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筑(精选11篇)
城镇建筑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目前能源紧张、温室气体、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关注和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我国, 建筑能耗已成为导致很多大城市夏季、冬季用电高峰和供应紧张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占到了社会总能耗的20%, 并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增加的趋势, 给我国的能源供应带来巨大压力。可以说我国的建筑节能事业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由于我国包含多个气候区, 北方城镇大部分面积为集中采暖, 长江流域多为分散采暖, 而华南地区一般无采暖, 各气候区的采暖能耗差别很大, 而除去采暖的住宅其它能耗则与南北气候差异的关系不大, 且与住户的生活水平和使用模式密切相关。因此, 本文对城镇住宅能耗的分析为除采暖外的建筑能耗。
我国城镇住宅除采暖外总能耗概况
城镇住宅除采暖外的能耗包括炊事、生活热水、空调、家电、照明能耗。所消耗的能源主要包括电力、燃气、燃煤、液化石油气。目前我国的能源统计没有详细的城镇住宅能耗统计, 在国家统计年鉴中, 仅在按行业分能源消费表和生活能源消费量两个表中, 有生活消费各种能源的能耗量, 这包括农村与城镇住宅的商品能耗。进一步地, 我国尚缺乏对城镇住宅各分项能耗 (包括生活热水、炊事、家用电器、照明) 的宏观统计数据。
近些年来, 清华大学、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湖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对几个典型城市的住宅能源消费情况做了大量而深入的调查, 通过对居民能源消费习惯的入户调查问卷、大量户用电耗的数据统计, 加深了对我国城镇住宅的建筑能耗特点、能耗数据的认识。结合这些能耗调查结果和国家能源消耗统计数据, 可以大致得到我国城镇住宅的能耗特点和能耗数据。我国城镇住宅除采暖外 (包括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冬季的热泵采暖) 平均用能为等效电力20~30k Wh/ (m2·年) , 我国2004年城镇住宅建筑面积为96亿平米, 除采暖外总能耗为1900~2850亿k Wh/年等效电 (为了方便将各种不同能源换算相加, 这里采用“等效电”法把各类用能统统折合为等效用电, 下同) 。
我国城镇住宅除采暖外分项能耗
1、采暖空调能耗
长江流域住宅目前绝大部分住宅采暖方式为电热或空气源热泵。住宅的采暖空调能耗与运行模式有关, 不同的运行模式下单位面积空调能耗有成倍的差距。根据我国一些院校、科研单位的调查, 我国城镇住宅的平均能耗约为1 5k Wh/ (m2·年) , 北京为2~4k Wh/ (m2·年) (不含集中采暖能耗) , 上海为5~10 k Wh/ (m2·年) 。
2、生活热水能耗
我国的生活热水主要用于淋浴, 2005年淋浴热水器的城镇居民百户拥有量为72.7台, 居民家庭拥有的热水器中, 燃气热水器占57.4%, 电热水器占31.3%, 太阳能热水器仅占11.3%。生活热水能耗没有明确的统计渠道。若一次洗澡用水60L, 从15℃用电加热到40℃的用电量约是1.74度, 若按平均每户每年300人次洗澡, 每户平均2.96人和人均住宅面积26.1m2计算, 折合用电量为6.76度/m2·年;若用天然气热水器, 效率按95%计算, 则能耗为0.17m3, 折合等效电约1.21度/ (m2·年) 。由此计算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热水能耗为300~500亿k Wh/ (m2·年) , 折合35k Wh/ (m2·年) 。
3、照明和其他家电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照明能耗约为6.7k Wh/ (m2·年) , 各种电器 (除空调、淋浴) 的能耗约为11k Wh (m2·年) 。
4、炊事能耗
我国的炊事主要是燃气, 而统计年鉴中燃气有一部分用于采暖和生活热水。根据调查, 我国的城镇住宅炊事能耗约为9.5k Wh/ (m2·年) 。
我国建筑用能的发展趋势
我国正处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期,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 城镇住宅建筑面积迅速增加 (见图1) , 由此形成的建筑能耗也正在持续增长。图2是近年来建筑能耗的增长情况[2]。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目前在我国, 建筑设备形式、室内环境的营造方式和用能模式正在悄然与发达国家“接轨”。对于住宅建筑, 近几年陆续出现了采用中央空调, 全年“恒温恒湿”的高档住宅。尽管有些高档“恒温恒湿”住宅采用了多项先进的节能技术, 但由于上述“全空间与部分空间”, “连续”与“间歇”, “可开窗通风”与“不能开窗”的原因, 能源消耗还是大大高于一般住宅。家庭中各类电器的拥有量和使用方式也开始慢慢地变化, 导致部分家庭的用电量开始大幅度上涨。一些“海归”, 年轻的高收入居民已经在带来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 造成住宅能耗也随之上升。此外, 大量“别墅”, “town house”的出现, 导致这类居住建筑不仅土地使用量大, 单位建筑面积的能源消耗量也远高出我国一般形式的住宅, 成为我国建筑能耗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的建筑能源消耗方式将向哪个方向发展?是大规模推广与发达国家类似的建筑设备和用能方式, 在建筑领域实现“与国际接轨”, 随着经济的增长, 逐渐进入建筑高耗能阶段, 还是维持于目前的低能耗用能方式和观念, 并且通过全社会的节能意识与新的节能技术的采用, 在目前水平上进一步降低我们的建筑能耗水平?这个问题必须尽快做出回答, 并付诸实践。
走出中国特色的建筑节能途径
对我国城镇住宅能耗发展进行简单的预测, 考虑人数增加, 住宅面积的增长, 夏季空调利用率和开启时间的增加, 以及生活热水用量的加大, 其他家电能耗略有增加, 而照明和炊事能耗不变, 具体的能耗预测如下表所示:
因此, 住宅节能主要任务是避免住宅能耗随建设规模增大和生活水平提高造成的大幅度增长, 减少由此给我国能源供应带来的沉重压力。主要措施包括:在全社会继续提倡行为节能, 倡导勤俭节能的生活方式;在南方的夏热冬冷地区通过加强住宅建筑的通风、遮阳性能, 尽可能在夏季的大部分时间中依靠自然通风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室内舒适, 而不完全依靠空调;及时发展和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高效生活热水制备技术, 不使生活热水需求量的增加造成住宅能耗的大幅度增加;推广节能灯具和高效电器, 限制或禁止使用衣服烘干机等高耗能家电设备。
另一方面, 我国城镇住宅应严格控制某些所谓“高技术”甚至于“节能技术“的高耗能技术的应用, 如住宅中央空调、住区的集中供冷等。由于这些方式很难实现用户侧部分空间部分时间的分别调控, 并且系统的水泵风机能耗几乎超过冷机能耗, 因此远比目前广泛使用的分散空调方式费能。
我们谋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定发展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 可称之为“中国特色的”建筑节能途径, 使我们的建筑运行能耗维持在目前的低水平上。这种建筑节能途径应具有更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念和增长模式, 减少能源消耗,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建筑 篇2
中国的建筑幕墙行业开始起步于北京长城饭店,而经过30来年的发展,中国的建筑幕墙从无到有,并逐步发展成现在的世界第一大幕墙生产大国。有研究显示,2001-2005年中国的建筑幕墙产量增速高位运行,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增速呈稳定波动状态,至去年底,建筑幕墙累计产量已经达到7.88亿平方米。这样漂亮的数据让人欣喜之余,也会有人担忧。未来几年,我国建筑幕墙行业将会走向何方,是继续高速增长还是增速回落甚至往下走呢?对于这个问题,广州市九臻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认为,未来中国的建筑幕墙行业仍然维持高速增长状态。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他看来,这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结果。据了解,目前建筑幕墙行业市场主要集中于大型城市,二三线城市以及广大的农村市 场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较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并且地区之间城市化水平差异巨大,未来城市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中 国城市化仍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8到1.0个百分点,到2015年将达到56%左右。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将继续引领我国建筑装饰业 和幕墙行业的快速发展。
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也在稳步上升。2010年,我国GDP超过1000亿的城市就已经达到154个。随着城市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尤其是城市经济总量的提升,将直接拉动对大型建筑的需求,并形成对建筑幕墙的需求。
而各大城市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区域振兴规划,驱动二三线城市将成建筑幕墙市场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 崛起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成渝、武汉等国家区域规划的出台,推动了幕墙行业市场重心不断向其他直辖市、省会城市等二三线城市转移。
城镇建设中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研究 篇3
关键字:城镇建设 绿色建筑技术
1.研究背景
我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已经成为一个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相关研究证明,每提高1%城镇化率,将新增建筑用地约1000km2,新增钢材、水泥、砖木等建材总重量约6亿吨。城市化有巨大的资源、能源和生态消费和破坏,消耗和破坏威胁到国家的能源安全、环境可持续性。但是绿色建筑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建设的建筑。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可以解决高速城市化导致强调资源消耗的问题,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解决问题的资源和能源,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性。
2.研究意义
绿色建筑的存在是保证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生活空问和生活方式。研究绿色建筑技术,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大规模、节能减排,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类生活,有一个积极的影响。
抓住现在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发展绿色建筑行动,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施工安全,舒适和健康,城市和农村建设的转型模式,破解能源资源的瓶颈约束,提高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新能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绿色建筑技术存在问题
目前,绿色建筑技术还没有广泛使用,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了实现“绿色标签”星认证简单堆绿色建筑技术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的选择绿色建筑技术。这种“明星”根据评价的方法,开发人员在绿色建筑的发展,比如常常为了实现许多规则,直接在建筑设计结合技术的要求,并没有真正的评估,测量技术是可行的,适用于,是否经济、合理,是否能节约资源的目的,保护环境。由此造成很多建成的绿色建筑不“绿”,没有起到节能、节约资源和优化室内外环境的作用,反而因为增加的技术消耗了额外的资源和资金,成为“伪绿色”或“逆绿色”的建筑。
大量的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的实际操作不投入使用。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是为了最终可以运行在构建阶段节约能源和资源,并为用户提供一个更好的室内和室外环境。许多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运行时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也不同,一些建筑的绿色建筑技术在实际操作还没有投入使用,特别是那些新的,不是很成熟的技术。例如,一些地区地源热泵运行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设计操作条件,无法满足生活需要,成本也较高,最终成为一个装饰。
4.原因分析
绿色建筑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很多方面,究其根源,除了完美的政策标准,技术本身也有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开发商和消费者缺乏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和购买绿色建筑产品的计划。无论是政府、研究学者,让头发,以及消费者认为绿色建筑并不是绿色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低能耗较低的使用成本,绿色建筑产品有较大的市场吸引力和长期的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健康的室内环境在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减少健康风险的价值,开在现实中,这些优势不轻便,容易喷到直接的市场动态和消费需求,也不能鼓励我,消费者积极促进绿色建筑发展过程屮。
绿色建筑技术不成熟、技术制度并非完美无缺。绿色建筑技术不成熟,技术体系不完美是绿色建筑技术的关键原因。目前,绿色建筑技术水平的发展,不能满足大规模发展绿色建筑的需要,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不成熟,产业化程度是不够的。“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完成这一计划需要成熟、产业化的绿色建筑技术及产品作为支撑,而目前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及产品还不太成熟,相当一部分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还在试验或示范阶段,没有达到可以普遍推广应用的程度。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仍然滞后,国内绿色建筑材料和技术使用成本高和不足。加上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是复杂的,与传统建筑相比,更有可能有一些工程问题,失去许多开发人员试图对绿色节能建筑的兴趣。如果大量使用国外先进的设备、材料和技术,尽管过程和质量会提高,但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绿色建筑是昂贵的,很多企业认为没有使用成本效益,这是不利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忠超,BrankoSimanic,程林.既有建筑釆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改造技术分析[J].建筑经济,2009(2): 2-34.
[2]张贤尧.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模块化构建与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城镇住宅建筑设计探讨 篇4
关键词:城镇住宅,建筑设计,探讨
1 住宅建筑设计的组成
室的大小应考虑:人体的尺度、家具布置及必要的活动空间三个因素。
任何住宅从平面上都可分为:居住部分、辅助部分及交通部分。居住部分包括卧室、起居室等, 辅助部分包括厨房、浴室、厕所、贮藏室等, 交通部分包括门厅、走廊、楼梯等。住宅设计中, 除合理确定及安排各部分面积外, 应尽量扩大居住面积在住宅总建筑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2 住宅建筑面积设计标准
2.1 小康住宅面积设计标准
按照建设部提出的小康住宅新要求, 并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街的实际情况, 小康住宅的设计必须是多层次的, 即将面积标准分成三级。一级为理想目标, 要求人均居住面积12平方米以上, 人均使用面积18平方米;二级为一般目标, 要求人均居住面积10平方米以上, 人均使用面积14平方米;三级为最低标准, 要求人均居住面积8平方米以上, 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
2.1 宅基地面积设计标准
独立住宅的宅基地主要包括住宅建筑基底面积、庭院和附属设施占地面积。为节约用地, 各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都有相应的宅基地面积标准规定。南方地少人多, 每户宅基地在60~130平方米之间;北方人少地多, 每户宅基地在200~400平方米之间。这些规定标准, 都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2.3 建筑面积设计
住宅建筑面积, 要根据使用要求和节约用地的原则确定。从当前我国各地现有状况及小康标准要求来看, 平均每户建筑面积在南方地区为100~120平方米, 在华北地区为80~100平方米, 在北方寒冷地区为70~80平方米为宜。
3 住宅的间距和朝向设计
3.1 住宅建筑的间距设计
住宅的间距主要和住宅使用要求、卫生要求及防火要求有关。
3.1.1 住宅的使用要求
住宅的间距, 要考虑组织院落的要求, 一般南方的住宅院落要比北方小一些。院落的面积要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 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而定, 同时还要考虑住宅周围的道路、绿化带和吸音、视线等干扰所需要的间隔距离, 进行综合考虑。
3.1.2 住宅的卫生要求
从卫生角度考虑, 住宅的功能和分区应使居民取得较好的居住条件。其中通常以日照间距为主、因为日照间距一般大于其他间距。日照间距要求, 应使前排建筑物的影子在后排住宅底层窗台高度处, 在冬季室内能有一定的日照时间, 一般以冬至日12点太阳高度角为准。根据卫生要求。室内要得到3、4小时以上的日照.达到此要求的住宅之间的间距称为住宅日照卫生间距。实际工程中, 住宅日照卫生间距通常用房屋间距L和前排房屋高度H的比值来控制, 一般L=1.55H~2H, 从南至北日照间距逐渐增大。
3.1.3 住宅防火要求
主要考虑发生火灾时, 能保证相邻房屋安全的间隔距离, 以及消防车辆通行的宽度。根据《城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339-90) 规定, 砖瓦房住宅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8米, 低于砖瓦房耐火性能的应增加2~4米, 高于砖瓦房耐火性能的可减少1~2米。住宅间距的大小对占地多少影响很大, 应合理确定住宅间距。根据调查和分析, 一般平房住宅间距控制在10~12米, 二层住宅间距控制在13~15米, 多层住宅以20米以上为宜。当然也要因地制宜, 如在坡地建房, 利用阳坡和地形之差, 间距还可小些。由于气候和自然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 南方地区住宅间距比北方地区可以小些。
3.2 住宅建筑的朝向设计
在我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 除南方炎热地区外, 大部分地区的住宅, 从室内日照、通风等卫生条件要求考虑, 都应争取朝南或南偏东15度范围内的朝向为宜。人们大部分时间和主要活动都在居室中。因此住宅取朝南或南偏东朝向, 不但可以避免夏季过热, 而且冬季室内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日照。
4 住宅设计的依据
4.1 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
住宅家具、设备的尺寸, 踏步、窗台、栏杆的高度, 门洞、走廊、楼梯的宽度和高度, 以及各类房间的高度和面积大小, 都和人体尺度及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大或过小的空间尺寸, 都会给人心理上带来空旷或紧迫压抑的感觉。不合尺寸的家具及固定设备, 会给生活带来长期的不便。因此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是确定住宅空间的基本依据之一。
近年来在建筑设计中日益重视人体工程学的运用。人体工程学是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和生物力学等研究方法, 综合地进行人体结构、功能、心理等问题的研究, 用以解决人与物、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并提高效能。住宅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运用, 在确定空间范围设计中, 始终以人的心理、生理需求为中心, 使空间范围的确定, 具有定量计测的科学依据。
4.2 家具、家庭设备的尺寸和使用它们的必要空间
家具和家庭设备的尺寸, 以及人们在使用家具和设备时, 在它们近旁所需要的活动空间.是确定房间内部使用面积的重要依据。
5 住宅的设计原则
“适用”就是方便居民生活, 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经营, 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需要。包括各种房间面积大小、院落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 以及采光、通风、防寒、隔热, 卫生等设施是否满足生活、生产需要等。
“经济”就是住宅建设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基础上因材设计。要合理布置平面, 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 节约建筑材料, 降低住宅造价, 节约用地。
“安全”是指住宅坚固耐久, 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抗震性和稳定性, 满足防火规范要求, 以保证住户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美观”是在适用、经济的原则下, 在就地取材的条件下, 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宅形式。力求简洁大方, 适当注意住宅室内外装饰和粉刷。
参考文献
[1]肖信远.城镇住宅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浅析[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1) :45~49.
[2]张忻恺, 韩祥宇.浅谈城镇住宅设计与建筑风格关系[J].科技经济市场, 2007 (4) :115~117.
[3]黄华.对城镇住宅设计中常见问题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3) :96~99.
[4]李天铭.论桂林城镇住宅建筑的美学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75~76.
城镇建筑 篇5
2011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按照年初既定目标,及时调整充实专业队伍,细化分工、狠抓落实,在确保经济指标稳步运行的前提下,“争、抓、赶、抢”,形成务实的“干事创业”氛围,超额地完成了各项指标任务,积极地投身于全县城乡建设大潮中,并作出了应有贡献。现将公司一年来工作运转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队伍管理建设,政治业务同推进。
一是继续深入贯彻“十七大”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一年来,公司共组织学习7次,其中综合学习3次,参加省级学习培训2次,州级学习2次,公司领导班子认真总结,团结协作,不断拓展公司业务,强化法制观念,严格履职履责;二是认真贯彻“两个文明”的建设方针,扎实推进“平安和谐惠水”坚持与党风建设、廉政建设、作风建设相结合,始终按照“求真务实、为民廉洁”的要求,抓好业务工作,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加强自身廉洁自律教育,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全年无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积极配合局机关开展“送法下乡”等法规宣传教育活动4次,认真开展政务公开和规划效能建设工作。
二、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开展帮扶救助。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及局党组的工作部署,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公司认真完成局下达的党风廉政、政务公开、效能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整脏治乱”、法律法规宣传、计生、综治、创新社会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禁毒、维稳、防范和处理邪教、普法依法、消防安全、信访、四帮四促等工作,积极组织职工向望漠县洪涝灾区捐钱、捐物,向大龙乡排楼村王永学捐助资金1500元,各项帮扶资金约3500余元,根据有关政策减免王冬乔、王文勇、王云乔三户困难户的建房测量费、规划费放线费共计3000余元。
三、明确职责分工,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岗位责任制,结合公司业务级人员调整实际,划分为规划部、测量部、设计部及办公室四个业务部门,统筹管理,明确职责,综合协调,有序推进;二是加大技改投入,完善办公设施。档案实行专人管理,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管理规范有序,今年公司投入资金
余万元新增本田思域轿车一辆、众泰越野车一辆,购买广厦结构设计软件狗2个、笔记本电脑二台,打印机二台,将GPS测量仪器(一拖二)升级为双星V30,投入20余万元对局八楼、九楼进行装修技改,规模效应不断发展壮大;三是加强业务更新,注重人才培养引进。全年组织参加省级、州级业务培训20余人次,同时从省级大专院校引进规划设计专业人员2人,测量专业技术人员1人,圆满完成局制定的人才引进目标。
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优化业务运行模式。
一是制定了建筑、测量、规划和财务管理等一系列的绩效管理制度和长效激励机制,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效能,完善内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群众满意度。全体干部员工各施其责、履行职能、综合协调,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以及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二是建立和完善测量、规划、设计的收件、制作、审查、交件的管理体系,使各项工作得到及时开展和完善,合同履约率达到100%。
五、积极拓展业务渠道,超额完成经济指标。
一年来,公司立足规划、设计、测量等业务实际,不断拓宽创收渠道,优化服务环境,缩短服务时限,服务质量及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各项城乡规划编制、公私建地形图测量、建筑及施工图设计、效果图制作、城镇基础设施服务成果都顺利按时交付,取得了新老客户的一致好评,受到了主管局推荐和肯定。
(一)规划编制方面,一是完成了私建规划277户;二是编制完成了金晨农产品公司、好花红加油站、盛世禧花园、惠安纸业、惠骄食品厂、惠高大道城北安置区、岗度敬老院、永昊热能公司、县城关五小等规划方案;三是修改完善了观景台、惠民一条街整治、高镇安置区、太阳城、杨家路公租房等修规方案;四是完成甲戎乡水源村、青藤村、青河村,长田乡桥洞村、龙泉村,高镇镇赤土村、山后村、首创村、姚新村等九个行政村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年初既定目标为10个行政村村庄整治规划编制,但由于此项工作由局整体统筹,我公司只得到9个村规划编制指标。)
(二)地形图测量方面,一是完成甲戎乡水源村、青藤村、青河村,长田乡桥洞村、龙泉村,高镇镇赤土村、山后村、首创村、姚新村等九个村庄地形图测量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并交付成果;二是完成私建测量340户,认真建立台账,特殊建房户成果均一一标注通风、采光及高压走廊等重要标示;三是积极投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中,完成了人民南路地形测量、惠高大道断面测量和放线、长新路断面测量和放线、建设西路地形图测量、外环西路地形和断面测量工作。
(三)建筑设计方面,全年完成设计项目58个,产值47万元,其中公建项目4个,私建项目54户。完成公建送审项目一个。
(四)效果图编制方面,完成了惠民一条街整治、森森木业、众源印钢、杨梅新村、城北安置区、涟江中路街景立面整治、摆榜乡集贸市场、金兴花园、斗底畜牧场整治、农业局办公楼和展示房、城区公厕和垃圾转运站、扒头寨村庄整治、县特校等项目效果图制作。
(五)财务及收费管理方面,积极拓展业务,在确保职工工资福利不低于上一年的基础上,大胆采取激励机制,调动职工业务创造力和积极性,超额、按时、合法地完成了各项收费任务。全年完成收费任务 220 万元,技改投入20余万元,上交局统筹费21万元。
城镇建筑 篇6
城镇化使得民族地区建筑遗产的旅游开发方兴未艾,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即是挑战也是机遇。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要求给建筑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可持续开发的新思路,文章分析色尔古藏寨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依托建筑遗产的旅游业可持续开发策略。
色尔古镇属于黑水县峡谷气候区,年均温度不高,雨量较少。它位于阿坝州中部黑水县南部,处于大九寨旅游环线边缘,而色尔古藏寨是黑水县的门户景观节点,距县城芦花镇59公里。由于色尔古镇与茂县比邻,区位优势明显,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兴起,由旅游业带动的经济发展显著提升。这给色尔古藏寨的保护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不小的挑战。
色尔古藏寨概况
色尔古藏寨是依山势由石砌而成的碉楼加民居混合体,呈现古朴原始的灰色调,与蓝天青山形成色彩上的强烈反差蔚为壮观,同时又与周围自然环境完美融合。色尔古建造之初就同时赋予其居住和军事的功能,分区为上寨、下寨、娃娃寨。上寨有射击用碉楼,下寨迷道遍布,娃娃寨防御森严。由于土地资源匮乏、自然供给相对不足的年代,碉楼民用具有很强的经济价值和现实利益。实际上,碉楼兼顾民用建筑,对其内部结构有很大的改观。碉楼具有很厚重的墙体,且为了结构的稳定,底部墙体厚实,向上逐步变倾斜,形成一个梯形。碉楼比较高大,一般都有两到三层,有的甚至达到四层,居住起来冬夏皆宜。文化生活方面,至今仍保留着嘉绒藏族文化生活和独特习俗,如白石神、卡斯达温、男庙女庙等这些都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体现。这种富有深切意味的文化内涵增加了其旅游者探访此地的趣味。
色尔古藏寨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这些年,阿坝州的旅游发展迅速,围绕九寨沟黄龙旅游环线的辐射力,黑水、松潘等地的旅游也热了起来。带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遗产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成功开发的案例不在少数。这也引发了许多地区想通过旅游开发来提升本地知名度和进行建筑遗产保的基本思路。旅游作为一种第三产业,在带动地方经济的同时,会带来大量外来文化和价值观,这给当地的居民带来收入的同时,对以往生活模式造成冲击。如果保护与建筑相关的非物质文化就成为一个问题。再者,旅游的投资需要较大成本,风险相对较高,巨大的投入可能因为旅游带来的收益不足而无法正常运转。因为旅游业除了具有优秀的旅游资源以外,大量有竞争力的劳动力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如何提高居民素质提高旅游业产出,也是民族地区面临的一个问题。另外,对建筑遗产本身而言,其公共属性也收到挤压,需要管理者在建筑规划、保护修复、经营管理上综合进行考虑,处理好建筑遗产文化传承和盈利之间的矛盾。
在我们所见到的旅游开发中,原先建筑遗产的居民往往被排斥在外,他们可能会在新的藏寨中生活得更好,但离开了原来的旧寨。旧的藏寨也会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和非物质文化氛围。对于历经数百年风霜的色尔古藏寨,随着西部经济建设日益加强,其受到的文化冲击越来越大,而当地居民对色尔古藏寨的情感吸引受损也不容忽视,尽管现在外出打工的居民增多,更多的人搬迁到城镇居住,而只有一部分老人还依旧生活在旧的藏寨之中。我们感知到一个逐步丧失居民的建筑遗产的生命活力是下降的,无法将民族地区的文化地域性体现出来,也没有归属感的旅游开发的吸引力锐减。欧洲的许多城镇建筑遗产对我国民族地区建筑遗产旅游开发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比如一些国家会注重建筑遗产的功能再生,通过将建筑遗产出售给私人经营,私人具有一部分法律框架下的所有权,可以收益建筑遗产的某些盈利,但同时有义务对建筑遗产进行保护,并对其文化属性进行大众参观等用途。这样的开发模式,即兼顾了建筑遗产的保护成本,又将其公共属性得以发挥。
色尔古藏寨旅游开发策略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今天,要求我们的城镇建设“要记得住乡愁”。日新月异的建筑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造价低、耐用度高、实用性强等特点逐步取代了传统建筑。这些承载着“乡愁”的传统老式藏寨因为失去人们的居住失去活力。那么,文化价值也与之一同淹没了起来。人的活动,作为重要因素之一,是我们从始至终不能抛开的主线。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习俗如何“活化”是我们能够“记得住乡愁”的关键 。旅游开发也要强调将色尔古藏寨及其周边环境一起保护。这里的环境不单是指自然风貌,还包括人们以往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软环境。没有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再现,一个建筑遗产就是一副空壳,其文化价值的核心无从体现而失去魅力,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就无以为继。
通过新型城镇化要求以及成功的建筑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分析,从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我们提出建筑遗产旅游可持续开发策略。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旅游开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措施,必须基于旅游产业为主动的第三产业。在色尔古藏寨成为的建筑遗产的同时,人们搬迁到新的藏族民居中生活,建筑遗产因为人们的离开失去了“活的文化”,游客在参观的时候不能看到真实生活场景,无法完全体验嘉绒藏族的文化生活。应当鼓励色尔古藏寨的居民进入藏寨居住,并且可以利用原有民居进行旅游服务活动,对提高居民的收入和就业率都有利。
城镇规划应注重建筑文化的运用 篇7
前不久, 闻名全国的某某第一村也开始兴建40多层的摩天大楼。这种大小城镇片面追求所谓紧跟潮流、建高层建筑、建大广场、建大标志性工程等规划建设的不良之风, 其带来的后患是无穷的。一方面, 大城市有其现代化气息的大气风度, 小村镇、小城市也有其玲珑之美;另一方面, 小城镇建设也应“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应遵循当地的风土人情, 以地方特色为主, 讲究城市所固有的文化品位, 符合人们所向往的舒心感、安全感、满足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人为本的规划建设理念。与其盲目攀比跟风、“东施效颦”, 不如把资金用在根据当地的实际去开发和挖掘当地自然资源, 打造出城市的“新、奇、妙”的个性来, 走别人没有你却拥有的路子。
我们的城市、乡镇每年都在“变脸”和“长高”, 建筑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载体, 也必须反映历史。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渊源, 56个民族缔结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堪称世界文明史的奇迹。作为21世纪的当代建筑规划设计人员, 理应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建筑文化, 真正地体现出民族的个性, 既给子孙后代留下巧夺天工的建筑之美, 又能富有创造性地发挥传统建筑文化, 这才是我们当代建筑规划设计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下保持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 又能融入先进的现代化科技手段, 颇值得思索。这就要求城镇规划建设部门不论当地的规模大小如何, 都应具有一种高度负责的精神去认认真真、严肃地对待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走出一条高效、长久、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城镇规划导向下建筑文化的表达 篇8
关键词:城镇规划,建筑文化表达,传承与发展
1.农村传统建筑发展现状
1.1农村传统建筑发展现状
民居是村镇中最为普遍多见的建筑形式,其大多历史悠久、饱经风霜,是特定时期人们对历史和自然环境做出的必然且最佳的选择。最早人类在地面上挖洞穴,在树上架设居住空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开始在地面上建房子,随后不同地区出现了不同形制的民居形态,人们逐渐探索出能够应对自然的生存居住空间,因此民居是建筑文化最重要的物质载体。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全国多地新农村规划进行得如火如荼,目前已接近尾声。这是城镇规划导向下促进农村快速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加速了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大力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使他们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也由于村镇规划速度之快,带来了一些建筑师和规划师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一些地区出现了千村一面的尴尬现象,原有传统的、特色的建筑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修复与传承,反而被破坏甚至拆除重建。随着传统建筑的消失,其中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多年以后可能会不复存在。
农村特有的建筑特色被破坏,当地建筑文化逐渐缺失,千篇一律的建筑形态将影响村庄的健康发展。在村镇规划时,应坚持真实性原则,完整并合理的保护建筑的原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建筑文化完整性。
1.2农村现代建筑发展现状
农村土地资源丰富,但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大部分建造材料来源于当地乡土田间,源于土地,再次归还于土地。农村以民居形式居多,最具代表性,是本土材料、本土技术、本土风情集一体的“艺术品”,承载了丰富的建筑文化。建筑建造的过程就是当地文化和历史累积的过程,也流露出村民最浓烈的乡情,新型的村镇规划是否能留下他们的乡愁,保护他们的净土?
在村镇规划导向下,大范围大面积的村庄规划使得多地农村不得不以复制模仿式的方式快速发展,很多原本特色各异的村庄在规划后呈现出了相似的风貌,且新建的现代建筑不能很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和建造技艺,逐渐使村落褪去了固有的特点和建筑文化内涵。
1.3传统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建筑保护不当。随着村镇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人会放弃居住在村落内原有的传统民居中,或因规划改造需要将老旧的民居等建筑拆除并新建,造成了传统建筑被破坏甚至消失的现象。新农村规划的过程中会进行建筑质量评估,原则上对质量一级的建筑予以保留,对质量二级的建筑予以修缮,对质量三级的建筑进行拆除并重建。其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就是对建筑质量的界定——什么样的建筑属于可修缮的范围。如在修缮的过程中不能尽量保持建筑的原样,或界定不当拆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将给后人留下遗憾。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在农村的发展进程中面临挑战,我们应该慎重对待。
(2)传统建筑过度保护现象严重。据资料显示,与传统建筑保护不当同时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地区农村传统建筑过度保护的现象严重。在上个世纪末,一些地区的政府、企业倡导大力保护和维护传统的建筑,这确实保住了部分传统建筑,但是这种保护太过盲目,没有明确鉴定建筑的文化价值,后期支出了大量的建筑的维护费用,不能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反而给国家和当地财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限制了当地的发展。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农村地区就存在这类问题,一些闲置的老民居建筑占用着大量的土地,但其建筑文化价值却很低,浪费土地资源。
2.城镇规划导向下建筑文化表达的基本思路
城镇规划是以协调环境、建筑、人之间的关系为目的的,村庄规划的目的亦如此,为了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发展村庄的经济。在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得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建筑文化的传承。
2.1应用与环境共生的建筑文化建设原则
建筑隶属于环境当中,应与环境协调,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推动农村生态化发展。因此农村中建筑的发展也不仅仅再是满足人生活的一般要求,而是建筑与自然、人的和谐统一。
2.2注重农村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
受到时间、经济等各方面的限制,在很多普通村落的建设中无暇顾及对当地农村地域特色的传承,然而这本应该是城镇规划导向下对新农村规划的深层次要求。传统建筑要合理的保护,要尊重当地的地域特色,这有利于建筑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在保护建筑文化的同时有选择的保留和创新。
民居是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规划的过程中应考虑农民集中居住的状况,在建筑的维护和建造的过程中保留农民的居住记忆、民俗文化、历史人文风情。集中居住性建筑的规划应该以确保村庄周边环境不被破坏,尽量免占耕地,保护村庄建筑格局肌理,强化当地风貌特色为基本原则。通过对村落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打造建筑文化。
3.城镇规划导向下建筑文化表达的对策研究
3.1评估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
我国存在大量历史悠久的村落,其中很多都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对村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决策哪些建筑该予以保护、修复、传承和发展。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可转化为经济价值,带动当地的发展。
例如浙江省松阳县的沿坑岭头村,是一个有近400年历史的村子,人文风情浓厚且自然环境优越。通过对村落建筑文化的评估,一位美院教授决定在这里办个“画家村”,因考虑到解决画家和学生的住宿问题,负责人对此处一座民居进行了示范性改造。改造主要以安全性、舒适性、多样性与本土性为原则。对民居进行加固、防水处理,营造适于居住和创作的内部空间,打造多样性的交流空间等。在材料的处理和使用上非常注重本土性,多采用当地的青砖,保留夯土墙、木隔断、红黑瓦顶,室内地板和天花板尽量采用当地的旧材料等。经过改造这座名为“柿子红了”的民居拥有了多样化、舒适化、有历史记忆的本土建筑空间,完美地传达了当地的建筑文化以及传承与发展的理念。“柿子红了”使画家村的名声更响了,游客多了,当地的特产柿子也卖疯了,给村庄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因此对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评估非常重要,建筑师和规划师需要有深厚的积淀,善于发现村镇的文化价值,在保留传统文化和其物质载体的基础上实现发展。
3.2发挥政府干预的巨大作用
政府在一个村镇的发展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涉及到村庄的发展定位、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等各个方面。在未来的村庄规划中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建筑文化传承与表达方面的巨大作用。
加强监管,将建筑文化融入建设中。作为管理者,政府要加强对规划方向和建筑建造、修复过程的管理,找到一条适合的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一方面要保护村民现有传统建筑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尽量对有价值的建筑进行修复,需新建的建筑应继承传统建筑的风格,保留村民对村庄的记忆;另一方面,要保护现有的建筑文化遗产,在修复的过程中应保留原有的建造手法和装饰工艺,在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发展村庄的旅游业,带动村庄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加强和管理建筑建造的同时,可鼓励村民参与到建筑建造监管的过程中,听取当地村民对村庄改造和建筑建造的意见,促进建筑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与建筑、自然环境的协调。针对地域性开展村庄规划与建设,建筑建造时应该尽量使用当地的材料和技术,吸取当地建筑中积淀的文化内涵。
因此村庄的建设应该明确方向,制定长远的规划,严格遵循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在建造技术和选用材料方面严格控制,根据当地地形地貌选择适宜的地域进行建造。并且确定村庄发展的方向,使建筑文化建设体现当地的特色,同时适应时代的要求,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满足人的生活使用要求,为居民提供更为舒适的地域性住宅,发展具有特色的村庄建筑文化。
3.3加强规划师和建筑师的主导地位
规划师和建筑师应对建筑文化有深刻的认知,在规划和建造的过程中保护传统建筑的价值,在规划的过程服从于当地的需要,而非自我表现,要以谦卑恭敬的态度做设计,尊重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做最少的最有必要的干预,将发展的可能预留给未来。
其次,我们对村庄规划应有最全面、最权威的把控和最具深度的解析。在经济条件的限制下,秉着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度规划出最合理的村庄模式。想要充分发挥规划师和建筑师的主导地位,一定需要政府和村民的大力配合和对建筑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共同规划生态、自然、和谐的村庄,传承和发展建筑文化以及其重要物质载体——民居。与此同时,帮助村民深刻认识到村庄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建筑的文化价值,让他们重视且自觉地保护当地建筑文化。
4.结语:
千古至今,人类对建筑的赞美不计其数,这意味着人们不仅看到了建筑最基础的蔽护作用,而且感受到了建筑空间的丰富性、艺术性、时间性、技术性、地域性、文化性等等。然而使一个建筑经历沧桑巨变仍然历久弥新的是其独具的文化性特征,建筑文化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民居是一个地区建筑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它所营造出的空间和所使用的材料等无处不体现着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文化碰撞、经济水平、建造技艺……
规划师和建筑师应该注重传承和保护当地的建筑文化,探索如何更好地表达建筑文化,在我们营造出的建筑或环境空间中关心他人的存在,打造舒适、充满记忆、有文化内涵的空间,让人们在这里感受村庄固有的雅致的、纯净的、有韵味的美。
参考文献
[1]楚爱丽.《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13年03期.
[2]杨喜梅,向艳,段惟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快园林绿化进程》.[J].中国园艺文摘.2012年05期.
[3]张雪.《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滨州市城镇化发展现状调查》.[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小城镇建筑工程质量风险及对策 篇9
关键词:小城镇,建筑工程,质量,对策
0 引言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新型城镇化承载着“最大内需所在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 是产业发展推动的人口聚集和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新型城镇化还代表了经济结构转换、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升级。随着国家建设新型城镇的政策推出, 作为其衍生项目———小城镇工程建设快速起步, 但是其伴随的工程质量风险也成为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1 当前小城镇工程质量的现状和问题
1.1 建筑施工单位业务水平偏低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 建筑技术也必然日新月异, 不断处于创新之中。工程质量的最终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 包括施工现场管理者、操作工、服务人员等共同作用, 其都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不可避免的要素。在很多小城镇建筑工程施工中, 由于绝大多数建筑工人是未经过建筑技术专业训练的农民工, 施工企业施工人员不断处于流动中, 技术培训跟不上, 从而导致工人技术水平较低或者根本不合格, 因此工程质量也就无法保证。另外城镇和农村建设中的很多施工主体是没有相应资质的单位, 缺乏相应的施工技术人员, 很多项目由无施工经验又不懂图纸和规范的人员来管理现场, 没有一个严格的质量标准, 结果致使工程无法按照标准质量来进行施工。
1.2 城镇建设中极少有招投标、工程监理、工程监督程序
在城镇建设中大量存在工程规避招标或暗箱操作, 进行假招标, 且对投标人提供的各类证明材料没有严格地加以审查和核实, 让不合格的投标人蒙混过关的现象。这些都给后来跟进的工程施工埋下了质量隐患。有的地方还存在监理机构和施工单位属于同一个单位或一个系统, 自己监理自己, 派到现场的监理或是素质达不到要求, 或是监督人员不到位。
1.3 建筑用材质量差, 经常出现不合格的建筑材料
由于我国在工程管理上普遍存在先严后松的问题, 到使一些工程施工单位为了获得工程, 往往在投标时, 把标底降的很低, 中标后在施工过程中, 为了谋取利润会在选用施工材料时, 降低材料标准, 使用劣质钢材, 水泥, 时有工程质量事故发生, 这些现象在城镇建设中大量存在。同时因为建设单位标底造价压的过低, 会增加施工企业经营压力, 从而也会导致建设单位和监理对材料质量疏于管理, 从而致使材料质量无保证, 结果由于材料及设置质量低劣, 给工程项目造成质量问题。
1.4 设计水平低
小城镇建设中, 设计人员水平低, 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设计, 对设计方案未能进行充分对比论证, 或者不熟悉操作规范, 未能很好地执行强制性标准。施工时随意变更图纸, 在设计质量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
2 提高小城镇建筑工程质量的措施
小城镇建筑工程质量涉及多主体, 是一项难度大并且操作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结合当前城镇工程建设具体情况, 提出如下解决小城镇建筑工程质量的思路。
2.1 强化施工队伍培训与管理
工程施工人员素质的高低与工程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也是影响工程质量高低和优劣的决定因素。面对量大面广的城镇农村建筑市场, 各地城镇管理部门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定期不定期地对农村建筑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施工过程中, 在每道分项工序开始前, 都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进行详细的讲解, 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工艺流程和工程技术操作方法。
2.2 加强工程质量检测和监督
对城镇农村建设中限额以上工程和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等公共建筑应逐步推行正常的工程管理程序。工程的图纸设计、招标、施工、监理、监督等应进行系统规范管理。要求施工设计单位有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并严格按审图的程序审核图纸, 使设计达到所要求的深度。另外政府质量监督单位必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在工程施工中严格按照监督计划和标准进行抽查, 尤其要对地基基础等结构工程部位进行重点检查, 按质量问题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
2.3 施工过程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因此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就显得极其重要。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 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三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订, 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的新施工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的要求等, 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的分解与落实;目标的实施, 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 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2.4 施工单位要严格材料质量监管
要在实际的施工管理中做好材料质量的严格把关, 以确保工程质量。在建筑材料选择时要聘用专业的高素质采购人员, 并不断的提高采购人员的鉴定水平及道德素质, 要求其随时地掌握最新的建材信息, 从而可以始终挑选到最合适的建筑材料。建材进入施工现场时要经过当场的验收, 同时确保建材的供应充足, 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最后还要在使用建材时做到合理使用, 做好材料的实验、检验以及记录工作。
2.5 推行建筑工程质量保险
作为责任保险的一种, 建筑工程质量保险的投保人主要是建筑企业、开发商。建筑企业或开发商投保了该险种后, 一旦发生建筑工程安全事件, 将由保险公司在第一时间向受害第三方进行赔偿。建筑工程险如今不仅作为保险产品存在, 而且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方式。该险种也称工程质量内在缺陷保险, 承保建筑工程因潜在缺陷导致的损坏。建筑工程险由开发商投保, 而从中受益者, 除了开发商, 还包括业主、施工方以及农民工们。
3 结语
总之, 小城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必须用战略发展的眼光、前卫的竞争理念, 认真做好、做细工程每一个环节的防控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建筑物使用安全, 才能发挥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当前, 由于小村镇建筑工程质量监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还有很多, 相关部门应该真正各施其职, 加强对小城镇建筑工程的监管, 以建筑技术为基础, 加强建筑质量监管的有效性, 全面地建立起一套建筑质量监管制度, 创立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娄康乐.清除村镇建筑安全隐患势在必行[J].小城镇建设, 2003 (3) .
[2]陆建秋.探讨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科学, 2010 (2) .
[3]王志权, 李金.对墙体裂缝与外墙渗漏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的探讨[J].民营科技, 2007 (7) .
[4]金东汉.建筑工程外墙渗漏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24) .
城镇建筑 篇10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规模的扩大, 建筑垃圾大量出现, 据《中国建筑垃圾资源产业化 (2014年度) 发展报告》近几年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总量约15.5亿t~24亿t。目前, 我国各地对建筑垃圾主要处置方式是堆放与填埋, 简单的处置不仅破坏自然生态, 影响卫生环境, 而且占用大量土地, 造成垃圾围城的困局。要解决建筑垃圾的长久问题, 就必须对建筑垃圾回收利用, 让废弃物变成有用资源。对各地区建筑垃圾产生总量的估算与预测是各项资源化处理的基础。
建筑垃圾是建筑工程相关建设产生的废弃物, 主要来自旧建筑物拆除、新建筑物施工及建筑物装修中产生的废弃物。由于建筑垃圾数据产量统计存在较大的难度, 很少有地区建立起对建筑垃圾量的统计体系, 只能采取可获得的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合理的估计与预测。本文在分析和确定影响建筑垃圾产生量主要因素的前提下, 以浙江省金华市的基础数据为依据,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利用灰色预测理论, 建立一元预测模型, 估算与预测该地区未来几年的相关经济指标及建筑垃圾产生量。
2 因素分析与模型建立理论分析
2.1 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建筑垃圾产生总量的因素很多, 主要集中在当地建筑业及房地产业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社会因素影响的情况, 影响指标有:建筑施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拆迁面积、GDP、居民收入、人口数量、政策影响、公共事件等。在建立预测分析模型时, 选取过多的影响因素指标, 会使模型参数不准确以至所建立的模型不可用。因根据影响的大小和相关的程度, 把握起关键作用的影响指标, 从而保证建立的预测模型可行。根据左浩坤在《建筑垃圾产生量预测及处置设施建设分布研究》中用SPSS软件对现有的关键因素与建筑垃圾产生量相关系数分析[1]影响城镇经济及建筑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文选取影响城镇建筑垃圾产生量的主要经济发展及建筑业发展指标, 分别是建筑施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当地的GDP。
2.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理论
回归分析是数理统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回归分析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时, 且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 则称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其多元线性回归函数一般表达式为:
式中y表示因变量, xi表示自变量, i表示自变量的个数, βi表示回归系数, 当i≥2时, 公式 (1) 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方程。ε表示随机误差, 通常对ε常假定满足:
当回归模型方程用于实际问题研究时, 不能事先
判断因变量y与自变量x1、x2…xi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 所以在估算各回归参数βi前, 需要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方程去拟合随机变量y与变量x1、x2…xi之间的关系。为判定回归方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 我们通常用拟合度来表示。拟合度的检验一般用显著性统计检验方法, 本文通过回归方程显著性F检验, 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 同时对回归方程的拟合度R做出检验[2]。
2.3 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是控制理论领域中的新学科, 它是与时间序列相关的, 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不明确过程进行预测。其理论认为:过程中杂乱无章的原始数据, 是有界的, 并有潜在的规律, 灰色系统理论预测就是利用这个内在规律建立预测模型, 对研究系统进行预测。本文采用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灰色时间序列预测模型[3]。
建预测数学模型步骤:以时间为序列值, 建原观测值原数列, 通过一次累加生成新数列, 对新数列建立一元微分方程, 利用最小二乘法, 用矩阵实验室MATLAB软件, 编程可解出微分方程的通解, 即为灰色理论预测模型。并用关联度检验、后验差比值、小误差概率, 进行预测模型的精度级别检验。
3 实例应用
本文以浙江省中部经济较发达的金华市为例, 在调研金华市经济发展、建筑业发展与建筑垃圾量相关性的基础上, 根据金华市统计年鉴[4]与有关职能部门提供的资料, 进行相关数据分析、预测模型建立、数量结果计算。建立模型的相关数据如表1、表2所示。
3.1 建立实例的回归分析模型
本文选取建筑垃圾产生量为因变量y, 建筑施工面积为自变量x1, 商品房销售面积为自变量x2, 金华市的GDP为自变量x3, 根据表1数据, 用SPSS4软件多元统计分析模块Regression处理, 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通过SPSS软件对建筑垃圾量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显著性F、回归系数显著性t的判断, 回归方程的拟合度R=0.997接近于1, 说明自变量y与因变量x1、x2、x3之间的线性关系密切, 修正系数为0.994。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模型 (3) 具有较好的拟合程度。
3.2 建立灰色预测模型
根据2001年~2013年金华市房屋施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当地GDP的数据见表1、表2所示, 利用灰色理论模型建立了自变量房屋施工面积x1、商品房销售面积x2、GDPx3以时间k为序列的灰色预测微分方程模型, 分别为:
预测方程模型 (4) 、 (5) 、 (6) , 经过关联度、后验差比值、小误差概率三种精度级别检验, 确定所建模型的精度等级, 满足经验精度等级要求, 以此推测2015年~2020年金华市房屋施工面积x'1、商品房销售面积x'2、当地GDP x'3的量值。
3.3 建立建筑产生量预测模型
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3) , 一元灰色预测方程 (4) 、 (5) 、 (6) , 得到金华市建筑垃圾产生量后续N年的预测模型:
根据灰色预测方程 (4) 、 (5) 、 (6) , 计算出金华市
2015年~2020年期间金华市房屋施工面积x'1、商品房销售面积x'2、当地GDP x'3的数据量值, 见表3, 在以上数据基础上, 根据多元回归分析方程 (7) , 计算2015年~2020年金华市建筑垃圾产生量, 其结果见表3所示。
4 结论
通过分析和计算, 可以预测到随着当地经济和建筑业的发展, 建筑垃圾产生量整体变化趋势为上升, 政府管理部门, 应该制定建筑垃圾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 以解决经济发展必然会遇到的环境问题, 为我们社会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我们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理论、统计分析工具、灰色预测理论, 对金华市建筑垃圾及相关指标进行计算与分析, 得到较高精度的建筑垃圾产生量的预测模型, 这个预测模型可以用于指导建筑垃圾管理及产业的发展, 并为后续进一步深入开发新的模型, 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左浩坤等.建筑垃圾产生量预测及处置设施建设分布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 2011 (2) :63-64.
[2]周玉敏等.SPSS16.0与统计数据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3]邓聚龙.灰色预测与决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986.
城镇建筑 篇11
基本情况
调研地区基本情况
调研地区是重庆东北部三峡库区的腹心, 位于东经108°24′~109°14′, 北纬30°34′~31°27′, 全县幅员面积3, 649平方公里。至2009年, 全县总人口134.21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9.78万人;2009年新增城镇人口17, 000人, 城镇化率较2008年提高1.65%,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村社会用电量从2005年的6, 715万千瓦时增加至2009年的11, 054万千瓦时。按照此增长速度, 到“十二五”末期, 农村用电量将达到20, 123万千瓦时。县GDP由2004年的37.3亿元增加至2009年的74.6亿元, 年平均增长率达14.8%。
城镇居民基本状况
通过对120户居民的家庭人口数、常住人口数、家庭收入以及消费、最高教育程度等情况的了解, 该地区大约一半居民住户家庭人口超过5人, 但常住人口在5人以上的只有27.1%, 原因是该地区居民大都为三峡工程移民, 人均耕地较少, 大部分青壮年到外地务工, 仅有春节期间回家探亲。总人口和常住人口为3~4人的居民住户较常见, 比例分别为43.2%及45.8%。该地区居民家庭成员教育程度最高为高中或中专的比重最大, 达42%, 其次为初中。但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居民都已外出务工, 文化程度的高低将影响居民对可再生能源的接受程度。通过分析该地区的居民家庭收入发现其不符合正态分布, 收入在0~3000元的区间, 随着收入值的增加, 其分布在各个区间比例逐渐减小, 但收入在3, 000元以上的比例陡增, 达30.7%, 这与在沿海地区务工经济收入高于本地务工不无相关。
建筑用能现状
城镇建筑状况
由于该地区“康居工程”的实施, 52.5%的建筑建筑形式为独立式多层住宅楼, 37.3%的建筑为多层住宅楼, 高层住宅楼和平房较少, 符合当地中高收入者比例。住宅建筑的墙体几乎全部采用多孔砖的砖墙形式, 但绝大部分的建筑外墙未采用外保温或者内保温, 仅有2.5%的建筑 (新建建筑) 采用了外保温结构形式, 该部分居民家庭经济收入较好, 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上。对于建筑的屋顶结构形式, 81.4%的建筑屋顶为钢筋混泥土, 余下的建筑屋顶为瓦屋顶。但居民表示混凝土屋面的建筑一般比瓦屋面的建筑要热, 冬天要冷, 夏季空调耗电和冬季煤炭耗量要大。这主要是由于该地区使用的钢筋混凝土屋面的传热系数相对于瓦屋面要大, 夏季隔热性能不强, 而冬季热损失较大造成的。建筑门窗材料主要为铝合金和木材, 比例分别为72.3%和26.9%。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 建筑门窗材料将逐步向铝合金过渡, 木制门窗的比例将减小。窗玻璃的形式主要为单层玻璃, 目前城市中应用较多的双层玻璃以及中空玻璃因为造价较高, 没有在城镇中得到普及。该地区88.4%的建筑采用了内遮阳, 且遮阳形式大都为浅色窗帘;3.4%的采用外遮阳, 仅有8.4%的建筑未采用遮阳。相同条件下, 房间设置内遮阳可使空调能耗下降17.24%。因此, 该地区内遮阳的设置可有效的降低居民的空调和采暖能耗。
用能现状及形式
该地的能源形式, 主要有薪柴、电、液化气、煤、天然气、沼气等。该地区全县耕地面积65, 527公顷, 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薪柴, 使用薪柴的居民比例达到了46.7%;由于天然气工程目前还未覆盖全县城镇, 只有22%的居民能用上天然气;取而代之的是使用液化气和煤炭, 比例皆在40.0%左右。由于液化气和煤炭价格相对较高且耗量大, 居民普遍抱怨液化气和煤炭花费多, 但与使用液化气和煤炭相比, 使用天然气更清洁和经济。
因城镇地区沼气池的建造场地受到极大的限制, 加之沼气池发酵原料 (底料) 来源不畅, 供应量也不充足, 因此目前只有5.0%的用户使用沼气。一些城镇居民曾经建造和使用过沼气池, 但是缺乏相应的沼气池维护和管理知识, 沼气池已经废弃不再使用。随着城镇天然气的普及, 在不远的将来, 质优价廉的天然气使用比例将会提高, 取代部分的液化气和和煤炭。
目前该地区主要的用能方式有炊事、电器、空调、采暖、照明, 其中炊事、电器、照明是必备的用能方式。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地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7.7℃, 夏季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8.9℃, 74.6%的居民认为夏季有必要安装空调, 但仅有19.5%的居民认为冬季有必要采暖。在建筑能耗中, 空调和采暖能耗占相当大的比重, 城镇居民的对空调和采暖的需求将决定该地区未来城镇用能的增长趋势, 倘若空调和采暖的需求增长, 势必该地区城镇地区的能耗也随之上涨, 并且增幅可能较大。目前在该地区, 居民家中用能方式中有空调用能和采暖用能的比例分别为45%和16.7%, 资料显示, 城镇居民每百户空调保有量63.3台, 甚至低于2005年重庆地区的水平——“156.7台”。根据该地区“十二五”规划中的经济发展指标, 到2015年, 地区GDP将达到200亿元, 如果假设每百户空调保有量增速与GDP增速相同, 到2015年, 每百户空调保有量将达到165.7台, 届时, 空调能耗将进一步提高。
对于能源消费的负担, 55.9%的居民表示能源负担较重, 尤其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家庭, 所使用的大都为蜂窝煤炉, 燃烧效率低下, 热损失较大, 并且由于该地区特殊的建筑布局形式, 燃煤的不易控制性还带来了室内空气污染并恶化了夏季室内热环境。25.4%的居民认为能源花费负担中等, 仅有2.5%的居民认为能源花费负担很轻。
可再生能源城镇化应用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宣传以及补贴政策的深入, 可再生能源在城镇地区应用逐步广泛。笔者调研了该地区城镇居民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需求以及使用状况, 针对当地的资源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 调研内容包含该地居民对太阳能、潮汐能、沼气、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水能的了解程度。由于该地区存在太阳能的应用, 并且重庆市委大力推行了“一池三改”工程, 太阳能和沼气在该地区的应用得到了推动, 了解太阳能以及沼气的居民占较大的比重, 分别达96.7%、85.8%;而对于当地资源较少的潮汐能、生物质能、地热能, 由于使用少、宣传力度较小, 居民对此也了解较少, 比例均小于5.0%。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方式认识, 95.8%的居民认为可以用作太阳能热水, 这与当地居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有直接关系, 其次认为可再生能源可以用作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的较多;仅有1.7%的居民了解可再生能源还可以用作水源热泵空调。
对于可再生能源在居民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调研结果显示, 26.7%的居民正在使用可再生能源, 使用形式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器以及沼气。根据该地区政府的公报显示, 继“一池三改”工程后, 全县累计完成沼气户用建设达3.8万户。可再生能源因其使用方便, 经济效益明显, 且国家和地方给予了较大的经济补贴, 49.2%的居民愿意使用。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例, 每平方米集热器每年可节约用电700k Wh~800 kWh, 折合标准煤500kg, 使用寿命达10年以上;对于沼气池, 根据测算, 每月产生的可燃沼气若用于烧水做饭, 其发热量超过两瓶标准的煤气, 以每瓶煤气平均售价65元计, 相当于一年供应24瓶即1, 560元的煤气。但也存在43.3%的居民表示不愿意使用可再生能源, 一方面由于可再生能源初投资较高, 家用太阳能热水器价格大都在3, 000元左右, 而普通燃气热水器一般为1, 000元左右, 初投资增量需要较长年限才能回收;另一方面对各种品牌的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效果、质量持怀疑态度, 因此该部分居民表示不能接受。
在调研中发现, 居民由于文化程度所限, 在选用可再生能源时较少使用经济学中的投资回收年限考虑问题, 而比较关注初投资的大小。55%的居民对应用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增量较敏感, 由于被调研的用户收入水平存在差异, 居民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比例分别为30.7%、46.5%、22.8%, 其能接受的使用可再生能源所需的投资增量不同, 15.80%的居民希望应用可再生能源相比常规能源时不增加投资, 而能接受的投资增量处于1倍以内、1~2倍、2倍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0.0%、15.0%、14.2%。这与居民可支配的收入有较大关系。2010年, 该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25元, 预计到2015年随着城镇人均收入将提高至10410,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可再生能源规模应用导致的成本降低, 人们能接受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增量范围将扩大, 最终也将提高该地区城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范围。25.2%的居民认为在3~5年内收回增加的投资 (投资增量) 是可接受的, 但也有17.2%的居民认为在10年以上收回投资增量依然可接受。
该地区可再生能源应用潜力分析
太阳能资源应用
根据研究表明, 重庆地区太阳能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但5~9月份的太阳能热水可满足标准要求。该地区的气象部门对2009年该地区的全年四季日照时数监测显示, 该地区四季中日照以夏季为最大, 达515.5小时, 秋季次之, 此两季节太阳能资源条件较好, 便于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
地表水资源应用
该地区县内的地表水资源丰富, 长江横贯其中, 在县境内流程68.1公里, 总流域面积1.34万平方公里, 年径流总量23.71亿立方米。主要溪河流域除长江外, 流经本县且流域面积5, 000平方千米的有澎溪河, 1, 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3条河流;4条一次支流客水63.7亿立方米, 长江过境客水4, 200亿立方米, 这些水系为地表水源热泵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县境内长江水流量平均为13, 318.1m3/s, 根据地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运用的特点, 空调负荷最大出现在8月, 水源热泵冷却水侧可提供的换热量为334万k W, 按照居住建筑指标限值31w/m2计算, 可为1.08亿平方米的居住建筑供冷。目前, 该地区的水源热泵空调技术还没有开展应用, 仅有市民活动中心和县体育馆正处于江水源热泵系统应用论证阶段。
沼气应用
该地区非农业人口19.78万人, 按照每个家庭非农业人口3.5人计算, 共计约5.65万户, 加之现有耕地面积60, 679公顷, 种植的农作物秸秆可为沼气池提供丰富的原料。以沼气池用户数达20%计, 沼气池的建设量将达1.13万户。单个沼气池在实际使用条件下, 每年可利用沼气500m3~550m3, 折合标准煤约4, 439.2t。
建筑用能发展展望
通过对该地区城镇居民基本状况、建筑及建筑用能的形式、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现状的调研, 基本了解了该地区城镇用能的现状以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现状, 基于此, 对该地区城镇居民建筑用能做以下展望。
1.目前城镇地区用能的增长速度较快, 用能形式主要集中于电、煤炭、液化气。按照目前用能的发展速度, 到“十二五”末期, 用电量将达到约20, 123万千瓦时, 约为2009年的2倍左右。
2.同等热值条件下, 天然气较液化石油气、燃煤便宜, 天然气管网全部覆盖该地区以后, 居民将会减少费用燃煤、液化气的使用量, 增加天然气的使用量。
3.该地区的居民普遍表示常规能源费用支出较高, 希望降低在能源方面的耗费, 这为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提供了契机。目前该地区应用最多的可再生能源形式为太阳能热水器, 虽然存在初投资较大以及产品的使用效果等问题, 但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产品生产工艺的发展, 这些问题将得到解决, 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将更加普遍。
4.沼气池的运行管理上存在问题, 导致实际运用效果不佳, 很多新建沼气池逐步废弃, 倘若政府部门加强该方面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将能进一步推进沼气池在该地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