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价值的异化

2024-05-11

新闻价值的异化(精选11篇)

新闻价值的异化 篇1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而全面的发展, 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人们逐渐丧失了自觉获取直接经验的主动性, 越来越依赖于大众媒体来获得各类社会信息。网络以其迅速、深入、广泛以及强劲有力的传播优势, 引导着人们对社会新闻事件的认识和把握, 大众媒体因此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舆论导向甚至生活方式。

2. 新闻传播中的“异化”现象

2.1“异化”的基本内涵

关于“异化”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至拉丁文, 其本义是指转变、疏远、脱离等。后来, “异化”一词经常出现在哲学领域。着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经用“异化”来表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分裂和对立, 并提出了“人的异化”这一哲学命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 异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指的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 并认为异化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以及社会分工固定化, 在异化中人因丧失能动性而得不到全面发展, 同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程度最为严重, 这种异化最终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而消失。

2.2 新闻传播中的“异化”案例分析

新闻传播中的“异化”现象, 是指大众媒体在对某一社会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和传播的过程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背离了初始的传播意图, 导致广大受众越来越关注新闻事件的外延而不是新闻所表达的意义本身, 从而走向了新闻传播预想的相反方向, 产生了不良的传播效应和社会影响。

关于新闻传播中的“异化”现象, 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反思的案例。例如, “南京彭宇案”。2006年末, 一位南京老太太在公交站台等车时被撞摔倒, 经医院确诊为骨折。事后, 老太太指认肇事者就是送自己去医院的年轻人彭宇, 并向彭宇索赔13万余元。2007年, 南京鼓楼区法院先后三次对“彭宇公交车撞人案”做出判决。虽然, 事实真相因缺乏相关证据不得而知, 但最后双方经调解达成一致。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强烈的社会关注, 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媒体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性报道, 过分渲染老太太对彭宇的“冤枉”, 让关于彭宇案的谬论广为流传。直到现在, 人们往往鉴于“彭宇案”的影响, 出于避祸心理, 遇到老人摔倒的情况时, 多数人选择避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由此可见, “彭宇案”中出现的新闻传播异化, 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传统道德相背离, 引发了不良的社会效应。

3. 对新闻传播“异化”现象的反思

3.1 当今公众过度依赖于大众媒体获取信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大众媒体逐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 人们逐渐告别依靠传统方式来获取信息、了解事件真相的接受模式。广大受众越来越缺乏主观的能动性, 更多地依赖于大众媒体来获取各类信息。由此可见, 现代的大众媒体无疑承担着采集报道事实真相、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使命。当某一社会事件发生时, 第一时间搜集、报道事件真相, 跟踪事件动态, 让受众及时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在这样的报道和传播的过程中, 媒体自觉或不自觉的臆想和猜测、分析和判断, 都有可能影响到广大受众对事件的认识和把握, 甚至有可能误导舆论导向, 形成负面的舆论浪潮, 从而引发不良的社会反响。

3.2 现代媒体的运作方式极易引发传播的异化现象

当今, 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并不具备自主性。媒体的传播权不仅仅属于媒体本身, 更多地隶属于一定的社会组织, 这就造成大众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时被它所隶属的社会组织所左右, 传递着该组织一定的观念、主张、思想和意图。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可能为实现某一社会组织的特定目的而选择特定的报道方式、从特定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选择性解读, 从而影响了大众对事实真相的认知, 导致新闻传播异化产生。

与此同时, 当今市场条件下的大众媒体并不是纯粹的“精神贵族”, 它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众媒体需要追求一定的发行量或收听收视率, 需要追求包括广告利润在内的整体经济效益。广大民众既是大众传媒的受众, 也是传播活动中的消费者, 为大众传媒提供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因此, 大众媒体只有迎合大众口味, 才能拥有固定的消费群, 才能获得生存的物质基础。在这一迎合的过程中, 有可能远离事实真相, 背离新闻传播的预期目的, 从而造成传播异化。

因此, 如果大众传媒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置媒体的主旨精神和社会使命于不顾, 将“新闻”作为可以随意捏造、任意交易的“商品”来占据传播市场、获取知名度或商业利益, 那它必将背离新闻传播的神圣宗旨, 导致新闻传播的异化, 最终失去受众而走向自我毁灭。

摘要: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 网络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 成为当今最强劲有力的新闻传播活动形式, 日益影响着社会舆论以及大众生活。在传播过程中, 随之而来的是有悖于大众传播初始意图的“异化”现象的出现。正确认识并深刻反思新闻传播中的“异化”现象, 有利于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语境。

关键词:新闻,传播,媒体,异化

参考文献

[1]张立颖, 网络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J], 考试周刊, 2013 (37) :114-115

[2]陈红梅, 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电视知识分子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3) :54-60

新闻价值的异化 篇2

同类新闻是媒体面对同一新闻资源采写的报道。所谓同类新闻的差异化表达,简言之就是事件是相同的,而记者做出的报道却与众不同。同类新闻的差异化表达对个人而言是一个人能力、素质的反映,对媒体而言是一个媒体影响力、竞争力的体现。

同类新闻中很容易出现新闻同质化现象,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新闻采写中走出一条差异化之路,体现自己报纸的定位,便是每一个奋战在第一线的新闻记者应该设法破解的命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的社会新闻捐髓系列报道中,谈谈同类新闻报道如何通过策划挖掘,寻找差异化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盘点信息同中求异

我国目前有400多万白血病患者,而且每年以5万至6万的数量增长,其中只有1/4的人能在亲属中找到合适的骨髓捐献者,而绝大部分病人找不到合适供者。骨髓配型成功的比例很低很低。要让更多的人配型成功,就需要更多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到捐髓志愿者行列。

面对献血、捐髓、器官捐献这一事件雷同的新闻,如何从同城媒体大战的捐髓新闻中脱颖而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梳理事件信息,包括捐献人和受捐人的职业、年龄等背景,以及捐髓事件的背景,从中寻找差异。这其中要运用好两个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

1.探寻捐献者的鲜明特征。

不同的视角可以给读者新鲜的感觉。梳理本报5年来所报道的捐髓人物,在捐髓新闻报道中,每个捐献者尽管重复着同一件事,但不同视角下他们有着各自鲜活的面孔。

按职业来分,有大学生、中学生、医生、公务员、农民工等;按年龄来分,有“60后”、“70后”、“80后”、“90后”等等,按身份来分,有“最美妈妈”、“最美新娘”等等。通过这些标签,可以突出捐髓人物鲜明特征,迅速脱颖而出。

据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介绍,湖北200余名捐髓者,有近一半是学生,他们年轻的生命,热血澎湃,爱心涌动。

为挽救素不相识的男孩东东,孝感学院学生田强放弃期末考试,前往北京捐髓救人。襄阳一中“90后最美高中生”张文驰在高考备考冲刺的关键时期,毅然来到北京捐髓。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生杨子威为救未曾谋面的白血病女孩,不顾父母反对,前后两次捐髓。

除了学生,捐献最多的当数白衣天使,宜昌市中心医院护士黄丽丹,为捐髓救人,狠心给6个月大的儿子断奶。荆州妇幼保健院医生肖磊连续两次捐献骨髓。

此外,还有农民工、公务员、军人和农民。还有些特殊职业,比如,28岁的襄阳假肢技师施宇,5月将赴北京为一名美国华裔白血病患者捐髓。

还有的是突出年龄,1993年出生的张文驰当时是全国首个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高中生,也是目前国内年龄最小的骨髓捐献者。因此,采访及新闻报道中,我们紧紧抓住张文驰这一特性,进行了大量报道,很快引起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张文驰捐髓的事迹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2.分析受捐者的信息。

在众多白血病受捐者中,每个人情况也千差万别,分析他们的信息,也可以迅速找到新闻爆发点。例如,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首例跨国捐髓志愿者张宝,他的捐髓对象是一名韩国白血病患者。

2008年,韩国白血病患者向中华骨髓库求救,经过长时间配型比对,张宝是唯一配型成功者。2010年1月11日,本报特派记者赴北京全程采访报道张宝跨国捐髓全过程。次日,湖北日报一版以《我省首例跨国捐髓昨日采集》为题进行了报道,11版整版刊发《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我省首例跨国骨髓捐献纪实》。去年,总书记在韩国首尔大学演讲时,特别赞扬张宝在2008年遭遇车祸后,仍继续为韩国患者捐献骨髓。

再比如,湖南娄底一家三兄弟不幸身患范可尼贫血症,双胞胎弟弟二毛在等待骨髓中离去,央视新闻频道跟踪报道了湖北、湖南、河北三省联动,救助范可尼贫血症的双胞胎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就在一家人陷入绝望之时,我省阳新供电公司职工向功威配型成功,大义捐髓,拯救了双胞胎哥哥大毛。

笔者在报道中,不仅把镜头对准了我省的捐献者,更远赴河北省廊坊市陆道培血液肿瘤中心,采访受捐者大毛一家人,把报道延伸,凸显人间大爱。

3.事件本身找差异。

捐髓事件本身看似雷同,但运用差异化思维和逆向思维,就能发现许多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就成为了报道的落脚点。

二次捐髓,两年前接受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病情复发,生命垂危之际,当年的骨髓捐献者再次挺身相救。2014年08月28日,襄阳“大爱的哥”杜前委再次捐髓,为苏州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献150毫升淋巴细胞。

同日捐髓,2014年4月24日,同济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武钢工人熊燕和恩施医生雷锐,两个素不相识的爱心人士,捐髓拯救两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

最快捐髓,蕲春小伙王兵(化名)为6岁小女孩璇璇(化名)捐献造血干细胞。从配型成功到捐献成功,只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创下我省骨髓捐献最快纪录。

挖掘新闻事件的纵深

与新媒体的速度和海量信息相比,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其有观点和纵深力,如果不能将新闻事件背后的东西挖掘出来,只是简单的集合或挑选,报纸同质化的问题将无从解决。

在捐髓等重大事件新闻中,几乎同城各家媒体都会有报道,而报道的主要内容无非就是捐髓事件本身,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不动脑筋就一定会出现千篇一律。这就要求记者对新闻事件要有纵深挖掘能力,揭开捐髓新闻背后故事 赶赴人物生活工作地方,从点滴爱心寻找,把新闻事件延伸下去,从中寻找出差异化。

例如,恩施鹤峰土家族姑娘向雪敏,为了救治远在千里之外一个素不相识的苏州白血病少年,不仅推迟婚期,还为此特意“增肥”20斤。本报第一时间得到消息,抓住这些新闻背后的细节,率先报道了鹤峰“最美新娘” 推迟婚礼捐髓救人,迅速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近3分钟的时长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与此同时,新华社“中国网事”也对“最美新娘”进行了报道。

又如在湖北跨国捐髓第一人梁啸的报道中,记者提前赴襄阳深入采访梁啸家人及同事,了解到梁啸的父亲曾经是一名医生,后患病去世,梁啸从小就深受父亲治病救人的思想熏陶。梁啸的妻子当时身怀六甲,为支持丈夫捐髓救人,岳父岳母放下生意来照顾女儿。由于要远赴北京捐髓,从事销售工作的梁啸还放弃了当月奖金。这些感人的细节,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泛泛报道,丰满了捐髓英雄的形象,凸显出了梁啸的奉献精神。

在操石杰捐髓报道中,有一个细节,当时23岁的操石杰身体非常瘦弱,去年,操石杰的父亲突然因淋巴瘤去世。为给父亲治病,原本贫寒的家庭,欠下了10万元债务。母亲一人在家务农,他则来到中建三局一家安装公司实习,每月实习工资800元。

通过深入采访,抓住这一点写出了与同城媒体异彩纷呈的报道。生活重担压不垮柔弱臂膀,“寒门学子”操石杰大义捐髓。

文中一开头就写道,身高1.65米、体重不到50公斤的操石杰蕴藏着巨大的爱心能量。昨日上午,操石杰微笑地躺在武汉市中心医院骨髓捐献室病床上,鲜红的血液从他身体流出,经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220毫升造血干细胞。

爱心报道助推捐髓

作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媒体尤其是党报,对于捐髓、献血、器官捐献等公益性报道,不能仅限于新闻报道本身,还应该带有深厚的感情,浓浓的爱心,充分发挥媒体的号召力和导向型,去普及科学知识,消除人们对捐髓的误区,鼓舞更多爱心人士加入骨髓库,传递生命。

2003年,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成立之初,入库志愿者仅693人。2003年到2006年,全省仅有6人成功捐献骨髓。2007年,捐髓开始加速,一年有12人捐献骨髓。2008年,又有12人捐髓。2009年,有14人捐髓。2010年,有22人捐髓。

2012年捐髓大提速,襄阳爱心司机侯忠在同济医院成功捐献骨髓,成为我省第100例骨髓捐献志愿者。当年有31名志愿者成功捐髓。2013年,这次数字被刷新为48例。

湖北特有的捐髓群星现象背后,媒体尤其是湖北日报充分发挥了媒体建设力,奋力疾呼助推志愿捐髓事业飞速前进。

梳理本报5年来的捐髓报道,消息、通讯、图片、言论等大小报道逾百篇,记者远赴北京,恩施、襄阳、孝感.....零距离直击捐髓现场,深入捐髓志愿者工作生活的地方深入报道;组织捐髓志愿者、红十字会、专家召开座谈会,弘扬社会爱心,传播正能量;采访医生普及捐髓知识,消除误区偏见;为最美新娘向雪敏举办婚礼;呼吁社会各界为白血病患儿奉献爱心;举办捐髓志愿者受捐者见面会,40名曾经捐髓救人的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志愿者齐聚宜昌,他们共同呼吁:消除捐髓误区,让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捐髓救人的生命接力中来;在骨髓库和志愿者中搭起爱心桥,策划骨髓库采集车直接开进麻城,当天上百名爱心人士加入骨髓库活动......捐髓志愿者,聚起来是一团火,散开去是满天星。如何把一个个孤立的捐髓志愿者,汇聚起来传递更大的正能量,鼓舞人心。2013年3月6日,本报联合省红十字会在汉举办“美丽的奉献――志愿捐髓湖北群星现象”座谈会。中华骨髓库及省文明办、省直机关工委、省红十字会、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领导,部分捐髓代表、受捐者家属和专家学者等出席座谈会。座谈会上,志愿者们频繁朴素的话语透露出真实的大爱。

在志愿捐髓事业的关键节点上,本报及时回顾梳理捐髓走过的不凡路,更凸显党报力量。2012年8月8日,襄阳爱心司机候忠在同济医院成功捐献骨髓,成为我省第100例骨髓捐献志愿者。本报刊发了《零到一百,走了十年》深度报道,解析数字背后,是无数志愿者用爱心传递希望,重铸生命。

网络与纸媒新闻标题的差异化比对 篇3

一、网络与纸媒标题的形式差异

因载体、传播环境、传播方式的不同,网络等新媒体与纸媒的新闻标题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网络新闻标题与纸媒新闻标题的形式差异上看,二者间有3点不同:

1.格式的不同。在纸媒新闻标题的写作中,其标题通常分为主题和辅题两部分,其中辅题又包括引题和副题。而网络等新媒体的新闻标题则与其实时性、互动性、海量性、超链接、多媒体、易检索等特性密切相关。在网络等新媒体的新闻标题写作中,其标题往往删减掉了引题和副题,只使用单行题,如果有引题和主题、主题和副题的搭配,新媒体的标题也都是放在一行,两标题之间用一个空格键隔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单一型标题”。比如《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3日23版,标题引题是“生理上咋调理,心理上咋疏导,法理上咋捋清”,主题则为“生二孩,你在纠结什么(民生三问)”,而(中证网)的标题为“生二孩很纠结?”。像中信网转载《人民日报》生二孩很纠结的网络新闻标题,就是典型的“单一型标题”,该网络标题只保留了报纸的主题而省略了引题,这种现象在网络媒体上非常普遍。

2.字数长短不同。一般来说,网络新闻标题受网络海量信息的影响,主页面要尽可能多地安排标题,标题字数太长容易被读者忽略,影响整个新闻报道的传播。网络新闻标题单行题要求在一二十字之内,既要高度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又要让标题准确地传达出信息,对受众产生吸引力。比较一下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的新闻标题,《人民日报》2015年8月13日4版,新闻标题引题是“天津滨海新区一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主题是“众多伤者被送往医院”。(中国日报网)“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 ,(腾讯网)“天津8·12爆炸事故”。《人民日报》的标题字数长,网络上的标题字数短。类似中国日报网、腾讯网这样字数少的网络新闻标题容易吸引网民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

3.语法结构的完整性不同。具有整体浏览性的报纸,以文字传播及静态图画传播为主,标题制作讲究遣词造句,如标题的对仗、平仄等,要求语言生动形象。而网络等新媒体的标题则对语法没有硬性要求,只求以最简洁的语言、最直接的方式把主要新闻事实说出来,讲清楚。比如《明日“双11”防骗指南:团伙冒充客服售假骗百人》(人民网2015年11月10日);又如《像叫专车一样叫医生,靠谱吗》(人民网2015年11月10日);再如《微信密码太简单,闺蜜起意盗余额》(微信)。上述标题通俗直白,突出主题,读者一看便明白新闻事实的核心,从中选择感性趣的新闻阅读。反之,标题含糊不清,读者就有可能放弃阅读。这就要求网络新闻编辑准确把握新闻事实,并能够将新闻中所蕴含的感情倾向和逻辑表达清楚。否则就容易误导受众。

在网络新闻标题制作中,省略句是经常使用的,而且量词、介词、连词、谓语中心词等,在不影响意义传达的情况下经常被省略。以习近平对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作出重要指示为例,《人民日报》2015年8月14日4版,引题是“习近平对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作出重要指示”,主题是“要求尽快控制消除火情 全力救治伤员 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网易新闻)“习近平对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作出重要……”,网易新闻转发《人民日报》的这一新闻时,标题就是用的省略句。

二、网络与纸媒标题的内容差异

1.传播结构不同。 网络等新媒体的新闻正文是通过标题进行超链接的,在点击标题后的二级页面显示,其导读页标题和正文是分离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题分离”。而报纸的标题一般是与正文紧紧连在一起的,同时可根据需要占用报纸的任何空间,对标题进行精心设计和美化。也可以通过引题的引导、正题的概括、副题的补充,让读者读了新闻标题后便可知正文的内容。比如《呼和浩特日报》2002年3月26日2版,新闻标题肩题是“20年前,他俩都是知青,同在一个生产队里劳动。7年后返城,他俩又被分配到同一个单位工作。事隔19年,所在单位不景气,两人同时下岗。如今,他俩又”,主题是“回到了当年插队的地方……”。此类标题可以取代新闻导语的职能,既简要地叙述了新闻的主要事实,又鲜明活泼,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进而达到传播正能量的社会效果。网络等新媒体虽然存在着文题分离等弊端,但却比纸媒标题更为简洁。

有竞争就会有改变。如今,受网络等新媒体的影响,纸媒也在借鉴新媒体的长处,比如报纸头版已不再或很少登录一些长篇大论,而是抽出全天精彩的内容浓缩成吸引人的标题放置于显眼的位置——头版导读,以吸引读者眼球,挑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2.内容上的不同。纸媒标题讲究虚实结合,尽管由于揭示内容的需要,纸媒标题也是实题为主,但单纯议论、抒情、设问、起兴等性质的虚题也很常见。而网络新闻标题最首要的功能是吸引点击,因此,网络新闻的标题更重视对内容的揭示,基本上是实题,直接提示新闻的具体内容。笔者在2015年11月15日的搜狐新闻主页上,就没有搜到一条虚题。比如“印尼欲建特殊监狱 ‘请’食人鱼鳄鱼看守毒贩”“张艺谋:圈内风气不正 很多人劝我尝摇头丸”“哈登准三双火箭负小牛三连败 奥多姆病情恶化”“蔡康永辞职后内地首秀曾希望小S独挑大梁”等新闻标题都属实题。

3.题文相符原则上有所不同。题文相符是传统新闻标题制作的一条基本原则。标题要求准确概括新闻的基本内容。而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则打破了这一常规。由于网络对点击率的追求,致使网络新闻标题制作者想方设法以标题吸引公众的眼球。因此,不少网络新闻标题常常是夸大事实,甚至是曲解事实,误导读者。有的标题甚至让读者点击后大呼上当。比如《病人因欠5万元手术费,颅骨被摘下,一年多无人给装上》。这是标题党的“杰作”,其标题胡编乱造,歪曲事实,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新媒体的过于开放,必然会导致一些违背社会道德和规范的内容流入传播体系,造成不良的后果和影响。而传统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可靠性,其内容本身就比新媒体更具竞争力。

虽然网络与纸媒新闻标题存在差异,但“好标题能够吸引读者阅读”是两者间的共性。因此,无论是网络还是报纸,都要发挥媒体的传播优势,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标题制作的新策略、新方法,用好标题吸引读者,以真正值得关注的内容和深度思考来吸引读者,从而取得正确舆论引导人的积极效果与作用。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日报社)

电视新闻的差异化生产与传播 篇4

传统电视是典型的一对多传播, 即从电视这个“点”上将信息传播给“面”上的受众。由于受众的个性特征模糊, 因而其所接受的只能是大量复制的类型化信息。新媒体时代, 为了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适应“多对多”传播, 应对激烈的媒体竞争, 电视媒体的内容生产应从信息内容的规模化制作积极转向差异化、个性化定制。

一、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内容的差异化生产可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作为一种共享的媒体, 传统电视从内容到收看环境都有明显的集体主义特征。近年来, 随着收看条件的改善 (更多的电视机、更多的频道、更丰富的内容) , 观众开始寻求特定的、适合的内容和个性化的收视体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首先要明晰界定不同电视媒体的受众人群, 针对自己的细分市场深度挖掘用户需求, 为用户提供更加贴近的信息服务。以江苏公共新闻频道为例, 频道既有新闻资讯类的《江苏新时空》 (时政新闻) 、《新闻360》 (民生新闻) , 又有评论类的《通天下》、脱口秀《评新而论》, 还有满足网络类思维需求的《网罗天下》, 同一条新闻在不同节目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15年江苏省“两会”期间, 作为频道三档主打节目, 《江苏新时空》以报道“两会”会议活动、相关纲领为主, 偏向政策发布;《新闻360》侧重从民生角度切入, 从百姓视角阐释相关政策;《通天下》推出《全景“两会”》特别报道, 把代表委员、评论员请进演播室, 以访谈形式对当天“两会”热点进行相关政策解读。观众可根据需求收看不同的节目。

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还要积极调动受众参与, 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开放的传播平台。深度借鉴新媒体的互动理念, 以受众为信息源, 请受众发出声音, 让他们参与信息、观点、监督、才艺、娱乐等全方位的主动传播。

二、满足多元化传播渠道需求

内容的差异化生产也可以满足多元化传播渠道发展的需要。互联网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视听新媒体, 其传播方式和受众群体的差异化, 决定了内容需求的差异化。传统电视一对多的节目编排已经不能适应IPTV和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要求。新技术的不断更替又会催生新的媒介形式和更加小众化、细分化的用户消费需求, 这要求传统电视的内容生产必须从过去的粗放编排向差异化制作转型。对于同一内容, 由于传播渠道不同, 在推送时也要有所不同。以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评论部为例, 该部门每天完成《通天下》的节目制作, 并向新媒体提供《评天下》。同一条评论, 在电视和新媒体上有了不同的标题, 即不同的视角。《年终奖:揭秘孙悟空辞职弼马温原因》, 这是评论员发来的标题。最终电视上采用了评论员的标题, 而在微信公共平台上采用了《揭秘丨你知道为什么孙悟空请辞弼马温吗?年终奖!》。调整后的标题获得较高的网络点击率。

另外, 可根据不同终端的特点来重新规划内容的形态和生产方式, 在内容生产的开始就对各种新媒体业务的特点做详细、完整的前期调查, 把调查结果运用到相应环节中。比如, 在拓展手机电视这一多媒体内容领域时, 可结合其在移动性、便携性、互动性上的优势, 以及屏幕小、待机时间短、花费高的劣势, 为偏重于使用此项多媒体业务的18—30岁年轻人群定制符合其需求的内容。加强具有针对性的内容才能发挥跨媒体平台的集聚效应, 与各种终端形成互补。

三、满足市场竞争需求

内容的差异化生产是电视媒体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默多克曾说:“杰出的内容, 无论是在过去、现在, 还是未来, 都将是媒体王国里的国王。”

1. 原创价值与品牌竞争。

节目内容创新是电视品牌的核心及生命力所在, 应大力支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再创新, 形成鼓励创新的机制和氛围。就新闻节目而言, 如何构架和处理新闻信息, 形成内容资源的错位竞争, 是创立品牌、吸引和凝聚受众的关键。好的策划是避免同质化竞争、获取独家新闻的一条捷径, 它可以深化报道主题, 开掘新闻价值, 提高舆论引导效果, 提升节目品牌形象, 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电视创意的范围很广, 包括传播的内容与形式、栏目的定位与包装以及品牌的推广与开发。一个栏目或一个活动应该包括“调研——策划——制作——播出——品牌推广——后续开发”这样一个产业链。从“调研”到“播出”是体内循环, “品牌推广”与“后续开发”是体外循环。广电媒体必须高度重视策划、做好策划, 随时迎接愈来愈激烈的品牌竞争。《你所不知道的中国》这部由江苏广电总台倾力打造的全媒体大型纪录片, 从创意阶段就准确定位, 走全媒体道路, 联合强势网络平台凤凰视频、风行传媒, 传播效果非常好。

自该片于2014年9月28日在凤凰视频全网独播开始, 凤凰视频就整合凤凰视频PC端、凤凰视频APP、凤凰新闻APP、手机凤凰网、凤凰FM对正片、花絮、衍生话题等进行聚合、立体式报道, 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同时, 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端, 发起了#一句话证明你是哪里人#话题, 自制九宫格、语音答题游戏、“地狱头像”漫画与网友进行互动, 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截至2014年11月5日, #一句话证明你是哪里人#的微博话题量已高达6000万。此外, 凤凰视频还推出街采节目《路人有约》, 围绕“一句话证明你是哪里人”这一主题, 每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语境的语言阐述, 来体现中国不同地域的语言差异, 从而对该片进行多元化传播。

▲#一句话证明你是哪里人#微博话题互动

这种丰富的推广渠道, 也使东风风行不同定位的车型都得到了相匹配的内容和品牌曝光, 如“带你品尝中国美食”的景逸X3、“带你领略风景”的景逸X5、“让你感受不一样的中国人文”的CM7、“带你看不一样的中国智慧”的菱智, 以及“带你见证幸福生活”的景逸S50, 都结合纪录片美食、人文奇迹、建筑奇观等相关内容在各个渠道进行推广, 实现了内容与广告的融合。

目前, 视频行业娱乐当道, 纪录片这一艺术形式还只是被小部分受众认可。《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的成功, 无疑是对纪录片产业的极大鼓励。

2. 优质内容与核心资源。

目前, 电视仍然是最主要的收视渠道。以互联网以及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优质视频内容迅速向新媒体渠道扩展, 内容和渠道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差异化彰显会议营销价值 篇5

同质化的会议营销:想说爱你不容易

会议营销指通过寻找特定顾客,通过亲情服务和产品说明会的方式销售产品的销售方式。会议营销的实质是对目标顾客的锁定和开发,对顾客全方位输出企业形象和产品知识,以专家顾问的身份对意向顾客进行关怀和隐藏式销售。从最初的保健品行业,到后来居上的媒体行业,无不实践着会议营销。以专业的广告营销领军业界的安徽卫视敢为天下先,率先正式涉足会议营销,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引起广告客户与国内媒体界的震动。随后,各个媒体纷纷尝试,会议营销便以燎原之势,席卷国内电视媒体,逐渐成为媒体广告营销的核心策略之一。

但是会议营销的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首先是由于大量的会议让广告客户疲于奔命。特别是下半年,各个电视媒体都在一些中心城市召开媒介推广招商会,甚至一天内就有几个会议同时召开,弄得客户跟赶场似的。其次是会议同质化现象严重,基本形式雷同。不同的只是电视台不同、演讲内容不同。再者是大多数会议内容面面俱到,在短短的会议时间内作为主办方的媒体恨不得什么都说,结果让客户在参加完会议之后很是茫然。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广大广告客户的参会热情,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会议效果却每况愈下,与媒体原先的期望值愈来愈远。

差异化的会议营销:对你爱不完

不可否认的是会议营销曾经为、现在为、将来也会为媒体的广告经营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如何继续维持、提高媒体会议营销的效果,如何进行差异化会议营销,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尊重客户需求,关注价值实现。

如何挖掘客户的需求呢?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象做市场营销一样,你如果不和你的目标消费者进行沟通,对市场环境缺乏足够的分析与研判,那么你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一击即中。《孙子兵法》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在会议营销方案出台之前我们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到市场中去、到客户中去,在和客户的接触、沟通中,你往往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安徽卫视2007年广告征订会所提出的“承诺”主题,就是我们在和客户的沟通中发现在当今变化急遽的媒体环境中,客户对广告投播的效果最为担心,因为投放广告购买的预期,所以如何降低投播风险成为客户的最大需求,据此安徽卫视果断提出“承诺”概念,以实际的行动保障客户的广告投放利益,结果在客户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广告销售工作。

第二、明晰会议目的,聚焦核心诉求。

随着会议营销的逐渐发展,媒体每年召开的会议次数也越来越多,类型也越来越多。有以招商为主的广告征订、有以联络客户感情为主的客户联谊会、有以开发区域市场为目的的媒体区域推广会、还有行业研讨峰会等等。面对如此繁多的会议类型,我们首要任务便是一定要明确会议目的,这看上去似乎非常简单,也非常普通,但真正落实到执行层面上的时候,能够做好的便不多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想说的东西实在太多,在内容上难以割舍。如广告招商会,主要目的在于招商,让客户预定明年的广告时段与相关节目,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媒体首要做的,也是广大客户最为关心的是你明年的频道节目运营计划以及一些具体的广告投放载体,如电视剧、栏目或者活动,此外还有优惠征订政策的解读等等;再如客户联谊会,主要就是以答谢客户、促进友谊为主,只要明确这个目的,那么在形式上的创新便容易许多。

第三、创新沟通形式,制造鲜明差异。

前面两点基本说的是“对谁说”以及“说什么”,而创新沟通形式解决的就是“怎么说”的问题。对于会议营销来说,创新就是形成差异化的最有效的利器。那么究竟如何创新呢?笔者认为首先作为媒体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只有领导者注重创新,并且将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贯彻到整个组织架构之中,得到所有成员的认同时,创新才有可能得到实施;其次,在组织内部时,要鼓励创新思维,群策群力,经常召开“头脑风暴会议”,大家畅所欲言,进行脑力激荡,将各种新奇的思想放在一起碰撞,就能擦出奇妙的火花;在创新的运用上,可以运用“问题罗列法”、“流程分析法”以及“对象意愿法”等等具体方法,全方位地梳理会议的各项环节,罗列各种创新的可能,有了新想法,不要马上予以否认,没准一个最好的创意就蕴涵其中呢。

第四、注重细节管理,强化流程控制。

注重细节管理,其实指的就是执行层面的事情。当有了很好的会议诉求与形式时,如何正确实施就成为决定会议成败的关键所在了,而其中的细节管理则是关键中的关键。由于营销会议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牵涉到的部门与人员很广,所以实施的细节也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要想做好细节管理,首先必须是部门分工明确,每个参与的工作人员都十分清楚各自所担负的责任所在;其次就是必须严格控制会议流程,详细罗列各项执行细节以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提出解决预案。此外,一些富有创意的细节设置也能让参会者记忆深刻,如编写详细的《参会指南》,给客户发的温馨提示,以及指示客人行走路径的地贴等,这些都能给会议增加一层富有情趣的色彩,为会议加分。

体育新闻异化现象分析 篇6

1) 体育新闻泛娱乐化。 近些年来在体育传播领域中, 体育新闻逐渐脱离了体育的轨道, 更加与娱乐新闻近似, 看一看媒体打出的足球宝贝、 赤裸甲A等标题就明了了, 导致读者无法区究竟是体育新闻还是娱乐新闻, 应当归于体育版还是娱乐版。 2) 体育新闻的庸俗化。 体育新闻庸俗化不再以体育精神和文化作为主旨, 其更加热衷于对体育明星个人隐私、 情感纠葛的注意和传播; 偏好收集自杀斗殴、 名人婚变等猛料, 通过感官刺激对观众进行吸引, 将体育界作为娱乐圈, 最终体现出庸俗化。

二、 体育新闻异化原因

( 一) 研究对象

为了比较客观的分析我国体育新闻异化原因, 本文将新闻传播受众以及体育新闻媒体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以及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线管系数进行了计算, R> 0.01, 表明问卷具有极高的信度。

( 三) 结果分析

大众传播过程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传播效果, 传播者个人素质高低, 信息传播的真伪, 传播媒介的范围都会影响最后的传播效果。 体育新闻异化现象成因也包括多种因素, 其中主观原因有传播者自身缺少职业道德素养, 客观原因则是娱乐化过度即市场恶性竞争的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和整理, 将我国体育新闻异化现象原因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归纳, 具体如下:

通过分析可知, 受众与从业者对于我国体育新闻异化现象原因存在着不一致的看法, 可以看出, 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主观原因。 在受众调查过程中, 超过90%的人都认为从业者本身出现了问题。

1) 从业者道德缺失。 近些年来, 关于体育记者违反职业道德准则的现象经常出现, 在体育传播过程中体育新闻工作者的一些做法严重违背了职业道德与伦理道德, 由于体育新闻记者缺失职业道德, 严重破坏了新闻的真实与健康性, 产生了异化现象。 一些体育新闻工作者, 为了过度追求轰动的新闻效应, 忽视了其可能出现的不良报道现象, 这也表现出职业道德的缺失。 有些体育媒体为了引起受众的关注, 通过虚假事实蒙骗读者; 为了获得经济利益, 在了解夸张报道极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还要发表, 这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

2) 过度娱乐化的影响。 当前, 在体育新闻的所有领域都已经渗透了娱乐化, 不管是新闻报道还是新闻标题, 都充斥着娱乐因素。 传播者与受众都已经对体育新闻报道的记账方式产生了厌倦, 传播者开始研究更多的报道和语言风格。 大众体育从高雅发展到娱乐的同时, 缓慢滑向了暴力与低俗。 过度追求与放大的娱乐, 已经彻底改变了体育新闻报道的方式, 违背了体育新闻报道的主旨, 最终形成了体育新闻报道的异化现象。

3) 经济利益的驱使。 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 更多的体育新闻媒体把追求经济利益作为重点, 他们更重视收视率、 点击率, 这一最大程度追求利益, 逐湮灭了体育新闻媒介的特点。 为了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体育媒体想方设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甚至违反了职业法规。

4) 恶性的市场竞争产物。 伴随着我国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 媒体对体育报道越来越重视, 借此对人们不断增加的体育信息需求积极满足。 当前, 很多报纸都设计了体育版, 并且不断扩大着体育新闻报道内容, 体育媒体之间出现了激烈的竞争。 更多的人开始注意体育市场, 一些媒体故意夸大标题, 甚至编造虚假新闻, 编织着各种噱头吸引受众。

三、 解决体育新闻异化的措施

( 一) 媒体从业人员需要提高素质

全面素质可以划分为基本素质与专业素质。 其中, 媒体从业人员的品行操守、 社会责任感等都属于基本素质。 在市场化的今天, 体育媒体除了不断追求经济利益之外, 还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专业素质则是指编辑记者必须具有的专业职业水平, 具体包括了正确理解体育赛事以及各项体育运动及比赛知识等, 同时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新闻业务水平。

( 二) 公众与记者协会监督体育媒介

在体育领域只有不断壮大体育, 充分信任工作人员才能够收获美好的前途, 而低俗化和色情化体育新闻, 将无法转变媒体人的命运, 只会对记者和媒体造成负面的影响, 因此不能忽视记者协会的监督作用。

( 三) 建立正确的媒体价值观

在建立正确的媒体价值观时, 体育新闻必须对社会责任勇于承担, 实现真实、 客观的传播信息; 勇于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 为社会和受众提供服务; 此外还要对社会风气不断净化, 迅速禁止存在于新闻媒体中的恶性交易; 最后, 体育新闻媒体还必须把好信息关, 对社会舆论正确引导。

四、 结束语

综合分析, 只有真正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以及基本道德伦理, 从始至终都是体育新闻服务与体育和大众, 体育才能收获很好的发展前景, 体育新闻才能走的更远, 也只有这样, 才可以彻底避免体育新闻异化现象。

摘要:我国出现了十分严重的体育新闻异化问题, 具体表现为大量增加的体育新闻节目, 以及在制作体育新闻过程采取的大量人为措施, 促使原本具有严肃性的体育新闻越加异化。如何有效改变这一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了体育新闻报道异化表现, 体育新闻异化原因, 以及解决体育新闻异化的措施。

关键词:体育新闻,异化,媒体

参考文献

[1]任雅仙.媒体奇观下的新闻异化——以奥运体育新闻报道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2.

媒体融合下新闻差异化传播的研究 篇7

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习近平强调,促使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快速融合,务必要遵循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面对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取长补短,通过互联网思维促使二者一体发展。打造现代媒体传播体系,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后盾,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促进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平台、内容、渠道、管理和经营等方面深度融合,最终形成竞争力强、手段先进、形态多样的新型传播媒体。整个过程要管理和融合双管齐下,确保融合发展在正确道路上稳定推进。

一、媒体融合下新闻的发展形态

从传播渠道上分析,近几年媒体融合下新闻的发展形态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传统媒体的网络延伸;二是移动用户端新闻APP的诞生,它也是适应网络媒体发展的时代产物;三是为了满足电脑客户端的网民需求而开发的新闻网站;四是发生在媒体社交平台的新闻推送。

四种发展形态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呈现方式上都有一定的交叉和不同,内容上无外乎都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的合集;而呈现方式则根据各个媒体平台的不同而相异。总而言之,无论任何形式的发展形态,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开发新闻的价值和使用率,这也是媒体融合的宗旨。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差异化传播策略探讨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政治等发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经具备一定的话语权。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新闻媒体传播的主要阵地,更是引起各种舆论斗争的主要场所,那么,媒体融合到底该怎么发展、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媒体融合不单单是媒体自觉,其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上升到国际级战略层面,因此,关于其发展的探索要综合传媒人、社会经济的舆论生态、我国的国际形象等方面进行综合探讨。

首先是针对传统的纸媒,不应将提高纸质媒体的市场竞争力作为发展重心。关注纸质媒体的多为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应提倡其主动引进新型传播手段来搭建新型媒体传播平台,最终实现纸媒与网络媒体、移动终端、APP等的衔接,同时这也是改善纸媒当前低迷现状,拓宽传统媒体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提高传统媒体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针对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成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轻松民主氛围。新兴媒体中的自媒体越发普遍,这就意味着每位普通公民都有可能成为当下的意见领袖,每位用户都可以自由发声,发泄自己的不满,陈述自己的见解,新媒体的诞生将舆论自由推向极致。新型媒体的传播互动方式不再是传统的广播、电视等方式,传统的互动方式多为单项互动,而新型媒体的诞生则促进了用户和媒体间的双向互动。数据分析,当今社会用户更侧重于个性化表达,对那些严肃的新闻话题热衷度大大降低,八卦、吐槽、狗血类型的新闻话题成为受众的新宠,因此新型媒体可以尝试向这个方向发展。

最后,引入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的商业运营模式。通过互联网思维和运营模式,经过大数据分析之后对产品进行定位分析,进而推广、销售,这么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用户群体的精准传播,最大化满足用户需求,最终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营销模式是结合实体店与网络点铺的整合营销,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衍生出的一种新型营销模式。这种营销模式的优势在于将营销环节进行详细划分,大大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速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用户群体的消费模式。

三、结语

以互联网为主要阵地的新闻差异化传播,弥补了传统媒体的劣势和不足,在提高信息流通速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新闻的价值和使用效率。然而,在互联网的催生下,新闻自媒体的数量迅速增加,这会导致新媒体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自媒体的生存发展也就越发困难。

摘要:“媒体融合”的前身是“媒介融合”,随着互联网发展,“媒体融合”开始受到各行业内人士的关注,并升级到国家层面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阐述了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的四种发展形态,并对媒体融合下新闻差异化传播策略进行简要探析。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差异化

参考文献

[1]简雪娟.媒介融合下新闻文体的新特点[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02-106.

新闻价值的异化 篇8

新闻舆论监督指的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对政府或者企业等组织进行的监督, 对于政府、企业等组织造成舆论压力, 使其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公众的手段。它是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我国社会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新闻媒体道德的急速沉沦

自今年4月初中宣部等九部门发出通知以来, 在全国新闻和司法领域, 展开了一场深入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攻坚战, 下发《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关于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就当通知刚发布不久, 21世纪网站又由于新闻敲诈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是又一次“专项行动”的死灰复燃, 这是又一次新闻媒体道德的急速沉沦。

21世纪网作为新闻媒体, 本应做好本职工作, 秉承公开客观的职业道德, 服务大众。却通过中介公司, 敲诈没有和本单位“合作”的、即将上市的IPO公司, 寻找公司负面新闻, 放大问题, 从中获取“有偿不闻”的收益。自2010年4月起, 收取每家企业20万至30万费用, 获得新闻敲诈累计数亿元。

IPO公司为了上市, 不希望有不好的新闻报道, 一旦发现有不适当公司上市的新闻报道, 便会通过中介公司, 联系新闻媒体, 用金钱买下新闻报道。作为新闻媒体便可以获得“无为”的报酬。这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维模式就给新闻敲诈铺平了道路, 成为了敲诈的“同谋者”。

21世纪网站利用自身网站的优势, 有着广泛的影响性和舆论吸虹性, 成为了新闻敲诈的理想乐土。它慌以舆论监督为由, 向IPO公司敲诈勒索。这种行为属于新闻敲诈。新闻敲诈指的是一些媒体机构和新闻采编人员, 滥用新闻采访报道权, 对基层单位企业和地方官员等进行敲诈勒索, 谋取不法利益, 甚至铤而走险、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其主要目的是追名逐利, 索要钱财。

在21世纪网工作人员称这种行为就像是吸毒, 使工作人员从最开始的犹豫到后来的渐渐麻木。利用被敲诈对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维模式, 屡试不爽, 最后胡作非为。这种有偿不闻的行为是让公众厌恶, 令同行不齿, 其行为败坏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 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 侵蚀新闻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新闻舆论监督异化失范

1. 全媒体时代带来的生存压力

近年来, 各类电视、报刊、网络、学术研究中频频出现“全媒体”这一个热点词汇。中国人民大学的彭兰教授认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 及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它构画出了由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组成的复杂网状图景。同时, 各个媒介的组合之间的全面互补与互动, 形成了立体动态覆盖, 实现投入最小, 传播最优, 效果最大。

据CNNIC2013年1月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不仅如此, 智能手机的普及, 使移动互联网络异军突起, 手机网民数已占网民总体的74.5%, 这使网民的表达与参与更加方便快捷。新型媒体flickr、RSS、TIWTTER、facebook、youtubo、Myspace、bebo等都通过发布平台, 让大众参于社会问题, 产生了很大影响力。在这样的情况下, 大量媒体, 特别是传统媒体生存越来越困难, 各种各样的媒体为了生存, 不免拼力厮杀互不相让, 媒体“妖魔化”、“低俗化”屡见不鲜。一些行业报或跨区域报, 生存难度最大, 迫使这些媒体孤注一掷, 铤而走险, 挖空心思擅用所谓新闻监督利剑, 进行新闻敲诈。

2. 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缺失

以往的新闻媒体以客观中立作为社会监测器。作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 首先要保证行业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而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 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崇拜金钱至上, 甘愿成为“孔方兄的奴隶”。将自身的经济利益置于首位, 忘记了以往自身的素质要求, 模糊了自身职业定位。这种道德的急速沦丧不仅仅败坏了自身形象, 同时也危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我国新闻敲诈发生多年, 已经渐渐形成了固有的特征。

⑴有模式有套路。

以前仅仅是个别媒体的零敲碎打, 现在还有中介公司专门从事此类活动。可见其市场之大, 数量之多。金钱交易新闻敲诈者的行为之所以能够得逞,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敲诈者的配合些被敲诈的单位和个人往往出于担心媒体曝光其问题会造成自身名誉损害和更大的财产或名誉损失, 而不得不采取破财消灾的方式, 要求敲诈者放弃媒体曝光和批评报道。一次次的敲诈成功, 在媒体行业受到宣传, 使得群体形成仿效。最终成为有模式有套路的模板。

⑵散于各领域, 财经领域突出。

新闻敲诈中典型案例数量很多, 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也是新闻敲诈的主要对象。特别是在社会争论性比较高的领域, 如征地, 拆迁, 食品安全等。他们也是有着“捂盖子”的定势思维, 怕有些事情曝光后, 会引起自身不利情况的发生, 政府部门也考虑到政绩等因素, 所以一旦遇到了新闻敲诈, 也是拿钱消灾。随着新闻媒体走向市场, 媒体运营的主要收入来自广告, 那么与资本企业的联系便会越来越密切, 所以现在又屡现于财经界, 主要是IPO公司, IPO公司作为民营企业, 和媒体联系机会少, 又迫于上市压力, 所以被媒体视为合适的宰割对象。

三、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理性回归

1. 依法打击毒瘤

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法制才有保证, 没有法律支持支撑就好比无源之水, 无木之本。我国要依照法律实施强势的打击措施, 达到对于此类行为的威慑和警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要做到一旦发现绝不手软,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舆论曝光力度, 让违法行为身败名裂, 无处可逃, 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吊销出版许可证, 对于违法违规的人员吊销新闻记者证的, 同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同时查处中介公关公司。取缔这种非法活动的进行。

严肃打击此类行为, 是挽救媒体公信力的主要手段, 同时也是顺应民意的现实需要。

2. 注重新闻伦理道德建设

“媒体本位”思想, 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新闻主播本·华莱士提出, 具体是指新闻媒体要认清自己的功能与职责, 媒体从业人员要严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在21世纪网新闻敲诈事件中, 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缺乏“本位”思想。忘记了自身的职业道德。为了金钱可以故意夸大新闻事实, 严重违反了媒体人的职业道德。这种行为让媒体人形象大损。本应该以舆论导向和社会监督为己任的新闻媒体毫无公信力可言, 严重危害了新闻媒体的可信赖度。

要注重新闻伦理道德建设和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明确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诚信是媒体人的从业素质。媒体自身也应该使得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提高行业从业者的责任心和道德观。

3. 不做“沉默的羔羊”

对于被“敲诈”的单位或者个人, 不能当“沉默的羔羊”, 他们的沉默使得新闻敲诈的成功。所以, 在受到新闻敲诈时, 单位个人应该据实举报, 诉诸法律制裁。不能任由摆布。

对于这样的举报机制要建明确建立, 同时要扩大举报渠道, 建设举报电话等。同时还要保护好举报者的信息, 不能全部公开, 要考虑到事后报复等行为的发生。在事前, 尤其是对于准备上市的IPO公司, 政府对于上市公司信息公开时, 一定要注意保护上市公司信息。不能让他们成为某些新闻媒体的刀下肉。

4. 加强新闻媒体内部建设

新闻媒体若没有职业纪律的约束, 这样的自由言论权利很可能异化成为一种自身谋取利益的工具。新闻媒体有着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利, 同时也应该履行被监督的义务, 要把可能滥用的权利关在笼子里。

新闻舆论监督更靠的是媒体内部自身建设健全。在对于舆论监督的新闻选题上, 不能随意, 上级部门做好把关, 一旦发现有本单位人员有问题倾向, 立刻进行严肃处理。此外, 要严格审查新闻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 做好资格不达标人员的去留工作安排, 以此净化从业人员队伍。同时, 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大, 要积极开发思路, 转化发展模式, 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创收。

摘要:昔日有社会雷达和社会监测器之称的新闻媒体, 发生了一次次的道德急速沉沦, 引发了全社会的广大关注。本文从最近发生的21世纪网站新闻敲诈为引, 根据我国新闻媒体实际情况, 探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异化失范的原因和特征, 同时规划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理性回归之路。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异化失范,理性回归

参考文献

[1]新闻敲诈典型案例公布.人民网.2014.4.1.http://news.163.com/14/0401/09/9002ION500014JB6.html

[2]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 2009 (06) .

现代体育的异化与自然价值回归 篇9

1 异化的概念

异化是一个哲学概念, 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异化一词出自拉丁文alienation, 有让渡、转让、疏远、差异、分离、精神错乱等义, 德语entfremdun (异化) 由动词entfremden变化而来, 有疏远化、冷淡化、夺取等义[1]。这一概念创始于黑格尔, 完成于马克思, 后经卢卡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成为全球范围内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范畴。1975年苏联的《大百科全书》中将“异化”解释为:“异化是阶级对抗社会所固有的客观社会过程, 其特征是人的活动及其结果成为凌驾于自身之上并且与自己敌对的独立力量。”我国学者认为, 异化是“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 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2]。

2 体育的异化及表现

体育的社会学及哲学意义何在?有学者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指出:体育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 体育的本质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从体育的本质来看, 体育之所以存在, 最根本的前提是对人的肯定, 是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过程。卢元镇教授指出:“在现代社会里, 体育要使整个人类的生存质量提升, 肩负着崇高的使命, 将其功能定位为:维系人类健康、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终使人类充分地享受自由和幸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 人类片面追求眼前实际利益欲望的膨胀, 致使体育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体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人类自身健康和自身精神的满足, 而是为了实现人类对身体极限的突破、他人的欣赏、名利和金钱的欲望。这种工具性体育的出现使体育沦为奴隶, 自然也失去了人性。人类不能单纯地将体育视为一种资源或工具来利用, 体育是一种后天习得, 传承和创造的身体文化, 是人类独有的培养、完善自己身心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是人类追求健康理想的过程[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所谓“异化”是指由主体自身产生又反过来敌视和支配主体的异化现象[4]。按照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体育异化可以初步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体育产生出与自己本体相敌对的产物, 这种产物反过来又占有人、控制人和支配人。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体育失去了它对人的培养, 使人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 构建健康而完整的心灵, 以适应社会和自然的本义, 相反却占有和操纵着下一代, 把体育的手段变成了体育的目的[5]。现代体育的异化, 是体育本来目的的失落, 是对人性的扭曲, 其结果只能使体育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

2.1 体育被科学技术的极度异化

科学技术在体育发展中的作用谁也不能否定, 它已成为现代社会合法性的组成部分, 它所体现的理性已经成为一般观念的仲裁人, 成为现代文化的最高标准[6]。人类正在进入被西方学者命名为的“后信息时代”, 工业化进程在经历现代科学技术的洗礼之后, 更多地在文化上表现为一个解构和转变过程。鲍德里亚认为:“从生产性社会秩序向再生产性社会秩序转变过程中, 技术与信息的新形式占有核心地位;在再生产性社会秩序中, 由于人们用虚拟、仿真的方式不断扩张地构建世界, 因而消解了现实世界与表象之间的区别。”由于现代体育展示给大众的大多是竞技体育, 凭借大众传媒手段, 观看电视比赛成为人类一种“身临其境”的虚拟化参与方式, 体育丰富多彩的内涵被媒介所取代。正是在反抗视觉霸权, 带领人们走出愚昧之谷的过程中, 科学技术建立了自身的霸权, 使自身成为新的神话[7]。

人们相信科学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价值, 人们的健康水平需要用科技手段来测量, 运动水平的提高要依靠科技力量的支撑, 然而科学技术固然有强大的力量, 却非万能, 它的发展带来的是对人文精神缺乏关注且正在肆虐媒体影响下的体育。与此同时, 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有赖于人文精神的指引, 但人们往往把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相对立, 结果丧失了整体的文化观[8]。人类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和依赖引发出人类遗传的蜕变与异化、人口的过度繁殖、社会伦理的渐丧、文明病的蔓延、生态环境与生存环境的破坏、人类情感的缓死亡。文明就像高悬在人类头上的一把双刃剑, 带给人类福音的同时, 也赐予人类灾难。

2.2 体育被当作实现个人利益的教育

原始社会时期, 体育主张发挥其生存功能, 充分体现了“人本”价值,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或社会转型期, 人们的体育观念受到市场追求经济效益铁律的影响, 形成诸如拜金主义等观念, 特别是体育经济明显表现出商业化倾向, 从中可以产生丰厚可观的经济效益, 刺激了人们物欲追求的膨胀, 使现代社会体育的异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在金钱的诱惑下, 为实现个人利益, 假球、黑哨、兴奋剂、虚假年龄、权钱交易、冒名顶替等现象幽灵般地进入体育的殿堂, 人们所崇尚的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遭到无情践踏, 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崇高理想被粗暴玷污, 甚至社会公理在这一领域也显得苍白无力, 人们对体育背后价值的关注和对自身的作用形成了鲜明对比, 直接导致体育领域种种腐败和不法行为的出现。现实功利化的体育价值追求弱化了人们对体育本质的理解, 导致少年体育的失败, 人们惊呼, 腐败的躯体长不出健康的生命, 健康的生命倒会被腐败的肌体窒息[9]。

体育是一种社会存在现象, 其发展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水平和人类自身认识水平, 个人利益的驱动使得体育运动行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而忽视对体育本质意义的认识和价值的揭示;只注重运动技能的提高, 而忽视对精神世界的培植和扩展;只注重对人的占有和改造, 而忽视全面发展。

2.3 体育精英至上的极端走向

现代体育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竞争和刺激场面的各种比赛。人们将体育比赛场上的胜者奉为英雄, 这种对英雄的崇拜正是竞技场推崇的竞争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于是在媒体引导下人们所关注的是冠军, 尤其是世界冠军, 众多运动的参与者甚至同台竞争者都成为人们关注之外的“沉默的大多数”, 似乎冠军和金牌就是其人生的体现。人们对体育精英的崇拜来自于媒体, 媒体提供给人们的是直观而极富感染力的胜者形象。也许体育精英把自身看成并且表现为超功利性的领域[10], 但他们毕竟不是体育的全部, 不能因此而忽视那些默默无闻、为取得优异成绩作出贡献的人们。另外, 现代体育应该是属于大众的, 而社会对运动精英的过分关注, 难免使大众体育的发展受到政府与媒体的忽略。

3 现代社会呼唤体育自然价值回归

3.1 人的感性对体育自然价值回归的诉求

现代社会带来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 但同时也污染了自然和心境。当人们在外文明的压抑感中感到心力疲惫时, 生命中唯一而且安全的释放方式就是以纯粹的心境投身到体育运动中, 因为只有从身体的运动中才依稀可见作为人本、真的内容[11]。

人类所获得的文化成果中, 只有身体运动才最直接地展示着自身的本质, 寄托着人类永恒的追求与理想。力量与美、崇高与荣耀、和平与发展、沟通与理解, 都可以通过身体的运动和接触来表达。运动和观看运动使人类体验着各种情感, 享受着人体潜能不断迸发的喜悦与快乐, 体味着挫折后的沮丧与委屈, 然而人的身体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 不同的文化、社会境遇, 不同的经济、政治条件, 不同的体制框架、理想信仰, 都影响着人们的心灵感受与情感表达。同时有组织的身体运动也创造着人们的文化和生活, 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进程。

3.2 人的理性对身体运动新的体认与感悟

体育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从生存根本到休闲娱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现代社会生活又赋予了体育特殊的功能, 即为人类的理性思想寻找一个停留的港湾。

体育将凸现它巨大的价值与意义, 因为它是一种防止人种退化和机能衰竭的活动, 也是阻挠人类向异化边缘渐进的理想工具;是关于人类感性如何从自身理性的重压下获得解放的努力实践;是弘扬人类感性生命的杰出代表, 这是发掘体育价值的历史尺度, 也是开展体育思想理论、体育哲学讨论的根本出发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应引起人们的反思。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压制、干扰甚至破坏了人类的许多机能, 它一方面为人类解除许多疾病与痛苦, 使人得以长寿;另一方面却造成人性不适应人造世界, 使人显得非常压抑、疲劳, 机能降低, 记忆力衰退———“文明病”[12]。当代中国, 从事理性思维和工艺操作的很多高级知识分子, 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但体力活动严重不足, 精神高度紧张, 导致英年早逝者比比皆是。我们倾心创造社会财富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生存繁衍, 而结果却在自己所创造的文明中消损自己,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3.3 现代体育自然价值回归的核心

面对危机人类开始呼唤价值理性, 生态危机引发了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的兴起, 科学技术的异化必须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矫正, 人类所有的活动最终都体现人类生存的意义[13]。现代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方式催生了现代体育, 现代体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超乎人们的想象, 不同的价值主体为了满足自身的价值需求, 把体育看作实现其价值的有力工具。竞技体育主宰了体育运动发展的命运, 同时也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经济生活, 它深刻地作用于人类, 强烈地干预社会, 在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和平与进步的同时, 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不少麻烦和困扰。竞技运动的健康危害性、非体育手段介入到提高运动能力中、金钱影响体育的趋势等体育异化现象, 这种工具理性的膨胀使人们忽视了体育的自然价值理性。

人的生命活动状态是人的自然属性的主要内容, 也是人的自然价值的主要体现, 良好的生命状态就是健康, 异常的生命状态就是疾病。体育的自然价值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生命活动状态的影响和意义, 对健康状态的追求成为其核心内容。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开始阶段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存状况, 但发展到一定水平, 健康与科技、经济发展的水平就不是正相关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机械化、电气化文明造成生物结构和机能的退化;高营养低消耗的生活造成体内物质的积累;高度竞争增加了人的生存压力;大面积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体育运动与体育科学在健康革命中承担的任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体育运动在关照、监控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方面起到特殊的保护作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面临许多新的威胁健康的因素, 健康在体育内涵中的地位变得尤为重要, 自然价值的属性决定了健康成为体育的核心内容。

摘要:现代体育为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也出现一些异化现象, 尝试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这些异化现象进行理论探索。现代社会呼唤体育自然价值的回归, 健康已经成为体育自然价值的核心内容, 科学技术只是体现体育与健康的工具。

新闻价值的异化 篇10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39-02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在时代的呼唤催育下,符合一定的历史发展规律而生成的,标志着马克思向新的世界观的迈进,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一环。因此研究异化劳动理论,对清晰把握马克思主义早期哲学发展脉络,对研究唯物史观的形成、发展和本质有重要意义。

一、异化劳动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异化劳动产生的时代背景。

思想总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1.工业革命加速了两大阶级的对立。

18世纪中期英国爆发了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机器制造业迅速取代作坊手工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改变了整个工业的面貌。随着工业革命在一系列资本主义国家的完成,资本成为一股最强大的力量席卷整个西方。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抗的阶级,“资本家和地主所有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1]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有产者阶级手中的资本急剧增加,生活奢靡,无产者阶级得到的却是最低的工资,以及无法逃避的日益贫困,这就激化了社会矛盾。肩负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的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剖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根源。

工业革命所造成的两个阶级的对立与分化,加之由此产生的两种阶级生存状态之间的巨大的反差、阶级矛盾的尖锐、工人阶级的贫困,以及工人运动的兴起,都凸显了发生在劳动者身上的异化现象,为马克思对异化理论的思考提供了最直接、最真实的素材。[2]

(二)异化劳动的理论来源。

异化劳动的概念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但异化理论的生成却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异化一词最初来源于《旧约》,主要是指对偶像的崇拜,曾经也引起过古希腊、中世纪思想家的关注。启蒙运动时期,异化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在 17、18 世纪,异化才作为学术术语开始出现在文献资料中,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大量使用了异化这个词。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异化才真正被赋予了哲学的意味,用来表明主客体之间被歪曲的关系。其中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影响比较大的哲学家主要有卢梭、黑格尔,马克思从中汲取和发展了大量的合理因素,最终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1.卢梭的异化思想。

卢梭是第一个从异化的角度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进行了辩证考察的思想家,他的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异化思想。

卢梭假设了一种自然状态。自然状态中,人们之间是简单朴素的关系,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差异,“有一些人完全善化了或者变坏了,他们并获得了一些不属于原来天性的、好的或坏的性质,而另一些人则比较长期的停留在他们的原始状态,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3]从这种意义看,人类文明的进步就道德而言,是一种坠落和蜕化,尽管当时欧洲处在启蒙运动时期,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生产力获得了极大提高,社会财富骤然增加,但这种进步从道德方面说,并没有产生美好的结果,没有促进人性的进步,物质的富足导致了私有制,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由此,卢梭引出了他的异化思想。卢梭发现了物质进步所带来的异己力量,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进步。

马克思和卢梭都提到私有财产导致了异化的产生,都看到了某种物质力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都对人的本质做了规定,都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上对当时扭曲的社会进行了批判,卢梭的这种批判精神,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对平等、自由、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深刻影响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使马克思的思想最终成为了无产阶级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实现人类解放的强有力的武器。

2.黑格尔的异化思想。

黑格尔所指的异化,是绝对精神的异化。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概念,黑格尔的异化,始终是以绝对精神作为其逻辑前提的。异化是绝对精神辩证发展的过程,绝对精神的异化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异化的扬弃便是返回其自身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异化与扬弃异化的过程也是历史发展的辩证过程,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就是异化与扬弃异化历史发展的过程。

黑格尔的异化概念尽管和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含义不同,但黑格尔的异化概念并不仅仅意味着否定,扬弃异化作为历史辩证发展的一部分,具有回复自身并占有对象本质的意义,对于历史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马克思借鉴和发展了黑格尔在分析绝对精神异化过程中所运用的辩证法的合理因素,并发展成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融合了卢梭的自然异化、黑格尔的意识异化的精髓,所形成的重要的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

(一)异化劳动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从事的劳动不是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而只有一个目的——获取劳动产品。作为劳动主体的劳动者丧失了自己原本的地位,反过来受到劳动产品的奴役,即“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自由的劳动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异化的劳动中,人从事劳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产品的需求。这种劳动不具备真正的劳动所具有的自由性(劳动者能够自由从事劳动)以及发展性(劳动者通过能够劳动得到自身发展),而是一种被强迫的、消极的劳动——异化劳动。

(二)异化劳动的表现形式。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的异化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形式。

首先,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 在正常的劳动状态下, 劳动者作为劳动主体,劳动产品作为劳动的对象及产物,劳动者通过自由的劳动创造并掌控劳动产品,劳动产品的地位应当从属于劳动者。 但是马克思敏锐地观察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的异常。作为劳动者,工人是一切物质财富(劳动产品)的创造者,但是工人并没有享受到自身的劳动成果,并且无法依照自身的意志自由进行劳动,否则就无法生存。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垄断了所有的生产资料,工人为了生存,只能服从于资本家的雇佣。资本的天性就是追逐利润。资本家拿走了由工人创造的全部利润,只给其留下维持自身生存的最低限度的工资。 在这种劳动中, 劳动者自身的意志无法得到实现,劳动的方式、劳动的强度都是自身无法决定的,劳动者成为了被劳动产品奴役的对象。最终,资本家占有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工人相对资本家变得越来越贫穷。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不断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自己得到的却越少,创造出的财富越多,他自己就越贫穷, “劳动产品是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也是“劳动的现实化”;但现在劳动的对象化却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工人的非现实化;工人对自己产品的关系成了一个异己的关系。

最后,人与人之间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在本质上是人与劳动产品、人与劳动以及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产物。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即工人阶级) 与自身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是相异化的存在。 而这种异化关系依附于劳动产品,随着资本家对劳动产品的获取,转移到了资本家身上,表现为劳动者同资本家之间的异化,即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劳动者对资本家的反抗。这种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异化关系,也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表现。上述三点论到人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对自身劳动的异化,对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而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所以导致人与他人的相异化。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在今天是否还有其独到的时代启示性?答案是肯定的。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异化是一个几近永恒的范畴——只要历史的步伐尚未踏入共产主义,人类尚未得到真正的解放,异化就将一直存在于历史的轨迹之中。在当代的中国,异化现象同样存在。因此藉由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我们可以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异化现象,从而找到解决异化问题的方法。如前所述,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详细描述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如何认识当前我国社会中的劳动异化现象,以及如何克服这种异化的理论指导以及方法论启示。

消除异化劳动的现象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具有使财富如泉水般涌现的力量时,劳动者才能无需通过强制性的分工劳动或固化的分工劳动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就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描述的那样,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的局限,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意愿选择活动范围和事项,可以“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到那时,人们进行的劳动,只有一个目的,即自我的发展及解放。这种劳动是完成了从“异化”到“扬弃异化”的过程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类本质”的劳动。通过这种劳动,人可以达到自我本性的复归,以及自我价值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9、85页.

[2]张佳佳:《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3]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上海:三联书店,2011:第13页.

新闻价值的异化 篇11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 这里的“民”, 就是百姓的意思。民生体现的是把人民作为国家的根本, 表达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民生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1995年的《北京特快》就已经有这种民生新闻的品质了。此后, 在1999年成都台推出《今晚800》, 也具有了民生新闻的品格。蔚为大观的则是2002年在南京开播的《南京零距离》 (现名《零距离》) 。此后, 民生新闻因其亲切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而迅速窜红, 民生新闻栏目也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 时至今日, 每个地方都有不少以民生新闻为主打的栏目。仅就福建省会福州来说, 从17:55开始, 就有多档民生新闻栏目陆续登场:17:55福州一套《新闻110》, 18:00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现场》, 18:20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公共视线》, 19:00福建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热线777》, 21:00福建新闻频道《2100新晚报》等。在此期间, 本地观众还可以收看到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的相关民生类新闻栏目。民生新闻节目如此众多, 如何做出差异化、打出自己的品牌?

一、视角的差异化

西方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把两个相同的产品放在一起, 90%以上的人都会首先关注有差异化的那个产品, 特别是那种“差异化”以特色的形式表达时, 受到关注率更是高达100%, 实验说明了一个问题:人们总是倾向于具有差异化的、个性化的东西。

然而, 在同样一个城市里, 在通讯如此发达的时代, 想要找到有差异化的独家是很困难的。且不说各台各媒体通报的热线人人可以拨打, 观众报料也不可能只给一家, 线索来了, 大家一互通, 就很容易看到“一个电线杆倒了, 有好几台摄像机围着拍”的尴尬场面。

在民生新闻发展之初, 大家看到的电线杆倒了或许仅仅是电线杆倒了, 而发展到现在, 追寻事件背后相互关联的任何一个事件, 用发散性的思维去理顺千丝万缕的意识已逐渐形成。于是, 调查倒杆的原因、根据电杆标号寻找其管理单位、长期不修复的还要问责管理部门的“不作为”、人行道口的电杆设立是否不符合城市规划才导致被撞倒、电杆的质量是否不过关才导致如此脆弱、谁该为电杆的脆弱负责……一个电杆的倒下可以延伸的话题有很多, 于是, 在这其中也产生了角度不同的“选题差”。选题角度不同, 报道的内容就自然有所偏重。

想给观众呈现独家的事件很难, 但并不是说不存在。关键是在抓住选题后是否和别人有着不同的认识差别。

福建电视台电视经济生活频道《热线777》栏目是“中国民生经济新闻的品牌”栏目 (于丹语) , 2006年底开始介入的关于救助尿毒症患者、抗洪英雄李正銮的报道, 以“关注病困中的英雄, 弘扬社会正气”为视角, 先后播发了30多条新闻及小专题, 引起福建省军区的高度重视, 同时, 江西九江的媒体获悉后来闽采访慰问曾经为他们做出巨大贡献的抗洪英雄李正銮, 中央军事频道也运用《热线777》的素材对该事件进行了全景式的报道, 报道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在这里, 值得一说的是, 该选题刚开始时, 本地多个民生新闻栏目也都介入报道, 但在报道了一两次之后就停歇了。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 一个看似普通的、“绝症病人需要救助”的选题, 如果找到了差异化, 同样是可以把它做广做深做透、做成独家的。而当一个栏目的独家事件、独家视角、独家观点多了, 自然就在观众心中形成一个品牌效应, 引起他们更多的关注。

二、功能的差异化

纽约大学新闻学系主任Jay Rosen教授认为:新闻记者不仅仅是报道新闻, 还要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 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 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 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

这一点体现在民生新闻的制作中, 就表现为专题式的报道或是阶段性地针对某个主题进行系列报道,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营造一定时间内的观众关注度和参与度, 引导社会公共话题。2008年, 《热线777》策划、启动年度大型电视公益行动———“关爱2008”, 其第一季度的主题为“关爱贫困母亲”。活动中, 栏目与省妇联联手救助全省各地的贫困母亲, 通过寻访贫困母亲, 了解她们的生活、生存需求;设立专门的爱心账户接受观众和企业的救助;开办专门的广场见面会, 让这些贫困母亲的励志生活激励更多在困难中的人们……通过类似的一些活动, 媒体不仅有了持续不断的新闻线索源, 还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 更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更广泛动员了社会对贫困母亲的关注和关爱。

此外, 《热线777》曾对一起车祸肇事逃逸案件进行全方位的报道。由于肇事逃逸并非个案, 因此报道中, 记者从当事人家属的困境到案发地点交通隐患调查, 从肇事逃逸者心理因素探究到肇事逃逸法律后果分析, 从采访有相关提案的人大代表到从法律中找到关于肇事逃逸社会救助基金设立四年却无法执行的空白点, 从人性到法理, 既关注了一个受害家庭, 关注了他们的生存、生活问题, 也延伸开来关注更多有类似经历的人, 给人以警示, 更提出了对那些难以执行的法律条款的思考, 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样, 民生新闻的报道因为不断的深入, 跳出了“鸡毛蒜皮”、零散无章的“窠臼”, 也正在向设置“公共议题”的方向进行努力。

道格拉斯·柯什拉夫认为, 受众是被动的, 而公众则是富于参与性的。在今天, 媒体对互动的追求愈来愈加速, 短信、热线电话等等都是手段, 也是各个频道都在使用的方法, 可是如何在一堆互动而来的“鸡毛蒜皮”中寻找那些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话题, 让它们成为一个公共议题, 从而让受众参与到大家共同关注的那些公共领域中去, 去成为一个“公众”呢?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里, 没有差异诉求的品牌很难被观众所记住, 更不用说会引起观众的持续关注, 所以, 从家长里短的个案小事中跳出来, 拓展设置公共议题的功能, 来实现与其它栏目的差异化, 也能够更大程度上为公众所注意和重视。

三、符号的差异化

差异化的品牌符号一旦形成, 就有利于观众去记忆。而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就可以成为这样一个符号。我们说到《新闻联播》就会想起邢质斌, 说起《快乐大本营》就会想到何炅……这就是符号的作用。要形成一个有特色, 让人记得住的栏目, 主持人这个“符号”是不可少的。如何把主持人锻炼成栏目的标志性符号, 一个与众不同的符号?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台启用评书演员等担任主持人, 对于一些评书艺术普及较广、群众喜闻乐见程度较高的地区, 这也是一种创造“符号”的方法。从普遍的角度来说, 要让主持人与众不同, 不是要求主持人是超级美女、帅哥, 要成为一个栏目的符号, 主持人就不是一个单纯地“上摄像机的朗读人” (1) , 而是要掌握播报的情绪, 对于要播报的事件, 抱着极大的职业热情去领悟它。有了用心的领悟, 才能把自己融入到新闻事件中, 才能产生共鸣, 才能在播报和点评的时候流露个人的真情和真想法、真评论, 才能在感染自己的同时感染观众, 在观众心中形成一个有感情会思考的完整的个人形象, 从而与其它栏目实现符号上的差异化, 让观众的记忆更加深刻。

此外, 一些口号也能成为栏目的符号。比如“帮忙”, 福州地区的观众可能会想到的有:“F3帮你忙”, “珊珊帮你忙”, “热线777, 热心帮你忙”, 它的所指就是这些口号背后的《公共视线》、《2100新晚报》和《热线777》三档民生栏目。从这点来看, “帮忙”这样一个符号的所指还没有形成独一性, 要成为观众心中独一无二的那个符号, 还需要做出实效、做出更多的认可。然而细心观察近期的《热线777》就会发现, “帮忙”的符号正在不断强化———从一块字幕模板:“帮忙对象是谁, 帮忙事由是什么”去强化帮忙的概念;从要求帮忙记者出镜, 而且是言之有物的出镜, 来强化帮忙的形象;在帮忙的内容上从个人事件扩展到普遍性意义, 来提升帮忙的实效, 扩大帮忙的范围。正是这些一点一滴的努力, 帮助我们在品牌的建设上, 拉开与其它节目的差异化, 通过这种差异, 在百姓心中实现良好的积淀———观众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能够快速联想到“热线777, 热线帮你忙”, 也使得《热线777》帮忙版块的收视率长期居高稳定。

四、差异中的“无差异”

1、社会生活话题的无差异

时下, 很多媒体都在做一种“结盟”。如江苏电视台联合全国二十余家省市媒体结成“情感新闻联盟”, 通过网络FTP平台互通新闻, 互为播出平台。此外, 江西、安徽、湖北、深圳等省市的经济、民生、都市等数十个频道也结成了“全国都市频道联盟协作网”, 在播出对方节目时加标“全国都市联盟”。

除了卫视频道, 其他地面频道也加入似乎有点背离“贴着地皮”的理论模式, 播报超过本地范围的、远距离的新闻能赢得受众吗, 会不会有人认为这些跟我们无关?

实际上, 从目前的传播水平和观众的接受与参与水平来说, 多数人已经意识到:接近性并不等于地理上的接近性, 也不仅仅等于趣味的接近, 民生新闻报道所体现的“接近”应该是行为方式的接近, 通过“展示一个与多数受众一样普通的人在面临某一生存环境时所采取的行为方式, 并引起受众的共鸣” (2) 。从这点来看, 播报外地新闻事件的作用就在于:不仅丰富新闻资源、扩大频道和栏目的影响力, 更让受众有来自同样的“人”的感受、经历, 从而为受众自己创建一种新的“环境”。因此, 《热线777》作为一个地面频道, 也在尝试从地域界限上打破常规, 强化品牌的差异化, 曾多次派出记者前往外省, 在浙江、江西、贵州等地, 拍摄报道问题少年教育和打拐寻亲等方面的话题。从短信互动的效果来看, 很多本地的观众更希望了解外地的经验, 特别是关于“问题少年”教育的问题, 节目播出后几个月还有观众向栏目发来短信询问相关情况, 这就说明这样的题材同样会引起大家的关注, 并让大家更加牢记这个打破了常规的节目, 实现品牌在受众心理的差异化“营销”效果。

2、情感的无差异

2006年以来, 一个名词———“情感新闻”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这个词缘起于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的《情感援助》版块, 该版块用了这样一种形式来表现和解决民生的情感问题:个人情感故事+情感后援团的法律、心理等方面的援助和疏导, 通过情感后援团这样一种形式, 对个人的精神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帮助, 通过大众传媒的报道也给了广大有同样经历的人一个解决问题的范例———即“帮助一个人, 同时影响一群人”。

江苏卫视戴听祥副台长认为, 情感新闻是民生新闻的一种表现形态, 只不过这一次她表现的不是民生领域中的公众利益这个元素, 而是民生领域中共有的情感元素。挖掘情感故事中人的精神层面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解析是民生新闻发展的一个新的层次。

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也发现一些涉及“情感”的节目颇受关注。在打造品牌差异化效果的过程中, 《热线777》也通过这种无差异的情感, 让观众记住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的栏目。在《热线777》做过的系列节目《千里寻亲路》中, 前后十几集, 每集十分钟左右, 吸引了大量观众, 每天的短信回复、评论大约占到了当天短信总量的10%至20%左右, 观众为那些从小被拐卖的孩子的命运所牵挂, 为那些不惜一切代价十几二十年苦苦寻找亲生孩子的父母而动容……甚至有观众通过节目寻找到了失散十几年的亲人。此外, 还有一些节目, 如《赔偿款之争》讲述了一个少年死亡, 家人却为争夺赔偿款四次上法院调解, 这种家庭中的亲情冷漠让人唏嘘和谴责;关爱先心病儿童的系列报道《紫娃》, 因为媒体和企业、社会的共同关注, 孩子获得了新生———孩子生病大家觉得心里难受, 孩子康复大家心里宽慰———这种善良的情感让每一个社会人都能感到自己和所有的人都一样, 需要温暖, 也能够给予他人温暖……

在现代社会, 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哥吃的不是面, 是寂寞”流行了, 不管大江南北的网友, 都在以各种内容来填充这个句式, 正是因为它表达了很多人的心声, 是大家情感表达的一个方式。如果我们的节目把大家的情感用一种正确的方式来讲述、来引导, 关注人的精神需求的共性, 那么人的无差异的情感必然引起广泛的共鸣。而这种人文关怀的品质, 也正是我们的品牌建设在走差异化道路时的一个核心优势。

“媒体不只提供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它实质上还提供了一种行为的延伸, 民生新闻最终是落实在行动上。一个好的城市媒体, 应该能够说出用行动改变城市的话语。” (3)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电视策划人于丹这样认为。而我们作为民生新闻的工作者, 最大的希望也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 促进民生新闻的发展, 用我们品牌的力量, 改变城市社会, 影响更多人。

摘要:如今, 每个地方都有不少以民生新闻为主打的栏目。仅就福建省会福州来说, 从17:55分开始, 就有五档民生新闻栏目陆续登场。在此期间, 本地观众还可以收看到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的相关民生类新闻栏目。笔者从《热线777》的品牌差异化运作入手, 分析民生新闻如何在竞争中突围。

关键词:《热线777》,民生新闻,品牌差异化

参考文献

①英国新闻学界观点, 转引自《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解读报告 (二) 》

②张燕:《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中广网, 2005年11月18日

上一篇:英语阅读教学新视角下一篇:饲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