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质量(精选12篇)
城镇质量 篇1
城镇化, 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 其本质特征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换、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从世界发展史上看,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第一, 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第二,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 居民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提高;第四, 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可以说, 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灵魂。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 其实就是一部城市发展的历史。毫无疑问,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城镇化发展已成国我国的国家战略, 国务院于2014年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提出五大目标, 其中第一条就是要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如何提高城镇化水平, 兼顾城镇化质量, 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1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城镇化率, 是指一个地区的城市常住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反映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到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 (按户籍人口只有35%) 。中国城镇人口比重, 从1956年为15.4%, 此后由于严格的户籍政策, 人口不能在城乡之间流动, 城市化率没有明显提升,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知青上山下乡, 逆城市化的人口政策导致城市化发展缓慢, 到1980年为19.4%, 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同期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为39%。其中, 发达国家为69%, 发展中国家为34%。从城镇化率的国际比较看, 目前中国按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为53%左右, 不仅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 也低于与中国发展阶段相近的发展中国家 (约60%) 的平均水平。以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实际上为38%。有近15%即约2.34亿的农村户籍人口 (即所谓的农民工) 虽然进入了城镇工作, 却不能享受城市相应的市民待遇, 还不算是真正的城市居民。2012年, 我国非农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89.9%, 基本符合“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率的经验数据”中的90%指标, 同期, 我国城镇化率仅为52.57%, 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后期城镇化率应达到60%的指标比例。
虽然城市水平在国际上较低, 但近些的发展速度较快。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为17.92%, 比世界城镇化率低20.43%, 即使与低收入国家相比, 中国城镇化率仍低1.24%。近年来, 中国城镇化速度不断提升, 2008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5.68%。目前已达到53%左右。
总的来说, 我国近30多年城镇化经历了快速发展, 城镇化率大幅度提高, 但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 城镇化程度仍然较低, 与我国的工业化速度相比, 也处于较低水平。
2 我国城镇化的速度与质量
2.1 城镇化快速发展够快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用22年的时间快速实现了城市化。从1981~2003年, 城镇化率从19.4%提高到40%。从世界其它国家来看, 城镇化率提高20%, 英国用了120年时间, 法国用了100年, 德国用了80年, 美国用了40年, 而中国仅仅用了22年。1980年, 刚刚改革开放之初, 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仅有15个, 1990年达到31个, 2012年则达到65个, 成为世界上特大城市、超大城市最多的国家。
2.2 城镇化质量堪忧
城镇化质量是相对于城镇化速度而言的。城镇化速度即城镇化率, 是指某地区某一时间段内的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 它衡量了城镇化进程的数量表征。而城镇化质量指标则是综合考虑了城镇化进程的综合水平, 包括其发展的公平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国外对城镇化质量测度主要有联合国人居中心的城镇发展指数 (CDI) 和城镇指标准则 (UIG) , 前者涉及基础设施、废弃物处理、健康、教育、生产五个方面内容, 后者涵盖居住、社会发展和消除贫困、环境治理、经济发展、管制五项内容。笔者认为, 有质量的城镇化需要与民生改善贴合、与新型工业化耦合、与信息化融合、与农业现代化结合、与生态文明契合。城镇化的目的在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实现社会经济和谐、健康、持续发展。如果没有实现这些目标, 就是没有质量的城镇化, 不是我们想要的城镇化。
目前, 我国城镇化质量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2.1半城市化状况突出, 进城居民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
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虽达到了53%, 但户籍人口只有35%。农民工数量达到26261万人, 这一群体在统计城镇化率时被纳入城镇人口, 但却无法平等享受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不仅如此, 他们的生活水平很低, 甚至比在农村还低。对于这15%的人口来说, 这不是真正的城镇化, 只是外出谋生而已。进城农民工表面上看起来收入比农村干活高多了, 但真正表现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生活水平的, 并不完全是收入水平, 要看其消费水平。农民工在城市取得了收入, 其实, 他们自己很少消费, 都是带回老家, 给家人生活用, 最主要是用于小孩教育、嫁娶、盖房等, 农民工相对于城市职工来说, 消费水平是很低的, 很少能有农民家庭出去旅游, 或其它休闲娱乐活动。因为他们担心忧虑的事情太多了, 他们在城市没有自己的房子, 要租房, 费用负担不起, 所以, 一般住集体宿舍;他们的社会保障不如城市职工, 担心老了没有收入来源, 所以, 要存钱养老;他们的医疗没有保障, 有病要自己花钱;等等。所以, 他们成了赚钱的机器, 除了维持基本的生活, 只赚钱不花钱。他们的生活质量非常低。我国绝大部分农民工甚至一部分城市居民都忙碌和奔波在生计中, 无暇享受城市生活。
2.2.2 城市GDP增长了, 但居民收入却不见增长。
现在有一部分城市, 产城分割,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没有处理好, 产业园区是产业园区, 城镇化是城镇化, 产城分离。GDP增长与居民收入、人均收入增长不同步。城市经济发展了, GDP增长了, 财政收入增加了, 但居民感觉不到, 经济的发展似乎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关系。房子盖起来了, 居民买不起;路修好了, 居民不需要, 这种不能惠及居民的增长只是资源与环境的消耗而已。
2.2.3 城市规模扩张而居民生活质量下降。
一些地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 受扭曲的政绩观的影响, 地方政府往往重视能很快带来效益的城市扩建和房地产开发, 而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关注不够, 直接导致“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 严重制约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过去30年, 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接近4倍, 城市人口增长1倍。政府推动下的冒进的城市化, 投入了资金, 浪费了资源, 却没有带动经济的相应发展。有资料显示, 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建制镇的镇区面积规模在2km2以下, 超过5km2的小城镇数量甚少;县域城镇建成区平均人口只有7000人左右, 相当多的建制镇居民数量不足5000人。面积广阔、人口稀少的地区, 难以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来负担教育、道路、自来水、下水道等公共设施及其运行成本, 公共服务难以跟上, 使居民生活难有保障, 生命财产安全面临风险。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 一方面是大城市、特大城市面积快速扩张, 人口剧增, 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并没有及时跟进, 交通拥挤, 就业难, 就医难, 入学难。另一方面, 一些小城镇, 建设速度极快, 但人口稀少, 基础设施和市政服务跟不上。所以, 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摊大饼似的过度城市化, 并不能给居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2.2.4 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脱节, 没有实现城乡统筹。
有资料显示, 自2002年以来, 在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的背景下, 城乡收入差距却一直维持在3倍以上, 表明我国目前推进城镇化对缩小城乡差距的效应微弱, 人口向城镇逐步集中。与之相伴随的是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失, 且城镇对农村的反哺与支持对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收入的贡献有限。现在, 很多村庄都只剩下老人和妇女, 孩子都越来越少了, 地也没有人种了。城市化与农村衰落成为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城市经济发展过多的显示了其虹吸作用, 而没有幅射和带动作用。
2.2.5 城市经济发展了, 社会风险却与日俱增。
人的城镇化的根本目标则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实现人的生活水平、生产方式与内在幸福感的综合提升。然而,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虽然实现人的标签符号的城镇化, 但却未能真正享有均等的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在城市化中, 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与村舍, 却产生了更多的不公平感与“相对剥夺感”。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使大量常年在城市流动的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均等地享受城市居民应有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公共服务, 致使农业转移人口成为“中间人”、“两栖人”。农业转移人口在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与现代社会有明显的差异, 对城市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日益孤立和边缘化, 同时带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一些科学研究发现, 农民工在各项心理健康因子上, 阳性项目数据综合高于全国成人的平均规模, 主要原因是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强迫症等。
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 2013年, 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9亿人, 外出的农民工1.66亿人, 其中七成以上是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大多是住集体宿舍或租住宿舍, 只有只占12.6%的农民工能自己买房。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主流居住区域之外, 他们的孩子也一样, 无法建立起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感。“城市居民区”与“城中村”、“富人区”与“穷人街”等差别深深烙在新生代农民工心里。对于刚入城的农民工来说, 也许他们会默认这种状态, 但新生代农民工, 他们出生在城市, 与城市孩子一样长大, 看到的都是不公平, 会有被剥夺感, 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而一个如此庞大的群体对社会不满, 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甚至会危及城市的稳定。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 我国一些大城市中, 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其中, 有74.7%在犯罪前无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新生代农民工在上学、就业方面的期望值达不到, 在情感上常常是孤独的, 在心理层面难以融入城市。这么大的群体, 生活在城市, 却不能与城市的发展同步, 潜藏的社会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3 实现速度与质量同步的城镇化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引擎,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断言:“21世纪, 中国的城镇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将成为影响人类的两件大事。”中国的城镇化对世界很重要, 对中国同样重要。可以说, 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与模式将决定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败。目前, 我国城镇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失衡, 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失衡, 高投入与低产出的失衡, 注定目前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正是基于传统城镇化模式带来的各种问题, 中央政府在新世纪提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思路。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新型城镇化思想旨在提高城市化的质量与效益。2014年3月国家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 指出, “未来, 我们将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笔者认为, 要提高城镇化质量, 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城镇化的重点在于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目前, 我国的城市数量已经够多, 城市规模也已经够大, 不足在于城市的布局不合理, 城市的基础设施不健全, 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不够广, 所以, 增加城市内涵, 提升城市质量,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是城市政府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3.2 城镇化要坚持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的土地是有限的, 资源也是有限的, 过度的城市规模扩张, 只会是低效率的, 浪费的, 在城市建设方面, 必须要考虑人口密度, 大城市虽然有拥挤的问题, 但总的来说, 它的效率较高, 所以, 大城市要通过科学规划设计, 减少交通拥挤、上学难、就医难的问题, 或发展卫星城镇, 减少压力。中小城市发展要遵循科学规律, 不能盲目扩张, 尤其是产业园区发展要与城市集聚结合起来, 实现产业发展、人口进城、生活改善同步前进。目前, 一些县城或建制镇, 城市规模形成了, 但人口少, 基础设施不健全, 地浪费了, 资金投入了, 但没有给居民带来实惠, 以优惠条件吸引居民入城居住, 因为没有工作, 没有好的生活设施, 居民不会去。所以, 必须杜绝这种城镇化造成的浪费。
3.3 城镇化要与人的全面发展同步
人的全面发展, 除了好的收入, 好的生活环境, 还包括良好的教育, 良好的个人素养。我国除了要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外, 还要对居民实现终身职业培训教育, 让居民有更好的就业技能, 让失业者能重新就业。在义务教育阶段, 要增加对个人素质培养的内容。让每个人从小就懂得要做一个文明市民。同时, 城市要通过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来改变其生活习惯, 提升其文明程度。
3.4 强化城市发展对农村的带动与幅射作用
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幅射作用, 可以自发形成的, 但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也要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要想在短期内, 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 必须要有良好的规划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统筹城乡发展, 一要考虑交通布局, 怎样才有利于把农村生产要素纳入城市循环体系。二要考虑城市产业发展如何带动农村发展, 是城市向农村转移, 还是农村向城镇集中。三要考虑一定期限内, 是就地城镇化能实现居民福利, 还是异地城镇化更能实现居民福利。四要考虑本地产业基础和可能招商引资的发展方向, 是“筑巢引凤”还是“腾笼换鸟”。因为经济发展到现阶段, 各种生产要素已经充分涌流, 固守本地的发展思路, 已经不再适应了。必须以全球化、互联网、物联网的思路来布局生产和生活。五要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王建平.中国未来城镇化道路的选择[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 .
[2]王蕾.甘肃城镇化水平测度及战略选择[D].兰州:兰州大学, 2010.
[3]姚士媒, 等.中国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 2014 (6) .
[4]郝华勇.城镇化质量的现实制约、演进机理与提升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3) .
[5]方创琳, 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的新区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J].中国土地科学, 2013 (7) .
[6]石忆邵.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J].经济地理, 2013 (7) .
[7]李楠, 罗松华.新型城镇化:质量反思与路径选择[J].求索, 2014 (5) .
[8]袁方.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空间视角[J].改革与战略, 2014 (10) .
城镇质量 篇2
作者:排行老三发布于:2013-3-12 18:58 Tuesday 分类:中国各地排行榜
中国的城镇化是件世界级的大事。它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更如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说,将成为影响人类21世纪发展的大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人口达到7.12亿,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2.5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城镇化质量排名前20位的城市依次为:深圳市、北京市、上海市、克拉玛依市、佛山市、中山市、东莞市、厦门市、苏州市、广州市、天津市、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大连市、东营市、舟山市、青岛市、杭州市、乌鲁木齐市。深圳市城镇化质量最高。城镇化质量排名后10位的城市依次为:乌兰察布市、临沧市、怀化市、梧州市、河池市、聊城市、达州市、揭阳市、昭通市、白银市。乌兰察布市城镇化质量排最末位。
多年以来,城镇化率(即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一直是衡量各地城镇化水平的唯一标准;很多时候,不断上升的城镇化率,被直接视为不断提高的城镇化水平。
诚然,人口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但它并非城镇化的全部。真正的城镇化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一、人口的城镇化;
二、空间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
三、经济的城镇化、产业的城镇化;
四、生活质量的城镇化。
在城镇化进程中,热衷于追求城镇化率,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为城镇化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城镇化速度亦非越快越好。城镇化的速度要和经济发展的阶段、工业化的程度、资源环境承载力、吸纳人口就业的能力必须相适应,否则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
对于近年来各地的城镇化,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给出了九个字的评价:速度快、质量低、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市民化的程度比较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城乡发展不协调。
不再“以城镇化率论英雄”,提高城镇化质量,刻不容缓。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新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开始走进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时代。
如何界定城镇化质量的内涵,科学评价中国的城镇化质量,明确各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差距和改进方向?
为此,《中国经济周刊》率先发出建立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倡议,并邀请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进行专题研究,经过长期深入的调研、建模分析,联合推出《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下称《报告》),首次尝试对城镇化质量状况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研究,同时推出“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化质量排名”,以期探讨城镇化质量提升的战略路径和具体措施。如何评价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质量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与城镇化数量相对的反映城镇化优劣程度的一个综合概念,特指城镇化各组成要素的发展质量、协调程度和推进效率。
“尽管曾有很多人做过一些城镇化质量的评估,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公认的定义。”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认为,从本质内涵上讲,城镇化质量包括城镇自身的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的效率和城乡协调发展程度三个方面。从构成要素看,城镇化质量又可分为经济城镇化质量、社会城镇化质量和空间城镇化质量。因此,城镇化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城镇化各构成要素和所涉及领域质量的集合。
基于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在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中,不仅要考虑城市发展质量,还要考虑城乡协调程度;不仅要考虑城镇化带来的文明成果,还要考虑为此付出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代价。
为此,《报告》从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城镇化的推进效率、城乡协调的程度等三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共有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30多项。
城镇化质量排名前20位的城市依次为:深圳市、北京市、上海市、克拉玛依市、佛山市、中山市、东莞市、厦门市、苏州市、广州市、天津市、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大连市、东营市、舟山市、青岛市、杭州市、乌鲁木齐市。深圳市城镇化质量最高。城镇化质量排名后10位的城市依次为:乌兰察布市、临沧市、怀化市、梧州市、河池市、聊城市、达州市、揭阳市、昭通市、白银市。乌兰察布市城镇化质量排最末位。
对城镇化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的,有如下主要指标:
人均GDP较高的城市,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大都较高。如人均GDP位于全国前三位的鄂尔多斯(17.51万元/人)、克拉玛依(12.14万元/人)、东营(11.64万元/人),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分列第48、4、16位;而人均GDP处于后三位的定西(5304元/人)、陇南(6457元/人)和固原(6874元/人),则分列第238、224、216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就越高。如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东莞(35690元/人)、深圳(32381元/人)、上海(31838元/人)等城市,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均处于前10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的绥化(9468元/人)、伊春(10317元/人)、陇南(10623元/人)等城市,其城镇化质量指数也均处于200多位。
从市辖区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来看,城市财政收入能力的增强有利于政府促进产业升级,改善城市品质和公共服务,对提高城镇化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如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均较高,而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分列前三位;而该指标处于后10位的城市中,有7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指数在200位之后。
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升级情况,是衡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指标。非农产业的比重提高及其向城镇的集聚,将推动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如深圳、东莞、克拉玛依、上海等的非农产业产值比重较高,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均处于全国前10位之内;非农产业产值比重较低的黑河、绥化、临沧等后十位城市,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全部处于200位之后。一般情况下,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越高,表明居民消费结构层次越低,其对城镇化质量具有负向的影响。如恩格尔系数处于前10位的城市中,有5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指数处于240位之后,还有三个城市在180位之后;而恩格尔系数处于后10位的城市,有5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指数在100位之前。
人均财政教育支出越高,一般城镇化质量也越高。人均财政教育支出较高的前10位城市中,有7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指数处于前10位。而人均财政教育支出较低的后10位城市中,有6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指数处在200位之后。
单位GDP的SO2排放量越大,表明城镇化的环境代价越大,城镇化质量越差。统计结果表明,单位GDP的SO2排放量处于前10位的城市,其城镇化质量指数也较低,其中有5个城市在200位之后,另5个城市在100位之后;而单位GDP的SO2排放量处于后10位的城市中,有7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指数在30位之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用城乡居民收入比表示(农村为1),是反映城镇化质量的一个负向指标,即城乡居民收入比数值越大,城乡协调程度越低,城镇化质量也就越低。城乡居民收入比数值较大的前10位城市,其城镇化质量指数均在200位之后。而城乡居民收入比数值较小的后10位城市中,有5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指数处于前20位,其中深圳、克拉玛依、中山、东莞位列前10位。
城镇化率高,城镇化质量不一定高
城镇化率虽然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一个核心指标,但与城镇化质量并不能简单画上等号。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排名前20位的地级以上城市中,深圳市(100%)、克拉玛依市(99.6%)、佛山市(94.1%)、上海市(89.3%)、东莞市(88.5%)、厦门市(88.3%)、中山市(87.8%)、北京市(86.0%)、广州市(83.8%)、天津市(79.5%)、南京市(77.9%)等11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指数也处于前20位,这些城市的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比较协调。
而乌海市(城镇化率第4位,城镇化质量第62位)、嘉峪关市(城镇化率第5位,城镇化质量第82位)、太原市(城镇化率第13位,城镇化质量第80位)、鹤岗市(城镇化率第14位,城镇化质量第186位)、伊春市(城镇化率第16位,城镇化质量第243位)、兰州市(城镇化率第20位,城镇化质量第104位)的城镇化质量则严重滞后于城镇化率,其他3个城市(珠海市、包头市、沈阳市)的城镇化质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
东部城镇化质量明显高于中西部
总体来看,城镇化质量的地区特征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的城镇化质量显著高于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这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城镇化质量也较高,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城镇化质量也较低。
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城镇化质量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5419、0.4860、0.4632、0.4643。从城镇化质量指数排序情况来看,前20位中有17个东部城市(占85%),仅有1个东北城市和2个西部城市;而在后20位中,只有3个东部城市,有8个中部城市(占40%)和9个西部城市(占45%)。
《报告》显示,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中,深圳市、北京市、上海市分列前三位,这三个城市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其城市发展质量、城镇化效率和城乡协调程度三个分项指数排序均比较靠前。而广州却因为城乡协调指数相对较低而位列第10。
但在城镇化质量前10名的城市中,广东省的城市就有5个:深圳(第1名)、佛山(第5名)、中山(第6名)、东莞(第7名)、广州(第10名)。
城市规模越大,城镇化质量越高
除了地区特征,城镇化质量的规模特征也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城市规模越大,城镇化质量越高。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往往集聚更多的资源,从而在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对城镇化质量提升的贡献较大。
《报告》按照城区人口把地级以上城市规模等级分为五类:200万以上人口城市为超大城市、100~200万人口城市为特大城市、50~100万人口城市为大城市、20~50万人口城市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人口城市为小城市。
人口200万以上、100万~200万、50万~100万、20万~50万、20万以下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920、0.5368、0.4825、0.4680、0.4496。
城镇质量 篇3
关键词:乡土植物;园林绿化;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 S731.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2.050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加快,生态建设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园林绿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乡土植物也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合理的植物选择可以有效提高生态景观的质量。而目前许多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不合理,没有达到绿化的目的,同时降低了生态建设的质量。因此,要加强对乡土植物的应用,提高乡土植物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城市的生态景观质量,实现园林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 乡土植物概述
1.1乡土植物的特征
乡土植物的特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适应性强。乡土植物是在长期自然发展下的产物,一般产地都在当地。乡土植物可以更好的适应该地区的气候、土壤等,在种植保障方面更加简便,栽培技术比较成熟;二是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与欣赏价值。乡土植物有着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文化底蕴,能够反映出地区特点,将乡土植物运用到园林绿化中,不仅大大提高园林的美观度,还能够提高城市品位;三是有一定的生态价值。乡土植物的稳定性较强,具备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通过乡土植物的应用,能够提高园林绿化的多样性,保证了城市的生态功能。
1.2 乡土植物的优势
一是乡土植物的投入资金少,见效快。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乡土植物较为熟悉,种植技术更加成熟。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可以迅速获得大量的树苗,大大降低了所投入的成本,而且种植周期快,能够迅速成型;二是养护简单。在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对植物的养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般的植物对气候、虫害的抵抗能力较差,尤其在冬天还要进行专门的养护,但是乡土植物由于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在养护方面较为简单,不需要过多的管理也能很好的生长;三是地域象征。大多乡土植物都是某个地区的特有植物,是城市的标志物。人们对于植物的认识已经取代了人们对于城市的印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乡土植物已经代表了城市的特点。
2 乡土植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保护措施不够
某些地区的乡土植物有着一定的药用价值,由于人们开发过度,严重破坏了乡土植物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园林绿化中使用的大多都是速生林,乡土植物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导致缺乏大量的乡土植物苗木,难以在园林绿化中进行大规模应用。
2.2 品种选择不合理
在园林绿化中,园林的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有一些规划者对乡土植物的了解不够,不能进行有效的规划,导致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不合理,仅仅为了形象的要求进行选择,缺少对地区土壤、气候的分析,导致园林绿化品种选择不合理。
3 加强乡土植物应用的措施
3.1 提高宣传力度
随着信息的开放,人们对于新兴事物的好奇感也随之加强,逐渐忽略了乡土植物的作用,导致在现阶段的园林绿化中,乡土植物所占的比例较低。同时,在研究和科学认识方面也存在不足,因此在园林绿化中还没有达到全面应用的水平。鉴于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在重视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还应对乡土植物的种类、群落结构、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作出最合理的园林规划。
3.2 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水平
在园林绿化的建设中,植物选择、分配都是事前设计好的,园林设计是园林绿化的核心。想要保证园林绿化的效果,最大化植物的利用效率,就要提高工作人員的整体专业水平,加强工作人员对乡土植物的了解,对乡土植物的生长特性、植物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将乡土植物应用到园林绿化中。
在对园林绿化设计的过程中,要基于科学的原则,对乡土植物的种植空间和方式进行研究,以群落结构理念为核心,对不同种类的绿化植物做出不同的搭配,保证能发挥每一种植物的特点,体现出乡土植物的观赏性和文化底蕴。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选择当地植物,促进多种植物间的共生,达到群落演替的自然状态。
3.3 转变现有绿化形式
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要体现出观赏性、绿化性,一般乡土植物尤其是一些香味宜人的植物,比较受到人们的欢迎。但由于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效率较低,目前很多这类植物都存在于私人盆栽或植物园中,没有最大化的利用效率。乡土植物的种类丰富,习性多样化,不同的植物在应用方式上也有所区别,因此要加强对乡土植物的了解,将其更多的应用到园林绿化项目中以提高人们的城市生活质量。
4 结语
乡土植物在我国各个城市的园林绿化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提高对乡土植物的重视,对乡土植物的特性、优势、作用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更好地对城市园林绿化进行设计。政府要提高对乡土植物的推广与保护力度,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比例,营造出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龚建勇,史培行.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7049-7050+7089.
[2]宋洪刚.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15):172.
城镇质量 篇4
一、提升小城镇发展质量是加快城乡统筹的必然要求
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 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越来越成为阻碍经济社会总体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 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按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 “十一五”期间, 中国的城镇化率年均增加0.9个百分点。截至2009年年底, 城镇人口已达6.22亿, 城镇化水平达46.6%。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非农经济部门,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比重不断提高, 收入总水平持续增长,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又为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广阔空间。现在, 以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已经达成共识。
虽然中国的城镇化迅速推进, 但必须正视的是, 中国的城镇化并非完全意义的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以流动就业为主要形式。大量具有农业户籍的并未实现真正意义城镇化的的农民工被统计进城镇人口。虽然进城农民工常年在城市打工, 但他们却无法真正融入城市, 尽管许多人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 对农村也日渐陌生, 尤其是农民工二代、三代群体中许多人不愿意甚至无法回到农村, 但他们却难以在城市安家。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社会资源被过度优先配置到大城市,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极不平衡, 小城市、小城镇发展严重不足, 更加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大城市发展毫不逊色, 但随着大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快速膨胀, 曾在西方国家中出现的“大城市病”开始在国内一些大城市显现、蔓延, 小城镇发展则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明显滞后, 城镇化的进一步加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富裕农村必须减少农民, 城镇化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单纯依靠大中城市吸纳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 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不现实的。城镇化不是大城市化, 从世界经济发展经验来讲, 一个国家的强大,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特色中小城镇的发展。从统筹城乡发展看, 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纽带, 在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肩负家庭多重负担的农民工来说, 综合体制环境、自身条件等方面的因素, 小城镇是他们发展更为理想而现实的选择。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消除二元结构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自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小城镇, 大战略”, 到党的十六大决议提出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 到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强调“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 再到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以大城市为依托, 以中小城市为重点,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加快小城镇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十二五”期间, 中国将进入城镇化转型阶段, 要在调整完善城镇布局和形态的过程中, 科学定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 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做法, 把资源合理配置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重点加强小城镇建设, 不断提升小城镇发展质量, 发挥小城镇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的实质性进展缓慢
城乡二元体制依然是制约城镇化进程的壁垒, 大量的进城农民工虽然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生活, 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仍长期被排除在体制之外, 他们的工作环境差、劳动报酬低, 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始终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随着进城农民工数量的日渐庞大, 其身份转变、相应权益保障和市民待遇等问题日渐突出, 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化进程, 进而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 各地也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加以改善, 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进展缓慢。如对于户籍问题, 部分城市实行有条件的准入政策, 但有的准入门槛过高, 有的有名无实, 缺乏足够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内容, 加上要以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进城落户的条件更是很难得到认同, 实践中叫座不叫好。
(二) 小城镇快速发展仍以土地城镇化为主要特征
一直以来, 中国的城镇化以粗放式经营为主, 城镇化更多的是通过土地扩张来进行的, 从2000年开始, 我国的城镇化率以年均3.78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在城镇化高速增长和发展的同时, 城镇人口却没有同步增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城市土地面临枯竭, 城郊地区和农村中心集镇土地成为征用热点。在以地生财利益驱动下, 一些地方政府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小城镇, 小城镇无序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在产生大量失地农民的同时造成大量被征用土地闲置, 也没有带来相应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就业人口的增多, 城镇化进程中产生大量失地又失业的农民, 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
(三) 违背农民意愿急功近利推进小城镇建设现象突出
一些地方打着城乡统筹和小城镇化的旗号, 曲解中央政策, 以剥夺农民土地权益为代价违背农民意愿大搞拆迁, 盲目推进城镇化。有些没有达到城镇化条件的地区无视本地经济发展实际, 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 通过撤乡并镇、拆村并居, 圈占农民的宅基地变成耕地, 在“占补平衡”的基础上进行挂钩, 用所谓的用地指标把城镇周边的农用土地转换成建设用地, 变为城镇, 导致一些农民无可奈何“被上楼”。由于生产方式并未改变, “被上楼”不但导致生活成本上升, 而且给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低廉的拆迁补偿远远不足以解决农民进城就业和落户问题, 农民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实践中违法拆迁、暴力拆迁时有发生, 征地拆迁过程中积累的矛盾日趋激烈, 大量无地、无业和无社会保障农民的存在成为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隐患。
(四) 小城镇健康发展缺乏有力政策支持
目前, 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 中小城市为骨干, 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但中国实行的是等级化的城市管理体制, 等级越高意味着可获得的计划性资源越多, 反之则越少, 处于管理体制末端的小城镇决定了其在政策上的弱势, 尽管许多小城镇人口非常多, 但能够获得的可支配使用的资源却非常有限, 小城镇在发展中很大程度上处于“不农不城”的政策真空地带, 尤其是城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 等级化的城市管理体制与小城镇快速发展的要求很不协调, 加上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 协调机制缺乏, 相邻或相近地区在发展中各自为政、盲目竞争、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五) 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小城镇辐射带动功能有限
城镇化是随着市场化、工业化而发生的, 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 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实践中的小城镇建设, 有的热衷于追求速度, 一哄而上, 有的热衷于贪大求洋, 搞形象工程, 基础设施很不完善, 许多小城镇缺乏特色产业、支撑产业, 现有产业规模偏小、层次不高, 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 城镇化水平不仅滞后于工业化, 还滞后于非农业化水平, 小城镇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就业机会, 缺乏聚集和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集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三、提升小城镇发展质量,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一) 科学规划, 加强协调, 循序渐进推进小城镇发展
政府要高度重视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引导, 把小城镇发展放到地区经济发展大局中综合考量, 通过跨部门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加强宏观统筹, 高效有序推进小城镇规划管理, 尤其是相邻或相近地区要加强统筹, 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 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发展;优化小城镇布局, 引导各地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 编制科学合理的城镇建设规划, 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确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 指导当地小城镇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二) 尽快消除体制障碍,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快改革步伐, 加大改革力度, 逐步消除阻碍城镇化进程的土地制度、城乡二元户籍、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制度, 分期分批采取措施逐步解决长期在小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定居落户问题, 放宽直至完全放开农民工落户小城镇的限制, 尽快构建有利于城乡居民有序自由流动的良好环境, 为农村人口逐步向小城镇有序集中创造有利的体制条件, 吸引、鼓励和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在小城镇创业、安家, 在城乡统筹中推进城镇化;进一步制定落实优惠政策措施, 逐步扭转小城镇发展政策上的劣势地位,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上向小城镇建设倾斜, 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仅仅依靠政府是不现实的, 实践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通过相关配套政策吸引更多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中小城镇建设, 促进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和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的形成, 拓宽筹资渠道, 化解小城镇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保障小城镇建设顺利推进;基础设施是小城镇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要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完善小城镇公共服务功能, 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 打造宜居住、便出行的人居环境和的创业环境, 吸引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向小城镇集聚。
(三) 注重培育非农产业, 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核心,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产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原动力, 产业集聚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关键, 是小城镇集聚人口的前提。建设小城镇关键是要培育和发展非农产业, 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 夯实支撑小城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基础, 小城镇建设要以产业为基石, 强化产业支撑, 实现产城一体。具体地, 要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 因地制宜, 按照“竞争性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原则, 合理确定适宜本地发展的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以就业和生计为先导, 注重发展城乡关联产业, 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农村二、三产业的聚集地, 促进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统一, 增强小城镇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更好地发挥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便利和优势以及小城镇连接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桥梁纽带作用, 形成城乡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格局。
(四) 以人为本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
农民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主力军, 更应是城镇化的受益者, 推进小城镇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 确立小城镇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 把尊重农民意愿与保障农民权益相结合。首先, 要坚持把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小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 综合大多数农民生产生活实际, 突出建设重点, 不搞一刀切, 不搞形式主义, 尊重农民意愿, 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 避免农民“被上楼”的尴尬。经济条件成熟地区小城镇发展则要注重城镇化运行的质量, 健全小城镇生产生活设施, 打造宜居、宜创业的环境。其次要强化政府管理, 依法规范征地行为, 制定与市场接轨的合理补偿机制和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 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 免除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保护农民作为产权主体、交易主体和分配的主体的地位不缺失, 让农民切实成为城镇化的获益者。再次, 要加强教育培训,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城镇化不仅仅是楼房化, 也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空间转移, 更为实质的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 是人的城镇化。要努力提高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水平、职业技能、文明素养、身心品质, 逐步适应城镇化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的要求。当务之急要整合劳动力培训, 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增强培训实效, 提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农外就业能力和择业层次, 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促进城乡统筹。
摘要: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依托。发展小城镇是加强城乡统筹,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期, 小城镇发展突飞猛进, 但发展质量令人担忧, 提升小城镇发展质量,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化,质量,稳妥
参考文献
[1]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我国城镇化的现状、障碍与推进策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0 (1) .
[2]唐钧.“十二五”的担忧:小城镇, 大跃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0 (9) .
[3]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N].学习时报, 2010-11-29.
[4]赵端.推进城市化要紧紧抓住农民进城这个根本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0 (12) .
全面提升兵团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篇5
《当代兵团》:按照兵团党委六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决定,兵团2015年开展城镇化提升年活动,此次活动具体将如何开展?
李林毓:城镇化提升年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巩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进新型城镇化行动计划(2012-2014)》取得的成果,此次活动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2015年1月至3月进行部署动员,各师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结合实际制定本师实施方案,确定本师开展城镇化提升年活动完成的目标、采取的措施、实施的项目,各团场参照师实施方案制定团场城镇化提升年实施方案,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015年4月至12月组织实施城镇化活动年活动的具体措施,各师要成立实施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深入开展各项措施。在坚持“提高效能、分级管理、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原则下,强力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统筹安排各类工程建设,加强目标管理,严格进度目标考核,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确保各类工程按计划、按程序、按目标有序推进,确保圆满完成建设任务。
2016年1月至3月进行考核评估,在此期间,兵团要对各师城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开展情况及兵团推进城镇化行动计划完成情况一并考核,全面评估活动成效,明确“十三五”目标任务。
通过三个阶段按步骤、有计划地有序进行,明确每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将责任落实到各师、团场,在城镇化提升年活动的一年多时间里,全面提升兵团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当代兵团》:为更好地开展兵团城镇化提升年活动,2015年兵团城镇化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李林毓:要做好2015年城镇化提升年活动,重点要落实好以下七个方面的目标任务。
一是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兵团各级推进城镇化的工作机构和职能,形成高效有序的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配套完善促进城镇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政策措施。努力实现由“以建为主”向“建管并重”的发展方式转变。2015年,各城镇成立城镇综合管理委员会,制定完善管理办法,提高依法管理城镇的能力;大力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积极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市政公用事业经营服务,到年底城镇建设中民间资本投资比重达到50%以上,每个师明确3个至5个团场城镇开展试点工作;推动平安城镇建设,提高物业市场化管理的覆盖面,扎实做好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二是提升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更加注重区域统筹、师(市)团场统筹发展,更加注重城镇和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连队转型发展,形成以产业为支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带动区域城镇化加快发展。2015年,要加快设市建镇步伐,七师、十四师设市上报国家,一师、二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市合一”;推进区域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建设;加快城镇产业发展,推进产城融合;助推原连队居住区转型发展,再启动200个原连队居住区转型发展试点;加强中心连队居住区建设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抓好10个中心连队居住区示范点建设工作,逐步推进团连统筹发展。
三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城市及其相邻团场城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职工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的空间环境。2015年,要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完成全部城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5%;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平台建设,发挥教育资源对人口的集聚作用,加强交通能力建设,推进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出台社区治理和服务办法,制定社区治理和服务标准,进行量化考核试点,实现社区治理服务覆盖率100%。
四是提升城镇规划水平。科学定位城镇性质、发展目标和总体框架,优化空间布局和形态,突出特色,发挥好规划指导和调控城镇建设的龙头作用。2015年各师团要对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团域体系规划和团场城镇规划进行修订,同时完善专项规划以及近期建设规划;加强城镇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的执行力;推进“三规融合”试点,做好铁门关市、芳草湖农场“三规融合”兵团级试点工作;开展城镇特色风貌塑造的试点。2015年,每个师要确定1个城镇进行特色风貌塑造的试点,提升城镇文化内涵和品位。
五是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全面完成住房保障目标任务,力争年内实现95%以上的城市居民以及85%以上的腹心团场、80%以上边远边境团场的职工群众住上水暖电卫配套的楼房。2015年,继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确保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5万套,农村安居工程5.5万户,实施棚户区改造10.5万户;抓好棚户区改造,城镇全面清除20户以上集中连片棚户区;进一步提高住房品质,实现符合“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的保障性住房达到90%以上;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完成保障性住房实名制建档工作,全面解决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六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城镇道路、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2015年,加强市政道路和城镇照明建设;加强重要水源地保护设施建设和供水系统改造提升,完善公共供水厂水质监测体系;基本普及集中供热,确保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90%;推进城镇“气化兵团”工程,燃气普及率达到90%以上;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城镇污水集中达标处理率达75%以上;实施绿色生态工程,加快公共绿地建设,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创建5个全国生态城镇。
七是提升城镇居民文明素质水平。坚持城镇面貌改善与人的素质提升同步推进,促进人的行为的规范化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共建共管和共享靓丽的城镇环境。2015年,大力开展诚信主题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强化诚信守法意识,继续开展道德大讲堂活动,深入推进法制宣传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普及法律常识,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80%以上;不断深化文明城镇、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当代兵团》:2014年兵团城镇化率已达64%,而今年兵团城镇化率目标仅仅定在达到65%以上,其中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015年开展城镇化提升年活动,“提升”的本质是什么?
李林毓:在“十二五”期间,兵团城镇化工作重点放在城镇化发展速度方面,通过城镇化率进行考核,而城镇化率的考核是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兵团总人口的比例为标准,显然,通过数字的比较来反映兵团城镇化率无法全面展示兵团城镇化现状。而现在,将城镇化标准细化分解,以就业水平、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保障率、文化教育等多方面为标准,意味着更加突出了“人”在城镇化工作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2014年到2015年,兵团城镇化水平只提升1个百分点,相比此前每年的城镇化增长速度减缓,这个变化恰恰说明兵团城镇化工作较以前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提升”的本质正是今年城镇化工作的重点,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
2015年开展城镇化提升年活动,从职工群众最关心的领域抓起、从最紧迫的地方抓起、从制约发展的瓶颈抓起,从与职工群众切身利益最直接、最相关、看得见、摸得着的方面加以推进,要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向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生活方式转型,使城镇化涵盖的领域更全面,让更多职工群众从城镇化成果中受益,切实提高幸福指数。进一步增强职工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充分发挥兵团”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作用,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更大贡献。
《当代兵团》:为了确保兵团2015年城镇化提升年活动的顺利开展,兵团在保障措施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请您用一句话来描述您理想中的兵团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效果应该是什么样?
李林毓:3月29日,兵团党委副书记、司令员刘新齐在兵团城镇化提升年活动启动仪式上指出,城镇化提升年活动覆盖广、环节多,要做好保障工作,他强调要在四个方面加强保障措施,确保兵团城镇化提升年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周密部署,统筹研究,协调、解决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师、团场作为推进活动落实的责任主体,要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研究制订实施方案,确保顺利实施。兵团有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加强指导协调和督导检查,扎实推进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要落实政策措施,兵团各部门及各师要按照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各类配套政策,推进活动开展。要利用好中央投资以及其他专项补助资金,盘活存量资金,重点投入城镇化建设工作,兵团、师每年从本级财务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支持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援建省市的协调配合,把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为援建重点,充分利用对口援建省市的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推进城镇化建设。
三是加强督导检查,要加强兵团对师、师对团场的定期和不定期督导检查。年底师负责组织对团场考核,兵团负责组织对师考核,并对部分团场进行抽查,考核结果上报兵团。
四是做好舆论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开展持久、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针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分类指导、总结经验,及时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当务之急 篇6
去年12 月12 日,在中央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并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会议提出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加强
对城镇化的管理”六大主要任务。其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以户籍、土地二元分割为代表的制度设计缺陷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小城镇)快速聚集所带来的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污染、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治理结构滞后等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半城市化”难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切。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中国城市化率白皮书)研究成果表明,白皮书按城镇非农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出的城市化率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按全国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出的数据相比,2007 年到2012 年,两者之间的差别从12 个百分点上升到了17 个百分点,每年涉及的人口接近1 亿6 千万到2 亿3 千万,并呈现增长的趋势。这部分数据显示的人口,即本没有真正城市化的农民工却“被城市化”了。有学者把这种城市化称作“半城市化”、“浅城市化”。这部分农民工有相当一部分还没有在城镇站住脚,他们缺乏稳定的就业和城镇固定的居所。即使一些已经长期生活
在城镇的农村户籍居民,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难以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与社会保障,成为被边缘化的、被“城市化”的居民。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物质文明的巨大提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也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严重、资源过度利用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
首先,城市化快速发展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城市,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资源换增长”的发展模式仍普遍存在。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然而,我国能源消耗却十分巨大,能源利用率较低,每万美元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 倍,是美国的4 倍,德国的4.4 倍、日本的8 倍、英国的5.7 倍,甚至比巴西还要多出2 倍。
其次,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大量污染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我国水和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已经超过了环境容量和负荷。机动车数量快速增加,机动车尾气已经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空气污染问题逐渐从煤烟型转化为煤烟与机动车排放气体的混合型污染。城市垃圾的处理水平较低,大量垃圾未经合理、安全的处置就堆放在城市的周边地区,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还造成了严重的土壤和水体污染。
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最大的内需在城市化,促进发展最大的潜力也在城市化。我们要深刻认识城市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意义。我国城市化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城市化质量提升的空间更大,推进城市化必将有效拉动市场需求,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推进城市化需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我们要顺势而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统筹城乡发展。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评估研究 篇7
本文试图对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估, 旨在利用实证结果客观地为部分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此, 构建一个可用以衡量和准确分析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是极有必要的。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生活质量不仅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层面, 也与社会环境和不同阶段的心理密切相关。它是结合了经济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形成的一个多维的概念, 这些不同的因素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 因而也就决定了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综合性。
因此, 作为这样一个综合性概念的指标体系, 它的构建必须遵循几项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要从整体出发来分析每项指标之间的关系, 而不能使他们相互孤立。二是完备性原则。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都应被考虑在指标体系中。三是相对独立性原则。包含在同一类中的项指标不能互相涵盖, 避免在数据处理时指标的重复出现影响评估结果。四是可行性原则。各指标的相关数据应易于获取并具有现实可行性。
考虑到各种因素的限制, 我们分别从社会经济条件、物质生活水平、居民生活环境、精神生活等方面选取以下19种指标作为实证分析的参考指标。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2:人均可支配收入;X3:人均消费支出;X4:城镇居民就业率;X5:人均住房面积;X6: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X7:每百户电脑拥有量;X8:每百户空调拥有量;X9:每百户洗衣机拥有量;X10: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X11:每百户淋浴热水器拥有量;X12:绿化覆盖率;X13:人均日生活用水量;X14: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X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16:城市燃气普及率;X17:人均图书拥有量;X18:平均预期寿命;X19:文盲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
上述指标虽然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居民生活质量, 但是在当今社会, 有些因素由于主观性较强, 衡量起来就非常困难, 如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它们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是存在的, 而且往往也不可忽略。本文在这一方面的不足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弥补和完善。
二、实证分析
上述各指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居民生活质量, 且各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了综合反映不同地地域的居民生活质量的差距和优势, 我们考虑将这些选取的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成一个综合评价函数。这种方法是基于降维的思想, 旨在用因子分析法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 提取的公共因子反映不同地区的特征, 并且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从而能够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
对全国31个地区运用上述19项指标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 应用Eviews软件进行处理。其中指标X19为逆指标, 采用1-X19将其修正为正向指标, 各项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一) 主成分分析
1. 特征值
相关系数矩阵R的前几个特征根值如表1所示。
2. 特征向量
特征向量的具体数值见表2。
3. 主成分的表达式及其含义
由表2我们可以写出各主成分的表达式, 其中第一主成分的表达式为
通过对此表达式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各变量的系数均为正, 在数值上也相差不大, PCR1是各原变量的加权和, 且PCR1的贡献率最大, 因而可以认为PCR1代表居民生活质量。PCR1得分越高, 表明该地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越好。
而其他各主成分的含义模糊, 且贡献率相对较小, 因此我们需要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 (Varimax) 化正交旋转, 使各原变量在各公共因子上的载荷两极分化, 即进行因子分析。
(二) 因子分析
1. 因子旋转
旋转后的因子荷载矩阵见表3。
2. 各公共因子的含义
对旋转后的因子荷载矩阵进行因子命名, 具体见表4。
由表4可知, 第一公共因子F1在指标X1、X2、X3、X6、X7、X17、X19上有较大的载荷。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2人均可支配收入、X3人均消费支出、X6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X7每百户电脑拥有量、X17人均图书拥有量、X19:1-文盲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均反映城镇的经济教育发展状况。因此, F1可命名为“经济教育因子”。
第二公共因子F2在X14、X15有较大的载荷, X18平均预期寿命在F1的载荷值最大, 但X18的实际含义与医疗保健环境更为接近, 因此把X18归为F2。F2命名为“医疗保健因子”。
第三公共因子F3在指标X5、X8、X9、X10、X11、X12、X13、X16上有较大的载荷。X5人均住房面积、X8每百户空调拥有量、X9每百户洗衣机拥有量、X10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X11每百户淋浴热水器拥有量、X12绿化覆盖率、X13人均日生活用水量、X16城市燃气普及率均反映城镇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 故将F3命名为“物质生活因子”。
第四公共因子F4仅在指标X4城镇居民就业率上有较大的载荷。就业率反映城镇地区的社会保障程度, 故将F4命名为“社会保障因子”。
3. 主成分得分
以第一主成分作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计算第一主成分得分, 将各地区按第一主成分得分排序, 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 居民生活质量占绝对优势的地区是上海、北京, 生活质量排名前8的都是东部地区。第一主成分得分大于零的只有11个地区, 其他地区得分均为负, 说明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状况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为了更全面细致地反映各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层次差异, 我们用聚类分析的方法, 对31个地区进行分类, 得到以下结果。
第一类, 生活质量非常好 (上海、北京) 。
第二类, 生活质量好 (浙江、广东、江苏、天津、福建) 。
第三类, 生活质量较好 (山东、广西、重庆、江西) 。
第四类, 生活质量较差 (河北、陕西、湖北、海南、辽宁、湖南、四川、安徽、山西、内蒙古、吉林、河南、宁夏、新疆) 。
第五类, 生活质量差 (云南、黑龙江、青海、贵州、甘肃、西藏)
在前三类主成分得分大于零的11个城市中, 仅东部地区就占到了9个。生活质量最差的6个地区中, 中部占一个, 西部占5个。生活质量较差的14个地区中有3个为东部地区, 7个为中部地区、4个为西部地区。这与陈珏芬在《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估研究》一文对我国31个地区2002年数据聚类分析的结果相比, 已有了明显改善。例如, 主成分大于零的地区已由2002年的9个上升至11个, 其中中西部地区的占比由0上浮至18.2%;生活质量较差的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占比已由2002年的41.1%下降到28.6%等。
但是, 这并不代表我国已经摆脱了东西部差距大的局面。从分析结果中我们也不难看出, 中西部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和东部地区相比仍然相当落后, 这种非均衡性是我国长期面临的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必须找出差距所在, 对症下药, 才能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4. 公共因子得分
本文用回归法计算各公共因子得分, 来分析各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具体特征。将各地区分别按四个公共因子得分排序, 得出表6。
由表6可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 在F1经济教育水平方面, 上海、北京、天津作为一线城市有着显著地优势。从区域特征分析, 公共因子得分为正, 即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处于平均发展水平之上的只有11个地区, 说明我国各地区在经济教育方面发展不平衡, 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 中西部地区普遍较为落后。
其次, 在F2医疗保健设施方面, 北京、江西、河北优势明显, 青海、贵州、西藏的医疗保健设施最为落后。从区域特征分析, 地区间的差异较小, 与其他因子不同的是该因子呈现出华中地区稍好, 东部略差, 西部较差的情况。
再次, 在F3物质生活环境方面, 福建、上海、广东最好, 中部的黑龙江最差。而经济发达的北京意外位于第21位, 因此北京在物质生活环境方面需逐步改善。从区域特征分析, 东部较好、中部一般、而西部较差。
最后, 在F4社会保障条件方面, 北京、广东、山东最好, 青海、黑龙江、上海最差。作为我国金融中心的上海在这一因子分析中排在了第31位, 这说明经济发达城市普遍存在工作难找、工作压力大的特点。人保部副部长王晓初在2013年3月曾指出“上海老龄化程度已达到全国最高, 但其老龄化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增人口的数量减少导致, 出生率非常低”, 这也是在当今社会引起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对我国现阶段东中西部各自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做出以下总结。
东部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环境优势, 因此东部地区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总体较好。但由于各地区资源和经济条件的差别, 部分东部地区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如浙江、上海作为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 在医疗保健条件和居民文化生活方面都相对较差。政府应合理引导, 全面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质量,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中部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整体偏差。在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物质生活环境、医疗设施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需要加强。中部地区的发展改革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要将传统产业向产业化和工业化逐步改造, 切实改善中部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也是带动西部经济发展, 提高西部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和纽带。
由于西部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恶劣, 经济条件落后, 致使西部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一直较为落后。但是, 随着西部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 并且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及政府决策的倾斜, 西部地区的发展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三、政策和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为了实现各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全面发展, 我们需要制定能综合提高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发展战略。本文基于以上实证分析的结论, 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这一问题提出政策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是在能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 稳定经济增长的幅度。过度的经济波动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更容易引起经济生活的混乱, 尤其会对生活困难的居民产生巨大影响。
二是缩小各地区居民的收入差距, 确保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具体来说, 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把有限的资金重点投入, 加强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要增加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 积极促使东西部差距的缩小。
三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对此, 政府应运用间接手段, 帮助更多落后地区的学生获得公平教育和学习的机会, 扩大市场准入范围, 吸纳更多的教育资源提供给社会。
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市场就业机制。一方面, 要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项社会保险制度;另一方面, 政府应为劳动者创造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条件, 建立和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
参考文献
[1]周长城.现代经济社会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珏芬.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估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6 (25) .
[3]赵彦云, 王作成.我国生活质量的国际比较[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3 (04) .
[4]纪竹荪.我国国民生活质量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3 (04) .
县级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质量思考 篇8
1 城镇住户调查制度面临的困难
(1) 换户对样本代表性有一定的影响:其一是无法保证记帐样本户的随机性。以初选样本50户为例, 对500户大样本进行等距抽样, 但在入户进行统计记帐时, 可能会出现20%的住户因各种理由无法完成记帐工作。如果按统计办法进行换户, 又可能会造成统计数据与初选样本产生出入, 对样本的代表性产生影响。其二是样本缺乏稳定性。在统计工作中, 当确定记帐样本户后, 经过一定时间的统计, 有的调查户怕麻烦或其他方面影响, 不愿继续配合记帐调查。调查工作只能通过换户来保证记帐的连续性, 虽然选择的是收入接近、成员结构趋同的换户家庭, 但仍会影响原来的样本调查数据准确性。
(2) 现行调查制度难以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城镇居民住户调查是一项经常性调查, 也是连续性的调查, 它要求居民家庭户对家庭的收支情况每天进行连续不断的登记, 这就需要居民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时间长了, 居民的思想情绪难免产生一定的厌烦和抵触。有些记帐户嫌麻烦, 漏记、混记、攒记等现象较为普遍;有些记账户没有责任心, 账本潦草, 一些基本情况的变动不能及时反映、个别项目填写不全, 这些都势必影响到住户调查数据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 居民收入趋于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利益的主体也更加趋于多元化, 居民对利益的理解和认知也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 这加快了利益主体的分化。另外随着人们对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提高, 对一些入户调查工作存在戒备心理, 隐瞒或者不配合现象越来越多, 针对这些调查员也无法判断和评估, 从而影响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 县级经费不足:随着样本数量的增长和扩户工作的开展, 大大增加了入户调查的工作量。主要表现为:一是调查工作人员少而调查户数量多, 增加了工作量, 降低了工作入户检查指导的频率;二是辅助调查员工作强度大, 薪水低, 使其责任心不强, 工作落实、组织管理难度增大;三是记账补贴低, 对调查户来讲, 记账是一种负担。这些都势必使调查的数据质量受到影响。
2 提高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质量的方法探讨
(1) 实行定期入户问卷调查:传统的数据采集采取调查户日记帐的方式, 因多种原因, 无法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 为了提高调查数据质量, 可以采取定期入户问卷调查方式开展工作。这方面主要工作是:一合理确定样本数量。按照城镇人口比例、收入状况、地理位置等进行等距抽选一定数量的居委会或街道, 再在其中按照一定比例选取调查户;二科学设置调查指标。这方面可以增加趋向性和前瞻性的指标, 在工作中完善和健全调查指标体系;三坚持小调整和大轮换相结合, 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衔接可比性, 可以对样本的轮换周期进行适当延长;四通过对统计工作的总结, 确定调查的频率、时点, 保证入户问卷调查的可靠性。
(2) 严把换户工作关:为了避免非正常换户工作对样本代表性造成的影响, 应严格控制和审批非正常换户比例, 对于因种种原因确实无法满足调查工作的住户, 应确定同等家庭规模、人均收入、户主职业、成员单位所有制等指标的一致性来确定新补户。在样本实施一两年时间后, 取样家庭的收支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大样本的代表性也随之会发生变化。换户工作仍在大样本中来选取的原来收入接近的住户也往往会使调查数据产生较大出入, 因此, 应严把调查换户关。
(3) 严把调查质量关:数据质量评估监控体系完善与否对住户调查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 在完成调查统计任务的同时, 必须建立科学的数据质量评估监控评估体系。在开展调查工作之前, 需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 包括询问技巧、调查的重点、观察与分析技能等。另一方面, 要做好重点受访户的跟踪工作。这就要求在访户工作时, 通过与受访调查户真诚互动, 建立相互信任, 从而能够及时了解对方家庭基本情况、社会保障、收入支出等变化, 确保调查数据的全面和可靠。
(4) 选聘高素质的辅助调查员:高素质的辅助调查员善于发现问题, 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了解记帐户的基本情况, 从而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说, 高素质的辅助调查员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5) 获得足够的经费支持:不言而喻, 足够的经费支持是解决县级统计机构人力、财力不足矛盾的利器, 有利于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这样, 调查数据质量也会有可靠保证。在这点上, 可以在具体业务和记账补贴标准等方面积极主动与向上级领导和地方政府沟通, 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争取把调查经费纳入正常年度财政预算, 切实做到有钱调查, 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确保在组织实施、在整理汇总等各个环节的调查工作质量。
3 结束语
甘肃省城镇化质量测度 篇9
早在2001年, 叶裕民[3]最先从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两个方面对我国300万人口以上的9个超大城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测评, 并指出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化质量的核心内容, 城乡一体化是提高城市化质量的终极目标;白先春[4]基于LOWA算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了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城镇化质量系统发展的协调性;袁晓玲[5]对陕西省城镇化质量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测评;方创琳[6]认为, 城市化质量是经济城市化质量、社会城市化质量和空间城市化质量的有机统一,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三维指标球及判别标准, 得出1980—2008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正在缓慢提升, 但提质速度慢于提速速度的结论。其他采用的评价模型有熵权法[7,8,9]、均方差赋权法[10]、层次分析法[11,12]、不平衡指数[13]等, 研究地域以东部、中部较发达地区为主, 涉及经济圈[14]、省份[15]甚至整个国家[16]。
从以上研究看来, 由于学科背景不同, 对城镇化质量内涵理解的差异以及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不同, 构建的指标体系缺乏普遍适用性。笔者认为, 城镇化质量的内涵远丰富于城镇化综合水平, 既要涵盖城镇化水平, 还注重其发展过程中“质”与“量”的协调, 不仅关注城市现代化还关注城乡一体化, 更加全面地衡量城镇化进程。具体应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发展质量, 反映经济结构的非农化转变及合理化发展, 是城镇化的物质基础;二是人口发展质量, 反映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及其该过程中人口素质的提升, 是城镇化的目的;三是社会发展质量, 反映城镇化进程中“质”与“量”的协调, 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构建测度指标体系, 分析甘肃省87个县域的城镇化质量发展进程, 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制定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甘肃省地处西部, 一直是我国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2001年全国城镇化水平 (按城镇人口比重计算) 为37.66%, 甘肃省为24.5%;2012年全国为52.57%, 甘肃省为38.75%。甘肃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与其差异不断扩大, 城镇化发展进程亟待提升。
1.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以甘肃省的87个县域 (由于嘉峪关市所辖范围内未设区、县, 将其单独作为一个研究单元) 为研究单元, 遵循数据的连续性、准确性和可比性, 结合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并借鉴前人[8,9]的城镇化质量测度体系, 从经济、人口、社会三方面选取14个指标构建了甘肃省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 (表1) , 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城镇化质量的发展进程。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02—2013《甘肃省统计年鉴》, 部分缺失数据用插值法补齐。
1.3 熵权法
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 消除了人为因素对权重的影响, 其具体计算步骤[17]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标准化处理:令Rij= (rij-rmin) / (rmax-rmin) 。式中, rmax和rmin分别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计
1.4 加权变异系数
采用加权变异系数测度区域相对差异[9], 公式为:。式中, n为研究单元的个数;xi为i县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为城市化质量综合得分的平均值;Pi为i县的人口数;P为全省人口数。
1.5 空间自相关分析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引入Moran′s I测度全局的空间关联特征, 其计算公式为[18]:。式中, xi和xj分别为县域i和j的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wij为空间权重值, 其余与上式相同。用Z (I) 对Moran′s I结果进行统计检验, 即:。式中, E (G*) 为期望值;var (I) 为方差。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 若Moran′s I值接近1, 表明城镇化质量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显著集簇;若Moran′s I值接近-1, 表明城镇化质量在整体上呈现极化态势[18]。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用局部空间关联指标Getis-Ord Gi*对城镇化质量热点区、冷点区的变动状况进行考察, 进而识别不同空间区域的高值簇与低值簇[19], 计算公式为:。式中, d为空间单元之间的临界距离;参数n、wij、Xi和Xj同上。为了便于分析比较, 对G× (d) 进行标准化处理:。式中, E (G*) 为期望值, var (G*) 为方差;若Z (G*) 为正且显著, 表明位置周围的值相对较高, 属高值空间集聚 (热点区) ;若Z (G*) 为负且显著, 表明位置周围的值相对较低, 属低值空间集聚 (冷点区) [20]。
2 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
从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表1) 来看, 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额三项指标的权重分别高达0.3974、0.3445、0.3130, 反映了各个县域在这三个方面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因此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是现在推进甘肃省城镇化质量进程的主导因子, 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现出依托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来拉动城镇化质量发展的现象在甘肃的一些地区较典型, 这也是甘肃省城镇化质量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其余指标权重则相对较小。由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 (限于篇幅未列出) 可见, 2001—2012甘肃省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各县域城镇化质量平均值由0.0629上升到0.1536, 增长了近2.5倍;城关区始终是全省城镇化质量发展的“领头羊”, 2012年城镇化质量高达0.6797, 这与其隶属的兰州市是甘肃省的行政中心密不可分。总体上看, 有33个县域增幅高于平均增幅14.05%, 尤其是西峰区增幅高达52.7%, 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从0.0458上升到0.3115, 这主要是由于依托煤炭、石油资源的开采利用, 石油化工、煤电化工产业迅速发展, 进入了高城镇化质量县域的行列。绝大多数县域的增幅都在10%以上, 七里河区、嘉峪关、凉州区、肃州区等增幅都在20%以上;城镇化质量较低的玛曲县、碌曲县增幅为负, 这一地区因自然原因, 交通不便, 与外界交流少且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城镇化质量在全省居于末位。
图1显示出甘肃省五个区域的城镇化质量及全省平均值都处于不断上升之中, 城镇化质量高低顺序大体上为:河西地区>陇中地区>陇东地区>陇南地区>甘南、临夏地区;其中, 河西、陇中两地区城镇化质量处于省平均值之上, 陇东、陇南及甘南、临夏地区低于省平均值。2001—2005年, 河西地区与陇中地区城镇化质量曾一度持平甚至低于陇中地区, 但2005年后河西地区显著高于陇中地区, 具体表现为:嘉峪关市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从0.1365上升到0.4938, 仅次于城关区、七里河区及西固区, 位居第四位, 金川区、白银区、凉州区、肃州区及玉门市均在前十位之内, 其余县域城镇化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陇东地区城镇化质量虽一直低于省平均值, 但与省的平均值的差距不断缩小, 到2012年已接近省的平均值并有超越的趋势, 西峰区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排名由第47位上升到第10位, 增幅高达52.7%也印证了这一变化趋势。陇南地区和甘南、临夏地区城镇化质量发展进程缓慢并与省平均值差距扩大, 甘南、临夏地区城镇化质量2011年开始处于下降趋势, 城镇化质量一直在低位徘徊。总体来看, 城镇化质量基本格局保持稳定, 陇东地区个别县域城镇化质量提升较快。
3 城镇化质量时间演化特征
图2中Moran′s I与CV整体呈波动趋势, Moran′s I值始终为正且呈波动上升趋势, 并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明甘肃省各县域城镇化质量呈现正的空间自相关特征, 并不表现为在地域空间上的随机分布, 即城镇化质量相似 (较高或较低) 的县域在空间上趋于相邻;相反, Moran′s I值在波动上升的同时加权变异系数 (CV) 呈波动下降趋势, 即城镇化质量相似县域间的相对差异缩小, 但高城镇化质量县域与低城镇化质量县域的相对差异依然存在, 两极分化集聚现象显著。Moran′s I与CV变化趋势先后经历了“反向发展—同向发展—反向发展”三个阶段:一是2001—2002年Moran′s I与CV呈反向发展, 即县域城镇化质量空间集聚与发展差异反向发展, Moran′s I由0.1289升到0.1482, 城镇化质量相似县域集聚性增强, 而CV从0.8213降到0.7850, 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缩小, 不但城镇化质量相似的县域之间的相对差异缩小, 而且高城镇化质量与低城镇化质量之间的差异也在缩小, 发展也趋于平衡。二是2002—2007年, Moran′s I与CV呈同向发展并处于不断波动之中, 历经减小—增大—减小, Moran′s I由0.1482上升到0.1564, 城镇化质量相似县域集聚性增强, 而后再次下降到0.1434, 集聚性减弱。但这并不与CV变化趋势相矛盾, 县域城镇化质量集聚性增强时, 也可能由于高城镇化质量县域与低城镇化质量县域的两极分化集聚导致空间差异扩大。三是2007—2012年, Moran′s I与CV呈稳定地反向发展, Moran′s I由0.1564上升到0.2094并达到最大值, 城镇化质量空间集聚性区域增强, 但这种集聚仍处于低水平的集聚, 从而CV降至0.6855, 空间差异缩小。
4 城镇化质量空间演化特征
4.1“三点三片”向“五点五片”扩展
用自然断点法将城镇化质量划分为相对低质量县域、相对一般质量县域及相对高质量县域三种类型 (图3) 。甘肃省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呈现出从“三点三片”向“五点五片”扩展的特征。具体来看, 2001年以嘉峪关—玉门、金川区、兰州市辖五区—白银区三个相对高质量点为中心形成了酒嘉、张掖、兰白三个相对一般质量的片区;2012年在原有的“三点三片”扩展的基础上, 新增了以西峰区、秦州区为相对高质量点为中心形成的平庆、天水相对一般质量的片区;其余为相对低质量县域。
4.2 城镇化低质量不平衡发展态势愈演愈烈
相对高质量县域空间覆盖范围小且集中分布, 辐射带动作用弱, 相对低质量县域内部缺乏高质量县域的带动发展, 区域协调性差。城镇化质量高的嘉峪关市, 玉门市、肃州区以及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等集中成片分布, 减弱了其对周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尤以兰州市对定西所辖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弱;而相对低质量县域集中分布在定西、陇南、甘南和临夏所辖县区及天水、平凉、庆阳部分县区, 只有秦州区、西峰区两个相对高质量县域, 崆峒区、麦积区、华亭县等5个相对一般质量的县域, 其余均为相对低质量县域, 缺乏高质量县域带动发展加之其自身发展基础条件较差, 导致这些地区在城镇化质量发展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 加剧了城镇化低质量不平衡发展状态。
4.3 热点区以酒嘉—兰白为中心
将Gi*值用自然断点法分为冷点区、次冷点区、次热区和热点区四种类型。图4中2001—2012年各种类型县域数量及范围都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 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县域数量增多且范围拓展, 冷点区和次冷点县域数减少且范围紧缩。热点区由13个增至14个, 次热点区变化幅度最大, 由23个增至32个;冷点区则由22个降至20个, 次冷点由29个降至21个。从热点区、冷点区的变迁态势来看, 2001—2012年城镇化质量发展的热点区以兰州市所辖的三县五区和白银区、玉门市为中心形成高值簇, 外围县以次高值环绕在高值簇周围。在白银区、玉门市的辐射带动下, 嘉峪关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也成为城镇化质量发展的热点区;定西、临夏、陇南所辖县区始终为城镇化质量发展的冷点区 (低值簇) ;西峰区、华池县、合水县、镇原县和庆城县均由次冷点区演变为城镇化质量发展的次热点区, 形成了除甘州区、临泽县和民乐县外, 城镇质量发展高值簇以酒嘉—兰白为中心, 外围环以次高值 (河西、陇东地区) 呈“两头大、中间窄”的带状延伸形态。
5 结论与讨论
城市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管理 篇10
针对无锡市1:500城镇土地调查项目的特点, 建立了以工程处主任为总负责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在无锡测区设立了项目部, 负责内、外部沟通和质量管理。对调查成果实行作业员自查、作业分队互查、项目部过程检查 (外业) 、质检科最终检查的质检制度。项目部检查、质检科验收检查的记录, 随同成果一并提交监理单位检查。监理单位以规范、规程、细则、技术设计书、监理实施细则以及有关的技术补充规定为依据, 对我院的生产过程及调查成果进行质量检查。监理单位对调查的每一工序进行监控, 随时进行外业→内业的数据资料抽检,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业主汇报。针对抽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项目例会讨论解决方案, 并形成书面整改通知。
2 地调查资料质量管理
2.1 质量检查流程
作业单位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质量管理, 并提交各项检查资料。本工程技术检查按照自查、互查和专查的三级检查方法进行, 自查由作业组完成, 互查由组间完成, 专查分一、二级检查, 一级检查由生产部门完成, 二级检查由院质检部门完成, 同时撰写技术检查报告;最后提交监理单位质检。质量检查流程见图1。
2.2 数据库建设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权属、土地登记、土地利用、基础地理、影像等信息。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依据是《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和二次调查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办法等, 根据城镇地籍测量、城镇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成果, 建立了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
2.2.1 数据检查
利用自主开发的MDIGS数字化系统对入库前的地籍、地形图、入库基础街坊图内业数据进行100%的检查, 对检查到的线型、符号等地形要素、数据字段属性等错误自动或人工进行了及时改正, 保证了入库基础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在数据库内, 利用AR-CGIS9.3拓扑检查工具、“城镇地籍建库管理软件以及”ACCESS2003“数据库工具, 对所有录入的地籍调查表主、子表项、勘丈数据、街坊面积、街坊数据图等100%进行了严密地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由相关作业人员进行了更正。
2.2.2 数据入库
借助数据库管理系统, 将图形和属性数据转入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2.2.3 数据库建设质量控制
对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包括基础数据源质量控制、环节质量控制、交接检查、数据自检、数据库建设成果质量检查。
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重要的过程数据和质量控制记录进行了保存, 以保证数据质量的可追查性, 确保数据安全。
2.2.4 统计数据输出
经检查合格后的入库数据, 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二次调查的规定输出各种统计报表。
2.3 上交产品质量
根据对样本图幅综合质量特性的检测结果, 无锡市锡山区第二次土地调查1:500城镇土地调查 (A标段) 各项精度指标均需符合技术设计书和规范的要求, 质量保证可靠。
上交质量包括控制测量资料和城镇土地调查质量, 其中控制测量资料包括一二级导线观测记录手簿、一二级导线平差计算成果、图根导线计算成果、一二级导线点点之记、埋石图根点点之记、一二级导线点成果表、图根点成果表、控制点展点图、仪器鉴定资料;城镇土地调查资料包括街道街坊分布图、城镇地籍调查表及相关资料、宗地界址点坐标及面积表、以街坊为单位的宗地面积汇总表、以街道为单位的土地分类面积汇总表、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1:500分幅地籍图接合表、宗地图、新旧街坊对照表、新旧宗地号对照表。
上交质量还应该包括数据建库资料 (宗地图分幅地籍图光盘、城镇地籍数据库) 、专项调查统计资料 (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开发园区用地、房地产用地统计) 、文档资料 (无锡市1:500城镇土地调查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检查报告) 。
3 结论
纷繁复杂的调查涉及众多的技术环节, 为保证生产一线工作按照计划完成任务, 需要各生产部门时时刻刻按照计划协调进行, 需要各镇、街道土管所大力协助, 只有精心组织、紧密配合、相互协调、严格管理, 保证了地籍调查工作的顺利完成。没有100%的检查, 不可能得到高质量的调查数据。虽然在一体化信息系统中有部分数据质量检查工具, 但是不能将数据质量过度依赖于此, 因为检查工具是最后一道工序, 一旦查出重大问题, 修改就比较棘手。为以后加强城镇用地的管理, 规范地籍调查、发证的手续, 需要尽快建立现势性较强的符合新的法律、法规、规程要求的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 这样才能同步满足城镇土地管理的需要。
摘要:无锡市1:500城镇土地调查过程中, 积极更新基础图件, 建立了完善的市区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为严格执行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中相关程序文件的规定, 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关注的焦点, 切实搞好并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的全部工作。
关键词:无锡市,质量管理,数据库
参考文献
[1]谭立萍.地籍测量与房产测绘课程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14 (04) .
[2]李生平.建筑工程测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城镇质量 篇11
2013年四川城镇化率增幅位列全国第三
2013年四川各地继续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的重大决策,城镇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城镇人口规模继续扩大,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2013年末四川常住人口81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3640万人,城镇化率为44.90%,较2012年提高1.37个百分点,增幅比全国的1.16%高0.21个百分点,列全国第3位,比2012年在全国的增幅上升1位,仅低于贵州(增1.42%)、甘肃(增1.38%)。城镇化水平居全国第24位,比上年上升2位。在西部位次也由2012年第8位上升到第6位。作为人口大省的四川来讲,在前两年城镇化率快速提高的基础上,2013年城镇化水平继续稳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三大原因影响城镇化增幅
2013年四川城镇化水平提升速度虽超过全国,居各省前列,但与2012年增幅相比有所趋缓,与计划完成目标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其主要原因有三:
“非农”人口增长减缓。2013年四川“非农”比例较2012年仅增长0.86个百分点。由此导致2013年城镇化率增幅比2012年下降约0.11个百分点;
人口流动速度减缓。全省乡村流入城镇半年以上人口占调查人口总数的比例为13.66%,比2012年下降4.29个百分点,而全国仅下降2.04%,四川降幅比全国高2.25个百分点。流入城镇人口减少,致使城镇化率增幅减少约0.22个百分点;
“村”改“居”人口减少。2013年全省“村”改“居”人口66.90万人,较2012年减少6.79万人。
地区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
从各地区城镇化的实现程度看,地区间的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四川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有成都市和攀枝花市,城镇化率分别为69.4%和63.43%,德阳、自贡、绵阳3个市也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超过35%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乐山、泸州、遂宁、内江、宜宾、南充、雅安、眉山、广元、达州、资阳等11个市;城镇化水平低于35%的地区有巴中、广安、阿坝州、凉山州和甘孜州(见附表)。
浅谈城镇地籍调查中的质量控制 篇12
1 质量控制
1.1 准备工作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地籍调查工作实施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 调查人员对调查项目及操作技术不熟, 要领掌握不到位, 从而影响工程进度甚至造成工程的个别错误, 这说明调查准备工作阶段的技术培训不够。
在调查准备工作阶段, 要搞好业务技术培训, 加强技术指导: (1) 组织作业员、检查员认真学习有关标准、规范及设计书, 并及时通报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有关技术文件, 使他们熟悉各种技术要求统一技术标准。 (2) 邀请土地局及其他单位的专家讲课, 对业务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明确调查任务、掌握调查方法、要求、操作要领, 提高质量意识。 (3) 实行技术、操作考核考核合格作业的人员, 发作业证上岗证;考核不合格的, 坚决不予上岗。
1.2 调查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调查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地籍调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主要分为组织、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具体作业实施的质量控制。
要想有好的质量控制体系, 首先要有完整的有组织、制度体系的建设。
(1) 制定完整可行的工序管理体系, 有效的控制任务进度和质量控制。
如作业组在作业前, 应对所使用的仪器进行检验和校正, 不合格不能使用;对各流程跟踪检查, 加强质量控制, 进行阶段性检查,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进行跟踪处理, 采取纠正措施, 工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段工作;全面工作完成后综合检查。
(2) 落实目标责任制, 强化质量监督。
落实目标责任, 签订目标责任书, 实行目标量化, 责任到人。工程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负总责;项目负责人及各作业组组长是直接责任人, 负直接责任;质量检查员是质量负责人, 对地籍调查成果质量负责。如作业组对资料进行100%的自查、自校, 并对权属调查资料、测绘成果质量负全部责任;专职质量检查员对作业过程进行100%的过程检查, 对作业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查力度, 针对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重点抽查, 将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处理。
(3) 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处理体系。
如专设技术总负责一人, 负责协调、指导、处理地籍调查工作中发现的各种技术问题, 对于有疑问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 应及时向土地调查办公室反馈。
具体作业实施的质量控制可分为权属调查阶段质量控制和地籍测量阶段质量控制。
(1) 权属调查阶段质量控制。
首先要统一技术要求、作业方法等。如界址点的确定、界标的喷涂等。其次遇见技术问题处理要统一。如在权属调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宗地找不到法人、宗地权属人无法提供权属证明材料、权利人不配合现场指界、指界人不进行确界签字等问题, 也会遇到一些如已发证宗地批准面积与现状不符、界址线切割建筑物、规划用途与实际用途不一致等技术性问题;要先确定权属调查实施细则和技术设计书里有没有明确说明, 有的按其执行, 没有说明的要及时与国土部门沟通、协调;一些问题还要分清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 及其各自的适用条件;有了国土局的明确答复后, 要及时通报, 统一作业要求。
(2) 地籍测量阶段质量控制。
该阶段主要明确首级控制网的布设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控制网后期如何保护、控制网如何复测检核等问题。控制测量过程中应对点位埋设作好现场记录, 对作业人员观测方法、野外原始记录、评定观测指标是否超限、平差软件是否合格、计算参数是否满足等级要求等进行检验, 对控制网的精度、强度、密度等技术指标等进行控制。而后, 在实测地籍要素和测量界址点过程中, 观测原始数据要符合规范要求、地籍要素要测量完全、界址点、权属界线要测量准确等。检查主要分为外业检查和内业检查。外业检查分为外业巡查、量距检查和设站检查。内业检查主要是拓扑关系检查, 主要检查权属界线及各地物是否有悬挂点、重复点现象、街坊和宗地编号是否正确、权属面积是否封闭、宗地面积是否准确、地籍图分幅接边是否完整等。
1.3 资料成果整理阶段质量控制
资料成果阶段质量控制主要是成果文档资电子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检查和电子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检查。
(1) 文档资电子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检查。
测量工作完成后, 成果资料的完整性、规范性、系统性尤为必要。要对技术设计书、外业记录、平差手簿、控制点点之记、权属证明材料、地籍调查表、地籍图、宗地图、面积汇总表、技术总结、检查记录等所有资料进行全面检查和系统化、规范化的整理存档。
(2) 电子数据的完整性检查。
对电子目录、数据格式、图形数据完整性、属性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出图数据要素表达正确性及图幅整饰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控制检查。
2 结语
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和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要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 要因地制宜建立适宜的质量控制体系, 加强数据质量检查, 以提高资料成果的质量、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宝华, 鄢芳.城镇地籍调查中应引入测量监理[J].Natural Science, 2007, 6 (26) .
[2]程文仕, 曹文亮, 陈英.庄浪县城镇地籍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 2006.
【城镇质量】推荐阅读:
城镇化发展质量08-28
江苏省城镇燃气服务质量标准09-09
提高质量是推进城镇化的当务之急(问对)05-27
城镇旅游07-19
城镇风貌05-26
核心城镇06-01
城镇高中06-01
城镇幼儿06-24
城镇建筑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