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创作的灵感

2024-09-30

剧本创作的灵感(精选7篇)

剧本创作的灵感 篇1

一切领域中的创新都需要灵感, 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创新更需要灵感, 文学需要, 音乐需要, 美术需要, 舞蹈需要, 而作为集文学艺术之大成的剧本创作更是离了灵感寸步难行。可以说, 没有灵感, 就没有剧本的创作。在科学技术领域, 一个灵感可以成就一项伟大的发明, 而在剧本创作中, 一个灵感远远不够, 它需要一连串的灵感才能构成一个剧本。即使最简单的小品也得两三个灵感凑成, 不然的话就会半途而废。当然有时为了完成任务即使没有灵感也得硬着头皮写下去, 不过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毫无生气, 像一具干尸, 成不了作品。可见灵感对于剧本创作有多么重要。

那么, 灵感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有人说它是一种创作冲动, 有人说它是一种创造能力, 有人说它是一种突然之间得到的启发, 有人说它是一种顿悟, 甚至还有人说它是神的启示, 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确定的, 它是人大脑思维中的一种现象。它是作者脑海中的灵光一现, 犹如一道闪电, 让人在无边的黑暗中看清了方向, 它带给作者无比的兴奋, 让人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但人们不知道它来自何方, 为何有时苦思冥想求之不得, 而不经意间它又突然降临, 犹如神的恩赐, 这使本来就疑惑的现象更加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其实, 灵感这种东西, 说神秘也神秘, 说简单也简单, 说白了, 灵感只不过是一种突破性的思路。在我们思维陷入苦思无门走投无路的时候, 突然在眼前出现了一个豁口, 它引导着我们走出困境, 走向成功, 这就叫思路的突破。这种突破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 带给事物巨大的变化, 甚至给人带来命运的转机, 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东西呀!那么这种突破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们迫切需要这种突破———也就是灵感产生的方法, 可我们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方法呢?

在我们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 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 不断累积经验和知识并在孜孜不倦追求的过程中往往会突然出现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这就是灵感。虽说灵感的出现有其偶然性, 但没有追求的人是不会出现灵感的。

在剧本构思过程中, 我们有时会突然出现豁然开朗、精神亢奋, 思路畅通的状况, 这就是灵感降临了。它带给我们的是如痴如醉的创作激情和工作的突破性进展, 但它并不因人们的愿望而召之即来, 也不为人们的理智所能控制, 它具有突然性、短暂性、亢奋性和突破性等特征。

灵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 它的产生和工作机制不是一般人能搞得清楚的, 这是心理学家和大脑科学家研究的课题。因为它对我们剧作者来说太重要了, 我们只谈怎样才能得到它。

首先, 灵感是建立在人的知识基础上的, 灵感不管多么奇妙, 也绝不会脱离人的知识基础, 就像人不能抓着自己头发把自己拔离地球一样。人的知识是一种结构, 人掌握的所有知识和经验, 都会融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这个结构越丰富, 灵感越容易产生, 结构越单一, 灵感的产生越困难。头脑好比一座厨房, 厨房里的材料越多, 菜越好做, 厨房里就那么两样东西, 再怎么做也做不出什么花样来。作为一个剧作者, 不但要有文学功夫, 还要懂舞台, 懂表演, 懂音乐, 而且要广泛学习其它门类知识, 如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历史等等, 因为你的创作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样, 你在创作时, 所有的渠道都会打开, 所有的源泉都会涌流, 好点子频频而生, 好主意源源而来, 使你左右逢源, 游刃有余, 构思天马行空, 下笔如有神助。看来, 要获得灵感, 得首先成为一个杂家, 广见博识, 不但有深度, 而且有广度, 有此基础, 何愁没有灵感。

有人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这话不假。人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人的想象力能把有限的知识发挥到无限。深厚的知识加上丰富的想象力, 灵感自然就会不期而至。

灵感的产生具有突然性, 它突然而来, 倏然而去, 来的时候像流星闪耀, 去的时候无影无踪, 如果不及时抓住, 它可能永远不再出现了, 你有可能永远失去这个机会。解决的办法就是随身带着纸和笔, 以便记下那灵光一闪的火花, 说不定就是一篇大文章。唐代诗人李贺就是这样, 他随身带有一个锦囊, 每当他想起好的句子, 就立即把它记下来, 投入锦囊, 回去稍加整理, 就是一首好诗。这个方法很简单, 古人尚能如此, 我们何乐不为。

灵感来的时候伴有情绪的亢奋性, 反过来讲, 保持情绪的亢奋性也会导致灵感产生, 这也是作用与反作用原理在此问题上的体现, 我们在创作中努力让自己情绪亢奋起来, 以至手舞足蹈, 如狂如癫, 灵感也会被激发出来。

灵感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有时苦思不得, 有时却不请自来。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 无意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人的大脑在放松自由的状态下更容易产生灵感, 就像和面发酵一样, 需要放置一定时间的。根据这个道理, 我们不妨把进行不下去的剧本放一放, 干点别的事, 说不定在某一时通过某一事的诱导突然把自己的思维激活了, 产生了灵感, 那时, 一切难关将迎刃而解。

我还有一个屡试不爽的好办法, 那就是借灵感, 因为对自己十分困难的事对而别人来说往往是轻而易举。我经常把写的半生不熟的剧本给朋友看, 请他们提提意见, 他们往往会出人意料给些好点子, 使人茅塞顿开, 让我如获至宝。有时我还直接向人请教, 比如我要写一个小贩, 但我不知道他该怎么说话, 我就找到这样的人, 他们语言的生动性, 任凭你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有句话叫做“借鸡生蛋”, 这叫作“借脑生灵感”吧。

剧本构思用的是形象思维, 也就是说脑海里展现的是舞台上演出的形象, 脑子里没有这个形象搞剧本创作是根本不可能的。当你写不下去的时候, 你可以像过电影一样把前边的情节一遍遍地过, 借助情节发展的冲击力也可获得灵感。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 剧本是这个综合艺术的基础, 但如果一个作者懂得导演和音乐, 那获得灵感的机遇就更大了。当文字进行不下去的时候, 可以借助于音乐, 还可以借助于舞台场面及表情动作也就是导演手段来发展你的剧本, 这样写出来的剧本不但好排, 而且演出效果特好, 因为在上演之前, 它已经在你的大脑里演出过了。

我还建议大家用电脑进行创作 (即亲手打印剧本) , 电脑创作的好处是修改方便, 不用誊抄, 所见即所得。当你写不下去的时候, 你就从头改你的剧本, 每次改你都会有新的发现, 新的提高, 改着改着, 一些奇妙的想法就产生了, 那些过不去的坎就自然而然地过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电脑的画面是清晰的, 画面的清晰带来的是思路的清晰, 思路的清晰带来的是思路的连贯, 一些原来没法解决的问题也会因思路的连贯性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这也算电脑带来的灵感吧。

激发灵感的手段是很多的, 但最重要的还是生活,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也是灵感的源泉。生活中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生活中的素材永远都是新鲜的, 生活中的启示比我们大脑里的灵感要多得多, 只要我们深入生活、观察生活, 创作的素材就会取之不尽, 创作灵感就会像泉水般永远涌流。

剧本创作的灵感 篇2

2、这件事触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3、在创作时,张承志常常被笔下的人物感动,创作灵感随之而来,他曾表示:“剧作者要想感动观众,首先要感动自己。

4、国际设计大师在品尝完广州的“白切鸡”后,突发创作灵感,一只“鲜活白切鸡又呈现在眼前,令人捧腹。

5、对于我来说,当那炙热的创作灵感慢慢冷下来,沉淀成一种富有逻辑的结晶,结果就是一种奇迹。

6、高其佩认为画笔阻碍了他的艺术创作灵感,因此他直接使用手指和指甲沾墨在纸张或绢素上作画。

7、从国际化妆师的专业技巧和场中获得创作灵感,兰蔻创造了全新亮丽彩妆锦盒.

8、白航至今仍坚持诗歌创作,灵感一来就随手在本子上写下。

9、春夏系列以摩洛哥马拉喀什为创作灵感,小羊皮手工编织的流苏花边,金属质感蛇纹印花配以铜质搭扣点缀,与同款鞋履相得益彰。

论陶艺创作中的灵感来源 篇3

自然形态赋予陶艺创作的灵感

大自然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形态,所谓的自然形态,通俗的说就是在大自然中遵循自然法则,形成的一种客观存在的一种东西。自然形态给与我们陶艺创作很多的灵感。看起来相对静止的,客观存在于大自然中,能够带给我们情感,让我们有特殊的感受的形态,我们称它为无机形态。但是也会有它自身的缺点,那就是不规则形态,通常情况下不规则形态通常给人一种活泼自由之感,但是如果处理不恰当,会让观赏者觉得杂乱无章。美国陶艺界最活跃的艺术家之温·黑格比就能够很好运用自然无机形态,让其作品看起来非常的舒心。他善于运用陶瓷作品来表现自然,通过获取自然灵感给陶瓷作品增添了许多自然语言。作品《大峡谷系列》就是以自然界中的无机形态湖泊大峡谷的地形地貌为灵感而创作出来。作品中饱含了创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让观赏者领悟到岁月的流逝带给人们的沧桑感以及创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可以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与自然无机形态相对的无疑是自然有机形态。鱼儿为了能够在水中生活的舒畅、和谐。于是便有了能够减少它们游泳阻力的流线型有机形态。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含羞草在外力的触碰下会立马闭合来保护自己,各种果壳为了保护内部的果实从而拥有了完美曲线和足够的硬度。这些神奇的自然有机形态也给创作者带了无限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源泉。很多陶瓷作品以海洋生物为创作灵感,使得观赏者在感叹作品好的同时也能够感叹生活的美好以及大自然传递给我们的正能量。

自然色彩赋予陶艺创作的灵感

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自然色彩无处不在,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懂得运用色彩来装饰陶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就是典型的表现。半坡文化时期,他们便在陶器上进行彩绘,先是大地湾文化时期的偏暗的红彩,再到仰韶时期、马家窑时期的黑彩,再到后来的半山、马厂时期的棕色的复合型的颜色,都是对自然色彩运用。色彩的最早应用提取都是来自于大自然中。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无时无刻都是在自然色彩的陪伴中去寻找色彩创作灵感。我们看到很多城市建设也都离不开艺术的形式与色彩,这些都慢慢的让我们产生了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能够改变人们最原始的本性无非就是环境,这是因为环境中不同的色彩表现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我们在选择装饰美化我们的环境时,都会考虑到自然的生态观念。我们现在的居住环境更多的是偏向于城市化,越来越脱离自然,我们的心胸也变得越来越狭隘,所以很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希望能够拉近与自然的距离,能够回归到自然中,体验大自然带来的无穷乐趣以及色彩搭配。很多环境陶艺作品就是结合人们的这种渴望自然色彩洗礼的心态来创作满足他们心灵的艺术作品。如美国陶艺家科拉多·斯尼德的作品《蓝天工程》就只是单纯的来表现蓝蓝的天空,作品很少去进行人为的各种各样的处理,让作品更好的去表现自然,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蓝色能够让我们想到在蓝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这就是自然色彩带给我们神奇的之处,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在我们远离自然又回到自然的种静谧与安详。

自然肌理赋予陶艺创作的灵感

肌理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体表面的纹理。在陶艺创作的过程中,肌理作为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贯穿于作品中。创作者通过不同的工具以及手法来进行肌理表现,赋予作品生命力。自然界中每一个物体都有各自的属性,物体不同,属性自然也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不用的自然肌理形态。比如说干燥的物体跟潮湿的物体。粗糙的物体与光滑的物体等等,这些不同的肌理形态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不同的。通过自然物体表象的肌理传递出不同的体验与感受。人的皮肤的肌理可以让我们判断出他的年龄与生活经历。因此我们在不断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认识更多的新生事物,更多的把自然肌理运用到陶艺创作中来。

肌理装饰的出现具有悠久的历史,陶器上的肌理装饰就是伴随着陶器产生的。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懂得在陶器上做装饰,进行简单地线条勾勒,让器物看起来更加美观,满足使用者的审美需求,汉代的画像砖也有明显的自然肌理装饰。大多采用草编纹样来加以装饰。宋瓷中窑变产生的裂纹等等都是人们对于不同质感的物体的研究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发的把肌理装饰归结于大自然,认为大自然中的肌理才是最真实,最自然的肌理表现。自然肌理越来越多的发挥其独有的外部形态和神秘的艺术美感给予创作者无限的才情和创造力。自然肌理用它丰富多彩的变化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给观赏者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直观感受。这正是自然肌理带给人们的一个硕大的想象空间。一个真实的自然呈现的肌理被创作者运用到陶艺创作中,它便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

自然肌理赋予陶艺创作的灵感除了自然界中的物体表面形态赋予创作者的灵感外,还有陶艺本身的自然肌理带来的灵感,在陶艺创作过程中,我们所用的泥巴的不同,泥巴的密度大小等,还有我们所用的釉料的不同以及烧制方式的不同等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感受,柴烧就是种特殊的自然肌理表现形式,它的变化具有随机性,是人为所不能控制的。它所呈现出来的肌效果也是独一无二的,这都体现了种柔和、古朴、自然的风貌。这些可以看见的自然纹理进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许多创作者喜欢运用自然界中的植物的外表肌理未作为自然肌理进行创作。运用不同的手段以及工艺,工具等将自然肌理真实的再现在他的陶艺作品中。自然肌理的产生有时候取决于制作陶艺的材料与方式,不以创作者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它带有自身的自然性。

结论

如何抓住舞蹈创作的灵感 篇4

一、舞蹈创作中要主题鲜明

(一) 舞蹈创作的灵感是感性表达的理性思考

舞蹈创作的根源就是生活, 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创作主体, 塑造为艺术形象。舞蹈创作的核心就是主题, 通过舞蹈形象, 将创作者的思想表达出来。可见,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 并不是舞蹈动作和技巧的简单堆砌, 也不是要将舞蹈的技艺展示在舞台上, 而是要能够吸引观众, 与观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所以, 舞蹈创作的灵感与舞蹈的主题是息息相关的, 舞蹈创作者必须通过感性的体验来表达主题, 再运用理性的思考把握住舞蹈的灵感所在。

一部好的舞蹈作品, 不仅需要生活内容, 还与创作者的经历、知识结构以及心理素质存在必然联系。要将舞蹈的主题准确无误地表达, 还要紧紧地抓住舞蹈创作的灵感, 基于此而将充分展示舞蹈主题内容的环境、民情塑造为艺术形象, 这就需要舞蹈创作者具有一定的领悟力。

(二) 舞蹈创作的动机是创作过程中内心深处的思考

舞蹈创作的过程中, 选材是舞蹈主题准确表达的关键环节。比如, 舞蹈主题定位于某个少数民族, 在创作中, 就要到该少数民族聚居地选择生活题材, 以此作为舞蹈创作元素, 展示民族舞蹈特色。对舞蹈创作动机的定位, 则对舞蹈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舞蹈以肢体语言为主, 舞蹈创作中, 可以将舞蹈创作的动机定位于运用肢体语言塑造人物的形象, 使得观众对舞蹈的欣赏集中于舞蹈动作上。蒙古族舞蹈《出走》, 就是以肢体动作为舞蹈创作的动机, 而音乐伴奏直到舞蹈即将结束的时候才出现。当舞蹈表演结束之后, 观众依然会对舞蹈演员所塑造的形象久久回味。舞蹈表演中, 没有声音、只有动作, 乡情萦绕着每一个舞蹈动作当中, 那么无声似乎是沉默, 似乎是藏匿在内心的仿徨, 同时也昭示着勇敢地“出走”是源自于内心的愿望, 也是动力。

舞蹈创作的过程中, 舞蹈结构是心理过程的呈现。在舞蹈创作过程中, 要经历舞蹈设计、编排、表演等等过程, 都是围绕着舞蹈主题而展开的。舞蹈灵感则是舞蹈创作过程中的思想升华。舞蹈是围绕着理性思想而展开的感性形象, 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舞蹈创作的过程中, 则需要利用这一敏感度思考舞蹈主题应采用何种形式表达。随着对舞蹈创作灵魂的深入理解, 各种灵感就会迸发出来, 融入到舞蹈创作中, 就会形成创新元素而使得舞蹈主题更具有鲜活性。

二、以新颖的舞蹈创意获得独特的舞蹈效果

(一) 从舞蹈动作中把握创作灵感要求舞蹈创意要新颖

舞蹈创作要时代同步, 能够将自己的艺术思想通过舞蹈元素展示在舞台上。因此, 舞蹈创作中, 要吐故纳新, 力求新颖, 使得舞蹈艺术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层次。舞蹈的主题不仅要鲜明, 更要新颖, 在于舞蹈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优美的舞台动作, 更重要的是要将舞蹈的主题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舞蹈创作要有思想, 舞蹈创作的过程是灵感展现的过程。作为一名舞蹈创作者, 就要将自己融入到舞蹈作品当中, 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舞蹈意境当中, 让舞蹈的内容仅仅地围绕着创作灵感而展开。舞蹈创作者在将自己融入到舞蹈意境当中的同时, 还要置身于舞蹈作品之外, 才能将舞蹈创作的每一个环节统一起来。因此舞蹈创作的内在思想是通过外在形象来表达的, 而舞蹈创作的灵感也得以展示, 并成为贯穿舞蹈内容的主题思想。随着舞蹈素材的积累和总结, 内在思想不断地迸发, 舞蹈创作者的灵感就会被激发起来, 落实到舞蹈的动作当中, 就成为了极具特色的舞蹈创意。比如, 《小溪·江河·大海》就是极具艺术特色的舞蹈作品。舞蹈创作者所要展示的主题是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并不是简单的画面展示, 而是将多面的自然景观运用各种队形呈现。队形的动态画面会将创作思想透露出来, 为观众塑造想象的空间, 引导观众对舞蹈作品的内在涵义进行感受, 这也是该舞蹈创作作品灵魂的体现, 在此基础上, 使得舞蹈作品的审美层次和艺术水平得以提升。很显然, 舞蹈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 不仅对如何把握住舞蹈的灵感以深入探索, 还以自己的洞察力对内心深处要表达的东西不断地挖掘, 以利用舞蹈语言表达出来。舞蹈创作中, 以舞蹈灵感作为指导思想, 使得舞蹈作品更具有艺术魅力。

(二) 从舞蹈内容中把握创作灵感要求舞蹈要注重思想传递

舞蹈创作内容源自于民间, 舞蹈创作者对舞蹈主题的定位也从观众的角度出发, 能够激发起观众的联想, 从而使得观众的情感被激发起来, 与舞蹈要表达的思想产生共鸣。只有舞蹈思想能够渗入到观众的内心深处, 才能够实现思想的传递。舞蹈创作者在抓住舞蹈创作灵感的同时, 除了对艺术形象以定位之外, 还要考虑到观众对舞蹈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使得舞蹈创作中所运用的艺术元素能够将舞蹈主题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比如, 藏族舞蹈《母亲》的创作中, 就是围绕着母亲这个主题进行舞台艺术塑造, 而创作的核心则是以藏族母亲为代表, 运用舞蹈的艺术形式将母亲的个性体现出来, 使得观众对舞蹈的主题深入理解, 并在意识深处产生认知。藏族舞蹈《母亲》中的母亲形象源自于藏族现实生活中的原型, 经过浓缩之后, 进行艺术加工处理, 形成了藏族母亲的艺术舞台形象。源自于生活, 却又与生活现实有所不同, 这就是艺术对于生活现实的升华。源自于民间的舞蹈融入创作者的思想, 经过表演者的舞台发挥, 就是的舞蹈创作者与观众在艺术审美上形成了互动, 这就意味着舞蹈创作者对灵感以很好地把握。

综上所述, 舞蹈创作内容源自于生活, 是对生活内容的艺术化。舞蹈创作的主题则是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契合点在创作者的思想中形成意境, 而对生活内容从艺术的角度重新塑造。舞蹈的主题要具有鲜活性, 要能够深深地吸引观众, 就要在舞蹈创作中仅仅地抓住舞蹈动机, 还要在舞蹈灵感的指导下选择表达艺术形象的元素, 使舞蹈的舞台表现力更具特色, 且能够发人深思。

参考文献

[1]宋林林.无声之舞——浅议舞蹈中的语言艺术[J].大众文艺, 2014 (15) .

[2]傅小青.论舞蹈创作的心理过程[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1 (05) .

浅谈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篇5

摘 要:在人们艺术创作等创造性活动中,捕捉灵感,往往是成功的先兆,也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灵感的产生也代表人们对事物发展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短暂性、独创性、非自觉性和亢奋性等特点。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其实是艺术工作者继苦苦思索无果之后,因外部条件触发或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大脑中突然产生的新想法。

一、引言

一部艺术作品之所以称得上优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把握住了灵感。在人们艺术创作等创造性活动中,捕捉灵感,往往是成功的先兆,也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灵感思维是人们在艺术构思和不停的思考探索过程中,依靠直觉和主观能动性形成的顿悟性思维。它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思维运动的统一体,是灵感产生的源泉。灵感的产生也代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短暂性、独创性、非自觉性和亢奋性等特点。关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其实是艺术工作者继苦苦思索无果之后,因外部条件触发,或因持续思索,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大脑中突然产生的新想法。

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来源于对艺术的热爱。柏拉图曾说过:“灵感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中对于天国或上界事物难得的回忆和观照,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是谁,都将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①。所以从艺术创作中灵感的产生到作品的形成中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表现过程,其中创作主体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其艺术语言的锤炼,是灵感产生和化为实际艺术作品的动力源泉。

一、艺术灵感来源于不断思索和感悟

可以这样说,灵感来自与人的不断思索和人生苦修,是顿悟而得,这也是灵感启示下的艺术创作过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蓦然”间的获得,必须是经由“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苦过程。有了这种艰苦过程的磨练,才有那“蓦然”间的惊奇与喜悦。艺术创作中的灵感产生虽然具有其突发性及偶然性,但灵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出现在艺术工作者极度的思索过程中,也只有在思索的推进中和能使灵感在某个偶然的情景之中突显出来,即使灵感有时似乎出现于无意之中,但这无意已是创作主体长期思索、探求、实践所形成的一种潜在意识,是思维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灵感会在何时产生,但我们的意识却提供了灵感出现的可能性,任何一种灵感都是创作主体在思索、探求中的顿悟实现,创作主体越是思索的多,感悟的多,表达欲望的程度愈强,就会愈逼近灵感出现的境界。(tang)

二、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积累

艺术灵感是审美意象的瞬间生成。艺术家在生活中总是细于观察、敏于感受、善于体验、勤于思考,随时随地或有意无意地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放入自己的意识仓库。这样,艺术工作者能使得创作的审美认识在不断的得到积累叠加,得到整合加工。在这一“灵感”突发的瞬间,其实凝结了艺术创作和对生活中信息的积累,是灵感产生的一种强大的动力和准备条件。《黄河大合唱》是我国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的诞生与冼星海20年来在音乐方面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创作经验密不可分。他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留学法国,师从名家,后积极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中,创作了大量群众歌曲,谱写了电影、话剧等各种题材、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有如此丰厚的音乐沃土,怎能不结出绚丽的音乐果实呢?

三、艺术创作灵感还来源于采风

采风也是艺术创作中灵感的重要产生来源,也是现代艺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很多艺术工作者都是通过采风形式,以求得艺术创作中的灵感。著名作曲家郑秋枫曾创作《我爱你,中国》等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尽管现已七十二岁高龄,但他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他认为,他多年来的创作激情和艺术灵感,全都是来源于采风,来源于生活。难怪在欣赏他创作的音乐时,就像在欣赏一幅绵延不尽、饱含韵味的山水画。听他的《毛主席关怀山里人》,歌曲的前奏让人仿佛看到一座雄奇壮美的高山;听他的《颂歌献给毛主席》,仿佛就能看到奔腾恣意的汪洋大海。

四、结语

灵感作为一种宝贵的创新资源,是艺术和科技活动等的活力源泉。灵感创新应该作为一种人权来保护,开发好、利用好人民大众大脑中产生的灵感,尽可能实现其价值,可以让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激发学生创作灵感例说 篇6

[关键词]语文习作创作灵感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036

创作是一种规避简单模仿和恶意抄袭的具有一定独创性和个性特点的写作活动。学生的习作虽然常常有种种缺陷,很不成熟,然而它同样应该力求具备一定的创作特质。具有更多创作意味的习作也就是更有训练和提升价值的习作。然而这常常被一些教师忽略,令人遗憾。

我赞成这种直观的描述,下笔之前萌生一种创作的冲动,收笔之时也会获得一种创作的快感,此所谓灵感。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时时关心着这个被他们认为高深莫测不可企及的东西:“老师,什么是灵感?”我是这样回答的:“灵感是离我们很近的一种心理需求,人饿了想吃饭,‘饿便是吃饭的灵感;同理,‘口渴是‘喝水的灵感,‘疲倦是‘睡眠的灵感。”灵感从何而来,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创作灵感呢?

案例一:命题打破常规,只提供一个火种,留下万千思考发挥空间

在初三一次作文训练课上,我在黑板下的边框中放了一支粉笔,不作要求,不加点拨,要求学生观察这一情境细节,充分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45分钟内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作文交上来后,我发现大多泛泛而谈,写写粉笔的特点、功用和它“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内在美,中规中矩如出一炉,总感觉缺少一点新意。倒是几个平时不爱动笔,视作文如上刀山下火海的学生别出心裁,只言片语却深深打动了我——原来他们被黑板下的粉笔这一意象所激发,灵机一动,产生如此奇妙的想象。

学生甲:“黑暗中的一个亮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学生乙:“我静静地接受着几十双眼睛的审判,讴歌或谩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学生丙:“当我再回到我的土地上,我吻到了黑板妈妈的温暖,我决心放弃孩提的任性,扎根这片宽广博爱的家园……归来吧,台湾!”

以上几例作文的字数远远达不到要求,但其信马由缰的思绪打动了我,让我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和心目中的这些“后进生”进行再认识。如甲文,“黑暗中的一个亮点”照顾了作文情景的意象本身,接着用顾城的诗加以点染,引人思考;乙文走出为粉笔写赞美诗的定式思维怪圈,把“我”看成被审判者,顾左右而言他,另辟蹊径,得出一个新颖的主题……如果怠慢了这些有潜质的学生,将有可能使他们无拘无束超脱庸常作文思路的潜质遭受埋没。

案例二:灵感的起源是生活情感,发现和调动特定的生活感受,触发学生的创作动机

校园外某民房区有一个垃圾库,每天准时准点有一个中年妇女领着一个孩子在搜捡什物。一次研究性学习课,我把学生带到离垃圾堆50米外的校艺术长廊玩耍,他们玩得很尽兴,结束后让学生就今天的活动写一篇作文,要求联系周边境况来写。一篇题为《让世界充满爱》的文章写道:“就在我抬头一瞥的刹那间,目光和垃圾库边梳着羊角辫子的小女孩不期而遇。她怯生生直盯着我,一只手拎着一串用细绳套着的易拉罐,另一只手稚气地把手指伸在嘴里咬,一件宽大油腻的破旧风衣齐膝包裹在身上。见我上下打量着她,小女孩慌慌张张躲在身旁中年妇人的背篓下,我猜想那是她妈妈。中年妇人头发蓬乱,脸庞干瘪得像一张皱皱的茧皮。她弯下身用铁钩专注地往废屑里扒,时不时往背篓里扔进纸板、酒瓶子、餐盒一类的什物……小妹妹,属于你这个年龄的是学校啊!”文章的描写很到位,语言质朴自然,字里行间充满着同情和疑问。作文讲评时,我特地谈到灵感这个话题,灵感来自生活来自情感,当某样事物打动了你时,不写,就不能解除心中之痛快。

案例三:充分利用课内外阅读资源,化腐朽为神奇,开拓灵感激发空间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创新写作”课题的开展,作文教学面临挑战,“摸着石头过河”让我们疑惑:老材料适用而不“新”是否可用?我认为可用,用好了,老材料旧话题也可变成新材料新话题。

例如,我设计和实施的一次作文训练:

题目: 我想对你说。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初中三年级教材或课外读物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作品主人公或作家名。2.要求抒写真情实感,有感而发,避免空话假话,不作无病呻吟。3.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新鲜有趣的作文形式,既能唤起学生的历史感、文学感,又能充分联系现实生活。学生有想象空间,有情感触动点,有按照个性进行选择的余地。学生欣然接受,美文不断,总抱怨作文没有灵感的学生也能写得洋洋洒洒。学生告诉我,这类作文构思、取材、行文都较为自由,不拘一格,犹如在宽广的草原上骑马奔驰,写作起来感到十分惬意。

以上三个案例形式各具特点,但都具有一个共有的显著特征,就是开阔的思考空间和深入生活、触动心灵的材料及话题。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剧本创作的灵感 篇7

美术创作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造型能力是很好途径,特别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并通过美术的形式去表现生活的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美术创作教学虽然呈现出可喜的结果。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深入还显得稚嫩,还缺少从自己与自然、与现实生活的体验中积累感性经验和创作素材,触及到创作画不少学生以重复性的卡通形象和简笔式的图解的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学习的体验及素质下的课改精神,得出如下体验:

一、认识生活,体验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其乐无穷的,但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去反映生活,表现生活,就会感到茫然,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学生还停留在盲目的无意识状态中,作为教师就要引导他们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捕捉生活中最动人的一瞬间。善于从平淡的表面去表现其不平常的美。我要求学生做到三点:1、做一个有心人,仔细留意身边的人和事;2、努力挖掘其中美好的东西;3、找出其中的新,奇,趣。如果不能让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去挖掘生活中的动人之出,他们能创作出如此精彩的作品吗?

二、创设情景,发挥想象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想象则是开启创作的钥匙。将感受与艺术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德国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也指出“没有想象力,一切功能,无论多么健康敏锐,都等于乌有。”“灵通八极,心接万物,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想象力以其幻想、联想等方式出现。”我们中学生应该从小就要培养这种神思的力,这样对于他将来的艺术创作将有着神奇的不可低估的力量。而想象力的培养,源于生活中情景的创设,构思的独到,学生由于平时进行美术创作训练比较少,因此,在创设情景方面有一定难度,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三、如何从经典作品中导入形式美感

要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并且强调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为,成功的美术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是作者理想和愿望的表现,启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无论风景、静物、人物,一盘水果、几棵蔬菜……只要是美的、动人的,都可以入画,这也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经典作品导入形式美法则,研究它们的构图布局、位置安排、取舍关系等。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把在这些优秀作品中体会到的精巧构思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

达到丰富画面的作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形式美最高级最简单的法则,也是最常用的规律,对立统一产生的效果是朴素的辨证和谐。美术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到形式美感,因而,有了这样一层铺垫,学生对的审美视野会有所拓展,学生在面对素材时,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来经营画面,特别是视觉中心的把握,主次的协调,空间深度的控制。

四、素材的提取与草图的创构

对素材的搜集学生往往感到头痛,尽管觉得生活的场景无限广阔,但选取哪个片段,是需要教师深入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放开手脚走进生活去用点、线和色彩甚至相机去记录眼前的一切,然后集中起来教师与学生一起从艺术规律的角度把握,探讨、发现美的所在。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导他们思考,帮助他们用各自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创作画的要求,通过连续的追问,或询问认知加工性问题——如解释、验证、重新聚焦和限定核心问题,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去关注生活中最感动的细节和精彩的瞬间,把景致之间的微妙差距提取出来让学生明白,一幅创作画,不仅有表达主题与意义,还要意趣、生活气息、真情实感的结合。生活中许多朴实、真诚的形象是由细小的瞬间组成的。因此。素材的提取离不开离不开对生活的感受。当解决了生活“源”的问题,我们就要从中找到“源”的价值,生活的场景并不都是入画的,不能照搬临摹,需要去发现那潜伏的美感。

五、绘画创作的加工完成

对草图做进一步修改,这个过程完成后就要考虑用何种形式手法去表现,多数情况是学生往往会把创作画表现成与素材一样,把像不像作为评价标准。这种情况的普遍将是学生在创作画训练过程中没有收获,教师的耐心指导在这一时期显得个格外重要,可以让学生教师选取的作品与作品素材原型对照,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家是如何对素材进行分析、感受、提炼、夸张。在进行画面结构时,贺友直还提到关键的一点:横线用直线衬,直线用横线衬,一横一直,一个层次,一直一横,又一个层次。看看那些经典画作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其实是非常讲究的,创作手法有绘画性的也有表现性的,具体要看你要表达的主题需要,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选择水彩表现会更好,要表达强烈分明选择版画效果会好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范围和生活经验,教师细心的发现学生身上有许多创造力,有的学生对线条比较喜欢和敏感,可以侧重用线来表现。具体刻画要有情绪和气氛的传达,主体要突出通常要放在视觉中心位置,背景要虚而不假,起到烘托主体的作用,色彩处理可以与主题成一定对比关系。

上一篇:犯罪行为识别下一篇:初中作文教学的序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