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兴趣教学

2024-10-24

历史兴趣教学(共11篇)

历史兴趣教学 篇1

历史学科是一门内容涵盖广, 时空跨度大的人文学科。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比较抽象, 且年代久远, 地域空间概念很强, 很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讲述起来也比较乏力, 但是, 这些内容一般都是教学的重难点。为此, 调动学生的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很有必要。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研究表明, 学生的兴趣越大, 学到的东西越多。在历史教学中, 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能够充分利用其声、色、形、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历史情景, 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将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出来, 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效益。例如, 在讲授“秦朝的统一”一课时,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先以影片《英雄》中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及深远影响等内容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 创设历史情景, 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接着再提出问题:残剑为什么要无名放弃刺秦呢?这样的提问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他们很快议论起来, 课堂氛围非常热闹, 每个人都踊跃发言, 使得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历史学科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历史是一门包含地理、天文、文化、宗教、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学好历史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单一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对历史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要想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需要找到一个让学生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切入点。比如说, 有些学生对电视剧情滚瓜烂熟, 对相关的人物了如指掌, 但是, 对故事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对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却知甚少, 而且对其中的民族风情、历史渊源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为使教学达到预期目的,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细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知识的魅力,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人类历史的印迹, 进而激发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学生主动学历史的积极性。

三、观看影片,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形象生动的情节必定能加深学生对相关事件的印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教师可以带学生到电教室观看影片, 比如, 《鸦片战争》《我的一九一九》《一九四二》等, 这些影片都以故事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历史风貌, 剧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 此时, 教师可以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贯穿到其中, 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加深对课本内容的了解, 加深对相关内容的印象。这样的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品质, 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学习用辩证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能收入教材中的只是极少一部分。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够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 必定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还可以扩充他们的知识面, 加深他们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方式, 都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比如, 在讲授某些知识点时, 为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可以适当开展课外阅读历史文献传记活动;或者是参观历史博物馆;观看历史影象资料片;或者是通过举办“历史园地”或“历史展览”等活动, 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 丰富他们历史知识, 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通过角色扮演, 强化兴趣

角色扮演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 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 在分析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皇帝时, 教师可以提议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展开学习, 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 宋太祖等各位有名的帝王, 学生们也能够通过平时看电视等课外积累, 演得十分逼真, 角色扮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每一位有作为皇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印象。尤其是看了《汉武大帝》《康熙微服私访记》《武则天》等影片后, 既能使学生对这些帝王在朝时采取的各项措施有一定的了解, 还知道当时有哪些宰相, 以及对当时人们的衣着、服饰、文化等方面也有所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又能很好地启迪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中,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 促使学生的兴趣点达到最高,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在兴趣中获得知识, 在兴趣中提升能力。为此, 要求历史教师要熟读教材, 驾驭教材, 要博学、有丰富的知识, 这样教学时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学生也不再感觉学习是一种负担, 这样的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参考文献

[1]孔一帆.试论文史结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24) .

[2]于长胜.加强乡土教育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1) .

[3]李文棣.巧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7) .

[4]徐兴亮.让学生登上“历史”舞台——浅谈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7) .

[5]高庆星.历史情境材料教学法与能力培养的实践——以《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2 (4) .

[6]王妞.浅谈多媒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当代教育发展学刊, 2011 (11) .

兴趣教学让学生爱上历史 篇2

一、以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好每一节课的课堂导入,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提供了有效教学效果,使平常的历史教学在平淡中见神奇,这样的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例如:在《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中,用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让学生谈一下汉武帝的主要功绩,接着再进一步引入新课。在讲到枯燥无味历史知识时,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导入,学生就会感兴趣了,如我们在学习“靖康之难”中用学生喜爱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提问: “为什么金庸把主人公取名为郭靖,杨康?”通过激烈讨论认为是为了提醒后人不忘靖康之耻辱。在谈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时,就播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各种专题片来给学生看,通过对比得出改革开放增强了综合同力并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进而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科学给我们知识,历史给人以智慧。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可以引发我们对过去及现在的思考,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如果学生能重视历史科目学习,他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这样的情境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利用插图和挂图引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课本中插图多,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利用文中的插图,能很好地引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例如:在教学《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时。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其他六国改革,利用商鞅舌战图,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风采,让学生懂得了改革的艰难和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了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也就是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当时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的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教学中,通过观看商鞅舌战图,了解了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群儒的情景。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著名的改革家商鞅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辩论。他引经据典、侃侃而淡。他振振有词地反驳:只要对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就不必教条效法古代。并道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千古名言。那些保守派们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哑口无言。插图中的这个故事,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了,教学效果明显不错。

三、巧设疑问和悬念诱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疑问和悬念,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探讨再“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请回答:

(1)简要说明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2)概述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3)你接受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此题是递进型分析题。

命题意图是:一是考查学生对隋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及灭亡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二是辨析材料中的史实与作者的主观见解,考查学生阅读、解析历史的能力;三是通过分析作者的观点,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隋朝开凿大运河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两位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自己的看法。本题要求学生能概括出两位作者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基本看法,并对照自己所同意的观点阐述理由。所以,在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别弄请客观史实(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和作者的主观见解(对开凿大运河这件事的态度)。其次,还要从大运河开凿的目的以及大运河的开凿与隋朝人力、物力的关系来谈;再阐述大运河与隋朝灭亡的关系以及大运河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最后从大运河在历史上的地位等角度来思考胡曾或皮日休为什么对隋朝开凿大运河持否定或肯定态度。教学中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用情境教学法保持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所编写的内容中,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中,明确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从而从东西两面夹击匈奴。当张骞的队伍被匈奴兵抓住时,大家都为张骞的安危担忧;最后知道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全被张骞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当听到张骞终于逃出时,就又为之高兴;当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逃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扣留,大家再一次为张骞的命运而担忧;最后得知张骞在经受13年的磨难,终于回到了长安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个教学情境让同学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和敬仰,完全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折服。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因为有他,所以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交流和发展,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把新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奠定了基础,也为开辟“丝绸之路”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这样的情境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张骞在历史上做出的重大贡献。

总之,教学要求我们把生活和历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的历史教学也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努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与兴趣培养 篇3

叙述史实应生动、形象。心理学家认为, 兴趣是青少年学生求知的倾向。兴趣来源于需要, 一旦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发生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教师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向学生叙述历史事件, 刻画历史人物, 产生历史概念, 得出历史规律。历史知识的丰富多彩, 为课堂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 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内容。我在授课中, 一方面注意讲清楚具体内容, 点出其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力求生动、具体、形象。有时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也可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 如人物生平、战争的经过、农民起义等等。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我对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作了这样的补充:1月30日, 成千上万的群众围在广场, 他们将目睹穷奢极欲的暴君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当查理一世绝望的躺在断头台上, 人们屏住呼吸, 只听见“咔嚓”一声, 行刑人把查理一世的脑袋砍下来, 这时, 广场上人群沸腾起来。显然这段小小的补充, 比教师照本宣科, 效果要好得多。教师不仅要力求语言生动形象, 而且爱憎必须鲜明, 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讲到对敌人愤怒时, 自然出现憎恨蔑视的目光, 歌颂英雄人物时, 你要怀着崇敬的心情。讲到古代中华灿烂文化时, 你必须流露出自豪, 骄傲的神色。

充分利用课本上的资源,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使用的教材充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精美的印刷、生动的插图、富有趣味性的历史小故事以及探究性问题都让学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利用课文中的这些资源尤其是插图加以渲染, 烘托气氛, 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例如1848年欧洲革命中有一幅《梅特涅夹着尾巴逃跑》的漫画插图。在讲新课时, 我先让学生看这幅图, 紧接着简短的介绍:“梅特涅是奥地利首相, 擅长外交权术, 他一贯仇视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在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欧洲舞台上显赫一时, 而在1848年革命中却男扮女装仓皇出逃, 可见这场革命声势浩大。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爆发的呢?”这种简短的插图介绍, 传达给学生以1848年欧洲革命规模大, 对反动统治打击之深、震动之大的信号。这对整体课文的讲述起到了铺垫作用, 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唐朝文化中, 分别有李白、杜甫两张画像, 从他们各自不同的外在风度, 点出李白是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现实主义诗人。此类例子很多, 教师若能画龙点睛地抓住特征描述, 对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此外, 课本中不少文物插图, 亦可用作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故事”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而教材中有许多饶有兴趣的、家喻户晓的历史小故事, 教师如能对它们加以提炼、巧妙运用的话, 可以作为历史的旁证, 能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例如, 教材中关于美国莱特兄弟和中国的冯如制造飞机的故事, 教师可用以下内容导入:遨游太空是人类千百年以来的理想, 而古人为了这一理想的实现, 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想象。在我国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 在巍峨的昆仑峰顶上长着一棵高大挺拔的参天大树。这棵树千年不死, 万年不朽, 郁郁葱葱, 硕果累累, 人们不知道它有几千几万丈高, 只见枝头直插蓝天。据说, 谁要是攀上去的话, 谁就上了天, 入了仙境, 成了神仙。这就是“昆仑天梯”的神话。古人生活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 只能把对上天的希望寄托在神话的幻想中。今天人们已能乘坐飞机、载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自由地来往于“天上”和“人间”了, 是谁最先搭起了上天的“天梯”呢?是美国的科学家莱特兄弟和中国的飞机设计师冯如。这个“故事”不仅有新鲜感, 而且有趣味, 渲染了课堂气氛,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带着问题和浓厚的兴趣立即投入到学习中, 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课本知识, 还树立了“冲出大气层去太空看一看”的信念。

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 篇4

“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历史教学内容的疑问。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形成认识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此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作为自己学习目的的那样一种情境。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

1.利用导言,创设总的问题情境。

每节课的导言给学生的印象很深,甚至会决定其对本节课的好恶感。有经验的老师都很重视导言,充分发挥前因效应的积极作用。他们总是要设几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在学生面前展示将要发生的情境。由此把学生带入新的知识天地,通过一系列或熟知或陌生的故事,让学生产生一种求真、求实的欲望,创设一个总的问题情景。

2.精心设计,创设具体问题情境。

思维发端于问题,又通过问题来展开,始终和一定的问题相联系。在教学中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引路,创设覆盖每一课,特别是每一具体事件的情境。问题的情境由问题的背景与问题的体系系列共同构成。问题不断指向着认识活动的远近目标,推动着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从介绍典型而新奇的事实入手,引出的问题最生动,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能引起学生的思维。

3.引导学生,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把创设问题情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能为教师带来宝贵及时的教学反馈,为学生提供更切实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兴趣向更深层次发展。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从无到有,不断增强,必然引起兴趣的自我强化。

4.注意策略,灵活设置问题情境。

设置问题情境的策略可用下面几种:提出一个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学生不能或很难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只有学习新课后才能解决;根据学生对某一学习对象认识上的差异,挑明矛盾,摆出对立的两种看法,要学生作出选择,并述说理由;结合时代背景讲述历史人物当时遇到此问题是如何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当年历史人物思维的情境之中。

5.组织交流,创设讨论、争辩的情境。

这是一种由讨论题和学生发言的评价构成的问题情境,能造成紧张而热烈的学习气氛。但只有比较复杂,学生普遍投入思考,而个人智力又难以胜任的问题,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讨论与争论。

6.讲求落实,创设实践的问题情境。

历史作业是学习历史的主要实践活动。历史作业的活动内容与形成要新颖,尽量用多样化的题型来代替机械记忆题,让学生参与这些题的编拟。这样,学生在作业和训练中也有创设问题环境的主动权。

二、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

所谓“成功的情境”,即能使学生成功的学习,使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获得满足,从而体验到历史认识活动的快乐,感受到“自我发现”的愉快情境。创设成功情境的途径主要有: 1.强化感知,浇铸成功的基石。

感情知识既是问题情境的基础,又是成功情境的基础。为了使学生直接地和间接地感知到全部所学历史知识,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要做必要的直观教具,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制作课件,优化活跃课堂,而最不可少的是教师形象生动的直动描述。通过以上一些活动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建立在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

2.教给方法,掌握成功利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教给学生方法,最根本的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要教会学生注意积累感性知识,并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要教会学生理清分析问题的思路,学会从比较中抓特性,从联系中综合分析出共性。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容易通过独立思考,进行成功的学习。

3.传授真知、构筑成功支柱。

真知是通过深思熟虑、融会贯通了的内化知识。教给学生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起合理的认识结构。传授真知关键在于抓好“双基”教学。因为双基是在以后的学习中反复运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它们是进一步成功学习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因此,教师要做好整体构思和安排,针对学生的知识准备状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组织教学过程,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学好重点知识,力争突破难点。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把握主次之分,关键所在。

4.引导参与,架设成功桥梁。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践证明学生学习上是否成功在于积极参与教学的程度。

5.及时评价,激励成功斗志。

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有利于学生本人改善学习行为。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最好水平,巧用分数杠杆,让努力掌握了最基本内容的差生得到及格以上的分数。教学过程中具体帮助学生学会与提高积极性同步进行。在为积极上进的学生设“进步奖”,在鼓励探求的同时,还要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设置一些易于解答的梯度题,帮助他们沿台阶去解决基本问题乃至稍难题。使这类学生有表现他点滴进步的机会,并及时予以肯定评价,以不断唤起他们成功的斗志。

简析高中历史的兴趣教学 篇5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历史学习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还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客观正确的历史分析方法,掌握历史规律,能够分析当今历史发展趋势。但是历史教学受到某些方面的限制无法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认为兴趣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历史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师;主体性;历史故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351-01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导师,只有兴趣的指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但是当前历史学习没有走出传统的教学套路,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是认为只要背诵就能考高分,只是为了完成固定的学习任务,没有任何自己的兴趣在里面。虽然在新课改的趋势下,高中历史教学也在不断革新,但是穿新鞋走老路,学生没有兴趣还是无法实现课程的彻底改革。那么如何切实开展兴趣教学呢?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入手效果比较理想。

首先,从教学的制定者和引导者入手,教师是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者,参与整个教学的过程,因此其自身的意识和教学素质强弱高低对于兴趣教学的开展顺利与否有很大的关系。不少教师虽然了解兴趣教学,但是由于理解片面化,浮于表面,以为兴趣教学就是使课堂变得有趣生动,没有关注与课程内容的结合,导致兴趣教学流于形式,虽然课堂气氛好很多,但是没有什么教学成效。

1、教师要深入了解兴趣教学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是手段,一种教学策略,最终的旨归是让学生自觉轻松地掌握课本知识,开阔历史视野。教师不仅要对历史课程有深入的把握,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在教学空余时间多阅读专业教学书籍,对于兴趣教学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以指导实践教学。

2、很多教师过于看重学习的成绩毫不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状态,不少教师会发现学生充满乐趣学到的东西记忆时间比较长,因此教师要树立兴趣教学的意识,认识到兴趣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能忽略这个教学模块。

3、建议教师之间定期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争取提高班级整体教学水平,共享教学资源,对于兴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解决,促进兴趣教学的不断完善。这主要是由于兴趣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模块一直是教学难点,由于缺少教学示范和研究,其开展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学校内教师要综合教学经验进行理论提升,不断完善自身的兴趣教学能力。总之,教师作为兴趣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必须增强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做好准备。

其次,建立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有效带动兴趣的形成。主体性是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自觉审视历史学习过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什么说主体性对于学生的兴趣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呢?这是因为高中阶段学生具有强烈的个体独立意识和表现自我的、表达自己的愿望与需求。但是不少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自己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主体发展趋势,上课采取满堂灌的形式,严重扼杀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其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逐步对于历史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偏见,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亦步亦趋,不停地做笔记、背笔记。

1、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中心地位,重新为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留出空间来让学生自主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去表达自己对于历史问题的看法,而不是死记硬背地被动学习。

2、开展启发式教学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产生,有效带动学生的兴趣形成。高中学生对于一切都充满好奇心,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通过设置问题促使其主体性形成,激发其探知欲望,建立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商鞅变法的时候,学生对于古代遥远的改革兴趣不高,但是教师如果先设置商鞅改革失败的结局,其被车裂而死会引起学生好奇心,那么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商鞅为什么失败了呢?”,这种充满探求欲望的问题情境极大启发学生的思维,在主体性的唤醒下,激发学习的兴趣。总之,主体性是开展顺利开展兴趣教学的重要条件,没有主体性的形成就无法使兴趣得以持久。

再次,历史故事的深入挖掘可以实现学生的兴趣培养。不少教师发现,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尤其是一些古代的奇闻轶事具有浓厚的兴趣,我认为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历史故事为兴趣教学所用是最好的方法。历史教学具有潜在的广阔教学资源,那就是历史事件中的人物经历以及一些细节,历史故事的讲解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兴趣的形成而且可以无形中帮助学生的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1、历史学科教学本身内容多,并且知识点零碎不好记忆,尤其是一些著名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意义更是容易混淆。例如在学习红军长征途中开的重要会议和战役以及其重要意义,如遵义会议等,学生记忆起来困难比较大,但是教师如果结合毛主席这一时期的个人活动以及在党中央地位的变化来讲述该部分内容,学生会充满兴趣十分投入的理解,同时也对伟大毛主席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有所了解。

2、历史故事如何更好地促进兴趣的产生呢?我认为教师可以以历史故事为教学背景,让学生进行情境设计和表演,在真实的表演和观看中,对学生的心理和视觉等各方面产生强烈的冲击,从而形成新颖的教学感受,促使兴趣的发展。

最后,历史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可以借助实践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校为了追赶教学进度,都把实践教学忽略掉,其实这与新课改教学背道而驰,要利用一切可行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兴趣的建立,而实践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产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主动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感性与理性的融合,诱发兴趣的形成。教师可以积极借助假期时间带领学生就近到历史圣地和遗址进行参观。

激发兴趣与历史教学 篇6

一、深挖教材, 提出质疑

按一般认识规律是“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求知欲旺盛并好探索, 对世界事物都要问个“为什么”, 这是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青少年的这种心理状态。在历史教学中, 总是能在教材内部寻找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 设计一些带有思考性、探索性的问题, 在讲课当中恰如其分的提示给学生。从而在学生平静的心灵中投以知识之石, 掀起层层波浪, 激起求知、探索的兴趣, 使学生始终能处在积极地学习状态中。如讲美国的历史, 有位教师先向学生发问:“美国是当今的超级大国, 实力强大, 但你知道220多年前的美国是一个什么样子吗?美国是怎样建国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弄清这个问题。”一个设问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了美国的独立战争的学习。因而作为教师在讲课当中能适时提出一些带思考性的问题, 以启发学生思维去深入探索。如讲秦末农民战争历史意义时, 课本提到“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 教师提出“什么是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呢, 哪位同学能分析出来?”再如讲完文艺复兴后, 课本提到说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教师设问:“其‘思想解放’的含义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哪些思想解放运动, 它们的‘思想解放’又有什么含义呢?”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教材提出一些带有哲理性的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升华, 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如学完商鞅变法后, 向学生提出:“从商鞅变法中, 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发呢?”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改革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习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一步, 这也适应青少年好问个“为什么”的心理状态, 激发学生兴趣。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 (1) 问题带有启发性, 千万不能用“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问题, 而是问个“为什么”, 或“前后联系”让学生有所“动”。促使他去思考问题, 而且有所“得”。 (2) 注意量力性, 就是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 从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出发, 提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求知欲的问题。 (3) 问题有探索性, 有的问题书中不一定有现成答案, 而可以在教师提示或指出方向的前提下, 经过分析思考得出答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经久不衰。

总之, 求知欲望和积极地探索精神是当代青少年的心里特征。抓住这一点, 针对青少年的需要, 精心设计发问, 通过质疑、释疑定能激发学生兴趣, 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

二、加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青少年最不爱听干干巴巴的课, 最喜欢听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历史课。因而在教学中增强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增强教学趣味性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⒈运用历史典故。如在讲到秦灭六国的长平之战时, 教师问:“你们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它说明了什么问题?由此我们得到什么启发?”这样的历史教学, 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 对学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这样好的典故, 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楚王问鼎”、“三顾茅庐”、“草木皆兵”、“罄竹难书”等等。如果运用得当, 就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⒉运用诗词、民歌, 有助于学生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 点出事物的本质, 使思想情感沉浸于历史画卷之中。如有位老师在讲完张骞通西域后引用了“不是张骞通西域, 安能佳种自西来”的诗句, 生动的歌颂了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功绩。又如讲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时, 有位教师引用龚自珍的诗“不论盐铁不筹河, 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 屠牛那不胜栽禾”。刻画出鸦片战争后,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横征暴敛, 弄得民不聊生, 起义反抗是历史地必然。好的民歌同样也具有这样的作用, 既具有启发性, 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还有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如讲世界史中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时, 可以引用英国一首古老的民歌:“出发时只有一艘, 归来时已有二十艘。要知道是什么东西?满船货物都摆在眼前。人们问这都哪儿来的?请不要追究它的来源。”它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 西欧殖民者对亚非等地血腥掠夺情况, 措词含蓄, 但意思不言而喻。总之,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诗词民歌的确能增强感染力, 能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但在运用中应注意: (1) 要选择最典型, 最生动的材料, 有助于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 (2) 要选择可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本质的材料,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选择富有教育意义, 能激起学生爱憎分明的材料, 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品质。

⒊引用歌词, 激发情感。在历史教学中, 适当引用一些好的歌词, 可以增强教学的情感和感染力。如讲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地区, 震撼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取得完全胜利时, 可以朗诵一首《红军会师歌》:“三大主力军, 西北高原胜利会师了, 欢呼三个方面军, 百战百胜英雄兄弟。团结我们工农红军全部力量, 走向抗日的最前线。两万五千里长征, 经历十一省险阻与山河, 铁的意志, 血的牺牲, 换得伟大的会合。为着建立人民政权巩固的基础, 高举红旗向前进!”歌词质朴, 铿锵有力, 寓意深刻, 使学生受到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又如讲到抗日时期的大生产运动时, 引几句《南泥湾》的歌词:“往年的南泥湾, 处处是荒山, 没 (呀) 人烟;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又战斗又生产, 三五九旅是模范。咱们走上前, 鲜花送模范。”这就生动地展现出大生产运动结出了丰硕果实, 激励学生热爱新生活, 热爱共产党。但要注意选材时一定要目的明确, 围绕中心, 穿插恰当, 画龙点睛, 切忌过多、过滥、过长。

⒋穿插讲述历史小故事, 能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心驰神往的激情。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 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 在历史课中, 适当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 如战斗故事、历史人物故事、乡土故事等等, 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如古代名医扁鹊的故事, 赤壁之战的故事, 近现代北伐名将叶挺的故事, 抗日时地道战、地雷战的故事, 世界史上林肯的故事, 二战名将艾森豪威尔的故事等等。但要注意在穿插讲述历史小故事时, 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 听后让学生有所动, 有所感, 有所悟, 引起共鸣, 受到鼓舞。切忌兴之所至, 漫无边际地讲, 或把趣味庸俗化, 带来消极的作用。

⒌运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可以制造幻灯片、课件, 甚至可以从网络上下载历史小电影和Flash动画, 并可以随时增加和更新教学前沿内容, 正因为它能通过学生的视、听器官, 刺激大脑皮层, 产生兴奋情绪, 使注意力集中, 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学生对奥匈帝国的领土变更一目了然。

三、开展第二课堂, 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主要侧重于按大纲规定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面向全体学生。而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不受大纲的约束, 努力做到丰富多彩, 饶有兴趣, 知识性强, 并便于因材施教。多年来我曾做过以下活动:历史人物讲座, 组织历史性趣小组, 举办历史知识竞赛, 办历史小报, 撰写评论历史人物小论文等。这些活动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了自学能力, 阅读能力和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也从多方面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激发兴趣是搞好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 激发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是很多的。但必须明确一点, 在历史教学中, 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力才是历史教学最主要的目的, 一定不要喧宾夺主。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三点方法:一是深挖教材, 提出质疑。二是加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如运用历史典故, 巧用诗词、民歌, 引用歌词, 激发情感, 穿插讲述历史小故事, 运用多媒体教学。三是开展第二课堂, 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历史教学 篇7

一、巧设悬疑,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贵有疑, 有疑才有所思, 有思则必有所得。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置疑问, 就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我在讲“九一八事变”时, 先告诉学生事变的结果: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 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三千万同胞过着悲惨的亡国奴生活。然后提问学生:“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立即回答:“因为东北军没有抵抗。”我接着问:“作为军人守土抗战、保家卫国, 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东北军为什么会弃自己的家乡亲人于不顾呢?是因为贪生怕死吗?”这时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好奇心都迸发出来, 并努力地思索, 寻找答案。在学生得出是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时, 我又问:“蒋介石为什么会在国家民族遭到侵略时, 实行这样一种政策呢?”由此引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这样环环相扣,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补充材料,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在授课过程中, 如果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历史材料, 则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又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由于视野开阔, 见识增长, 学生会由衷地感到学有所得, 从而对历史课堂产生更大的期待,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比如, 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诺曼底登陆时, 由于教材对这一事件的表述十分简单, 如果照本宣科, 则学生既无兴趣又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就补充了两个“出其不意”。一是登陆地点出其不意。英吉利海峡到诺曼底半岛沿途暗礁密布, 航行相当困难, 而诺曼底又非良港, 不适于登陆, 所以, 德军在此根本没有重视, 设防也很少。而英美盟军恰恰选择此地点作为登陆点。另一个是登陆时间出其不意。当时, 德国气象军官预测, 6月上旬英吉利海峡风急浪大, 盟军即便要登陆也绝不可能此时渡海。但是, 英美气象部门经过更科学的计算后精确地预测到6月6日和7日两天将出现难得的风平浪静的好天气。因此, 当英美盟军向诺曼底半岛挺进之际, 恰恰是德军最松懈之时, 就连最高统帅隆美尔将军也离开指挥部回国休假去了。正是由于这两个“出其不意”, 英美盟军在诺曼底一举登陆成功,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从而大大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这样的介绍,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营造情境, 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历史这一特点,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 再现历史场面, 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感知历史,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如在讲“一·二八”事变时, 提到十九路军英勇抗日的事迹:“日寇五千人向上海北郊中国军队阵地发起疯狂进攻。蔡廷锴将军挑选了一百名战士组成敢死队, 他们胸前背后都捆上炸弹, 并用火油浇遍全身, 然后分几路潜入敌阵, 冲到敌人密集的地方, 猛地扑倒在地, 一声巨响, 战士们粉身碎骨, 鬼子也被炸得血肉横飞。差不多在同一时刻, 敌军阵地上爆炸声四起, 日军以为中国援军开到, 纷纷溃退, 十九路军战士们乘势追击十多里, 杀得敌人血流成河, 尸骨成山。上海军民团结抗战, 打死打伤日军一万多人, 使日军更换三个指挥官。但是, 中国政府却拒绝援军, 扣压军火, 侵吞捐款, 暗中资敌, 十九路军弹尽援绝, 被迫撤退……”这一情意真切的讲述, 使学生对十九路军官兵产生了由衷敬意, 同时在内心深处发出对爱国者的钦佩, 对卖国者的痛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善用评价,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评价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准确、恰当的评价会使学生如沐春风,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 有的成绩好, 有的成绩较差;有的骄傲, 有的自卑;有的沉稳, 有的急躁, 所以, 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比如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 我常说:“你是老师教过的最出色, 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老师以你为荣, 希望你在历史学科上能有更出色的表现。”而在找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谈话时, 我常说:“过去不代表未来!其实你很聪明, 并不比别人笨, 只是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少了。”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充满学习的热情。再如由于能力有限,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 这时候也应给予鼓励, 肯定他回答中的正确之处。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很好, 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的看法很独特。”等等, 诸如此类的评价, 有利于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 使课堂不再枯燥无味, 而是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张德伟.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出版社, 2005, 1.

[2]聂秀娟.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黑龙江教育学报, 2002, VOL21 (02) .

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历史教学现状 篇8

一是应试教育影响。历史是副科, 从学生到家长进而到学校领导大都是这么认为的。学习历史的收益不像数理化等工具学科那样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些功利主义的影响导致学生学习历史动力不足。

二是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和课程设置问题。

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从传统上来看,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 重灌输轻思维”, 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 除了应付考试, 没有任何用处, 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的实用性, 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教学课程设置的问题。课程设置从教学时间上看, 国家课程并没有歧视历史教学, 但到了各级学校课时安排用的都是“边角余料”, 学生不是肚子饿就是想睡觉。没有课外辅导, 更没有活动课安排。历史教师不做班主任就好像没有这个人似的。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历史教学受到轻视的原因之一。

以上几点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 我认为要突破以上几点, 首要问题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此问题, 浅谈以下几点:

1.探究历史和现实的联系,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进而彰显历史学科的现实性、实用性。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毛选》第534页) 人类是带着历史的烙印走入现实社会的, 又将带着现实的烙印走向未来。毛泽东在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内在联系的把握上, 一再强调“不能割断历史”。割断历史, 就不可能了解现实社会的来龙去脉;而只要学习历史, 就可以扩大我们的思维空间, 可以对现实社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从而使我们的行为更符合实际, 更有成效。许多现实问题都可以在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到解决。学好历史, 可做到贯通古今, 古为今用。

2.教学方法文史结合促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文史不分家, 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像对历史的表述可以借鉴文学的方法, 将历史知识故事化、诗歌化、戏剧化等,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高中历史兴趣教学法初探 篇9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即教师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权威的旧有教学观念, 在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学生留下参与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全程参与。比如, 在进行“府院之争”的教学时, 教师为了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 使历史场景再现, 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历史人物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的真实想法。即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段祺瑞、黎元洪、张勋和美国及日本代表, 让这几个学生分别站在各自的人物立场上对于“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问题发表各自的想法和看法。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学生表演过程中, 可以鼓励学生不必拘泥于教材内容, 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历史素养的积累, 在人物表演方面进行进一步演绎, 也可以对于“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问题加入自己的理解, 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渲染了课堂气氛, 使得生涩的历史知识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和“观摩”深植学生内心, 从而通过趣味化的教学形式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需要说明的是, 参与表演的几个学生并不是现场随机抽取的, 而是事先通过同学们的推举和选拔出来的, 然后按各个角色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要求他们认真预备, 帮助他们认真分析史料, 并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启发意见, 使他们在模拟历史片断的表演过程中, 不至于成为走过场的闹剧而失去应有的教学意义。

二、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根据情境教学理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紧密围绕教学内容要求, 综合运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积极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 成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主动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人的认知过程与情境是密切相关的, 在生动强烈的情境中, 将强化刺激, 使思维更加活跃, 使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充分利用该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成果, 将使得教学效率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鉴于此, 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 利用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并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 使学生对于学习内容产生更加系统而深刻的认识。比如在“南京大屠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选择性地放映“南京大屠杀”的一些惨烈场景, 通过幻灯片重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老照片, 并鼓励学生在理解历史教材内容的前提下, 独立阅读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大量史料, 经过历史材料的整理归纳和故事情节的语言组织后, 在课堂上轮流讲述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故事。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饱含热泪诵读了《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的部分内容:“‘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 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 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 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 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其他学生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从而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 使南京大屠杀纪念碑上的“遇难者300000”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和数字, 而是充斥了屠杀、强奸和掠夺。生动情境的营建, 拓宽了学生思维, 提高了教学效率,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三、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往往“满堂灌”, 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教师应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依据教材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即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猜谜语等方式导入新课, 以唤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强烈兴趣, 然后, 根据事先设计的、可以适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难易相结合的历史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过程中要适时给予点拨, 最后由教师作课堂小节, 从而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 使讨论过程紧密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开展, 既有的放矢, 又抓住主题, 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 兴趣教学法作为通过营建具体生动的教学氛围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 在知识点相对松散生涩的历史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兴趣教学法, 以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摘要: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 由于教学方法的单一, 基本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使得许多学生不爱学习历史课程, 甚至于对历史课程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真正得以落实。

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0

一、丰富历史事实,使历史人物和事件丰满生动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能进入历史课本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小部分,且大多情节单薄,又没有相应的背景介绍,现在的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就需要我们适时的补充形象具体的历史背景、名人轶事、历史传说等,既能强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扩充了他们的知识面,加深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如在讲到《马关条约》的签订时,给学生讲李鸿章初到日本就遇刺,险遭不测,但坚持马上带伤与伊藤博文谈判,只是为了能尽可能多的给国家争取一点点利益。只是其时国力贫弱,慈禧太后昏聩无能,朝廷腐败透顶,国事糜烂至此,他的努力终如蚍蜉撼树,毫无作用,还为自己争来一世骂名,现在都还有人骂其“卖国贼”,如此一来,就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当时形势的理解,丰富了对李鸿章的判断,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分组情景模拟,丰富知识,加深理解

有血有肉的生动的历史,到现在往往只剩下书本上的寥寥数语。因此,为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体会,把他们分为几个小组,模拟历史事件中的相关各方,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重演历史,体会当时的历史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结果,除此之外还可能有什么样的结果。例如,讲到西安事变时,对当时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课本只有寥寥数语,学生难以体会,我就事先他们分为几个小组,分别站在我党、蒋介石、何应钦、张学良与杨虎城、美国、前苏联、日本等相关各方的立场上,设想自己如果身处当时情景会如何作为,当时他们又是如何作为的,又为什么要这样?最后的结果又如何,是不是最优的结果?然后把这几个小组集中起来,分别阐明己方的立场,加以集中讨论。经过这样一个身临其境的现场模拟,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极大的加深了他们对西安事变得以顺利解决的理解,体会到了事变本身的历史意义,以及我党在此事中的巨大贡献以及张、杨两位将军为此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三、情景再现,运用多媒体教学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我们来说,感觉很遥远。而人的认知是以感性为基础的,直观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随着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及,恰当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再现历史场景,缩短现实与历史的差距,因此,准备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资料,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历史史实的印象。例如,在讲到成吉思汗以及蒙古族的兴起时,我们就投影展现了蒙古高原上自汉朝以来,先后崛起过匈奴、突厥、鲜卑、契丹等数个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强盛时疆域的广袤,文明的发展,直至成吉思汗时期,草原四分五裂,征战不休,此时,加上反映成吉思汗事迹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们看到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一代天骄,是如何从一个失去父亲的落难孩童,一步一步统一整个草原 ,再加上帝国的疆域变化图,使学生们直观的看到他和他的子孙四处征战,灭金,征讨中亚,灭亡西夏,最终形成地跨亚欧的庞大帝国的过程,最后再让他们观看现在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陵的虔诚与庄重,体会成吉思汗的伟大,通过这一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四、结合现实,回顾历史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历史进程的结果,我们大都对现实问题非常关注,而对其后的历史轨迹不甚了了。此时,结合现实的热点问题就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现实问题的理解。例如,现在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上下同心,举国一致,此时,给同学们讲解钓鱼岛问题的来龙去脉,从明朝时就有相关记录的郑和的远航和渔民的活动,到清末割让台湾、澎湖列岛时被强占,直至二战胜利时的波茨坦公告。二战胜利后,我国当之无愧的拥有钓鱼岛的主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钓鱼岛一直处在美国的管理下,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又将该管理权移交日本,导致了现在的钓鱼岛问题,使同学们加深了对钓鱼岛问题复杂性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老一辈领导人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的历史背景等知识。另外,对在“保钓”运动中群众自发的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爱国行为,我向同学们介绍了“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群众义愤填膺,纷纷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其激烈程度较之今日尤甚,可当年国民政府对外不仅持不抵抗政策,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对内更不支持群众的爱国行为,再结合我党当年的抗日政策,古今一比,是非立判,不仅加深了对“九.一八”事变前后内容的记忆,也对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强大动力,学生们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才会更努力的学习历史,这就需要我们历史老师不断的从多个方面激发、保持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思路、新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历史老师不断的去探索和主动交流。

历史兴趣教学 篇11

一、巧用课前导言法

导言, 就像一出好戏的序幕, 这是能否一下子抓住观众, 使他们发生兴趣的关键。历史课的导言, 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因素。

新颖而精巧的导言, 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有效手段, 是把学生导入学习佳境、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好的导言就像一支“兴奋剂”, 一上课就能注入学生的心田, 启迪学生的思维, 协助学生摘取历史知识的花朵。例如, 在讲初二历史《难忘九一八》一课时, 事先让学生听导言中的《松花江上》这首歌曲, 在音乐的渲染下,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目睹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场面。此举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而且可以将学生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去认识、分析历史, 使学生加深记忆, 增强对历史本身的理解。

二、运用媒体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重要。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教学手段。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信息的呈现有声音、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各种媒体类型。这使得教学内容通过课件设计能呈现多种表现形式, 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耳听眼观等多种感官参与, 能赋予他们以鲜活的感性认识, 避免枯燥、死板。运用媒体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唤起他们的有意注意, 使注意力高度集中, 在主动参与中愉快地学习。

如在学习《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 我就先播放《七子之歌》, 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使学生感受香港、澳门被列强侵占后渴望回归祖国的迫切心情。学习《五四运动》一目时, 可再现当时学生高呼口号, 举着标语游行的场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感受时代氛围, 进而认识当时学生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结合起来, 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

三、穿插故事教学法

孔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知者。”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人的情感与认识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愉快时感知敏锐, 记忆牢固, 想象活跃;反之, 消极情绪则会压抑认识活动的开展。因此, 教学中, 只有首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本身的精神力量, 才能使教学变得充满活力, 引人入胜。在教学中, 对一些主要的历史内容作有细节、有场面的具体描绘, 用通俗形象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力, 这样使抽象模糊的历史事件鲜明起来, 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从而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讲述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这一内容时, 据史实向学生讲述《三皇五帝》的故事, 通过描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 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 既获得了知识, 又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 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创设情境教学法

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 但它是过去的事情, 学生既看不到又摸不着, 因此, 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 我就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制成课件, 把简单的文字、抽象的描述变成了一幅幅真真切切的历史画卷, 引领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 回到历史的“当年”。无疑, 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 充分刺激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西安事变》一目时, 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 因而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不能到位。若通过多媒体技术, 则可以创设和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 从而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于是, 在学习前, 我就播放了剪辑的电影《西安事变》, 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达成了学习目标。

五、变换教学方式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我在教学中注重变换教学方法, 让学生积极参与, 让他们以主体的身份去学习, 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 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时时有新奇感、探究欲, 发现学习的巨大乐趣, 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如我在《日本明治维新》这一目的教学中, 尝试运用“头脑风暴法”, 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当他们经过思考, 提出自己的见解后, 会形成一种“成就”心理, 获得成功的满足。这样, 易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和思考历史的积极性, 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又如, 在讲完《明治维新》一目后, 我又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明治维新与发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戊戌变法, 为什么一个成功, 一个失败了呢?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议论纷纷, 各抒己见, 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和意见,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高速铁路桥梁施工工艺下一篇:中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