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的兴趣教学

2024-10-15

初中作文的兴趣教学(共12篇)

初中作文的兴趣教学 篇1

摘要:初中学生应能写记叙文及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但是初中生普遍对作文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分析学生的作文心理,找到突破口,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兴趣培养

《大纲》指出初中学生应能写记叙文及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但是初中学生普遍对作文课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尽心分析学生的作文心理,找到突破口,从而真正培养乘作文。

2.写作模板化

现在初中生写作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写作模式化。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写作要领,机械地理解老师所教的有关文体的写作要求,生搬硬套。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各类作文指导书泛滥,特别是一些所谓的高分作文,使不少学生在写作时,首先从中搜寻类似的文章,养成了学生不思考、套模板的坏毛病,无益于初中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3.缺乏生活观察

不少初中生的作文基本没有生活气息,更不用说有鲜活的生活场景与人物形象。

4.语言水平低

现在一些初中生写出来的作文,让人感觉像是小学生在写作文,不仅语病众多,而且在词语的选择上及文章结构的构建上,都难以体现初中生应有的写作水平。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是因为现在学生作业负担重,学生难以真正拿出整块的时间写作,应付之下自然是理也不通,文也不顺。二是没有广泛的阅读,写作时总是觉得没词可用,到最后只能是几句话翻来覆去地用。三是没有写作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写完的作文没有检查,导致语句不通。

5.课堂模式单一

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局限于“教师提纲式提出要求—学生自行写作”的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这种提纲式指导难发挥较好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作文写作技巧方面,学生得到的指导不够。此外,在作文评改环节,教师包办的方式弱化了作文讲评对于学生的指导作用。

二、理清题意,选好素材,指导学生写好课堂作文

首先,对课堂作文要提出明确要求,做到每周一篇作文,即两周一大作,一周一小作。无论哪种形式的作文题,在动笔之前,必须对题目的含义和要求作一番认真思考,准确理解题意,紧扣题目的要求来写,审题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步骤。

其次,在审题的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必须旗帜鲜明。

再次,一篇好文章必须“言之有物”,避免空谈。这就需要选取最有表现力的、最典型的材料,突出文章的中心,使文章“有血有肉”,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据主题的需要,合理安排文章的详略,与主题有关的材料要不惜笔墨,与中心关系不大的材料要惜墨如金,这就是写作中的选材和剪裁。

最后,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包括文章的线索、段落层次、开头和结尾、过渡等。要想做到段落分明、层次清楚、前后一致、过渡自然、首尾照应,必须苦下工夫,多思多练。

三、引导学生克服作文畏难情绪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急于求成而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转变认识,积极作文

很多学生认为,作文时老师让我写的,我不喜欢,作文没意思。这导致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要想彻底扭转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

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表达,它是人的一种内心要求,一种心理需要。用写日记的形式,留住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这就是一种写作。写作还限定在某个范围内,而应拓展学生想象的广度。更不必为学生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没能达到自己的预想而大动肝火。可以将写作与谈话、写作与阅读、写作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压力,增强写作的信心。

四、提高初中生作文写作能力的对策

1. 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行初中生作文教学,应将兴趣培养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善于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提高写作兴趣。如在进行作文阅读时,及时地对学生的一些新颖之处进行恰当的表扬,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热情。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2.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一种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方式”。想象是创新的前提,更是创新的动力。作文教学中,要求改革命题形式。开辟想象空间,摆脱思维定势。通过想象,让学生既能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又能展望美好的明天。这种想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试想没有古人“飞天”的梦想,就不会有今天载人飞船的升空。只要学生肯动脑子,善于思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够得到充分展示,就能够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

3. 教会学生走进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以往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按照教材的安排,让学生奉命作文,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拿到作文题目不知道要写什么,从哪下手,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是因为学生找不到作文的源泉所致。这就是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要会从生活的沃野中开掘作文的源泉。只有学生的头脑中有了丰富的“文源”,才会逐渐从“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逐渐步入“我手写我心”的自由王国。

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观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观,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英模形象……叶圣陶说:“生活如同泉源,文章如同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初中作文教学不容易,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并指导其采用可行的写作手法,写出优秀的作文。

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有所感,才会有所作,而且情感活动还会贯穿作文过程的始终。情感始终是写作的动力。让学生有自信可以写出好文章,从而转变态度,爱上作文。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是每个孩子都愿意并积极去做的事。“留心观察事物,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下来”。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对于作文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乐于动笔的愿望。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他们乐意主动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想象,不把作文当成一件苦差事,而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美好的倾诉。有了兴趣做基石,学生写出自己的文章,渐渐地提高作文水平。针对中学生的作文心理,我们可以对症下药,试着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1.感悟生活,获取素材。

就目前来看,学生作文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缺少个性。作文水平如何提高呢?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

叶圣陶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这样说来,从有所积蓄而打算发表,从打算发表而研求技术,都不妨待学生自己去理会好了。”怎样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离不开生活。应走近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让自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就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要掌握思考的方法:善于问为什么。倘若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

2.模仿求新,培养文风。

模仿是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是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步提高其作文能力的。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既降低学习的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不爱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形成自己的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

历史上许多文学家都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表率,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注重刻画人物形象,把人物置于矛盾之中,通过描写其语言行动和一些细节来显示人物个性特征。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模仿是创新的一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自己的文风,不单纯地模仿,以求变通创新,培养自己的文风。

3.先说后写,动笔成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难以成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圣陶先生的这段经典论述,生动地揭示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辩证关系,也就是书和写的关系。我们通过写话、作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说话词不达意、条理不清、不合语法等毛病,增强词汇的丰富性、表达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因此,作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必定会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使“说”更为规范,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更强。

4. 展现个性,鼓励想象。

个性,是人的一种重要因素,即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以一致的标准和答案强求学生,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作灵活的要求。鼓励学生自我选择感兴趣的学习主题,在其独特的潜能领域进行深入的指导”。因此,作文也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心灵去体验生活,体验人生,并用各自独特的视角及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所感所想。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想象是文章的翅膀,展示个性、鼓励想象是学生作文的动力,让学生拓宽思路,自由想象发挥,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以提高其作文水平。

5. 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国家教育部新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使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就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掌握表达方法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例如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秀小说等。让学生爱读书,善思考,乐于写作。

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要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学生阅读的热情高涨,作文兴趣才会激发,教师的引导,平时的材料积累及合理运用,让学生有感而发,文思泉涌,动笔成篇,作文水平普遍提高。

初中作文的兴趣教学 篇2

学校:托克托县第二中学姓名:闫灵宇日期:

2009年8月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托克托县第二中学

闫灵宇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本文从初三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出发,并结合初中化学学科的特点,阐述了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关键词:化学教学,兴趣激发,保持,强化

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段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几年来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1.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教师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我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己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教师还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1.1重视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熟练规范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更要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记录观察结果,避免学生观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引导学生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有步骤有计划地观察,然后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和判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1.2增加自主实验内容。把课堂上的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动手时,学生的兴趣浓厚,实验结束时,往往意犹未尽,必要时教师可顺着学生的热情,补充一些自主实验,给学生一些参与的机会,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做了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后,给出两组物质:

A组:硫酸钾溶液、硫酸钠溶液、硫酸溶液

B组:氯化钡溶液、硝酸钡溶液、氢氧化钡溶液

让学生用A组的每一种物质与B组的每一种物质反应找出规律,获得新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和可能,力求把探究学习深入到每一节课和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不局限于学习教材内容后的“再探究”,充分体现探究性学习的宗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初中化学《空气》这一节,空气成分的研究实验是本节的探究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实验探究,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让学生充分讨论相关的结论,不局限于“空气中氧气约占五分之一体积”的结论,尊重每个学生的结论,让他们都体验到成功的满足。在上课时,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燃烧匙内红磷没有了,火焰熄灭,水位停止上升。此时,教师应表扬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并取出燃烧匙,让学生观察,还有红磷剩余,并提出问题:如果红磷的量少了,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水位上升不到五分之一,可能会有哪些原因?让学生进一步参与讨论、探究,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1.4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实验。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例如:在《燃烧和灭火》这一课题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灭火的原理是什么?然后大胆做出猜想和假设,接着利用学生自己身边的资源,收集资料、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探究,最后进行解释和得出结论。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和温度要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绪言”时,我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大体上包括“化学游戏晚会”、“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园地”、“化学展览会”等等,可以每学期或每学年举行一两次。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当代军事与化学”、“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也可以讲讲道尔顿、拉瓦锡、侯德榜等著名化学家的成才之路,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再如“化学游戏晚会”,可以把所学过的化学知识编成各种节目:如相声、小品、魔术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巩固书本知识。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把化学知识按基本知识、难点、疑点分门别类编成不同类型的题目,举行化学竞赛,这也不失为一种加深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3.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作文的兴趣教学 篇3

一、改变以往传统的作文评语

评语与学生作文是一个文本交流的良好渠道,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渠道,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走进学生心灵。教师利用评语开展谈心说话式的交流,启发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珍惜生活中的甜美,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写作兴趣与能力的提高。教师批改作文时,可以将学生找来,面批面改,指出文中的优点和不足,讲清道理,用委婉的、富有感情的评语去感染、激励他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在评语中以商量的口吻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评语要体现一种平等和谐的民主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被尊重,自主性大大提高。在以后的作文中遣词造句就能注意推敲,做到用词准确,表意精当。只有这样,学生在今后在写作文时就会有自信、有兴趣。

二、作文教学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超越课堂

把握素材语文的精髓是文章,文章的精髓是生活。要想使学生的习作具有真情实感,必须把学生引入生活的大舞台。学生习作,其实就是写生活中见闻,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因此,作文教学要超越课堂,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去亲眼目睹实实在在的事物,在一定环境下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观察能力。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打开联系生活的通道,使学生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提高创造力,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一事一物、一情一景,把握好作文素材。教育是人类寻求进步、自我完善的手段,让语文教育贴近生活,进入生活,同时也让生活走进语文教育,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和谐发展,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有多广,语文的世界就有多广,一定要打开学生课外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为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进步,也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而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表现平台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的自尊心很强,有着强烈的表现欲,老师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创造各种条件,千方百計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能享受自己作文成功的快乐,对培养、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尤显重要。教师可利用黑板报、墙报等,开辟“作文园地”,将本班学生中写得较好的文章,优美的词语、句子、片段,精彩的开头、耐人寻味的结尾、新颖的选材、与众不同的写法、恰当的修辞方法登上去,供大家阅读、欣赏、学习。让这些写得成功的同学自己誊写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写好作文后,教师还可在课中将一些学生优秀的作文、精彩的片段让学生当堂朗读,给好、中、差三类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无论是一点一滴都可读出来。这样,就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满足,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就都增加了对作文的喜爱。

四、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关心每一个学生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牵着她的手可以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把人民教师对学生的爱均匀地洒向每位学生的心田,以爱导其行,以爱温其心。即使遇到作文能力差的学生,教师也要从各个方面去关注他、爱护他。差生之所以“差”,往往是由于对我们设置的目标缺乏兴趣所至,后进生本来就因自己差于别人而心灰意冷,教师要想感化学生,必须经常亲之近之,在接触学生的时候,逐渐深入到他的心灵深处,了解到他的想法,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除此而外,对他成为差生的原因要了解清楚。而且每位教师都应该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本”之所在,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效果都要通过学生来体现。

五、培养学生的言语交往能力,提高学生表达和写作能力

初中作文的兴趣教学 篇4

首先在七年级让学生写放胆文, 不写规矩文。作文没有篇数篇幅的的限制, 一切顺其自然, 选材也十分自由, 不拘一格, 说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想写的人、事、景, 抒自己内心蕴藏的真挚感情, 只要作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就行。这样学生作文就没有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 作文时的艰难恐惧心理消除了, 为写作兴趣的产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接着教师从学生作文中挑选出比较好的三四十篇习作进行课堂评析, 坚持鼓励原则, 赞扬面要广, 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予以及时表扬, 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作文上的长处, 获得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体验, 小至一字一词的运用, 大至一句一段一篇的安排, 直至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审美情趣的安排等。再从中筛选出整体水平较好的文章, 经学生修改后, 发表在每周一期的自办的《学习园地》上, 同时抽出出众的三至五篇推荐给有关的报刊杂志社。 (如顾德萍的《我喜爱的居室》发表在《扬子晚报》上, 居菊《家庭趣事》发表在《青萝卜》报上) 这样就起到了鼓舞士气, 培养兴趣的作用。

然后在八年级开始进行作文序列训练, 利用学生已发表的文章在班上产生的惊叹、羡慕、轰动效应, 鼓励学生多写, 大胆投稿, 积极参与各种征文竞赛活动, 同时让成功者谈成文过程, 谈构思, 谈技巧, 谈经验, 谈体会, 让他们去传、帮、带, 建构写作圈, 带动大家共同提高。这时的作文教学是让学生有意入格, 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技巧。学生有了写作兴趣, 就有了提高写作水平的欲望, 就会自觉地阅读作文指导方面的书籍, 收集、储存写作素材, 扩大知识面, 就会自觉依“格”训练, 写各种各样的文章, 按不同文体作文。此时学生作文已由苦写变成乐写。如近几年按作文的要求每人每学期大作7~8篇, 而我班每人每学期在20篇以上, 投稿篇幅也有所增加, 发表的文章也连续不断。

在前面两年训练的基础上, 九年级作文要精益求精, 上一个新台阶, 这就需要解决修改的问题。学生乐意写当然是好事, 但量大还要质高, 为此必须认真修改。怎么改?老师一人是忙不过来的, 还是发动学生自改、互改, 大家的问题大家解决。我先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一是主题要正确、深刻。二是结构要完善, 文章结构一旦混乱或松散就不能很好表达主题。为此我让学生修改作文时, 主要让他们注意前后连贯和照应, 再看详略是否得当, 详的要不惜笔墨, 略的要惜墨如金。三是语言要推敲,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 因此要要求学生在语言上下功夫, 认真锤炼语言, 养成精心遣词造句、认真修改润色的好习惯。最后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统一符号, 使人一目了然。修改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不足, 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上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其结果可以尽快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经过三年的训练, 少数写作功底较厚的学生已摆脱了“格”的限制, 能自由自在地下笔成文了。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学习兴趣论文 篇5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教学中引进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潮流趋势,其中使用的最多的是多媒体技术.对于物理教学而言,借助多媒体教学,能将物理教学中的大量实验现象更加清晰明了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极大了提高了学生对物质发生规律的客观认知.物理教学中,除了学习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知识以外,还有许多来自遥远国度和神秘太空的未知事物.对于这些知识的教学,单靠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立体的、全面的、系统性的感受和领悟,枯燥的教学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解析,搭配上多媒体音像,模型展示等等.给予学生极多的视觉冲击,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悬念疑问,演示课堂小实验

设疑问难一直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物理教学中,结合初中生年龄特点,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使用富有悬念型的问题情景,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较好的发散学生思维.提出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在探究中领悟.让学生在感知、困惑、探究、领悟、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例如学习“大气压强”时,笔者在课堂上演示了一个小实验:将空的易拉罐放在装有热水的大烧杯中,然后快速的将易拉罐密封好,一会儿之后,听见“咔叭”的响声,易拉罐变瘪了.同学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纷纷想要寻求原理:是谁将易拉罐压变形了?笔者这时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开始了“大气压强”这一课的教学,由于同学们看见了大气压强的神奇“魔力”,上课时十分认真,提出许多问题,积极的与笔者互动,教学效果颇佳.

三、物理趣闻轶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史上趣闻轶事数不胜数,不胜枚举.形形色色的物理趣事,是活跃课堂氛围的“调味剂”,有活跃课堂氛围的良好作用.例如,笔者给学生教授“浮力”时,讲了阿基米德鉴定皇冠的故事.古时候,叙利亚的赫农国王让工匠为他做了顶纯金的皇冠.完工后国王担心工匠在皇冠中掺假.可皇冠的重量与交给工匠的金子一样重,怎么分辨?束手无计之时想到了聪明的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接到任务之后,苦思冥想仍然毫无头绪.一次在放水洗澡时,不注意将洗澡水放的太满了.坐进澡盆时,看见澡盆里的水不断的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忽然间灵感爆发,领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跳出浴盆,兴奋的衣服都没穿就跑了出去.后来通过将皇冠和等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发现放皇冠的盆里溢出来的多.说明了皇冠体积大,进而证明工匠在皇冠中掺假,浮力定律也由此而诞生了.这一故事的讲诉,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了,对“浮力”也充满了极大的探究兴趣.有了学习兴趣,笔者开展教学活动就事半功倍了.

四、小结

初中作文的兴趣教学 篇6

【关键词】作文 兴趣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48-02

在常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却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大多数学生对写作望而生畏,深感头疼;有些学生即使勉强写出来,也是东拼西凑、生搬硬套;文章内容空洞无物,文字不优美,语句不流畅,没有章法,更无真情实感可言;个别学生还全盘抄袭他人作品,以应付老师的检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改变学生望文兴叹的现状,就要培养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这是写作的关键之所在。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致力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上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

一、作文选材要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的生活比较单一,生活环境简单,家庭成员固定,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所以他们就会觉得作文没什么可写,无话可说。这时,教师在选取作文材料时就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写他们的学习生活,写他们的家庭生活,写他们最熟悉的生活,比如《我最难忘的一件事》《第一次做家务》等,从简单的事情写起,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减少畏难情绪,愿意动笔去写。六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初入中学,学生们对初中生活都带着好奇和新鲜感,这时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这种情绪,让他们写写自己的新老师,自己的新学校,自己的预初生活的感受。我想这总贴近生活的作文,学生一定有话可说有文可写。

二、将写作与课内经典文章结合

中学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范文,不仅内容精当,写作手法也可圈可点。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家喻户晓的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语言精美、描写生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尝试抓住景物特征,通过准确形象的描写来再现景物特点的手法,进行仿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经典,文章通过地点的变换、景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表达了自己对童年自由生活的向往,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学会本文组织材料、合理过渡上的优点;舒婷的《在那颗星子下》,作者饱含深情回忆了中学时代的一位老师,真实地抒发了内心对老师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很真切。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文章开头结尾的景物描写对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學习理解题目的比喻义方面入手进行学习;还有奉为经典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描写父亲的文章有很多,作者却在文中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四次“背影”也带来 “我”四次流泪的情感变化,读来感人至深,而这种写法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

三、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一)多练习

写作训练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熟能生巧,所以一定要多写作、多练习。这个写作也可以是多种形式。

1.可以结合语文学习进行。比如学习《百合花开》时让学生写“假如我是____花”的片段;学习《马来的雨》,可以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来写身边的景物;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除了让学生感受到海伦·凯勒对光明的向往,还要他们也写写相同题目的文章;学习了《羚羊木雕》,让学生们把两代人的沟通写进自己的作文里;学习《小巷深处》结尾处“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写“我”的心理活动;学习《变色龙》让学生续写结尾,进一步感受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本性等,有效地结合语文课文的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经典课文,学习语文课程,更可以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只要他们有话可说,久而久之就不怕写了。

2.可以通过平时阅读摘抄来积累。为了加强写作、积累材料,我规定学生每天阅读,养成阅读习惯。《全国优秀作文选》《作文交流》中有很多同龄人的优秀作文,让学生边读边有选择进行摘抄,还要在最后进行点评。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也能促进学生作文兴趣。对学生的阅读摘抄也是有要求的,分阶段摘抄人物描写的各个方面,然后再进行仿写。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深的感受,写起来也就更得心应手。

(二)品范文

语文课文中有经典,作文选中有范本,其实身边学生的范文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每次作文写完,及时精选一篇或几篇各种层次的文章与学生一起对照分析,让学生体会其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使“作文怎样写”的技巧训练更具体化,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而慢慢掌握标准。如《温暖的记忆》这篇作文,班级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写“雨中送伞”,题材老套,没有新意。我就精心挑选在选材上有自己特色的优秀作文让学生品评,启发他们:同样的生活,可能有同样的经历,但是怎样写出新意,就是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通过身边范文的引领,学生们的作文也开始力求新颖,不再是应付了。

(三)会批改

在学生基本掌握评判标准的基础上,可组织学生评改作文,老师把批改标准呈现在大屏幕上,从“中心与选材”“语言”“思路与结构”“书写规范”等四方面进行细化,由6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每组负责批改6篇作文,选出一位小组长具体负责,要求小组成员在读完各篇作文后,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共评得失,然后按照评改标准写下总评。这样做,使作文要求更加具体化,批改别人作文同时,也可以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批改过程中,学生们“咬文嚼字”,那副认真的样子,着实令人感动。相信这种形式的训练,会让学生由“怕写”到“爱写”,因为他们都想得到同伴的最高评价。

(四)佳作展示与推荐发表

教室里开出一个“佳作展示栏”,把每次作文的优秀篇目连同评语一并展示,这不仅能让佳作作者产生荣誉感,其他同学也会受到触动,增强写作信心。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还推荐到校刊或《作文交流》发表,使同学体会到作文成功的快感,推荐写作优秀学生参加县级、市级各类比赛,让他们得到锻炼,写作也由课内到课外扩展了。这样,既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又培养了良好的写作习惯,训练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兴趣教学的探索 篇7

作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 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 而且需要演说家和艺术家的口才。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虽然具有很高的学历, 满腹经纶, 但是却无法受到学生们的喜欢, 原因就在于此。初中的学生最不愿意听那些枯燥无味的照本宣科, 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犹如一潭死水, 索然无味, 这样不仅会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反感, 长此以往, 也会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失去兴趣。相反, 如果一个教师语言生动、丰富多彩、声情并茂、带有幽默意味, 言之有情, 则一定会吸引学生们的注意, 提升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因此, 语言艺术对于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润物细无声, 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兴趣在一定情境中产生,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之源。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制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环境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人入境。教师以直观、形象的语言触发学生们的想象与联想, 用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情感与心灵的共鸣。充满智慧、美感、诗意的情境, 使学生“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全身心投入, 只有充分利用体验、感悟与探索, 才能形成情真意切的理解情境。学生们有了学习的兴趣, 才能积极参与, 主动学习。

在遇到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 教师可以利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 使学生进入角色, 寻找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九年级的《变色龙》, 首先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分析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所呈现出的特点, 然后通过分角色朗读初步了解故事的内容。再次, 请同学们自由结组, 分别扮演其中专横跋扈、看风使舵的走狗形象———奥楚蔑洛夫、粗鄙庸俗的赫留金以及愚昧、软弱、迎合强者、随风倒的观众等角色, 并安排一个同学对故事进行场外陈述。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之教师对学生们的点评与指导, 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中的人物典型以及寓意。这种体验“身临其境”的活动具有艺术性、理智性和科学性, 顺应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规律。角色的转换使得学生产生热烈的情绪, 甚至从“扮演角色”的状态转为“进入角色”, 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 主动接纳知识, 探究知识, 培养学习习惯。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般来讲, 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还可以启迪学生们的思维, 使学生们好似身临其境, 融入良好的学习环境之中。

其一, 教育学家加里宁说过, “教师需要运用自身的感情感染学生, 使得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周总理, 你在哪里》这一课, 教师应该在授课前先为同学们讲述关于周总理生前光辉的革命事迹, 激发孩子们对周总理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引入情境教学, 语言上把握好尺度, 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其二, 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 依赖于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互助、友爱、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能够使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 初中语文兴趣教学的探索, 对于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创造光明与欢乐的主要途径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 兴趣教学将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生心理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效果便能够在兴趣中逐渐体现, 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的能力则会逐渐提高, 素质教育的成果离我们将会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于富平, 池正香.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 2009 (2) .

谈初中英语的兴趣教学 篇8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表现于对学生身心健康、学习情况的关心。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给学生情绪上的安抚。众所周知,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耐心认真地讲解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走进教室就应该把高涨的热情带给学生,使学生感染到乐观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上课前我会对学生说“Good morning,everybody”or”Good afternoon,everybody!”下课时我会对学生说“Good class,baby,see you tomorrow!”我把我的热情和信心传达给学生,学生接收到我所传达的信息后,也以积极热情的姿态来回应。

二、开展小组竞赛,培养“兴趣点”

众所周知,兴趣与成功是一对twins。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可使人永不满足而求索不止。这对英语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能采用轻松、和谐、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以趣味活动为主线,让学生经常获得学习成功和喜悦,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们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从而树立起一种较高的自信心。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多使用good,great等赞扬性的语言恭贺学生;用It doesn’t matter,I’m sure……等鼓励性的语言安慰学生。幽默风趣的举止,笑容可掬的教态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服兴奋剂。要教学过程中,展开小组竞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尽可能让全班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为本组增光添彩的信念,树立一种自信心,共享一种成就感。

三、适当增加游戏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系列具有趣味性、猜测性或对抗性的教学娱乐活动,是为了激发教学对象的兴趣和竞争意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而设计的。当然,我们在实施游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 公平性。

游戏的公平性尤为重要。如果教师没有注意的话,可能会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而失去对英语的兴趣,甚至产生对老师的排斥心理。因此,应注意:对人要公平,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不可歧视后进生,且应适当地照顾他们;在知识上对学生要公平,有的游戏难度不一,且学生水平高低不平,要求教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不同的游戏。

2. 可控制性。

有的游戏在进行时,由于其本身的对抗性强,学生好胜心切,群情激昂是会导致课堂纪律混乱,教师做游戏应该心中有数,能有效控制课堂纪律。因此,无论是在教单词还是句子时适当利用游戏是可以让学生们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整合教学资源优势,采用实物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初中学生的趣味性心理需求来说,初中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偏重于直观感知。英语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特别是对于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复杂枯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发挥校本资源优势,有效利用相关实物造型,图片声像等直观性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观察与理解中掌握英语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问题的潜能。

五、适当运用多媒体

学习语言最怕缺乏语言环境,课上没有英语气氛,这会使具有好动、情感易变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因地制宜地用投影仪、DVD、多媒体等设备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这种声、光、影视的效果同时出现,既生动又形象,把枯燥无味的英语变成鲜活、有趣的语言文化,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益。运用多媒体,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把抽象的语言、单调的词汇、语段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就会深刻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英语的动力。比如,在讲到长发、短发时,可以找些学生们喜欢的明星图片放在课件上来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并操练,学生们感到生动有趣且记忆深刻。

六、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兴趣点”,展示“兴趣点”,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找准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引发“静水投石”的中心辐射效应,使“兴趣点”的挖掘、增强和巩固起到以点带面,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丽君.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英语朗读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1,(09).

初中数学中的兴趣教学 篇9

一、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景, 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学之则用”, 这是人的天性, 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景,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研究、探索,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如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 让学生为自己家设计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罩;学习了“平行线”, 让学生在课间活动排队时进行运用……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帮助学生学会生活,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二、讲究课堂艺术

一堂数学课能否达到教学的目的,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学教师的课堂艺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成长的特点, 学生“有意注意”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二十分钟。如果课堂上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光是教师的讲, 没有学生的思、练和师生互动方式, 学生就很容易疲劳, 就会开始“走神”。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讨论法、“答记者问”、辩论、探索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如投影机、电视机、多媒体等, 使学生的多个感观器官都受到适当的刺激, 让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

三、通过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学好数学首先就要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 才能在数字、图像间找到“光明”的道路, 才能真正地进入数学的天地, 看清数字之间、图像之间、数字与图像间多种多样且又千变万化的联系, 同时又要有辩证思想, 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才能在论证与推理上做到游刃有余。学习数学就是在“是”与“非”之间抉择。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找到捷径, 就要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想, 唯有如此, 才能学好数学, 在数学的天地里遨游, 探索数学领域的神奇与奥秘。

2. 学生角色转变慢, 从小学到初中, 数学的难度是呈金字塔型上升的。从根本上来说, 初中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在接触到方程式与“点线面结合”的几何题时, 在思维上必须要有质的飞跃, 同时要学会用辩证思维解题。这对大多数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 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感叹:数学难教, 数学难学。

要学好数学有时就必须学会按理论进行机械的思考, 当然这不是说学数学是呆板的;相反, 正是其指向的唯一性、终点的确定性, 使学习者在学数学的过程中, 必须有灵活性, 只有充分调动思维的灵活性才能真正学好数学。所以, 就学科性质来说, 数学在某种程度上的机械性, 要求学习者和教育者有更多的灵活性。

四、妙用比喻, 活化氛围

学生由于知识基础的欠缺、理解的偏颇和数学学科本身的单调枯燥, 很多学生对新学的知识一时难以弄懂和准确把握, 从而直接影响了解题的正确率和对后继内容的学习。为此,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妙用比喻, 变抽象为具体, 化呆板为生动, 呈乏味为有趣,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 适当、适度的形象比喻, 一定会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题速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充分调动知识储备, 合理发挥想象, 注意事物彼此之间的关联, 多用比喻, 从而想出好的教法。例如:我在上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内容时 (如下页右图) , 一个开口向下的图象, 左边图象好象我们走上坡路一样, Y随X增大而增大, 右边图象就好象是我们走下坡一样, 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五、求同存异、标新立异

让学生在新颖的教学内容中引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脑对于它感兴趣的知识, 对于有积极感情色彩的信息是会大开“绿灯”的。而信息也正因被信息接受者的兴趣所强化, 它在大脑中就会形成一个兴奋的中心, 使它变得容易记并且记牢, 因此趣味数学课教材要精心选择形式新颖的内容。如数学故事、趣味数学题、古今中外数学名题、数学谜语、数学史料等, 不受教材、大纲的限制, 只要学生觉得这些题难而有趣、高而可攀。

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 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作积极的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 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 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 体谅他们学习数学的难处, 尊重学生的思想, 善于激励他们。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 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 浓浓的爱意, 真诚的微笑, 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 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 补充与讨论, 倾听与沟通, 尊重与信任, 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 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 答不完整, 允许补充, 不明白的允许发问, 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 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同时, 教师还要赞赏每一位学生, 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在对学生赞赏的同时, 要与学习评价进行整合, 把“评价”看成是师生互动的一部分, 使评价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促进师生和谐的杠杆。师生间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 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 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 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浅谈初中数学的兴趣教学 篇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如何激发学生自身对数学的热爱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对刚进初中的学生而言。他们热爱初中的新奇生活,亦对每门功课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数学亦是如此。可是有的学生在经历了数学课几周后,兴趣就开始消退,畏难,觉得数学学起来没有意思,从而导致学习数学的热情减少,甚至丧失兴趣。尽管新教材内容安排更加新颖合理,也注重了生活化,但学生就是不买账,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才能更有效避免上述情形发生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一、在初始阶段的教学要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信心

万事开头难,但良好的开端又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刚拿到数学课本时,一般都感到新奇、有趣,求知欲强烈。此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契机,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好,让学生在一开始上数学课时就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习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并同时要消减部分小学数学没学好的学生的畏难情绪。因此,初始阶段的教学宜新不宜深,宜趣不宜怪,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如在开学的第一课就宜多采用一些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合作学习并编排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觉得数学这门学科趣味无穷,但又不高深莫测,它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它活生生地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然后在第一章的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同时在课堂上的测试也尽量不要太难,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就建立起来了,同时对学好数学也就有了一定的信心。

二、数学课堂教学宜求新、求活,重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在初中三年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持久地保持对数学的热情,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时刻重视教学的创新、灵活,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提高其生动性与趣味性;而要做到这个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对课堂教学的引入要引起重视。引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原则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共鸣或重视,引导他们参与到这节课的教学中来。如教学“圆”这一节课时,就要以让学生在课桌上利用圆形与方形的橡皮做实验,从课桌这头滚到那头,看哪种橡皮滚得快。进而,再提出问题:为什么圆形橡皮滚得快一些,道理何在呢?这样一来,就把问题设置在适当的情境下,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不仅得到快乐,也更想知道这其中的道理。相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从而对学好这一课充满期待。当然,课堂教学的引入并不总是创设情境,也可以以讲故事、让学生提问、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的形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但不管哪一种形式,都应深入浅出、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让学生在上课不久,就进入到这节课的氛围中来。

其次,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充分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有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学了没用,甚至有极端学生认为只要会基本的加减乘除就行了,因此要让学生参与到一些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了解到生活中的数学并不是那么简单。例如,在上“概率”这一章时,就一定要充分利用现实中的例子,并做一些教学用具,让学生进行体会。比如讲解转盘游戏时,就应该让学生利用自己做的转盘,多做几次操作,从而加深其印象。

另外,对于比较单调、欠生动的教学内容也应想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利用小组竞赛、多人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要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需要在平时就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得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并学有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予以指导:

1.培养阅读习惯,注重细节教学。许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会出现漏看题目条件、错看题目条件、不会摒弃无关条件、不能正确取舍条件、错看结论、主观臆测习题等错误,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告诉学生如何对题目进行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在细节方面要加以重视。如在题目中的关键语句下作标记,如何循序渐近剖析条件等方法,以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对题目能正确解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喜欢上数学。

2.培养讨论的习惯,形成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多维思考能力及学会合作学习,促进他们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探索型的习题中,就应该大胆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形成热火朝天的讨论,使他们的思考更加全面,而在讨论结束时,让学生进行总结,使思维的周密性得到锻炼,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本质。

3.培养观察能力,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解决复杂图形、动点习题及有关分类讨论的题目时,常常会忽略一些细节问题,这就决定教师要通过合理设问,步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细节方面加以重视,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便会逐步形成,求知欲也会大大增强。

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初中新教材的大部分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在学校的课堂中往往都是间接利用这些生活中的经验,学生缺乏来自生活的直接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外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之美、数学之趣。例如,在上“生活中的数据”这一课,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到社会中去收集他们感兴趣的数据,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中的事。当然,由于初中生的年龄不大,有时就可以让他们组成几个小组进行采集,一方面降低了实施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让他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这对他们未来的人生观、集体观的形成是有好处的。丰富的课外生活不仅让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也让他们的心智得到了锻炼,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尤其对一些后进生,在这些活动中,还会出现不少的“闪光点”,教师若能利用这些“闪光点”对他们进行教育,这将是他们转化为优生的一个契机。

当然,初中数学的兴趣教学远远不止上面几点,本人只是将自己的一些经验加以总结而已。兴趣教学的道路任重道远,教师只有本着一颗虔诚的教育之心,耐心而细致地抚育下一代人,才能让他们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之趣,从而拥有对数学的一份热情与挚爱。

摘要:激发兴趣是内化过程中的催化剂。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初始阶段就要建立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和信心,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数学课堂要求活、求新,重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探究初中政治的兴趣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政治;兴趣爱好;教学模式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政治学习热情

在政治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态势教学,活跃政治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所说的态势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表情、身体姿态以及态度等进行教学。通过态势能够充分表达人的喜怒哀乐,了解人的内心情感,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政治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習“矛盾”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举例教学:从前有一个船夫,有一天他在乘船的时候,走到了一个水流特别急的地方,当时船上还有一个哲学家,他是一位乘客。哲学家问这个船家:“是否懂得历史?”船夫笑着摇摇头。哲学家严肃地说:“你要是不懂那就等于失去了半条命。”过了一会儿,突然来了一阵大风,船夫和哲学家都被吹进了水里,船夫着急地问:“你会游泳吗?”哲学家急着摆手,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一整条命。”讲完这个例子之后,学生的政治学习积极性高涨,对案例议论纷纷,教师再趁热打铁,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告诉学生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来看,这就是我们所学的矛盾。

二、用幽默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政治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教学情境,通过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碰撞。在学习“科学思维方法与人生发展能力”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坐在理发店里面,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秃头。这时候有一个理发师就过来问这个先生,问他有什么需要的。坐在那里的那个人说,他想要拥有和这个理发师一样的头发,他想去进行一个发根移植手术,但是他又接受不了疼痛,如果这个理发师能够满足他的愿望,又没有什么痛苦,那么他将支付理发师一千美元。最后理发师答应了他。然后,这个理发师将自己的头发剃秃了。学生听完故事之后哄堂大笑,对课堂充满了兴趣。同时,也从其中得到了启发: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提升人的发展能力。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修养,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顾素华.浅析初中思想政治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8(13):210.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篇12

兴趣, 在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是重要的学习动力, 这是由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笔者的做法是: (1) 上好第一节课:初中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为对实验的浓厚兴趣, 尤其是趣味性实验。化学的开篇课《绪言》课中, 可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 安排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视频片段播放, 补充一些能吸引眼球的趣味实验, 一下子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 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同学们兴趣盎然, 热情高涨, 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2) 及时组织第一次学生实验:借着刚激起的学习热情, 教师要及时组织第一次学生实验。学生第一次做实验, 往往带着复杂的心情, 有的胆怯, 有的好奇, 有的希望得到成功的乐趣。在实验前, 要充分讲清实验内容、注意事项、安全问题, 以消除他们做实验前所有的心理疑虑, 激起他们大胆去尝试的欲望。学生在实验时有充分的心里准备和明确的目标、实验内容, 每个学生在实验时都感到了动手操作带来的乐趣和实验成功时的喜悦, 这样就使学生急切渴望下一次实验的来临。

做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它不是持久不变的, 随着化学教学的深入, 知识内容的增多, 部分学生会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 从而也会对实验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调整策略, 想办法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持续发展下去。在教学实践中, 只有当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清楚明白时, 他们对学习化学才有兴趣, 课堂教学才能得已顺利进行, 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 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被调动, 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笔者的做法是:教师在度过教学的开始阶段以后要做好几方面工作。

1. 改进实验, 让实验持续发挥它的作用。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 加强实验教学, 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现象的效果, 还经常就某个重、难点知识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以此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持续兴趣, 进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 并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综合归纳,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质量守恒定律》, 课本上一个实验对证明这个原理还有些欠缺、不足以说明问题, 如果增加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 就会更能说明问题, 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原理事实。又比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 给固体加热操作, 采用给硫酸铜晶体加热, 学生不但练习了给固体加热操作, 还观察到有其他现象发生;过滤、蒸发操作可直接把粗盐提纯实验移到这节课来做;物质称量操作, 采用让学生放开, 自己选择称量对象的方法。这些做法都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探究实验的教学, 教师要多设计实验, 为学生提供多动手实验和发展创新思维的机会,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 要放开手脚, 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 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 应认真审查, 只要没有意外情况 (不安全因素等) 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 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培养勇于探索, 勇于实践的精神。

2.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教师通过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安全问题和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等等, 使学生深切地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巩固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教材中学生实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如按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走只是重复性验证所学内容, 教师在授课时已经讲得非常透彻, 学生再进行实验兴趣已不是很浓, 因为二氧化碳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气体, 因此在进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 使分组实验发挥它的更大作用。因此, 可做如下改变:在实验前两天要求学生回家找鸡蛋壳、水垢、普通石头和食品袋中的干燥剂, 又给学生准备好盛过石灰水的试剂瓶 (上留有大量的白膜) 。在实验课上, 学生除完成教材内容外又补做了: (1) 证明鸡蛋壳、水垢里有CaCO3; (2) 证明普通石头中是否有CaCO3; (3) 怎样证明干燥剂的主要成分; (4) 怎样区分生石灰与石灰石; (5) 如何除试剂瓶上的白膜等一系列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实验。

3. 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 激发兴趣,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主体活动, 引导学生参与获取或主动获取知识, 并把学生的活动引向设计性、探索性的方向发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勤于动手、动脑、乐于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 并通过交流和合作,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努力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

创造思维是在提出问题中表现出来的, 因此营造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便成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 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所以说,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源泉, 是萌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案, 巧设疑问, 以趣激疑, 以问设疑, 以疑导思。例如在讲到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性质时, 首先引导学生用实验加以探究:用Cu SO4溶液、Zn SO4溶液、Ag NO3溶液、Cu、Fe, 探究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 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 总结出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规律, 并进而发问:“如将金属钠放入Cu SO4溶液中呢?”学生在铁和Cu SO4溶液等反应的思维定势下, 很容易得出生成Na2SO4和Cu的结论, 此时教师再演示Na和Cu SO4溶液的实验, 却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现象, 从而得出K、Ca、Na除外的结论。利用学生感受后的兴奋状态, 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 挖掘学生大脑潜在的能量, 使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便于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上一篇:烟草病毒病防治技术下一篇:多模态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