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导向论文

2024-10-11

语言导向论文(精选9篇)

语言导向论文 篇1

短短几年间,网络已经脱离了朦胧的状态,对于越来越多的人来说,网络是他们获得各种信息的首选途径,是众多休闲活动的第一选择。网络的兴起对传媒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网络已成为媒体界的主要战场之一,成为即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推广普及的产物,正在悄悄的影响人们的说话方式,甚至是改变人们的日常用语习惯。网络语言诱惑与陷阱同在,在其新鲜简洁的背后,隐藏着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导向性。笔者将对网络语言导向性的正反两面分别进行论述,深入剖析网络语言的正反导向性。

1 网络语言的具体特征

网络对我们的语言有什么影响?网络究竟使我们彼此交流时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变化?世界上最主要语言学家之一的戴维·克里斯特尔教授在其书《语言与因特网》中对以上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思考,最后得出结论:“网络语言”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媒介。我们可以爱它、恨它,但决不可忽视它。”

网络语言作为时代发展和网络普及的产物,具有其鲜明的特点:网络语言简单生动、形象幽默;网络语言不拘于格式,使用方便快捷;网络语言给网友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张扬个性的平台;部分网络语言产生于特定网络事件,一般限定在特殊的语境或事件中使用,多用于影射该种社会现象。

2 网络语言在新闻事件中的导向性分析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平台。但是在诸多新闻报道中,诱惑与陷阱同在。媒体往往运用网络语言自身的导向性来对事件进行定性,让读者在不经意间被左右立场。

近年来,媒体常用带有明显话题色彩的网络语言设立标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官二代”、“富二代”等网络语言在新闻事件中的出现频频出现,媒体在对新闻事件中的主角进行报道的时,为加强报道效果,引起关注会先对事件主角加以界定,甚至这些媒体在对事件进行报道之前已确定立场,对事件的主角有了负面的认定,所以在对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进行描述的语言常带有贬义。从之前的“李刚”事件、“郭美美”事件,到现在的“李天一”事件等等,主角身份无不界定为“官二代”和“富二代”。因为这两个词具有足够的话题性,并带有一定贬义色彩。“官二代”和“富二代”给社会大众的印象都是非常负面的,这就对读者的立场起一定的导向作用,进而导致社会舆论的一边倒。从社会对“官二代”和“富二代”的集体厌恶批判可见媒体的报道对读者的导向作用是非常大的。这同时也说明网络新闻媒体不仅能用网络语言对读者进行潜在的导向,甚至能够对事件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再例如各种“门”事件。网络新闻报道常常出现各种“门”事件,从“水门”事件发生之后的诸多事件媒体都喜欢用“门”事件介绍某类恶性事件,这让读者看到“门”事件就直接联想到负面的新闻事件或者一些丑恶的新闻事件。无论是“艳照门”“让座门”还最近的“农夫山泉门”,都是对一些负面新闻的报道,不仅是网络媒体界已经习惯对很多负面新闻用“门”作为标题,读者对各种“门”事情也已经相当熟悉,看见标题就能猜出是负面新闻,“门”事件的标题已经成为固定用语,读者潜移默化对各种“门”事件的主角都容易持否定评价,这就是各种“门”事件在标题上给读者产生的导向作用。

当然新闻事件中的网络语言表达不完全都是对主角的讽刺,比如之前备受关注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老师。张丽莉老师是最先在网络被评为“最美女教师”的,后来媒体也一直使用这一称呼对张丽莉老师的事迹进行报道。从“最美女教师”这一称呼就可以看出,媒体在报道之前就已经对张丽莉老师有了一个很肯定的评价。作为读者在看到“最美女教师”这一赞美之词的时候,往往会在潜意识中对事件主角产生正面观感,进而影响对整个事件的评价。在这同时被她的事迹感动、被她的高尚品德感染,会促使读者自身向张丽莉老师学习,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从这一事件中可看出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使用的正面网络语言能够对社会的大众产生正面引导作用。

作为传播信息的新闻媒体,在报道信息的时候,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不仅要都要考虑到新闻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更要考虑到新闻的影响性。这不仅是要考虑报道者在新闻报道中的立场、以及用词用语对读者的导向,更要考虑到整个事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当今网络高度发达,网络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应该更加注意,不要对利用网络语言的特征对读者产生暗示和误导作用。

3 结论

这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产生了比较随意,比较新颖的网络语言,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一些特定网络词语甚至会对我们的立场产生暗示。网络语言是信息时代所特有的一个产物,不管它的存在对我们是利是弊,如何导向了我们的思维,这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网络语言中陷阱与诱惑同在,不要轻易被网络语言所引导。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正在不断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语言随着网络的发展日益普,它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正在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热议。

关键词:网络语言,新闻,导向性

参考文献

[1]张莉.从网络语言形成原因探究其发展前景[J].法制与经济,2008,7.

[2]张美娟.网络语言的特征及成因初探[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8,1.

[3]王献福.论网络语言的构成、特点及规范[J].前沿,2008,7.

[4]阿雷恩·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等

语言导向论文 篇2

关键词:就业导向;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

一、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优势和作用

1.传统的汉语言专业教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突出的地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在于汉语言文学的现象和文学规律,是现代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一方面需要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另一方面则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人才,是对社会发展具有中流砥柱作用的人才。教育的精神力量和人的综合素质共同决定了人文素养底蕴的厚度,一个国家要实现兴旺发达,不仅仅要在科技创新能力上更胜一筹,还要在人文素养上更上一层楼。人文素养在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其他专业的开拓和研究上起到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人文素养决定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在汉语言文学和人文学科、自然学科日益交融和渗透的时代背景下,不仅仅其自身的专业学科发展日益重要,去对其他专业科学的辅助作用和辐射作用也越来越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

2.汉语言学科发展相对成熟,具有深远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已经成立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具有专业的扎实基础和雄厚的整体实力,在核心竞争力、重点学科和国家级科研项目都上都远远超过其他专业和学科,形成了很多高质量的学科研究成果,一方面具有德高望重的的、影响力深远的专家和教授,另一方面则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相互衔接的师资队伍。另外,还形成了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带动了全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提升了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模式陈旧落后。不管是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中还是在其他专业科学的教学中,教学模式上都存在着类似的弊端和缺陷,那就是教学模式老套、死板,课堂氛围对学生失去了活力和吸引力,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调动起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依然采取灌输式思维,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和消极的,掌握知识的效率非常低。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还只局限在课本之上,没有将知识结构体系的发展纳入到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导致所学和所用相互割裂、难以衔接。高校的汉语言专业教学模式一直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这和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宗旨相背离。

2.教学方法单一。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历史悠久,前人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今专业教师和学者的研究大多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并没有多少的创新之处,这导致教学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和固化,教学模式的成熟使其变得根深蒂固、难以撼动。即便我国教育模式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国家对高校教学模式创新提出了开拓创新和突破枷锁的重要要求。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却一直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部分教师依然沉浸在传统得到填鸭式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大大挫伤,学习效率一直难以提升。

三、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上来看。自从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就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和学历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和职业教育。大众教育要求高校必须扩大办学规模、多元化模式,实现教学目标和层次的多样化。但是高等教育扩张带来的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几何式增长,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相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只有一百多万,而短短的十几年之后,每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毕业人数已经达到了900多万,数量增长之多令人瞠目结舌。新成长的劳动力已经进入到了就业高峰期,高校毕业生增强大导致了就业压力达到空前的高度,高校毕业生数量和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紧张。在教育发展新趋势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难题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高校各个学科和专业的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汉语言温煦专业亦是如此。在连续扩招的情况下,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已经达到了饱和,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高校教师需要进行深入地调查和研究,总结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时而动,将专业教学的改革作为大学教育改革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让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的培养趋势趋于一致。

2.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上来看。近年来高校生就业形势严峻一部分原因是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激增,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社会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凸显,岗位和职业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大学生职业选择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多元性,原有的人才类型和社会发展需求渐行渐远,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与用人单位之间难以吻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速度,改革不乏相对滞后。时代在发展,社会分工在细化,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汉语言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交际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教学科研、文学创作、广告策划、新闻宣传中发挥自己的综合能力。从目前的就业形势上来看,市场营销、新闻、媒体、广告和出版行业对汉语言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汉语言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并适时地调整培养的方向,让学生一方面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具备满足社会岗位工作的需求和要求。否则,学生在离开校门之后面对工作岗位则会显得束手无措、无能为力,难以成为合格的应用性人才。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必须要思考的重要一点。

四、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途径

1.进行课程体系升级,变革人才培养方式

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原则,将教学方针定位在实现学生发展层面上,积极动态地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应用型人才就是立足于就业为导向的、在一定知识体系基础上具有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水平的人才。课程建设改革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为了很好地提升高校汉语言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这一教学目标,高校就要致力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反思现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在精确把握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探索汉语言专业教学的教育规律,改革和变革传统的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教学资源配置和课程体系规划,实现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让汉语言专业学校教育和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紧密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

高校在变革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应该把握应用性和特色化的原则,开设的专业课程要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普及度已经非常高,大数据、云计算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而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量则会大比例上升,汉语言专业人才依然是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所需人才的主体部分。高校教师要根据未来行业发展需求、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来开发应用课程,提高这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比重,提高计算机能力以应对办公自动化、交际信息化、影像化的时代特征。

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在汉语言教学课堂之外,教师还要注重第二课堂的训练,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巩固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类社团活动之中去,为学生改革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顺利从学生过渡到社会人角色。

其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大职前培训的力度。积极借用、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课外训练平台,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间的直接通道,扩大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可由原来的学校、机关、新闻媒体扩大到社会各行各业,以适应毕业生实习多样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金璐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教学模式探微——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孙鹏,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邯郸学院学报,2009(12).

语言导向论文 篇3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1.专业特色不突出

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仍然延续了类似于本科教育的陈旧的教学模式, 教学形式上仍然没有体现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特色。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把英语课视为基础知识课, 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突出专业特色, 在教材选择上也不具备职业特色, 学生们即使日后通过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 甚至是四、六级, 走入社会后在英语应用方面仍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 不能满足当今社会改革开放对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人才外语能力的需求。

2.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英语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实践教学、不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中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以及各专业的不同特色有效地进行衔接和融合, 这对培养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 但在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 恰恰忽略了实践教学, 这就很难将相关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衔接起来, 也很难促进各项技能协调发展。

3.考核方式固守老套

当前,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考核方式和手段依然主要拘泥于传统的笔试, “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状况十分严重。现有的考核观念陈旧落后, 背离了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与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观和教学观相去甚远。

另外, 在考核方式和考核手段上也较为单一, 仍以闭卷笔试为主, 考核内容也忽略了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 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语言技能, 不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 更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英语语言能力

1.以就业为导向, 建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以及我国对外开放逐渐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好局面, 社会上对于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熟悉经贸知识并了解国际惯例的职业技术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高职英语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必须从原来的对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培养转变为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其中“知识能力”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语言技能, 在商务活动中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方法能力”是指所培养的人才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 了解国际金融和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常识, 具备一定的市场调研能力、商务谈判能力、产品推销能力和商务文书写作能力等, 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 有较好的职业发展空间。“社会能力”是指具备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

2.以能力为本位, 设置课程体系

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更重视专业课程建设, 而对大学英语这样的基础必修课有所忽略。实际上英语是学习领域课程中的核心课程, 学习者在听、说、读、写、译方面的技能体现在未来工作中的各个重要方面, 本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 因此,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在课程设置上, 我们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基础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之外, 还应格外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为依据,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 以培养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为核心,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培养技术应用型的英语人才。

3.以工作流程为导向, 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院校以社会适应为目标, 以培养未来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 在培养目标上更需要突出职业性、实践性等特点。但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多以基本语言训练为核心, 很少有课程能把英语语言学习和工作流程中所涉及的具体工作任务相结合, 因此, 能让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下使用英语去表达, 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法原则, 在课堂上涉及大量的任务和活动, 可以营造一种仿真情境, 让学生在“训练”和“实践”中学习, 在“情境”中增长才干和积累经验, 有效地将知识转变为专业性技能技巧, 提高其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4.以就业为导向, 创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在目前, 高职院校中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以及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一直是评判英语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 教师和学生也都把这种考试作为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标, 造成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导向均不能适应学生就业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对就业人员专业素质的需求, 在教学评价时要注重把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教学评价的核心目标, 其中应包括英语语言组织能力、专业环境下的语用能力、运用英语开展业务的能力, 以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因此, 在考核评价机制上, 教师应进一步加大实践环节的考试, 并将实践能力和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 强化技能训练, 督促学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三、总结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体现自身特点, 贯彻“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原则,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最终目的;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为依据;在教学环节上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增加实践教学, 不只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 更注重培养语言能力;在评价机制上不仅仅满足于知识水平层次的考试, 还要将实践能力纳入考核范围。总之, 高职英语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出色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善广.“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内涵[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

语言导向论文 篇4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开发能力,程序设计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因此,在充分调研软件人才市场和软件行业经营过程、生产过程、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将职业分析、工作分析、行为结构分析、资格分析和学生个人发展目标分析等结合在一起,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职业活动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职业能力发展为最终目标进行实践教学是必要的,也是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潮流的。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工作过程进行分解,把与该工作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融合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在教学实施中,我们根据工作过程分解为如下几个步骤:

1.分析职业岗位,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深入IT企业调研、召开软件行业实践专家研讨会等活动,对软件专业毕业生面向的主要岗位——程序员、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网页制作和客户端脚本程序编写人员、网站开发工程师、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工程师、网络配置管理员、软件销售与维护和市场推广人员等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再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确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2.分析实际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活动中具有完整结构的工作过程。通过对IT软件行业进行调研、访谈,同IT软件实践专家研讨等方式获取软件技术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列表;聘请来自于软件公司、企事业单位信息中心的软件行业专家,举行实践专家研讨会,采取头脑风暴法,归纳整合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类排序,将客观的工作任务按照一定的主观标准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形成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典型工作任务。

3.分解工作任务。工作过程是按照职业认知确定工作过程,开展工作过程分析,明确工作过程内容,从而确定专项能力的要求和课程内容,划分工作过程的步骤。根据工作过程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和课程教学内容的关联,可以将课程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模块。

4.开发实战项目。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设定项目学习单元。在开发项目过程中,始终坚持项目在主题、任务、角色及实施环境方面给学生一种真实感。要坚持全面、先进、科学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专业技能形成的规律,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局部到整体,由单项到综合,对企业项目进行转化。

5.自编教材与讲义。目前世面上还没有完整的教材,教师可根据学生能力的需要,按照课程教学计划,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编写体现工作过程的教材或讲议。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经验缺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有起码的工作经验,虽然现在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实训中心、仿真公司、模拟公司,特别是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直接置身于工作过程之中来完成教学任务,但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的企业工作经验都比较缺乏。因此,经过整合的带有普遍性的工作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推进比较困难。

2.教师两极分化。职业教育正处于一个发展期,有些教师还固守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改革进取精神;而某些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又往往矫枉过正,将工作任务硬性引入课堂,强制规定学生要按照企业实际要求去完成,甚至将教学任务一股脑儿地交给合作企业。这种两极分化的状况带来的是教学思想的混乱和无所适从,我们必须找到—个合适的结合点。

3.项目开发困难大。当前信息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工作任务在落实和具体操作过程中,对任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只有少数优秀教师能够胜任,对于广大的普通教师来说,有点困难。教师对某些知识只能照本宣科,或者现炒现卖。其结果只能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倒退。

语言导向论文 篇5

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 必须顺应时代要求, 树立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对于工科专业,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理论和实践教育并重, 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C语言不但可以编写系统软件, 而且可以编写基于用户需求的应用软件。C语言以其结构化、功能丰富、可移植性强、目标代码效率高等优点被广大院校理工科专业选为程序设计的教学语言[1]。电气工程学院作为西北民族大学一个典型的工科学院, 下设专业均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

作为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 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 学生通过学习C语言可掌握程序设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 然而C语言的数据类型较多、表达式丰富、语法结构较复杂, 使它成为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且缺乏应用的课程[2]。

2 教学存在问题

通过多年“C语言程序设计”一线教学, 发现目前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而程序设计的数学应用较多, 从而造成学生无法编程解决数学问题。分析其原因, 有以下几点:

首先, 对于我校生源而言, 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相当大, 更有一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其之前的教学师资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条件有限, 并且存在语言差别, 在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上本就多出一条语言障碍, 对其数学基础的打造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而学生的数学会相对积弱。

其次, C语言作为一种算法编程语言, 具有逻辑性强、处理问题周密、严谨的特点, 在数据结构、科学计算、信息管理等方面应用较多, 也是“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等课程的先修课程。要想编写好的程序, 首先要对算法本身蕴含的数学思路非常清楚, 因此C语言对学习者的数学基础要求是较高的。

最后, 比如自动化专业, 该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 对于学生而言, 由于还是新生, 对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编程还较陌生, 加之C语言程序设计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和复杂性, 教材大都存在着内容陈旧、缺乏现代编程思想、过于偏重语法、难度高等缺点, 导致学生对编程学习多有畏难情绪[3]。

3 教学改革思路及具体实施

根据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由于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 影响编程语言的学习。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教材等方面来探讨教学改革的思路, 组织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3.1 教学内容的融合

该课程如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 学生同时期还在学习高等数学等课程。此时可以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程序算法和数学基础的融合, 在实例讲解上, 可引用如定积分, 黄金分割点、角谷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等。对于定积分, 其算法思路就是将积分区间细分为若干等距的时间段, 乘以每段对应的函数值, 再将各个乘积累加即可。用C语言编程实现时, 首先是各变量的定义, 然后设计循环结构, 计算乘积并逐个累加。求解黄金分割点同样是数学问题, 黄金分割的大值和小值取决于斐波那切数列中的前后相邻元素的比值, 这样结合起来, 就避免了单纯讲解斐波那切数列的枯燥乏味。角谷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 可以用循环结构来验证, 让学生通过设计简单的程序, 验证著名的数学猜想, 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3.2 教学理念的调整

在教学理念上, 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学习的兴趣, 培养其良好的思维能力。

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渔其实不如授之以欲。也就是说教授知识不如培养思维能力, 而培养思维能力不如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呼唤。”教师的职责应是激励思考多于传授知识, 在教学中, 教师所起的作用应当是引导性的, 向学生提出程序设计任务, 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设法增加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爱好, 明确学习目的与重点难点, 启发其思路, 帮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 提高其洞察力, 引导他们去自主正确分析和独立处理问题, 掌握程序设计的技能和技巧, 而不是机械地拿出所谓的正确答案。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 其实程序设计解决的一些问题在日常中非常简单, 只不过编程觉得太抽象了, 难以下手。其实编程可以说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和步骤的一种计算机的代码化。所以把枯燥的编程问题简单化, 形象化,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算法思路。比如编程交换两个数, 这就好比一瓶醋和一瓶酱油要互换容器, 如果是这个问题, 学生自然很清楚怎么做, 首先要有第三个空瓶子, 第一步把醋倒入第三个空瓶子, 第二步把酱油倒入原先装醋的瓶子, 第三步把第三个瓶子中的醋倒入原先装酱油的瓶子。在编程交换两个数时, 首先就要设置三个变量 (对应三个瓶子) , 然后两个赋初值 (已经装好醋和酱油) , 然后按上述的三步写三个赋值语句, 完毕。这样就简单多了。

3.3 教学方法多样化

对于C程序设计这样的编程类课程, 由于程序冗长, 语法规则正确与否还需由调试来验证, 这就决定了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课堂上即使是多媒体教学, 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教师一人编程调试, 自编自验, 学生不能现场参与, 对教授的知识印象不够深刻。可以安排课堂教学和上机练习交替进行。

在授课方式上,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缺少互动, 气氛僵化, 不足全取。在C语言教学中, 对于一些内容较多, 习题题量较大的章节, 习题课可以安排成小组讨论, 全班分成数个小组, 各个小组分别完成划分好的部分习题, 并自行提前准备好课外的兴趣题目, 分析解决。教师提供指导点评即可, 然后将各组的题目汇总, 放在班群上共享。这种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小集体的荣誉感, 从而投入更多兴趣和热情。

对于一些编程工作量较大的题目, 费时费力的, 可以考虑做成填空式编程, 引导学生填写一些重要语段。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可以做成改错式编程, 让学生自己思考有何问题, 如何解决改进。这种填空式或改错式编程, 减轻了学生编程的负担, 同时又突出了重点难点。

对于一些较难的章节如指针一章,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程度, 可以预先布置任务, 由一学生来讲解, 其他学生来提出建议。以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学生自学, 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4 实验教材的完善

鉴于当前教材上机实验部分内容略显陈旧, 因为经典教材的广泛使用, 其课后习题答案及实验程序大多可以轻易在互联网上获取, 从而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懈怠性, 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自然也很难通过这样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

现有上机实验教材多立足于C语言本身的一些语法规则, 没有把编程思路和程序调试放在首位, 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 更谈不上培养创新能力。此外也缺乏容易理解和生动有趣的范例, 比较死板、枯燥。实验题目验证性实验多, 设计性实验少, 通用性实验多, 综合性实验少。

可以考虑组织相关教学人员编写符合专业要求的实验教材, 将实验教材分为基础部分和开放性扩展部分。基础部分侧重检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验证和编程技巧的掌握。扩展部分依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侧重方向。

就数学导向性的教学方法而言, 可以在基础部分增加数学问题编程, 强化数学基础。比如用C语言编程实现定积分, 傅立叶级数、泰勒级数, 解决一些排列组合问题等, 还可以结合一些古代的算经问题。比如我国古代的《张丘建算经》中有这样一道著名的百鸡问题:“鸡翁一, 值钱五;鸡母一, 值钱三;鸡雏三, 值钱一。百钱买百鸡, 问鸡翁、母、雏各几何?”其实这个问题就是三元一次方程的试求解, 因为只有两个约束条件, 要求解三个未知量, 就必然要对其中一个未知量进行试探求解, 这里只要利用循环结 (下转第67页) 构就可以实现了。

有些同学即使对编程很熟悉, 但却很难理解算法本身蕴含的数学思路。通过这部分的学习, 可以帮助理解其蕴含的数学思路, 并将其解决思路代码化程序化。

4 结语

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数学导向性”的教学方法, 该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解题的能力, 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并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几方面探讨了该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及具体组织实施过程。教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只有不断总结课程教学的经验, 才能推陈出新, 使C语言教学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摘要:针对学院工科专业的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教学实际, 分析其主客观原因, 提出“数学导向性”的教学方法, 并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几方面探讨了C语言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C语言,教学改革,数学导向性方法,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侯建花, 杨长青.“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淮海工学院为例[J].计算机教育, 2010 (1) :114-115.

语言导向论文 篇6

1 以语言输出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

以语言输出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 也意味着对现有一些教学模式的否定, 重新调整现有教学方法或手段, 选择一种能让学生在课堂内外易于接受的语言输入方法, 并对所教学课程能够易于理解和掌握, 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主操作运用才是最终目的。改革教学方法, 激活输出;对话式教学文化, 建构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灌输型的教学文化, 重知识积累, 轻思考探究;学生容易养成一种思维惰性, 疏于质疑, 懒于思考, 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的是从教师或书本中寻求标准答案, 而不是主动地进行批判性思考。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为重要, 教师需要做的和不需要做的, 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操作的必须有一定的明确目标和方法, 对此, 在教学模式上, 主要从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

(1) 课前阅读与讨论

通过课前阅读与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输出, 同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在阅读方面, 教师围绕主题, 在课前布置、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输入性阅读, 并针对主题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途径探讨问题。这是将课堂还给学生, 用语言做事情的开始,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会与人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2) 课堂实践交流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全体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唯一场合, 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最大影响的地方, 课堂教学的成效直接决定了英语教学的成效。近20年来, 对高科技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的过分强调, 使得不少人误认为英语课上只要让学生开心、满意就是成功的教学。针对究竟应该如何评价一节英语类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根据泰勒的课程理论和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教师在有效的课堂上应做到:教学目标恰当、现实、清晰、可量, 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教学方法灵活有效, 评价标准具体, 评价方法多样化, 以此确保每节课、每分钟的教学质量。在课堂上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指导思想, 鼓励学生发言探讨。

(3) 课后复习与撰写

教师结合课堂的讨论布置输出性的“写作”任务。当学生通过最大程度的主体活动对辩论的主题内容有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 再以“写”的形式内化相应的人文知识, 建构基于主体自身理解的人文意义, 将课堂上的体验表达出来。要求学生课后观看指定的配套影视片, 撰写观后感, 并要求完成一定量的读书报告以及最后的学期论文, 这些任务提升了学生的输出能力, 并对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语言基础。

课后复习与撰写, 其实涵盖了读、议、写等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也是将单一的技能型课程“阅读”和“写作”转变为融技能发展与人文教育、思维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的原创能力和探索知识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提高英语水平, 而不必完全依赖精读、泛读、口语、听力等纯语言类课程,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这一基本学习模式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思考能力。

2 以语言输出能力为导向的具体教学方法

灌输型的教学文化, 重视了对知识的阅读量的累积, 久而久之, 学生很少对知识产生质疑, 不是主动去思考, 只知道是什么, 不知道为什么, 更不会去深层次去思考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 注重了表象, 没有去研究根本原因。因此, 教师也要打破原有教学规划, 改变原有教师占有主动权的灌输授课方式, 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与研读报告相结合的方式, 综合多种教学方法, 实现师生互动, 增强教学效果。其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 启发鼓励法

在教学中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思维发散, 不满足于现有的“权威”结论。我们提倡个性的发展, 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思维不受教师的固有思路和权威观点的限制, 进而扩大其课上的参与空间。

(2) 实践探索法

这是借鉴理工科研究的一种方法, 通过教学实验探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以期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认识规律, 更好地指导英美文学课的教学。通过这样的实践,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意象派诗歌的写作特点, 进而学会欣赏意象派诗歌的美学价值并领会其深刻寓意。比如综合英语课、专项技能课 (阅读、听力、演讲、辩论、口译等) 和学术英语课, 论文涉及教学法、课程设置、学业评估和教材编写等各个方面。以提高语言基本技能、语言综合知识和复合知识为主;实践方式以校内实践为主、校外实践为辅, 为不同年级、不同外语水平层次和不同语言兴趣需求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3) 课程研究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调研课题来得出结论, 培养他们独立研究的能力。对学生来说, 自己独立“备课”、调研, 给同学做讲解, 比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信息收益更大。这种基于解决问题的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而在课程研究上, 特别关注的则是学生在习得第二语言 (英语) 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比如语音的感知和输出、词汇 (包括单词、词组、习语等) 的语义习得、文化思维、句法习得、二语视听过程等。[3]

(4) 讨论思辨法

创新教育一定要保证学生交流活动的开展, 而讨论和辩论则是体现创新教育的一种常用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讨论中, 以小组的方式进行, 然后发挥各人所长, 对有些可以提升学习的观点或对某篇内容有独立看法的学生, 让学生自己辩论, 在讨论中提升英语的学习水平, 并掌握英语的口语水平。当然, 讨论的内容可以不拘一格, 各种各样, 包括生活方面、学习方面、政治方面等等。主要是激发大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识, 并对自己的思想与同学的思想产生共鸣, 从而推动英语的学习方法。

(5) 娱乐活动法

影视资源的利用及多媒体设施的普及为英美文学课教学的形象化、生动化和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播放根据英美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 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 帮助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互联网为娱乐活动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题材, 当教师或学生有发现良好的学习媒介或内容时, 可以让大学生共享学习, 在娱乐活动的潜移默化中, 让大学生们喜欢英语表达, 增强英语知识, 提高表达技能。

除了在教学模式上应当全方位、多角度地体现以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培养为导向, 任课教师还应该加强和指导课外的实践活动。其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包括:听力训练、美文背诵、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译训练、笔译训练;还有综合能力训练项目包括:英文歌曲学唱、戏剧编排与表演、中西方文化比较、电影赏析、英语导游、英文报刊编辑、英语演讲、英语辩论、实际或模拟教学、科研论文或者专题调研、模拟笔译、模拟口译, 等等。

3 注重学生运用技能的训练

以语言输入能力为导向的同时, 也要语言输出教学并举, 克服原来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语言技能训练, 课程内容缺乏思想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 “输入”与“输出”分离的弊病, 有效地将语言的内化理解活动与外化表达活动结合起来。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批判性思维,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的原创能力和探索知识的能力。它将单一的技能型课程“阅读”和“写作”转变为融技能发展与人文教育、思维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提高英语水平, 而不必完全依赖精读、泛读、口语、听力等纯语言类课程,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这些基本学习方法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思考能力。同时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 课外作业是学生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 通过收集资料, 经过自己分析、思考后完成的, 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第二, 针对某些作品或影视剧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见, 用独立的思维方式尝试评论性语言写作。

第三,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英语文学创作, 其目的是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英美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使学生成为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表达自我的创造者。

第四, 教师尽可能引入双语教学理论与方法, 这是以语言输入能力为导向教学的根本, 也是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高素质人才的最佳实践方法。首先, 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当前形势下的迫切需要。中国经济的发展, 加快了其全球化的进程, 而且也加快了各种专业知识全球化的进程, 特别是在商贸、金融、机械制造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虽然, 我们在各领域都拥有很多出色的专家, 但是他们往往由于对其他专业知识的生疏, 不能准确地将专业知识翻译成英语或其他语言。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出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优秀的语言能力的人才。其次, 双语教学的实行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正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我国高等教育要迎接这一机遇与挑战, 就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调整, 实施双语教学是其中一个极具可操作性的方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随着全球信息化、大众通讯智能化、国际交往日常化的快速发展, 外语教育以及专业知识的外语教育已经成为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外语作为工具其重要性愈加显现, 如果专业人士不能熟练地运用外语直接与他人交流, 而仍需借助于翻译人员, 那不仅抢不到国际服务市场, 甚至会被挤出原有的服务市场。而高校英语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熟练运用这门语言工具。

总之, 以语言输出能力为导向的英语课程教学, 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高校教师, 除加强和正确运用教学模式实践探索外, 还要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中, 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通过以语言输出能力为导向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探讨可以看到, 教师应将课堂还给学生, 用语言做事情,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与人合作的能力, 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Wilga M.Rivera.Principl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nd Teaching[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168.

[2]傅政, 庞继贤, 周星.中国入世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分析及需求预测[J].外语界, 2001 (5) :82.

[3]邱东林, 季佩英, 范烨.大学英语教育探索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60-82.

[4]段诚.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156-228.

[5]郭勤.翻译教学中的英语思维与语言输出能力培养[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 (1) :184-185.

语言导向论文 篇7

C语言具有简洁、紧凑、使用方便灵活,以及生成目标代码质量高、程序执行效率高、可移植性好等特点,并且学习C语言课程不仅能为学生程序设计打下基础,而且能为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门高效的编程语言工具,由此,国内绝大部分理工科专业都将C语言的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因此,《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水平对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与能力,以及进一步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C语言的学习与Basic语言、Fortran语言等高级计算机语言相比较难学习。这是因为:首先,在学习C语言之前,绝大部分普通本科生都没有学过任何程序设计语言,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而感觉比较难学;其次,C语言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只有通过大量的编程实践,才能熟练掌握C语言的语法规则和编程技巧,在缺乏足够的实践练习情况下,学好C语言是比较困难的;最后,C语言课程本身的结构特点也决定了它比较难学,例如,C语言的中级语言特点虽然可以实现低级语言的一些功能,但要真正掌握诸如指针等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还是比较困难的,再如C语言的语法限制不太严格、程序设计比较自由,放宽了语法检查,就导致初学者编一个正确的C语言程序可能会比其他高级语言难些。

因此,对《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法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1,2,3,4]。尽管这些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C语言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有较大的帮助,但对于新课程的学习还不能完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稍微复杂的编程问题仍无从下手。本文借助“行为导向教学法”,探索提高学生C语言学习和使用C语言进行较为复杂问题编程的能力。

2. 行动导向教学法《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能力培养

2.1 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活动和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法,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由一系列教学方法及技术组成的,在实际使用中有大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未来设计法等。最初提出并推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是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现在我国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将其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但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普通本科院校的还比较少。本文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作为例子研究针对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2.2 项目教学法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将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5]。项目教学法首先要明确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任务设想,由学生讨论,并最终确定项目任务。其次由学生制定教学计划,并由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最后进行学生分组及分工,按照既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工作完成后,先由学生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评价。笔者采用以下例子说明项目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给学生布置任务:编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程序。这个项目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由于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因此通常都是照抄参考答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该实验作为一个项目来处理。首先将学生分成一个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小组长由该组的学生轮流担任,小组学生在小组长的领导下完成项目的分工与协作。学生经过讨论,会发现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1.学生信息及成绩输入的界面;

2.存储每个学生信息及各科的成绩;

3. 计算每个学生的平均分;

4. 计算每门课的平均分;

5. 找出所有50个分数中最高的分数所对应的学生和课程;

6. 计算每门课程的平均方差:

7. 按学号或姓名查询学生的成绩;

8. 对指定的成绩进行排序。

在本项目中将一个大的任务分成八个小的程序,每个程序都是由一个独立的函数组成,当四个学生都完成了,再组成一个完整的程序。因此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只是完成两个小题目,显然很容易。再使四个学生轮流更换所承担的任务,直到每个学生都独立编制各个函数,也就是完成了实验的任务。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实验,一方面由于在第一轮实验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因此还可以解决目前指导老师少,要指导的学生多而教师指导不过来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较短的时间里就看到实验结果,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锻炼相互协作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开发较大的项目做好准备。

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确定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地指导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对每组给出恰当的评价。作业提交后,对学生的协作结果进行评估,采用的评分规则是:个体所得分值=小组得分×(个体在组内得分/小组内所有个体得分的平均值)。小组得分是教师给出的分数。成员的组内得分则是在组长的组织下,由所有的成员对其打分取算术平均数。

2.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籍由案例作为师生互动核心的教学方法。换言之,案例教学法指籍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透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6]。在C语言教学中恰当地引用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较难的语法概念、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排序对于初学C语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把实际的五个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有的学生可能很快就将顺序排出来了,但要问他是如何排出来的,就很难说清,因为这个排序的过程对于他来说太简单了,而没有考虑排序的算法。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排序的例子,如上交的作业本、实验报告就需要排序,学生成绩需要排序,排序在算法中很重要。我先让学生拿作业本作实验,让学生通过作业本的排序,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然后告诉学生,实际上,我们采用的方法是选择法排序,在五个数中一眼看出最大的数字(实际上是有和其余数的比较的过程),再将最大的数与最右边的数字进行交换,然后找出次最大,依次类推,就可以完成排序的任务。编程语言的实现就是两层循环,外循环控制循环的趟次,内循环是在每一趟中寻找最大值。除了选择法排序以外,再介绍另外一种排序算法,就是冒泡法排序,最后讲解相关的原理。在讲解指针相关内容的时候,由于指针的概念难于理解,指针的使用常常与数组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和例子,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指针的概念。

3.结语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普通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采用是有益的。从当前本科院校的状况来讲,这种增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加强,行动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需要准备典型的项目和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和提高实践的能力。

摘要:由于《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性较强, 需要一定的编程练习才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并且由于学生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 感觉较难学习, 因此教师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C语言的研究。本文作者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对普通高等教育的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进行研究, 以期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庆岚.《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新探.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2, 4, (2) :68-69.

[2]施金良, 汤仕龙, 余群威.“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冶金教育, 2003, (3) :37-39.

[3]程艳.《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类比”法的运用.职教论坛, 2003, (18) :34.

[4]王新芝.浅谈大气科学类专业《C语言》教学体会.气象教育与科技, 2007, 30, (4) :20-24.

[5]苑敏, 苏英志.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专业课中的应用.教育与职业, 2008, (8) :104-105.

语言导向论文 篇8

关键词:翻译,目的,石家庄,城市形象,语言景观

0 引言

石家庄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 猛然间它已经从几百人的小村庄发展成今天的现代化的大城市。它的发展不可谓不快, 但是石家庄市政府和广大市民还在谋划着更大的发展。硬实力很重要, 通过吸引和认同让社会公众自觉自愿地维护与赞赏某城市并使它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与强烈的认同感的软实力更加重要。城市形象就是软实力, 它是指公众对某城市形成的认知印象的总和。城市形象既包括公众对一个城市静态的地理环境与建筑设计等的印象, 也包括对某个城市动态的政府管理行为和市民生活行为的印象, 还包括对某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市民的价值观念的感知。语言景观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提升城市语言景观形象是扩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城市语言景观的翻译问题是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影响着一个城市的良好国际形象的树立, 乃至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王少爽、田国立, 2014) 。

1 CIS城市识别系统理论

为了更好地设计与管理城市, 人们逐步将CIS企业识别系统理论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演变为CIS城市识别系统理论 (City Identity System) 。CIS城市识别系统目的是通过识别系统的操作塑造所期望的城市形象, 直接或间接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CIS有三个子系统, 即理念识别 (Mind Identity) 、行为识别 (Behavior Identity) 和视觉识别 (Visual Identity) , 分别被简称为MI、BI和VI。这三者互相依存与关联, 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MI是灵魂, 是另外两个子系统得以建立和存在的基础。BI相当于动态识别, 往往相当于政府如何管理和市民如何生活。VI相当于静态识别, 是社会公众能看到的直观的识别, 也是达到最佳品牌传播效果的最明显和最直接的手段。语言景观及其翻译是VI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翻译目的论

谁都无法否认人是目的性动物, 而由费米尔 (Vermeer) 提出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的重要作用, 以充分性 (Adequacy) 作为翻译的评判标准, 使翻译研究者逐步摆脱了原文中心论 (曾倩、曹斌, 2013)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经过协商来完成的有目的的行为, 在实施这一行为的过程中, 目的法则为最高原则。在目的论当中, 忠实性的要求大大降低, 只是满足了目的法则和连贯法则之后的第三法则, 等值性 (Equivalence) 只是充分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目的论的提出给译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使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显得有点狭隘和静态化了。费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这一概念, 这就使原作者、委托人、译者和读者的关系动态化了, 尤其适用于实用翻译。目的论研究范围很大并变相地解决了归化与异化之争, 因为在译者认为合理的前提下, 译者的主动权大大增大了, 这是翻译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 对于语言景观这种实用翻译极具指导意义。

3 CIS理论与目的论指导下石家庄语言景观翻译

语言是声音, 如何能成为景观呢?语言的书写形式文字是形象可见的, 所以语言景观实际上指的是文字。明确言之, 语言景观是指公共场合标牌的书面语。语言景观其实就是“牌”的语言, 不仅包括路牌、广告牌和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 也包括商铺的标牌, 这是语言景观与公示语的根本不同, 语言景观的概念大于公示语的概念。随着城市国际化的加深, 城市语言景观更多地涉及到外语的使用, 语言景观翻译应运而生。语言景观翻译能揭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并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

作为社会性的人, 我们了解自己的目的很重要, 同时, 目的也能帮我们洞察事物的本质。比如, 表面上美国民主党信奉自由主义, 共和党信奉保守主义, 二者在政府作用、社会福利、妇女权益、控枪、堕胎以及环保等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 但二者本质上并无二致, 二者的分歧只存在于治国方式而不是治国目的上, 二者的治国目几乎一样。

石家庄语言景观翻译的目的是什么呢?石家庄市政府高瞻远瞩, 早已为石家庄的长远发展绘制了一份美丽画卷。大道与高楼远不是石家庄追求的目标, 石家庄人迫切希望打造一个国际化的文化宜居城市。石家庄在内练素质, 外树形象, 语言景观翻译是石家庄VI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将石家庄的城市理念等非可视化因素转换为可视化符号行为的一部分, 起着招牌和脸面的作用。因此, 语言景观翻译理所当然的要引起社会公众的重视并且目的只能是一个, 也就是为石家庄的城市形象建设做贡献。不可否认, 翻译行为的目的可能是多重的并交叉, 译者或许有自己诸如谋生这样的基本目的, 译文也许具有某种专门的交际目的, 译者可能采用某种特别翻译手段达到某种特殊目的。但是在语言景观翻译这一问题上所有目的都应该服务和让位于为石家庄的城市形象建设做贡献这一个总目的。

目前, 石家庄的语言景观翻译存在诸多问题, 因为这种现象从CIS理论与目的论看来大大影响了石家庄的城市形象建设。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直接书写拼音代替翻译, 如最爱妈妈服饰 (ZUI AI MA MA) ;译名不统一, 如谈固西街 (TAN’GU XIJIE) 与谈固西街 (TANGU WEST STREET) ;错译现象屡见不鲜, 如石家庄某大学的教师休息室翻译为TEACHER RETIRING ROOM;缩写与否没有统一标准, 如槐中路 (HUAIZHOG ROAD) 与槐中路 (HUAIZHONG RD) ;译名能否缩写值得商榷, 如谈固东街 (TANGU E ST) 。翻译目的论虽然给予译者一些自由度, 但这种自由应该以不损害石家庄城市形象为前提, 不能胡译, 乱译。另外, 保证译名使用的规范和统一对于维护石家庄城市语言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译者的术语能力 (王少爽, 2013) , 即要求译者通过对译名的有效管理, 实现译名使用的规范化。还有, 建议政府能起到引导和监管作用。

语言景观主要具有指示、提示、限制和强制四种功能 (孙利, 2009) 。语言景观的翻译最低的标准应该检查它是否起到了应该起到的作用。如果没有, 又何谈服务于提升石家庄城市形象这一目的呢?知不足而能改, 善莫大焉。大家需要在CIS系统理论与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 注重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 促进商家的品牌追求渴望, 努力营造石家庄的良好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

当然, 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是断不能少的。城市语言景观的建设需要高水平的翻译人才队伍的智力保障。当前, 信息技术的运用正在翻译行业中引发着一场数字革命 (王少爽, 2014) , 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能力才能胜任城市语言景观翻译工作。译者更应该与时俱进, 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4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就是文化。语言景观翻译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只要大家一起努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石家庄将成为一个不但能提供宜居的物质空间, 而且能提供舒适的心理空间的城市。

参考文献

[1]曾倩, 曹斌.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公示语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9) :178-179, 186.

[2]孙利.语言景观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6) :153-156.

[3]王少爽.翻译专业学生术语能力培养:经验、现状与建议[J].外语界, 2013 (5) :26-35.

[4]王少爽.直面翻译的数字革命:读迈克尔·克罗宁《数字化时代的翻译》[J].中国翻译, 2014 (2) :61-64.

语言导向论文 篇9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理工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各院校开设C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而且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和调试的能力。因C语言程序设计的开课对象为大学一年级新生, 且该课程内容抽象而生涩, 不像可视化语言具体生动, 导致大一学生感觉该门课程晦涩难懂, 入门较难。如果老师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 将造成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在刚刚开始便畏而止步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我们提出在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采用以问题导向为主, 逐层深入为辅, 循序渐进地转换学生的学习目标,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和程序调试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1]。

二、传统C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

1. 照本宣科缺激励。

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 课堂教学普遍是按教材的章节顺序来制作课件, 虽然课堂上也采用多媒体教学, 却局限于讲课过程中放映课件和演示C程序的模式, 且教学过程中教师自顾自地对着课件口若悬河, 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乏味抽象、枯燥, 导致学生听课被动消极。这种方式的教学激发不出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上课精神倦怠, 最终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重理论, 轻实践。

大部分教师教学时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 与实践教学相脱离, 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理论课时不了解C语言能做什么, 不喜欢听课, 导致学生在理论课上既不动手写程序又不动脑筋思考问题。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缺乏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的培养。不能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忽略了学生自己动手编程能力的培养, 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基本语法, 不亲自编写程序, 解决实际问题, 永远都学不会编程。学生只有在编写调试程序的过程中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增强自信心。

3. 缺乏从计算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如何让计算机实现两个加数相加?如何让计算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这些题目小学生都会做, 关键是如何告诉计算机, 让它来“帮”我们做。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动动“口”, 计算机是动动“手”。要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只是一个“听话”的执行者。

4. 无法学以致用, 联系实际。

在C语言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没有太多联系, 导致课程教学较为枯燥。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更乐于接受与实际相关联的内容, 如果我们一味注重理论灌输与传统例题的练习, 容易使学生逐渐缺乏学习兴趣, 而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5. 课程性质设置方面。

各学院关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设置不同, 有必修课, 有考查课, 设置不同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因此, 鉴于上述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为主, 逐层深入为辅, 循序渐进地转换学生的学习目标,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编程调试能力这一教学改革新思路, 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课堂应用

问题导向式教学, 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学生原有知识、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该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来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1. 理清教学思路。

问题导向式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整个课堂的内容由环环相扣的问题组成, 教师将选取的问题分解成多个子任务, 每个子任务都能引入新的知识点, 且子任务中引入的知识点是逐步扩展的。这样,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子任务的逐层深入解决, 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引入的知识点。这就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路一定要很清晰, 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 因而教师在认真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有意识地按重点、难点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层层展开课堂教学。由于设计的子任务能够自然引入新知识, 学生总是可以从一个比较容易解决的已熟悉的内容进入到新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 所以学生兴趣高, 能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 同时, 通过不断地探索每个简单子任务的求解过程, 学习者能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从而产生学习的成就感, 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子任务的分解时, 能按照知识点逐步扩展, 由易到难, 均衡分解。这样学生一步步地完成整个任务之后, 会非常有成就感, 同时激发了编写程序的兴趣, 从而产生一种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2]。

2. 提出问题。

提问是“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精髓, 而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总的来说, 问题设计要注意难度的层次性、内容的探索性, 要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若问题过于呆板、机械, 学生只是回答“是”或“不是”, 教学就收不到良好效果。提问时教师可以对问题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包装”, 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例如, 在讲选择结构时, 教师可以提问:生活中, 我们的选择是一种、二种还是多种?学生对这方面很熟悉, 可以很快回答出来。教师可以继续提问:那你们知道C语言中的选择结构有几种吗?通过这些提问, 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调动起来。不同的学生, 其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不尽相同, 有时甚至相去甚远。教师提问要有层次性, 既要有简单易答的问题, 也要有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先易后难, 由此及彼。不同层次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 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 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的提问应有一定的探索性。以问题为线索, 引导学生逐层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例如在讲解循环时, 先提出一个基本的输出问题即如何在屏幕上输出“***”, 该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进行解答后然后再提出如何只用printf (“*”) 来实现这一输出呢, 再提出如何有很多个“*”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一步一步, 逐层深求地引入循环。

在设计问题时。对于新知识点,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 要在之前掌握的知识点的基础之上来提问题, 慢慢引入一些新知识, 然后通过新问题来吸引或提醒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最终达到理解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目的。对于综合知识点, 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不仅要在每个知识点上设计问题, 还要从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角度设计问题。C语言的知识点具有较强的连贯性, 因此, 多从知识交汇点设计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对C语言的整体把握。对于习题课, 教师不仅要能熟练地解答每一道习题, 而且要悟透其中的基本语法和算法。从这些语法和算法入手, 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归类, 由此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尝试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 提高学生对C语言的学习兴趣。

3. 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能够让学生感受、评价与研究各种各样的实践问题, 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为: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同时也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例如“s=1!+2!+3!+…+10!”, 在分析这个问题时, 一定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将该题目与s=1+2+3+4+…+n对比后发现该题目同样是一个数项求和的问题, 这说明它还是需要用循环结构来解决, 所不同的只是每一个求和项发生了变化, 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数, 而是一个阶乘, 而一个数的阶乘f=1*2*3*4*…*n显然又是一个循环, 这样我们就分析到:求阶乘之和是一个循环, 求阶乘又是一个循环, 所以该问题应该是一个二重循环。其次, 分析问题要遵循认识规律, 由浅入深。针对上述例子, 分析问题的关键后, 可以继续提问。设想将10改为n, n的值由用户来指定, 将又如何实现呢?

4.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C语言去描述它。描述之后可将此问题转化为上机时实验内容, 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与否, 描述解决方案的语法正确与否均须上机验证, 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C语言基本语法的理解, 也提高了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 并且在上机练习的过程中重视知识迁移作用, 以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呼唤。”[3]在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之后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 也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四、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使用问题导向法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导向学习法是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意料不到的问题和困惑。只有通过分析, 反思教学过程中成功的案例、失败的原因, 才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也只有把握问题导向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在问题导向学习的课堂探究活动中, 刺激学生对课堂活动中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成就动机;在问题从分析到解决的过程中, 拓展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即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分析与辩证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当问题得到成功解决后, 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励学生新的创造动机促使问题导向学习法的应用不断成熟。

1. 设置问题要精心。

问题是问题导向学习法的重中之重。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问题, 不留痕迹地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帮助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的状态, 不仅注重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构建知识, 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使学生能较快地接受书本知识。

2. 教师角色的把握。

在问题导向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更高的教学技巧,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不露声色地从前台退到后台, 从显性的控制到隐性的诱导。让学生真正有一个“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 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问题, 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不应是学习和行为的唯一评判者, 除了教师的及时评价外, 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教师管理学生的方式应当充满民主的气氛, 探究、冒险、提出新的想法、对失败和挫折的无所畏惧、尝试新事物后的喜悦等都只有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实现, 这将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弘扬与主体地位的确立[4]。

3. 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

在C语言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学习法进行的教学改革, 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在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 建立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 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渐进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只重视知识的获取和给予, 忽略了素质和综合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 逐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驾驭知识的综合能力, 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为主, 逐层深入为辅, 循序渐进地转换学生的学习目标,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同时还提出在实施基于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C语言,问题导向,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盛泉, 刘白林, 刘萍萍.简谈C程序设计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J].计算机教育, 2010, (6) :131-140.

[2]扬朝霞.以螺旋式案例实施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的研究川[J].计算机教育, 2010, (5) :116-120.

[3]第惠多斯.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山园小梅》下一篇:管理平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