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教学三步法(共11篇)
英语阅读教学三步法 篇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能找出作者要传达的主要信息;辨识内涵的主旨或观念;辨识语篇中的思路发展和逻辑关系;根据文中提供的事实和证据得出结论等(教育部2003)。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应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水平。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师对于阅读文本解读的深入程度是密不可分的。
文本解读其实就是理解和探寻文本的“我思”,解读的全过程“应是一个主体经由客体(作品)达至另一个主体”(乔治·布莱2010)。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的文本是指高中学生所接触到的阅读材料,特别是教材上的阅读篇章。在阅读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有的教师把目光聚焦到高级词汇、短语、优美的句子以及复杂的句型结构上,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的教师着眼于教学设计的完整性,求全而不求精,导致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解读深度不够,甚至对文本产生误读。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对学生阅读理解的检测仅停留在文章表面,学生回答时照本宣科,阅读技能得不到有效训练;另一方面,教师过分依赖教材中预设的步骤和提问,按部就班,而没有结合学生的思维和实际体验(崔敏峰2012)。归根结底,以上现象是由英语教师对于文本解读的认识不够和解读不正确而导致的。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以人教新课标选修六第一单元Reading为例,运用“感知—理解—创造”三步法实现对阅读文本的解读,呈现文本解读的全过程,为读者提供文本解读的可操作模式。
一、初步感知文本脉络
感知文本是解读文本的起点,是解读逐步走向深入的前提。没有对文本的基础性认识,就不会对其有本质认识,更不会准确地把握文本(来凤华2010)。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从文本的特征、标题、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分析。教师应主要关注文本的基本内容、主题句、关键词、基本表达方式和体裁特征,从而达到把握文本结构、理解文本脉络特征的目的。
【教学内容】NSEFC Book 6 Unit 1 Reading:A short history of weste rn p ainting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为艺术,课文主要以时间为线索,介绍西方绘画史。学生对此话题并不熟悉,教师应引导学生熟悉有关西方绘画的生词、短语、代表人物及其特色。
(一)文本特征
本文的标题为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原ing,short history为标题的文眼。文本为总—分结构,分述部分每段前用黑粗体标出四个副标题,并配上四幅有代表性的图片。风格迥异的图片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各个时期的绘画特色。因此,学生较容易通过标题和图片来预测文本内容。文本篇幅较长,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出现了一些与绘画的时期、种类、技巧等相关的词汇,这些都是学生所不熟悉的。
1. 重点词语
faith,conventional,typical,adopt,possess,superb,possessions,perspective,technique,shadow,ridiculous,controversial,attempt,predict.
2. 重点句型
(1)It was evident that...(很显然……)
(2)If...had not been discovered,no one would have been able to paint...(如果没有发现……,就没有人能……)
(3)Without...,sb.would not be able to...(没有……,……就不能……)
(4)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一方面……,另一方面……)
以上四句涉及的内容有主语从句、虚拟语气和篇章的行文连贯等。
(二)文本结构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即总体介绍和各阶段分述。文章第一段阐述了促进艺术发展的因素,随后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西方主要的艺术流派、艺术特点及其代表性的画家和作品。文章篇幅较长,但内容简单、结构层次鲜明、难句少。
(三)文本内容
文章的主题句为第一段的第一句:Art is influenced by the customs and faith of a people。全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customs和faith两个关键词展开。中世纪的大部分绘画主题与宗教有关。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主题由宗教转向人与自然,绘画手法更为现实。19世纪晚期,欧洲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社会的变革导致了绘画风格的变化,在巴黎出现了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无论是抽象派还是现实派都受到印象派艺术的启发。
二、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在此环节中,教师以文本为核心,从文本出发,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文本的情节、情境或意境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真正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独特情思、深邃理念和理想愿望等内涵。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从段落层次和写作手法等方面分析。
(一)段落层次
所谓“段落层次”是指段落中各句之间的关系,或为总分,或为因果,或为并列,是组句成段所遵循的一般原则,是段落的内在逻辑。文章第一段为总起段落,文章第一句Art is influenced by the customs and faith of a people为全文的主题句,第一段中的其余句子为支撑句,第二、三句为因果关系,第四句为第一段的结论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分述段落均围绕customs和faith来叙述,此外,还介绍了时间、代表人物和绘画特点。
(二)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是指作者为了更好地呈现作品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艺术表现手段。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以下写作手法:
1. 运用描述性词语,体现语言的鲜活性
描述性语言就是对事物特征的表象进行描述性的介绍和说明的文字。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形容词、副词和动词,使其描述的事物更具有说服力和认可度。如:A conventional artist,A typical picture,in a more realistic way,adopt a more humanistic attitude,a mostly agricultural society,scores of modern art styles,certain qualities of modern art,consequently,naturally等。
2. 运用虚拟语气,凸显话题的重要性
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三个虚拟语气的句子,以此强调透视法、印象派画家和新颜料、新绘画手法的重要性。如:Without the Impressionists,many of these painting styles might not exist。
3. 运用连接性词语,构建语篇的衔接美
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表示转折关系(but,however)、因果关系(as,so,because)、时间关系(when,at first,at the same time)、解释说明关系(that is)和并列对照关系(as well as,on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等连接性词语,使得全文衔接紧密,意义连贯。
4. 运用多样化句式,突出文本的结构美
(1)倒装句的使用
在文章第五段中,作者打破常规的“主语+系动词+表语”句型的排列顺序,把表语among the painters放在句首,强调表语;同时,在painters和impressionists的后面使用了两个定语从句,使得句子富于变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2)长短句的结合
长句句式复杂,包含的信息量大;短句简洁明了,直接切入主题。作者在文章中将长短句相结合,使得文章节奏和谐,增加了语言的韵律美。例如,在“During the Renaissance,new ideas and values...as well as their activities and achievements.”这一段中的六个句子,依次是短句—长句—短句—长句—长句—短句,这种安排使全段起伏有序,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复合句的交错
在文章中,作者把多种复合句,如状语从句、定语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和表语从句等交错使用,使文章的句式富于变化,句意表达细致到位。
主语从句和定语从句:It was evident that ideas were changing...century when painters...began to paint...realistic way.
状语从句和宾语从句:When people first saw...,they were convinced that they were looking...real scene.
表语从句:This is because the impressionists...in new ways.
(4)疑问句的提出
作者在全文的最后提出“Who can predict what painting styles there will be in the future?”的问句,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思考。
三、创造文本再构
文本再构是指教师在现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再加工的过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师进行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因此,教师在文本再构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阅读策略和学情分析这两个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体验,又要关注学生获得阅读体验时的路径和难度,结合课标要求,找到英语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
(一)阅读策略
本课图文并茂,结构清晰,由整体到局部。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对文章各个部分的细节进行解读。具体做法为:运用时间轴策略,标注西方绘画史的重要时刻;运用预测策略,引导学生利用大小标题、彩色插图等把握文章的大意;运用skimming和scanning技能引导学生关注各个时期绘画流派的相关信息;运用疑问词引问策略,重视长句和难句的理解及它们的隐含意义;运用信息整合策略,深入解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运用个体化策略,激发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当然,策略的运用不能仅停留在信息的收集和整合上,教师还必须适时引导,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二)学情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入学成绩在全市排第五名,学生素质居于全市平均水平。多数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词汇知识,能听懂基本的课堂用语,能用一些词汇、句型造句。由于学生之前接触过总—分结构的文章,所以大多数学生可以顺利预测出文章的大意。对于西方绘画史这个主题,他们并不陌生,只是不了解具体的情况。文本各段的发展脉络为时间、背景、特色和代表人物,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基于文本解读后的教学实例如下: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Pre-reading Stage(5 minutes)
Activity 1:Brainstorming
Make a list of words related to the topic west painting.(Class work)
Activity 2:Matching
Match some paintings with painters and introduce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ainters if possible.(Individual work)
【剖析】Activity 1和Activity 2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脑海中有关“西方绘画”的已存图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迅速进入主题。
Step 2:While-reading Stage(20 minutes)
Activity 3:Choose the structure
Look through the title and subtitle to choose the right structure of the text.(Class work)(见图1)
Activity 4:Draw a time line
Ask students how the text is organized?Then work in pairs to draw a time line.(Pair work)(见图2)
【剖析】Activity 3和Activity 4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和副标题分析文章的基本框架和组织方式。
Activity 5:Answer and Choose
Read paragraph 1 and answer the question:What influenced art?Then make a choice to choose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Individual work)
A.A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B.How to draw a picture.
【剖析】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句,并根据主题句归纳文章大意。
Activity 6:Read—Fill and Answer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rest paragraphs,and then fill in the chart.(Group work)(见表1)
Check students’understanding by do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Class Work)
Question 1:What was a typical picture like during the Middle Ages?Why was it full of religious symbols?What kind of faith did they have?
Question 2:What did people focus in the Renaissance?During this period,what were the two important discoveries?
Question 3:What did impressionists want to show?What did people think of their paintings.
Question 4:What do people believe in modern times?
【剖析】通过填写表格、查找并了解西方绘画的不同艺术流派,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线;同时,教师借助问题帮助学生归纳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信仰,深化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在师生问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推断部分单词的含义和用法,扫清阅读障碍。
Activity 7:Find the linking words
Read the last paragraph and find the linking words.(Pair work)
Possible answers:At the time,but,because,On the one hand,that is,so...that...
Then ask them to classify the linking words according to their function.
【剖析】引导学生从语篇的角度理解文本,为学生的读后活动和作业做铺垫。
Step 3:Post-reading Stage(15 minutes)
Activity 8:Write and Draw(Group work)
Ask students to work in groups,first choose any period they like to write a short introduction by using the link words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sentence structure and then draw a picture during the time.
Sentence structure:
(1)I’d like to introduce our painting about...,which lasted from...to...
(2)People painted...,That was because at that time people believe...
(3)They painted like this 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
(4)They lived in the time when...,so there were a lot of famous painters,among whom the most famous one was...
(5)They loved...so much that they painted...
Activity 9:Show and Introduce(Class work)
Ask every group to introduce their paintings.
【剖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Optional Home work】
1. Use the proper link—words to polish their own introduction.
2.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
【剖析】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选择,并将读写结合,将阅读课上所学内容落实到写作中。
【Black board design】
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实质起始于英语教师的个体解读,经历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和创获文本的过程,终止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英语教师对于阅读文本的感知和理解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阅读文本再构是教师的创造性活动,而这种创造性活动必须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实际需要出发,正确解读文本特征、文本内容、文本结构、写作手法、段落层次和阅读策略等相关要素,只有这样,才能凸显文本之美,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摘要: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文本解读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阅读效果。从英语教师的角度出发,以NSEFC Book 6 Unit 1 Reading: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的阅读教学为例,运用“感知—理解—创造”三步法进行文本解读。详细分析影响文本解读的重要因素,探索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三步法,阅读教学,文本解读
参考文献
崔敏峰.2012.例谈培养英语阅读中深层理解能力的创新策略[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7):35.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6.
来凤华.2010.自我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自我救赎[J].山东教育(中学刊),(8):32-33.
乔治·布莱.2010.批评意识[M].郭宏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4.
英语阅读教学三步法 篇2
福建泉州泉港惠华中学林舜锦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阅读是人们求知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则关系到我们的学习成绩和生存质量,因此,提高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从《考试说明》及历届高考命题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考命题不断增强文学因素。大阅读大多考查散文的阅读。而散文阅读考查的内容是综合性的,仅用一种方法是很难有效完成考题的。解题时,分步交替地使用各种阅读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一般地说,散文阅读应分三步走,具体如下:
第一步,通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明确文章的主旨。阅读一篇散文,要把握散文的主旨,即“神”,则需要我们先通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弄懂文章“说什么”。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先通读全文,给大脑留下了大体印象。我们也许无法详尽地说出文章各部分的详细内容,但正是头脑里留下的那么一丁点“印象”,能给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带来莫大的帮助。一篇好文章,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因此命题者命题时,总会结合中心主旨来命题,我们如若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答案来。当然,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它常借写景状物等来表现。故而,要抓住散文的主旨,就得分析文中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与情感体验、社会生活及人生哲理之间的联系。另外,不少散文作家都喜欢“卒章显志”的写法,我们还可以先读文章的结尾,了解其“志”,然后再浏览前面的材料,这样会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再说,散文的主旨大多是抒情、明志、言理,这也给我们把握主旨带来提示,即我们可从“情、志、理”入手。
第二步,略读每段的重点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这一步阅读,我们只需列出每段的重点句或概括出每段的主要内容,将它们联起来,再一次熟悉文章的内容。因为我们阅读散文时,实际上也是要求我们读者尽可能地沿着作者的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而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就应该从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入手。当然,各种文体都有各自的思路特点。就散文而言,线索最为重要。材料是依赖线索展示的,思想是随线索发展的`,事理是循线索演绎的。所以,我们如果抓住了线索,就等于把握散文的意脉。这样,表面上看似很“散”的“形”,就串起来了,紧紧地凝集在“神”的周围。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后,就能很好把握文章的内容,解答后面的题目就不会很难。
第三步,精读文章,品味文章语言。品味散文的语言,主要是品味散文的重点语句。我们应当对所读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抉择、取舍,从而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对重点词语的处理,主要有两个过程。首先要有敏锐的语感,善于捕捉那些有特定含义的词语。其次,要学会咬文嚼字,结合全文挖掘出词语背后隐藏的信息。而把握关键句,对于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从内容、表达形式、结构、修辞等方面来看,我们应当紧紧抓住以下这些关键句: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概括段意的语句;文章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对文章结构有影响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运用修辞的语句;篇首、段首、篇后、段后的语句等。
诚然,要成功解答高考散文阅读理解题目,还需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并具备良好的语感。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三步法初探 篇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考制度的不断改革,现代文阅读已成为中学语文学习的核心。因此,培养学生具有现代文阅读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在诸多语文能力中,阅读被放在首位。阅读是理解和积累,是借鉴和吸收,是表达的基础。实践证明,没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就很难具备较好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搞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
阅读教学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即“认知朗读——感知朗读——探究朗读”。
(一)认知朗读
学习生字新词,解决阅读障碍,这是阅读的第一步。这一步也算是预习。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一些学生可能做得到,做得好,一些学生就难说了。教师要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这一步主要是通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的音、形、义。“音”是读音,“形”是写法,“义”是意思和用法。做好这一步,要结合文下注释,要利用好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更要有合作的意识。
(二)感知朗读
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这是阅读的第二步。读记叙文,要掌握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特别要理解作者通过什么事件表达什么思想;读议论文,要掌握论点、论据、论证,特别要找出论点,这是作者的看法和主张,是文章主要内容之所在;读说明文,要掌握说明对象、特点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语言特点;读小说,要把握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最好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说下来。
(三)探究朗读
师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这是阅读的第三步。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学生要有问题提出,教师还要根据文章的体裁、教学的重难点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人、记事、状物,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和描写。学习记叙文要抓住这种文体的特点。分析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分析记事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分析状物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学习议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按要求补写论据;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论证结构的清理、划分,论证思路的的理解;文和段的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词、句含义的体味、理解;论证方式的辨别;知识的积累与语言的实际运用;议论文语言风格的体会。
学习说明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说明对象极其特征的理解;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对文章、段落结构的分析;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意及其表达作用的品析;对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以及言之有序特点的体会;进行与文段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达。
文学作品主要分为四大类: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学习散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字词的含意及表达作用;理解字词的感情色彩;理解字词的准确运用;分析关键句的含意及表达作用;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散文所蕴涵的哲理;分析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学习小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小说中记叙要素的分析;对文章情节结构的分析;对文段作用的理解与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刻画人物的方法的分析;对词语及句子含意和作用的分析;对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分析;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二、实施“阅读教学三步法”例说
首先是教学设计,然后是课堂实践。教学设计即备课。实施阅读教学可以使用“连堂备课”,就是把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整体,不分课时。这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不再担心这节课的内容没讲完,或者是没讲的。下面就《中国石拱桥》的教学设计,重点介绍阅读三步法。
(一)认知朗读
1.读准第99页“读一读,写一写”词语。
2.读准字音:P93注释③,P94注释①、③,P95注释①。
3.解释下列词语:悠久、杰作、雄姿、巧妙绝伦、和谐、推崇、就地取材、千态万状。
(建议:①其他字词,学生提出,师生共同解决。②教师不能一包到底,可以分别指名学生上台书写、加点、注音、朗读,体会合作的愉快。)
(二)感知朗读
1.一篇说明文为了把事物说清楚,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并按一定的说明顺序来说明。请把课文分成三段,并概括段意。
2.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来说明,文章先谈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再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再介绍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
(建议:每次读课文都要明确目的,有所要求。假如你是驾训教练,把学员带上路,不能只是说:自由开吧。皮划艇教练更不敢这样做。)
(三)探究朗读
1.石拱桥具有什么特征?
2.我国的石拱桥有哪些特点?
3.文章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是惊人的杰作?
4.为什么说赵州桥是惊人的杰作?
5.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各说明了什么?顺序能不能调换?
6.这段文字(第5自然段)中的两处引用各说明了什么?
7.这段文字的末尾介绍桥的主要设计者说明了什么?
8.赵州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9.卢沟桥和赵州桥有哪些异同点?
10.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11.解放后中国石拱桥有哪些新发展?试举例说明。
12.独立阅读关于“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文段,了解说明顺序,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1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作诠释。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举例说明。
(建议:在探究朗读结束后,有时还需要根据体裁、思想、题材选择文段进行拓展阅读、比较阅读。)
“三步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 篇4
首先,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每册教材的每篇课文中都有学生感兴趣的地方, 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就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最好入手点。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明的、有灰的、有暗的, 明点要利用灰点, 暗点则要利用教学的刺激物使其发光, 从而打开学生学习兴趣的大门。每学期新课本一发下来, 求知欲和好奇心, 促使学生先睹为快, 这是了解学生阅读兴趣点的好时机, 教师要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浏览之后, 列出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课文题目, 不喜欢的课中有个别感兴趣的地方也列出来, 对学生不感兴趣的课文内容, 可以使它和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 通过某种方法, 把兴趣从彼物迁移到此物上来, 使阅读教学饶有趣味, 学生就会以极大的兴趣去学习、去探索, 把阅读中尝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获取知识, 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其次, 引导学生感知生活, 探索阅读理解。中学生都已涉及或参与了社会实际生活, 并对生活中的辛酸苦甜、真善美丑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 这就为他们的阅读理解创造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 他们可以凭自己感知了的生活和感情去探索, 感知文中的人、事、景等, 有时也完全可以将自己设为文中人进入角色去感知, 学生既是读书人, 又是书中人, 感受更真切, 阅读能力也会得到加强。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加以老师精心引导, 多方面的训练,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消极盲目、被动地接受, 达到“食之其味”的效果。
最后, 指导学生写出阅读笔记,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以看出动手做笔记的重要性。也就是凡阅读必须圈点、勾画、批注、摘抄、写阅读笔记。学生随阅读的进行, 有意识、有目的地用各种符号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含意深刻的句子、体现文章中心的重点段落进行圈点、勾画、批注、摘抄, 既分解了课文, 又积累了写作素材, 久而久之, 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习语文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总之, 阅读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潜心钻研、正确地解读文本, 把握准确的教学目标, 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设计, 同时能构建灵活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每堂课都真正有所“得”, 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更加精彩纷呈、扎实有效。
(论文)识字教学三步法 篇5
——识字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
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屈岭中心小学
胡杰 指导老师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院
孟怀东
摘要:论文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从三方面来谈小学识字教学,一是教学前指导学生自主识字,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二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识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三是教学后学生探究识字,培养学生识字的好习惯。这样来进行识字教学效果很好。
关键词:识字教学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方式的形成。
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为了让小学生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下识字,我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特点,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去主动识字,记字,让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向生活去学习。
一、课前学生自主识字,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心理学家布希尔指出,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无数事例证明,有个性的人,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创造。
自主识字是指学生自由主动地识字,自己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记住字形。课前自主识字是我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也就是让小学生养成在上课前自主预习课文的好习惯,在预习课文时进行自主识字。
课前放手让学生自己凭借已有的基础识字,让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去发现识字中出现的问题,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后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学生感受在亲身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功的无限乐趣,激活自身学习识字的潜能。
预习对小学生来说,实在太陌生了,所以,当我提出“预习”一词时,孩子们就产生了疑问:“老师,什么叫预习呀?”我顺势讲解:“预习就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接着,我就引导学生了解预习课文的步骤,预习课文分三步走:第一步把课文读三遍,拿笔圈出文中要求会认的字,并给这些字注上拼音,记住边读边注拼音。第二步,把课文中要求会写的字也认一认,注上拼音。第三步,学生再读课文,检查一下圈的字是否正确,拼音和文中的是否一样。在这时,我强调,如果遇见自己不认识的字,一定要多读拼音,实在读不准,就请教身边的人。
当学生自觉完成预习课文的任务后,老师就要进行检查。学生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预习课文都行,只要把课文读会,我就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上课了,我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在巡视的过程中,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看看学生预习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
在预习课文时自主识字,这一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整个学习活动都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较之我们以往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的内涵可以通俗地概括为“想学”“会学”“学会”,语文学科是有代表性的人文学科,更应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中引导学生合作识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合作学习(美国威廉·格拉塞)又称小组学习,它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以便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为相对于个体学习的一种小方式。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由于学习任务共同承担,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现在,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在长辈的呵护下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不愿意,也不会与人交流、合作,缺乏与人合作的品质。但是,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识字过程中,合作识字不仅能让学生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而且能让学生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让学生充分享受合作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加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初期的儿童还较少有害羞的心理,能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害羞心理呈上升趋势,但相对而言,学生在小组内,在同伴间,在合作形式过程中,紧张情绪将大为缓解,害羞心理将更容易克服。
在识字教学时,因为学生年龄小,我采取两人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有利于识字顺利进行。在导入新课后,我会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互听互读课文,每人读课文一遍。读得快的两人小组,就检查两人对生字的认读情况和注拼音的情况。如果同桌两人有不会读的,那就请另一个教他读会。在认读生字和朗读课文上,学生的学习可以采取互相帮助,会读的学生带不会读的学生,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老师巡视,帮助困难特多的两人合作组。在同桌合作初读课文后,我就把课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中的一部分来讲台前写上拼音,看看谁写的拼音最准确,没有上台的学生就对照自己在课文后生字上的拼音,认真看,小声读,帮助上台的学生纠正错误之处。这也是一个合作学习的方法。等学生把黑板上拼音都写完了,我会让同桌再次合作,交换书本检查对方写的拼音是否正确,声母、韵母、声调要看得清清楚楚,如发现有错误之处,请及时帮助纠正。最后,同桌两人在会读拼音的基础上,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逐个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在组词语,说句子中记住生字。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能很快发现,预习过课文的学生对字的识记速度快,记得牢。对每个字在识记的方法上也很熟练,有时想法也与众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理想的效果,然后通过多种识字的游戏来巩固生字,同学们就轻松地认识了生字。
在合作学习识字的过程中,首先要教育学生“愿意帮助”,其次是“学会帮助”,因为小学生把“帮助”一词简单地理解为告诉对方他所要的答案,所以,老师要指导学生尽量避免这种弊端,从老师的启发与同学合作的行为中得到启发,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同桌。
老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活动中去,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快乐地学习,是老师的职责所在,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这一点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三、课后学生探究识字,培养学生识字的好习惯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在课后,我总在想这样的问题: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更好地巩固识字呢?细细想来,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识字,而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语文课本,局限于语文课堂。所以,我就想到了让学生在课后探究识字。首先,我和学生从小处下手,专门准备一个粘贴本,再收集自己家里废弃的食品包装袋,把上面的字剪下来,贴在粘贴本上,学习认会这些字。还有,在马路两边,精彩纷呈的广告牌比比皆是,我就经常提醒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安全的和这些汉字热情地打打招呼,在看电视时,在逛超市时„„汉字无处不在,生活就是小学生识字最好的教科书。
同时,鼓励学生自创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例如:引导学生看拼音识字,看图识字,指导学生学习最常见的偏旁,运用熟字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来学习。我还发现教材的识字安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采用象形字,会意字,或者按事物归类识字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从而自主地探究识字。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自主、合作、探究识字给爱动,爱玩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使枯燥的识字内容变得饶有兴趣。
参考文献:
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三步法 篇6
关键词:小学教育;自主阅读;个性化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提倡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彰显个性,张扬自我,将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呢?笔者基于平时的阅读教学实践,认为有必要采用以下几条教学策略:
一、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让学生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说过:“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教师应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文体和“单元说明”从整体把握课文,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预习时还要画出重点词句,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深究,营造积极求知的学习氛围,为课堂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教《犟龟》一课,学习预习时提出并讨论:小乌龟没有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而看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这算不算成功?等问题。通过课前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教师往往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让学生依照教师所设计的方向来回答,答对了,就算知识掌握了。其实,长此以往,这很容易养成学生一种定向服从、保守自闭的人格特征。所以,教学中要尽量减少这种整齐划一的要求,尝试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这样。根据哈佛大学著名博士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也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这就一方面要求教师用多种方式呈现信息,为学生取得成功提供多种选择;一方面要求教师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语言智能发达的可以读一读、背一背;音乐智能丰富的可以哼一哼、唱一唱;空间智能超人的可以画一画、演一演;喜欢默读的默读,喜欢朗读的朗读;可以自己一人阅读,也可以同桌二人合作。只要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体验到获得技能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因此,阅读教学,是“自助餐”而不能“一刀切”。
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展开想象,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学生因其个性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想象,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个主体化、多边化、生活化的自由空间,设计开放而富有弹性的情境,使学生拥有一个放飞想象、展现个性的宽松氛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鸟岛》这一课,在学习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会干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说。学生的想象力可丰富了,众说纷纭,我在肯定学生的丰富想象的同时,让学生边在脑子里想象自己刚才说的情景边读这句话,结果,一句本来简洁概括的话却让学生读得有声有色。瞧!想象的作用可真大!再如我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结尾时,让学生接着课文中的省略号进行想象续写等等,这些或意境想,或补续想象,或再现想象,或补续想象,或再现想象的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思维,他们从自我出发,多元感受,多元体验,不管是用语言来交流,还是用文章来表达,都是那么丰富多彩、极富个性。
因此,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关注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试论初中英语有效教学三步法 篇7
一、多一些直观形象认知, 打好基础
在新课改下, 初中英语更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但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就容易忽视基础知识的引导而以口语交际为中心, 从而形成“空中楼阁”的现象。其实, 初中英语所涉及的英语知识都较为基础, 课堂中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单词、短语的基础上再去应用, 这样才能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也正是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以直观形象的手段来引导学生掌握单词、短语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7AUnit2Myfamily的教学中涉及有关家庭成员的单词father (dad) , mother (mom) , grandfather (grandpa) , grandmother (grandma) , 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家庭情况, 然后呈现父亲、母亲等图片资料, 引导学生认认单词, 接着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认读、记忆, 再以连线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区别。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听懂和会说句型Thisismyfamily.Who’sthatman (boy) ?He’smy...Who’sthatwoman (girl) ?She’smy...教师将一位新朋友介绍给大家。教师扮演这个新朋友, 问一个女生, What’syourname?引导这个女生回答, Myname’s (Diana) .教师对其他学生说, She’s (Diana) .并示意学生跟着重复这句话。接着教师指着离自己稍远的女生问, Who’sthatgirl?引导学生回答, She’s...用同样的步骤问一个男生, 用he代替she, 从而巩固新词的应用。
二、多一些自主朗读, 培养语感
语言学习过程中, 读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课改下, 一些教师认为英语教学要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为重点, 课堂中就多以活动形式来组织教学, 很少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这样的教学虽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但又忽视了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久而久之, 一些学生的朗读习惯没有了, 学习的自主性也就不强了。在课堂教学中多提高机会给学生朗读, 培养学生的语感, 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口语发音、单词记忆、语法知识的学习。
首先, 要注重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多朗读。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无论是词汇教学还是语法教学或是语篇教学, 朗读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方式上要多样化, 如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可借助图片来引导, 在短语教学中, 可采用语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从而让学生把握其语气、发音等。在朗读的组织形式上, 教师可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 小组间以比拼的方式进行朗读。其次, 在时间安排上要多给学生预留一些朗读的时间。一是在课堂中, 教师教学新词后要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朗读时间, 不要急于进入新的环节。二是课余时间的安排, 教师要注重把握好早读和傍晚的时间, 引导学生多朗读。三是要发挥好教师的示范作用, 通过教师的朗读来给予学生示范,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多一些实践操作, 培养技能
操练是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重要方式, 但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操练更多的是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 甚至教师示范后就让学生自主探究, 没有充分发挥好课堂中操练的作用。
要通过操练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首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引导学生多练。如在8A Unit4WildAnimal的教学中 为了更好 地引导学 生应用“Which”来提问并用“Because”来回答, 教师先引导一组学生示范。A:Whichanimaldoyoulikebest?B:Ilike...best.A:Why?B:Becausetheyare...然后再两两一组进行操练, 小组操练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间的操练。
其次, 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操练中总结, 学习基础知识。如在8BUnit4ACharityShow的操练中涉及audience单复数形式的辨析, 学生操练时出现了错误, 教师及时点拨并指出audience是集合名词, 意思是“观众”“听众”。当表示所有的观众这个整体概念时, 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 而表示观众、听众成员时, 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然后举例Wastherealargeaudienceinthetheatre?Alltheaudienceisexcited.Theaudiencearebeginningtodiscusswitheachother.
引领学生深度阅读“三步法” 篇8
一、重视体验阅读是夯实深度阅读的基础
文学作品的形式多样性, 要求教师在不同作品类型的教学中抓文本细节, 灵活运用阅读方式。
1.诗词类重诵读促体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生通过诵读, 不仅能品味作品的文辞美、音韵美, 而且能感受文本的色彩美、情韵美。 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上阕咏赤壁, 着重写景, 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而且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 假借“人道是”引出所咏之人, 用“乱、穿、惊、拍、卷”等勾画出古战场的险要与雄奇, 为下阕追怀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环境气氛。 学生通过大声诵读, 产生情感共鸣, 远胜于教师用繁琐的语言讲解。
如果只是让学生诵读还是不够的, 诗歌语言高度凝练, 讲究含蓄, 教师要以文本为平台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 下阕中苏轼借古抒怀, 表达了对周瑜不朽功业的仰慕, 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痛。 面对无奈的现实, 苏轼并没有消沉, 用“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自己寄情于山水, 在失意中追求快意的人生态度。 苏轼这种情感释放要通过深度阅读理解, 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细读法, 揣测诗人的心境, 根据常见意象的象征含义和字面信息探寻诗句深层的含义。
2.小说戏剧类作品重人物促思考。
小说、戏剧中人物形象刻画是否典型, 是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始终把人物赏析放在重要地位。 不仅要关注人物的举止言行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更要将人物放在社会大背景中深度思考, 使人物形象更完整。 以鲁迅《祝福》中鲁四老爷的形象赏析为例。 作者用鲁四老爷两次对雇用祥林嫂的 “皱眉”, 表明他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又用两次“可恶”和“然而”表明鲁四老爷的反感与毫无同情心。 对鲁四老爷大骂新党及对他书房的描写, 进一步揭露出他迂腐、保守、顽固, 反对改革和革命, 尊崇理学的面目。 人物的刻画是为小说主题服务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探究通过鲁四老爷反映的时代背景, 从他身上反映出的封建礼教与思想的根深蒂固, 揭露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暗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及彻底反封建的必要。 通过深度阅读, 学生读懂了《祝福》的创作目的, 对拓展阅读鲁迅的其他小说大有禆益。
二、巧设问题引领是突破深度阅读的关键
高中生的知识经验和阅读能力尚欠缺, 社会阅历还不足等, 决定了他们还不是成熟的阅读者。 学生对文本自主解读的感悟往往流于表层, 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度引导。 巧设问题引导, 是突破深度阅读瓶颈的有效途径。
1.以问题设计为切入点,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可以从作品的内容、作品的艺术性、作者的创作特点、 反映的主题等多方面设计出对阅读教学起主导与支撑作用的问题, 促进课堂上师生、生生间对话, 启发学生思维, 深入作者心灵, 实现对文本的深层阅读。 以莫泊桑《项链》为例, 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
(1) 同学们, 读了 《项链 》后, 小说给你最深的印象有什么?请具体说明。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唤醒和初步了解学生的阅读初体验。 )
(2) 《项链 》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你能简洁概述吗? (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及整合信息的能力。 )
(3) 你喜欢作者讲述故事的方式吗? 如果喜欢, 喜欢哪里? (引导学生从了解文章内容过渡到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与艺术构思。 )
(4) 你觉得文章刻画的主要人物在现实中存在吗?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联系现实, 进一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
(5) 《项链 》已经深深地打上作者的烙印。 写法上对你的写作有帮助吗?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 触类旁通, 对学生的写作产生积极影响。 )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梯度, 由浅入深, 逐步引导学生深研文本, 正确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特有的表现形式, 促进学生阅读创造潜能的开发与思维的持续发展。
2.以问题讨论为突破口,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有差异, 知识经验与认知结构有差异, 阅读的感受与体验也必然有差异。 问题讨论可以展示学生不同的理解, 点燃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实现对文本的多方面挖掘。
课堂中探讨性的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合适性、趣味性与巧妙性。 教师备课时要充分研究教材, 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 深入而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总体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 设置一定数量的具有启发性或开放性的问题进行讨论, 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探究。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非常可贵。 当学生有个性化理解与情感体验时, 及时对思维 “闪光点”加以引导, 将是课堂最大的 “亮点”。 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话题:词描写了恋人分别时的情景, 情感表达消极吗? 它为何能流传至今? 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认为:此词写男欢女爱, 缠绵悱恻, 基调低沉, 属消极之作。 只是因为语言较优美, 才得以流传。有学生立即反驳:此词虽写恋人分别的情景, 但它表达了许多同类人的心境。 词中反映的不仅是词作者的心理感受, 更是所有有过类似或正在经历的人的共同感受, 才会引发大家的共鸣, 才能流传至今而被人们喜欢。 也有学生认为:此词的消极情绪是有的, 但我们不能绝对地把爱情的文学作品都说成是消极的。 只要它表达的情感是真挚的、美好的, 就不能说它是消极的。 因为此词真实地表达了一对恋人在分别时和分别后的心理活动, 所以它才得以流传。 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不断闪现, 对文本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思考, 强化深度阅读效果。
对于深度阅读, 教师的作用在于引领。要让学生学会自我主动参与到文本阅读中, 由“文本表面”深入“文本深层”, 开展深度阅读, 完成创造性的意义建构, 这对学生各种能力及情商提高非常有益。
三、紧扣社会现实是实现深度阅读的升华
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 教师不仅要在阅读技巧方面传授经验, 而且要善于触发学生的情感, 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层解读。 教师要善于创设特定的情境, 紧密联系学生自身和社会现实, 找到学生触景生情的“触发点”, 进而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真正实现深度阅读。
以《我心归去》教学为例,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发现文本用四个“我的故乡没有……”与三个“我会对故乡……失望”, 将故乡的贫瘠脏乱与异乡的风雅富贵, 构成视觉上的强烈反差。学生就会疑问:故乡如此不堪, 而身处的异乡却处处优雅, 作者的“心”为何还要“归去”呢? 带着问题, 学生深入文本, 通过进一步阅读明白:在异国作者感受到的是冷清寂寞与空虚, 而思念故乡、惦念亲人的情丝却割舍不断。
分析至此, 看似已解决了文题的理解, 但对“我心归去”的真正原因, 我认为还停留在表层, 还需引领学生挖掘更深层的内涵:故乡是作者的心灵归属, 是精神寄托的家园。 怎样引领呢? 我的做法是:第一步, 展示意大利阿米琪斯《马路文明》中描述的故乡:“故乡是你多年生活的地方。 你曾在那里呱呱落地, 跟妈妈牙牙学语, 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让学生进入他描述的情境中搜寻故乡的记忆, 将情感细化, 实现情感上对文本的深度阅读, 领悟“落叶归根”的深层含义。 第二步, 引导学生探讨现实问题, 实现阅读与思考的深层化: 你的故乡美吗? 为什么? 这个开放性的问题, 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 关注社会民生, 引领学生进入更高的思想境界。 此时学生思维活跃, 最后达成一个共识:故乡经济发展快, 生活水平提高快, 但环保有些滞后。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社会正义感, 我再次抛出问题:你能为故乡做些什么? 学生很快陷入沉思之中。 正所谓“情到深处自然浓”, 对故乡的爱是剪不断, 理还乱的。 这样处理文本, 是对文本的必要解读, 是对学生内心情感的激活, 这也是深度阅读的魅力所在。
阅读文学作品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教师要善于用作品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 用高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用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引领学生走向博大, 塑造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健全人格。 深度阅读这“井”只有打得越深, 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水”才会越清冽甘甜。
参考文献
[1]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褚树荣.高中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广西出版社, 2005.
语文教学“三步法” 篇9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我根据中学生的实际和认识的一般规律, 提出了“三步教学法”, 这种教法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第一步: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 包括指导预习、征询疑难、设计教案三个环节。
1. 指导预习是教师在熟悉了教材之后, 引导学生预习相关重难点知识, 使学生初步感知教材, 产生学习兴趣, 为课堂学习、讨论做准备。
在预习中, 基础好的学生会通过自学大体弄懂重点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会重视这些重点知识, 努力寻找理解的途径。
通过指导预习, 教师把课文重难点知识明确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预先通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 洞察课外的主暗线, 掌握新字词, 初步完成课后作业。如布置预习《皇帝的新装》一课: (1) 通读课文, 借助字、词典自学课内生字新词, 重点理解“炫耀”“愚蠢”“不可救药”“华丽”“骇人听闻”“随身附和”“滑稽”等词; (2) 了解课文整体布局, 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并讨论; (3)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答案。
2. 征询疑难是征集学生预习遇到的疑难问题。
一是为了深入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二是为了制定教案, 确定教学重难点。在征询疑难中, 基础好的学生, 提的疑难问题少, 理解问题深;基础不好的学生, 提的问题多, 理解问题肤浅。品德优良的学生, 对课文中的先进人物会流露出敬佩的情感;品质较差的学生, 则会流露出不理解或错误的看法。总之, 不同个性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如学生对《皇帝的新装》一课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有:一是对课文的线索不明确;二是对“不可救药”和“滑稽”的理解有问题;三是写作目的不明白, 是反映小孩的天真, 还是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通过这些疑难, 教师就会心中有数, 确定教学重难点, 设计出因材施教的方案来。
3. 设计教案是在征询疑难问题之后, 根据学生预习后的反馈情况制定教案。
在制定教案时, 首先要确定教学重难点, 把大多数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重点, 把大多数学生感到最难的问题作为难点。同时, 还要为基础好的学生设置一些具有难度的问题, 为基础不好的学生设置一些浅显的问题,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如根据《皇帝的新装》的征询疑难情况, 把这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熟读课文, 把难点确定为理解文章思路和细节描写;要求基础好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15分钟内写一篇题为《小孩的话最真》的小作文;要求基础不好的学生说说学后的体会。另外, 针对个别学生认为“不真实”的看法, 在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时加以说明。
二、第二步:课堂点拨
课堂点拨, 包括释疑解难、教给方法两个环节。
1. 释疑解难是向学生解释疑难问题。解释疑难包括质疑、设疑和释疑。
质疑就是在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通过与学生相互质疑问难, 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如教《散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的时候, 有学生问道:“怎么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我当时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激疑道:“一家人中, 谁的责任最大?”学生马上回答道:“当然是爸爸妈妈。”我又问道:“一个家庭是这样, 那么,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设疑是为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有意设置问题、促其深思。设疑比质疑高一个层次。所设疑难问题, 一般都是凝结了课文的重难点知识。如教《皇帝的新装》一课的“展新装”时, 我设疑:“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小孩为什么敢说真话?”让同学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使他们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 真正认清小孩的无私无畏的品行。
释疑是在质疑、设疑之后, 学生还不理解的情况下, 作出适当的、直接的解释。释疑, 一要准, 二要挑, 三要巧。准是指提出的问题要紧扣课文中心;挑是指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挑动性, 引起学生的深思, 产生出求知欲, 促使学生自己钻研、自己获取知识;巧是指设疑要巧妙, 在学生的求知欲最强烈时, 把知识巧妙地教给学生。
2. 教给方法就是把学习的好方法交给学生。
教学习方法, 要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如教学生认写生字时, 要让学生掌握五个步骤:读音、辨形、知意、组词、造句。在分析课文结构时, 要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再划分段落层次, 对于有些文章还可以用一些关联词把中心归纳出来, 如:“通过……反映 (批判等) ……”实践证明,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 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也会自觉地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 养成自学的习惯。
三、第三步: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包括作业练习和写作训练两个环节。
1. 作业训练是辅导学生做课后作业, 巩固所学知识。
在辅导学生做课后作业时, 先让学生独立做, 然后指导学生讨论并给予辅导。练习, 不局限课后习题, 可根据学生实际增删一些习题。如让学生写学后体会。思想教育浓厚的课文, 还可以让学生写学后感。
2. 写作训练是指利用所学课文的写作特点, 组织学生仿作, 从而把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基本训练统一起来。
英语阅读教学三步法 篇10
概要写作是对原文的高度浓缩,是阅读者在不改变原文中心思想、体裁和结构的前提下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或事实(林跃武、李慧燕2010)。它主要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过程。传统语言学派认为,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技能,前者为接受性技能(receptive skill),后者为产出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然而20世纪80年代,理论家们提出,阅读和写作是两个相似的、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他们认为,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就是同时对接受性技能与产出性技能进行训练,将阅读中习得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能运用到书面形式上来表达思想。后来,语言迁移理论进一步指出,阅读和写作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正迁移。一方面,大量阅读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另一方面,英语写作训练又能有效地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提高思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适用)(第一版)》(下文简称《考试说明》)对概要写作题的要求是:提供一篇350词以内的短文,要求考生基于该短文写出一篇60词左右的内容概要。阅卷时学生将主要考虑以下内容:(1)对原文要点的理解和呈现情况;(2)应用语法结构和词汇的准确性;(3)上下文的连贯性;(4)了解各要点表达的独立性情况。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大意的概括和准确获取关键词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
一、“U型三步法”的总体设计思路
“U型三步法”是引导学生按照字母“U”的三步走向,即压缩文本—平衡要点—扩展文本,对文本要点进行高度概括的一种写作方法。“U型三步法”是对阅读过程和写作过程的有机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概要写作的具体要求和步骤,其清晰的思维导向设置有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U型三步法”,即第一步“↓”———自上而下、化繁为简;第二步“→”——左右平衡、要点守恒;第三步“↑”———自下而上、增色添彩。具体如下:
第一步“↓”环节是自上而下压缩文本、化繁为简,提取关键词的过程,即从Passage到Words,简称P—W。要求学生遵循整体阅读的原则,标注语篇衔接词,正确解读文本,通过提炼归纳,精确定位并提取关键词。
第二步“→”环节是左右平衡同义替换、扩词成句要点守恒的过程,即从Words到Sentences,简称W—S。要求学生整合关键词,通过正、逆推敲,考证要点,确保要点守恒,并通过同义替换和句内连接等方式连词成句。
第三步“↑”环节是自下而上扩展文本、增色添彩、连句成篇的过程,即从Sentences到Passage,简称S—P。要求学生采用增加连接词、采用连接句、应用篇章结构等方法,连句成篇,确保行文流畅。
二、“U型三步法”的具体步骤尝试
(一)“U型三步法”第一步:P—W
P—W是文本的解读过程。这一过程首先要遵循整体阅读的原则,引导学生从整体语篇的角度把握、解读文本。其次,要引导学生养成“回视语篇”的习惯,所提取的关键词要在脑中进行“词拼图”,尝试还原原文本的主要脉络。若是无法还原文章主要脉络,则会遗漏要点,需要重新提取整合关键词。
在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时,为提高关键词定位提取的精确性,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标注语篇衔接词,这正是要求学生从整体阅读入手,梳理篇章结构,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本,为解读文本、定位关键词做好铺垫。关键词一般以实词为主,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关注动宾结构的关键词块,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在下一步骤“W—S扩词成句”中表达的生硬拼凑。
解读语篇文本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而不是寻找主题句,这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段落都有明显的主题句,所以,学生要有寻找主题句但不依赖主题句的意识。在没有明显主题句的情况下,往往需要学生定位提取分散在文本中的关键词。
第二,若段落中有明显主题句,且通过“词拼图”,可以还原原要点主要脉络,则学生应从主题句中提取关键词。新的《考试说明》(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对“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要写作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见表1)。“使用自己的语言”,即自主表达,要求学生具备同义替换、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相较于句子的替换表述,词的同义替换难度相对较低。所以,过分依赖主题句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其自主表达能力的发挥。相反,提取关键词会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精确到位,自主表达的空间也更大。
第三,即使文本段落中出现明显的主题句。可有时,当我们利用从主题句中提取的关键词进行“词拼图”、还原语篇主要脉络时,发现要点表述是不够完整的,也就是没有精确覆盖完整要点。
根据文本呈现要点的不同方式,相应地,提取要点关键词通常有三种方法,即直接提取法、间接整合法和直接间接混合法。
以下例子的呈现以要点为基本单位,但要点并非孤立存在、武断割裂的,而是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之上,被提取出来作为例子进行说明。
1. 直接提取法
若文本段落有明显的主题句,且主题句精确概括了目标要点,则采用直接提取法,从主题句中直接提取关键词。
例1(节选自2013年北京卷·阅读理解C篇)
The phenomenon of tracking celebrities has been around for ages.In the 4th century B.C.,painters followed Alexander the Great into battle,hoping to picture his victories for his admirers.When Charles Dickens visited America in the 19th century,his sold-out readings attracted thousands of fans,leading him to complain about his lack of privacy.Tabloids of the 1920s and 1930s ran articles about film-stars in much the same way that modern tabloids and websites do.
该段以名人亚历山大大帝、狄更斯为例,说明追踪名人这一现象由来已久。首先标注出文本中的衔接词“in the 4th century B.C.;in the 19th century;the 1920s and 1930s”。其中首句“The phenomenon of tracking celebrities has been around for ages.”为段落主题句,从中可提取出关键词“tracking celebrities;for ages”。并通过词拼图,“for ages”比较精准地概括了下文三个时间点的信息。所以,提取的关键词基本能精准地还原原语篇的主要脉络。
2. 间接整合法
若文本段落无明显主题句,且关键词分布较为分散,这时则需对该段落中的关键词进行筛选整合。
例2(节选自2014年四川卷·阅读理解E篇)
Generally,people believe that the hormone oxytocin is let out in our body in various social situations and our body creates a large amount of it during positive social interactions such as falling in love or giving birth.But in a previous experiment Professor Ryan found that the hormone is also let out in our body during negative social interactions such as envy.
该段中,人们一般认为,在例如坠入爱河或分娩等积极的社交互动中,荷尔蒙会释放,而Ryan教授在先前的试验里发现,身体在诸如妒忌等消极的社交互动中也会释放荷尔蒙。首先标注衔接词“generally;but”,然后引导学生逐句寻找关键词,经过筛选整合,最后提取出该段落的关键词“the hormone oxytocin;is let out;positive;negative;social interactions”。
3. 直接间接混合法
文本段落中有时会出现明显的主题句。但用主题句中提取的关键词进行“词拼图”、还原语篇主要脉络,往往不够完整,即没有精确覆盖完整要点。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用直接间接混合法。
例3(节选自Module 6 Unit 2 Poems)
There are various reasons why people write poetry.Some poems tell a story or describe something in a way that will give the reader a strong impression.Others try to convey certain emotions.Poets use many different forms of poetry to express themselves.
该段描述写诗的理由千千万万。首先标注出段落中的衔接词“some;others”。段中首句为主题句,可提取出关键词“reasons;write poetry”。但是如果将段落大意概括为“写诗的理由千千万万”未免显得过于空泛。而“写诗的理由千千万万,有叙事也有抒情”相对而言能更精确地还原原语篇的主要脉络。所以通过直接间接混合法得出关键词“reasons;write poetry;describe;convey emotions”。
(二)“U型三步法”第二步:W—S
W—S是扩词成句的过程。这一过程最重要的前提也是概要写作最根本的要求,即在不改变原文中心思想、体裁和结构的前提下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述原文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或事实。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正推和反推,从词到句,再从句到词,反复推敲考量,确保涵盖全部要点,保持要点守恒,不增不漏。
从词到句,包含一个要点的句子的表述一般分两种情况,即简单句和复合句。若是一个简单句就能概括该要点,那么,主要考虑对词的同义替换。若是要点需要两个简单句的形式才能涵盖,那么,为了单个要点表达得紧凑,可以在同义替换的基础上通过连接手段使用复合句,实现句内连接(要点内连接)。
1. 简单句———同义替换
以例1为例,通过P—W环节,可提取出关键词“tracking celebrities;for ages”。在此基础上,可对以上两个关键词进行简单的扩词成句:
The problem of tracking celebrities has been around for ages.
The tracking problem faced by celebrities has a long history.
People have been crazy about tracking celebrities for a long time.
People have been obsessed with chasingcelebrities for long.
The obsession with chasing celebrities has been a concern for a long time.
The craze for following celebrities started long ago.
以例2为例,通过P—W环节,可提取出关键词“the hormone oxytocin;is let out;positive;negative;social interactions”。在此基础上,可对以上四个关键词进行简单的扩词成句:
The hormone oxytocin is let out i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social interactions.
The hormone oxytocin is released in negative as well as positive social contacts.
以例3为例,通过P—W环节,可提取关键词“reasons;write poetry;describe;convey emotions”。在此基础上,进行同义替换,扩词成句:
People compose poems for different purposes,some descriptive while others emotional.
Poems stem from people’s intentions of sharing stories or feelings.
Poetry springs from people’s desires to depict things,or to portray emotions.
同义替换使得句子的表达更加丰富。部分常见同义替换表达如表2所示:
2. 复合句———同义替换&句内连接(要点内连接)
若一个要点的表述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为了使得句子结构紧凑,可以在关键词同义替换的基础上,使用合适的句内连接手段,例如词连接、句型连接、语法结构连接等方式实现句子内部的连接,使得要点明确。
例4(节选自2013年北京卷·阅读理解C篇)
Although being famous might sound like a dream come true,today’s stars,feeling like zoo animals,face pressures that few of us can imagine.They are at the center of much of the world’s attention.Paparazzi camp outside their homes,cameras ready.Tabloids publish thrilling stories about their personal lives.Just imagine not being able to do anything without being photographed or interrupted for a signature.According to psychologist Christina Villareal,celebrities—famous people—worry constantly about their public appearance.Eventually,they start to lose track of who they really are,seeing themselves the way their fans imagine them,not as the people they were before everyone knew their names.“Over time,”Villareal says,“they feel separated and alone.”
该段通过描述追踪名人这一现象引出话题:名人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他们的个人隐私得不到保护。而一些名人为了维持自己的公众形象,开始偏离真实的生活轨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有很强的孤独感和隔离感。
首先,通过第一步P—W环节,标注出衔接词“although;according to;eventually”以及关键词“the center of attention;celebrities;worry;public appearance;lose track”。然后通过同义替换可扩词成句为:
Celebrities are the focus of much attention.They are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ir public image and start to lose their own identity.
这样使用简单句表达一个要点,结构相对松散,所以,可以尝试通过不同的连接手段,实现要点内部的整合,使得要点表述更加紧凑、精确。
以下三种连接方式均以[例4]为例:
(1)词连接
通过连接词连接简单句,实现要点内部的连接。
Sincecelebrities are the focus of much attention and are overly concerned about their public image,they start to lose their own identity.
Celebrities are the focus of much attention,and are overly concerned about their public image.As a result/Consequence/Consequently,they start to lose their own identity.
(2)句型连接
通过句型not only...but also;so...that等连接。
As the focus of much attention,not onlyare celebrities overly concerned about their public image,but they alsostart to lose themselves.
As the focus of much attention,celebrities aresoconcerned about their public imagethatthey even start to lose themselves on the road to fame.
类似的可用于句内连接的常见句型有not only...but also、not...until、强调句、倒装句等。
(3)语法结构连接
通过恰当的语法结构实现连接。
Celebrities,the focus of much attention,are particularly attentive to their public image,some even losing their true selves(.同位语&独立主格结构)
Chased around nearly all the time,celebrities,who strive to live up to the public expectations,even get lost on the road to fame(.非谓语动词结构&定语从句)
类似的可用于句内连接的语法结构有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非谓语动词等。
(三)“U型三步”第三步:S—P
S—P连句成篇、增色添彩的过程。在要点表达准确的基础之上,实现句与句之间的自然过渡,关注概要写作行文篇章结构的和谐。这需要引导学生从相对宏观的角度谋篇定稿。这一步骤是学生语言自主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该过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增加连接词、采用连接句、应用篇章结构这三种连接方法,确保行文流畅,脉络清晰,使得各要点之间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有机联系性。
1. 增加连接词
根据独立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适当的连接词,实现要点与要点之间的连接。
例5(节选自2014年安徽卷·阅读理解D篇)
In my view,new architectural styles can exist perfectly well alongside an older style.To tell the truth,there are many examples in my own home town of Tours(a city in the western France)where modern designs have been placed very successfully next to old buildings.As long asthe building in question is pleasing and does not dominate(影响)its surroundings too much,it will not spoil(破坏)the beauty of the area.On the contrary,it often improves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at.
It is true that there are examples of new buildings wwhich have spoilt the area which they are in,but the same can be said of some old building too.Yet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eople who speak against new buildings in historic areas.I think this is simply because people are naturallyconservative(保守的)and do not like change.
第一段主要论述作者的观点:只要不破坏原有的建筑风格,现代风格值得一试,因为很多现代建筑能够提升城市的品味。第二段阐明人们反对在有历史遗迹的地方增加现代化建筑的理由:有些建筑的确破坏了当地的整体感觉;人们过于保守,不喜欢改变。
笔者按照“U型三步法”对上述两段进行概要写作,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通过P—W和W—S两步,归纳出第一段要点“Ithasbeenprovedthatnewstyles,if blendingwell with old houses,will add much to the charm of the areas.”
其次,通过P—W和W—S两步,归纳出第二段要点“Some people resist changes and hold on to old styles that may even be ruining the surrounding beauty.”
最后,考虑到这两段所表述的观点相悖,逻辑上存在转折关系,于是用表转折的连接词,如“however”来连接,使得要点间的承接更加流畅。
因此,上述两段的要点可最终归纳为“It has been proved that new styles,if blending well with old houses,will add much to the charm of the areas.However,some people resist changes and hold on to old styles that may even be ruining the surrounding beauty.”
连接词使得句与句之间、要点与要点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上下文的连贯性更强。部分常见连接词如表3所示:
2. 采用连接句
连接句指的是依托一定的语法结构和句型,采用句子来实现句与句、要点与要点之间的自然连接。
例6(节选自2014年新课标I卷·阅读理解A篇)
A typical lion tamer in people’s mind is an entertainer holding a whip and a chair.The whip gets all of the attention,but it’s mostly for show.In reality,it’s the chair that does the important work.When a lion tamer holds a chair in front of the lion’s face,the lion tries to focus on all four legs of the chair at the same time.With its focus divided,the lion becomes confused and is unsure about what to do next.When faced with so many options,the lion chooses to freeze and wait instead of attacking the man holding the chair.
How often do you find yourself in the same positionn as the lion?How often do you have something you want to achiever(e.g.lose weight,start a business,travel more)—only to end up confused by all of the options in front of you and never make progress?
This upsets me to no end because while all the experts are busy debating about which option is best,the people who want to improve their lives are left confused by all of the conflicting information.The end result is that we feel like we can’t focus or that we’re focused on the wrong things,and so we take less action,make less progress,and stay the same when we could be improving.
第一段主要讲述狮子在面对驯兽师晃动着的一把椅子时,注意力会被分散在椅子的四条腿上,从而感到困惑。第二段以问句的形式引出人类在面对多种选择的时候,也会与狮子一样困惑,不知该如何选择。第三段进一步讲述这种困惑产生的原因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即,人们在本该有所作为的时候,因为害怕做出错误的选择而踯躅不前。
笔者按照“U型三步法”对上述三段进行概要写作,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通过P—W和W—S两步,归纳出第一段要点“In face of the four legs of a waving chair,a lion stays still,unable to decide which one to concentrate on.”
其次,通过P—W和W—S两步,归纳出第二段要点“When people are in the same position as the lion,they feel confused and make no progress.”
再次,通过P—W和W—S两步,归纳出第三段要点“Faced with many options,people feel confused and make no progress or improvement.”
最后,考虑到上述三个要点实则为两个独立的要点,即“In face of the four legs of a waving chair,a lion stays still,unable to decide which one to concentrate on.When people are in the same position as the lion,they feel confused and make no progress or improvement.”于是用句子“as/which is often the case with humans”实现要点之间的连接,使得要点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
因此,上述三段的要点可最终归纳为“In face of the four legs of a waving chair,a lion stays still,unable to decide which one to concentrate on,which is often the case with humans.When confronted with numerous choices,people tend to shrink back,making no advances.”
3. 应用篇章结构
应用篇章结构连接指的是遵循一定的篇章结构进行概要写作,使得条理更加清晰,要点更加突出,行文更加流畅。
例7(选自2015年广东卷·阅读理解C篇)
Daniel Anderson,a famous psychologist,believes it’s important to distinguish television’s influences on children from those of the family.We tend to blame TV,he says,for problems it doesn’t really cause,overlooking our own roles in shaping children’s minds.
One traditional belief about television is that it reduces a child’s ability to think and to understand the world.While watching TV,children do not merely absorb words and images.Instead,they learn both explicit and hidden meanings from what they see.Actually,children learn early the psychology of characters in TV shows.Furthermore,as many teachers agree,children understand far more when parents watch TV with them,explaining new words and ideas.Yet,most parents use an educational program as a chance to park their kids in front of the set and do something in another room.
Another argument against television is that it replaces reading as a form of entertainment.But according to Anderson,the amount of time spent watching television is not related to reading ability.TV doesn’t take the place of reading for most children;it takes the place of similar sorts of recreation,such as listening to the radio and playing sports.Things like parents’educational background have a stronger influence on a child’s reading.“A child’s reading ability is best predicted by how much a parent reads.”Anderson says.
Traditional wisdom also has it that heavy television-watching lowers IQ scores and affects school performance.But here,too,Anderson notes that no studies have proved it.In fact,research suggests that it’s the other way around.“If you’re smart young,you’ll watch less TV when you’re older,”Anderson says.Yet,people of lower IQ tend to be lifelong television viewers.
For years researchers have attempted to show that television is dangerous to children.However,by showing that television promotes none of the dangerous effects as conventionally believed,Anderson suggests that television cannot be condemned without considering other influences.
该文是一篇议论文,全文共五段。第一段中,著名心理学家Daniel Anderson驳斥了一些传统看法,他认为父母自身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塑造。第二段驳斥第一个传统看法,提出孩子在父母陪伴下观看电视会学到更多知识。第三段驳斥第二个传统看法,表明看电视不会削弱孩子的阅读能力。事实上,孩子的阅读能力折射出父母的阅读习惯和教育背景。第四段驳斥第三个传统看法,提出没有证据表明看电视会降低孩子的智力。第五段重申第一段Anderson的观点,认为人们不应该片面地谴责电视。
笔者按照“U型三步法”,通过P—W和W—S两步,整合出各独立的要点。最后在第三步,即S—P,尊重原文篇章结构,应用“first;second;third”等顺序词,并结合总分篇章结构,将要点组织成文:Daniel Anderson,a famous psychologist,contradicts some long-held views about the impact TVs have on kids,arguing that parents should be responsible instead.First,if accompanied by parents,kids know more while watching TV.Second,watching TV doesn’t weaken children’s reading ability which indeed mirrors the reading habits of parents.Third,no proof shows watching TV reduces kid’s IQ.
三、“U型三步法”典例尝试
例8(选自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P24)
Getting rid of dirt,in the opinion of most people,is a good thing.However,there is nothing fixed about attitudes to dirt.
In the early 16th century,people thought that dirt on the skin was a means to block out disease,as medical opinion had it that washing off dirt with hot water could open up the skin and let ills in.A particular danger was thought to lie in public baths.By 1538,the French king had closed the bath houses in his kingdom.So did the king of England in 1546.Thus began a long time wh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n Europe lived with dirt in a friendly way.Henry IV,King of France,was famously dirty.Upon learning that a nobleman had taken a bath,the king ordered that,to avoid the attack of disease,the nobleman should not go out.
Though the belief in the merit of dirt was long-lived,dirt has no longer been regarded as a nice neighbor ever since the 18th century.Scientifically speaking,cleaning away dirt is good to health.Clean water supply and hand washing are practical means of preventing disease.Yet,it seems that standards of cleanliness have moved beyond science since World WarⅡ.Advertisements repeatedly sell the idea;clothes need to be whiter than white,cloths ever softer,surfaces to shine.Has the hate for dirt,however,gone too far?
Attitudes to dirt still differ hugely nowadays.Many first-time parents nervously try to warn their children off touching dirt,which might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pread of disease.On the contrary,Mary Ruebush,an American immunologist(免疫学家),encourages children to play in the dirt to build up a strong immune system.And the latter position is gaining some ground.
该文是一篇议论文,全文共四段,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人们对待皮肤污垢的态度的变化。
笔者按照“U型三步法”对该文进行概要写作,具体步骤如下:
(一)第一步P—W
1.标注出衔接词transitional words的同时,明确四个要点。
P-W之transitional words
Getting rid of dirt,in the opinion of most people,is a good thing.However,there is nothing fixed about attitudes to dirt.
In the early 16th century,people thought that dirt on the skin was a means to block out disease,as medical opinion had it that washing off dirt with hot water could open up the skin and let ills in.A particular danger was thought to lie in public baths.By1538,the French king had closed the bath houses in his kingdom.So did the king of England in 1546.Thus began a long time whenthe rich and the poor in Europe lived with dirt in a friendly way.Henry IV,King of France,was famously dirty.Upon learning that a nobleman had taken a bath,the king ordered that,to avoid the attack of disease,the nobleman should not go out.
Thoughthe belief in the merit of dirt was long-lived,dirt has no longer been regarded as a nice neighbor eversince the 18th century.Scientifically speaking,cleaning away dirt is good to health.Clean water supply and hand washing are practical means of preventing disease.Yet,it seems that standards of cleanliness have moved beyond science sinceWorld WarⅡ.Advertisements repeatedly sell the idea;clothes need to be whiter than white,cloths ever softer,surfaces to shine.Has the hate for dirt,however,gone too far?
Attitudes to dirt still differ hugelynowadays.Many first-time parents nervously try to warn their children off touching dirt,which might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pread of disease.On the contrary,Mary Ruebush,an American immunologist(免疫学家),encourages children to play in the dirt to build up a strong immune system.And the latter position is gaining some ground.
2.通过直接提取法、间接整合法、直接间接混合法等定位各要点中的关键词:
要点1:通过直接提取法,提取出关键词“nothing fixed;attitudes to dirt”。
要点2:通过直接间接混合法,提取出关键词“dirt on the skin;block out disease;a long time;Europe lived with dirt”。
要点3:通过直接间接混合法,提取出关键词“clean away dirt;good;standards of cleanliness;move beyond science”。
要点4:通过间接整合法,提取出关键词“play in the dirt;build up a strong immune system;gain some ground”。
(二)第二步W—S
通过同义替换和句内连接将段落关键词整合成段落要点。同时,要点的表述呈现梯度,引导学生进行多样的自主表达。
要点1:
(1)People hold different views towards dirt on our skin.
(2)People have mixed opinions towards dirt on our skin(.选自考试说明范文)
(3)There are mixed views about dirt on our skin.
(4)Opinions vary/change as to the dirt on our skin.
要点2:
(1)People,such as Europeans,thought dirt defended their bodies against the attack of disease.
(2)People,such as Europeans,had long considered dirt on the skin helped resist illness.
(3)For a long time in history,people of some European countries,such as France,believed that dirt protected people from getting ill(.选自考试说明范文)
(4)People,such as Europeans,used to regard dirt on the skin as a barrier against disease.
要点3:
(1)It was not until the 18th century that people came to believe washing off dirt benefited health,but over time they have become too particular about cleanliness.
(2)People began to change their attitudes to dirt about 200 years ago.People have been told that washing dirt off our body can keep us healthy(.选自考试说明范文)
(3)Centuries later,people came to adopt a scientific view on dirt,and considered it a healthy practice to remove dirt off the skin,which later,however,leads to an obsession with cleanliness.
要点4:
(1)Some believe kid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play with dirt,which may help strengthen their immune system.
(2)Some societies believe that exposure to some dirt may help our immune system(.选自考试说明范文)
(3)Some people share the belief that exposing kids to dirt may boost their immune system.
(三)第三步S—P
通过适当的连接词、连接句和篇章结构理清句与句之间、要点与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呈现三篇不同的范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主表达的多样性、灵活性。(第一篇为考试说明中的范文,表示时间的衔接词呈半显性;第二篇中,表示时间的衔接词为显性表达;第三篇中,表示时间的衔接词为隐性表达。)
1.People have mixed opinions towards dirt on our skin.For a long time in history,people of some European countries,such as France,believed that dirt protected people from getting ill.However,people began to change their attitudes to dirt about 200 years ago.People have been told that washing dirt off our body can keep us healthy.However,some societies believe that exposure to some dirt may help our immune system(.72 words)(考试说明中概要写作范文)
2.People hold different views towards dirt on our skin.In the early 16th century,people,such as Europeans,thought dirt helped resist illness.It was not until the 18th century that people came to believe washing off dirt benefited health.But over time some have become incredibly particular about cleanliness.Meanwhile,some claim kid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play with dirt,which may help strengthen their immune system(.68 words)
3.Opinions vary as to the dirt on our skin.People,such as Europeans,used to regard dirt on the skin as a barrier against disease.Time going by,people have begun to see dirt from a new perspective,and believe removing dirt off the skin is beneficial to health.However,some have become overly obsessive about cleanliness,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belief that exposing kids to dirt may boost their immune system(.73 words)
结束语
概要写作作为新高考的新增写作题型,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写作的限制,它不仅创造性地把“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还注重考查考生对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语言材料的处理能力,能从更高的层次考查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语言素养,尤其是英语语言的自主表达能力。“U型三步法”虽只是笔者在概要写作中的尝试,但是导向清晰、步骤明确,让学生在概要写作训练过程中有法可循、有点可依。归根结底,概要写作应从整体阅读着手,以语篇回视护航,要基于真实的学情,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进一步关注阅读。阅读是重中之重,只有达到量的突破,才有质的提升。
摘要:2016年浙江省新推出的一年两考高考英语试卷与以往自主命题的浙江卷相比,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英语写作部分新增了概要写作题型。基于又有别于以往按体裁分类进行概要写作指导的方法,通过尝试、反思,归纳出“U型三步法”,即按照P—W、W—S、S—P三个步骤,进行概要写作训练指导。
关键词:高考英语,概要写作,U型三步法
参考文献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适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小学古诗词教学“三步法” 篇11
“知诗人”不仅要知道诗人的名字 ,还要了解诗人的性情,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因为诗人的性情往往能显示出其诗风,而“背景”常常是诗的“产床”。所以,有人说当你手握一卷新书最先做的不是看内容简介,也不是看序言,而是了解作者。例如,李白性格奔放洒脱,不拘泥于尘俗,常贻情于山水,诗中流溢出豪迈、壮丽、雄奇的色调,内容大多赞美大好河山。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窥之一斑。
诗题是诗的一个窗口。有的概括诗的事件,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有的点明所咏对象 ,如《草》;有的表达思想感情,如《静夜思》等。诗题一般简短精练, 解题时可依靠书下的注释, 逐字逐句地分析全诗。如,《枫桥夜泊》,“枫桥”书下的注释为: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夜”指傍晚;“泊”是停靠的意思。因为泊与水有关,那么,停靠在水边江岸的必定是船,所以题目可译为: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岸边。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在解释好题目以后,还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窗口”处揭疑,引发问题。
二、学字词,明诗意
要想了解古诗的意思,必须从字词入手,解释字词意思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今非昔比。古今词意有很大的出入,如“床前明月光”一句中的“床”是井栏杆的意思,并非今“床”。2.字序颠倒。作者为了使诗句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常颠倒字的顺序,翻译时应按现代文语法,正确排列字序。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意思是只看见长江水流向天的尽头。为了和“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州”押韵而把“天际”提到“流”的前面。再如,《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应译为:两个黄鹂在翠柳中鸣叫。为了和“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把“鸣”提在翠柳之前。3.补充省略部分。诗的语言高度浓缩,作者遣词用句就十分惜墨,常省略一些枝节。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将诗句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从而正确地理解诗意。如,《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落的后面省去了介词“自”,教师在教学时,应将省略的“自”译为“从”补充到诗歌中。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 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习那些有特殊含义和特殊形式的千古名句。千古名句是诗歌的传神流彩之笔,是作者智慧的精华与灵点,也是使诗歌生辉的妙笔所在。如,《草》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中把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韧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其象征着一种永远不会被摧灭的正义力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等都是千古绝句,教师在讲解这些句子时,不仅要让学生明其理、悟其意, 还要让学生在现实中遇到与句子相吻合的情境时,能吟诵出这些千古名句来。
三、想诗意,表感情
谈到诗,我们就要谈到诗的意境,而意境是诗歌中最难品味、最难理解的语言。诗人在创造诗的意境时,并不是简单地对客观事物和景物的描写,而是有意、有情而发。诗中所表现的情和意也不是直接地表现出来的,而是借助于事和景表现出来的,所以诗的意境是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艺术画图。如,教师在教授《山行》这首诗时,应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最能表达感情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枫林、霜叶,体会诗人用这些景物来表现深秋季节的可爱,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然后,教师再将整首诗的意境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使学生能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
古人吟咏诗句,总是带着感情边读边思,读到兴奋之时,往往手舞足蹈,心潮激荡。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找准感情的基调,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反复诵读,带着感情读,读出韵味,领悟旨意。白居易在《醉吟先生传》中说“交情郑重金相似 ,诗韵清锵玉不如”。由此可见 ,诗是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感的, 教师在带领学生读诗时,要像伴着音乐的舞蹈,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得到美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