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语言艺术

2024-06-18

历史教学语言艺术(共12篇)

历史教学语言艺术 篇1

教师的语言艺术对于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历史知识的获得和历史能力的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艺术可谓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贯穿着历史教学的始终,对课堂的成败至关重要。对历史教学工作者来说,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从语言的良好运用做起。

一、历史教学语言艺术的价值所在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它要满足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的要求,是历史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会引发学生的情感。同样, 教师语言的艺术对于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历史知识的获得和历史能力的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艺术可谓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二、使用历史教学语言的要求

1. 准确严谨 。 首先,必须做到内容准确。如,对于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 ……应根据不同时期,准确表述,不能含糊地都称其为苏联。

其次,必须做到用词严谨。如,对于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不能省略“基本”二字。

再次,借用文学语言必须恰如其分。历史学科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它具有质朴平实的特点,不必过多描绘与修饰,运用比喻等也必须恰到好处。

2. 精炼简洁。教学语言表达要体现精炼性,即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加口头禅。如,在学习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时,可以这样概括:“割地、赔款、通商、免税”,用这样简洁明快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忆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概括归纳知识重难点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 生动形象。对历史课而言,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往往能使死板的书本知识鲜活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就要尽量口语化,并适当穿插典故进行教学。同时,平时还要加强积累,多看一些与历史有关的纪录片、 书籍、报刊,还有《百家讲坛》《明朝那些事儿》等,体会纪连海和易中天两位先生用抑扬顿挫、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讲述历史的方法,既增长见识,又可以在课堂上信手拈来,将他人长处变为自己教学所用。

4. 以 “情 ”动人。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课堂语言的魅力,在历史语言的运用上,要富有情感、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于色。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要充满情感色彩,以求声情并茂,动人心弦。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从理念上而且从感情上分清敌与友、是与非、爱与憎,而且还可以实现历史新课程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5. 置身于时代大背 景。历史是时代的产物,历史教学语言要富有时代气息,即教学语言的运用一定要置身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如,维新人士谭嗣同临刑前说了一句话:“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短短一句话就将谭嗣同为变法甘愿献身,视死如归的态度、性格和风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

6. 关注 “无声 ”语言。“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言,它主要通过表情、手势、姿态、眼神等不同变化来传情达意。恰当地使用无声语言,有助于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

三、获取历史教学语言的有效途径

1. 丰富史料 ,加深功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其教育技巧的提高,只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只有从各种书籍中采掘表现社会生活领域的材料,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使它生动形象,拨动学生的心弦!”可见,学习是储备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建议历史教师经常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学参考书、优秀的史学著作、乡土教材等。

2. 提高文学修 养。为了使历史教学语言具有美感,具有意境美、形象美和音韵美,教师就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将历史教学语言加以文学化和哲理化。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看历史文学,包括小说、诗歌、剧本、名人传记等这有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学化程度,也对教师理解历史背景大有益处。

3. 推敲表达技 巧。平时多训练、领悟语言表达的技巧,多听取优秀教师的讲课,以提升语言艺术表达能力。

历史教学语言艺术 篇2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民族和智慧。需要教师通过语言这一工具来传承,而教学语言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十分重要。结合本人二十年的从教经验,笔者认为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具有以下特色。

一、语言的准确性。历史教师一定要过普通话这一关,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吐字含混不清,方言连篇,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标准的普通话是课堂教学法的助推器,学生听了,顺耳顺心,易于接受新知识。另外,必须读音正确,用词确切。历史学科涉及到人名、地名、国名和生僻字较多,历史教师必须读准字音,否则在学生中的威信会大打折扣。如可汗(hehan)、大宛(yuan)、阿房(epang)宫、张謇(jian)、高句(gou)丽、戊戌(wuxu)、身毒(tianzhu)等,用词确切有时能起着挈领提纲的作用。如归纳中国近代史三大不平等条约对社会性质的影响,紧扣动词短语“逐步沦为,大大加深,完全沦为”,这样就容易记了。

二、语言的形象性。历史学科故事性强,资料丰富。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力争形象生动,做到讲人如见其人,讲故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如果历史教师在讲授性教学中,语言干瘪苍白,套话废话较多,那么学生对所学的历史内容印象不深。例如,讲述西安事变的经过时,教师可以依劝谏——哭谏——死谏——兵谏的顺序,用文学语言重塑张学良,杨虎城以及蒋介石的个性。再如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后,教师可以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此时,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三、语言的趣味性。在中学学科中,历史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之一。语言的趣味性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柏拉图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讲到最先开辟新航线的两个国家西班牙、葡萄牙,我概括为“用西班牙吃葡萄牙”,妙趣横生,学生记住了。再讲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时,可以引用历史对联故事,“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把边”,揭露八国联军自高自大的丑恶嘴脸。

新课标高中历史语言教学艺术 篇3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艺术

一、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仔细分析这一要求,很明显可以看出,新课标把历史教学方式提到了极为凸显的位置上。从这一要求出发,我们转变教学方式是必然的,而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前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我们的教学方式可以转变,可是如果没有相应的教学语言,其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教学语言在教学方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重视它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运用高中历史教学语言

1.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必须讲究科学。历史教学语言,它本身是一种教学语言,最重要的是准确无误,因为历史既是客观的,又是严肃的,语言的准确无误,实际上就是重视科学性,这是对历史教学最起码要求。强调科学性,首先要注意语言的语音和吐字,这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基本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发音标准,吐字清晰,才不至于影响历史知识的传授,进而破坏历史教学过程,故此,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知识中,有一些历史名词,其读音与今天不一样,或者容易误读的,那就更加要准确表达,不能误导学生。

2.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追求精练。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因此,教学语言表达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

3.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需要具有感情色彩。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会有感而发:“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新课标里面,情感教育是在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中被专门列项提出,成了历史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 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语言要融入自己最真实也最真挚的感情。以情入理,以情感人。我们历史教学语言需要融入情感,而且是有感染力的真实情感,是教师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

4.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必须思维质量。从语言实施效果角度出发,衡量一种语言是否有生气、有魅力,标准应该是看语言的思维质量。语言是思维的体现,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我们运用语言,自然也需要质量。有鉴于此,我们把思维质量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放到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上来。大家知道,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但这个过程却不能重现,也不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去做实验。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语言就充当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了。那么为了让语言使历史“活”起来,我们就必须讲求思维质量。

5.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应该通俗易懂。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的教学语言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语言要来源于生活,要贴近学生、通俗易懂也要体现时代气息。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首要一点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来表达。书面语言虽然雅观整齐,可是离生活较远,不如口头语言那么流畅鲜活。从情感方面,学生也比较容易于接受口头语言,毕竟那是他们的日常语言,理解起来十分得心应手。其次,语言要具有时代气息。历史教学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语。相反地,倒是应当引用古人说过的原话,古籍上记述的原文。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时,引用一句希特勒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便暴露无遗!最后,适当应用身体语言。很多教师容易忽略身体语言,事实上,身体语言是师生之间交流最默契的语言,而适当用身体语言教学,也能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

三、高中历史教学语言新运用的意义

历史教学语言艺术 篇4

那么, 教学语言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第一, 确切性。这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教学语言必须合乎语法规则和逻辑要求。历史教师讲话句子要完整、流畅, 句中的主要成份和附加成份要搞清楚, 把判断、推理的程序要求把握准, 把修辞手法掌握好, 做到说话时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因果关系恰当, 不说别人难以理解的话和逻辑混乱的话。这样才能把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表达清楚, 让人听懂。为此历史教师要精通语法、修辞和逻辑。不可想象, 一个对语法、修辞、逻辑不通的人, 会把自己的语言表达得十分准确。教学中语法不通的例子很多, 如经过各级审查的一堂优质录像课中就出现过这样的板书语言:“从柴油喷入汽缸始, 到燃料基本燃尽”。句中末尾缺“止”字, 因而构不成一个完整的词组, 并且“柴油”和“燃料”在此是一回事, 应该统一。其二是把要说明的问题十分明瞭、准确地表达出来, 遣词造句十分精当, 语气肯定。要说明一个问题, 讲清一个道理, 一定要找出最精确、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 绝不图省事谋方便, 不假思索选择, 顺手拈来。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告诫他的学生莫伯桑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 要表现它, 唯有一个名词, 要赋予它运动, 唯有一个动词, 要得到它的性质, 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要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 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 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相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 也不能因思索困难, 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看来真正的文学家与一般人的语言有别, 就在这个“唯一”与“类似”上。教学难道不也如此?其三是把握学科词汇, 掌握标准用语, 不生造滥用生僻、怪诞的词句。

第二, 简明性。说话简单明瞭是对历史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这有两层意思:其一, 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要言不繁, 恰到好处。不滥用语言, 不堆砌词汇;不拖泥带水, 啰嗦冗长;不夸夸其谈, 华而不实;不大肆发挥, 漫无边际。有经验的历史教师, 非常注意提炼自己的语言, 把握讲的分寸, 该长则长, 该简则简, 抓住难点、重点, 言简意赅, 从容不迫。这样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最大限度地发挥时间效益。而那些言不精、意不赅的历史教师, 从头讲到尾, 讲得口干舌燥, 汗流满面, 费劲不小, 效果不好, 真是讲得天花乱坠, 听得如堕五里烟云, 下课铃响, 还刹不住车, 手忙脚乱地草草收场, 甚至留下“尾巴”, 连作业都来不及布置。其二, 讲话要流畅。不要磕吧, 不要那些搅乱听力和思绪的语病, “哼”“哈”不断, “呀”“吧”不绝, 不管紧要不紧要, 一句话重复好几遍。历史教师语病太多, 不仅使单位时间内信息传递量减少, 影响学生的听课, 而且还可能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印象, 影响历史教师的威信, 常常听到学生以此作为笑料, 恐怕就是一证。当然, 学生能有意识地防范, 不受感染, 尚且为好;倘若学生没有这种意识, 跟着模仿起来, 也染上此“病”, 那就更不好了。

第三, 生动性。历史教师要使自己的语言富有魅力, 只有语言的准确和简明还不够, 还必须具有生动性。这就要善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为此, 一要使自己的语言形象。形象化的语言, 不仅能吸引学生, 引起学习兴趣, 还有更大的作用, 那就是它能调节人的大脑注意力, 使善长于逻辑思维的左脑与善长于形象思维的右脑, 交互使用, 构成有机联系, 减少疲劳, 有利于以表象为主要形式的感性思维和以逻辑推理为主要形式的理性思维的更好地结合, 产生创造力。二要使自己的语言诙谐有趣。谐趣性的语言可以增加些幽默感, 人听之入神, 记之不忘。当然, 诙谐要得体, 要掌握时机和分寸, 要紧扣教学目的, 不能过火, 不能只是为了逗乐。

第四, 韵律性。语言要美, 还要有诗一般的韵味和音乐般的旋律。教学语言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起伏节奏, 要正确运用各种语调、语气, 并注意语言的恰当速度和合适的停顿。为此, 历史教师在语言的美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 注意抑扬顿挫和起伏节奏的变化。语气、语调、语速和语意的停顿, 包括了说话人对所表达事物的评价和态度, 是语言表情达意和渲染强调的重要手段。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现场情绪的变化要求来确定。激昂时, 可似狂风骤雨, 排空而过;欢快时, 如莺鸣树木, 轻舟荡水;加重时, 似巨锤击物, 铿锵有声;深沉时, 又似春雨入夜, “润物细无声”。当然, 这些变化要以准确地传递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听得懂、记得下、想得好为准, 以及根据课堂情绪的决定, 不能随心所欲。

(2) 要注意快慢有度, 高低有别。一般情况下, 学生注意集中、情绪饱满时, 讲话速度可快些, 声调可低些, 学生疲劳、注意分散时, 讲话速度可稍慢些, 语调可高些。当然也有“反常用兵”一说, 学生注意不集中时, 也可把声调放低些, 放慢些, 这样运用“变化能引起注意”的心理效应, 可收到同样的警觉效果。当然高低快慢要适度, 不能高得刺耳, 低得听起来费劲, 快得让人跟不上, 慢得令人烦心。否则, 反而破坏了语言的韵律, 引不起注意。

总之, 历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就要肯下功夫。在备课时, 除了弄通教材内容, 明确目的, 设计教法以外, 不应放过语言的准备。要多琢磨多思考, 选择最有表现力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并且进行个人试讲练习, 以加强记忆, 不能只是写在教案簿上。在试讲中反复斟酌。还可以多参加一些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 提高自己的语言逻辑力和雄辩力。有时可练习对一个问题、一件事, 试用各种语言来表达, 如对比法、递进法、分析法、归纳法等去说明, 以锻炼自己的逻辑表达能力。

摘要:现代教学手段不管多么复杂、先进, 都无法代替语言, 语言仍然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历史课堂教学更是如此, 因此, 掌握好教学语言是历史教师一切基本功中的最重要的基本功。

关于教学语言艺术 篇5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的最重要手段。即使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功能仍然不可替代,是教师在教学中时刻都不能离开的基本技能。讲解技能是人们解释或解说知识和专门技术的行为方式,是教学中采用最普遍最经常的教学方式,讲解技能是教学诸项技能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其优点在于:它能在短时间内简洁地传授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是不可替代的、高效的教学手段。

然而,在影响讲解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语言应达到最基本的要求:清楚、准确,在此基础上力求精炼、生动。清楚、准确、精炼、生动的课堂教学语言可以高效率的传递正确的知识信息,可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收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的语言还应使学生感到亲切热情,礼貌文雅,富有哲理,使他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得到美育和德育的熏陶。

什么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人们用语言来彼此交流思想。同时语言也是人用来进行思维的工具,人类是借助内部语言来进行思考的。

什么是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主要工具。教师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课堂口语,即口头表达;书面语言,即书面文字表达,如板书、批改作业的批语等;体态语言,即用示范性或示意性动作来表达内容和思想。在这三者中,课堂口语是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

教学语言是教师最基础的教学技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学语言具有教育性、学科性、简明性、启发性和可接受性等基本特征。

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语言行为方式,它不独立存在于教学之中,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教学行为。人是感情动物。课堂教学语言是有感情的,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激励人。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教学语言是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方面。教学语言具有准确性、简洁性、逻辑性、启发性、丰富性、生动性、通俗性和循环性等多样性。

运用教学语言的意义作用

通过教学语言行为实施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反馈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对学生个性的熏陶感化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的、创造性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讲授、叙述、提间、回答、辅导、解释,还是板书、实验、演示等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

只有通过教学语言,引起学生的意识活动,特别是视觉和听觉的活动,引起他们对事物的感知,才能起到意识交流的作用,获得感性认识,继而实现理性的飞跃。尽管现代教学形式日趋多样化、现代教学手段日益先进化,诸如社会实践、实地考查、实验、操作、电视、屯影、录像、卫星传播等纷纷涌涟教学过程,但是,它们都无法替代教学语言艺术在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效果。而且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严密性和艺术性还要求得更高。因此,教学语言的优劣、教师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的条理性的逻辑性以及驾驭语言的技能等,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并制约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教学语言的特征

教学语言是语言这一人类交际工具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又是教师以选择最完善的语言为手段,培养人才的技能。教师所从事的是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崇高事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这一特点出发,就要求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还是在思想工作中,即在一切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应该用最完善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最完善的语言去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是对教师语言的总要求。另一方面,学生每时每刻都在密切地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加里宁对此曾作过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灵加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比其它任何职业的人都要严肃认真,使自己的语言尽美尽善,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由于教师职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语言的基本特征。

(1)教育性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对学生施加着影响和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注意语言的教育作用。教师语言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教师个人的威信有直接的联系,也同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态度有密切的关系。对教师来讲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①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人师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提出教师必须有崇高的品质,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首先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无私无畏、诚实勇敢。无数事实证明,教师能以身作则,威信就高,教育效果就好。反之,就没有威信,效果就差。

②语言表达要辩证,防止绝对化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理科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世界上的事物种类繁多、千变万化,在讲解它们的共性和规律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许多特殊和例外,不能一概而论。

(2)学科性

教学语言所传递的是某个学科的教学信息,必须运用本学科的专门用语——术语来进行。因为专业术语是一定学科范围内的共同语,运用它们进行教学,一说就懂有利于交流。否则,不但语言不严密,甚至可能出现错误。每一学科都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素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理论、范畴系列,并通过它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来揭示客观规律。各学科的特有概念、范畴,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就是专业术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必须使用该学科的专业术语,一般不能用生活用语来代替。因此,要注意:

①正确地使用名词术语各学科的名词术语都有其确切的内涵和外延,运用不当就会引起科学性错误。

②处理好通俗语言与学科术语的关系有时为了使讲解生动有趣,需要采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但是这种语言仍然应该是优美的,不失学科性的语言。

(3)科学性

科学的语言是使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用语准确,语句合乎逻辑 用词不准确,词语搭配不恰当,语言就会失去准确性。例如,有的教师说:“只要同学们稍微深思一下,就会明白它的含义。”这句话就是状语和中心词搭配得不当,因为“稍微”和“深思”是矛盾的,如果把“深思”改成“想”就准确了。逻辑性要求是指教师的语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思维规律,并起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作用。这就是说任何学科都得运用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研究对象,运用着一般的或特定的逻辑方法。因此,教师就必须把本学科的内在逻辑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②比喻恰当,观点正确教学与科普讲座是不同的。在科普讲座中除了语言要通俗易懂外,还运用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把植物、动物及一些非生命予以人格比。例如,在讲血液中白细胞的作用时,把白细胞比作保卫祖国的卫士,当敌人入侵时,白细胞纷纷渗过毛细血管壁而进到组织液中去消灭入侵的细菌,真好比是当年“父送子、妻送郎、人人参军上战场„„”

教学是要使学生学到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比喻的使用必须恰当,不应有拟人观、目的论等错误观点,对自然界某些看来似乎神秘的现象要作出科学的解释。目的论是指对某些动植物的行为作唯心的解释。

(4)简明性

教学语言的简明性是由教育、教学的特殊任务所决定的。教师的语言不简明,势必给学生吸收教学信息带来极大的困难。教学语言的简明性也是由其特定的环境和表达方式所决定的。一节课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把较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语言的表达必须要简明扼要。另外,教学语言是诉诸学生的听觉,转瞬即逝,冗长的语言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影响学习的情绪。比如英国BBC 广播电台发表过这样的评论:语言冗长使人难以理解和回忆,在无线电广播上作一次谈话包括讲解应以十分钟为限,而关键的部分不要超过一分钟。当然这不是说把一切讲课应压缩在十分钟以内,因为课堂还包括其它许多活动,只意味着讲解时要注意简明性。

在注意简明性时,要处理好化繁为简与科学性的关系。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基础,对科学性的要求不能十分严格,有些内容可以简化,但是不允许有错误。

(5)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能起到调动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作用。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看他的语言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是否对学生产生了激励作用,达到了培养人材的目的。启发性有三重意义,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启发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很多,如理论联系实际、生动的语言描述、正确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等。创设情境“制造矛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6)可接受性

教学语言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要使之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用的语言必须能为学生所接受。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外部形式,声音过低、吐字不清、节奏不适,都要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声音过高、语气太重,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学语言应当声调的高低要适度,节奏快慢要合理;既不要用平淡的语言无表情地去讲授重大而有趣的问题,也不要用激昂慷慨的言词去讲授那些本来平淡无奇的事实。其次,是要了解学生的语言,会运用学生的语言。在这里,仅仅能模仿学生的语言是不够的,教师不仅要说学生能听得懂的话,而且在语言运用上要比学生高一筹。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在教师的影响下才会迅速发展。另外,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要跟学生当时的思维联系起来,跟学生的接受水平相一致。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诵讲义,而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一边按计划讲解,一边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从学生的表情上“洞察一切”。发现学生有难于理解的问题,应能随时选配学生易懂的词句,或更改叙述的结构进行再一次说明,直到学生理解为止。

教学语言的分类

教学语言大致有导语,提问语,阐释语,应变语、结语。

导语:常常用于一切课的起始和一个问题的开头。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 不言而喻的。有人说上课在五秒钟之内,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很有道理的。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致,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使用导语要巧设引人入胜的开头,防止平淡无奇。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一节课的导入语,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所以老师在上课开始的时候,应该用形式多样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导语有故事式,激发式,悬念式。

一、导入语言应该精炼。教师的语言要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精 炼简洁,不要“犹抱琵琶半遮面”,绕了一个大弯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精炼的导入语言使学生一下子明了本节课的主题和中心内容,能引导学生目的明确地进入教材去寻幽探胜。一位老师在上朱自清名篇《春》第二课时的时候,就安排了如下的导入语:“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粗略地知道了《春》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盼春——春景——迎春——赞春这条线索,写出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的。这一节课,我们主要领会作者是怎样用细腻的笔触来写出春草的多软、春花的香艳、春风的柔和及春雨的细密的。”这段话通过简短的复习,然后直接切入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与案例二的语言精炼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可以为提高课堂效益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导入语应具有启发性和吸引力。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要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教师语言的吸引力就是教师若能通过耐人寻味的语言循循善诱,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线索,所讲的话就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学习的殿堂。古人云:“学贵有疑”。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提出问题,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揭示矛盾,造成悬念,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地,更加积极主动地,更加有效进入课堂的教学中。

三、导入语要妙趣横生,生动优美。教师的课堂导入语,美在亲切、生动,美在清晰悦耳、圆润动听,更美在如诗如画、充满感情和哲理。例如在欣赏余光中的《乡愁》时,一位老师是这样配合着音画导入的: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这样优美的语言,每一言每一语都应渗透着美,学生喜欢倾听并模仿它进行创造,还能够从中体会到生动的情理美,从而接受美的教育。

四、导入语要抑扬顿挫,把握好语言的节奏。教学语言的美感不仅体现在 声音吐字清楚、坚实、完整上,也不仅体现在声音的力度均匀,持久坚韧,言简意赅,铿锵有力上,更体现在叙述时的语言有层次、有轻重缓急,有抑扬顿挫。所以在导入时,教师的语言应该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把无声的教材描摹成充满美感的有声的画面。

开课伊始的课堂语言是导入语。精彩的开头往往是成功的一半。怎么样运用 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良好的导入语能帮助教师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能使教师更好地开展一堂课。

提问语:这是教师以发问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唤起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而是用的语言。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提问是深入的阶梯,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提问语应该注意:

首先问题要清楚,目的要明确。提问要使学生一下子能听懂,知道应该怎样回答。不能设一些不疑之问或莫名之问。教师要确定好问的范围,深度和广度,并组织好语言,然后才能发问。

要讲究问的顺序。提问时,自己要胸有全局,先问什么后问什么,应有条理的进行。提问一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学生才可顺着老师的思路做层层深入的回答。

提问要做到宽题和窄题相结合。使学生常处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中。提问要有启发性,要能促使学生思考。不要问简单的对,不对;好,不好。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从思维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和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学生可从老师的提问中,得到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了解上课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可见,教师如何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有兴趣的问题,变老师的独自讲解为师生共同讨论,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思而后得,尤为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能在“问”字上下功夫,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对非语义、抽象性的音乐而言,课堂中的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主要过程;同时也是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然而,当前课堂提问也存在许多问题。如:

(1)表面性提问。即提问简单化、形式化,往往只问“对与不对”等类似问题,而学生也只简单地回答“是”“不是”等。表面追求热闹场面,轰轰烈烈,实则却空空洞洞。

(2)习惯性提问。即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太少,收效甚微。

(3)惩罚性提问。当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便突然发问,借机整治。

(4)提问不看对象,不讲求变通。“铁定”的问题,“铁定”的答案。一个问题毫无变化地问遍全班。

(5)对答不出或答错的学生,冷面相对甚至斥责嘲讽等。那么,到底该如何合理有效地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呢?下面谈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设置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如何把问题向学生提出,对课堂提问的成败有重要关系。问之得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如何巧妙地启发提问呢?

(一)抓住兴趣,循循善诱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保持注意、参与及认识的一个重要的内在要素,是推动人们去探索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2000多年前,我国教育前辈孔子曾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理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兴趣对人所从事的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会磁石般地吸引人们去参与、从事和认识某种活动。而对于学习来讲,学习兴趣就首先成为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自主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培养学习兴趣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来讲,都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二)由浅入深,注意适度

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过多、过少、过简、过都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应做到因文而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必要时也可增加难度,但必须以适合学生的心理认识能力为检验标准。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直接抛出一个大问题往往让许多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将其分解为一系列密切相连、层层相扣的小问题,理解运用起来自然容易了许多。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然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提问中,我们采用的较多的方式是追问。即教师把所要讲解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而这些问题之间一环扣一环,当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时,学生也就学到要学的知识。只有适当地掌握分寸,循序渐进,才能逐步达到问题的“本质”。

同时,教育虽然承认差距,但应拒绝“选择”与“淘汰”。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尤其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差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作为教师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还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二、设置课堂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要有目的性。问在困难处,问得其所,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

(一)目的明确,突出重点

提问要有它的目的性、针对性,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重点是什么。例如:一开始导入部分的提问一般是为引出课题作铺垫,有的问题可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有的问题可与学生的日常习惯相联系。对新授部分的提问,应与所学的重点内容有关。这就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新课的重点上去,不致于使整节课重点不突出。同时,问题不能提得过泛,过泛的话题,会让学生不知从何答起。

(二)语言简明,正确引导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学语言应注意准确性,不然就会指鹿为马,把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样,提问时也应注意语言明确、精炼、表达清楚,不可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使学生不知所措。在文字地运用上应仔细推敲、斟酌。尤其是某个概念或专用术语一定注意准确。可往往有些教师在提问时却忽视了这个环节。如:“夜曲与小夜曲”、“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等音乐术语,虽然都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在提问中运用不当,会造成错误的信息。此外,提问时教师还应注意态度要温和,语气委婉且带有引导、鼓励性。切不可冷嘲热讽。同时幽默、生动的语言也能深深地吸引我们的学生。

三、设置课堂提问的新颖性

问题的设计要新颖,要有启发性,让学生乐于去思考。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摒弃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样的提问,久而久之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有“新”才能唤起学生的“心”,问题“新”有兴趣,学生才会跟着老师的引导去想问题,继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达到解决问题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一)选准角度,讲究新奇

提问应讲求角度,讲求灵活性。选好角度、巧于设疑、善于引导。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多角度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造成一开始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可到后来,学生们渐渐出去了兴趣,导致教学涣散,效果不佳。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提问之前,从这一角度出发,尽量使每个问题都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二)创设情境,激发创新

所谓创设情景就是提出的问题,讲究感情色彩,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

1、创设形象化的提问情境

如何使抽象的教学变成形象、具体、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是我们每个教师所关注的话题。作为教师,我们的提问不仅在考学生,而且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对话中找到师生心灵共振点。除此之外,从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创造一种与教学相和谐的环境气氛,也是非常有效的。

2、创设疑问性的提问情境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有了疑问,才会去学习,去思考。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则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这便构成了疑问情境。如:诱发学生兴趣后设问,激发学生悬念后提问,进行一系列追问等等。其共性是通过一系列疑问情境的设置,让学生通过感知思考后,寻求问题的答案。

3、创设民主和谐化的提问环境

传统教学中认为,提问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学生听着教师问题自己思考,然后再得出答案。而文学作为一种最富于情感表达和最具有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蕴涵着巨大的美感能量。它同其它学科的显著区别是:淡化教育活动的知识传播过程,代以师生方主动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研究表明,情感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中,显示出极其重要和深刻的作用。

阐释语: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叙述并解释的语言。它是使用 频率最高,运用最广泛的教学语言,尝尝在一节课中药很多次的使用它,要将一个全新的知识和学生不明白的问题传授给教学对象,讲好阐释的话是重要的。既要把概念原理等知识性的东西解释清楚,又要把怎样做的方法,要领传授好。解释语要求规范,明了,准确,流畅,还要求针对学生特点,讲得通俗,生动,活泼,带有趣味性,启发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

应变语:应变是一种教育机制的表现。它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灵活调整的语 言。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活动,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敏锐的发现问题,适应千变万化的形势,灵活地,及时地用应变语来驾驭课堂教学。应变语要求教师有敏捷的思路,善于顺着学生考虑问题的轨迹,找出症结所在。要尊重学生,因势利导,用画龙点睛的话语使学生幡然醒悟。于此同时,教师还应有宽容精神,言语要和蔼,切不可因困窘而一味指责学生。

机智巧妙的语言则可以弥合新的教学矛盾、偶发事件、自身失误等,并达到 天衣无缝的妙境。甚至在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可急中生智的顺水推舟化险为夷。

机智巧妙的语言体现教师的机敏睿智。作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都会尽可能 的把教材吃透,把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尽力的做到尽善尽美,也把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想到了,大部分的语言可以预设,但是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是活的学生,所以在课堂上尽管你做了充足的准备,设想了一百种情况,但还是会出现你意想不到的,更多的时候是学生的“语出惊人”。使教学语言不能按照预设的顺序进行,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处理不好,不但会影响教师教学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学生对这个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有机智巧妙的语言来化解,也叫应变语。应变语要求老师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反应力,调控的驾驭力。

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是幽默评价语的传播者,他的课堂上总是笑声不断,让 人感到轻松愉快。一次上《镇定的女主人》时,贾老师请学生找“镇定”的反义词,一学生讲“慌张”,贾老师又问:“那把‘慌张’放入课题,这课题应怎么读?”该生说:“是‘慌张的女主人’。”大家笑了。贾老师幽默地插了一句:“你才是一个‘慌张’的小姑娘呢!”大家笑得更欢了。这学生害羞地吐了一下舌头,连忙改口说:“应该是‘不慌张的女主人’。”后来,这学生举手举得特别卖力。到了最后抽读课文时,贾老师还特意指名,“请那位慌张的小姑娘来读!”(贾老师开的公开课都是借班上课,学生与老师之间互不认识)那小女孩兴奋极了,有声有色地读了起来。可以说,幽默是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知识才能长期积累的结果。诙谐幽默的评价语恰到好处地推动了教学过程,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

贾老师能将有声语和体态语有机结合,将预设语和随机语有机结合,根据学 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对,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课上,贾老师一会儿翘起大拇指,一会儿鼓掌,一会儿与学生握手,祝贺学生的精彩回答。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读有关竹子的句子,读得不错,而此时贴在黑板上的一段竹子正巧掉了下来,于是贾老师借题发挥:“你读得多好,看,连竹子也来祝贺你了,那老师就把它送给你吧!”说着,便把竹子递给了那个学生。那个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引得所有的学生羡慕不已。大家又纷纷发言,力争得到老师别具匠心的奖赏,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

(选自《教育的机智教学的艺术——特级教师贾志敏的课堂评价语言》)结语: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适当的课堂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利用课堂总结,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教学环节更完整。音乐教学的课堂总结要注意语言的精炼和生动,确保总结的实效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并且在课堂小结处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学生常有问题,才能常会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结语包括总结语和小结语。它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的结语。结语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当堂消化,理解,巩固强化新学的知识,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更好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结语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清晰,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切忌虎头蛇尾,草率收场,最好能创设耐人寻味的结语,给人以悠远绵长的感觉。要防止只做简单重复,语言乏味而无新意。

结语常用的有总结式,讲评式,歌谣式,布置任务式。关于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教学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

一、从教学目的、任务看,教学语言艺术应具有高效教育性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把知识正确而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在选用教学语言时就必须根据备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精心考虑,注意信息的高效传递。

二、从教学内容看,教学语言艺术应具有专业知识性

不同的学科,需要用不同的专业语言,文科教师要注意感情的抒发,理科教师则应注重理性的阐述。即使同一科也应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语言。比如同是语文学科,讲议论文与讲说明文就不能用同一种语言。语言的丰富多彩是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从教学对象看,教学语言艺术应具有针对性

对低年级学生,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不同的语言,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诱导作用。脱离学生实际,千篇一律,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语言不仅与教学规律相悖,更与教学语言艺术无缘。

四、从教学方法看,教学语言艺术应具有多样性巴班斯基认为,没有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就没有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际,交错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或讲述,或点拨,或质疑,或解难,或分析,或综合,为此,就要求运用相应的多种教学语言,一方面这是为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为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除此以外,教学语言艺术还应简明准确,具有科学性;通俗形象,具有直观性;生动含蓄,具有启发性;层次清楚,具有逻辑性;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性;机敏风趣,具有灵活性。

教学最优化的语言艺术

要研究教学最优化语言的表达艺术,必须首先看它的生成。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从最初的表述动机,经过表述的语义初迹(即表述意图)和内容言语,到扩展的外部言语。教学语言的生成也离不开这样一个过程。

首先,要正确的表述动机,即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生成语言。第二,要有明晰的表述意图,通过哪些方面,用哪些方法来阐明教学目标,要心中有数。但这时还是一种压缩的、潜在的“语义初迹”。为把这种“语义初迹”进一步转变为有一定时序的线性的内部语言,即通过精选、提炼简缩化、口语化的词、字,来体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方方面面。这正是我们第三步要做的工作。第四,要把内部语言扩展为教学语言的表述。它要求用一连串完整的句子结构,把设想的教学方案写成书面方案,并转化为施教过程中的口头语言。

至于口头语言的表述,则是教学语言艺术的具体体现。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语言艺术,在运用口头语言时,要注意运用好以下艺术技巧。1.修辞术

修辞术是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具体的艺术技巧。不仅书面语言要注意修辞,口头语言也应如此。有人说,不用修辞的说教是一位道貌岸然的哲人,用修辞的说教就是一个绘声绘色的演员。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借代、夸张、双关、反语、对偶、排比、反复、仿拟等。讲课时,如果能适当运用以上修辞手法,可使语言顿生光彩,提高语言感染力。如有位化学教师在讲课时,把剧烈的燃烧称为“轰轰烈烈的氧化”;把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称为“静悄悄的氧化”,比喻贴切,形象逼真,容易记忆。再如孙敬修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时,经常用拟声,使故事非常生动。他讲《胆小的兔子》时这样说:老山羊“嘭嘭”敲门,门“吱呀”一声开了,狐狸让山羊“扑通”一下栽了个跟头,兔子一哆嗦,草“唰唰”直响„„拟声词的连续运用,为故事增添了很多光彩。

2.变调术

声调是语言的组成要素之一。课堂教学中语调富于变化,能使口头语言有声有色,增强感染力。有位意大利演员登台表演数数技艺,按照数目的顺序从一数到一百,这么平淡的数字一般数起来肯定枯燥无味,但那位意大利演员却通过非同寻常的多变的语调,把数数得有声有色,台下的观众听得津津有味。这不能不说变调术是提高语言艺术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不断地改换语调,运用变调术来增强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吸引力。特别是语文课朗读课文,更应如此。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时候,声音就低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快乐的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感情色彩截然不同。因而我们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畅、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3.停顿术 停顿,是指教师在讲课时,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应留有适当的停顿。恰到好处的停顿,能起到叙述清晰、引起思考的作用,有时还能像《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样,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有位教师讲《周总理,你在哪里?》时,他不像有些教师那样条分缕析、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一讲到底,满堂填塞,而是先在黑板前挂上一幅镶着黑纱的周总理的照片,然后用注满真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庄严肃穆、荡人魂魄的氛围之中。师生的感情酝酿着、积蓄着,当大家的悲恸感情达到最高峰时,教师呼唤了一声“周——总——理”,突然戛然而止。尽管此时整个课堂一点声音没有,但学生的心早已随那一声悲恸的呼唤飞出了课堂,飞越了高山、大海、森林,去追寻周总理的踪迹。大家声泪俱下,对周总理的缅怀、崇仰之情全都凝聚、升华在这个特定的艺术停顿、空白之中。停顿的艺术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4.节奏术

教学语言要有节奏,要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这样,学生的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相反,如果教学语言平板单调,在一个平面上滑动,大脑皮层就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节奏的安排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强板式:以声调高亢铿锵,内容相对凝练,语速稳而有味,风格浓烈刚正为主要特征,中年教师,或讲感情充沛的诗歌、散文课时常用这种板式;

(2)弱板式:以声调轻细平和,语速持中略缓,内容相对悠散,风格柔和雅致为主要特征,女教师,或讲说理性课文、知识性短文时常用这种板式;

(3)急板式:以语速快、停顿短、层次结构较紧凑为主要特征,性格急躁的青年教师,或容量大的课常用这种板式:

(4)缓板式:以语速慢、停顿长、层次结构相对松散为主要特征,老年教师,或容量小的课常用这种板式;

(5)平板式,发音不高不低,声调不抑不扬,语速不快不慢,停顿不长不短,内容相对平淡、无明显起伏变化的课常用这种形式,但不可多用;(6)综合式,指多种板式的交织组合,这是我们讲课应该提倡的。以上只是我们对教学语言节奏安排的一般建议,选用时应依据自己的特长及教学内容本身固有的特点,不一定拘泥于某一种。不过,一般性的规律还是应该掌握的。

5.重音术

口头语言表达,应有轻有重,凡关键字词,皆应用重音表示,这不仅可以使语言生色,而且还可起到引起注意、促其思考和重点记忆的作用。如在小学数学课中,让学生站起来数数:“×××,你数数数,看这是多少个?”句中的三个“数”,如果不分轻重,就不能引起学生注意;如果突出了重音,学生就能很快地体会到教师的意图,进而积极思考。

6.语气术

语气的使用对课堂教学意思的表达、感情色彩的表现,以及讲课的生动性、感染力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在讲课时要注意语气的变化,注意区分和使用各种不同的语气。首先,语气要运用准确,该肯定的肯定,该赞成的赞成,该反对的反对,该否定的否定。不能含糊其辞,也不能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其次,要交叉运用好叙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几种语气,不能一味地平铺直叙,否则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缺少生机,缺少变化。第三,要端正对人对事的态度,说话要和气,要尽量运用文明礼貌用语,不能把个人的情绪带进课堂,更不能动辄训斥、讽刺挖苦,否则学生就不能“亲其师、信其道”。另外,还要掌握好听课人的心理,根据学生的需要,把话讲在学生的心坎里。

7.含蓄术

含蓄,是教学语言成熟的一种表现。一般地说,教学语言准确、清楚较容易做到,形象、生动就稍难一点,含蓄就更难了。含蓄之所以难,就是因为含蓄语言的要求高,教学时,教师既不能一语道破“天机”,又得让学生明白,还不能含糊其辞。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清代沈祥龙也认为,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这虽然是就写作而讲的,讲课也不例外。人常说,教师说话要注意留有余味,就是这个道理。笔者曾听过两位教师的讲课,同样是讲“休”字的含义,一位教师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休息”的“休”。而另一位教师从孩子们爱看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说起:《聪明的一休》每一集中间都有这样一个场面,小一休躺在地上,一只手撑着脑袋,他的师兄在远处喊他:“一休!一休!”一休怎么回答的呢?谁还记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休息!休息!休息一会儿”。“那么这个‘休’字是什么意思?”“‘休息’,‘休息’的‘休’。”通过巧妙含蓄的引导暗示,让学生自己说出“休”字的意思,肯定要比教师直接说出要好得多。

除了暗示之外,委婉也是含蓄常用的手法。特别是当学生答错问题,或者课堂上违犯了纪律的时候,教师用含蓄的语言,委婉地提出批评,效果要比直接批评好得多。有一位学生作文时抄袭别人的文章,教师看出来之后没有直接训斥那位学生,而是含蓄地说:“这篇文章我好像在哪儿看过?”用“模糊”语言表达肯定的意思,那位学生自然听得出老师话中有话,由于是善意批评,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以后作文再没犯过抄袭的错误。

8.幽默术

幽默是趣味语言的一种,也是一种教育艺术。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使学生在看似说笑打趣中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从中受到启迪,受到教育。因而有人说,幽默,是语言的调料,有了它,什么话都可以让人觉得醇香扑鼻、隽永甜美。幽默,是智慧的火花。可以说,智者多幽默,幽默与智慧原本是天然的一对。而智慧又以知识为基础,没有知识便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便没有幽默。幽默,是引力强大的磁石。有了它,便会把一颗颗散乱的心吸入它的磁场,让张张脸上绽开欢乐的花儿,现出会意的笑。幽默,具有神奇的魅力,可以使愁眉紧锁的人笑逐颜开,使泪水盈眶的人破涕为笑。

正因为如此,西方有人把幽默作为衡量一位好教师的12 项指标中的第一组成要素。米·斯维特洛夫说:“我一直认为,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一位班主任教育学生不要吸烟,没有用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幽默风趣的谈话:提起吸烟,我认为至少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防小偷,因为吸烟能引起深度剧咳,小偷怎敢上门?二是节省衣料。长期吸烟,会成为驼背,衣服可以做短一些;三是可以演包公,从小就开始吸烟,长大后脸色黄中带黑,演包公用不着化妆;四是永远不老。据医学记载,吸烟的历史越长,寿命越短,当然活不到老了。话虽不多,但使学生懂得了吸烟的危害,体味到教师的用心良苦,感受到了教师的体贴、关怀。这样的教育效果能不好吗?这正如德国著名演说家海因·雷曼麦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知识教学也是如此。有位数学教师讲授π的值。他先用艺术笔法把π画成一个小脚女人,接着写出3.13、3.14、3.15 等几个数,然后对学生说:谁来为这个小脚姑娘找一个最合适的“丈夫”?当学生找出3.14 后,那位教师又说:谁能说出它的职业?数还有职业吗?学生们一下子都楞住了。这时教师不慌不忙地说:大家看,这是它住的地方:山巅一寺,寺就是庙,在寺庙里工作当然是“老和尚”了。学生大笑。笑声中,“山巅一寺”(3.14)在学生头脑中留了下深深的印象。

这里应该提出的是,幽默固然离不开笑料,但“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幽默具有高雅性,它是人们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的外显”(老舍语)。我们运用幽默一定要出于爱心,不能讽刺挖苦。再就是要注意分寸。真理越过一步就会成为谬误,幽默过了头也会产生副作用。

9.引用术

讲课,主要靠语言来传递知识,因此,教学词汇应比较丰富。课堂上,适当引用一些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群众口语、电影、故事、文学艺术语言等等,可使讲授生动有趣,便于理解。有位教师讲遗传和变异,就引用了两名民间谚语:“老百姓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是遗传”;“一娘养九子,个个不相同,这是变异”。两句话把一个深奥的道理说了出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引用,可以引用现成的观点,也可以引用既成的事实。古今中外、山川湖泊、花鸟虫鱼,凡是用得着的,尽管顺手拈来,为我所用。有一位教师在谈到对教育的认识时,一连引用了几个人的话,说得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一个受了不良教育的孩童,等于丧失了方向。知识才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所以,教育是廉价的国防。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它的果是甜的。让我们为教育的甜果施肥、浇水,尽一点微薄的力量吧!这一段话虽不多,但一连引用了5 个人的话,其中第一句是列宁说的,第二句话是肯尼迪说的,第三句话是李大钊说的,第四句话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说的,第五句话是J·R·逊说的。只有最后一句话是他个人的。一连串恰到好处的引用,不仅有力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还增强了语势,显示了名言、警句的巨大作用。不过我们在引用时一定要注意准确、恰当、灵活、生动,不可滥用。要做到不用则已,用则让它熠熠生辉,为课堂教学增色扬威。

10.翻新术

引用是照搬别人的话来说明问题,翻新则是在前人名言、警句的基础上,根据当时情况的需要改变其中个别词语,赋于新的含义。它是引用基础上的创造。恰到好处的翻新,能使语言风趣生动,明快犀利,起到一般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一位教师在讲授《春》时,发现个别同学精力不集中,老往窗外看,于是仿拟孟浩然的《春晓》诗,说了句:“春眠不觉晓,上课闻啼鸟。精力不集中,学习知多少。”学生听完会心地一笑,便很快集中精力听讲了。

浅谈历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 篇6

一、要有充实的语言储备量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语言的魅力,利用妙趣横生、生动幽默的的教学语言来为自己的教学工作加分,首先举要具有充实的语言储备量。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才能拥有充实的语言储备量呢?这当然要有雄厚的基础知识作为后盾了。要知道,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里面涉及的知识可以说是方方面面,教师要想很好地驾驭这门学科必须要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教课之余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广泛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通过知识的充实来提升自己的语言储备量,从而达到提高语言素养的目的。

二、要注意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语言的准确性要求是很高的。像是在历史教材中,尤其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有很多生僻的词汇,或者是专有词汇,例如桀、郢、蕲、骞等,这些词往往只在历史学科中才会出现,很多学生连怎么发音的都不知道,又或者在在历史教学中,很多词汇字面意思差不多,但是却有完全不同的用法,像是 “王”和“皇帝”的字面意思都是统治者,但是在历史学科中,这两个词却不能交互使用。一般来说,在奴隶社会,统治者才被称为“王”,而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则被称为“皇帝”,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一定要做到发音标准、语言准确,这样才能够给学生做一个正确的表率,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要注意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样,幽默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得到运用,将会让整个教学工作变得生动有趣。很多教师一站在讲台上立刻就会摆上一副严肃的面孔,说起话来也是按部就班,毫无生气,这样自然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很多学生一到历史课就昏昏欲睡的原因之一,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挖掘语言的幽默性呢?要想做到这点除了要求教师本身就要具有一定的幽默气质,同时教师还要能够抓住机遇,在上课的时候依托教学内容或教学情境等来发挥幽默语言的力量,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印象等效果。

四、注意寓情于语言之中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陶冶学生情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候,一定要注意在语言之中融入感情,例如,在讲到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时,为了激发起学生的民族情感,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要注意把悲怆、愤怒的情绪融入到语言中来,让学生通过教师语言感情色彩的变化来感受那段沉痛的历史,并借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但是在历史学科中也不乏有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这时候教师若能利用一些修辞手法把这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历史学科中,有一个基本的历史规律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问题,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时候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这也是历来发生各种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然而,当我在说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初中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就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别比喻成人的“脚”和“鞋子”,当鞋子的尺码比较适合脚的大小时,穿上鞋子就会跑的很快,而一旦鞋子不合适,穿起来就会很不舒服,当然就会影响人走路。通过这个浅显易懂的比喻,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问题了。

六、适当地运用肢体语言

一说到语言,人们很快就会想到口头语言,事实上,语言远远不仅仅只有口头语言这一种,在教学语言中,还要一种语言在教学活动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肢体语言。在肢体语言中一般包括手势、表情、体态等,千万不可以小觑这些无声的语言,只要运用得当,这种肢体语言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非常大的。例如,在上课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些重难点的内容,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表情或者手势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加深他们对于这部分内容的重视。又或者在上课的时候,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教师就可以与学生进行适当地眼神上的交流,让学生在教师这种亲切的目光之中如沐春风,从而以更加愉快的心情来进行学习活动。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能否把握好语言关,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一定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并通过语言素养的提升来推进历史教学工作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浅谈历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 篇7

一、要有充实的语言储备量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语言的魅力, 利用妙趣横生、生动幽默的的教学语言来为自己的教学工作加分, 首先举要具有充实的语言储备量。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才能拥有充实的语言储备量呢?这当然要有雄厚的基础知识作为后盾了。要知道,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里面涉及的知识可以说是方方面面, 教师要想很好地驾驭这门学科必须要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因此, 教师在教课之余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 广泛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知识的充实来提升自己的语言储备量, 从而达到提高语言素养的目的。

二、要注意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在历史教学中, 对于语言的准确性要求是很高的。像是在历史教材中, 尤其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有很多生僻的词汇, 或者是专有词汇, 例如桀、郢、蕲、骞等, 这些词往往只在历史学科中才会出现, 很多学生连怎么发音的都不知道, 又或者在在历史教学中, 很多词汇字面意思差不多, 但是却有完全不同的用法, 像是“王”和“皇帝”的字面意思都是统治者, 但是在历史学科中, 这两个词却不能交互使用。一般来说, 在奴隶社会, 统治者才被称为“王”, 而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则被称为“皇帝”, 因此,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一定要做到发音标准、语言准确, 这样才能够给学生做一个正确的表率, 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要注意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同样, 幽默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得到运用, 将会让整个教学工作变得生动有趣。很多教师一站在讲台上立刻就会摆上一副严肃的面孔, 说起话来也是按部就班, 毫无生气, 这样自然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也是很多学生一到历史课就昏昏欲睡的原因之一,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挖掘语言的幽默性呢?要想做到这点除了要求教师本身就要具有一定的幽默气质, 同时教师还要能够抓住机遇, 在上课的时候依托教学内容或教学情境等来发挥幽默语言的力量, 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印象等效果。

四、注意寓情于语言之中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陶冶学生情感,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科, 因此, 教师在讲课时候, 一定要注意在语言之中融入感情, 例如, 在讲到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时, 为了激发起学生的民族情感, 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要注意把悲怆、愤怒的情绪融入到语言中来, 让学生通过教师语言感情色彩的变化来感受那段沉痛的历史, 并借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 但是在历史学科中也不乏有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 这时候教师若能利用一些修辞手法把这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历史学科中, 有一个基本的历史规律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问题,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时候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而这也是历来发生各种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然而, 当我在说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初中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我就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别比喻成人的“脚”和“鞋子”, 当鞋子的尺码比较适合脚的大小时, 穿上鞋子就会跑的很快, 而一旦鞋子不合适, 穿起来就会很不舒服, 当然就会影响人走路。通过这个浅显易懂的比喻, 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问题了。

六、适当地运用肢体语言

一说到语言, 人们很快就会想到口头语言, 事实上, 语言远远不仅仅只有口头语言这一种, 在教学语言中, 还要一种语言在教学活动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肢体语言。在肢体语言中一般包括手势、表情、体态等, 千万不可以小觑这些无声的语言, 只要运用得当, 这种肢体语言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非常大的。例如, 在上课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些重难点的内容, 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表情或者手势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而加深他们对于这部分内容的重视。又或者在上课的时候,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 教师就可以与学生进行适当地眼神上的交流, 让学生在教师这种亲切的目光之中如沐春风, 从而以更加愉快的心情来进行学习活动。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8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的历史教师讲课, 或妙语连珠、娓娓而谈, 或幽默风趣、言简意赅, 虽腔调不同, 但各有千秋。独特的语言魅力往往让学生听而不忘, 有人说语言“不是蜜, 但能粘住一切。”笔者认为以下五点是历史教师运用语言艺术“粘住”学生的有效手段。

一、历史教学语言应力求准确和严谨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这一特点, 要求教师在讲述历史事件、描述历史人物、分析历史背景时, 必须“言之有史, 言之有据”。表达必须准确, 这是对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 是第一位的要求, 否则会出现知识性或科学性错误。比如, 我们在讲中国近代史的时候, 在讲到鸦片战争后所签订的《南京条约》时, 条约中提到“割香港岛给英国”, 其中香港岛只是香港的一部分, 而不是整个香港。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做到严谨, 教师应对学生解释香港岛的概念, 并深化这一内容, 而不能混淆香港岛和香港两个术语名词, 让学生产生误解。再如, “五四运动的性质是学生爱国运动”, 这句话不能说不对, 但是不严谨。五四运动在第一阶段是学生爱国运动, 但六·三以后的第二阶段, 运动已经由青年学生发起的爱国运动发展为无产阶级为主力、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与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这时, 五四运动性质应定性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二、历史教学语言应富有文学化和哲理性

历史中的名人轶事具有无穷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和富于文学化的语言表达, 将风趣典型的事例“复归”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境中去, 使人物形象突现, 更能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亲切崇敬之情。

例如, 在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 当讲完黄海大战的激战情景及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国捐躯的场景后, 我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写下了光绪帝为邓世昌所书的一幅挽联:“今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并大声读了出来。这幅挽联给学生心灵带来强大震撼, 被邓世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所感染。

又如, 在讲述“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时, 可引用当地歌唱文成公主的民歌《唉马林儿》中的一段歌词:“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 那里有一百匹好马欢迎您!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 有一百头驯良的牦牛来欢迎您!不要怕涉深深的大河, 有一百只马头船来欢迎您!”富于文学性和哲理性的语言更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为原本刻板的历史课堂增添趣味。精心设计的、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学语言, 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晰, 能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 能把静态的现象讲得活泼, 启发学生去追问, 去探索, 去挖掘, 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历史教学语言应形象生动、幽默风趣

历史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 讲出声响, 讲出形象来。历史教学中生动的语言犹如一夜春风, 学生听到后自然会感受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胜景。让学生要能在历史课堂中“听得见莱克星顿的枪声”、“看得见《蒙娜丽莎》的微笑”、“触摸着元朝铁骑的激荡”、“感受到屈原‘长太息以掩泣兮, 哀民生之多艰’的无奈”。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幽默制造轻松的氛围, 也是点亮课堂, 出奇制胜的好方法。

四、历史教学语言应是真情自然的语言

白居易说过:“感人者, 莫先乎情。”教师充满激情, 才能引起学生的激情。言语中自然表露的情感是最为真切的。当历史教师用自己深厚的学养, 深情并茂地讲到文化史上的这些诗词时, 学生将会被深深触动:“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表现了将士准备追歼匈奴的豪情;“千户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表达了王安石除旧布新的决心;“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传递出李清照别离丈夫的愁情思绪。

五、历史教学语言应与自如的体态语言配合使用

浅析历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作用 篇9

在历史教学中,目前各学校主要还是运用讲授法来进行教学。讲授法是教师通过教学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教师可将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知识。但是如果运用不当,讲授缺乏启发性,语言缺乏生动性,就会使学生心不在焉,兴趣索然,消极被动地学习。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让语言表达运用得当呢?下面我结合教学体会,谈谈这一问题。

语言表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哪种表达的形式更好,更能受到学生的欢迎,这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喜好来定。方法在历史教学中都是经常使用的,历史教师应该学会灵活地运用。

1、讲述法,就是教师向学生叙述或描绘历史相关知识。这是一种很实用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历史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面征象中发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来展现历史事物内在的联系。

2、讲解法,教师向学生说明、证实或论证历史知识。例如,我在讲维新变法的失败和意义时告诉学生,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们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另外,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这样的讲解就是要告诉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判断,多角度地看问题,不要全盘肯定,也不要全盘否定。讲解法能帮助学生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形成创新思维意识。

3、讲读法,这是有讲、有读、有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包括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说、讲解。教师可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课外阅读,举行历史讨论会、演讲会,撰写历史小论文,等等,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阅读和表达能力。

4、讲演法,或称讲座法。教师不仅向学生描述历史事实,而且深入分析,大量举例,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印象,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讲演(讲座)法跟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它以演说、报告的形式出现,形式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5、讲谈法,即谈话法,是一种相对比较轻松和自由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进行。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对所有谈话的问题首先有个准备,在跟学生进行交谈的过程中,尊重双方的思考和表达,最后形成对历史知识的共识。此方法应用得当,能很好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在谈话过程中暴露的历史知识的不足进行及时的补充,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同时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

6、讲问法,即讲课中和课后的提问。这种方法是一种被大多数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好。教师的提问就是鼓励学生对历史知识展开积极的自我探索,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调动自己的注意力,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对历史知识边学习边思考,并在课堂中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讲问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可谓一举多得。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形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内容应具有科学性,所举的例子都应该是准确的,有历史依据的,不能凭空捏造。同时注意历史发展之间的相关联系和规律,教给学生一种对历史负责任的学习态度。总之,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成为培养学生进行严密思维的范例。

历史的直观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特点结合学校的设备环境等条件有选择地进行。通过模型、地图、多媒体进行演示。还可将图片、照片、幻灯、录像等结合起来,直观地再现历史客观现象,从而弥补感官的不足,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视野和感知的深度、广度,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直观教具的演示不等于抛弃了老师的讲解,两者必须相结合。教师在进行直观教学时,应在一开始就对学生讲明观察的目的,提出观察的要求,指导观察的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必须仔细观察的内容上,并且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帮助他们认识人类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用好语言艺术, 点亮历史课堂 篇10

一、强化语言的规范性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类的学科, 在很多人的眼中, 这样一门学科对于精确性要求并不像自然类学科那么高, 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在历史学科中, 一字之差就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思, 精确性是历史教学语言不可缺少的一点。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述一定要字斟句酌, 力图做到准确规范, 恰当地传递出想要表达的意思,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效果。例如, 在历史学科中, “皇权”和“王权”这两个词看似差不多, 但实际却差别非常大。又比如, “宦官”和“太监”, 这样两个词虽然意思相同, 但教师在使用的时候也要注意区分, 在明代之前, 使用的是“宦官”, 而到了明代以后则改称为“太监”。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历史学科中有很多, 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区分和使用。

二、重视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历史学科并不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做有趣的实验, 也不能像数学那样进行有趣的计算, 历史就是一门讲述过去发生过的历史史实的学科。那么, 怎样才能够让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同样的一段历史, 运用不同的语言往往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 一味地强调知识点的讲解, 必然会让历史学科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倘若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注意采取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那么一切都会不同。例如, 教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去一些比喻、拟人、夸张的语言, 也可以穿插进一些小故事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通过语言的改变, 可以让整个课堂气氛都变得的不同。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甲午中日战争》时, 就给学生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细节: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战败以后落入水中, 这时候部下给他抛来救生圈, 但邓世昌却把救生圈抛开, 接着邓世昌的爱犬游过来咬着邓世昌的头发想把他救出来, 但依然被邓世昌赶走了。就这样, 通过一个故事细节的描述, 邓世昌誓与战舰共存亡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 使得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邓世昌的爱国情节和敢于牺牲的精神。

三、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

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这种感染力不光来自于语言的内容, 更来自于人们讲话过程中的抑扬顿挫。有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音调, 即使所讲的内容非常精彩, 但依然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时候, 在课堂教学的前半段学生还能坚持, 但到了中后段以后, 教师平缓的声音就变成了学生的“催眠曲”, 使得学生昏昏欲睡。所以说,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 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该快的快、该慢的慢, 这样才能让教学语言显得有生命力。讲求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不但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在讲课的过程中, 这种音调的变化也可以蕴含很多其他的内容。例如, 每当教师在讲到一些重点内容时, 适当地放慢语速、提高音量, 这样, 长此以往, 每当学生发现教师的声音变大了, 语速变慢了, 学生就会意识到这部分内容是重点内容, 从而投入更多的注意力。

四、善用肢体语言

语言不仅是指口头语言, 它还包括肢体语言, 很多时候, 肢体语言的表达效果要好过单纯的语言讲授。因此, 在历史课堂上, 教师除了要在口头语言上下功夫之外, 还要懂得利用肢体语言进行辅助教学, 这样往往会收到非常不错的效果。例如, 笔者在讲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 在讲到“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时, 有些学生就表示听不懂。这时候, 笔者想了想, 就给学生这样解释道:“假如我们站在静止的汽车上时, 汽车突然开动了, 这时候, 我们的身体会怎样?”学生答道:“会站不稳, 可能会跌倒。”“那么会往哪边倒呢?”笔者接着问, 这时候学生就拿不定主意了。于是, 笔者就一边给学生解释“汽车发动时, 等于从车的后面向前给了一个力, 这时候, 身体自然会倒向后面, 这就是惯性”, 一边做了一个身体倒向后面的动作。就这样, 通过语言描述再加上身体动作, 使得学生明白了什么是惯性, 进而把它推到地动仪的工作原理中, 从而弄清楚了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否熟练恰当地运用语言艺术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用好语言艺术, 通过高超的语言艺术来点亮我们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君红.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新校园 (中旬刊) , 2013 (1) .

[2]朱晓焰.语言文字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0 (05) .

历史课堂语言表达艺术 篇11

【关键词】历史课堂;语言;表达艺术

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使人产生美感,它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种,车轱辘转的罗嗦使人厌烦,它是吹灭学生兴趣的冷风。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尽管我们在课堂里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但讲述法仍然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我们听优秀教师讲课,有的人简炼有力,有的人委婉动情,有的人幽默风趣……腔调虽各不相同,特点虽然各有所长,但表情达意都有一套功夫。可以说,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往往是一位历史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这样看来,一个合格的教师,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在不断钻研历史专业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下面是我对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的几点想法。

一、用心调整语言的速度、音调与深度

课堂教学的语言速度快慢无需划一,但一般来说,宜慢不宜快。语速过快,像打机关枪一样,学生的听力难于跟上,学生不易把听到的声音、信息从听觉器官输送到大脑,形成概念图象,再现历史情景。教学不同于茶余饭后的讲故事,天南地北的“侃大山”,听漏点、模糊点都无关紧要。历史课堂语言是一种教学语言,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学,得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吸收进去,否则使人疲于理解,难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影响教学的效果。当然讲课也不能匀速前进。如同老和尚念经,无语调变化,像首催眠曲,使人恹恹欲睡。课堂语言要根据内容随时调节,不断变化,使声音跌宕起伏,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讲课不能滥用高音和强音。不要以为只有高分贝、高八度的声音才能“镇住”学生,要知道语音太高太强会使学生由兴奋状态转人抑制状态,注意力不持久,从而降低听课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不能晦涩高深,尽量做到口语化,否则将减弱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但也不能太庸俗,过于浅显,让学生感到乏味,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我们教师不但要备好教材,而且要备学生,这样才能采用最恰当的语速、音调、和深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贵在一个“准”字

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使得教师的语言不可能向文学那样虚构和夸张,历史课堂语言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科学性,真实性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必须力求做到语言确切,用词严谨。

历史课堂语言有别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可以无限夸大:“白发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在文学园地里千古传颂的绝妙佳句。而我们历史教师不但要语言准确,用词严谨,就是形容词的用字遣词也必须恰如其分,任何言过其实,夸大其词都是在禁忌之列。历史课堂语言切不可美辞而害意,丢了一个“准”字。

三、讲究一个“精”字

讲课务求明白、简炼、干净。简炼干净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冗长而抓不住要害的话越讲得多,听的人越糊涂。作为教师应尽力避免出现“啊”、“这个”、“那个”……这些口语,做到少重复,即使认为重要、关键的内容要重复,也不妨换个说法,或从另一个角度去表达。

历史课堂语言含金量也非常重要。有的教师讲课,知识量、信息量丰富,语言表达又准确精当,逻辑性强,学生获益匪浅。而有的教师话语过剩而内容贫乏,废话连篇,言不及义,或者虽然并未离题,但含金量太少。譬如水果汁,掺水太多,浓度不够,则淡而无味,吊不起人们的胃口。课堂语言含金量太低,必然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损于一堂课的质量。

当然我们教师在课堂里更不能信口开河,天花乱坠,甚至插科打诨,荒诞不稽,学生也许会捧腹大笑,但扪心自问,有效果吗?对得起学生吗?

四、用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打动学生

俗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用心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我们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理智上,而且要从感情上分清敌与友、爱和憎,才能通过历史课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教师语言的情感色彩。那么,怎樣增强语言的情感色彩呢?对于历史上一些优秀人物的嘉言懿行,革命志士的思想品德需要我们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来触动心灵,感染学生。但切记不要矫揉造作,故作惊人之语;不要堆砌空泛的形容词,不要为增加情感色彩而添加情感色彩。“言为心声”,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本人对历史史实有一个公正的善恶是非观,对历史人物有一份真挚的爱憎感情,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语言的表情达意才能感人至深,教书育人的功能才能落到实处。

五、幽默、诙谐,增强语言的趣味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语言风趣幽默以调节学生的心理节奏,活跃师生合作的和谐气氛,强化知识的形象记忆,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无不得益于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每个教师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掌握语言艺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我们教师的“讲”是为学生的“听”服务的,教师的讲必须和学生的听协调一致,才能出现学生听课的最佳状态,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在纵横数万里的历史空间自由驰骋,收到教学语言的最佳效果,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艺术 篇12

一、用生活化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真烂漫、好动、好奇, 他们的年龄特征及其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永远是从疑问与兴趣开始的。要想让小学生安心、有耐心、快乐地在教室里坐满40分钟, 并在这段时间里学到知识, 教师需要下番苦功、动足脑筋才行。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语言时, 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与其他学科相通的趣味性现象, 将问题生活化,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语言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活跃学生的思维。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语文教学语言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炼,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 在不同的时间、场合, 应该用不同的语气、节奏讲话。一般来说, 面对低年级的学生, 教师的语气应更柔和、更通俗、更富有童趣;面对高年级的学生, 教师的语言应更简练、更富有哲理, 语言的节奏可适当地快一些。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是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 所以教师要具有足够的教学机智, 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 及时调整语速、基调、音量、节奏和语气等, 使教师的语言能被学生理解, 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教, 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其教学语言就应该含蓄不露, 耐人寻味, 发人深思, 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差异性, 教师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 对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这三种类型的学生, 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 要做到面面俱到, 深入浅出, 明白易懂。这样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 不使一名学生掉队。针对学困生, 教师要更多地使用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 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和谐的语言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三、运用修辞的方法设计语文教学语言

因为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有意注意时间太短, 所以听课效率常常不高。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借助一些修辞手法, 让教学语言变得生动起来, 以此来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 提高听课效率。教学语言是“加工了的口语”, 教师在授课时, 应在口语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肯定、疑问、反问等不同的语气, 运用双关、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 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典故、格言、成语、诗词、谚语、歇后语和外来词等引入课堂。这样, 不仅可以使教学语言避免平白直叙, 调节气氛, 增加学生听课的兴趣, 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的新奇多趣。语文教师要知道, 语言的风趣诙谐也是调控课堂气氛和增加亲和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上一篇:数字地形测绘下一篇:肝硬化/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