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新闻写作

2024-07-02

社会问题新闻写作(共12篇)

社会问题新闻写作 篇1

近年来,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普及, 新闻传播媒介的途径越来越广, 电脑、手机等新的传播媒介对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构成了较大的冲击, 同时也为新闻采访写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 许多新闻节目为了寻求新的发展, 不惜采用“低成本竞争”的方式运营, 即新闻内容的同质化。这种同质化现象首先造成的恶果是价格竞争的白热化, 而价格战无疑又会加剧新闻节目的竞争压力, 使得本来举步维艰的发展之路雪上加霜。要解决当前新闻内容的同质化现象, 新闻媒体的当务之急是要以深度报道理念营造“独家”特色, 以新角度、新思路、 新观点全面提升新闻质量。对此, 本文围绕社会新闻采访写作“三新”的落实进行了讨论。

1把握新视角, 将民生与政策结合

民生是社会新闻报道的重点, 而民生与国家颁发的民生政策息息相关, 因此, 社会新闻采访写作应摒弃“民生”或“政策”单线叙述的方式, 把握新视角, 将民生与政策相结合, 一方面为国家宣传民生政策, 另一方面也让受众对民生政策有充分地了解。

以吉林省集安市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为例, 作为中国的人参之乡, 集安市的人参产业历来是当地的经济支柱, 是农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然而, 受到人参种植广阔前景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了人参种植行列,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导致人参的质量受到影响, 使集安市的人参种植产业面临了危机。面对这样的状况, 集安市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记者为了了解发生人参产业危机的症因, 一方面采访专家听取意见, 另一方面进入参农家庭了解实际情况。通过长时间的调研, 栏目记者掌握了制约当地人参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此基础上, 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先后撰写了《万良人参启示录》《推广老参地、 农田地重茬种植人参》《人参娃娃移居山下林间参农平地致富》等新闻稿件。新闻一经播出, 对当地人参种植产生了巨大影响, 很多参农参考社会新闻栏目提出的建议, 改变了人参种植的模式, 最终, 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更推动了集安市人参产业进一步发展。

在上述案例中, 集安市社会新闻栏目将地方民生问题与民生政策结合起来, 为集安市人参产业发展提出了可行的建议。这种新闻采访写作把握了社会新闻报道的新视角, 不仅解决了新闻内容同质化问题, 同时也全面发挥了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 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2体现新思路, 重视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社会新闻因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新闻采访写作在用词上具有抽象性、政策性以及专业性等特点, 很多信息都很抽象, 例如一些数字、政策、 评论、预测等, 这些无法通过形象而具体的形式进行表达的信息使社会新闻的线条普遍“偏硬”。因此, 社会新闻要想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标新立异, 博取更多受众关注, 就要在“软化”报道主题的基础上, 在新闻采访写作的形式上追求突破与创新, 体现新思路, 重视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力争以最通俗的形式将新闻“改造”的有趣生动, 简单易懂。

1) 要提高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

记者的专业素质与新闻采访的再创作有着直接的联系, 同时也影响着社会新闻栏目的整体质量。 因此, 提高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 是体现新闻采访写作新思路的重要举措。新闻稿件是新闻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资料符合新闻事实, 能够表现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但新闻采访写作却不能照抄新闻原稿, 而必须要对原稿进行整理和再创作。一方面, 这是因为新闻媒体必须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 其中, 社会责任包括道德责任、公共利益和社会义务, 政治责任则需要媒体坚持党性原则, 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 以及弘扬党和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主旋律。因此, 坚持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是新闻媒体落实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 社会新闻栏目在播报时有着时间、 空间、内容等很多的限制, 而新闻原稿或篇幅冗长, 或口语化严重, 因此, 必须要对新闻原稿进行再创作, 才能使新闻稿件符合社会新闻栏目播报的要求。 新闻记者是新闻稿件再创作的主体, 只有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才能满足新闻稿件再创作的要求, 从而不断提升新闻质量, 并提升新闻栏目的社会影响力。

2) 要通过新闻采访的再创作赋予新闻更深刻的内容。

社会新闻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多样化, 它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对社会中突出的问题予以报道, 使受众产生共鸣, 通过受众的关注、聚焦从而形成社会舆论, 来影响或消除社会问题。因此, 新闻采访的再创作应摒弃浅白的描述, 避免直述新闻事件, 而是应当通过再创作赋予新闻更为深刻的内容, 以期能够引起受众共鸣。

例如, 留守儿童是当前我国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在报道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新闻时, 新闻记者可通过对新闻稿件的再创作, 将留守儿童事件转化为小故事、议论文或评论文等形式, 在表达出核心事件的同时, 对事件予以渲染, 使新闻富有情感。

这种新闻采访的再创作将单纯的新闻事件演变成带有情节和强烈情感色彩的短文, 既表达了核心事件, 又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同时, 理性的评论也能够代表大众思想, 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使受众关注新闻事件, 从而在社会新闻栏目的带领下形成社会舆论。

3阐述新观点, 营造社会新闻品牌形象

要重新审视并定位社会新闻的职能, 表现新闻栏目的新观点, 就必须要对媒体职能与当前现状进行对照、分析并评价, 探索两者之间的差距, 首先确立社会新闻报道的可提升空间, 其次履行职能, 以敏锐的视角探求对受众具有实际意义的新闻题材。

首先, 媒体职能要求的核心是真实、全面与快速, 在新形势下, 社会新闻不能局限于家长里短以及一味娱乐化, 而是应当聚焦于关系到民众生活质量、生存权利乃至生命安全等方面, 扩大和利用资源, 强化社会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严肃性。例如, 当前许多地方政府会议或活动都是围绕党的政策方针所开展的, 都与社会息息相关, 而新闻记者要转变采访作风, 不能把焦点仅放在采访领导方面, 而是要注重细心观察和深入发掘, 提取会议或活动的主题, 并在节目中真实而准确的报道相关的内容。

其次, 社会新闻栏目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 每一个环节都是提升新闻报道质量的关键所在。 因此, 从整体来说首先要打造思想厚度, 制作有内涵的新闻节目。面对当前竞争激烈、新闻资源有限的状况, 所谓独家资源、独家报道越来越难以成为现实。因此, 社会新闻栏目就要转变思想, 推行转嫁策略, 如从新观点、新视角的角度开展新闻报道, 从而提升社会新闻节目的品质。

4结束语

总之, 新闻采访写作是社会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 不仅关系着媒体品牌, 更关系到了新闻媒体能否承担起社会责任。因此, 新时期的新闻采访写作应积极转化思路, 同时转化媒体本位, 在开展新闻传播的同时投入相应的受众行为研究, 运用新视角、新思路和新观点, 让新闻传播与受众行为的步调保持一致, 让传播内容能够满足受众需求, 从而体现新闻栏目的存在价值, 创设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袁剑.深度报道中的采访心理研究——以《新闻调查》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9) :143-143.

[2]陈潮亮.电视社会新闻深度报道的突破[J].新闻前哨, 2011 (2) :83-84.

[3]董志浩.谈新闻的深度报道与社会共鸣[J].琼州学院学报, 2007 (S1) .

[4]邓琴.社会新闻深度报道写作方法初探[J].新闻传播, 2013 (10) .

社会问题新闻写作 篇2

写新闻与学校语文课的作文是很不相同的。作文只要文字通顺、叙述清楚、笔调优美,就是好作文,不一定要求真实,也不是为了发表。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面对广大读者,考虑他们的兴趣,同时还负有宣传党的政策的任务;新闻的体裁也相对分明,写作各有要求。下面先谈谈主要的三种新闻体裁,然后再就学员习作中的共性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先搭架子再写文章

构思是一切写作的基础。提笔前一定要想好自己准备写什么,确定中心思想,通常中心思想体现在标题上。然而在来稿中,标题与内容不搭界或题大事小的情况经常可见。接着要考虑我怎样写,为文章搭好架子,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结尾最后使用哪项素材等等。然而在来稿中,许多文章显然缺乏对结构的思考,走题、详略不当、套话连篇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两点对新闻写作来说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但就是在这个方面,问题实在太多,包括一些专职通讯员,也常忽视这些最基本的写作要求。文字倒是通顺,却不知所云。所以,在谈具体写作时,先要求每个人自己想好:我要写什么、我准备怎样写(包括采用各种体材)

二、消息写作

消息是新闻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目的是简洁、客观的文字,向读者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宣传什么,消息的客观性原则不允许记者在其中发议论或作出判断。即使想报道宣传什么,也必须“用事实说话”,通过选择所报道事实来表达倾向,不能由记者在消息中发表议论。

一般的事实性新闻,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的教多,即整条消息根据一件事实的方方面面内容,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叙述的层次和段落,于是就形成以下“头重脚轻”或“虎头蛇尾”的报道结构:

1.导语。事实中最重要或最精彩的部分,或事实的关键点,安排在导语中向读者报告。导语中,又要把最重要、最精彩的话,作为第一语。

2.进一步说明或解释导语中谈到的事实的材料。这些材料仍然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安排,可分为若干段落。

3.必要的背景材料,也按照重要程度编排。

4.次要的补充材料。

如果将这样的消息从后面删节,删到只剩下导语,甚至只剩下一句话,它仍然可以独立存在,并清楚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显然,导语在消息中的位臵举足轻重,一定要写好。

导语主要有四种类型:事实性导语:概括性导语;描写性导语;延缓性导语。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那一种。关键把握两点:理解所报道事实的关键之点;及时找到最能够打动读者,引导他们继续看下去的动词或短语。

导语一般要涉及以下四方面内容:1,简要告之读者具体、明确的事实;2,事实发生的时间;3,新闻来源;4,发生的地点。

其他常见的消息结构,还有积累兴趣结构、时间顺序结构、提要结构等等。

三、通讯写作

不拘一格地具体而详尽地报道事实,便形成另一主要的新闻体裁——通讯。通讯的共同特征,是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方式综合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不论报道的是事件还是人物,它一般要始终围绕“人”做文章,通过人的活动和思想展事实,因而一般地带有情感色彩,这正是通讯的魅力所在。通讯协作比消息灵活,允许记者表达倾向(当然,某些通讯也可采用客观报道的方式),但写好了不容易,因为需要更扎实的文字表达功底。

通讯要求非常明确主题,提炼好通讯的主题,通常通讯成功的关键。这需要深入分析事实的特点,了解发生的背景和时代精神。这方面可窥见作者的分析能力和思想水平的高低。

通讯的结构类型灵活多样,常见的有以下三种;1,“一条龙”式,即时间上的纵向结构。2,“破西瓜”式,即空间上的横向结构。3,“剥竹笋”,即从简单、表达化向纵深发展,最后达到高潮,点破主题。详略得当、前后呼应,是通讯写作中需要经常考虑的问题。

四、新闻评论写作

新闻评论是由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而演化来的一种新闻体裁,它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方法,专门就时事作出分析,表明大众媒介对它的立场和意见;有时,某些事实通过评论透露出来,不再专门发消息。

评论有社论、编辑部文章、本报评论员、署名评论员、短评(或小评论)、编者按、编后等八种。以下同的形式表明媒介不同层次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立场。新闻评论必须是就时事发表意见,与一般的评论文章有区别,要求时效性。评论写作的重点是:1,立论;2,论据(事实、数字,权威人士的意见、历史论据等等);3,论证,逻辑上包括一般的三段论法、归纳论证、反证、喻证等等,形式上包括正论、设论、驳论等等。4,结论。

五、要研究报纸,不要简单模仿大消息、大通讯、大评论

从收到的习作看,很多学员写稿时没有考虑是在为谁写稿,消息有肩题、主题、副题,上来就是全国的形式如何,落实下来不过是本部门某位领导讲了几句永远正确的话,或者本支部制定几条改进工作的措施、通过了一项很具体的决议。通讯的标题大得很,“改革开放中崛起的***”,伊始便是“井塔巍巍,一轮红日„„”。发表的言论,或是人人能够想出来的大道理,或者明显地在一教训人。一般情况下,来自基层的新闻报道,不宜简单模仿大报纸头版消息的架势、较典型的通讯结构,以及社论、编辑部文章的语调(现在这类评论也很注意平易近人了)。

还有一种模仿,就是看到报纸上刊登了什么内容,本部门也有,就跟着马上写,这是很傻的做法。

问题在于没有研究报纸,想想报纸上那些版面、哪些内容适合我来写。人民日报有各个专版,一般来说,经济、文教、社会、法治、读者来信等专版,都有适合我们的学院投稿的栏目,可以反映基层的生活。这些栏目的文章开口很小,事实新鲜,对于面上的工作有启示意义。例如最近朱总理亲自抓粮食政策的问题,一位在粮站工作的山东学院研究了报纸,没有跟着写已经发表过的内容,而是认真地琢磨总理视察是的讲话精神,写了本地粮站办“粮食银行”的消息。事情在粮站是日常工作,但对面上工作言,则对贯彻中央的粮食政策有示范意义,这就对上口了。

六、一定要跳出本部门的圈子,站在全局衡量事实

许多事情在本部门是大事,但是放到全国全省就算不了什么了。新闻是面对整个社会的,写稿之前,一定要将你选择的事实用全局的眼光来衡量一下,大体考虑以下五方面:1,该事实在全国或全省的意义怎样;2,该事实与最近党和政府需要宣传的政策是否有关;3,该事实对于正确引导某一普遍性质的问题是否有启示意义;4,该事实是否具有特色,可以通过报道引起共众的注意;5,该事实是否具有趣味性或人情味,报道它可以增添生活的情趣。第一点发生的机遇不多;第五点较好把握。较困难的是把握第二、三、四点。这需要提高政策水平,养成分析报道形式的习惯。如果陷在本部门的圈子里,会把什么都看得很重要,结果大部分报道会白写的。

七、不要混淆不同的新闻体裁

即使是从事专业报道工作的同志,来稿不分体裁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常见的情况有:1,通讯标题,但报道的基本结构是消息。2,消息开头,主体像通讯,最后又演变为评论,三合一。3,消息标题,基本结构是通讯。这几种新闻体裁的语言特点很不同,消息语言要求客观性、通讯语言要有一定的情感色彩,评论语言很严肃的。即使报道的事实含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体裁合一,就很难在原稿的基础上修改,除非重新写(但时效又过了)。

根据事实本身的情况,确定采用何种新闻体裁,写前心中必须有数。这也是稿件能否被采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八、要具体事实,不要空话和套话

来稿中另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具体事实的报道很不充分(显然缺乏细致的采访),于是空话或套话代替了报道本身。例如这样的报道:“某领导部门把**工作纳入重要议程,他们研究市场,找出差距,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他们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指标,科学地组织生产,强化现场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等等,这些话不是出现在概括性的导语中,而是作为消息或通讯的主体,最后“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而结束。什么解决的问题,怎么组织的生产,这正是需要用具体事实来说明的,但是什么也没有,只有这些空话。这些空话讲多了,形成了套路,就变成了套话,可以搬来搬去,就是没有价值。所报道的“他们”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读者仍然不知道。

九、不要以为自己清楚,读者自然就会明白

也许是对本部门的工作非常熟悉的缘故,许多学员自己很了解的东西,误以为读者也很清楚的,由于产生一种心理错觉,便在稿件中出现了相当多的外人看不懂的生造名词,例如“三不放过”、“省检”、“三条线”等等,甚至报道写到结尾,也没交代事情的缘由。写做时总想着,若是读者看了会不会不懂?谨记:对于读者,任何解释都不会是多余的。不厌其烦的解释,这应成为记者工作的职业本能。

十、写消息 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要使用“在„„形成下”、“在„„的领导下”、“在„„基础上”之类的套话,直接把事实讲出来。如实报道了事实,你想说的这些思想应该包含其中。如果读者感觉不到,那就是你硬在给事实穿靴戴帽。

2、除了导语可以概括一下所报道的事实外,消息主体不应该再使用概括性的语言,要报道具体的事实,禁绝空话。如果你感到这样就没有东西可写了,这个报道便不该动笔,应该去采访。

3、不要在消息中用第一人称。这说明你还没有跳出本部门的圈子,这样的稿子大多囿于狭小的环境,采用率很低。

4、不要在报道基层干部的活动时使用“亲自”、“亲临”、“英明”的词汇,也不要“以赤心赢得上级的赞誉”之类的话,不要将“副*长”省略为“*长”。这种上司的奴化心态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

5、不要出现“大家说”、“他们说”,这在自然状态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一定要具体,谁、对谁、说了什么、怎么样,每一点都要交代清楚。

十一、写通讯注意的几个问题

6、标题不要过于笼统,大得无边。一旦这样确定下来,你必须一切从头讲起,不得不面面具到,难于把握材料。

7、不要这样写:“提起***,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翘起大拇指说,他真是个好**”。甚或中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多,这大多是作者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套话。类似的套话还有不少,例如“他一心扑在**上”“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不图„„,只图„„”等等。还有一些格式上的套路一段感谢的场面之后,然后是:“事情是这样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你还没有真正直近生活。

8、不要这样写:“他兜里揣着病假单,坚持上班„„”。这是不真实的作者编的套话。既然带病坚持工作,何必要把病假单带在身上呢?如今讲究产品质量,如果人家知道是带病工作的产品,还会买吗?根据《劳动法》,除了危急情况,带病坚持工作而领导没有制止,要承担责任的。

9、不要纯自然地采访的内容全部写进通讯。要适当编排,提炼出积极的主题,十分材料用三分已相当满了。

10、不能将商业广告性质的企业领导人通讯,作为新闻投给党报。要划清为党报写稿与商业活动的界线。

十二、写新闻评论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是非感,但又自己讲不出几句话时,不要硬写。多看看有关材料,学些基本的社科-人文知识。

2、不要只从“应当怎样”思考,换个思路,甚至逆向思维,也许会豁然开朗。

新闻写作的意象 篇3

由此看来,“意”、“情”、“理”是通过生动、具体、形象,富于生命力、可感性的事物反映出来的。文学是这样,新闻也是这样,新闻意象不同于文学意象之处并不在于“虚”的不同,因为,这两种意象中所传达的“情”、“意”、“理”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与现实生活的逻辑,它们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实”的不同,即新闻意象中的人、物、景、事都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客观存在的,是经得起核实的事物;而文学意象中的人、物、景、事可以并且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虚构的。当然新闻注定要与虚构绝缘,但作为美学范畴中的意象,并不排斥新闻的参与。没有虚构作为“长袖”,新闻仍然可以舞出妙不可言的“舞蹈”。

请看下面一篇新闻稿:

(美联社汉城2000年8月15日电)在今天韩国电视台直播的画面中,100名朝鲜人悲喜交加,紧紧拥抱着他们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未能见面的南方亲属,他们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今天从平壤同时到达这里的这些上了年纪的北朝鲜人被人们簇拥着走进汉城的一个大会议厅,他们的亲属早已等候在那里。哭声和呜咽声立刻充满了整个大厅。

一个68岁的老汉对他95岁的母亲说:“妈妈,别伤心,你的儿子来看您了。”这位母亲的情绪太激动了,一名护士马上跑过来为她量血压。

另一位情绪异常激动的男子跪在地上向他的父亲磕头。坐在轮椅上的父亲身体虚弱,已经无法做出反应。

人们相拥而泣。他们拍着对方的背相互安慰,递上手帕擦去泪水。待到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亲人们相互讲述各家的往事,并一同翻看老照片。

此次团聚的一幕使人看到,在封锁的军事化的边界两边,数以百万计的朝鲜人在经历着离别的痛苦。

时隔半个世纪的会面,哭声、呜咽声,拥抱、磕头,场景历历在目,那种无法描述的思念之情、离别之痛,还有那渴盼统一团圆的意念无不跃然纸上。这俨然是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回响在耳畔。

在这里,记者给读者所呈现的新闻意象,并没有因为情感的突出而破坏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反而正是由于这种刻骨铭心的情感凸现,更加深刻地反映了客观真实。

当然,新闻毕竟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它离不开具体事实的记录,这是新闻立足的基础。我们若说有的文章存在有“象”而无“意”的不足,但其新闻性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的话,下面的有“意”无“象”的新闻则是更不足取的了。

据《海峡导报》2000年8月4日报道,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福建省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工作。他说,如果一些可以而且应该公开的事情不向群众公开,那你怎么说代表了人民利益?人民群众怎么与你同心同德呢?习近平说,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有效防止腐败。现在,干部群众对一些领导在重大事项,比如工程发包中搞“暗箱操作”的意见很大,这种“暗箱操作”也确实害了一些干部。我们搞政务公开,就是要把群众最关心、最担心的问题作为重点予以公开,让群众满意。

这里不止一次地提到的是“习近平强调”、“习近平说”、“他说”,通篇就只有一个干巴巴的理念——“要加强政务公开(意),而没有鲜活生动的哪怕是具体的一点的一个小事(象),完全是空话、套话。这样的新闻稿不仅没有说服力,更无美感可言,虽然屡见报端头版头条,但读者寥寥。而同样是一篇有关政风的报道,下面这篇就别有风味!

因为出差花费过多而被解除职务的丹麦前教育大臣丽特·比耶雷戈尔夫人,在偿还超支的差旅费后,最近又被提名为新内阁社会事务大臣。

丽特·比耶雷戈尔夫人去年10月间在巴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时浪费公款,于去年12月20日被解除职务。在这以后,她向政府偿还了5300丹麦克朗(约合1000美元)。这笔钱是她在出差时花费的私人开支,其中包括雇佣一辆小汽车和司机的费用、电话费和邮资。

(《中外新闻选》)

通篇未提一句政风的建设(虚),而是报道了一篇活生生的事件(实),虚实结合达到通向“虚”的良好效果。与之相比,第一篇最大的不同不是报道意图不同,而是“新闻意象”的营造意识不够,当实不实,当虚不虚,给人的印象就是“客里空”。

新形势下社会问题新闻写作初探 篇4

1. 社会问题新闻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应有的监测功能

我国部分媒体没有起到很好的社会监测作用, 尤其是在社会突发事件和有关政治问题的新闻报道上, 媒体大多是被动待命, 对于群众迫切希望获取的新闻信息, 他们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失去了优先报道的机会。例如在反腐败问题上, 媒体对于某些领导的初期腐败几乎没有报道, 群众大多在腐败事件东窗事发或司法机关介入后才了解这些案件的基本情况, 媒体报道没有起到应有的舆论监督作用。

1.2 写作内容过于肤浅

目前, 大多数社会问题新闻的写作体裁是动态信息, 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报道非常少见。例如, 对2009年下半年《人民日报》社会问题新闻报道的统计, 其中信息体裁的社会问题报道约占新闻报道总量的百分之八十, 其他新闻报道体裁比例甚微。消息体裁作为一种快速反映社会新闻事件的报道样式, 可以让群众及时了解最新新闻信息[1], 但写作内容过于肤浅, 无法满足受众对社会问题新闻解释分析、深度挖掘的需求。

1.3 炒作现象严重

一些媒体和记者为获取经济利益, 不顾社会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对一些社会问题大肆炒作, 产生了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 比如对一些违法犯罪案件的报道, 作者没有将写作重点放在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 宣扬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上, 而是过多渲染带有色情、暴力的犯罪过程, 只为给读者更多感官刺激, 这种写作方式社会影响恶劣。

1.4 新闻报道结构不均衡

当前, 媒体新闻报道的结构很不均衡, 对越轨性社会问题的新闻报道很多, 而对结构性社会问题和变迁性社会问题的新闻报道很少, 或者在社会问题新闻写作中过分突出一类或几类社会问题, 对于其他类型的社会问题鲜有报道, 导致受众对各类社会问题的了解片面、失实。

2. 新形势下社会问题报道的写作策略

2.1 全面揭露社会问题

媒体在社会问题新闻报道中, 对于某一社会问题应进行真实、客观的报道, 全面揭露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新闻写作中也要注意从多方面看待问题, 避免个人感情左右新闻报道, 避免煽情炒作、文过饰非。现实社会中的很多问题都比较复杂, 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之分[2]。社会问题新闻写作中不但要突出主要问题, 还应该涉及次要因素, 以符合生活实际, 帮助公众开拓视野。

2.2 深层解析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新闻写作应深层解析社会问题, 预测社会问题的发展趋势,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社会问题新闻写作者除了描述现有社会问题, 还应努力探究这个问题的外延和内涵, 解析这些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及对社会生产、群众生活的影响, 探讨社会问题的发展趋势和解决方法, 使受众不仅可以了解社会问题, 还能在作者的引导下深入思考, 进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队伍中。

2.3 注重新闻报道结构的均衡性

媒体新闻报道应注重结构的均衡性, 改善事后失语和报道不及时的现象, 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作用。社会问题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存在一定的社会性和复杂性,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3]。因此, 媒体在社会问题新闻写作中, 对于结构性社会问题、变迁性社会问题和越轨性社会问题所做的报道, 要保持一定的平衡, 不管是社会阴暗面还是光明面都应该适时报道, 以真实全面地反映社会问题的全貌。

3. 结语

新形势下的社会问题新闻写作, 为媒体和记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媒体和记者应谨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发挥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下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新闻写作应摒弃肤浅、单纯反映事件本身的弊病, 力求从深层次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 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良策, 同时改变抄袭、炒作的风气, 遵守党的政策和法规, 以营造正确积极的舆论引导氛围,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新形势下针对社会问题的新闻写作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新闻工作者高度重视。本文简要介绍了社会问题新闻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新形势下社会问题新闻写作的策略, 以此更好地发挥社会问题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作用。

关键词:社会问题新闻,社会问题,策略

注释

1[1]党东耀.新媒体场域下的社会问题新闻报道[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3 (02) :42-43.

2[2]刘秋梅.浅谈社会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和规范[J].新闻与写作, 2010, 02 (11) :78-79.

社会问题新闻写作 篇5

1、存在问题:有的参加培训人员对新闻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公司又给他们增加负担了,抱着无所谓、很松散的态度来听课。

我的观点: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与不但与企业工作相关,而且和每个员工的利益有关,你可以通过稿件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塑造自己的新形象,领导和员工会通过你的稿件改变对你的认识,判断你的工作态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机会就可能轮到你的头上(有许多领导干部就是从乡村教师等职位,因为文章写得好被县委办公室发现调去写材料,从而走上领导岗位的)。

2、存在问题:部分通讯员说“整天都忙死了,没有时间写稿”。我的观点:你忙死、累死了谁知道?怎么让人知道?这就要“说”,即宣传报道出去,这既有利自己,也有利企业形象的塑造。

3、存在问题:许多通讯员认为写文章需要“大学问”,写文章上报纸自己不是那块料。

我的观点:作文就是写话,只要你会写字,会说话,就会写文章。说的好,就能写的好。例如一个没有上学的小孩,给小朋友或父母讲一件事情的时候,眉飞色舞,口沫横飞,讲的头头是道,可是他不会写作文,其实,只要把他说的,录下来,整理成文字,就是一篇好文章。通讯员也可以这样试试,先“说”文,再整理。同时,同样的新闻事件,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这就是模仿,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择优模仿;也可以将新闻线索告诉有经验的通讯员,向他们请教。训练几次,你就成为文章高手了。

4、存在问题:有的通讯员说,我们的日常工作太普通了,哪些是新闻啊?

我的观点:新闻并不遥远,新闻就在自己的身边。一是从具体工作中发现新闻;二是从深入基层采访中发现新闻(我曾经到生产现场采访,采写的《一人一台磨煤机》、《武班长建网记》获甘肃电力报好新闻二等奖,现场宣读);三是从会议中发现新闻;四是从公司、部门的安排部署文件、方案中找新闻,有些文件,改个说法就成为新闻。(从甘肃投资报举例子)

5、存在问题:有些通讯员说,我写的新闻,往往就事论事,写成了流水账,没有高度,编辑不用。

我的观点:想要摆脱单纯的流水账,就要发掘新闻事件中蕴含的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具体到我们公司来说,要使自己站到全公司的高度,把本部门的具体工作放在全公司的全局中去关照。每个部门的每项工作,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公司工作的组成部分,所以写新闻时要放在公司安排部署的高度去写,同时突出公司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理念、员工精神风貌等。后面会举例说明。这就要求我们要平常注意加强学习,学习相关法律,学习党的理论、政策,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学习集团公司和公司行政、党委的安排部署,各部门、各支部的安排部署,企业文化理念,这些学习内容,大多数我们在部门学习、支部学习中都有安排,大家要认真学习,这个是必须的。同时还要学习专业的新闻写作知识,平时多读集团公司报纸,看看同类的工作,兄弟单位是怎么写的。

6、存在问题:有些通讯员说,我写的新闻,公司网站、内刊上都不发表,更不会推荐给集团公司媒体,伤了我的积极性。

我的观点:这个现象过去的确存在。原因是我们党群工作部人手紧张,有些稿件没有及时处理,没有回音。今后我们会坚决杜绝这一现象,对大家的稿件高度负责,只要不是特别差的稿件,我们都会进行加工或建议作者修改后,在公司网站、内刊发布,好的要向集团公司和其他媒体推荐,给大家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

二、消息的写法

今天,我们重点讨论一下消息的写法。因为消息是我们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新闻体裁。通讯、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电视片解说词、汇报材料、领导讲话、工作总结等体裁的写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培训活动中再陆续讨论。

(一)要写消息,首先得弄清什么是消息?

1、消息的定义。所谓新闻,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就是消息。广义的新闻则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等。人们每每打开报纸,会看到长短不同的消息占据着大部分的版面;新闻消息是报纸上最广泛,最经常使用的文体,是主角。

2、消息的本质特征。消息是动态新闻,主要反映事实本身,如实报道客观生活中事实变化,既不增加,也不减少,事实怎样,就怎样报道。

(二)怎样写消息

首先要了解新闻的五要素,即俗称的五个W和一个H——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和何果(HOW)。一般说来,一条标准的消息,应该具备这六点。

一般地说,一条消息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结尾。

1、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眉目。中国一所著名的新闻学院,做过一次读者调查,读者阅读新闻,有九成多是先读标题后看新闻的。这正应了那句俗语:看书看皮儿、读报看题儿。标题直接决定了读者对新闻的取舍。我们要写一篇报道,一般是掌握七分采访、三分写,在具体写作中,一般是掌握七分做标题、三分写内容,在写新闻的时候,要在标题上下功夫,做文章,力求“题不惊人誓不休”。

消息标题有别于其它标题,即多采用多行标题形式,多行标题就是除主标题外,前有引题,后有副题。

“引题”有时也叫“眉题”、“肩题”,作用是交待形势,说明背景、烘托气氛,引出主题。

“主题”又叫“母题”,是整个标题的中心,是一则消息中最主要事实和思想的概括。

“副题”又叫“辅题”、“子题”,一般是对正题的补充。如新闻社一篇批评浮夸风的稿子,标题是这样写的: 眉题:昔日上路怕事故 今朝走路心有谱 主题:临漳县群众学“走路”

副题:交通事故率、经济损失率同比下降了48%和60% 但是,一条消息不见得“诸题俱全”。好多编辑记者觉得文章好写,标题难定。的确如此。一个好标题可能使一篇一般化的文章 “身价大增”,一篇好文章也可能因为没有好标题让人不能产生第一好感而走“厄运”。

下面,着重就如何运用修辞方法作好标题,给大家共同交流一下。

(1)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如:2000年,五一期间,某县大棚蟠桃规模上市,销往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市。当时,某记者采写了一篇报道,标题为:“临漳蟠桃待遇高、坐着飞机全国跑”。此稿被评为当年的省市好新闻。)

(2)对偶。就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音节和谐的一对语句对称地并列在一起,表达相近、相连、相对的内容。(如:1999年,某村种植大户胡海庆为搞好蟠桃销售,在当时农村手机尚不多见的情况下,在全县乃至全市、全省第一个将电话按到了大棚内,可在第一时间联系业务,掌握外部行情,签约销售订单。某记者发现这一情况后,当即采写了一篇消息,标题为:“电话扯树下、鲜果卖俏价”。)

(3)夸张。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一般都是事实的反映,不能超越事实。不过新闻标题还是可以恰当运用夸张手法的。这可使标题更加富有生气、更加鲜明生动。(如: 1998年,一同志写过一篇反映某县獭兔产业迅猛发展的稿子,在《河北日报》头版报眼刊发,标题为“临漳獭兔比牛大”,说明獭兔的规模和效益比原先养牛要强的多。标题字数虽不多,每每提及,使人记忆犹新。)

(4)借代。就是给某个人或某种事物改换名称或变换说法,来代替这个人或这种事物的本来称呼或本来说法的修辞方法。(如:1998年3月18日,“县领导给市政员工送宝”。2003年,某县獭兔发展较快,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有记者当时写了反应这方面的报道,标题为“兔子尾巴长长了,临漳经济增强了”。还有发表于1998年河北日报的反映某县选拔优秀干部的稿件,标题为“千里马跑出来,南郭生走下台——临漳赛场识马选干部”。)有时,在一组标题中,可运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如:1998年7月,我县工商局长王连方自动辞官去养羊了。我闻听,在常委会刚刚结束的第一时间,就采访了他,并写了一篇题为“不恋官场闯市场,不做局官当羊倌----临漳工商局长自摘乌纱游商海”。眉题用了“对偶”,主题用了“借代”的手法。此报道在《邯郸晚报》头版头条、《邯郸日报》头版报眼、《中国工商报》、《人民日报》等全国20多家媒体刊发,并荣获当年河北省好新闻一等奖,中国晚报好新闻三等奖。再有,1998年11月刊发于《河北日报》的反映河北农大在某县万亩示范城设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的稿件,记者定的标题是“农业求佳丽,科研找婆家——临漳与科研院校联姻生出‘金娃娃’。”这里面眉题用的既有“对偶”,还有“借代”,主题既用了“拟人”又用了“借代”。又如:1998年某县在《邯郸日报》刊发了反映改革开放20年成就展的专版,当时的大标题定的是“漳河起舞写就昔日辉煌,铜雀放歌再谱明朝新篇。”这里面,就用了“借代”、“拟人”、“对偶”三种修辞方法。

(5)设问。(1999年8月30日河北农民报)头版头条刊发的眉题:“为啥于园村历次税费都能在一天收利索?”主题:王青山九年“门前清”。

在标题的制作中,还有比喻、感叹、映衬等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由于时间关系,不再一一列举。总之,修辞方法用于标题,可使标题生动形象,简洁感人,出神入化,言尽而意无穷。运用修辞方法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也不是“雕虫小技”,为的是利用修辞之妙得来标题之妙。

2、导语

(1)导语写作的“三导”与“三防”

新闻导语,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吸引”三个涵义。新闻学者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说“一条优秀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

经过多年的采写实践,我认为写好新闻导语,要做到“三导”、“三防”: 一是导出主题,防止空洞

一般情况,导语中只交代重要的要素,其它要素则放在后边的段落里。

导语要揭示新闻的主题思想,就要抓住事件的核心,突出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尽量避免那些空泛的套话。

如:1998年3月18日《邯郸晚报》头条发的眉题为:“临漳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锣鼓正响。”主题:县领导给市政员工送“宝”。导语是这样写的。“3月8日晚,本是周末休息的日子,临漳县市政管理局的会议室里却灯火通明,该局一百多名干部职工聚集在这里。他们要干啥呢?原来,他们是等待县领导给他们送‘宝’来了。”

这则消息导语直截了当揭示新闻主题,鲜明地指出县领导给他们送的“宝”的浓厚氛围。

然而,我们在报纸上常见空洞无物的导语,让一般化过程、措施和泛泛而谈的经验体会,把中心思想掩盖了。不少导语,“事实一点点,议论一大篇”,以空话来冒充事实。导语要写得具体、肯定、准确,不能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

“昨天下午,全市教育工作会在市大礼堂隆重举行,市委副书记XXX主持会议,市委书记XX、市长XX到会并做重要讲话。”

某报这样的消息导语,在各家报纸上时常可见,空洞无物,会议内容是什么?无从了解。乍看起来,交代了几个要素,本身无错,但是,一条教育工作会的消息,读者并不关心在什么地点召开、什么人主持、那些领导讲话,关心的是会议决定了什么事,有什么新的信息。二是导出新鲜,防止繁杂

新闻要新,时间新、内容新、角度新、结构新,导语尤其如此。在选择重要事实做导语的时候,要有时间观念,越是及时的新闻,其信息量也就越大。在导语中要突出最新鲜的事实,突出距报道最近的时间观念。

2000年12月13日《文汇报》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趣谈平高科技上市》,导语市这样写的:“昨天,我国第一家以科学家名字冠名上市公司‘隆平高科’开盘,持有250万股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由此身家过亿。”新闻的新意在导语中充分显露出来,新近的时间、新鲜的事实,把读者最想了解的东西放在第一句话中,引起读者的注意。

2001年4月27日发表于《河北日报》一版要位的的眉题是“领导下乡送宝,农民进城献礼”。主题是:“临漳桃农第一箱式‘仙果’敬政府”,导语是:“4月25日上午,伴随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唢呐演奏曲,临漳县称勾镇钱村农民李小军、宋嗣华手捧着自家今春第一箱温室蟠桃进了县城,将这代表全村桃农心意的特殊礼物献给县委、县政府。”导语中,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甚至连结果都跃然纸上,简洁明快。

三是导语引力,防止平庸

一个好的导语,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味。要善于运用生动的形象而又朴实的言语来润色导语,表现形式上要努力创新、讲究文采,做到新颖别致。可采用叙述、描写、评论、提问、对比等多种手法来写导语,使之精彩醒目。引人入胜。

“一般老百姓,大多不喜欢向别人借钱。这种‘无债一身轻’的传统美德却不为银行所赞许了——各家商业银行正在转变观念,存款多少不再是评价客户的关键条件,而‘常借钱’,‘准时还’成为优质客户的标准。”

这是2001年2月12日《羊城晚报》一则消息的导语,用对比法展示了银行新观念,用生动的导语引出了个人信用经济的内容,起到了导读的作用。

导语千篇一律,缺少变化,是新闻写作中的一大顽症。写新闻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写导语要千姿百态,不拘一格。

写导语时可用一些色彩明丽、富有动感的富有魅力的细节描写,概括出新闻的重要内容,既新鲜、生动、直观,又可点名主题,就有一箭双雕之效。

1998年5月16日发表于《邯郸晚报》头条的“昔日虎是林中王,今天兔为畜中魁——临漳评选‘兔子大王’”,其中导语是“5月14日上午,临漳县电影院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场别开生面的‘獭兔大赛’正在紧张地进行,来自全县99个獭兔场的场主带着自己的‘杰作’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开篇就把时间、地点、人物、时间、事件、氛围、交代的一清二楚,抓住了读者。

(2)导语的通常写法 导语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我给大家共同学习5种: 一是叙述式——这是导语中最常见、最基本的一种。这种导语就是用叙述的方法,高度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如:就今天这次学习写个消息,开头可以这样写:为强化公司通讯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工作效率,3月4日,党群工作部在公司举办了为期一天的新闻写作培训班。)

二是提问式——这种导语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予以回答,以引起读者对某个问题的注意。(比如:1998年5月18日,《河北日报》刊发写的一篇反映县交警大队创建交通安全村的新闻,其主要活动就是教育人们如何安全行路。导语是“走路,正常的人都会。而今,临漳县的广大群众却在学‘走路’。为何?”)

还有1992年3月29日《邯郸晚报》头条的一篇消息,主题:京深高速在临漳绕了个弯儿。导语是:“举世瞩目的京深高速是贯穿我国南北的一条大动脉。它的修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此重要的工程穿越临漳县境内时却绕了弯儿。为此,国家多投资了500万元。原因何在?”提问式导语更能吊起读者的“胃口”。

三是结论式导语——先提出一个结论性的观点,然后再对这个结论加以阐述。如:还是就我们的这次学习培训写个消息,结论式导语就可以这样写,“通过一天的培训学习,河西公司广大通讯员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做好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描写式——用描写手法,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侧面,作简洁而生动的描写,以突出所报道的人物或事件的特点,引起读者的兴趣。

如《河北经济日报》头版要位刊发的《开放兴县安民、项目立县富民、工业强县惠民——临漳县发展的指挥棒围着“民”字转》一文的导语是这样写的:珠峰测绘仪器、清结纸浆产业化等15个总投资14.4亿元的富民项目竣工投产;污水处理厂等5个总投资10.2亿元的惠民项目开工在即;投资1.5亿元的纺织生产线、投资1亿港元的太阳能光纤建筑构件等一大批投资协议、合作意向相继签约;架桥、修路、办电等一大批民心工程紧锣密鼓„„临漳大地招商引资如火如荼,项目建设春潮涌动,富民惠民工程卓有成效。

五是对比式。把两种不同的观点放在一起写,通过比较突出主题。如:《邯郸晚报》头条发的“小球玩大了、脚跟扎下了——临漳三千农民做了北京人”。导语是:“随着城市下岗职工的增多,原本属于农民的劳动力市场渐渐被他们所占领,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民不得不重回故里。而临漳县的农民在这种形势下,非但没有被‘挤’掉,相反却在繁华的京城牢牢占有了一席之地。”看似两个观点,其实告之人们的还是一个问题。

同样一个载体,导语还可以变成另一种写法,如:叙述式。该报道于99年4月22日在《河北日报》刊发时,就变成了这样:眉题:脏活累活可“淘金”,煤球滚成“金元宝”。主题:临漳三千“煤球大军”火京郊。导语:“4月13日,在北京市郊号称‘煤球大王’的临漳农民李海平,又从家乡带走20多名剩余劳动力,进京和他一起打煤球。据统计,该县已有3000余人活跃在北京市郊的煤球市场。”

3、消息的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主干,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将导语未涉及的新闻六要素补全。一般具体阐释新闻发生的背景(原因)、经过和结果,点出新闻的特别之处。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写主体要注意如下几点:主干突出。消息的主体是主干,典型材料要用在主干上。要去头绪,减枝蔓,与主题无关的要舍弃,次要材料要简略。内容充实。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必须具体、充实,这样才有说服力。导语提出什么问题,主体就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紧扣中心,突出重点。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恰当地划分段落,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二是逻辑顺序,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三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这样写严密而有条理,活泼而不紊乱。

4、消息的结尾

所谓消息的结尾,就是消息的主体部分已经将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交代清,写作者从新闻事实的整体和阐明主题的需要做一个“结”的工作,即从全盘考虑做出进一步的总结、概括、说明或补充。它有时作为消息的最后一段,有时是消息的最后一两句话。如:大长沙,新湘潭;一座城,一个梦。如果说,长株潭一体化,城市轻轨构筑的是“大长沙”的梦想,那么步步高广场的问世,则为“大长沙”的梦想增添了更多的活力,步步高将与更多的合作伙伴共享这一梦想,共创美好生活!

——《步步高广场招商发布会隆重举行》

“创新求变的企业精神和执著的专业追求,再加上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我们将在新余打造时尚生活的新典范!”百货事业部总经理张露丹表示,我们相信步步高百货在新余将迅速成长为时尚消费之都。

——《步步高百货江西新余店璀璨开幕》

《马寅初错案彻底平反》<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新华社记者杨建业报道:7月中旬的一个上午,往日静悄悄的北京总布胡同32号宅院顿时热闹起来: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李贵专程来到这里,拜访了98岁的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

„„

20多年的是非终于澄清,冤案终于平反。实践宣布了公允的裁判:真理在他一边。

(1979年7月26日《新华社新闻稿》)

消息的结尾一般要做到紧扣主题,不能画蛇添足;要力求精练,切忌空谈阔论,力避重复、罗嗦;要自然,忌生硬。有些消息并无结尾,事实说完了,也就结束了。

5、消息的背景(1)背景的含义。消息背景又称新闻背景,就是用来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所有事实材料。西方一位新闻学者说:“新闻背景就是用来解释新事实的旧事实。”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新闻事实)都不是孤立的,它总跟周围的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使受众明了消息中所报道的事实,就必须交代背景,为了使消息深化,就必须交代背景,为了使消息增加信息量,就必须交代背景。会不会使用背景材料,是一名记者够不够格的标志之一,善于不善于使用背景是一名记者成熟不成熟的标志之一。胡乔木说:“你得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纵断面和横断面的背景,色、香、声、味,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这样你的新闻就叫做‘立体化’了,就叫做让人明了了。”

(2)背景材料的种类及其作用。

——说明性背景材料。就是来说明和解释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条件、环境以及人物的身份、特点的事实材料。它包括新闻中有关的时代背景、历史演变、地理环境、物质条件和人物的身份、资历、性格特征等等的事实材料。所以,有人又把这类背景材料分为历史背景材料、地理背景材料、人物背景材料以及事物背景材料。它们的作用在于:可以使新闻更容易理解;可以使新闻更全面深刻;可以使新闻的意义更突出。

例如消息:健康的生活需要口腔卫生,卫生部召开世界卫生日座谈会 <本报北京4月7日讯>(记者陈光曼)今天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口腔卫生”。卫生部今天在京组织有领导、专家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代表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围绕“健康的生活需要口恰每个卫生”这个口号进行了座谈。

据介绍,龋齿被WHO认定为除恶性肿瘤、心脏病以外的第三大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我国口腔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自然人群口腔疾病患龋率为60-80%,其中城市儿童患龋率超过80%,农村为50%左右。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在座谈中说,搞好口腔卫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把口腔卫生纳入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之中,把牙防工作提到防病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该消息的第二段,提供的就是说明性背景材料。如果没有这段背景材料,受众就不能深刻理解围绕“健康的生活需要口腔卫生”这个口号进行座谈的意义,更不能理解在陈慕华座谈会上所说的“要把口腔卫生纳入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之中,把牙防工作提到防病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的原因。这条消息也就成了一条非常简单,没有多大意义,不会引起公众关注的一般化的动态消息。

——注释性背景材料。注释即注解,用文字去解释字句。注释性背景材料,就是用来帮助人们看懂新闻内容,增长知识和见闻的背景材料。它包括产品或其他物品性能特点的说明,科技成果的通俗介绍,技术性问题的解释,名词术语的注释,文史知识,风俗人情的介绍,等等。它可以使新闻的言辞更通俗易懂;可以使受众增加知识和见闻。

例如:1987年,里根任美国总统期间,曾提出了一项超过1万亿美圆的预算。美联社记者为了加强公众对这个数字的理解和印象,在一条简短的消息中就专对1万亿美圆作了形象化的注释。

<美联社1月6日华盛顿电>里根总统昨天向国会提出的预算,被新闻界称作美国的第一个万亿预算。

实际上这个预算是1.0240万亿美圆。1万亿实际上就是1000个十亿,或者100万个百万。月亮离地球25万英里远,从月亮到地球200万个来回才能达到1万亿英里这个树目。1万亿英里还意味着从地球到太阳5376个来回。如果这1难以用美圆来表述的话,听听里根总统是怎么解释的。他在1981年2月18日向国会发表的演讲中说,1万亿美圆意味着用一千美圆面值的钞票垒109公里那么高。1万亿美圆足以使全世界每个人分得250美圆。它还意味着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

(3)怎样运用背景材料。

①活。背景材料很多是“死”的,不是现实当中发生的。因此,必须用活。首先安排的位置要灵活。二是表达的方式要活。例《人民日报》记者于1994年8月30日自巴黎发回的关于国际奥委会百年庆典在巴黎揭幕的消息:

<本报巴黎8月30电>记者郑圆圆报道: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地——巴黎,昨天隆重举行国际奥委会成立百年庆典。昨天„„随后,34名各国的奥运冠军开始进行长达12公里的火炬接力。

火炬接力有一站是索帮大学。1894年6月23日,国际奥委会在这里正式宣告成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由此揭开。法国人皮埃尔·顾拜旦男爵是国际奥委会的奠基人,被称为“现代奥运之父”。他的一系列体育思想,至今是指导体育竞赛的原则。

消息背景材料有机地揉合到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之中,背景的内容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连接自然,又使报道有了一定的深度。

②精。运用背景材料,务必精要,不能滥用,不能以为用得越多越好。精,一是材料要精,一是语言要精。一切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太紧密的材料都应当删掉,有些尽人皆知的背景材料也不必写进去。即使必要的背景材料也应用将连的语言来表达,力求简明。

例1、以出口烟草和生产哈瓦那雪茄著名的古巴,今年将进口烟草„„

例2、《朝日新闻》今天报道说,美国打算要日本参加战略防御计划,即人们通常叫做“星球大战”的计划。„„

例3、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总经理吴正林今天在此间宣布,我国经营规模最大、销售额最高的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③巧。运用背景材料能不能巧,主要在构思。例1、1981年第3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我国男队以5:2挫败了匈牙利队,登上了世界冠军的宝座。在这场比赛中谢赛克一人独得3分,功居首位。

记者在写这条消息时,穿插了一段背景材料真可谓匠心独运,巧妙之极!

这时想起“赛克”的名字起得很有道理。原来,他的父亲是个乒乓球爱好者,希望儿子能在比赛中每赛必克。现在这一愿望终于成为了现实。

例2、1980年7月10日,美联社驻北京记者发了一条消息,说的是我国山东某地一位姓赵的公社党委书记连做梦都在想得到一个儿子的事情。为了说明中国农村为什么还有重男轻女的偏见,该记者巧妙地摘引了《北京日报》刊登的一段报道,作为背景材料放在了消息的最后。

本星期三,〈北京日报〉发表了一个农村生产队长和一个刚生过孩子的妇女的对话。

生产队长:“你生了个胖小子,还是个‘半边天’?”农妇:“你应当问是生了个7分还是生了个10分。你们男人干多干少一天都挣10分,我们妇女干得再多,一天顶多只能挣7分!”上述例子说明,记者应当是个有心人,平时不断留心并积累材料,只有这样,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而能手到擒来巧安排。

三、写消息要注重一些基本规范要领 新闻写作是门技术活,有它的规范要领。没有从事过新闻写作的人,往往不知道这些规范,就连好多管理人员写稿也是习惯按时间顺序或人物出场顺序来写,写出来的稿子,价值不突出,只能算一般性的信息,这就要帮助这些通讯员怎样把新闻剥离出来。有人问我怎样才能突出重点写好新闻,我说送你一句话,不好听,但管用:“眼里无领导,心装大企业”。我这是针对通讯员写稿的通病来说的,他们写稿,总要把单位的领导搬出来,有时还会罗列几个,某某领导做了重要讲话。比如:

公司召开“降本增效金点子”评审会

5月12日,公司召开“降本增效金点子”评审会,对公司系统各基层单位申报的14条降本增效合理化建议和11条降本增效技术(管理)创新进行评选审核。会议由公司工会主席某某主持,总工程师某某与各相关专业部室负责人参加会议。连日来,公司紧紧围绕省公司关于深入开展“三节约”活动的工作要求,以“降本增效”为主题,从技术(管理)创新和合理化建议两个方面,针对电网发展、安全生产、增收节支、资产全寿命管理、科技创新、精益化管理、诚信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号召广大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建言献策,提出“金点子”。为检验“金点子”征集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公司召开了此次专题评审会,评选出七条优秀合理化建议,并同意七项技术(管理)创新项目立项。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某某针对“金点子”征集活动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求对具有降本增效潜力的合理化建议予以修改完善,并推荐到各相关部室,进而在公司逐步推广开来;二是要求同意立项的技术(管理)创新项目编写计划书,实施过程要跟踪检查、全程监督,年终时对取得的成果考评验收,择优表彰奖励;三是要求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成本多降低一点,效益多提升一点的“三节约”活动目标。

修改改后:

内部挖潜 “诸葛亮”献计某某公司“降本增效金点子”推广实施 5月20日,某县供电公司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对一台烧坏的计算机电源进行修理,节省资金120元。该公司“对办公耗材修旧利用”这一合理化建议,在15日某某公司合理化建议评审会上获通过。据悉,这是参评的14个合理化建议之一,同时参评的还有11项降本增效技术管理项目。

前段时间,某某公司以“降本增效”为主题,从技术(管理)创新和合理化建议两个方面,针对电网发展、安全生产、增收节支、资产全寿命管理、科技创新、精益化管理、诚信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号召广大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建言献策,提出“金点子”。为检验“金点子”征集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公司召开了专题评审会,评选出“办公耗材修旧利用”等七条优秀合理化建议,并同意基建部“变电站电网焊接新工艺”等七项技术(管理)创新项目立项。某公司对具有降本增效潜力的合理化建议予以修改完善,并推荐到各相关部室,进而在公司逐步推广开来;实施过程跟踪检查,年终择优表彰奖励。该公司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调动广大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经营活动,进一步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实现成本多降低一点,效益多提升一点的“三节约”活动目标。

点评:原稿中人物不是价值所在,完全可以不要。

四、我们自己的案例

想要摆脱单纯的流水账,就要发掘新闻事件中蕴含的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具体到我们公司来说,要使自己站到全公司的高度,把本部门的具体工作放在全公司的全局中去关照。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写作时,动脑子选好新闻的角度。下面是我们自己的案例,供大家参考。

例1 河西公司加强检修工作精心做好防汛准备

近期,河西公司加强检修工作精心做好防汛准备。检修班加强《安全工作规程》、《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技术措施》、《危险点分析预控实施细则》的学习,努力提高班组成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严把检修质量和安全施工两道关,严格落实三级验收制度,从工作开工到机组检修后的开机试验均严格执行《三项技术措施》,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定期召开班组安全分析会,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措施,认真落实。截止2010年3月底,龙首一、二级水电站、龙汇水电站、三道湾水电站已顺利完成十四台机组的检修任务。运行人员认真组织学习《隐患排查治理整改计划》和《2010年度危险点(源)分析及预控实施细则》,认真展开危险点(源)的查找和隐患排查工作,缺陷内容、级别、治理期限、整改及防范措施、危险点、危险源及其等级、可能产生的危害及防范措施等内容进行细化,对照岗位要求将责任落实到人,管理到位,为设备稳定、安全运行起到了保障作用。水工班对三级电站水工建筑物、水工设备进行历时55天的维护检修,对水工建筑物中的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引水建筑物、观测设备、以及保坝电源和通讯设施进行详细全面的检查消缺。

点评:本来是3篇各自为政的消息,我用“河西公司加强检修工作精心做好防汛准备”统筹起来,就成为1篇全面反映生产部门工作的稿件。

例2河西公司龙首一级生活用水改造工程组织得力、提前完工 十年来,龙首一级电站生活用水一直采用河道埋管渗流过滤,多级泵送的方式供给。近年来,由于渗水管老化堵塞,河床水道改向,这两年出现渗水效果不好,供水不足,影响到了龙首一级电站的正常生活用水。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对此高度重视,组织专业人员分析调查,对龙首一级生活用水改造方案几经研究修改,最终确定了顺河道3.5米下安放80公分的T字形渗水钢管。

根据龙首一二级机组检修计划,2011年2月17日—2月27日,龙首一级电站将停水检修。由于龙首一二级电站停水关系到黑河调水管理、电网调度管理和大坝安全,工期在规定批准停水期必须完成,否则,不但工程前功尽弃,而且龙首一级生活用水将会中断,后果非常严重。

后勤服务部组织相关人员仔细研究施工方案,充分准备,各种材料提前进入现场,随时候命停水动工,80公分粗,160米长的渗管提前加工完毕,并做了防锈处理,管壁外面加裹一层钢丝网做了二次保护;大中小石三种反滤料准备充足;装载机、挖掘机、抽水泵等设备提前一天进入现场随时待命。

2月17日8时整,龙首一级电站正式停水,施工队伍全力以赴,24小时加班加点,全力确保工期和工程质量。龙首一级生活用水改造工程计划工期10天,由于组织得当,准备充分,工程较计划工期提前3天完工。

修改稿:河西公司下大力气彻底解决一线员工生活用水问题近日,河西公司下大力气完成龙首一级水电站现场生活用水改造工作,彻底解决了困扰一线员工多年的生活用水问题。(导语)

龙首一级水电站生活用水一直采用河道埋管渗流过滤、多级泵送的方式供给,近年来由于滤水管老化堵塞,河床水道改向,出现了滤水效果不好,汛期泥沙含量较大,无法饮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一线员工的正常生活用水。(背景)

对此,公司高度重视,组织专业人员分析调查,对改造方案进行多次论证修改,最终确定了顺河道3.5米安放80公分的T字形渗水钢管的改造方案。2011年2月17日—2月27日,龙首一级电站停水进行机组春季检修,公司抓住这次停水时机,紧锣密鼓地组织实施生活用水改造工程。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相关部门抢抓时间,精心部署,充分准备: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提前加工完成80公分粗,160米长的渗水管,并做好防腐处理,管壁外加裹一层钢丝网做好二次保护,中小石三种反滤料准备充足;施工用装载机、挖掘机、抽水泵等设备及人员提前入场,随时候命,及时动工。2月17日8时整,龙首一级电站正式停水,公司后勤服务部即刻组织施工队伍按照既定方案全面展开改造工作。(主体)

由于准备充分、组织得当、措施有力,经过各方加班加点全天候施工,在确保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工期较计划提前3天完工,彻底解决了困扰一线员工多年的饮水难题,为广大员工切切实实作了一件好事、实事,得到了公司广大员工的认可和好评。(结尾)

点评:角度一变,刮目相看。从单纯写部门的一件事情变成了写公司的重大举措,从表现此项工作做的好变成了公司心系员工,为员工办实事好事,高度有了提升。这就是全局意识,政治意识。同时,结构也非常符合逻辑。

例3 河西公司荣获甘州区“纳税大户”光荣称号

2011年2月14日,在张掖市甘州区政府召开的“2011年甘州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河西公司被甘州区委、区政府授予“2010年度纳税大户”的光荣称号并颁发了奖牌,同时给予贰万元奖金。河西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委书记朱嘉同志代表公司出席了会议并领奖。

修改后:河西公司荣获甘州区“纳税大户”光荣称号

2011年2月14日,在张掖市甘州区政府召开的“2011年甘州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河西公司被甘州区委、区政府授予“2010年度纳税大户”的光荣称号并颁发了奖牌,同时给予贰万元奖金。

多年来,河西公司狠抓安全生产,坚持效益最大化,为集团公司和张掖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特别是2010年,在黑河来水与上年同比减少20%的情况下,河西公司采取开展班电量考核、优化水库梯级调度、提高设备可靠性等多项措施,努力增发电量,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年度发电任务目标和经营指标,在发电量未百分之百实现的情况下,仍然超额完成了全年利润指标,并积极缴纳各种税金,赢得了张掖市及甘州区政府的充分肯定。

点评:背景的交代无疑对企业再次给予了高度表扬。例4 公司召开干部会议宣布集团公司干部任命决定

2月16日上午,公司召开干部会议,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明寿代表集团公司讲话,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吕剑雄宣布关于闫步宇同志任河西公司副总经理的决定。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杨忙省主持会议。

王明寿副总经理在讲话中说,集团公司高度重视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春节刚过,就选拔了一位年富力强的同志充实河西公司的领导班子,这是集团公司从干部队伍建设的大局出发,按照“四好班子”建设的要求,通盘考虑、慎重研究作出的决定。河西公司是集团公司最早建设运行的水电企业,在集团公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几年来,河西公司发展越来越好,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为集团公司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对河西公司的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班子给力,树立新风正气。领导干部要同心协力,自觉维护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带头弘扬新风正气。要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一把手要抓班子带队伍,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持续当前发展的良好势头,让集团放心,让员工满意。第二,全员努力,实现新的跨越。要调动全员积极性,继续抓好在建项目,加强管理,确保质量安全,确保进度目标,努力节省投资。眼睛向内,深挖潜力,优化水库调度,提高水能利用率,多发电量,增加效益。认真谋划“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开阔眼界,努力寻求新的发展项目。第三,创先争优,为集团公司再做新贡献。要不搞形式不搞花架子,全员全岗位深入创先争优,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以深化管理年为契机,与同行业和集团内部先进单位对标,寻找差距,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向先进学习,向先进看齐,力争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是河西公司发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

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董红健表示,此次集团公司充实河西公司领导班子,充分体现了集团公司对河西公司发展的关心支持、对河西公司领导班子建设的高度重视。我们坚决拥护集团公司的决定。他在讲话中,对闫步宇同志来河西公司参加领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希望广大干部积极为闫步宇同志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全力的支持,要求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王明寿副总经理代表集团公司所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2011年河西公司“一条主线,三个确保,六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围绕4个方面的指标和6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把深化管理年作为主线贯穿到工作的方方面面,一如既往地恪尽职守,一心一意地做好工作,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努力实现全年目标,不辜负集团的重托。

闫步宇在发言中说,到河西公司工作,既感到十分荣幸,又深感责任重大。我将倍加珍惜这个为河西公司服务的机会,将努力学习、虚心请教,坚持原则、履行职责,当好配角、抓好落实,严格要求、廉洁自律。

公司全体干部参加了会议。

修改稿:王明寿副总经理在河西公司干部会议上强调 班子给力 全员努力 创先争优 开创工作新局面

2月16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明寿、总经理工作部、人资部负责人等一行莅临河西公司,召开会议宣布了集团公司关于河西公司副总经理阎步宇同志的任命决定。会议由集团公司总经理工作部主任杨忙省同志主持,河西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全体中层管理人员和员工代表40多人参加了会议。(导语)

王明寿副总经理代表集团公司党委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集团公司高度重视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选拔阎步宇同志充实河西公司的领导班子,是集团公司从干部队伍建设的大局出发,按照“五好班子”建设的要求,通盘考虑、慎重研究作出的决定。河西公司是集团公司首家控股水电企业,在集团公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几年来,河西公司发展越来越好,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为集团公司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希望河西公司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带领全体干部员工为企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针对河西公司2011年度工作和十二五发展前景,王明寿副总经理提出了三点希望和要求:一是班子给力,树立新风正气。王总强调,企业树立新风正气的根本在于领导班子,领导班子的核心是一把手,领导干部一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树立新风正气的核心是用人的风气,要坚持选用能干事、走正道的人,要继续坚持好的用人制度和做法,让集团公司放心,让干部员工满意;树立新风正气的关键是制度建设,要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凡事坚持原则,严格按制度办事。

二是全员努力,实现新的跨越。王总指出,河西公司要高度重视十二五期间企业的发展战略,要在企业的发展壮大方面努力实现新的跨越,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员工要树立发展意识,开拓思路,开阔眼界,走出去争取新的水电开发资源;要加强在建项目的管理,在工程质量、进度、投资、效益等方面实现新的跨越;要眼睛向内,深挖潜力,优化水库调度,提高水能利用率,在多发电量增加效益上实现新的跨越。

三是创先争优,为企业发展再做新贡献。王总强调,要把创先争优活动和河西公司今年开展的“深化管理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对标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实实在在做好对标、达标工作,有些方面要创标,争取走在集团公司系统水电企业的前列,为集团公司创造良好的经验。

河西公司领导表示,坚决拥护集团公司的决定,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集团公司党委精神,按照2011年河西公司“一条主线,三个确保,六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努力实现全年目标,不辜负集团公司的重托。(主体)

点评:题目不同,重点不同,角度不同。抓住重点,选准角度,是新闻成功的关键。

例5宝瓶水电站2011年工程施工动员大会顺利召开 2011年是公司以“深化管理年”为主线,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实现年度工程安全、质量、进度和投资目标,切实落实“安全、质量、进度、效益”的建设方针,顺利将完成宝瓶水电工程建设向前推进。对此工程部在春节过后,高度重视,早准备、早安排,督促参建单位从管理力量、劳务人员、机械设备及原材料储备等方面早组织,早安排,节后虽各单位积极响应,主要负责人均已到场,各个工作面均已逐步恢复施工,但也存在斗志不够高昂,施工高潮尚未掀起。对此2011年2月23日甘肃电投河西水电公司总经理董红健、副总经理阎步宇来到宝瓶电站建设工地检查、指导节后工程施工并于24日在工地现场召开了“宝瓶水电站工程2011年施工动员大会”。

23日董总和阎总来到工地对工地春节期间施工情况及节后施工生产准备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在晚间召集施工单位进行针对性的现场讨论会解决现场出现的实际问题,为施工单位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答复和解决,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为圆满完成宝瓶水电站2011年度计划目标而打下扎实基础。

24日上午10点30分甘肃电投河西水电公司总经理董红健、副总经理俞兆云、副书记朱嘉、副总经理阎步宇、工程部、办公室、经营管理部、物资设备部等部门负责人,以及设计、监理、地质、所有施工单位、后勤服务单位等参本次动员大会,大会在我新落成的宝瓶综合楼三楼会议室召开动员大会,大会上公司领导肯定了2010年宝瓶建设的成绩,分析了2011年的工程建设形势,确定了年度施工目标,统一了思想,各单位负责人积极响应坚定决心,同时大会强调安全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必须确保。会议决定3月作为宝瓶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生产检查月,对参建各单位在安全及现场文明施工生产进行全面而详细的安全大检查,发现一个就要求整改一个,对现场管理最差的施工单位进行现场评比考核。4月作为一个隐患治理月,针对3月份安全大检查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逐一整改,并将此检查作为今后工程建设管理的常抓项目。

面对近年来黑河来水情况和去年出现的防汛薄弱点,决定在汛前完成参建各主要单位的防汛大检查工作。从前期防汛检查和准备工作,保证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宝瓶水电站建设工地的防汛治理工作,从计划安排上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和安排,要求在汛期到来之前必须完成。力争2011年宝瓶水电站建设工地安全度汛,为圆满完成2011年宝瓶电站建设目标奠定好良好的基础。

大会最后还决定在2011年必须完成好宝瓶水电站工程蓄水准备工作,使宝瓶水电站大坝在今年年底达到蓄水条件,为公司的深化管理年献出一份深厚的礼物。

修改稿:八字方针 四项措施 确保目标 河西公司召开宝瓶水电站工程施工动员会

2011年2月24日,河西公司在宝瓶水电站工程现场召开了2011年施工动员会。河西公司领导、工程管理技术人员,施工、设计、监理、地质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导语)

河西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董红健作了动员讲话。他指出,今年是宝瓶水电站工程建设关键性的一年,参建各方要统一思想、鼓足干劲、再接再厉,切实贯彻“安全、质量、进度、投资”八字建设方针,继续坚持大坝、厂房、引水洞施工三线并进,突出大坝和压力管道两个重点,确保年度整体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董总就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提出了四项措施和要求:

一是强化安全责任制,确保全年施工安全目标。要切实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高度重视工程防汛和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的重要性,坚持常抓不懈,切实落实项目安全责任制,要以安全施工促进工程进度。积极督促监理和各承建单位进行安全文明施工。继续狠抓安全体系的建立和施工安全防护设施的落实,同时,要严格执行安全文明生产抵押金制度,对施工单位进行安全文明考核,保证整个工程建设在一个紧张有序、安全文明的环境下进行。

二是牢固树立打造精品工程理念,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强化质量管控能力。严格落实工程建设监理制,工程监理常驻施工现场,对工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施工监理,对工程施工质量、进度、安全实施全面的监督管理,严格签证制度。督促健全施工单位质保体系,层层落实质量责任制。充分发挥现场中心实验室作用,以详实的试验数据客观公正的分析和反映质量状况。超前考虑,优化方案,加强设计,提高管控能力。从原材料、设备入手,凡工程使用的钢筋、水泥、外加剂、粉煤灰、砂石骨料等材料和设备均由业主招标采购,从源头确保了工程质量。

三是加强进度控制,科学安排工期,实现工期效益。水电站的工期效益是最大的效益。要加强施工组织管理,严格落实进度控制。要做好宝瓶电站工程总进度计划安排,明确土建、机电两个方面的年度工期目标。将年度和节点目标按月进行分解和落实,做好动态调整,督促承包单位将年度目标按月层层分解,定期召开业主主持的工程建设协调会,检查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对进度滞后项目,及时研究对策,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计划工期。严格按年度和节点目标进行进度考核,充分体现进度保证金的作用。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建设工期。

四是多措并举,严格投资控制。做好工程投资计划,建立适应工程建设的考核办法,把工程安全、质量、进度、投资目标同管理责任挂钩,对投资进行限额管理,精打细算,合理调度资金,尽量降低融资成本,减少财务费用。严格工程结算审核,规范付款程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设备、新技术和生产工艺上,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控制工程造价。严格招投标管理,选择投标报价合理、履约能力强的施工单位,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严格合同管理,坚持“现场签证、监理把关、设计确认、业主审核”的原则,事实求是、规范程序、及时结算,有效做好工程投资控制。加强工程物资管理,对工程物资的采购、出入库严格程序,现场物资合理调配,避免工程物资积压、浪费和遗失情况的发生。(重点)

会议明确了今年宝瓶水电站工程建设的计划安排、节点目标和重点工作。(主体)

各参会单位表示,一定要贯彻落实动员会精神,同舟共济,密切配合,从人员保证、技术措施保证、设备装备保证、配合衔接保证、材料供应保证、资金保证等方面具体落实,顺利将宝瓶水电站的建设向前推进。(结尾)

点评:修改后题目突出主题,内容突出重点,结构符合逻辑。结语

一般从事一两年并有数篇新闻稿件发表的通讯员,基本掌握了新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但由于缺少与媒体和有经验的通讯员的交流,写出的稿件还比较单一,还是一篇文章打天下。我们面对的是行业媒体和社会媒体,行业媒体和社会媒体又分不同的级别,几乎所有的媒体用稿风格都不一样,所以一篇文章是不能天下“通吃”的。这就需要我们要熟悉不同的媒体和不同媒体的版面要求,有的放矢。通讯、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电视片解说词、汇报材料、领导讲话、工作总结、心得体会、会议纪要等体裁的写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培训活动中再陆续讨论。

以上是自己在网络上搜集的一些资料和自己的一些实践感受,不一定全对,仅供大家参考。讲得不对的地方,就当是给大家茶余饭后添了点笑料罢了。

论“民生新闻”的写作 篇6

“大”与“小”的关系

民生新闻既包括与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小民生”新闻,也包括诠释国家惠民政策及走势的“大民生”新闻。“小民生”新闻是初级形态的民生新闻,偏重于展示平凡生活的“原生态”,以故事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见长;“大民生”新闻是从百姓生活的角度反映国家的方针政策。在采写民生新闻时处理“大”与“小”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处理好“大民生”新闻与“小民生”新闻的关系。具体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内容取舍上,要“大”“小”兼顾,力争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民生。既要有与百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民生”新闻的内容,也要有国家惠民政策解读及与民声、民情、民心、民意、民权等密切相关的“大民生”新闻。

在新闻题材选择上,要找准“小民生”新闻与“大民生”新闻的结合点。当前,“小民生”新闻与“大民生”新闻缺乏有机融合。“小民生”新闻的题材大多局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一幅世俗生活的全景图。表面上看,它再现了原汁原味的生活,实际上满足于街谈巷议、家长里短,陷入了琐碎叙事、题材平庸化、“同质化”的误区。“大民生”新闻则多侧重自上而下的政策法理解说,较少从民生角度解读国家政策,反映百姓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

在主题提炼上要“小中见大”。民生新闻不仅仅是新闻的内容,更是一种视角、一种操作手段。采写民生新闻要善于“以小见大”,由解决一家一户具体的纠纷不断升华为化解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由感性的生存体验深入到民众的精神生活领域。做到“小中见大”,关键是要从百姓的视角出发,多听老百姓的意见和呼声,善于从涉及老百姓生计来源、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安全等不同层面的平凡的新闻素材中提炼出大的主题。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2006年8月1日播出的《农险何日造福农民》,引起省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领导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专项调查研究,促成了解决此类事情的统筹方案的出台。

“迎”与“引”的关系

所谓“迎”,就是“以受众为中心”,迎合广大民众正当而健康的需要。所谓“引”,就是搞好舆论引导。“迎”与“引”在当前条件下表现为辩证统一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迎”与“引”的关系呢?

确立民本视角。这就要站在“民”的角度、按“民”的态度,而不是纯粹站在“官”的角度来采写新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受“以媒体为中心”思想的影响,很少有人来思索民生问题,即使有民生新闻也仅仅停留在“为了民众”这个层面上,至于“民众是否关心”却很少顾及。因此,很难真正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古人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新闻工作者应立足于民,取之于民,服务于民,把民生新闻定位于普通百姓的需求上,以完整表达受众意图及其生存状态和提高民众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在题材内容上为普通民众着想,以百姓身边事为主要报道题材,注重民生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在新闻表达上应体现民众风格,选择老百姓谈话新闻、情感新闻、故事新闻等喜闻乐见的形式。

当然,迎合民众的需要,不能把民生新闻混同于一般的社会新闻、“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鸡毛蒜皮”、“家长里短”样样都报,更不能为迎合少数人的低俗兴趣,卖弄噱头,到处猎奇,用娱乐化代替愉悦化。舆论监督应富有建设性,如果片面强调“为民代言”的报道立场,只倾听民众的心声而不善于倾听政府的想法,使“民生新闻”主客体间缺少建设性的沟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对政府、立法、司法的态度,导致新闻客观、公正、平衡等原则失衡。

搞好新闻引导。“国计”与“民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现在有一个认识的误区,认为讲人民的利益多了,就有碍于党的意志的贯彻。人为地将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是十分错误的。采写民生新闻不是要不要宣传政府大政方针路线政策,而是如何更有效地宣传,要把着力点放在搞好新闻引导上。

首先,要搞好政策解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以人为本成为执政兴国的新理念,国家的大政方针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践证明,生动形象的政策解读比机械生硬的灌输式的政治关怀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宣传涉及民生的重大政策和决策,不能简单地搞政策信息传递,而应在策划的基础上做好政策释疑和服务性报道,通过自下而上的诉求与自上而下引导的交汇融合,让老百姓了解政策,理解政府。

其次,要学会化解矛盾。社会现象中,广泛存在着新与旧、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大多表现为观念形态的对立,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广大民众的影响很大,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学会用温情来消除对立,用沟通来化解对抗。去年广州要休渔半年,广州市下了一个通知,大致的意思是从即日起休渔半年,其间不许任何人下海捕鱼,违反规定者将处以罚款,严重者将追究刑事责任。广州的一家党报的记者,获取信息以后,照本宣科报了出来,引起渔民的反感。他们认为政府只说了休渔好的一面,而忽视了渔民的生计问题。但同是这条信息,香港一家报纸的记者,从渔民的角度进行了报道:“渔民说,休渔保护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平衡,这个决策非常对,我们拥护。但是我们是靠渔为生的,休渔后我们的生计没了出路,政府应该考虑这件事……”这么一写,就把一条政务新闻变成了民生新闻,有效地化解了矛盾。

“浅”与“深”的关系

所谓“浅”,就是浅显易懂,能用最感人的情节,激动人心、征服人心、震撼人心的细节,以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打动人。所谓“深”,就是从普通百姓的生活、生存(包括关乎百姓生活的微观领域的变化和动向、宏观政策在百姓生活当中的运用和反响)的角度发现和提炼选题。正确处理“浅”与“深”的关系,要求新闻工作者“浅”“深”结合,全方位地反映百姓生活的状况、环境、质量、要求与呼声。

“浅显”而不“肤浅”。“浅显”是一种新闻视角,一种新闻表现形式。“肤浅”则是一种误区,一种媚俗的表现。应该看到,在“民生新闻”已成为一种时髦、一种浪潮的今天,许多民生新闻是“浅显”不足,“肤浅”有余。具体表现在:报道内容“鸡零狗碎”,一味堆砌天灾人祸、邻里纠纷、水管爆裂这样的生活琐事,新闻价值的含量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立地报道单个事件,不作深入、系统的挖掘,缺乏对新闻事件、对社会生活的整体关照;评论肤浅,没话找话苍白无力,使其成为事物表面飞短流长的匆匆过客。

采写浅显而生活内涵丰富的民生新闻,应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多从丰富多彩的百姓生活中,采写体验新闻、情感新闻、故事新闻。湖南卫视的系列新闻《老杨带路》,以纪实的手法,跟踪报道以卖煤球为生的老杨,带着两名青年学习营生。两名青年跟着老杨挑煤球,爬高楼,累得腰酸背疼。报道聚焦的是一个极有新意和深意的社会视角——不知生活的辛苦,就不知谋生的艰难。《老杨带路》也许不是什么大的新闻,但它以亲历的方式感知社会,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感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民生新闻提供了丰厚的内容资源,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老百姓普通而真实的充满质感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体验,让新闻变得既好看管用又具有生活所赋予的厚度。

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民生新闻”可以讲“故事”,但不能停滞在“感人”的表面,而应通过故事,引发社会的人文关怀。比如,通过老百姓生活的艰难、人情的冷暖来折射世态的炎凉,并由此发掘社会根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督促政府采取切实的措施。唯其如此,方能使“民生新闻”由“诉之以事”至“动之以情”再达“晓之以理”,从而唤起民间爱心与社会公正,进而实现由个人的体验与感悟启发群体的思考、反省与爱民行动。例如,《深圳观察》的整顿城中村系列报道,注重近距离地反映区域性社情民意,对市民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报道与分析,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强烈共鸣。

善于整合,不断创新。《南方日报》用“本土+深度+整合”的方式,打造“民生新闻”,很有成效。要把民生新闻做得有深度,首先要有所取舍,努力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使新闻事件从动态报道升华到深度报道、分析性报道。其次,要有所提炼。除了将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表达清楚,还必须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度加工,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点评、分析,使新闻事实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精神情感形成紧密和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让老百姓觉得“有用”,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报刊社)

公安新闻写作与社会管理创新 篇7

社会管理创新对公安新闻写作提出的新要求。2011年2月19日,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 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工作。具体而言, 社会管理的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这些任务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 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呈现交织互动、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在全面认识、统筹兼顾中抓住重点环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才能解决好现实中的突出问题, 有效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这就要求公安宣传工作要与时俱进, 努力拓展宣传渠道, 扎实开展公安宣传阵地建设, 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面对面地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在进一步增强群众自觉守法和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的同时, 为公安机关圆满完成各项保卫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持。

做好新时期的公安宣传工作, 最重要的是要增强敏感性、主动性, 最大限度地占领各种宣传阵地, 要重点在“高、新、深、活”这几个字上下工夫。“高”, 就是要高瞻远瞩, 立意高。要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要体现公安战线是怎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 怎样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 怎样建设“坚强、亲民、服务、廉洁”公安的。“新”, 就是要出奇制胜, 有新意。要研究“新闻点”、“新闻眼”, 题目要新, 表达方式也要新。要紧跟社会新思想、新思潮, 使宣传报道不落俗套。“深”, 就是要见微知著, 睹始知终。同一个内容,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报道, 效果是不一样的。一篇好的报道, 必定是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的报道。公安宣传工作者要善于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 想得宽一点、挖得深一点。要用脑用心, 要在“怎样报道好”上下工夫。“活”, 就是要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同样的意思要用鲜活的语言去表达, 精彩的形式去表现。

公安新闻写作应正确认识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转变。长期以来, 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元核心地位比较突出, 政府的管理活动实际上触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为社会生活的全面组织者、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者以及社会稳定的强力维护者。全面的社会管理对于分配有限的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等确实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公民社会和社会自治发展缓慢, 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与制约机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面对这种困境, 有效地破解这一难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实现社会管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新时期的公安宣传工作起着对内鼓舞士气、凝聚警心, 对外树立公安机关、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的重要作用。宣传公安机关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的突出贡献, 宣传公安民警亲民、爱民的感人事迹是新时期公安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公安宣传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可以适应多元的社会现实, 为公众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社会公共服务;充分认识到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也有助于缓解政府压力、转变政府职能, 使政府将精力和资源集中用于宏观调控领域。只有认识正确, 才能保证公安宣传工作的方向不出错, 效果有保障。

做好新时期公安宣传工作, 要认清当前国际国内面临的新形势, 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着眼, 从社会经济发展出发, 紧紧围绕公安中心工作, 立足实现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这一目标, 大力强化思想教育和服务意识, 积极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 注重提高社会效益和素质建设, 从而发挥公安机关的最大效能。

公安宣传工作要服务于社会管理创新。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 全媒体、多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格局对公安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社会管理要素日趋增多, 难度不断加大, 单靠传统手段已经难以实施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公安宣传工作作为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必须服务、服从于社会管理, 并且在不断创新中有新进步、新发展。

公安宣传工作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只有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断变化的形势, 深入研究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大胆创新管理方式、方法, 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提高服务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往往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 是实际工作中不足方面的集中反映, 代表着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公安宣传工作要顺应这种期待, 用宣传的力量和智慧来推动公安工作为公众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社会公共服务, 保证民众依法、有序、理性地表达自己权益渠道的畅通。

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管理是夯实基础的工程, 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公安宣传工作是建设法治社会的有力推手, 要在具体工作中明确公安机关的角色定位, 执法为民、依法行政, 注重社会实效, 增强民警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服务和谐社会的能力。

(作者单位: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警察管理系)

社会新闻与文学结缘的写作传统 篇8

一社会新闻与文学结缘的写作传统之体现

1. 副刊文学与正刊新闻相呼应, 成为对社会新闻内容的整合、延伸及其价值意义的提升

如1909年10月26日,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被韩国志士安重根刺死的新闻,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民吁日报》副刊随后发表纪实散文《流血之风云儿伊藤博文传略》;维新志士林旭被清廷杀害, 林旭的妻子闻讯后痛不欲生, 自杀殉夫, 于是《民吁日报》副刊又发表新闻故事《沈氏归天》, 对清政府中的顽固派进行谴责。 (1) 再如鲁迅的杂文, 大多也是对社会新闻的呼应。他在《伪自由书·前记》中说:“这些短评, 有的由于个人的感触, 有的则出于时事的刺戟。”因此, 在他的一些杂文中, 可以看到“首都《救国日报》上有句名言”“报载热河实况曰”“据中央社消息”“本月九日《申报》载”等字样 (2) , 并且在他的杂文中为了论说有据, 还大量直接引用社会新闻。这说明鲁迅的杂文与社会新闻关联密切, 是对社会新闻的呼应, 也是对新闻内容的延伸、整合和提升。这种依据新闻事件的文学创作传统, 从晚清、民国一直持续到现在的一些报刊。

2. 社会新闻与文学在题材选择、情节结构、语言风格上互相借鉴吸收

从选材上看, 如近代李伯元、吴趼人等一批谴责作家的小说创作, “尽量援用真人真事, 把小说改装成新闻纪实的模样” (3) , 力图以真实性的小说形式, 发挥其抨击时弊、唤醒民众的作用。不仅选材如此, 情节结构上也直取新闻事实。如1944年, 山东莒县发生“平鹰坟”事件, 基本事实是山东莒县农民魏老头, 出于自卫打死了庄姓大地主的鹰, 于是“庄阎王”把魏老头打得死去活来, 还硬逼魏老头把仅有的三亩多地卖了, 扎纸鸡、纸兔, 雇八个吹鼓手, 买上棺材, 给鹰出殡, 同时强逼魏老头披麻带孝、哭鹰爹。中国共产党到来后, 发动农民斗争恶霸地主, 枪决了“庄阎王”, 捣平了象征地主罪恶的鹰坟。1946年5月28日的《解放日报》和1946年6月11日的《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这条新闻。根据这个新闻事件, 作家王力、方纪、萧也牧、秦兆阳都把这个情节用在他们的小说中。只不过, 王力的《晴天》是在新闻报道之前的1944年为了宣传八路军镇压恶霸地主而写的, 萧也牧的《羊圈夜话》是在新闻报道之后的1946年为了宣传“土改”需要而写的, 方纪的《老桑树下的故事》是1949年为了宣传新中国成立、农民翻身得解放而写的, 秦兆阳的《大地》是1982年写的革命历史题材的代表作。四篇小说的情节一模一样:“毒打、买棺材、披麻戴孝、送葬”, 只不过新闻事件中的“鹰”变成了小说中的“狗”而已。 (4)

由此可见, 新闻报道的内容由于具有时代性和宣教价值, 其人物和事件具有典型意义, 因此也符合文学写作的需要, 在主题意蕴、情节构造和典型塑造方面, 往往被文学写作所采用。在语言风格上, 为了适应报纸杂志等现代传媒表情达意和普通大众阅读理解的需要, 自晚清梁启超倡导“六大革命” (5) 、五四时期掀起白话文运动以后, 文学语言大量吸收通俗化、社会化的新闻语言, 广泛运用平实通俗、明白畅达的语言叙事说理, 形成“条理细备, 洗练锐达, 雄放隽快, 慷慨淋漓” (6) 的一代文风。

3. 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大家都知道,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 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或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 真实地表现典型坏境中的典型人物。” (《辞海·文学分册》) 当然, 文学创作上的现实主义, 是将“客观的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观性或能动性”结合起来, 但不管怎样, 生活、事实、现实存在, 以及由此带来的感情、感悟、反思、批判, 是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基本元素。如杂文、纪实散文、报告文学、“非虚构”小说、“新闻创作”等, 一直大行其道, 甚至还出现像刘继明写《回家的路究竟有多远》 (载《山花》2004年第9期) 与李锐写《扁担》 (载《天涯》2005年第2期) 那样, 不约而同关注到同一条新闻而使二人小说“撞车”的现象, 直到近年出现“底层叙事”“打工文学”写作风潮。尽管“文学重复新闻”的写法有许多非议, 但像《南方都市报》副刊“城市笔记”里描写“世相百态”的散文、随笔、小故事, 像《恐惧无爱》《中国农民调查》《国难》《血泪打工妹》等关注弱势群体、揭露官场腐败、揭示社会矛盾的报告文学, 像《带灯》《我是刘跃进》《手机》《蜗居》《第七天》等写变革与冲突、困境与挣扎、苦难与反抗的长篇小说, 通过对“生活的本来样式”或“精确细腻”的现实描写, 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 为弱势群体代言, 张扬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 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创作传统的延续。

二社会新闻与文学结缘的写作传统之方法

1. 在选材上强调时新性和典型性

就前者而言, 就是善于发现和利用新近发生的人们关注的事物和事件, 尤其是热点和焦点, 以及人们期待着回答和解决的有关问题;就后者而言, 就是紧扣时代脉搏, 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社会现象和重要事实。选择时新性和典型性的题材, 就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能够集中体现时代精神的人物、事物或事件以此作为写作对象;从文体上看, 报告文学、大特写、新闻小说、政治抒情诗等, 在选题上都十分讲究时新性和典型性。

2. 社会价值突出、情感立场鲜明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表达的旨意十分明朗, 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批判性;问题意识和聚焦能力较强, 能挖掘新闻背后所隐藏的人性和社会本相, 能触动社会敏感的神经, 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杂文是这样, 60年代初的邓拓杂文也是这样, 80年代中后期的报告文学和90年代的随笔散文更是这样, 这些传世文章, 无不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强大的社会价值。

3. 在细节上善于处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细节强调真实可信、符合生活实际, 但细节又必须典型化、允许适当加工。社会新闻与文学结缘后的“新闻文学”, 善于处理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因而其人物和故事十分鲜活。当然, 不同的文学类型有着不同的虚实处理手段。小说在讲求事件真实性的同时, 又在具体环境、情节结构上合理加工, 使故事性更强、人物更丰满。散文的保真程度则要高一些, 它没有故事, 靠的是思想情感和精美的语言在支撑, 如果情感是假的散文就没有意义;散文也切忌过分写实和议论, 如果停留于直呈事实, 难免显得粗糙单调, 失去“韵外之旨”和审美趣味, 尤其是在“以小见大”时, 更应注意思想的锤炼和哲学的浸润, 否则难有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境界的升华。杂文是在真实事件叙述的基础上加以议论, 保真程度更高, 当然它往往像鲁迅那样通过形象化、类比法、组合法进行综合加工, 使枯燥的议论产生幽默有趣和讽刺效果。报告文学必然真实, 其中的细节是构成事实的重要元素, 因而细节不能虚构, 结构安排和语言描叙用文学手法处理, 使之故事化、形象化。政治抒情诗的虚实关系更加明显, 其创作的功力体现在抽象力与形象性的处理上, 因为政治抒情诗的题材往往是宏大的, 它关注时代主旋律, 描绘祖国发展蓝图, 反映民众心声, 表现社会重大事件, 但是用这些材料入诗时则进行高度概括与提炼, 通过对具体事实的抽象化处理体现出一种精神纯度的表达, 而不是事实本身的直陈与罗列, 因而也就进行形象化转换和诗意的创造, 让静态的政治策略、政治术语变成动态的形象语言, 让人感觉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政治交谈, 是一种出于心灵的政治歌唱。

4. 语言运用上善于处理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关系

新闻是用直接性语言明朗地表达构成事实的诸要素, 文学是用间接性语言含蓄地表达事物的多重意蕴。作为“新闻文学”的语言, 既富有个性色彩又具有大众化和时代性特征。“新闻文学”的语言没有过分辞章化, 也不过分规范化, 而是简洁、朴实、鲜活、生动, 符合大众传播的特点。当然, “新闻文学”毕竟属于文学的范畴, 因此它的语言又是含蓄的、充满意蕴和情感的, 是一种既具有产生文学奇境的个性语言, 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大众语言。

总之, 社会新闻与文学写作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紧密关系, 研究社会新闻与文学写作结缘的传统、社会新闻转化为文学的传统写作方法, 对于拓宽当下文学写作视野和思路, 创新文学写作类型和形式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和新闻传播的兴起, 社会新闻与文学写作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紧密关系, 研究社会新闻与文学写作结缘的传统、社会新闻转化为文学的传统写作方法, 可以拓宽当下文学写作视野和思路, 创新文学写作类型和形式。

关键词:社会新闻,新闻文学,文学写作传统

注释

11 姚福申、管志华.中国报纸副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2 新版鲁迅杂文集:伪自由书、准岁月、花边文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33 李白坚主编.中国新闻文学史[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41

44 关春芳、苏奎.传播视野中的新闻与文学——从一则通讯与四篇小说谈起[J].新闻传播, 2012 (4)

55 维新变法失败后, 梁启超以国民启蒙、国民自新、国民变革为基本目标, 提出“经学革命”“史学革命”“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曲界革命”等一系列主张, 试图通过输入西方精神思想来推动中国知识学术体系的转型和文学的变革。

新闻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篇9

这篇文章来自于重庆晨报一次内部培训的讲稿, 培训的主题为“新闻写作”。文章中, 结合近几个月来重庆晨报的部分见报稿件, 梳理出13种常见的写作问题, 并深入分析了出现问题背后的原因, 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目前我们的新闻一线, 大多为80后记者, 接受新事物比较快, 但深读的机会比较少, 缺少慢下来的功夫和机会, 沉淀下来的写作是罕见的, 写作多半比较焦虑、功利和紧张, 这种背景下孕育出来的文本, 往往先天不足, 它不是可以流传的新闻作品, 而是应付了事的新闻作业。

二、新闻写作中经常出现的13种问题

(1) 语焉不详, 所指不明。案例:“心情三分天注定, 七分靠Shopping, 剩下的九十分就要看银行卡余额了……”今日, 重庆网友“墨狸”在朋友圈晒出“月光账单”, 针对这种状况, 理财专家支招:学会记账, 避免不必要的花销。 (重庆晨报4月15日24版《工资都去哪儿了?重庆白领晒月光账单》) 分析:“这种状况”究竟是指哪种状况?是白领月光还是网友晒月光账单?指向不明确。

(2) 用词欠准, 表述不当。案例:这些门窗, 原本是同兴一家建材门市为该楼一位业主装修新房所提供的。不料, 在安装之前出了意外———建材老板马老幺违规攀爬外墙失足跌落, 当场不治身亡。 (4月15日重庆晨报24版《业主不在家, 他竟徒手爬三楼想要安装防盗窗, 结果……》) 分析:不治身亡是指经过治疗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死亡, 这里应为“当场身亡”。

(3) 连词误用, 语流欠畅。案例:而人和、国安只能赢球才能延续小组出线的希望, 输球则有可能提前被淘汰。 (4月15日重庆晨报31版《中超四旅生死一场间》。分析:“只能……才能”连词搭配不当, 应改为“只有……才能”。

(4) 晦涩难懂, 含义不明。案例:年过40的老周, 开出租车已近十年了。跟风安装打车软件还没到一个月, 他就将这款软件卸载了。“这东西是年轻人的专利, 我就踏踏实实扫街。”在老周看来, 打车软件操作很简单, 但拿不拿得到单却掌握在自己手里。 (3月18日重庆晨报12版《嘀嘀打车后久等不来悔了单, 美女被的哥多次电话辱骂》) 分析:大龄出租车司机反应不如年轻司机快, 经常抢不到单, 因此, 拿不拿得到单到底是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记者表述让人难以明白。

(5) 句子杂糅, 令人费解。案例:北部新区初步摸底的46户高档小区违章建筑钉子户, 几乎都位于高端住宅小区, 这些违法建筑是怎么搭建的?邻居们对此怎么看?物业为啥不管? (4月11日重庆晨报31版《46家别墅违建钉子户, 你们赶紧自己拆了吧》) 分析:“高档小区”与“高端住宅小区”重复, 邻居们对什么怎么看?是对违法建筑怎么搭建怎么看, 还是对违法建筑都位于高端住宅小区怎么看, 还是对自己所住小区内有违法建筑怎么看?

(6) 成分残缺, 语句生涩。案例:渝北花卉园的上万株郁金香、欧洲水仙、风信子等众多花卉的盛开, 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2014年3月17日重庆晨报9版《白天暖阳依旧, 夜雨或将来袭》) 分析:缺少谓语, 应为“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7) 语句啰唆, 表述复杂。案例:完全可以说, 只要进了演播厅, 只要不做诸如在镜头对着观众席时突然起立、走动、高声喧哗等影响现场正常演出的事, 基本不会有人来管你。这也使得包括记者和同行在内的大多数观众, 开场前都在东张西望。就连总导演冯小刚出现在舞台一角用对讲机指挥现场, 都惹得记者旁边的一位妈妈专门叫儿子看。 (2014年1月22日重庆晨报19版《装摄像头, 缴手机, 关小黑屋晨报记者亲历春晚安保》)

(8) 逻辑混乱, 难经推敲。案例:拍得最难最痛苦的戏份, 一场被减掉了, 而另一场则还没拍就被直接砍掉了。 (2013年11月26日重庆晨报24版《妈妈和老婆同时落水, 先救谁?》) 分析:还没拍就直接被砍掉的戏份, 怎么会拍得最难最痛苦?

(9) 标题重复, 信息量小。案例:周杰伦唱完走了, 歌迷留下10吨垃圾。 (主) 听完演唱会, 歌迷出高价打黑的回家, 留下10多吨垃圾, 20多位清洁工深夜冒雨打扫清洁。 (副) 演唱会结束, 周杰伦赚得盆满钵满地走了。但他也许想不到, 他的这场演唱会会给重庆留下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歌迷打车难, 20多个清洁工深夜冒雨清扫10吨垃圾。 (导语) 垃圾成堆清洁工冒雨清扫10吨垃圾 (小) (2013年11月4日重庆晨报11版《周杰伦唱完走了, 歌迷留下10吨垃圾》) 分析:主标题、副标题、导语、小标题都在简单地重复周杰伦演唱会后, 歌迷留下10吨垃圾。

(10) 羊头狗肉, 文题不一。案例:帮女儿张罗开饭馆八旬老太上灶炒菜 (2014年3月18日重庆晨报9版《帮女儿张罗开饭馆八旬老太上灶炒菜》分析: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姜大侠豆花饭庄”比附近的餐馆便宜不少。标题却选择了老板八旬母亲上灶炒菜的点, 而且文中对母亲帮女儿开店也着墨不多。主题不集中, 文题不统一。

(11) 粗心大意, 缺少核对。案例:昨日下午, 四艺节名家讲座第三场《中国文化思想的生命模式》在重庆图书馆举行, 著名美术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成复旺先生, 为观众举行讲座。 (2013年11月4日重庆晨报9版《国学热不应该只是凑热闹》分析:成复旺应是著名美学家而不是美术家。

(12) 疑惑未解, 留有遗憾。案例:该小区10楼以上的住户, 几乎都没有在窗户边安装护栏。反而10楼以下的住户, 装上了护栏。 (2013年11月6日重庆晨报28版《窗户没装防护栏, 1岁男童从31楼坠下》) 分析:10楼住户究竟装没装防护栏?记者交代不清, 留有疑惑。

(13) 抄袭自己, 重复别人。案例:还是前面的周杰伦演唱会的案例, 百度一下, 2010年10月19日, 《武汉晨报》报道, 周杰伦演唱会, 留下一地垃圾。两篇报道选取的新闻角度完全一样。案例:2014年3月21日重庆晨报4版《他们是经济英雄, 他们是重庆榜样》一文, 报道了2013年重庆十大经济人物评选颁奖典礼, 而此前的2012年颁奖典礼, 稿件见报于2013年2月28日重庆4版, 标题为《他们是这座城市的经济英雄》。

三、观点

新闻写作绝对不是单向的, 是作者与读者、媒体、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 一次合谋, 是在诸多因素的博弈中寻求一种恰当的写作之道, 并最终产生出一种合理的叙事文本。以天气新闻为例。“房间里的冬天听着, 你已经被春天包围了。再给你最后一天的缓冲时间, 然后就放下羽绒服、围巾、帽子等武器, 升温从宽, 春寒从严!不要负隅顽抗, 你的地盘将被阳光、蓝天接管。如果改造良好, 8个月后允许你重返社会。” (摘录自2014年3月17日重庆晨报《今天起重庆白天暖阳依旧夜雨或将来袭》) 这段话有戏剧般的对话场景, 将渴望春天的意愿表达得历历在目。但是, 各地的气温到底如何?缺乏具体的信息, 太软。

比较:“从前天到昨天, 全市大部地区最高气温超过了15℃。东北部地区气温较高, 其中巫溪、巫山、奉节、开县、云阳、万州6个区县最高气温超过了20℃。主城区最高温达到了23℃, 迎来了今年以来最暖的一天。” (摘录自2014年3月17日重庆晨报《今天起重庆白天暖阳依旧夜雨或将来袭》) 这段文字只有单一的信息传递, 具体信息清楚, 但太硬。

再比较:“这是一场温暖和寒冷之间的战斗。昨天, 全市大部地区都以15℃的最高气温向冬天宣战, 巫溪、巫山、奉节、开县、云阳、万州6个区县选择了20℃的火力, 主城区甚至以23℃的最高气温将寒冷逼向死角。捷报频传, 市区将以26℃的最高气温书写春天的胜利。现在, 重庆大部分地盘被阳光、蓝天和鲜花接管。人们脱下厚重冬衣换上春装, 年轻人更是穿着T恤, 架起墨镜向冬日示威;渝北花卉园的上万株郁金香、欧洲水仙、风信子则竞相开放, 迎接春天的凯旋。不过从今天夜间开始, 冬天派出的阴雨天气将入侵我市部分地区, 届时气温将有所回落。”这样的写法, 把枯燥的数字演绎为事件、场面、情景, 既告知信息, 又生动形象, 抹一笔人文色彩。

新闻写作之前, 要充分打量你的阅读对象, 你生活的环境, 你周围发生的事件, 基于普通读者的思维习惯梳理材料, 在与大众、媒体、社会之间的互动和共谋中, 以最令读者会心的方式, 分娩出属于你的优秀的新闻作品。

四、新闻写作技术路线

(一) 技术路线一:确定焦点

2014年3月17日重庆晨报23版《英领馆官员组了一个长跑团要穿奇装异服跑重庆马拉松》一文, 全文的小标题有以下几个:他们为留守儿童筹善款;奇装异服鼓励大家来运动;带上老婆娃儿全家比赛;壁球高手助力慈善活动

这篇新闻的焦点是什么?重庆国际马拉松的影响力?奇装异服参加比赛?运动充满乐趣, 还是英领馆的爱心善举?焦点不明确, 新闻就容易被写成收破烂的麻袋, 什么信息都往里装。为了找到报道的焦点, 记者在写稿前应该问自己:这篇报道是关于什么的?报道的重点是什么?最打动你、最有趣的是什么?读者最想了解的是什么?根据新闻的不同内容, 分别提出这些问题, 然后用一句话作答, 这就是对焦点的陈述。

(二) 技术路线二:选择角度

新闻的新不仅仅在于事件发生的时间, 还在于记者呈现它的角度。拆除嘉陵江索道这个事件, 表达起来有多个角度。通常新闻报道选择的是事件概述法, 5个w一一交代, 呈现事件轮廓。有时我们也用人物记录法, 通过人的眼睛展现事件的过程, 如嘉陵江索道的修建者, 工作者, 乘客, 或者索道旁边的一位住户, 都可成为事件的见证人。如以下三篇报道。

(1) 中国第一条城市跨江客运索道———重庆嘉陵江索道拆除:央广网重庆12月24日消息中国第一条城市跨江客运索道———重庆嘉陵江索道昨天开始拆除。嘉陵江索道1982年1月1日建成试通行, 全长740米, 车厢最大容量46人。在当时缺少跨江大桥的情况下, 嘉陵江索道连接了渝中区和江北嘴交通出行, 最高峰时索道日客流量达到2万余人次。记者从市索道公司获悉, 因为索道站台位置与东水门、千厮门大桥以及轨道交通的地下隧道布局规划撞车, 从2011年3月1日起, 嘉陵江索道停运, 并着手准备拆除。

(2) 重庆拆除嘉陵江索道引集体怀旧:中新社重庆12月27日电“挤在轿厢的窗边, 晃晃悠悠的过江, 到了江心, 四面都是空荡荡的, 远离房屋、人群, 脚下是滔滔江水, 这种感觉确实很特别。”得知嘉陵江索道开始拆除的消息, 39岁的重庆市民夏薇十分惋惜。夏薇告诉记者, 小时候家住江北城的她经常跟着妈妈坐索道, 那时候重庆灰蒙蒙的, 没有太多的高楼, 但那种慢悠悠、晃悠悠的感觉却是她现在最怀念的。“现在城市发展太快, 一个东西能有30年历史肯定就属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了, 以后我们恐怕也很难再有这样的记忆了。”她说。

(3) 别了, 嘉陵江索道 (文/重庆晨报记者凃源) :每一根绳索, 都有它的终点, 比如, 嘉陵江索道。遗忘比消失更可怕, 这根存在了33年的绳索, 已经有两年零十个月没有动过。这样的安静, 是在前年春那个最后的热闹日子之后开始的, 就像春节一家团圆后的空巢老人, 团圆的日子越是温暖, 遗忘的日子越是孤独。在过去的这两年零十个月里, 它看到千厮门大桥从江水中的围堰开始拔地而起, 它听到自己的小弟———长江索道即将在几天后重新开放的消息。那些消息, 对它来说, 已经无关悲喜。在31年的忙碌之后, 嘉陵江索道唯一能做的, 只是等待自己从遗忘走向消失。这是它的墓志铭:中国第一条城市跨江客运索道———嘉陵江索道, 1980年12月15日, 生;1982年1月1日, 通车;2011年2月28日, 停运;2013年12月23日, 卒。

第三篇独辟蹊径选择了物的视角, 以拟人的手法抒发了人的怀念, 从一件事变成了一段令人感怀的历史。

(三) 技术路线三:让我们来讲一个故事

案例一:“昨晚11点发生了一起特大车祸, 25个人在睡梦中当场死亡, 一个三月大的婴儿奇迹般毫发未损。”案例二:2月7日, 乌鲁木齐阵雪。据气象预报显示, 未来几天, 还将继续迎来下雪天气。如果没有遭遇车祸, 河南籍环卫工马月芹应该和她的近两万名同伴一起, 坚守在乌鲁木齐各街道的清雪现场, 顶着簌簌而下的雪花, 为城市交通的顺畅付出自己的劳动。大儿子今年20岁, 二儿子18岁, 小儿子15岁, 这都需要马月芹和丈夫挨个扶持。丈夫患有慢性胃病, 出不了重力, 帮儿子攒钱娶媳妇的重担就落在马月芹身上。对于马月芹来说, 日子虽然艰苦, 但正朝她的理想和预计迈进。“干了两年环卫工, 已经存了两三万, 儿子娶媳妇就有了着落。”但1月21日的一场车祸让马月芹的梦想化为泡影。都是车祸新闻, 前者是告知信息, 后者是讲述故事。它复制一个完整的过程, 具有时间的动感, 有场景, 有人物, 有细节描写。故事不仅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甚至具有更强的信息传播能力。

(四) 技术路线四:寻找有意味的细节

例如, 3月15日, 走进王义昭的办公室, 他的桌上摆着一份自己打印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翻开的报告上面有多处标记, “改革, 是今年的主题, 农投集团在今年也将继续推进一系列改革。” (2014年3月20日重庆晨报34版《让天友乳业成全国5强》) 细节:“自己打印的工作报告, 而且还有多处标记”, 这样的细节能带来追问和思考, 能创造意义的空间:不是总理, 为什么要打印这样的报告?而且还有多处标记, 表明看得很仔细, 为什么?他要干什么?细节是有力量的, 而意义生活是通过细节来显现的, 它通过具体的描绘和再现, 传递画外音。

(五) 技术路线五:让文字呼吸

新闻评论写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篇10

一、新闻评论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论证不符合逻辑

论证, 即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反映了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常见的逻辑推理方式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以及类比推理等, 如果在新闻评论写作中论证不严密, 不仅没有说服力还影响该评论的作用, 影响读者的思考。演绎推理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逻辑推理方式, 所谓演绎推理, 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 通过推导即“演绎”, 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也可称之为以“小”见“大”, 即通过客观存在的一件事推导出普遍存在的道理。5月28日21时许, 招远市一名女子在招远市麦当劳餐厅就餐, 被张某搭讪遭拒, 张某及其尾随人员共6人手持钢棍竟然将女子活活打死。事件发生被媒体报道以后, 引发了众多新闻评论对招远这一地方的批评。新闻评论如果扭曲事实, 错误归结事件发生的原因, 不仅不能帮助公众了解事件本身, 而且会引起社会舆论的混乱, 影响人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 缺乏时效性

新闻需要时效性, 同样, 新闻评论也需要时效性, 如果失去了时效性, 新闻评论就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有的新闻评论者不重视新闻的时效性, 将已经过去很久的话题或者事件拿出来评论, 这样的新闻评论不仅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而且毫无意义。

(三) 信息失真

新闻事件是新闻评论的对象也是新闻评论的基础, 不管什么样的新闻评论, 如果引用的新闻事件不真实、甚至编造虚假的新闻材料, 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2013年12月2日上午, 在北京朝阳区香河园路与左家庄东街路口, 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的外国小伙旁边的时候突然摔倒, 之后就倒地不起, 说是被这个外国小伙子给撞了, 要他负责。事实上该外籍男子无驾驶证, 所驾驶摩托车无牌照, 在人行横道内将中年女子撞倒。警方于当日依法暂扣了肇事摩托车, 其交通违法行为将依法处罚。报道所称的“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完全是无中生有的。信息失真是对公众最大的不负责任, 公众不需要这样的假新闻假评论。

二、新闻评论写作策略

(一) 论证要严密充分

论证就是把材料和观点统一起来, 通过事实论证道理、分析问题。论证是新闻评论写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要通过严密充分、逻辑合理的论证, 才能具有说服力使公众信服。著名时事评论员姜春康在他的评论文章《如何破“假摔帝”老人这黑色幽默》中写道:“老人曹文轩也是一个弱者, 想必除了其本身的固执和道德缺失外, 他同样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和帮扶, 其样本意义更值得探讨。在此, 呼吁公众在批评其行为的同时, 多关注这个上演‘黑色幽默’老人背后的故事, 给予其正确的心理疏导和必要的生活资助, 一方面劝告其停止‘假摔’, 另一方面也不能将其推向社会不管不问。”该评论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一方面道出了老人“假摔”这一社会现象, 另一方面阐述了这一现象产生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

(二) 遵循新闻价值规律, 具有时效性

新闻评论是为社会服务的, 新闻评论的价值与新闻的社会效益密切相关, 把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是一个新的、人文化的发展,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格外重要。时效性是新闻评论写作的“生命”, 也是赢得更高的关注度的关键。马航失事后不久, 姜春康就发表了评论《不要对马航失联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对失联家属打扰以及过度关注, 这是对他们的第二次伤害。事件发生后不久, 在所有人还在聚焦失联事件时, 姜春康关注到了不要对马航失联家属造成二次伤害一事, 该评论角度新并且具有时效性。

三、结语

一篇新闻评论要想被公众关注、为人民所喜爱接受, 要符合广大群众的兴趣和需要, 要避免出现信息失真、失去时效性、逻辑不通、故弄玄虚等问题。只有生动活泼、真实可信、立场正确的新闻评论才能增强新闻评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家伟.新闻评论是关于新闻的“消息”——兼谈新闻评论的新闻性[J].新闻战线, 2005 (07) .

[2]李佩珊.评论与新闻的“零+1”距离[J].声屏世界, 2008 (08) .

[3]闫乔.议新闻评论的新闻性[J].新闻窗, 2010 (06) .

[4]王俊.灾难事件初期新闻评论的特点[J].青年记者, 2008 (20) .

谈谈电视新闻的标题写作 篇11

【关键词】 标题 写作 电视新闻

常言道:“人美在眼睛,文美在标题”,作为电视新闻来讲,人们在欣赏声画一体的活动画面的时候,其实也会注意标题。电视新闻的标题是电视传媒在往外传播信息时对报道内容的高度概括的精华话语,要求达到简洁、精炼、准确、生动的效果。有人说,报纸标题更注重修辞和文采,广播标题更注重口语化和语感的流畅,网络标题更注重突出关键词和设置悬念。笔者认为,电视的标题更注重通俗简明和直接了当。因此,一个好的标题,加上顺畅的文稿和与之相配的动人画面,这样的电视新闻便会深深地打动观众,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使受众产生共鸣、好奇,从而让人产生急欲知道内容的强烈愿望。笔者根据平时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几种电视新闻标题的撰写方式,与电视同行商榷。

1. 好的新闻标题要贴近群众

新闻工作是项严谨的工作,它不仅有求我们有很高的政治敏锐性,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还要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做好当好政府的“喉舌”作用。而作为新闻核心内容的标题更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群众。笔者写一条新闻起的原标题是《和庄镇群众自办文化艺术节》,稿件内容介绍和庄镇经济发展后,该镇群众在正月十五前自发组织活泼有趣的乡土文艺节目。后把标题改成《和庄群众多才艺 自娱自乐赞生活》不仅点明了主题,还更贴近了群众;2009 年“庆十一”祖国的生日那天,笔者采访新郑市实验小学庆“十一”活动,标题为《十一:我们一起唱国歌》,充分体现了祖国的花朵用实际行动来庆祝祖国的生日。 由于电视的传播特性,要求在一瞥之间,观众能够尽明题义。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的标题,不仅高度概括,还要一目了然。不能一味强求简练,甚至观众读起来困难费解,少用专业代称,更不能用文言代替。比如《农合行自我加压创效益》这样的标题,如果不是在当地播出,笔者觉得“新郑农村合作银行”不宜简化成“农合行”。像《某某:孝敬公婆 邻居夸赞》、《小红枣卖出好价钱》这些标题笔者觉得一目了然,朗朗上口。

2. 好的标题要标新立异

短新快是新闻的生命,不仅新闻要新,作为新闻“眼睛”的标题,更以创新为使命。古人就有为求一字捻断数根须的做法,因此好标题就是在这样反复地分析、比较和鉴别中“跳”出来的。笔者采写新郑枣乡风情游开幕,原标题为“红枣之乡喜迎八方客”,这条稿件本来写红红火火的枣乡风情游,标题写的有点不贴近群众,后来改成“新郑:枣儿红了 枣农笑了”,当地举办枣乡风情游的目的就是通过风情游,让更多的枣农走上富裕的道路,标题也用一个“红”字把当地传统节日的气氛表现出来,一个“笑”字也表现了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这也使得文章看起来显得活泼可爱多了;有条新闻原标题为“飞机开往新郑”,改为“飞机向着新郑飞”,意思虽相同,意境却不同,后一句话更体现了人们的喜悦之情。 由于电视屏幕的空间有限,再加上过多过杂的字幕会影响收视效果,因此,相对于报纸较多使用复合型标题,电视新闻标题除重大时政报道、主题性报道或新闻专题片外,一般以单一型标题为主。人们通常把标题分为实题、虚题和虚实结合题三种。由于电视的家用特性,观众一般不愿意过多思考。所以,电视的标题要多用实题,不能滥用对偶和文采。如“十年一剑 书就亮丽青春——记某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标兵张某某”经过编辑处理改为“张某某:兢兢业业干出个样来”,修改后的标题突出了张某某的工作态度和决心毅力。 有些记者时常会写这样的标题,如某项工作“成效显著”、“取得突破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某某“生产运行平稳”等等这种万能标题,没有实际内容,千篇一律。作为电视记者,应以创新为己任,即使是对重复宣传的老题材,也应千方百计挖掘出新的特点。

3. 好的标题要鲜活生动

一条新闻,能不能打动读者,吸引观众,标题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一个好的标题,往往会使一篇新闻生辉增色,诙谐幽默的语言,会使受众赏心悦目,回味悠长,产生浓厚的观看意愿。笔者采访中发现,近年来新郑生态逐步变好的现象,就是鸟类变多的问题,刚开始写的标题是《新郑生态良好鸟儿变多》,后来经过仔细揣摩改成《新郑处处闻啼鸟》这样一改,就显得生动形象多了,给新闻还在上级媒体采用播发。还有一条新闻的标题为“泳池,孩子们夏天的乐园”,既妙趣横生,又耐人寻味。 因此,电视新闻标题写作,要紧扣文章的内容,拟好和改好标题: 首先,从弄清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入手。在采访中,记者首先要对新闻的五要素了解清楚,在弄清事实的来龙去脉之后,才能考慮写作重点,提炼新闻的标题。当然,作为电视新闻的标题可不苛求新闻五要素齐全。但是,“何事”这个要素是不可省略的。例如: 新郑抢修保护子产墓 --2010 年 8 月 10 日新郑广播电视台《新郑新闻》 这个新闻标题仅仅提及了两个要素:一是“何地”-- 新郑;二是“何事”-- 抢修保护子产墓。至于其它要素,虽没触及,但仍向观众准确地传递了要报道的新闻内容。 其次,从能够揭示新闻价值方面下笔。“言简意赅”是对写文章的要求,也是制作各种体裁的标题的需要。因此,在拟新闻标题时,要用较少的文字反映新闻事实中的要旨和精华,做到字斟句酌,达到“字字顶用”。

4. 好的标题要立体多维

电视新闻的标题虽然不能像报纸那样做成引题、主题、副题等复合型标题,但是由于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字幕系统趋向立体图文系统。比如新郑广播电视台《新郑新闻》的每一组新闻的字幕前都标有“要闻”、“新闻”、“简讯”等字幕栏花,这其实也是新闻标题的延伸,这些字幕栏花,对观众来说是一种提示和导读。另外,现在的字幕一般都有背景底板,出入一般都带有运动特技,有时还伴有音响音效,可以说,现在的电视新闻字幕是一个立体的多维字幕。这就要求各个元素,底板形状、颜色和字体、字号、颜色搭配合理、相得益彰,音效和运动既要生动活泼,又要与新闻风格协调一致。

总之,电视新闻标题的写作并非易事,其中包含着诸多的技巧和艺术,新闻工作者对此不应小视,而应当作一门学问去精心锤炼。笔者在这里讲到了一些方法和技巧,也只是“冰山一角”罢了,从业人员要想做到“信手拈来”,还得在实践中多写多练,毕竟,熟能生巧。

参考文献:

[1]《广播电视新闻学》 李岩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传播学基础》 田中阳 岳麓书社.

[3]《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刘海贵 复旦大学出版社.

[4]《新闻周刊》.

[5]结合十多年的新闻采访工作经验精心撰写而成.

社会问题新闻写作 篇12

1 基层新闻的写作规律

1) 感知。写作新闻必须依据客观的事实, 作者要通过亲自的采访、观察、体验等等方式来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构建新闻的框架。作者应该主动的去感知新闻, 而不是被动接受。

2) 整合。在写作新闻时, 整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整合可以将作者感知到的新闻素材进一步的创造成为成品。作者应该在建好新闻框架的基础上, 再运用各种方式在内部进行整合, 选择出最有效的部分。

3) 具化。收集的新闻素材加上作者的思考还算不上真正的新闻, 还需要将其落实到书面上, 才能称之为完整的新闻, 在写作时, 若作者的写作技巧不够熟练, 或者词汇比较贫乏, 还会导致新闻的整体水平降低。

4) 再创造。对新闻进行再创造指的是为其重新定位, 不再受传统的新闻写作观念所束缚, 将新闻的层次提升到精神层面。完成再创造, 新闻的写作过程才算全部结束。

2 基层新闻工作者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会议新闻的模板化

在各种类型的新闻中, 会议新闻中的问题是最严重的, 必须尽快进行改革。近几年来, 会议新闻的报道形式往往是按照固定的模板, 这样模板现象在重要的新闻上越能反映出来, 因此, 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所有人写出来的通稿常常相差无几。这种新闻并没有太大的价值, 起不到积极作用。

2.2 不会写新闻导语和标题

造成新闻中缺少导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很多记者自身没有意识到新闻的价值, 写作时只是一味的按照模板, 不注重创新, 认为只要不出现问题就可以了, 工作比较敷衍;2) 整个媒体行业中竞争意识不强, 记者们安于现状, 缺乏进取心, 还有些记者甚至将自己的私事带到工作中, 写出来的新闻吸引不了百姓的兴趣。

2.3 不会新闻策划

呈现在百姓面前的新闻都是经过严谨的策划过程的, 但是大部分新闻工作者并不理解这一步骤的意义, 也经常会忽略, 主要是因为虽然很多人在基层的新闻单位工作, 但并不全部是新闻专业出身, 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素质教育, 因此, 在写作新闻方面会存在不少问题。

3 提升基层新闻工作者的写作技巧的建议

3.1 坚持学习, 打牢功底

记者这份职业存在着特殊性, 它需要将社会上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再传播出去。记者是各个行业以及各个阶层互相联系的重要渠道。因此,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一定要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 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 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提高责任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应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 这样才能从各个行业中发现值得报道的新闻。基础扎实了, 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种新闻素材, 将其变成有效的新闻。

3.2 培养较高的新闻悟性

新闻的质量会受记者自身的素质的影响, 即使是处理同一件新闻素材, 也会出现不同的思考角度和用意, 质量上就会产生差距。若记者感悟新闻的能力比较好, 就能够敏锐的挑选出百姓想要了解的新闻, 并将其用百姓喜欢的方式传达出来, 也能够抓住各种新闻素材中的重点, 灵活运用收集到的素材, 从各种不同的角度, 对其进行创作, 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因此, 要能够找出新闻最佳的角度, 就需要拥有一定的悟性, 悟性高的记者可以从生活的细节处甚至与人交谈之间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新闻记者不只是简单的对文字进行概括, 还需要从各种事物中快速的挖掘出新闻, 一定要抓住事实的重点, 揭示出新闻的深度。艾丰曾表示, 对新闻写作进行创新应该从3 个方面入手:1) 结合已有基础进行新的综合;2) 从本质上进行突破;3) 创造一种新样式。所以, 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坚持学习, 提高自身对新闻的敏感性, 这样才能发挥出对新闻的悟性, 在写作时突出新闻的亮点。

3.3 对新闻背景材料的熟练掌握

在写作一些主题性的新闻中, 背景材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学会有效利用背景材料, 可以增加新闻的光彩, 凸显出新闻中的亮点。对背景材料的掌握越熟练, 越能够写作出有价值的新闻, 还能够提高采访的质量。因此, 基层单位中的新闻工作者要学会对与新闻有关资料的收集, 甚至是一些群众随口说的顺口溜或山歌等等。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到各个社会阶层中, 尤其是基层, 去亲身体会基层生活, 并且坚持练习写作的基本功, 增加自己对背景材料的熟悉度, 这样可以让自己在写作时更加的流畅。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作为一名基层单位中的新闻工作者, 一定要坚持学习, 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夯实自己的文字功底, 并且培养自己对新闻的敏感性, 让自己能够善于挖掘出有效的新闻, 从而对其进一步的创造。努力提升自己写作的技巧, 为社会贡献更多有价值、有深度的新闻。

参考文献

[1]陶勇.基层媒体新闻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才智, 2014 (25) .

上一篇:择校热下一篇:发动机装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