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问题

2024-11-30

社会道德问题(通用12篇)

社会道德问题 篇1

一、技校学生道德在社会化中出现的问题

技校生在学校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顺利实现其道德人格的进一步发展。就目前的形势来看, 总体的道德发展状况是良好的, 但在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影响着其道德的顺利发展。

1. 缺乏稳定精神支柱

大部分的学生在价值判断上认同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国家和集体利益, 但在具体行为时, 很多学生却更加注重个人专业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却不够关心, 极度缺乏奉献精神。有89.3%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大部分学生淡化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 有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理想, 有的学生对理想概念很模糊, 有的学生将挣钱当做唯一的理想, 有的学生则干脆没有理想。

2. 扭曲的价值观导致多元的价值取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 技校学生受到各种流行思想的冲击, 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受到国外拜金主义的影响, 不能正确处理金钱与学习的关系, 根据调查, 有90%的学生认为“钱多钱少是判断人生的价值尺度”。技校学生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如攀比心理、虚荣心理等, 有的女学生甚至出卖自己的身体来获得物质利益。

3. 学校德育滞后, 诚信道德缺失

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诚信道德认识模糊、诚信意识与行为失衡、“失信”行为多样化等。调查显示, 一些学生对诚信道德的内涵缺乏正确理解, 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功利性倾向和从众心理、不平衡心理、侥幸心理等错误心理。

4. 恋爱观极度混乱

当代技校学生在恋爱方面具有普遍性、随意性特点, 恋爱年龄趋向低龄化、学生对恋爱问题的认识趋开放性。调查显示, 技校学生中有90%的同学曾经恋爱或是正在恋爱中, 17~20岁的低年级学生所占的比例占到了45%。有67%的学生曾经有过网恋。在校生怀孕、人工流产低龄化问题突出。

5. 社会道德失范, 导致学生犯罪率上升

技校学生犯罪主要表现在肆意挑衅、恐吓诈骗、无事生非、争强斗狠、随意殴打他人等。有的甚至到达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成员团伙化的地步, 如2008年京城各大媒体报道的“太子堂”事件, 由七八十个职高技校学生组成的“太子堂”团伙随意行抢, 涉嫌寻衅滋事;再如北京某技师学院学生组建“黑衣帮”持刀故意伤人事件。

6. 互联网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冲击, 造成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

互联网正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 成为当代中国学生获得信息的首要渠道。技校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明显高于其他同龄的学生,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 造成学生在网络中表现出欺骗、传递不良信息、放纵, 使用不文明语言, 盗用他人账户、抄袭复制他人文章、双重人格等问题, 另外, 诸如暴力、迷信、色情、污言秽语等俯拾皆是, 技校学生自控力和责任感比较弱, 驰骋于网络世界, 而不受任何的约束, 导致他们经常被一些不良信息所误导。

二、技校学生在道德社会化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1. 学校层面

(1) 道德素质课日益边缘化

技工学校的目的是培养实用性高技能人才, 就业率是考核技工院校的重要指标, 受就业优先的思想影响, 课程设置以专业课、实习课为主, 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无法做到和谐共存, 很多学校的道德素质课被极度边缘化, 有的学校只象征性的每周开两节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课应付一下, 大多数学校的素质课课时达不到总学时的10%, 有的甚至只有5%左右。学生失去了道德社会化的主阵场。

(2) 缺乏应有校园文化道德氛围

校园道德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 很多教师本身就没有传播校园文化的意识, 更谈不上校园文化的创建, 尤其是以实用人才为主的技工学校, 以教师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为例, 教师向学生推荐的书籍、报刊大部分为学习辅导书;有的教师从未推荐过课外读物。

(3) 忽视学生同辈群体间相互的道德影响

根据资料显示, 在当代社会, 同学已经占据了仅次于亲人的重要地位, 合理利用同辈群体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通过转变德育观念, 改进德育方法, 增加德育途径, 对提高德育实效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这一重要作用却很少为教师所认可, 大部分教师过分夸大同辈群体的负面影响, 不希望学生之间有“小团体”的存在, 只看到了同辈团体的消极作用, 没有有效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作用,

2. 家庭层面

(1) 家长重技能轻德育

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家庭成员关系的密切性、父母对子女了解的深刻全面性等特点决定了家庭德育环境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性。然而, 在我国依然是一考定终身的教育体制中, 大多数家长必然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技能学习上, 父母对子女学习的关注远远超过其他事情, 有近七成的孩子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余的都无所谓。

(2) 独生子女导致家长过于溺爱

现在的技校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有的甚至是“独二代, 在4+2+1家庭结构中, 孩子俨然就成了家中的霸王,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 一群人围着一个人转, 导致孩子唯我独尊, 不知感恩, 自私、冷漠、任性、不考虑他人感受。

(3)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根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数据显示, 单亲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2010年为2 396万户, 成因以离异为主, 70%为单亲母亲家庭。到2014年, 单亲家庭已超2 000万户, 技工院校学生当中单亲家庭比例较高, 由此而产生的教育问题也较为明显, 这一类家庭中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双方都想争夺孩子, 对孩子极度溺爱;另一方面则刚好相反, 父母双方都各自组成了新的家庭, 都没有时间来管孩子, 这类学生一般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 常年见不到父母, 从而出现父母能管却不愿管、爷爷奶奶们想管又管不住的问题。

3. 社会层面

(1) 社区道德教育欠缺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家庭教育功能逐渐弱化、学校教育多元化、社会教育提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 社区教育通过其功能的发挥, 使各类教育有了一个统一协调的组织实体, 起到了统筹青少年社会化诸因素的作用, 是对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补充。目前我国社区德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经费不足、人手不够、技术支持相对较弱, 对一些问题还不能有效解决, 如市场本身的竞争性、功利性及等价交换原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的社区社会文化较差, 不但不能推进学生道德社会化进程, 反而起到负面作用, 甚至可能诱发和强化他们的某些弱点, 形成“反社会化”。

(2) 社会实践严重不足

社会实践是道德实践的有效载体, 是促进学生道德社会化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目前, 社会实践的主要类型有三大类:一是知识服务社会;二是技能服务社会;三是公益服务社会。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每年向学生提供的实践岗位非常有限, 内容也仅仅涉及志愿服务、生产劳动、勤工助学、军政训练、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 远远难以满足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要求, 难以达到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和促进其社会道德化的目的。

(3) 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缺失

互联网早已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的同时, 其弊端也显而易见, 技校学生对网络的关注与依赖远远高于其他类型学校的同龄学生, 黑客的攻击、黄色信息的传播和西方文化的渗透, 一系列新鲜的技术对技校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网络道德问题随之凸显。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媒体缺乏严格的新闻审核与把关机制, 一些自诩为“贴近市场”的媒体, 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漠视社会责任, 宣传上的不良导向和不实信息时有出现, 如涉暴猎奇, 骇人听闻, 用过度真实感展示暴力犯罪全过程吸引受众的眼球, 媒体在报道抢劫、绑架等犯罪案件时, 也常常会全过程地再现给公众, 实际上起了教唆犯罪的作用。

摘要:当代技校生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其道德社会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而道德社会化又是技校学生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学生的道德社会化, 对新时代的技校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强化技校学生适应社会建设, 是治本之策。

关键词:技校,道德社会化,存在问题,原因

参考文献

[1]申培轩.浅谈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社会化思想[J].教育与职业, 2011 (9) .

[2]朱绍友.当前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隐忧与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0 (4) .

[3]白志贤, 等.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环境影响因素与优化[J].教学与管理, 2009 (33) .

[4]石儒标.社会转型期的理想信念教育[J].长江论坛, 2011 (5) .

[5]刘宝卿.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环境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5.

社会道德问题 篇2

1、在处理你与他人的关系问题时,你的原则是:

A、先人后已B、利已但不损人C、先已后人 尽量兼顾D、只要利已 不顾他人

2、您最近有关住药家鑫案件及中南大学杀人等案件吗?

A、有B、没有

您对药家鑫案件判决结果的看法是?

A、判决过重应该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

B、罪有应得

3、您觉得大学生道德缺失有哪些具体表现呢?(多选)

A、强调自我,忽视他人B、功利性强,缺乏理想C、社会责任感淡薄

D、公德素养低E、亲和暴力、色情、赌博F、其他(可列举)

4、您认为大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A、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要求下降B、学校、家庭道德教育的缺陷

C、社会风气的侵染D、其他(可列举)

5、在你的心目中,一个人做到怎样的程度就算是有道德了:

A、正直正义的人。

B、只要不做坏事,做好自己本分工作的人就是了。

C、有良知就行了,谁还都能那么善良实在呢。

D、其他_____

6、您认为未来社会更会趋于哪一方向?

A、法治社会B、德治社会C、两者互补D、不知道

7、你认为目前你周围大数人的思想追求是:

A、利己主义B、功利主义C、拜金主义D、为国家做贡献E、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F、不知道

8: 你认为自己相对比较缺乏的是什么品德

①勤劳俭朴的品格 ②发奋求学的意志 ③拼搏进取的意志 ④自强不息的精神⑤乐观自信的态度 ⑥勇挑重担的品格 ⑦笑对人生的心态 ⑧昂扬向上的精神 ⑨知恩图报的美德 ⑩仁义孝顺的美德

9、作为大学生,你对个人信仰的看法是:

A、人要有信仰,有信仰才有道德B、不需要,信仰只是虚拟的,无用

C、可有可无

10、现在社会上对大学生“有文化,没素质”的观点日益流行起来,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A、社会上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了,环境导致

B、大学生盲目扩招,林子大了就什么鸟都有

社会道德问题 篇3

摘 要 在社会转型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道德是一种软性制约,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使道德的权威性与制约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呈现出一定的弱化。我们应确立与现代化目标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积极推进社会转型期伦理道德观念的发展,发挥道德权威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伦理道德上的支持。

关键词 社会转型 伦理道德 调节作用

当前的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由于社会诸要素及其联系发生变化而导致的新旧社会发展模式的更迭过程。从字面意义上说,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價值观念等方面发生革命性变革。

在社会转型阶段,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的剧烈变化,改变了道德发挥作用的社会背景和机制传统道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面临严峻的挑战,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样态随之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一变化深刻而广泛地改变了道德发挥作用的社会背景和机制;道德是一种软性制约,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更为彰显和加剧了道德权威的弱化,从而使道德的权威性与制约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道德的内容包括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道德的主观方面包括道德活动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品质等,其内容构成了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等;道德的客观方面指特定的社会关系对社会成员的客观要求,包括道德关系、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等贯彻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阶级社会,道德主要表现为阶级的道德,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道德也有其共同性或相似性,因而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存在着相互借鉴的问题。一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一旦产生之后,对其所依存的社会经济关系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一般意义上说,道德作为一种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维护社会生活秩序。阶级社会的道德,从来就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之一。剥削阶级的道德向来是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被统治阶级的道德也是用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的精神武器。历史上先进阶级的道德起着提高阶级觉悟、增强阶级团结、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的作用,同时也是连结其他进步的社会力量的一条精神纽带;没落阶级的道德则是人们心灵的腐蚀剂,它对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起着阻碍和破坏作用。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调整作用,最后归结为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作用。

道德作用的基本方式在于评价道德行为的价值,它以道德原则和规范为标准,以行为的动机和效果为依据,以善恶概念表述行为的价值。在具体生活实践中,靠个人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选择行为,并通过社会舆论和榜样的力量,培养人们的自尊心和义务感,把客观的道德要求变为个人的内心信念和良心,从而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实践道德要求。

从价值取向的意义上说,社会变革即意味着旧的价值体系的式微与解体,新的价值体系的萌生与建立。而事物的消亡与新生都有一个过程,因此,在变革完成以前,必然会有一个旧规范与新价值交错并立的时期,并常常伴有新规则的暂时缺位而呈现出价值失范的局面。在此情况下人们的迷茫与惶惑自是难以避免的,而社会价值指标本身的错综复杂,也使人们在决定何去何从时倍感困惑和困难。我们所面临的正是这样一种处境。急剧的社会变革,使人们还来不及准备就匆忙地踏上了告别传统走向现代的道路;新的生活虽然已经开始,但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备,旧的规范还来不及作一番认真的清理。这种新、旧犬牙交错的现状,常常使得是非不清,善恶难别。比如,社会生活中既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追求,也有视权力为“寻租”的筹码,大肆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而且还以一种权力过期作废的日暮途穷的心态,迫不及待地巧取豪夺;既有舍生取义,也有见死不救;既有高尚的“清贫”人格,又有人为财死的贪婪沉迷;既有情义无价,也有“良心多少钱一斤”的率尔荒谬之论。生活中大量涌现的这类彼此枘凿、相互龃龉的社会现象,正生动地说明了我们时代道德的激荡与错位。这种淆乱不清极有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移腐朽为神奇,错把美德当成恶行,其对道德权威的负面影响、对道德范世规物作用所构成的冲击,自是不言而喻的。

针对这种现实我们必须加以认真的导控要正确认识道德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确立多元的道德目标模式,大力开展道德教育,健全社会道德监督机制。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要求我们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道德比较中进行道德创新。

社会道德问题 篇4

1 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问题

道德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问题的核心,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识, 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完善, 多元化的道德观念不断涌现, 使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出现一定的问题。

(1) 国际环境的冲击下,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道主义、拜金主义等道德意识不断涌入我国, 多元文化使得大学在实际中面临多样性的社会元素时呈现出不稳定的心态, 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阻碍着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同时, 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滋生和助长了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 如唯利是图、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一些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与精神享受, 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认识方面比较倾向于自我利益, 追求“实惠”、“功利”、“自由”, 失去理想与信念, 因此, 在价值追求上存在着严重的世俗功利化倾向, 无法正确完成道德社会化。

(2) 当今的大学生基本是90后, 从小被父母宠溺, 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父母对于子女的智力教育高于道德培养, 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家庭教育中父母“重智力轻道德”, “重分数轻道德”的观念使得青少年的道德社会化错过了最佳时机, 造成了青少年道德观念淡薄, 为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设置了障碍。

此外, 当今的教育虽然强调青少年的素质教育, 但是, 在实际的教育中, 仍然强调应试教育。长期以来, 德育教育一直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做法, 内容比较陈旧, 形式比较呆板, 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实际相脱离, 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造成当今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效果不佳。因此, 家庭及高校道德教育的片面性和缺失客体主体性, 使得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缺少一定的道德实践, 致使道德社会化出现问题。

2 关于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的对策

目前,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 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都出现了巨大变化, 上述问题在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中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并采取相应对策解决。

2.1 加强大学生道德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基本看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道德领域的反映和体现。在社会转型时期, 必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利益观、财富观、金钱观, 克服大学生个体的私欲, 促使其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 进而促使大学生完成道德社会化。

2.2 建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合力机制, 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在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中, 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教化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家长要以身作则, 做好青少年的道德榜样, 平时常与学生接触和沟通, 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同时家长应与学校联系, 关注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倾向。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观教育的同时, 须谋求与家庭教育一致性的教育合力机制, 在社会转型时期, 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实践, 促进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完成自己的道德社会化。

2.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中, 由于信息交流的不变, 学生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 没有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社会转型时期, 互联网高速发展, 信息交流渠道多种多样, 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 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围绕大学生关心的一些热点、焦点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 并且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争取以道德教化获得学生认知的肯定, 促使大学生完成道德社会化。

摘要: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道德领域出现多样性的变化, 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道德社会化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以促使大学生在成长与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完成道德社会化。

关键词:转型时期,道德社会化,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金诚.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运行原则与践道性[J].教育探索, 2008, (3) .

[2]阙贵频.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主要隐忧问题透析[J].学术论坛, 2008, (7) .

[3]王为全, 陆翠岩.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2) .

[4]弓丽娜.浅议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社会化[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5]王健.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CEPE, 2010, (18) .

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篇5

摘要:在5000年有历史长河中,我国一直以“文明之邦”对外自居。但如今人们在追逐社会物质水平的同时,却淡忘了古今圣贤的谆谆教诲,追求精神文明的热情日益益下滑。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都应该成为良善道德环境的维护者,都应该成为躬身行德的实践者而不能只当评头论足的“批评家”。

关键词:道德 社会化 问题

一、道德社会化的含义

所谓道德社会化就是行为主题在特定的社会中经过一系列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接受该社会所认可的社会伦理文化的基本准则,遵循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切实履行这些规范,以获取社会认可和参与资格。简而言之,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环境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道德社会化对于社会个体和社会共同体来说都是必需的。就社会个体而言,道德社会化是个人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在此过程中,“自我”得以确立、个人的德性品质得以形成和完善,实现了从生物人向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的转变。对于社会来说,通过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培养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成员。同时,民族的道德传统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的道德秩序得以维持和发展。

道德的具体内容与社会的价值标准有密切联系,在分析某特定社会中个体的道德社会化问题时,必须考虑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标准。

二、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为什么处在大体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处在相同的制度、体制之下,同样经受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同样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人们的道德境界、道德表现却差异甚大?少数官员贪污腐败,是因为他们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滑坡,而这是最致命的滑坡。一些企业和商人诚信缺失,是因为他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一些社会成员公德失范,是因为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识在作祟。这印证了一句话——“内因是变化的根”。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在人类历史的本源意义上,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相反。个人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个体地位,人的因素是最值得关注和分析的。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关系的人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过程、不同的程度影响这个人的道德教育效果。对此,个人在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个体的道德教育程度也严重制约着道德社会化的发展。社会道德、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个人思想品质道德感情和道德行为,他的作用在于对个人品德在本质上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通过环境育人的一些特殊功效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作用。

三、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旧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逐渐被打破,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在各种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社会变革为人们追求效益和务实创新,最大限度的解放自己和才能和智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带来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多样化途径,促进了社会道德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正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道德与西方的思想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因素被淡化,出现了一些文化失范、社会道德滑失的倾向。主要表现为社会体系存在一些“规范缺失”、“规范权威的合法性危机”、“社会规范调控机制的弱化”等等。部分社会成员的“失范”理想目标的短期庸俗、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迷失人生价值的追求。社会生活中非规范行为盛行,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比比皆是。

1、商业领域缺乏诚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交换、消费的情形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生产环节看,人们原来直接从田地里收获食用的庄稼,现在往往只是现代化大工厂流水线上的原材料,食品加工业产出的商品五花八门,把超市的货架摆得琳琅满目。从交换环节看,原来直接的以物易物和即时交易行为,被越来越多的间接订货方式所替代——支票结算、信用卡结算成为基本的结账方式,期货交易、网络交易等成为新型的时空分离的交易方式。从消费环节看过去,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只有一步之遥。现在,不仅粮食蔬菜水果的生产可能被施以各种化肥和农药,而且还要经过复杂的加工环节,消费者个人很难有能力检测餐桌上的食物是否“绿色”和“有机”,更检测不出“地沟油”和“瘦肉精”。在这样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可以制假贩假的链条全方位延伸诚信缺失的风险空前放大。

2、公共道德出现滑坡。一些人一面抱怨“人心不古”、“人情冷漠”又对廉价仿冒名牌趋之若鹜;一面抱怨公共秩序混乱,一面又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逆行闯红灯等等。这种相互矛盾、“双重标准”的心态,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正是当前道德问题突出的温床和土壤。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德失范现象,绝大多数不是发生在“熟人”之间,而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人们照样会为亲朋好友“两肋插刀”,但面对陷入困境的“陌生人”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公德水平普遍滑坡了,而更应该说,一些国人在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道德价值观产生了纠结,陷入了道德选择的困惑。

四、道德社会化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对各种败德现象同声谴责的批评声中,我们听到的是对加强道德建设、改善道德环境、治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强烈呼唤。对道德问题,既要回答“怎么看”

1、优化家庭德育环境,提高家庭德育质量。家庭美德建设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到社会道德风尚和精神文明,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和道德社会化进程。坚持男女平等,制止家庭暴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夫妻相互忠实,禁止插足他人婚姻,保障老人安度晚年,在家庭中切实保障每个成员的权利和利益。

2、优化社会德育环境,提高社会德育质量。加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创造有利于人道德社会化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观念形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文化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喜人局面。然而不良文化的涌现也玷污着我们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意识的培养道德规范的内化,使之在包括婚姻家庭领域的各个领域中自觉产生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

3、法治德治紧密结合,有效促进道德建设。道德的后盾在法律,道德的底线在法律。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对更多的利益诱惑和欲望冲动,面对新旧道德规范的碰撞激荡,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新的道德良心的养成,既要靠学习教育、靠舆论引导,更要靠制度强制,包括靠法律惩处的“威慑”。人们往往只看到发达国家公共秩序良好的一面,却忽略了发达国家社会公德背后的法律支撑,当闯红灯、乱停车、随地吐痰等轻微违法行为的代价都高昂到承受不起时,人们自然就会变得更加“有道德”。中国自从实行“醉驾入刑”以来,酒后驾车的人数陡然下降。这是道德觉悟提高了,还是惩戒机制奏效了?答案显然是:双赢。因为法律本身也具有思想教育的力量,可以促使人们将道德行为由他律转为自律,并通过正确行为的反复强化、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矫正,逐渐使遵守道德规范成为一种不再需要外部监督和意志努力的自觉行为。

治乱当用重典。治理当前的道德突出问题,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法治的作用。

参考文献:

社会道德问题 篇6

[关键词]社会转型;道德信仰;德育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有机遇也有挑战,同样也会面临各种问题。其中,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道德信仰不仅赋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和意义,它也是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还是人们精神支柱和道德选择的坐标。道德信仰表现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设问、探索、追求和回答,制约和引导人生的道路和方向。每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上,但凡是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都会从某种程度上出现道德信仰危机,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在新常态下来研究社会道德信仰缺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尤其不容忽视。1

一、 新时期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原因分析

当今,道德信仰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青少年道德信仰问题也已成文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何在青少年中间道德信仰缺失的问题会日益凸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环境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古以来,环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人类通过适应和改造环境不断提高自己。环境是基础,没有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在当代社会,环境大致分为现实生活环境和网络环境两种。从现实生活环境情况来看,青少年学生由于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重视专业课学习,对思想政治相关的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只要掌握了专业课,就掌握了生存和提升的技能,而将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课以及德育相关的课程都是浪费时间。同时,学校方面在课程建设上也未给予德育课程足够的重视,而是过分看重专业课分数,强调升学率。学校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准则就是专业课成绩,只是将思想政治课程做为专业课的辅助性课程。长此以往,这种评判标准和教学理念使学生偏科严重,严重者则出现了学生学习成绩好,道德修养不过关,甚至危害社会的现象。2

(二)文化是道德信仰的起源

众所周知,文化对教育起着保留传承和创新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多元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发展也是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至今,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加强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仍然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任重而道远。自古以来,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是互相制约、互相进步的。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设施资源和条件。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东南沿海省份相比,其经济社会发展任然落后,导致文化和教育发展缓慢,德育建设水平相对落后。

(三)人是问题的核心

人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高校教育由校领导、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共同构成。目前,高校部分校领导无视教育的真正作用和学生的成长。高校行政等级划分严重,行政化干涉到高校教育,使高校教育没有办法实现真正的学术自治。而高校老师,追逐于科研成果帶给个人的利润和名誉而并非科研本身的发展。3他们频繁参与到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商品的活动中,一味谋取个人利益。同时在某些高校一些不合理的评判标准下,老师仅仅追求科研论文的数量,忽略了科研论文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严重忽视论文的质量。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他们的道德信仰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必然选择

自古以来,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是相互支撑、互为前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尤其要从孩子抓起。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集中精力搞物质文明建设时,很多时候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由于发展步伐太快,人们来不及思考,来不及总结,精神文明缺失,青少年没有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功利心严重,失去了应有的纯真和奋斗精神。并且对原来道德价值系统的崇拜感、神圣感没有了。感到困惑、迷茫、彷徨、焦虑。这都是道德情感麻木,也是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

二、新时期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重建的途径

(一)因地制宜,预防大于治理

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从青少年犯罪的具体心理来分析,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有效防御和治理。

一方面,很多青少年由于父母亲在外地打工或者工作繁忙的原因,对孩子照顾不周,导致他们缺乏自身心灵成长所需要的关爱和情感。精神上没有寄托,更没有人来引导他们健康的生活。终日孤独而变得空虚,不求上进,整日游手好闲,上网聊天或,寻求其他刺激来满足心灵需要。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他们接触到不良事物的引诱而犯错误,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应及时了解可能引起青少年犯罪的这些不平衡的心理,及时沟通,及时发现问题的症结。通过校园心理咨询机构或者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矫正他们不健康的情绪、行为。在精神上给与疏通和鼓励,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4

另一方面,社会存在贫富差距,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作为心理还很脆弱的青少年而言,这种贫富差距会给他们带来十分不平衡的心理。互相攀比的行为导致部分家境贫寒的孩子心理落差大,心灵受到严重的刺激,从而爱慕虚荣,走上犯罪道路。同时,有不少家境较好、从小有优越感、中小学成绩也很优秀的学生,当他们进入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后,面对来自各地的优秀学生,优越感变成了失落感,心理产生不平衡又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去适应环境,日积月累就容易形成心理疾病,严重时就可能走向极端。

(二)加强教育法律法规传播

道德建设主要是通过法制教育、良心自律和社会舆论监督等途径得以实现。所以要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建设。而这一思想教育工作和文化建设工作就主要落在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里。要从小培养青少年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价值导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判断是非的能力。用法律来惩罚那些为谋私利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损人利己的违法行为。对青少年通过由他律到自律的进路予以磨砺。

(四)加强德育教育,汲取文化精髓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切实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推进文化创新,保持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同时,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用世界优秀的文化武装头脑。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加强社会各项管理,有效打击危害社会的各种行为。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家长要扮演好启蒙老师的角色

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在认识观、人生观方面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很多家长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尤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而缺乏耐心,批评多而鼓励少,甚至于实施惩罚。根本无视孩子的想法,更不会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去教育他。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和代沟,孩子不再信任家长,不会给父母谈吐心声。一意孤行,甚至和家长对着干。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于孩子交流沟通,学会尊重孩子。以免代沟的产生,使孩子逆反走上犯罪道路。5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解決新时期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问题是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学校、家庭齐心协力抓好这项重要工作。建立和发展与新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引领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注释

1陈新颖、花蓉:《积极心理导向的心里健康教育-基于99名大学生的实验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第234~236页。

2吴涛、王继元、徐利新:《协同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10期,第53~55页。

3张晨艳、周宗奎、耿协鑫、牛更枫:《应激性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希望的中介作用》,《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7期,第87~91页。

4罗栋:《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4期,第18~20页。

社会道德问题 篇7

一、当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1. 缺少坚定的道德信念支撑。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些不良风气, 如以权谋私、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 尤其是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 如看到考试作弊的同学得到了奖学金, 看到毕业时找门路、送礼的才能找到好工作时, 给大学生造成了思想困惑, 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的确立和道德行为的选择, 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作支撑以及道德情感上的淡漠致使大学生无法正确完成道德社会化。

2. 缺少系统的道德认识。

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他们在成才奋斗的过程中, 往往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轻视了良好品德的养成, 重才而轻德。因此, 一部分大学生忽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习, 忽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和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优良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学习, 结果导致其道德基础理论知识贫乏, 道德观念容易变化, 道德判断不够准确和客观。对于什么是道德、人为什么有道德需求、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等基本知识没有系统、完整的认知。在人际关系方面, 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讲信修睦, 谦逊礼让, 向往人际和谐。但在实际行动中, 多数人抱着“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 个别同学甚至自私自利, 以邻为壑。尽管几乎每名大学生不无例外地都要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 却仍有学生赞成“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太认同。在他们看来,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利用”, 更有学生认为“人与人就是相互竞争不择手段”。显然, 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当然无法进一步完成道德社会化。

3. 道德自我约束较差。

大学生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 如果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 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较弱, 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 以致丧失应有的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 甚至连最起码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道德准则也难以遵循。道德意志上的弱化使得大学生无法坚定地完成道德社会化。

4. 道德认知没能外化为道德行为。

大学生在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能力相对较弱, 即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例如:谈到社会责任感, 大家都情绪激昂, 可一到毕业, 就没有几个人愿意到边疆去、到基层去。“知”与“行”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

二、建立健全高校德育合力机制, 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1. 建立健全高校德育施教主体合力机制。

我们历来倡导的高校德育机制都是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主客观种种原因, 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贯彻落实得并不理想。因此, 应大力整合各种教育力量, 使其形成合力。一要明确“党委统一领导”的领导机制。二要党政齐抓共管;三要特别强调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 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2. 建立健全高校德育阵地合力机制。

高校德育的阵地有三个:一是学校, 二是家庭, 三是社会。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合力机制, 应该做到:首先, 协调好学校与社区教育机构的关系。社区教育机构应制定规章制度, 统一要求, 落实任务, 定期交流经验, 要求各方结合本单位的工作, 对培养教育大学生尽职尽责。其次, 协调好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建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联系学生家庭的有效途径。家长委员会要有健全的组织和常设机构, 要有活动章程、工作计划和任务。这样, 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才能有机地统一起来, 形成合力。

3. 建立健全高校德育载体合力机制。

社会道德问题 篇8

一、律师职业道德概述

律师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律师职业的人所需信奉的道德, 并且在职务执行、职责履行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其将抽象、概括的职业道德标准以具体、明确的义务性或禁止性条款散见于律师组织的有关章程和规则, 甚至有些规定在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有关法律中, 继而形成了律师职业行为的规则;其在调整内容方面涉及律师在其职业活动中与法院、与委托人、与同行、与对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等诸方面;其在保证实施的方式上主要是依国家强制力或律师组织的纪律的强制力对违反规则者给予惩戒。

二、律师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冲突及原因

1、律师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冲突

律师在执业过程中除了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外, 还应遵守作为国家公民所该遵守的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总体上, 两者具有统一性。但具体到个案上, 二者的具体价值取向就有可能就不尽一致发生冲突。这是因为二者所代表的利益和所处的角度不同, 尽管都是为了追求和实现正义。因重庆打黑而闻名的李庄律师, 除去其为代理人贿赂公检法人员的犯罪行为不谈, 他积极取证为其当事人的权利奔走的行为是践行律师职业道德中保护当事人权利的内容。但李庄律师的这一行为并不能不被社会公众所接受。

2、造成两者冲突的原因

社会道德是律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和依据, 律师职业道德属于社会道德的一部分, 是对社会道德的补充。由于两者所代表的利益和所处的角度不同;民众法律知识欠缺;社会诚信度不高等是造成两者冲突的原因。

律师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所代表的利益和所处的角度不同。律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律师依法保护委托人、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而社会道德要求公众站在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的上评价社会各种行为, 继而造成了社会公众对律师的委托人, 特别是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态度大相径庭。公众往往会认为律师是在为这些罪犯开脱, 进而对律师的行为所不齿。

民众法律知识欠缺。社会民众大多凭借自身的好恶、普遍意义的正义及经验来评价世事。而法律要求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利, 保障被告不在法庭之外被判有罪, 以人权平等为理念来塑造公平正义这一概念。律师为包括坏人在内的被告人辩护, 没有顾及受害人和公众的利益, 乃是法治为顺利运作而必须负担的成本。社会公众对律师给犯罪嫌疑人辩护的不理解, 主要是因为法律知识的匮乏, 当然也有面对具体案件时感情超越了理智的范围等其他原因。

社会诚信度不高。律师为犯罪嫌疑人做辩护, 同时保守犯罪嫌疑人的秘密。律师的这一职业特征不能被现代社会嫉恶如仇的社会公民所接受。从长远角度看, 律师遵照其职业要求的这一做法是遵守社会诚信——守诺、践约、无欺的表现。如今社会欺诈, 毁约, 不守承诺等违反诚信的行为在各行业屡见不鲜, 如此诚信的社会当然不能理解律师为犯罪嫌疑人辩护、保守秘密也是遵守诚信的表现之一。

除此之外, 个别律师素质低下, 行为不当也是造成律师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个别律师的个别不当行为影响了律师职业在公众心里位置。

三、完善措施

律师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间的冲突的解决不仅要从律师本身出发, 还应完善律师执业的外部环境, 内外兼治才能使律师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冲突更好地解决。

提高律师自身素质, 加强律师职业道德建设。如今中国律师只有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 承担起律师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获得社会的认同, 才能够真正解决好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同时赋予律师协会惩戒权, 加强律师协会的惩戒力度。建立一个以律师协会惩戒为主, 司法行政机关惩戒为辅的惩戒机制。坚决清除屡教不改的害群之马, 给作风不正, 心存侥幸的律师予以警戒。

加强法律教育, 提高民众法律素养。传统的法学教育都是以法官为视角, 以法律规定的公平正义为内涵, 以社会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为内容教授法律专业学生。使法律专业学生不能多角度、全方面的了解公平正义的内涵, 致使许多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也不能理解律师为杀人犯、贪官污吏等罪大恶极的人辩护的做法。法律专业出身的人亦如此, 那非法律专业出身的大学生, 广大民众的误解之深可想而知。所以加强法律教育提高民众法律素养, 使其了解真正意义的法律、律师职业是必不可少的。

加强诚信宣传, 提高社会诚信度。人无信则不立。诚信作为建设和谐社会比不缺少的内容之一, 假设律师可以泄露当事人的秘密, 犯罪嫌疑人基于对律师的信任告诉其秘密, 这种信任关系破裂后, 犯罪嫌疑人可能不会再透露任何和案件有关的真实情况, 律师也失去了犯罪嫌疑人对其的信任, 犯罪嫌疑人甚至不再寻求律师的帮助, 继而辩护制度形同虚设, 缺乏对公诉权和审判权此类公权力的有效的制约制度, 势必会造成审判的不公正。所以律师保护犯罪嫌疑人的秘密为其作辩护虽然牺牲了个案的社会利益, 但却换取了社会公平正义的长远利益。律师为犯罪嫌疑人做辩护是履行其律师职业道德的应有内容, 同时也是遵守其职业诚信的表现。诚信并不片面的发生在无罪人之间。加强诚信宣传, 提高社会诚信度有利于社会民众对律师职业的了解。

律师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冲突间的冲突加大了律师执业的外部阻力, 积极防范和化解两者间的社会矛盾, 促进法治、经济建设, 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本森主编:《法律职业道德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市场拷问企业的“社会道德责任” 篇9

曾几何时, “社会责任感”是个充斥着说教气息的道德概念。但今天, 它已经成为社会对企业的现实衡量标准。特别是对那些单纯依靠“低成本制胜”的鞋服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而言, “社会责任”及衡量化标准, 已经成为企业得以继续进入大市场的新门槛, 它涉及的, 将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境界”, 而是决定企业生存的有力“武器”。

美国和欧盟的一些国家曾出台SA8000认证标准, 并在全球强制推行。为了减少出口企业因此可能受到的损失, 相关部门曾针对鞋服等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企业内组织认证调查, 以便积极应对这一“国际贸易门槛”。它要求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对社会承担责任, 在工作环境、员工健康、薪酬、工会权利等具体问题上, 该认证标准都设有最低标准和要求。由于SA8000认证标准首次要求企业对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承担责任和义务, 因此欧美许多国家也将此认证标准称为“社会道德责任认证”, 并将其与贸易挂钩, 在贸易交往中, 把外贸订单与劳工权利首次联系在了一起。

应该承认, 由于历史原因,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们的许多企业在生产安全、员工福利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这种差距在短时期内亦很难消除。毋庸违言, 在一些地区, 新的《劳动法》颁布之后, 但贯彻落实却难以到位。有的地区甚至以牺牲员工合法权益为代价换取企业的发展速度,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不惜损害员工身心健康。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 应该担负起逐步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 提高员工的生活福利待遇的责任。这不仅是企业改善自身社会形象的需要, 也是社会稳定、企业长足发展的需要。

浅谈中国社会之“道德入法” 篇10

道德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两个鲜明的特征。道德的形成是社会大系统中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基础、地理环境、政治体系、文化背景等等对道德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而这就决定了道德的历史性。因为社会的发展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延续的过程, 这也决定了道德的历史延续性。道德赖以成长的土壤也决定了道德的民族性, 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 不同民族的道德不可能完全相同, 有时甚至具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多妻制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制度, 而在非洲某些国家却被视为不违反道德。这些差异会因为道德的历史性而不断传承, 虽然经过人际交往的扩大和深化, 可能会有些改变, 甚至是不同民族道德的趋同化, 但是总有些因素是历久弥新、难以消磨的。况且, 我们社会的某些道德因素却是我们倍感珍贵, 需要发扬光大、传承万世的。比如我们的先哲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历经几千年而不倒, 经受了历史的考验, 不但在中华民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对立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 社会的主流道德思想应当作为立法指导思想的导师, 前者要对后者起到一个指引方向、制约的作用;另一方面, 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应当成为法律规范, 用法律的力量保证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良知, 保证文明社会的进程。一些值得追求的道德甚至可以有条件地成为法律规范。

在立法时, 充分考虑道德的因素要做到以上两方面, 首先就必须慎重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因素。几千年的文明史, 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也早已被认为是“礼仪之邦”, 有太多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道德因素。中华法系是世界上影响深远的四大法系之一, 中国传统法制历来十分注重道德在法制中的作用。“以礼入法”、“德主刑辅”, 道德的因素不但体现在具体的法律规范中, 更深入渗透到法律指导思想中。

“我们现今的法律同时是中国传统法律、西方自由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的混合体。反过来也可以说, 我们的法律既欠缺中国传统, 也欠缺东洋和西洋的法律传统。法律职业者们所学和所用的是西方的法典, 而要解决的则是中国社会本身的问题。” (1)

英国著名法学家麦考密克在其著作《法律推理与法律理论》中论证:“在实证主义和自然法思想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同的地方, 即法律制度的形成是有一个共同的标准的, 这个标准即社会的认可。” (2) 一部法律只有能够顾及老百姓的道德考量, 才能够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形成对这部法律的“社会认可”。因此, 我们在立法时应该更加注重我们社会的特色, 深入调研, 弄清这部法律所调整的对象在我国社会的大体情况, 了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想法和认同。正如苏力教授指出的那样:“在中国的法治追求中, 也许最重要的并不是复制西方法律制度, 而是重视中国社会中的那些起作用, 也许最不起眼的习惯、惯例。” (3)

富勒在其著作《法律的道德性》中把道德分为“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 分别表达为“你应该如此”和“你不该如此”的语句。前者一般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美德, 做到了会得到赞赏, 做不到一般也不会受到道德的非难;后者则是基本道德克以人们的义务, 是作为一个正常人都应遵守的道德底线, 对这类道德你做到了不会得到赞赏, 做不到会受到道德甚至法律的非难。 (4) 因此富勒这里的“义务的道德”即我所指的“道德底线”, 也应该是做人的原则和底线, 这类道德就不能完全依靠人们的自律来实现, 而有必要把它直接转化为法律规范, 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其实现。例如, 子女照顾年迈的父母就是这种道德, 如果子女不尽孝道, 那么法律就应该克以子女这种义务。因此立法者在制定一部法律时, 就应谨慎地考察我们社会的这种基本道德, 尽可能地把这类道德都纳入到法律体系中, 达到法律和道德的契合, 用法律保证基本道德的实现, “惩恶扬善”, 形成社会的良好风气。同时, 这样的法律又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认同, 从而有助于形成自觉守法的习惯, 保证法律的贯彻实施。两者形成良性循环, 互得益彰。

同时, “愿望的道德”对立法也有间接影响。有些西方国家甚至有条件地将见义勇为、扶危济贫法律化, 将其在刑法典中予以规定。例如, 1994年的《法国刑法典》规定, “任何人对处于危险中的他人, 能够采取个人行动, 或者能唤起救助行动, 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 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 处5年监禁并科50万法郎罚金。” (5) 我们在立法时也可以考虑吸收这种经验。因为由于这方面法律的欠缺已经引发了一些社会的问题。如, 对于一个溺水者, 却先要谈好“价钱”才肯施救;一个跌倒在地需要帮助的老太太, 围观众人却顾虑重重不敢上前;盗窃抢劫者由于众人的冷漠, 能够肆无忌惮在光天化日之下犯罪……如此等等。这就引起了我们的反思, 怎样才能制止这种不正之风, 难道对于这种人我们的法律就真得无能为力么?笔者认为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们的传统道德历来重视“助人为乐”,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充分的论证基础上, 在法律中予以有条件的规定。

在立法中注重道德的因素, 不但有助于提高立法的质量, 还有助于形成社会对法律的认同。同时, 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就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恶法”的产生。在立法中, 有更多的民意在里面, 社会推崇的道德作用越大, 法律就显得越加“如人意”, 越便于人们去遵守, 从而形成良好的法治秩序。

摘要:一个社会的法律只有符合这个社会的道德, 才有助于法治秩序的形成和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养成。因此, 一方面我国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应该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保证所立之法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 防止“恶法”的出现;另一方面, 作为道德底线的法律应该上升为法律规范, 也可以有条件地把某些不属于道德底线但是应该追求的道德予以有条件的法律化, 以保证法律对良好道德风气养成的支撑。

关键词:道德,立法,立法指导思想,道德底线

参考文献

①吕世伦徐爱国:《西方著名法哲学家丛书》总序。

②[英]尼尔.麦考密克:《法律推理与法律理论》, 姜峰译, 法律出版社, 2005年版, 第58页。

③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第36页。

④富勒:《法律的道德性》, 郑戈译, 商务印书馆, 2005年版。

道德缺失关乎社会形象 篇11

◆【读者来函】◆

提高科學施政能力首先

應提高“官德”

讀了澳門月刊社會民意調查研究中心4月11日至5月10日民調結果,其中2750份問卷中受訪市民反映澳門部分司局官員對民眾民生問題避重就輕、敷衍塞責、高高在上的衙門作風,無形中和市民形成了隔膜……當中佔65%的受訪者認為作為政府官員,他們的不良言行不僅影響了澳門特區政府形象,也對小城澳門傳統的和諧文化造成了衝擊,長久下去甚至會拖累澳門特區的發展步伐。目前澳門的公務員隊伍迅速膨脹、人浮於事,澳門每10萬市民要供養4000餘公務員,而香港每10萬市民祇不過供養800餘公務員。澳門部分官員專講官話、套話在官場中已成為一種潛規則,這也是澳門社會官民關係日益分化的關鍵所在,亦是貴刊該項民意調查反映出來的一個根本的社會實際問題。澳門特區政府應儘快針對這些問題從“官德”整治著手,祇有特區政府的官員提高了施政為民的基本官德思想意識,才會有提高科學施政能力的可能。(深圳/雷宇明)

澳門政治的香港化傾向

值得注意

最近看了貴刊一篇文章《澳門政治的香港化傾向值得注意》,可以看得出作者是一個學術素養很高的學者,有很深的社會學和政治學的研究功底。儘管文章很理性地分析了澳門立法會裏“紙飛機”的前因後果,然而作者沒有很大膽地指出問題的嚴重性,或許作者礙於別的原因,而霧裏看花般地點到爲止,這是建制內學者的主要特點。

關於立法會裏的“紙飛機”事件,澳門之所以出現今天這種狀況,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立法會並不能代表澳門民衆,就是長期以來立法會根本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很多層面上祇不過是充當一個橡皮圖章、擦鞋機而已。對於這樣的立法機構,談何權威和尊嚴,民衆爲何不能反對?別說扔紙飛機,就是扔真飛機,也應多檢討多反省問題的根本原因在哪?

澳門回歸超過10年了,出現了太多的社會弊端,恰恰是這個政府本身的問題引起的,加上歷屆特區政府官員沒有執政經驗,在用人方面、政策管理方面更一而再連番失誤。澳門政治水準不能與時俱進。政府官員看問題太短視,往往變成了急功近利,沒有考慮澳門的中期利益,當然也沒有考慮長期利益;而所謂的建制外民主派水準也高不到哪裏去,往往也是從自身利益出發,鼓動青年拉幫結派,小成即安。正是這樣的政治生態環境,把好好的蓮花寶地變成了烏煙瘴氣的賭場、毒場、色情場……從這些現象分析,歸根结底,如果說誰要對“澳門政治的香港化傾向”承擔責任的話,首先應是澳門政府要敢於承擔責任。

(澳門/周姓市民)

澳門公共房屋防線內外的

艱難就是失衡

經常聽到社會人士明裡暗裡質疑今屆政府房屋局有明顯的好大喜功、玩躲貓貓的遊戲,將經濟屋幾千萬元錯賣的經濟損失無人需承擔責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面對萬九公屋年底即將落成,將怎樣合理分配成了新的問題。原因是房屋大小、質量等問題令到部分人士不滿意而放棄。因此,有聲音建議政府經濟屋,是否可以考慮改為廉租屋,也就是說所有權是政府所有,政府適時按照不同收入的家庭收取租金,既可避免錯買錯賣,也可防止炒賣經濟房屋的問題發生。我很贊成貴刊6月號刊發的澳門“公共房屋,防線內外的艱難平衡”文章的觀點,按照國際慣例,以中等家庭4-6年的收入為基礎,可以購買一套全家人居住的基本面積房屋為合理價格基準,但目前澳門中等收入的家庭最少得30餘年的全部收入才是目前樓價的比例,這也是大部分市民企侯公屋的主因,但一旦等到可以上樓的一天,又為要交數十萬的首期買樓款項而心絞力瘁。因此,建議政府擴大向市民提供廉租房屋群體範圍以符合市民期望和訴求。

(澳門/夏匡敖)

讀《澳門月刊》了解青洲歷史

我在澳門土生土長幾十年,卻對青洲山的歷史瞭解少之又少。今次意外地在《澳門月刊》發現了青洲不少奧秘及不為人知的史料。澳門半島地方細小,從南到北不需半小時可以圍繞小城兜幾圈。我曾住在青洲山附近20餘年,卻從未到過山上,也不知曉早在1606年耶穌會曾居住青洲山。聽說過山上有炮臺,但不知青洲山炮台的來龍去脈,更不知道是1865年澳葡政府建築炮臺的真實歷史。有可能當年澳葡修建青洲山炮台,目的就是對準清朝政府的。近日我們一班球友忙裡偷閒,帶著《澳門月刊》文中的揭秘,上到青洲山頂,果然發現1865年修建的炮臺遺址清楚可見,更令我們流連的是山上的自然植被,確實讓我們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心情難以平靜,可以預見,未來的青洲山一定會成為澳門又一休閒、觀光、健身的好地方。澳門政府已宣佈將在青洲山腳下建設珠澳24小時行人邊檢通道,將不僅改變目前青洲區雜亂市容市貌,且一旦通關每天幾十萬人流出入境,肯定會快速帶動該地區全面發展。 (澳門/蔚東敖)

怎樣解讀“新通道、

新局面與新考驗”

關注《澳門月刊》多年,特別是貴刊作者隊伍中相當多的評論性文章。今期《澳門月刊》6月號的“新通道、新局面與新考驗”卻意外地令人耳目一新。文中不僅從理論上綜述了該通道將為珠澳兩地市民帶來人財物的利與弊,和兩地通道對解決民生問題的意義和作用,最根本的焦點是指出了為什麼該口岸的設計與施工和建設指定祇能由廣東省的窗口公司澳門南粵集團來承建?暫且不究現行中的橫琴新區澳門大學工程瘋狂追加數十億的天文預算數字,在當今科學發達的社會中,怎麼會允許一個講究科學發展觀的特別行政區政府公開表示:該口岸將從設計、施工、建設等全由南粵集團獨家說了算,這不是在開國際玩笑、在公然挑戰中央政府的科學管理發展觀嗎?這種不公平、不公正、不公開、不正常的新考驗能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高官口中堂而皇之公佈於天下。簡單而言,應該說連普通的小學生都不會同意。但就是這麼簡單的問題,為何在“一國兩制”下最講公平、公正、民主發展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如此不按常理出牌呢?這就是今期讀者對該文作者的一次全新的發現。其實任何讀者,對於時政類文章的作者,並無特別的什麼要求,要的是作者應站在公民社會的利益角度,評出社會需要的真實信息,論中問題存在的關鍵所在,指出問題對未來發展方向的影響,實事求是地替公民社會負責,就是讀者喜歡的好作者。

(北京/閆延萍)

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 篇12

一、形成行业不正之风的道德因素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的发展还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当人们的需要不能顺利地得到满足时, 他们就可能突破原有的道德界限而采取某些可以达到目的的行动, 从而使不正之风的产生有了可能性。应该说, 形成行业不正之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道德的角度看, 产生行业不正之风的条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道德观念的变化使行业不正之风有机可乘。改革的大潮, 推动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荡涤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随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发生的显著改变。相应地, 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过去信守的一些道德条律开始被抛弃, 新的道德观念正在树起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道德与不道德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从而为人们采取不道德行为创造了某种条件或提供了某些温床。

二是行为者个体价值取向的变化是行业不正之风产生的内在条件。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务虚转向务实的过程中, 个体的价值取向也从重名位向重实利转变。过去尊奉的洁身自好、名声清白的道德信条虽然没有完全丢弃, 但更多地注意行为的功利性, 已经成为人们新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行为功利性的过程中, 有的人在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驱动下, 便不顾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 搞起了不正之风。

三是职业道德规范的不完善以及制度、政策等方面存在某些漏洞, 是行业不正之风形成的重要原因。在改革中, 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而新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形成, 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加之一时难以革除的体制上的弊端和在具体政策上的某些失误, 给了一些人及单位以可乘之机。他们无视职业道德的行为准则, 使行业不正之风由可能变为现实。

四是道德舆论导向的偏差和道德舆论环境的变化是行业不正之风得以形成的外部因素。从前众口皆碑的美德, 如团结互助、先人后己、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很少听到赞扬声, 而原先众口皆贬的劣行也很少听到批评声。舆论的倾向性无疑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的助推作用。“个人自扫门前雪, 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各顾各的处世思想, 不论是非, 也使得道德评价失落, 道德环境走样。某些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和相互仿效, 不能说与舆论倾向的偏差没有关系。

五是封建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是行业不正之风形成的历史根源。封建道德在我国影响很深, 今天我们社会关系中存在的特权思想、专制作风、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以权谋私, 本质上都是封建遗毒的反映。资本主义“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在我国也有很深的影响。这就使社会干群中某些意志薄弱者成为腐朽道德的俘虏和金钱的奴隶。

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道德手段

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就在于, 它既是行业控制的辛勤使者, 又是播种行业新风的光明使者。它通过对人的心灵的感召而整治各行业乃至社会, 又在各行业乃至社会的整治中净化人的灵魂。克服和纠正职业活动中的不正常关系和行业不正之风, 是促成社会新风尚的重要环节。因此, 应当从道德方面着手“正风”, 并认真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第一,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从思想上消除导致行业不正之风的因素。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对从业人员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道德影响, 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的过程。它是影响职业道德风尚发展、变化的直接因素, 使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的职业道德得以转化为从业人员的内在品质。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把提高认识和培养行为习惯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还应同各行业、各单位以至各部门的内部改革结合起来, 保持经常化、制度化。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人们懂得自己从事职业的社会意义, 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正确对待自己, 对待他人和社会。这样, 在道德法庭和“心灵审判官”的监督下, 使更多的人遵守道德规范, 自觉地克服不道德行为, 抵制行业不正之风, 使我们电力企业的职工解决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的问题, 把“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落到实处。

第二, 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规范, 约束从业人员, 防范行业不正之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职业活动中处理各种道德关系时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 贯穿其中的基本原则是为人民服务, 在我们电力企业来说就是为用户服务, 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职业劳动和社会主义的团结协作。在这个原则下, 各行各业应针对行业特点, 结合自己的职业心理、职业习惯、职业传统和职业责任, 从本行业的要求出发, 制定和发展各种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建设是群众的“自我改造”和“自觉锻炼”, 要注意发动职工总结经验教训, 对照正反典型, 使职工真正认识到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该怎样做, 不应该怎样做, 并将其概括成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易记易行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成为从事该职业的人员自我约束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道德效应, 起到行政和法律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

第三, 开展道德评价活动, 弘扬道德楷模, 抨击不正之风, 充分发挥职业道德舆论的导向作用。职业道德舆论是对人们职业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一种社会舆论, 凡是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 就会受到它的支持、鼓励、赞扬, 从而强化人们的道德信念, 巩固这种好行为;凡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 就要受到它的批评、指责、鞭挞, 给人造成一种强大的精神上的压力, 促使他改变不道德行为。这种外在的强制对于遏制和消除行业不正之风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使一切不文明、反社会的行为和行业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或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职业道德舆论有多种表现形式, 最常见的是人们的议论, 单位内的表彰或批评, 以及报刊、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手段。要正确合理地引导道德舆论, 净化舆论中的杂质, 要创造一种敢于直言、公正评价人们的职业活动, 扬善贬恶, 扶正抑邪, 以监督和保证人们的行为符合职业道德的要求, 符合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符合时代的要求。

第四, 克服职业道德淡漠现象, 形成一个讲究职业道德, 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良好职业风尚。一个时期以来, 在一些地方和单位, 职业道德观念淡漠, 以权谋利、以职谋私的行业不正之风盛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有“拜金主义”及某些政策失控产生的利益导向偏差, 是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淡漠致使一些人丧失了职业道德。因此, 要从人的心理需要和利益引导入手, 把他们的信念真空充实起来, 造成一个尊重和赞许职业道德行为的工作环境, 提倡一种切实可行的不局限在物质需要上的更充实的生活观念。要从根本上扭转忽视职业道德的倾向, 把职业道德强化为纪律, 使从业人员培养健全的劳动观, 形成牢固的服务意识, 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理直气壮地宣传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 理直气壮地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气, 要发挥领导和党政机关的模范作用, 领导不仅要重视本单位的职业道德建设, 还应带头遵守道德规范, 带头抵制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克服腐败现象, 做到勤政、廉政、优政, 成为各行各业讲究职业道德的楷模。

上一篇:日本中小学教育启示下一篇: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