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2024-10-15

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共8篇)

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篇1

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之浅见

作者:杨丽 班级:123初等

摘要:课堂组织能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管理课堂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效率,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行为方式。关键词: 课堂组织能力 重要性 培养 提高

一、课堂组织能力的重要性

教师课堂准备也非常充分,课件也是精美的,可课堂效果却很不理想。我觉得还缺少的就是备学生这个环节。这与教师的组织能力有关。老师在教学课堂中不得不停下来三番五次地维持课堂听讲纪律,上课结束后老师也觉得很苦恼。驾驭能力请的教师能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能驾驭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能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驾驭能力差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信心不强,教学环节紊乱,应变能力差,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等缺点。可以说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课堂组织能力欠缺引起的。

课堂组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教师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技巧组织课堂、调动课堂。课堂组织能力的好坏事关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善于组织教学的教师,在课堂上能根据教育规律的学生心理特点,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安排,形成适宜的教学情景。相反,如果教师不善于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秩序混乱,注意力分散,兴趣不高,被动听课。这种状态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提高教学组织能力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课堂组织能力的内容

(一)、课堂秩序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秩序井然有序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就非常强调课堂秩序的管理,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的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堂组织能力首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管理课堂秩序。正常的课堂秩序,不仅仅可以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而且还可能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建成良好的行为标准。要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要求与体贴爱护相结合

这就要求教师把尊重和批评违反纪律的行为结合起来。即一方面真诚关怀学生,充分信任他们的努力;另一方面,当他们违反纪律的时候,给予严肃的批评。2.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 首先,正确运用奖励是教师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的有效手段。奖励的运用首先要选择具体的遵纪行为如上课认真记笔记、不左顾右盼等,而不是一般的概括行为;其次,要正确选择奖励,应以多次奖励为主,不必要时运用物质奖励。在不少场合,向学生微笑,口头表扬同样能产生良好的强化作用;再次,在教师期望的遵纪行为出现后,就要立即给予奖励,不要延隔太长时间。3.千方百计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新异刺激的出现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而违反课堂纪律。维持课堂纪律首先就应当尽量排除无关新异刺激物的干扰。此外,通过掌握学生的情绪,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期待心理,也能够积极的运用无意注意资源辅助教学。如教学《小小的船》一文时,教师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为他们的“倾吐”插上翅膀,直至让他们达到不吐不快的快乐无比的学习境界。在学习“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后,教师引导学生:“现在,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假如你也到了弯弯的月儿上,你看见些什么?”经过片刻沉默后,学生都争先恐后的举起了双手。“我看见了长城”、“我看见了宇宙飞船”„„精巧的引导,使学生的思路大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联想中。

4、适时使用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课堂对学生做出随机应变的快速反应和灵活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它属于创造性的教育能力。使用教育机智应注意几方面的问题:(1)巧妙是教育机智的生命力。(2)让机智中充满幽默。(3)让机智充满关爱。(4)要善于因势利导(5)切忌动怒。

(二)、学生的注意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要防止和排除分散学生注意的不利因素,保证学生精力的有效投入,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可根据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节奏。教师讲课的大忌之一是面面俱到,45分钟一讲到底,像一首“催眠曲”,单调无味。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和重要程度来安排教学节奏。一般来说,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要“重锤敲打”,从细从慢,节奏宜缓,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材中浅易内容,次要部分,则“轻轻叩击”,节奏宜快,甚至有的内容可以跳过不讲。

2、通过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控制教学节奏。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可以控制课堂教学节奏,因为有的教学方法可使教学节奏紧张快速一些。一堂课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读法、讲练法、讨论法、质疑法、悬念法、发现法等,使课堂形成新颖多变的教学节奏,吸引学生进而增强效果。

3、可通过语言的变化来控制教学节奏。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信息运输的主要渠道,教师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将至街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有效性。如果教师的语言节奏平淡没有变化,课堂必将是一潭死水,缺少生气,没有活力,反之则会调动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

4、应对干扰,随机应变。在课堂上学生常会突然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教师灵活机智的回答,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原因引起混乱喧哗,需要教师快速而冷静的妥善处理;遇到一些难于应对的干扰,需要教师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迅速摆脱。教师在课堂教学监控中经常会用到的应变艺术有:一是化被动为主动的应变艺术,二是顺水推舟式的应变艺术。

(三)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那我们的所有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都会变成泡影。”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动力,是进行教育的有利因素,对鼓舞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都是有用的。当一个人对某种学科发生疑问时,就会使各种器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在教学之初,教师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不断追求真理的意向,产生学习自觉性,并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如在教学《借生日》一文时,教师先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过生日吗?你们的生日都是怎么过的?你们过生日都会收到一些什么礼物呢?”学生说完后,教师再说:“今天,我们也要和一位小朋友一起去过生日。让我们去看看她都收到了什么礼物,在她生日那天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继而出示课文插图,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揭题正音后,从而进行课堂质疑:“读了课题后,小朋友都想知道些什么?(什么叫“借生日”?、为什么要“借生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文中看一看,你就明白了”巧妙的导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这种引导贵在因情、因性、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生成性、随机性的特点。唯如此,语文课堂才能散出人性的光辉,奔腾着川流不息的生命洪流,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可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动。

(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由此可见,倡导个性化的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理念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的个性的需要和体现语文教学艺术魅力的需要。

三、课堂组织能力的提高

(一)、不断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每个不同专业的教师都有其必须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各大部分都是用语言来组织教学,因此我们我们必须要掌握足够的资粮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在教辅资料,词典或者电脑上自学很多语文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使我们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吸引学生,从而有效地进行课堂组织。

(二)、用夸张的肢体语言、丰富的内部表情,快乐的组织课堂。中小学生对一件普通物品或事件的关注时间是有限的,但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东西或事物的关注时间却很长。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我们要大胆开放我们的身体部位,用夸张的肢体语言传达老师要求他们仔细听、坐端正、积极举手发言或赞赏他们等信息,这样我们就能把他们的眼睛和耳朵统统地吸引过来,有效地进行课堂组织。另外,丰富的面部表情(包括眼神)可以增加我们的个人魅力,我们就是学生最爱不释手的“百变娃娃玩具”。各种各样学生意想不到的表情可以敲响他们要认真听讲的警钟,又可以提起孩子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甚至连我们对调皮孩子的批评都那么无声无息,既保住了孩子们敏感的自尊心,但不失教师的威严与智慧。因此我们应经常对着镜子练习我们自己的面部表情,如喜怒哀乐等。

(三)、加强除本专业以外知识课堂。要想有效有趣地组织课堂,教师必须是一个多面手。你得会简笔画、会唱歌、跳舞、会舞刀弄枪、会想诗人哲学家一般说话,会模仿明星、动画人物的语言举止等等。

(四)、新颖有趣的实物或玩具将会为你的课堂组织添砖加瓦。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动脑筋,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或去商店淘出孩子们意想不到的教学玩具,我们的课堂组织就能更加轻松和愉悦了。课堂组织能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以上几方面的能力的训练,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五)、除以上四点之外,我们可以和其他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交流沟通,从他们身上学习或者老师之间听课、评课,参加一些教师技能的培训,也有助于提高课堂组织能力。

五、总结

总之,教学组织过程中,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方法及其灵活,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重视课堂组织,但不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组织上。

事实上,教师课堂组织的成败在课堂教学之前就注定了。而不仅仅靠课堂现场的操作,因为教师的备课与课堂组织密切相关。教师课前的策划、安排活动,已广泛存在于教师的课堂行为之中。

在课堂上,教师能否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学内容关系较为密切,所以教师应预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时,要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或交替的规律,使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而且重点分散,重点突出,课堂节奏有张有弛,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使所讲内容通俗易懂,使学生兴趣盎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就应预先组织好自己。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从强调指出:“一个教师在教室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他自己。”教师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可以确定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情感衣着等一些影响课堂的因素预先进行组织,促进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达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堂组织要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同时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组织,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被吸引,在投入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M】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苏霍姆林斯基:【M】给教师的建议,2001年、教育科学出版 范寅虎:【M】教育心理学,2013年第三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

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篇2

幼儿园教学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指幼儿园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的教与学的正式活动。幼儿教师组织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的统一的过程, 教师、幼儿、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组织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理念, 而且还要求教师应该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选择适合幼儿的教育内容, 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 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探讨幼儿教师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

秋天的花园里到处飘落树叶, 在午后散步的时间, 幼儿一边兴奋地踩着落叶, 一边讨论着, 慧慧说:“这棵树的叶子好大好大呀, 可以当成一把伞。”扬扬一脸困惑地说:“这棵树上的叶子怎么有的是红色的, 有的是黄色的, 有的又是绿色的呢……”成成说:“这棵树上怎么只有叶子没有花呢?”这时何老师激动地说:“我们来一起研究树叶, 怎么样?”

下午, 何老师把幼儿带到了幼儿园附近的公园里, 和幼儿一起研究树叶。活动开始之前, 何老师给幼儿提了几个问题:“叶子的样子都一样么?为什么?”“哪些树的叶子长得比较像呢?”“仙人掌的叶子长在什么地方呢?”“有的树叶为什么到了秋天还不变黄?”……何老师给每个幼儿发了一张记录卡, 让幼儿带着这些问题去研究叶子, 把自己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记录下来。

在观察的过程中, 幼儿又发现了一些新问题, 玉儿说:“我看到很多树叶上都有一根细细的东西是什么呢?”扬扬说:“是花纹。”欣欣小朋友说:“树叶怎么会有花纹, 我不同意。”何老师说:“那我们一起回去查查资料吧。”

回到幼儿园后, 何老师把幼儿的观察记录表格在展示板展示, 让幼儿之间相互交流自己观察到的树叶, 并给幼儿提供了有关植物叶子的图书, 何老师和幼儿一起查阅图书, 幼儿逐步明白了树叶上一根根的细纹叫做叶脉, 叶子下面的小尾巴叫做叶柄……后来, 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 比如:“有的树叶为什么到了秋天还不变黄?”“有的树为什么到了秋天就没有了树叶?”何老师说:“这个问题老师也很感兴趣, 我们想办法去寻找答案吧, 也可以问问爸爸妈妈。”第二天, 何老师就组织了一次《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教育活动, 有的幼儿从爸爸妈妈那里找到了答案, 有的通过再次到花园里观察树叶找到了答案, 有的在书上找到了答案, “常绿树虽然有时也会落叶子, 但是它们不会同一时间一起落……”幼儿都非常地高兴。

从以上案例, 我们可以看教师要组织好一次教学活动, 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 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能力

根据葛契尔 (Getzels) 的定义, 兴趣是个人由生活经验中组织、累积、培养成的特殊气质, 会促使个人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东西, 从事喜欢做的活动, 寻求特别的技能、知识与目标, 以获得注意和学习。凡是能培养或增强此特质的活动, 便是具有教育性的活动。由定义可知, 幼儿是否对活动感兴趣, 或者是否能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对某种活动、某种东西的兴趣, 是衡量活动是否具有教育性的关键条件。在案例中, 何老师敏感地捕捉到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 根据幼儿的兴趣确定了活动的主题, 自然而然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 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记录的能力

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 取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 幼儿可以亲自感知事物的形态, 感受人与事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引导幼儿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能促进幼儿更细致地观察和更认真地思考, 使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化, 从而在一次次的记录中调整自己的认识, 为最终形成概念奠定一定的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 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 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 注意要让记录有意义, 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确定了学习的主题后, 没有马上开展学习活动, 而是带幼儿先到公园里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树叶, 并把树叶的样子记录下来, 促使幼儿积累了更多的关于树叶的经验, 为以后深入开展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发幼儿思考的能力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的策略。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能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 通过不断地启发和引导幼儿经过思考来回答问题, 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将新知识同化或顺应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并建立起新的知识框架。在上述案例中, 何老师在带幼儿到公园观察树叶之前就对幼儿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因此幼儿的观察记录是有目的性的, 并带着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 寻找问题的答案。

4.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的能力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幼儿是在主动的和真实的活动中, 通过自己的感知、操作、体验和交流来进行学习的。因此, 在组织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机会和条件, 让幼儿充分地进行感知、探索、操作, 与人交往, 从事身体运动, 思考解决问题, 进行表达等获得经验。教师不能取代幼儿的活动或者过多干预幼儿的活动, 以保证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上述案例中, 何老师始终把幼儿当成活动的主体, 从活动主题的确定, 到花园里去观察树叶, 记录树叶的样子, 再到回来之后幼儿之间的交流, 最后到一起收集资料、一起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整个活动的过程中, 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人, 教师故意比幼儿的需要慢一拍, 有目的地压抑直接告诉幼儿答案的冲动, 让幼儿有独立思考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5. 引导幼儿将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梳理, 使之系统化的能力

幼儿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毕竟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教师要善于将幼儿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梳理, 使之系统化, 这样更有利于幼儿后期的学习。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善于从幼儿的发现和小组争论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加以整合和概括, 并抓住了其中的关键经验加以提升, 将有一定意义的、带有共性的问题, 通过集体教学的形式解决。最终使幼儿明白了“树叶上一根根的细纹叫做叶脉, 叶子下面的小尾巴叫做叶柄”“常绿树虽然有时也会落叶子, 但是它们不会同一时间一起落”等。

略谈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几种能力 篇3

关键词:教师 教学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157-01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如何把课上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满意,则是校长和老师必须关注的中心问题。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应该是在不出现科学错误的前提下“生动、有序、高效”。不论哪门学科,如果能把课讲得生动、有序、高效,学生是会满意的。本文试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以供老师们思考和品鉴。

1 用人格魅力凝聚学生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老师教学的信任和满意,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教师人格的高尚,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反之,教师人格的低下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力,必然会削弱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给学生的人格行为是多方面的,我们提倡的主要有: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和严格要求,守时守信,公正公平,坦诚善良,宽容大度等。教师的这些优秀人品,虽不是教学本身,但会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对教师的敬佩和信赖的学习心理,教师则可以凭借学生的这种心理,凝聚着学生的心,让学生乐意跟着老师上课,完成学业。如果教师的教学态度马马虎虎,对学生的人格不尊重,施以体罚、辱骂,或经常上课迟到、拖堂或对学生的承诺不兑现,或因学生的性别差异、成绩的优劣、长相的美丑、听不听自己的话,而不能公正公平的处理问题、对待学生,或惩罚学生而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善良坦诚,诸如此类,都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学生在评教中所反映出来的不满意,多是属于这类问题。

2 用学科特点吸引学生

语文、外语是语言性的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驾驭语言工具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有效地组织学生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数学是思维性的学科,主要是通过对数量关系和形体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在教学中要从具体的“例题”入手,引导学生去分析例题,自然地引出数量。物理、化学、生物是实验性的学科,必须从演示和实验入手,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验机会。政史地社会学科,在教学中要突出其社会的时代性,有机的联系社会现实,适当增加点新鲜的知识,解决学生现实的认识问题。初中的音乐、美术要突出艺术实践性的教学,让学生多唱、多画,从唱、画中感受艺术的美。

总之,各门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各自的特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构成学科特点的因素是多元的、丰富的,需要每一位教师去探究、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把握了学科的特点,并依据这些特点安排教学的老师才是成熟的老师。

3 用教學能力征服学生

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和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专业知识的功底要厚实,在教学中尽量避免科学性的错误,对学生提问的相关知识,能够正确而熟练的解答。如果知识渊博些那会更好。不同专业都有相应的专门技能,教师应达到较高的水平,能超过绝大多数学生。二是教学的表达能力。教学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读、写、画、算、做等,说得要清晰、响亮、流利、感人,读得要清晰、响亮、流畅、有节奏感,写得要清晰、流畅、美观,画得要像、要美,算得要对、要熟,做得要准确、利落。三是教学的组织能力。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如果不具备高超的组织能力,单靠教师的铁面孔或训斥体罚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那是很不奏效的。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是教师才华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素质,这种基本素质水平越高,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会越好。

4 用教学情感感染学生

教师的情感参与教学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认为,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情感信号,应该是信任、热情、亲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手势、深情(尤其是眼神)、体态、板书等载体,把带有特定情感色彩的信号传递给学生,或调节学生的注意力,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或赏识学生的能力和优点,或称赞学生的成功,或警示学生的违纪行为。除了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重视教学情感的传递之外,在对个别学生辅导时,在查阅学生的作业时,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以表达对学生的关爱、鼓励或警示,如在作业本上写几个字,教师投入不多,收获却不少。

此外,还需要提及的是,由于学科的特点不同,教学情感的基调也应有别,教师需要把握住学科的情感基调。语文要多一些激情,外语要多一些轻松,数学要多一些冷静,理化要多一些新奇,政治要多一些使命感,史地要多一些情趣,音乐要多一些欢乐,美术要多一些兴奋,体育要多一些活跃。学科的情感基调,不是主观上强加的,而是由学科的特点和学生上某门学科的情感准备而确定的,教师这样做了,就顺乎了“常情”,否则,在情感上就会别扭,就上不好课。

5 用创新精神激发学生

教师在教学上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教法不同,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效果。在上学期的评优课中,我们看到了老师们的教学程序、教学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上有些不同寻常,这反映出老师们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例如,我们听了一节英语评优课,老师安排了师生问答的方式复习一些知识(这是老师常运用的教学方式),这位老师发问后,先允许全体学生小声回答,再有目标地找个别学生回答,这样做,效果就不错,它好在全体学生参与了学习,而且原来不会的学生也必然会高度集中听取其他学生的回答,不然,老师单独问他,若是回答不出来,那就更难为情了。

教法上的创新是无止境的,但必须为实现把课上得“生动、有序、高效”这样的目标,教法上追求创新,优中选优,这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创新需要在备课时多花时间,多花精力,所以创新是教师敬业精神的具体表现。

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策略 篇4

概要:课堂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是师生进行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

新课改的推行,课堂管理就越发显得重要。教师在这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课堂管理的技巧也是衡量一位好老师的标准之一。教师应从课堂环境管理和课堂纪律管理两方面入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课堂学习环境。课堂教学管理必须紧张有序,管理过程应是师生之间信息、思维、情感、人格精神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的自我价值、创新精神和人格魅力得到充分展示。管理应努力做到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的统一。

关键词:课堂管理,环境,纪律,差异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由课堂的权威者、主宰者变为组织者、促进者,相应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断在提升,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课堂中的主人,这样就要求教师要重新关注课堂管理问题。那么什么是课堂管理呢?通俗的来说,课堂管理就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其实我们从刚入学开始就天天经历着老师的课堂管理,只不过是没有察觉到罢了。一个好的课堂环境无论是对于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课堂环境越好,老师教的也越起劲,学生自然就吸收的越好,这个是良性循环。学生是否对学习有兴趣,是否对班集体有归属感,取决于老师对课堂的管理艺术.一个老师如果对学生实行的是强制性的,学生也许会听话,但会人在心不在,久而久之就会厌学.反之,如果一个老师凡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对学生以朋友般对待,必然也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课堂纪律也会跟着好起来。所以我认为老师应从两方面进行课堂管理:

一.课堂环境管理

课堂环境氛围分两部分,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物理环境就是指座位,教室空间,灯光等,而人文环境是指课堂气氛,课堂人际关系等等。我们的课堂一般都在教室中进行,教室是一个大的空间,因此座位的编排是一大艺术。我们传统的一般是矩形,这样的空间距离感就会产生交流的障碍,特别是后排的同学容易开小差,脱离与老师同学的联系。老师上课时不能一直站在讲台前,要融入学生之中,可以时不时地走进学生之中。一来可以提醒开小差的同学,二来也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但要注意频率不能太频繁,这样会给学生造成压力。此外,老师也可以通过调节座位的编排方式来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如现在国外的许多学校都是环形或是马蹄型的座位形式,这样有利于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的物理环境为课堂管理的运行提供了一个外在物质基础,课堂规则与课堂纪律的制订则为课堂管理活动提供了制度规范,这些都是形成良好课堂管理的外在条件。课堂管理良好运行,我们还需要从师生之间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条件,即课堂气氛的营造。教师应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呢?首先要放下传统的教师架子,和学生做朋友,融入他们之中;另外要把握全局,洞悉课堂上所发生的一 1

切,防止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发生;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轻松搞笑的教学环节来活跃课堂气氛,如讲讲笑话等,寓教于乐。二.课堂纪律管理

课堂纪律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通过课堂纪律管理,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创设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纪律管理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活动是向学生进行课堂纪律管理的基本途径之一。组织教学必然包含着课堂纪律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运用到多媒体、游戏、故事等形式,此时学生的兴趣点会不断地提高,情绪也会越来越高涨,在这一时刻教师能马上调节学生情绪把他们带回课堂,进行下一步教学环节,此时课堂纪律管理能做到收放自如,将会是一节完美的课。课堂纪律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了教师施教时每一个关节的衔接。

影响课堂纪律最重要的因素我认为是老师的教学结构。所以老师要合理组织教学结构,保证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衔接自如,授课方式要有吸引力。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因为无聊而进行一些破坏课堂纪律的事。对于课堂中的违纪行为老师也要正确对待。可以先用目光交流达到提醒的目的,若学生不理会,可以走进或采用言语的方式加以警戒。但一定要顾及到学生的自尊心,不能太过分。

总而言之,课堂管理是教学的关键部分,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果,在新时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课堂管理技巧,保证课堂的顺利有效进行。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几点看法:

一.强化课堂管理要在抓纪律上下功夫

课堂气氛要和谐,并不等于放弃课堂管理,学生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若是那样的话,就变成了放任自流。因此,任何一个班级要想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纪律,都要制定纪律规则,当然,规则也不能太多,要简明扼要,易于操作。有了规则就必须严格执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要是自己违反规则,就必须承担责任,就必须得接受批评和惩罚。尤其是小学以及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天性活泼、爱动贪玩,自我约束遵守课堂纪律的能力差。各班都有严明的班风制度,但仍有同学自控能力差,时不时的会乱发言,摆弄钢笔或铅笔转着玩的,交头接耳左顾右盼的,故意起哄喧哗的„„。学生不良习惯,打断教师的上课思路,教师教学方案的实施,从而也就影响了课堂教学和教学质量。,教师上课时要强调课堂纪律,规范学生听课的坐姿、语言等,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课堂上的种种不良习惯,教师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那么课堂教学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如何对待这些不良行为,也许每个教师都有各自的办法,但无论是什么办法,最起码的是要遵循两个原则,即消退原则和相反替换原则。根据H.B克鲁姆博尔茨的说法,消退原则就是教师要采取行动,使学生不能从不良行为中得到奖赏,从而自己停止不良行为;相反,替换原则就是奖励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这样做,既可以避免教师与问题学生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又能赢得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教师的形象也因此变得高大起来,二.强化课堂管理要在培养习惯上下功夫

现在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优越,生活安逸、懒惰滋生。年龄小,惰性强,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学生将自己形成的需要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它是一个潜存在学生心里的东西,我们做为教师只是将它调动,使其发挥有效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培养勤思考、好思辩等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继承传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设计问题注意层次,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创意回答。科学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潜能开发是巨大的,有95%的潜能尚需等待开发。当学生在学习上有成就感时,学习的欲望就会迸发,不良的学习习惯就会得以矫正。

三、强化课堂管理要在教法上下功夫

众所周知,教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为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为培养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就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钻研教材和教法,是教师学生的情况,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喜爱的教学法,教师还需要在自身的语言修养上下功夫,多一点幽默,多一点婉转,多一点呵护。学生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的变换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便于,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的目的。

四.是要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友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个安全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使恬静与活跃相统一、热烈与凝重相统一、宽松与严谨相统一,营造课堂教学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和谐的心理背景。教师要切忌讽刺、挖苦学生或一直板着面孔、时而训斥学生、时而大发雷霆,使学生带着十分沉重的心情学习,并一直处于担心受怕的心理状态,那必定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当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证明,他(她)乐意做学生的朋友。

充分发掘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心理学因素,应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时机设置悬念、适度渲染、适当夸张、丰富情感、突变情节、修辞技巧、反接技术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把握课堂教学管理节奏,轻松愉快地达到目标。.融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通情达理,情感育人,创设良好氛围,教管结合,突出正面教育,多表扬鼓励,少惩罚打击,激励学生学习。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子方式创设浓郁的趣味情景、民主情景、激励情景、主动学习情景、探研情景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主动学习的行为,感受民主、和谐氛围、教师期望、同伴的鼓励,体验成功的欢乐。

五.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要衣着整洁,仪表端庄,精神饱满,责任感强,知识面广,生动风趣,有组织能力;尊重学生,以民主、平等的思想看待学生,任何情况下都不得羞辱学生,不得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布置惩罚性作业,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学管理语言要准确精练、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板书要工整规范、科学合理;教态要亲切自然。

六.创设动手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不喜欢死记硬背,也不喜欢乖乖地听老师讲授,他们都爱动手操作,爱自己发现、探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平台,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做一做,从中探索发现规律,并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的目的。这样,探索、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就能更快的得到培养与提高,而且给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课堂教学管理万象,需要在工作中摸素

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真正地实现双赢。

总之,组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思想。中小学低年级正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开始,也是迈向成功的起步阶段,我们教师课堂教学中好的组织教学方法自己受益,学生也必将会铭记在心。

参考文献:

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篇5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实践活动是高职学生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在教学环节也必须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与“思”,要打破单一的“讲授——接受”的教学关系,注重教学环节的互动、课程与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建设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高职学生学习型组织,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使他们成为实践问题的研究者。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尽可能地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成为师生创造和再创造的场所;教师作为指导者,必须具有课程意识,并对引导学生分析和认清自我目标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高职学生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行动学习理论和学习型组织(1)行动学习理论。行动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学习即程序性知识、提问、行动和反思的过程。行动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运用知识去分析、研究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创造性地研究解决问题并付诸行动,通过反思进一步积累经验,使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反思,即回顾、思考、探索问题核心,赋予经验意义和解释,它是行动学习的一个重要原理。(2)学习型组织。上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阿吉瑞斯和舍恩界定了“组织学习”概念,并提出创造性学习是“组织学习”的高级发展阶段,这种学习方式能对组织规范进行探索与重建。199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深化对学习型组织的理解,认为团体是学习的最佳单位,组织成员是不断成长的、可以通过学习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而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修炼必须具备五项技能,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可见,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既基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又与大学教育应承担的创造功能暗合。

行动学习理论和学习型组织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高职院校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学习型组织建设能够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行动与反思中成长起来,真正落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关注整个过程,通过与学生分享教学设想,使得学生对课程目标和他们的研究目标做出回应,努力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研究目标。师生共建的学习型组织尝试建立共同目标,采用团队的方式进行学习,具备注重学习与反思、鼓励平等交流、开放进取、激励创新、强调行动的特征,通过持续的自我超越、不断改善的心智模式,学会系统思考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实践。这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知识经验的交流、梳理与整合,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和个人内隐经验的外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行动意识,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值得强调的是,其中教师与学生的问题“交流”应是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交流、质疑与反思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入某些问题,获得深刻的理解,而且比传统教学法下的学习能取得更好的记忆效果。因为与具体问题情境相联系的理解将以更便于提取的方式存储于人脑中。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指导

现在,团体逐渐成为最关键的学习单位。教师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指导,既缘于团体在社会组织的实际作用,又缘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指导是建立在教师具备课程意识的基础上。课程意识是影响教师课程教学行为的核心因素,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和角色。有研究表明,高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即教师对自身的课程意识评价与学生所感受到的课程意识状况有显著差异;相对于教师的看法,学生对教师课程意识状况的评价明显要低一些。高职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首先应具有课程意识,即教学中的实践主体意识、生成意识、研究意识、权利意识和资源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指导并组织教学。

课题生成与分组,凝聚团体心智模式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状态,教师可交替采用班级教学和小组教学。组建学习型组织,把学生组成小组是一种开展教学的有效方法,组员人数以5人为佳;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将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分在一组。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商讨课程范围内感兴趣的话题,生成讨论课题。教师一方面要确立主体意识和资源意识,有意识地将独特且有价值的经验、体验有机融合于课程内容中;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构建研究主题,尊重且给予学生选择权,即学生有权表示拒绝和反对。这一建构过程有助于学生展开自己的心智模式,加以检视和改善,从而改变心中对于问题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在与教师共同寻找教学途径的过程中凝聚团体心智模式,在课题生成的过程中拓展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另外,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促使学生粗略翻看教材,实现新旧知识的初步联系,使学生既能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初步认识,又能在学习和讨论中实现认知结构的更新,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案例学习、师生教学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成创造性学习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基于行动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强调行动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案例的结合,将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师生之间实现教学互动,共同在案例讨论中掌握知识要点与难点,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而讨论案例的过程也实现了这样一种愿望:让学生学习聆听他人,师生一起思考,形成学习愿景和创造性学习。因为案例讨论的行动促使学生思考,思想的碰撞又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愿景,最终形成创造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合理引导,尊重和鼓励学生,促使学生共同愿景的形成。另外,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重视隐性备课,注意个人学养的提高,要广泛阅读,积累有价值、有争议、新鲜有趣的案例。

建立提问互动、合作学习机制,鼓励通过交谈和实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学生被要求形成遵从的思维方式,学生相应减少了主动提问的行为。发现并提出需要探讨的实际问题是行动学习法的关键。第一步往往是学习小组成员直接提出自己在思考案例过程中发现的需要解决的难题,之后小组成员进行交谈,可以在讨论中相互质疑,以发散的多样化的观点探讨复杂的难题,展开心中的假设,并自由交流想法。由于团队学习需要练习,教师应给予学生提问的时间以及充分的信任。学生在具有高度责任心和高度信任感的气氛中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其间,教师担当“过程顾问”的角色,教师的指导和鼓励、教师对发展动向的引导、学习团队的互助、伙伴关系的建立等在这一阶段都十分重要,这一过程的执行力直接影响学习型组织结构的稳固和良性循环。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保障。

通过反思与系统思考,进一步积累经验反思、探询是深度交流的基础,行动学习理论更强调反思。系统思考和反思能让学生看清结构与形态变化,帮助学生了解惯用的解决办法为什么无效,以及效果较高的环节可能存在何处。系统思考是一种从整体看问题的思考方式。通过个人反思与小组探寻,师生依据整合的建议和思想提出完善的方案,而当方案再返回到团队实践活动中时,研究和学习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思想与实际操作互动的过程。师生不断地获得经验,在下一次小组活动中提出修正方案并实施,直到问题得到更满意的解决,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整体意识在团队活动中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课后作业的合作完成机制、课堂讲解与小组互评行动学习理论强调行动,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在行动中实践和巩固。对于较难解决的复杂问题,可采取课后作业的合作完成机制。教师强调组员彼此用心聆听,激发组员智慧,倡导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作业完成后,安排各小组成员在下一节课利用5~10分钟讲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他小组成员针对他们的讲解提出针对性问题,做进一步探讨。此环节的关键在于教师作为辅导者应尽可能引导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畅所欲言的环境,通过小组交谈及讨论使之更具建设性,进而引发深入的群体学习。

实践活动环节中的学习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有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产学研相结合的活动、院系学生活动、党团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月、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科技创新周、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等,进一步锻炼学习型组织成员的能力,实现课内外的结合与补充,养成组织成员共同的整体性思考与行动。在行动中学习是高职学生学习型组织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行动不仅是“学”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学习机制的纽带。教师指导下组成的学习团队共同讨论问题,互相提问,群策群力,互相支持,分享知识与经验,共同完成目标。实践活动过程及其成果总结,同样有利于学生开展“行动中的反思”以及系统思考。这样的环节既能检验学生前期的学习成果,又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心智模式的改善。这样,教师与学生、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不止于传统的传、帮、带,而是形成互相促进的状态,实现自我超越和创新。这种有效机制下产生的创新,既是个体的创新,也是集体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斯坦伯格.学生作为研究者:创建有意义的课堂[M].易进,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书店,1998.

[3]王静静.大学教师课程意识的现状与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陈曙光.论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

[5]麦金太尔.教师角色[M].丁怡,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篇6

(一)四、教学组织形式: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教学史上,先后出现了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其中个别教学制是古代学校主要的教学形式。

(一)班级授课制(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概念: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产生与发展: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做了阐述,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提出教学过程四阶段论(及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基本定型,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的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概念,是班级授课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清朝时北京的京师同文馆,在癸卯学制(1903年)确定下来。

3、基本特点

(1)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按课教学(单一课和综合课)(3)按时授课(课时)

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1)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4)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 5)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2)不足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4)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生需要。5)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6)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5、班级授课制的改革趋势

分层教学、小组教学、小班教学

(二)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

1、个别教学: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现场教学: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2、现场教学: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三)复式教学(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

1、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遍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及偏远地区。

2、要求:

(1)合理编班,要根据学生人数、教室大小、师资质量等情况全面考虑,灵活掌握;(2)编制复式班课表;(3)培养小助手;

(4)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四)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1、分组教学:指在按照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1)类型:

1)外部分组,即取消按年龄编班,按学生的能力或某些测 验成绩编班; 2)内部分组,即在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再根据学 生的成绩将他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组。3)能力分组,是根据 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进行分组教学的,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则不同; 4)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 教学的,各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不同。(2)分组教学的优点和局限 ①分组教学的优点

分组教学比班级上课更适应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便于学赴流合作;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与小组颳竞争与合作中,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②分组教学的局限

分组教学较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對求相矛盾;分组后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使快班学生产生骄傲情绪,慢班、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积&降低。(3)分组教学的要求

①充分了解学生;②制订个体教学计划;③保证教学井然有序;④深人钻研教材教法。

2、贝尔一兰喀斯特制:也称导师制,英国人贝尔和兰喀斯特提出,这种组织形式仍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教师先把教学内容教给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间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成绩较差的其他学生。

3、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不再讲授,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道尔顿制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是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4、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后来由他的学生克伯屈加以改进并大力推广。它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兴趣,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5、特朗普制:是美国教育家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是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小班是把大班的学生分为20人左右的小组,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特朗普制具有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也有个别教学的长处,但管理起来比较麻烦。

(五)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

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传习形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新特点。

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传统的课堂座位排列形式是秧田型。目前,这种封闭的排列方式得到了改进。不超过25个学生,可以采用马蹄型、圆型;25名以上学生可采取矩形、同心圆型和马蹄型;小组活动或个别学习的座位安排,可采取模块型。

4、探索个别化教学

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篇7

“观微融合”体系, 是指运用课堂观察 (classroom observation) 与微格教学 (Microteaching) 相融合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在课堂观察 (classroom observation) 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实施改良的微格教学 (Microteaching) , 并同时进行工艺学记录, 全方位的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 及其产生的教学效果, 在专家和教师共同帮助下, 对教师的教育素养、教学技能固强补弱, 逐步提高其教学技能, 实现高效课堂, 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蒸腾作用”这节课前及课中, 生物组利用“观微融合”对上课教师进行实验组织技能训练。在教研室徐主任的指导下, 我们采用片段式教学方式, 即分片段进行技能训练。现将具体实施过程介绍如下:

一、教学片段一:观察“蒸腾作用”

片段准备

1.每组:锥形瓶两个、两棵相似的菠菜、两个保鲜袋、清水、食用油、剪刀。

2.学生小组成员课前将上述实验材料进行组合:两个锥形瓶内放等量清水上面滴上一层食用油, 分别插上带叶菠菜和去叶菠菜, 菠菜根基部扎上保鲜袋。将此装置移至阳光下3~4小时后课堂使用。

片段观察

1.目的:提高执教教师对“观察实验”的组织能力。

2.过程:⑴这个片段以8个学生为教学对象, 4人一组进行实验观察学习。⑵课堂观察的观察员分为:1) 教态观察组2) 板书观察组3) 实验引导组4) 问题解决组。⑶微格教学部分是用微格教室将教学片段记录下来, 以备课堂观察的观察员使用。

3.内容

根据观察员的观察, 与上课人进行当面交流, 进一步根据微格教学中记录下来的场面回放、定格, 将他们的体会与感触反馈给上课人, 上课人从记录下来的场面中的针对观察人提出的不足, 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将改进方案准备好, 再次上课进行再观察, 进行多次观察后, 总结对“观察实验”的具体组织方案, 从而扩展到其他的观察实验, 达到提高上课人对“观察实验”的组织能力。

二、教学片段二:小组合作, 揭示“蒸腾作用”实质

片段准备

1.每组:长条气球两个、充气筒一个、白胶布两条

片段观察

1.目的:提高上课人对“分组合作实验的组织能力。

2.过程:⑴这个片段以8个学生为教学对象, 4人一组进行实验观察学习。⑵课堂观察的观察员分为:1) 实验顺序观察组2) 实验要求观察组3) 实验过程协调组织观察组4) 实验分析观察组5) 问题解决观察组⑶微格教学部分是用微格教室将教学片段记录下来, 以备课堂观察的观察员使用。

3.内容

初中生天性好动, 很多教师怕课堂纪律受到影响, 常常采取放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改为教师演示实验, 殊不知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学习才是真实的, 学习效果才是永久有效的。学生操作过程:实验前小组4个学生进行分工, 然后快速进入实验操作⑴小组两个同学分别将两长条气球吹至同样长度, 漏气的一端分别用左右手捏住, 并将两气球相对一侧的内壁用白胶布粘上, 使气球内壁较厚, 易向中间弯曲。⑵三个同学合作, 将气球平放在桌面上, 形成气孔 (两个捏气球的同学将手放在一起, 第三个同学两手将两只气球的另一端贴在一起, 三人将气球固定位置) 。⑶第4个同学用直尺测量气孔的直径 (两气球间横向距离) , 并记录。⑷第三个同学仍然固定两气球的另一端, 捏气球的两个同学同时缓慢放气, 再同时停止放气。⑸第4个同学再用直尺测量气孔的直径, 并记录⑹重复第4步过程3~4次, 直至最后两个气球被拉直, 气孔关闭。

学生分析过程:⑴气球代表什么?⑵实验中气球充气、放气代表什么?⑶什么时候保卫细胞会吸水?⑷气孔的大小受什么控制?⑸蒸腾作用的实质是通过什么完成?

4.教学观察

针对上述内容, 观察员进行观察记录。

⑴实验顺序观察组:实验顺序设计是否合理。

⑵实验要求观察组:根据实验每一步要求, 是否能顺利完成实验。

⑶实验过程协调组织观察组:实验过程中, 上课人协调组织的细节如何改进, 效果更好。

⑷实验分析观察组:分析题设计是否紧扣实验内容, 能否起到突破重点的作用。

⑸问题解决观察组:引导是否到位, 问题解决是否透彻。

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篇8

摘 要 足球运动是一种自我意识非常强的行为,学生如果自己喜欢,那么在无人过问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自己进行锻炼,形成局部性自我运动的迂回运动。通过游戏的方式实现自我激活的能力,通过特定的环节训练实现学生的自我定向,从而培养学生的自组能力。喀什作为边远地区,其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提高师范类体育教学的效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 足球运动 体育游戏 自组能力

足球是一种大众化的体育技能训练活动,对学生的体质健康以及走上社会后的自我锻炼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锻炼形式,将足球作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形式,使学生养成足球运动的习惯,形成足球运动的素养,具有足球运动的终身意识,是中专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喀什师范学校,作为师范类中专为喀什地区培养幼儿教师。学生毕业后多数要回到家乡,充实到农村幼儿园进行教学。作为体育教师,在中专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体育教学的时效性,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技能,是一个永远需要探讨的话题。

一、正确评估教学对象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对象就是教学对象,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在喀什师范,由于受到高考招生体质改革的影响。中专学校的招生工作变得举步维艰,很多的家长和学生都没有看好中专学校的学历层次。虽然教育工作在最近一个时期受到了社会上的重视,教师地位明显提高,但是到农村去做老师,还是不受欢迎的。学生们更愿意选择大城市去实现梦想。因此喀什师范的生源都是来自农村的没有能力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不高,尤其是对体育课的认识和实践,都和城市学生有明显的距离。喀什作为边远地区,其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和内陆省份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发达省份相比,具有明显的距离,教育教学工作所显现出来的距离就更大了。面对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专体育教学的任务更加艰巨,怎样保证这样一群学生上好体育课、形成较强的体育能力,需要教师视情况而定,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二、提高足球教学效果的意义所在

足球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容易被人接受的体育运动形式。是最受大众欢迎的体育运动,尤其适合在学校教学中应用。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们还处在青春期,是身体的发育期,足球运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足球运动是一项多人运动,对活动环境的要求不高,只要有一个足球场就可以实施,学生容易对这样的运动发生兴趣;学生在足球运动中可以培养协调和沟通的能力,形成人际交往的能力。足球是各种学校体育教育的首选教学内容,也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首选运动。所以做好中专体育教学中的足球运动教学意义重大,作用突出。

三、提高学生足球运动组织能力的探讨

关于人的能力的概念有这样的阐述:调用知识、运用智力、借助技能,能够顺利完成某种实践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行动。足球运动中的自组能力指学生自发组织互动的能力。在喀什师范学校,很多的农村生源,他们在原来学校的体育基础薄弱,足球运动基础更差,所以在新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培养他们的自组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将技能和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实现双向发展。

(一)自我激活的能力

足球运动是一种自我意识非常强的行为,学生如果自己喜欢,那么在无人过问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自己进行锻炼,形成局部性自我运动的迂回运动。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将学生内心的自主能力激活,使其自主和主动地锻炼。这方面主要是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把教师的要我练,变成我要练。学生内心自发地对足球运动的热爱,是教师教学最有利的基础。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室观看足球比赛,尤其是世界杯赛事,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热爱。激烈的赛场争夺,娴熟的球技,争夺的刺激,都可以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热爱,这样学生的自我激活就可以实现。学生有了强烈的足球运动兴趣,教学的效果就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成绩就容易提高。另外在训练中应用游戏形式进行教学,举办小型的足球竞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自组织能力。

(二)运用足球游戏实现自组

足球运动的特殊性,是实施兴趣教学的基础。我们都知道体育游戏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具有趣味性,足球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能力激活完全可以利用游戏进行。游戏是学生在欢快中进行竞争的载体,在竞争中体现愉快学习的过程。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学习形式。

(三)学生自我定向

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将来学生的自我成长,是为了不用教,学生可以自我定向和自我决策。中专学生毕业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他们具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学生在校期间的足球学习,也可以成为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选择。学生的自我定向,是指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主动训练,然后确定自己终身的体育运动方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鼓励和自我纠正的自主发展。足球运动教学中的自我定向,是实现学生自组能力和意识的关键,当学生具有了主动进行足球运动的意识和主动性时,学生对足球的自我定向可以帮助学生关注技战术掌握、提高运动技能,克服学生因为自身原因导致的不自信,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意愿。

学生自我定向后就可以实现自我锻炼,足球运动的自我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具备了自组能力就可以实现自我锻炼。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专学校开展足球运动教学,通过教学实现学生的自组能力,是中专体育的重要工作,也是学生实现终身体育运动自定向能力的体现。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能力,一直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福林.体育游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2] 顾志勇.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02).

上一篇:企业去学校招聘介绍信下一篇:年度营销会议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