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论文(通用9篇)
社会问题论文 篇1
留学归国问题是社会问题不是个人问题
反方一辩陈词:
谢谢!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各位同学,大家好!
在我方立论之前,我想解释一些定义。首先,留学生是指:文凭必须在高中以上而去国外攻读更高学位,同时拥有一技之长的特殊人群。其次,归国即是学成归国,融入社会。然后,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的状况,是由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引起的,需要加以解决的状况,是社会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反观个人问题却是一种个人主观选择与客观环境无关。
最后我们再来讨论留学归国问题是社会问题还是个人问题。先说核心问题社会问题,我方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分别是①形成原因②社会影响③解决方式。首先,来看留学生形成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日新月异,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为有志之士的出国和学成回国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确立。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的市场经济成了全球最安全的避风港足以证明这一点。并且像霍英东基金、春晖计划等鼓励留学生回国服务的各种基金计划,为留学生回国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制度保障。而国家地位的提高,更是极大地调动广大留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文化创新促进东西文化的融合,也是归国的精神动力!这三个层面的本质属性都是社会性,即是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留学生归国从本质看,就是社会问题。
其次,留学生归国的社会影响。留学生掌握特殊才能,高端技术,这一群体势必会对国家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缩短教育、科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培养高级人才的能力;扩大教育、科技、文化、经贸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种种这些影响不都是在说明留学生归国是社会问题吗?
最后,我们讲解决方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新的留学生工作政策,提出“支持出国,鼓励出国”。留学生归国后,面临创业难的问题,我国政府则不断改善软硬件环境,为留学生在事业上的成功创造了机遇。
再说个人问题。有人出国留学,为了学知识?为了镀金?这是个人问题。你们可以说,社会发展,竞争加大,特别是经济实力增加,使得人们会有这样的个人选择。当然,正方不能去否认社会问题的现实性。任何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在任何事情上都是共存的,一切个人问题,都是社会问题造成、影响、决定的。不知对方辩友是否听过:“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留学归国很多人都不是因为其个人意愿而留学归国的,大多数人很大程度上都是受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趋势影响。由此可见,留学归国问题是社会问题不是个人问题。
纵然历史上有很多像钱学森、邓稼先等这样的爱国学者放弃国外优厚条件而留学归国的个例。我们也从不否认单个人做出是否归国的决定时,主要是个人行为。但是我想提醒对方辩友,今天我们讨论的是留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归国问题。因此,对方辩友已经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你们只是仅仅停留在某一个人是否回国的问题。
综上所述,留学生归国无论是在形成原因,还是社会影响,亦或是解决方式上都是社会化的,还是个人价值取向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因此,我方再次重申,留学生归国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论文 篇2
一、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结合存在的问题
1.教师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都需要改进。在历史教学中, 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社会关注的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并没有被完全的发挥出来。因此, 需要培养历史教师关注社会问题的能力, 深入的研究教材, 将历史教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上, 关注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利用自己的知识基础, 对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历史学科真正价值并没有被认识, 人文精神被排斥与抛弃。学校教育的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学生,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教学的真正的价值, 利用自己在历史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在这个工程中, 逐渐的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 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新课标的广泛进行, 并没有真正的改变人们的教育思想, 不论是学校、学生、还是家长, 在思想仍然是注重应试教育, 对历史教育的真正的价值盲目的排斥,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历史教师教学的热情, 历史教学缺乏人文上的关怀, 历史教学难以与学生的心灵进行真正的沟通, 开展人文教育知识停留肤浅的表层阶段。
二、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结合的有效的手段
1.对学科具有正确的认识, 加强历史学科与社会问题的联系, 落实人文精神。若是想改进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广泛的问题, 就要从根本上落实人文精神。加强初中学生的历史人文精神, 要从学科自身的目标出发, 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紧密结合。有关教育部门必须大力的宣传, 使学校、教师、家长都真正的认识到历史学科的本质内涵, 对历史学科有真正的科学的认识, 为历史学科增添生机与活力。若想加强历史教学与现实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联系, 需要挖掘乡土历史教材来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 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 激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使其真正的认识到现实问题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进而最终实现人文精神的目的。因此, 必须引导学生对历史学科有正确的认识。
2.加强初中历史教学的综合的素养, 能够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历史教学的活动的开展, 历史学科是否能够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需要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实施的今天, 历史教师需要主动地承担起责任, 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态度,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对话, 引导学生由原来的教学中的学习者和接受者, 变为知识的主动地探究者与研究者, 激发学生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中获取经验, 不断地探究新的知识, 建立学生历史学习的知识框架, 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的思维。同时,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 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特别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实现历史教学的情感目标。初中历史的教学小组, 在教学通过教学的评比比赛、教师培训与观摩等形式, 培养教师的教学热情, 引导教师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历史教学中, 提升其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能够胜任历史教学的教学任务。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促进历史教学与现实教学的紧密结合, 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促进历史教学逐渐的生活化。备课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若想促进历史教学与现实问题的紧密的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建立“大历史”的教学观念,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的融合, 注重挖掘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注重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另外,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现实化。实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功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在长时间的教学中, 将这种理念渗透给学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作业布置、课堂检测中, 都要注重历史教学的现实化, 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 将现实的社会问题简明扼要的阐述出来, 将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融入到历史教学中, 使历史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在现实的问题中学习历史、感受历史, 发展自身的历史思维, 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 历史教学是以史为鉴的过程, 历史教学中的疑问看法, 对于今天的发展也是大有益处的。因此, 历史教学需要注重历史学科人文价值, 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有利于激发学生关注历史问题与国家大事,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社会,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是, 由于教学中的各个因素的制约, 当今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基本没有被实现, 历史知识的学习一般都会让位于主科的学习。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 许多历史教师的人文价值缺失, 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 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如何将教育教学活动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进行结合。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社会问题,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琼.初中历史教学中故事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于秀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养老问题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篇3
他表示,我国国情决定了仅依靠政府解决养老问题是不现实的,激活社会力量进入养老领域,构建多种形式的养老体系才是出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也指出,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但商业机构进来后,必须要有创新和突破,否则不能持久。”向运华说,只有更多的机构进入养老业,才会有更多新型的养老形式涌现出来。
目前,社会上主要的养老模式有传统养老院、公寓养老、家庭养老,以及新近起步的社区养老。然而,由于投资和运营主体不同,常出现高端养老住不起,低端养老又排不上的问题。
对此,武汉大学风险管理中心博士李毅认为,中国养老产业的经营模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纯粹投资型”的经营模式,二是“投资+运营管理型”的经营模式。第一种模式的障碍来自于现行政策,养老社区的建设用地不同于商业地产的开发用地,不得随意市场交易。第二种经营模式的障碍来自于养老管理机构与开发商的对接。尽管有些养老社区开始聘请国际知名养老管理机构从事养老社区管理,但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当代社会问题 篇4
(20 12 —20 13 学年 第 一 学期)
课号:_课程名称:改卷教师:
学号:姓名:得分:
当今中国的贫富差距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的深入,我们在经济增长上面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其中贫富差距不断的变大成为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本文浅谈了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解决贫富差距的措施。
关键词:贫富差距;现状;原因;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方面的进步尤为引人关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中没有处理好的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的显现。特别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这一问题不断的牵动和刺激着社会各界和政府的敏感神经。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进入改革深水区必须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因为它直接触及到社会的长期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力。所以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在未来的几年变得无比的重要。
1、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如何评判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国际上衡量贫富差距的主要指标是基尼系数,一般认为0.3 以下为平均状态,0.3~0.4 为合理状态,超过0.4 则表示该国贫富差距过大,超过0.6 则说明该国已经严重两极分化,处于社会动荡的边缘。[6]我国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初期为0.2左右,当时我国的收入差距比较理想,因为世界上能够达到这一系数的国家比较少见,可以说我国的个人收入的分配还是比较均匀的。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步入九十年代我国的基尼系数不断的刷新记录。到九十年代末达到了0.4国际警戒线。以后几年还是没有放缓增长的势头,在2004
年上升到0.47,2007 年达到0.48。最近几年我们国家没有公布基尼系数,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但国外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6的水平,已经严重的两级分化。而我们经常提到的美帝国主义的基尼系数也不过0.3-0.4的水平,正在处于水深火热的伊朗也只有0.43-0.46。如果这个结果属实则我国的贫富差距远远的高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而且连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无法超越。
我国的贫富差距在同期也呈现出多样性,在很多方面存在分配不公的现象。
1.1、城乡收入严重失衡
根据一些资料显示的数据,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近年来不断的扩大,差距扩大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乡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脱离,城乡之间的界限是很明显的,因为我国在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个特殊情况是一种偏向发展城市的策略,大部分的工业集中在城市,城市得到优先发展的权利。而且居民身份之间也有很大的变化,因为城市居民拥有良好的福利制度,工资水平也远远超出农村地区。仅仅由于居民的城乡身份的差异而使得占总人口80%的农民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各种实物补贴与福利待遇,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2.57倍。[2]改革开放初期,因为土地的权利下方到农民手中,农村曾经出现过一段发展时期。而且城乡的收入差距缩小了一些。但随后由于改革政策的不断变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再加上农村发展的力度不断的减小,农民获得收益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再加上一定的通胀。我国的城乡差距被无止境的再次拉大。到了1994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又迅速扩大到2.86:1。2001年扩大到2.90:l,2003年以后更是超过了3.2:1。[4]这仅仅是纯收入的对比,如果再算上农村城市之间的各项福利,和城市居民的隐性资产,这个数字会被再次打破。
1.2、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国是世界上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之一。于地理上的一些原因,历史上我国在不同地区的经济就发展部平衡。建国初期,由于一些战略上的考量国家将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工业放在了内地,当时的地区差距还不是特别的明显,但随着国内、际环境的不断改善沿海地区乘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春风,拉开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序幕,但内地的企业由于在计划经济中失去了原有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处在不利的地位,其一度受到严重的打击甚至停滞。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东部地区最先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政策倾斜,经济发展的极为迅速。有些地区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中部和西部地区因为地理、环境和政策的原因,发展的比较晚。相应的我国居民的收入也呈现地区性的差异,依次是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近十年来国家向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慢慢的变大,西部地区多的经济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发展。居民收入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总的来说,我国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都呈扩大趋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5.01倍,中部地区增长了12.2倍,西部地区增长了9.5倍。2007 年东部地区城镇人均纯收入为14 960元,中部地区为9 900元,西部地区为9 720 元。2005 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为1.78:1.23:1。可见,东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7]由此可见这种区域之间收入的差距是巨大的。而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的扩大。
1.3、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各行各业的工资水平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得到了提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行也的工资水普遍不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增长的水平基本上均衡,各行业的收入差距比较小。比如1979年我国职工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1.38:1[3]。到了90年代不同行业的职工工资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增长幅度也参差不齐。行业之间职工的收入差距不断的扩大,效益好的企业职工的福利待遇完全好于其他企业,到2007年行也中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之间的差距从1979年的610元变为35300元。其中可能还有通货膨胀的因素在其中,但还是明显的扩大了差距。近年来国有企业员工的工资普遍高于其他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也明显占有优势。而且国企中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员工比其他岗位员工的工资动则高达好几万,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可能。企业主管的工资也是高的离谱。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近年来增长很快,普遍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工资较其他行业更加稳定,而且福利待遇逐年提高,这也是近年来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热的原因。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我国行业收入的不均衡性。据统计,电力、邮电通讯和航空运输等行业的职工年收入能够达到10 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收入却不足2 万元。而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6]
2、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
造成我国贫富差距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原因:
政府政策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建国初期为了更好的建设我国在城市中的重工业,我们把农产品中的利润转移到工业产品上人为的为国防事业的发展筹集资金,是的农民的更多合法利益受到损害。这样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而削弱了农村的发展,是的城乡的收入差距不断的扩大,在改革开放也后国家出台的很多政策都是倾向城市而没有去更好的改变落后农村的面貌,虽然农村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到了一些发展但和城市的快速发展比起来相差甚远。以至于农村的发展被远远的落在了后面。改革开放后国家设立很多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对东部沿海城市的政策倾斜,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优惠政策。是的东部和西部的经济房展不在等同。致使地区收入差距不断增大。所以国家政策是影响贫富差距的最主要的因素。
行业自身的发展使的收入水平产生明显收入差距,在市场经济的体质下,很多企业的效益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导致了员工的收入分配产生差异。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全国的各种企业中效益普遍比较高的,所以国有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明显高于其他企业的员工,而国有企业中的垄断企业由于不受其他企业的影响其效益一直比较稳定,它们都受国家的高度保护和控制,甚至还被国家赋予一定的行政权力,国家对于这些行业也有着很高的进入标准。因此,这些垄断行业凭借着这种垄断优势而获得了超额垄断利润,这些垄断企业一部分利润转变为员工的高工资和高福利,加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
税收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速度加快,我国政府对占人口8.7%的富人征收的税收少之又少,据统计我国占纳税人8.9%的富人2009年所缴纳的个税,仅占中国GDP的0.0406%,占政府财政收入的1.281%。而在美国2011年税收中的80%,将由年收入逾100万美元的家庭负担。美国的税收政策是:占美国总人口约2%的,年收入逾100万美元的百万富翁们纳税,包括中产在内的98%的中低收入者免税,来缩小美国的贫富差别。由此看来我国政府制定的旨在缩小贫富制度的税收是极不合理的。这样不但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而且还会使得富人更加富有,相应的穷人更加的贫穷。
其他引起贫富差距的因素还有很多不在列举。
3、缩小贫富差距的措施
对于怎样缩小我国现有的贫富差距我们要针不同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在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上我想政府要将农村的发展提上日程,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50.32%。怎样提高农民的收入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中国今后的发展。所以政府要向农村倾斜政策,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让农村地区依靠地区特色发展地方的特色经济,加快农村的工业化进程,充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完善农村的社会福利制度。在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问题上,在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同时不断的引进新的项目和技术,让东部发展起来的地区有针对性的帮扶西部地区发展经济,建立帮扶措施。的确我们在怎样缩小贫富差距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要走,我们没有处理这个棘手问题的经验,只能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积累。我们可以借鉴别国的经验,但我们有自己的国情。但我们怀有信心,相信我们会处理好这个关乎人民大众的问题。
参考文献:
社会问题论文 篇5
社会问题
谢谢主席,(反方的就说谢谢对方辩友的精彩陈述。)大家好。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注重诚信。从曾自杀猪,到一诺千金,从金口玉言到一言九鼎,诚信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及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当今社会,缺乏诚信的现象和我们的传统美德背道而驰。2001年,名噪一时的“南京冠生园月饼”的消息一经爆料,举国震惊,当年各地冠生园的企业更深受连累,减产量均在50%以上。2002年春节刚过,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就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无独有偶,2008年9月13日,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东窗事发,当即引发连锁效应,蒙牛,伊利等奶粉生产商均受牵连,三鹿,这个拥有了几十年历史的乳制品集团瞬间土崩瓦解。到底这些现象的问题出在哪里?我方的观点是诚信缺失是社会问题。标准是诚信缺失这个问题的原因及后果。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1,诚信的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现状。改革开放三十年,市场
经济的风起云涌,使竞争加剧,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尔虞我诈、出尔反尔的现象此起彼伏。因为这些现实的压力的存在,导致社会上很多的人追逐名利,抛弃了传统的普世价值,抛弃了诚信这一准则。不仅如此,当代社会媒体、信息传输渠道飞速发展,让负面信息的影响力被扩大,从而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同以往。所以说,诚信缺失是社会问题。
2,诚信的缺失所引发的结果,早已经上升到社会的层面。正如上
面我列举到的三鹿事件,南京华生园月饼事件,这些都说明了缺失诚信所引起的巨大的社会问题。其结果早就超出了个人层面上的小打小闹。每次因为诚信所引发的后果都是无法挽回的悲剧。
3,诚信的缺失的严重后果,其解决方法只有通过加强社会的诚信
观念。单独的惩罚个人,已经无法遏制这种后果的发生;我们期待社会的教育要把诚信的教育当做重点。“八荣八耻”的提出就是一个例子。其中“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说明了社会上诚信缺失的风气已经重要到需要党和国家来关注了。那么,我们就要看到,这种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诚信的缺失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背景 篇6
(1)2010年3月,北京市政府在《“绿色北京”行动计划》表述,到2012年形成约500个租赁点,2万辆以上租赁规模,到2015年要形成约1000个租赁点、5万辆租赁自行车的规模。争取在2015年,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达到23%。
(2)洛杉矶的做法值得借鉴。如今,素有“汽车之都”的洛杉矶也要改弦更张了,设想打造成“自行车之都”。不久前,洛杉矶市长安东尼奥·维拉莱格萨在该市举行的“自行车峰会”上表示,洛杉矶计划将在未来30年里修建2560公里长的自行车道,并严防机动车与自行车“抢道”,以确保自行车在洛杉矶畅通无阻。
我国的广东省也表示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地区建成可供骑行、总长约1690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分别穿过珠海、惠州、中山等9座城市,方便居民的出行、休闲和体育锻炼。
(3)北京人为什么不愿意骑车了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路不好走。有人也许要问,北京是个位于平原上的城市,道路平坦,不少马路都有宽阔的自行车道,路怎么会不好走呢?可您再亲自上街瞧一眼,自行车道基本上都成了汽车的停车场,一字排开的汽车把自行车道挤得就剩井盖那么宽。堵车的时候,着急的司机们还死乞白赖地往自行车道上拐,把自行车挤得没辙没辙的。有的十字路口位于立交桥下,汽车想怎么拐就怎么拐,自行车却非得攀天桥或者钻地道,才能如愿前往自己想去的方向。
(4)北京是较早开始做公共自行车租赁的,也是最早把自行车租赁形成网络化的。2年8月26日,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了“绿色出行与城市发展”座谈会。市交通委称,要力争在2015年内,完成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自行车3种绿色出行方式比例达65%。市交通委副主任李建国也表示,5年后,北京将建成3000个自行车换乘网点。
“自行车租赁市场衰败的原因不是什么经营理念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政府的支持。要一个民企去协调包括工商、税务、水电、市容市政等系统是几乎不可能的。
很多人不愿骑自行车,觉得骑自行车寒酸、没面子,很多人还把开车作为一种身份的标签和奋斗的目标。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模式适合北京,还是要经过实际的验证。国外的模式拿到北京来不一定适合,上海、杭州的模式拿过来也不一定适合。
公共自行车租赁需要政府的支持,同时,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点逐渐普及之后,可以吸引到其他商业形式或通过服务外包模式获得相应收益。
北京市交通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年内将在三大区域试点推广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目前确定的试点区域包括文保区东城区5号线沿线、通州区八通线北苑至土城沿线、4号线中关村综合商务区周边地铁站两侧3公里范围内。试点区域中,每隔500米将建设一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主要依托商务区、地铁周边以及大型公共设施设置。
北京市交通委规划处处长陈燕凌,在“绿色出行与城市发展”座谈会上介绍:“这几年,北京也不断地在地铁周边尝试自行车租赁,但效果并不好。因为原来是公司在操作,商业性比较强,而且网点太少。”她表示,此次试点会是政府行为,通过招投标方式委托管理,同时采用以政府为主导,采取实名制、“免费+收费”的模式。
有知情人士透露,政府此次招标规划是在对杭州、武汉、上海等地的调查基础上提出的,招标将公开并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具体的时间还不确定。
无人管理的自行车,第一年是新车,第二年是旧车,第三年便是烂车,第四年就是垃圾了,还是必须收取一定押金的,靠自觉会难以为继。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将推动北京自行车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
(5)2008年5月1日,杭州在全国率先运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运行两年多,公共自行
车已从最初的61个服务点、2800辆自行车,发展到现在的2000个服务点、5万辆自行车。目前,在市中心区域,大约每隔300米就可以找到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七成以上服务点可以24小时自助服务。
(6)如果每月少开一天车,每车每年约可节油44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公斤;排气量为1.3升的车与2升的车相比,每年可省油294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7公斤;骑自行车、步行或坐公交车出行代替开车出行200公里,每人可以减少油耗16.7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6.8公斤。【核心观点】
(1)低碳“转型”过程应行政、市场、技术手段三管齐下。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认为,首先公务员团队带头推行低碳出行,除了骑自行车外,其实更多地选乘公共交通,同样可以节能和提高能效。在宣传上,采用多种方式使人们了解低碳出行的重要性;在政策上,对低碳环保行业要给予政策倾斜;在资金上,对自行车租赁市场的发展及公共交通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府补贴。
(2)对于低碳出行,很多回想到应该由政府扶持,以大力发展“自行车租赁”。但是,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认为,从政府角度看,确实应该给予适当的政策和措施,但不应完全用政府力量来发展自行车租赁。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很好,政府确实有足够的财力去做一些事情,但是长远来看,很多事情不应该是政府做的,而应由行业本身的努力来完善,才能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因为人们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这种交通方式的“效用”,而不仅仅是价格因素。这里面包括花多少钱、花多少时间、是不是方便准时、是不是舒适,不只是一个费用的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选择。而这些因素,单纯的政府“经济扶持”,是远远不够的。
(3)我们应该从低碳发展城市规划出发,街道应该更加紧凑,服务设施密集,利于自行车和步行。城市中心应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减少私家车使用。从规划开始减少能耗,改善城市“郊区化”的外貌,拉近人们和街区的距离,也让城市人“行走”得更健康,更环保。同时,我们还需要大量“推广低碳技术”的各项“政策工具”,比如碳交易、低碳技术转让、低碳投资、技术创新激励措施、税收优惠等。国家公务员网老师认为,只有建立足够的、具有针对性的“低碳制度”,才能使“低碳理念”与“低碳行为”使之进入千家万户。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汇总
提要]每年的申论考试都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公务精神。精心收集近年来社会涌现出的热点问题,结合当前国内政治方向、民意舆论关注度,挑选2011年热度最高的16大申论热点,呈现给大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式的深刻变化,继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每年的申论考试都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公务精神。精心收集近年来社会涌现出的热点问题,结合当前国内政治方向、民意舆论关注度,挑选2011年热度最高的16大申论热点,呈现给大家。
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008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形成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产业
结构调整。我国虽然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较为突出,粗放型发展模式仍未根本转变。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将是“十二五”调整经济结构的突出重点。
2.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需求
我国作为一个大国,长期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这增加了我国经济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
3.统筹城乡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在农村,如果农村发展不起来,农民不能致富,就不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期机制,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4.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发展方针。事实证明,依赖引进和买来的技术而不自主创新,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只会牺牲企业长远发展和民族竞争力。
5.城镇化发展
截至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6.2亿,城镇化率达到46.6%。从中国的城镇化规模来看,不论是年净增量还是城镇人口总量,都已经长期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
现阶段围绕城市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进程农民的社会保障、社会权益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城镇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问题也不容忽视。
6.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
我国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7.建设服务型政府
2010年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提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服务型政府建设今年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8.人才强国
随着今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确定了“世界人才强国”成为我国未来10年人才工作的核心目标。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式的深刻变化,继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9.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话题不仅百姓关心,媒体关注,党和政府也非常重视。2010年6月21日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10.就业问题
至少在未来10年,中国的人口还将继续呈增长的趋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中国如何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以及1.83%的国际资源,来为占世界人口26%的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是事关民生、事关全局的大事。
11.财富分配问题
收入分配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对此,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在多个不同的场合表示出推进分配改革的决心。
12.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系改革,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是涉及13亿人的重大民生工程。经过2年多时间的制定、修改、完善,通过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吸纳各个方面尤其是普通群众的建议,新医改方案最终定稿。
13.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关系着社会里每个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是切实关系民生的大问题,在今年也依然是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
14.住房问题:“住有所居”
住房问题关乎社会根本,温总理“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2010年“两会”期间,住房问题成为最热门的话题。
15.发展文化产业
2009年,我国首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这部指导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的发布,表明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6.抵制“三俗”文化
中国当代社会问题报道研究 篇7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已进入全面转型期和最为关键的盘整期。在经济成功、硬件发展的同时, 道德滑坡、软件滞后等问题日益突出。系统全面地剖析关于社会问题报道的以上问题, 是新闻传播工作者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实践活动, 且利于加强和改进社会问题报道。
一、社会问题报道的前提及当代中国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在研究社会问题报道之前, 需要先弄清什么是社会问题, 亦即如何界定社会问题。关于此点, 美国学者乔尔·查伦曾提出三点标准。即, 此问题要有社会起源;影响的人数必须众多;对社会造成了伤害。分析这种观点, 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点, 一是诸多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模式只适合于社会中的一部分人;二是这些模式因自身存在不足, 不能很好地运行。笔者在此基础上, 认为构成社会问题需具备五个要素:首先, 现实社会中必须有一种或多种现象发生失范;其次, 这些现象的失范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甚至伤害了相当数量社会人群的物质或精神生活;第三, 这些现象的失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密切关注;第四, 相对来说, 这些失范现象的持续时间都比较长;第五, 这些现象失范的控制和消除必须动用社会力量, 但由于处于不同地位的群体会做出不同的评判, 因此对其的解决方案也难以达成一致。
基于以上论述, 考察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 可以清晰地看到, 我国正面临着以下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一, 环境污染严重。当前, 我国的环境状况局部有所改善, 但整体仍在恶化。不少地区片面追求GDP, 边治理边污染, 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 前景堪忧。其二, 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当前, 学术界多有人士认为, 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 超过警戒线。其三, 腐败大案层出, 反腐任重道远。相关国家机构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反腐, 但腐败大案仍然不断出现。其四, 社会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承受的心理压力太大, 近年来, 中国的自杀人数不断上升。同时, 弱势群体的待遇问题、迷信问题、个人心理卫生问题等, 也不断显现出来。其五, 道德滑坡现象严重。当前, 受过度功利化、物质化思想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极为冷漠,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现象尤为常见;诚信与关爱, 正义和公平正在受到严重考验。可以说, 传统价值观念逐渐失去, 但新的主流价值标准和信仰尚未建立起来。其六, 由于农民失去土地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加剧。从有关学者的调研数据中, 可以得到明证“按征用土地量和农民人均土地量的保守估算, 目前初步认定全国有约4000万失地农民” (1) 。另外, 就业难问题、金融问题、资源问题、艾滋病和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化问题等都是各界较为公认的社会问题。
二、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报道中应具备的精神内涵
众所周知, 根据社会问题自身与新闻报道的特点, 在社会问题报道过程中, 不仅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技巧, 还要将某种精神内涵贯穿其中。对于当代中国而言, 社会问题报道应具备的则是人文精神, 即, 始终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出发去采访与报道问题。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及命运的维护、追求与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2) 。胡锦涛总书记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对和谐社会内涵进行的高度概括, 与此可谓极为吻合。因此,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不仅需要而且能够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新闻媒体与从业者对社会问题的报道, 应将此点彰显得淋漓尽致。
(一) 以对人的关注作为社会问题报道的出发点
这里所讲的“对人的关注”, 不是指对某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中的人的关注, 而是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 对于所有群体的关注。亦即, 对于处于社会问题中的各方, 不论是那些被动的受害者, 还是那些主动的既得利益者, 我们都应关注——既关注那些问题制造者, 找出症结所在, 促成其改进;更关注那些后果承担者、利益受损者, 了解其生存状况, 帮助其解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 对社会问题的重视就是对人的重视。我国媒体对社会问题报道的价值, 归根结底也在于推动人的进步,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而新闻工作者要做到将对人的关注作为社会问题报道的出发点, 得时刻着眼全局, 从大局利益出发, 以公正客观之心面对每一个问题及其中的人, 而不是从媒介、记者的局部或个人利益出发, 片面追求社会问题报道的轰动效应, 以便组织或个人出名得利。实践也证明, 只有那些真正客观公正、关注人生、胸怀坦荡的媒体和新闻工作者, 才能树立公信力, 赢得公众的信任, 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出积极的建议。
(二) 以对人的关怀作为社会问题报道的过程
从总体上讲, 这些为人所关注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实质就是具体的人的问题。对整体的关注, 其落脚点就在于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关怀上。在整个采访与报道社会问题的过程中, 新闻工作者应对每个人尤其是弱者充满关爱, 才有可能赢得他们的信任, 使矛盾得到及时化解。
(三) 以促进人的发展作为社会问题报道的终极目标
社会问题报道中体现人文精神的落脚点在于实现人的不断进步, 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目前我国公众对解决社会问题的信心较差, 社会舆论环境对此亦尚缺乏宽容与涵养。因此, 对一些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的棘手问题, 新闻工作者应当利用采访、前期调研等机会积极进行协调, 缓解矛盾, 能内部解决的问题不必过多公之于众。对典型事件进行报道, 其度也在于能引起社会关注并促成问题的解决即可。对问题的过多报道易引起受众反感和焦虑, 导致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产生。
三、社会问题报道的功能与突出议题
利益多元化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特点之一, 由此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也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其中, 不同阶层有着不同利益诉求, 是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诸多社会问题或冲突的原因之所在。时下的问题是, 在缓解社会问题的政府决策过程中, 民众的意愿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呼声还不能被充分表达出来。而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则在于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还不够通畅与多元。基于此, 笔者以为, 主流媒体应当加强和改进对社会问题的报道, 以便拓展群众性利益表达渠道, 这也是促进决策民主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前, 我国在群众性利益表达方面, 机制尚不十分健全, 制度内利益表达渠道也不十分通畅。鉴于此, 主流媒体更应为普通民众表达利益搭建好有效的平台。邓小平曾多次强调:“群众有气就要出, 我们的办法就是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 有说话的地方, 有申诉的地方……要让群众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人民代表大会上, 政协会议上, 职工代表大会上, 学生代表大会上, 或者在各种场合, 使他们有意见就能提, 有气就能出。” (3) 就说明了此点尤为重要。当然, 反映普通民众的意愿与呼声并非社会问题报道的全部内涵, 但主流媒体注重监测和反映民意舆情, 依法保障普通民众的合法话语权, 则是在践行社会问题报道的题中之义。
同时, 笔者认为, 就当前而言, 应当把呼唤社会公正作为社会问题报道的突出议题。而提出此点也有着充分的依据。经济层面, 近年来我国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基尼系数已突破警戒线, 此点前已述及;社会层面, 中国不仅存在着数量惊人的一般意义上的弱势群体, 而且作为社会主体的工、农阶层也有明显的弱化趋势。这些一定程度上都与社会公正缺失密切相关。此种情况下, 能否实现社会公正则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党和政府多次明确提出并强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反对平均主义, 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 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摘自《党的十六大报告全文》) 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对于公正与效率关系的表述较先前有了显著差异, 明确区分了效率目标与公平目标所属的不同领域。简言之, 追求社会公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明确目标, 也是社会问题报道的应有功能和重要议题。
四、如何做好社会问题报道及受众心理引导
通过媒介的正确议程设置和得当报道, 可以彰显媒介作为社会管理软性手段的功能, 实现媒介的社会责任。因此, 研究如何做好社会问题报道并做好受众心理引导很为必要。
首先, 应直面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 不回避, 更不掩盖。只有先做到此点, 才可能不断地发现社会问题, 进而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为职能部门提供信息, 建言献策。其次, 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反映民意、舆论监督、化解矛盾与稳定情绪方面的社会作用, 因为“新闻机构不是社会机构的替代物。它就像一盏探照灯的光束不停地四处移动, 把黑暗中的一件又一件事情暴露出来”。 (4) 第三, 恰当把握好社会问题报道的“度”, 化解社会矛盾。对于此点, 我国资深记者范敬宜也曾论及, “这个‘度’大有学问。什么时候需要旗帜鲜明, 什么时候需要韬光养晦;什么时候需要直截了当, 什么时候需要委婉曲折……什么时候需要大声疾呼, 什么时候需要点到为止;什么时候需要快速反应, 什么时候需要三思而行……都要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 灵活处置。” (5) 反之, 只能是适得其反。第四, 社会问题报道具有很大的震撼性, 因此要注重媒介话语公正, 对社会问题的报道既不能缺位, 也不能过度诠释, 否则将加剧社会偏见和受众认知不协调。
总而言之, 对社会问题报道的效果关乎媒介责任感与社会影响力, 是媒介获得公信力与生命力的保证。社会问题报道应充分反馈民意、贴近民生, 安抚民生, 对社会心理的缓解与调适起到积极作用。此外, 要在正确引导舆论中加强舆论监督, 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话语权和媒介接近权, 使受众的不满和诉求有畅通的表达渠道, 促进社会稳定。
摘要:中国当前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 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以及就业难等方面。中国社会问题报道应贯穿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拓展群众性利益表达渠道是中国社会问题报道的主要功能;呼唤社会公正是中国社会问题报道的突出议题。直面存在的社会问题, 正视媒体作用, 恰当把握好社会问题报道的“度”, 正确引导受众心理, 从而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极为重要。
关键词:社会问题报道,人文精神,利益表达渠道,社会公正
参考文献
①崔欣.社会问题与社会问题报道思考.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6年, 第1期.
②叶朗.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01年1月2日.
③邓小平文选 (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 第273页.
④ (美) 雪莉·贝尔吉.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第333页.
社会问题论文 篇8
所谓社会企业,是指处于纯商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一种多元混合体,既不是纯粹的企业,也不是一般的社会组织,社会企业通过商业手法运作,赚取利润用以贡献社会。它们所得盈余用于扶助弱势社会群体、促进社区发展并维持社会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就在不久前,《中关村》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袁瑞军,她认为大多数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社会企业的方式来解决,中国迎来了社会企业发展的新浪潮。
《中关村》:国内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企业吗?
袁瑞军:有,但国家在法律层面上对社会企业的概念界定不明确。国际上比较认可英国的标准,社会企业要有社会目标和社会价值。社会企业与一般企业最大的区别是,后者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前者是以社会价值最大化为主。有一类社会企业有收入后再投入到事业当中去,投资者不分红;还有一类,投资者分红占利润的50%以内。此外,社会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重要区别是,后者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捐赠、或者政府补贴等,社会企业要求它提供的某种商品或服务获得的收入要超过总收入的50%以上才称得上是社会企业。
《中关村》:英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对中国有哪些启示?
袁瑞军:它让我们知道可以用更有效的方法来做慈善,体现出企业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单纯依靠社会的捐赠来作慈善,规模和数量很有限。慈善仅仅是一种单向的输血,社会企业却有自我造血的功能,它提供的服务规模更大,覆盖的人群更多;慈善只是对社会上最脆弱的群体提供帮助和救助,而社会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用更有效的可持续的方式,为社会典型的或成规模的问题找到一种解决的出路。
《中关村》:您比较欣赏的社会企业有哪些?
袁瑞军:孟加拉国尤努斯创办的小额贷款项目很成功,他在2006年得到了诺贝尔和平奖。他通过这种方式向贫苦人群发放小额贷款基金,帮助他们找到谋生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贷款时不要求抵押,这一方法很有效,受到很多人的欢迎。除了小额贷款外,尤努斯也在进行二次创业。早前,他与法国达能公司合作为国内儿童提供酸奶,通过生产型企业来解决儿童的成长问题。此外,他还与电信公司合作,让妇女看守电话,帮助社会上的青年实现自我创业的梦想等。
英国社会企业特别发达,号称有7万多家社会企业,覆盖的领域特别广泛。在英国,Big Issue又称大问题杂志是一本广受欢迎的杂志,它雇佣流浪汉卖杂志,从而扶持这些人的生活。吉米餐厅是由英国一位著名厨师创办,餐厅雇佣社会青年当学徒,他们学会手艺后再重新回归生活。今年要在格拉斯哥举办的英联邦运动会场馆就是以社会企业的方式来运作的。手机银行帮助大家做公益、休闲度假胜地通过社会企业运作等,在英国比比皆是。可以说,英国社会企业的覆盖面非常广泛。
《中关村》: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现状如何?
袁瑞军:社会企业在中国已近10年时间。起初是受国外的影响和启发,很多人开始尝试用创办企业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例如在帮助残疾人就业领域,可以成为社会企业的企业就特别多,在我国最早的最成功的当属邓伟宁先生创办的深圳残友集团,创始于上世界90年代中期,后来它被冠以社会企业的名称,这家企业为残疾人就业做了很大的贡献。还有一个名为采桑子的企业,是为解决苗族妇女就业问题而创办,民族服饰做得不错。还有一些社会企业以养老为目标,如北京的慈爱嘉,厦门的金太阳,都是我比较欣赏的发展比较好的国内社会企业。
《中关村》:国内社会企业呈现出哪些发展特点?
袁瑞军: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社会企业标准,目前国内存在的社会企业都是创始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某类社会问题,并通过创办企业的形式来实施这一理念。至于做到什么程度才是真正的社会企业,或者到底要不要分红,分红比例是多少,都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说法。从学界和业界来说,认定一个社会企业,主要是看它是否将目标定位在解决某类社会问题上,并且愿意拿出更多的资金去持续性地投入其中,商品或服务盈利后用来分红的比例比较低。
与其他国家的社会企业相比,国内社会企业未来将会有一个更大规模的发展,随着人们社会服务意识的不断提升,可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和细化。至少从解决就业层面来看,国内社会企业会贡献出不小的作用。但是,目前来看,就发展程度而言,国内社会企业相对比较落后,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
《中关村》:社会大环境对国内社会企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袁瑞军:近几年来,随着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报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创业除了获取经济利润外还要回馈社会,很多公益项目被孕育而出,这对以实现社会价值为目标的企业是一个好的偏向。有些企业只要稍稍转型就可以变成社会企业。除此之外,国家通过大量的购买服务,也促进和提升了社会企业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发布出来后,对小微企业的优惠力度越来越大,小微企业享有的这些政策,与社会企业的也很相近。虽然在政府和法律层面还没有明确的扶持社会企业的提法,但是在一些研讨会上,政府官员还是非常认可这一概念的。
随着福利国家日益被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对社会服务的需求,让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一领域,使得社会服务的规模和水平都在逐步提升。在养老领域,国家提出以居家养老为主,将公办养老院对象定位于无支付能力的群体,而对于那些有一定支付能力但支付能力较弱的老年群体来说,需要大量的企业和社会企业加入进来,为他们提供服务。
《中关村》:中关村的创业公司可以借鉴社会企业的哪些理念?
袁瑞军:他们也可以按照社会企业的方式来做企业,就像英国很多科技企业那样。我去英国访问的时候,有一位牛津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在校门外创办了一家公司,招来十几个人做游戏软件。他们做的游戏本身宣传的是正能量,给大家以好的引导,软件将地球变暖等常识以及如何做环保的方法加入到游戏里面去,玩家必须知道这些知识才能不断地向前升级。这些正能量的知识通过一种游戏的形式被普及开来,有很强的社会价值。这家企业就被认为是一个社会企业。现在一些企业帮助社会组织提升社会服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包括数据平台的建设等。比较热门的还有,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可穿戴设备的研制,电子产品的专业化定制,都是社会企业大显身手的地方。
《中关村》:社会企业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持续发展机制?
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分析 篇9
导语——改革开放的30年,使中国经济迅速蓬勃发展!1978年至今,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已位列世界第二,据2009年4月底数据,中国大陆外汇储备排名世界经济体第一!不仅是经济,在科技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发展,航天事业不断创新,使中国达到航天科技强国水平。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已达到小康水平,人们的衣食住行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深远而又进步的影响,但时至今日,改革发展进程中所带来的弊端和现有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层出不穷。
一、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大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无比优越性。但凡事都存在两面性,毕竟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所以我国的政治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之完美。我们就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民主选举产生,集中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根据这一点,我们应该可以得出选举人民代表不是一个人的权力而是大家即人民群众的权力。然而事与愿违,很多情况下,人民只是成为了当权者的傀儡,像木偶一样的被操纵在腐败政治的舞台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 民选出的人大代表我们根本素未蒙面,更别提进行深入了解和相互信赖。就这样,很多代表在本质上“被代表”了。要想改变这种代表不代民的现象,一场深入体制内部的改革无可避免。如果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话,我们首先得推翻权贵资产者集团这一大山,那将会对权贵资产者集团的利益造成巨大的冲击,所以他们百般阻挠中国政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将发展民主放在首位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摆脱权贵资产集团的最好出路,只有将人民的权利充分体现出来,并最终压过国内所谓的利益集团,中国的政改才能走的越来越稳。
二、贫富两极化阻碍社会发展、影响稳定和谐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4000美元,但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却比较突出,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扩大至0.458。中国国家统计局前期公布的数据也表明,我国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也显示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而是绝大部分聚集在少数人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由于贫富差距过大,出现两极分化,造成经济增长停滞、社会不稳定、政局动荡等问题,被称为“拉美现象”或“中等收入陷阱”。
“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让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去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贫富差距。与此同时,“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税收制度的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造成贫富两极化的重要原因。
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如果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应采取相关措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2)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4)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5)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形成三次分配格局。
三、民生难题亟待解决
(一)看病难、看病贵
“看病难,难在医院”挂号难,划价交费难,找专家难,候床难,流程复杂。
“看病贵,贵在检查和药品”。一是医疗事故的“举证倒置”,医生为了证明自己在可能发生的医疗事故中没有责任,只有在诊断上全面地检查;二是贵在药品、治疗和检查费上,然而这些又是政府招标,物价部门定价,医院也不能少收;三是政府投入不足。医院要发展,就需要自筹资金,但这些钱都是要还的,政府投入不够,只能从医疗服务中收取,从药品加成里收取,这不可避免地把成本转嫁给了老百姓;四是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都是以赢利为目的,不考虑患者的利益,失去了基本的诚信,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办法发挥出来。
“看病难,看病贵”的不良现状,影响了政府形象,离间了和谐医患关系。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并收到了一定效果。医院应为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探索出一些新的路子。要简化服务流程,开展“走进社区,走进乡村”的两走活动。组织离退休专家成立“专家义诊服务队”,每月到农村、社区义诊,让农村病友与老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消除了病痛、增进了友谊,找专家看病不再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设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要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实行药品服务物价收费公示制度,门诊设立费用查询系统,住诊实行费用一日清单制,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坚持执行国家物价政策,针对人民群众医疗需求,下调了常用药品、医疗服务和功能检查的收费价格;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打造一支文明医疗队伍。
(二)高房价
高房价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经济的顽疾,而不少专家屡屡抛出的“神论”更是刺激着国人的神经。“鸟有鸟巢,鸡有鸡棚”,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得有个窝,房价再高,也得咬紧牙关,收紧裤带去买。这是当前许多工薪阶层买房的现状。房是买了,包袱也就由此背上了,使原来一个或两个,甚至更多的轻轻松松的自由人,从此变成了仅有”死资产”,没有消费力,身负重担的“房奴”。要到什么时候能够轻装上阵,少则十年、二十年,多则这就难说了,有的可能从此翻不了身。可见高房价,害人之苦。据有关部门分析,一个家庭合理的财产结构,房产一般只占其中三分之一,最多不能超过二分之一。而我国在高房价面前,一个工薪家庭的房产,一般要占全部财产的80%、甚至90%以上,而且这不是真的家产,是背负沉重包袱的债产,至使家庭消费结构严重失衡,不仅影响人们正常生活,而且影响人的全面发展。
极高的地价、极高的税费金融因素,长期的货币流动性过剩、资金不够,进出口顺差、银行存贷差,腐败,产权不清, 一个项目地块集中了多家产权单位的居民 拆迁难度相当高,投资渠道少,供求关系的影响 人口多, 耕地不足.,宏观经济的影响稳定增长的宏观预期等等方面,都是造成房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1.加强住房需求的管理
为区别对待各类住房需求,对不同的对象要通过不同的手段进行管理,既对住房需求进行差异化的管理,做到不同收入的人选择不同新旧、不同价格的住房,避免盲目跟风购买新房、好房,从而也有效的遏制了住房的价格上涨。当前要做的是进一步完善这种住房供应体系,基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多房少的基本国情下,房价上涨是长期趋势,适度增加住房供给,鼓励正常需求;限制集团购房,抑制超前需求;控制城市房屋拆迁面积,减缓被动的住房需求;运用多种手段,打击投机需求。强化住房租赁管理,要建立和健全租赁市场的规章制度,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规范租赁市场的健康、正常和有序发展。培育住房梯度消费,强化合理消费观念,倡导建设小户型住房、购买二手房、租赁住房等方式,让住房市场回归正常的供需状态。
2.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市化的空间
我国的城市化与房价的关系取决于城市化是以怎样的形势进行的,如果是采取农民进城的方式,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便会造成城市的拥挤和住房的紧张。而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必须要改变农村城市化的方式,通过对农村经济开发的建设来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建设。
3.提高房地产开发中的土地使用效率,调整土地供应计划
当前我国不少城市的房地产开发中对土地使用存在着铺张浪费的情况,对房地产开发中溶剂率等问题应当作出相关的规定。许多地方都将新增将设用地中的绝大多数用于发展工业,压缩了住房用地的需求。
4.强化资金监控力度,合理引导资金流向 5.完善房地产税制
(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有许多体制性、制度性的重大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管理体制分割。城乡医疗保险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制度、机制间缺乏衔接和协调,存在重复参保和政府重复补贴、机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不一,征收机构由省级政府各自确定,导致社会保险管理环节脱节。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仍不高,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分散风险。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与社会保险之间需要统筹安排和搞好衔接。
待遇差别较大。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不同群体内部和之间相互攀比,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基金长期平衡及保值增值压力大。社会保险基金收大于支。但据测算,到2050年我国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影响巨大,将导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逐步扩大,制度运行有隐患。结余积累的社会保险基金只能存银行、买国债,投资渠道窄,保值增值困难。
管理服务体系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人群的快速扩大,特别是向农村的延伸,基础建设薄弱、人员配备不足、能力建设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中国养老保险长期实行现收现付制,没有留出积累资金。老龄化提前到来,意味着“未富先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养老负担重、筹集资金难和医疗费用大等诸多挑战。
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使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问题更为凸显。2000年以来,中国就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全国职工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相当数量的非公有制职工没有享受社会保障。在当前情况下,如何把这些人纳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是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加速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新问题。(2009年)失地农民有4000多万人,每年还有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已成为产业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而中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计实施的,如何适应城镇化过程中数亿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需求,是一个重大课题。
【社会问题论文】推荐阅读:
社会问题的深度挖掘论文12-23
粮食安全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01-0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论文06-04
社会问题06-17
社会融入问题10-19
社会成本问题10-08
社会道德问题11-30
社会问题新闻06-09
社会问题理念12-25
中国社会问题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