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

2024-07-08

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共12篇)

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 篇1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践方式,不断探究教学中的新问题,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从而改变凭经验教学或简单重复教学的现象。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人是在不断认识自我中成长的,作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时代的必然,也是个人学识成长的必然。

(一)教学反思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里就出现了两个概念:“经验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新课改需要我们成为后者。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所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他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用心”的教师,在“用心”中成长。“用心”即“反思”。

新课改之前教师大都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有些教师只在教材上勾画所谓的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课显得枯燥无味。新课改以后,教学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中,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二)教学反思是时代潮流的必然要求。

现在的高中生成长在信息时代,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很强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这样,给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历史课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许多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教学反思的几种方式

(一)教学实践前的反思。

教师备课时应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课时安排等教学环节进行合理性思考。如:教学《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Ⅱ)第4课]一课前,对课标进行反思。课标的内容是“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按课标要求“资本主义萌芽”必须讲授,而人民版教材却没有相关内容,究竟如何处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更合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目前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已遭到了学术界普遍质疑。虽然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不能因为有争议就一字不提,况且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学中不讲不行,关键是如何讲的问题。如果讲得太深学生难以理解,若是给学生一个定论更有悖于科学性原则。鉴于上述情况,在备课时一方面补充了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也简单介绍了学术界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既贯彻了课标要求,也弥补人民版教材的不足。

(二)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对教学情境、进程、态度、内容、方法及时反思,验证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以便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控。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Ⅰ)专题二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主要介绍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讲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其他版本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都将列强侵华史与中国军民抗争史同时介绍。人民版之所以另辟蹊径,把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单独拉出来,专门设置一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突出课标关于“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在备课时,我基本沿袭了教材的这一思路,而没有把两课内容按时间顺序进行整合。在讲授第一课时,学生都能按时间顺序掌握列强侵华的重大事件。而在上第二课时,我却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中法战争”(第1课中的内容) 发生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第2课中的内容)之前。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历史教学没有到位。怎么办?如果仍然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授课,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时立即调整教学进度,先给学生补习初中历史,等他们形成必要的时间概念后,再按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虽然这节课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但由于及时调控却使得课堂教学更趋合理。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课后反思是反思性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归因、总结评价、寻找差距,可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现今、未来的教学活动。承前所述,上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后,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效果进行反思。

1.如何解决教学进度与课时不足的矛盾。高中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如果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还要补习初中的教学内容,肯定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怎么办?能不能挖掘隐性课时呢?如果能设计一份预习提纲,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事先解决上课时的“拦路虎”,到授课时进度自然就加快了。同时,预习题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且这也是反思性教学目的——两个“学会”的具体体现。这样看来,设计一份既科学又经济的预习提纲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一番思考,我设计了如下提纲:(1) 按时间顺序列举列强侵华的事件及其后果?(2)针对列强入侵,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3)将列强侵华事件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一一对应起来。(4)在课本中找出中国军民反抗斗争的典型事件。这份预习提纲能否奏效,还有待于下一节课的验证。

2.如何完成情感教育目标。在授课过程中,我侧重史实讲解,忽视了情感渗透,这堂课本应该上得生动感人,结果却变成了简单史实的罗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查阅了有关情感教育的文章,其次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最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拟定了如下措施:(1)采取情景式教学。激活学生情感世界,不是靠教师简单的灌输,而是要学生亲身体验。上课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2)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材选取的中国军民奋起抗争的事例都具有特有含义。“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颂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地而作的积极努力;“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政府官兵、人民群众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则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壮丽诗篇。上课应选择典型事件,从“中华民族”的视野来讲授。面对着列强的入侵,无论政府官兵,还是民众百姓,尽管他们形式不同,手段不一,或自发,或有组织,但他们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3)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情感教育自然离不开学生的全程参与,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讲授中国军民抗争时,可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各自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中国人民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从而把本节课的情感教育推向高潮。我将教学反思后形成的改进方案用于另一个班级的教学,相比之下,这节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又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由于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再加上学生讨论持续时间过长,教学进度再次被延误。这些问题又将成为反思性教学的新起点,反思性教学就是在这种不断循环中推动教学日趋合理的。

历史学科就是让人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都是现代的人,我们所教所学的历史,实际是今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历史的解释与认识也就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反思意识,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学生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思维。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思性教学必将成为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 篇2

历史教学中的反思指教师以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综合思考和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效果,进而不断优化教学行为的自我完善过程.教学中的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作 者:刘银良 作者单位:涉县文化教育体育局,河北,邯郸,056400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英文刊名:EDUCATIONAL PRACTICE & RESEARCH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3.5关键词:教学反思 思维过程 多层次 多角度 全方位

★ 高中教师历史教学反思

★ 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 历史教学反思

★ 历史教学设计和反思

★ 历史教学片断反思

★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 历史期末考试教学反思

★ 期中考试历史教师总结反思

★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

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现状反思;有效性;措施

中国分类号:G633.51

0.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历史教学是传统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强调教学形态的多样化,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需求。然而,从实际来看,历史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历史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所以,针对存在的教学问题,从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出发,着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手段的丰富等方面,进而推动历史教学改革,强调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1.历史教学现状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深化课堂教学质量,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解决的行为过程。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活动等进行有意识的分析、再认知,进而促使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历史教学现状反思,强调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中的问题进行审视,进而反思存在的教学问题。

1.1 历史教学目的不明确。历史教学是学生陶冶情操、增长智慧、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历史教学有助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提升人格素养的集中体现。但长期的教学束缚,历史教学目的被拘囿为单纯的应试教学,促使历史教学发展的道路越发狭窄,无法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1.2 历史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历史教学是反映历史文化、彰显历史情怀的中要手段。但历史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不合理,存在内容偏于政治化、僵化的教学内容,显得空洞而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1.3 教学观念和模式的落后。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更加强调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以更好地突出历史教学的价值。从实际来看,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旧沿袭着传统的教学形态,牵引式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支撑当前的历史教学需求。教师在单一的教学方式下,课堂教学陷入“死气沉沉”的境地,无法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1.4 历史教育地位“尴尬”,教学改革事业发展不到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的社会思想渗透到学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已发生了较大转变,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处,于是在历史学习中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将历史教学带入了“尴尬”的境地。这样一来,历史课程缺乏学生的重视,教师的教学活动无法形成切实效力,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构建,存在较大的现实难度。

2.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创新之路

历史教学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历史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就强调历史教学要立足教学发展需求,审视教学问题,从多元化的视角提出历史有效性教学的创新之路。尤其是转变教师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等,都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举措,值得重视及开展。

2.1 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在新课改下,教师扮演的教学角色发生了转变,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教学的发展的研究者。所以,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积极的教学观念进行历史教学,是深化历史教学改革的基础。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角色定位的重要性,强调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实现“因材施教”;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关乎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并提高教学技能,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2.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积极课堂氛围的关键,也是调动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当前,新型师生关系更加强调“民主、平等、和谐”等因素的构建,进而促使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便于教学的开展,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情感流向。例如,教师在上课中面带微笑,可以带给学生亲切感,进而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2.3 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下,强调历史教学的多元化,尤其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更能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内容,创设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转变传统教学的束缚,进而对历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宜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这样容易造成教学中师生的“疲惫”感。所以,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均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教学方式。

2.4 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强调教学情形的多样化,而多媒体教学平台,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以更好的配合教学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依托多媒体技术,可以简化教学内容,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合作学习,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的有效利用,便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平台。

2.5 教学要做到“趣、细、实”,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地课堂教学强调教学中各要素的体现,尤其是“趣、细、实”的突显,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善于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要迎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强调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内容要充实,浮夸的教学内容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厌倦感,不利于有效教学的构建。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要做到“趣、细、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历史教学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教学观念的陈旧、教学方式的单一、学生主体地位无法体现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所以,审视存在的教学问题,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推动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并通过历史教学的优化改革,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程佩璇.试谈历史教学中创新人才的培养[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9)

[2]栗秀娟.试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J].文理导航(下旬),2012(06)

[3]安子凤.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反思的有效性[J].中国教师,2012(11)

[4]张志杰.历史课堂教学应有的品质[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8(09)

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 篇4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逐步推进的过程中, 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要求也提高了很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 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对历史课进行教学反思, 与新课改同步, 适应新课改的步伐。其中一方面要有计划和组织地参加这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自身教学的反思, 自我提高, 自发学习, 让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笔者现就自己多年来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和经历谈一些粗浅看法, 供同行借鉴和探讨。

一、教学反思的作用

所谓的“教学反思”, 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 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 对历史教学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只有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改进, 才能发现问题, 并想出解决的办法, 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自身工作水平。

在历史学科中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师的自身教研水平的提高也有所带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方面的能力, 从教学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因此,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 要时刻以研究者的身份要求自己, 置身于教育的情境里面, 用研究者的眼光进行自我反思, 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研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形成一定的规律认知, 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高中教学历史教师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 既有对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反思, 如自己的教学观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是否“与时俱进”, 也有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 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是否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 是否对学生有伤害;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如教学内容是否适度, 是否符合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也有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反思, 如教学方法、手段是否创新, 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 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要在课前反思, 如准备是否充分, 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也要在课中或课后反思, 如还有哪些不足, 怎样改进;既要通过自身感受进行反思, 也要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 如学生对教学是否满意, 评价如何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等等。

三、教学反思的策略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知识容量大, 内容错综复杂, 覆盖面广, 如何进行反思呢?我认为要做大以下几点。

(一) 历史教师要进行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只有理论学习才能让我们学会“突破”, 不再让以往的经验和习惯束缚自己。离开理论学习的指引, 我们一般只会在一个自己划定的圈圈里“转”, 再也走不开了。理论的学习还能使我们以往的经验得到升华。对于高中教师来说, 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学习, 另一方面也要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研究, 把握教学规律,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程度。在国家积极推进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时代, 历史教师也更应全方面地学习和理解,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新高考以及国家对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

(二) 历史教师要不断丰富历史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当前仍有不少历史教师只知埋头于教材、教案、练习册等, 很少、甚至根本不去认真研读教育教学杂志, 更不要说去研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了。这样, 结果就会导致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浅薄, 信息量的缺乏, 对自身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也与新课程改革极不合拍。对于中学教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我们要认真地去研读、钻研和探讨, 因为它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但我们更应该要去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 而且还可以从中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历史的方法, 更好地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

(三) 历史教师要不停在学习中进行反思

历史教师要多听一些观摩课, 研究其他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思想, 感觉和理解别的教师不同的授课方式, 以及教学特色。历史教师也可以在教师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和探讨, 分析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的策略。这在无形之中对教师的反思能力又是一种提高。历史教师还要从学生眼中反思自己, 因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最真实也最有价值。从学生眼中看自己, 总能了解到一些事情、获得一些启发。

教师还要写好教学后记。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备好课、上好课, 对“教学后记”却未引起足够重视, 认为是一种累赘和负担。其实, 写“教学后记”, 不但不是负担, 相反它还是备课的好“帮手”, 因为它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 加深我们对教材教法的理解, 从而改进和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效率。其实, 很多教师都认识到写教学后记的重要性, 但究竟如何写?写什么?还不甚了解。其实, 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 如教材处理意见、教学方法的安排、学生反映情况、课后自我体会等等都可作为教师“教学后记”的内容。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5

一、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二、原始农耕: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三、部落:炎帝、黄帝、蚩尤→禅让:尧、舜、禹。

四、奴隶社会: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和战国)。

这四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逐一进行了基础知识的回顾和点拨,然后利用学习辅导进行了选择题和综合题的练习,中规中矩,一堂课顺利完成。

钟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指出了这节课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没进行深一层次的隐性知识的挖掘。主要表现在第1――9课内容的宏观把握上,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的综合引导上。这方面的内容在新课讲授的时候有重点讲述,如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这一课,就把原始社会――打制(磨制)石器;奴隶社会――青铜工具――铁农具和牛耕进行了分析。所以,应该要从宏观上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重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如铁器逐渐取代石器和青铜工具;新的社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往往通过改革来达到目的,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等,这里还可以联系现实,如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实行改革开放,促进国家的进步等。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策略的运用 篇6

【关键词】教学方法 互动 教学评价

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获取多方面的教学信息,用更加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教学做到有效的反思。

一、通过反思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目前仍然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灌输给学生。在那样的教学手段下,学生很难做到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一味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理念,通过机械地做笔记、背诵来提高自己的成绩。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在授课时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备课阶段,在问题的设计上也要以探索性、趣味性为主,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模式。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以求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在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时,我让学生根据时间的顺序,分别分析秦朝、汉朝、南北朝、唐朝、宋朝、明清几个朝代的“市”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们自己归纳总结宋朝前后“市”的特点,然后我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同时,在讲解“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这一部分知识时,我也通过层层深入的引导,帮助学生了解到不同时期的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在讲课的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手段,而是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总结归纳。在日后的检测中,我也发现,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并且回答上也具有一定的见地。从这个现象中,我进行了反思,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尽量保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这是我进行反思的课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对如何有效的开展活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进行反思,目的在于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二、反思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

不管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应该多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让自己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尽量符合“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特点,加强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互动,做到双方向的教学。

在历史教學过程中,在课堂上学生们的情绪是比较低落的,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难以提高成绩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反思,在教学时,尽量采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讲解“太平天国运动”时,我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通过相关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们了解该部分知识。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我还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们虽然看似认真地听讲、做笔记,但是大脑却处于一个停滞状态,学习过于机械,学习效果并不明显。例如在讲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专题后,我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总结,学生们在回答时不是遗漏知识,就是回答的过于浅显。通过这件事,我发现学生虽然在平时很“认真”地做笔记,但是并没有有效地进行一个系统的复习,他们的学习过程就像“狗熊掰棒子”,学习新知识忘了旧知识。因此,在每一个专题结束后,我都会更加系统地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引导他们反思。通过不断地反思教学过程,我优化了教学组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也优化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三、反思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确实能够通过他人的评价,找出自己的不足,通过吸收他人意见中的精华,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那只是传统的教学评价,反思教学评价指的是教师自己对自己评价,通过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自己进行反馈。“他评”是教师被动的接受检查、评论,而“自评”是一种内在的、主动的评价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更容易找出自己的不足。

比如在讲“伟大的抗日战争”时,在授课前,我就对课程有了一个细致的把握,在讲解的时候,课堂气氛比较良好,学生们对基本知识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伟大革命先烈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所做的牺牲,我自认为课堂教学效果已经十分不错了。后来,我无意间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我认为除了要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课堂知识外,还应该让学生考虑一下当时日本侵华的原因,让他们想象下如果当时中国足够强大,日本是否还敢发动这场战争。在下节课的时候,我点出了这一点,学生们也对此进行了反思,意识到了实力弱就要受欺负,要为了祖国的强大贡献一份力量。通过“自评”的方式,我完善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完善了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

总之,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的知识信息的传递,教师要善于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反思,让课程的资源和教学方法得到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 曹文燕.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J]. 读书文摘,2016(20).

[2] 邓霞. 浅析“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导学,2016(27).

[3] 董云杰.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J]. 新课程导学,2016 (27).

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 篇7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更好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备课不仅要备大纲、备教材, 而且要备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历史课的备课目的、方法、内容等也发生了变化。历史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 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 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 而是要求历史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 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工夫, 在落实每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工夫, 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工夫, 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工夫, 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下工夫。因此, 备课已升华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时的侧重, 除了对本课三维目标、重点难点等的分析与处理外, 往往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设计教学过程, 而且力求尽善尽美, 每一个子目怎么讲, 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 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都设计好, 却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的方法、途径和学习资料的储备。结果是教师讲得滔滔不绝,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学生“被学习”了, 认为历史就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和死记硬背, 就会对历史课失去兴趣, 最终对历史失去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问题, 因为“乐学”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 历史课无处不快乐, 没了兴趣, 历史就是琐碎无聊的知识点背诵。比如历史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因为政治色彩较为浓厚, 学生不是很感兴趣, 在教学中, 我先介绍周恩来的一些外交活动, 由此引出教学内容, 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再如历史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 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教学中我先告诉学生可以用三个英文单词的开头字母来概括, 简单称之为“3R”。学生没学过本课知识, 可又想知道是哪三个英文单词, 就会很有兴趣地看书找答案, 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 还能巧妙记忆,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一举多得。

教育家罗伯特·特拉弗斯认为:“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能把历史讲“活”的优秀讲述者。所以教师在备课时, 要留一点空间, 给学生思考、谈看法、进行讨论的机会, 有一定的灵活性,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切不可照搬教案, 面面俱到。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而且应该是育人为首。

教育家张炳生说:“教育就是爱, 爱就是教育。”在历史教学中, 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升华不是教师灌输的, 而要通过自身的感受、心灵的启迪、情感的震撼获得。历史学习的价值之一在于人性化。赵亚夫教授指出:“像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课程, 本来就是针对人的社会活动认识、人的道德情操养成、人的健康人格发展的‘人性化’课程。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现。”

高一学生处在一个由初中到高中心理的过渡阶段, 处在一个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如果从高一就能正确引导, 那么三年、三十年甚至终生都是受益匪浅的。所以不能一味地高呼优秀率, 而是要在教学中贯彻德育理念,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生好好做人,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比如在讲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 我首先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明白: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 它标志着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通过学习, 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 情感教育达到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 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达想了解什么, 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 要引导他们去思考、探索,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行创造性学习。对于这个问题, 我觉得应处理好两点, 一是用于调动学生兴趣的内容要尽量贴近主干知识。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口语化是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二是讲解内容不宜过多, 太多的话, 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就会覆盖所学习的历史知识, 造成主次不分, 条理不清。

例如, 在讲历史必修二《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 我先让学生看一段视频, 看完后, 问学生想到了哪些问题, 根据他们的疑惑导入新课, 这样学生边看课件, 边讨论, 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特征, 又紧密围绕课本, 通过活动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讲历史选修三中东问题时, 有学生很感兴趣, 我就让他们结成小组, 搜集材料, 然后在课堂上向全班讲解, 之后再总结, 点评。通过这种形式, 学生既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 又锻炼了历史思维能力, 掌握了知识, 还提高了语言表达水平。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们都跃跃欲试, 历史课不再沉闷。

总之, 历史教学的原动力只能是历史本身。其实每个人、每个学生都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无论通过什么手段再现历史, 学生都喜欢听、喜欢看。所以, 如果在课堂上再现历史或用其他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历史, 则既可以减轻学生们的负担, 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信这样的历史课才会实现人人乐学, 人人爱学, 才会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篇8

在笔者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十三年的时间里, 深感历史教学并不是“小副课”, 而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 同时也感受到在历史教学中的乐趣。面对十三四岁的青春少年, 如何让他们对上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主动性, 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的教学方式下, 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 教师大都是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学生则是当听众。教师概括好重点, 强调学生都要一字不差地记住, 历史课一点新鲜感都没有。现在课改后, 教学内容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 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改变教学方法, 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 在讲三大战役时, 我就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参与性, 课下带学生去参观西柏坡纪念馆, 从中了解了许多有关三大战役和毛泽东等一些党的领导人的事情, 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交流, 同时, 教师进行引导,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是许许多多的前辈用生命换来的,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更应该把自己的学习搞好。学生能够把自己身边的事物和课本联系起来, 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现在的学生都生长在千变万化的新时代, 接受的思想、事物不是单一的, 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通过网络、影视、书籍等, 因此, 得到的知识是千变万化的, 也是有真有假的。当然, 这些知识中包括很多的历史知识, 这就给历史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也给历史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例如, 现在的一些宫廷剧, 在内容上和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区别, 这就要求教师告诉学生, 电视剧的内容有一些夸大, 有一些虚构, 我们不能认为电视剧的内容就是历史, 真正的历史在课本中。传统教学中, 在追求升学率下, 历史学科成为单纯的复制性学科, 记忆知识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 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 很少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例如, 从教学方法来看, 还是单一、陈旧的, 都是以教师讲课为主, 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在唱独角戏,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让历史课上得有滋有味, 让学生都喜欢历史课, 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框架来看, 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是把历史知识复制给学生, 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人翁感, 这一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不一样的。从教学内容来看, 历史知识有着鲜明性, 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影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 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偏重于具体内容的传授, 而不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学生在做解析材料题时普遍得分很低, 不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材料题相互结合, 不会迁移知识。新课改后, 教师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 成为历史教师必须面队的一个问题。从对学生的教育方面来看, 教师进行爱国教育时, 不能只局限于书本中的一些英雄人物和英雄事件, 告诉学生他们是爱国的, 他们是为国捐躯的, 而是要从学生身边的一些熟悉的人物来讲, 例如, 平山的戎冠秀, 抗日英雄王二小。这样, 学生感受到教育不是苍白的, 而是有血有肉的, 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成为一位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合格教师, 使自己逐渐成长起来, 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课堂学生反映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有很好的洞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那一定是教师的教学环节中有些问题。例如, 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时, 让学生对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让几个同学来回答, 教师再进行总结。有位同学平时回答问题很积极, 但那节课却一句话也没有说, 显得很沉默。下课后, 我问他为什么这样, 他说, 对抗日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为解决经济危机而对外进行侵略不理解, 原因是对当时的日本发生经济危机的历史知识缺乏了解。于是, 我对如何讲这节课进行了教学反思, 改变了一些方法, 在其他班级上课时, 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见, 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好的帮助。

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反映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 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要让学生对上历史课有兴趣, 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 要用一些有趣的话或有趣的故事穿插在课堂当中。如果教师所作的努力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教师就是失败的, 这节课就是失败的课, 就需要教师课后进行反思。例如, 教师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 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 教师在课前给学生留一些问题, 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上课时, 以小组为单位来回答问题。在课堂上, 学生踊跃发言, 课堂气氛很活跃, 但学生的答案有一些偏离, 而教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 没有进行有效地引导。所以,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 还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 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通过请同事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如果教师把课准备得很好, 课堂效果也很好, 就觉得是一节好课。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自己深陷其中, 什么问题也是看不到的。但要别的教师来听一听, 就会找到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从而使自己很快地成长起来。

四、通过观摩优质课来进行反思

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 篇9

一、教师不能丢弃教学重点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 改变了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 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 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 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 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 有时候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嘻嘻哈哈, 内容简单、形式单一, 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表演只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二、教师不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 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 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 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 应该引起重视。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辩证关系: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 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 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 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 改革、发展、创新。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 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 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 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的大环境下, 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 而应该实事求是,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 融合新课程理念, 踏踏实实地研究历史教学法, 并自觉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 在实践中总结反思, 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三、教师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一些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 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方面看, 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 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 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 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有些教师这样安排, 可能是让学生建构新知识, 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来考虑, 但实际情况是, 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 教学活动难以深入, 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 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 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 正是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 是依托, 是载体, 是学生发展的双翅, 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 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 才能真正学会学习, 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 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 以及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 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 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 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 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 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第一, 在知识传授方面, 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 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 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 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 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第二, 在智能培养方面, 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就要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 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并进行思辨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 要谈古论今, 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第三, 在思想教育方面, 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 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未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 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 中国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综上, 一堂课的时间有限, 需要选定重点的内容, 组织重点的活动, 而重点活动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 而是舍本求末, 追逐形式, 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新课改“背道而驰”, 将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 是依托, 是载体, 是学生发展的双翅, 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情况下, 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 才能真正学会学习, 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教学重点,传统教学,“知识目标”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 篇10

教师的工作是对单调重复的,所以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很少对已成习惯的工作活动进行反思。很多教师即使教龄十年、二十年,真正的工作经验也就相当于一两年的程度,因为他们只是把一两年的工作经验重复运用了。杜威曾指出,教育工作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重组,从而不断提高经验的意义。不善于反思的教师,只是整日不断重复地完成教学工作,并不断完善教学结论。而善于反思的教师是不仅寻求他们在的教学结论,还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提炼出其中的意义。杜威为我们认识反思教学提供了历史与思想基础,他的观点成为我们理解反思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对反思性教学有如下理解: 教师在多变的教学环境中,以自身拥有的教学原则为指导,以不断更新的教学实践为参考的主要对象,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理论基础,并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复周密的思考,这样便能赋予教学实践具体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作者从反思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开始论述,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一定层面的阐述,本文交代了反思性教学的应用方法与应用原则,势必会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工作起到相当的意义。本文的论述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参考,同时也为历史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2. 实践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改变陈旧传统的讲授理念,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体现出创新性,逐步使自己转变成为具有反思精神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反思性教学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机械复制式的教学思路,进而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质,促进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最终转型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合格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反思性教学这一课题的探讨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为改进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工作的效率具有相当高的实际意义。

三、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1. 总结反思法

简单的说,反思教学法的意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自己或者他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教师在工作中可以反思的内容相当广泛: 首先,教师可以总结反思教材中的教学重点难点; 其次,可以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学生和同事给自己提出的意见; 也可以对其他教师在教师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或他人工作中存在的失误进行总结反思; 还可以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突出成功或者存在的失误。当教师对这些事件进行反思的时候就会把在所得的经验进行全面的记录,方便自己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查看反思记录,以便在自己将来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状态和工作能力。

2. 录像反思法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录像,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制出来,以便自己事后观看,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也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录像,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录像中的教师所存在的问题。录像反思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1) 将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录像。

( 2) 课堂教学结束后观看录像,比较课前的教学设计和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 3) 针对教学录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

( 4) 根据教学录像的评价内容,对自己的以后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最佳的反思性总结效果。

3. 对话反思法

对话反思法是通过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心得的交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方法。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1) 几名初中历史教师围绕某个历史专题进行研讨。

( 2) 针对研讨的结果总结出重点,并在授课中体现出这些重点,让其他几名教师听课。

( 3) 课后教学实践教师与听课教师进行的交流研讨,共同反思是否存在问题。

( 4) 将共同的反思结果应用于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以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4. 档案袋法

教师可以运用档案袋把自己对教学工作的反思结果分类归纳,建立专题性的分类反思档案用以促进教师的反思活动的不断提升。教师可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反思的专题分类,如可以分为: 课程开发类、教育创新类、学生接受类等。建立专题后,教师一定要对每个专题下保存的结果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提升。

四、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原则

运用反思性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工作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 方向性

反思性教学的应用,一定要在正确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完成。如果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要根据在的反思结果来自我纠正,重新设定教学策略; 如果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则要根据对合理教学过程的反思来自我完善,实现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

2. 循环性

反思性教学一定要做到良性循环,这样具体的循环过程才可以转化为一组真实反映教育活动的论述。当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被教育实践否定时,具体的循环过程应该是: 出现问题———设想解决这个问题———想象中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出现,应当这样循环才是反思性教学的最佳循环方式。

3. 深刻性

现在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还比较浅显,仅仅局限于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经验进行思考总结,实际上反思的核心问题并不局限于“思”。更重要的是在于“反”。“反”字的一层意思在于“返回去”寻找问题所在,另一层意思在于“跳出来”思考自己的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

五、结语

随着教育届对反思性教学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更多的一线历史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平台上,通过对自己的分析,为教学实践工作积累了相当多的宝贵经验,从而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使教学工作更有效率。此外,教学过程的不断反思,既是对教学实践工作的得与失的分析,又是对自身素养的提升。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一直就是怎样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反思性教学则被公认为是最能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合理的历史反思性教学方法的推行,为一线初中历史教师提供了借鉴的标准,推动了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发展。

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史料教学 正确对待 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16-02

没有史料的历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史料教学法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史料。有效的历史教学不是被动地让学生接受现成的历史观点、历史结论,而是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上。近年来,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将史料引入教学已成为趋势。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史料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和史料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史料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不论哪一类史料,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都有作用,但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史料教学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充分使用教材史料原则

新课程历史教材中,有非常多的史料。这些史料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专家精心挑选,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对于这些史料,有的教师采取的是有时间则讲,没时间就不讲的方式,其实不然。因为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的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根据重点难点精心取舍史料,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设计一些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探究思维能力。

2、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

史料是我们了解过去的媒介,在历史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就要求教师要立足于史料的运用,注重发挥史料的教学价值。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真正做到既反映了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色,又能通过史料达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3、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就是指史料本身的真实性,也意味着所使用的史料必须是真实发生与真实存在的,是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客观真实的记载,没有虚假的成份存在,不能超越人们的认知而自行杜撰。这也是选择史料和运用史料之前的根本原则。史料的选择与运用必须强调有史可依、有据可循,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史料选择完全随心所欲而不顾历史事实,则会与历史事实存在出入,影响学生的历史判断能力,也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4、渐进性原则。

史料的解析,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好的古现代汉语功底,较广的知识面。因此,史料的选用必须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运用史料教学要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年级学生运用的史料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的、简易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和稍难的史料。

5、精心准备,适当补充原则

教材中现成的史料是史料教学的主体。教学时,围绕教学目的,还需适当补充史料。比如教学九年级(上)第十五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时适当补充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教学八年级(上)第三课《甲午中日战争》时,简要补充日军在中国犯下的又一滔天罪行——旅顺大屠杀的经过,不仅使学生的历史知识更全面,而且能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补充史料,关键在恰当,恰当的史料关键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精挑细选,把最核心、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的材料提取出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展示,学生通过认真阅读,筛选信息,得出结论,使学生不仅习得了知识、培养了情感,还逐步学会了学习。

二、史料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史料运用首先为要教学服务

选择史料进行教学首先要清楚的是,史料教学只是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最终还是要为教学服务的,不能把史料教学仅仅当成兴趣激发的工具。确实,史料包括遗迹、文献资料、图片影像资料等等,这些都会使学生觉得相当有兴趣。史料运用的重点是在学生的兴趣被教师所引史料撩起后,是否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如果学生的兴趣表现在仅仅去接受教师传递的“新鲜”、“好玩”的史料,那么这种教学即便是运用了史料,也不是达成历史教育宗旨的途径。

2、应正确对待教材中的史实和史论,对各种新观点应慎重处理

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3、应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史料的解析,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好的古现代汉语功底,较广的知识面。因此,史料的选用必须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运用史料教学要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年级学生运用的史料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历史的无穷魅力也在于它包含着大量丰富的史料和内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把握史料作用,精心进行筛选史料、准确运用史料教学,就能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也给我们老师与学生留下了许多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运用史料教学,仍将是我们所有一线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季芳. 创设直观情境 提升思维能力——浅议高中历史图片史料教学[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11)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篇12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各学科中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一个十分必要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但有的老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内容。另外有的教师往往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很深,但仅此而已,不能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有所体现,整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轻重难辨。

诚然,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它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但光有好看的课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讲究实际,课件设计要体现历史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符合科学性和客观实际,同时要围绕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哗众取宠,堆砌素材,也不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在图象的处理上要简洁,大量的讲解和分析应让老师去完成,另外还要注意课件设计的艺术性,色彩搭配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布局要合理。

上一篇:净含量检验下一篇:城市消防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