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2024-09-06

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通用8篇)

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篇1

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今天上午,有幸聆听了xx中学杨校长有关《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感觉还是有所启发。让我倍感亲切的是杨校长居然也是教生物的,是生物的特级教师。

杨校长首先从教育规模与教育质量之间的联系谈起,指出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结构性的不协调、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不适应、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职业困惑等。在此基础上,杨校长指出了教师专业化的一些标准,并结合其所在学校的一些做法,指引学校如何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期间一些话语及做法让我深思:

一、突出问题之一:专业理念不适应、专业知识不适应、专业能力不适应、专业情意不适应。作为一个专业的教师,杨校长对存在的问题剖析得相当透彻。以前我只知道专业知识不过关,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但没想到居然包括那么多的内容。其中在专业理念不适应这一点中,杨校长谈到:高考源于课标,而为什么有些题目一变,学生就困惑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梳理完整的知识结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也是我以后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的。

二、专业化的标准:有关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普遍的标准有以下的几方面:1.专门知识;2.长期专业训练;3.职业道德;4.自主权;5.有组织;6.终身学习。在这几点中,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其中提到的有关职业道德问题。杨校长特别强调了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保持正确的政策舆论方向性。“播种黑暗,学生收获黑暗;播种光明,学生收获光明。”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多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正面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另外,杨校长还提到了一位上海的专家提出的观点,也让我深有同感。本体性知识——学科功底;条件性知识——教学专家;实践性知识——课堂艺术;背景性知识——宽广视野;研究性知识——反思习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应当多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意积累学生个性化的案件。

三、几点主要做法:杨校长还就如何培养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到了他们学校的一些做法。如名师导航、开阔视野、走进经典、案例课题、思想碰撞等。虽然我不是学校的管理者,但是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要让教师快速地成长起来,离不开名师的指引。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应当多吸收别人成功的经验。在“开阔视野”这一点中,杨校长提到:要让每堵墙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会育人。其实如果作为班主任,这不也是很好的育人方法吗?“走进经典”其实不仅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也一样要引导。而杨校长提到的每月一次的“案例课题”教研活动,也对我以后开展科组活动有所启发。“思想碰撞”中的教育沙龙,其实不仅是教师可以进行,在班级管理中也有可借鉴之处。

最后,以杨校长提到的领袖气质与大家共勉:

人不能识之我则识之,这是一种见识;人不肯为之我则为之,这是一种信念;人不敢为之我则为之,这是一种魄力;人不能为之我则为之,这是一种才智;人不能忍之我则忍之,这是一种气度。

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篇2

一、文化引领营造研训教师专业发展氛围

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研训工作氛围

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已成为目前学校管理和发展的积极追求,文化的力量已成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巨大动力。教师进修学校的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研训教师的文化趋向,对其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校在传承了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精神,领会其精髓。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在全体教职员充分学习、研究、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学校“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博采、深研、厚德、高效”的校风。

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它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办学的最高目标,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教师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带来学生的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研训员的专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的教研工作,使得研训人员的工作思路更明确,工作方法更灵活、工作程序更到位,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更迫切。校风是校园文化在学校物质和精神领域的反映,是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具体标志。教师进修学校良好的校风建设,有利于对研训人员心理和行为的约束和促进,有利于研训人员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我校的校风是经过几代研训人员的努力工作和无私奉献逐步形成的,又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要求的提高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博采”———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创新;“深研”———深入专研、深入教研、深入科研;“厚德”———乐于助人、乐于合作、乐于奉献;“高效”———提高效率、增强效能、扩大效益。这种高度概括,特点鲜明、目标明确、要求具体的校风,能在学校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积极影响着研训员的学习和工作,促使积极的、和谐的、进取的研训氛围的形成,促进研训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为了促进研训文化的形成,我校成立了学校学术委员会,通过了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学术委员会成员主要由本校在职省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教研员等组成,具体负责研究和确定学校研究课题、评估学校和研训人员的教科研工作、制定研训人员专业发展规划和评估检查落实情况。条例以文本形式由教代会审议通过,以保证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为了鼓励研训人员的专业发展,引进激励机制,进一步形成学校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学校还制定了和绩效工资挂钩的研训教师专业发展奖励办法,对专业发展突出,教科研工作显著的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奖励,以激发和调动研训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2. 关注研训人员的情意养成形成研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做了高度概括,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人的素养是经过学习、锻炼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心理健康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素养包括多个方面,研训人员的专业素养主要指思想道德素养、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教学专业素养等。研训员的专业发展,要注重思想的发展和情意的形成。

要注重培养研训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研训人员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研训人员的职责决定了其大量的工作是在课堂教学之外,但所工作的内容却是在课堂教学之中。培训、研究工作的效果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得以呈现,所以有人说研训教师往往是在替他人做嫁衣。研训人员要淡泊名利,切实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善于从学生的提高,教师的成长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善于从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之中看到研训工作的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思想。

要增强研训人员专业发展的意识。专业发展意识决定专业发展行动,直接影响研训教师的专业素养。研训教师要牢记研训职责,明确研训核心,认识研训价值,确定研训思路,研究研训方法,树立研训目标。要激发自身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自身专业发展的内趋力,形成研训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意识。

要确定研训人员专业发展的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教学负有研究、指导职能的研训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目的是,探索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区域学科课程的健康和谐发展。提高区域课程引领能力是研训人员的专业发展目标,课程引领能力的提高,需要研训教师在教育法规、学科素养、教学技能、研究水平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和发展。

二、创新思路构建研训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1. 解放思想创新研训工作新思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经过检验的成功经验,是研训工作得以创新和发展的根本。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振奋精神,才能勇于创新。解放思想是研训工作创新的前提,研训工作的创新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研训人员是地区课程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研训教师有了新的要求,研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研训人员的专业发展与新课改的要求相适应,就要有创新的研训工作思路,创新的研训工作方法,创新的研训工作措施,创新的研训工作氛围。

我们提出,教师进修学校要成为学习型组织,研究型团队,服务型集体。倡导研训队伍的“三个转变”,即:指导型向服务型转变、事务型向研究型转变、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要求研训教师学习政治理论,进一步提高师德修养,强化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强化研训工作基础;学习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强化研训工作素质。要求研训人员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探究教育教学新方法,确定研训工作新思路;研究新课改理念,领会新课改精髓,确定贯彻课改新途径;研究课堂教学,把握教学过程新变化,确定研训工作新目标。要求研训人员树立研训服务的意识,提高服务的自觉性;认识研训服务的作用,提高服务的主动性;规范研训服务的行为,提高服务的有效性。学校通过学习、交流、实践、反思、推进等形式,来引领研训工作的有序进行,突出了研训工作的有效性,促进了研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我区的校本研修活动,让备课成为教师的深度教研、让听课成为教师的有向观照、让评课成为教师的真诚沟通、让反思成为教师的自觉跟进,收到很好的教研效果。

2. 目标驱动促进研训教师专业新发展

研训教师一般是从优秀的教师中选拔出来的,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对研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研训员,应该具备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指导的能力;教学研究的开展和指导的能力;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的能力;教研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的能力;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推进和提升能力。为了促进研训员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学校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并开展了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研训员教学实践周:“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研训员专业要得到真正的发展,一定要把握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现状,知道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要体现研训员的工作价值,展示研训员的教学研究成果。我校采用研训员教学实践周的方法,通过上课、听课、评课、讲座、参加校本研修活动、和教师座谈等形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研训员上课邀请全区同学科教师听课,课后研训员讲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路,听课教师进行点评。实践周结束后,组织全体研训员进行交流、反思,收到很好的效果。何颖老师在交流时说:“身为教学研究人员,就应该深入课堂尝试上课,下水方知深浅。展示一个范例也好,树立一个靶子也罢,为的是交流,提高教研品质。教研员上‘下水课’,担心可能‘呛水’,课上完了,感觉却不一样了,‘下水’的感觉真好”。

(2)研训活动观摩:为了促进研训活动的有效开展,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研训活动的交流,我们开展了跨年级、跨学科的研训活动的观摩。要求研训员根据学科特点、个人特长和自己的研究成果,组织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研训活动,让大家观摩,以达到一起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提高研训的有效性。

(3)开设教育讲坛:根据研训工作的整体安排,开设了教育讲坛。要求研训员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在本校和全区范围内,以教育讲坛的形式开展教学研讨。这种做法,一方面促进了研训员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掘和整合了本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使教师进修学校这个优秀教师集中的地方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4)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为了进一步提高研训员的课程引领能力,推进区内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强化了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要求研训人员积极参与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渠东剑老师开发的《区域性研讨课的范式探讨》、卫红老师开发的《小学低年级体育课“唱游教学法”简析与教学案例指导》、沈科老师开发的《新课程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符合教师的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施效果良好,这些课程资源也被收录在全市的教师培训资源库中。

(5)成立名师工作室:为了凸显名特优教师的辐射作用,加快教师队伍的培养,我们成立了名特优教师工作室,为研训教师队伍中的名特优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研训平台。工作室规划系统、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活动有序、效果明显,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对研训人员的能力提高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6)研训员和学校的联系制度:研训员是学科教学的引领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要求研训员定点联系一所学校,参加学校的研训活动、备课组活动、校本研修活动、教学质量分析活动。根据研训员反馈的信息,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室分别进行研讨,制定研训服务措施。研训员和学校的联系制度,进一步密切了研训员和学校、教师的联系,使研训员更便于了解学校、了解教师、了解学生,更便于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服务目标,更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研训员专业的提高。

同时,我校强化了研训员的学科能力和教科研工作,制定了奖励方案;对教研员提出了“六个一”要求(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抓一个研究课题、举办一次专题讲座、上一节研究课、带一支队伍、发表一篇论文)。目标的引领,任务的驱动,氛围的形成,充分调动了研训员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对研训教师的专业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搭建平台为研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研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大致可以包含三个方面,即专业知识,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学术水平,包括教科研水平和课堂教学指导水平;教改能力,包括教学改革的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研训员的专业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体现研训员工作价值的需要。要使研训员的专业得到充分发展,学校积极搭建研训员发展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研训员专业发展的要求,我校对研训员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规划。首先研训员自己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分项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学校再根据整体情况对每一位研训教师提出要求,制定出培养方案,有长远规划和短期目标,使研训员的专业发展目标明,思路清,措施到位。

针对研训员专业发展的要求,我校加大了对研训员的业务培训力度。新课程的实施,需要研训员在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上,理解更深把握更准。这就需要通过培训,使研训员形成新的课程理念、掌握新的实际应用技术。我校克服一切困难,保证研训员培训学习的时间和经费,市内外的培训学习覆盖了学校全体研训教师,为研训员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校还创造各种条件,给研训员充分展示的机会。如:定期举办研训人员专业发展研讨会、鼓励研训员参加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教学竞赛、反映研训员学习和研究成果的研训员信息发布会、教科研成果报告会、研训员示范课、推荐研训员参加名特优教师的评选、组织研训员跨地区的学习和考察等。为了便于研训员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改善了研训员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为研训员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为了确保研训员专业发展工作能达到预期目的,学校对研训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进行跟踪和评价,建立了研训员的业务档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发展性评价机制。每学期末个人对专业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处室交流。学校组织学校学术委员会对全体研训教师进行评议,使研训员既能看到自己在专业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又能清楚自己的发展空间,以便于专业的进一步提升。

新办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篇3

一、鼓励团队合作,重视自主发展

大家都知道“木桶理论”,围成木桶的所有木板必须尽可能一样高,这样木桶蓄的水才能达到最大值。学校是一个知识分子高度聚集的地方,教师中常常会产生一种谁也不服谁的心态。我校教师来自全市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的学校,名牌教师与一般教师、知名教师与普通教师、成熟教师与成熟中教师并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新办校,我校十分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同一教研组、同一备课组、同一学校的教师,必须融洽地合作、良好地沟通,促进知识共享,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同伴互助、教研相长、共同进步。

同时,我们认为,对这些教师的管理也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学校要求教师遵守基本的工作规范,但不能管得过细、过死,要给他们留出主动发展、创新工作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自估专业素质

在实施专业发展行动研究之前,首先让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素质基础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有文化素养、知识与技能、情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趋向)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过去的工作经验、所处环境(如学校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对自身素质作出相应的评价。

2.自定行动目标

教师在素质自评基础上,制订自己的行动目标,目标带有阶段性:有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教师自身的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的目标相映衬。

如信息技术组朱曼老师在取得省优质课第一名后,给自己定出新的目标:将自己在这一学科的优势进行整合,探索学科教学的互通性。通过一年的努力,朱老师的课堂教学再次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其本人获得浙江省教坛新秀的荣誉。

3.自设行动方案

教师自设的行动方案,大到教师5年自主专业发展规划,小到教师日常班务工作。教师专业发展行动方案不同于教师的教学计划,它侧重于行动研究,遵循行动研究的规律。有些行动方案是在自定行动目标时就已经设置的,但更多的是即时性的,在行动中不断调整的。行动方案可以是外显的,文本的;也可以是内隐的,存在于教师大脑内的。

4.自寻行动指导

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往往离不开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要使这一行动有效,就必须让教师获得需要的、贴切的指导和帮助。我们一方面引导教师在校本培训中与同伴共同研讨,另一方面也鼓励教师像大学教师一样去做访问学者,到高校或者教师培训机构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专家,进行不脱产和不定期的访问研修,或者请专家跟进其行动过程,进行诊断和指导。

5.自省行动过程

教师行动中的自我反思常有立竿见影的功效,特别是在遇到矛盾冲突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自省行动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反思一学习—调整一反思”。教师的行动反思既在行动中,也在行动后,有时也在行动前,是不拘形式的思维活动。

二、打破旧有桎梏,建立校本评价体系

学校对教师的正确评价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我校通过实践,建立了多元的教师校本评价体系,较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注重评价的促进与激励功能

由不同评价目的决定的评价,在组织、内容及方法上都很不相同。目前各地所使用的教师评价模式多带有明显的行政化倾向,强调的只是评价的鉴定与评判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从整体上看属于非校本的外控式评价。

我们在评价中注重发挥评价的促进与激励作用。如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不仅对教师当前的教学给出评价,更主要的是为其今后的教学改进开出“药方”。

2.评价标准的分层化

评价的效果并不仅仅取决于评价结果的正确性,更取决于被评价者的接受程度。不同教师的条件、能力及其目标不一样,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只会使教师千人一面,缺乏特色,甚至会挫伤部分教师的积极性。

因此在对教师评价过程中,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关注被评价者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评价标准分层化。这也是对教师自主发展的规范和肯定。例如:我们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从教师的年龄差异、学科差异入手,建立了胜任教师、特色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评价标准,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走向成功的阶梯。

3.评价方式多样化

(1)展示性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被评价者可以将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充分地展示出来。如学校一年一度的“教学随笔精品集”、“教育教学论文集”,是对教师个人成果的展示,“教研组风采展示”、“我说我发展”论坛,是对教师团队学习成果的展示。这种展示既是一种评价,也是一种培训和学习。

(2)表现性评价

是指通过完成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方式。教师成长的主要落脚点还是在教学上,因此,表现性评价以课堂教学评价为主。

(3)文件袋评价

我校的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评价,是激励教师主体参与、自我反思、主动和谐发展的全新的评价方法,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4)捆绑式评价

一直以来,教师评价都沿用评优奖先的办法,它促进了学科竞争、个人竞争,但不利于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为了消除这种弊端,学校实施了捆绑评价。

例如:我们对毕业班教学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是以年级段和班级为单位,对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教科研成果的评价主要以教研组为单位。捆绑评价使每个教研组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变个人学科本位为班级本位,变班级本位为级段本位,变单纯鼓励个人奋斗为倡导团队合作,加快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

三、领悟管理内涵,提升教师个体的生命质量

教师的幸福在哪里?作为校长的我常常思考并分析教师事业成功、人生幸福需要什么条件,思考我们能帮助教师做些什么。

某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教师中,80%的教师反映工作压力较大,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问题,近40%的教师心

理健康状况不佳,20%的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教师对工作不满意。我校在办学条件和福利待遇上优于周边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期望值也高于其他学校,教师承受的负担与压力自然更大。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我们对教师的硬要求,这些硬要求绝对不能降低而且应逐步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为教师“减压”。教师管理切忌杀鸡取卵,学校应该关注教师的核心需求,关注教师的工作状态和生命质量。

其一,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我们通过“变提要求为提供资源”与“使要求更合理化”来帮助教师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例如:很多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不可否认有其工作量很大的原因,但也有可能与教师的时间管理能力不强有关,为此我们给教师提供时间管理方面的培训,在不减少其工作量的前提下,帮助他们缩短工作时间。

其二,在管理设计中减轻教师的教育教学压力。近几年,我们在学生晨读、午间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节省了教师的学生管理时间。对于教学检查,针对不同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

其三,减轻教师的生活压力。例如:我校教师的子女大多处于学龄期,学校与一流的幼儿园和小学结对,给教师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改善食堂伙食,欢迎家属来校用餐,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改善办公环境,让教师在学校也能享受到家一样的温馨。

实践证明,我们教师管理的整体思路是正确的。几年来,我校有80多人次在省、市级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16位教师获得浙江省、温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两位教师获得省科学竞赛优秀指导称号。现有浙江省与温州市名教师、教坛新秀、教坛中坚15人,瑞安市教坛新秀50人,温州市、瑞安市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60人,省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30多人。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在全国省、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奖达300多篇。在教师的教科研成果、教学业绩得到同行肯定的同时,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得到社会的好评,这所刚刚建立7年的学校在省内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篇4

【摘要】在新课改这一大背景下,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而我们常说个人离不开团队,教师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团队的力量。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快速有效地获得更好的个人及团队的专业成长,哪些因素会对教师专业成长产生影响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新课改

信息技术

教师成长

专业成长

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引入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对信息技术教师就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所在的学校——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青龙校区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与平台,为我们的专业成长增添了不小的动力。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而教师个人的发展要依赖于团队的力量,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在参加工作的这半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在专业成长这一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我与团队获得专业成长的途径

1、从教师培训中获得专业成长

教师培训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本学期我们主要是参加了成华区组织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还有就是我们青年信息技术教师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校信息技术组共有三个教师,其中两个是学习教育技术学的,在这方面的知识还是相对熟悉。但是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是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成华区组织的这个培训很好的扎实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提出并解决了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我们不仅是组内教师相互讨论,同时还能和区里的其他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探讨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经验和心得,而不同的人对于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各不相同,因此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与理论,很好的拓宽自己的思维。

2、从集体备课中获得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实际上就是一个分享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思想火花的切磋与碰撞,挖掘思维深度,最终生成思维结晶,因此可以说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我们组内教师在每次备课前都会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就可以保证在备课过程中积极发言、集思广益、展开头脑风暴,最终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一般都做到“三个统一”:教学进度的统一、教学目标的统一和教学重难点的统一。

最难忘的一次集体备课是为组里的老师参加“新苗杯”做准备。那次赛课的主题是“用计算机写作”,这是一堂很常规的课,要想让课上得有新意是比较难的。我们组里共讨论了三次,最终决定把这堂信息技术课由传统的技术重点转换成技术与情感并重,在学会了如何使用计算机写作的同时,回顾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来挖掘他们的激情,去主动学习技术。最后这堂课上得非常精彩,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3、从课堂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

如果说课堂是我们教师挥洒汗水的土壤,那么也可以说课堂是我们专业成长的沃土。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实践与反思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过程,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角色变成了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用审视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来促进和推动教学活动。

同时,在每堂课之后要及时的进行课后反思。教师都是在思考与反思中成长起来的,一个没有教学反思的教师是止步不前的。我们在每堂课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衡量教学效率,用教学效率来分析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策略及教学过程是否恰当、合理,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反思并改进不足的地方。这样通过反思,不断的吸取好的经验,改进不足,这样都为今后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较好地基础。

4、从学生辅导中获得专业成长

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负责学生参加电子作品制作大赛、学生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等活动,在这些非常规的教学中,会有很多的挑战。比如说,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一些比较另类、新奇的问题,这样我们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从而获得更多的专业成长机会。

5、帮助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因为我们是一个崭新的学校,所以说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办好学校的希望。青年教师有着满腔的激情、工作认真、勤奋刻苦,但是工作经验不足,在从学生角色转换成教师角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而学校的教学处为我们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举办了青年教师即兴演讲比赛、板书设计大赛,并且时刻提醒着我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与总结,多听课、多学习、多交流,同时还进行了师徒结对活动,让有经验的教师对我们青年教师进行指导。

二、对信息技术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思考

1、专业成长应是专业技术与教学能力并重

在学校中有一些老师,他们具备优秀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教学能力不强,这样不能很好的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还有一些教师是有着较高的教学能力,但是缺乏夯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教师在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忽略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所以,我们要想成为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多方面地促进自己和团队的专业成长,在拥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

2、集体学习效率要高于个人学习

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最避讳的就是闭门造车,这样只会让自己变成井底之蛙,原地踏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因为在信息技术这一门知识,它是日新月异的,变化非常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学习来更新自己的知识,而我们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所关注的重点往往也只是冰山上的一角,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的沟通,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获得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的知识。

在来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青龙校区的这半年,我觉得自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我们的信息技术团队也在不断的磨合中成长。我们始终是以科学的精神来不断的研究、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中来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报告 篇5

课 题 研 究 工 作 报 告

宽甸镇城厢小学

课题组

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八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课 题 研 究 工 作 报 告

一、研究过程与活动:

1.准备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1月)。

(1)组建课题研究机构、落实责任,明确任务。

(2)申报课题,拟订课题实施方案。

(3)对本校教师进行专业化发展现状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当前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及学生学习方式。

(4)编辑“教师专业成长手册”。各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拟订

个人专业化发展计划。

(5)宣读课题报告,制定科研准备阶段计划。

2.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2年3月

(1)探索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运行机制,建立校本教研制

度。总结其有效的途径、方法、基本模式。

(2)学习阶段

①理论学习。每学期为教师征订购买书籍。②组织学习案例评析。

组织观看教学光碟,进行案例分析。

(3)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的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结合课题研究开展校本教研、聚焦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资源、建立高效课堂教学模

式。

3.总结阶段。时间2012年4月---2012年7月

(1)各课题成员负责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组负责人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

(3)举办“城厢小学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课题成果展

示活动

(4)总结成功经验后,将成果推广应用,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整体成果。

具体活动如下:

2010年11月10日,开题会

宣读课题开题报告、教师研讨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校长总结发言、提出指导性意见。

2010年11月23日,对教师进行前测问卷调查。

2010年11月26日,进行高年组“五课活动”,校长亲自参加。

2010年期末,我校对教师编写了教师专业成长手册。

2011年4月27日,我校与西关小学进行协作体教研活动,宽甸

镇小学领导王校长、方校长等也来到我校,一同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

李晓润老师主讲,蔡锦新、王淑云、刘晓艳、付少龙主任参加评课,西关小学曲红花、苏杰、郭正南主任进行评课。

2011年5月9日,宽甸镇中心小学领导来我校进行五课教研活

动调研,五月份我们确立“抓住重点,以读为主,进行阅读训练”专

题教研活动。

2011年6月6日,历经5天时间,我校领导对所有教师进行听

评课活动,并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综合评价。积极促进我校课堂教学的整体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2011年6月,我校组织教师开发了学生书法作业本,大作文

本、英语本等校本作业。

2011年9月22日,我校进行本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由各年

组组织承担备课、上课、反思、评课等活动,低年组主讲教师蔡锦新、中年组主讲教师黄典军,高年组主讲教师刘晓艳。

2011年10月30日,我校对小课体育、英语进行了教研活动。

2011年11月21日,我校对数学进行了教学策略研究。

2012年3月、4月、5月分别进行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实

践。极大推动了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科研成果。

除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外,我校还进行了同伴互助、专题式研讨、五课式、同课异构式、案例式、问题会诊式、实战式、行动研究式、观摩式等教研活动。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摸索,我校以教研活动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

发展为目标,初步形成了我校自已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研究计划执行与变更情况:

我校科研按科研计划执行,基本上完成了科研目标。

二、研究成果及其使用情况:

经过2年多的研究,我们摸索出了通过校本教研来提升教师专业

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为促进教师成长,建立校本教研制度

1、组织机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2、规范教学研究制度。

3、校本教研与区域联动校本教研的交流制度。

(二)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的组织形式

1、学科构建研究共同体,为教师的发展架起平台,实现同伴间的互动。

2、开展区域内校际协作教研,为学校的发展亮出舞台,实现校

际间的联动。

3、专业引领、专家指导。

4、开展“校本教研的评价工作”。

(三)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途径怎么规划。

编辑“教师专业成长手册”。

(四)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的活动方式

1、组织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

(1)师徒结对子。

(2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反思。

(3)进行团体学习。

(4)进行专题讲座。

(5)聘请名师指导。

(6)实地参观考察。

(7)组织专项培训。

2、结合课题研究开展校本教研。

3、聚焦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

(1)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2)课堂教学行为跟进。

(3)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校本教研。

(4)开展“闲聊式”的校本教研活动。

(5)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五)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资源。

通过领导、教师广泛研讨,我校成立了校本开发领导小组,并在2011年6月,我校组织教师开发了与学生相关的作业本。书法作业本,大习作本、英语本等校本作业,并与其他学校共享一些学生作业资源。使我校的学生作业达到了全部校本化。有力的提升了作业的质量,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下一阶段,我校要在教师方面进一步加强校本资源的开发,如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语文课堂用书、数学课堂用书、教师读书源等。

(六)建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制定“四读四练”阅读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四读、四练——拓展、延伸

数学制定“情境问题”四步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数学应用

三、研究成果的代表作:

1、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

2、教师专业成长手册的编写

3、校本作业的研发

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篇6

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发展环境,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顺应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形势要求。本文结合天心镇工作实际,对如何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发展环境提出了几点。范文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发展环境实践与思考调研报告由搜集自网络或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主要是关于思考,实践,环境,社会发展,构建,社会,文化,群众,党员,发的,希望大家尊重原创者的知识产权。

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发展环境,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顺应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形势要求。本文结合天心镇工作实际,对如何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发展环境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天心镇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凝聚文化合力,激发民众意识塑社会新风新貌。充分整合天心红色资源文化和生态文明成果,以爱为绳牵动全民共创富裕、畅通、靓丽、幸福、活力新天心,塑造独具魅力和特色的天心区域文化。一是把红色文化浓缩为“爱”的文化。大力宣传毛泽东1930年旧居,朱德、陈毅1927年召开的南昌起义军余部连以上干部整军会议及红军与国民党部队正面激战的“九十九窝”遗址等红色资源文化,在镇中心新建了天心朱德整军广场,塑立了朱德汉白玉雕象,并规划新建天心整军桥,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致力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形成一股天心人热爱天心,天心发展大家齐献力量的大爱之风。二是把生态文明放大为社会文明。策应县委做美城乡、做旺旅游的方针,积极发动全镇共建省级生态乡镇,并以此为契机,推进社会文明建设,一方面通过广播、张贴宣传标语、组建宣讲团到村各个屋场进行宣传造势,浓厚氛围;另一方面加大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力度,落实圩镇“五个严禁、四个确保、三个不准”规范,开展文明户评比活动,人们的文明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圩镇乱搭乱建、占道经营、欺行霸市现象得到有效改善,农村封建生育观念逐渐淡薄,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有序。三是形成“爱”和“文明”的社会接力。在爱和文明合力作用下,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有力,社会捐助的学校书声朗朗,街道义工越来越多,以爱播种爱,以文明倡导文明的社会新风新貌正逐步形成,为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发展环境建立了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牢固执政理念,规范行政作为促社会公平正义。强化执政为民、民生为本理念,切实为老百姓谋利谋益,让弱势群体、困难群众得到更多关爱和救助,彰显社会公平公正。一是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服务效能。通过干部“大下访”活动,将政策、文化、科技送到千家万户,将办公桌搬至田间地头,现场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机关作风效能大幅提高,群众评议基层所站满意率高达94%。二是干部帮带打造良好的创业谋业环境。作为全县烟叶种植重点镇,为了让这项强农惠民的产业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实惠,镇党委、政府组建了5个工作组,到每个烟叶种植村召开村民小组户长会,在充分发动的基础上,对部分还心存顾虑不敢、不愿种植的农户,采取干部与农户合股的办法,让农民大胆种,对部分想种但经济困难的农户,采取干部出资、农户出劳的办法,让农民放心种,截至目前,全镇流转烟田面积约2600多亩,落实本地基本农户种植率达40%以上,创业氛围十分浓厚。三是规范行政作为做到办事公道。在民事纠纷调解、征地拆迁安置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问题上,按照重事实、定方案的方式,秉公办理,特别是针对民生低保问题,对全镇所有低保对象进行全面摸

底核实,做到“应保尽保”,并召开党政联席会议逐一讨论,对一些养着私家小车、开有店面商铺、创业脱贫等不符合低保政策仍在“吃低保”的,坚决予以取消,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拍手叫好。四是关注弱势加大救助。每季度对镇村干部反映的困难群众进行分类汇总,按照定期走访、现金救助、政策倾斜等办法,让弱势群体得到关爱,申张社会正义,扭转了弱势群体没地位、弱势群众常吃亏的社会不良风气。

(三)发挥纪检职能,为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保证。按照“为党执纪、为民作主”的工作理念,强化党风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畅通民意渠道,为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发展环境凝心聚力。一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端正党风。根据党政班子分工情况对党风廉政建设进行任务分解,自上而下推进防腐建设,在党政班子会议上先后2次组织学习《廉政准则》,并对贯彻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对镇机关党员的配偶及子女近亲人员的从业、经商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党员重点廉政防控机制,实现党内“清”风拂面。二是规范信访接访制度,坚决查处党员违纪案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实行信访举报办事公开,设立信访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完善并公开信访受理、处理和转办程序,推行实名举报双向承诺制度,完善镇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制度,每逢农历圩日在天心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接访,纪委办案由被动举报受理转变为主动摸排,今年共查办党员违纪案件2起,接到群众信访举报件13件,答复办结13件,办结率为100%。三是推进政务公开,阳光防腐。“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把权力公之于众,特别是根据县纪委的统一工作部署,创新推进农村“三务掌上公开”,把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手机短信互动的形式进行公开和反馈,群众反映较好。最后,做实村“两委”换届选举监督。全镇村“两委”换届选举动员大会召开之后,镇纪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保换届风清气正,并对现任的村支书、主任进行约谈提醒,重申换届纪律,严禁搞拉票贿选活动,并不定期深入村组暗访调查,严密监督。

二、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筑牢党的防腐大堤,党员率先垂范。一是要把握上层建筑发展规律,深化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导。实践证明,党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范文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发展环境实践与思考调研报告(2)由搜集自网络或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主要是关于思考,实践,环境,社会发展,构建,社会,文化,群众,党员,发的,希望大家尊重原创者的知识产权。

二、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筑牢党的防腐大堤,党员率先垂范。一是要把握上层建筑发展规律,深化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导。实践证明,党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发展环境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员干部。党的十七大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党的组织要深入分析民众的意识形态现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教育,让“八荣八耻” 深入民心,成为每个公民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二是要密切联系群众,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取得社会事业不断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决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要依靠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群众成为实践者和监督者。三是提升党的作风,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邓小平说过“端正党

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消级腐败是党内存在的“四种危险”之一,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是败坏社会风气的根源,只有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常抓不懈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厉打击腐败分子,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维护党的形象,才能真正倡导和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发展环境。

">

(二)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基本要求是要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加强文化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发展环境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理念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曾经很管用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越来越不管用了,只有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发挥社会组织在化解矛盾纠纷、促进行业自律、维护社会有序运转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促互补,个人与社会的自律共建,才能加快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二是强化文化建设。一个国家孕育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样,一个地区、一个乡镇也有本地的特色文化,社会环境的构建既要注重民族文化的强大社会效应,又要充分结合和提炼本地特色文化,如“客家文化”、“红色文化”,还有“脐橙文化”,甚至“安远现象”等,这样易于达成民众共识,利于社会环境的构建,另外,当前特别要注重网络文化的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应当列入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的重要内容。三是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是个长期的过程。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依赖于上层建筑和物质基础的建设和发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努力,但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和浓厚,又将在长时期里长挥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把基础性的工作抓实抓牢,建立长效机制。

(三)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重点是要规范行政作为,打造阳光政府,做实民生提风气。一是加快发展建设有为政府。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一方面要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新型村庄社区建设,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感、优越感,让人们在幸福的环境中回头感恩;另一方面要打造创业氛围,根除农村劣习,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生活富裕起来,进而在精神上追求更高的境界。二是提高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能,做到热情服务不怕烦、主动服务不推诿、协调服务不扯皮、高效服务不拖拉、廉洁服务不设卡。三是秉公执政促正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答中外记者问时提出:“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一个公平公正的政府,是极具向心力的政府,就像太阳的光辉感染大众,进而促进社会的风清气正,要牢固树立执政理念,推进权力运行公开,防止暗箱操作走“小桥”。四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五保户供养,扶危济困活动和弱势群体帮扶资金投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有计划地推进地质灾害深山移民工程,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共同关爱关注社会弱势人群的生产生活,弘扬社会新风尚。

(四)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是纪检部门的重要职责,要把宣教警示常态化,同时案发必查。一是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日常教育。充分利用党员电教室、村文化活动室等平台,开展党员干部内部廉能教育,转变干部作风,开。范文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发展环境实践与思考调研报告(3)由搜集自网络或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主要是关于思考,实践,环境,社会发展,构建,社会,文化,群众,党员,发的,希望大家尊重原创者的知识产权。

(四)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是纪检部门的重要职责,要把宣教警示常态化,同时案发必

查。一是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日常教育。充分利用党员电教室、村文化活动室等平台,开展党员干部内部廉能教育,转变干部作风,开展好“治庸、治懒、治散”和“治奢、治软、治空”等主题教育,树立党员旗帜,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创建党员警示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观看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二是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村、进校园等活动。通过宣传栏、警示标语、宣传单、廉政公益广告牌等形式开辟廉政文化宣传阵地,增强教育效果,以构建廉政文化氛围为出发点,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进学校,打造廉政文化长廊,为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三是突出抓好查案办案工作。办案是纪检部门的天职,有案不查是纵容,长此以往必将引发社会风气的变坏,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深有体会,新时期查案办案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关系牵扯面广,案件的隐蔽性强,这为我们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查案办案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最后,务必抓好当前村“两委”换届风气。当前,村“两委”换届工作正紧张有序进行,建议各乡镇纪委一方面要加强对村“两委”换届全过程的监督,同时,换届结束后还要注重对新当选的“两委”成员进行上岗廉能培训。

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篇7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 更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师专业化水平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更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研活动大都需要有固定时间与地点, 有专人组织进行, 由于教师平时事务比较多, 除了学校规定的统一时间外, 教师很难集中在一起共同研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即使是同一教研组的教师, 由于课程安排的原因, 也很难较长时间集中研讨。加上交流互动平台的缺乏, 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无法及时解决, 时间一长, 教师间进行合作教研的氛围就受到影响, 协作教研更无法实现。随着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 基于网络的“云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能。“云教研”提供强大的应用服务支持, 体现按需求提供的弹性服务, 满足教师教研的需要。海量可扩展的教育资源, 开放分享的互动空间, 多样廉价的服务终端, 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1]。

二、“云教研”环境的构建

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迅速发展, 无线网络、笔记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等新的媒体终端也开始展露头角。而教育系统学科网站越来越多, 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学校都相继构建了门户网站、教研网站和学科主页, 这些点连在一起, 形成了教育的“云”。

“云教研”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 以因特网、移动通信网以及教育城域网和云计算技术为依托, 优化区域内各种教育资源, 用科学教育方法对学科教育领域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有意识的探索的新型教学研究模式。“云教研”环境的构成由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组成;硬件主要包括区域服务器、存储空间、客户终端等;软件包括网络研讨、课例传输、沟通反思、资源建设等管理平台。“云教研”环境是一个开放的、通用的信息中心, 集成视频互动、研讨实训、网络评价、在线交流、个性化应用和自由拓展等平台, 更是动态的、可扩展的服务空间, 按教师需求提供教育服务资源平台扩展性强、高存储力更新速度快, 数据集中化处理, 安全性高, 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很低, 用户可以方便地参与, 聚散自如。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云教研”协作系统, 以“网研共同体”、“专家工作坊”、“名师研究室”为活动主体, 充分发挥专家骨干的引领带动作用, 指导教师利用网络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云教研”依托网络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研究的范畴, 汇集学科教师、专家学者的智慧, 围绕课堂教学内容, 实施思维碰撞, 探索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和方法, 实施了全新的教育信息化研究方式。“云教研”凭借着其通讯技术的先进性, 突破了地域限制、时间限制, 缩小了学校、地区的差距, 拉近了教师和专家的距离, 为教师搭建开放、平等、交互的学习研讨平台。教师通过“云教研”平台开展主题研讨, 参与在线备课、在线评课等网络教研活动, 通过网络与教育名家、优秀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取先进的教学经验, 形成任务驱动、课题带动、条块联动、片区链动、教师主动、人人行动的“云教研”模式, 拓展了教研的深度与广度。

三、“云教研”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2010年, 连云港市大庆路小学与徐州华网公司紧密合作, 搭建教师网络研讨系统、教学视频录播系统、教师网络学习系统、教学反思系统等教研平台, 系统中设立了自主命题模块, 智能测试等模块, 为教师网络化的自主学习与专项培训提供了帮助。学校数字化查阅系统、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更为教师的网络阅读提供了便利, 也提高了教师自身搜集、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完善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环境。

1.“云教研”支持的网络备课

传统模式上的教师备课是由个人独立完成, 体现不出教研的团队协作。大庆路小学与徐州华网软件公司联合开发网络教研系统, 提供云存储的教育资源, 同时将传统的电子备课与网络研讨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教师采取“独立主备、分色复备、专家点评、择优应用”的模式, 即教师把自己主备教案上传学校的网络备课平台上, 同教研组的其它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登录系统, 运用批注的形式在原来的备课上进行不同颜色的批注, 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思想及教育理念融入原来的备课当中, 实现网络化的二次、三次的复备, 最终由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完成本章节备课任务。学校再邀请校内外学科专家登录网络, 对教师前期的备课用专用色进行点评, 提出修改意见, 最后由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选择合适的备课内容完成教学[2]。这种备课方式不仅打破了过去传统备课的单一性和投机性, 而且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更主要的是能集中同学科教师的集体智慧,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研讨, 提高了备课的实效性, 提升教师的备课效率, 真正实现了网络化的“云教研”,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2.“云教研”支持的自主研习

“云教研”为教师的培训研习提供了平台, 它整合了分布式学习、移动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需求, 可以有不同的“云”学习方式, 满足学习需求的灵活多变[3]。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思想, 课程改革的理念, 学科典型课例等都能在智能化的“云”学习平台中找到。另外“云教研”环境下的学习需要学习者主动去构建学习方式, 主动去设计, 主动去参与。同样需求教师围绕相同的目标汇聚在一起, 构建了学习共同体, 这也是“云教研”的特点之一。大规模大范围的人群参与、创造和传播, 使学习效率和学习价值最大化, 这才是是“云教研”的真正价值。目前学校使用的华网智能学习平台还可以方便广大教师进行资料积累, 结合学校的实际, 列出名家视野、学科菜单、素材导航等栏目, 为教师转载大量的理论知识、典型课例、教学课件, 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习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 便于教师自主学习应用研讨。“云教研”系统中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的教育资源、便捷的查询方式让教师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也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3.“云教研”支持的校本研讨

“云教研”环境中提供按需所求特点, 有着强大的应用服务功能。包括网络研讨、视频会议、教学反思等研究平台像“菜单”一样供教师“点”用。青年教师刘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他便利用学校微格教学系统多次自主录课, 然后再回放观摩, 又和资源管理系统中的优秀课例进行对比, 思考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反复的磨课、演课、反思, 终于让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校教师利用学校的视频会议系统, 邀请省、市教育专家进行会诊, 找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误区, 教研专家结合具体的课堂实例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对广大教师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许多教师足不出门就利用平台与专家对话, 与教育名师进行网络交流, 聆听专家的教诲, 学习名家的经验, 对教师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提高教师对“生态式建构课堂”的理解与认识, 学校构思了“汇报展示式”教研形式。即以学校年级组为单位, 运用“云教研”系统中的开放互动空间功能, 围绕主题先由年级组内部进行互动, 把查询的资料保存在自己的存储空间上。然后每个年级各推出三名教师与其它年级进行空间互动, 对别人的观点进行点评, 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 最后学校利用周二的业务培训时间, 由各个级部推选出来的一名教师进行集中展示, 学校利用录播系统进行全程录像, 并通过视频会议向外传送, 邀请市、区教研部门的相关专家进行评议, 评出最优秀的教师。

4.“云教研”支持的互动课堂

“云教研”提供互动应用功能, 丰富的教学资源, 可以便捷实现课堂的互动, “云教研”所提供的一切服务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很低, 学校师生可以使用原有的普通电脑、智能手机就可享受“云教研”服务。“云教研”提供了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 而微格教学就是“云教研”的呈现方式之一。大庆路小学借助“云教研”平台中媒体采集工具,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网络化处理, 实现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学过程进行回放评价。目前学校教师利用微格系统进行录课、辩课、演课, 教师把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微格教学中呈现, 其它的教师或学生利用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终端在异地进行同步听课、评课, 学生也可以实行异地授课。学校借助“云教研”平台曾与“长三角优质资源共同体”的结对学校浙江临海小学、上海的平凉路小学进行课堂视频传输, 与帮扶的朱麻小学实施过微格网络教学, 实现了资源的真正共享,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 微格教学还可以实现同步实录的过程, 不同地域的教师有问题提出, 其他在线老师就会立即进行解答, 这种交流研讨的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降低了交流的成本, 提升了教研的效率。“云教研”方式下的互动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 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技能, 提升了教师信息处理能力,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5.“云教研”支持的教师交流

“云教研”的开放共享性为教师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 传统的教师交流大多是面对面式的交流, 这种交流方式远远不能满足教师沟通的需要。教师需要与外界的交流才能促进其成长, 而“云教研”环境中移动通讯技术为教师的交流反思提供便捷。在传统教育博客及论坛基础上, 教育微信、维基 (Wiki) 等又成了“云教研”时代新的宠儿。

教育博客作为表达个人思想、教育成效、教育感受的平台, 深受教师们的喜欢。但教育博客容易受到网络的限制, 在网络覆盖不到地方就没法使用。而教育微信就克服了这个不足, 基于移动通讯技术的教育微信具有传送图片、视频与短信, 支持群聊等功能, 系统的语音功能方便教师随时随地进行语音沟通, 由此派生出来的微信论坛更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专题交流, 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因特网和PC机器, 方便教师进行交流。

Wiki, 又称“维基”, 是一种超文本系统, 它支持面向社区的协作式写作交流, 同时也包括支持这种写作交流的辅助工具。Wiki使用方便及开放互动的特点, 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区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4]。相对于传统网站提供的E-mail、BBS以及聊天室等功能, Wiki站点更强调团队的合作, 这给教育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协作环境, 又不像BBS那样主旨松散和无组织性。Wiki应用在教学中, 既可以作为学习资料的来源, 又可以成为师生网上学习交流、协作共创和问题解决的环境。

四、“云教研”实施的思考

网络环境下的“云教研”是教研存在的一种形态, 其特点是一种服务, 服务的主体应该是教师, 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 “云教研”必须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让教师永远成为教研的主人。

思考一:如何构建“云教研”的环境?

实施“云教研”需要硬件与软件二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学校要有满足教研需要的网络环境和资源。主要包括网络传输、网络存储、网络交换的相关设备。用户终端可以用不同的设备, 包括PC、手机、平板电脑等。丰富的终端设备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将是解决“云教研”最关键的问题。其次系统中还需要添置常用的教研软件, 主要包括网络研讨、沟通交流、数字资源管理等软件平台, 以满足教师使用。“云教研”作为网络服务提供的教研方式, 还应该对服务进行度量。“云教研”服务更像当电力和自来水集中供应之后通过电网和自来水管道网络来提供服务一样。

思考二:如何组建“云教研”团队?

“云教研”目的是提高教研效率。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与才干, 需要众多人员参与才能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益。因此, 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实现“云教研”的基础与前提, 研讨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才能完成好“云教研”任务。所以, 组织校本化信息素养培训非常必要。“云教研”需要参加研讨活动的教师, 应该根据研讨的主题,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 深层次地思考, 毫无保留地畅所欲言, 相互切磋交流, 最终达成共识。所以, 这个团体应该是“终身学习型”“反思协作型”团队。这样, 才能去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研讨活动, 教师在团队中去领悟、去感受、去发展。

思考三:“云教研”活动如何管理?

“云教研”活动的成败取决于组织者的策略和教研活动过程。网络教研既强调自主学习, 更强调协作学习、共同成长。因此, 组织者必须制定明确的研讨主题, 设计合理的活动程序, 并善于在活动过程中捕捉各种重要信息, 积极引导研讨, 发现典型的、有价值的问题, 使研究紧紧围绕主题展开, 逐步深化。其次要确立“云教研”评价的标准, 能否提高教研的效率, 能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应该是评价的主要内容。因此, 如何管理“云教研”也是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

五、结语

大庆路小学在完善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的平台, 强化“云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应用, 走出一条彰显个性的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完善教师网络研讨、网络自主发展、教学反思、教师沟通交流、教育资源共享等平台, 构建学校的“云教研”环境, 也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云教研”丰富的资源、开阔的视野、超越时空以及快捷实时的特点, 是传统的教研活动所无法比拟的。但这种形式既有优势, 也有不足, 所以我们应该把传统的学科研习与“云教研”巧妙结合, 互为补充, 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丰富校本教研形式。当然, 由于“云教研”的自律性比较强, 需要参与人员的创新与坚持, 需要管理者执着的追求, 只有这样“云教研”才能彰显出效益。因此, 正确认识“云教研”的作用, 把握“云教研”的基本原则, 创建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模式, 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ttp:baike.so.com/doc/6487384.html

[2]邱健筠.云教育环境下教师专业成长策略.基础教育参考[J], 2013 (8) .

[3]吴长城.云学习 (云教育) 理念和行动的倡导http://sociallearnb.org/zop/18/cloudearning.

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篇8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主要指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形成和提高的路径,具体表现为搭建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所需的各种活动载体。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的研究相当丰富。休伯曼教授选列了以下一些专业发展的路径,包括教师研习小组、课程编写、参与研究项目、同事相互观摩、个案分析会议、项目评议、尝试新的教育实践、建立教师资源中心、鼓励教师参与校外专业活动和专业团体等。古斯基(Guskey)教授归纳了七种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路径,包括培训、课堂观摩与评价、参与开发或改进过程、研习小组、探究或行动研究、个人主导的活动、辅导。台湾学者饶见维归纳出包括进修研习课程、实习辅导、参观与观摩、协同成长团体、协同行动研究、引导式自我探究、一般专案研究和个人导向式学习等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王建军从学校层面提出了包括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自我理解、听——说——评课活动、学校专业社群的构建、学校本位的课程发展和学校本位的教育科研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从目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的研究来看,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策略,虽表述不同,实质内容却相差无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策略:1.加强政府、学校和教师的协作;2.有效开展校本培训;3.有效进行教师评价;4.有效启动教学诊断;5.有效实施同伴互助;6.有效开展行动研究;7.有效进行教学反思;8.有效推进人文关怀。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新的研究表明,教师专业发展要从单兵作战转变到合作共赢上来。教师专业发展应该与教师工作的情景紧密联系起来,学校布局是教师工作的场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地方。教师专业发展不应与教学实践分离,从做中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主要方式。他者的帮助虽然不可或缺,但却不能越俎代庖,本末倒置,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应该更为主动,以探究者和研究者的角色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总而言之,在“工作情景”中,通过“对教学的探究”而进行的“教师自主”发展是新范式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显著特点。研究表明: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实践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系统过程,教师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因素都会对教师的发展产生影响。内因是发展的关键,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只有处理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以来,茂名市各级教育教研部门积极行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一)成立名师工作室

本着“使骨干教师早成名,名教师更有名”的目标,以主持人引领为线,以成员、学员互相合作为面,以课题研究为依托,遵循“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求实相结合”“传承与发展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课堂练兵、课题研究、案例分析、教学研讨等方式,全力推动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师资梯队建设,茂名市教育局率先在局直属学校成立了12个名师工作室,渗透到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政治等9个学科,有192名教师参与了工作室的跟岗学习、教学研讨与课题研究等工作。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各工作室陆续开展了读书沙龙、课堂练兵、专题研讨、微博交流、课题研究、送教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经过两年的积极实践,一批富有理想的骨干老师迅速成长。同时,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日渐凸显,对全市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打造教研共同体

2014年春,高州市教育局制订了《高州市构建“学导式学习化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试行)》,并在全市范围内按地域片区组成9个“教研共同体”。每个共同体有四至五个成员单位(即乡镇中心学校),实行工作站轮席制。一个学期安排一个工作站,工作站负责制订共同体教研计划,成立本学期的行动研究组织机构和学科研究小组。每个工作站每期组织一次专题研讨会,组织一次“学导式学习化课堂”课例观摩活动,承办一次“学导式学习化课堂”巡回赛,组织一次共同体教研工作评估和总结。这样一来,乡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教研活动在精细化管理下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高州市教育局教育研究室还通过“开放周” “帮扶周” “协作周”实现研培一体化,用本地优质资源引领本地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城乡共赢良好局面。

(三)创建优秀教研组

学科教研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依托,是校本研修的主阵地,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层组织。其首要职责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教研组的学习研究活动,对促进教师群体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专业成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茂名市各学科积极开展示范教研组评选活动,以评促建,通过加强教研组基本制度建设和教学基本规范建设,加强教科研环境建设,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习、研究、文化是教研组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一些科组以“出名师,上层次,成梯队”为目标,推动学科队伍建设;以“提兴趣,高质量,轻负担”为目标,推进学科质量建设;以“成系列,建配套,出精品”为目标,推进学科资源建设;以“出成果,增能力,强氛围”为目标,推进学科教研建设。迄今为止,茂名市有7个学科18个学科组被评为广东省示范教研组,有15个学科47个学科组被评为茂名市首批优秀学科教研组。创建学科教研组的活动对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发挥了导向和示范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上一篇:如何留住新进员工下一篇:留守生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