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言的特色

2024-05-12

新闻语言的特色(共12篇)

新闻语言的特色 篇1

摘要:军事新闻简报作为新闻简报的一种, 与一般的新闻简报有诸多相似之处, 但由于它关注的是军事这一特殊领域的问题, 又具有了与一般新闻简报所不同的地方。本文从词汇、句法、修辞三方面对军事新闻简报的语言进行分析, 揭示出军事新闻简报的主要语言特点, 旨在为军事新闻工作者和有关机构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军事,新闻简报,词汇,句法,修辞

新闻简报, 又称简明新闻、简讯、短讯, 是事件消息中的一种。有的新闻研究者把它归入动态消息一类, 只不过它比完整的动态消息文字更短, 结构更简约、单一、灵活。通常以一二百字, 甚至一两句话、数十字, 简明扼要, 一目了然地把新近发生或发现、有社会意义的事情迅速报告给读者。[1]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 新闻简报以其“短、新、精、快”的特点与优势, 成为最为常见的报道形式。

军事新闻简报作为新闻简报的一种, 与—般的新闻简报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但由于它关注的是军事这一特殊领域的问题, 这就使它具有了与一般新闻简报所不同的地方。它反映的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军营生活, 状写的是波澜壮阔的军事活动, 这需要我们从事军事报道的记者、通讯员着力提高驾驭新闻语言的能力, 把握军事新闻简报的语言风格特点。但是, 军事新闻简报语言究竟有哪些特点?我们至今没有发现这方面专门的、系统的论述。

为了从理论上把握军事新闻简报语言的特点, 为军事新闻工作者和有关机构提供理论基础, 我们以《解放军报》2010年6月至7月两个月中的军事新闻简报为分析对象, 共14组新闻简报, 57条消息, 7954个总字数, 从词汇、句法、修辞三个方面对军事新闻简报语言进行专题探讨。

一、词汇特点

1. 多使用双音节词语来体现语言的匀称平稳, 不会使用

表达感情色彩的儿化词, 也不会使用表现各种语气色彩的语气词、叹词、象声词和比较轻松活泼的重叠词语。如:

(1) 6月19日下午, 武警黑龙江总队哈尔滨支队官兵以精湛的技能、顽强的作风和良好的形象, 圆满完成了中国哈尔滨第二十一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安全保卫任务。针对规格高、展位多、展区面积大等复杂情况, 哈尔滨支队抽调300多名官兵上岗执勤, 日均验证万余本, 展示了武警官兵良好形象。 (2010年6月20日)

这段话以双音节为主, “精湛的技能、顽强的作风、良好的形象, 规格高、展位多、展区面积大”, 偏正短语、主谓短语的运用, 句式整齐匀称, 句意表达严谨, 增强了语言的可读性和庄重性。

2. 通常选择具有书面语色彩的书面词和不体现任何特殊情感倾向的中性词。通俗、随意的口语词少见于文体中。如:

(2) 截至6月4日, 武警广西总队参与抢险救援的官兵共转移受灾群众3000多人, 转移、搬运物资300余吨, 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高度赞誉。 (2010年6月5日)

用“搬运”不用“搬走”, 用“截至”不用“直到”, 用“物资”不用“财物”, 用“赞誉”不用“称赞”, 语言规范、典雅、精练。

3. 常使用缩略语, 57条消息中共使用43个缩略语。

常见的缩略语往往从新闻报道一开始就得到应用, 如世博会 (世界博览会) 、武警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 、总装 (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 、人武部 (人民武装部) 、军训 (军事政治素质强化训练) 。不太常见的缩略语在第一次全称后才使用, 如中广核公司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新油气田 (新的石油和天然气田) 等。

4. 只使用第三人称报道, 直接展示新闻事件, 比如“他”、“他们”、“她们”。

所搜集的语料中, 没有一例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完全从客观的角度报道信息, 让读者自己通过阅读获取信息, 比较自由地去评判新闻的价值, 增强了作品语言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5. 大量使用模糊词语。

模糊语言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 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的客观存在[2], 军事新闻要真实、准确地报道客观世界的事件、就离不开模糊语言, 集中使用在表达对象、数量、程度、范围、时间等方面。如, 表对象的:各单位、各部门、各地、部分官兵;表数量的:不少、许多、一些、绝大多数;表程度的:高度、很强、最大、基本、充足;表范围的:以外、以内、广泛、左右;表时间的:当前、目前、月初。军事新闻简报讲究准确性和时效性, 一些相关信息来源不明确或动态事件尚在发展中, 为事态发展留有余地, 使报道更准确、更客观, 模糊语言的运用无疑增强了新闻的灵活性和表述的严谨性。

二、句法特点

1. 少量的句子。

统计结果显示, 57条消息中共112个句子, 句子最多的一条军事消息使用5个句子, 一般都是使用1-2个句子。

2. 句式选择上, 只使用陈述句, 对新闻事件作客观叙述。

大量运用肯定句式, 所搜集的语料当中, 仅一例否定句式, 如例 (3) 。主谓句占绝对优势, 112个句子中, 主谓句105个, 非主谓句仅7个。主谓句中, 绝大部分都是动词谓语句, 仅两个主谓谓语句。动词谓语句中, 有3个兼语句, 如例 (4) 中“同一个战士”在句中作谓语动词“让”的宾语, 同时又是后面动作的实施者;3个把字句, 如例 (5) 中通过介词“把”引出受事成分“拓宽退伍军人安置渠道”, 以此强调该成分;2个被字句, 如例 (6) 引用被字句, 承前省略主语。长句占优势, 112个句子中, 短句仅12句。长句词语多、结构复杂, 表意精确、细致, 增强了语言的周密性和严谨性[3]。合理运用整句、散句, 统计篇目当中大部分运用的是散句, 也有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 如例 (7) 整、散句式交替使用, 丰富了语言的表达, 有助于读者更好的把握新闻的信息。

(3) 据悉, 该场站给官兵提供“六宝”后, 没有发生一起中暑, 无一名官兵被毒蛇咬伤, 没有一名官兵因蚊子叮咬发炎发烧, 官兵们以强健的体魄、旺盛的斗志出色完成了保障部队飞行任务, 安全率100%。 (2010年7月6日)

(4) 他们通过专业交叉培训、按作战流程进行的多专业综合训练等方式, 在实战化训练中让同一个战士扮演多个角色, 掌握多种专业技能。 (2010年6月29日)

(5) 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区委、区政府和人武部把拓宽退伍军人安置渠道作为支持部队建设的重要任务, 主动将促进退伍军人创业列入议事日程、列入议军会内容、列入社会建设规划, 积极为退伍军人就业搭桥铺路, 收到良好成效。 (2010年6月14日)

(6) 6月11日, 安徽省砀山县朱楼镇7名青年民兵通过镇委、镇政府的考察, 被确定为村级后备干部, 并被分派到镇机关进行岗前“淬火”。 (2010年6月29日)

(7) 他们通过鼓励战士上讲台、开办主题教育大论坛、借助局域网创建网评群论专栏等措施, 让“主讲人”变为“主持人”、“灌输式”变为“启发式”、“一言堂”变为“群言堂”, 引导官兵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积极交流,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2010年7月6日)

3. 大量将介词短语、时间名词前置于句首。

112个句子中, 有34个介词短语前置。表示时间的介词短语18个, 表示方式的介词短语6个, 表示空间的介词短语5个, 表示目的的介词短语3个。前置的时间名词35个。前置的原因有:介词短语比较长, 如例 (8) ;该成分统辖整个句子成分, 如例 (9) ;衔接前文, 如例 (10) ;介词短语先于事件发生, 是事件发生的参照物, 如例 (11) 。

(8) 在连日开展的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中, 武警新疆吉木乃边检站党委积极探索启发式、互动式教育模式, 增强教育效果。 (2010年7月6日)

(9) 今年以来, 广西贵港军分区与市委宣传部联手, 推出贵港籍优秀复员退伍军人典型系列宣传报道。 (2010年6月29日)

(10) 同时, 他们把党政单位懂藏汉双语的预任军官编到预任士兵相对集中的地区, 把专业对口的企业高技术人才编入预任军官队伍。通过科学编配兵员, 有力地推动了部队整体作战能力的提升, 在7月初多专业实兵演习中, 该预备役旅取得优异成绩。 (2010年7月27日)

(11) 为建立高效快捷的国防动员机制, 该人武部组织人员, 对辖区国防动员潜力和重点目标的分布变化情况进行全面实地调查, 获取各种数据数万份。 (2010年6月11日)

三、修辞手法

《解放军报》因其党报性质, 起着法规、教育、交流、凭证等作用, 影响大、权威性强。修辞使用受到严格制约, 在112个句子中只有6处使用了修辞格, 也仅限于使用比喻这一辞格。如:

(12) 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在西沙驻训中, 某型战机海岛机场飞行资料欠缺, 一度成为制约驻训质量的“瓶颈”。 (2010年6月29日)

(13) 两年来, 先后从民兵中选拔了400多名村干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领头雁”作用。 (2010年6月29日)

例 (12) 中把因资料欠缺对驻训质量的影响比喻成“瓶颈”, 形象说明了资料欠缺对工作进展的重大影响。例 (13) 中将村干部比喻成“领头雁”, 生动显示出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从军事新闻简报用词、句法、修辞方面的使用情况来看, 其语言呈现出以下三种风格:

庄重沉稳:军事新闻简报主要是报道部队的建设与发展, 反映军队的军事和生活情况, 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要求体现规范性。《解放军报》代表着党和军队的形象, 代表着人民的呼声, 其政策性、指导性、权威性、理论性理应是首要的。写作中, 大量运用长句、书面语、中性词语, 使用第三人称进行报道, 文体语言显得非常的客观冷静, 呈现出庄重沉稳的总体风格。

准确简明:军事新闻简报作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 预备役部队的民兵, 军工战线, 党政机关, 大中院校, 图书资料室, 以及所有关心国防建设人们所读的作品, 具有广泛的层次不等的群众基础, 语言理应追求简明、准确。写作中, 陈述句、长句、肯定句式的大量运用, 中性词的选用, 确保了信息传递的准确与严谨。同时, 大量使用缩略语, 合理使用长句和短句, 句意简明清晰, 给读者一睹为快、心领神会的美感。

平和得体:建设民主政治的理论要求新闻贴近大众生活, 传播理论要求新闻具有亲和力、人情味, 受众文化水平、欣赏水准不断提高, 对新闻作品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军事新闻简报作为广大官兵所阅读的作品, 更得关注受众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视角的平民化、语言的通俗化以及表达形式的多样化, 把贴近部队实际的事件写实、写活、写新, 以高质量的稿件走进受众、打动受众、影响受众。写作中, 合理运用整句、散句, 修辞手法的使用, 扩大了语言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动词谓语句式的变换, 以阐述说明客观事实为宗旨, 体现现场感, 使得信息的传达一下子活了起来, 让读者有一种如触其物的感觉, 增加了作品的可信度和可读性。运用陈述句式, 冷静地摆事实, 平和地讲道理, 诉诸理性, 运用逻辑的力量来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语言显得非常亲切真实, 呈现出平和得体的语言风格。

新闻是时代的艺术, 新闻报道的一切规范、原则、形式与方法, 都是适应社会发展和读者需要的产物。语言是新闻存在和传播的载体, 各种新闻文体在其长期的传播和运用中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专门化语言。军事新闻简报与其他方面的报道一样, 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它、研究它, 让它提醒我们不断传承其语言特点以及把握未来语言发展的方向, 使军事新闻工作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彭朝丞.简讯.快讯写作新说[J].新闻界, 2001 (6) .[1]彭朝丞.简讯.快讯写作新说[J].新闻界, 2001 (6) .

[2]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2]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3]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483.[3]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483.

新闻语言的特色 篇2

它构成广播的主体,承担着广播的最实质性功能,可以说没有人物语言就没有广播。

这里所指的人物语言包括:新闻播音员播发的各类新闻题材,节目主持人所主持的各类直播板块节目以及广播中播放的广播文艺、广播小品、广播剧、广播曲艺、电影剪辑、广播广告等以人物语言塑造形象的艺术形式。

人物语言运用得好,达到准确、鲜明、强烈、有个性、雅俗共赏的`效果,是一个广播电台成功的重要标志。

一直以来,广播语言的实践备受广播人的重视,而随着广播直播板块节目及主持人的出现,广播语言较以往又有了新的变化。

因为主持人以“我”的身份说话,语言逐渐走向个性化,听众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不仅为节目内容吸引,更为主持人富有个性魅力的语言所打动,品牌节目也应运而生。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广播人物语言在广播节目的播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把握广播人物语言特色有益于提高电台节目质量,树立电台整体风格形象。

本文认为广播人物语言特色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语言的规整化。

现代广播传媒的显著特点就是全力追求节目品质,而品质的优化离不开主持人语言的规整,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语言是一门艺术,而艺术都是有其规律的。

“规整的语言”定义本身就明确了它的严肃性和严谨性。

而这两性的存在就注定了它所具有的基础价值。

广播节目品质的优化是和相关要素分不开的,而规整、规范的语言恰恰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一套完美的节目犹如一幢漂亮的大楼,规范的语言就是打好地基的一块块优质的砖石,它是优质工程――品质节目的保证。

第二,语言的个性化。

个性是主持人魅力的核心,语言又是主持人展示个性最重要的窗口。

语言个性魅力的内涵即语言所具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关乎节目的内在质量和整体效果。

尤其是在节目中处于主导和支撑地位的主持人,他(她)的语言个性已不光是语言外壳部分(如声音特征、语音吐字状况、表达习惯等),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语言的内涵部分。

通过节目,听众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主持人的思想倾向、观念态度、能力才华、人格品位等深层次的东西。

也正因为这样,其个性才能鲜明地凸显出来,也才由此增加了传播的亲切性、人情味和独特性。

第三,语言的生活化。

生活化也即口语化、通俗化。

有一种误解,认为口语化、通俗化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大白话,没有文采,难登大雅之堂,而用一些文言或者半文言、半白话,才显得“高雅”。

其实,文采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它主要由意境来体现。

语言是表达意境的手段,并不是非要用文绉绉的语言才能表达深远、高雅的意境。

相反,广播主持人以通俗的、生动的、鲜活的语言营造出的意境更易为听众接受。

因为生活化的广播语言听众听得明白、听得舒服。

老舍先生曾说过:“广播必须使人人都能够听懂。”因此要“字斟句酌,语言明确,还要铿锵入耳,引人入胜”。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 篇3

1.词汇。广告面向大众,用词一般通俗易懂,使读者尽快得到信息。如果使用晦涩难懂的词语,读者还必须推测其含义,不胜其烦,广告效果也相应较差。广告语言要生动形象,必须用大量修饰词来描绘商品的质量、外观、特点和优惠价格来增强语言表现力。作为开放性词类的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又可以充当主语补语或宾语补语,是最常用的修饰词。最频繁使用的形容词如new,fine,great可以在任何广告环境中表示赞扬和推荐。Fresh,clean经常用在牙刷、香皂、洗发精、洗衣粉广告中;delicious,crisp多用在食品广告中。用形容词的比较级或最高级去描述所推销的某一商品比普通的同类商品质量好、价格低、或者首屈一指等也到处可见。但最高级的使用有时会被认为是自我吹嘘,引起读者反感。借用外来词也是英语广告用词的一大特色。英语广告常用一些外语字眼,如常用法语和西班牙语来表示商品拥有异国风味或较高质量,以此来吸引消费者。其次,英语广告经常以创新拼写来增强吸引力。复合词不受英语语法在词序排列上的限制,比较灵活,能充分体现广告创作者的创新精神而大量使用。拟音拼写如咖啡广告Kwik Koffee —Quick Coffee 语言生动有趣,简洁明了。错拼或加上前、后缀也是经常见到的广告用词,虽然新词与原词的形态不同,但意义仍然存在,既可达到生动有趣、引人注目的效果,又能有效地传播商品信息。大量使用缩略词也是广告英语的突出特点,报纸上刊登的住房出租或出售广告、促销广告等就经常为了节省篇幅和成本,大量使用缩略词。

2.语法结构。复杂的复合句往往会引起消费者厌烦,不愿再读下去,所以广告英语常用干脆有力的简单句和省略句。结构尽量简化,省去一些非必要的语法成分,可使关键的词语显得更加突出,一目了然,便于记忆。如同时可省去定冠词、不定冠词、连词、系动词等,甚至主语及谓语动词也可以省略,用最精练的语言传递出最多的广告信息,不仅可以节约广告成本,又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最典型的例子是分类广告。这类广告的写法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点明广告的内容和服务的名称及其现有状况,还给出预购价格和联系电话等。广告一般都从肯定的意义出发,强调商品的优点,敦促消费者采取行动,而否定句难以完成上述任务。读者往往也容易接受正面的陈述,对于反面的陈述,由于阅读速度快,或其他原因,有时会读者产生误解。使用主动句,力度感强,富有感召力,可以使消费者认为自己处在主动的地位,主动自愿地接受广告内容。语法上基本上采用一般现在时,过去时出现的频率极低,表示商品“有和一般自然规律一样的永久特征”。祈使句在广告中也大量出现,它含有请求、命令、号召人们做某事的意思。目的是为了增强说服力,以劝读者一看,二试,三买。祈使句的运用能使人从被动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激发读者的热情,继而把广告看下去。祈使句是操作说明书中最典型、用得也最多的句式。很多广告为了加强鼓动性,直接用命令式动词短语来邀请读者参与,动词词组非常简单,为数有限。常用的有look,think,see,find等。

3.语体及修辞。广告英语的语体,从宏观上来说,属于非正式语体或口语语体。即使书面的广告英语,文字也写得通俗易懂,口气亲切,便于普通消费者接受。主要表现在大量使用口语词、俚语和人称代词。人称代词通常使用you 而不是we,这样做可使信息个人化,使每一个读者感到这个信息是专门为他提供的。其次,广告英语虽以口语体为主,但很注意修辞,通过各种修辞手段的运用,达到用艺术的形式去实现商业目标的目的。它不仅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开拓读者的丰富想象,引发读者对商品产生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广告的鼓动性、说服性。常用的修辞手段有双关、比喻、夸张、压韵等。双关是利用语言文字上的同音(或音似)和多义关系,使某些词语或句子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两层或多层含义,文字精练风趣,能增加广告的注意价值及记忆价值。如一则香烟广告:Ask for More. 把“More”这种牌子与 “more”——“多”的意思联系起来,可谓诙谐机智,一箭双雕。比喻是广告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它能不同程度地渲染语言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唤起消费者对新产品美好的心理联想。如服装广告:Light as breeze, soft as a cloud.把服装比喻成微风和云朵,比喻这种品牌的服装穿上去光亮、柔滑、细薄、飘逸,充分体现出该品牌的特点。此外,夸张对比则通过对事物的渲染,去宣扬商品的完美,以达到鲜明生动的效果,最常用的是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但不能言过其实。头韵法和准压韵法(即词与词之间、音节与音节之间互相压韵)的运用能够使广告词音韵和谐,平仄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排比也是英语广告中富于表现力的辞格,把产品阐述地更严密、更透彻,来启迪消费者的欲望。引用数字,有时巧妙地引用顾客对商品的评价,甚至科学依据,借以提高该商品的知名度,在英语广告中也屡见不鲜。

目前我国译成英语的广告,不少只考虑到如何忠实地把中文译成英语,而忽略了英语广告的特点,译出的文字缺乏“广告味”,甚至起反作用。中文广告英译要按照英文广告的特点,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前提下,运用相应的英语表达方式,依据原文的风格进行“省略、代替、合并、重复”等调整。中文广告常用四字成语,如口味鲜美,色彩艳丽等要采用普遍、约定俗成的英文词语,避免逐词翻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广告宣传的效果。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分析 篇4

一、网络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一) 词语特色

和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新闻由于标题排列在主页面上, 正文只有在点击标题的情况下才能够阅读, 因此网络新闻标题词语的选择更需要具有自己的特色, 要独具匠心、充满吸引力。当前,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语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仿造原词新用。即通过模仿已有固定词语, 创造出和原词“形似”或“音同”的新词, 由此使受众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激发受众的探究意识, 如“2014年逾105亿美元外资79家外资总部‘落沪’”等;其次是拆分词语使用, 即故意把一个复音词或者固定短语拆开使用, 达到强调内容的目的, 如“笔形墨象——2009年黄光男现代水墨展”等;然后是“熟语生用”, 即使用一个人们熟知、但词义已不再是原义的词语, 如近年来流行的网络词语“剁手党”、“网红”、“宝宝”等被广泛地应用于网络新闻标题中;最后是词语的成对使用, 即通过巧妙的词语配合来达到突出新闻主题的目的, 如“《大众电影》否认破产, 创刊59年缘何变小众”中反义词的成对使用等。

(二) 修辞手法特色

一个好的修辞能够达到简化空间的效果, 一个形象生动的词语就能够使读者联想到文本的内容或者所表达的思想。当前网络新闻标题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设问、反问等, 具体如下:比喻即把两个事物有条件地相提并论, 用其中的一个事物描绘、说明另一个事物, 使得信息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如“海归怎样找到‘好婆家’”之类的新闻标题就是比喻修辞手法的实践应用;设问即用表示疑问的句子作标题, 如“楼价猜想:2015年坐过山车, 2016年稳搭地铁?”等;反问类型标题多出现在网络新闻评论中, 如“重点大学生何必当街卖肉?”等;引用, 即直接把新闻当事人所说的话作为标题, 使受众迅速地了解当事人的立场和观点, 如“卫生部: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即将出台”等。

(三) 句法组合特色

网络新闻标题在句法组合上也和传统新闻标题有着很大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句子成分缺省、长句拆分短用、句子前重后轻三个方面。其中句子成分缺省是考虑到网络新闻版面的有限空间并且不能分行, 因此往往会缺少一部分词语来达到标题的简约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目的, 如“新年致辞”中省略了介词“在”、“影帝吴镇宇面包店内暴力护妻”中“暴力”前缺少了谓语中心语“用”等;长句拆分短用是鉴于长句虽然具有表达完整、细密的优点, 但是在阅读和理解稍显拖沓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句法组合方式, 从而达到让人一目了然, 阅读无障碍的目的;句子前重后轻则是针对在信息大爆炸时代, 人们浏览网络新闻时往往是一扫而过, 因此一个标题的前半部分必须要能够对受众产生足够吸引力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方式, 如“重庆警方披露涉黑案律师造假内幕, 专家提出质疑”中, 将社会关注的涉黑案和造假放在前面, 其他吸引力不够的要素放在后面等。

二、网络新闻标题的规范化

(一) 标题应真实简洁, 直观易懂

一方面, 不管是传统新闻媒体还是网络新闻媒体, 真实性都是新闻的灵魂, 因此网络新闻标题的语言要注意新闻的真实性;另一方面, 网络新闻是有固定的版面限制的, 过长的标题会占用大量的网络资源, 所以在确定新闻标题的时候要尽可能地节省空间, 否则不仅会影响到视觉效果, 也会影响到排版的经济性。

(二) 标题应突出最具价值的新闻信息

在生活中人们阅读网络新闻信息时往往是一扫而过, 这种情况下网络新闻标题能否凸显新闻信息的价值, 提高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引导受众点击标题和阅读文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拟定网络新闻标题的过程中应当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将新闻文本的主要内容传输给受众, 引导其深入阅读。值得注意的是, 标题在彰显新闻信息上需要把握一定的尺度, 如果直接将新闻信息通过标题全部传达给受众, 那么受众点击新闻的欲望就会下降。

(三) 标题应体现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的精神也同样体现在网络新闻写作中, 更体现在网络新闻标题上。原因就在于, 新闻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对于社会大众的思想有着直接的影响, 新闻标题中是否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感不仅体现了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 更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说, “以人为本”精神是当代新闻创作的必然要求。例如, 在报道5.12地震纪念日、清明节等特殊事件时, 网络新闻标题也会相应地蒙上“一层黑纱”。

三、结语

网络新闻是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新闻报道类型, 和传统新闻报道相比, 网络新闻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 这也决定了将传统新闻标题撰写规范照搬到网络新闻中是不可取的。因此,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结合网络新闻的特点来对其新闻标题进行规范, 确保网络新闻标题在能够吸引受众目光、揭示新闻主旨的同时, 促进网络新闻标题实现新闻性与审美性、准确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韩书庚.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J].新闻爱好者, 2010 (10) :91.

[2]王长武.读题时代网络新闻标题的传播价值与语言策略[J].新闻界, 2009 (6) :121.

离骚的语言特色 篇5

参差不齐的句子形式

《离骚》吸取楚地民歌的语言特点,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长,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屈原不仅采用灵活变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战国时散文的句法,在作品中使用了“路漫漫”、“长太息”等,从而创造了一种节奏分明而参差错落的杂言句式。《离骚》中出现了不少“言对”,即工巧的对偶:“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还出现了一些“事对”,就是上下句所用的典故相对:“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但是这类句子在屈原作品中仅占少数,参差错落的句子占着绝对的优势。从节奏效果看,《诗经》倾向于整齐匀称,屈原的作品倾向于参差错落。一般来说,《诗经》中的诗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句中是二二节奏;《离骚》的典型句是五、六字句,句中常常是三三或三二节奏。“四言简质,句短而调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调易杂”。《离骚》既非四言,也非七言,而是句式灵活多变的自由体,“折繁简之衷,居文质之要”,语言节奏自有独到的妙处。交叉使用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九字句,通过字数的增加与减少,有意造成跌宕起伏的语言节奏,形成《离骚》特殊的语言节奏美。

错落变化的句子结构

《离骚》与《诗经》的区别在于,当上下两句有可能形成对偶的时候,《离骚》有意识地变换词语的结构形式,使之具有错落之美,如“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蜿蜿”与“委蛇”是叠音词与连绵词相对,“掩涕”与“浪浪”是词组与叠音词相对,对应的词语或词组结构发生变化,是为了使语言形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诗歌语言的节奏变化。《离骚》“乎”和“于”的用法,很能说明屈原有意追求错落的特点。“《离骚》语法,凡二句中连用介词‘于’‘乎’时,必上句用‘于’,下句用‘乎’,‘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胥其例也。”

《离骚》大量使用双音实义二字结构,大量使用连绵词:耿介、謇謇、冉冉、郁邑、岌岌、菲菲、歔欷、逍遥、相羊、周流、啾啾,等等。双声、叠韵、重言,错杂相间,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调美。

“兮”字的普遍使用

“兮”字在屈原的作品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离骚》中即普遍使用。“兮”字并非《楚辞》所独有,在北方文学中也较早地、大量地使用,“十五国风”中除《秦风》外,十四国风中都有“兮”字出现,而且多达236次。《诗经》中的“兮”字一般是用在句末,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兮”字的`典型句式;还有用在句中的句子,如“宽兮绰兮”、“伯兮朅兮”,但是这样的用法相对来说只占少数。到屈原的作品,“兮”字用得更为广泛,而且有比较严格的规律性,用“兮”虽然不是屈原作品的特长,但是用得奇特、富有创造性并因此成为屈原作品语言形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屈原划时代的创造。

从《离骚》来看,两句用一“兮”字,用在奇句末尾,这种用法对调整诗歌节奏起着很大作用。“兮”本来是个语助词,许慎说:“兮,语所稽也”,段玉裁说:“语于此而少驻也,此与‘哉,言之间也’相似”。从屈原作品使用的情况看,“兮”都是语气助词,如果译成现代汉语,相当于语气词“呵”。郭沫若、闻一多认为“呵”是“兮”字的本音。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凡今本《老子》的“兮”都写作“呵”,证明郭、闻二位先生的推断是有根据的。如此“兮”字的作用主要是强化情感、延长音节、调整节奏,增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拓展阅读:《离骚》的艺术成就

1、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长诗热情地歌颂了诗人忠贞爱国、同情人民以及与邪恶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高洁情操,从而使诗人屈原本身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爱国诗人的典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离骚》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它吸收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它不是用直接的形式来表现现实和作者的理想,而是更多地通过幻想的形式来抒写。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将现实的事物,寄托在超现实事物的形象之中,因而使作品产生了离奇曲折的情节和奇丽异常的艺术形象。这样,不但深亥姚揭露了现实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强烈愿望,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发展了比、兴艺术表现手法。在这里,比兴已不局限在修辞手法与遣词造句上,它渗透在诗篇整体的艺术形象构思中。诗中用众多比喻构成一连串的艺术形象。这些比兴形象,是互相关联的,诗人借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使人透过草木的形象联想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社会内容。这样,不但使诗篇文采斑烂而且创造出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境界。

《林兰香》的语言特色分析 篇6

关键词:《林兰香》;语言;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70-02

《林兰香》产生于清朝康熙中后期,介于《金瓶梅》与《红楼梦》之间,作者化名“随缘下士”,其生平及真实姓名均无考。《林兰香》继承了《金瓶梅》等世情小说的语言风格,并对后世的世情小说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林兰香》用生动活泼语言风格将明代巨族耿家百年兴衰娓娓道来,通过形形色色不同阶级的人物使读者感受到了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本文就仅从其语言入手,试析其中独特的三个艺术特色。

一、贴切的口语化

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林兰香》作为一部优秀的世情小说,在语言运用上必然是贴近现实的。作者在人物对话方面,用大量口语化的语言来描写世俗化的内容,进而还原明末清初社会的日常生活和老百姓的生存心态。方言词汇、叠词、俗语等大量口语化的语言的运用,使读者能够深切体会到说话人的喜怒哀乐,有如身临其境。俗语一般短小精悍,拥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且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一直备受老百姓喜爱。读者们在阅读《林兰香》的过程中,往往可以通过俗语的运用来了解人物语言中隐含的社会地位、爱憎、好恶等信息。如第三十八回燕梦卿死后,耿家的老妈子守夜时发生的一段对话。四位妇女的对话节奏明快,言语犀利幽默,她们语言粗俗却更加显得感情的真挚与淳朴。“好人不长寿,祸害几千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表达了对于燕梦卿的敬爱和对任香儿等人的厌恶;“黄梅不落青梅落”、“金砖何重,玉瓦何薄”、“好狗护三邻,好人护三村”、“我是上坟的羊,任凭他去了”体现出了她们虽然地位低下,但是同样显示出对于正义的追求,知恩图报的善良心理。“人心隔肚皮”、“太岁头上动土”从侧面表现了任香儿等人的心狠手辣,下人们敢怒不敢言的状态。短句具有清楚、简捷、明快的特点,《林兰香》中人物对话中也出现了大量的短句,使对话显得更加自然,贴近生活。如小说第二十回作者在处理燕梦卿与任香儿一段“随缘论”的谈话中,借燕梦卿之口将本身高不可测的哲学内容用短句的形式解释出来,显示了燕梦卿对于“随缘”的早已有了很深的见解,同时也使人物谈话更加贴近生活化的场景。

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

在人物语言方面,作品中不同人物的语言都有着不同的说话风格,或含蓄内敛,或泼辣犀利,可以说,《林兰香》以生动的人物对话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全书的重点人物燕梦卿为例,小说在第一回就明确表示:兰者何?燕梦卿也,取燕姞梦兰之意。从人物对话过程中,燕梦卿的语言无时无刻都透露出犹如“兰”的大方典雅的儒家风范,在燕梦卿身上,我们可以看儒家文化中对女性要求的所有美德。在十一回,耿家在燕梦卿获罪之时就已经为耿朗娶了妻子——林云屏,与燕梦卿的婚约自然早就解除。燕玉去世三年之后,燕梦卿得到朝廷的特赦,恢复了清白。面对上门为其作伐的全义与郑文,燕梦卿不卑不亢,有问有答,有理有据的表白了自己誓死捍卫贞洁的决心。回答丝毫没有拖沓累赘之嫌,并且还引用了北宫婴儿子的例子,北宫婴儿子出自于《战国策·齐策四》:“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可见燕梦卿学识的渊博和从一而终决心之强烈。语言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由此读者可以深切感受到一位标准的大家闺秀的行事风格,儒家以贞节烈女观念为核心的女性行为规范已经深入燕梦卿的骨髓,她是自觉地遵从,牺牲自己的幸福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书中另一位大家闺秀宣爱娘,她没有像燕梦卿一样有着对于儒家理想的执著,反而对于什么事情都不甚在意,小说第一回就说“逢场作戏之宣爱娘”。如果说,燕梦卿的形象代表了儒家的严谨、执著,那么宣爱娘则有着道家的洒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小说中宣爱娘的语言也就显示出她潇洒灵动的性格。《孟子·滕文公下》一书中有:“以顺为本者,妾妇之道也。”出嫁后的燕梦卿,恪守妇道,一切以耿朗的利益为出发点,努力与其他几位夫人保持关系,顺从耿朗,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凡事隐忍,终于落下病根。宣爱娘在对话中提出“忍”的坏处,引用了明朝李鼎的《偶谭》中的“大道玄之又玄,人世客而又客。直至忘无可忘,乃是得无所得。”来劝燕梦卿用“忘”来面对这个复杂的家庭环境,追求内心的平静,语言中透露出浓厚的道学味。读者可以想象出她潇洒、无为的形象。又如她在小说第四十三回所说“至于我的为人,若说无一可愁,那有许多可喜?只是人生百年,所乐者有限,所忧者无穷。若不寻些快事,岂不白白过了此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与其忧无益之忧,何如乐现成之乐!”此段与田春畹的对话,宣爱娘坦率地表示了用快乐的追求来忘记忧虑的人生观,站在自我的角度来看待人生的悲欢离合。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将一位与世无争、潇洒自我的大家闺秀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朴素明快的环境描写

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往往很容易忽视环境描写,但是环境描写在小说中不是虚设的,就如同戏剧舞台的道具,它们总会在一定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做铺垫,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林兰香》的作者用朴素明快的语言将人物置于一定空间和场所之中,使人物性格、心理状态得以更好的展示。“康夫人亦要看他小夫妻团圆快乐,就令在萱花坪前设筵。这萱花坪周围数亩,栽满萱花。坪前一座小桥,池水是从九臯亭引来。池南曲曲折折,一带游廊,便是往梦卿房内去的路径。相离正楼甚远,故至月色转西,亦无遮碍,却与康夫人寝室东西相对。内有角门相通,东边亦开一角门,通着葡萄园,萱花坪北即是爱娘住楼。”(小说第二十七回)这段对于“萱花坪”的描写,简洁明快,并无过多的景色描写,却很清楚的点明了“萱花坪”在耿家的方位:“便是往梦卿房内去的路径”,“却与康夫人寝室东西相对”,“萱花坪北即是爱娘住楼”,从而隐晦的写出了康夫人对燕梦卿与耿朗关系的重视,宣爱娘对燕梦卿与耿朗关系的帮衬作用。又如:“夫人正待去拉,忽一阵冷风,猛然惊醒。但见曲砌边花影东移,回廊外日光西下。云屏、爱娘、香儿、彩云俱来侍候。晚饭屋内中间放了一张铁梨大高腿饭桌,桌北设着紫檀木软底太师椅,椅上铺着大红氆氇椅垫,上面搭着大红宫锦椅搭。康夫人坐定,鼎儿将各样肴馔挨次送到屋门口……”(小说第三十九回)燕梦卿死后,耿家逐渐败落,任香儿等人更是作威作福。康夫人苦恼之际,燕梦卿托梦安慰康夫人,并且提出了解决之道。小说作者在写康夫人醒后用餐的一段,对屋内的家具做了一个简单的描述。虽然是简单的一个家具的描述,但是“铁梨大高腿饭桌”、“紫檀木软底太师椅”、“大红氆氇椅垫”、“大红宫锦椅搭”,显示出了家具厚重、珍贵。从侧面突显出了康夫人的威严,以及在得到燕梦卿托梦指点后重整家法的决心。

在世情小说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林兰香》一直未曾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也很少有读者了解这本书。本文对《林兰香》中的三个语言特色做了详细的分析,但是无论在人物语言还是叙事结构上,《林兰香》都有着较高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清)随缘下士编辑,徐明点校.林兰香[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第三版)[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一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邱江宁.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第一版)[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

[5](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版)[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体坛周报》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篇7

在中国的体育报刊中, 《体坛周报》是极富盛名也是最受欢迎的一张报纸。《体坛周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综合体育类专业报纸, 已经连续5年位居中国体育类报纸发行之最, 成为中国亿万球迷、棋迷和其他体育爱好者钟情的体育媒体。

《体坛周报》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新闻标题的文体特征分析。标题被视作“新闻报道的眼睛”, 也是文章内容的浓缩。《体坛周报》的发行量之大和网络版的点击率之高, 主要是其风格符合快节奏信息时代的潮流。其头版头条标题的文体更是符合新闻报道简洁、直接、生动、客观、信息浓缩、可信度高的特点, 迎合了体育爱好者的口味。

语义特征:善于运用修辞。《体坛周报》的体育新闻标题由于各类辞格的运用而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 尤其是比喻、引用、仿拟三类。

比喻。比喻是《体坛周报》新闻标题经常运用的方式, 使标题生动形象, 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如《独生子的挫折》这一标题, 白岩松把刘翔作为“四年来十三亿中国人的独生子来看”。

引用。采用引用方式制作的标题, 样式新颖, 含义深刻。标题《只许“亮剑”, 不许“三多”》, 引用近几年较优秀的军事题材电视剧《亮剑》和《士兵突击》。李云龙是一匹充满智慧的“头狼”, 而许三多只是一个纯粹的小兵。我们很多时候把一支球队比作一支军队, 把一个球员比作一个士兵, 在国足决战之际, 该报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对比。

仿拟。仿照现成的词或句子, 让人在怀旧的同时回味无穷。如《有多少记录可以重来?》、《下一站天后》、《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觉得幸福你就眨眨眼》、《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几个标题中都使用了通过模仿而创造的新词语, 虽然与被仿词语仅一两个字之差, 但却形象、生动、风趣,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去比喻、引用、仿拟等常用修辞格, 双关、对偶、排比、借代、映衬等其他修辞手法在体育新闻标题中也常常被运用, 这些妙用, 使体育新闻的标题显得更加摇曳多姿, 从而更具冲击力和吸引力。

语法特征:巧妙激活语词。赋予汉语语法知识, 激活语词, 表现体育比赛的动感和体育比赛常常惊现出激动人心的一瞬, 或狂胜或完胜, 或跌落或败绩。 (1) 《体坛周报》的新闻报道就是抓住这种富有表现力的细节, 刻画出人物或比赛的特点。但新闻标题的省略也很广, 在报道比赛或人物精彩瞬间的同时, 如把冠词、连词、联系动词、助动词等虚词省略, 而且有时一些实词只要不影响意义上的理解也可省略, 尽可能使语句简洁利落, 也符合标题制作简明扼要的要求。

名词、形容词的激活。如标题“日教头很牛口出狂言尼主帅最熊嘴闭不言”, 一般名词“牛”、“熊”不受副词的修饰。名词带上了程度副词, 激活了处于静态的名词, 表现力大大增强。

《体坛周报》标题的语言运用具有创新性

新词新语的创新。利用新词新语, 引领时尚, 最及时最典型地反映时代生活。首先, 股市术语频出, 如《实德清仓有恃无恐》、《卖!套现为亚冠》、《朱骏悬红$20万》、《首胜, 罗西指数飙升15%》、《天津泰达独自飘红》、《女足股票, 反弹, 震荡?》, 等等。其次, 网络词语运用自如, 如《完美不易复制》、《杀毒完毕, 辽足热启动?》、《这就是重启的代价》、《骇客没再给帕克机会》、《2007升级版更强》。

中英文夹杂的创新。英文词语在标题中的使用成为《体坛周报》一道亮丽的风景。如奥运会期间的标题《红牌, out!》, 全能王杨威夺得金牌时的标题《我是NO1》、《左右开弓, Luck》。外来词与字母词在标题中频出, 一方面顺应读者趋洋求新的心理, 另一方面也是时代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

语体口语化的创新。具有浓郁口语色彩的词, 往往最贴近生活、最生动活泼, 在新闻标题中出现口语词, 更显出一种雅俗共赏的味道, 随意自然。运用群众口语一定要恰当, 要注意准确性、严肃性、通用性, 这样才能使口语在新闻标题中运用得恰如其分。如“是条汉子就往前冲!”、“阿克拉姆死磕郑智”、“出来混, 迟早是要还的”。

《体坛周报》新闻标题的制作特色

运用数量词。制作标题时最常用的方法和重要规律就是将比赛结果提炼到标题中。从体育项目本身来看, 也需要用数字来反映比赛过程和竞技水平, 比赛的时间、力量、速度、节奏、激烈程度等, 都需要用数字来直观地表现, 这样制作出来的标题更简洁直观,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2) 例如, 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对波兰女排时的标题《3比1波拦不惊》, 菲尔普斯夺得200米自由泳冠军时的标题《“飞鱼”晋身9金王》、《8500公里, “阿甘”的奥运之路》, 等等。

富有“动感”。动态美是体育运动的主旋律, 体育新闻标题的报道如果忽略动感, 仅仅告知比赛结果, 体育新闻就成了不仅乏味而且大而全、长而空的报道。体育新闻标题充满动感, 才能体现报道的专业性特征。如《站上去你就要展现中国力量》、《闪开!巨星来了》、《觉得幸福你就眨眨眼》、《掀起了你的盖头来!》、《明年, 让海宁放心深呼吸》等标题都让读者觉得呼之欲出。

运用战争词汇。运用军事、武侠等文学语汇来体现竞争性和对抗性, 增强趣味性。通过对《体坛周报》标题的分析发现, 体育报道中战争词汇在标题中的使用具有显著性和普遍性。如北京奥运会期间, 秦凯、王峰夺得男双3米跳板金牌时的标题《“秦王”收复雅典失地, 一剑封韩》, 邹凯夺得男子单杠金牌时的标题《三金王凯旋》。亚运会结束后中国体育代表团返回北京时《霸王回营, “锦袍”加身》等标题都体现了很多人心中比赛即是战争的观念。

明星效应。利用明星效应吸引受众, 常用的手法有两种:一是直接用体育明星、明星队伍的名字或昵称, 另一种是运用借代的手法, 借用人们所熟悉的特征或者属性来代替事物或者人物本身。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李宁点火的新闻标题为《李宁很火》、《李宁?一切皆有可能》, 等等。

运用谐音。运用谐音起标题, 巧用谐音能使汉语多音多义的特点充分展现。在标题中使用谐音, 可使标题含义更加丰富、更具灵动感。

《澳大不利亚》这一标题是写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比赛, 澳大利亚在比赛的最后6分钟连进三球, 日本队的一球优势在最后被彻底瓦解, 澳大利亚全取三分。日本是亚洲的传统强队, 可遇见澳大利亚可真是不“利亚”。其实澳大利亚不光是对日本不利, 这个标题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那就是澳大利亚从下届世界杯开始划入亚洲区, 与亚洲其余各国争夺世界杯决赛圈的席位。澳大利亚这样一支欧式球队, 可是对所有亚洲球队都“不利”啊, 尤其是中国队, 这个标题也透露出该报评论员的担忧。《体坛周报》的标题可谓惟妙惟肖。

《体坛周报》新闻标题语言规范问题的深思

现代体育报道手法呈现多元、大胆越位、有趣、娱乐化的趋势。但是在这种总体趋势当中, 在一些体育专业媒体中确实存在“庸俗”、“低俗”的不良语言倾向。很多读者喜欢读《体坛周报》, 是因为它的专业、因为实力。不过《体坛周报》的某些标题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用语鄙俗, 带有明显色情化倾向是《体坛周报》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皇马撩动中国足球G点》的文章, 且不看内容, 眼触标题已经让许多读者觉得愤怒。该作者以此为题, 是想说明西班牙足球豪门皇家马德里的中国之行给中国足球、中国球市带来了兴奋的气氛。然而这区区百字文章, 却让很多读者对此有些议论。总之, 新闻媒体承担着自觉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纯洁健康的责任。当前读者群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 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亟待加强。作为影响极为广泛的《体坛周报》也应义不容辞地努力营造规范、文明、健康的语言环境, 带动全体社会成员一起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工作。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 新闻标题日益倾向于通俗化、大众化, 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冲击力。而提高和增强《体坛周报》新闻标题的冲击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就必须遵循有中生新、新中出奇的基本原则。然而我们在不断追求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魅力的同时, 也应看到它存在的问题:为了迎合读者, 抢抓所谓的市场“卖点”新闻, 往往忘却媒体的社会责任, 淡化媒体属性, 因而偏离正确的舆论导向。正因为新闻标题在吸引受众注意力、营造读报兴奋点、争夺受众必读率等方面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 所以我们更应关注并研究“读题时代”, 同时对于我们新闻观念的更新、新闻业务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姚红卫:《论报纸体育新闻制作的语言艺术》, 《体育文化导刊》, 2003 (12) 。

[2]王雪莲:《浅谈体育新闻标题制作的特点》, 《新闻写作》。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语言特色探析 篇8

1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语言的整体特色

1.1 多元化

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受众, 人们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 促进了广播电视语言的多元化发展。

1) 内容方面。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进行改革后, 更加重视平民受众对新闻的共鸣, 因此多从平民视角出发宣扬民主精神。在语言表达形式上, 更加丰富多彩, 韵味十足。新闻节目更加注重听众的心理感受, 主持人在表达形式上更加真诚, 语言具有亲和力, 拉近观众与新闻间的距离。以央视崔永元主持的新闻访谈节目《实话实说》为例, 观众被请到演播厅, 和主持人进行交流互动, 交换新闻的主体, 增加了新闻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主持人改变了新闻节目固有的严肃的表达形式, 应用幽默、通俗易懂的方式与参与新闻的观众真诚交流, 使新闻节目更加贴近民生,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面向大众, 增加了多元性, 提高了收视效果[1]。

2) 新闻倾向性。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观众能够利用多方面渠道表达自己的看法, 真正地参与到新闻中。以《杂志天下》为例, 该节目的形式是栏目组选择话题性强的杂志直接读给观众, 再从杂志中的图文展开话题, 探讨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内容, 能够传播具有流行意义的讯息, 亦能够与观众即时互动。节目针对没有时间广泛阅读新闻的年轻白领, 主持人以脱口秀的形式将涉及各个领域的热点话题讲述给观众, 并适时的将网友对某一新闻或热点话题的看法及评论通过截图展现在屏幕上, 让观众感受到自己的参与感, 这种形式也被很多电视台接纳。

3) 适应不同的受众层次。由于地域文化、受众年龄以及关注方向的不同, 人们对广播电视新闻的需求也不同, 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制作要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区分。例如, 凤凰卫视的《凤凰全球连线》在全球都设有直播站, 而且播报风格简明规范, 视角广泛, 是电视新闻节目的领头者。

1.2 融合性

信息量的增加使新闻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广播电视新闻语言也随之吸收了其他语言的优势, 以达到提高竞争力的目的。以凤凰卫视的《纵横中国》节目来说, 该节目请了全球各地的娱乐明星、专家学者针对中国不同地域的艺术民俗、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进行沟通, 嘉宾可进行现场辩论、回答的方式对专题进行解说讨论[2]。节目融入了不同文化地域的嘉宾, 且每一个嘉宾的表达、思维方式不同, 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到嘉宾运用的语言上, 从而表现出不同特色的语言风格, 这些风格融入到一个节目中, 使得节目从形式、深度、角度都不同于其他节目, 深得观众喜爱。

1.3 互动性

互联网的发展提升了观众在广播新闻中的主体地位, 人们不再被动的接受信息。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传递自己对某一新闻的看法, 也可自主的选择自己喜爱或有用的信息, 将其传播给他人。为提高新闻和观众间的互动关系, 很多电视新闻更加注重互动性而积极举办各类观众能广泛参与的活动。

1.4 平和化

平和的广播新闻语言有利于提升电视新闻媒体的亲和力和公信力。能够提升人民大众的接受能力, 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中感受到亲切美好的新闻特色, 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效果。平和化的广播新闻语言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要求, 适应国家和谐社会的应召, 能使人们潜移默化接受新闻所要传达的思想。如上述提到的主持人崔永元, 他的主持语言就受到了人们的认可[3]。因为他总能以平和的态度让节目整体风格变得舒适、有感染力, 有利于现场嘉宾的变现, 影响观众的积极情绪, 让节目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2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语言的表达特色

2.1 准确、生动、鲜明

新闻节目独有的特点使其必须准确的反映出要表达的观点, 因此必须在用词上更加注意。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对新闻本身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直接性的影响, 直接关系到受众对新闻的理解和评价, 也关系到广播新闻电视台的声誉, 因此在用词时要认真推敲、拒绝失误。

生动的文字是新闻具有感染力的前提, 去除冗余的字词, 字字斟酌, 提升语言效果, 方可使文字生动且概括力强。

新闻语言忌讳用词含糊、吞吐不清, 应用准确快速的用鲜明的语言将新闻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不能使用“某年”“某人”“或许”之类无法表达清是非的词语[4]。

2.2 口语、大众、个性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是说给大众听的, 因此要做到“口语化”, 要区分生活中的口语和新闻口语, 即主持人所使用的而语言是加工后的口语, 即针对节目的类型, 使用受众既能理解又符合新闻语言的口语, 不能在将书面语改成口头语或者在句子中添加语气词, 要使用特殊结构的口头语。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是播给大众看的, 因此要以大众能够理解为基础, 努力拉近与听众间的距离。主持人在使用新闻语言时要选择合适的交谈内容和交谈方式, 了解听众的心理, 否则会产生制约作用。

个性魅力是吸引听众的一个因素。在进行新闻语言表达时, 要对自己的身份有正确的定位, 表达时不仅要亲切自然, 还要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风格, 让观众听到自己的播报时能够耳目一新。

3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语言的镜头特色

广播电视新闻中经常会采用现场连线的方式, 这样播报时经常会出现画面晃动、语言残缺、缺少新闻集中点的情况, 但这正是新闻现场感和真实感的体现, 具有新闻独特的吸引力。镜头前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 都具有真实性和不确定性, 能够让观众有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

4 结束语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特点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要使广播电视新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就要加强语言的特色, 在进行新闻播报时, 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鲜明,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确保听众的主体地位,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才能够不断发展。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进入了一个百家争鸣的阶段。新闻语言不同于娱乐节目, 一条新闻成功与否, 不但取决于新闻内容、角度和结构, 还取决于新闻语言的特色, 因此要求记者或者主持人具有良好的新闻语言驾驭能力, 进而才能吸引受众, 达到向受众传递新闻、宣传政策、思想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语言,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志钢.浅谈广播新闻节目的语言特色[J].新闻窗, 2014 (6) :75.

[2]安洋.浅谈广播新闻节目的语言特色[J].新闻传播, 2011 (3) :211.

[3]李忠.浅谈广播新闻节目的语言特色[J].新闻传播, 2011 (5) :140.

新闻语言的特色 篇9

1.1 民族地区环境特点

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地域广袤、人口密度较小,分布情况广泛而复杂,而民族聚居又相对集中,导致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整体相对落后。同时,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发展状况,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性。经过千百年的繁衍变迁,少数民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以及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语言是文化的外衣,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工具,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也因此极具多元化。

1.2 民语新闻事业的发展变迁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新闻工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新闻也因此获得了较大的发展。1949年11月1日,我国第一座用少数民族语言播音的广播电台——延吉广播电台正式诞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广播电视媒体在各民族地区悄然兴起并逐步发展壮大。改革开放后,民族语言新闻工作取得了空前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以新疆地区为例,人口在十万以上的少数民族,都有着本民族语言的广播电视节目,很多广播电视台都拥有多个民族语言的频道[1]。以新疆电视台为例,目前就有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频道,每天的《新疆新闻联播》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三种语言同步播出。

2 民语新闻的内容与特色

民语新闻是基于少数民族而言的,它是以少数民族为报道对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不仅包括了发生在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中的新闻事件,也涵盖了国内外新闻中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内容。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民语新闻报道以体现友爱互助、增强民族团结为出发点,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具有新闻工作共同属性的同时,民语新闻又具有极为鲜明的个性及特殊性,其面对的受众群体是特定的少数民族,涉及到与少数民族相关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文化生活及宗教信仰等。因此,新闻的内容不仅要尊重民族文化传统,满足民族文化心理,还应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关注和喜好。合理地采用民族语言和图片,不仅能突出新闻的民族特色,还有助于增加新闻的吸引力和美感。

3 民族地区民语新闻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起步晚,底子薄

民族地区的新闻工作起步较晚,与同行业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仅地域性闭塞、交通不便、人口相对稀少,且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新闻事业本身也是一种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市场规则的支配。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新闻产业空间相对狭小,市场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且新闻资源分散性较大,难以发挥出规模优势。

3.2 新闻人才缺乏,技术设备不足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语言新闻人才的培养力度,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不愿选择回家乡工作,且优秀人才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等问题,进一步导致新闻人才的缺乏。同时,由于经费投入相对有限,技术设备单一、老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完善的配套服务,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

3.3 重复性报道多,资源共享不足

在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享有平等的使用权,很多报纸往往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字。新闻资源总量看似庞大,但重复性报道较多,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同时,一些群众由于只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其他民族文字的新闻信息难以发挥作用,新闻资源难以实现充分共享。形成了新闻信息的供需矛盾,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2]。

4 发展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建议与对策

4.1 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考虑到民族地区的地域风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新闻工作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及方法。首先,要充分把握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树立民族工作意识,以避免出现政策或方向性的错误。同时,民语新闻工作还肩负着维护稳定、反对分裂、增进民族团结的重任,关系到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执行。其次,要善于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认识到差别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便于更好地开展新闻报道工作。

4.2 突出民族特色,服务经济发展

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在报道中突出民族特色。有利于与被采访者近距离沟通,获取更多宝贵的新闻素材,更有助于增进民族感情[3]。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新闻报道中要向经济领域倾斜,集中力量用于反映和指导振兴民族经济的活动上。通过宣传党的经济政策,介绍发展经济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典型案例的引导,带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摘要:本文立足于民族地区的环境特点,介绍少数民族语言新闻事业的发展变迁,分析民语新闻的内容与特色。同时,找出当前民族地区新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语新闻工作,建议,对策

参考文献

[1]索朗达杰.民族地区新闻报道特点浅见[J].中国广播,2005(7).

[2]李洪林.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宣传工作[J].科技传播,2014(12).

新闻语言的特色 篇10

1 英语新闻的语言特色

英语新闻语言表达上力求简洁明晰,语意清新,用词生动,表达客观,常用谚语、成语和典故以及比喻等修辞手段引人注目,耐人寻味。

1)英语新闻词汇特色

英语新闻中大量使用专有名词和缩略词、简短词。专有名词即表示特定的人名、地名或组织机构的名称。这些专有名词一般具有独一性。除个别外,专有名词通常没有复数形式。同时以缩略词的形式出现。缩略词即由首字母缩写组成的词。英语新闻报道中大量地使用专有名词和缩略词,涉及各个领域,需要英语学习者熟练记忆和专门记忆。例如最常见的一些组织机构:UN:United Nations(联合国);ASEAN: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东南亚国家联盟)。对于中国英语学习爱好者,还要掌握具有中国语言特色的专有名词和缩略词。例如:CPPCC: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全国政协)。此外表示地点、建筑物名称的专有名词,例如各国的首都都可用来指国家或政府,以及官方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都有这种功能。例如:The White House-美国政府;Down⁃ing street-英国首相官邸,可指英国政府,内阁等;Pyongyang-指朝鲜这个国家,Wall Street(n.)华尔街。

新闻与其他体裁不同,为保证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以有限的篇幅报道国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要求英语新闻的语言言简意赅,因此新闻报道中采取尽可能的手段来浓缩精简语言,新闻编写人员会大量采取使用简短词或叫小词。这些词汇常常都是单音节词或非常简短的词。例如常见的简短动、名词:Clash=disagree(分歧);boost=increase(增加);gut=destroy(摧毁)……。

2)常用词汇包含特殊含义

新闻词语常带有新闻文体的特色,在特定的上下文限制下,具有其特定的涵义。例如:Fire Rock Baghdad After Aerial Assault.(空袭之后大火肆虐巴格达城)。Rock一词做名词意为“岩石”、“摇滚”;作动词本意为“使震惊”;“摇动;使动心”,在此句新闻标题中其意为“肆虐”。又如:Cops under Fire(警察遭枪击)。“fire”在此并不是“火,或起火”的意思,而是“枪击“的意思。对于一些常见的单词必须准确掌握其在新闻语境中的含义和正确读音,为英语新闻阅读扫除障碍。

3)新词、热词的不断产生

频繁使用新词是新闻文体用词的一个重要特点。新闻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词反映出人们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变化促使人们寻求新的表达方式以适应反映新的现实生活的需要。例如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对海外产品的青睐而诞生的新词汇-“Cross-border online shopping海淘”。又如:随着我国不断发展的庞大的手机用户群而被植入恶意软件的:“山寨应用”即“Fake app”等一系列的新词。

同时当今世界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世界。网络新闻媒体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灾难报道乃至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最佳传播渠道。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词汇率先通过网络新闻媒体被大众所认知并接受。热词和新词都有着显著的社会性。例如2016年五一小长假期间21岁大学生魏则西不幸去世事件成了最受关注的话题,在各大社交媒体刷屏。将搜索引擎巨头百度推向风口浪尖的“Wei Zexi Incident/Case”(魏则西事件):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is ban⁃ning all hospitals in the country from outsourcing any clinic to third-party service providers following the Wei Zexi incident.

2 英语新闻的文体特点

英语新闻符合新闻的标准:迅速地描述客观事实,客观清晰地提供信息,且必须遵守ABC原则。即内容准确无误(Accu⁃racy),语言精练(Brevity),思路清晰(clarity)。

1)新闻标题结构精炼

新闻标题可以采用完整的简短句、各类从句、祈使句、疑问句等增强新闻的简洁性,同时迅速抓住读者眼球,节省阅读时间。例如:

Car-hailing app driver robs woman,kills her in Shenzhen.

(China Daily,2016-05-04)深圳一女子滴滴打车遭司机杀害;

China’s education authorities have launched a campaign to curb school bulling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对“校园欺凌”开展专项治理活动;Six Black countries to hold summit:非洲六国将举行首脑会议。

英语新闻标题习惯选用小词简单明了(例如音节不多或字母数量少的名词或名词词组但意义广泛)、形象生动。例如:bar(防止;阻止)而不用prevent,用ban(禁止)而不用prohibit or forbid;用rap(批评)而不用criticize。以上小词在英语新闻当中俯拾即是。英语学习者平时在阅读过程中要留意并积累下来,阅读才会更通畅。

2)英语新闻文体句法特点

英语新闻文体一般常用近于谈话体、口语化的行文语言。常常使用英语简单句。简单句有助于清楚地叙述时间的发生发展过程,可突出显示时间发生发展过程的层次感。定语、状语、同位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以及不定式短语等补加成分以扩展简单句来表示目的、意图及行为结果等。英语新闻文体多用主动语态,使用主动语态叙事可以使读者产生直接感。同时新闻报道中广泛使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进行描述,使新闻报道具有客观性,以增添新闻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例如:

主动语态叙事:Millions of people are voting across Britain on what is being called Super Thursday.(全英数百万人在被称为:“超级星期四”的这一套进行投票);

直接引语:Vice President Joe Biden says he"would have been the best president"if he had mounted a successful campaign in the 2016 election,but that forgoing the race was the right deci⁃sion for his family:(美国副总统拜登说,如果他在2016年大选中组织一次成功的竞选活动,那么他“就会成为最好的总统”。但放弃竞选是为家庭做出的正确选择);

3)英语新闻行文结构特点

英语新闻报道一般由题目、主题句和故事三个部分构成。题目高度概括主要新闻内容;主题句是新闻中最主要的部分,详细、具体地说明新闻的大意。正文部分详细提供新闻证据,包括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援引、评论等。英语新闻文体结构常常采用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叙法。即按照新闻事件事实重要程度由要点到细节逐步展开,排列全文。即将最关键,在第一时间内能吸引人的语句至于全篇开头,新闻术语为导语(lead)。例如:

Apple Inc has lost exclusivity on the use of the"i Phone"trademark in China and has to share it with a Beijing-based leath⁃er products maker.

近日,苹果公司在“i Phone”商标在华独家使用权一案中败诉,不得不与北京一家皮革产品制造商共用该商标。

4)英语新闻的修辞特征

修辞学是研究语言艺术的一门科学,人们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恰当地表现所要传达的内容,加强言辞或文句的艺术效果.新闻英语借助修辞手段修饰语言,使新闻报道的语言生动形象,增加报道的可读性,吸引读者们的阅读兴趣.常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①比喻、拟人

如:To rivals,making Microsoft kinder and gentler is like get⁃ting a tiger to not only change its stripes but become vegetarian,too.

对于对手而言,要想让微软变得善良而有风度,无异于让老虎改变其斑纹并成为素食者。(比喻;拟人)

②排比

如:Ancient Mongol tribes inhabited it;Persian Shahs fought for it and the Russian conquered it.

古代蒙古各族栖息于此;波斯诸国王为此而战;而俄罗斯人征服了此地。(排比)

3 英语新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1)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作为英语学习这要端正心态:英语学习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阅读者长期、勤奋地积累语言知识、记忆和掌握大量新闻英语词汇,长期坚持阅读新闻报刊每日完成一定的阅读量,长此以往,必定形成一个量变到质变,提高阅读者的分析、理解、判断、推理能力。

2)熟记掌握专有名词、缩略词及高频简短词(小词)

平常注意收集归纳总结常用的专有名词,比如表示国家以及首都、著名建筑物、政治人物名字。熟记常常出现于新闻当中的简短词。记忆单词的最好方法是通过上下文语境记忆。这样可以更方便记忆,也便于以后模仿使用这个单词和相应的句型;其次方便阅读者从英语的思维角度更准确地理解这个单词的运用,而不是用中文含义生搬硬套,在中英文语言体系中不对等现象很普遍。

3)选择优秀的阅读新闻材料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打好坚实基础

作为英语学习者,选择优秀的新闻来源至关重要。英语本土的媒体非常重要。阅读者可以定制Google新闻,它可以个性化定制语言和类别:政治、经济、科技、数码、书评、明星八卦、中国、国际。获得第一手最纯正的新闻阅读材料。对于本国新闻,利用时下热门的软件App作为获取英语新闻的阅读材料也非常便捷,例如中国官方唯一官方英文报纸China Daily的微信公众号。可以阅读到国内最权威的新闻,同时对于一些中国特色的词汇能即时学到准确的表达。在阅读初级阶段,阅读者可以选择偏向自己较为感兴趣的新闻材料,这样可以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也有利于英语学习者产生深刻的印象,而不是变成令人生厌的枯燥的死记硬背,同时帮助阅读者更易于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此外,阅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的媒体,阅读者可以总结两者在用词、语言习惯和所涉时事新闻表达上的不同,锻炼阅读和思考能力。

4)时刻关注国内外时事动态

当今社会信息瞬变,英语新闻阅读者可以多关注各种时事报道,比如各种政治动态、重大方针政策,时局变化,经济形势,天气变化,灾难事故等等。积累中文背景知识,然后方能更好地理解英语新闻。

5)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

语言学习共通的阅读办法是:先略读,再精读,同时做好笔记,将笔记穿插于阅读过程之中。第一步,略读。阅读时不借助词典和其他任何工具。遇到不认识的词先做个记号并根据上下文迅速揣测一下其可能的含义,揣测不出来可先不管,不要因为查生词而影响第一遍的阅读流畅性。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密切留意该生词的出现频率,那么即可推断其跟文章主旨关联密切,同时可根据更多的上下文语境推测生词的意思,如果还是无法明确其含义,仍继续阅读,直到读完全文为止。

第二步,以单词为单位的部分精读。略读完一篇英语新闻后,基本把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此阶段英语阅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英语知识能力把握阅读材料,若选择的阅读材料百分之八十能实现无障碍阅读,那说明这篇英语新闻适合阅读者,还可以适当考虑提高阅读材料的难度。若全文一半以上看不懂,那就要更换阅读材料,降低标准,寻找和自己阅读能力先匹配的新闻文章。到此阶段,阅读者可以用纸质词典或电子词典查阅所做记号的那些生词。如果大写的是专业名词,可推断其是人名、地名、或专业名称术语。可暂放一边。查阅完毕后记忆生词切忌死记硬背中文含义,这样不但很遗忘,更不是真正理解单词,而是从英语的思维角度来分析这个词——它的中心基本含义是什么?衍伸义是什么,加了词缀词义和词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将其规整做好笔记。

第三步,以句为单位的实现通篇精读。在规整、理解和掌握的生词之后,再回到原文阅读那些含有生词的句子。把全文整体流畅地过一遍并对语法现象或句子结构仔细钻研。最后完成阅读。

4 结束语

英语新闻总是力求以最有限的篇幅表达新闻事件,在措词上选用短小精悍或单音节的动词。这些词增强了新闻的简洁性、时效性和可读性,同时节省篇幅。阅读英语新闻,对提升英语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英语新闻的词汇特点,熟悉掌握英语新闻中常用词汇、修辞手法、文体特点,时时关注国际国内动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会让英语阅读更加顺畅。此外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英语新闻阅读也要求阅读者持之以恒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郭青,谭颖文,戴卫平.英语新闻与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15.

[2]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中学政治教师的语言特色 篇11

一、流畅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是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要成分。学生从政治教师的讲授中,能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言流畅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与流畅相背离的是习惯性的废话、重复、停顿。这是政治教师的大忌。这一习惯是有些教师长期以来不注重语言修养而留下的痼疾,而要改掉这一不良习惯,非下大气力不可。首先,政治教师要把语言流畅作为自己的第一要求,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其次,多听听相声、评书,学习相声、评书演员驾驭语言的技巧;第三,进行朗读练习和与周围的人多进行语言交流。有心,有恒,就必有所获。

精心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使授课语言流畅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将教材烂熟于胸,授课时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教师流畅语言的视听对象是学生,这种流畅必须为学生所体验,即语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学生需要和能够接受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那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以致达不到教学目的。

二、生动

第一,活泼。教师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采用低声音、慢节奏,以便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回味的余地;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采用高声音、快节奏,以达到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目的;在论证某一结论而引用材料数据时,采用高低、快慢交错进行或连珠炮似的语言,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这样,教师通过语言的感染力,在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传达出另一种信息,即这些内容是可识、可记、可信的。

第二,多变。教师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开门见山、旁征博引等。而方式的选用,在很多时候必须视学生的精神状况而定。现在,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长、负担重,一天内大脑会出现几个“兴奋—抑制”周期。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即处于兴奋期时,教师须适时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句,以最简练的语言,将重点内容交待清楚。这时,切不可漫天撒网、旁征博引,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注意力分散,如有人打瞌睡或小声讲话时,教师可暂时离开教材上的词句,或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谈一件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将谈话内容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回到教材内容的讲授上。

第三,幽默。只要有心,幽默无处不在。政治课涉及面广,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因此,幽默是使教师教学语言生动的法宝之一。它简捷明了,能表达出深刻的内容;它令人捧腹,课堂上师生开心一笑,大家心情愉悦,教学效果更佳。有这样一个例子:有的学生做试卷时,不注重卷面设计,东一个箭头,西一个箭头,使阅卷老师不悦。于是,教师便在课堂上说:“我们有些同学,总以为自己是一位什么了不得的将军,用几根弯弯曲曲的箭头,便命令阅卷老师去东征西讨。”学生在哄堂一笑的同时,领悟到卷面整洁是多么重要!

三、清晰

第一,清晰地表述概念、原理的不同层次。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一向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语词的逐层分析,是使概念清晰可辨的有效方法。如对“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我们就可以划分为如下层次:第一层,规律是一种联系;第二层,规律是一種固有的联系,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第三层,归纳规律的客观性、可知性等特性;最后,通过提问或练习的方式,举例指出规律的外延。这样分层次把握概念,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运用起来也容易掌握其适用范围。

第二,清晰地表述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教材中重点、全面阐述的基本理论,由于篇幅比较长,学生对其基本内容和内在联系理解起来要相对容易些,而教材中理论性较强但又不可能详尽阐述的问题,就成为教学难点。

第三,清晰地表述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高三学生进入综合复习阶段后,教师讲授的知识密度加大,一堂课至少要讲述几个甚至十几个知识点,这必然加大了教师讲述的难度。处理这样的课程,重点在于明确指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如:在复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内容时,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达十多个,而其中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组概念是学生最易弄混的。首先,要指出这两组概念的区别,即主次矛盾分析的是一个复杂事物中的多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说的是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其次,归纳它们之间的联系,即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它们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之分,而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是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两把钥匙。另外,在讲述一群知识点时,还必须抓住起主导作用的一点或两点,用一组材料或图表把它们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种立体结构,以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四、准确

第一,基础理论。高中政治课作为一门科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容不得教师任意增删和轻率修正。但实践是发展的,这门科学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新概念、新观点不断产生,使这门科学更充实,更富有时代感。作为教材,虽说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中的有些观点和材料相对于我国迅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来说,已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它的陈旧性。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等,或内容不够充实,或观点滞后。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把握我国理论研究的新动向,认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在不脱离现行教材的前提下,把一些最新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第二,材料数据。教材通篇列有充当佐证的材料和数据,这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高考政治试题中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材料题的出现,告诉我们要把材料数据的教学摆在重要位置上,不可一言带过,或撒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皮书的语言使用与语言特色 篇12

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对皮书的印象,大概首先是来自毛泽东主席的那篇著名政论文《别了, 司徒雷登》中的“美国白皮书”。可谁曾想到,一个那么重要、严肃的政府文告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了名为“皮书”、具有相当规模的一个大类出版物,有了一系列专门服务于它的载体,如“皮书网”“皮书数据库”“皮书评价研究中心”“皮书评价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管理办法”,当然还有起着直接推动皮书事业的领袖人物“皮书之父”。作为我国皮书主要出版单位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还制订了20多种有关皮书选题、撰写、编辑、格式、用词等方面的规章规约。“第三届皮书学术评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暨第六届优秀皮书奖评审会”刚刚在北京召开1,这个系列会议的举办就已经显示出它的历史与兴盛。

从内容来说,皮书指的是政府机构或社会组织就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而发表的重要文告或研究报告; 从得名之由来说,皮书指的是书的封面以某种颜色为基色,或以某种颜色来冠书名或丛书名。“单就皮书‘颜色’而言,红黄绿蓝黑金,无所不有”( 季韦晶,2005) 。在笔者所搜集的2243种皮书中2,就有“蓝绿黄白金红紫银”8色,排首位是蓝皮书,达1721种,占总数的76. 7% ,排第2位的是绿皮书,141种,占总数的6. 3% 。不同颜色的皮书与领域本来是有一定对应关系的,“蓝皮书通常代表的是学者的观点或者研究团队比如金融危机与农村劳动力就业课题组的学术观点。绿皮书是针对所观察研究的对象,带有可持续的意思,与农业、旅游、 环境等有关。黄皮书主要同世界经济、国际问题研究有关,国际系列绝大部分以黄皮书来标示。红皮书是关于危机警示的研究报告。其共同特点是,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 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原创性”( 米淑惠,2013) 。但由于参与编撰出版的团体和单位愈来愈多,对皮书颜色的使用因各自理解而自由命名,边界逐渐模糊。本来蓝皮书主要是在经济方面,可现在的1721种中属经济类的只有551种,属综合类的505种,其他的分属于“社会”“文化”“教育”“资源环境”“人口”“政治”“法律”“军事外交”“文学艺术”“医药卫生”“宗教”“体育”等,共14类。绿皮书有141种,分属的领域有“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文化”“人口” “医药卫生”“教育”“综合”等8类。紫皮书有8种,其中7种为“中国大企业集团年度发展报告 ( 紫皮书) ”,属“经济”类,1种为“中国舆论监督年度报告( 2003 ~ 2004) ”,属“社会”类。 “银皮书”只有一种,为“《银皮书: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年度报告. 2011》”。可见颜色与领域之间的关联已经比较随意了。

进入皮书的领域,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专题类皮书,万象包容”( 季韦晶,2005) , 已经很难用某种固定的领域、颜色来对它划界与分类了,更能反映其特色的倒是对皮书功能与特色的概括。因皮书内容的复杂,各家学科归属及需求的不同,概括角度自然也会不一样。如 “( 皮书) 是由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个人或机构的学术成果或者分析意见为依托,在固定的时间( 一般以年度为单位) ,以连续出版为传播方式出版的系列图书”( 王瑜,2009) ,这是从图书出版、传播角度来概括的。又如“( 社会科学研究家们) 把大量的研究成果———数据、资料纳入其中,并且通过最新的数据和资料对本研究领域( 行业、地区) 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分析预测,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他们的研究成果就通过‘皮书’推向社会,各种职业的人士都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帮助”( 陈泽伟,2004) ,这是从作者服务于社会的角度来概括。下面的定义则着眼于皮书的内容与社会服务功能: “‘皮书’是对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和热点问题进行年度监测,以专家和学术的视角,针对某一区域或领域的现状与发展态势展开分析和预测,具备权威性、前沿性、原创性、实证性、前瞻性、时效性等特点的连续公开出版物。”( 米淑惠,2013) 对皮书性质、功能、特点的阐述已进入相当深入的层面,有的甚至还细致地找出了皮书与年鉴之间的各种细微区别。( 熊向群、肖东发,2004)

对语言学研究者来说,更值得注意的是皮书已经达到的规模。“再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皮书数据库’为例,截至2012年12月,皮书数据库已有3万多篇研究报告,并以每年1万余篇的速度保持增长”( 蔡维辉、张静鸥,2013) 。以书为单位,按每种书20万字来估算,2200多种图书就是5. 2亿字的规模。这是数量相当庞大的一类语料。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有过一些颇有名气的通用语料库,如《现代汉语频率词典》所用语料库是180万字,语料类型是“政论: 占24. 39%”,“科普: 占15. 73%”,“口语: 占11. 17%”,“文学: 48. 71% ”。( 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1986) 20世纪90年代由国家语委主持建设的“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从2000万字的核心库,到4500万字的扩大库,再到现在逐年增加、已达亿字规模的语料库,语料类型 大体不变,即“人文与社 会科学类59. 6%”“自然科学 类17. 24%”“综合类9. 36%”“报纸13. 79% ”。32005年由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承担,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连续十年进行年度语言调查,每年使用约10亿字的语料,主要用的是新闻语料。由此观之,如此规模的皮书语言,自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新兴文体。 即便是跟内容较为接近的社会科学研究报告,或文风与之较为接近的政论文体相比,皮书在语言使用与语言特色上也有着不同之处,值得语言研究者关注。更何况,人们在阅读、利用皮书的数据、分析、观点时,准确把握其语言使用的规律与特色,更是益处多多。挖掘皮书语言运用规律与语料价值,正是本文写作动力所在。

在我国,皮书中最权威的当属政府白皮书。政府白皮书是表达中国政府在重大问题上的政治主张、原则立场及有关情况进展的官方文书,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颁布,通过新闻媒体、出版社、网络媒体或大使馆等渠道发布。为了保证其严肃性,国家有关部门还发文规定“不得擅自以‘白皮书’作为图书书名”4。除了政府白皮书,其他各色皮书由科研机构、社会组织或有关政府业务部门发布,本文统称为“彩色皮书”。下面按“政府白皮书”和“彩色皮书”两类进行分析。

二政府白皮书

( 一) 概况

政府白皮书指的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简称“国新办”) 颁布的、以“白皮书”命名的官方文书,全部内容见于国新办网站。我国第一本白皮书《中国的人权状况》于1991年发布,截至2014年,共发布白皮书91部,平均每年3. 8部。每年发布数最少的为1部, 最多的9部( 2011年)5。统计数据见表1。

政府白皮书通常用中文和英文发布。部分白皮书的内容涉及非英语国家或多语地区,会增加相应的语种版本,如2012年《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还有日文版,2010年的《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还有法文版。政府白皮书中文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外文对照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

已发表的中国政府白皮书分为“国情”“外交”“国防”“人权”“地方问题”5类6。其数量详见表2。

“国情”可视为综合类,包括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司法改革”“稀土”“互联网”“气候变化”“减灾行动”“廉政建设”“和平发展”“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后4类是专题, “国防”类有“军备控制与裁军”“防扩散”“钓鱼岛”等专论,其余是年度本。“人权”类达14部,延续时间最长,份量最重,其中3部是专论,11部是年度本。“地方问题”类包括台湾问题2部,新疆问题2部,西藏问题8部。

( 二) 话语功能

政府白皮书代表中国政府的立场,反映了中国政府的声音,它有着突出的政治功能。“白皮书成为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表达原则立场和基本政策的重要文件,其国际政治和外交功能日益凸显。”( 李少杰、赵可金,2014) 有人指出根据时代不同,国际政治环境不同,不同年份的白皮书承担的任务不同,总的来说是“澄清事实和真相”“增进了解、塑造形象”; “中国政府的白皮书具有较为多样化的政治功能设定: 既有斗争色彩浓厚的一面,也有缓和合作的一面,还有劝诱说服的一面。”( 李少杰,赵可金,2014)

从语用理论的角度来看,政府白皮书有着报告功能、反驳功能、说明功能、宣示功能和说服功能。报告功能是其基本功能,指中国政府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议题,向全体国民、国际社会报告中国的状况,以促进对中国的全面了解。其他功能都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发挥作用。1991年发布的第一部政府白皮书《中国的人权状况》,反驳了有关中国人权问题的不实言论,具有反驳功能。《中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向世界报告中国裁撤军队、积极推动军备控制的实践,具有说明功能;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揭露了日本窃取钓鱼岛的行径, 宣示了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具有宣示功能; 《中国的和平发展》系统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蓝图,向世界许诺“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民主法治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必将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7,具有说服功能。

政府白皮书的话语功能随着国际环境变化而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性与针对性。2005年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并表示“中国今天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2011年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的相关表述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密不可分,中国未来发展更需要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我们衷心感谢所有理解、关心、支持、帮助中国发展的国家和人民”。《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强调的是自己的态度,体现更多的是说明功能; 《中国的和平发展》体现更多的是自信,宣示了开放包容的态度,意在说服国际社会支持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

( 三) 语篇特点

作为政府重要文告,政府白皮书具有规整的篇章结构,表述上严谨准确,表达色彩上理性而有鲜明立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政府白皮书形成了规整的篇章结构。政府白皮书通常采用的都是 “前言—正文—结束语”的“总分总”式,必要时会有“附录”部分。如《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 ( 2013) 》,“前言”提出了“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进步是中国与非洲共同面临的任务”这一主旨,简述了中非经贸合作的历史以及“南南合作”的背景。“正文”部分从“促进贸易平衡发展”“拓展相互投资领域”“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发展能力建设”“帮助提升民生水准”“拓宽中非合作领域”“发挥中非合作论坛引领作用”7个方面详尽反映了中非经贸合作的发展状况。“结束语”表明了政府一如既往地推动中非经贸发展的立场,提出了“中非经贸合作一定会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不断发展”的美好愿景。“附录”展现“中非经贸论坛”的资料。

政府白皮书使用的是标准书面语,表达严谨准确,语句结构复杂,多长句。91部政府白皮书共157万余字,有27702句,平均句长53. 6字。表达色彩充满理性力量,具有鲜明立场。语言表达以叙述、说明、议论为主,少描写、抒情,多援引历史事实、大量真实数据、国际国内法律条文,论据引用扎实充分,观点提出鲜明而准确,论述阐释严密周全,具有强烈的理性与逻辑力量。如《中国的人权状况》,在叙述中以“中国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 ,人均占有量只有1. 3亩,比美国的人均12. 16亩和世界平均数4. 52亩低得多,却养活了占世界人口22% 的人”的事实为证据,进而立场鲜明地驳斥道,“西方某些政治家曾经断言: 中国没有一个政府能够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但是,社会主义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

( 四) 词语使用

政府白皮书是政府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的国情,反映的领域、层次、深度,都会在词汇使用上清楚地反映出来。91部政府白皮书共157万余字,70余万词,用词18738个。前100个高频名词是:

高频词中的“中国、国家、政府、人民、民族、少数民族、人、企业、公民”显示了白皮书中最常涉及的人物主体。“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反映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社会、经济、制度、 法律、技术、政策、资源、文化、权利、军事、能源、国防、人权、生态、宗教”等反映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及人权关注的主要领域。“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自治区、国务院”等反映出国家政治制度的性质。“农村、农业、基础、权益、食品”等反映了国家对民计民生的关注。

同一主题的白皮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府关注重心的变化,主题词、高频词也会有明显变化,从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政府立场态度与执政重心。11部人权白皮书共使用汉字词6654个,见于11部年度报告的共用词有342个,其中名词122个。这些名词反映出人权白皮书的普遍特点,如“中国、全国、国家、人权、权利、少数民族、社会、人民、政府、万人、公民、法律、经济、民族、人、工作、地区、制度、农村、生活”。共用词以外的是年度独用或若干年度的部分共用词,能反映出一年或若干年中政府对人权问题的关注重点。表3列出了每年的前20个高频名词。

表3显示,“残疾人”“公约”“宗教”“家庭”等问题一直是政府关注的对象,“残疾人”一词在10部年度人权白皮书中都是高频出现,在所有词语中排第24位。有的高频词会随着人权事业的进展、问题得到解决或缓解而变为低频词,甚至不再出现。如“文盲”在前几种白皮书中多见,在后面不再高频出现,反映出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满足。“电视机”也是呈现前密后疏的变化,最后一次出现是在2000年的报告中,表明这一重要的家电及娱乐方式在现代生活中的关注度下降。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则会反映在高频词从无到有或从低频到高频的变化,如“艾滋病”“互联网”“网络”“信息”“移动电话”“犯罪嫌疑人”等。“移动电话”首现于2000年,之后逐年多见,表明移动通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日益普及,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成为反映百姓家庭财产及娱乐消费方式的一个重要参照点。如“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移动电话数量从2000年的0. 33部,增长到2008年的54. 00部”( 2009年人权白皮书) ,“西藏的移动电话业务始于1993年8月,当时交换机容量仅为4500户,移动基站只有1个”( 2008年人权白皮书) 。

三彩色皮书

这里说的彩色皮书是相对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政府白皮书而言的,包括除此以外的所有其他皮书,因使用了各种不同的封面色彩而命名。它们由科研机构、团体或企业发布, 也有少数是由政府其他部门发布。调查发现,除了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白皮书外,还有数十种也叫白皮书,如《重庆市2013年发展改革白皮书》《2008年厦门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本文统归于“彩色皮书”。这些皮书都是在一定的理论视域下,对相关领域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有现状的详实描述,也有对变化原因的探究,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和应对措施的预测与建议。

( 一) 概况

据初步统计,1986年至2014年共发布彩色皮书2152部。年度出版情况如图1:

彩色皮书1986年至2000年共发布65部,年均4. 3部; 2001年至2005年大幅增加,年均46. 2部。2006年后,年均达206部,2014年高达339部。出版单位有162家,出版10部以上的有25家,其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1402部,占全部数量的64. 9% ,排第二位的是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42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高度重视皮书的出版与研究,召开全国性研讨会,制定了一系列皮书规范,并大力推动中国皮书的海外发行和皮书数据库的建设。

彩色皮书覆盖面广,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简要统计如图28。

经济领域有715部,是分布数量最多的领域,全面涵盖了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金融财政与加工贸易等子领域以及各行业领域,如《经济蓝皮书: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综合发展领域是指对地区、省份或城市的发展进行综合研究,这样的皮书有550部,如 《区域蓝皮书》《北京蓝皮书》《欧洲发展报告》。

社会领域有445部,涉及社会状况、社会构成、人口、就业、社保医疗、法律、公共安全等,如 《社会蓝皮书: 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文化教育领域有282部,包括教育事业、科研科普、文化事业、新闻媒体、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如《教育蓝皮书: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政治、军事、外交领域和资源环境领域相对较少,分别为86部和74部,如《国际形势黄皮书: 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环境绿皮书: 中国环境发展报告》。

彩色皮书依托有关学术机构、科研单位或课题组,采取团队组编、合作撰写的方式,体现了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向社会应用的转化。中国知网中以“经济蓝皮书”为参考文献的论文有1522篇,以“社会蓝皮书”为参考文献的论文有2624篇9。

( 二) 咨政资讯功能

彩色皮书不仅仅是学术报告,更主要的是学术转化为社会服务的产物。彩色皮书一方面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具有咨政服务的功能; 另一方面又是面向图书市场的出版物, 为普通读者提供信息资讯。不论是咨政还是资讯,都强调要提供详实准确全面的参考信息。 不管哪一种彩色皮书,都在努力追求所反映领域的真实面貌。重数据、重真相、重全貌,成为皮书的一个普及目标。在皮书评价体系中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 “‘实证性’则主要考察所评价皮书含有第一手资料,含专项调查数据、评价与评级报告等的研究报告占全书文章篇数的百分比,以及以数据或调查资料作为立论基础的研究报告占全书的百分比”,“‘前沿性’一方面考察皮书总报告和分报告中是否有对今后发展态势的预测或建议,另一方面考察皮书是否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重点问题”,“‘时效性’则从皮书所用资料的年份以研究报告所采用数据的最终截止时间为准和皮书的出版时间两方面进行评价,所用数据资料越新,得分越高,且由于经济类皮书大多是对未来中国经济状况的分析预测,所以出版时间在出版年前一年11月至出版年2月之间出版的皮书该项得分为满分,并以此类推,分数递减”( 蔡维辉、张静鸥, 2013) 。这里所说的实证性、前沿性、时效性,都是要实现咨政资讯功能的内在素质要求。如果说政府白皮书主要是对外,那么彩色皮书则主要是对内; 前者主要是以主张、宣示为主,后者则有更多的知晓、借鉴、参考的功能。

( 三) 语篇语句特点

作为严谨的学术报告,彩色皮书有着明显的学术著作语言规范和体例。皮书具有连续性, 彩色皮书往往是系列丛书,每一个系列的皮书具有稳定的体例。彩色皮书一般都采用“总— 分”结构,先综述论题和时间范围内总体的情况,再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分述。不同领域和主题的皮书根据领域和主题的特点安排体例。以《经济蓝皮书》为例,系列中的每一部书均先对本书报告时间范围内的总体情况进行综述,对全国的经济走势和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再分述。 分述通常有政策、区域省份、行业、专题4个维度。如果是区域发展类蓝皮书则会在区域范围下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分而论之,如《北京蓝皮书》系列下含有《北京经济发展报告》《北京社会发展报告》《北京文化发展报告》,还有以更具体的问题作为论域的,如《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北京律师发展报告》《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彩色皮书已经形成严密的学术体系,有层次地覆盖了各领域、各区域和各个产业行业,反映了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

彩色皮书多是由多篇报告按照体系组织在一起的,每一篇报告也是独立的一篇论文,具备学术论文的语篇结构。报告由标题( 副标题) 、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 英文摘要) 组成。正文的典型结构是“现状描写—问题分析—预测展望( 思考建议) ”。基于各领域学科特性,有的皮书根据分析和模型进行预测和展望( 经济类皮书多为此类) ,有的皮书则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考,给出政策建议( 如《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 。

在叙述表达上,彩色皮书具有鲜明的科学论文的特征。主张用统计数据来“说话”,除了行文中随处可见的数字,还有大量的图表,如《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全书包含文章32篇,共有图表119幅,平均每篇文章用图表3. 7幅。

在语句使用上,使用最多的是陈述句和祈使句,直陈客观情况、统计数据、事件案例,不加文学修辞,强调精确性、专业性。

如陈述句的大量使用: “传统意义的文化内容生产是在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发轫之前形成的,侧重于实物形态、专业化、集中创作的小众生产。”( 张晓明等,2014: 26) “地下水污染、超量开采、水位下降导致的地面下沉等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益严重,至90年代末,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刘鉴强,2014: 3)

如祈使句的大量使用: “加强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对中小金融机构减税,甚至给予一定的补贴,以财政贴息和担保的办法,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具有发展潜力、符合产业政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经济蓝皮书: 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第19、20页) “一方面要慎重考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调整起征点; 另一方面要根据应税者家庭收入、消费情况而不是个人收入情况,来确立个人所得税税率和税收返还制度。”( 《社会蓝皮书: 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16页)

( 四) 词语特点

彩色皮书是对行业、领域研究的产物,因此皮书中会大量使用学术术语。如经济类皮书中的“物价、GDP、内需、刚需、剩余劳动力、紧缩效应、CASS指数”等; 社会类皮书中的“社会结构、社会心态、舆情分析、城乡一体化”等; 语言类皮书中的“语言规划、语言冲突、汉语国际传播、流行语、语言社团”等。

皮书语言讲究叙述客观平实、判断准确可靠、预测合理可信,特别重视对同义词语的使用。 比如描述经济整体局势会用到“高速增长、中高速增长、稳健增长、平稳快速、平稳较快、低速增长、增长缓中趋稳、趋缓、放缓、稳中略降、衰退、大幅下滑、缓慢复苏、复苏巩固、止跌回升、企稳向好、大幅回暖”等。这些词语之间语义差别细微,体现出作者精确表述经济数据背后复杂形势变化与走势的努力。

彩色皮书带有明显的领域词特色,即不同领域的皮书会使用到不同学科的专用术语。我们从“文化”“社会”“环境”“经济”“政治”五个领域各选一种皮书进行分析,发现领域词的特色十分突出。下面是五种皮书10中词频排序为前10的独用词:

文化领域的是“艺术品、影视、演艺、创意、版权、票房、出版业、数字化、视听、音乐”; 社会领域的是“男性、初中、居委会、社区服务、入学、本科、宅基地、院校、劳动合同、打工”; 环境领域的是 “流域、鄱阳湖、长白山、石化、自然保护区、淮河、污染物、污染源、水质、环保局”; 经济领域的是 “国民收入、消费税、跌幅、美联储、税种、物价指数、特区政府、商品市场、增值税、负债”; 政治领域的是“难民、武装、恐怖主义、阿富汗、安理会、领土、经合组织、冷战、北约、攻击”。

跨领域的通用词语也会给人颇有意味的启示。除了指称词、关联词、语助词外,一些很普通的词语由于格外高频的使用,也会彰显出我国国情及文化发展的某些特点,如“发展、增长、 产业、企业、问题、市场、收入、政策、投资、安全”等,凸显出我国整个社会发展态势有着向上、 快速、政府主导、重视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等特点。

四思考与建议

( 一) 提高对皮书价值的认识

皮书近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级政府与社会管理部门,各个行业、地区,都十分重视皮书的撰写与发布,愈来愈成为社会读物中的重要一类,它以真实、具体、全面、准确的数据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我们详实地了解当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了解社会管理者的政策、态度、措施,都有着重要的认知作用,值得现代社会组织与个人充分利用。这是学术研究界由深宅高院走向社会服务的产物,是整个社会走向公开化、透明化、资讯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对象。如此重要的一种文本,值得语言研究工作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 二) 加强对皮书语言使用规律和特点的研究

发展如此迅速、对社会生活影响日益加大、规模如此宏大的新型读物,对它的语篇特点、语料价值、语言使用规律与特点,都需要作更深入的研究。传统文体的划分早已显得落伍,粗而不细,旧而不新,现在新文体、新语言、新运用层出不穷,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语料性质、语料类型的变化,影响到语言规律、语言风格、语言运用的研究和结论。皮书语言是一种重在叙事说理的科学文体的语言,以再现一个领域、行业、学科的真实面貌为基本任务,它紧密服务于皮书的目的,又有着说明事实、揭示真相、澄清谣言、申张主义、说服对方、驳斥歪曲的多重功能,因而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引用材料数据,也就有了多样性、复杂性、混合性的特点。它还承担着咨政辅政的功能,咨询建议、参考提策,服务于执政团队,因此,在语言运用、语言风格上又有了另一层的别样要求。这里面的语言运用规律与特点,及对实现皮书功能有着怎样的影响,都值得作更深入的研究。

( 三) 提高皮书语言的可读性

皮书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研究者、写作者、出版者要高度重视皮书的写作,在谋篇布局、语体运用、遣词造句、数据呈现等方面多下功夫,提高语言的表达效力,使其更加通俗,更具可读性。上面说到彩色皮书在语篇语句、词语运用上的特点,显示了其独特的资讯性文本的特点与价值,但也会带来一些局限。即在提供了详实资料、准确数据、可靠理论、严谨分析的同时,也使得读者从中获取信息的门槛变高,需要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快速准确地从中获得有用信息。彩色皮书对学术论述风格严谨全面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语言的精简性。一部书动辄数十万字,单篇文章也是上万字。另外,叙述语言有模式化的倾向,文本重复率高。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出版机构的重视。( 米淑惠,2013) 总的来看,相当一部分彩色皮书语言的学术性过浓,不利于咨政资讯功能的实现。

摘要:皮书是一种新的、已具相当规模的出版物,其语言使用具有独特的风格,形成了一种新兴文体。本文分别考察了政府白皮书和彩色皮书的基本状况、话语功能、语篇特点及词语使用,初步挖掘了皮书语言运用规律与语料价值。

上一篇:名称演变下一篇:锁骨骨折临床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