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的序列化

2024-09-30

初中作文教学的序列化(共8篇)

初中作文教学的序列化 篇1

摘要:目前,中学生学习语文最大的难关莫过于分数比重最大的作文了。而提高作文成绩绝非一朝一夕,这其中需要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使很多师生很苦恼。但是,面对问题不应去回避,而应该迎难而上。因此,本文从教学序列的角度初步讨论了初中作文的教学环节,并结合实际应用的案例,采用五段式作文结构法;环境描写或三句话构成排比,一句话点明中心的开头法;句式仿写;课外阅读;反复改写病文;教师写范文等方法,论证了这一作文序列教学的可靠性、实用性、创新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序列教学,改写与仿写,修改问题作文

“你是怎么教学生写作文呀?有没有可以速成的快捷途径啊?”我只能苦笑。时代的烙印,也深深地打在了教育的身上。科技的进步,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快,成为人们的追求之一,即使在教育上也不例外。可是,我真的找不到便捷之路, 也打不开方便之门。

我的作文教学,也许是走了一条最笨、最艰苦的路。

选择了作文教学,就是选择了艰苦。因为有教材,有参考书,所以教学生词语,练习背诵诗歌,文言文,海量做现代文阅读题,是最省力,最见效果的教学途径。既容易备课,又轻松应付检查,还可以让看课的人、学习的人感觉课堂热闹,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有容量、有质量。可是,真的有质量吗?如果初中三年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这些基础的教学,比例最重的作文怎么办?只是安排学生写作文,不系统指导,没有有效批改,这样的教,与不教又有什么区别?然而教学生写作文,又没有教材,没有上课的模式,甚至没有可以借鉴的案例,无从下手的痛苦,也是很少有人愿意碰触的。而我就选择了这条路。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引导学生真正的掌握一种写作技巧。我的作文教学首先从教材入手。所有的语文教材,就是我的作文教材。初中六册语文教材,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是可以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运用,结构的安排的。从写作的角度看,它们都是名篇佳作,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舍此之外,无异于捧着金饭碗乞讨。

比如我在教学生如何写出整齐优美的句子,使用的就是 《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中有大量工整的比喻句和排比句, 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句式的整齐之美。整齐中节奏又有变化, 句式即整齐又灵活多变。是学生学习句式活用的很好范例。 八年级的学生在记叙文的结构上比较清楚明确,但是语言表达上大都平铺直叙,描写方式单一,直白无美感,句式更是死板不灵动。针对以上问题,我安排学生在欣赏美文的基础上, 运用排比进行改写和仿写。将一段句式散乱少气势的文字改写成句式工整的文字。通过学生板书,小组讨论、展示优秀片段,师生共同修改等活动,让学生真正创作出整齐的、文从字顺的、有文采的文字。使学生在句式的灵活多变中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有人问我“:郦道元的《三峡》,也可以用来教学生写作文吗?”我说:“当然可以。”且不说结构的安排,层次的设计,都是我们的好范例,单是魏晋散文的四、六骈句的句式整齐又灵活多变之美,就值得我们教给学生加以运用。

同时,我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看电影动漫, 读优秀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几乎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变成作文教学的教材了。这些被我们忽视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运用,结构的设计,主题的提取。课余时间,经常有学生跟我讨论读书心得,看着他们一张张醉心于阅读而神采奕奕的小脸,我内心就涌动起巨大的成就感,这就是学生们智慧的火花在燃烧啊!在我看来,有生活处,就有作文教材。如果心系作文教学,教材就取之不尽。哪怕是新闻语言的简洁之美,也可以医治学生作文语言啰嗦、冗杂的缺点。还有什么不可以用在作文教学中的呢?

接下来,我就琢磨琢怎么教学生写作文了。懒惰一点,可以安排学生写,批改之后告诉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自己注意、自己改。但是这样的作文教学是没有太大效果的。等于告诉士兵上战场,却不给士兵武器一样。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要把我们对学生的期望,转化成具体可用的技能,教给学生,使他们经过学习、实践之后,可以运用,以解决问题。甚至,我们只是给了武器,却没有教会学生运用,都是无法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的。没有经验的时候,我是看见哪里存在问题,就在哪里解决。教选材,教描写,教结构设计,教语言运用……慢慢地,我总结规律,从无序走向有序,把作文教学的大框架确定在写什么、怎么写,以及文章的主题三个方面,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一上学期着重解决学生作文不会选材和作文结构不清这两个问题。在这里我做了硬性规定:那些老旧、无新意、 假大空的材料一定要坚决杜绝,尽量写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的事情,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比如下雨天妈妈给我送雨伞;半夜生病了爸爸妈妈背我上医院;钓鱼爬山下棋;清洁工人无私奉献等,都是被人反复运用,完全没有嚼头的写作材料,一定要避免。初一的学生, 很多还停留在小学的三段式作文上。作文结构不清,叙事简单散乱。我要求学生使用五段式作文结构,即开头、起因、经过、结局、结尾。甚至在最初的作文要求中,每一段写多少个字都有明确要求。这样反复练习几次后,学生的作文立刻就有了本质上的改变,再也不是那种结构松散、杂乱无章的文字堆积了,初步有了中学作文的雏形。下学期的任务是在上学期基础上进行丰富。开头要求运用环境描写或三句话构成排比,一句话点明中心的方式,并利用语文练习题中句式仿写的类型题来教学生写出整齐、优美、有内涵的排比句。

我对好友说:压力太大了!朋友无奈地说:彼此彼此。我对老师说:压力太大了!老师关切地说:我理解你。我对母亲说:压力太大了!母亲笑笑说:好好想一想,为什么感觉压力这么大。我是该好好想一想了……

是他告诉我要坚持梦想,是他告诉我要不畏失败,是他要告诉我要爱惜自己。那种情感,能叫人跨越生或死;那种欢乐,能抚慰折翼的天使;那种声音,不可抗拒让人难忘。

夜,静悄悄的。只有桌子上的闹钟还在滴滴答答地响着。我坐在窗前,透过窗户,凝视着满天闪烁的星星,陷入了对未来的遐想……

夜幕降临了,一阵微风吹过田野,撩动千万野草;一轮弯月挂于空中,照亮远方的路;一颗流星坠于银河,朦胧了一个世界。接着,一切又消失了……

这些都是经过反复训练后,学生写出的优秀的文章开头。

比较顽固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叙事像流水账,平铺直叙太多。这里就需要反复强调要用描写来取代传统的对事件的叙述。用国产动画《螳螂捕蝉》教学生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用音乐MV《江南》教学生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篇章设计。用德国律师作家费迪南德的小说《罪行》来教学生如何进行详略安排。

我的具体做法是,每节作文课挑出学生写的不好的作文片段,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大家集思广益,寻找问题在哪里, 然后各自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修改。小组研究后推选几篇修改成型的,全班展示,讨论成功和失败之处。再进行修改,如此反复几次,学生都有长足的进步。

怎么教,并不难。

难的,是修改。作文教学付出最多的大概还是在批改上。 批改的工作量之大,使人望而生畏,如果学生的写作水平没有明显提高,批改,就变成一种折磨了。简单的批改,敷衍了学生,减轻了工作的劳累度,也就收不到效果了。我是把批和改分开来进行。批作文的时候,只关注材料的选择是否典型、 恰当;语言表达是否简洁、精美;文章的布局是否合理;表现的手段是否丰富;中心、主题是否突出。每次批作文,只是为了给学生指出他们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单依靠作文指导课的讲解,更多是依靠修改。挑选问题典型的学生作文,按照自己对作文的要求做出修改,展示给学生, 让他们对比异同,寻找自身在写作中存在的缺陷,并看到教师的修改方法,从中获得写作的技巧。这,比课堂的讲解要更见效果。

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也会亲自动手写作,写一篇自己的作文给学生。短短的几百字示范,远胜于课堂四十分钟的繁琐讲解。修改难,写例文更难。

没有捷径可走,我的作文教学,就是这么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地从初一教到初三,从记叙文,教到抒情散文,再教到议论文的。看着学生能力的提高,看着他们笔下如花的文字,我感觉付出的艰苦是值得的。作文教学之路,就是艰苦之路,舍此之外,没有捷径。

初中作文教学的序列化 篇2

设计说明:七年级的学生写简单的写人记事记叙文,基本能够做到有条理地把事情叙述清楚,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挖掘出来。七年级下册(苏教版)设置人物通讯单元,为了配合单元设计的目标,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身边先进人物的言行,会写简单的人物通讯,表现先进人物的精神风貌。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特点。

2.学会写简单的人物通讯。

教学重难点:学会写简单的人物通讯。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同学们,刚才这段视频是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最美乡村教师徐德光的感人事迹,题目是“徐德光:马背上的校长”。这段视频内容叫做人物通讯,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研究怎样写人物通讯。

二、研讨范文,了解通讯

1.欣赏通讯范文,思考:写好一篇通讯要注意哪些方面?

2.学生阅读范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08年6月5日,他头缠五环发带,身穿祥云T恤,高擎火炬,一脸笑容。

2009年6月5日,他罹患淋巴癌,医治无效,终年48岁。

他,就是中国中央电视台优秀播音员,播音主持艺术家--罗京。

就这样,那个陪伴了观众25年的《新闻联播》主播,那个不苟言笑的面庞和明亮磁性的声音,成了无数人的记忆。来不及道别,在惊愕与惋惜声中,作别尘世……

偶然踏上播音路

1979年,当罗京还是北京酒仙桥二中高二理科班的学生时,他对未来的想法十分简单:只要今后能考大学有书念就挺好。可是,一个偶然的机遇改变了罗京的人生。

就在这一年的初夏,一位同学跑来找罗京一同去考北京广播学院。有趣的是招生老师相中了罗京清秀端庄的形象和清爽悦耳的嗓音,罗京的同学却落选了。由于罗京始终认为自己的真正较量是在为之准备了多年的全国理科高考上,因此在考试时没有任何负担,而这种轻松的心理状态反而使罗京顺利地考取了“广院”。

入学考试时罗京的专业分数刚刚60分,但到了毕业考试时他的专业分数已名列前茅,他的播音水平被视作播音班的“标尺”。他十分感谢自己身处一个学风良好的环境,更庆幸自己遇到了许多倾心栽培他的老师。在当时,中国播音最高领域是众所周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人们依然习惯于从“话匣子”里聆听政府的声音。因此罗京也萌发了一个梦想,他精心准备的毕业论文也是有关电视播音方面的。然而罗京的才华同时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的青睐,他又一次被命运之手引领着跨进了一个正在起飞的新兴领域,开始了他的电视新闻播音生涯。

并不严肃的生活

在《新闻联播》中罗京表现得都是一如既往地庄重、严肃,“不笑”是观众们给他贴上的标签,罗京因此有了“冷面小生”的称号。熟人们常替他叫屈:罗京实在不是冷冰冰的人,他平常随和得很,不但会笑、而且经常笑,有时候还会主动给人讲段笑话,讲完,自己先乐上半天。

一次,在路上观众认出罗京,劈头就问:“罗京,你能不能笑一笑?”罗京笑了笑,然后解释:“是摄像机,是《新闻联播》不让我笑。”

在荧屏外,罗京喜欢穿舒适的牛仔裤和夹克衫。不上班的时候,他就开着自己的座驾出门去锻炼身体。他一直是好动的人,尤其钟情于足球,是“中国明星足球队”主力球员之一,被球迷戏称为“冷面杀手”。他经常随队训练和比赛,其中有不少是公益赛事,2008年初还获得过“‘红河大力神杯’足球先生”称号。就在去世前两个月,他开车回央视办事,遇见韩乔生,还请他“千万留好球衣,等我归队”。

京剧是罗京的又一大爱好。他经常在央视各种晚会上表演折子戏,《空城计》和《甘露寺》是拿手的剧目。有一次,他还与京剧名家于魁智同台演出《三家店》,一曲唱罢,于魁智称赞罗京“韵味流畅”。

除了唱戏,罗京还爱唱流行歌曲。早在2006年,罗京就曾在央视《欢乐中国行》暑期特别节目里演唱过一曲《懂你》。去年1月20日晚,还是在《欢乐中国行》里,西装革履,一副“新闻联播”装束的罗京拿起话筒,出人意料地唱了一曲周杰伦、费玉清原唱的热门歌曲《千里之外》。他分饰两角,还将周杰伦的一部分唱词改成了京剧唱腔。观众惊叹:这哪里是不苟言笑、正襟危坐的罗京嘛!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更大范围的轰动,电击和下载数一度超过了原版。后来,费玉清看到这段视频,说罗京“颇有专业水准”,还为他配了一段和声。

去过他家的人都说,罗京的家就是一座微缩的世博展览馆:北欧极简风格的沙发、洛可可风格的躺椅、巴洛克式的着装镜……这些都是罗京利用去世界各地出差的机会购置的。一旦看到中意的物件,他就用数码相机拍下照片,打电话与妻子刘继红,一致认可后立刻出手,然后托运回国。白岩松对罗京家里的陈设颇为感叹,他说:“美丽的家不是一夜间建成的。”

最为稳定的声音

1983年,罗京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同年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担任《新闻联播》播音员。在长期的工作中,他形成了沉稳、大方、庄重的播音风格,深受全国电视观众的喜爱。

在20多年的《新闻联播》播音生涯中,罗京几乎经历了这段时间里所有的重大新闻播报。中央电视台前台长杨伟光称赞罗京是以为“能够让人放心”的播音员。1997年2月,邓小平逝世当天,央视接到上级“播出消息”的指令后,上万字的《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才传到台里。基本上没有做任何准备,罗京就坐上了主播台。结果,第一次播出就没有丝毫差错。

正因为业务能力突出,罗京被委以重任:先当上了播音组副组长,后被提拔为中央电视台新闻编辑部副科长,同时,他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十佳播音员、主持人,并享受央视特殊津贴。曾获国家语委、全国语音文学工作先进工作者,人事部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与赵忠祥、宋世雄并称“播音三巨头”。在逝世前,他担任着央视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务,拥有行内最高的职称--“播音指导”。

每天晚上7点之后的半个小时的《新闻联播》节目容不得一点闪失过错,这个节目是举国瞩目的焦点,“罗京们”必须做到“一心多用”:眼睛紧盯提词器,嘴里播送新闻,双手要根据播音的语速推送稿件,耳朵要听取导播的播出指令,与此同时,还要假想观众的存在,让播音有“对象感”。一场直播下来,播音员往往疲惫不堪。因此在播音员、主持人这个圈子里,身患疾病者为数众多,心理重压是原因之一。

《新闻联播》承载的意义太多,以罗京等人为代表的播音风格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作新闻播音的范本,代表了“一个时代最为稳定的声音”。

别人播他的新闻

2008年7月罗京被确诊为淋巴癌,他对每位来医院看望的同志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希望能早点回台工作,回到心爱的主播台。”2008年8月31日,罗京最后一次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音;9月,罗京暂停工作入院接受治疗,他与病魔顽强斗争了10个月之后,2009年6月5日清晨7点05分,罗京病情恶化,致心脏衰竭医治无效,在北京307医院逝世,终年48岁。

当天,国内各大网站多以头条新闻呈现消息,有的还赶制了专题;央视午间发布重要新闻的《新闻30分》节目破天荒地为罗京发布了1分40秒的讣告。此前,“国丧”的讣告一般都是由罗京播报。这一天,他却成了别人播报的讣告的主角。

追悼会现场直播上名嘴大腕云集,成千上万名群众也自发前来,打出“罗京一路好走”等横幅。中央领导李长春发唁电,称赞其“德艺双馨”。前来吊唁的有:宋世雄、徐济成、濮存昕、赵忠祥、鲁健、高博、敬一丹、沈力、沙桐、白幡、管彤、董浩、于嘉、李咏、刘建宏、崔永元、张宏民、张泉灵、桑兰、毕福剑、蒋大为、陈铎、康辉、刘纯燕、杨健、白岩松、撒贝宁、郎永淳、马东、郎昆、贺红梅、董卿,周涛,朱军,王小丫,李瑞英,冯巩,李佳明,同时还有罗京的朋友,同学等。

罗京好友、《焦点访谈》制片人兼主持人翟树杰在得知噩耗的那个清晨,忍不住给罗京的手机发了一条短信:“深切怀念,一路走好。”他说,在通往天堂的路上,罗京会看到这条短信的。

斯人已逝,音容永存。罗京亲切质朴的播音形象,庄重大方的主持风格,将伴随整整25年的《新闻联播》,永远萦绕在几代中国观众的记忆中。

3.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4.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①人物通讯是一种常见的新闻体裁,它以宣传报道人物为主;②写出人物的真实经历;③写出人物的故事细节;④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⑤融进作者的感情。

三、联系生活,发现素材

1.思考:你的身边,有没有先进人物?请你把对他(她)了解说出来。

2.学生思考。

3.学生交流展示。

明确: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没有人物可写,或人物事迹不够典型;有典型人物,但是没有内容可写;所说人物的事迹不够细致;刻意编造,凭空想象。教者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①选材的范围可以是班级、学校、社区、父母单位及其它方面的先进人物,所写的事例必须是真实的,对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②人物故事要靠事实说话,切忌刻意编造“丰功伟绩”;

③人物的事迹应具体、可感,靠细节取胜,切忌概括性地抽象叙事,内容空洞。

四、实战演练

1.文题展示:请采访你身边的一个先进人物,写一篇人物通讯,不少于800字。

2.学生自拟题目,拟写提纲。

3.学生相互交流,修改提纲。

雷真民

初中作文教学的序列化 篇3

关键词:初中作文;序列化;阶梯式;专题化;实验

一、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实验初探

在我们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一直使用的教科书版本为人教版。教科书的选择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会影响教师的讲课内容,同时也会影响教师的授课方法和顺序。多年来,人教版教材因其合理的内容编排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从整体的语文学习角度看来,人教版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安排密集合理,加上适度的练习安排,对学生全面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从作文学习角度来看,教师也应适当依据教材的编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1.单元读写落实探究

众所周知,单词和语句是语言的基础。人教版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充分融合了单词和语句的知识要点,并且设置了适当的课后练习。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进行写作授课要忠于教材的序列化,将每一单元的读写落实,使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熟练运用语言各种表达方式,熟悉各项修辞及表现手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基本修养,方可开展更有效的写作教学。

2.基本叙事能力培养探究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教育工作者应适当地给学生增加学习的难度,写作能力的培养最初应具备叙述事实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记录生活中的事由或者发表简单的感悟。在叙事中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叙事能力和叙事逻辑,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有质的

提升。

3.丰富表达技法探究

在学生对写作有所了解后,即有一定写作记叙文的能力后,教育工作者可适当引导学生使用更高级的表达技法。例如,“妈妈笑得很开心”此类的初级表达可适当升级为“妈妈的脸上像是开了花一般,满眼笑意”。这个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悉心提点,耐心纠正。提升表达技法的过程与培养读写能力一样,是积累性的工作。

二、初中作文教学阶梯式探究

作文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应当循序渐进才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应采用阶梯式的教育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具备更高的写作水平。

1.仿写探究

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之前,通过仿写获得写作的技巧和内容的积累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应当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优秀文章的习惯和能力,安排仿写训练。优秀的文章在语言和结构上都十分的优美,让学生学会欣赏优秀文章,适当仿写优秀文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十分必要而且有效。

2.素材积累探究

初中学生的知识面较为小,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积累优良素材的能力。例如,多读优秀的课外读物,分析教材内的优秀文章及事例等。学生养成及时积累素材的能力并且熟练运用,将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巨大的良性影响,也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

3.思维发散探究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仿写能力,积累一定的素材,通过不断地写作练习,学生具备了熟练的写作技巧。这个时候教师不宜再沿用之前的教育方法,应适当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文章是思想的载体,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发掘学生的能力,并且使每个学生展现自己的特点。优秀的文章承载着优秀的思想,体现非凡的对人对事的思考。教师可以定期依据不同的话题举办班级的讨论会。例如,以“太阳”为例,鼓励学生口头表达出对太阳的认识,在物理层面、人文层面展开多样深刻的讨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形成自己对事对物的独特看法,写出优美独特的文章。

三、初中作文教学专题化探究

写作是一门综合性语言活动,文章也是文字语言的集合体。文章的组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不同的部分。例如,从文体角度,文章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诗歌等等;从文章的功能角度,文章也有通知、失物招领、说明等多样的应用;从微观看来,一篇文章也可以分为语言运用、结构编排、思想升华等几个维度。这些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完成成功的探索。

1.文体训练探究

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对文体的认识。人教版语文课本在这一点上十分优秀,在课本的编排过程中,编写者十分重视各种文体的均匀分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吸取更多的文体,也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全面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文体教学,讲解各种问题的特点,使学生在欣赏各种文体的优秀之处时,锻炼自身的文章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在备课时、在讲授文章时,从问题角度单独做一个剖析。长久以来不断积累,不但更加透彻地学习了文章,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文体知识。

2.专题集中式训练探究

众所周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依据科学的教材编写方法,在教材的编排中更加强调教材的整体性和单元间的连续性与互动性,以全面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然而从写作专项训练角度来看,教材无法按照语言训练、结构训练、整体性训练进行分门别类的清晰编排。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在忠实于整体教学的前提下适当地将每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提炼。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画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注重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

3.写作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优秀的教学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并且不断修改,从而使之更加适合学生,更具教学效果。在制定写作专题训练的同时,教师应当注重将所讲学习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培养学生爱写、乐于写的习惯。例如,如果当日课堂上讲授了使用排比的句型,那么在课堂中可以适当地进行口头的实践,如,鼓励学生即兴就某一主题造排比句,或者在课堂上进行排比句接龙,以及时有效的训练,扎实学生对某一写作技法的练习。

除了课堂训练,教师可以适当地将训练延伸到课堂外去,为学生布置灵活有趣的“体验式”家庭作业。例如,可以通过鼓励家长与孩子相处24小时,让学生完成“我与爸爸/妈妈的一天”的写作训练。或者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及阅读书籍,开展小组讨论活动,之后将学生讨论的内容编写成文章,并且互相传阅。好的文章在于传达,在多样的训练中,学生的各项知识和技法才能更好地发挥载体作用,传达学生的思想。

初中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而写作在语文学习中可谓语文修养的综合体现。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且有效的指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应该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上的需要,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写作学习。汉语语言博大精深,语言作为一门优雅的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写作,不仅是阶段教育的要求,对于学生日后的自我提升打下更好的基础。希望能给予更多的学生帮助,使他们在写作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李开明.初中语文故事型作文教学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2.

初中作文教学的序列化 篇4

如何改变初中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现状,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资料学习对比, 我发现在新课程背景下, 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十分活跃, 有许多理论工作者和一线人员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实践, 这些研究梳理了作文教学中的“无效”现象, 我们借鉴了专家学者们的有效教育理论并进行实践印证, 在作文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上, 我们语文备课组确定了“对作文教学高效性的研究”这个课题。

一、活用教材, 让教材成为学生作文训练的基石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这段话影响了我十多年的从教生涯, 我因过分注重教材的人文性而忽视了教材实践性的特点。我仔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 日积月累,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段话, 如醍醐灌顶, 让我知道了语文课不仅要重文本, 更要重视实践。

我们张家口地区一直以来使用的都是人教版教材, 选入课本的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 无论是内容、主题还是写法, 都对学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例如, 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一课的时候, 我把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制定成: “分析春花图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在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分析作者如何写景, 学生探究的出写景方法: 1. 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绘; 2. 安排好写作的顺序 ( 从高到低、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等) ; 3. 运用形象比喻, 如“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4. 动静结合, 如“蜜蜂嗡嗡的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5. 运用想象联想, 如“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6. 运用多种感官表达感受, 如“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是视觉感官, “蜜蜂嗡嗡的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是听觉感官, “花里带着甜味儿”是味觉感官。在探究出写景方法之后, 让学生来写写家乡的四季景观, 学生的写作非常成功。这是把教材当成很好的写作范例, 在作文教学上才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序列训练, 让学生一点一点成为写作的巨人

《语文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细致划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让我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分学段、 分目标完成的原因。于是我上网查阅资料, 确定了“作文教学序列化”这个课题研究的关键词。“序列化”是指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 以阅读教材为典范, 让阅读与写作贯穿起来, 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有坡度地进行写作训练。 既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 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生会更容易获得学语文、写作文的成就感。

纵观七至九年级的教科书, 写作都安排在每一单元末尾的阅读教学之后。如果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联系起来, 使之序列化,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就可以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有坡度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语文教育家洪宗礼认为: “写作教学要有序、善引、求活, 作文教学应该循‘序’渐进。”于是我们备课组老师们经过激烈讨论, 制定出了我们的序列目标: 七年级: 确立中心, 安排好结构, 文通字顺的表达; 八年级: 围绕中心, 多角度选材, 安排好详略并能细致描绘; 九年级: 正确而鲜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有一定的文采, 会写叙议结合的文章。

围绕这样的序列, 我们在七年级做了粗浅的尝试, 我们把“确立中心, 安排好结构, 文通字顺的表达”这个目标分成中心、结构、表达三个方面作为我们一个学期的训练任务, 以教材的课文为范本, 以课外阅读训练为手段, 以摘抄名家名篇名段为素材, 巧妙地进行作文指导, 注重三个方面的相辅相成, 学生的作文水平明显有了提高。这样的序列也为我们的教学理顺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作文教学不在是盲人摸象, 而是柳暗花明。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进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 ‘活用教材, 序列训练’促成高效作文教学的研究”, 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而又科学的写作指导模式, 有助于解决目前作文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 力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素质,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写作基础, 同时又能把老师们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序列化探讨 篇5

关键词:记叙文 序列化 写作教学

序列一:赏析范文,构建知识框架

对于刚由小学进入初中校园的七年级学生而言,写作学习方面最需要的是一个榜样。教师通过展示并分析几篇贴近他们年龄和学业水准的典范的初中学生记叙文习作,可以帮助学生直接感受初中记叙文写作的整体性要求。笔者会首先展示并分析一篇优秀学生习作,这篇习作要综合性地包括了初中记叙文的主要组成因素,能够帮助学生形象地构建初中记叙文写作的基本知识框架。

学生通过对习作的认真品读,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梳理出初中记叙文的基本因素:

记叙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人物描写: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细节,语言描写立体融合;

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发展故事情节,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一气呵成;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艺术手法:开门见山,以小见大,化抽象为形象,想象,悬念,铺垫,呼应,衬托,过渡等手法水乳交融;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基本到位。

通过对习作的认真与反复赏析,学生熟读其文辞,理解其手法,领会其含义。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起初中记叙文的基本知识体系。

序列二:梳理模式,结构记叙文提纲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有一个心理误区,认为文无定法,写作是作者个人精神情感的构建过程,具备丰富多样性。其实我们忽略了以下的实际需要:对于站在作文门槛前尚未入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必须要有一个成熟的写作体系示范与借鉴。面对精彩纷呈的写作大世界,他们需要一个基本模式支撑以便跨入写作的门槛。所以,基于多年的思考积累,笔者整理了自己的一个初中记叙文写作模式,为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梳理了一个大致的提纲,为未来更丰富多彩的写作创造性活动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第二段:环境描写,搭设舞台。

第三段:外貌描写,主角亮相。

第四段:想象情节,故设曲折。

第五段:议论抒情,卒章显志。

序列三:专项训练,逐个突破写作瓶颈

专项训练是高考和中考复习阶段常用的强化提高应试能力的有效手段。作文是综合性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但是,如果因为这种综合性就胡子眉毛一起抓的话,反而事倍功半。相反,如果集中学时专项突破,往往能真正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取得成效。

记叙文以人物为核心,外貌描写是最直观的记叙文训练的起步。所以笔者很注重“人物外貌描写”这个专题的讲授与训练。

1.外貌描写必须凸显人物独有的特色,呈现鲜明的人物个性。戴着千篇一律的面具,人物就失去了灵魂。

2.外貌描写不能面面俱到地照相。必须抓住2~3方面有重点地刻画。

3.外貌描写尽量与主题和情节环境吻合

4.外貌描写用贴切的比喻和巧妙的夸张,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序列四:仿写课文,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

仿写课文,也是引领学生迈入写作门槛的有效方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语文版课文《忆读书》《风筝》等篇目都是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的典范性记叙文。教师在分析这些篇章的时候,可以从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角度引导学生汲取课文写作方面的精华。然后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艺术手法及行文思路进行模拟训练。

比如鲁迅先生的《风筝》,内容可仿,它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这种以小见大的记叙文写法特别适合学生从小角度观察大生活。

序列五:文学独创,模式与个性取长补短

教是为了不教。当儿童在父母手臂的搀扶完成了从爬到走的飞跃,就要放手让他们尽情地奔跑跳跃甚至舞蹈了;同理,当学生在作文模式的引领下完成了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就要让他们酣畅淋漓地展现自我的风采了。到了八年级下期,随着学生向青春过渡,是时候引导他们开始运用自己心灵中储藏的智慧,喷薄他们的精神与个性的火花了。由循规蹈矩的记叙文模式开始,文学性独创可以掀起初中作文教学新高潮。

初中作文教学的序列化 篇6

一、序列构建的特点

1.科学性

以写作学基本原理为指导, 以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议论文写作要求为依据, 其内容、目标、训练层次遵循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与学生年龄、心理及思维发展规律相吻合,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努力做到“立人”、“立言”相统一, 具有科学性。

2.渐进性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与学生写作能力螺旋型提升的实际相符合, 从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到运用, 从片段写作到成文训练, 由易至难,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议论文写作的知识与技能。

3.可操作性

以学生“乐学”为基点, 与学生的课文学习、课后研究与练习、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外阅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个阶段的每次训练和活动都是学生必做的、能做的、乐做的, 可应用于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 具有可操作性。

二、序列构建的过程

(一) 感性准备阶段

七年级学生年龄还小, 阅历也不丰富, 抽象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 对于议论文的写作往往感到高不可攀, 难以着笔;但另一方面, 他们的思维却十分活跃, 对周围发生的新鲜事物经常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 此阶段的训练重在打基础, 使学生能轻松自如地走进“议论”的殿堂:领会议论和记叙的区别并学会简单议论;做到发表观点或看法时有理有据, 条理清晰;为今后的议论文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笔者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四项活动:

1. 强化学生上课发表见解和观点时的条理和依据

从七年级第一堂语文课开始, 就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下列句式说话:“我认为……这从……可以看出来。”看似简单的规定, 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议论时有条理、讲依据。一个月训练下来, 学生在发表自己观点时已能从课本中找到相应的原句或提供相应的生活和历史事例。

2. 人人有一本《随录集》, 使学生养成“泛读、勤录、多背”的习惯

选择最具说服力的理论和事实论据来论证, 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要求学生人人有一本《随录集》, 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通过每周检查等强化措施, 使学生养成“泛读、勤录、多背”的习惯。“泛读”就是广泛地阅读, 既读有字之书———每天至少用20分钟阅读各种报刊杂志等课外书籍;也读无字之书———每天收看、收听新闻十五分钟, 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勤录”就是勤于抄录、整理所学内容, 做好信息的积累与储存工作。“多背”就是利用早自修等时间记名言警句、事实论据, 使大量信息存于脑、储于心。这样, 学生需要用时, 信手拈来, 毫不费神。以我所带的几届学生为样本分析, 凡是到九年级时, 能拿出一本厚厚的《随录集》的学生, 他的议论文写作水平肯定不低。

3. 开展给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写一份建议书活动

经过一个时段的融合, 学生对班级情况、教师上课风格等已相当熟悉。我要求学生针对班级工作或语文教学写一份建议书, 既要陈述建议又要说明理由。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学习生活进行“议论”, 破除学生“议论文”难写的心理障碍。

4. 写一份小组讨论发言稿

在七年级上册《追寻人类起源》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我让学生以“神创论可以休矣”、“外星人说之我见”为题准备小组讨论的发言稿。探究人类起源是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 也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研究性学习题目。他们的积极性很高, 人人都想争取机会说说自己的看法, 个个力求发言能使大家信服。这样, 尽管此时学生并没意识到这是在训练他们的议论能力, 但实际上他们已经在学习如何议论了。小组讨论是学生以后常用的学习方法, 会写小组讨论发言稿是初中生必备的写作技能。

(二) 片段训练阶段

八年级时, 学生已处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重要时期———形式运算时期 (11岁到15岁) 的后阶段, 这个时期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快速发展。因此, 我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评议性片段写作训练。具体途径有:结合人教版教材课后练习和综合性学习活动, 有计划地进行评议性片段写作训练 (见表一) ;开展每堂课前五分钟讲演活动, 结合当周社会、学校、班级的热点话题或利用讽刺性漫画进行评议性片段口语训练。如2011年4月12日当周上海发生“染色馒头”事件, 我让学生就食品安全发表看法;要求并指导学生对自己在《随录集》摘记的句子、片段进行点评, 尝试写一些评议性的心得文字。

针对人教版教材议论文不典型、出现较迟、对学生议论文写作指导作用不强的实际 (两个单元均出现在九年级上册, 且以书信、演讲词为主) , 以及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教材编写的建议:“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 我在八下、九上各选了四篇文质兼美的、典范的、短小的议论文进“教材”。这些议论文起到了书法练习时“描红字”的作用, 我称它们为“描红文”。通过对它们的揣摩, 一方面丰富学生的思想, 另一方面使学生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结构、常用的四种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见表二) 。指导学生在进行评议性片段写作时, 能借鉴运用。对教材中原议论性文章, 则作为自读课文处理。

(三) 成文训练阶段

经过两年的积累和铺垫, 此时让学生进行议论文成篇训练可谓水到渠成。但初中阶段, 只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议论文, 为高中的议论文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一阶段, 对学生议论文写作所需的辩证思维、批判思维、求同求异思维始终保持着较低的要求。因此, 在九年级上学期, 除继续进行评议性片段训练之外, 我要求学生会写“时事短评”、“美文一得”、“小组讨论发言稿”、“讲演稿”四种常见常用的短小的议论文样式。“时事短评”是对生活中的见闻发表议论, 以一事一议为主;“美文一得”是学生阅读千字以内的美文后所发表的阅读感言, 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小组讨论发言稿”是对小组讨论的话题事先准备的议论性文稿, 到了九年级上学期, 教师可正式提出概念并明确各种写作要求, 使学生能熟练运用;“讲演稿”是针对某一话题发表讲演而写的议论性文稿 (见表三) 。实践证明, 学写这几种样式的议论文, 学生在七、八年级所学的各种议论知识及技能在综合运用中得到了巩固和进一步发展。此外, 由于这几类议论性文体篇幅都比较短小, 形式也比较灵活, 对提高学生写作语言的准确、简洁、鲜明、生动大有裨益。

三、几点补充说明:

1.学生议论文写作训练须遵循巩固性原则, 即后一阶段写作能力训练要建立在前一阶段能力落实的基础上, 防止“返潮”。如学生能区分并把握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后, 才可开展论证方面的训练。

2.议论文写作教学并不是初中写作教学的主要任务, 与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写人、叙事、状物、写景等记叙性文体相比, 它应当是处于从属地位。但对于它的学习与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这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并在教学中进行合适的处理。

3.本文更多是从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实践出发来梳理其有效序列。随着议论文写作研究的深入和写作教学理论的新发展, 这个序列也需要不断完善。换句话说, 它并没有被封闭, 教师可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 适当地做一些增减和补充。实际上, 议论文写作教学有效序列构建的研究和实践应该成为各地可开发的一门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初中作文教学的序列化 篇7

初中新课程教材对作文的内容编排较以往有了重大的改进, 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但美中不足的是, 作文编排主题化、模块化明显, 这就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挑战, 怎样有针对性地指导?怎样循序渐进地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怎样进行有效的评价?这些问题都暴露出传统作文教学的弱点。鉴于此, 我们提出作文的序列化训练, 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单纯向深刻的训练层次, 不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从教学实践可知, 初中作文的序列化训练有以下主要实践意义:

一、作文的训练目标更加明确

作文是个整体性的系统目标, 这个目标是由一个个子系统的目标构成的, 同时, 训练的过程也要由一个个的小目标逐步来实现大目标。这两个方面都涉及要把整体性的目标化为具体的项目。比如, 作文的文体类型有记叙、说明、议论等, 从小的层次的能力类型看又表现在内容、主题、感情、结构、语言等几个项目上。还有主题选择、结构安排、语言表达等方面。总之, 作文能力表现在很多方面, 但在平时的训练计划上很少针对某个项目进行专门练习, 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只是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缺少针对性训练, 无法有效地达到预定的目标。所以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要求细化目标, 不必每次都进行完整的大作文训练, 可以适当地化整为零, 分散、细化训练项目, 积少成多, 对这些小项目, 养成良好的序列练习习惯, 然后各个击破, 最终就能取得整体上的成功, 可以在作文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二、作文的训练内容更加全面

传统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训练重点不突出的问题, 这就势必导致学生的练习方向感不明确, 容易跑题偏题, 指导作文训练的时候也容易迷失重点, 避重就轻, 导致作文训练的思考、指导、练习、评价等整个训练系统不明确, 与新课标作文训练的指导精神相违背。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教学理念,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要建构以“思考与积累、指导与训练、评价与提升”三个环节贯穿每学期 (共六个学段) 的序列化训练体系。序列化训练为作文的科学有序指导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比如以人物描写为主题的作文教学, 传统的训练方法可能是单列的模块状的, 上一节训练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人物的外貌特征描写, 紧接着下一节训练课是以心理特征等描写为主要目的, 这样的训练取得的效果也是点状、块状的, 不成系统的。因为对人物的描写是一个有机系统, 那么训练的时候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 要做到系统化、序列化。从作文训练的序列化要求来看, 对人物外貌特点、心理特征等的描写训练要遵循“表里如一”的要求, 要有机地互相衔接, 而不是单纯地对某一个方面进行训练, 然后加以拼接, 这样势必造成断层, 不能做到全面、深刻。序列化的作文训练则可以让学生达到更为全面的作文思维。

三、作文的训练重点更加突出

作文训练重点的凸显也是作文序列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众所周知, 当作文训练分解为一个个的格, 在教学中就会产生一个明显的问题, 就是不同的格学生达成的难度是不一样的, 作文训练只有从低级的格向高级的格有序进行, 循序渐进地训练, 才能提高练习效果。所以, 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也曾就作文科学教学的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作文教学科学化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有一个科学的训练的序, 使整个作文教学有序可循, 循序而渐进。” (《作文能力训练三部曲》) 所以说, 作文序列化训练的关键在于每一个重点 (格) 的顺序上, 而有序的训练则让作文每一次的练习重点更加突出。比如, 作文主题方面能力培养一直是作文训练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它比较抽象, 而且主题又多样, 使得学生难以理解。要突破它首先就要先讲解清楚主题的集中性这一问题, 让学生掌握一篇文章只表达一个主题的能力, 万变不离其宗, 不管形式、内容如何, 它都是为表达主题而服务的。在此基础上, 再逐步训练主题的各种特点, 如主题的层次性、突出性, 最后再一步步训练作文主题的新颖性等。作文训练的重点和有序也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只要一点点按照序列化的要求进行作文练习, 循序渐进, 才能逐步达到更高的要求。

浅谈农村初中作文训练的序列性 篇8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农村初中。由于受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办学水平、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的语文教学一直比较薄弱,尤其是作文教学,多少年来一直徘徊不前。

一、现状分析

1对作文教学的轻视

现在的课程设置,没有安排专门的作文课。学校领导检查作文批改也只看是否够数量,是否精批细改满纸红,并不去理会其训练内容。教师视课文教学为重中之重,对作文教学则常常把它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甚至把本该属于作文教学的时间也用于课文教学。这种对作文的忽视直接导致学生对写作的不够重视,每次听见教师布置作文就如临大敌,以至于拼凑、抄作文。甚至不交作文。

2学生生活范围的狭窄

素质教育虽在全国推开,考试制度也正在改革,但成绩仍是一根有力的指挥棒,“分数”仍是教师、学生至高无上的东西。学生的压力并没有减轻多少,每天都是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之间奔波,无暇顾及学习之外的事情,不用说看新闻、关注社会问题。就连路边发生的事也懒得去看、去想,变得麻木不仁。本来写作就源自于生活,像他们这种生活状态又怎么会有写作的题材呢?所以学生一到写作时就只好照搬作文选的陈年旧事,这样的作文又怎么会有真情实感呢?

3写作的随意性

(1)内容的随意。没有系统的作文训练计划,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目标、训练手法、训练步骤等,初中三年各年级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明了。多少年来。农村初中缺少一本系统、实用的作文教学教科书,写作文时,随意地从练习册、报纸、作文选中找一个题目,照本宣科,典型的“拿来主义”。初一初二的语文教师拿初三中考的作文题来训练,初一的学生有的还不知道“话题”的意思,这样的训练能有多大的收获呢?

(2)时间的随意。写作文,有时一个月写一次,有时一星期写一次,典型的“无计划性”。

4批改和讲评的无针对性

毋庸置疑,全批全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批改方式,但现存问题是:批语笼统,针对性不强,学生看后不知道红红的批语具体指什么。只关心的是作文的分数。“内容具体,描写恰当,但中心不够突出”,像这样的批语学生能看出什么呢?辛辛苦苦的一次作文训练,学生能有多少收获呢?

作文讲评既要讲出存在问题,又要讲明改正方法,写法的指导尤为重要。不少语文教师上讲评课两手空空,凭自己看作文的印象随意地说说,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一节课无重点,随意性太大,针对性太少。

二、作文序列性训练措施

1作文序列性训练原则

以建构循序渐进的作文教学序列为重点,制定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目标序列,使之具体化、系统化、高效化。结合课标和教材,在作文教学中建构以“积累、序列性训练、指导”三个环节贯穿每学期(共六个学期)的教学序列,着重探讨教师如何教、教什么、按什么序列教;学生如何练、练什么、按什么序列练;如何评价学生的写作,寻找“教、练、评”的最佳切入点,以形成一个系统的、目的性强的写作教学训练序列。

2作文序列性训练步骤

教师每次作文训练必须针对训练目标,精心备课。认真设计训练的步骤,使之更趋于完善。其常有的步骤有:

(1)明确作文训练目的。每次上作文课,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训练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有数。

(2)讲授该专题的知识要点。教师必须明确每一个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写作技巧,学生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范文示范。知识点毕竟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只有结合具体的范文讲解,才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学生天性善于模仿,教师做好示范,要和学生同步写作,写好下水作文,在自己写的过程中体会写作的得与失,这样指导学生才会有针对性。

(4)专题训练。任何没有实践的讲授,都还不能算真正掌握。作文训练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围绕专题有目标地训练,做好专题训练的总结与反馈,使学生真正掌握该类专题的写作思路和技巧。

(5)自评、互评。传统的作文教学注重精批细改,教师每晚挑灯夜战,像上足了弦的闹钟,马不停蹄,可学生一点也不领情。作文发下来后,常常只是看看分数、评语就塞进抽屉了之,教师的辛苦却没有换来该有的效果,这正是“作文一笔糊涂账,改不改一个样”。与其这样,不如让学生试做教师,亲自修改或帮助别人修改作文,既可让教师从批改作文的“苦狱”中解放,又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知作文之所以然,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改之前,应做好指导工作,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给出评分的标准,并规定修改的符号,明确修改的程序,至于评语,可让学生互相讨论再作定论。

(6)快速批阅。学生经过互批互改之后,对文章的格式、立意、结构、语言特色等都已基本清楚,但这还不够,教师还要再次检查批改效果,再次批阅,了解情况。教师批阅时主要是围绕训练的目标看学生的写作,看其批改是否达到要求,可以适当修改学生写作及批改上的不足。

(7)再评再练。教师在每次批阅后,针对那些还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不妨要求他们再次审阅自己的作文,再次批改,再次写作。这样可以确保其达到作文训练目标。当然教师对这类学生切莫粗暴处理,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易于接受,否则,会令其失去写作的信心,效果只会是南辕北辙。

3作文序列性训练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要想让学生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教师除了以上这些专题作文训练之外,还应在日常的教学当中融入作文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写作。

(1)在教学课文时让学生仿写、改写等。如学到《紫藤萝瀑布》,让学生仿写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修饰语句的方法。学了《春》一文,可让学生模仿课文多角度、多种修辞综合运用的手法也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景色。

(2)让学生展开想象扩写、续写、改写作文。如学《皇帝的新装》,可让学生续写皇帝回官后的情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学《我的叔叔于勒》,可让学生续写一段于勒与“我”父母再次会面的情景,以深化主题。

(3)在课文教学中进行口语训练。可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适当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可进行情景对话、戏剧表演等,通过口语训练可促进学生的动笔能力,达到“手口合一”的境界。

(4)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素材。学生生活阅历太浅,生活圈子过窄,这严重限制了其写作视野,写作时常常陷入无材料可选、无话可谈的局面。要打破这种局面,惟有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源于生活的道理。教育他们多观察生活,多加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看报刊杂志,关注新闻,关注社会热点,条件允许的话,尽量多安排些社会活动让学生参与,不断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平时教师还须要求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优美的文段,并写体会,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通过不断的积累,不断注入“活水”,写作时才会有材料。

4作文序列性训练与写作知识的有机结合

(1)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内容的训练而忽视作文知识的讲座,注重问题的指出而忽视解决的方法,导致学生知道自己作文的不足,却无从下手去改。因此,教师不仅要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不足,更要讲出改正的方法,结合训练内容把相关的写作知识讲给学生,把写作的技巧传授给学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每次作文讲评、专题知识讲座都要让学生把要点记下来,最好再附上自己的理解、感悟,以后经常翻翻看看,真正能从讲评中明白点什么,记住点什么,学会点什么。

上一篇:剧本创作的灵感下一篇:注浆防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