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漫画的创作论文

2024-07-16

新闻漫画的创作论文(精选10篇)

新闻漫画的创作论文 篇1

一、对新媒体漫画交互性创作方式进行探索

在媒体创作的众多方式当中, 可以充分展现新媒体具有的独特魅力的就是交互式创作方式, 这是一种最新型的创作方式。新媒体介入到漫画领域之后就促使互动性成为了新媒体漫画的生命线, 不管是具体的鼠标、键盘、手指触控对新媒体漫画实施的“人机交互”操作;或者是抽象的微博、论坛等网络媒介中的“人人交互”, 全部都属于交互的范畴。并且新媒体漫画具备的这种特征, 是传统媒体没有的。所以基于新媒体平台, 就一定能够孕育出新型的艺术形态。

1.手段性交互

新媒体漫画拥有的所谓的手段性交互具体指的是将交互的手段与方式运用到具体的漫画作品当中。例如, 鼠标的点击所形成的某种特效。主要包括声音音效、弹出字幕、缩放图像、滑动翻页等的互动设计。此外还包括在剧情节点上, 由读者选择漫画故事发展方向的交互。笔者在《梦回昆成》这部新媒体漫画的交互设计制作中, 真真切切的体验到漫画以一种新媒体数字产品的形式得以展现, 在漫画中假如这种交互性具有绝对性的优势。就读者的角度来说, 能够大大提高他们对漫画的掌控度和操作度, 这是一种对传统完全颠覆的阅读模式, 能够为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

在新媒体漫画中所拥有的手段性交互主要指的是漫画作品中具体运用的交互手段和方式, 比如, 鼠标在点击的时候触发的特效, 主要包括声音音效、弹出字幕、缩放图像、滑动翻页等的互动设计。此外还包括在剧情节点上, 由读者选择漫画故事发展方向的交互。笔者在《梦回昆成》这部新媒体漫画的交互设计制作中, 真真切切的体验到漫画以一种新媒体数字产品的形式得以展现, 在漫画中假如这种交互性具有绝对性的优势。就读者的角度来说, 能够大大提高他们对漫画的掌控度和操作度, 这是一种对传统完全颠覆的阅读模式, 能够为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

2.人人交互

新媒体漫画可以和手机读者进行互动, 它同样能够像手机短信一样加强手机用户对其的参与性。读者可以对手机漫画进行随时阅读, 并且因为移动网络具有全网络覆盖这一优势, 所以, 还能够在手机漫画应用中将交流空间有效的开辟出来, 在手机互动式的新媒体漫画中可以看到弹幕式的评论, 有助于读者与漫画作者以及读者与读者之间实效交流与沟通, 从而提升消费者的娱乐参与性, 促使产品的文化品质得到优化。出版新媒体漫画的单位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 及时获得读者所反馈的信息, 从而积极做出正确的调整。

二、发展新媒体漫画的相关策略

1.有效树立与新媒体漫画发展相适应的思想理念

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一般都是由自身的思想及理念所支配的, 可见, 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一定要转变观念, 解放思想,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形成一致性, 将能够满足新媒体漫画发展的思想理念树立起来, 挣脱传统漫画出版固有模式理念的限制, 借助新媒体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对漫画创作的新观念进行传播, 从而有效地将高效性、互动性、复合性、产业整合、新媒体跨界融合等系统性理念树立起来。

2.重新构建新媒体漫画出版的运营模式

漫画的出版运营模式以及发行流程一定会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出现质的变化, 一定要将新媒体漫画出版的运营模式重新构建出来, 以促使其能够适应高互动性、高效率、资源节约、出版环节相对较少、不需要进行物流配送、不需要装订印刷等新媒体特征。

3.注重创新新媒体漫画出版机制

现如今,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以及漫画出版的运作模式都开始难以对新媒体数字出版的要求形成适应性, 所以必须要实现改革和创新, 只有这样, 才可以促使新媒体漫画产业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国的出版行业在新媒体这一时代下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 那么就一定要对新媒体漫画出版机制的创新问题形成重视, 将能够和新媒体平台形成适应性的全新管理体制有效得构建出来积极整合并开发新媒体漫画资源, 建立健全的新媒体漫画版权及内容的保护机制, 将合理且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定制出来, 从而促使新媒体漫画能够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

4.重视建设新媒体漫画品牌

我国漫画产业需要充分发挥出一些已有漫画的品牌优势, 并且还需要积极地推进品牌向新媒体领域进行延伸, 这种做法有助于促使一部分经典漫画品牌的实现生命周期的延长。对开发和创建原创性品牌的工作的形成重视, 同时还要围绕相关品牌对全产业进行开发和经营, 只有这样, 才能够促使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促使品牌实现长远发展, 使品牌效益实现最大化。

5.集中新媒体漫画出版行业的高素质人才

在新媒体这种环境下, 尤其需要将新媒体漫画出版行业的高素质人才集中起来, 要求这些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漫画出版相关专业知识, 同时还要对新媒体漫画的相关特征做出深入性的了解, 明确与新媒体漫画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链环节、品牌经营方式以及运营方式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 漫画出版将会在新媒体数字化的引领下定能获得发展并完成转型, 将一些发展具有局限性的传统漫画出版转变成具备创新性特点的新媒体漫画出版。实现这种创新有利于优化漫画行业的出版结构, 实现了成功打造品牌漫画可能性的增加, 资源浪费现象得到缓和, 充分发挥了新时代信息的作用。不管是传播的渠道来看, 还是从技术的角度而言, 新媒体的出现都促使我国整个动漫产业走向了发展的新篇章。

摘要: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已经实现了普及, 新媒体跨界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传统形式的纸质漫画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人对互动、便捷和更多感官体验的需求, 此外, 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也促进了新媒体漫画的诞生。本文将主要探讨新媒体漫画的创作及其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跨界融合时代,新媒体漫画,创作,发展

参考文献

[1]苟劲松, 傅立新.略谈以动漫形象设计为核心的动画创作模式——从动漫形象设计到“衍生动画”[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 (2) .

[2].李家国.手机动漫能否成为产业的明日之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2 (12) .

[3].沈敬怡.新媒体动漫:一个正在崛起的新财富产业[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12 (13) .

新闻漫画的创作论文 篇2

关键词:新漫画;空间感;青少年

漫画是一种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艺术形式。传统漫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与传统漫画相对,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新漫画的概念,它将电影的构图和蒙太奇手法运用到漫画创作当中,在画面上绘制拟声词,灵活表现各种状态下发出的不同声音。新漫画的第一性质是电影性,同时兼顾文学性和娱乐性,被认为是现代电影之后的第九艺术,深受少年儿童追捧和喜爱。近年来,在中小学生中有兴趣学习并自己创作新漫画作品的学生越来越多,也涌现出许多创作水平较高的小作者。

但在新漫画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从绘画转向新漫画时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扩展想象力的同时难以构建立体思维,使呈现出来的画面非常呆板、过于平面化。较之单纯的创意儿童画,新漫画是构建在一个逻辑严谨、情节现实的幻想空间中的世界,内容虽然是创作者想象出来的,但对具体细节的把握要十分准确,立体感要强。这就需要学生在原有的创意儿童画的“随意化、自由画”和基础美术的“现实化、照着画”之间寻求一个新的平衡点,构筑自己的全新“静态电影世界”。对于新漫画来说,創作者的眼睛就是摄像机,视角的高低、视域的大小都非常重要,画面给出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但一定要先确定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地“看”世界,进而将美好的画面呈现于纸上。

所谓空间感,就是在绘画中依照几何透视和空气透视的原理,描绘出物体之间的远近、层次、穿插等关系,使之在平面的绘画上,传达出有深度的立体空间感觉。从哲学角度来讲,就是人对点线面构成事物深度层次的感知能力,是对事物立体宏观的把握。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最好的首先是角色站姿的正面和半侧面,虽然画风不尽相同,但人物比例效果,甚至很多细节的立体感都表现得非常到位;如果画这个角色的坐姿,反倒是半侧面问题最多,主要集中在人物四肢的表现上,总有学生画的角色看起来不是胳膊长短不一,就是腿脚被卸了下来,所表现的坐姿要么浮在空中,要么插进地里,人物的空间感表达不到位、透视效果找的也不准确。在新漫画的空间表达中,人体的横向剖面是否遵循了透视原理,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法则,如果把角色想象成摞起来的一堆方盒子,我们每一个重要的横截面也就是透视的着重点。随着姿势的不同,人物身体的各个连接位置都会发生很大改变,而视角的不同也会带来更大变化。人物坐姿看起来会浮在空中或者插进地里,就是因为臀部横截面的角度和腰部横截面的角度以及腿脚的角度没有配合好的缘故。

在新漫画的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体空间感的体现,角色在场景中需要有统一的透视效果,使画面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但在实际绘画中,很多学生的作品都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是人物或场景的立体空间感表现不足,另一方面是两者之间不够协调统一。有些漫画作品看起来就像是把人物从另一张画里剪下来贴上去的一样,甚至有些作品为掩盖这个缺陷而努力地绘画背景或者增添效果,使画面看起来更加不清楚和混乱。在漫画里背景并非只是人物后面画出的风景,人物置身在画面中更需要融入画面,两者之间透视的效果不同就会使人感觉存在于不同的空间里,变成“纸片人”。在学生的空间感培养方面,已在学校接受过基础几何教育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数学性观念,学校教育为他们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因此在新漫画教学中,我们只需要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绘画实践结合起来,要让学生进行有目的、多角度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从复杂的图像中分解出基本的几何形,实现几何与三维视图之间的转化,建立立体图形概念并体现在作品中。

在教学实践中,提升空间感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可以通过最基础的立方体进行多角度观察和绘画训练,构建出透视法则当中的空间感;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由三个立方体和铁丝构成的木头人,三个木块分别代表头部、胸部和髋部,铁丝代表脊椎和四肢,扭动各个部分使木头人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使用这样的木头人可以很容易地了解人体在空间中的各种不同体位,仰视、俯视、侧视都会有很强的立体感,这样绘制出来的人物就会非常形象生动,避免出现“纸片人”;在场景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际动手制作一些立体实物,从最基础的几何体,如正方体、长方体、锥体开始,逐步进行沙盘推演,搭建一些简单的场景,再配上做好的木头人,使学生切实感受空间的变化,从而培养他们对空间的感知度。

虽然透视法则十分重要,但也不能死搬硬套。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并能灵活运用。毕竟新漫画作品与实景拍摄的照片或电影画面不同,其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它的夸张感,当然这种夸张感也是建立在基础的透视法则上,看起来真实可信、有理有据,不能单纯凭空想象。正如王庸声先生所说:“一切规律、规则指的是事物的一般性。对于漫画的初学者来说,首先掌握一般性的规则是必要的。这是基础,是避免走弯路的捷径。但是,任何规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漫画在发展,创作手段、方法也在发展。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经验,更需要沿着前人的道路不断探索求新,创作出新鲜的富有个性的漫画。”

参考文献:

[1]张坤朝.漫画的独特语言.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08.

优秀连载漫画作品的创作模式分析 篇3

但怎么才能创作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商业漫画?

目前中国漫画业界对商业漫画创作有三个定论:彩色、核心读者群和轻阅读。彩色, 即有别于传统黑白漫画的全彩上色;核心读者群, 是指把握住10-16岁青少年的阅读心理, 这部分人群才是消费漫画的主力;轻阅读, 则是说漫画内容不应给读者带来沉重的心理感受和负担, 故事青春轻松幽默, 不小众不艰涩。

这三点是所有商业漫画的共性。但是, 同样抓住了三定论, 有的漫画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和巨大的市场影响力, 有的漫画则默默无闻。成功既有偶然, 也有必然, 不管怎样, 最大限度地总结其中的规律, 仍然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下面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案例, 来分析一下这些获得市场认可的优秀漫画作品所赖以成功的独特创作模式, 以便为广大同行提供借鉴。

一、《乌龙院》模式:传统题材+推陈出新

1.《乌龙院》概况

《乌龙院》是中国台湾著名漫画家敖幼祥的成名作, 始创于1982年, 讲述了乌龙院里性格迥异的师徒四人惩恶扬善的爆笑故事。这部作品将民族文化用漫画这一手法重新演绎, 当年一经推出, 即风靡中国台湾, 被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媒体竞相转载, 在华人世界掀起一股“乌龙”风潮。它甚至还带动台湾本土漫画创作的蓬勃发展, 使台湾漫画行业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1】

2. 差异化成就《乌龙院》

《乌龙院》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两度进入中国大陆漫画市场。早在1992年, 朝花美术出版社就出版过一套共55册的《乌龙院》, 可惜波澜不惊, 并未得到市场认可, 最后不得不以全套10-15元的价格清仓处理。【2】

2003年, 敖幼祥从台湾来到广州, 开设工作室, 再度创作《乌龙院》的新篇章。此后至今, 《乌龙院》衍生出四格漫画、爆笑漫画、名作剧场、大长篇系列、剧情漫画等五大系列近百个品种, 连续多年成为中国最畅销的漫画图书之一, 创下累计销量超过4000万册的奇迹。【3】

《乌龙院》两次进入大陆市场, 际遇却全然不同, 原因何在?

庞邦本先生在《从〈乌龙院〉的再生看“出版人”的作用》中曾谈到:“在八十年代末, 一家台湾公司向我推荐《乌龙院》作品, 我认为当时出版这类作品在内地的时机尚未成熟。”1992年, 新漫画这一概念刚刚进入中国, 在此之前, 内地漫画还处于连环画时期。连环画在故事题材的选择上大多倾向于中国传统题材, 《乌龙院》虽然在表现手法上更新颖, 但它的核心元素——民俗风, 在这个时代并没有别出心裁。

而2003年, 随着中国漫画创作的发展, 国内商业漫画在故事题材上具备多样性, 但中国民俗风这个老题材一直没出现重量级的作品。如同年的第三届中国漫画奖, 最佳长篇漫画奖为幻想题材的《我街》 (聂峻) 、最佳中篇漫画奖为反思题材的《飞》 (张晓雨) ;次年的第一届国际动漫大奖金龙奖, 最佳故事漫画金奖为青春题材的《没有人会飞没有人会记得》 (Benjamin) 、银奖为悬疑题材的《神圣的梦》 (张晓雨) , 铜奖为少年冒险题材的《狂少年张飞》 (吉安工作室) , 其中无一是中国民俗风题材的作品。

时势造英雄。1992年, 《乌龙院》首次进入大陆市场波澜不惊;2003年以后, 《乌龙院》却以其“中国风”, 别具一格, 备受追捧, 畅销迄今。

3.《乌龙院》启示:没有坏题材, 只有不合时宜的题材

漫画创作, 特别是商业漫画创作, 都要注意题材是否符合现在的市场潮流, 不能盲目借鉴, 避免同质化的作品扎堆。

如动漫大国日本的美食题材, 以描叙菜肴、厨师、食材等与食物有关的东西为创作题材的漫画, 曾经出现过《将太的寿司》等经典作品, 但随着同类型漫画过多, 以及读者对该题材作品的厌倦, 美食漫画的热潮也终于告一段落。但2011年日本漫画销量榜上, 第十名出乎意料的是一本美食漫画《美食猎人TORIKO》, 一年内单本销量183万册。这代表着, 该题材在沉寂了多年后, 重新得到了读者的青睐。

《乌龙院》、美食漫画的再兴启迪着漫画作者, 在漫画创作时, 要格外考虑题材的周期性——没有过时的题材, 只有不适合当前市场的题材。

二、《偷星九月天》模式:青春漫画+中性风格

1.《偷星九月天》概况

《偷星九月天》是潜艇工作室创作于2007年的人气漫画作品, 主创为新生代漫画家周洪滨, 讲述了主人公琉星追逐大盗九天月过程中发生的离奇故事。该作品自出版之日起就牢牢占据开卷数据少儿卡通图书排行榜第一的位置, 持续时间长达三年之久, 并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首届动漫奖。

截至2011年底, 《偷星九月天》单行本图书已出版发行22本, 累积销量达到1700万册, 人气经久不衰。【4】

2. 从日漫走出来的中国创新风格

青春并非指广义上的青春, 而是针对日漫的“少年漫画”、“少女漫画”之说。

日系少年漫画一般以打斗、悬疑、冒险、科幻为主要内容, 提倡“努力、友情、胜利”的主题, 漫画家们围绕着这些主题进行公式化的创作, 其中绝少出现朦胧的、青春的感情, 与对手的战斗场景占据大多数篇幅。这一类型作品的代表作有《火影忍者》、《海贼王》等。

日系少女漫画则大多是纯真而美好的故事内容, 在画风上也比较偏向于完美化, 故事主人翁多是俊男美女, 大多数作品渲染的都是浪漫理想的爱情故事, 题材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代表作有《尼罗河女儿》等。

少年漫画不谈感情, 少女漫画因为画风和题材原因, 很少着重渲染战斗场景, 两者界线分明, 难以混淆。中国漫画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日系漫画风格的影响, 少年向少女向之说深入人心。

反观《偷星九月天》, 这部作品在故事和画面表现力上既有青涩浪漫的感情故事, 也有极具表现力的战斗元素, 同时具备少年向和少女向的长处。这在青少年漫画创作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而该作品的成功也证明, 漫画创作注重青春“中性”的风格, 更受国内读者的追捧。

3.《偷星九月天》启示:漫画创作需要“中性”

期刊连载是漫画作品接触市场的第一线阵地, 目前从国内著名漫画期刊, 如《知音漫客》、《飒漫画》、《漫画SHOW》等刊物的作品排名表来看, 青春风格的漫画作品排名均比较靠前。

日本也逐渐出现少年向与少女向两种风格的融合。如《棒球英豪》和《凉风》, 这是两部颇受欢迎的体育竞技类漫画作品, 但二者面世的时间相差20余年。创作于1981年的《棒球英豪》, 竞技占据了绝大多数篇幅;创作于2003年的《凉风》, 感情戏与竞技戏的比重则平分秋色, 不相上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系漫画在风格上的转变。

从心理学上来讲, 作为故事类连载漫画主要读者的青少年, 心理上还不够成熟, 他们自尊心强, 好面子, 怕被同伴嘲笑, 喜欢盲从, 对异性向往又排斥。【5】如果旗帜鲜明地给漫画作品或者刊物贴上标签, 比如少年向、少女向, 就会将另外一部分读者拒之门外。一个初中小女生, 完全有可能喜欢热血战斗的漫画, 但是因为怕被同学嘲笑为男人婆, 她肯定不会去看这样的漫画。

所以, 在漫画创作中引入中性风, 模糊性别取向, 走中庸之道, 将是一个两边都讨好的选择。

三、《阿衰online》模式:单元剧+无厘头爆笑

1.《阿衰online》概况

《阿衰online》这部2000年开始连载于《漫画p art y》的漫画, 作者是人气漫画家猫小乐。作品描绘一个超级糗蛋——中学小男生阿衰的搞笑生活, 剧情极其无厘头, 深受学生读者喜爱。

2003年4月, 第一本《阿衰online》单行本上市时, 起印只有一万本, 但热烈的市场反应很快让这部作品大热起来。4年以后, 这部漫画作品的单行本图书出到第17册, 发行量突破500万册。当一部漫画作品单行本出版十几册时, 它便可以形成规模效应。《阿衰online》单行本的雪球越滚越大, 到2008年8月第20册面世时, 它的总发行量达到1000万册【6】;2011年第28册发行时, 总发行量则达到2000万册【7】。

截至2012年1月, “阿衰”系列漫画已出版31本单行本, 成为中国大陆最畅销的原创漫画之一, 同时也创造了一个纪录——中国被盗版最多的原创漫画。

2. 不同于日漫的中国幽默漫画

如果说前文所介绍的《偷星九月天》是“改良版”的日式漫画, 那么《阿衰online》则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漫画的新创新。这类漫画主要面对的读者群为小学生, 故事通俗易懂, 更接近现实生活。打个比方, 中国幽默漫画更接近情景喜剧而不是长篇电视剧。

中国幽默漫画的题材很广泛, 而当前受到市场好评的, 往往在创作上有三大特征:单元剧 (或四格) 、生活化、爆笑无厘头的故事。

单元剧是漫画创作中的一个形式, 有别于故事脉络贯穿前后章节的长篇漫画, 每一回的漫画独立成章, 着力演绎一段小故事, 每段故事除去主角, 在剧情上的关联并不大, 可以跳跃式阅读。四格漫画也同样是中国幽默漫画的主要表现手法。

生活化则是指漫画的桥段往往提炼于日常生活片段, 主角在生活中, 与同学、老师、家长之间发生的故事, 幽默但不过于空想, 失去真实感。

爆笑无厘头的故事则是中国幽默漫画的卖点, 剧情的重点不是放在长篇累牍的描绘大事件上, 而是通过小段子抖包袱, 通常包袱抖得精不精彩, 决定了这部作品的好坏。

而在日式漫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画面精美程度, 并不是中国幽默漫画所必须的。过于精雕细琢的人物和背景, 反而破坏了幽默漫画所表现的夸张和恶搞。

3.《阿衰online》启示:生活永远需要幽默

近年来, 中国原创幽默漫画犹如洪水一般汹涌而来, 势头令长期充斥国内市场的日式漫画不可抵挡。以“阿衰”为代表, 一个衰人的糗事在校园迅速走红, 其后《嘻哈小天才》、《神精榜》、《豌豆笑传》、《衰猴子》、《中国饭》等系列幽默漫画作品闻风四起, 表现不俗。

备受新媒体 (手机动漫、电子书、电视动漫频道) 关注的新人朱斌, 凭借2006年华语动漫金龙奖最佳多格金奖的作品《爆笑校园》, 不但与最畅销的《乌龙院》在《漫画世界》幽默半月刊上同期连载, 人气更是攀升到所有幽默新人作品之首, 排名仅次于《乌龙院大长篇》。短短两年内朱斌就成为继猫小乐之后一颗最闪耀新星, 并被粉丝们亲切地称为“漫坛周星星”, 在杂志上拥有数十万粉丝的追捧, 在腾讯动漫网上更是受到上百万网友的追捧。《爆笑校园》一组爆笑测试, 就在一天内引发20万网友追贴;竞猜赢Q币更是每天上百万读者蜂拥而至。主角“呆头”也被粉丝做成QQ表情广为流传。

这些幽默漫画作品没有华丽的造型, 甚至只是简单的涂鸦, 却有着深厚的搞笑功力:阿衰的丢三拉四, 呆头颠覆传统的错乱……都迎合了大众娱乐的心理。没事找个人消遣一下, 开个玩笑, 已然是大众自我娱乐、减轻压力的最好方式。也正是这样的心理, 使得幽默漫画大为流行。现代人利用网络、手机, 学生随身携带巴掌大的漫画书, 随时娱乐一下, 何乐不为呢!

四、《斗罗大陆》模式:网络小说+精准定位

1.《斗罗大陆》概况

《斗罗大陆》是网络小说作者唐家三少创作于2008年12月的一部长篇玄幻小说, 讲述唐门外门弟子唐三, 因偷学内门绝学为唐门所不容, 跳崖明志时却来到了另一个世界的故事。

2010年, 《知音漫客》取得这部小说的漫画改编权。《斗罗大陆》漫画版由漫画家穆逢春主笔, 于2010年6月开始连载于《知音漫客》。连载不到9回, 《斗罗大陆》就登上《知音漫客》作品排行榜首位。知音漫客随即推出《斗罗大陆》单行本图书, 仅仅一年时间, 这部作品前4册单行本总销量便突破200万。穆逢春也凭借《斗罗大陆》漫画版的230万元版税收入, 位列中国漫画富豪榜第11名。【8】

2. 小说改编漫画, 定位是关键

著名小说改编成漫画并不是新鲜事, 在《斗罗大陆》漫画版之前出现过不少类似的企划, 但一直没出现市场反响良好的作品, 甚至一些知名小说的漫画版反而成为了滞销品。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对读者群定位模糊不清, 导致小说的读者无法直接转换成漫画的读者。

现代出版社2003年11月推出了根据王朔作品改编的长篇漫画《看上去很美》, 该书当年的印刷量是20000本, 两年后还有4000本的库存。这本漫画书预计的读者是7-10岁的小孩, 但后来经过调查发现, 有很大一部分书是被40多岁的读者买走的。【9】

中央美术学院动漫与书装系主任吕中元认为, 与《看上去很美》中人物拥有相似处境的人现在已经步入中青年, 而中青年群体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是漫画的主流读者, 这就形成了作品内容与读者群的矛盾。

而《斗罗大陆》原著的读者群, 以初高中生为主, 小说与漫画的读者群是重合的, 该小说在首发网站起点中文网拥有5400余万次的点击量, 原著的人气直接带动了漫画的销量, 让《斗罗大陆》漫画版在短短时间内爆红。

3.《斗罗大陆》启示:网络小说是一座大金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2年1月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1年12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 达到创纪录的5.13亿人。其中, 网络文学用户达2.03亿, 用户规模仍在上升。【10】

网民数量的爆炸式增长, 带动网络文学蓬勃发展。调查显示, 目前全国拥有网络文学作者100多万人, 每年有三四万部优秀作品被签约。【11】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码字, 试图将自己想象中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展示给广大网民。网络文学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虚拟世界, 大到足以影响现实生活中的阅读潮流和出版风向。比如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系列小说, 就引发了一股“盗墓”出版热, 至今余热不减。【12】

网络文学这座金矿, 已经不再仅仅被传统图书出版商所关注, 影视、游戏业界也将目光投向这里。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山楂树之恋》, 李国立执导的电视剧《步步惊心》, 都是改编自网络小说, 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由知名网络小说改编的游戏, 更是数不胜数。有的网络小说, 甚至干脆就是为游戏准备的剧本。

青少年漫画具有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富有想象力的特征, 与网络小说, 特别是玄幻类网络小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它们之间理所当然地应该发生联系。将合适的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漫画, 便是这样一种富有创意的尝试。事实证明, 这样的尝试成效卓著。

2007年, 上海城漫漫画有限公司将著名网络小说《鬼吹灯》改编成漫画版图书, 初上市便取得良好的市场反馈。漫画版《鬼吹灯》还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2006-2007年度十大最受欢迎的动漫图书”称号。2011年, 还是这部小说, 上海城漫又推出了一部新版《鬼吹灯》漫画, 由姚非拉主笔, 市场反响同样热烈, 刚上市就被一抢而空, 多地出现断货现象。【13】

同样的例子还有我们上面提到的《斗罗大陆》。除了《斗罗大陆》, 《知音漫客》还将另外一部网络小说《斗破苍穹》改编成漫画。《斗破苍穹》漫画于2011年10月开始在《知音漫客》连载, 仅仅刊登两期, 这部作品便登上该刊作品排行榜首位, 人气直追创造了市场奇迹的《斗罗大陆》。而刚于2012年3月开始在《特别优漫》杂志连载, 由人气网络小说《仙逆》改编的漫画作品《仙逆》, 尚在企划阶段便引起了大量读者的关注和追捧。

谈新闻漫画的鉴赏 篇4

新闻漫画是以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情和人物为题材,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描画出某一事物的某一片断、或某一人物的某一言行,从而肯定或褒扬好人好事,反对或抨击坏人坏事的具有鲜活画面形象的一种新闻文体。

众所周知,新闻漫画是属于漫画的一种,当然是有漫画的诙谐、幽默、讽刺、夸张等特点的。但是,在漫画前冠以"新闻",就有必要探究一下新闻漫画的特点。

内容、形象的比附性。新闻漫画的内容取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或人,所以,画面反映的内容主要是撷取问题的主要方面,或通过人或变化为动物作一种比附性的画面形象。如猴王命令小猴练梅花桩的一幅漫画,就是从另一角度反映乱砍、滥伐树木,而造成生态失衡的事。画中的小猴儿没树可爬,只好练"梅花桩"了。作者在画中没有直接画出乱砍、滥伐现象,而是许多被砍断的树墩,小猴儿在上面蹦跳之状,使人从画面形象上联想到我们现实中的座座"花果山"将变成"秃树岭"。

观点、态度的倾向性。新闻漫画不像新闻评论那样,要开门见山地亮出观点,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但是,它也要反映作者对新闻事实的评价,显现出作者的态度。比如漫画"新《三堂会审》"(《光明日报》2000年8月27日)很清楚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画面以古代戏《三堂会审》为背景,三位官员审理一起违法案件,在会审中,涉及会审官员中的主审官,两位审官商议,决定一审到底。然而,画中的含意岂止在此,而是直指当今社会的案件审理。审案时涉及领导,即便是涉嫌审查官员的上司也要查到底。这是共产党的作风,表现了党有搞好廉政建设的决心,这也是合民情、顺民意的事。

手法、画面的夸张性。如果将夸张手法用在新闻报道中,则会引起新闻的失真,这是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但是,用漫画的形式来反映新闻事实时,新闻漫画中的画面出现夸张的形象却能被受众接受,这是因为漫画所反映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事,作者仅仅从形式上或形态上加以夸张而已,反映的事实仍保持了事实的真实程度。

鉴赏新闻漫画,不能因为它的诙谐、幽默,在忍俊不禁之中忘却了它的教化;也不能因为它辛辣的讽刺,在恼怒中对错误失去自省;更不能因为它的极其尖锐的抨击,在惬意中对坏人坏事一味姑息。新闻漫画以其精湛的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善、美,陶冶人们情操。评析新闻漫画,就是在品味人生、品评美的滋味,这时,我们就要注意三个统一的鉴赏原则:

冷嘲热讽与善意批评的统一。新闻漫画的题材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有新闻漫画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题材。这些题材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新问题、新矛盾,于是,新闻漫画作品才便会抓住新问题、新矛盾的实质,作一些夸张性描述,或讥笑、或讽喻、或同情、或怒其不争、或蔑视等等,从批评的目的出发,起到警示和教化的作用。比如新闻漫画《电话会议》,与会者个个拿出手机在打(听)电话,这个会议成了"电话会议"了。时下,以手执手机,随处乱打(听)电话为时尚,走路打(听)、上班打(听)、开会打(听)……这种无时无处地打(听)手机,实在是一大公害了,失去了电话的文明性。这种怪现象是要批评的了。在《都市风景线》中,居然出现了头发和衣着"男的不如女的短",而身高突然"女的总比男的要高",头发是"黑的没有染的靓",衣服是"新的哪有破的俏"等咄咄怪事,在这里,漫画作者运用嘲讽的笔法画出了当代某些青年所追求的"时尚",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诙谐幽默与美感濡染的统一。新闻漫画以其幽默感而吸引受众。人们能够在笑声中得到教化,在画面中感悟美境,耳濡目染,身受美的浸染。例如《为了万无一失》(《光明日报》2000年11月12日)这幅新闻漫画,它描绘了一位盲人与一群小孩共同过铁路的情景。盲人一面伏在地上,用灵敏的耳朵贴近铁轨探听火车的有无和远近,一面用他的探路棍阻挡着--实际上是保护着孩子们。按说,孩子为盲人领路是孩子对盲人的关爱。然而,盲人想到的是,孩子虽然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他们终归是孩子啊,对火车的远近和速度往往是估计不足的,所以,他,一个最需要别人关心的人,仍时刻不忘去关心别人,这种心灵何等高尚,何等的美。这就是新闻漫画创造的美的境界,让人们徜徉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

极度夸张与无情抨击的统一。新闻漫画并不讳忌夸张,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其夸张手法还显得更加极致。这主要是与它所反映的内容的力度有关。问题愈严重,事件或人物言行愈丑恶,其夸张则愈大,抨击就愈有力度。如《因祸得福》中,一恶狗咬人,人被吓得落荒而逃,慌不择路而落入一污染河中;爬出来的人成了"黑猩猩",转眼间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竟把恶狗吓跑了。画中的夸张是大胆的,正因为这种极度的夸张,把恶狗吠人的可怕而转化为污染后的"人"连恶狗都怕的滑稽画面,这何曾不是对污染环境的揭露和抨击呢?又何曾不是对那些污染环境的企业的强烈控诉呢?

新闻漫画的图像表达 篇5

一、新闻漫画的图像表达

新闻漫画是以夸张、幽默或反讽的图像形式语言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或评论。作为一种图像报道形式,在读图时代的今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与新闻图片、新闻图表等其他的新闻报道形式相比,新闻漫画其传播优势在于:它决不同于新闻消息、通讯、述评等运用平实简洁的线性文字将新闻事实叙述出来,而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深入思考,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创作漫画形象,从而达到更加诙谐、生动、意味深长的评论效果。

在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漫画作品评选活动中,2007年7月6日《济南日报》发表的王春生的一幅漫画《虚高》有幸获奖。

这是一幅讽刺某些亿万富翁以偷税漏税的违法手段积累财富的好作品。其巧妙地运用取“长”补短和似与非似的构思,把那些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偷漏税款的所谓“大款”损国利己的行为予以含蓄而又深刻的揭露和嘲讽。作品人物刻画生动、细致,构图有序。此作品曾获2007年“天上王城杯全国税务漫画大赛”一等奖。新闻漫画采用这种富有讽刺性和谐趣性的图像表达,远远胜过利用文字形式发表的消息、通讯、评论和述评,说服力和评判性也更强。例如《虚高》这幅漫画,受众看到画面就可以领会新闻信息,一目了然,远远胜过文字的平铺直叙。使用这种富有艺术性的漫画,会让受众理解更深刻。如果利用文字来表现,则不可避免地要套用一些传统的批判式的语句,而采用新闻漫画的形式来表现主题,则摆脱了一贯的宣传口号,富有新奇性和形象性,也更容易为受众所把握。

新闻漫画作为一种图像表达形式,已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中,但是它又与新闻摄影图片这些实指性的图像有很大的不同,它属于一种示意性图像。

示意性图像是人为虚构的,不直接来源于客观现实,也不表现实在的事物,只是作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观点和看法。

实指性图像表现的是实在的事物,是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某一瞬间情状的真实记录。新闻摄影利用摄影技术再现新闻事实,将新闻事实发展过程中的最有新闻性、最能说明新闻事件本质特征的瞬间形象描绘下来。

在新闻报道中,通常也会选择新闻摄影图片,它们大都是对现实的直接描绘,越真实越好,而新闻漫画的图像则常常作为一种修辞符号来报道或评议新闻信息,表达某种思想倾向,它能突破时空界限,形象地虚构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形象和情节,同时又能形象地表达某种思想倾向,是一种形象化的评论。从这一角度而言,新闻漫画这种示意性的图像,以幽默夸张诙谐的表现手法,能表达抽象内涵的新闻事件,比摄影图片这种实指性的图像直白的表现新闻内容更能形象地反映某种倾向和表达某种态度,其形象性更强,也更有艺术感染力。

同时,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漫画与文字报道形式相比,尽管没有文字评论的周密严谨,旁征博引,但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也更能有效传播新闻信息。新闻漫画的各种构成元素如线条、形状、影调、色彩等都是同时被人们感知的,尽管人眼也要对漫画有个扫描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非常短暂,人们对漫画可以一览无余,在瞬间把握它,并且领会它所反映的内容。而文字评论使用的是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线性的,具有抽象的特点,受众要想领会文字的内容,需要一个编码、译码的过程并且还伴随着复杂的思维转换过程。因此,要使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某一种信息,漫画显然要比文字评论有效得多!例如《虚高》这幅漫画,以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远比用文字评论表现要直观形象得多,受众也更容易记住漫画。

二、新闻漫画图像表达的意义

在新闻传播中,作为版面的视觉调节元素,新闻漫画可以为新闻传播增添色彩,起到传达信息、美化版面的视觉效果。同时新闻漫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它可以增强新闻传播的艺术色彩,增强艺术感染力,为新闻报道顺利实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服务。

新闻漫画一改枯燥古板、单调的线性文字表现形式,利用幽默、夸张、变形的图像艺术来展现漫画独特的魅力,以其独特的构思、线条和造型设计给新闻版面添姿增色,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亮点。塑造出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新闻漫画形象,会成为整个新闻版面中的鲜明标记。

此外,新闻漫画它可以活跃美化新闻版面,使整个新闻报道避免因过多的文字文本而显得累赘、繁臃、沉闷、单一。并且新闻漫画还起到了美化新闻版面的作用,使整个版面看上去富有色彩感和生动性,让静止的新闻报道变得生动活泼,避免新闻版面的单调和一维。新闻漫画可以丰富新闻报道的品种,让新闻报道富有丰富性、形象性。在整个新闻版面中,给受众带来非凡的视觉冲击,容易带给受众“领新标异二月花”的感受!

新闻漫画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不仅仅这些,它在增加新闻报道的感染力、艺术性等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中,新闻漫画获奖作品多达10件,并且每件都是精品,它们带给受众更加清新,更加鲜活,更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新闻信息。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漫画类获奖作品即将揭晓,相信以后会有更多更好的新闻漫画受到媒体关注,通过媒体走向大众,走向未来。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要大繁荣大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因此,媒体要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加强对受众的引导,提高受众对新闻漫画的认识。在新闻漫画的创作中,媒体要积极吸纳受众反馈的信息,密切关注受众的文化需求,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新闻漫画创作环境,创作出更多的为受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冯琦:《“网”你没商量》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8—02/09/con-tent7584548.htm.

浅析新闻漫画的评论作用 篇6

一、新闻漫画内涵

对新闻漫画的认识上, 业界人士各持不同看法, 归纳起来, 基本可以得出新闻漫画的定义:针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生活问题, 紧扣新闻对象的的本质特征, 运用夸张变形的美术手段对其外形进行处理后, 达到突出作者意图, 抓住读者眼球, 引发读者思考, 引导正确新闻舆论方向的新闻报道形式。新闻漫画特征为:①寓庄于谐, 用意深刻;②符合客观, 反应真实;③漫画形式, 阐发观点;④观点鲜明, 发人深思。

二、新闻漫画具有的主要评论优势

1、简单直观, 传递迅速。

传播学认为, 要使读者接收信息表达的意思, 主要取决于信息表达者的表达手段, 比如信息具有的新鲜感等。虽然新闻漫画在我国诞生已经具有百年历史, 但对于传统的以文字为内容的新闻表现手段, 仍具有很大的新鲜感。同时随着信息时代新兴的媒体大量增加, 人们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新闻表现手段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 同时, 人们在接收信息方面, 进入到了“浏览时代”和“读图时代”, 这使新闻漫画优势大大增强, 相应的新闻漫画评论的作用也有了可供发挥的空间。

2、形式独特, 寓庄于谐。

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抑郁症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这表明, 随着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人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理上的放松, 这也是近年来喜剧电影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新闻漫画虽然不像影视作品一样, 画面具有流动性, 但其诙谐的表达和深刻的寓意, 既同样能给读者以放松的机会, 而且因为寓意深刻还会使读者同时受到启迪。所以新闻漫画既对于传统说教式的文字新闻具避免了枯燥的说教, 同时对于新兴的影视作品, 又能给人智慧, 具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新闻漫画的实现新闻漫画评论作用的途径

对于漫画作者自身素质的问题, 漫画作者可以考虑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创作, 从而提高新闻漫画的质量。

1、讲究实效, 发挥评论作用

新闻漫画作为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 必须要在新闻本质上下功夫, 要紧扣新闻的实效性, 对发生的新闻事件要有深刻的观察力和相当的敏感度, 在新闻事件出现后, 最好再第一时间发出新闻漫画给予评论, 才能更好地抓住观众的眼球。如在2009 年7 月25 日刊登在卡格尔漫画网络上的一副名叫“日食”的漫画[1]在前几天刚刚发生了难得的日食现象, 作者就是抓住了这点, 同时与当年的经济危机结合其来, 及时创作了这副漫画。

2、组画表达, 发挥评论作用

报纸采用新闻漫画往往是对一个事件表达看法, 而新闻漫画也可以采用组画对一个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思考和表达。如2009 年, 对于中美关系来说是充满变数的一年, 两国家先是由良好的合作关系, 跌入因贸易摩擦等原因导致的谷底, 然后又是实现了高层互访。对此, 《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组新闻漫画, 对当年的中美关系进行思考, 再次反应出了中美关系“和”胜于“斗”的中国智慧。

3、把握优势, 发挥评论作用

新闻评论是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 对于进入读图时代的读者来说, 显得沉闷而枯燥, 这就可以给了新闻漫画趁势而上的机会。如《南方周末》曾用一副漫画讽刺原铁道部的工作[2], 画面上三个人高举评分牌, 一个高分高得厉害, 一个低分低的可怜, 中间分则为90 分, 画面出现的一行字意思为, 去掉两头, 铁道部最后得分为……一副漫画胜过了千言万语。使编者省劲, 读者省心。

4、图文并茂, 发挥评论作用

一方面新闻评论精美的文字虽能使读者感受到文章的艺术美, 但有时可能会因表达不清, 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另一方面, 新闻漫画会使读者在会心一笑中领会作者意图, 但也要看到其对抽象的思想表达是有限的, 比如可指出事物问题所在, 但在“怎么办”往往会“失语”, 而用一定篇幅的文字评论加以补充,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 将 “图”和 “言”结合, 文章或报纸会更胜一筹。

5、独当一面, 发挥评论作用

应该看到在不少新闻事件和社会生活问题中, 用新闻漫画的形式进行表达, 完全可以将作者的意图表达清楚, 同时, 没有过多得文字赘述, 报纸版面也显得整洁大方。如《工人日报》就经常用几乎一个版面的内容去刊登新闻漫画, 成为报纸的一个特色, 也深深吸引了普通民众。

6 、深挖本质, 发挥评论作用

应该肯定的是, 只要新闻漫画具备相当的评论素质和漫画技巧, 完全可以在简单的一幅或多副漫画中, 使用漫画语言, 将事件的本质或深层次的原因挖掘出来, 呈现给读者。如“武大郎开店”[3]就是在读者中享有盛誉的的漫画, 在一群武大郎开的店中, 高个子的顾客成了被排斥的对象, 深刻地揭示了一些部门为我独尊的心态。

7、旁逸斜出, 发挥评论作用

就是借用历史典故或者流传故事, 来反应当今社会生活的问题和新闻事件, 可以起到轻轻入笔重重落心的效果。如漫画“城管来了”[4], 将《清明上河图》上兴旺的商业市场借来, 在加入一个城管来了图像, 顿时市场空无一人, 深刻地对城管的欺行霸市进行了批评。

四、结论

新闻漫画评论作用的发挥, 取决于很多因素, 但报纸定位和作者素质无疑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唯有报纸主管者和作者, 转变认识, 提高自身素养, 新闻漫画才能充分地发挥自身作用, 为推动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Dong Coy Miel.日食.卡格尔漫画网.2009年.

[2]陶昌东.得分.《南方周末》.2008年.1242期:3版.

[3]方成.苏大郎开店.《工人日报》.1980年:3版.

梁白波抗战时期的漫画新闻 篇7

一、《站在日军前面的巨人———游击队》

这幅漫画新闻发表在1938 年2 月1 日《抗战漫画》第3 期。 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平、天津、保定、太原等相继沦入敌手,广大的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武装斗争蓬勃发展起来。 当时,南京国民政府西撤时, 曾有意识地留下少量部队在敌后游击, 一些爱国意识浓厚的地方官员响应守土抗战的号召,在当地积极组织武装抗日,许多地区也烽火燎原般地出现了民众自发的抗日自卫武装,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 有组织地开辟和建立众多以山地为依托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迅速推动游击战争,将游击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主要不以在内线直接配合正规军正面作战为目的, 而是转入外线、挺进敌人的后方独立地作战,单独负责某一方面的战略任务; 它并非某一点偶尔的小规模的战斗, 而是遍及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的大规模的战斗;它不是短期的,而是几乎贯穿于战争全过程的长时期的任务;它不是历史上农民起义军“流寇”式的作战,而是以抗日根据地作为休养生息的基地;它不是孤立进行的军事行动,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斗争紧密配合;它不是仅仅由正规军承担的职责,而是有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全民行为; 它并非一直停留在游击状态, 而是随着战争的发展逐步向运动战、正规战演进,使之成为最终战胜强敌的关键要素。 像这样广大而持久的游击战,在人类战争史上可谓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但在抗日战争初期,国内尚有为数不少的人看不起游击战。 《站在日军前面的巨人———游击队》 漫画新闻算得上抗战时期的漫画代表作品之一。 此画描写游击队员两手紧握长枪, 凛然威严地面对日本侵略者。 游击队员高大的“巨人” 形象与入侵日寇的猥琐丑态形成强烈对比,游击队员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勇无畏气概屹立在日寇面前。 虽然画面上的游击队员只是一个背面形象,但作者粗黑圆润而带装饰味的用笔和饱满的构图刻画,加大了游击队员雄壮威武的力度,从而表现了抗日游击战在打击日寇中所显示的巨大威力。 这不仅对当时的人们转变观念、了解和重视游击战、加强对游击战的战略和战术研究会起到一定的帮助和推动作用, 而且会使国人从游击战的威力中增添战胜强敌的决心与信心。

二、《军民合作抵御暴敌》

这幅漫画新闻发表在1938 年3 月16 日的 《抗战漫画》第6 期。 1937 年7 月8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即通电全国发表号召抗战宣言, 在宣言中明确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①中共敦促南京国民政府,立即开放全国民众的爱国运动,发扬抗战的民族精神,认为只有将民力和军力紧紧配合,才能对日本帝国主义进行致其死命的痛击。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所执行的路线,就是全面抗战路线,即尽可能地动员全国各界力量以争取抗战最终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这是一个与国民党只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完全有别的全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之所以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主要是受其阶级立场所囿,他们力图使抗战的进行不损害到他们的统治地位, 并希望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后能延续他们的统治, 继续坚持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所以,他们只是实行单纯政府和军队的抗战,在抗日全面战争开始后,常常本能地拒绝一切有利于抗战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改革,不给人民进行抗日所必需的一些民主自由权利,也不去主动地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 却千方百计地阻碍人民抗日自卫力量的发展。1938 年3 月29 日至4 月1 日,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结束时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 在抗日方面表现出了较积极的态度,但在发展民众抗日运动方面仍然施加了这样那样不少的限制。 《军民合作抵御暴敌》漫画新闻形象地展示了军民合作进行抗日活动的生动而喜人的图景。画面上正规军、民兵在战壕中战斗,后方老百姓男女老少齐上阵,女的做救护工作,照顾伤员,男的忙着支前,搬运物资,各司其职,各派用场,群策群力,好一幅全民皆兵、军民合作抵御敌寇的场景。 漫画新闻构图巧妙,画面构成一个圆形,妇女救护伤员处于圆心,给人一种向心、关爱的感觉,如同家一般的温馨,使军民合作的主题得到了突出而恰当的表达。

三、《有千万个人在等待你披上这条光荣的头巾》

这幅漫画新闻发表在1938 年3 月16 日的 《抗战漫画》 第6 期。 中国抵御外族侵略的历史十分悠久, 但抗日战争却是中华民族在20 世纪30 年代抵御外侮的一场殊死决战。 当风云变幻,河山易色,国家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之秋,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都纷纷行动起来,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投入到这场伟大的民族抗日战争之中。 当时,占全国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不论年龄、地位、文化程度、职业,也都奋勇加入到抗战的滚滚洪流中。 其中,上层知识妇女在动员、组织妇女参加抗战活动中,起着发起、宣传、组织、领导和推动的巨大作用。 毋庸讳言,由于传统思想和习惯的影响, 妇女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比较边缘化,处于相对消极的状态,愚昧、落后、麻木在很多妇女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动员妇女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工作既十分艰难, 又格外迫切。 《有千万个人在等待你披上这条光荣的头巾》漫画新闻的画面上, 表现的是一个妇女为另一个妇女披上带有红十字标识的头巾。 红十字运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它起源于战场救护。 “红十字会”在中国是一个纯粹舶来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也有慈善博爱理念及行为,如明清时期的善堂、育婴堂等,以及民间自发的赈灾募捐行为,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人道主义理念出现并被国人所接受则是在1904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创立之后。 民国建立以后,红十字会在各地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也多限于一些大的城市。 这幅漫画新闻表面上仅是动员妇女投入到红十字运动中去, 但由于具有抗日救亡的社会背景,因此,其主题就超越了一般慈善范畴,具有了民族解放的意义。

四、《锄头给我你拿枪去,机器给我你拿枪去》

这幅漫画新闻发表在1938 年5 月16 日 《抗战漫画》第10 期。 在一定意义上,妇女的态度和行为决定着抗日战争的胜败。 妇女动员工作在抗战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即便在妇女思想最为活跃、先进的上海,妇女动员工作相对而言最有成效,但仍有很大不足。 其时即有人指出存在如下弊端:“其一是青年女子尤其是所谓摩登女郎, 还不免有些狂欢酣舞, 丧心病狂, 并没有好好地掮起挽救民族的责任来。 其二是蛰居在家庭里的妇女,尤其是丰衣足食的阔太太们,还不免有些醉生梦死涣若散沙,没有好好地组织起来、动员起来。 ”[2]在中西部一些不发达地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妇女对抗日救亡运动的冷漠和麻木问题更为突出。 请看当时的一篇新闻记载:“我们要给牲口饮水,没有水斗汲水,由村人领我们向一家住户去借,(我们)很有礼貌地说明来由,这位妇女一声不答,把脚底下踏着的狗链子一松,请我们滚蛋。 ”[3]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要赢得抗战胜利,只有举国团结。 动员并组织各界妇女参加到伟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中来, 成为当时妇女运动最中心最主要的工作。 但妇女动员工作参差不齐,还有很多动员组织工作的死角有待开展。 《锄头给我你拿枪去,机器给我你拿枪去》 漫画新闻为人们展示的是一幅思想觉悟有了极大转变和提高的妇女的行为举止。 她们不再是抗战队伍中的落后者,而是积极的推动者,是宣传动员者。 她们不再拖丈夫从军的后腿,而是把丈夫从军看作无比光荣的事情, 主动地要求丈夫去从军杀敌, 为民族解放贡献力量。 这种舍小我顾大我,反映出了经过全民抗战这个大熔炉的淬炼,中国妇女阶层所表现出的崭新面貌。 显然,这样的漫画新闻对还没有转变思想观念的一些妇女具有很大的劝服和动员作用。 中国的抗日队伍无疑会因此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后备军,成长为一支强大的队伍。

五、《到军队的厨房里去! 》

这幅漫画新闻发表在1938 年6 月1 日的《抗战漫画》第11 期。 “八百关山非浪迹,三年汗血可成河。伫看荡寇收疆日,汝辈勋劳永不磨。 ”这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爱国将领罗卓英将军在1940 年赞誉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诗。 当时著名女社会活动家、曾是黄埔一期女兵的胡兰畦女士, 受著名爱国人士何香凝女士之托, 计划召集一批年轻的爱国青年女工到抗战前线去宣传抗日。 由于女工参加热情很高,胡兰畦原定只选10 人,却足有百余人报名。 经过层层选拔,17 岁的张定堡如愿入选。 然而,不论是五金店做账房的爸爸还是做帮佣的妈妈都反对女儿上前线。 妈妈还把她锁在家里,但张定堡趁妈妈出门之机偷偷爬窗逃走。 1937 年10 月,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正式成立,胡兰畦任团长,成员包括9 名女工和夜校女教师秦秋谷,她们中最小的16 岁,最大的24岁,平均年龄不足19 岁。 1937 年10 月4 日晚,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冒着炮火, 一路驱车来到浙沪前线嘉定外围中国军驻地。 服务团发动群众组成担架队、运输队,上前线救伤兵、运送弹药。 她们还常常帮一些士兵写家书, 帮助老百姓在前沿阵地抢割水稻。 1940 年7 月,服务团来到栈桥镇打扫战场。 由于正值盛夏,很多尸体已开始腐烂,苍蝇乱飞,臭气熏天。 没有口罩和手套,年轻的姑娘们和士兵一样,赤手空拳掩埋尸体。 从1937 年成立到其后的3 年多时间里, 这群正值妙龄的上海姑娘们走遍了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和河南等许多战场,辗转2 万余里,为伤兵医院服务,开展文艺演出,宣传抗日,被士兵们誉为“战地之花”。 张定堡抗战时期的经历是抗战时期中国劳动妇女最先进典型的一个缩影。 《到军队的厨房里去! 》漫画新闻的画面上,一个女青年正在为一群士兵端来热气腾腾的饭食,招呼士兵们用餐。 她的脸上充满着温和的微笑,稍远的地方,一位妇女在晾晒衣服。 从火线上拼杀下来的士兵们,利用这难得的间隙小憩,仿佛在自己的家里,得到亲人一般的照顾, 这让他们感到由衷的温暖和安慰。 这幅漫画新闻既生动地反映了抗战中妇女的贡献,又具有很强的动员作用。

六、《新年的两种礼物》

这幅漫画新闻原来发表在《时事新报》上,后被1939 年1 月25 日《半月文摘》第3 卷第3 期转载。 梁白波抗战时期的漫画新闻一般都是后方对前方的支援, 从军民合作的角度表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风云。 这种角度使漫画新闻更具有生活气息与厚度,显得平易而又感人。 军队作战,离不开人民的配合和支援。

《新年的两种礼物 》 漫画新闻由上下两幅图画组成,画面的上方是中国老百姓全家给军队送来了各种各样的慰问品,这是真正的礼物。 漫画新闻画面的下方是我军战士将刺刀狠狠地戳向日军的胸膛。 这也是一种“礼物”。 第二种“礼物”源自第一种礼物,这是军民合作的必然结果。 礼物有别,但因果昭然。

梁白波的漫画生涯甚为短暂, 她留下的那些少而精的作品几乎都作于1935 年至1938 年初这几年间,是抗日漫画宣传队中的“一点红”。 梁白波的漫画新闻作品在选材、构图和用线上极具个性和特点。 她经常从女性所特有的立场和角度出发进行创作,以唤起广大妇女同胞的抗日觉悟, 去尽妇女战时的社会责任。 人们可以从这些女性形象身上感受到她们对亲人与士兵的关爱和女性所特有的力量。 梁白波的漫画新闻在人物造型上较生动美观,构图饱满,布局讲究,富有装饰的意味。 她的漫画新闻线条圆润,具有一种女性所特有的细致轻盈,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温婉的气氛,给人一种轻松、舒放的感觉。 作为抗战时期我国最著名的女漫画家,她绝非徒有虚名。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天才与疯子只是一纸之隔。 ”梁白波的漫画生涯虽然短暂得如一颗倏然而过的彗星,转瞬就消失在茫茫的夜空之中,但却闪烁过耀眼的光芒。 在女漫画家稀若麟角的我国,这颗“早逝”的漫坛彗星尤其值得我们怀念。

参考文献

[1]叶浅予.叶浅予自传:细叙沧桑记流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84.

[2]唐秀平.论抗战期间的妇女动员[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

新闻漫画的创作论文 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育,漫画

一、独辟蹊径,激活思维,以漫画形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1.漫画与历史的碰撞——点燃兴趣的火花

将历史与漫画相结合,学生非常乐意把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和对人物的看法,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因而宣传此次活动的大型海报张贴出来后,就吸引了许多学生来了解相关情况,并且对自己的任课老师表示一定要参加该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活动产生兴趣了,就会想要拿起画笔将自己感兴趣的事件、人物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带着这种目的,学生才会去充分了解历史课本中曾经学习过的感兴趣的事件或人物,这样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带动他们的求知欲。

2.漫画与历史的结合——激发思维的灵动

教育家赞可夫曾提出:“凡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从兴趣而来的东西,凡没有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到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活动当中,学生对历史教材中自己感兴趣的事件或人物以漫画形式诠释,通过大胆地想,大胆地画,大胆地表达,再现“火烧圆明园”“辛亥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一幕幕历史场景。学生们通过自己创作漫画感悟历史,不仅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了对史实的记忆,还增强了审美意识、情感教育,更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创作历史漫画的过程,也是他们以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直观地感受、体味和领悟历史的过程,更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过程。很明显,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历史,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而不是被教师“绑着走”,因此,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感悟历史,营造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探求寓史于画的新路径

1.巧设场景,以漫画导入重建历史,不断增强历史教学趣味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过去便不再回头,后人想要认识历史,首要任务就是要将它还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创设一个又一个相对真实的历史情境。毫无疑问,借助漫画形式来创设情境,能够使学生眼前一亮,乐于置身其中和探究解决途径。

如讲述抗美援朝战争这一课的时候,教师运用初二(3)班陈同学的参赛作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创设了情境:画面中一个美国大兵浑身是伤,沮丧地埋头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而他对面的人显然是胜利者,名叫“中朝”,只露出了手指,在指挥着美国大兵。漫画用PPT展现出来的时候,学生们很感兴趣,教师再告诉大家这是初二(3)班陈同学的作品时,学生们倍感亲切,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感觉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之后,教师以这幅漫画为背景,提出一系列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到新课,调动了课堂气氛,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2.图史结合,活用漫画突破重难点,进一步提升分析评价能力

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如果按照传统形式教学,则很难真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也很难真正突破每一课的重难点。考虑到这个因素,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以漫画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这一课为例,列强侵华罪行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师在讲述这一知识点时,使用了题为“火烧圆明园”“趁火打劫的沙俄”两幅漫画作品导入新课。两幅作品整体画面色彩搭配抢眼,生动形象,讽刺尖刻,主题更是非常明确,一下子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感——勿忘国耻、牢记历史。因而,在他们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升华。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适当做到寓史于画,不仅充实了历史课堂教学,盘活了历史教学资源,而且拓展了教学空间,为初中历史教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试析新闻漫画的艺术性 篇9

【关键词】新闻 漫画 艺术性

一、漫画艺术中的新闻信息再生产

托尔斯泰曾这样阐释艺术——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际的手段之一①。新闻传播的目的也是一种“交际”,与艺术的目的不谋而合。交流是双向的,但在传播效果形成的过程中,居于最优越地位的无疑是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者。传播者不但掌握着传播工具和手段,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取舍选择,作为传播过程的控制者发挥着主动作用。②传播者在“编码”过程中必须考虑影响受众接受信息的因素并加以克服。在人类的感官世界中,视觉产生的印象是最直观、最深刻的,漫画作为视觉艺术中的一种,在新闻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漫画具有直观性特征,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读懂漫画内容,受文化水平限制较小,能够被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所共同接受。因此,漫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在增强传播效率、减少传播隔阂、扩大传播范围方面具备极为显见的作用。漫画表现出的信息性,利用“图说”表情达意,视觉化表达效果强烈,信息量充足且具有启发性。对同一幅漫画,不同人读出的内在涵义与思想,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丰富了新闻传播内涵,也使读者从新闻漫画中获取的信息厚度有所增加。

新闻漫画艺术表达方式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效果,要取得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而对于漫画艺术而言又必须高于生活。漫画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而进行的创作,但它可以“隐晦的”传递一些文字图片视频所不能表达的内容,漫画同读者的“对话”或“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对自我认知的一种重新审视。这种通过漫画形式传递的信息可以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二、漫画艺术对读者有强烈的感染力

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③新闻漫画是图与文的结合,这种结合常常可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情感表达与感性表达上,能对受众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新闻漫画的作者利用色彩、线条和言词立体化的表达自己深思熟虑后的思想或体验过的感情,使受众也能感染到作者的同样的思想与情感,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传播效果。漫画在表现丰富、复杂情感时,往往能比语言文字更加立体,进而形成一种在作者与受众之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环境,靠直觉与联想产生新的认知。漫画本身的趣味性,可以打破常规新闻报道的沉闷,为读者的阅读情境注入一股新鲜之气,不但能提升新闻作品的审美性和亲和力,还可以让读者得到一种轻松、清新的阅读体验。

从北京“7·21”暴雨为新闻背景的漫画《疏而不畅》(如图1所示)为例,它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一场瓢泼大雨正在肆虐,而地下冗滥的排水管道几乎没有排水效用,让整个城市陷入一片汪洋之中。其背后涵义是:这场瓢泼大雨虽是天灾,然而天灾背后的人祸不能被我们忽视,北京经历的暴雨之灾反映了诸多现代化都市光鲜表面背后的巨大问题。整幅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很强,这得益于成群林立的高楼大厦与极其复杂而无用的下水管共同构成的宏大画面,在两者间形成对比,读者无须进行过多思考即可明白其中涵义,造成启发之后立刻形成共鸣并进行反思,这便是本幅作品强烈感染力之所在。

三、漫画艺术铸就新闻作品的“不老容颜”

莫里哀在《艺术与社会主义》一文中提到“一切艺术品都有这样的特性,那就是在衰朽中受到尊敬;它们理由充足,因为从一开始,它们内部即具有灵魂、人的思想……”。④新闻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艺术的本质特点:影响的延续性,亦即经典性。与常规报道的最大区别同样在于此。一件成功的新闻漫画艺术品这一“能指”,其内在的思想性与灵魂足以支撑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证持续的影响力,使受众反复玩味,从而加深受众对其“所指”的理解与关注,因而有成为经典的可能。新闻报道是对历史的记录,对经典与不朽作品异常渴求。一幅好的新闻漫画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关键就在于新闻漫画坚持了“内容为王”方向,这种漫画作品具有很高的社会意义和欣赏价值,能够经得起读者的品味与推敲。经典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它能深藏于人的脑海之中,能够长期流传并得到继承。时间上的延续性意味着传播效果的延续性,这正是经典作品的价值所在。

四、新闻漫画的夸张性与深刻性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⑤,要实现这一点,就要靠夸张的表现形式。新闻漫画就往往可以利用夸张造成荒唐可笑的表现,反映一种现象或哲理,给人以常规的新闻表现形式不能表现的体验,从而达成“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的入木三分的境界。新闻作品不是纯粹的告知性作品,要帮助受众正确的针对客观的环境变化做出合理的环境适应性行为,导向性与思想性同样不可或缺,漫画利用夸张、象征、比喻等手法,容易让受众直观感受到新闻的意义、影响以及可能传达的深层次思想,进而采取合理的适应性行动,以保证正常生活的延续,我们“不该把艺术看作享乐的工具,而把它看作人类生活的条件之一”。漫画最擅长于揭示矛盾,矛盾着的事和人,这本身就具有诙谐幽默感,尤其是那些有悖常理的事或人。这些事或人也就构成了新闻写作主题,在阅读新闻同时,也能获得阅读漫画的乐趣。

新闻漫画以其夸张的表现形式对当今社会一些现象进行勾画,其实质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表述一些社会上的不正常现象,揭示其实质意义,带给读者极强的冲击力和深刻性。例如,《中国青年报》在2012年12月4日刊登的新闻漫画《遮羞》(如图2所示),这幅漫画反映的事件是:甘肃省国家级贫困县漳县境内的212国道沿线两侧砌有很多两米左右高度的装饰墙,遮住的是路两侧村庄的建筑。

以夸张的形式把一堵大大的“遮羞墙”塑成一条短裤遮在官员身上,背后则是破落的村庄。三个元素构造出一个不协调的画面:台前人的诡谲笑容与考究穿着与背后的残破屋舍形成鲜明对比,而画面最显要位置上那面由官员设置的“遮羞墙”则统领了整幅图画,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整幅作品并未采用视觉冲击力过强的构图方式,然而夸张的“遮羞墙”与反差强烈的元素组合,共同造成了这幅作品深刻的思想性,从而引起读者的思索与玩味,最终达到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讽刺效果。

五、新闻漫画的审美性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写道:“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⑥,与传统意义上的漫画相同,新闻漫画同样具有以幽默为特质的审美特点,有很高的美学表现力,能够为受众创造一种有情趣且值得玩味的心理状态,激起受众的审美情感。在大众文化席卷社会的今天,漫画贴近生活、幽默风趣的形式能在一定程度满足当代人的审美趣味与精神需求,还能够让人们领悟智慧的美、思想的美与哲理的美。所谓的审美,要以揭示事物本质的“真”为美。⑦而在新闻报道的要求中,最重要一点即在于“真”,又同艺术的要旨相一致,艺术的审美性与新闻的“审美性”在新闻漫画这一形式中达到统一。新闻需要漫画来表现,漫画需要新闻来支持,如果就新闻说新闻,最后难免造成新闻的枯燥无味;如果就漫画谈漫画,没有丰富的内容和新鲜的体裁,则会导致漫画的空洞无物。漫画的艺术性可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而如果将漫画的艺术性与新闻这一最贴近生活的信息系统相联系,对漫画艺术的发展同样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①③列夫·托尔斯泰 著,丰陈宝 译:《艺术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④莫里斯:《艺术与社会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⑤《毛泽东论文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⑥克莱夫·贝尔 著,周金环、马钟元译:《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⑦董安治,《关于绘画的审美性》[J].《文教资料》,2007(10)

(作者:均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新闻漫画的创作论文 篇10

清朝道光年间, 由于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 许多中国人 (尤其是广东人) 开始到美国“淘金”。华侨用自己的血汗, 为美国西部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1887年, 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 出现了罢工。美国政府为了缓和国内矛盾, 煽动种族仇视, 将美国工人失业和生活贫困的原因归咎于华人涌入抢去了美国人的饭碗。这样美国国内出现了排华浪潮, 华人被侮辱、毒打、虐待、驱逐, 甚至屠杀等暴行屡有发生, 华人的财产遭到损失的事件层出不穷。

1904年, 美国拒绝中国保护劳工的正义要求, 续颁华工禁约, 广东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早年赴美谋生的华侨冯夏威专程从美国回到上海, 向清政府请愿, 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 维护华侨权益。后又组织华侨到上海美国领事馆请愿, 均无结果。冯夏威遂自刎于上海美领事馆门外, 以死相争。此事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各省志士纷纷组织拒约会, 各地展开“抵制美货”运动。清政府不但不予以支持, 反而要取缔这个人民自发的爱国运动。

1905年8月,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潘达微、何剑士、高剑父等根据孙中山的嘱咐, 在广州创办了《拒约画报》 (后改名为《时事画报》) , “专绘美人虐待华工之种种惨状, 使阅者一见即刺激脑线, 兴起其拒约之雄心”[1]。

在画报紧锣密鼓筹办之际, 传来了美国总统女儿雅丽丝小姐与美国兵部大臣达辅德将来广东游历、借机向中方施压并探听抵制美货的消息。潘达微和何剑士心生一计, 赶制新闻漫画《龟抬美人图》。当时的广州不用说没有汽车, 马路也还没有。美国参观团来了, 清政府的官吏害怕美国人, 谄媚美国人, 不管人民如何反对, 对美国人当然要招待, 请他们坐轿子到处游逛。这幅漫画中四个乌龟抬轿子, 轿子里面坐着一个洋小姐, 还配了这样的“粤讴”:“丑丑丑, 美人作我地系狗, 第日但就来我埠, 想探听我地人心晤够。干祈晤好抬但呀, 牛豆!如果你重抬, 就系哩只家烂豆。”意思就说明谁要给美人抬轿, 谁就是乌龟。

拒约会 (反对美国对华工禁约) 负责人马达臣、潘信明和夏仲文看到这幅漫画后, 马上决定刊刻成揭帖 (传单) , 到处张贴。与此同时, 他们还沿途演说, 并发给每个轿夫一个“斗零” (清朝银币制, 当时一个“斗零”足够吃一顿饭) 。由于拒约反美已深入人心, 轿夫们表示拒抬美国人。

《龟抬美人图》这幅漫画贴满了广州市的大街小巷, 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香港市民也给予热情支持。这引起美国领事馆的抗议, 他们立即照会两广总督岑春煊, 逼其立即查禁。八月初四 (9月2日) , 岑春煊不敢怠慢, 发出告示:“美国泰大臣与大总统女公子拟于本月初六来粤游历, 访闻各处有造贴侮慢揭帖情事。查中美素敦睦谊, 此次美国亲贵前来游历, 当以礼相待, 岂容任意侮慢, 必系无知谬妄或好事不法之徒所为, 实属胆玩。除札饬巡警总局及南番二县分派巡兵差役查明, 一律撕毁。一面查访造贴揭帖之人, 严行拿办外, 合行出示严禁……”[1]同时对拒约会采取措施, 将拒约会负责人马达臣、潘信明和夏仲文三人拘留。

此事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各报纷纷报道府县以《龟抬美人图》构陷马达臣、潘信明和夏仲文三人的消息。香港革命党人主办的《世界公益报》将《龟抬美人图》公开发表, 该报主编李大醒却因此事被港英政府驱逐出境。

这两个事件引起了广东各地人民的极大愤慨, 从而把拒约会反美斗争推向了高潮。社会舆论反响强烈, 各界人士一致要求释放马达臣、潘信明和夏仲文三人。潘达微和何剑士又画了两幅揭帖漫画, 一幅是四个女人所抬之轿上坐着一只大乌龟, 题为《美人抬龟图》;另一幅画一只大乌龟坐在轿上, 没有人抬, 上题一打油诗:“中国人心齐, 齐把美货来抵制。制死花旗鬼, 变成大乌龟。凡是中国人, 誓不抬乌龟。”

在此应特别指出《时事画报》在这场政治风波中所起作用。《时事画报》原来就准备叫《拒约画报》, 就是诞生在这场反美华工禁约和抵制美货运动中, 并为此大造舆论的。《时事画报》创刊号上宣称“仿东西洋各画报规则办法, 考物及记事, 俱用图画, 一以开通群智, 振发精神为宗旨。”[2]《时事画报》在这场运动中刊载的《华人受虐原因图》、《木屋图》、《广东拒约公所图》、《欢迎马潘夏出狱图》等, 以“泪和墨泼”, “描瓜分豆剖之图” (《时事画报出世之感言》) 。其目的, 如办报人自己所说, 在于使读者“怵于惨状, 而亟起以救危亡”, “与夫国家耻辱, 则图之以为永鉴, 犹法蜡败军形状意也” (《时事画报缘起》) [2]。《时事画报》“以革命思想入画”, 以鼓吹民主革命, 揭露清王朝的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为主要内容, 发表了大量抨击帝国主义侵略、讽刺封建制度、鼓吹革命的“时事画”。黄大德在《世纪初的广东画坛》一文中评价:“《时事画报》的创办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不仅标志着中国的革命党人找到了美术这个宣传民众、鼓吹革命的武器, 而且还昭示着中国的美术从此和革命斗争结下了不解之缘, 揭开了中国美术史全新的一页。”[3]

《龟抬美人图》引发的政治风波直到1906年10月13日才开始平息, 这一天清廷广州南番两县准予将马达臣、潘信明和夏仲文三人具保、释放。《时事画报》的编辑陈垣日后对此事回忆说:“这样的漫画, 到处张贴, 果然收效, 清政府官吏竟找不到伺候美国人的轿夫, 老羞成怒, 就命南海县抓主使贴龟抬美人图的。当时抓去了在街头演说的一位姓马, 一位姓潘, 一位姓夏的, 这就是当时广东很有名的‘马潘夏’案件。这个姓夏的是夏重民, 是我一个义育学堂的学生。在当时的严重形势之下, 大家以为这三个人一定会遭危险, 希望他们坚强不屈, 纷纷到监狱慰问;有送吃的, 有送穿的, 又开了一个生祭马潘夏的大会, 做了一些生祭马潘夏的文字, 以舆论作后援, 风潮闹得很大。等到美国人一走, 清政府官吏究竟还不敢激动人民公愤, 马、潘、夏就被释出狱了。可是这个抵制美货的运动前后支持到一年多。”[4]

参考文献

[1]黄大德.一画激起千层浪[G].老漫画:第三集.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1999.

[2]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四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3]黄大德.世纪初的广东画坛[G].转引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0.

上一篇:3/2接线方式下一篇:入学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