师的安排即可。教师行使着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 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而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更强调学生的“做”。因此, 教师要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 把舞台交给学生, 让学生做“主角”, 自己做“配角”, 以一个辅导者、培养者的身份, 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实践与探索:在教学中, 教师的辅导帮助贯穿于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环节。项目分析环节,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去分析项目制作思路, 提出学习方法建议;学生尝试探究环节, 指导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案例步骤操作, 如何提炼出要点;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期间, 针对学生操作的具体情况采用集中与分散、集体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辅导方式进行解疑答难;课堂小结和作业环节,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知识归纳总结, 系统化整理等。教师这一角色的“扮演”, 充当学习者学习的“辅导者”, 使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 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上的种种障碍, 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在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中,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重要的一环, 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自我提高, 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 真正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转换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导师”, 做课程的研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辅导者, 使教学做合一, 丰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提高教学质量, 为中职教育培养“以技能为主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摘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加具有发展意义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 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 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 变“教师”为“导师”, 才能以最佳的心理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教学工作, 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培养“以技能为主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教师的实践教学 篇10

中学教师要如何发展才能在教育教学事业上更上一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理问题, 更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的具体回答往往能够呈现出回答者自身对教学发展内涵的理解, 一旦这种理解是一种主观臆断或是认知偏见, 则势必为实际的教学发展目标的实现带来阻力。目前看来, 在中学教师群体中, 有一部分, 甚至是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 教学发展主要就是指教学能力的发展, 例如, 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课堂组织以及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等, 这些便构成了教师教学发展的核心维度。当然, 从当下广大中学教师所面临的“学科竞争”、“成绩重要”等教学现实与比较环境压力下, 教师们形成了这样一种发展认知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如果教师们将这种有失全面的“发展”认识进行到底的话, 中学教育事业会出现真正的发展问题, 很有可能的现实局面便是中学教育机构培养出高分高能 (如果分数能够代表能力的话) 的中学学子们, 但是他们很可能是一群缺乏感受力、缺少同情心、缺失感恩意识和和谐精神的“问题”学生。综观中学教师的教学发展认知, 更多短期的、及时性的、功利性的发展追求, 更少长期的、可持续的、滞后性的发展努力, 而后者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伦理精神、教育品质培养等方面。这诸多方面无一不影响教师的教育结果, 关涉到学校的长远利益, 更关乎学生的一生发展。

对此, 有必要为广大中学教师提供必要的理念教育, 端正“发展观”。教师如何理解教学发展内涵对于其工作具有直接的影响, 对于教书育人的成效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因此, 笔者认为, 为广大中学教师提供理念教育, 尤其是关于教学发展的相关理论学习是必要的。这里的理念教育包括与中学教师教学素质和教育品质全面提升的一系列相关认知的教育, 例如, 中学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师生关系观”等认知, 中学教师对教学、教育、研究等基本态度及三者之间关系的认知, 中学教师对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品质形成等方面的认知及对三者关系应有的处理态度, 中学教师在教育机制、教学伦理、行动反思等方面的理解和认知等。总之, 从多维视角建立一个有关教师自身教学发展的整体认知, 培育教师正确的发展观念, 这既有利于教师自我发展的自主完善, 也有利于学校各项教学事业的开展, 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只是“知识至上”、“分数至上”的教育环境, 在“学习知识”和“学习做人”之间找到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而这一点对于学校、对于社会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低下及其克服

教师在教学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低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教学发展、教育品质的提升并没有充分的信心。中学教师在现实教育中更多面临的是成绩和分数的竞争, 而中学生受到各种社会媒介尤其是一些不良媒体的影响, 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问题, 这给教育增加了阻力。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很可能会产生一种倦怠感, 这种倦怠感不仅会使得教学发展中教师出现了动力不足、能动性差的问题, 也使得对于一些新的发展建议、好的发展策略失去必要信心, 而最终影响到教师教学发展的效能感。

基于此, 有必要减轻教师工作的环境压力, 辅助中学教师建立教学发展效能感。中学教师在发展过程中既有来自经济环境的压力, 也有来自面临学校教育各种竞争, 尤其是学科成绩、分数等方面的功利竞争, 这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种环境压力, 内在的家庭环境和外在的竞争压力都给教师带来一定的思想困境, 甚至影响和阻碍了教学发展在中学教师群体中的推进。有研究表明, 不合理的学校管理制度、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绩效负担、薪酬问题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学教师的身心健康乃至教学发展愿望、动力等。因此, 有必要为中学教师教学发展“减负”, 尤其是针对其生存状况、心理困扰、晋级评聘、教学评价等方面给予相应的精神支持和制度关怀, 帮助中学教师建立教学发展和自我提升的信心, 并且愿意投入其中且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使得教育教学素质更上一层。

三、教师发展能动性不足及其克服

中学教师对于教师教学发展更多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适应, 更多时候表现为将教学或是教育作为任务而非自我实现的媒介去对待, 进而在实际教学与教育工作中既缺乏必要的反思意识, 也缺乏工作创新精神, 虽然是学生的示范者, 但是缺少必要的读书示范, 也没有形成自觉的自修习惯。因为缺乏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使得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仅仅将自己的经验停留在静止水平, 缺少必要的改进和研究使得经验不具备可推广性。正如波斯纳 (GJ.Posner, 1989) 所言:“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肤浅的知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远远不够, 而如果没有自觉改善现状的发展欲求, 既有的知识无法供应到学生的成长需要中, 最终势必使得教师面临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黔驴技穷”现实问题。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教师“安于现状”的精神面貌对于政体的中学教师教学素养、教育能力、教学品质的发展尤为不利。

针对这一不足, 有必要引入及时性发展回馈机制, 激励中学教师发展自主性。中学教师教学发展有序有效地进行需要引入过程性评价, 即通过教师教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取得的成绩给予直接、及时的反馈, 而以过程性的评价激发教师教学发展的自主性是发挥教育教学评价功能的直接表现, 这不仅能够明确指明教师教学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还能够调动教师进一步投入到教学发展与专业成长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终实现由外在的引导监督与激励为主转化为内在的需要、动力和自发为主的教师教学发展趋势。及时性的发展反馈得以实现需要依托几个基本的条件, 分别是:优质的过程性评价与监管团队, 能够为过程评价提供高质量的评价服务和需求;健全的过程性评价指标, 这里包括教师教学发展内容维度、时间维度、方式与方法维度方面的完善性和整全性考量;顺畅自然的沟通机制为中学教师自我发展中的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提供互通平台和交流媒介。教师通过系统的过程性评价, 及时了解教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并且以此为镜, 自我审视和反思教学发展问题及其归因, 有的放矢地做出自我成长的计划和自我改善的方略, 这将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的整体质量, 也有利于中学教师自身发展的方向感的确立和发展的方式方法的正确选择。

四、团队发展意识缺乏及其克服

教师在教学发展中的团队意识至关重要。在实际的教学中, 一些教师身上存在多多少少的团队意识淡漠问题。例如, 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优秀教学设计分析方面或是育人方法示范与呈现方面, 尚有一些个体缺乏“同志”意识。“小我”意识过浓, 甚至将“自我发展”建立在他人的“自我落败”的基础上, 这种意识不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也不利于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营造优良的教学文化, 培育中学教师团队精神是克服这一发展问题的关键举措。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这里的教师不是某一位, 也不是特指何种性别、何种年龄、何种职称的教师, 而是一般意义上具有教书育人天职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中学教师的教学发展也不是针对某一位教师进行的发展教育, 而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中学教师群体, 是一种诉求于整个中等教育教学队伍的素质提升的发展主张。因此, 对于个别中学教师所存在的整体教学团队意识淡漠、竞争意识多于合作精神、个人主义盛于团队关怀的问题现象是要努力克服的。教学文化是学校一项重要的隐性课程, 影响着学校的校风、教风、师风、学风等基本“风向”。同时, 积极健康的教学文化有利于建设良好的教学发展氛围, 尤其是积极的支持性的发展气氛。对于“什么样的学校教学文化有利于教师形成团队发展意识”的问题, 笔者认为:一方面, 学校应诉诸一种和谐教学关系的建设, 这里的和谐教学关系包括师生、师师、生生等基本教学主体关系;另一方面, 重视学科共同体的制度建设, 主要是指同一学科教学人员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反思和回馈等方面的沟通与互动。

摘要:中学教师教学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 即发展观念有失偏颇;发展自主性不高;发展自我效能感缺失;发展缺少团队意识等。提出四个方面建设性意见分别是:为中学教师提供必要的有关教学发展观的理念教育;为中学教师“减负”, 为其专业发展和教学成长奠定物质基础;引入及时性发展回馈, 激励中学教师发展自主性;营造优良的教学文化, 培育中学教师团队精神。

关键词:教学发展,效能感,团队,自主

参考文献

[1]胡春梅, 王蕾.中学教师生存质量调查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4 (4) :69-71.

[2]李飞, 于桂霞.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师教学发展特征调查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 :113-115.

[3]吴国来, 白学军, 沈德立.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3 (4) :16-20.

论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的知行统一 篇11

关键词:思政课 实践教学 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既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观,也是人类在道德生活中的基本诉求。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毋须讳言,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反思作为教学主导的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知行”问题。只有当思政课教师实现对实践教学的“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后,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一、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知”

(一)知晓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目的

实践教学已成为近年来思政课改革的亮点。理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进行有效实践教学的前提。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对目前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的理解存在“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与“教学是什么”争论。思政课教师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完整把握实践教学的内涵。我们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列入教学计划的以“思政课”教学内容为主题,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互动和演练中学习理论知识、增强素质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活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中接受教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1、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

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本质的看法,目前主要存在课程说和教学形态说两种观点。课程说认为思政课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它由思政课单项性实践教学、思政课综合性实践教学和思政课潜在实践教学构成。[1]教学形态说则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种独立的教学形态。[2]我们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教学活动,但这种教学活动不是随意的实践活动,必须借助一定课程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应该是课程与教学形态两者的有机结合起来。

2、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

(1)目标特定性

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社会参观、调研考察等活动,也不是为社会实践而实践的形式主义,而是服从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特定目标,让理论“进头脑”,产生认同乃至内化。社会实践是手段和途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手段时时要为目的服务,目的处处体现着手段的作用。

(2)主体双边性

实践教学一方面必须在思政理论课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没有教师在场的学生分散的参观调查之类的活动不是教学活动。而且教师在每次实践教学前都要撰写详细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学生也应当在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技能、方法、理论思考和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参与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帮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活动,调动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内容关联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依据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开展的,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载体和教学内容的延伸,它与课程理论教学相呼应。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否内化为学生觉悟、外化为学生行为,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去比较、去检验,并强烈地感受到“内化”与“外化”的必要性。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形成坚定信念的“催化剂”,是学生实现“知行合一”的中介和关键。

(4)空间广阔性。从空间看,思政课实践教学既可以在现实空间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3]进行,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一种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虚拟软件,创造一个虚拟世界,在虚拟网络空间进行。

(5)形式多样性。思政课实践教学课既可采用课堂讨论、演讲、知识竞赛、观看音像教学资料、专题报告、案例分析、学生课堂讲课(模拟教学)等在课堂实践教学形式,还可以采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教育实习、课外读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学生自办刊物、社会服务等课外实践教学形式。

二、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行”

思政课教师对充分了解实践性教学的本质和特点只是为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落实到思政课教师组织实践性教学的行动上。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行”才是搞好实践教学的核心。

(一)统筹规划,构建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新体系。目前实践性教学具有“三无”特征:一是无统一的教学大纲。二是实践性教学分散,无教学体系。三是无教学要求和教学标准。因此,思政课教师应根据实践教学特点,构建适合各校的“合身、合体”的教学大纲,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整合成一个整体。

(二)创新形式,增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

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吸引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思政课教师必须在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发展感悟实践教学模式。这一形式主要有参观见习、录像见习、观感报告等。通过这一形式让学生感知社会的发展变化、更新观念。二是实践体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分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直接体验主要是根据学校所处的位置和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社会实践。如:利用双体日去实践教学基地义务劳动或蹲点学习;参加“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等。间接体验,就是组织学生听社会实践报告等。三是实践问题研讨教学模式。这一形式可以采取实践课题研讨和实践模拟。由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与教学有关的科研小课题,就一些热点、冰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模拟道德冲突、模拟法庭等实践模拟方式,加深对有关实践问题的了解。四是虚拟实践教学模式。其具体形式有网络虚拟、网上调研、实例分析、影像体验等。

(三)转变观念,打造实践性教学的评估体系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不能只单纯考核结果,要注重对大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智慧、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价。思政课教师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应采取硬评价与软评价、过程评价观念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的评估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评价程序、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这一评估体系去考察和诊断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差距,以便为下一次实践教学提供新思路、新经验。

总之,知行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对“行”具有指导约束的作用;而“行”是“知”的外在表现和最终结果,可以促进“知”的提高和升华,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知行统一,用对实践教学正确的“知”,指导自己实践教学的“行”,才能不断开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局面,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侯云霞. 于金秀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与实践教学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2:104-108.

[2]王祝福.思政课实践教学及其评价[J].思想理论研究,2008,(11):67-69.

教师的实践教学 篇12

优秀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一是大爱无疆, 要爱学生, 爱大多数学生, 爱每一个学生

千百年来, 如何对待所教育、所培养的对象, 是教师这-职业古今不尽的话题, 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衍生出一种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 这就是热爱学生。教育的本质就是爱, 教育的艺术就是爱的艺术。

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热爱学生内涵广泛而丰富,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对此, 董玉泉老师做了这样的阐述:你尊重了学生, 学生才会尊重你, 尊重了学生也就尊重了自己;你关爱了学生, 学生才会关爱你, 关爱了学生也就关爱了自己;你信任了学生, 学生才会信任你, 信任了学生也就信任了自己。爱不是爱少数所谓成绩好的人, 而是爱大多数人, 爱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地发展, 培养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有用人材, 这才是教育之根本。

一个教师给学生一片爱, 他得到的可能是爱的平方、爱的无限。以爱育爱, 可让爱在校园弥漫、传递。教师要用爱去淨化学生的心灵, 用爱去增强学生的自信, 用爱去开发学生的智慧, 用爱去挖掘学生的潜能。目前, 有不少教师有小爱, 但缺少大爱;不少教师有爱心, 但缺少爱的行动;有不少教师对学生有爱的期望, 但缺少有效的方式方法;更有少数人还在采用“惩罚”的方式, 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地成长, 同时也有损人民教师的形象, 要坚决杜绝。

董玉泉, 浙江杭州人, 浙江省特级教师, 原浙江省体育教研员。1964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体育系, 从教30年, 形成严、实、趣、乐、活的教学风格, 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点研究;曾任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教育学会中小学体育教学分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等职。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专著两册, 参编体育课程教材《体育》、《体育与保健》等。课本和教材40余册, 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及获奖论文30余篇。

二是建立“如父如子亦如友”的关系, 用亲情联系师生

教育除了爱, 还要用亲情把教师和学生连在一起。“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是几千年流传下来对学生的要求, 意思是不要忘记师恩。但在教师的心目中, 又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董玉泉老师如是阐述了他的观点:我们对待学生应该有父亲般的慈祥, 有对子女般的呵护, 和有对朋友一样的真情。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师在学生们心中的地位在下降, 因为我们这一代是在读写中长大的, 可以说我们所掌握的大部分知识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学习时的教师, 所以才会有认师为父的感恩之情;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的时代, 学生们在视听中成长, 获得信息资源的渠道很多, 再不是局限在课堂之中的传授了, 所以他们并不会对教师的作用有我们这样的体会, 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 不管学生有这样和那样的看法和评价, 教师对待学生的爱心和真诚是不能改变的。

因为有了这份亲情, 教师才会使学生感受到温馨;才会经常发现学生的聪明而不是迟钝;才不会因为“恨铁不成钢”牢骚满腹而放弃, 而是经常会带着问题去寻找方法和原因;才会宽容学生的错误和无知, 激励学生充满自信, 加倍努力赶上去。有了这份亲情, 教师才会和学生平等, 才会急学生所急, 难学生所难, 乐学生所乐;才会从学生出现的问题中去寻找教师自己的问题;才会低下头、蹲下身, 与学生对话交流、共同享受课堂的快乐, 永远使自己拥有一颗火热真挚的童心, 永远保持有一双公正信实的眼睛, 永远操着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 永远想着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

三是对教师职业有着执着的精神和不懈追求

优秀教师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对教师工作的热爱和痴迷, 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追求。执者, 就是全身心投入, 用心教学, 把工作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追求, 就是认定一个目标坚持走下去。这样就会把工作变成事业, 把事业提升为艺术去追求。如把教学当作工作, 那么, 只要做到上班来、下班走, 上课来、下课走;如把教学当作事业, 那么, 除了上下班之外,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教育了自己, 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塑造了自己, 在实现学生梦想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历史教师的一堂课上得精彩之至, 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 于是下课后, 大家围着这位教师, 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 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教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的, 至于写这节课的教案, 大概用了一刻钟。”基于这个故事, 董玉泉老师一语道破了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区别的关键:对教育独特的理解, 对教育的理想, 对教育的持久追求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是塑造、健全自身的人格魅力

所谓人格, 就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爱好和倾向等。它们是在一定生理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和巩固的。”人格魅力的四大支柱是性格、品德、才学和风度。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思想、行为、气质、情感、意志、品格和语言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有着为人师表的作用。

一个体育教师开始可能会因为仪表和技能吸引学生, 博得学生喜爱的首因效应。但真正赢得热爱和尊敬的教师, 必定是因为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其中, 健全的人格是诸因素中最重要的要素, 学生因为尊重一个教师的人格才会喜欢该教师, 进而才会喜欢该教师的课。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的激情可以感染学生, 教师的参与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 教师的激励可以点燃学生自信, 教师的公正可以创造和谐氛围, 教师的微笑可以引发学生甜美的笑容, 教师的幽默可以给学生送来春风……

1993年, 董玉泉老师连续跑遍了温州市所属苍南、平阳、瑞安、乐清和永嘉五个县, 每天上午上小学三年级和初一年级两节示范课, 下午作关于《如何设计一堂好课》的讲座, 第二天再换一个县。没有车接送, 没有一分钱报酬, 今天喉咙哑了, 明天还要继续上课。听课教师非常感动, 不但受到了启发、开阔了视野、学到了东西, 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份爱, 传递了一种执着和奉献的精神。事后, 在他到过的地方, 涌现出不少新人和不少有质量的好课, 这是对他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最好的回报和最大的奖赏。

2012年, 董玉泉老师到永嘉给90学时培训班的教师上课, 那天按正式学员规定只有90个人, 但参加听课教师有120多人, 会上县体育教研员对非正式参加听课的教师批评到:“没有要你们来, 为什么擅自参加了?”大家的回答是:“我们是冲着董老师来的。”

曾有一个体育教师打电话给董玉泉老师时表示:听到董老师的声音就想努力。当时董老师反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是:董老师这么大的年龄还在努力, 他们没有不努力的理由。

董玉泉老师告诉记者, 他有时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说了应该说的话。但是, 为什么会在教师中间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 受到一线教师们的尊重和喜爱?原因大概在于人格魅力的力量。但我们知道, 董玉泉老师不仅说了, 而且说得很好, 说得有道理, 说道了教师们的心里;不仅做了, 而且做得很好, 作为前辈树立了榜样, 帮后辈教师们解决了实际困惑和问题, 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深深地感染了广大后辈教师。

五是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娴熟的教学艺术

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体育教师教学的基础, 这也是做一个优秀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有人说:要想给学生一滴水, 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董玉泉老师却认为, “一桶水还不够, 应该还要常流水”。也就是要不断学习, 不断与时俱进, 除了专业知识外, 还包括思想、理念和情感, 否则就会落伍, 甚至被淘汰。而且, 在他的思想中,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 其是一门综合学科, 与很多学科大跨度复合交叉在一起, 如教育学、心理学、运动学、生物学、管理学、营养学等等。体育学科本身又涵盖了田径、球类、体操、武术、游泳和冰上项目为基础的几十种学习内容, 因此, 体育优秀教师的素质和要求要比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师更高, 要学习的东西更广泛。

董玉泉老师是这么说的, 更是这么做的。二十世纪80年代, 为了与时俱进, 为了提高自身的素养, 为了丰富、提高课堂的学习内容, 面对当时匮乏的资料, 在家中面对大橱镜子, 他自学了太空舞、韵律操, 交谊舞、艺术体操和健美操, 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不停地练, 直到学会、学好、学美、学精为止。功夫不负有心人, 1988年, 他到北京学习韵律操, 在培训结束时作为被选出的6名学员之一向国家体委领导汇报了学习成果, 当时他已经46岁, 作为男教师, 年龄又较大, 他的表现不但让在场的教师们惊讶, 而且博得了领导们的热烈掌声和赞美;并最终形成了男教师上高中女生艺术体操的特色。

除了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外, 优秀体育教师还必须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就教学方法来讲, 在董玉泉老师看来, 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能够有效、便捷地解决各种问题, 从而不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而且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教学艺术的问题, 董玉泉老师认为, 教学艺术是教学思想、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的升华, 教学艺术是优秀体育教师的核心,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基于此, 董玉泉老师结合他几十年教学实践的经验, 将他对教学艺术的理解梳理为以下14个方面内容: (1) 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2) 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方法经典) ; (3) 有趣味、欲罢不能; (4) 成本少、效益高; (5)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方法巧妙、产生惊喜, 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 (6) 美不胜收, 像诗、像画、像歌 (图案、姿态、音乐、动作、语言之美) ; (7) 用心设计、用心教学; (8) 充满智慧 (教学机智、随机应变) ; (9) 教学神韵——人格与体格并存, 体现体育热血运动特征;刚柔相济——粗犷与细腻结合、精神文明与身体野蛮相结合;人课合一——教学艺术之最高境界, 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举一反三、随心所欲, 师生同乐、享受课堂; (10) 忘我。忘掉我是谁——忘掉年龄, 忘掉角色, 忘掉功利;同心、同乐、同行;童心、童乐、童趣;全身心投入; (11) 化教为学, 让学生学会方法、学会学习; (12) 教学方法变变变; (13) 问题设计的技巧与艺术,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模式, 带着问题来又带着问题走; (14)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不要简单问题复杂化。

六是富有创新能力

作为中小学的教育和教学的创新定位, 不是在发现和发明的层面, 而大多数是定位在发奋、发展和改变的层面,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 董玉泉老师表达了他的观点:创新是一种旧成分的新组合, 没有新的成分, 只有新的组合;创新是对权威的质疑, 对问题的挑战;创新是对习惯的反叛, 是互补和优化的结合;创新是传统的继承, 只是扬弃了阻碍发展的部分;创新是偶然间的顿悟, 是灵感的发现;创新是从失败中得出的经验, 是智慧结出的硕果。在体育教学中, 如果体育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就不是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 甚至会阻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对此, 董玉泉老师例举了一节障碍跑课, 其中有一个障碍是套呼啦圈, 执教教师要求学生将呼啦圈快速地从身上套过, 大部份学生选择了与教师设计差不多的方法——从头上往下套或从脚下往上套, 但有一位学生选择了与大家不一样的方法, 他跑过去在呼拉圈前蹲下, 两手握住圈两边同时向后一翻, 身体即钻过了圈, 这个方法又快又好, 是一个创新的方法, 执教教师本应该以此为例, 表扬学生的创造能力, 但却说这是“犯规”, 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就这样被“封杀”了。

优秀体育教师成功的秘诀:坚持学习、积累、反思和创新

人人都想成功, 都在探索成功的奥秘。但成功不会是轻轻松松的成功, 也不会是随随便便的成功。凡成功者都有一个深刻而动人的故事, 都是经历过一番番痛苦的磨炼、一次次失败的教训、一回回机遇的等待、一天天希望的坚守、一串串艰苦的挣扎后才获得成功的。

平时董玉泉老师最喜爱做的三件事是读书和摘抄、联想和反思、听课和聊天。在他的眼中, 笔记本是“宝贝”, 是一生留下的经验总结, 整天形影不离;他喜欢与其他教师聊体育教育教学, 并把这作为是他最大的快乐, 他会从其他教师身上获取信息, 同时也会激发出新的灵感和思路;他喜欢联想与反思, 认为这个使他变得聪明和睿智, 促使他把教学问题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把生活中的问题变成教学的实例, 有时能把难以理解的问题领会贯通。

而他也将教师成长和成功的秘诀归因于学习、积累、反思和创新, 回首他的成功路, 他在50年的教学和教研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他认为:

学习, 使他获得了知识, 学会了技能, 开阔了眼界, 提高了修养, 明确了方向, 增强了自信, 他是用先进的理念、精湛的技艺、坚实的功底为成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积累, 使他充实, 使他丰满, 几百个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 几十本教学笔记, 成为他教学和教研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

反思, 使他获得智慧, 变得聪明, 常常会使他在模糊中变得清晰, 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寻找出一条有效的捷径。

创新, 是继承中的发展, 是教师成功的生命。他总能在博采众长中提炼形成自成一家、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和风格。他所做的, 也是一个优秀体育教师应该做的, 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并与时俱进, 努力做到站在改革之前沿引领教育教学的方法。

上一篇: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下一篇:高温合金零件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