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特色服务论文

2024-05-17

语言特色服务论文(精选11篇)

语言特色服务论文 篇1

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我国下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大发展与文化大繁荣进行了非常重要的战略部署, 可以这样说, 这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从大的范畴来讲, 语言文字工作是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决定”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这里想从语言服务的角就如何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谈两点看法。

一、加强语言服务研究

语言服务是近些年来学界与业界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从研究这个层面看, 我们关于语言服务所要研究的对象、范围以及研究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学术框架和门类体系、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学术目的, 都还缺少明确的认识。如果说此前的语言服务研究因为语言本身的工具性特征而得到过不同角度的审视与思考的话, 那这种审视和思考所呈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的“散装”分布, 现在有必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语言服务这个新的框架中对既往的各种审视与思考进行“集装”整合。这个研究体系的建立至少应该符合三个学术建设上的标准。

第一, 它具有一种回应性。

也就是说, 语言服务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门类, 其产生和形成是回应了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 这种需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全球化发展语境对语言服务的范围与质量标准提出了更多更迫切的要求, 二是信息化虚拟世界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全方位介入及社会发展的全方位推动对语言服务的门类与技术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挑战, 三是和谐社会要求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在语言服务的对象、领域、层次等方面表现出更加复杂的特性, 需要更加精细的语言服务研究以提供具体实践的指引。

第二, 它具有一种生发性。

新的学术研究领域的形成通常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具有完全创新特征的, 从研究对象到研究路径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一种别开生面的表现, 另一种是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延展生发, 具有一定的创新特征, 语言服务研究应该属于第二种情况。语言服务研究要从既往我们关于语言及语言应用研究的相关成果充分吸取学术营养, 然后根据语言服务研究的任务进行“重新分析”, 使其成为语言应用研究或者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的分支。

第三, 它具有一种开放性。

由于语言应用领域本身的广延性以及语言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 语言服务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不可能在这个研究门类创立之初就能一网打尽。一门学科发展之所以具有生命力, 就在于它能不断地给研究者提出新的问题, 语言服务研究同样也要面对这个方面的检验。当然,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门类, 其基本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也应该初具规模才行。根据我们的初步论证, 语言服务研究的内容框架大体上可以从资源系统、业态系统、领域系统、层次系统、效能评价系统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构拟与建设。这里面的每一个子系统都具有开放性, 尤其是其中的领域系统, 其研究任务具有非常强的开放特征。

二、注重语言服务实践

从语言服务的角度看, 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及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更多的是要求我们在语言服务实践这个层面要有所作为, 这种作为要在科学正确的语言文字方针以及比较坚实的语言服务研究的理论基础上来进行。就目前我国语言服务的情况来看, 上述语言服务研究要回应全球化语境、信息化推进及和谐社会语言生活的建设来进行, 这里不拟全部展开来谈论, 想就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如何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来谈几点个人的意见。

众所周知,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模式的一种不可阻止的趋势, 随着各个国家发展速度的不同, 城市化进程与速率彼此不相同。对于中国而言, 我们现在的城市化可以说是进入了建国之后的又一次大的跃升。有人估计, 这一次城市化的时间长度大约不会低于50年, 照此推算, 这次城市化进程大约要延展到本世纪中叶, 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在这个进程中, 如何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各民族语言文字如何能够得到科学的保护, 我们应该提供一些什么样的语言服务就是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 新入城人口的语言服务问题。有预测表明, 未来30年中国社会格局将成为典型的“三元社会”, 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各占5亿。很明显, 这流动人口的5个亿不会是在农村之间流动的, 他们实际上是汇入了城市化进程之中, 这就带来两个问题, 一是随着这个庞大的人群离开乡土进入城市, 尤其是跨省际流动进入城市, 应该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语言服务, 如何处理好他们在自觉或者不自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其本土的民族语言文字 (包括方言) 之间的关系?二是这些人口流入城市之后所产生的流动儿童, 他们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问题。一方面, 城市化进程中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这些流动儿童是否能顺利有效接受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另一方面, 他们跟随父母离开乡土, 对于故乡的语言包括方言, 他们是否能有机会或者条件学习并掌握, 我们能否进行相应的语言规划服务, 包括引导家庭进行语言规划, 通过语言服务帮助他们做好与“故乡”语言文字方面的续接。

第二, 城市语言与城市方言的保护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一方面对推行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出了更为普遍的要求, 需要做好相应的语言服务工作, 另一方面, 很多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语言包括方言在使用人群、使用空间与使用范围等方面面临诸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应该如何进行相应的语言规划, 提供科学的语言服务, 使得原有的城市语言与城市方言能够拥有相应的成长空间与发展路径, 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实践层面上讲, 如何在家庭、学校、社区、媒体、网络、各类语言文字传播载体与资源留存等方面进行语言服务的科学统筹协调, 我们应该进行全面的设计与实践推动, 只有这样, 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所说的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才有可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得到真正的落实。

语言特色服务论文 篇2

关键词:广播语言 广播节目风格 广播语言特色

当今时代,“广播的创新与发展”已成为广播人最为关注的课题。

然而,在“创新与发展”这个具有前瞻性的大课题中,我们却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环节,即对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

也许有人会对这个问题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毫无新意的话题。

那么,“广播语言”与“发展创新”究竟有无关联?探讨“广播语言的特色”有无必要?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对于广播来说,充满魅力的语言传递便是它最大的优势,如何发挥这个优势,展现广播主持人语言特色风采,是值得广播从业者认真思索的问题。

广播与广播语言

21世纪的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及网络等。

广播与其他传媒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以声传情、先声夺人”。

广播是听觉媒介,其充分运用人类丰富的语言和各种音响吸引听众、感染听众,引发心灵的强烈共鸣。

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是广播的第一重载体,电波是第二重载体。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传输通道除了电波、导线外,还有卫星和网络,数字和压缩技术的综合运用使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

但归根结底,科学技术都属于第二重载体的范畴,都是为了更有效地传递第一重载体――语言符号的。

所以,以声音、语言为主要载体的这个特征一直以来都为广播人所重视,并努力予以强化。

只要这个基本形态――有声语言传播不变,广播语言就是基础性的、永恒性的,它与广播的存在相始终。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交流、沟通,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

本文所探讨的是“广播语言”,它的定义与上述关于语言的定义本质上相同,但又有所区别。

广播语言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广播语言即人物语言,是播音员或主持人在广播节目中直接表达出来的语言。

这种人物语言与书面语言及口语有紧密联系但又不尽相同。

人物语言是诉诸听觉的,它同日常生活中的口语的显著不同在于广播语言是经过加工而非日常口语那样随心所欲的。

狭义的广播语言应当是书面语言与日常口语完美相融的语言,是二者最佳的结合语言,亦即应当是有相当文化品位的、最流利、最适合“讲”的语言。

而广义的广播语言则不但包括上述所指的人物语言,还包括音乐语言和声效语言。

正如电视有图像语言,绘画有色彩语言,舞蹈有动作语言等。

广播语言既然是“广播”这个舞台上永远的主角,在媒体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它也是广播制胜的最有力武器。

童话语言特色分析 篇3

关键词:童话语言美;韵律美;音乐美;色彩美;动感美;凝练美

童话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它极大地刺激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在他们幼小心灵里留下深刻印象,永不枯萎。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对这一体裁的教学已作了一些研究,本文只就童话的语言特色来对童话的教学作一粗浅的探讨。

童话既是作者美好幻想的产物,是美的结晶品。构成这美的重要因素首先是语言。

童话的言语美表现在富有韵律美、音乐美。童话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作者从儿童的心里特征、接受水平好理解能力出发,常用叠音,使之音节匀称、和谐,节奏整齐、明快,富有音韵和音乐美感。在讽刺童话里,作者还常常用幽默、诙谐的语调和漫画式的夸张、拟人的手法,进行无情的揭露或善意的批评。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在语言上就很有这个特色。民间谚语、警言歇后语等等也常常运用于童话中,读起来流畅,悦耳,琅琅上口。这些优美的、富有诗意的语言为儿童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使学生从中学习生动、活泼、优美、规范的书面语。由于儿童语言富有韵律美、节奏感强,也更有利于儿童记诵。除朗读、背诵外,还可以通过复述课文,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童话的语言美又表现在有丰富而强烈的色彩美感。儿童对色彩的反应特别强烈,因为色彩能引起他们的形象思维。作者常借助富有色彩的语言创造出一幅幅鲜艳夺目、五彩缤纷的优美画面。如《小蝌蚪找妈妈》中一段:“小蝌蚪游呀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正在捉小飞虫。小蝌蚪游过去叫:‘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是青蛙了,快跳上来吧!’”这里,清清的池水,黑身子、大脑袋的小蝌蚪,圆盘似的绿荷叶,清新淡雅的白荷花,披着碧绿衣裳,露出雪白肚皮、鼓着大眼睛的青蛙,构成一幅色彩明朗、欢快、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画面,儿童透过这些语言,生发开去,引出一连串丰富的联想,脑子自然产生一幅幅多层次、多色彩、多内容的生动画面。想象力丰富了,理解力也随之加强了,同时又促进了朗读、复述能力的提高,朗读和复述又使儿童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做到发于音,动于情,静于心,收到特有的教育效果。

童话的语言美,还表现在极强的动感美。许多儿童都喜欢使用富有动感的语言,尤其是對人物的语言描绘,声音、动作的摹状。这些语言特点很符合儿童的好动心理,也有利于儿童的动作表演。表演有助于儿童对文中字、词、句的理解,更好地掌握人物个性;表演又有利于发挥和增长儿童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表演能更直观、更充分、更生动、更形象地再现童话故事,把知识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童话的语言不仅美丽而且简洁凝练。童话的语言继承和发扬了民间文学语言的创作方法,无论是对人还是对景都只是抓住特点,粗浅勾勒,寥寥数笔传神凝练,其余部分则留有许多空白给小读者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因此它又是進行作文训练的好教材。

儿童因生活经验不足,知识面不广,他们的想象力也收到限制。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性的。我们可借助童话对儿童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作文训练,如扩写、续写或改写等。如《会摇尾巴的狼》这篇童话(也可称之为语言)的末尾是这样写道: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说:“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了。此时儿童已进入童话意境,狼最终结局如何?是逃走呢?还是被猎人收拾了呢?这当然成了他们关心的问题。借此顺水推舟,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性的想象,把故事内容继续写下去。他们的想象有了依托,思路就脱缰的骏马奔腾千里,当然就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智力就得到启迪和发展,作文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网络语言的语言特色探究 篇4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特色,影响因素,价值作用

随着家用计算机的普及, 以及高速互联网的大范围覆盖, 网络生活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上网查阅新闻、论坛学习知识、网上聊天, 小到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 大到国家大政、国际形势, 这些网络生活的构成内容, 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从网络获得信息, 又反馈给网络, 再由网络传递给其他人群, 俨然形成了一种网络文化。

一、网络语言的产生

伴随着网络文化、网络生活的产生、发展, 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 独有特色地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时使用的文字、图形、符号 (字母、数字) 等组成的语言体系。网络社会可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 所谓“线下”即指网络的硬件基础部分, 源于“线下”网络的网络语言:例如网页、网址、浏览器、局域网、路由器、宽带网络等, 这一类网络语言, 更多的是来源于网络的基础构成, 是一类约定俗成的定义, 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不大。而“线上”网络, 就是指网络中各大网站、论坛等用于人们交流、交换信息的场所, “线上”网络语言则是人们在网络中日常交流时产生的具有鲜明网络文化特色的词汇, 例如:杯具、灌水、屌丝、女神、高富帅等。诸如上述的网络词汇, 源于日常生活, 又融合了广大网民的智慧, 被赋予了一层脱离字面意思的含义。这一类的网络词汇, 非网民似乎“不懂”, 而一经解说, 却又恍然大悟, 在网络语言中, 是重要的构成部分, 同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以“线下”网络语言为主。

二、网络语言的特色

网络语言来源于人们的网络生活交流, 同时又结合了自己的“加工”。大多数的网络语言、词汇都具有相对应的社会基础, 往往是在某一重大国际时事、社会事件发生之后, 某些社会现象得以曝光之后, 在网络的传递过程中, 网络语言得以创新、发展。由于网络的复杂, 网民人群素质修养的高低, 势必使新兴网络语言类型多样, 特色多样;再结合当代生活的快速节奏。网络语言的特点有如下四点:高度创新;使用不规范;语言简练;修辞手法多样。

(一) 创新性。网络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新兴事物, 随之也出现了大量新兴的网络词汇。网络语言减少了传统语言的束缚, 再结合新兴事物的刺激, 可以使网民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例如“五毛”一词, 起源于各大论坛, 意指网络中为某些特殊利益进行虚假回复的人, 这些人每回复一条支持某特殊利益集团的帖子即可得到该利益集团所支付的五毛钱, 这种在网络中恶意宣传的事件自身就是新兴事物, 而起源其中的网络词汇“五毛”则具有高度创新性, 既形象又独具网络风格。

(二) 灵活性。网络语言的灵活性是指网络语言用词灵活, 追求抒情达意, 而不一定遵循语法原则, 字面内容与含义联系不大;更多的是靠着网民的创造性, 天马行空一般, 起源于某些时事, 经过网络的传播, 而成为当下最为走红的网络词汇。有些网络语言在传播中, 甚至会在不同层次的人群中拥有不同含义。例如起源于某购物网站的词汇“亲”, 该词常用于卖家对买家的亲密称呼, 通过该网站的影响力, 逐渐走红网络。而从语法角度来看, 亲是一个动词, 将亲密的或亲爱的简略称为亲也不符合语法习惯。再例如“屌丝”一词, 词汇本身的含义就不甚明确, 该词起源于某贴吧, 原是该贴吧网民自嘲的称呼, 但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出现了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含义。上述两则实例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

(三) 简练性。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发简洁。同样的, 网络语言也具有这一特点。简短的话语、浓缩的词汇, 不仅易于记忆, 同时也便于传播。从一个个简短、精炼的网络词汇中可以看到网民的民间智慧。例如“高富帅”、“白富美”这一对网络词汇, “高富帅”用于形容身材高大、拥有可观财富、外形俊朗的男性;而“白富美”则是用来描绘皮肤白嫩、收入颇丰、美貌动人的女性。从这两个词汇中不难看出, 仅仅三个字的词汇, 就包含了如此多层的含义。简练、浓缩的背后, 琅琅上口, 迅速地传播开来, 迅速蹿红于网络。

(四) 修辞手法多样性。网络语言由广大网民共同创造,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修辞选择。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网络语言经过网民的智慧加工, 应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神马都是浮云”, “神马”是“什么”的谐音, 而“浮云”则是一种比喻, 比喻那些脱离现实生活的事物。“杯具”则是“悲剧”的谐音, 结合“人生就像一张茶几, 上面摆满了杯具”一语, 寓意浅显易懂。而“粉丝”一词, 则是由英语词汇“fans”谐音而来, 同时也显得更贴近人群。“东东”一词, 使用了巧妙的叠音修辞手法, 代替“东西”一词。诸如“XD”、“:-) ”这类表情类网络语言, 则是使用了摹状的修辞手法。将使用搜索网站找寻相关资料称为“百度一下”, 则是应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JJWW”来表示“叽叽歪歪”, 同时使用了谐音和拟声的修辞手法。

三、网络语言的影响

网络语言来源于社会时事, 传播于各类人群之中, 可以说是日常生活的延展。随着各大网络媒体的发展, 网络语言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各正式媒体报道之中, 这样, 不仅影响着网民, 又同时影响着非网民, 影响着现实社会。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 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 不仅对现实社会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同样的, 那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也值得我们留意。当今网络生活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语言的影响势必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例如 “富二代”、“官二代”等词汇, 它们都来源于现实社会的某些社会现象, 带有些许的暗讽意味, 指责那些凭着上一辈奋斗努力而自身却毫无建树的一辈人, 这些网络词汇的走红, 对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不良影响, 一种好逸恶劳的风气油然而生。同时, 针对这些现象的出现, 又引起了社会的反思。再例如“走你”一词, “走你”一词来源于我国航母舰载机试飞成功这一时事新闻, 原是为航母工作人员一指挥手势所配的画外音。经过网络的传播、各大媒体的报道, 一时之间, 在网络中、社会中迅速窜红。“走你”一词的发生、发展, 促进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使社会上更多的目光投向我国的军事发展上, 起到了明显的积极影响, 传递了“正能量”。

四、网络语言的价值

网络语言最大的特征就是高度创新, 所有的网络语言都是基于现实社会基础产生的, 源于社会, 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社会。从大量的网络词汇的走红, 可以看到, 随着国际、社会大事的发生, 道德、伦理相关的社会现象的揭露, 越容易产生新的网络语言, 也越容易广为流传。这表明网络语言的价值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可以从一定角度反映出当前人们对社会的价值导向, 也反映出人们对时事的相应态度。

网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结合网络社会环境的相对私密化, 许多现实社会中人们不愿或不敢提及的话题, 在网络社会得以畅所欲言, 从这方面来看, 更多“劲爆”的内容所形成的网络语言, 展现出了现实社会所隐藏的一面;从这些网络语言中, 剥离出产生的实质内容, 对我们全社会的道德、伦理工作的建设有种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

例如“山寨”这一网络词汇, “山寨”一词, 包含模仿、高仿等意思。由于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仿制知名品牌商品外形或将知名品牌商标稍加修改这一系列“挂羊头, 卖狗肉”的产品, 网友们将这些商品戏称为“山寨货”。“山寨”一词本是中性词, 但在“山寨货”一词中, 就略带贬义, 让人不禁想起肆意掠夺财产的江湖强盗, 因为强盗们在中国传统文学里总是居住在山寨里。而这些市场上的“山寨货”确实是掠夺了知名厂商的各种利益。从这里可以看出, “山寨”一词的走红, 很隐晦地表露出了广大人民对这一侵犯商家利益现象的幽默嘲讽;也让整个社会意识到, “山寨”行为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中的地位。那么, 从“山寨”一词的走红, 所引出的如何完善商品经济中的利益保护措施, 如何开展自身产品创新这一系列问题, 就体现出了网络语言的相关价值, 起着一种有力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邱凌.浅析修辞手法在网语构词中的运用[J].哈尔滨师院学报, 2005

[2].李存.网络语言对网民心理的折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王本华.实用现代汉语修辞[M].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2

[4].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5].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嗲语的语言特色 篇5

关键词:嗲语 词汇 修辞 语法 语言特色

“嗲”,《辞海》和《汉语大字典》均解释为“撒娇,的声音或态度、姿态”,《汉语大词典》除了这个解释外还多了一条解释,即“出色;好”。而目前还没有词典对“嗲语”这个词进行解释。根据各种词典对“嗲”的解释以及嗲语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把“嗲语”定义为:儿童和女性以及特殊人群经常使用,用于撒娇、央求,表示娇嗔的语言。

琼瑶言情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情感强烈,表达细腻,特别是女性人物的语言常常体现出女性独特的“嗲”。本文以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琼瑶自选集》为封闭语料,穷尽性统计人物对话中的嗲语,并从词汇、修辞格以及语法三个角度对嗲语进行浅析。

一、词汇方面

嗲语在词汇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规律:

1.省略词语中的某些字,再把剩下的字以叠词的形式说出来。例如:

(1)“纪大哥,羞羞!”(《船》)

(2)“好多鸟鸟啊!”(《苍天有泪》)

(3)“洁舲阿姨在亲亲,妈妈也在亲亲,爸爸在亲亲,展叔叔也在亲亲。”(《失火的天堂》)

例(1)中的“羞羞”实为“害羞”;例(2)中的“鸟鸟”实为“小鸟”;例(3)中的“亲亲”实为“亲吻”。通过叠词的形式说出来,充分体现出嗲语的娇嗔。

2.添加词语中的某些字,以叠词形式说出来。例如:

(4)“我等洁舲阿姨来给我洗手手呀。”(《失火的天堂》)

(5)“妈妈消饭饭。”念念永远把“烧”念成“消”,“念念要吃。”(《船》)

例(4)中“洗手”说成“洗手手”,例(5)中的“烧饭”说成“烧饭饭”。这类嗲语一般用于儿童,或者是成人与儿童的对话中。儿童和成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不管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没有发育成熟,对于一些语句的理解程度较低,所以在涉及儿童对话的嗲语中,往往通过叠词的形式来表现话语中的欢快与通俗,体现出儿童的天真无邪。

3.运用特殊词汇,最常见的是在表达自己时运用“人家”一词。例如:

(6)“人家是去看爸爸有没有信来!”我脸上发热,强词夺理。(《在水一方》)

(7)“真的吗?”黄鹂的笑容又抛向了李谦,“朱副理说可以,我就遵命,你可别逗人家玩!”(《在水一方》)

(8)“五天,你不知道五天有多长!人家又没有办法去找你,只有等,等,等!”(《苍天有泪》)

(9)“不许睡!不许睡!”她伸手呵她的痒,“起来!起来!人家有心事都告诉你!你就藏着不说!起来!我闹得你不能睡!”(《苍天有泪》)

我们可以把“人家”作自称看成是女性撒娇或是体现自己女性特质的工具。这可以从社会地位上来理解,主要由于女性多处于劣势地位,她们的语言常常没有男性语言有力度,也不像男性那样豪爽直接地说话,所以社会对女性语言的模式也逐渐定位为温柔婉转。代词“人家”用于自称时,能惟妙惟肖地体现女性性格的婉转和柔美。

嗲语在使用时也用到“小”这个特殊形容词,一般是加在称呼之前,例如:

(10)“可爱的小天使啊,了解我的人那么少,你,愿意做我的知己吗?”(《窗外》)

(11)“小妮子春心动矣!”江雁容笑着说。(《窗外》)

(12)“小新娘已经有秘密了。”(《船》)

(13)“小亭亭乖,小亭亭不哭,小亭亭不怕风,不怕雨,长大了做个女英雄!”(《庭院深深》)

(14)“你是个小坏蛋!”(《我是一片云》)

在以上五个例子中,都是在称呼前加上“小”字来表现话语中的娇羞,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称呼前加上“坏”字,例如:

(15)“你坏透了!你这个心里有一百二十个窍的坏女孩,这么重要的事,你居然在我面前也瞒了个密不透风!你坏透了!坏透了!坏透了!”(《在水一方》)

二、修辞类别

嗲语在使用过程中,有时会运用不同的修辞格,从而使表达更加生动,达到撒娇、央求的目的。

1.反复

用同一的语句,一再表现强烈的情思的,名叫反复辞[1]。反复是嗲语最常见的修辞格。反复辞的用法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a.连续反复是接连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例如:

(16)“你坏透了!你这个心里有一百二十个窍的坏女孩,这么重要的事,你居然在我面前也瞒了个密不透风!你坏透了!坏透了!坏透了!”(《在水一方》)

(17)“不要紧,不要紧,不要紧!”我一迭连声地嚷着,“我什么都不要!我有妈妈疼着,爸爸爱着,奶奶宠着,人家小双,什么都没有!”(《在水一方》)

b.间隔反复是相同词语或句子的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例如:

(18)“我不相信!我不相信!诗尧!我不相信!”然后,她喘着气,泪水满盈在她的眼眶里,她又是笑,又是泪地转向了我,“诗卉!你来看!诗卉!我不相信!我不相信!你看!你看!是坠子!奶奶给我的坠子!诗尧,这不可能,这完全不可能……”她急促地乱嚷乱叫,激动和意外使她的脸发红而语无伦次。(《在水一方》)

(19)“书桓,何书桓,一个多亲切,又多遥远,多可爱,又多可恨的名字!书桓,何书桓!”(《烟雨蒙蒙》)

2.反语

反语也叫“倒反”或“反话”,即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2]。反语可以分为以正当反和以反当正两类。而嗲语在使用过程中一般是以反当正。例如:

(20)“奶奶!”我喊着,直揉到奶奶怀里去,“你专门跟我作对,你最坏,你最捣蛋,你最……”(《在水一方》)

(21)“难伺候,你就别伺候呀!”宛露撅着嘴说。(《我是一片云》)

(22)“谁要你发誓诅咒的嘛!哪儿跑出来这么一大推疯话来?”(《在水一方》)

(23)“你把他当宝贝吧,我才不稀罕他呢!”(《烟雨蒙蒙》)

例(20)中,说奶奶“坏”“捣蛋”,实则表现出说话者对奶奶的喜爱;例(21)中,让“别伺候”,其实是娇嗔地表示让对方“伺候”;例(22)中的“疯话”实则在说话人看来实则是“甜言蜜语”;例(23)中的“不稀罕”表现出说话者内心对“他”的在意。

3.排比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的修辞格[2](P208)。嗲语中也经常使用到排比这种修辞格。例如:

(24)“你是神,我跟你;你是鬼,我跟你;你是富翁,我跟你;你是乞丐,我也跟你!”(《彩霞满天》)

(25)“我喜欢你的头发,因为它是你的一部分,我喜欢你的手,因为它是你的一部分,我喜欢你的……”她的声音低得像耳语,“一切的一切的一切的……”(《彩霞满天》)

三、语法方面

在语法方面,嗲语最常见的表现是对句末语气助词“嘛”“哪”“呢”“喔”等的使用。而“嘛”是嗲语最常用的语气词。

“嘛”常用于夫妻或恋人之间、女方向男方撒娇时、小孩对大人的央求等这些非正式场合。如果不分场合乱用,就会很不得体、不伦不类,而且这种语气特征是其他语气词所不具备的[3]。例如:

(26)“都是程心雯嘛,她说要突击检查一下,后来连程心雯都红了脸。”(《窗外》)

(27)“还说呢,”湘怡低声地说,“都是你那位未婚夫嘛!”(《船》)

(28)“喂!喂!喂!怎么的嘛?怎么的嘛?”小双急急地跑过去,伸手去捂住卢友文的嘴,急得脸都白了,“谁要你发誓诅咒的嘛!哪儿跑出这么一大推疯话来?”(《在水一方》)

在以上三个例子中,“嘛”明显流露出一种任性和撒娇的语气。再如:

(29)“我本来就对生命怀疑嘛!”江雁容把背靠在身后的树干上。(《窗外》)

(30)“够了嘛!”江雁若说着,伏在床上看看江太太,撒娇地说,“妈妈不要生气了嘛,妈妈一生气全家都凄凄惨惨的,难过死了!”(《窗外》)

(31)“没有!没有!我说没有,就是没有嘛!”(《苍天有泪》)

当“本来”“够了”“就是”等这些副词带上语气词“嘛”成句时,表达的语气就更加强烈。再如:

(32)“爸爸,谁要你昨天晚上下到十二点嘛!”(《窗外》)

(33)“我又没有要结婚,妈妈说这些做什么嘛!”江雁容红着脸说,不安地咬着铅笔的橡皮头。(《窗外》)

(34)“嫂嫂!”湘怡的脸更红了,“我跟你说那不是我的男朋友嘛,人家已经快订婚了!”(《船》)

(35)“爸爸!什么话嘛!”(《船》)

例(32)到例(35)都是小辈运用嗲语向长辈撒娇,传神地表达出小孩撒娇、央求的语气和神情。

除了使用语气助词“嘛”,嗲语还偶尔使用“哪”“呢”“喔”等语气词。例如:

(36)“小心肝哪!”(《失火的天堂》)

(37)“你这人总是布好圈套让我来跳,你相当工于心计!你是不是想引诱我说:因为我希望你来我家呢!因为我希望你接受呢!我才不中计呢!”(《彩霞满天》)

(38)“爸爸,你要好小心好小心喔!”(《失火的天堂》)

嗲语除了使用到语气词之外,还常常用到叹词。叹词是表示感叹和呼唤、应答的词。叹词的独立性很强,常用作叹语,也可单独成句[2](P23)。例如:

(39)“哎呀!”她的脸暮然一红,似乎发现自己说溜了嘴,就干脆耍赖,“你这人总是布好圈套让我来跳,你相当工于心计!你是不是想引诱我说:因为我希望你来我家呢?因为我希望你接受呢!我才不中计呢!”(《彩霞满天》)

(40)“哎呦!”宝鹃叫,“你还是何小妹呢!”(《失火的天堂》)

这两个叹词都位于句首。在例(39)中,叹词“哎呀”表示醒悟,这种醒悟是一种正面情绪的表现,使说话者醒悟的事情可以让其感到羞涩,从而叹词“哎呀”表现出女性在使用嗲语时的娇羞。例(40)中的叹词“哎呦”表示惊讶,这种惊讶同样饱含着喜悦的情感,表现出说话者对对方的喜爱。

四、小结

本文从词汇、修辞以及语法三个方面对嗲语的语言特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嗲语作为儿童和女性常用的语言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还广泛运用于社会交往过程。嗲语所包含的语言特色使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可以产生缓和气氛,增进和谐的作用。所以研究嗲语不仅对语言学研究有一定价值,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注释: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王芳:《“嘛”的语气意义说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 篇6

关键词:北京文化,小说语言,特色

老舍的小说不仅在思想意义上影响深远, 它的小说语言更是为人称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京味小说家把老舍奉为“京味文学”的鼻祖, 其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独具特色的小说语言。老舍在语言运用上不是自发的, 而是自觉的。他的语言并不单纯是二十世纪初的北京方言, 而是糅合了现代西方句法、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和北京民间方言的。形成老舍小说语言特色的土壤是北京文化和北京话。

一、通俗风趣的北京话对老舍小说语言的影响

老舍从小生活在北京市民社会中, 深受通俗民间语言的浸润。“老舍生在北京, 长在北京, 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北京……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度过的, 是个地道的北京人……北京是他写作的源泉。”[1]北京方言 (京白) 是他语言的源泉。北京语言以幽默风趣闻名, 八角鼓、相声等说唱艺术都是以幽默搞笑为生命的。这种通俗民间艺术一方面是北京人性格的反映, 另一方面又塑造了北京人骨子里的幽默。且看老舍小说中几句话:

“伊牧师不管听见没有, 自要她一停顿, 一喘气的时候, 他便加个‘好极了’, 好像乐队里打鼓的, 在喇叭停顿的时候, 加个鼓轮子似的。”[2]

“大人呷了一口茶, 咕噜咕噜的漱口。漱了半天, 结果, 咽下去了。”[3]

第一句话生动活泼地写出了老马恭维温都太太的场景。第二句虽然显得有些“油滑”“耍贫嘴”, 但却是对督学大人的有力嘲讽。“油滑”的不足在早年作品中较多, 成熟期的作品中则较少有。

北京文化对老舍的影响用他自己的一句话说就是:“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 而是整个与我的心灵粘合的一段历史, 一大块的地方, 多少风景名胜, 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 都积凑到一块, 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 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二、老舍小说语言的四个特色

(一) 北京话是老舍小说语言的基础

北京方言具有诙谐幽默、生动传神、言约意丰、贴近生活的特点。对于老舍小说而言, 人物多是北京人, 即使写外国人 (例如《二马》中的温度太太和她的女儿玛力) , 也让人觉得她们的一言一行更像北京人而不是外国人。人物的生活环境和故事发生的场所多在北京, 例如《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可以说, 北京不仅是老舍笔下人物活动的场所, 更是老舍最擅长描写的城市。用北京方言———北京话无疑是最合适的。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子:

“于是以前所想的全算白饶!”直译为“白送”, 这里表示之前的想法一干二净, 批判中国人国民性中的健忘。

“哎呀, 北京的饽饽也吃不着了, 这是怎话说的!”表现出马老先生到伦敦感到非常不适应这里的饮食, “这是怎话说的”类似于“这算怎么回事”。

描写李子荣“虽然他的腿弯着一点, 可是走起路来, 一点不含忽, 真咯噔咯噔的招呼;”描写李子荣走路时铿锵有力的气势。“……的招呼”意味“真能……样的做”。

“头发雪白, 大概其的往后拢着。”[3]描写西门爵士的头发笼统地往后梳着。

“他似乎没把话都听明白, 愣眼巴睁的走出来, 又愣眼巴睁的随着老人往院外走。”描写祁瑞宣看到自家的铜门环被盗, 感到一种不祥的预感后表现出来的目光迟钝和内心不安。

“这, 使别人看不起他, 也使被恭维的五脊子六兽的难过, 甚至于给一个工友道歉。”描写祁瑞丰不会巴结人, 让被恭维的人感到浑身难受。

“主仆二人吊儿啷当的走了出去。”[4]描写李空山和随从的流氓习气。“吊儿啷当”意味“作风散漫放荡”。

老舍对于北京话的运用是有着自觉选择的, “口语不是照抄的, 而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我们看起来通俗风趣的小说语言其实并不完全是照搬口语, 其中有作者的匠心独运, 以至于老舍说:“我的文章写的那样白, 那样俗, 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 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有时候一千多字要写两三天。”[5]

(二) 将欧化语法引入小说创作

老舍早期语言有一些欧化句法, 反映出了他对其他民族语言的借鉴, 同时也反映出对“京白”运用的不自信。这在其后来成熟的小说中就不存在了。老舍曾在英国学习生活长达六年之久, 对英文非常了解并能运用自如, 这是将欧化语法引入小说创作的前提。从他早期的作品《老张的哲学》和《二马》中可以看出欧化语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句子中加“———”表示解释、补充说明

“称呼虽然不同, 而老张确乎是镇里———二郎镇———一个重要人物!”

“而小三———学务大人正站在他的右边——却以为大人的铅笔上有柿霜糖。”

“王德———诚实的少年———把一切的情形告诉小山。”

(以上出自《老张的哲学》)

“英国人是事事要逞能的, 时时要叫别人说好的, 所以她忘了马威———只是因为他是中国人———的讨厌。” (《二马》)

2.倒装句的使用

“他从前认识的和尚道士们称他为施主, 为善人, 现在却老着面皮向他说:‘拉洋车的, 庙前不是停车处, 滚!’当赵四把车停在庙外一边等着烧香的人们的时候。”

(《老张的哲学》)

“玛力看着他的脸红润润的, 腕子上的筋骨也一天比一天粗实, 眼睛分外的亮, 倒故意的搭讪着向他套话。因为外国女人爱粗壮的小伙子。” (《二马》)

这两句都是状语后置, 第一句将说话发生的时间后置, 第二句将事情的原因后置。这种倒装类似于“压轴戏”的想过, 让人读起来十分有趣。

3.代词前多修饰语

“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骆驼祥子》)

这句话为了强调祥子的憨厚朴实, 将“傻子似的”提前。

4.句首带有表状态的副词性修饰语, 如“在我看来……”, “从事实来看……”[6]

“二两酒三个男人喝, 从理想与事实上说, 赵姑父不会喝的超过二两或完全二两。”

“从他全体看来, 你越看他的最像烧饼, 便越觉得非鸣蝉似的鼻子配着不可。”

(以上出自《老张的哲学》)

这种类似于“From…, we can…”的句法显然是对印欧语系句法的借鉴。

5.标点符号的表意运用

新年!难道不是?

快乐!为什么不?

贺年!谁敢不去?

“!”对了!“?”自寻烦恼!

新式标点在表意方面独特而幽默的效果在老舍这里也有很好的表现, 事实和自我心态的冲突与矛盾用“!”和“?”即代表了, 老舍不愧为语言大师。

(三) 小说语言糅合古典文学因素

中国古典文学对老舍的小说语言也是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他从九岁起进入私塾读书, 接受传统的蒙学教育, 背诵学习四书五经和古典文学, 与同时代的人一样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的功底。因此读者在小说中时而能够体会到古典意境的美感。例如:

“一阵阵的热风吹来的柳林蝉鸣, 荷塘蛙曲, 都足以增加人们的暴躁之感。诗人们的忧思, 在梦中引逗着残花落月, 织成一片闲愁。”

“老人声音更细微了, 好像秋夜的细雨, 一滴一滴的冷透了那两个少年的心。”

这些诗一样的语言不禁让人想起“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等诗句。

(四) 小说语言富有画面感和亲切感

老舍小说语言吸引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且看这一段描写什刹海的文字。

“到了得胜桥。西边一湾绿水, 缓缓的从净业湖向东流来, 两岸青石上几个赤足的小孩子, 低着头, 持着长细的竹竿钓那水里的小麦穗鱼。桥东一片荷塘, 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几只白鹭, 静静的立在绿荷丛中, 优美而残忍的, 等候着劫夺来往的小鱼。北岸上一片绿瓦高阁, 清摄政王的府邸, 依旧存着天潢贵胄的尊严气象。一阵阵的南风, 吹着岸上的垂杨, 池中的绿盖, 摇成一片无可分辨的绿浪, 香柔柔的震荡着诗意。”

具有方向感和层次感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置身于什刹海畔。老舍分别从西、东、北、南三个方向描写湖周边的情况, 给人全方位的感受。同时, 远处的得胜桥、摄政王府, 近处的孩子、白鹭、芦苇构成具有层次感的画面。极见艺术功力。

老舍小说中常常出现的北京地名给人亲切感与现实感。他笔下的人物即使经过了几十年却仿佛依然生活在我们周围, 是我们的邻居。《老张的哲学》中描写王德出了“护国寺西口”, 往南是“西四牌楼”, 往北是“新街口, 西直门”。街东一条胡同叫“百花深处”这些地名确实存在, 而且方位关系正确。《骆驼祥子》中, 祥子被抓到西山, 牵了几匹骆驼回城的线路也符合地理实际。这说明老舍肯定是之前亲自走访考察过的, 应用到小说中能够给人亲切感和历史感, 增强了现实主义的表现力度。这也验证了老舍小说是根植于北京和北京文化的。

参考文献

[1]舒乙.老舍的平民生活.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6.

[2]老舍老舍全集 (第一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3]老舍.老舍文集 (第十四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年.

[4]老舍.四世同堂.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

录音报道的语言特色 篇7

1 录音报道的重要性

首先, 录音报道作为社会价值观等传播的渠道, 要求媒体充分认识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 解决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 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为社会的平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要求记者深入人民生活, 善于用敏锐的目光发现人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客观、理性的报道, 提高人民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度, 通过舆论引导的方式解决问题。

其次, 录音报道具备真实、及时的特点。真实性是决定广播新闻能否存在的根本, 只有保障录音报道的真实性, 才能推动广播新闻向前发展。只有具备真实的特点, 能够让听众通过声音等分辨录音报道的真实性, 才能提升广播新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为社会大众服务。此外, 录音报道的及时性也是保障广播新闻价值的重要途径。“零时差”等形式的新闻报道有助于增强录音报道的时效性, 提高录音报道的感染力, 扩大广播新闻的影响力[1]。

最后, 录音报道还要通过营造听众的现场感的途径, 提高录音报道的感染力。录音报道现场感的营造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等声音营造的, 营造听众的现场感有助于提高听众对录音报道的关注度, 提高录音报道的感染力, 保障录音报道的顺利完成。

2 录音报道中语言的特色

首先, 录音报道中语言的表述要前后连续、系统、全面。记者作为录音报道的主体, 按照报道的要求进行报道是保障录音报道准确科学的前提, 录音报道只能进行筛选整理而不能进行修改, 要求记者在进行录音报道过程中有充分的准备, 能够保障录音报道工作的顺利进行。录音报道中语言的表述要前后连续、系统、全面, 有助于录音报道的后期修改和再加工。记者可以通过分次采访、分段录音等方式进行, 注重现场录音与现场的融会贯通, 进而达到提升录音报道感染力的目的。

其次, 录音报道中语言的时态尽量采用现在时态。现在时态的采用有助于表现记者对新闻事件的直观陈述, 提高听众的现场感, 提升录音报道的现场感染力。例如, 记者可以通过“我们现在进行的是XX报道”“我们现在的位置是”等方式进行录音报道。

再次, 录音报道的引出语可以采用叙述式、反引式等多种形式。引出语起着美化结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采用多种形式的引出语有助于为录音报道注入生动的色彩, 提升录音质量。不同形式的引出语具有不同的语言特色, 叙述式的引出语注重直接引出事件的特点, 语言具有凝练的特点, 有助于增强录音报道的感染力。反引式引出语是利用概括式或议论式的语言在录音报道结束后对事件进行总结或概括。

最后, 录音报道中语言的节奏感与音响节奏相配合, 增强录音报道与音响节奏的配合度, 有助于提升录音报道的整体性, 提升广播新闻的影响力。音响节奏的烘托, 有助于增强听众对于新闻的现场感, 为关注和理解录音报道奠定基础。此外, 录音报道中的影响随着情境或内容的深入不断变化, 增强对听众的感官冲击, 提升听众的敏感度, 引起共鸣。

3 结语

录音报道作为社会价值观等传播的渠道, 要求媒体充分认识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 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为社会的平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 录音报道还要通过保障录音报道真实、及时, 营造听众的现场感的途径, 提高录音报道的感染力。

本文从录音报道的重要性出发, 通过对录音报道中语言的表述、时态、引出语及节奏感等方面进行语言特色的研究。研究表明, 录音报道中语言的表述要前后连续、系统、全面;录音报道中语言的时态尽量采用现在时态;录音报道的引出语可以采用叙述式、议论式、反引式等多种形式;录音报道中语言的节奏感与音响节奏相配合, 提升录音报道的品质和影响力。

摘要:录音报道能够通过保证报道的真实、及时及营造听众的现场感的途径, 提升录音报道的感染力, 在广播新闻中处于重要地位。本文从录音报道的重要性出发, 对录音报道语言特色进行研究。

关键词:广播新闻,录音报道,语言特色

参考文献

[1]李修银.浅析录音报道的品质提升与制作[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11) .

[2]张连生.谈录音报道中记者语言的运用[J].新闻与写作, 1998 (4) .

[3]吉宁.试论录音报道中的节奏感[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7) .

语言服务的概念系统 篇8

1986年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就提出要“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做好社会调查和社会咨询、服务工作”,这是我国较早从语言服务的角度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要求。目前国内学界对语言服务问题开始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有一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比较完整的解决:作为一个新的学科探究的领域,语言服务的研究边界在哪里?它本身应该拥有哪些关键概念,是否有可能构成一个概念系统?本文试图在前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提出用五个概念系统来刻画语言服务研究与语言服务实践可能涉及的范围与界面。

一 语言服务资源系统

语言服务资源系统是基于语言本体要素角度作出的一种类型划分。可以分成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板块,每一个板块都可以独立地与语言服务发生关联,这种关联可以发生在语言服务从规划到实践的各种层面与环节。文字服务是指以文字作为载体的服务,以汉字而论,如语言规划层面的繁简字的转换设计、相关字符交换集的建设、汉字输入法的设计推广、汉字字体的选择设计、汉字字符集的建设与利用等,都属于文字服务的范围。语音服务是指以语音作为主要形式的服务,其中包括语音规范标准的选择论证、各种正音字表与词表的研制、普通话教育中的正音教育、各类企业客服人员的语音(嗓音)的培训与设计、公众人物及各类有需要人士的语音面貌的分析与规划设计等。词汇服务是指以词汇作为主要形式的服务,其中包括规范词表的研制与推广、各种专题词表的研制与推广、不同语种之间的词汇比对与选择确认、普通话与汉语各方言之间的词汇比对与选择等。语言生活层面同样涉及到社会共有词汇的遴选、鉴别及推荐引导,例如搜狗不断更新的网络新词就是一种词汇服务。语法服务是指以各种语法形式作为主要载体的服务,以汉语而论,在规划层面它应该体现为汉语语法长编的研制、各类语法信息词典的研究与编制、不同语种之间语法形式(句型、句式、句类、各种构式等)的对应与交换、人机对话中各种语法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在语言生活层面则表现为各种语法现象的引导、推荐与规范,具体的应用领域中,还存在不同的优势格式的选择引导,有的不乏相当的经济价值。

语言对人类活动的组织作用与服务作用在相关学术界研究旨趣发生“语言学转向”之前并没有凸显出来,实际上语言资源一直是在有效地为社会运行发展服务,这一点在语言经济学研究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语言经济学家鲁宾斯坦(2004)就非常明确地指出,语言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解释自然语言的特性是如何与‘理性’目标函数的最优化一致的”。当然,鲁宾斯坦(2004)是站在经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待自然语言的,认为“经济学试图将社会制度解释为从某些函数最优化的过程中所衍生出的常规性,这一点可能对语言也是适用的”。他的落脚点是经济学,我们看中的是语言的这种“函数最优化”看重的语言资源本身的服务潜能。

二 语言服务业态系统

语言服务的业态是指语言服务事业表现形态。根据我们的初步清理,语言服务的业态大体上可以分成四种:语言服务产业、语言服务职业、语言服务行业、语言服务基业。(屈哨兵,2011)语言服务产业是指以语言服务作为生产和经营手段的的事业,也可以称之为语言产业。有语言服务产业就有语言服务职业,语言服务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语言服务作为主要手段并获取相应收益与报酬,个体性与商品性是其重要的内在属性,有的还具有衔接性和渗入性。语言服务行业是指语言服务的工商业意义上的类别,它与语言服务职业的区别在于职业强调的是个体属性,而行业侧重的是职业集合,若干个从事同一职业的人的聚合就形成行业。语言服务基业是指语言服务的基础性事业,语言服务基业主要涉及对语言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重点是做好语言规划的设计与施行,同时还需要有坚实的学科研究支撑。

从整体情况看,我国目前语言服务的业态表现是:内部情况互有参差,有的表现还不是十分稳定,能否成为稳定的业态构成部分还需要得到市场的检验。如果从国家规划引导角度出发,语言服务业态展现顺序应该是:基业—产业—职业—行业。客观地说,我们目前对语言服务的四种业态表现的真实情况掌握得并不都是十分清楚,相关的研究与规划也还不能完全跟得上语言生活发展变化的步伐。比如说语言服务职业,目前到底有多少种?范围与认定标准应该如何制定,语言服务职业内部构成层次如何?它们彼此的发展态势与成熟程度应该如何清理?它们与语言服务行业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哪些表现?语言服务职业标准有哪些?还有哪些需要建设引导?等等,都存在巨大的研究空间。

三 语言服务领域系统

语言服务所能覆盖的领域到底有多宽,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狭义的语言服务通常是指语言翻译服务,广义的语言服务是指所有以语言作为工具或项目内容而开展的服务,具体可以分成语言翻译服务、语言教育服务、语言支持服务、特定行业领域中的语言服务等四大类型(屈哨兵,2007)。

语言服务领域的表现具有市场与公益双重属性。具体表现途径有两种,一是不同的领域对市场与公益两种属性有不同的选择倾向,二是同一领域中,随着具体服务产品与服务阶段的不同,有时偏重于公益,有的则偏重于市场。具体领域的语言服务是一个分层开放的系统,这应该是语言服务最具生命活力的组成部分。百行百业只要拿语言来“做事”,那它就有可能涉及各种各样的语言服务,有语言服务就会有经济价值。仅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近几年涉及的相关项目而言,就包括广告语言服务、说明书语言服务、医疗语言服务、网络语言服务、旅游语言服务、民航语言服务等,此外还有会展语言服务(如上海世博会)与赛事语言服务(如北京奥运会与广州亚运会)(周庆生,2006~2011)此外,像电信交通领域、法律灾异领域,还包括两岸四地的社区领域,都存在着大量的语言服务的问题。

各个领域的语言服务的构成内容与表现不是均质的。以语言服务的阶段性而论,至少存在两种情况,有的表现为语言服务规划比较到位,语言服务的实施也比较成功,如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的语言环境的服务建设;有的则表现为社会行业现实提出了语言服务的要求,但语言服务规划与设计还存在着这样与那样的不足,如两岸四地的语言服务、法律灾异领域的语言服务、交通电信领域的语言服务、特殊人群的语言服务等,需要进行更多的观察、研究与建设。

四 语言服务层次系统

国家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因为如此,在国家框架内需要对官方语言作出选择、需要对民族语言及各种方言与官方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需要对语言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作出判断。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语言规划的的角度作出各种选择,同时也可以从语言服务的角度作出分层处理。

语言服务大体说来可以分成五个层次:国际层面的语言服务、国家层面的语言服务、族际层面的语言服务、方言/社群层面的语言服务、家庭/个体层面的语言服务。

第一个是国际层面的语言服务,世界各国的语言服务的现状如何?各种大型国际组织的语言服务活动已经有哪些规划与实践?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就我国的情况而言,还应该包括基于本土的国际语言(外语)服务的规划及其具体的外语服务领域的设计与实践。

第二个是国家层面,这个层面语言服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语言与国家统一、国家安全、国家发展的关系问题,涉及国家软实力的增强问题,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公益性三个重要特征。国家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越高,这方面的意识越不能缺失。国家层面的语言服务的主要形式是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和信息化建设,这是国家各种语言工程得以实施的基础,也是前述语言服务业态表现中语言服务基业的主要内容。

第三个是族际层面,这个层面语言服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与各个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之间选择的关系问题,在这个方面进行语言服务的主要形式是提供双语教育服务,同时还要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与开发服务。目前我国在这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使用着120多种语言,具体的语言服务项目的开发有些可能是我们原来很少规划考虑的。例如2010年玉树地震之后提出的语言救援的要求,就非常需要族际之间切实可行的语言服务。李宇明(2011)在结合自然灾害与人道主义救援这个主题谈到玉树震后救援时就指出:“在语言障碍和语言援助方面问题凸显,在发生自然灾害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当中,如何能够得到合适的语言救援,已经成为中国应该思考的问题。”另外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是,由于具体族群的不同,使得他们对待国家通用语言与本民族语言所抱有的态度以及进行的取舍都会有程度不等的差别,需要我们选取不同的语言服务策略。不是说那些濒危语言因为族群的式微,其相关的民族语言的服务就可以放任自流,任其消亡,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应该主张提供相应的语言教育服务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语言服务,使其作为一种文化生态能够得以保留与传承。

第四个层面是方言(此处重点指汉语方言)/社群层面,这个层面语言服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使用与汉语方言的选择使用之间的关系问题。汉语方言主要分成两大块,北方方言与南方方言,北方方言与国家通用语言的匹配性整体较高,在语言服务方面一致性表现比较明显,南方方言彼此之间各有差异,其与国家通用语言之间的差异整体上来说也都比较大。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需要,国家在推广普通话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成就巨大,应该说,国家通用语言在各方言间的语言服务工作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但也不能排除某些地区与社群在需要提供通用语言服务的同时,还存在着方言服务的需求。对于这个问题,原来关注的不够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语言服务引导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2010年广州“撑粤语”事件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对此,詹伯慧(2011)、屈哨兵(2011a)等做过比较专门的思考。

第五个是家庭/个体层面的语言服务,前述三个层次的语言服务最终都会在家庭/个体层面得到体现和落实,家庭语言服务是一种微观层次上的语言规划,值得我们加以重视。这里需要补充的是针对一些特殊个体与群体的语言服务,比如说法律诉讼中针对具体当事人的法庭语言翻译服务、针对某些可能给当事人带来危害性后果的环境或事物的语言提醒服务、针对聋人与盲人的各种语言支持服务等等。支持各个层次语言服务得以成立的一个共有基础是语言权利,语言权利是人权的一种构成要素,这种权利可以通过语言服务的方式得以保全。

五 语言服务效能系统

语言服务效能可以由两块构成,一块是语言服务的工具效能,一块是语言服务的经济效能。语言服务的工具效能是语言服务得以成立的基础,换句话说,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使语言服务成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属性,现在提出这个问题并进行观察梳理和分析整合,是一种从自发到自觉的提升。如果我们看重语言的这种工具属性,那么我们在很多地方因为语言问题引起的纷争就可以化解,至少,这种工具效能的凸显不会使某些场合的语言冲突变得更加激化。这种服务功能有时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举个例子说,满清入关之后,是非常想保留满语作为“国语”的地位并加以传习的,历代皇帝对于这个问题都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康熙说“一人习汉,即大背祖宗明训,朕誓不为此”(1),乾隆带头率八旗子弟“时时以学习国语,熟练骑射、操演技勇”(2),道光要求对满洲官兵“教以清语骑射,俾各精熟,毋得沾染汉人习气,废弛满洲旧业”(3),这些要求在当时当然都是皇言昭昭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上情下达呢,贵为一国之尊同样也要选择交际的工具来为他的这个下达目标服务,没有其他办法,还是要选择汉语。也就是说,他们在用汉语来下达“不说汉语”的谕示,何以如此?他们选择的是汉语的语言服务的工具效能。如果从汉语的文化效能来考虑,他们是断难作出这样的选择的。语言服务的工具效能还有两个具体体现,一是具有规约性,二是具有主导性。(屈哨兵,2008)

语言服务的经济效能是指语言服务的市场价值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功能与语言经济学框架中对语言功能的解释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两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据相关学者介绍,语言经济学的学术主线大体分为三条:一是人力资本理论下的语言与经济关系研究;二是经济学语言的修辞分析;三是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来分析语言的结构、现象及相关的语言问题(张卫国,2009)。我们这里的语言服务的经济效能与上述第三条学术主线有一定的关联。语言服务的经济效能想要回答的是语言的各种要素通过语言服务这个环节能够产生何种经济收益,马尔沙克1965年就指出语言也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价值(value)、效用(utility)、费用(cost)、收益(benefit)。(陈柳钦,2011)这可能是一个可以借鉴对语言服务的经济效能进行观察的理论框架,关于这方面的探究或许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不管是语言服务的工具效能,还是语言服务的经济效能,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语言服务效能的测评系统的建设,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李现乐(2011)在这方面进行了比较有价值的观察与探索。如何进行语言服务效能的测评,一个可能的方法是,选择具体的语言服务项目,对其进行语言服务效能的过程观察与结果测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观察与测评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如果具体的语言服务项目的效能测评不能完成,那么整个的语言服务效能的测评系统的建设也难以进行。这就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六 前推与后望

毛泽东同志在建国伊始多次就文字改革问题作出指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解决好语言文字科学化、国际化、大众化的问题,不难看出此中语言文字的服务性指向。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简化汉字和推广普通话可以看成是语言文字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社会发展的重大行动,成就巨大。60多年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服务社会发展大局的主题一直非常鲜明,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与推进,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具体内容当然会与时俱进,规范化、标准化成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服务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一个重要功能越发得到了重视与凸显。比如说,2006年,在纪念国务院《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发布50周年座谈会上,时任教育部长的周济同志的讲话标题就叫做“做好语言文字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11年,刘延东在纪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1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注重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对社会语言生活的监测与服务,促进语言文字健康发展”;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服务主题强调得更具体,指出要“处理好科学研究与管理服务的关系,语言文字科研工作应紧扣社会应用,密切关注、研究社会语言生活中的新问题、新动向,研究解决群众广泛关注、对民生影响大的事项,面向基层、服务于管理,要善于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柴葳,2011)

我国老一辈语言学家,如王力、吕叔湘、朱德熙等先生都非常重视语言文字为社会服务。上个世纪90年代,吕叔湘先生(1994)还提出过建立“语文事务所”的设想,他说:“我们能不能培养一批语文专家,可以供人家聘用,或者组织咨询处。懂法律的人称律师,可以组成律师事务所,通语文的人为什么不能称语文师,组成语文事务所呢?”吕先生所言确实很有先见之明。

《桃花源记》的语言特色 篇9

一.文字简洁, 内涵丰富, 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陶渊明是散文创作的大家, 他善于用最少的语言概括最多的事物, 以最经济的笔墨反映最丰富的思想内容。《桃花源记》全文仅仅二十五句, 三百二十字, 就叙述了一个有人物、有对话、有情节的完整故事, 生动展现了一个远离人世的理想社会。作者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写出了桃源被发出的始末、桃源人的来历和桃源内的生活概况。无论是写渔人进入桃源的曲折经过, 还是写桃源的田园风光、社会人事;无论是写桃源人与渔人的问答, 还是写太守、刘子骥的寻求, 文笔都极为洗炼省净, 令人叹为观止。

文章一开头, 作者仅用“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一句话, 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主人公的身份。第二自然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过一百多字, 就勾画出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场景。作者从桃源的土地、屋舍, 一直写到桃源人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 由远及近, 由表及里, 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 次序井然, 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作者惜墨如金, 遣词用语以一当十, 以少总多, 表现了高超的概括能力。当桃源人问渔人“所从来”时, 作者不多费笔墨, 让渔人繁琐作答, 只用“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全部经过, 而又能使读者清清楚楚。当桃源人向渔人“问今是何世”时, 作者只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 表明渔人把自己的知道的世间情形都讲出来了。当渔人辞去后, 到太守那里去说起桃源情状时, 也只用“诣太守说如此”一语了之。其中“如此”二字, 概括了渔人进出桃源的一切见闻和切身感受, 真可谓言简意赅。

二.平中见奇, 朴中见色, 呈现一种清淡朴素之美。

陶渊明作文不重词藻的华丽, 不事雕琢, 而是尽力做到平易自然, 清新朴实。但是我们读他的作品, 并不觉得单调浅薄, 而是感到淡中藏美, 淳厚有味。在《桃花源记》中, 作者写人叙事、摹景状物没有用浓墨重彩去作夸张的烘托和渲染, 只用白描的手法, 平淡的语言, 就点染、勾画出桃源的自然美和人们的生活美, 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理想境界。

第一自然段中写桃花源的外景:“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作者用语平实, 没有刻意雕饰, 只是从溪岸、地面、空间, 从树、草、花, 从视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了描述, 淡淡几笔, 就描绘出一幅情韵隽永、意境优美的暮春桃林图。那夹岸的桃树, 纷飞的花片, 芬芳的嫩草, 使人赏心悦目, 心旷神怡。语言的朴素美熔铸于宇宙自然美之中, 留下了悠然不尽的意味。

至于桃源中风土人情的描述, 更是生动具体, 亲切逼真。在作者笔下, 桃源内的田园风光是美的, 那开阔的土地, 整齐的房屋, 美好的池塘, 垂荫的桑竹, 纵横交错的田间小道, 一切都是那么的迷人, 连鸡犬也是可爱的;桃源里的社会人事、风俗人情更是美的, 桃源人勤劳、淳朴、热情、诚恳, 他们人人劳动, 自食其力, 过着和平、宁静的幸福生活, 这里完全没有人世间尔虞我诈的情形, 不要说他们彼此之间的平等互爱, 就是来自世间的渔人, 他们也把他当作自己人一样“设酒杀鸡作食”, 招待得十分殷勤周到。作者把别有洞天的桃花源写得有动有静, 有声有色, 构成了一幅优美、恬静、安适、和乐的动人画面, 不仅自然景物历历在目, 而且连人物也呼之欲出了。我们读了, 觉得诗意盎然, 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其中了。

三.形象生动, 表意深刻, 既有具体的可感性, 又有丰富的联想性。

宋人李公焕说陶渊明的作品“造语平淡, 而寓意深远, 外若枯槁, 中实敷腴” (《笺注陶渊明集》卷四) , 指的是他善于用平易浅近的语言含蓄地表现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这一点在《桃花源记》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文中写桃源人初见渔人的情景, 用“乃大惊”三个字来描述。“乃大惊”, 不仅活画出桃源人见到陌生人时惊奇异常的神态, 而且形象地表明了源中人与外界隔绝得久远。当渔人讲述自己的见闻后, 引起了源中人的反应, 作者用“皆叹惋”三字来表述。虽未写叹惋的具体内容, 但源中人因何面叹惋是不难想象的, 那就是世间是多么的混乱污浊, 桃源是多么的安乐平和!当渔人要离开桃源时, 源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语言婉转而含蓄, 蕴藏着丰富的内容。表面上看是源中人的谦词, 实质上点出了全篇的结穴, 意味深长。它既刻画了桃源人避世极其深沉的心理状态, 又暗示了作者之所以运用桃源来寄寓自己理想的原因———避乱。读到这里, 读者就不禁会思考, 为什么“不足为外人道”呢?进而自然会联想到现实社会而得出结论:因为外人知道后, 尘世间的丑恶就会侵入, 战乱就会降临, 桃源和平安适的生活就会遭到破坏。这就进一步揭露了世俗社会的黑暗, 突出了桃源生活的美好, 收到了言近旨远的效果。“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一句也是语浅意深, 耐人寻味, 表层的意思是说桃源人不知世间朝代的更迭, 背后却隐含着很深的感慨, 其实质是对魏晋时代干戈扰攘、勾心斗角的残酷现实的无情批判。作者下笔含蓄,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效果。

四.炼字择词造句, 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桃花源记》在炼字择词造句方面, 有着很高的造诣, 尤其在动词的选择、副词的运用上有独到之处。

文章一开始,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后, 紧接着巧用一个动词“忘”, 写出了渔人朦朦胧胧的意识, 恍恍惚惚的感觉。而后又用“忽逢”二字, 准确地勾出新奇、幽美的桃花林无意跳入渔人眼帘的情意。这样写, 故事的发生符合生活逻辑, 同时又为引出桃花源渲染了神秘的气氛。结尾处“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与此相呼应, 为点明桃花源是幻想中的理想世界, 而不是现实社会的实存之地埋下了伏笔。这种来去无踪、变幻莫测的描写, 正好突出了桃花源不同一般、高于现实的特性。

作者用“初极狭, 才通人”, 写桃源的入口处, 其中用三个副词:“初”表时间, “极”表程度, “才”表范围, 表意极为精确, 突出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作者写山口有光, 是“仿佛若有光”。“仿佛”二字, 用得既灵活又贴切:一则因为山口很小, 光线不甚分明, 用“仿佛”二字正可描绘出光线极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样子, 这更符合桃花源隐蔽五六百年而不为人发现的情景;二则因为桃花源乃虚设之境界, 其中景物并非实有, 故用词不宜太实, “仿佛”二字, 恰能给读者以迷离惝怳之感, 增强了语言的艺术魅力。作者用“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来表述桃源与外世隔绝的严峻性。其中“乃”、“无论”二词, 皆有画龙点睛之妙, 不仅增添了桃源的传奇色彩, 而且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端厌恶和彻底否定的情感。可见, 作者炼字择词造句匠心独运, 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五.句式整散结合, 音韵和谐悦耳, 富于形式美和音乐美。

《桃花源记》凡七十句 (以逗点计) , 其中四言句二十八, 三言句十四, 五言句十一, 其他十九。全文以四言为主干, 辅之以三言、五言, 杂用二、六、七、八、九言, 并适当地采用对偶句法, 这样就骈散相间, 长短并存, 造成了一种于整齐之中见流走自然、参差错落的形式美。作者在行文中又注意节奏的变化, 声韵和谐, 读起来抑扬顿挫, 琅琅上口, 具有一种音乐美。

丰富语言特色,提升课堂效率 篇10

一、认真推敲,力求科学、精练

课堂语言的科学性是落实教学科学性原则的重要表现,因此课堂语言应准确无误,严禁传授错误的、不科学的东西。例如,分析物理过程时,似是而非、不注意条件和范围,而草率地讨论因果关系。

尽管物理课堂语言应尽量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但在关键之处仍要一板一眼,不能含糊,以求对物理概念、规律叙述得科学、精确。对物理概念、规律进行认真推敲的分析,还有助于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在一些课堂常用的关键词语上,要善于抠字眼,不能含糊,如“刚好”与“至少”;“静止”与“速度为零”;“增加了几倍”与“增加几倍”等等。总之,必要的咬文嚼字,既可使物理概念、规律和条件叙述得科学、精确,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创设情境,力求生动、形象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高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他们还不太习惯从抽象事物到理论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教师设法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将抽象的科学转变成一幅幅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动画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便更好、更快地顺应、同化新知识。创设物理情境一般可采用下述几种方法:

1.利用诗词、故事,将学生带入物理情境

有的教师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绝句作为“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引课,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使学生在对诗歌的欣赏中,将思维转向物理内容,从而进入物理世界。

另外对一些新概念,若直接引入则比较抽象,学生也不易接受,但若巧妙地借助故事,先使学生认识到新概念引入的必要性,这样再学习新概念时,也就不觉得抽象难懂了,反而还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对平均速度与即时速度的引入,借用大家熟知的“龟兔赛跑”的典故,当说到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时,立刻断言“乌龟就是比兔子跑得快!”此时一些学生往往会为兔子鸣不平。借此反问:“那为什么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将意识到只用笼统的速度是不能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了,需找一新的概念,这样平均速度与即时速度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出来了,学生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再学习即时速度时,也就变的“亲切”了。

2.运用夸张、对比,活跃思维,强化记忆

对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适用范围,学生总感到不易理解和记忆,但若赋予夸张、形象的比喻,则可增强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化知识的记忆。如对胡克定律的叙述,学生往往忽视“在弹性限度内”这一条件。这时教师可用夸张的手法,问学生:“若将螺旋状弹簧用力拉直成为一根钢丝的过程中,弹力还和弹簧的伸长成正比吗?”这样,由于直钢丝和螺旋状弹簧形成鲜明的对比,则“在弹性限度内”这一条件也就容易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了。

对一些比较抽象物理过程的分析,也可采用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对比分析。如对于物理课本上的一题:“一初速度为零的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其加速度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其速度将如何变化?”学生初学时总觉得加速度减小,速度必应减小。为此可借用“今天你同桌向你借十元钱,以后每天递减一元钱地借,则你同桌借款总额将如何变化?”这样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来对比,对加速度就会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三、做好“翻译”,以求通俗易懂

物理课堂语言,既有纯物理语言,又有生活中的语言。作为物理教师必须很好地把握住在什么教学环节,讲解什么内容,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使物理课上得既不失科学性,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这就要求教师除专业知识娴熟外,还要能做好生活语言和物理语言间的“翻译”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顺利带入物理世界,才能将物理知识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如学生生活中常说“××(物)从上面掉下来”“今天真闷热”,对于这样的语言,教师在课堂语言中应引导学生说“××(物)从上面竖直下落”“今天气温真高,而且相对湿度也较大”。这样说既反映了物理实质,又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有利于对有关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刻理解。同样对于学生感到抽象、难懂的词语,应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翻译”成学生生活中的语言。如在用物理语言讲完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之后,不妨补充一句“就是快慢不变方向不变地走”,这样将物理语言生活化、拟人化,更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物理概念的实质。

综上所述,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语言,提高课堂语言的驾驭能力,将更易搭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桥梁,减少学生的认知障碍,提高课堂的效率。

浅析亦舒小说的语言特色 篇11

一. 简洁、跳脱、爽利的语言, 极富节奏感。

亦舒小说语言的最显著特色是简洁、跳脱、爽利而又极富节奏感。亦舒生活在香港, 她那快速跳跃的文字正好与香港快节奏的生活相吻合, 正如香港文学评论家胡菊人所说, 亦舒小说“行文如流水, 对话精彩生动, 语言简明活脱, 时有令人喷饭的幽默感。特别是快速跳跃的行文, 鲜活、诙谐, 极有城市节奏感。”[2]具体表现为:

(一) 运用短句短段形成快节奏的语言行文。

亦舒喜欢用短句短段, 大量短句短段的使用, 令小说的语言行文节奏极快, 如风行水上, 快言快语催促读者快读紧追, 直至了解到结局。例如:

(1) 自七岁开始, 任乃意就做这个梦。

这并不是一个噩梦。

但它是一个持续的、缠绵的、怪异的梦。

乃意在梦中游荡到一间雪白的大厦, 推开巍峨的大门, 一进去便是间宽厅。

乃意发誓有个柔和的声音唤她进屋, 并非误闯。

开头的时候, 就那么多。

随着年龄增长, 那重复梦境中的细节渐渐显露。 (《痴情司》)

这几段放在小说开头, 产生悬疑, 勾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深得侦探悬疑小说的精髓。

(2) 日朗靠的, 不过是她双手。

手总会有累的一天啊。

电话铃响了。 (《天秤座事故》)

这里写焦日朗作为现代女性的独立与感慨, 感慨被电话铃打断, 行文简洁, 转承突兀, 跳脱。

(3) 众哗然。

在开大会当儿修头发!

侮辱过于侮辱。

赵三目瞪口呆, 不知所措。 (《香雪海》)

小说女主角香雪海在主持行业大会时, 当着众人为她修头发。聊聊几句话, 爽快利落地将其率性怪异的行为, 惊世骇俗的作法全部展露。

(二) 运用简洁的对白与简短的夹叙夹议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亦舒小说“不多交代时代背景, 不多描绘社会环境与自然景物, 不多刻划人物内心世界, 不多作冗长的议论, 几乎全赖对白与简短的夹叙夹议来推动情节发展, 因而留下许多艺术的空白, 引发读者以想象去填补”[3]。以《天秤座事故》为例:

(1) (1) 日朗只向他摆摆手, 便往停车场走去。

她已与岑介仁走近尾声。

话不投机半句多。

(2) 她觉得他恶俗, 他觉得她不切实际。

(3) 岑介仁不是坏人, 他有他的一套。

何其不幸, 他那套不是焦日朗那套。

(4) 日朗一愣, 醒了。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真让岑介仁吓怕了。

不能同这样的人在一起, 她不要接受岑介仁的人生观。

(5) 日朗不语, 没想到岑介仁力主她母女修好。

他陪她去看了隔壁那家公寓, 指出几个缺点, 也指出若干优点。

(6) 开门见山, 他问:“王首文追求你?”永远消息通灵。

原来是为这个, 日朗反问:“你投赞成抑或反对票?”

“他已婚, 妻善妒, 这还不算, 财政权不在他手上。”

“噫, 阁下反对。”

岑介仁焦急, “日朗, 你好好的一个人——”

“你放心, 那种人, 我不看在眼内。”

岑介仁松口气, “我走了。”

在例 (1) - (4) 中, 交待焦日朗与男友岑介仁的感情变淡及原因, 语言不多, 叙议结合, 但已看出日朗是非要与他分开不可的了。例 (5) (6) 写焦日朗与岑介仁分手后反成好友, 彼此关照, 着墨不多, 行文亦简, 读着令人动容。

(2) (1) 日朗靠的, 不过是她双手。

手总会有累的一天啊。

(2) 白来了, 日朗想, 不如饱吃一顿。

日朗总想恋爱一次, 她不急找归宿。

每当心情欠佳之际, 日朗吃得很多, 也不见胖, 全消耗在忧愁里了。

例 (1) 中写焦日朗作为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与辛酸慨叹, 这种独立精神与慨叹在亦舒小说中是俯拾皆是的;例 (2) 写日朗对爱情的期待, 有点寂寞。

(3) (1) 母亲随后就到了。

一进门就伸手。

日朗掏出支票簿。

她母亲不耐烦地说:“芝麻绿豆, 付现款不就行了。”

日朗只得数现钞给她。

可是她犹自酸溜溜说:“你赚得还要多。”

日朗过去, 把大门拉开, 示意她走。

(2) 每次吵, 日朗都取过外套到附近商场溜达, 或找梁兆平诉心事。

在街上游荡至深夜, 不愿返家。

她很早便持有门匙, 自出自入。

那日一回家, 便看到父亲提着箱子离去。

他没有正眼看女儿。

日朗看到母亲在哭。

哭泣失去的时光与感情。

她投资失败, 所托非人。

(3) 日朗不语。

还没利用那只来自天秤座的时计, 焦日朗已经回到过去。

她还以为她已经把她卑微的过去遗忘。

没有, 就因为永远忘不掉才越发想忘记。

(4) “你们已不相信嫁人是归宿了吧?”

日朗问:“你呢, 你相信吗?”

她母亲说, “我也不相信。”

日朗有点高兴, 母女总算找到一个共同点。

日朗伸出手来, 展示她的方型掌, “我相信这只手。”

“然而, 这也是很辛酸的吧。”

例 (1) 用精练的语言写焦日朗母女交恶, 感情冷漠;第 (2) (3) 交待父母婚姻的失败给日朗带来的伤害, 虽年久日深亦不能忘记, 边叙边议, 着墨简洁;第 (4) 用一组简短的对白表明日朗与母亲的关系转好, 可以心平气和地交谈。

从例 (1) 到例 (3) , 可以将小说故事的主要情节串起来, 也可将焦日朗这个都市女性形象刻画出来:独立、理智、善良、有好人缘、有爱情理想。

二. 巧用方言词句的语言, 极具个性色彩。

亦舒在上海出生, 小时候随家人移居香港。众所周知, 香港是粤方言区, 上海是吴方言区。亦舒在香港长大, 粤方言渗透于她的骨子里, 而由于家庭的影响, 她对吴方言亦略知一二。所以在她的作品里, 能够读到大量粤方言词句, 也偶见吴方言词句。从方言词句的运用, 可见亦舒在语言方面所下的功夫, 及其驾驭文字的功力。正是在方言词句方面的坚持, 令亦舒文字极具个性色彩, 有别于其他言情小说, 自成风格。即使亦舒故意不用“亦舒”这个笔名出书, 熟知她的读者, 也能够一眼就认出是她的大作, 正缘于此。

首先, 粤方言词句的使用形成了亦舒小说“港味”十足、地方色彩极浓的语言风格。亦舒小说风行香港几十年而不衰, 与她在这方面的用心与执着是不无关系的。例如:

(1) 我摇摇头, “真是现世, 有什么事国家还指望你站起来去革命呢, 大丈夫流血不流泪。” (《玫瑰的故事》)

(2) “真的, 你也快快拉拢天窗吧。”我闲闲地说。

大哥犹豫片刻说:“我也正与玫瑰商量这件事。” (《玫瑰的故事》)

(3) 南孙黯然, “若不是银行逼仓, 我父不至激气致死。” (《流金岁月》)

(4) “你的头发长了。”他说。

“是的。每星期我到维代沙宣去打理头发。要开车落伦敦呢, 剑桥简直是乡下地方。” (《喜宝》)

(5) 他一直想结婚, 韶韶却说:“给我五年, 若无作为, 立刻结婚, 我希望闯一闯, 可能扬名立万。” (《假梦真泪》)

(6) 谁知区永谅说:“我已打听过, 韶韶在新闻局做事, 很出锋头, 看情形早已出身。” (《假梦真泪》)

(7) 少女朱智良缩了缩鼻子, 模样趣致, 拍拍她兄长的肩膀, 调皮地说:“十年后, 家骏, 十年后再讨论这个问题。” (《没有季节的都会》)

(8) “奇怪, 苏阿姨怎么会允许女儿同这样的人走。” (《假梦真泪》)

(9) 谁知她冷笑一声, “邱小姐, 你也是个出来走走的人, 怎么比谁都小家子气, 给人一点儿好处, 说上十年八载, 同你说, ”她睁大杏眼, “那是半年前的事, 现在我服务期届满, 一切另议。” (《我们不是天使》)

(10) 只有她, 天掉下来当被子盖, 是应该这样。 (《流金岁月》)

(11) 我说:“士辉, 你已是三十多岁的人了, 当心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玫瑰的故事》)

(12) 叙完旧, 韶韶问燕和:“令尊同令堂可好?”

“父亲在墨尔本做客, 家母在夏威夷度假。”

韶韶忽然冷笑, “杀人放火金腰带。” (《假梦真泪》)

(13) 桐油甕始终将装桐油。 (《绝对是个梦》)

例 (1) 中的“现世”是“报应”的意思;例 (2) 中“拉拢天窗”是指“结婚”, 与现代汉语的“结婚”一词相差很大, 不懂粤方言的读者不好理解;例 (3) 中的“激气”意同“急火攻心”;例 (4) 中“落”是粤方言中使用率很高的动词, 指“去某地”;例 (5) 中“扬名立万”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功成名就”;现代汉语中的“出身”是指“由个人早期经历或家庭经济状况所决定的某种身份”, 而例 (6) 的“出身”是指“已进入社会, 能够独立工作与生活”;例 (7) 中的“趣致”常用来形容小孩的可爱;例 (8) 中的“走”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 其意思是“谈恋爱”;例 (9) 中的“走走”是指“在社会上混”, 这个词在粤方言中江湖味很浓, 且它在粤方言中是单音节词, 音读háng, 如果用“行”字来书写, 会更为恰切。

例 (10) - (13) 句是些粤方言常用俗语:“天掉下来当被子盖”是指“天大的事情都能轻松面对”;“再回头已是百年身”是说“有些事情到醒悟时已没有办法挽回”;“杀人放火金腰带”意指“做尽坏事却可得荣华富贵”;“桐油甕始终将装桐油”是句很地道的粤方言俗语, 是“比喻人总会做与自身特点相吻合的事情”。

其次, 吴方言在亦舒小说中出现较少, 偶然几句的点缀, 令读者莞尔。例如:

(15) “侬要做啥人?茶花女?芸芸众生挑中阿芒?人家阿芒是很英俊, 不像方协文, 简直是一块老木头, 拨一拨动一动。” (《玫瑰的故事》)

(16) 邱晴一边做事一边等, 过了半日, 才见她推门进来, “你找我?”声音懒洋洋, 姿势吊儿郎当, 一倒倒在邱晴对面的长沙发里, 明知故问:“啥格事体?” (《我们不是天使》)

(17) “为什么要学桂林话上海话?”我问。

“你这小姑娘, ”朱老伯不以为然, “她夫家是桂林人, 还有, 当时电影界大亨全是江浙帮, 讲广东话, 老板懂勿?勿懂侬自家吃亏。” (《她比烟花寂寞》)

三. 融入古语词与古典诗词的语言, 极有表现力。

粤方言和吴方言方面的坚持, 令亦舒小说语言极具个性色彩, 而为求语言表达上更具表现力, 其还嵌入不少古语词和古典诗词, 它们的出现令文本表达效果奇佳, 表现力得到大大增加。

首先, 亦舒古文功底扎实, 信手拈来许多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的古语词放在小说中, 文字更显简约、有趣。如:

(1) 老妈身为母亲, 却永远是个槛外人, 我衷心佩服她。 (《玫瑰的故事》)

(2) 作为她的哥哥, 看惯了她的五官, 并不觉得她长得特别美, 但是旁人骤见玫瑰, 莫不惊艳。 (《玫瑰的故事》)

(3) 我啼笑皆非。她已经染上名人的陋习, 只准赞, 不准弹, 再肉麻的捧场话, 都听得进耳朵, 稍有微词, 便视作仇人。 (《胭脂》)

(4) 每天用毛巾擦脸的时候就有无限厌倦, 这张老脸啊, 去日苦多。 (《胭脂》)

(5) 每次当我转头, 谁在灯火阑珊处?我的头已转得酸软, 为值得的人也回过首, 为不值的人亦回过首。我只是疲倦, 二十一岁的人比人家四十二岁还倦, 我需要一个可供休息的地方, 现在勖存姿提供给我, 我觉得很高兴。这里面的因素并不止金钱, 不管别人相信与不相信, 我自己知道不止是金钱。 (《喜宝》)

例 (1) 中的“槛外人”出自《红楼梦》, 在此处使用, 多了几分幽默调侃的味道。例 (2) (3) 中的古语词的使用, 文字不多, 行文简洁。例 (4) (5) 中富于浓厚古诗词意味的用词, 增加了些许的无奈与苍凉。

其次, 除了使用古语词外, 亦舒还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精妙的古诗词, 融合巧妙, 生动传神, 读之趣味盎然。

(6) 这一刻, 她又不舍得琪琪长大, 她凝视女儿的脸, 片刻, 想到再过二十年, 琪琪也许会坐在小床边看牢了孩子, 更有种天苍苍地茫茫的感觉。 (《没有季节的都会》)

(7) 他目不斜视, 呵,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表情。 (《玫瑰的故事》)

(8) 我看了庄一眼, 无独有偶。为谁风露立中宵? (《玫瑰的故事》)

(9) 我们一家团聚, 济济一堂, 斯人我独自憔悴, 在一旁看着玫瑰的一颦一笑, 心碎成一片一片。 (《玫瑰的故事》)

(10) 爱玛是谢家的千金, 却完全没有接受过谢家文化的熏陶, 南孙说:“这不知算不算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想到能够为锁锁略尽绵力, 非常安慰。 (《流金岁月》)

例 (6) — (10) 句所用的古典诗句都是读者熟知的, 作者的巧妙化用, 平添了行文的雅趣, 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总而言之, 亦舒小说除了内容精彩外, 语言也是魅力无穷的, 它熔铸明白晓畅的现代汉语、地道的方言、简约的古语词和精妙古典诗词于一炉, 自成一格, 独具风貌。正是独具风貌的文字与丰富深刻的故事相结合, 为其赢得了不同层次的读者和广泛的赞誉。

参考文献

[1]钟晓毅.亦舒传奇[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370.

[2]汪义生.文苑香雪海-亦舒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1:200.

[3]汪义生.文苑香雪海-亦舒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1:200.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图书营销下一篇:石油加工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