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教学新视角

2024-05-11

英语阅读教学新视角(精选11篇)

英语阅读教学新视角 篇1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和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不少是以module为单位编写知识点的, 每个module都有主要的英语任务。在英语的各种话题中, 主要分为两条线索:明线以话题为主, 暗线是语音、词汇、句型、对话、语法、功能意念项目以及听说读写技能要求等。module总结是英语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回顾性环节, 能帮助小学生自主地进行有效阅读, 加强他们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然而,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 有的老师只是在口头上对module英语一带而过, 或以某主题做简单叙述, 并没有要求学生有的放矢地阅读和归纳。这种疏忽, 不仅浪费了学生很多阅读练习机会, 而且也会使他们养成懒惰的习惯, 怠于独立学习、动脑思考、动手整理, 一旦做起英语阅读相关检测时, 不少孩子便无从下手, 有的甚至害怕英语阅读。那么, 在小学阶段如何为学生打下牢固的英语阅读基本功呢?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以module知识点的总结为切入口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归纳总结module知识点对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作用

1.是巩固知识的需要, 也是运用英语的需要

传统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普遍存在重语言现象、轻信息获取, 重语言能力、轻阅读能力, 重老师讲解、轻学生感悟等现象。大多情况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读学生跟着念, 学生很少参与到“自己读”为重心的英语阅读活动中去, 只是被动地去听读课文。久而久之, 学生只会依赖老师的传授, 学习缺乏主动性。要克服此种弊端, 英语阅读教学可利用module知识点小结分别做单元阅读前、中、后阶段的指导, 鼓励学生自己动口动脑,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 其基本框架如图。

阅读module英语内容前, 教师依据本单元的主题所涉及到的词汇、句型、语法等进行交流和提示;然后, 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温故, 查找module的重难点、语言点, 再继续加强英语篇章的反复认读, 达到掌握本module知识点的目的。除此之外, 也可让学生提前阅读, 收集一些与module任务相关的资料或近似的话题背景, 为module课文的阅读加深联想式记忆。

Module信息阅读期间, 教师首先以适当的形式检查学生对module整体知识的把握程度, 指导他们阅读归纳、整理汇报module的知识点, 进行及时的英语巩固。如教师给出围绕阅读modul主题设计的若干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深入单元的文本进行细读和思考, 通过同位或小组讨论, 展示分享他们总结module知识点的成效。这种灵活多变的设问方式, 能引导学生对阅读module英语时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多层面介入;并且每个module的教学任务有异, 引领学生融入篇章, 品其意境, 悟其精髓, 自然总结module知识点的效果会好很多。

平时课堂上的阅读是有限的, 采取module知识点的阅读不失为一个有效阅读的过程, 是课内英语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学生阅读梳理完module的知识脉络后, 教师就能将学生分组, 他们根据本module的语言知识、难句难点、词汇类别等选择相似主题的文体进行拓展性的阅读;或者教师推荐同一范畴的材料给学生自主阅读, 可以课外完成, 也可课堂交流分享。这样一来, 学生阅读的视野、角度、层面都丰富了, 经历了多元化的主题阅读和知识点的凝聚倍增, 实现了知识理解→知识形成→知识运用→知识素养的内化过程。

可见, 善于总结module知识点是现代英语阅读的一个交接点, 是有效运用英语的一种需要。同时, 学生在阅读英语的过程中感悟到掌握这种语言知识的技巧, 感受到流畅地阅读英语的快乐, 从而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能够增强小学生英语阅读的概括能力

每个module的英语教学往往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还兼有其他许多非重点的内容。传统的英语教学重句法不重文法, 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记得教师讲的语言点, 对课文中心思想缺乏清晰认识。通过小结module的阅读训练,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既能够自觉地归纳module的重要知识点, 又可以学习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性掌握, 找到中心意义。时间长了, 学生阅读的概括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在进入全文阅读时, 学生需要掌握通过浏览题目预测故事内容的方法, 学会在阅读中抓准每一段落的主题句,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几个W”问题把握语篇的整体理解和深层理解。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 孩子们会对英语阅读产生厌倦情绪而抱以敷衍态度。利用module知识的小结来练习英语阅读技能, 能改变这种状况, 因为每一module课文中, 有交际对话、句型和语法训练、人物故事、史地知识等, 所阅读的材料是现成的, 内容丰富, 这就解决了“读什么”的问题;进而, 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体裁如日记、书信、电话留言、记叙文等提示, 找到“几个W”问题的答案。显然, 坚持module总结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凭借英语阅读活动中的所悟所得, 就会有信心读好英语;读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轻车熟路, 自然会产生学习的欲望, 而不感到英语阅读是一种负担。

二、基于module知识点总结的教学实施

学生掌握新知识要经过几个不同的程序, 既感知 (信息输入) ———理解 (信息加工处理) ———记忆 (信息储存) ———运用 (信息输出) , 教师可通过“ (阅读) 、设问、阅读、思考、讨论、展示、提升”等几个基本的课堂教学步骤, 进行module小结。为了让英语阅读教法从“教师提示型”逐渐转向“学生自主型”, 教师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改良传统的教学策略,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1.嵌入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 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以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强调了“情境”是语言学习中的关键属性, 教师创设一个大的英语情境, 学生是情境教学中的主角, 教师只是引导辅助者。在这个情境中, 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与伙伴合作探究、感悟、分享、建构相关主题的知识。

在小结module知识点时嵌入教材配套的资源, 教师可以在讲课时直接嵌入, 也可让学生提供收集的资源, 使原有module内容与之有机结合, 实现有限的module知识点和无限情境资源的统一, 将教师指导的可控性与学生阅读情境的发散性统一到module总结的阅读目标中, 使教学更富有趣味和活力。例如SWE Book8 Module5 Hopes and Fantasies, 笔者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能够表达自己愿望或幻想的英语材料。上课时, 教师惊喜地发现, 学生手上、课桌上到处都是各种图片、光盘、杂志和网上下载的资料, 还有他们偶像的塑像和类似偶像用过的物品。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阅读归纳module的知识点外, 教师还穿插了学生收集的杂志、光盘等大量的阅读资料, 学生表现得思维活跃、情绪高涨。

学生把module的知识点和新接触的语言知识和情境任务自然衔接, 就能发挥记忆表征多元化现象的特点, 加强知识点语义的、情节的、动作的多种表征之间的联系, 将已有的知识点运用到新兴的文化情境中, 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纯英语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2.交互式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在“输入假设”的理论中认为, 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略高于其现有水平, 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信息的理解, 而不是形式的理解时, 才能产生习得。语言输入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通过听来进行, 另一种通过阅读实现。大量的外语学习实践证明, 只有阅读才能使人获取最大的语言输入 (即“可理解输入”) , 阅读量越大, 语言输入越大。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与学的交互性强。

教师在module总结过程中, 要精心设计各项阅读任务, 引导学生以各种互动形式, 并通过一定量的语言输入来完成任务。因为互动的教与学课堂里实际上就是一个合作创新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例如, 总结SWE Book8 Module3 Famous People时, 笔者从网络下载几篇有关孙中山生平的文章, 并且运用本module知识点修改成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的材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module内容, 笔者把学生分成小组, 要求他们“自学、讨论, 利用字典查找module中需要掌握的词汇, 并说出与该词有关的信息”, 选一篇作同伴对话或看图说话。归纳的时候, 我向学生提问:“What do you learn from Dr Sun?”———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 有的小组还组织现场调查, 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之间经过相互议论, 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教师则在同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对module重难点和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启发和解惑, 引导学生达成对单元知识点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3.延伸式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说”认为, 学习过程就是学者能够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 并且加以“固定”或者“归属”的一种动态过程。过程的结果导致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分化和整合, 从而使得学者能够获得清晰稳定的意识经验或新知识, 原有的知识在这个同化的过程中发生意义的变化。

根据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 教师应当挖掘module内容中具有探究价值的知识, 发动学生收集课外相关资料阅读, 锁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开展研究、交流、讨论, 将module总结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英语阅读热情和学习潜能, 使学生通过积极的自我建构, 让新旧知识建立联系, 并产生出新的知识。例如, SWE Book5 Module5 Zoo Animals, 笔者布置学生访问“动物连环画”网站, 阅读并下载网上动物的简介, 把所总结的module知识点也加进来, 从中筛选部分相连的英语, 要求学生构思出一段必须有动物内容的故事或一篇动物题材的介绍材料,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 鼓励他们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时而进行分组讨论, 选择比较有创意的读物交流。教师适当增加学生阅读任务的梯度, 把module知识点的总结与开放式的阅读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种新旧知识的延伸性认知呈螺旋状上升, 到一定层面后, 不仅巩固了module的内容和知识点, 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延伸的具体的英语环境中加以运用并接受检验。每次阅读任务和实际问题挂钩的教学设计, 都会令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此目标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促使他们主动有效地阅读。

三、基于module知识点总结阅读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的放矢

module内容较繁杂, 英语知识点很多, 在总结module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 教师要明确把握module小结的目的, 在指导学生时要有的放矢。例如SWE Book5 Module1 Routines and Dates的知识点就很多, 有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非第三人称单数的不同运用, “Howoften do you/does he (she) ------?”涉及时间频率词的出现, 有关月份、序数词的拼读记忆, 以及它们和各大节日的日期表达, 还要懂得用英语描述中西方生活、文化之差异等等。教师教学的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归纳能力, 故要求学生通过module课文、句型训练的反复阅读, 抓英语重难点, 概括module主题。因而, 这个module可以突出一两个重点语言点, 如以一般现在时的第三人称单数和月份、序数词的记忆为重点。有的module可以时态、史地知识等为重点, 或采用不同的文体, 如对话、日记、书信、留言等。

2.要因材施教

Module知识的读书归纳是有创造性地运用英语的一种方式, 要注意学生的基础和个性差异。在读英语句子转换时, 这种情况尤为突出。有些学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语言表达快;有些学生则相反, 瞬时反应不快。因此, 在module总结之前, 教师要帮助提出难点问题或方向性的指导,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充分的阅读和讨论, 发挥不同个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在阅读后的讨论中, 能够互相促进, 取长补短, 使阅读和归纳能力从中得到提高。其中阅读有困难的学生, 可以借助小组集体讨论的思维启发, 找出个别重难点句型。还可请小组代表或抽查个体汇报module的语言点、重难点句子的结构和转换技巧等。教师要对完成阅读任务的小组或有进步个体给予表扬和鼓励, 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对阅读水平较差的同学加强辅导, 指出不足, 帮助他们建立信心。这样, 既降低孩子个性差异对阅读的负面影响, 又加强了module重难点英语知识的巩固, 大大提高了英语阅读的效率。

3.要持之以恒

module语言点的总结要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在日常学习中, 学生常常因课程多、作业多而耽搁了阅读练习, 有时也因个人情绪不佳或兴趣转移而不愿主动自觉地完成阅读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阅读基本功的训练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学习过程, 而module总结不仅能够明确、清楚地巩固单元的英语知识, 通过阅读学习词、句,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所展开性地熟练阅读起来;还有利于培养有效阅读的能力, 养成自己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我们不应只在考试复习阶段进行全面训练, 更重要的是应在平时的module教学中抓好这种有助训练阅读技能的环节。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阅读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2]赵静宇:《对有效合作学习的探讨》, 《吉林教育》, 200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鲁宗干、赵淑红,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3。

[5]翁冰玫:《英语“同主题多文本”阅读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3-7。

[6]Christine N.Teaching R 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英语阅读教学新视角 篇2

作者简介:本人从事教育事业,曾在小学教过7年,中学教过3年,在民办学校教过1年。这样的经历使我有了较为开阔的视野,较为扎实的积累。获得过县级星级教师和教坛新秀的称号。教学中,本人努力做一名研究型,专业型教师,注重科研来提升自己。

正文

这里的“新”指的是语文新课改教学中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些新理念。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登上更高的山峰。同样,阅读新理念中也有着一些古代传统理论的影子和蛛丝马迹,包含着对古人阅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研究古代一些阅读理论,也许更有利于深入理解新理念、推动新课改。

一、关于情感体验

“体验”一词在新课标中出现了19次之多,足见其对于情感体验的重视。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享爱审美乐趣。”

关于阅读中情感体验。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由此可见,古人读书就非常重视情感熏陶。《红楼梦》中写林黛玉读《西厢记》,读到“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时。”一时浮想联翩,不禁双腿一软,竟然跌坐在小山坡上。这正是披文入情的表现。宋人尤袤对阅读这样描述:“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阅读正是给人强烈情感体验和愉悦才产生了这样的魅力。

如何披文以情呢?古人特别重视朗读和想象。

汉语语言本身具有独特音乐美:清脆美,声如裂昂;高亢美,响遏行云;纤弱美,莺语蝶舞;浑厚美、黄钟大吕;流利美,溪水潺潺;连腔美,珠圆玉润”。老舍在《五月的青岛》中有这么一段话,声韵动听优美,极富节奏:“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联接着,交错着,变化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渔帆的外边去,风不凉,波不高,船缓缓走,燕低低飞”。读了这段话,给人强烈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古人读书十分重视吟咏诵读。“三分诗、七分读”,“读书烂,秀才半”等等。吟诵不但是记忆的重要手段,也是融化感情的主要方法。吟诵把无声语言化为有声语言,在感性声调起伏中融化了感情。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身醉其意。

想象是情感体验的翅膀,刘勰谈到想象时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在想象中,读者想像凌空而起,升腾变幻无穷画面。从中得到了充分情感体验。在想象中使学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

二、关于读书方法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新课标还指出,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于“精”与“博”,古人有许多方法值得借鉴。

(一)关于精读

苏东坡在《又答王庠书》中说:“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节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它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这种读书方法,讲的是每读一遍应有一遍特定目的,不可毫无指向,模糊读书。

那么每读一遍应有何特定目的呢。南宋史学家,教育家吕祖谦在《古文关键》中说:“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划。第三看纲目关键。第四看警策句法。”即所谓浏览→概要→鉴文→析句。浏览是对文章扫描,用跑读法。概要,是对文章要点概括,用跳读法。鉴文,是对文章鉴赏,用唱读法。析句,是对文章字句精华的深究,用吟读法。

叶圣陶对怎样读书有过这样的描述:“逐步循诵,摘出不了解处所,试把那些不了解处所自求解答。不了解处所弄清楚了,又复读一遍,明白了全篇或全章大意。最后细读一遍,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归纳起来,是质疑自答→复读会意→细读深究,这三步与古人四步读书法异曲同工。

(二)关于“博览”

除了精读好课本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广泛课外阅读,丢掉了课外阅读,无异砍掉了一只臂膀。培养阅读能力,博览不可或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凡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都说明了博览的重要性。

当然,对于“精”与“博”的关系,还是应有先后顺序的,朱熹谈到“精”与“博”次序时说:“凡读一件便精这一件。一件看得精,其他书亦易看……大率学者喜博,而尝病不精,泛滥读书,不若精熟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

三、关于阅读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培养良好习惯,是人才成功乃至决定人生命运主要因素。“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养成语文学习自信心和良好习惯。阅读教学要培养那些良好习惯呢,古人对此有很多研究。

(一)善于质疑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学之始,思之端”,“学者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都是要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吟咏诵读习惯

古人十分重视吟咏诵读的阅读习惯,桐城派强调,“以声入情,因声求气”。刘大魁在《论文偶记》中说:“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问,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三)下批加注的习惯

毛泽东读书就非常重视下批加注,以促进思考。韩愈说:“手批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批于百家之编。”

(四)勤于思考的习惯。

读书既要读熟,又要精于思考。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重读古人关于阅读的一些理论,让我感到古人思想的博大精深,其中闪烁着智慧之光,对我们今天的阅读教学仍然许多有益的启示。当然,古人的有些理论也难免带有时代的烙印,我们应科学鉴别,继承,更好的推进语文新课改。

我用“三心”教语文

邮编:310018 单位:浙江杭州市下沙二小 姓名:蒋尔云

电话:0571-86937007 13386539739

作者简介:本人从事教育事业12年,曾在小学教过7年,中学教过3年,在民办学校教过1年。这样的经历使我有了较为开阔的视野,较为扎实的积累。获得过县级星级教师和教坛新秀的称号。教学中,本人努力做一名研究型,专业型教师,注重科研来提升自己。

正文

陶行知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内心发出来,才能达到内心的深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目标,其中一个最大的转变是突出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专家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一个人一生的意义更加深远,新课程应关注学生生长、成长中的整个生命。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以人为本。俗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效果才会更佳。本人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体会。

一、春风化雨温暖人心

春风化雨滋润万物,使万物复苏生长,焕发勃勃生机。作为语文教师当拥有春风化雨般的爱,它是成功教育的动力源泉。爱就在生活中,不经意间,不刻意营造爱,走进学生心里,发挥雨露润物的巨大作用。

孙飞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总有拖欠。一次上课看小人书被我没收。过了两个星期,他向我要小人书,说是别人的书,他借来的。给还是不给,略一思忖,我问他用什么条件交换,他说要认真学习。我当即把书给了他。此后几个星期,他的表现大有进步,“行为规范抽查”还获得了A。此时我想,“给”与“不给”之间的选择我做对了,“给”打动了他的情感。

二、注重激励鼓舞人心

激励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力量,这是所有教育家的共识。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起和鼓舞。”孔子曰;“赠人以言,重于珠宝;伤人以言,重于剑戟。”一句不经意的表扬鼓励,使听者如沐春风。激励如和煦阳光,使学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健康成长。

我班有一个叫汪燕的女学生,平时很活泼,对班级的事很热心,也爱帮助人,但成绩不太理想。平时我很少关注表扬她,但是有一次她写的作文给了我很深的震撼。那次作文她这样写道:我的同学有很多,他们的成绩都比我好多了,作文也写得好优美,作文评选的时候,他们都在我之上,在这样一些女孩子中,就只有我一个人成绩最差。还有上次学校元旦文娱汇演,班里其他几个女生都被选上跳舞,只有我没被选上,我的命真苦。我看了后,刹那间心里一酸,然后是深深的自责:我对她关注太少了,这个学生多么需要一句鼓励的话呀,一句鼓励的话在她身上比在那些优等生身上更有价值。我当即在她作文上写道,你的作文并不比人差,这次作文你被选上了。后来我又在班上表扬了她的乐于助人和关心集体等。从这件事后我常扪心自问:今天你鼓励了那些自卑的学生了吗?

三、幽默一笑愉悦人心

教师幽默是教师个性的展现,视野灵感的结晶,是一种高雅审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笑语中包含思考,妙语中蕴涵智慧,在他人没有关注的事物中发掘材料,在习以为常事理中辨识悖理,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幽默,能深深吸引感染学生,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发现和领悟,“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幽默能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融洽师生感情。

记得在上《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时,当学生们刚读完最后一段“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时。突然有学生的铅笔盒“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大家把眼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他也不知所措。这时怎么办了,批评吗?当即我灵机一动说:“这声音真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呀。”同学们都会意的笑了。还有一次听写第五课词语时,当听到第二个词语“蝴蝶”时,我发现有个学生的听写本还没有拿出来,我没有骂他,巧妙的说:“蝴蝶都飞走了,有同学的本子还没有拿出来。”他听了赶快拿出本子来。早晨五分钟唱歌时间,有三天都唱的是歌曲《摘草莓》,太没有变化了,我幽默的说:“草莓都被你们摘光了,还要摘吗。”学生们会意笑了,第二天他们换了歌唱。

别林斯基说过:“人在精神的幼年时期,不过是美的灵魂,远不是完整的人”。儿童就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春天是一个梦幻,孩子是一个梦幻。在一个充满梦幻孩子的眼中更需要的是情感,而不仅仅是规章制度。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关注学生内心世界,才能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

杭州市下沙二小:蒋尔云

邮编:310018

作者邮箱: eryun123@21cn.com

确立主线,阅读教学的新视角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主线 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47

不管什么类型的文本,都蕴含着丰富而集中的主题价值。因此,阅读教学要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探寻出文本表达的主线,根据作者创作文本的情感思路、情感价值这一主线进行教学。只有紧扣文本的思路,学生才能明确阅读的方向,形成学路,才能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从而促进阅读教学整体效益的提升。

一、把握原点,在紧扣文题中确定主线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本内在情感和价值意蕴的集中体现。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作者创作思路的彰显,是文本的主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简洁明了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核心,选择教学内容,确立课堂教学的主线。

例如,教学《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教师就可以从题目入手,引领学生深度质疑,遴选出如下的核心问题:黄河的主人是谁?他凭什么能够成为黄河的主人?他又是怎样成为黄河主人的?……在随后的教学中,无论板块如何构建、教学流程如何设置,但围绕题目形成的教学主线贯穿始终,这样为深入感知艄公的精神气质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题目,找准题目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问题,确定主线,产生了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扩大了学生的认知空间。

二、依托核心,在关键语句中确定主线

作者创作文本,往往注重文本的基本结构,常常在文本开头或者末尾将内心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些语言就成为文本表达的中心句。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从中心句入手,把握文本表达的基本价值与核心思想,从而锁定课堂教学的基本走向,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例如,《九寨沟》一文在最后深情地感叹:“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显然,作者在选择内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时都围绕着“诗情画意”“人间仙境”等核心要素进行。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扣中心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感受文本语言展现的迷人风景以及神奇瑰丽。这样,教师从文本的中心句入手,把握文本表达的核心,扣住了文本表达的内在命脉,起到了提领而顿的教学效果。

三、开掘情愫,在文本动情处确定主线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文章都浸润着作者的情感认知,是作者生命价值的体现与彰显。叙事抒情类文本具有丰富的情感元素与认知体验。阅读教学应该紧扣这些情感意蕴的核心点,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

例如,在《天鹅的故事》一文中,老天鹅带领全体天鹅集体破冰的场景是整个故事的高潮,更是情感价值的蕴藉之处。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语言表达的内核,结合故事的具体内容感知、梳理整个故事发展的情节,从而体验这一情感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里,教师紧扣文本内容,把握情感发展的脉络,提升学生的认知情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契合需求,在认知疑难处确定主线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对象,更是阅读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是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起点的考量,或者是教学策略的选择等,都必须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以契合学生的内在需求为唯一标准。教学主线要从学生对文本可能存在的疑惑处、不解处确定。把握了解学生的疑惑是阅读教学真正的难点所在。只有了解学生的需求,阅读教学的主线才能迎合学生内在的需要,才能为教学目标的确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对樟树特点的感知对四年级学生而言难度不大,其教学的难点在于作者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形成“表面上写樟树,实际上写宋庆龄”的效益。鉴于此,教师将这篇课文的教学主线确定为明晰借物喻人的创作手法,感受其表达效果。在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引领学生感受樟树外形特点,还是品悟其内在品质,都不仅从外显视角关注樟树特性,更从内在视角感受作者对人物品质的赞美,取得了较好的表达效果。这里,教师紧紧依循着文本的类型特点,在学生理解的疑惑处确定教学主线,为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教学主线是构建课堂教学有机整体的重要保障。只有在主线的牵引和联系下,阅读教学课堂才能整合结构、优化策略,真正实现阅读教学效益的有效提升。

读书坊:阅读教学的新视角 篇4

一、导读窗——精彩内容的引领

导读就是在阅读前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有效的导读可以“先声夺人”, 一下子蓄积学生的阅读期待, 促成学生自发自主的阅读。导读窗主要是指呈现导读内容与形式的窗口, 是教师或学生进行好书推荐的主要载体。

(一) 教师导读:编印导读刊

一般学校在阅读推进的时候, 喜欢以年级组为单位来进行书目的推荐。因此, 教师就可以结合各年级的阅读必读书和选读书来为学生编印导读刊物。

比如绘本《彩色的乌鸦》是三年级的必读书目。我们就利用三年级的班级导读刊物向学生推荐:这本书的画面非常美, 而且寓意不凡。天下乌鸦一般黑, 其实很久以前, 它们却有着五彩缤纷的羽毛, 是世间最美的鸟。不过正因为如此, 为了争论谁最好看, 它们排除异己, 拉帮结派, 甚至厮杀。终于, 一场黑雨平息了所有的争吵——乌鸦全部变成了黑色, 没有了差别就没有了冲突。这就是图画书《彩色的乌鸦》带给我们的寓意……

这则导读, 是以这本书的精彩情节、文本意义以及写作风格来吸引读者的。此外, 还可以根据书的特色, 采用精彩书评、片段赏读等方式来呈现一本书的精彩看点。在导读刊物内容不断创新的同时, 导读的渠道也逐渐开辟出来, 如教室阅读广角、班级阅读博客、学校阅读橱窗、雏鹰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等等。

(二) 学生导读:好书推荐展板

师生在阅读兴趣倾向上有一定的差别, 老师喜欢读的学生不一定喜欢。因此, 导读的过程也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 因为学生在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时会更专注, 更投入。

我们每年定期向学生征集“好书推荐展板”。学生的创意总会带给我们惊喜:《神奇校车 (光与植物) 》无须文字, 学生将文中最能反映出情节发展的三个画面组合成一幅图造成了视觉上的强大冲击;《夏洛的网》, 学生选取一则最经典的书评, 引导大家到书中探究获此殊荣的原因;《小飞侠彼得·潘》用情节留白制造悬念, 以猜读进一步激趣……如此这般, 学生参与导读的过程就是主动阅读的过程, 也是不断探索、形成自己阅读品位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导读是引领孩子亲近阅读、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的第一步。

二、交流单——讨论话题的设计

“交流单”是指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前所设计的话题单。在学生共同阅读某部作品时,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 适当地进行话题设计, 这样有利于相互讨论与分享。交流单是阅读讨论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和保证, 因为话题的指向决定了讨论行进的方向, 话题的质量影响着学生阅读思考的宽度与深度。

(一) 统领性话题

在讨论的一开始, 提出一个统领性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本。比如《爱心树》交流的第一个话题:“有人说,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被爱的故事。有人说, 这是一则关于给予的寓言。读了这个故事, 你觉得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二) 复现性话题

优秀作品的魅力, 往往在于所刻画的人、事、物对读者诱发的共鸣。在一本书的交流之初, 总需要进行主要情节的复现。最常用的话题常常是:“这本书的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这本书的哪一部分你印象最深刻?”有的时候, 也可以从人物引入。比如交流《特别女生萨哈拉》时, 就问学生:“这本书的主角是谁, 是萨哈拉还是波迪小姐?为什么?”由此唤起学生对书中主要情节的记忆。

(三) 体验性话题

体验情境应成为阅读活动的应有之义。比如交流《小猪唏哩呼噜》时, 有位教师就选取了《小猪和蛇》这一章节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请班里的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小猪”和“花花”, 以他们扮演的角色设置话题, 引导与其余学生展开互动。

关于小猪的话题:第一次听到“我”的名字“唏哩呼噜”时, 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我”的名字叫“唏哩呼噜”?你曾经有没有因为个子太矮等自卑过?“我”和花花之间的故事, 你觉得什么地方最有意思或者什么地方你印象最深?你曾经有没有被别人取笑过?

关于花花的话题:你知道我都帮助了谁, 我为什么愿意忍受巨大的痛苦去帮助小猪, 帮助猪太太?在你的身边或你看过的故事书中, 有没有这样的故事?

(四) 连接性话题

连接是一个重要的阅读策略。所谓连接性话题, 就是通过话题实现文本与读者自身的连接、文本与文本的连接、文本与生活的连接。有些连接性问题是适合于各种文本的, “你曾经读过类似的故事吗?”“有没有什么是你在其他书上没看到过的?”等。这样的话题适合安排在讨论深入部分。比如交流《生于天空》, 教师可问学生:“你想不想成为像这两只雕这样的人?”再问家长:“你们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这两只雕?”通过这么一问, 就促使学生以及家长从书中读到书外, 思考这本书带给自己生活上的启示。

三、聊书会——阅读思想的碰撞

聊书会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一本书进行阅读交流的活动。讨论是聊书会的核心要素。在聊书会上, 教师和学生同为读者进行平等的阅读分享, 师生或分享阅读的热情, 或分享阅读的发现、思考。如果把聊书的过程比作一首歌的话, 那指挥这首歌演奏的教师必须掌握好歌曲的节奏。

(一) 教师别急着发表高见

理想的聊书会应自在、融洽, 师生真诚分享被文本激发的想法和热情。它和闲话家常一样, 没有严谨的架构组织, 更不是专家口中的全面性论述。因此, 它不需要特定的发问程序, 也没有打算追究出精确的答案。下面是笔者组织的《特别女生萨哈拉》的一个聊书片段:

师:故事主角是谁?

生:萨哈拉呀, 书名是《特别女生萨哈拉》, 封面上写的这是一个孩子的特别成长经历。

生:这个孩子也许是德里, 他也是一个特别的人。

生:那书名怎么不是特别男生德里呢?

生:就像《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这个故事可是女生版的。

师:怎么说呢?

生:女生萨哈拉的故事已经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 男生德里的故事还不知道会怎样呢。

师:也许作家的下一部作品就是《特别男生德里》呢。

生:我觉得谁是主角要争论的不是萨拉哈和德里, 而是波迪老师。

师:何以见得?

生:我觉得这本书其实是写给老师们看的。每个老师看了这本书, 都能成为像波迪这样的老师, 那我们学生就幸福了。

师:我也是这样想的, 每个老师都会向往成为波迪。

生:我知道这本书为什么被称为“美国版的窗边小豆豆”, 波迪老师就像小林老师一样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真正地尊重学生。

师:书中波迪老师曾谈到如何判断故事的主角, 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知道怎么分辨哪些是主要人物吗?不是你非常喜欢的那个, 而是总在变化的那个。”这么看来, 波迪是我们喜欢的, 萨哈拉才是那个总在变化的人吧。

师:如果萨哈拉的故事里没有波迪老师, 你觉得会怎样?

……

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 在阅读讨论中, 虽然每个人的意见都弥足珍贵, 但经集思广益所理解的文本, 大多比个人的诠释复杂且深刻。有效的阅读讨论中, 教师不要急着发表高见, 应按兵不动, 直到学生充分各抒己见之后才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的意见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讨论, 这样的讨论是开放的。

(二) 教师是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指出, 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是阅读循环的中心点。如果有一位值得信赖的大人为小读者提供各种协助, 分享他们的阅读经验, 那么孩子将可以轻易地排除横亘在他眼前的各个阅读障碍。在《我的儿子皮卡》“读书坊”中, 一教师的指导与回应, 将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协助学生和家长在聊中深入思考, 成为一位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在学生交流“印象中皮卡是个怎样的孩子”后, 教师小结道:“皮卡是可爱的, 他的一言一行都让人觉得好笑;皮卡是独特的, 他的‘突然袭击’‘不讲原则’更会令你哭笑不得, 从一波三折的出生经历、无休无止的半夜啼哭, 到莫名其妙的执着偏好、毫无头绪的荒诞行为, 在这个真实、可爱, 令人难忘的皮卡身上凝聚着作者深沉的爱与关注。在创作这套小书时, 曹文轩不止一次地强调他的写作意图:‘这么多年来, 我一直想写一本关于我儿子和关于他作为别人儿子的一个故事。’也正因为如此, 《我的儿子皮卡》在作者饱含着深情的笔下, 是一个独具特色, 让人不可思议的男孩。”这段文字虽然有点长, 但它既是对学生交流的提升, 又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话题——“不可思议的皮卡”的交流, 可谓一举两得, 很有价值。

学生充分交流“不可思议的皮卡”, 却并没有涉及别人给予皮卡的爱。教师于是说:“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周围人都在说的一句话:‘不要把皮卡吓坏了。’”然后引导学生重温皮卡的四姑抱着他, 不断摸他的后背安慰皮卡的一个细节。“皮卡之所以能给大家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我觉得在更大程度上, 皮卡的成长离不开周围人对他的爱, 特别是爱中的宽容”。由此, 教师又引出关于皮卡“不可思议的出生”的讨论。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启发下, 学生一步步感受到了作者在皮卡身上蕴含着的深沉的爱。

可见, 在聊书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会利用概括性和特定的问题帮助学生说出徘徊在嘴边的重点, 帮助学生理清原本只是模糊的想法, 还要适时向学生提供他们不知道但应该知道的信息。

四、展示厅——文本意义的延伸

“展示厅”是学生进行阅读成果展示的舞台。阅读成果展示的方式有很多种, 可以是口头的, 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群体参与的, 也可以是个人独立的。常用的展示方式有读书笔记的撰写、读书小报的采编、剧本改编表演等。

(一) 话题展开中的读写实践

实践告诉我们, “读书坊”的聊书过程并非都是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的单纯讨论交流, 与话题推进穿插进行的还应有诵读、默看、表演、想象、描述等语文实践活动, 有时这些甚或就是话题展开的重要策略手段。

比如《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大冒险”这一章节是围绕着“树”来写“人”的——大树见证了小豆豆和伙伴的故事。于是, 在读书坊活动中, 教师就可以“一棵树的聆听”作话题, 引导学生交流“你 (也就是大树) 都听到了孩子们的什么悄悄话”, 学生兴趣盎然。这样的话题, 因为拟人的风格贴近学生的趣味, 让他们乐于接受;其次, 这个话题的空间很广, 几乎包容了整个文本的蕴涵, 能够有效促进孩子与文本的再度对话。

(二) 意义建构后的创造表达

在一个文本阅读后, 可以根据对作品的整体感悟, 针对有兴趣的议题开展一些与书相关的书写活动, 练习表达。由于学生阅读的很多作品都来源于他们真实的生活, 在情感上很容易产生共鸣。于是, 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的精彩片段或是进行续编故事, 将之改编成剧本并进行创作表演。通过这样的成果展示, 以阅读能力为核心,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将得到协同发展。

如《爱心树》这一故事的结尾:小男孩坐在树墩上。这一充满韵味的结局体现了故事中的留白这一写作手法的伟大成功。教师抓住这个特点, 让学生发挥想象, 续写结尾。学生们用简单的线条和朴实的文字表达了他们对大树与男孩的情感, 也写出了他们对“爱心树”的深刻理解。

英语阅读教学新视角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途径

小学语文的教学面临着改革和创新,现如今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而对于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来说,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利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深化情感,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调整教学的内容,不断拓展教学所涉及的范围,使得学生能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充分体验和感受文章,升华自己。下面就从自身教学的实际出发,对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视角,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读写结合,激发思维

实际上,阅读和写作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切不可将这两者割裂开来,相反地,老师需要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阅读能够使写作的思维得以扩散,而写作则能够对阅读进行延伸和展现。这样一来,语文老师便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借助写作来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具体来说,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将一些优美的句子、段落摘抄下来,并且在读完一篇文章后要写读后感或者是内心感想等,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如,老师在教学《三亚落日》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从文章中摘取描写落日相关的句子和词语,然后对其记忆和运用。在需要写一些环境描写的习作时,老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各种词句,写出一篇饱满的作文。

二、网络技术与阅读的有机结合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仅仅课本上的知识已经没办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老师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墨守成规,过分依赖于语文教材,那么会使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语文老师务必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技术,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科学技术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发散思维,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如,老师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篇文章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行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查询与聂将军相关的故事,更加深入地了解聂将军的背景与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聂将军与日本小女孩之间的故事。但是老师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搜集相关资料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搜集资料的方法和感想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让学生能够明白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来获取有关的阅读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实现个性化阅读

要知道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小学生有着自己的想法和个性,老师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会严重抑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老师应当在教学中适当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作为阅读课堂的“主人翁”,使学生作为个体对于阅读的感受能够充分体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和运用各种阅读资源。具体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基本的阅读技巧和要领之后,不要过分要求或者指定学生一定要读哪一篇文章,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将学到的阅读知识运用到平时的阅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但是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或者文章。另外,老师也要尊重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不同看法,如,老师在教学《半截蜡烛》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文章之后,对文章中人物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儿的做法是非常勇敢的,有的则认为是相当危险的,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结果,对文章进行续写,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是一项相当重要的教学内容,这需要老师从自身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在立足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能够得到体现,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未来综合的素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雨十.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横向分层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张蕾.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问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英语阅读教学新视角 篇6

英语阅读在各种英语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题的比例也不例外。但是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忽视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的培养, 降低了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有效性。因此, 高中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要不断探索适合时代要求, 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从教师的角度看, 在课堂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以自我为中心, 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而且, 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过多地重视语法, 讲解单词, 补充词组, 逐句逐段地分析句子结构, 对学生的不同回答或新生成的问题, 往往不予重视。课堂气氛看似活跃, 但却忽视了从整体上对课文的梳理。因此,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零散的。

从学生的角度看, 一是缺乏阅读的自信心。特别体现在学生自由选择的阅读材料中, 他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自认为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 回避那些自认为难以完成的任务, 对稍微难点的阅读材料, 由于词汇有限他们害怕失败从而选择放弃。二是所采取的阅读方法不科学。许多学生只是一味地从头读到尾, 不考虑篇章的类型, 体现出对阅读策略和技巧的缺乏。

三、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方法

从以上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中, 可以看出, 影响阅读教学的一些因素有:思想的束缚, 方法的欠缺, 信心的不足等。那么, 怎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水平, 从而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 改变传统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注重课文的整体教学

英语课文本身是一个整体, 包含着语言、词汇、句型和语法等诸方面的内容。一篇课文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不能把它分割开来, 否则, 课文的功能就不复存在了。但是, 许多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 开始时就分段教学, 不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甚至将英语的阅读课上成了知识点的罗列课, 降低了阅读课有效性。因此, 教师的课文教学要强调信息的整体传授及整体接受, 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 把课文内容作为整体信息向学生输入,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逐步深化地理解课文。一要快速阅读课文。教师要设计问题, 这些问题能够体现课文的中心大意, 并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文的整体内容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要求学生碰到不理解的单词, 不要停下查字典, 可跳过去或根据语境猜出它的含义, 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完整信息和基本内容, 对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概念。二是分段深化教学。在学生对课文形成整体认识的基础上, 教师要对文中的具体信息进行分析, 同时让学生找出文中的重要词汇及语言点。三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 进行课文的复述。鼓励学生用关键词对课文进行复述或改编,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

2. 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科学的阅读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要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这也是快速提高学生阅读准确性的重要方法。一篇文章是由相互有联系的数个段落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每个段落都有其重点讲述的内容。从宏观上看, 整个文章又有重点。所以理清每个段落的大意, 做好文章整体的衔接, 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和阅读的要求, 采取不同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 找出文章的关键信息, 让学生能准确定位题目所选的信息。特别是要让学生学会利用关键词和过渡句以等来抓住整个文章的脉络, 从而实现对文章整体的理解。要让学生熟练地运用略读和寻读的英语阅读策略, 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有效性。要训练学生针对不同题型能采取相应的解题技巧。如:推理引申题的选项特点与答题技巧。这类题型的干扰项具有以下的特点:看似从原文推断出来的结论, 然而实际上与原文不符, 如因果倒置等;只是原文的简单复述, 而非推断出来的结论, 把直接表达当作间接推理;根据考生已有的常识是正确的, 但是却不是基于文章。而正确选项的特点:不是文中明确说明的内容, 没有引申推理就不是正确选项;正确选项大多含义深刻, 不是常识选项。

3.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扩充词汇量, 增强阅读的自信心

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往往丧失在许多生词面前。因此, 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课外阅读对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要选择那些容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材料,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曾获得成功的或有成功希望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人的兴趣。所以, 教师在英语课外阅读的选材上不易过难, 如果材料过难, 容易给学生造成阅读的心理负担, 从而丧失对英语课外阅读的兴趣;要遵循趣味性的原则, 只要学生感兴趣的英语阅读材料都可以作为阅读材料。二要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 让学生养成英语课外阅读习惯。如建立本班的英语阅读资料库, 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料;开设专门的课外阅读课, 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阅读。

四、结语

总之, 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逐步渐近的过程。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 认真分析阅读材料, 优化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不断扩大词汇量, 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 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英语的积极性,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而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阅读理解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蕾, 高三英语阅读课教学现象剖析[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6 (6) .

[2]郑曙, 高中英语阅读的难点剖析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 2009 (48) .

英语阅读教学新视角 篇7

一、阅读是追求认知的需要,是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的实用性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一方面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另一方面是出自于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种需求心理是求知最基础的源动力。中职生虽在学业上遭遇挫折,在阅读高知文章上没有很强的求知欲,但他们依旧拥有认识社会、探求基本人性、获得技能和就业知识等方面的求知欲。这种心理是为了获取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对学习起促进作用。因而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着力加强阅读教学的实际效用,既可以提高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又可达到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和就业服务的目的。

“中职语文职业化教学”的理念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就要求语文老师重视校本阅读教材的开发,即在充分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学生语文阅读心理与语文职业能力培养等情况下,挑选学生感兴趣且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的文章作为课堂学习的文本,开展阅读讨论、探究和实践训练。由于学生对文章有兴趣,师生也就有了共同话题,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训练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如教外贸专业语文时,教师要从本专业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搜集与外贸相关的专业技术类文章、外贸杰出人士访谈录或传记、外贸学习方法或者外贸发展史方面的文章,再附加一定的就业创业指导类文章和少量的经典诗文佳作。这样,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同时,也实现了为专业服务的目标。

二、阅读是获取赏识的需要,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中职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渴望得到认同和赏识的需要比普高学生更为强烈。而阅读教学显然是实现这种赏识需要的理想途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一个现代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交往,如果没有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尊严的自豪愿望,那么他的生活是不可思议的。”通过阅读书籍,学生可以得到父母师长的认可与赞许,可以增加谈话素材并赢得同龄人的认可。另一方面,我们更希望阅读教学能为学生奠定自信的根基。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型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强项,勇于尝试,体验成功,找到自信的源泉,树立成功的信念。林格伦曾说过:“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那么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

我们的主要策略是优化教学模式,丰富课堂阅读内涵,满足学生获取赏识的需要。

活动教学是学生较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阅读需要心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身临其境地感悟文本,活跃课堂,寓学于乐。如教《那一年面包飘香》一课时,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教《项链》一课时,组织学生围绕“十年艰辛中玛蒂尔德的收获与所承受的伤害哪个更加主要”展开辩论;教《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组织学生即兴演讲;教《广告词》一课时,安排学生结合所学专业为某某组织设计广告等。这些活动式阅读教学方式,有力地满足了学生阅读过程中获取赏识的需要。

探究式教学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之一,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会使学生产生被赏识的满足心理。如教《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时》一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独立学习的同时,开展合作讨论,提供学生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环境,引导学生探究“父亲的成功是否只是偶然”,从而领悟偶然的机遇只向具有真正价值的人敞开大门这一深刻道理。

此外,讲故事式教学方式也十分符合中职学生的阅读心理,因为讲故事式教学可以以其突出的形象性和可感性吸引学生,以深入浅出、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易于接受,学生对教学内容作出积极思考、反馈的同时,实现了满足赏识的需要。我们所熟知的于丹的演讲广受欢迎,与其采用童话、寓言和禅宗故事阐述道理密不可分。总之,一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满足学生获取尊重需要的课堂教学策略都值得在教学中尝试。

三、阅读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完善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策略

中职生是成就感非常缺失的群体,他们对成就感的渴求比普高学生更强。然而,中职语文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心理,只看重最终的考试分数。因而我们要把握好学生的阅读需要心理,关注学生阅读中表现的亮点,并通过完善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策略,唤醒他们对语文阅读的美好记忆和向往。

1. 开放性评价,为学生自我实现创设机会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由于自身经验的不同,对外界的看法和理解也会有不同。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的趋势下,中职生的个性、家庭、教育和社会阅历各有不同,因此语文阅读也呈现意义重建的多元化趋向。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采取开放性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教《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让学生欣赏宝玉出场后的肖像描写,一学生发表异议,他觉得宝玉根本不是英俊潇洒,而是时下流行的“伪娘”。这一见解如同平地起惊雷,引起班级的沸腾。教师这时绝对不能简单地否定或压制,而是引导学生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该学生认为:宝玉的肖像完全呈现女性化的特点,并非常人心中的英俊模样。如书中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这些描摹都是用于女孩的。这一观点引起了班内很多同学的共鸣,引起了学生对文章更深一步的探讨。教师的鼓励、同学的赞同无疑会让这位学生得到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也会激发其他学生对文本做出个性化的分析与理解。

从开放性的视角看待学生独特的见解,满足了学生阅读过程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要明确练习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在于提供一种机会,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某一问题。甚至当学生对教材现有的一些答案提出不同看法时,只要他们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教师都要尊重,更要作鼓励性评价。

2. 不着痕迹地夸奖,为学生自我实现提供保障

不着痕迹的夸奖,做到于无声处有惊喜。比如在听完学生回答问题或完成某项课堂学习任务后,老师赞赏的眼神、欣赏的微笑、举大拇指以示赞扬等肢体语言,都能起到激励作用。如教《致橡树》时,笔者刚板书题目,就有个男生大声读到“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来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还特意强调“我如果爱你”几字,没读完就惹得全班哄堂大笑。这个男生是位经常不听课,还影响他人的学生,笔者本想斥责几句,但转瞬间改变了想法。笔者微笑着请他上讲台朗诵。在他有模有样地读完后,笔者对他说:“不错啊!以后少讲闲话,多上讲台,肯定能读得更好。”在课堂结束时,叫班上学生来背诵诗歌的前两节,这位同学也能自信地举手。足见从学生的阅读需要心理出发,并做不着痕迹地夸奖,对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自我实现十分重要。

阅读教学的过程对中职学生来说并非一个简单的认知过程,而是追求认知与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个获取赏识、自我实现的过程。“需要”是这个过程最直接的动力。教学过程如果不顺应中职学生的阅读需要,学生学起来肯定毫无积极性,其学习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教师应从中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尤其从学生阅读需要心理出发,处处为学生身心发展着想,综合运用有效的中职课堂教学策略,突出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心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快乐阅读中增智长技,全面提高就业创业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香卓伦.中职创业教育新理念[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晏华.注重学生需要心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J].云南教育,2004(31).

英语阅读教学新视角 篇8

推荐理由:评判性阅读 (Critical Reading) 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受到外语教学界的关注和重视。该书以真实的阅读课教学活动为实例, 介绍评判性阅读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实践尝试及研究, 针对教学一线的教师, 实践性相对较强。看后很多读者会说:“有些想法和我想的不谋而合。”可见, 它是教师从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 进行教研活动的好帮手;也有读者认为:“对于论文写作有帮助, 同时, 适合教师学习如何设计课堂。”

英语阅读教学新视角 篇9

一、阅读教学中的节日文化

“Christmas”一词在教材第九单元中频繁出现, 在教学时, 放眼于节日文化, 着重介绍其文化背景。首先, 西方人信仰上帝, 以上帝的儿子Jesus Christ诞生作为新纪元的开始, 所以就有“公元前” (before Christ) 和“公元”之说。Jesus Christ为了拯救人类, 被以色列人钉在十字架上而为人类受难。西方人信奉Jesus Christ, 视他为救世主, 所以, 每逢星期日都要去教堂做礼拜, 读《圣经》, 听牧师讲道, 向上帝忏悔、祈祷。接着, 介绍了Christmas eve (圣诞前夜) 、Christmas tree (圣诞树) 、Christmas card (圣诞卡) 、Santa Claus (圣诞老人) 、Christmas carol (圣诞歌) 等相关词组。对于西方人来说, 圣诞节的隆重程度相当于中国的春节, 于是, 笔者又列举了“Spring Festival”这个我们都熟悉的节日。由于学生对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较为了解, 他们能很快说出一些与春节有关的词语, 如“New Year’s Eve (除夕) 、red packets (红包) 、dumpling (饺子) 、firecrackers (鞭炮) 等, 学生从中了解到了两种节日的不同, 这就会激起学生进一步了解与Christmas有关的西方文化的欲望, 为更好地学好这一单元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二、阅读教学中的民俗文化

不同国家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风俗习惯等, 在现行教材中, 许多课文里蕴含能体现不同文化的句子。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慧眼, 将这些民俗文化融于课堂阅读教学中, 使学生更易于理解课文内容, 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的风俗、传统, 不至于造成误会、尴尬。例如, 笔者列举了这样的句子:I suppose Walled has already told you about the British teacher who opened the present as soon as he was given it at the endof-term ceremony.这是一个含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 定语从句的内容体现了这样一个文化信息:西方人收到礼物后会当面打开, 并表示称赞和感谢。接着又举另一个句子:It’s rude not to open the present when someone gives you one.这个句子是一个典型的It is+adj+to do sth结构, 表明了这个文化信息:在西方国家, 当别人赠送礼物给你时, 如果你不当着他 (她) 的面打开是不礼貌的。而在中国情况却不同, 中国人收到礼物会客气一番, 甚至推辞一番, 更不会当面打开礼物。这体现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的不同, 充分表明了两种文化的差异。

三、阅读教学中的习语文化

英语中的习语有些来自成语典故, 有些来自神话传说, 有些来自文化著作。这些习语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英语绝对不能只按词语的字面意义去理解, 必须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

在阅读教学之前, 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并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 笔者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一些我们平时经常用的、又与某一人物或事物的特性有关的习语, 如:as strong as a horse:very strong;as busy as a bee:very busy;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very poor;as cool as a cucumber:very calm;to sleep like a log:to sleep very deeply。课堂教学实践表明, 抓住习语进行文化教学, 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其深刻的文化意义, 并顺利地完成书本上的巩固练习。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 许多英语习语已经融入汉语之中, 在教学中, 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加以渗透, 如:Like a duck to water (如鱼得水)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Mor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Boys will be boys (本性难移)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英雄所见略同) 等。

英语阅读教学新视角 篇10

[关键词]读写结合 内容贴合 形式吻合 单元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37

自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用”教学理念以来,阅读教学指向写作的模式越发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读写结合正逐步成为夯实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策略。但遗憾的是,当下的随文练笔,“读”与“写”常常处于分散状态,并没有结合起来,这造成了随堂练笔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之中。

一、内蕴贴合,在模仿中触类旁通

阅读教学中的“写”不是漫无目的地胡编乱写,而是要从教材文本的特质出发,基于教材而又不局限于教材,在触类旁通的过程中,对教材文本进行迁移性的创造,将学生的阅读体悟与实践练笔整合在相应的主题中,确保课堂练笔的有效性。

如,《夹竹桃》中的“无……不……,无不……”这一句式,常常被教师作为读写结合的训练点。但不少教师都是给学生两个情境,要求学生运用句式进行说话练笔。而所提供的情境与教材的文本毫无关联,将练笔演变成为游离于文本主题之外的“插曲”。笔者教学时,则利用这一训练的契机,为学生补充了作者季羡林的生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练笔训练:

1.季羡林___________,如此韧劲,大家无不敬佩;

2.季羡林___________,如此韧劲,无人不敬仰他;

3.在季羡林身上,韧劲其实就是___________。

(尝试运用“无……不……,无不……”的句式进行表达)

这样的读写结合,引领学生通过对拓展资料的阅读与悦纳,在提炼与表达中,体悟到事物、文本、作者之间存在的品性统一。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不仅历练了这一句式的运用过程,更对季羡林先生面对苦难的乐观与不屈从的精神有了更为通透的把握,更主要的是将其与夹竹桃对应起来,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二、形式吻合,在拓展中深入贯通

目前,阅读教学中的不少练笔,都是基于对课文故事情节、人物内在情感体悟之后的自然表达,这种顺势而为的言语实践淡化了表达技巧的渗透,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谓效果良好。但随着阅读教学逐步向关注文本言语形式转变,读写结合所涉及的范畴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如,《安塞腰鼓》有一段精彩的描写:“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种独到而富有个性的言语表达形式,对学生而言还是第一次接触。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感受安塞腰鼓奔放热烈的特点,并紧扣课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随后,将教学的重心从语言表层向内核逐步迈进,让学生感受这一段话在排比、比喻以及表达顺序调整之后的表达效果。因此,教师依托这样的言语形式,为学生设置了这样的练笔实践:___________一样,是轰隆的雷鸣;___________一样,是奔腾的烈马;___________一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是___________。

这种拓展性练习,将文本中的句式训练融合到生活实际中,借助其他类似的描摹对象,引领学生在深入感知的过程中,不仅活化了这种言语形式,更全面地拓展了安塞腰鼓的风格与特点,起到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三、单元整合,在辨析中无师自通

当下语文教材都是以主题方式进行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阅读教学必须改变单篇教学的局限,以整体的视角把握教材单元的类群文本,在引导学生找准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提炼、辨析对比,从而探寻作者表达的策略,促进表达方法的自我积累。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以记人为主。笔者在教学中,就充分整合单元文本中所承载的表达价值,引领学生深入感知方法、积累方法。学生在深入对比中,充分意识到《海伦·凯勒》一文以清新的语言刻画了凯勒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品格;而《二泉映月》则以整饬的句式、真挚的语言再现了阿炳创作二胡曲的过程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深刻意蕴,形成了文、人、曲的完美统一……不同的文本,作者的表达方法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在课文教学后,笔者要求学生综合考量单元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选择性练笔,引导他们就地取材,从身边生活中的教师、伙伴、朋友入手,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尝试写一篇记人的习作。

总而言之,读写结合是夯实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重要策略。教师应树立以教材为蓝本的意识,引领学生从文本的内容信息、言语形式、表达策略入手,为学生开掘适宜学生历练的读写交融点,从而让学生在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无师自通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表达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新视角 篇11

近年来,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阅读和理解的心理过程,为商务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启示。图式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Kant在1781年提出,他认为人们以往习得的所有知识或人们所有的对世界的认知,以“先验图式”(schemata)存储于大脑里。所以,“先验图式”即相当于一个庞大的知识存储系统,但这个系统不是杂乱无章的,所有的知识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信息都分门别类地保存在不同的单元中,这些单元就是图式(schema)。图式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在1932年首次提出,它是一种运用图式知识进行语言理解和文本解读的学说。Bartlett认为人们处理接收任何新信息都要利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即图式。图式是储存在大脑里的某种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学习者知识库吸取新信息的过程。(Barlett,1932)

研究表明,图式在阅读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图式理论,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其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概念和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对新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解释。也就是说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依赖于头脑中已存的图式。同样,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读者在对文本信息进行解码时,需要激活并使用头脑中已存的与文本相关的图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并检验和证实判断的合理性与正确性,以此重构与输入信息相吻合的新信息。所以,阅读不仅仅是理解词、句、段,同时也是读者头脑中的图式和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图式理论认为,读者的阅读能力取决于三类图式,即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和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语言图式就是阅读者对文本的词汇、句法特征等的了解。是文本理解的基础。形式图式是阅读者所具备的关于文本的组织结构的知识模块,即语篇知识。内容图式是阅读者所具备的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模块,包括对某种文化的了解,及文本所涉及的相关学科或专业方面的知识。因为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激活、调用和丰富这三种图式,所以他头脑中的这三种图式越丰富,可调用的知识就越多,联想也就更丰富,阅读就会越顺畅,理解力也就更强。也就是说,在商务英语阅读过程中,读者对文本的语言、语篇和背景知识了解得越多,理解的程度也就越深。反之,下面三种原因会导致读者不能正确理解文章表达的意思:1)读者不具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式;2)读者虽然具备了相关的图式,但文本提供的线索不足以激活读者的图式;3)虽然文本有足够的理解线索,读者也具备了相关的图式,但因读者语言知识缺乏,文本提供的线索不能使读者的相关图式得以激活。

因此,在商务英语阅读中,学生缺乏商务英语词汇、篇章结构知识、商务经验和背景知识都会造成其阅读理解的困难。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应重视帮助学生积累商务背景知识,把握不同体裁和文本类型的特点,构建并丰富学生的商务英语图式知识。

商务英语是在商务活动中应用的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有着自身的用词特点,专业术语、缩略词和惯用法较多。比如:“quotation”“average”“acquire”在商务英语中可分别表示“报价”“海损”和“并购”的意思。商务英语中还有很多缩略词和术语,如:CIS(Customer Information Service消费者咨询服务)、c.o.d(cash on delivery货到付款)、L/C(Letter of Credit信用证)等等。根据图式理论,学生如果不熟悉这些词汇,就不能激活相关的语言图式,无法识别词义,就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老师在教授商务英语词汇时,除了讲解和练习之外,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大量接触商务类阅读或听力材料来积累词汇,帮助他们建立词汇图式。对词汇进行归类,如分成贸易、金融、运输、保险、营销等类别,与大脑中相关图式相联系,以便于识记。

根据图式理论,老师在教学中还应帮助学生构建商务英语语篇图式。商务英语语篇包含商务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文件文书,如商务信函、单据、广告、通知、合同、报告、说明书等。它们具有特定的结构模式和独特的语篇风格,老师要帮助学生熟悉每一种商务文件的格式框架。学生如果不了解它们的结构特征,就难以把握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势必会出现理解困难。

商务英语文章不仅涉及独特的专业背景,而且涉及商务实际技能,内容涵盖了贸易、金融、运输、保险、企业管理等诸多领域。学生没有商务活动经历,也缺乏商务背景知识,导致他们即使看懂字面意思,也很难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因此,老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呈现和讲解商务知识,并鼓励他们课外多阅读商务类文章、观看商务题材的影视作品和视频资料,逐步积累商务背景知识,以保证阅读时有足够的内容图式可以调用,提高商务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图式理论对商务英语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分析学生商务英语阅读中的困难和问题,对问题的本质和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使我们认识到,在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不能仅仅重视词汇教学,而应帮助学生构建、完善和更新他们的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摘要: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阅读和理解的心理过程,为商务英语阅读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启示。根据图式理论,教师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应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商务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图式理论,商务英语,教学探究

参考文献

[1]Bartlett,F.C.,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上一篇:勘探勘测技术下一篇:新闻价值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