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2024-08-10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精选12篇)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篇1

近些年来,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 我们也必须看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些原有的道德规范不能适应新的实际, 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党的十七大把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并提出了总体要求。适应新的形势, 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已经成为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不仅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而且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追求个人正当利益、重视个人价值、讲求效率、开拓创新、平等竞争、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特别是保护市场主体的独立经济利益, 发展个性、表现自我得到了道德的认同。过去人们不敢追求个人的功利, 表现自我, 今天可以为个人的利益、名誉、肖像等个人权益而诉诸法律。同时,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品交换的法则也逐步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 引发了见利忘义、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 导致了国家意识、集体意识、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淡化,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也在滋生和膨胀。在经济道德方面, 随意侵权, 商业欺诈, 掠夺性开发, 特别是不讲信用, 假冒伪劣, 坑害消费者, 违约毁约, 赖账不还等等, 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 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 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上的市场经济。求利、自由、平等、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优胜劣汰等等, 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运作机理。因此, 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就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基础上, 用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和行为, 承认市场经济活动中正当求利、勤劳致富、公平竞争等原则的合理性。与此同时, 要根据市场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新发展来制定既具有广泛性、普遍性, 又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具体道德规范, 用以引导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消除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 形成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体系。

二、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 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 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都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愿, 其共同的最高的理论指导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法律和道德的调节对象、手段虽然不同, 但它们所包含的基本价值取向必须互相适应, 互相渗透。比如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必须遵守诚实信用、公平的道德原则。按照这些道德要求所反对的行为, 在有关法律中都是明令禁止的行为。而体现在法律中的意识、原则或法律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 在道德上也应该予以肯定和支持。道德和法律分别调节人们的道德伦理关系和法律关系, 二者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二者都不是万能的, 两者必须互补, 不可能指望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来解决所有问题。法律和道德调节功能的实现机制也存在着差异, 需要互补。目前, 在我国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 已经吸收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 许多具体的道德规范也已经通过立法程序转变为法律规范。但是, 这方面的工作还跟不上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需要, 必须继续加强道德立法和执法工作, 依靠道德与法制的相互配合, 规范和养成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要把思想道德的导向性体现在科学有效的社会公德管理之中, 把基本的道德要求贯穿于各行各业制定的工作制度、行业规范、乡规民约和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之中, 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

三、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必须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道德在社会形态上属于文化范畴, 而文化的发展是有历史继承性的。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之称, 有着悠久而深厚的道德传统, 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深刻地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建立新的道德体系必须以原有的道德体系为背景和基础, 必须吸收原有道德体系中或内容上或形式上的精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 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 把传统道德中符合今天要求, 有助于经济基础健康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 把体现人类精神的具有永久通约性的“公德”承接下来。把这些优秀传统美德和革命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 使之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 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既体现时代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要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把热爱祖国,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 反对崇洋媚外、民族虚无主义和国家虚无主义;

二要倡导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重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 倡导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提倡一切以国家和集体的整体发展为重, 识大局、顾整体, 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行为, 以及个人利益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

三要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大力提倡勤劳节俭、百折不挠的精神, 反对铺张浪费、享乐主义的生活作风;

四要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倡导把实事求是作为做人做事的根本道理, 在任何情况下, 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深入人心。

四、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五个方面"能力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集中体现着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统帅整个文化发展, 推动社会政治经济进步。思想阵地, 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 错误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 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

在当代, 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说,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也是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中, 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 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特别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 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坚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 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 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 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 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 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 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摘要:适应新的形势, 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已经成为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要求;必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0.

[2]人民日报理论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分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7-10.

[3]编写组.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 2006-03.

[4]贾成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01.

[5]编写组.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02.

[6]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10.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篇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敬爱的党组织:(顶格写)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志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有远大的理想,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同志也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强调了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要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共同为之奋斗。这个共同理想,是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同志在“两会”期间,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我价值,提高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自身修养.在学习方面要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在社会实践方面,要积极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人际交往方面,要善于与集体中的他人交往,相处,协调,合作,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外部教育和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同样需要大学生主动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X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企业道德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企业道德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是构建企业先进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对企业整体的提升、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与道德

企业的经济活动,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道德氛围中进行,同一定的文化精神、道德境界相关联。企业道德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处理内部和外部关系时,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必然会发生利益冲突,甚至会为了自身利益作出种种不道德的行为。主动的、有目的的道德调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对经济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引导各方在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指导下,协调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相得益彰。企业通过发挥道德的特殊调节作用,来辅助经济的长远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地表现出来。人们在职业理想、道德判断等方面的内在独立性转化为或隐或显的社会行为,社会不和谐因素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有利于人们形成思想上的认同和共识,超越具体经济利益的关系,在经济活动中求同存异、团结协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企业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二、企业道德建设的价值目标

企业对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意义、重要性及社会价值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把企业的经验同国家的命运、社会的责任联系起来,有一种高尚的价值目标、价值观作为支撑,企业才能不断地得到发展。

企业道德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好经济服务”的价值目标。企业要提出实事求是的生产经营要求,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使企业道德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目的和原则。

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企业价值观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为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原则,决定着企业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的价值取向面临多重选择。企业必须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企业价值观建设中的指导权、话语权。重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哲学和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正确认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经济追求,引导员工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观。

2、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企业价值观建设的目标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概括。国家的富强需要企业经济的支撑;民主的要求在企业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中最能够体现;文明的企业要以科学发展观、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和谐的经济环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在企业中,具有强大凝聚力和鼓舞力的理想教育的实施,能够使企业的全体职员团结一致,形成企业发展的团队精神。

3、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企业价值观建设的动力源

民族精神在企业价值观建设中具有动力性作用,企业要找到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契合点。把我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与构建企业价值观结合起来,激发全体员工努力促进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动力。企业要想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与时俱进,就必须构建面向全球面向市场的价值观体系。

4、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企业价值观建设的规范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对构建企业道德价值体系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它反映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如何做,在市场竞争中的价值取向,“而且体现了整个社会所应有的正确道德规范,为社会提供了区分善恶、美丑的根本标准”。企业价值观建设要始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规范功能同企业员工的道德责任感结合起来,内化为员工信念,规范员工的行为,为实现企业和谐发展提供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防止失德现象的出现。

确立“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好经济服务”的价值目标,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是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当代企业经营发展中问题的价值导向。企业在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后,社会全体劳动者的需要自然就得到了满足,社会经济也会得到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党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企业道德,要充分发挥企业对经济的主观能动作用,与时俱进,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有所作为,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不致偏离于时代主流而失去意义。

三、企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企业的道德原则是企业处理企业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关系的根本原则,它以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标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企业道德建设必须基于民族性和时代性,体现先进性和开放性,充分发挥道德的融合、凝聚、导向功能,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子。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道德指导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以对人类文明和后人负责的态度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及解决人的生活方式中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才能更好地形成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同心协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企业道德体系建设应与党中央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

弘扬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企业利益要服从国家、集体利益,自觉地处理好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企业正当的合法利益也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企业要学会自我维权。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经营的市场化、现代化,产业升级与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弱势地位。要想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企业就必须努力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理念创新,在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中找到企业发展的方向。

2、承担社会责任

胡锦涛主席在2008年APEC峰会上,提出了“规范引导,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主张,“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在市场运作中采取谨慎、稳妥、负责任的态度,充分顾及整个经济平稳运行,认真应对各种风险和隐患,主动防止因自己经营不当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冲击。这是每一家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企业具有道德人格,也处于承担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的主体地位,这决定了企业的社会使命,即为社会主义的繁荣、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要摆正企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发挥企业应有的作用,尽到企业应有的责任。

3、以人为本

在企业经营中,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是企业道德管理的核心。企业是以人为主体组成的,依靠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为人的需要进行生产的。从社会层面,企业的发展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企业层面,全体员工才是企业的主人,实践证明,只有相信员工、依靠员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企业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和市场竞争的盲目性,企业在分享和占有公共资源时,明显表现出其贪婪性。企业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和获得巨额利润的同时,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企业应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展开经营活动,努力使经营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想协调,使企业的活动有利于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

其次,企业信誉与利益相关人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活动中,企业必须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塑造值得信赖的道义形象和经营形象,赢得利益相关人和社会大众的良好评价。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各种欺诈、失信事件层出不穷,给消费者和相关人带来了不良的后果。要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可持续的社会环境,企业就必须构建以“信任”为核心的道德体系。本着对消费者、对社会、对职业的虔诚和高度的责任感,诚信经营,使企业在社会关系的和谐中可持续发展。

由于体制转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我国企业道德规范的建立明显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的需要,大量企业失德行为出现。这就更需要企业在道德建设实践时,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建立符合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新企业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乔法容,朱金瑞.经济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霍广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价值观建设[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3]陈雷.企业伦理建设:挑战、关键与路径选择[J].伦理学研究,2010,(7).

[4]乔法容,朱金瑞.经济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单成繁.企业责任论[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

[6]周祖城.企业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篇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可以归结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从党的十六界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到十七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的自己追求, 表明了在当代大学生中旗帜鲜明的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能够更深层次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进而更好的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2.1 提供理论基础

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在这种思想文化的冲击下,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更需要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 而社会主义核心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当前急需的, 它准确地把握了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 并通过科学的手段从理论创新上对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给出了完整的分析, 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2.2 提供指导思想

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 “如何培养人, 培养怎样的人”就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 只有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才能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2.3 效果评价作用

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衡量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评价的标准, 要求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道德标准, 加强学生精神价值的修养, 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生活。

3 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3.1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 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

当前大学生中时常会出现一些有失道德规范行为, 盲目的个人崇拜, 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否认以及拜金和享乐主义, 由此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面的这种情况, 我们在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 首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自觉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探索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教育途径。

3.2 运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风尚

荣辱观是社会价值导向和文明程度的集中反映。在大学生中实现荣辱观教育, 就是要使其正确的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 并将其渗透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具体做法为:将荣辱观教育渗透到思想道德的整个工作流程中, 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荣誉, 使大学生自觉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荣辱观教育联系起来, 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符合时代时代发展要求道德风尚。

3.3 将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随着东西文化与观念的碰撞和融合, 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振兴迫切需要一个明确的价值标杆。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振兴民族的希望, 如何引导他们树立符合社会主旋律的价值取向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作为大学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要积极推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渗透到课内外各门课程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 尤其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得到系统、科学的指导。

3.4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肩负着“化人”、“育人”的重任, 同时, 它还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校园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可以作为培养以群体性为特征的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我们要始终坚持着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同时还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把个人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对大学生实施道德教育, 实现以国家和谐、稳定为基础的个人的人生价值。

3.5 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 它包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传承着做人做事的道德人格标准, 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养成。然后, 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 传统文化已经远离大学生, 且开始趋于“市场性”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 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内在价值, 并将教育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 这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能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有体现。

3.6 在日常管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

近年来国内外十分重视的养成教育为我们教育事业提供了借鉴。养成教育在于帮助学生从身体、心理、知识、道德等方面达到全面发展, 进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学校管理体制的各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学校的某些课程设置不合理或者管理工作方面存在落后性, 就可能导致学生出现某些问题。这就要求学校要从自身的管理出发, 制定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例如, 结合社会需要精心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 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校而言, 则保证了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使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更加协调。

4 结语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也是我党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行动指南。同时, 对于建立和谐的高校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建设, 就需要坚持不懈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领校园文化的社会思潮, 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环境, 进而达到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并以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当代大学生自觉的思想意识。

参考文献

[1]封希德.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2]张志军.关于切实把社会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点看法[J].高教与经济, 2008, 21 (4) :39~41, 50.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篇5

——浅谈“井冈山精神”

学院:外国语学院班级:12英语(1)班学号:20121081姓名:邹国庆

浅谈“井冈山精神”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西江月•井冈山 当我初次拿到钱老师的“期终”作业,感觉还是非常轻松的。因为《毛概》这本书是我们国家德高望重的思想工作者们呕心沥血之作,其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和科学性是不容置喙的。我们选材的自由程度也非常广泛。然而,当我静下心来翻阅目录时,发现真正能写出自己的心得的题材是相当少的,这与本人的知识面、上课听讲细心程度及对问题认识的深刻程度密不可分。这次,我以“井冈山精神”为题,一来是较为熟悉,二来是认为“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需要我们一代代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的一面伟大旗帜。

受我父亲的影响,我很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看有关革命军事题材的影视片。初中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井冈山》这部电视剧时,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毛泽东的英明决断、革命战争的风起云涌、党内斗争的尖锐和激烈、根据地建设的艰苦条件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就“井冈山精神”的具体内涵来展开谈谈。

(一)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面对“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汪精卫大肆屠杀共产党员的“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危机局面,广大共产党员没有没吓到,依然前仆后继地进行斗争;当共产国际,甚至当时中共主要领导人对毛泽东的“山沟子里出马克思主义”、“枪杆子里出政权”等正确论断进行猛烈批判时,毛泽东不惜几次辞去中央领导的重要职位,就是为了捍卫“少数人手中的真理”,就是为了挽救我党关乎生死的命运。如果没有这种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中国共产党就不会历经风雨考验,走到今天。

(二)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这里“党的绝对领导”尤指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面对陈独秀等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后来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城市武装暴动所出现的军队重大损失,毛泽东在主持“三湾改编”时,历史性地在军事领导和思想领导层面上凝聚了全党,也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成为后来实现多次反“围剿”成功的重要因素。并且,“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更加强化了我党的战斗堡垒。我们现在的习主席也多次强调这种领导权的重要性,就是继承了这一脉相承的重要思想,也使得我们的人民军队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生命防线。

(三)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作风。“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这首广为传唱的红色歌谣就是对当时根据地军民一家亲的真实写照。在未到井冈山之前,毛泽东就注意和当地政权的领导人王佐和袁文才保持密切友好的关系。而后在根据地建设的艰苦岁月里,共产党人开诚布公,虚心接纳广大群众的建议和诉求;积极开展土地革命,让老百姓都能实实在在地分到土地;造钱生产,促进根据地的经济发展,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政策体现的是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才会是我党成为永不褪色的党。就像片尾曲唱的那样“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哎……”,我们的红军用真的情,铁的纪律赢得了井冈山老百姓的拥护。

(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对中共领导人照搬照抄俄国革命经验并奉为圭臬的“城市中心论”以及来自红军内部“红色政权到底能打多久”的重重疑云,毛泽东和朱德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坚持真理,排除万难,在实践中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理论,用一次次来之不易的胜利来证明“山沟子里可以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论断。其实,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我们当今以及未来中国发展的科学理

论之道。我们的国情是独有的,我们的历史传统是独有的,我们人民的思想观念也是独有的,只有坚持中国自己的道路,充分展现中国特色,才能不被西方资本主义所“和平演变”,才能让“中国梦”的实现不会成为一句口号。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在学习上,我们不应照本宣科;在生活中,我们不能人云亦云。勇敢走出自己的路,就是对“中国梦”的践行!

(五)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我们的一大批优秀党员都保持了清贫朴素的本色。在《井冈山》这部电视剧里,我经常能看到我们的毛主席穿着补丁的衣服,就连一根烟有时都分好几次才抽完,就连烟屁股都不放过,和当时一些充满军阀气息的将领形成鲜明对比。想想我们当今社会,虽然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了,可是奢靡浪费之风盛行。我们消费的不仅使我们这一代的资源,更是在抢夺我们子孙后代应有的财富!

我相信,“朱毛红军”的佳话将永远流传;

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红遍了整个中国;

我相信,战争的洗礼会让井冈山的丛林愈加青翠挺拔;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篇6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深化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科学内涵。

1、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即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价值。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总和。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平等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方式和人们的精神行为。

3、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指思想与行为的有机统一。敬业就是每个人尊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诚信即“诚实守信”。友善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推动祖国统一,民族、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弊端

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 价值观趋于功利化。市场经济的盛行使人们之间交往充斥着功利性色彩,教育领域中最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东西首先是想它所带来的物质财富,这种现象使大学生的意识与实践都趋于现实化。

2. 部分学生政治意识淡化。总的来说大多数同学的政治观念趋于理性和客观。但“政治冷漠症”也在少数同学身上体现出来,他们认为政治是国家的事情,与个人无关。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1. 树立远大的理想。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说: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苦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大学生应该是有着远大志向和坚定奋斗目标的人。

2. 加强创新能力培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中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大学生们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身创新能力,靠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我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3. 注重德行教育。大学生要注重自己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学习知识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并注意将自己的道德知识付诸实践中。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1.大众化的培育基础:大学生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把握人民主体性,实现表达方式的大众化,防止偏离人们的主体意识,造成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异化的。

2.坚持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相统一的培育原则:首先,思想意识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实践。其次,日益扩大而纯粹的精神交往的手段也还是需要物质载体的传播,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应注重物质与精神交往的有机统一。

3.与时俱进的培育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传播形式贴近实际与生活。而媒体大众心声的反应与发展的有效空间,本质是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有效互动的媒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中达成共识。

(二)在实践中落实大学生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

1. 增强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是一个人与外界交流的平台,实践中应注意将大学生专业素养相结合,将大学生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落实,在学习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时,培育自己专业素养与技能,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

2. 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将“部分模式”转为“普遍模式”。作为主导实践活动的主导者学校应该普遍利用多种途径积极与企业、社区、乡镇等保持相关联系,从多种途径中寻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

3.培育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内容上不断探索与创新有利于符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实践新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形式,在实践中获得发展;

三、将“中国梦” 渗透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中国梦的实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践行的过程

1、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与追求。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将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相连的思想纽带。运用于高校中,就是将“中国梦”渗透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思想只有付诸于实践才会更有价值与生命力。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先进思想的传播与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价值理念与中国梦的共同理想渗透于高校教育中,逐步彰显强大生命力,进而转化为更积极主动的追求幸福生活的实践。

(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实现中国梦紧密结合

中国梦的实现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果中才能结出丰厚的果实,这就要求我们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坚持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不断赢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李合亮.解析与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孙兰英.拓展“中国梦”教育普及的方法[N].光明日报,2013-07-11(07).

[3]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2004-08-2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王玉梁、岩崎允胤:《价值与发展》,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篇7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也是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坐标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求真务实, 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 也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应有品格。在学术道德建设过程中,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指导高校学术道德建设, 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在学术界倡导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积极营造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宽容宽松、自强不息的学术环境, 规范学术行为, 培育敬畏学术、尊重他人、互相理解、鼓励创新的学术新风尚, 倡导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 才能在当前各种学术腐败中明确方向。

学术道德建设的针对性核心是“实事求是”。针对当前学术人的思想实际, 对症下药, 这样才会“药到病除”。伴随我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而来的是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它给了我们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面对这种选择的自由, 部分学术人对个体行为自由的过度强调, 以致在学术研究中渐渐迷失方向, 背离学术诚信, 冲破学术道德底线, 忽视学术研究的真正价值。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过, 大学应该在坚守学术研究的基础上, 为社会提供高水平服务, 为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提供解决问题之道。因此, 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术人的头脑, 构筑强大的学术精神支柱, 广泛开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文风活动, 积极拓宽渠道和途径, 充分利用网络、板报、宣传栏等形式。以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为契机,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 加强学术道德诚信教育, 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 培养积极向上的学术精神风貌, 对于良好的学术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推动学术道德建设的精神支撑

“理想信念, 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 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 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2]社会转型期不良学术风气的侵入, 侵蚀和渗透着学术人的学术精神, 严重损害了学术人的正确学术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推动学术道德建设的精神支撑, 有利于调动全体学术人为之而奋斗, 激发学术活力, 为构建和谐的学术精神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柱。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振奋精神、鼓舞学术人进取创新的有效路径, 是衡量大学学风建设的重要标准。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在庆祝建校105周年第44届科学报告会暨学术文化周开幕式上忧心忡忡地说:“一流的大学在21世纪面临的主要威胁不是外部社会而是内部敌人, 它的生存取决于大学的内部条件以及对科学精神、对学术精神的崇敬。所以, 我们只有坚守学术精神才能实现大学的学术使命。但是, 从目前国内的学术界的状况来看, 与二三十年前相比, 我们的学术精神有所消解。”[3]从根本上讲, 学术行为道德失范是受学术研究的社会经济利益驱使。因此, 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价值观, 勇敢的担负起学术责任, 恪守学术诚信, 坚守学术道德底线, 保持学术的严肃性, 始终坚持学术真理、坚持讲真话, 努力创建求真、公正、自由的学术氛围, 促进学术道德建设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坚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主旋律和现实要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 具有凝聚力量, 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邓小平曾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以热爱祖国, 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江泽民也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就等于没有灵魂, 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高校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学术创新力量, 激发学术创新活力, 建立合理有效的学术道德规范, 提升学术人的道德修养, 大力倡导并兴起求真务实、严谨治学为荣, 以哗众取宠、急功近利为耻的新风尚。重塑学术人的学术道德品格, 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学术道德良心, 分清荣辱是非, 为学术道德建设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

实效性是判断高校学风建设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是推动学术道德建设价值目标实现的关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 努力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增强实效性。”[4]要提高学术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健全学术道德课程教育体系, 丰富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将学术道德诚信教育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 探索思想引导与利益驱动相结合的新路径, 坚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主旋律和现实要求, 不断推动学术道德建设前进的步伐。

四、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学术道德建设的道德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定社会系统得以运转, 一定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 其实质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学术事业的进步和繁荣发展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荣辱观。杨玉良说:“在不良的社会大环境以及共同体内部不良现象的影响下, 我们的学生也会被世风流俗异化, 学者也会被市场经济异化为经济的机器, 甚至堕落为经济动物或者科学的骗子。”[3]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对我国现阶段各种学术思潮激辩的结论和正本清源。”[5]可以说, 在某种程度上,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学术人学术道德素养的试金石, 是学术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评判标准。“学术道德失范的实质乃是一些学人内心荣辱观念异化所引发的个体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的严重背离, 最终导致个人道德底线的沦丧。”[6]

培育和弘扬学术道德荣辱观, 就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学术道德建设的道德行为准则, 秉承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精神, 坚守学术人的“底线伦理”。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治学的道德”一节中明确指出:“基于学者是高深学问的看护人这一事实, 人们可以逻辑的推出它们也是自己伦理道德准则的监护人。那么谁是这些监护人的监护人呢?没有。只有他们的正直和诚实才能对他们自己的意识负责。学者们是他们自己道德的唯一评判者。”[7]因此, 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和推动学术道德建设,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树立“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 以违背学术道德为耻”的学术道德荣辱观, 克服浮躁心理, 杜绝学术剽窃, 规范学术创作行为。知荣辱, 践真知。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指导和规范学术人的创作行为, 不断增强学术、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遏制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的风气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综合治理, 多管齐下。”[8]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加强教育系统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需要全社会全体学术人的共同努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荣辱观, 坚守学术道德底线, 提升学术道德修养, 为净化校园风气、构建和谐校园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现阶段学术道德建设的行动指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推动学术道德建设的精神支撑, 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主旋律和现实要求,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学术道德建设的道德行为准则, 对于推动学术事业进步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学术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卢宝祥.研究生学风问题探析[J].高教论坛, 2002, (5) :22.

[2]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N].人民日报, 2006-10-24.

[3]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一流大学要坚守学术精神[EB/OL].[2010-05-26].http://www.iqilu.com/html/edu/20100526/246042.html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5]赵飞, 张艳.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C]//马志宇, 姬兴江.当代大学学风建设初探.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0:195.

[6]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EB/OL].教育网, 2006.

[7]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旭,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篇8

一、马克思主义是当今高校建设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向

首先,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它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建设和思想现状改善提供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思想建设和完善其思想现状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其次, 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与时俱进深入指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思想现状的改善。自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 我党结合我国自身实际, 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对当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不仅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种体现, 更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今高校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就业形势和分配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 加快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共同理想作为每一名大学生理想的升华, 对广大青年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是指引并激励当今高校大学生不断进取、积极奋斗的精神力量和泉源。共同理想让当今高校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命运是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统一的, 大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自然会树立崇高理想, 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到祖国和人民的需要, 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现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民族精神是支撑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保障

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 无私奉献、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精神保障。随着我们党的光辉历程, 我们的历史精神得以传承, 如井冈山精神、红岩精神等, 而抗洪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新的民族精神为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榜样, 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血液, 为大学生继承和发扬新时代民族精神提供了精神保障。

四、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力量之源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思想现状改善的力量之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奋发图强的精神纽带, 在民族精神坚强保障下, 时代精神也必将在大学生思想成长中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建设和思想现状改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五、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广大青年大学生思想教育建设的思想保障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思想现状的改善提供思想的保障,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基础, 为社会主义体现价值导向, 为社会风尚引领一面旗帜;同时也为当今高校大学生提供远大理想生长的土壤, 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分清是非善恶的标准, 让广大青年大学生具备了分清真假、美丑的能力, 为大学生成长过程确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的标准。

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社会思潮开放, 面对青年大学生文化发展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成长现象,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教育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这也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繁荣, 大学生思想面临着文化多元化、信仰分散化的发展趋势, 在此形势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要武器来改善当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引导, 才能坚定大学生的政治方向, 促进其全面发展, 对指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思想现状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教育,思想现状改善

参考文献

[1]尹伶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月刊, 2007 (6) .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9.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篇9

一、儒家批判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春秋时代,面对“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士”的本性使得知识分子为探索美好的世界而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孔子提出“士志于道”(《论语·里仁》),就是号召读书人为了心中的“道”而拿起批判的武器,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找出一条通向伦理社会的道路。儒家奉行“知行合一”的修身准则,知识分子为了成就理想人格,向来“即知即行”,表现出强烈的入世态度,心中怀着对“道”的真诚,积极投入到改造世界的行动中去。

随着中国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大量西方的价值观念涌入,不可避免地与原有正统思想发生激烈碰撞。面对多元世界,许多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道德精神世界物质化现象日趋严重。因此高校应该把践行儒家批判的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就必须保持批判意识,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即站在谁的立场上,为谁说话。儒家思想实际上是教导知识分子以匡正时弊、救世济民为己任,其民本主义思想与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对事物的评判性认识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保持批判意识不能人云亦云,必须明辨是非。当今社会思潮纷涌,利益矛盾复杂,要引领社会的正确前进方向,必须有广博的社会知识和科学的思维,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理所当然是担此重任的主体。所以,大学生应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对于各种西方思潮,应认真研究其形成历史和适用条件,分析其在什么条件下能对中国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不能盲目跟风。

二、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与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传统,它是千百年逐渐形成与巩固起来的中国人民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表现为中国人民为争取祖国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

在春秋战国时代,政治极为动荡不安,面对时事沧桑,天怒人怨,当时的智者无不忧人如焚。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孟子主张忧患应是君子基本的安身立命的态度,他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居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这里的“道”就是其济业救民的仁政主张。孔、孟所宣扬的兼济天下、博施于民,其间透现着一股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意识。儒家以“修身”为根本,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充分表现出儒家以悲天悯人的胸怀、如履薄冰的态度,反思时艰的忧患意识。践行济世救民的人生理想,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观。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中蕴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它的心系天下及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生观所寄意的正是对社会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关注。这种忧患意识既在古代社会造成了深沉的理性思考,也凝聚了社会注意力于民族与国家的兴亡上。这种高度的主体关注,成为爱国热情永不枯竭的源泉。其次,儒家的济世救民和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的理念,突出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充满了任重道远的历史责任感与“舍我其谁”的使命意识,充分地突出了国家与社会的利益,极大地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统一和完整英勇奋斗,为国为民慷慨赴难。因此,儒家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非常生动鲜明的指导作用。

三、儒家荣辱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以重视和擅长道德教育为特色的传统儒家学说,十分强调荣辱观的价值地位和社会功能。儒家荣辱观内容丰厚、旨意宏远,其中包含着许多值得借鉴的思想精华,通过批判改造,扬弃糟粕,可以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资源。

儒家荣辱观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可以概括为:知耻,求荣。儒家的知耻,亦即所谓羞恶之心、廉耻之心。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朱熹说:“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在儒家看来,人应该能够按照人的本性来行事,并能够为违背人的本性的言论和行为而感到羞耻。如果一个人没有羞恶之心,寡廉鲜耻,那他就不能称之为人。儒家的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知耻的实质及其道德价值。

传统儒家荣辱观并不停留于对知耻的肯定上,而是进而倡导求荣,鼓励追求更高的道德价值。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儒家学派的荣辱观是建立在人性和天命的基础上的。对于真正有道德的人来讲,“有恒产”并不是“有恒心”的必要条件,人的内在意志才是形成道德动机的根本动力与原因。

一个人要有内在意志力,就必须修身。怎样修身?修身的根本是知荣辱,培养正确的荣辱观,形成正确的日常处事原则。从手段和方法上看,一是要“反省内求”,通过反省,得到提高;二是“践行”,实实在在地去实践。通过践行,巩固和发展正确的道德行为动机。反省内求,首先就要知耻。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行己有耻”,也就是说要有羞耻之心。只有知耻,才能自觉地趋荣避辱。所以曾子说他:“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践行就是用行为实践去巩固道德信念,包括巩固正确的荣辱观念。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就是这个意思。

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也表明,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的关键均在于人。社会的现代化有赖于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不仅在于知识、技能的现代化,而且在于道德、人格、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因此,以儒家荣辱观和道德观为起点,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具有现代道德、现代人格、现代生活方式的现代人,不仅是社会教育的根本职责,还是国家治理的基本职能。

四、儒家教育思想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点”(《学记》)。高明的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此举无疑有着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再以“因材施教”方法而论。在《论语》中,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总之,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尤为重要。必须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和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要位置,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不是系统化知识本身,而是认知能力的掌握,即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前所述,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之一是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用现代的术语表示就是认知活动。重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学习主动性就是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孔子首创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就是指导和培养学生发展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

儒家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择其善者而从之”,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儒学文化,积极发掘和弘扬儒家思想中积极的因素,把它贯穿于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过程的始终,以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摘要:儒家的人生观、批判精神、荣辱观及教育思想与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有着良好的传承关系, 两者的共同点及结合点对于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苗润田.解构与传承——孔子、儒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M].齐鲁书社, 2002.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篇10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1. 红色文化代表先进的文化。

红色文化是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国民党与共产党并肩抗日期间,国民党军队也涌现出许多英勇事迹,创造了灿烂的红色文化,但后来国民党与共产党战斗过程中的事迹不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因为此时国民党的行为是逆历史发展方向的,不具有先进性。红色文化本身不包含糟粕,只不过有的红色文化的宣传手段有问题,存在歪曲事实、以讹传讹、单方面追求“高大全”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内容的可信性,严格地说,这样宣传出来的文化不属于红色文化的范围。

2. 红色文化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文化。

将红色文化局限于特定时期易导致红色文化丧失时代性,从而与现实生活产生隔膜。红色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包括新时期的继承和创新,比如近年来受到观众认可的红色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经典电视剧《长征》、《恰同学少年》、《亮剑》等,一改过去红色影视的说教面孔,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实现人性的理性回归,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3. 红色文化是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包容性的文化。

红色文化多与中国的民主革命相联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秉性,但同时包括世界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优秀文化,如苏联优秀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中国革命者具有一定的影响,也属于红色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红色文化的层次

红色文化从形态上可以分为物质态、观念态、行为态等三个层次。

1. 物质态红色文化。

物质态红色文化指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种种物质实体,成为红色文化的载体,表现出高尚的革命情操与思想境界。红色文化最常见的物质载体是红星、红旗、红歌,还包括革命者所用之物,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所贴的标语,所写的书信或文章,用过的枪炮子弹,战斗或生活过的遗址。

2. 观念态红色文化。

观念态红色文化属于红色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指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革命者也有可能犯过错误,对革命形势或某个问题有过不正确的看法,但这不属于观念态红色文化的组成部分。

3. 行为态红色文化。

行为受思想控制,行为态红色文化指革命者在观念态红色文化的指引下,为革命事业所缔造的丰功伟绩,包括所做过的事和所说过的话。当前,有些仪式活动就属于对行为态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如升旗仪式、预备党员宣誓、唱红歌、大学生军训等。

三、红色文化的功能

1. 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红色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实际上,不管你了解不了解、认可不认可,我们都会受到红色文化的积极影响。比如,我有一个外地亲戚,初中文化,在外地打工,一次到北京来办事,有一天到天安门广场看了升旗,看完之后,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的感受就是想哭,不需要仔细分析,这种感觉恰恰表现出最本质、最真实的爱国主义,这种情感潜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在一定的场合下就会迸发出来。

2. 凝聚功能。

红色文化一旦成为特定群体的共同观念、共同规范,对特定群体就会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会改变群体的价值观取向,从而将特定群体在心理和行为上联结到一起,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向心力。组织者要善于发掘红色文化当中蕴含的积极力量,利用广大成员的共同心智,为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 抵抗功能。

观念态的红色文化一旦内化为个体的固有认识,就会对社会上一些消极认识产生抵抗作用。在当今时代,政治稳定,但是人的思想容易发生变化,各种社会思潮泛滥,在这种情况下弘扬红色文化,增强对腐朽落后文化的免疫力显得尤为重要。

四、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联系

1. 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红色文化本身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与中国革命和实践的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是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及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弘扬红色文化实际上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

红色文化的产生过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真理性学说,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指导革命者于迷雾中看到方向,在挫折中看到光明,如果放弃或者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各种反动腐朽的思想就会泛滥,革命事业就会遇到挫折,革命进程就会受到干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经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经过无数次的彷徨与抉择,付出沉重代价,最终赢得了胜利,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红色文化。

2. 以红色文化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革命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条件下最大多数人的最根本利益需求。体现在中国当时社会条件下,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坚信革命必胜、新社会必将取代旧社会,坚定的信仰转化成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革命信念,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反映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红色文化反映的奋斗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一致。

无须讳言,成长于新时代的大学生对革命者的理想、信念存在怀疑,红色记忆比较淡薄,因此有必要结合特定的节日开展活动,把红色文化植入大学文化之中,激发红色文化的内在活力。

3. 弘扬红色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红色文化主要体现了爱国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团队、自强不息等精神,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一往无前、乐观自信,互帮互助、扶危济困,从而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让一切创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民主革命的胜利也是因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从微观的层面看,大部分红军出身贫苦,没上过学,文化程度低,但是通过努力学习,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还成为会打仗、掌握一定战术的勇敢战士,通过具体的行为诠释了改革创新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红色文化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不断涌现,比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沂蒙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

4. 以红色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是融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新时代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而提炼出的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能够恪守基本的道德底线,遵守社会主义荣辱观,担负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任。

因此,要把红色文化的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为此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地域特色,引导大学生用“八荣八耻”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冀东抗日根据地领导,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据地的必经之路,为了跟敌人长期斗争,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共挖了23里长的地道,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战斗型地道网,现已成为华北科技学院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每次发展党员,我们都组织同学们到焦庄户地道战遗址进行宣誓,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预备党员宣誓”的主题参观、学习活动,以加强新发展预备党员的政治修养和政治觉悟;利用离北京近的优势,我们组织同学们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主题展、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等,在参观过程中,大家为中华民族曾遭受的灾难和屈辱感到痛心,为一百多年来中国各阶层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迸发出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摘要: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进作用。文章从红色文化的内涵、层次、功能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层次,功能,联系

参考文献

[1]王爱华,等.多维视野下的红色文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6.

[2]孙和平,等.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6.

[3]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J].中央国家机关党校工作通讯,2011,(3).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篇1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武装学生的头脑,不断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必须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学习六个“为什么”为契机,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长期斗争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在各国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同时,东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碰撞也产生新的态势,高等学校成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激烈斗争的主阵地之一。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说到底还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价值体系明确表明了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项关系和各种问题上的价值遵循,也就是坚持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以靠什么、抵制什么,形成了该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同时,价值体系又对构建什么样的制度体系起到有力的思想牵引和理论塑造作用”。当代世界,无论是以哪一种意识形态为指导的民族国家都比以往更加重视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维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成就巨大,万众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改革在阵痛中艰难推进,社会矛盾更趋复杂,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冲击也日益加大。高等学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侵蚀和影响,在这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不去占领,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就会乘虚而入。当然不仅在高校,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斗争已经全面展开并将长期存在,其突出表现就是在重大价值判断上的根本分歧和对立。与资本主义一样,诸如自由、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一样被社会主义社会所珍视和热爱,“社会主义社会所要做的就是赋予这些核心价值以更加真实而丰富的内涵,即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追求人的政治解放,更在经济和社会领域追求人的全面解放、独立与自由。要使得创造财富的人享有财富,从而从根本上结束自有人类社会以来财富的创造与财富的占有之间的分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特别是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时刻引领学生牢记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帮助学生加强理论修养,提高理论水平,直面重大理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16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16号文件下发5年多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教育部2009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与20年前相比发生转折性变化。他们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在国家大事、难事、急事面前,能够自觉担当、奋勇向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奉献精神,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一代。对比过去5年的调查数据,可以明显发现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度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整体上有逐年提高的趋势。”高校学生思想主流之所以呈现出明显变化,总结起来主要的原因就是党中央在认真分析形势任务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大学生思想变化新特点,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方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始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与时俱进。当代大学生锐意进取、善于学习、勇攀高峰,但同时粗浅的人生阅历、有限的价值判断能力也给他们在一些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的认识上造成了困惑和迷茫。

3.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三方面素质的全面提升。而在这三方面素质中,又以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因为它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也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诉求,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把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以人为本,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广大学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使大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分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其提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目前,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趋势已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大学生产生重要冲击和影响。为此,“在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学术研究的同时,必须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用科学的理论占领主阵地,从而发挥对青年大学生的正确理论导向作用,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们同时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思想,实质上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无疑更加坚定了大学生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可以使大学生深受感染和激励,从而激发大学生以改革和创新精神去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去实践和探索,为国家和民族的富强去努力和拼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分析

1.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一种社会制度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高校学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意义重大。

(1)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对于大学生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牢固树立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以优异的学习成果回报国家、社会和人民。同时,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也要做到关注“人”这个主体,盯着人做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2)加强爱国教育。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爱国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于自己的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帮助大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同时,要教会学生严格区分爱国主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用自信、包容、理性的心态去爱国。

(3)强化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大学生群体大多数都年满十八周岁,即已成年,成年就意味着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责任作为一种可贵的品质,是个人或组织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能对文明进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质量上的规定,现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都离不开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注意引导大学生立足现实生活,积极实践,以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2.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形成稳定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高校的两课教学中,一要坚持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时、有效、正确地灌输给学生;二要坚持在教学、科研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科学体系为指导;三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培养,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真听、真信、真喜爱。

(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近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文化思潮在大学校园传播和蔓延,混乱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污染了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立足高校实际,把握时代潮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3)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要逐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在实践中学习和领会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4)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大力培育、宣传优秀大学生典型,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和教育引导作用。要善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带动思想问题的解决,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进一步做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服务与指导等与大学生实际问题紧密相关的工作。

(5)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辅导员,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对于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当前,高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抓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同时,“高校应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并在师德建设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提升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并以之影响和感染大学生,使之成为大学生自觉学习的榜样。

3.以学习六个“为什么”为契机,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落到实处。为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该理论著作紧密结合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从不同的维度对大家关心的六个重大问题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地进行了梳理和解答。因此,必须以学习六个“为什么”为契机,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落到实处。

(1)加强研究与教学,切实做好“三进”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六个“为什么”,结合自身工作,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更好地推进六个“为什么”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其为广大学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自觉行动。

(2)组织交流与宣讲,扎实推进推广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辅导员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和主体力量要掌握学生思想动向,及时与学生交流和沟通,释疑解惑。要组织成立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在校内外开展通俗易懂的宣传、讲演,扎实推进六个“为什么”的推广普及工作,使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能够深入人心,耳熟能详。

(3)关注形势变化,敏锐把握教育契机。在开展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紧密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善于将国内外热点问题和现象同六个“为什么”的学习结合起来,并用学到的理论去对照和检验现实。比如,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地震、新疆“7·5”事件等,这些国内外热点问题都是大学生深入学习六个“为什么”的良好契机。这样的学习往往更形象、更深刻,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篇12

如何能够形成核心价值体系?它需要通过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不断发展, 并在发展中形成极具特色的价值体系。同时, 一个社会系统想要长期、稳定的运转下去, 最主要的保障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一个社会最主要的三大板块, 如经济、政治、文化等, 均收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 同时, 他也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并居于一切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首位。深深的影响着社会中的每一个群体, 对于一个人树立怎样的价值观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不仅如此, 还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它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的基础思想, 与此同时, 也将是一个国家的制度的根基[1]。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对于党来说是在思想建设极其重大的战略任务和理论创新。它告诉了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应该用怎样的精神旗帜去领导大家, 要怎样才能更好的开拓和创新群众思想。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共同信念的同时, 也是强大的精神支柱, 支撑着整个民族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 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灵魂。它作为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的同时, 还关乎核心价值观的性质以及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知道思想在告诉我们应该确立怎样的目标, 并引领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迈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如领导者般始终统领着核心价值体系。在马克思主意思想指导下, 我们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并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同时在弘扬民族精神上也同样发挥着指导作用[2]。在对我国民族发展史的探究中, 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出现, 改变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 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民对于社会主义的看法与态度, 它的出现也带领着中华民族走的更远更稳。

在当代, 虽然社会在高速发展, 时代在不断进步, 可能有些人会问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老旧”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不应该与时俱进吗?但是, 一种理论还要不要继续在国内坚持下去并不是靠它的新旧来决定, 而是要看它是否适合这个社会, 是否坚持的是正确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党的立国之本, 同时, 其鲜明阶级立场以及十分严密的科学体系, 值得我国向其学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不仅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客观规律, 还为我国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于工人阶级运动, 这说明这个思想与我国密切相符, 虽然历史上有很多的著名思想, 但是马克思主义是唯一与工人阶级如此密切相关的思想, 它真正反映了工人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我国还处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时, 伟大的的党领导人带领着工人阶级崛起, 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最终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 随着时代的变迁, 在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精神仍然适用。它不但没有因时间洪流的冲刷而褪色, 反而逆流而上坚持做到与时代同行、与我国的实践同步。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 通过融合、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思想, 不断的进行演变, 从继承中寻求发展, 在发展中不断创新。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中国始终坚持这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同时还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与之融合, 相结合, 使其更加符合我国发展需要。自改革开发以来, 我党一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让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光照耀了中国大陆的每一寸土地, 跟进一步的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性和正确性[3]。

苏东剧变让人记忆犹新, 所有的社会主义运动都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遭受挫折, 承受了重大的打击, 甚至一些反动思想的分子, 打着“马克思主义已然死亡”的期号, 蛊惑人心。但从社会事实和历史发展规律可以看出, 这并不是真的, 我国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必须继续坚持的哲学, 且毋庸置疑。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国家如何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和最终目标, 起到决定性因素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点: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个民族想要发展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要属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而且一个民族的理想和追求, 这是民族能够更好发展下去的精神动力。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中的精神支柱, 一旦国民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背道而驰, 那么, 国家何来凝聚力?如何才能有发展的动力?邓小平指出, 要有远大的理想, 才能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

国家和民族想要有以协调统一的步调前进, 就必须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随着时代更迭, 社会意识开始出现多样化, 在制定理想和追求时, 一定要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基础, 只有获得基层人民的接收和认可, 才能凝聚群众打牢社会基础。通过长时间的日积月累, 中国逐渐有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在这种发展模式下, 人民就迫切需要一个精神上的依托, 此时, 社会主义理想便成为了国民乃至国家的精神支柱, 支撑并保障我国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4]。由此可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根本就是必须要做到人民与政府心连心, 并且要不断的坚持下去。

随着历史的不断更迭, 其发展的必然产物, 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这也是经过长时间实践和发展的必然结论。回首从前, 我们以摆脱了落后, 共同富裕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中华儿女世代相传的梦想。自抗日战争之后, 更进一步证明了,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分正确的, 这也证明了这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延伸。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也就是人民的共同理想, 在经过历史的长期奋斗以后, 国民更加需要在稳定的环境中发展, 经过了残酷的历史动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就如同黑夜中的一缕曙光, 照在了每一位人民的心中, 让人们重拾希望。

获得群众的支持, 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优势, 这个共同理想并不是党的一意孤行, 这是全民的理想, 它既符合社会的发展又鼓舞着群众的心。它号召着全民族人民一起向着一个目标奋进。这个共同理想, 把党的目标与人民群众、个人幸福紧紧相联, 让其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其特点是具有极强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 同时, 各个阶层的群众都接收并认同这一理想, 可见, 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使人们愿意为之奋斗。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可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华。它们是更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前提条件, 同时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当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发展而形成的特有的意识品格和气质, 便是民族精神。自步入新时期后, 通过长时间的在培育和积累, 最终, 真正实现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5]。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 我们战胜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经历了雨雪风霜和历史的打磨, 才取得了现在这样好的辉煌成就, 带领群众步入新的时代。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可以相互融汇, 他流淌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里, 为了能够在时代高速发展的当下, 实现社会主义伟大复兴, 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二者相互结合, 保留传统的民族精神, 融入新时代的社会发展, 在中国五千年的血脉相承中, 我们一直薪火相传, 继往开来。民族精神的伟大复兴, 其支撑点在于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 我党在经历过挫折与考验之后, 终于带领着人民走向了胜利, 谱写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篇章。国家在建设小康社会之后, 并没有满足现状, 仍然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 为了更好的凝聚全国人民的战斗力, 应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不仅涵盖了其他三个方面, 同时, 因其特殊性, 也使得其他三个方面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通过实际依托为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人们对待融入的看法和感受便是荣辱观。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有利于带动社会风气像好的方面发展, 让每个人都能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 这样才能让社会存在良好的风气。

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主义国家中, 确立奉行的价值标准和素质要求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和追求的前提。我们要了解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扩大是需要群众作为基础的。总的来说, 当代的精神风貌主流还是以良好为主, 但在部分人之中也存在这不良的风气和腐败的作风, 它与社会主义发展毫无关联, 与文明的集体风尚极其的不协调。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现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同时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社会主义思想应遵循的原则。它在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同时, 也发扬了我国的革命精神和行为准则[6]。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 人民也应该参与进来, 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懂得判断自己的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 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定位。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当代的人民确立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 它为我国的人民道德价值建设设立了新的标杆。

“八荣八耻”形成了一个弘扬道德, 唾弃腐朽的新的生活风尚, 它涉及到了人生态度, 社会风尚, 道德标准的方方面面, 要做好这些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强有力的宣传手法, 更需要社会各个群体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我们要在以制度建设为根本的情况下, 把重心放在实际行动、持之以恒、形成机制上。想要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 就需要增加政府的号召力和人民的凝聚力, 通过长期的努力最终形成完善的社会主荣辱观机制。

结语

综上所述, 一个国家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发展精神原动力。在党的领导下, 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完善, 并且更加的深入人心。核心主义社会价值体系不仅是对党的精神指导更是对人民起到十分重要的向导作用。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核心指导体系, 只有这样人民凝聚力会越来越强, 才能带领我国人民在通往社会主义国家大路上越走越远, 国家乃至整个民族都会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

摘要:通过马克思哲学主义思想去解读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科学的理解过程中, 把握好内在的两者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发展, 为进一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做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 探究出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有利因素。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哲学考察

参考文献

[1]丘有阳.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8 (06) .

[2]李斌熊, 张小秋.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研究、问题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04) .

[3]赵淑英, 张俊龙.促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的内化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08 (05) .

[4]廉永杰, 周家荣.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的本质、特征与实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4) .

[5]梁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学习与实践, 2009 (08) .

上一篇: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下一篇:校园网络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