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闻的创作

2024-08-18

社会新闻的创作(精选11篇)

社会新闻的创作 篇1

社会新闻, 一般是指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以及各种奇闻趣事的事实报道。这些报道融指导性、服务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 能引起较为普遍的社会兴趣。目前, 许多地方电视台都开办有专门播放社会新闻的栏目, 比如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百姓拍客》, 山东台的《拉呱》, 湖南台的《新闻当事人》, 辽宁台的《说天下》等等, 这些节目以其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 活泼生动的表现形式深受广大受众的好评, 并且通过节目本身解决了不少百姓的难事, 同时引发人们的深思, 且更容易被大多数受众所关心关注。

社会新闻在题材的选择上首先就要以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节目是我省许多观众非常认可的节目, 《新闻夜航》节目在节目题材上的选择就非常得当, 既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吃穿住行, 也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几乎每期的节目中, 都有帮助贫困儿童、帮扶困难群众、志愿者行动之类的内容, 关注百姓的安危冷暖, 帮群众排忧解难, 真正做到了与百姓心贴心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 因此才拥有这么多的忠实粉丝。社会新闻在题材选择上既有突发性也有通过记者的观察而发现的, 突发性的, 比如:某某高速公路上突发一起重大交通事故、某居民区发生煤气爆炸、马蜂在居民楼道内筑巢等等, 而记者发现的, 比如:鸡蛋价格连续上涨、农民工饮食安全让人担忧等等, 综合一点就是, 只要是与百姓相关, 百姓喜闻乐见那就是好的社会新闻。

社会新闻在表现形式上可以非常灵活, 如, 从动态入手、记者目击式、当事人讲述、捕捉细节、提问式写法等等, 根据题材内容巧妙运用各种写作手法, 能够使社会新闻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 更加吸引眼球。

有这样一条社会新闻, 年轻的小夫妻都缺乏责任感, 互相赌气, 以至于闹上法庭, 对年幼的孩子双方都以经济条件不好没精力照看为由拒绝抚养, 记者通过跟踪采访, 并请来村里的领导、乡里的民警进行调解, 并且在片子中多次将孩子幼小孤单的背影展现给大家, 配上忧伤的音乐, 整个片子引起社会很大反响, 不少观众甚至打电话要收养这个孩子, 最终在记者的调解下小夫妻重归于好, 孩子重新有了一个圆满的家庭。这条新闻里, 给人的感觉现场感非常强烈, 记者在里面的耐心调解也让人感动。一条成功的社会新闻, 就是要通过这样的一些社会现象, 提出社会问题, 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只有贴近再贴近些才能让新闻更加充满生命力。

当然, 有一些趣味性的新闻一些电视台就做的十分生动, 比如湖南台播出的一条社会新闻, 一只狗一胎生了13只小狗崽, 除了导语由主持人报道外, 画外音都是采用拟人的手法, 将一个院子居住的小猪、小鸡等都拟人化, 假借它们的看法, 十分有趣, 给人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

由于社会新闻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有正面也有反面。有趣、好看固然重要, 社会新闻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握党性原则, 从百姓角度选择题材, 积极健康的报道才是社会新闻的重头戏。只有站在党性、人民性的立场上, 善于引导, 寓教于乐, 用正义的笔触呼唤人们的善心和人性的复苏与觉醒, 决不能用低级趣味的东西、庸俗琐碎的描写迎合某些受众。报道社会新闻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报道启发受众深思, 维护社会稳定, 要考虑有无社会意义, 要坚持高尚的情趣。为什么百姓有为难的事情就会想到打电话给《新闻夜航》?就是因为这个节目是为百姓而办, 能够倾听百姓呼声, 帮助百姓解决问题。我国新闻业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新闻媒体要当好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宣传党中央的大政方针, 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总之, 创作社会新闻必须与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以党的中心工作为指导, 积极探索社会新闻报道的客观规律, 进一步提高社会新闻的报道质量。■

社会新闻的创作 篇2

一,“有意为之”。为适应社会需要而超越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硬写,因而在艺术上出现了许多失误甚至严惩的失误;

二,“半途而废”。茅盾的创作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开始总是野心勃勃,连短篇小说也像是一部被压缩了的中篇或某部长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长篇更是多卷本的系统工程模式和“长河式”格局,而最后又总是不能如愿;

三,“理大于情”。其创作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服务意识”,具有直接参与中国现代革命史斗争的强烈倾向性,并表现出“社会科学家”的气质特点,使小说具有了科学论文和社会百科全书的特点,因此也就很容易被人说成是“社会文献”。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

电视新闻直播中的声音设计与创作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 直播 声音 设计 创作

电视新闻直播是指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现场通过电视进行直播,它将观众感兴趣的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等过程与事件本身进行同步传输,能在第一时间内将相关信息和资讯传递给观众,带给观众极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由于现场直播不仅仅给观众带去结果,而且展现了事件过程,这使得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成为最符合电视新闻报道特性的形式,同时也使得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报道,成为当今电视新闻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我们知道,画面和声音是电视节目的基本表现元素,电视新闻直播也是如此。但是,电视新闻直播的声音制作与其它类型节目的声音制作是截然不同的。电视专题片、电视剧、文艺晚会等节目的声音制作最终是在后期完成的,而电视新闻直播由于直播同步播出及新闻真实性的特殊要求,节目中的声音完全是依靠现场拾取,实时播出完成的。因此,电视新闻直播特别是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在声音制作上的难度就很高,而来自现场条件的种种困难有时比来自声音制作本身的还要多。因此,我们在进行新闻现场直播时一定要事先设计一个全面的音频方案。

按照声音制作的方式来说,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音频系统设计相对于其它节目的音频系统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新闻节目涉及的面广,牵涉的人员多,更不可能有太多的彩排时间让我们进行声音制作上的调整。各种客观条件要求我们设计的音频系统必须和实用相吻合,即使特殊情况下也只需要微调就能满足使用要求。

根据笔者几年来进行新闻直播的经验,我们在进行新闻直播的音频系统设计时一定要预先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系统构思

新闻事件本身的变数很大,我们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必须想得很全面,这就需要对我们所担负的节目有十分全面的了解。我们不仅需要了解节目的内容、发生的次序、视频系统的设置等基本内容,还需要了解摄像机的机位与新闻发生地的距离、摄像机是否使用倍率镜等细节。因为这些因素和我们设计的拾音方案息息相关,有着密切的联系。电视是综合艺术的体现,录音师在新闻直播时不仅要将声音做得很出色,还必须考虑画面的综合艺术效果。我们要向导演问清楚他要如何运用镜头表现对象,只有这样,音频设计才能遵循镜头的表现规律进行。我们还要全面考虑前方的拾音方式和后方演播室的制作,确保节目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二、设备选用

在系统构思基本完成之后,我们就要开始选用合适的设备来实现构思。在电视新闻的直播过程中,系统构思和设备选用两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周密的系统构思就无法正确选用合适、可靠的设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选用设备时除了依据系统构思着重考虑各种设备的技术指标外,还要注意直播地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当地多准备一些设备,以避免出现由于气候等原因造成设备无法正常使用而影响直播。在话筒的选择上,最好另外准备几支动圈话筒,以便更好地为节目服务。

三、直播安全

在电视直播领域有这样的说法:“首先确保播出的安全,在安全播出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艺术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确,电视新闻的直播一旦声音出现了问题,不但会使直播失败,甚至会产生一定的政治影响。因此,在制定直播方案时,一定要全方位地考虑技术装备和参与人员的可靠性,设计好备份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新闻的直播,特别是大型新闻事件的直播更像是在做一项系统工程。

在构建好安全的直播系统后,我们要着重思考的,就是如何运用直播系统进行电视新闻直播的声音创作。

从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影片《爵士歌王》问世至今,声音早已成为电影和电视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在声音的创作上,不同类型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创作手法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在看完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后,几乎所有人都感觉声音很震撼、过瘾,但很少有人去思考那些枪声和炮声的真实性。这是因为观众们都清楚,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电视新闻直播就不同了。新闻的基本要求就是真实。电视新闻直播时,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声音作为电视构成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在艺术创作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真实再现。因此,它的所有声源都应在现场拾音,而且不能进行过多地加工,以确保其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真实并不意味着电视新闻直播的音响创作就没有空间了。电视新闻直播声音创作中的空间很大,笔者认为,在电视新闻直播中,只要能将画面涉及到的一切声音都能够合理、恰当地反映出来就是真正的艺术创作。举例来说,我们在进行一些大型新闻事件的直播时,经常会出现长时间的电视画面上的特写人物明明正在说话,观众却听不到声音的现象。这种情况固然与新闻事件的特殊性有关。因为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按照电视直播的要求来进行,并由此导致摄像机机位的设置、拾音话筒的设置不能完全按照电视制作的需求来设置。但是,录音师应该事先就考虑到这些情况,用其它的方法来弥补这段声音的缺失。而笔者在观看国外的足球转播时注意到这样一个镜头,可以作为声音创作的借鉴。当时镜头由一个人欢呼时的大特写快速拉至全场观众欢呼的大全景,声音的配合仅仅是全场的欢呼声,而没有出现那一个人的声音。这就是声音与画面的设计相配合,用快速变焦这种特殊的交代手法,让观众能够理解这个镜头的表现意义不在于听到特写人物的讲话声音。我们在进行新闻直播时,就要遵循声音跟从镜头的表现规律,认真思考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并逐一想出解决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我们的新闻直播也是如此,直播工作需要各工种相互间的合作配合。然而,在我们日常的新闻直播中,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严格地按照镜头剧本制作节目的习惯,一般只有一个简单的节目流程单,直播时镜头的随意性很大,这也给声音设计与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电视新闻直播的声音创作中,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制作工艺简单化。笔者看过一篇报道,上面介绍了中央电视台“国庆60周年首都庆祝大会”电视直播中未能实施的“仪仗队效果声的拾音方案”。当时,为了拾取仪仗队员们的脚步声,设计采用48只固体传感器话筒,后来由于供货商未能按时供货而没有实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这个方案虽然最终没有实施,但是它让我们看到了我国电视新闻直播声音创作和制作观念的更新,及声音创作和制作的发展方向和希望。在目前的新闻直播中,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声音的设计和创作过于简单,有的直播就是解说词和音乐配以没有任何效果声的画面,即使有效果声也是简单地由几只超指向话筒拾取。这不符合电视发展的规律,观众应该听到的是与画面配合得十分贴切,并记录得细致入微的声音。

电视新闻直播是一个多工种互相配合、互相协作的工作;是规范的、高效率和高层次的新闻报道形式。录音师有责任总结和交流新闻直播的经验和教训,使新闻直播中的声音设计和创作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将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让中国的电视新闻事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技术管理服务中心经视技术部

提高记者的新闻创作能力 篇4

一、写作能力的培养

随着传媒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传媒格局、传播介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对新闻报道的多样化需求日渐增多, 对新闻报道的质量要求日渐增高, 面对新情况、新形势,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培养新闻记者的创作能力, 新闻记者必须扎实地掌握基础的写作基本功底。

1. 写作能力的培养原则

电视新闻写作与一般写作不同, 除了具有一般写作的基本原则外, 还要有自身独特的写作原则, 为此, 了解和掌握写作能力的基本原则是提高电视新闻写作能力的前提。第一, 交代清楚新闻的“五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第二, 尊重视觉规律, 简单地说就是按照电视新闻编辑的整体构思、画面顺序进行写作;第三, 既要反映新闻画面内容又不能简单地重复画面内容;第四, 分清主次, 清楚交代新闻主体;第五, 通俗易懂, 避免产生歧义;第六, 用词力求生动、朴实;第七, 掌握节奏, 使画面和声音有机结合在一起。

2. 培养与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策略

(1) “扒新闻”, 了解与掌握电视新闻写作的要点和技艺

“扒新闻”是在观看电视新闻的同时把电视新闻的解说词写下来, 认真、仔细分析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特点、要点和技巧, 对电视新闻写作进行深度剖析。另外, 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电视新闻的写作规律不尽相同, 因此“扒新闻”不能专注于一种题材或体裁的电视新闻, 应对各种题材或体裁的电视新闻节目进行训练, 只有这样, 电视新闻记者才能循序渐进地掌握不同体裁或题材电视新闻的写作规律, 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

(2) 新闻改写, 逐渐提高电视新闻的写作水平

通过改写新闻, 培养与发展记者的写作能力, 使其熟练应用不同体裁或题材电视新闻的写作规律和写作技巧。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有所不同, 报纸新闻是用来“读”的, 电视新闻是用来“说”的, 即使电视新闻的字幕可以用来读也是转瞬即逝的, 在观众脑海中的印象是浅显的, 因此电视新闻解说词要力求简短、通俗易懂, 不要使用倒装句, 应尽量达到观众不费心神便可领悟新闻内容。为了让记者深刻领悟到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写作的不同, 使其熟练应用各种新闻题材或体裁的写作知识, 需要利用新闻改写来实现。

二、摄像能力的培养

电视新闻是一门视听结合的艺术, 除了培养记者的写作能力外, 还要培养记者的摄像能力, 只有具备一定摄像能力的记者才可以在新闻现场抓拍与新闻主题相符合的画面, 真实、客观地将新闻事件活灵活现地展现给观众, 使观众听到、看到、感觉到, 真正发挥电视新闻的魅力。

1. 培养抓拍意识, 确保新闻的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

与艺术摄影相比, 电视新闻摄像更加注重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速度是保证电视新闻时效性的重要因素, 在如今这个通讯手段、媒介介质如此发达的时代, 新闻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电视新闻时效性要求, 摄影速度必须要快, 抓拍质量要有保证, 这就要求掌握一定水平的摄影技巧, 才能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抓拍到有新闻价值的画面。

2.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逐渐提升新闻敏感度

电视新闻记者只有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内抓拍、抢拍到有价值的新闻画面, 才能在工作过程中提高记者的创作能力。古人曰“业精于勤, 荒于嬉;行成于思, 毁于随”, 培养电视新闻记者新闻敏感度关键在于日常积累和勤于思考。观察并不是简单地看, 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性活动, 因而电视新闻记者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于电视新闻创作过程中, 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和积累。在新闻现场, 电视记者要对拍摄对象、拍摄角度具有一定判断能力, 才能以合理的画面构图、色彩分布表现新闻主题, 捕捉到关键的细节画面。观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度, 进而提高其对新闻对象、新闻线索及新闻价值的感知能力。新闻记者对新闻的敏感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后天的培养与训练, 更需要缜密的分析与判断, 才能预见可能发生的新闻。

三、全面培养与发展新闻记者的创作能力

提高电视新闻播音员二度创作能力 篇5

关键词:电视新闻;画面;解说词;相互关系

所谓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从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电视新闻中,画面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语言,画面是电视的基本单位,离开了画面,电视也就与广播没有什么区别,因为电视画面的存在,使整个新闻事件更加真实、形象的展现在了人们面前。而解说词也是电视新闻节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闻的五大要素基本上是由解说词来完成的,它可以与画面同步进行,表达画面的意思、阐述画面的思想,让电视新闻边演绎画面边进行解说。

既然声音与画面是电视新闻的两大重要要素,那么相互之间结合是必然的,至于组合的类型基本上有三种:

第一种是画面为主,声音为辅的形式。一个获得电视新闻奖的作品说起,题目叫《检查团来的前前后后》,这条新闻从头至尾没有出现过一句解说词,它只是抓住了同一个地方,检查团来之前街道的整齐干净和检查团走之后街道的肮脏、嘈杂,就把一个新闻事件所要反映的主题很深刻的表现出来。在这样的一个新闻节目中,因为有现场同期声和字幕的解释,观众一目了然,很清楚明白的理解了这个画面新闻的内在含义。这个时候的画面已经是把解说词的作用所取代了。因为电视新闻最基本要素是画面,观众在电视新闻中也更多的希望能够看到一些新闻事实的现场画面,而这种情况里的解说词就是一个补充画面以外信息的作用了分析电视新闻画面.

第二种是声音为主,画面为辅的形式。相信大家肯定看过现在不少电视台会以一种图片新闻的形式来表现一个新闻事件。那这个时候解说词就成了传播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而在画面上就不太会有什么变动了。

第三种是画面与解说词互为重要。这个是电视新闻中最为常见的,画面和解说词是同时出现的形式对事情进行阐述,这样整个事件更加的完整,详实。

在电视新闻中解说词和画面是两大符号系统,一个作用于受众的听觉,一个作用于受众的视觉,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曾经在理论界展开过一场持久的争论战。一方认为电视画面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因素,是组成电视节目的基本单位,这也是电视与报纸、广播等其他传媒方式的最明显的区别,这为“主画论”者的观点;相对而言“主声论”者则提出声音是构成电视传播的基础,是观众了解新闻内容的必要手段,如果缺少了画面的解释,观众将无从知道画面所表达的具体意思。从客观上来说,电视新闻画面与解说词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互为重要,至于谁主谁辅,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比方說一个小小的社会新闻事件:一位朋友在自己的车被偷数月之后再去买二手车时,买回来的居然是自己以前的那辆车。那么在采编这条新闻的时候,应该怎样来运用画面和解说词表达呢?先从画面语言来分析,车主和车自然是事件的主角,所以要通过画面告诉观众是这个人买了这辆车,那么这个车主认定车是自己以前那辆的凭证也是通过画面去证实的。在采访的过程中,录用车主的同期要有几个方面:什么样发现车子被偷?什么时候买回?在什么地方买回?怎么发现这辆车是自己的?这些都是关键,可以考虑用同期的形式出现,这也是画面的一部分。根据自己所采访和拍摄的内容回去编稿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虽然事情的经过由车主已经讲明,但是画面同期太多会使人产生听觉疲劳,并且有不少内容可能当事人未能够表达完善,而且,相关车主和车子的一些镜头也无法体现,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解说词的力量来进行解说,把整个事情叙述完整。在实际编辑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画面和解说词两大符号,通过画面来表现事件的主角,通过解说词叙述故事,这就是两者相结合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让人们在视觉和听觉上一同来了解这个新闻事件。

再以一个会议新闻为例,新闻画面中应该要出现很多人开会的场景,也要向观众展现这是一个什么会议,会议的主要人物是谁,会议中的主要流程这些等等都要得到体现,但是试想,如果这个时候光出现这些新闻元素的画面,不加以解说,那么观众可能在画面中只那个明白这是开会,有一些熟悉的领导,但是具体是什么会,会议主体是什么,就无从得知了,观众只好进行猜想。久而久之,人们会形成视觉疲劳,对接受这样的信息也使回去兴趣。在这个时候,电视新闻解说词就发挥了作用,它可以向观众交代这个会议在什么地方召开,有那些人出席,会议的主题是什么,这样就达到了一个电视新闻节目视听双通道传递的作用,它让人们了解画面以外的信息,使整个新闻事件更加完善。

以上的这些新闻例子的列举已经说明,画面与解说词之间是相互依存,交相扶持的。视听兼备、有声有形的电视新闻中,画面赋予声音以形态、神韵,声音则回报画面以生命、现实感和生活气息。画面和解说词,相辅相成,交相扶持,相得益彰,一损俱损,一荣皆荣。一个没有画面的电视新闻是不会存在的,因为没有画面就不构成电视;但是如果所有的新闻都像《检查团来的前前后后》一样,那观众也会接受不了,对新闻节目失去兴趣。因此,我们说电视新闻是要声画一体的,两者只有相互依存,互济互补,才能够把电视新闻节目创办好。

作为一名合格的播音员主持人也应该根据新闻节目内容的需要,协调好画面与解说词的相互关系,再进行创作。比如说衡阳的一场大火,作为现场的主持人,就应该把握住当时的情形,从观众最想了解到的心理出发,考虑自己应该如何进行现场报道。比如说当时画面刚刚切入现场,观众此时最想看到的是这个火烧得有多大?整个事发地点是一个怎样的情形,而主持人这时候要是不合时宜的抢镜头,说一些“观众朋友,我现在在某某地方,这里发生火灾”等等这样的话,就容易使观众产生厌恶情绪,结果大煞风景。这个时候不妨把它转换为幕后解说,这样又告诉了观众信息,也让观众亲眼目睹了火灾场景。而如果在节目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通过主持人现场的形式去解说当时的情况,这样又更具有现场感。对于应该在什么样的场合考虑画面为主,什么样的场合应该进行解说,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要从观众的心理角度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和协调能力,灵敏的思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播音创作是‘戴着镣铐舞蹈”,播音员、主持人应该更多地深入一线,深入生活,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二度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杰·西尔弗斯通(英).电视与日常生活[M].陶庆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严三九.应用电视新闻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新闻编辑的再创作 篇6

稿件就是新闻编辑的对象, 通常情况下, 编辑要把记者的稿件进行整理与加工之后, 再将稿件内容以媒介工具传播出去。新闻编辑的分类比较多, 有电视新闻编辑、报纸新闻编辑等多种类型。不过尽管它们被划分为不同类型, 其本质都不变, 工作属性完全相同, 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要求非常高。

在电视新闻编辑中, 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整理前期各种复杂的采访素材,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再创作过程, 它可以增强和促进新闻的传播效果, 媒介的竞争力也会因此得到大大提升。

在报纸新闻编辑中, 从新闻版面所需要的稿件标准来看, 记者上交至编辑的稿件逻辑一般都比较混乱, 并且前后不连贯, 稿件语言比较繁琐, 不够凝练, 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在再创作过程中重新对稿件进行梳理, 突出稿件的新闻主题, 调整稿件顺序, 把原本杂乱无章的文章变成可读性较强的稿件, 善于发现新闻主题和重点。

现阶段, 我国媒体竞争非常激烈, 不具备特色的媒体必将会被社会淘汰。新闻编辑就是在再创作过程中发现新闻稿件特色, 把媒体的竞争优势展现出来, 争取赢得更多受众的关注。

二、新闻编辑再创作的必要性

(一) 强化媒体的存在价值

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有很多种, 例如网络、电视、报纸等, 受众的知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他们不仅仅单纯了解新闻事件, 还善于观察新闻报道的结构和方法, 这就要求新闻编辑提高自己的再创作能力。新闻编辑一定要把握好新闻稿件的主题, 加强再创作的专业职业技能, 尤其是加强稿件组合和编辑校对技能, 这样有利于媒介核心价值的提升, 媒体也能够迅速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占据优势。

(二) 完成新闻的延伸与扩展

由于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因此加快, 新闻编辑更加要注重新闻稿件再创作的质量, 使其发挥最大作用, 提供给受众最有效的新闻信息。新闻的再创作也能够完成新闻的延伸与扩展, 体现新闻存在的价值。另外, 新闻编辑必须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把最真实的信息呈现给受众。

三、新闻编辑再创作的必备技能

(一) 具备新闻稿件的编排能力

新闻稿件的编排能力是对新闻编辑的基本要求, 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媒体, 新闻编辑都必须合理对新闻信息进行编排, 这就要求其具有相当扎实的新闻编排功底, 以一种特殊的手段和方式对新闻信息进行再创作。如果发现有的稿件在内容上相近, 那么新闻编辑可以通过稿件组合的方法, 把形式和内容过于单调的稿件组合起来, 改变原来的编排形式, 合理把稿件内容资源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 达到凸显某一主题的效果。

(二) 具有审美意识

新闻稿件要想迅速吸引和抓住受众的眼球, 新闻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 以便在对稿件进行再创作时, 尽量把各种元素安排得丰富一些, 使新闻稿件的编排能够带给受众一种视觉冲击, 尤其是在报纸版面编排中, 要注重版面颜色、字体的协调性以及图片的合理运用, 增强其可读性。

(三) 具备一定的文字把控和网络技术能力

在新闻稿件的再创作过程中, 新闻编辑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文字把控能力以及网络技术能力。对于报纸媒体行业而言, 新闻编辑要具备一定的文字把控能力, 把报纸的版面设计得更加别致, 以此来吸引受众阅读。在电视媒体的再创作中, 新闻编辑要具备良好的网络技术能力, 对新闻的音、视频进行剪辑, 使新闻视频内容更加形象、生动, 同时也给受众展示最全面的新闻信息。

(四) 善于发现新闻主题的能力

做好记者的基本工作是新闻编辑的基本任务, 新闻编辑要具备一切记者应该具有的专业素养, 新闻编辑能力就是众多专业素养中的一个。在电视新闻媒体中, 新闻编辑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新闻视频以及新闻图片, 另外还很可能被要求出去外拍, 因此, 他除了要具备采写和拍摄能力之外, 还要善于发现新闻源头, 找出新闻主题。新闻编辑一定要将记者采写的新闻信息进行审核, 并且升华新闻信息的内容和主题, 使新闻的感染力变得更强。

(五) 协调能力

新闻本身就是一个与各行各业都存在联系的行业, 由于新闻行业的特殊性, 新闻编辑也同样如此, 他每天都要面对社会上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 并且要处理好自己和他们的关系。同时, 他还要对媒体内部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 确保新闻工作的正常进行。

结语:

在新闻编辑的再创作过程中, 记者一定要把握好新闻信息的具体内容, 使原有的新闻信息变得更具可读性。新闻编辑的再创作在新闻媒体行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丰富新闻内容, 强化新闻主题, 使新闻信息完全真实地展现在受众面前, 提升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新闻编辑的再创作必须要以新闻事实为基础, 它是对编辑的一种主体意识的呈现。目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查看新闻的窗口很多, 例如网络就是一种最为便捷的窗口, 新闻是无处不在的, 每天都有大量新闻发生, 因此, 新闻编辑的再创作非常重要, 它能够确保新闻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为受众提供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闻。本文主要针对新闻编辑的再创作进行探讨, 提出新闻再创作的主要技巧和具体方法。

关键词:新闻编辑,再创作,创作技巧

参考文献

[1]来向武, 赵战花.数字化变革与中观层面新闻编辑理论的创新[J].编辑之友, 2012 (7)

[2]刘晓程, 范玉金, 王海涛.报网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教学改革探析[J].新闻知识, 2011 (2)

[3]裴永刚.网络新闻编辑对新闻的发掘途径探析[J].编辑之友, 2013 (5)

关于电视新闻创作能力的培养 篇7

一、电视新闻创作方面的不足

与其它艺术形式不同, 电视新闻是由解说词、画面、声音等多个元素共同组成的一门综合艺术, 这就要求, 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创作能力。但是, 有些新闻记者, 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对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要求, 认识模糊, 始终不得要领;对新闻画面拍摄取舍不定, 重点、中心不突出。从而造成所制作出的新闻信息内容单一、解说词长篇累赘、画面主题不明, 这样持续的时间较长, 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引发电视观众的厌烦感, 会阻碍电视媒体事业的良好发展和进步。其次就是电视新闻创作内容单薄, 当前很多电视新闻都是将新闻事实作为核心的主体, 不过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进步, 普通大众在关心新闻事实的基础上, 还会期望加入一些其他内容的东西进入。所以在进行一些新闻调查过程中, 必须要注重对于一些社会调查的关注, 将新闻和社会调查进行有效的融合, 只有这样的话才能够重新将观众的目光吸引过来[2]。

二、电视新闻创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首先就需要详细的知晓和把握电视新闻写作的关键点和技巧, 多阅读理论书籍, 同时, 多观看优秀电视新闻节目, 不断深入的研究电视新闻文字稿中的写作特征以及技巧, 进而能够从中学习到更加有用的信息。挖掘新闻的目标就是借助不断的实践练习和操作, 分析出电视新闻写作的特征, 规则和它的重点, 逐渐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我的新闻写作的综合素养。当然由于电视新闻的题材具有一定的差异化, 因此其自身的写作规则也存在一定的不同。所以挖掘新闻应该从不同形式的电视新闻入手, 对不同类型题材的电视新闻节目进行严格的训练。通过这样的形式, 电视新闻记者在不断的学习递进过程中, 才可以更加把控和熟悉差异化体裁电视新闻的写作总体规律, 以此提升自我的新闻写作水平。其次就是进行新闻改写, 不断的提升电视新闻写作水平。挖掘新闻通常都是对当前电视新闻写作知识的研究和分析, 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并无法真正意义上让记者拥有较为全面的电视新闻写作能力。所以一般情况下, 必须要进行改写新闻, 培养和全面发展记者的写作能力, 让记者更加熟稔的应用差异化形式的电视新闻的写作规则以及技巧。电视新闻同报纸新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报纸新闻通常都是读, 而电视新闻一般是说。即便电视新闻的字幕也能够进行读, 不过时间非常短, 无法在观众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电视新闻解说词必须要言简意赅。必须要最大限度的让观众听得真切明白, 快速的知晓新闻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为了能够使记者更加充分的认识到电视新闻同报纸新闻写作的差异, 更加熟练运用差异化的新闻题材以及相关体裁的写作知识, 通常情况下, 都需要借助新闻改写来完成相关的目标。最后就是对于电视新闻摄像能力的培养, 其中非常关键的就是提高记者的抓拍意识, 确保新闻的即时性和现场感。对于电视新闻而言, 时间是确保电视新闻时效性的关键点。在当前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 各种信息大爆炸, 大量信息蜂拥而至, 对于新闻的即时性方面标准不断的提升。因此为了能够达到电视新闻即时性和现场感的标准, 摄影记者必须具备敏锐的直觉性和新闻预期性, 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记录下有价值的视频, 充分反映客观事实。这就需要电视新闻记者潜意识中就具有抓拍的敏感, 同时学习和把控一定水平的摄影技巧, 只有这样的话, 在新闻现场中才可以抓拍到更加具有新闻价值的画面[3]。

三、结语

总而言之, 本文主要从电视新闻创作出现的不足入手, 最终提出一些提升电视新闻创作能力的手段。电视新闻创作能力的培养属于一种时间较长同时艰巨的工作, 对于其培养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 因此记者必须在较长时间的实践操作和联系中不断的培养。培养写作能力以及摄像能力也是培养电视新闻创作能力的重要前哨战, 所以必须要实施不同的高效手段和方式, 按照一定的原则以及自身的努力, 逐渐的培养电视新闻记者的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欣影.新形势下电视新闻工作中创作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4) :123-125.

[2]赵玉琴.电视新闻创作能力的培养[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13) :111-115.

新闻编辑“再创作”的技能探究 篇8

1 新闻编辑再创作的实际意义

1.1 还原事实真相

新闻编辑工作者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稿件,而新闻编辑工作者需要对这些稿件进行整理和加工。通过再创作,编辑新闻内容,把握细节内容的分析,通过不同资料对比分析,得出重要线索,对重要线索展开细化分析,让新闻重点内容得以放大,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新闻的实际含义,有利于人们认清事实真相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1.2 信息的传播

新闻编辑再创作的目的就是让现有的新闻得以更加快速地传播。新闻编辑对已经再创作完成的稿件,通过有效的途径传播,让更多观众了解到最新最热门的信息内容。随着科学进步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深入家家户户,新闻行业得到最快速的传播。新闻再创作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如FLASH动漫、特效、图文等,能够快速有效地吸引观众眼球,从而达到新闻信息传播速度最大化。

1.3 加深信息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每天都有不同的新闻信息取代旧的信息。而如何让观众记住重要的新闻信息,就要依靠新闻编辑再创作的说服力和对新闻的渲染能力。对于某个头条消息,除了依靠有效的传播模式,还要依靠新闻编辑者对新闻再创作做出润色和改进,对重点部分做出分析和主观臆测。当一条信息焦点引人注意、既生动又情感色彩丰富的新闻播出,通常会引起观众强烈的反应,再加上媒介的不停播放,必然会让观众在无形中印象加深,产生一定的思考与传播。

2 新闻编辑再创作具备的技能

2.1 尊重事实真相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其本身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专业的职业素养。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新闻工作者经常会对某件新闻在主观意识上做出过度渲染,在编辑过程中,会对一些细节过分凸显,导致新闻报道有失事实真相。作为一个新闻工作,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尊重事实真相,对于新闻信息不能武断判断,随意编造,必须根据事实真相,做出合理播报。这样才能创造出让观众喜爱的新闻。

2.2 敏锐的洞察力

通常一条新闻信息能否成为头条,是依靠新闻编辑工作者敏锐的洞察能力决定的。在大量的成稿中,新闻编辑工作者通过自己专业的职业判断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然后通过整合、编辑、再创作,产生高质量的新闻信息,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发布,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新闻编辑者要时刻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这样在新闻筛选中才能有效地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2.3 具有策划能力

通过媒介平台的融合与发展,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和便捷,各个媒介在掌握新闻资源方面并无区别,而如何使自己的新闻信息在众多无差别化的资源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工作者在新闻信息的策划和挖掘上重点着手。新闻编辑工作者通过对新闻信息资源的再创作,让更多观众更加详细明白地了解日新月异的变化。提高策划能力有利于在众多媒介中脱颖而出,提高新闻信息收视率,有效传播新闻信息。

2.4 全面的新闻编辑能力

在新时代新媒体的新闻行业中,仅仅拥有新闻编辑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新闻编辑工作者在掌握工作流程的同时,还必须掌握整个新媒体的业务技能。新闻编辑工作者在对新闻信息进行再创作过程中还必须掌握图文处理、动画和音频剪辑、文字编辑等综合技能。随时应对不同类型的新闻信息,提供多种多样的编辑效果。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新闻编辑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新闻编辑工作者不再像过去那样在固有的模式中发展,新闻编辑工作者的平台越来越广泛,工作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

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下,新闻编辑工作者的“再创作”能力决定着新闻信息的质量和价值。一条高质量的新闻信息体现了新闻编制工作者对新闻“再创作”强烈的敏锐度,以及全面的新闻编辑能力。

摘要: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新闻传播速度及途径越来越广泛,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电脑、手机等途径,得到最新最快的新闻内容。而新闻编辑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新闻编辑工作者通过对现有新闻的整合和编辑,让现有新闻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容易传播。新闻编辑工作者的“再创作”不仅能够提高新闻信息的质量,而且能够让新闻信息有效地传播和推广。本文主要针对新闻编辑“再创作”对现代社会的实际意义,以及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技能展开讨论。

关键词:新闻编辑,再创作,技能

参考文献

[1]胡旭亚.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能动作用的发挥[J].视听纵横,2006,(2).

电视新闻编辑的“再创作”思考 篇9

1新闻编辑“再创作”的必要性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传媒行业迅速崛起,新媒体层出不穷,大量信息全方位地展现在受众面前,受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有电视、网络、手机、微博及微信等。由于生活、工作节奏加快,时间有价的观念越来越强,新闻受众的口味也变得更加挑剔,他们更希望从权威媒体那里随时得到已经整合精炼过的有用信息,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对于电视新闻而言,竞争的焦点已经不在于独家发现,不在于以前单纯靠记者个人智慧寻找线索并独自采写新闻,而在于独到的开发和配置,在于集体智慧选择线索,整合新闻信息的群体行为,促进电视新闻节目向更快、更活、更深的方向发展,电视新闻编辑对新闻信息的开发与“再创作”,体现了当今电视新闻节目的内涵式发展,符合信息时代受众对信息深加工的需求。诚然,“再创作”不能任凭自己主观臆断,随意发挥,胡乱编造,必须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编辑技巧只有在遵循编辑思想,服务编辑内容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如果过分追求编辑技巧,而忽视对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把握,技巧只会变成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这对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2提升电视新闻编辑“再创作”能力

2.1对主题的全新组织和深度升华

主题高度概括新闻稿件内容的思想,新闻编辑人员要根据栏目编辑方针,编辑思想精确提炼出对新闻内容有概括力的主题。并且,当前受众已经不满足于简单地了解新闻动态,更希望新闻报道为他们解惑答疑、引路导航,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在事实的传达上,进一步赋予更充分的背景,前景和相关信息的分析,给受众以广阔的思维空间,加深他们对事件内容、意义的了解,提高新闻报道的前瞻性。这方面,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的《绝对现场》就是成功范例,这当然与现场记者精湛的业务素质有关,但也与后方的编辑对信息的整合和梳理分不开。

2.2严把文字稿用词关

文字稿的编辑,负责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口播新闻的文字稿;二是图像新闻的解说词。文字编辑工作首先要修改文稿中用词不准、搭配不当,文句不通的地方,并注意文字新闻稿是否可听、易听,修改不适合口播的语词和句式,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2.1规范化。电视新闻文字新闻稿在词语用法上要遵守现代汉语标准语的规范。尽可能减少使用方言、土语。电视新闻是一种大众传播,而方言、土语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有一定的排他性。当然,同期声中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考虑,但要配合字幕使用。在语言语法上要注意语序合理,层次清楚,关系明确。但因为解说词和画面相伴而行,不能单纯凭借语言完成,需要根据电视新闻画面的特点,与画面及其他表现手段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对形象的塑造。所以,判决解说词语法规范与否,最重要的是解说词与其他表现元素的配合协调。

2.2.2形象化。“形象高于一切”,电视新闻的可视性要求编辑必须具有形象思维的能力,这种形象思维能力不仅体现在画面编辑中,也要体现在新闻文字稿中,编辑要善于用形象化的语言,从平民化视角着手,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尽力排除受众理解和接受上的障碍,使解说词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2.2.3口语化。电视新闻是线性传播,属于“一次性消费”,因此,电视新闻文字稿的语言要适合听众的听觉习惯,让受众容易听、愿意听,在修改文字稿时,要尽可能将不怎么听得懂的书面语改为口语词。如,将“函”改为“信”,“即”改为“就是”等。注意汉语中同音异字的现象存在,比如“全不(全部)”可以改为“全都不”,以免产生歧义,影响新闻效果。采用明确和直截了当的方式表达,能使用短句的不使用长句,能使用肯定句式的不用否定句式。

2.3精心编排

节目编排是节目编辑对每条新闻重要程度、排列顺序、表现形式以及内容摘要、节目串联词的写作等因素的通盘考虑及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一档新闻节目是否具有可视性和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节目的编排形式。完善的编排能极大地增强新闻内容的表现力和新闻节目的影响力。在编排过程中,对于内容相似、形式单一的稿件,编辑可以把这些新闻组合起来,进行综合论述,以一种整体的优势使新闻增值,造成一定的传播强势。例如,央视新闻联播近期播出的《向抗战老兵致敬》新闻简讯,从南昌、北京、平顶山等地走访健在的抗战老兵讲述烽火岁月中驱除敌寇的英勇事迹,激起人们更加珍视和平的情怀。对于一些内容和形式不同的新闻稿件,新闻编辑要把它们分类别地组合在一起,然后对比其不同之处,再加上相应的主题,让受众在观看电视新闻时既有新鲜感,又能全面深刻地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对于没有先后关系但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新闻,编辑可以通过主题、地理关系等连接在一起,互作补充,互为背景,使一档新闻节目在有限的时间内承载更多的信息量,以增强新闻内容的密度、力度和深度。同时,也可以用相应的编排技巧进行烘托,比如,在提要和串联词中予以强调,配发编者的话等,显示内容的重要,引发受众的收视兴趣。

2.4把握新闻特点及规律,选准头条新闻

新闻媒体只有科学把握新闻特点和新闻规律,了解受众心理,才能突出新闻主题,增强媒体的影响力。电视新闻线性播出的特点以及观众的收视心理,决定了头条新闻在一档新闻节目的份量。它在某种程度反映了编辑的意图,直接决定受众能否耐心看下去。电视新闻要想在众多媒体中立足,必须精心选择头条新闻。选择头条新闻,首先要看新闻价值的高低;其次,还要看新闻栏目的定位特点,比如地方电视台,除对全国性的重要新闻做出安排以外,一般按照当地新闻、临近县区新闻的顺序播放内容。当然,还要考虑目标受众的兴趣爱好,因此,新闻编辑要在第一时间掌握头条新闻,并及时地进行“再创作”,之后将新闻进行有效传播,力求贴近受众,激发受众的收视兴趣。

2.5提高专业技能,强化对新闻的理解力

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是自己对新闻工作能有全面的了解,清楚新闻制作的目的、意义以及对过程方法的把握。新闻编辑在提升专业技能的过程中,要对以下几点有所把握。首先是熟悉多种写作形式和写作技巧,这样对概括新闻主题和增加新闻趣味有很大帮助。新闻的表现力不仅在新闻事件本身,还需要有音乐、美术、图像、字母等元素的配合。其次,努力提高对新闻工作的认识程度,科学把握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和严谨性,特别是民生新闻,要把握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在编排新闻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了解新闻带给受众的思考与感受。最后,注意保持新闻语言风格的变换。新闻分为很多种,不同种类的新闻,需要编辑拥有不同的转换能力,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把新闻现象和新闻评价同时播放给新闻观众。

3结语

电视新闻的整体创作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新闻编辑的工作,责任重大,作用突出,所以,在进行电视新闻编辑的过程中,需要编辑拥有足够的专业能力,不断加强自己的“再创作”思维、强化新闻主题、丰富新闻内容,这样才能让“再创作”思维对电视新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才能把最真实的新闻展现给观众。

摘要:电视新闻编辑,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面对新媒体日趋激烈的竞争,如何在同题、同质化新闻竞争中开发更多的注意力资源,这是每一位电视新闻编辑人员都面临的问题。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尤其是要带着自己的“再创作”思想进行工作。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再创作,受众心理

参考文献

[1]田茂瑜.“巧”当电视新闻文字编辑[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5).

[2]刘佳.刍议新闻编辑再创作的技能[J].中国传媒科技,2014(8).

[3]周慧洁.新闻编辑“再创作”的技能探究[J].科学导报,2013(16).

[4]张海波.分析地方台电视新闻编辑的“再创作”[J].中国传媒科技,2013(14).

社会新闻的创作 篇10

摘 要: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占据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前台位置。在改革开放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不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动力。本文拟从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三个变革方向,探讨增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题材文学 变革方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这是国家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也随之具有了新的使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塑造出真实丰满的农民新形象?如何展现农村在改革中的新风貌?如何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持?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变革方向:

一、深入生活,了解“三农”,与新农村同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它在客观上需要文学能够真实深刻的反映这一历史的时刻、关注农业的发展状态、刻画出农民的生存轨迹……但客观事实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而新时代农民身上也出现了时代所赋予的市场意识、改革意识、科学意识、竞争意识等特征,本来这一切都应该用文学的手段给以真实而生动的表现,但一些作家仍然用一种僵化的眼光打量着今非昔比的农村,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旧貌换新颜的农民,对农村真实生活的了解和心理体验变得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用想象和传闻编织起自己的作品。这如何能够能得到农村读者的认可?

要想创作出深受农民喜爱、真实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文学作品,我们的作家就必须深入生活,在长期与农民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建立起与农民的深情厚谊,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走进农民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才能充分地表现农民改变农村面貌、建设新农村的创造精神,发掘他们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未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表现他们身上所蕴藏的深厚的乡土情怀和道德精神,他们掌握自己命运、维护自身尊严的人格精神,表现他们适应时代发展、追求文明进步的进取精神。

二、采取对话的方式,坚持艺术创新、增强思想的深度,创造出符合农民欣赏情趣的文学作品

如果对当前农村题材创作从接受审美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话,就会发现是否能够采用适合农民口味的艺术创作形式,是决定作品优劣的关键因素。新农村建设需要文学,更主要的是农民需要文学,需要能够和新时期农民对话的新文学,需要让农民理解和反思的新文学,需要能够让一般农民读者看得起、看得懂、具有普及性的新文学,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谆谆教诲,也不是浮光掠影的自言自语,更不是迁就落后的粗制滥造。因此,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在艺术创新上就具有了新的变革任务:

(一)采取与农民对话的方式

赵树理改变了知识分子对农民采取居高临下俯视姿态的写作,通过精神上与农民平等的对话,得到了广大农民认可。但是,在对文学现代性的追求下,文学重新又回到了知识分子精英型写作,对农民采取自上而下式的启蒙,因此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虽然表现了一些新的农民形象,但仍以批判农民性为主要特征。这种注重批判的思维定式导致新时期的作家们更加注重追溯其政治经济根源,在历史背景、权力文化、生存境遇、人性等视域内展开对农民的书写,但以批判农民性为主的创作局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文学与农民也愈加产生隔膜的感觉。所以,繁荣农村题材文学,就要解决如何看待农民与知识分子之间关系的问题,打破自上而下的叙事模式,通过生活实践的内在要求,采取平等的对话模式,写出真实的农民,忠实的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这样才更具有说服力。

(二)加强文学艺术形式上的创新

创新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的生命力所在,当前的农村题材创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与作家们在这一领域创作上缺乏创新有很大关系。农村在变,农民在变,欣赏标准与艺术需求也在变,如果我们在艺术上固步自封,以传统农村题材创作的审美范式作为创作的取向,不仅不能真正地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也不能满足人民,包括农民对文学的审美需求。当然,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完全背弃,而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打破原有创作模式和表现手法,在广泛的吸收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融现代与传统于一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满足农民精神需求、适合农民欣赏口味为最终标准。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精品力作,也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着的审美需求,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三)增强文学作品表现新时期农村巨变的思想深度

如果说整个20世纪是农业“哺育”中国革命和工业建设的时期,那么,时至今日,中国社会刚刚开始进入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阶段,因此,新农村建设期待着农村题材创作的新收获,而农村题材创作也应充分地表现农民改变农村面貌、建设新农村的创造精神。但是现在的农村题材创作还是按照以往的观念过多地表现了他们之于社会变革的不适应或被动性,过于注重他们身上还存在的某些愚昧落后因素或陋习,忽略对农民基本的人格尊重。这样固然能引起同情,但是这种同情是浅薄的、虚弱的,不足以真正反映出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真实作用和面貌。

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一个全新的背景下,以全新的审美视域、全新的创作理念去观照和思考,进而去反映农村与农民问题,发掘他们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未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表现他们身上蕴藏的深厚的乡土情怀和道德精神,表现他们掌握自己命运、维护自己尊严的人格精神,表现他们适应时代发展、追求文明进步的进取精神,总之,要表现他们的新气象、新面貌、新作为,增加作品的思想深度。

三、繁荣各种文学体裁,发挥多种艺术形式的优势,多侧面、多层次的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

文学体裁作为文学形式的一个要素,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需要决定的。农村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对农村的历史变革要有更全面的把握,对农民的灵魂和精神要有更深的挖掘,对农村的社会生活要有更丰富的反映。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历史任务必将更为艰巨,而单靠一种文学体裁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不能停留于既往的创作经验和文学传统,在文学体裁的多样性上有所丰富和发展。报告文学、散文、小说、在关注现实社会生活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传统,诗歌等文学体裁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个性和影响。文学关注新农村建设,就应发挥各种文学体裁的优势,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多形式地反映现实生活,只有各种文学样式的参与,才能真正营造出农村题材文学的繁荣,才能更多侧面、多层次地满足农村读者的审美需求。

综上所述,自“五四”以来农村题材文学积淀了深厚的创作经验,新时期以来的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也创造出了骄人的成绩,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的契机,农村题材文学创作有责任深刻的反映这一进程,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农民新形象,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我们有理由坚信,在这一历史之于文学无法推卸责任的时刻,必将有更多的作家投身于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之中,关注其中的人们的精神及生活状态,表现时代真正的精神困境和希望。

参考文献:

[1]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韩少功.马桥词典[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4]段崇轩.九十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精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5]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M].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2004.

[6]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7]王晓初.论建国初期农村题材小说创作[J].天津师大学报,2000,(5).

[8]张懿红,徐宏勋.永远的“乡土文学”[J].2002,(5).

[9]李运抟.现代田园的骚动与书写——近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走向,理论与创作[J].2005,(5).

[10]叶君.文学史范畴的“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小说”[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11]张克明.文学创作:应当重视农村题材[J].理论与创作,2001,(4).

[12]王庆.90年代农村小说的苦难意识[J].江汉论坛,2001,(4).

新闻编辑再创作的策略与技巧 篇11

1. 新闻编辑的意义

新闻编辑主要要做的工作是, 对于新闻采访的素材进行加工和合成, 其创作的过程既是对于前期的采访素材进行程序化整理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 其工作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查看素材、对于文字稿进行相应的修改加工、对于影像画面和声音进行编辑、对于特效和动画以及字幕进行编辑, 其编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

2. 电视新闻编辑再创作的策略与技巧

2.1 对于主题的二次升华

要做好新闻的编辑首先就要当一名好的记者, 因为新闻的编辑不仅要有文字上的能力和对新闻价值判断的能力, 同时还要对图像进行大量的处理工作。如果其对于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 这样就很难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素材进行修改。新闻编辑要对记者发来的稿件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要对主题进行提炼, 并且在编辑完成之后能对新闻的主题进行升华, 这样就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引发观众的思考。

2.2 巧妙地运用编排的手段

巧妙地运用编排的手段, 可以使一些稿件变得更加地重要, 从而扩大其影响力, 这是新闻编辑再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在编辑时, 将内容相似的稿件进行综合叙述, 把单一内容的稿件进行有效的组合, 使其内容更加地丰富, 这样既增加了信息量, 同时也增强了信息的厚重感。在进行稿件编排的时候, 可以运用对照的方法将稿件巧妙地衔接, 起到相辅相成、相互烘托的作用, 在编辑内容不同的稿件时, 要分类进行重新的组合。同时, 在再创作的过程中, 要根据事实来进行, 不能凭空想象, 主观地进行臆断, 更不能胡编乱造。另外, 编辑的技巧要服务于信息的内容, 不能一味地追其技巧的运用, 而忽略了消息内容的发掘和消息真实性的追求, 这样才能保证节目的质量。

在对节目视频进行剪辑时, 也要运用纯熟的技巧, 节目的剪辑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单条消息剪辑成片、多条信息组合成片以及后期的切换导播, 这些工作都是要由编辑来完成的。新闻画面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息的内容和形式, 画面优先是电视新闻编辑首先要遵循的原则, 编辑在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懂得、理解图像, 在进行编辑的时候要遵循声音和画面的同步, 画面出来之后, 声音跟着出来, 这样讲解的声音才不会干扰到画面, 让观众更容易地理解新闻的内容。同期声的运用可以将一则新闻讲述得更加生动, 缺乏了同期声的运用, 其新闻就缺乏了生动、鲜活的一面。

2.3 加强创新的意识

编辑要有创新的思维和方式, 新闻的报道要进行不断的创新, 只有新闻编辑的思维有创新的意识, 才能使电视新闻的形式和内容得以创新化的发展。新闻报道要深刻, 根据新闻的内容可以进行专题性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 使其内容更加深入、影响更加广泛。在编辑的形式上进行创新, 使新闻节目更加具有节奏感, 精心的编排组合, 长短、快慢进行合理的安排, 张弛有度地安排节目的内容, 使其传播的效果更好。

2.4 加强在新闻传播中的组织和策划工作

新闻编辑工作已经进入到了复杂的创作型时代, 传统的电视新闻大多都是以记者为主导, 完成选题、采访和写作的过程, 编辑只需要将这些内容连接起来就行, 这样的方式, 容易造成新闻质量缺乏保障, 也难以形成比较鲜明的新闻节目主题。所以就要强化编辑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节目整体的组织和策划, 编辑要参与到节目的策划当中, 协调好与记者之间的关系, 这样有利于新闻节目的定位和整体的优化。另外, 新闻编辑还要做好新闻的策划工作, 要保证其在导向上的正确性, 找到正确舆论的观点, 不能只为了新闻的轰动, 而忽略了大局的考虑。还要选择最佳的时期、最有利的时机推出相应的新闻, 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其效果。

总结

总而言之, 新闻编辑在新闻的创作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在进行新闻编辑的时候要利用各种技术和方法使其编辑的节目内容更具有看点, 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新闻的整体创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尚学宾.做好电视新闻编辑“再创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2 (24) :67-74[1]尚学宾.做好电视新闻编辑“再创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2 (24) :67-74

[2]李晓云.浅谈电视新闻编辑的“再创作”[J].科技信息.2010 (27) :58-67[2]李晓云.浅谈电视新闻编辑的“再创作”[J].科技信息.2010 (27) :58-67

[3]刘丽纯.新闻编辑“再创作”的技能探究[J].华章.2012 (06) :19-26[3]刘丽纯.新闻编辑“再创作”的技能探究[J].华章.2012 (06) :19-26

上一篇:不孕不育:心理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