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特色团日活动新闻稿

2024-06-18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特色团日活动新闻稿(共10篇)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特色团日活动新闻稿 篇1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特色团日活动

——陶设8班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促进同学们对其报告的学习,12月10日,在班主任和团支书的带领下,我们班于工管楼103室召开了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交流会活动。

会上,班主任,团支书积极引导同学学习会议精神,并对其当今政治、经济形势作了简洁而又精辟的解读,并组织同学积极发言、详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讨论的问题基本围绕教育、养老、计划生育、经济、政治体制、官员腐败问题、小企业融资问题等展开交流讨论,认真学习“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卷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通过学习,大家对全面改革充满了期待,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大家一致表示,要把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

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

会后,根据会议精神,班主任对今后工作作了一些具体安排,相信这次活动能够促进班级的进一步发展。

陶设8班

2013.12.10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特色团日活动新闻稿 篇2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现行宪法规定,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 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因此, 社会各个组织、各条战线以及个人都应积极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落实到当前进行的各项事业与工作中去, 其中包括对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

当前, 我国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新闻事业的管理部门及其官员、新闻媒体及其新闻工作者没有正确认识到宪法、法律和部门政策的关系, 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受到地方政策或法规的约束, 未能从大局、全局、宏观利益出发;新闻立法的缺位使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未得到法律层面的根本保障;新闻工作者法治素养的欠缺导致新闻工作中存在新闻敲诈、媒介审判等现象。《决定》的出台对我国新闻事业和媒体的发展、管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以宪法和法律精神, 依宪、依法管理新闻事业和媒体, 正确开展党对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 媒体应该结合自身的运作特点与规律, 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纠正当前我国新闻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全面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法治素养, 同时抓住这一空前契机加速推进新闻立法, 规范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行为, 保障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权利。

一、以宪法精神管理新闻事业, 正确开展党对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

《决定》提出,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 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 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媒体作为党领导下的重要宣传舆论阵地, 同样亟须依据宪法精神管理、指导新闻事业的有效开展。

首先, 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闻事业和媒体的领导与管理。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的执政党, 是领导我们事业 (包括新闻事业) 前进的核心力量, 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 应该注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路线上的领导, 要指出规范媒体的政治方向、开办宗旨和无产阶级性质, 使之能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在意识形态领域成为党开展工作得心应手的有力武器;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应该在法律所规定和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党应该允许媒体有相对独立的社会地位和发挥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作用的广阔空间, 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去干涉媒体的具体新闻业务和活动。

党对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应借鉴政府权力清单管理制度, 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权力清单, 是指对政府及政府部门行使的职能、权限, 以清单方式进行列举;行政机关履行职能、行使权力, 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确立的清单进行, 不属于清单列举范围内的职能和权限, 行政机关不得为之。在近年来大大小小腐败案件宣判时, 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汇是“利用职务之便”, 实际上就是利用手中的“权力之便”。提出建立权力清单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把“职务之便”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1]媒体作为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 在舆论的形成和传播发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其权力实施清单管理制度,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体现“放权”改革思路、彰显媒体自主权力的同时, 对媒体也是一种约束。清单管理分为“负面清单管理”和“正面清单管理”两部分。现行的“正面清单管理”规定“只能做什么”, 而“负面清单管理”限定“不能做什么”, 并以清单方式进行列示。媒体的“正面权力清单”要明确媒体可以自由采访、报道、监督的对象, 具体哪些部门、哪些级别官员、哪些类型和性质的问题要一一列出。尤其在媒体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 显得尤为重要, “正面清单”可以明确舆论监督的对象和范围, 使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有章可循, 有据可查, 有规可依。若以宪法精神为观照, 媒体在开展采访、报道、监督的过程中, 不存在“负面权力清单”一说, 这就存在对新闻宣传管理审批的约束的问题, 应配套建立对媒体审批的权力清单制度, 明确哪些问题需要报批核准, 这就意味着对媒体进行管理的权力也应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以制度规范权力, 让权力运行的边界公之于众, “让权力在阳光之下运行”。在明确清单后, 应当将“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予以公开, 向全社会公布, “安民告示”。这样, 一旦媒体依据“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开展具体的新闻工作, 各级党政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也会视作是媒体的常规运作和规范动作, 能够消除各种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猜测, 也使一些惧怕媒体批评、监督的人失去抵制、拒绝的借口, 同时还能避免媒体权力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宪法、法律、党和政府政策的关系, 修改完善有关新闻管理制度, 清理、废止有悖于宪法精神的新闻管理制度

中共十七大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中共十八大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党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并进一步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但在新闻事业的管理过程中, 一些地方经常会出现新闻工作者的管理规定、要求与宪法、法律冲突的情况, 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和媒体在处理相关问题时, 应该处理好宪法、法律和党和政府政策的逻辑关系。总体而言, 媒体应该从大局、全局、宏观利益出发, 分清主次、轻重, 来处理国家宪法、法律、法规、政策之间的关系。宪法是国家的意志, 是根本大法, 而行政性法规、政策, 则是在宪法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具体行政行为规范。宣传纪律是党派和政府在特定时期制定的具体的宣传规定和约束, 是短时间或一定时期内的, 有时是针对某些情况、某一情况的规范。行政性法规或宣传纪律不能有悖于根本性的法律和原则, 如果两者在实施过程中, 一旦有悖于法律和党性原则, 或被纠正, 或被取消, 或被放弃。媒体在实际工作中, 应从大局着眼, 坚持宪法权威, 遵循宪法和党性原则。

这里仅以有关舆论监督方面的政策规定为例, 1953年广西《宜山农民报》批评中共宜山地委事件发生后, 有关部门明令党报“不能不经请示擅自在报纸上批评党委会” (即惯称的“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 , 这一规定后来成为全国普遍实施的一项政策与纪律, 日后无限扩张, 党报不仅不能批评同级党委, 还不能批评同级政府, 甚至不能批评同级党委和政府的个别领导。这一文件成为不少领导干部拒绝与压制舆论监督的“法律根据”[2], 致使媒体开展舆论监督阻碍重重, 难以有效开展。《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宪治国, 宪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而“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等限制党报和其他媒体在宪法规定下开展舆论监督的规定, 会很大程度影响、消解、阻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的达成, 同时妨碍媒体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健康开展。为贯彻实施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 应适时废除此类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相关规定。

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 我们应该举一反三, 检查在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过程中是否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 甚至存在有悖宪法、法律的政策和管理规定。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宪法、法律、党和政府政策的关系, 修改完善有关新闻管理制度, 清理和废止有悖于宪法精神的新闻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按照宪法和法律以及中央的精神和纪律, 某些新闻可以报道, 但由于个别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媒体在执行采访或监督工作时会遭遇有关部门和单位、个人的压制、刁难。媒体应该向上级党委机关甚至中央反映情况, 以求得问题的最终解决, 而不是错误地与地方党委或宣传主管部门对着干、顶着干。

三、遵循新闻事业的特殊规律, 正视新闻事业存在的法治问题, 实施依法管理

媒体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重要权力组织, 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新闻事业和媒体的发展、管理过程中, 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因自身法治素养相对欠缺导致存在不足之处, 这些不足违背了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损害了人民群众利益, 妨碍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在遵循新闻事业特殊规律的前提下, 应正视新闻事业中存在的法治问题, 在党的领导下实施依法管理。

(一) 当前我国新闻事业因忽视法治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媒体内外干扰因素的存在使公民监督权因“权力本位”受到损害。我国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监督权属于这一权力范畴。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 明确的政治需要和长期的宣传工作使媒体形成了一些固化的运作理念和特有的运作机制, 往往忽视有效的信息沟通和民意表达渠道的建立与疏导, 对于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意见缺乏足够重视, 这就导致当人民群众主动向媒体提供新闻批评或舆论监督线索时, 经常会遭到阻碍。某些单位和个人无视媒体在实施舆论监督方面的职能和权利, 对正常、正当的舆论监督任意进行干扰, 或拒之门外, 或拒不提供相关信息、资料;说情现象盛行导致监督稿件夭折率高, 一些被监督的单位和个人在了解到媒体的具体行动后, 往往会通过采取各种手段, 如请客、送礼等, 对即将要登出的批评或监督稿件实施撤除。一些已发表的稿件也无后续报道, 即使挣脱干扰发出的舆论监督报道也面临层次低、力度小、效果差的特征。

除监督权受到损害外, 新闻敲诈和媒介审判也是目前新闻事业中较为常见的违法现象。新闻敲诈是某些新闻工作者以舆论监督或新闻批评的名义, 对一些违背国家政策和社会道德的行为主体进行敲诈勒索的行为和现象。新闻敲诈生发的主要原因在于新闻工作者对公权力的滥用, 将群众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的监督权作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私器, 这一行为除损害媒体行业赖以生存的公信力基础、扰乱正常的媒体舆论监督秩序外, 对行业生态和社会秩序也造成了严重破坏, 危害巨大。2013年以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先后查处了《购物导报》《网络导报》《中国特产报》等多家报纸涉及的严重新闻敲诈事件, 并做出吊销报纸出版许可证或责令停业整顿并调整主要负责人的处罚。为了坚决遏制新闻敲诈现象的再次发生, 进一步规范新闻传播秩序与行业健康发展, 2014年3月, 中宣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专项行动, 但目前来看, 新闻敲诈现象依然存在。

市场化的媒体在保持自身政治性质不变的条件下, 过于强化自身利益诉求, 导致媒体模糊了自身的职责定位———媒体不是具体的执法、执纪部门, 不能妄自判断是非, 草率作出结论, 应该客观报道新闻, 单纯作为信息的传递者, 避免造成媒介审判。在市场化大环境下, 某些媒体视利益为重为先, 忽略了对新闻客观性、真实性以及公众政治参与的追求, 以彰显自己伸张正义、为民请命的公关形象为目的开展工作;媒体求“快”、求“新”的运作逻辑要求媒体应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新闻, 这导致媒体往往尊重的是新闻事实而不是法律层面的事实, 当新闻事实与法律层面的事实存在偏差时, 由于媒体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媒体作出的判定往往会获得公众认可, 因此媒体一旦“错误”越权, 极易导致媒介审判现象的发生。造成这一结果大多是媒体的无意识行为, 但在事实层面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 媒体应该高度重视自身法治素养的培养, 坚守自己的工作范畴, 同时在新闻工作过程中遇到模棱两可的问题时, 应始终坚持在宪法精神和党性原则的观照下展开采访和报道。

(二) 新闻立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提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必须坚持立法先行, 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 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于立法全过程, 完善立法体制机制, 坚持立改废释并举, 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 新闻事业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因此新闻立法对于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意义重大。

1980年全国第五届人大会议期间, 新闻立法被首次提出, 后多次人大会议上都有新闻立法的提案[3], 但目前新闻法并未出台。宪法规定公民拥有知情权、监督权以及建议权、批评权, 但这些条文大多宏观、抽象, 具体实施与落实较为困难。而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具备的采访权、报道权、监督权并非强制性国家权力, 其本质是公众知情权、社会参与权、社会监督权的代表和延伸。新闻立法的价值就在于在坚持宪法精神、落实宪法原则的前提下, 对宪法条文进一步展开、解释与延伸, 通过对新闻事业及相关领域的规定, 赋予媒体采访、报道、评论等权利[4], 并最大程度限制行政部门制定涉及新闻事业的规章制度或文件。换言之, 新闻立法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监督权以及建议权、批评权, 同时制裁种种侵害人民民主权利的违法行为。必须强调的是, 新闻立法不是单方面赋予媒体或新闻工作者权利, 必须指明其承担的义务, 应避免滥用权力, 防止新闻敲诈、媒介审判等问题的发生。

当前, 政府出台了一些新闻管理条例和规范性文件, 如《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 对新闻事业中的一些问题作出了规范。但从当前新闻大环境来看, 迫切需要一部专门的新闻法保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规定新闻工作者必须承担的义务。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人员应该积极把握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契机, 协调各方力量积极推动立法, 努力敦促我国新闻法尽快出台。新闻立法是新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而新闻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涉及对既有的权利、义务结构的调整和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 因此难度较大。在这一过程中, 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体应该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 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民群众,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是新闻立法的首要前提。此外, 新闻立法的过程中, 应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 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 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 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 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从而保证新闻立法能够最大程度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和保证公民的权利, 最终达成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加强宪法实施的目的。

(三) 提高新闻工作者法治素养, 避免新闻侵权等违法事件的发生

《决定》提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 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 带头依法办事, 不得违法行使权力, 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在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过程中, 一些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 对某些法律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 甚至存在认识偏差和误读。监督权是宪法赋予人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进行监督的一项权利, 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人民群众很大程度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展开监督。因此, 媒体舆论监督是代表人民行使监督权, 监督对象是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或社会的普遍利益, 监督目的是为了保证这些利益不受损害。个别领导不重视、不支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 认为媒体往往只能当吹鼓手, 不能当批评者, 这种意识使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缺乏有力的保障, 监督乏力;个别领导干部担心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或公开批评, 会造成人心动荡, 影响社会安定, 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个别领导干部的片面政绩观认为舆论监督, 尤其是新闻批评, 会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 是给党和政府抹黑, 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决定》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是决定性因素, 其带头遵守法律对人民群众所产生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是国家走上全面依法治国道路的原动力, 因此, 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全面提升法治素养, 纠正自身认识偏差, 做好领头羊的角色。此外,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也能鞭策某些媒体领导干部重新审视自己的违法成本, 从根源上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基础在基层, 工作重点在基层。媒体领导要正确认识普遍提升新闻工作者法治素养对新闻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性。当前新闻事业和媒体工作中凸显的舆论监督滞后、缺位以及新闻敲诈、媒介审判等违法问题与新闻工作者的法治素养有着直接关系, 对此必须严肃整理、清除。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媒体领导应该针对奋战在新闻第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涉及的法律进行重点培养和培训, 法律是新闻工作者的武器和保护伞, 重点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尤其是对刑法、侵权责任法、保密法、合同法、行政法和诉讼法的学习和理解, 能够帮助新闻工作者依法行使采访权、监督权等权利。[5]同时, 新闻工作者应该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新闻政策, 加强自我保护, 合法规避各种潜在危险。在实际新闻工作中, 个别新闻工作者为获取一些重要的个人资料有意或无意忽视相关法律规定, 采取偷拍、偷窃等行为。宪法第三十八条、四十条规定, 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实施对公民的侮辱、诽谤行为, 公民的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侵犯。我国民法通则和刑法中也规定了相应的条款。因此, 新闻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加强与新闻紧密相关联的法律知识的储备, 并最大程度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避免存在有法不依的情况。

术业有专攻, 为避免新闻工作者法律知识的漏洞, 在新闻报道中, 新闻界和法学界要寻求通力合作, 互相帮助。首先, 新闻机构与法学研究机构应联合召开一些新闻与法治研讨会, 并使之成为常态、常规化会议, 促进新闻工作者法治素养的持续提升。其次, 积极推行法律顾问制度, 建立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 新闻工作者在采写重大法制新闻时要充分向法律顾问咨询探讨, 形成较准确完备的法律意见后再写报道。新闻报道完成后, 再通过法律顾问进行审查。这样, 一来可以避免法律错误, 二来可以通过个案探讨, 使新闻记者能运用法律知识分析相关问题。

四、结语

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十八届四中全会及《决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划时代意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描绘了新的蓝图, 这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建设实践教训与经验的总结升华, 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 也是党率领亿万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国家治理过程中面对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媒体作为社会主义体系的重要构成, 急切需要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管理新闻事业, 与其他单位、组织、个人一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而奋斗, 为实现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法治中国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权力清单制度给权力打造一个制度笼子[EB/OL].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40221/Articel04005MT.htm.

[2]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241.

[3]孙旭培.新闻法:最需要的法律最困难的立法[J].新闻知识, 1999 (9) .

[4]赵金.关于新闻立法几个问题的探讨——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展江[J].青年记者, 2008 (12上) .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特色团日活动新闻稿 篇3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总书记所作的工作报告和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对深刻认识当前新形势、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出发,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明确提出“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描绘了未来5年国家发展蓝图,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全市教育系统要充分认识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自觉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与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结合起来,与顺利完成我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后五年各项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二、把握实质,全面深刻领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原原本本研读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全面领会精神实质,结合实际深入思考,着力在吃透弄懂上下功夫,在融会贯通上求实效。

一要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理解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指导作用,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二要准确把握中央对“十三五”时期形势的重大判断,深刻理解“两个没有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科学论断,把教育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推动,放到改革发展的历史纵深中去思考。三要准确把握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理解这是“十三五”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总遵循、总抓手、总方略,在这个战略布局中去谋划和推进教育事业的各项工作,既充分体现“四个全面”的精神实质,又切实贯彻“四个全面”的工作要求。四要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毫不动摇地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着力补齐教育发展的短板,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五要准确把握加强党的领导这个根本保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公信力、干部执行力、制度约束力,为实现“十三五”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六要准确把握全会作出的“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以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加强领导,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和宣讲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各区县教育局和直属院校(单位)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和宣讲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紧密结合本区县和本单位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广大干部师生员工思想实际,认真制订学习宣传贯彻和宣讲落实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要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全面深入地用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武装师生员工头脑,指导教育改革实践,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宣传要突出“十二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突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理念和重大举措,突出“五大发展”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增强干部教职员工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宣讲要突出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建议》精神,深入解读中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形势的基本判断,深入解读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有效回应干部群众的关切。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宣传宣讲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做带头学习、带头宣讲、带头贯彻的模范。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要把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中心内容,制订系统学习培训和宣讲工作计划,列出专题进行研讨。要通过举办宣讲会、讨论会、座谈会以及研讨班、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我局将邀请市委讲师团成员为我局机关干部和直属院校(单位)负责同志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各单位各学校领导认真做好宣讲备课,深入基层进行宣讲,帮助广大干部师生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坚定性。

要务实抓好宣讲活动。各级党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以求真务实、善做善成的作风,周密部署,制定宣讲工作方案,扎实组织好、开展好宣讲活动,着力在接地气、重实效、入脑入心上下功夫,着力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形成“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群众讲感受”的格局,不断增强宣讲效果,扩大宣讲的影响和覆盖面,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不断引向深入。

要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做好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宣传工作。要把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属高校要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师,围绕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新部署,组织座谈研讨,形成一批有理论深度、通俗易懂的解读文章,帮助干部群众理解好全会精神。各基层学校要充分运用学校的广播、电视、校报、板报以及网络等载体进行宣传。xx教育电视台要精心筹划,开设专题节目,在重要时段增加报道频次,强化深度报道,要大力宣传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主要内容,宣传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宣讲工作动态、进展和心得体会,宣传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与经验,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和宣讲工作热潮。

四、深刻把握全会作出的提高教育质量重大部署,扎实做好“十三五”时期教育工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教育工作特别是提高教育质量作出了重大部署,体现了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各区县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认真贯彻全会精神、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各项任务,与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顺利完成教育规划纲要后五年各项目标任务结合起来,与科学制定教育“十三五”规划结合起来,努力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1.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开展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力加强学生法治教育,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支持体系。2.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保障留守儿童同等接受良好教育。办好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和保障能力。加强教师队伍,推进城乡教师交流。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抓好教育扶贫,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支持力度。

3.全面优化教育结构。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4.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继续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积极破解制约和影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在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民办学校初中招生制度改革、创新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改革的内容,深化改革举措,完善改革政策,确保教育改革成果为全体市民共享。完善教育督导,加强社会监督。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切实推进教育部门依法行政,全面深化依法治校,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加深内地同港澳台在教育领域交流合作。

五、以全会精神为指导,扎实推进当前教育工作

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 篇4

——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

某某某

2013年十一月30号,我支部所有成员聚集在七舍党员之家,开展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理论学习会议。在支部书记的主持下,大家都认真的学习了本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三中全会在中国当代历史的词汇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依稀记得中学时代开始学习政治起,三中全会就是老师口中常说的“重要考点”,后来慢慢深入了解发现,三中全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置疑。还记得中共十七大上,胡书记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时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也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会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体现中央领导集体施政的特点。

今年的三中全会同样给媒体舆论带来很多热点话题。而我重点关注了社会体制改革方面的内容,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些新提法或新举措,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突破,在实践中令人欢呼雀跃,无一不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

当然,我更关心的全会热点还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我们家是农村户口,作为农民的父母都会感受到近年来各项措施都是惠农政策。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权,就要有这样一种尝试,让宅基地、农民的自留地、农民的承包地能够以某种形式在市场上流转,形成这样一种收益,能够保障农民的生活,因为土地是农民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在以前如果你在城市有套房,房子升值了你的财产增加了,出租房屋你的财产又增加了,但是农民没有。这就涉及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如果农民宅基地可以入市,确权以后可以抵押、担保,必然农民会有财产性行收入增加,而现在只有种地和打工的收入。期待这项改革能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平等权利。

但是,再宏大的政策目标也须有详尽的规划细则支撑,执行机构(国务院领导班子)必须紧密参与,同时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层之间的相互协调至关重要。能不能实现改革促进发展。很重要的一方面取决于执行力的问题上,如何让社会各界领会到会议精神,真正贯彻到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去是每一个致力于改革的有志之士应该思考的问题,同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投身到这场深化改革大潮中去。

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 篇5

——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

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背景下,在人们的热切期待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又一个“三中全会”召开了。本次会议的召开绘就了未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注定成为引领中国人民再次踏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新征程的转折点或者新起点。

如果说中国梦是宏大史诗,寄托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涓涓细流,孕育着每一个华夏儿女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与祖国和时代共同成长的机会;是段段华章的连缀,是笔笔色彩的叠加。那么我的***梦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点细砂,寄托了我的一丝希望,融合了我的一腔热情,虽然平淡无奇,虽非必不可少,却也玲珑温润。***业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朝阳行业;而***管理对于政府行政分类来说,又是一项新兴部门。因此,加大***业宣传,加大***管理部门的政府职能定位,是所有***人员需要努力的方向。办公室作为职能科室,是市局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一个标杆。因此,作为一个办公室文秘,除了需要有行政机关文秘所必须的职能之外,更需要提高***业专业素质。

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

正所谓“做事先做人”,作为一名文秘就必须具备做“人”的优秀品质。首先,必须要具备明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工作生活中既要尊敬领导,又要团结同志,关心群众,对领导不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极力讨好,对身边的同事和群众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谦虚谨慎、礼貌待人。对工作要以身作则,勇于担当,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制度,做到讲党性、讲大局、讲原则、讲程序,服从领导和组织安排,以公正和平的心态“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努力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其次,必须为人正直诚实,有敬业精神。“正直是道德之本”,在工作和生活中只有做到诚实正直,言而有信,不欺上瞒下,不搬弄是非,不欺骗和损害他人的利益,才会受到领导的爱戴和别人的尊重;一般的文秘人员要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精神,而对于***行业管理这样新兴的行政单位,文秘工作人员更要要有了解***业,爱***业的自觉。再次,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秘人员作为领导的助手,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和形象是全局性工作活动中的一部分,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中,对于领导安排和交办的各项工作要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确保工作中不出现大的过错和意外,避免对单位和领导的形象造成损失;最后,必须要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自己严格要求,恪守本分。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和纪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增强保密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以实

际行动树立好文秘人员的良好形象。

二、努力提高业务素质,提升工作水平

***管理局的文秘人员,其身上有三个标签:行政、文秘、***管理。首先,需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保持敏锐的政治性;需要强化政治意识,把政治理论学习贯穿于自己的工作职责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理论素质。要行政工作者的正确定位,要切实依法行政,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其次,需要加强秘书理论学习和公文写作方法技巧,不断提高秘书综合分析水平和协调能力,以及去粗提粹的公文写作能力,力求工作中办事干练、得心应手,努力使起草的文稿出思想、出经验、出精品,让领导和群众满意;要广泛收集各类政务信息,积累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加强调研和实践,形成学习与工作互动,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良好习惯,扎扎实实地炼好内功,不断用丰富的理论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文秘人员。最后,需要强化***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作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业素养。要熟悉***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了解行业发展现状,要广泛了解全区、全国乃至全世界***业动态,增强行业敏锐度,学会信息分析和提炼,为领导决策提供素材;要有***管理工作者的自觉,能够成为***行业宣传的专业口径。

三、全力强化服务意识,开拓创新思路

办公室作为综合办事机构,对内主要职责就是协调服务,作为办公室文秘,除了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勤奋扎实工作外,还要学会创新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地讲:一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既坚持原则性,又注意灵活性;要增强服务的主动性,把对上服务和对下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服务更到位、更有效、更好地促进工作的开展;要主动适应当今的各种变化,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二要努力做到“脑勤、眼勤、腿勤、嘴勤”,勤学善思,注重研究剖析矛盾,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多观察工作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对于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和职工群众托办的事情,要不怕苦不怕累,尽全力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在前面;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多向领导和业务部门汇报,多向职工群众传达精神,加强上下沟通,密切左右配合,切实提高办事效率。三要有创新意识。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由只满足于一般事务向善于抓大事、谋全局等方面转变;由只注意做好当前工作向善于从实际出发,搞好超前服务转变;由被动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向自觉开动脑筋,主动服务方面转变;由只注意做好对内部服务和管理向加强对外单位联络协调方面转变,使办公室工作再上新台阶。四要乐于奉献,要高标准、严要求、勤奋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就意味着

奉献,没有奉献就搞不好服务,应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顾全大局,确保办公室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特色团日活动新闻稿 篇6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报告和讲话, 并对公司系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安排部署。

刘振亚强调,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是公司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 准确把握精神实质, 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准确把握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

刘振亚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要充分认识公司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坚定搞好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信心和决心, 严格落实中央决定, 全面深化改革。多年来, 公司持续推进“两个转变”, 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特高压电网、建设“三集五大”体系是公司重要的改革创新, 符合公司实际, 符合中央部署, 要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为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做出积极贡献。

刘振亚说, 公司一直高度重视电力改革工作, 不断深化研究, 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 加快智能电网发展, 推进全国电力市场建设, 积极服务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和电动力车发展,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加强宣传引导, 凝聚改革共识。

十八届三中全会干部学习心得 篇7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XX日XXX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简称《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在认真学习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部内容后十分振奋和激动,既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自豪与骄傲,也对改革开放以前我党做出的丰功伟绩而无比敬仰,更感到应当为新形势下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为祖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而“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意义深远,应当以鸟瞰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本次三中全会是一次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会议,必将以其重大的历史意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特殊的历史贡献,永载我们党的光辉史册。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吹响了奋力加快改革进程的冲锋号,勾

画了深化各领域改革的路线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作为一名党员我认为这次全会讨论的议题重大,必将掀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取得的成果重大,必将催生一个更具活力、更加公平、更加美丽、更加强盛的中国。

大会精神内涵丰富,作为一般干部的我们必须抓紧学习,认真领会,通过吸收消化尽快将大会精神深刻领会把握实质指导实践。总书记重要讲话博大精深、高屋建瓴,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思想灯塔和行动指南。要把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同吃透中央《决定》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力求做到掌握精髓、把握要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今后我将在日常工作中自觉践行大会精神,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坚定不移地把深入基层,从我做起,加强干群关系,努力用实际行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三中全会会议公报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学习我认为,这个总目标在全会公报里表述十分重要,就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通过这样制度上的完善,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

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而且要使这样一些创造的成果更加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通过深入领会大会精神,我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未来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期望,更迫切的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富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体会 篇8

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汪凯

2013年11月9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总体部署,这一恢宏的历史性主题另全中国人民都感到兴奋和期待。肩负13亿中国人民的殷切希望,中国改革再次杨帆起航,心有梦想的改革者将一起远航。正如总书记说的那样“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更打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创新活力。”这,就是新一代改革者的光荣使命。

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改革的实践在基层,基层改革者任重道远。我们不会忘记,35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是安徽的农民对包产到户的大胆探索,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国30多年改革的丰硕成果都是建立在许许多多基层改革者的作为之上的。如今,全面深化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是否能让更多的基层改革者找起来,点燃他们心中的机器。从而进一步推动改革的深化,将成为本次本轮改革迈向成功的关键。当前,是改革开放35周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周年,完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周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是改革全面推进、继续深化的重要时间点。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加快完善并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部署相关改革。

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书记在武汉会议上提出“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作为下一个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传承市场化大方向、全面部署改革的重要会议。

二、贯彻五位一体原则,内容覆盖六大方面

十八届三中全会贯彻五位一体的原则,与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主要涵盖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相比,十八届三中全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同时兼顾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改革。总书记的六条基本上构建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核心框架。

总书记讲话中的第一条是对改革大方向的定位,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第二条是针对市场主体的改革,提高微观主体的活力;第三条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推进政府转型。这三条构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体,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经济体制改革要涉及的主要内容。

总书记讲话中的第四条是有关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第五条是有关社会制度建设的,保障群众权益,涉及民生、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两个部分构成社会体制改革的主体,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社会领域改革预计主要体现在这两条中。

总书记讲话的最后一条是关于政治和政党建设的,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体。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加强政党建设的论述,预计主要体现在此。

三、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是十八大报告的具体贯彻执行

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而总书记在武汉会议上的讲话提出“第一,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二,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财税体系,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微观基础的活力。第三,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总书记讲话所呈现的基调是与十八大报告是一脉相承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微观要放活,政府要转型。微观主体放活,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另一方面要继续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关键,相关的配套改革预计主要有:

(1)打破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电力、石油、石化、基础设施等领域;

(2)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结构性减税力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活力

(3)鼓励创新,提高科技对生产的带动力,如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政府转型也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提出非常具体的改革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也继续贯彻执行:

(1)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3)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

(4)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5)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

(6)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7)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对于社会体制改革,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进展。历经35年改革开放,中国又到了抉择的时刻。深水区的改革,注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艰难的博弈。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攻坚克难的决心、统筹兼顾的智慧,越需要心往一处想的共识、劲往一处想的行动。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无论是国内外学者政要,还是普通黎民百姓,都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寄予厚望,表现在对中国即将挺进的深度改革讨论热情空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中国将以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去“啃硬骨头”“涉险滩”,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持续喷涌,“深化改革”的“红利”将长期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科学发展,世界和国人充满同样的期待和信心。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让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则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公开表态,还是陆续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让人们看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决心。“老虎和苍蝇一起打”的雷霆出击、“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铿锵有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求真务实,正是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之举。

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一路走来成就“富裕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5年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一路前行建设“富强中国”,共圆伟大复兴之梦。上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东欧发生巨变之后,邓小平不是让改革停下脚步,相反却加快推进改革,“南巡讲话”把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高潮,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如今,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进

入了攻坚阶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加以变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激发中国变革新活力,再启中国增长强动力,升级中国经济硬实力,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一起努力。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特色团日活动新闻稿 篇9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35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下一步改革的总体目标,部署了改革的关键步骤,厘清了改革的重要概念,描绘了改革的明晰蓝图。这将指引中国未来一段历史时期经济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路径。改革号角已经吹响,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向更加辉煌的征程。

中国改革已经行进了35年,改革设计者殚精竭虑,改革践行者筚路蓝缕,改革历史波澜壮阔,改革成果震古烁今。改革对当代中国的更始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远,不啻于另一种意义上的革命和解放。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大幕,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启动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从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意义已经超越了经济发展、体制革新的言说层面。其探索的每一步,都是中国确定自身历史方位的过程;其收获的每一项成果,都应被视作民族复兴的支点和证明。

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中国改革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方法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统一、微量积累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宏阔视野与具体设计相统一、延续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统一。改革的内涵更加宽阔:由经济体制改革变为包蕴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目标在内的全面改革;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拓宽到同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的步骤和举措明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转变政府职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等等。今天的改革蓝图,既要经得起历史眼光的审视,也要经得起细小刻度的丈量。

面对新时期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我们要适应新时期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探索新时期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努力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因此,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工作,是摆在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干部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需树立五个意识”。

树立大局意识。大局意识就是坚定小局服从大局,在关键时刻,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加倍珍惜目前的大好形势,珍惜好当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树立服从意识。党员干部服从是天职,要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党的各项决议。基层干部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组织”,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树立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一名干部,系职责所在,在其工作岗位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位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树立团队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体现了一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一个好的班子,要坚持做到同心、同向、同步,每个人始终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不失位”,各就各位,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有力、高效的运作。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篇10

持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从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实现化挑战为机遇。领会、贯彻全会精神应坚持立足我院科技企业的实质,只有不断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们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才能在改革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坚定的决心而不懈怠,始终保证正确的方向而不“脱轨”,始终保持不断创新而不停滞,始终保证改革的鲜活生命力。

改革的号角再次吹响,院领导班子以深谋远虑的前瞻性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引导全院干部职工认识到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坚定转型发展的方向,坚定转型发展的信心。以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勇于迎接挑战,更加奋发有为,真正把学习贯彻《决定》精神作为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调结构、促转型”是我院发展中的一次主动求变和深刻改革,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高度契合,是结合我院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的指导思路,必将对我院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调结构、促转型”的企业发展战略是我院从市场低迷、竞争加剧、国铁任务萎缩等一系列艰难环境中走出来的制胜法宝,是我院今后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正确方向,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深化能力转型之路。

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之路,必须结合我处自身实际。首先要转变职工思想观念,剔除“等靠要”思想,立足自身,积极进取。能力转型首重观念转型。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能力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员工转型的信心和决心,正本清源,从思想源头入手,使员工由被动执行转型转变为主动要求转型、积极寻求转型。二是以经营工作为龙头,奋力开拓市场新领域,逐渐摆脱依靠大国铁项目的被动局面。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员工的经营积极性,开拓视野,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在地铁勘察设计、岩土设计施工、地灾治理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三是提高生产效率,在管理创新上下工夫。认真践行“三技治企”理念,以创新促管理,向管理要效率,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四是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把技术进步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撑,而能力转型的根本在于培养员工成才,从而增强我院的核心竞争力。始终不渝贯彻落实院“1263”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复合型、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上努力创新,积极推行由处、所两级导师指导的“双导师”制度。

上一篇:体育美食节主持词下一篇:学毛线编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