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2024-05-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精选12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篇1

摘要:本文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过程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实现, 两者相辅相成, 是目标同一的过程。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从总体上看是以前苏联模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建国初期,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已经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是, 当时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排斥市场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有时由于实践的需要在经济政策上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市场因素, 但这只是度过经济困难的策略, 一旦经济情况好转, 主张取消限制市场的思想又会占上风。在我国, 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问题的认识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就开始了。1992年春, 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谈话, 明确地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是“体制性”的范畴, 而不是区别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的标志。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 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 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详细论述了改革的理论原则。由此开始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世纪初建立起新的体制, 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伟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五大则进一步指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成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消除剥削, 消除两级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就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谐。在贫富差距问题突出的今天, 我们要修正以前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理念, 这不是简单的杀富济贫, 而是要引导和扶持广大中低收入阶层, 突破各领域各阶层意识形态的局限性, 通过辛勤劳动, 合法经营, 脱贫致富, 从而减小收入差距, 维护社会稳定,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它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外, 还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具有社会主义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 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既要促进效率的提高, 发展生产力, 又要防止两极分化, 注重社会公平;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作用要受到社会和谐目标的约束;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竞争都要受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协调和相应政策的引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和谐相互交 织、共同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 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它在促进经 济增长、带来高效率的同时, 其自发性、盲目性的缺陷会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 从而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 带来经济增长的盲目性、收入分配的悬殊, 乃至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以及其他不和谐因素。市场经济的缺陷不仅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对立, 而且同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要求相对立。改革开放30年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虽然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这就为市场经济消极性、缺陷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更多空隙, 从而产生竞争无序和失范、不讲诚信、假冒伪劣、欺诈活动等不和谐现象, 而这一切都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 发展, 越迫切需要和谐机制来引导、规范、推进和保障, 以维护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良好秩序。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 有利于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交易环境, 以“德治”辅助“法治”维护社会的稳定, 人民的团结和谐。经济活动的预期, 激起了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欲望;在宏观思想层次上, 引导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篇2

一.填空

1.(道德 软实力)已经成为当今时代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2.个人品德由(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和 道德行为)等因素所构成。

3.(良好道德风尚)是全社会所推成倡导的一种健康 向上的社会风气,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是否有序和谐的标准之一。

4.(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立健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基础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5.(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魂。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能够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7.(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8.(弘扬和培养革命传统道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同时兼顾(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

10.(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是社会诚信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二.判断题

1.封建社会道德是阶级道德的第一个历史形态(×)

2.干部考核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突出対德的要求(√)

3.道德评价的对象是人的行为表现,而行为是由客观因素驱动的(×)

4.对于中国这个不甚成熟的市场经济体而言,道德失范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出现时偶然的(×)

5.所为传统道德,就是由过去特定的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所形成的,经过长期发展而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比较确定而持久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6.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7.传统美德是人类在长期公共生活的实践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而不断进步。(×)

8.思想理论是党的建设的根本(√)

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核心价值正在发生这种大的变化。(×)

10.思想道德建设生活化,常态化离不开细节养成和日常实践(×)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抽象提炼,高度概括和总纲领,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基础,展开形态和重要载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一方面,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分数与两个范围。另一方面,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又是一致的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同时兼顾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

2.太多了

3.太多了

4.太多了

5.建设生态文明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No.1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No.2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

No.3科技的双刃剑效应

No.4理性消费问题

四.论述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篇3

关键词 卷烟市场价格 库存 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

开展精准营销工作的一項关键工作是构建卷烟市场价格与社会库存监控体系。因为卷烟价格是烟草经济中的重要杠杆之一,对卷烟经营有着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社会库存反映卷烟市场的真实状况,是卷烟经营调控的关键性指标。建设该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建立长效监控机制,真实了解市场价格和社会库存,有效指导市场策划、品牌培育、客户服务等工作,提高烟草商业市场化水平和工商网上配货水平,促进“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向“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延伸,实现“卷烟上水平”。

1分析供给需求原理在卷烟销售市场的作用方式

只要是销售的商品,都有供给需求,都可以建立相关模型。要建立该监控体系,就要弄清楚供给需求原理在卷烟销售市场的作用方式。在市场经济环境里,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被称为市场出清的状态。

如下图中,Q表示数量,P表示价格,S表示供给曲线,D表示需求曲线。E为均衡点。当市场上的实际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给大于需求,有商品剩余,市场的力量使价格下降至均衡价格;当市场上的实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给小于需求,商品短缺,市场的力量使价格上升至均衡价格(图1)。

虽然对于烟草行业而言,上游供给商—烟厂处于专卖专供状态,正常的市场竞争下的供给调节并不适用。不过零售终端在专卖管理下,还是有市场竞争,特别是供需不平衡时,就有价格波动,通过精准调节供给量控制价格稳定,提高零售户获利程度的意义就十分重大。

现实中,我们常在上半年要搞开门红,上级也月月发布同期销量比,客户卷烟供给过分充裕,受计划限制,下半年供给稍有不足,导致卷烟零售价格波动较大,客户盈利水平也不稳定。就是稳定均匀供给,也存在一个价格波动与心理变化,有必要引入一个价格成交模型。

卷烟消费者对特定卷烟品牌会设定一个可接受最高价格Pmax,当商品达到或超过该价格时,正常情况下消费者选择不再购买该品牌卷烟,而当消费者购买量越大时,消费者所希望得到的价格折让幅度越大,针对于每一购买量,消费者都会有一个价格上限期望,把这些上限点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消费者的心理上限曲线fcmax,只有当价格落在fcmax以下时,消费者才会接受成交;

与此同时,零售户对卷烟品牌也会设定一个可接受最低零售价Pmin,当卷烟价格低于该价格时,零售户选择不再卖出商品,当消费者购买量越大时,零售户也愿意给出更大幅度的价格折让,不过对于每一购买量,零售户同样会设定价格心理下限,这些下限点构成了零售户心理下限曲线fsmin,只有当价格在fsmin以上时,零售户才会选择成交;价格成交是消费者与零售户博弈的过程,具体的成交价格似乎每次博弈的具体过程各有不同,不过只有当成交价格落在零售户心理下限曲线fsmin与消费者的心理上限曲线fcmax之间时交易才会成交,这个区域我们称为成交区。

在这里面还要考虑零售户库存对卷烟价格的影响。

零售户心理下限曲线fsmin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当零售户库存量越大时,零售户越急于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将资金周转出来用于其他时令商品的进货,此时零售户的心理下限曲线会发生下移,成交区发生扩大,商品平均成交价格水平也就下降。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库存量或存销比对商品成交价格的影响曲线P(库存,存销比),将有助于实现通过控制供应量控制库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保价的目的。

2设计卷烟市场价格与社会库存关系研究核心指标

2.1价格指数

(1)基本概念

反映不同时期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的经济指标。是经济指数的一种,通常以报告期和基期相对比的相对数来表示。价格指数是研究价格动态变化的一种工具,它为制定、调整和检查各项经济政策,特别是价格政策提供依据。

(2)编制方法

Laspeyres价格指数:L=∑PniQ0i/∑P0iQ0i

应用评价:Laspeyres价格指数具有计算便利,不必经常收集各时期的销售数量,用它计算的各时期的指数相互比较有意义,因为权重相同。

根据消费者市场调查数据,在卷烟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消费者一般不会降低消费档次,而倾向于减少吸烟量,所以选择Laspeyres价格指数比较合适。

(3)价格指数指标体系:总价格指数;品牌价格指数;类别价格指数;城乡价格指数;客户类别价格指数;商圈价格指数。

2.2存销比

(1)基本公式

存销比=订货前库存(期末库存)/一个订货周期的销售总量

(2)存销比指数指标体系:社会总存销比指数;品牌存销比指数;

类别存销比指数;城乡存销比指数;客户类别存销比指数;商圈零售户存销比指数;

3构建卷烟价格与市场库存的应用模型

模型选择的基本原则要遵循:可行性;稳健性。

其数据拟合优度(Goodness of Fit)是指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是衡量如何将实际观测的数值进行模拟的相关预测。度量拟合优度的统计量是可决系数(亦称确定系数)R。R的取值范围是[0,1]。R的值越接近1,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好;反之,R的值越接近0,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差。

nlc202309040017

模型基本变量:因变量:价格指数;自变量:存销比指数;随机变量。

模型构建闭环流程

4建立调量体系的运行流程和运行办法

4.1建立调量控价体系运行流程

4.2设定卷烟库存与价格关系模型

4.3调量控价运行方法

(1)根据统计研究,对不同销售规模的客户分品相设定库存预警线I(alarm);

(2)每次货源投放时,按客户期初库存I0+本周投放量-客户周平均销量≤库存预警线I(alarm)对本周投放量进行控制,把库存量控制在安全区内。

(3)根据统计研究对每种品相的卷烟设定价格预警线,当某个局部市场出现价格低于预警线时,提醒客户经理赴现场调查变动原因。

5加強基础工作保证系统达到最佳效果

构建卷烟市场价格和社会库存监控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营销策划提供依据,全面掌握一线市场的销售状况和市场运行规律,建立卷烟量价分析应用机制,辅助精准营销,提升卷烟营销管理水平。为保证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我们还需要加强下列基础工作:

(1)发挥体系的服务客户作用。促进客户经理从单一销售型客户经理向全能营销型客户经理的转变,提升职业素养和服务理念,提高市场控制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一是指导客户经营。通过分析市场价格和社会库存信息,结合零售客户库存积压、缺货以及卷烟动销状况,为指导客户合理设置安全库存、优化产品组合、科学实施品类管理提供依据。二是提升客户盈利水平。通过分析客户卷烟经营利润情况,准确把握投放量,实现供需平衡,稳定卷烟零售价格,提高零售客户盈利空间。三是及时有效满足货源需求。通过运用社会销售数据,更加科学、准确地判断市场需求状况、市场缺货情况和品牌的生命周期。

(2)发挥体系的品牌培育作用。本着“为客户找品牌,为品牌找客户”的品牌培育精神,在建立卷烟市场信息采集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卷烟市场信息采集数据点,动态开展市场价格、消费者行为等数据的“定向采集”,及时采集来自各个市场部一线初始的、真实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定量和定性分析,及时了解各个卷烟品牌的销售、库存等动态市场情况,为调整货源投放,培育品牌、营销决策等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3)发挥体系的信息共享作用。一是提高量化分析水平。综合利用市场及行业数据,从多个维度展开对系统内和卷烟零售市场的综合对比和关联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数据资源,提高量化分析研究水平。二是实现信息共享,推进工商深度协同营销。要打通信息壁垒,在工商之间形成灵活、对称、全面、畅通的信息流,充分发挥监控体系客观反映市场的作用,把握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帮助工商企业掌握市场变化。

(4)发挥卷烟价格自律委员会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卷烟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卷烟销售环境,防止卷烟零售户之间无序竞争,可以成立卷烟价格自律委员会,成员由守法经营好、营销配合程度高的各业态零售户组成,形成明码实价的经营群体,以点带面来维护卷烟市场价格的一致性。店铺建立消费者档案,收集零售价格和社会库存。可以通过消费者档案中取得的消费者电话,通过专业设计的询问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以及同档价格市场的货源是否能满足购买需求等市场信息等来作为市场价格监管的补充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篇4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核心价值体系

1.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计

我国十四大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目标, 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目前, 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计有了较为完善的方针, 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构, 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归宿。

1.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 其内涵丰富, 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进一步的提炼, 深刻体现了我国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思想。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是融于国家法律和制度的, 因此, 其体系建设是依靠法律的权威和制度的规范而实现的。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必须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1. 3 市场经济与核心价值体系离合的逻辑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旨在追求更广大群体的利益, 使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基础, 其一,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法律和制度中, 决定着市场经济建设的目标, 也通过法律权威和制度规范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其二, 我国市场经济虽然可以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 但是其主体仍以维护自身利益为主, 其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存在一些差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完全相符合的, 也存在着正相关与负相关的波动[1]。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市场经济相背离也具有一定的逻辑基础, 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 而市场经济又决定了市场主体利益的价值追求, 所以在客观上来说, 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具有半径差异。

2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背离

2. 1 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

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 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促进作用, 也有负面性。例如: 我国实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策略, 极大程度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使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但是在效率提高的同时会产生一些社会公平问题。此外, 实行部分人先富的政策会加大社会收入差距, 并且使差距逐渐扩大, 从而导致社会中一些群体产生不满情绪, 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性。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 社会稳定性受到了一定的威胁, 因而导致价值取向混乱。在现阶段, 我国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所以将社会价值放在首位, 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的社会道德水准多数情况下被扭曲, 使社会沦为金钱的社会, 例如: 老人摔倒, 而群众到底应不应该扶起的问题引人关注和发人深省。因此, 我国的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严重的冲击作用。

2. 2 工农阶层群众对其主体地位有虚化感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所以以工农阶层的群众为主体, 保障这些群众的基本利益和权益, 进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然而,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工人阶级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使群众对自身主体地位感觉到越来越虚化: 首先, 我国工人队伍壮大的速度十分迅速, 我国实现充分保障每一个工人权益和利益的难度较大; 其次, 我国工农阶层的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就业者数量迅速增多, 给我国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最后,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 各种职业角色都在发生转换, 没有所谓的“铁饭碗”, 而更多的企业会选择实行合同制, 进而导致工人阶层的许多人面临下岗失业等问题。正是由于我国工人阶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因而使越来越多的工人感觉到自身主体地位的虚化。

2. 3 群众对社会的不公平感与日俱增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但是人民的幸福指数与市场经济越来越背离。首先, 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较大, 穷人一贫如洗, 富人腰缠万贯, 两极分化现象十分显著。其次, 我国多数官员的腐败不利于民生, 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因此, 社会矛盾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加剧, 更多群众的不公平感油然而生。所以, 我国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生了严重的背离, 不利于我国的发展。

3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合

3. 1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相融性

首先, 二者都以社会生产力为基础, 以促进国家发展和进步为目的。一方面,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 可以为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 二者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高度。其次, 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联系。

3. 2 大众实现合理回报率对二者融合起关键作用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虽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我国经济的两级分化。然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用法律权威和制度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市场经济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目前, 我国多数群众对社会的贡献与回报呈正比例, 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维护社会的稳定秩序, 从而大众的合理回报率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融合的关键[2]。

3. 3 避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化

我国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 容易产生意识形态化, 而市场经济的各种矛盾也相继伴生, 因此, 要想避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化, 需要有效地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矛盾, 其一, 需要遵循矛盾中蕴含的规律, 掌握并利用其自然规律以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其二, 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 才能更大程度地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融合。

4 结 论

总而言之,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离合问题需要我国相关人员进行深入探究, 进而可以促进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服务, 也能够使社会主义建设对市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论述了二者的离合关系, 并对其离合的基础条件作了有效的探究。

参考文献

[1]程恩富, 郑一明, 冯颜利, 等.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1, 2 (4) :788-78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篇5

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也是市场机制是以顺畅运行所要求的外部环境。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建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的稳定、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将更丰富,并将进一步成熟起来。然而,在当前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与市场的关系,否则,易于导致社会保障体系的失败,使其难担保障之责。

经济运行的领域和埸所是市场。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体制,使人们的观念束缚在僵化的计划之上,从而使我国的经济显现出残缺的计划与破碎的市场并存的局面。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成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市场的特性,要求的是竞争和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而排斥任何非经济因素的干涉。在“看不见手”的调节下,即使经济发生危机或周期性波动,都会通过市场本身内在的调节机制而使危机消除,并熨平周期,从而在新的平衡下完成市场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尽管这是一个关于市场作用的理想化模型,但是“自由”的确是市场以及市场机制所要求的内在原则,这一点对于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至关重要。

但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弱化了市场的内在调节机制,并且使市场体系的完善受到抑制。这并不是指市场发展不需要社会保障的存在,恰恰相反,现实中市场的健康发展的`背景之一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完善。然而,市场的“自由”原则与社会保障的“理性”原则之间,又确实存在着排斥关系。这是由于在市场完善的过程中,每一个在市场中活动的主体――人或是企业,都不必有所担心和顾虑,而去放心地接受社会保障体系所提供的一切,即使是缴纳一定费用的保险业也同样如此。因为无论怎么算,缴纳的有限的分期的费用不会对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产生大的影响,相反,其最终的收益将总是十分诱人。这样,在一个没有建立完整完善市场的经济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而导致经济人内在的风险和利益冲动的减弱,无疑会更加延缓市场的发育和成熟。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特有的灵活的经济性,它总是使社会保障体系尽可能地不发挥或失去作用。也就是说,使社会保障体系所提供的保障成为微不足道的东西,这无论是危机还是繁荣时期都是如此。世界上市场机制健全成熟,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的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这一矛盾:在市场的波动引起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时,社会保障体系无能为力;在市场膨胀使经济高速发展时,社会保障体系则成为无人过问的东西。瑞典等福利国家已无法继续维持其社会保障体系。在纳税人大部分尚仅限于涉外人员及其要增加投入发展经济的中国来说,仅能维持最低水准,一旦波动,社会保障体系自身都无法保障。这里所说的是全面的经济社会波动,比如失业的膨胀等等,而不是仅指一些事故事一般性的灾害。比如,目前许多省市针对大量的失业和下岗职工生活难以为继的状况,纷纷采取了最低工资界限或最低救济额度,但这些保障标准是偏低的。如果借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构成理论,则目前的保障额仅仅是劳动力价值构成中的个人维持费用,根本谈不上发展、享受和养家糊口及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训练,另一方面甚至出现“大款”或高收入者领救济的情况,从而使社会保障流于形式。

从另外的角度说,市场发育的过程无疑是市场机制萌芽和苏醒的时期,而这期间最需要的是一个完全宽松的经济空间,即市场体系保要素以获取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充分发挥各要素的能动性,从而不断优化市场体系要素之间的结构,发挥结构效率和效益,提高各要素质量,使市场机制在螺旋上升中充分起到经济发展指挥者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运行的素质和质量。社会保障体系的强化再加上计划的经济优势特征未能显现,将使市场的健全和完善经历一个较长时期。这是由于社会保障依靠的是每一个市场主体共同的经济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篇6

本课是第八单元的起始课,应注意单元知识的整合,本课侧重于讲述二战之后的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本课设计试图以材料的呈现整合教材,结合当今政治经济的趋势,学生自主活动,探究美国在战后初期是如何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强权主导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从而确立其经济霸主地位的。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经济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形成正确的国际关系意识和洞察力。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美国与苏联国旗,师:战后世界呈现那两大经济体系?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简洁直观的让学生进入本课学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案例一:

一、布雷顿森林会议

背景:展示1941年美国的“怀特计划”和英国的“凯恩斯计划”,师:美国和英国都想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到底鹿死谁手呢?设置问题情境,学生阅读以下材料,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材料一:展示英国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在二战中被炸毁的图片,配以文字说明(二战中,英国有1/4的财富毁于战火之中,战争期间出口贸易减少近70%。法国1944年,工业生产总指数只相当于1938年得40%。德国1946年工业产量为1937年的34%。材料二:结合书中【历史纵横】,强调美国已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材料三: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的20多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争相贬值,动荡不定,国际贸易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20世纪30年代世纪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巩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教师: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二战之后的英国和美国,用时下流行的PK说法,你认为谁占得上风?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材料,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培养其分析史料,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主动探究,得出材料中透露的历史信息:必要性:二战后,需要建议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的机制;可能性: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而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有能力建议以自己为主导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教师总结:经济实力是外交活动的基础,决定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美国最终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以怀特计划为蓝本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案例二: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协定,先后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这里,设计了一个课内活动。学生分为两个小组,搜集资料,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设计成台词,推荐学生代表进行表演。生甲:我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发言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46年3月正式成立。1947年3月1日开始工作,1947年11月15日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总部设在华盛顿。2001年9月10日,我们向阿根廷政府提供了2.4亿美元的新贷款,用于加强阿根廷央行的外汇储备和充实阿根廷政府的财政。而阿根廷将继续执行其比索与美元等值汇率政策,所借款项也必须在5年内清还。IMF的议事规则执行加权投票表决制。投票权由两部分组成,每个成员国都有250票基本投票权,以及根据各国所缴份额所得到的加权投票权。加权投票权与各国所缴份额成正比,美国是IMF的最大股东,具有17.4%的份额,IMF重大议题都需要85%的通过率,因此美国享有实际否决权。生乙:我是世界银行(WB)的发言人,世界银行成立于1945年12月27日,1946年6月开始营业,总部也在华盛顿。初期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现在的主要帮助对象是发展中国家。2009年,世界银行同中国政府签署文件,向汶川地震恢复与重建贷款项目提供7.1亿美元的贷款。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美国认购的股份最多,占总投票数的17.37%,对世界银行事务与重要贷款项目的决定起着重要作用。师:通过两位同学的阐述,这两大机构(IMF和WB)的宗旨是什么?哪个国家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如何做到的?这体现了什么特点?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如美国财政部长所言,“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

【教学反思】

“历史是一门既包括描述也包括解释的学科。”运用史料解释历史、还原历史现场、进而理解历史成为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亮点之一,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由途径。这课是现代史的范畴,材料很多,搜集方法也很多,可以来自网络、图书馆、调查研究,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可以是图片、视频、重大新闻、时政要点等等。在选取和运用材料时,就存在一个取舍问题。如何利用材料清晰反映与教材有关的历史事实,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这是一个关键。本课我选择了一些直观的图表,图片,再配以文字说明,并且积极运用书本已有的资料,如【资料回放】和【历史纵横】的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补充。材料呈现不在于多少,关键是能贴近学生,培养学生运用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篇7

信用是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 理论界对于其内涵的界定颇不统一。托马斯?图克说过:“信用, 最简单的说, 就是信任, 这种信任不管有没有充分的根据, 都会使一个人以货币的形式或商品 (其价值按事先约定的价值计算) 的形式, 把一定量的资本托付给另一个人, 并且无论在哪种情况下, 都要在规定的到期日予以偿还。”《经济学百科全书》中给信用下的定义是:“信用一词, 指的是延期交易, 比如在一项交易中的一方可将应付的款项推迟到将来某个时间再偿付。”这些理论上的阐述反映了信用的一些特征, 但并没有系统和全面地对信用的本质作出说明。如托马斯仅仅从借贷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信用, 而后者却简单地把信用等同于延期交易。

从人类以物物交换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开始, 信用就已产生并成为商品经济的基础。因此说, 信用是伴随着商品交换一起产生的, 是与商品经济存在紧密联系并反映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经济学范畴;它又是一种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基础的特殊借贷行为, 反映了一种债券债务关系;它还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信用是通过一系列的借贷——偿还——支付的价值运动形式实现的。

社会信用体系按其组成部分可以划分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或公民信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没有出现国家和企业以前就已经有了个人信用, 政府信用和企业信用是伴随着国家或政府和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个人信用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诚信, 包括接受强制性的法律规章制度约束和接受非强制性的道德约束和舆论约束。企业信用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具有的诚信。政府信用则是指政府在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应该具有的诚信, 表现在政府对于社会个体和群体的承诺能否兑现, 政府能否严格执行国家所制定的法律法令, 政府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是否会损害社会个体或群体的利益等。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 个人信用是基石, 企业信用是商品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政府信用则是个人和企业具有良好信用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的意义

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现实条件下,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存在着较大的脆弱性, 社会诚信不足、信用关系扭曲屡见不鲜。个人信用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市场化, 人们的诚信意识开始淡化, 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而追求个人私利的欲望不断膨胀。诸如信用卡恶意透支、个人恶意骗取意外伤害保险赔偿等现象都是个人信用缺失的事实表现。企业信用方面, 不少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不惜以损害其他企业和社会利益, 并以自身企业信誉为代价, 如债务拖欠、合同违约、恶意逃债等。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我国每年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 合同欺诈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55亿元, 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政府信用方面, 由于政府所制定的法律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或政府在执行法律制度的过程中不到位等, 致使执行法律法规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另外一些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信用。

社会信用的缺失大大增加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在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条件下, 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信用是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等价交易存在的基础。

人们在市场经济中从事商品交换需要遵循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 而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如何对商品的价值量进行保证呢?一方面要依赖于交易双方的信用, 另一方面还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因此可以说, 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信用和法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但由于法制要想取得预期效果, 仍然建立在社会个体信用的基础上。如果社会个体丧失了信用, 那么无论是法律制度还是道德舆论都不能够对其行为形成约束, 更不用说要求其遵循公平的等价交换原则了。正如西方制度经济学家所说, 信用是在非确定世界中促进交易、合作和学习等活动的一种粘合剂, 运转良好的经济制度是建立在共有信用之上的, 信用的普遍匮乏结果是机会主义的盛行。

2. 信用是企业取得市场交易资格的必要条件。

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条件下, 由于存在着垄断而产生了高额利润, 由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存在, 人们丧失了以诚信作为立身之本的动力。然而,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条件下, 市场交易是要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的, 企业要想取得市场交易的资格, 必须具有良好的诚信。一个没有信用的企业, 必将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中退出历史舞台。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良好的信用可以提高企业的商誉, 增加企业的附加价值。现代市场经济中人们对名牌产品的信任度较高, 实际上就是对企业信用的肯定。而且, 依托于企业信用建立的企业品牌价值往往数倍于企业的实物价值。美国的菲利浦?莫里斯 (Philip Morris) 收购卡夫 (Kraft) 公司花了129亿美元, 出价是Kraft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4倍, 雀巢公司以45亿美元收购Rowntree公司, 出价是该公司账面价值的5倍多。这里所依据的主要是品牌价值, 收购一个知名品牌就等于收购一个市场。反之,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良好的信用, 又怎么能够获得好的品牌效应, 其品牌的价值又将如何获得提升呢?

3. 信用是政府为经济运行保驾护航的重要保证。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作为制度的制定者怎样保证制度得到公众的认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真正起作用呢?这就要依赖于政府的信用度有多高。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必然能够更有效的实施政府方针和政策, 所制定的制度也就更易于被公众所认可和遵循, 反之, 弱势政府失去了公众的信任, 制定的制度只不过是些空空的白纸黑字而已。而且, 政府信用强弱和政府制度的实施成正相关的关系, 也就是说一个信用度高的政府的制度更易发挥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政府的信用度和公信力, 而一个弱势政府因为所制定的制度不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较难取得较好的效果进一步弱化政府的信用度和公信力, 造成恶性循环, 严重的还会导致政府倒台。

三、推进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信用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和必备理念, 已经越来越被大众所认可。因而, 如何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 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我国的信用制度也在逐步建立之中, 但现有的信用制度呈现出明显的几个特征: (1) 形成时间短; (2) 政府推动性较强; (3) 经济主体信用意识淡薄。这样的社会信用制度显然不能满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 我国必须借鉴国外社会信用制度健全国家的经验, 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 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

(1) 应尽快加快有关信用的立法和执法, 健全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当前, 我国对信用的约束主要依赖于舆论监督和道德约束, 而在法律上的强制约束相对较弱。“信用和法律作为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两个基本工具, 二者相互补充”。因此, 要保证社会经济良好运行, 必须健全有关法律保障体系,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制基础。其一, 在立法上, 应尽快制定有关信用的专门法律, 保护合法守信的公民和企业的正当权益, 明确不守信用的公民和企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其二, 应大力加强执法力度。根据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 个人和企业守不守信, 关键在于衡量两者的收益和成本, 当不遵循信用规则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为此付出的成本时, 个人和企业就会选择不守信用。加大执法力度, 就是要大大增加个人和企业不守信用的交易成本, 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社会信用关系的有力工具。

(2) 推进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机构建设。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离不开完善的市场中介机构作为其组织保障, 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推进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服务中介机构建设, 包括经营征信数据、信用评价和资格认定等组织机构。

(3) 要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 实心联合征信制度。具体说来, 就是信用体系服务中介机构向银行、公共事业单位等征集个人信用交易记录, 对其作出信用评价和定级, 形成信用信息数据库。其他单位如果需要对个人的信用进行考察, 就可以向信用服务机构付费获取服务。

2.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 建立信用政府, 这对树立一个诚信、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和营造信用市场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政府信用是指政府对法定权力和职责的履行程度, 表明政府在自身能力限度内的实际“践约”状态。它是一种非利润刺激的信用, 存在信用建设动力不足的问题, 同时, 政府信用是一种建立在信用方和信任方权力非对等基础上的特殊信用。当信用方即政府一旦发生失信行为, 信任方即公众由于其权力支配上的明显劣势而显得孤立无助。因此, 政府信用的建设应从优化信用动力机制和完善约束机制两方面着手, 具体说来, 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 实行公务员信用承诺制度;要建立信用政府管理组织体系;要建立政府档案管理系统;要完善政府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发布机制, 程序公开化和透明化等。

3. 倡导诚信的社会理念。首先要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把诚实守信作为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 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其次, 要经过长期系统的宣传教育, 用诚实守信将人们的道德行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 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与遵循的行为准则。最后, 要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契机, 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基础上, 使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格林沃尔德:经济学百科全书[Z].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15)

[2]李少林:信用与市场经济[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3)

[3]王慧:中国信用体系脆弱性与制度约束[J].青海社会科学, 2004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篇8

一、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不仅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而且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追求个人正当利益、重视个人价值、讲求效率、开拓创新、平等竞争、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特别是保护市场主体的独立经济利益, 发展个性、表现自我得到了道德的认同。过去人们不敢追求个人的功利, 表现自我, 今天可以为个人的利益、名誉、肖像等个人权益而诉诸法律。同时,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品交换的法则也逐步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 引发了见利忘义、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 导致了国家意识、集体意识、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淡化,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也在滋生和膨胀。在经济道德方面, 随意侵权, 商业欺诈, 掠夺性开发, 特别是不讲信用, 假冒伪劣, 坑害消费者, 违约毁约, 赖账不还等等, 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 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 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上的市场经济。求利、自由、平等、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优胜劣汰等等, 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运作机理。因此, 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就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基础上, 用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和行为, 承认市场经济活动中正当求利、勤劳致富、公平竞争等原则的合理性。与此同时, 要根据市场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新发展来制定既具有广泛性、普遍性, 又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具体道德规范, 用以引导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消除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 形成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体系。

二、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 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 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都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愿, 其共同的最高的理论指导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法律和道德的调节对象、手段虽然不同, 但它们所包含的基本价值取向必须互相适应, 互相渗透。比如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必须遵守诚实信用、公平的道德原则。按照这些道德要求所反对的行为, 在有关法律中都是明令禁止的行为。而体现在法律中的意识、原则或法律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 在道德上也应该予以肯定和支持。道德和法律分别调节人们的道德伦理关系和法律关系, 二者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二者都不是万能的, 两者必须互补, 不可能指望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来解决所有问题。法律和道德调节功能的实现机制也存在着差异, 需要互补。目前, 在我国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 已经吸收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 许多具体的道德规范也已经通过立法程序转变为法律规范。但是, 这方面的工作还跟不上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需要, 必须继续加强道德立法和执法工作, 依靠道德与法制的相互配合, 规范和养成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要把思想道德的导向性体现在科学有效的社会公德管理之中, 把基本的道德要求贯穿于各行各业制定的工作制度、行业规范、乡规民约和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之中, 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

三、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必须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道德在社会形态上属于文化范畴, 而文化的发展是有历史继承性的。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之称, 有着悠久而深厚的道德传统, 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深刻地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建立新的道德体系必须以原有的道德体系为背景和基础, 必须吸收原有道德体系中或内容上或形式上的精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 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 把传统道德中符合今天要求, 有助于经济基础健康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 把体现人类精神的具有永久通约性的“公德”承接下来。把这些优秀传统美德和革命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 使之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 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既体现时代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要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把热爱祖国,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 反对崇洋媚外、民族虚无主义和国家虚无主义;

二要倡导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重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 倡导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提倡一切以国家和集体的整体发展为重, 识大局、顾整体, 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行为, 以及个人利益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

三要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大力提倡勤劳节俭、百折不挠的精神, 反对铺张浪费、享乐主义的生活作风;

四要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倡导把实事求是作为做人做事的根本道理, 在任何情况下, 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深入人心。

四、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五个方面"能力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集中体现着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统帅整个文化发展, 推动社会政治经济进步。思想阵地, 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 错误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 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

在当代, 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说,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也是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中, 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 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特别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 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坚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 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 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 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 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 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 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摘要:适应新的形势, 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已经成为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要求;必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0.

[2]人民日报理论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分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7-10.

[3]编写组.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 2006-03.

[4]贾成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01.

[5]编写组.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篇9

一、信用缺失的现状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信用的解释是:“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 或不需要提供物资保证, 可以按时偿付的, 或指银行信贷或商业上的赊销、赊购。”显然, 无论是履行约定的事情, 还是借款、赊销或赊购, 信用这种方式的存在都是以到期履行或偿还约定事项为条件的, 即信用的前提是到期履行或偿还约定的义务。正是信用的特点, 使赊销、赊购成为可能, 银行能够放贷, 人们也可以借贷, 从而大大推动有效市场需求的增长, 极大促进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诚信原则是市场机制的灵魂和基础。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里:“诚实是最好的竞争手段。”然而, 审视我国目前的信用状况, “欺骗”似乎才是最好的竞争手段, “诚信”则成了“傻瓜”的代名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全年签订合同约40亿份, 标的约140万亿元, 平均合同履行率只占50%。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800亿元;因假冒伪劣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在2000亿元;因三角债和现金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为2000亿元, 大大提高了交易成本。据统计, 市场交易中因信用问题而造成的无效成本已经占到中国GDP的10%-20%, 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800亿元。

二、信用缺失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用缺失引发的市场秩序混乱和交易成本的提高, 破坏了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减弱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效应, 导致了经济行为短期化, 已成为阻碍我国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重大障碍。

(一) 加大社会交易成本, 降低了市场机制运行效率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 并以信用的存在为前提。信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保障, 能使分散的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组合, 加速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合理转移, 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必定是一个信用良好的市场。一个信用缺失的市场也一定是一个效率低下的市场。信用缺失使得经济主体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为达成交易而花费的谈判、咨询费用及所耗时间都将加大交易成本, 把有限的资源消耗在不产生经济收益的活动中, 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同时, 信用缺失会使市场失灵, 市场赖以发挥作用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效应弱化, 通过市场调节达不到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甚至会使资源流向低效或无效的使用用途,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虽然对于失信行为可以寻求法律的手段来解决, 但法律作为一种正式制度, 其实施的成本要远远高于信用制度的实施成本, 所带来的市场交易效率也是低下的。

(二) 经济主体行为短期化, 影响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制度的重要功能是给定市场主体的行为约束条件, 使其产生明确的收益预期。信用制度也正是经济主体为追求长期合作与利益重复博弈的选择。经济主体追求长期利益会导致普遍的信任, 而信用的缺失也会导致经济主体行为的普遍短期化。交易的社会性表明, 公正、诚实的交易能增进交易双方的利益, 也即合作对于交易双方会有更大的好处。信用缺失使经济主体在交易行为中彼此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难以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 市场行为趋于短期化, 机会主义倾向严重, 通过采取非诚信的行为来追求个人利益。当经济主体行为普遍短期化, “经济人”追求短期利益会使社会分工与协作秩序混乱, 陷入“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难以产生持续的、互利的、有序的交换, 商品价值实现受阻, 社会生产部门得不到及时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社会再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经济增长的内在稳定机制被破坏, 这将在长期影响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 扰乱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降低宏观调控政策效应

市场经济有其内在的缺陷, 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协调功能, 弥补市场失灵。信用缺失导致市场运行秩序的混乱, 市场信息失真, 很可能造成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实际不相符, 政策实施后的信息反馈也并不能真正反映政策效果, 使得政策调整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 降低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应。信用缺失使得行为主体对未来预期不稳, 在信用环境得不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 居民、企业对政府的宏观政策缺乏积极的反应, 政策调控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市场经济中, 政府作为一个行为主体, 也是一个有限理性的经济主体, 面临的也是信息不充分的环境, 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 使企业与居民对未来形成稳定的预期, 这也是政府对居民和企业的信用承诺。但由于政府自身的原因, 往往使市场行为主体对政府的政策缺乏足够信任和稳定预期, 形成政府信用缺失, 进一步减弱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应。

(四) 加大经济运行风险, 影响改革开放的深化

信用的缺失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 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风险隐患。我国经济运行中信用缺失造成的风险隐患, 在金融体系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最为突出的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 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信用制度不健全所致, 企业法人道德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 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低下, 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金融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造成信用缺失的原因

造成我国目前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也有体制转轨期间改革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的原因,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 宏观原因

1. 经济原因是不守承诺, 缺失信用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家为了赚钱时曾说过, “若有一倍的利润他们就会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投机, 若有十倍的利润就敢冒天下之大不违, 若有百倍的利润, 就会不顾性命也要去冒险。”为什么有些人不顾道德、不讲信用, 说到底还是一个经济利益的问题。只要有钱赚, 什么道德、什么信用、什么法律他们都可以不顾。

2. 社会原因是“信用缺失”生长的土壤和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社会环境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鸡蛋放在适当的温度中可以孵出小鸡, 病毒在一定的温度中才能存活和繁殖。如果社会环境不允许“信用缺失”这株毒草生存, 它要存在也困难。

(二) 其它的因素

1. 产权制度不完善, 信用规范缺乏有效的制度基础。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 我国的经济市场化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产权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被触动。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信用缺失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权制度的缺陷所造成的。产权制度不完善, 经济主体缺乏稳定预期, 也无需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过度追求短期行为, 造成信用缺失。作为我国市场主体的国有企业, 由于与国有商业银行属于同一个财产所有者, 并没有独立的财产所有权, 二者间的交易是“同一个所有者的内部交易”, 不会形成具有排他性所有权约束的信用关系, 这种情况下的交易所出现的逃废债等失信行为也就成为必然。

2. 政府行为不规范, 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社会失信行为。

政府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政府的出现是为弥补市场的缺陷。然而政府对市场缺陷的弥补也并不都是有效的, 政府也存在缺陷, 存在政府行为目标与社会目标不一致的现象。因此, 市场和政府间的选择, “既不是在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政府间的选择;也不是在不完善的市场和完善的政府间的选择;相反, 它是在不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政府以及二者之间不尽完善的组合间的选择”。政府的不完善, 以及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利益垄断、制度规则不稳定、以权谋私、地方保护主义等行为的不规范, 就会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引发企业和居民行为的短期化, 最终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普遍失信。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 政府的失信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政府的失信会引发其它经济主体更大规模的失信, 造成整个社会信用危机。

3. 市场机制不健全, 缺乏完善的信用约束机制。

我国目前社会信用缺失, 与经济体制处在转轨时期的制度背景有关。经济主体按承诺履行合约, 内在的约束机制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自净化机制, 外在的约束机制是法律保障。而且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和完善, 经济主体履行合约将以自律约束为主, 并以完善的制度规定和法律为保障。在我国体制转轨时期, 市场约束机制不完善, 自净化功能是低效的, 市场行为主体缺乏市场规则意识, 再加上法制建设的滞后, 对经济主体行为起不到有效的约束, 失信行为较为普遍。而经济主体履行合约的内在机制的完善, 有赖于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只有市场机制的自净化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信用缺失问题的解决才具有了现实可行的基础。

4. 缺乏社会信用体系, 信息不对称加剧了失信行为。

在信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 市场行为主体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不完全契约, 是市场经济中信用缺失的主要根源。目前, 我国信用中介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都严重不足, 一方面信用服务行业的社会需求不足, 经济主体对信用产品的需求有限, 多数情况下还不能通过信用服务来自觉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 就信用服务的供给来讲, 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很不规范, 中介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很低, 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突出。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发展的滞后, 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 使得经济主体契约的不完全性尤为突出, 对契约双方的行为难以起到有效约束, 市场交易中存在着较高的违约风险。

5. 法规制度建设滞后, 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

因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 各项制度还未健全, 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 这就给予一些不法分子可趁之机。在我国目前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 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对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的, 相反, 一定程度上正是不完善的市场机制造成了普遍的失信行为。这就需要依靠法制的强制力量来对失信行为进行处罚, 但由于法制建设的滞后以及执法的不严, 失信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惩治, 失信的成本远远低于失信的收益, 从某种角度讲纵容了失信行为的发生。

四、完善信用体系的建议

社会信用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也是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不仅需要强化诚信观念, 加强道德建设, 界定产权关系, 而且重要的需要从法制建设入手, 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罚的长期、稳定的市场监管法律体系。

(一) 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市场运行规则

完善的市场就是规范有序的市场, 是按市场规则运行的市场。信用是与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易相伴而生的产物。也就是说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离不开市场机制的完善、有效运行。因此, 要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消除市场垄断行为, 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净化机制的功能, 加大对市场行为主体的约束力度, 增强经济主体的自律意识, 增强信用观念。

(二)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形成有效的信用服务机制在借鉴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征信体系建设经验

的基础上,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发展的原则, 尽快建设全国联网的社会信用征信体系, 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 实现银行、工商、税务、商务、公安等部门的信息的共享, 并要完善包括个人和企业在内的信用等级的评定、咨询等服务。信用体系的运作, 在建立和初始阶段, 可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 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应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 将信用服务中介体系置于市场的约束中, 加强对信用服务中介体系的制约, 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服务质量。

(三)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加强对经济主体行为的约束

建立信用制度, 必须要进行产权改革, 使所有的经济主体都真正拥有独立的财产, 成为真正的财产所有者或市场交易主体。这样, 市场主体都成为独立财产的所有者后, 相互间的交易活动就成为不同的财产所有者之间财产或劳动的交换, 是对彼此权利的一种尊重与交易, 并受到其所拥有的财产所有权的约束, 以财产的所有对交易行为最终承担责任, 在交易主体间形成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的有约束的信用关系。

(四) 加强法制建设,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

法律是社会信用与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 没有强有力的法律很难建立起信用规范。因此, 要加快法制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失信行为的成本, 使经济主体自觉遵守市场交易规则。

(五) 加强道德教育, 增强经济主体的自律意识

伦理道德教育对于信用制度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有明晰的产权界定和完善的法律制度, 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也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由法律制度来规范, 仍需要由道德规范进行约束。作为正式制度的法律的实施成本要高于伦理道德规范, 而且在一些情况下法律约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道德约束比法律约束的范围更广。要通过开展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增强公民的信用意识, 为信用制度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六) 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维护市场主体间的公平交易

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 完善信用制度, 必须要推进政府体制改革, 规范政府行为, 使政府行为置于法律的监控和公众的监督之下。也就是说, 政府要依法行政, 保护经济主体的财产所有权, 监督制度规则的执行, 维护市场交易的公平、有序进行, 使经济主体形成稳定的长期预期, 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张亦春.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2]伍志文.中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2, (7)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篇10

一、社会信用体系与和谐市场经济

(一) 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信用是个历史范畴, 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经济形式, 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的不断扩大, 在经济交往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减少交易费用、扩大交易规模而进行的一项制度安排, 是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与合作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则。实践也证明了, 市场经济越发展, 商品交易越频繁, 对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需求就愈加强烈, 信用交易的产生和范围的扩大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因为如此, 市场经济也成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础,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的程序在某种程序上决定了社会诚信体系完善的程度,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和谐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更加健全、完善和发达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 社会信用体系是构建和谐市场经济的基础

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遵循价值规律, 必须树立公平竞争的概念, 因此市场经济中的交易和支付处处都体现着信用, 可以说无信不交易, 无信难交易。没有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就不会从根本上保证市场主体间的稳定交易关系, 从而使得交易链条极易断裂, 难以保证市场经济关系的正常运转。和谐市场经济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经济, 而这种有序性是经济主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序的社会状态, 必须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之上。换言之, 社会信用体系可以保障和谐市场经济中以诚实信用为基本规则, 以诚实信用作为维持和谐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法律原则和道德原则。诚实信用就是要求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遵循价值规律, 在互相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相互尊重财产权、信守契约、诚实交易, 从而达到有利于和谐市场经济稳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交易风尚, 实现互利共赢的结果和目的。

(三) 社会信用体系对和谐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

社会信用体系是构建和谐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它严格保证了和谐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良好信用环境。社会信用体系的确立, 不仅推进了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信用结算手段的运用, 还节约了流通费用, 降低了交易成本, 提高了市场经济交易效率;不仅实现了对资本的合理配置, 更实现了资本的有序流动, 提高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社会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不仅保护了消费者与生产者在市场经济交易中的合法权益, 更有助于提高消费需求, 拉动经济全面增长;不仅从源头上杜绝了失信行为的产生, 确保了市场交易的合法性与成功性, 更有利于防范交易风险, 确保和谐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稳定与发展;不仅有助于诚信文化建设, 更有利于提高全民道德素质, 有助于形成诚实守信的和谐社会风气。

(四) 信用缺失对和谐市场经济的危害

社会信用水平低下, 信用缺失严重, 不仅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经济效率下降, 还进一步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 不利于和谐市场经济秩序的构建;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还进一步恶化了社会风气, 严重的更为影响到社会安定, 如2008年震惊全国的奶粉安全事件;不仅增加了各类市场主体融资的难度, 更是限制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动范围, 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 严重影响其规模扩张。

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力促和谐市场经济建设

信用是和谐市场经济建设的根本。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不仅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更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市场经济的必要要求。

(一) 重视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力作用, 树立政府诚信观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政府必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导者、组织者, 全力指导社会信用体系的创建和维护, 强化立法, 规范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 推动信用评级, 强化各类市场经济主体维护信用的自觉性;政府必须重视政府信用,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良好以政府信用行为引导和规范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政府必须树立诚信观,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 减少决策失误和管理失职现象, 树立政府威信。

(二) 健全各类市场主体的内部信用管理机制

各类市场主体间的信用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根本的经济关系, 各类市场主体的内部信用管理机制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各类市场主体内部信用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不仅不利于有效树立各类市场主体良好的信用形象, 更可以有效防范各类市场主体可能面临的内外部信用风险, 从某种程序上限制与其进行交易的经济主体的失信行为, 有助于社会整体信用水平的提升, 促进和谐市场经济交易秩序的建立。

(三) 建立健全相关立法, 保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和谐市场经济建设

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有法律作保障, 必须用法律加以规范。近年来,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征信体系, 也制定了一批与信用建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从总体来看, 信用方面的立法仍然相对滞后, 目前开展信用建设工作尚无专门的法规可依。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信用立法, 通过立法, 要营造一个有利于信用信息开放和公平享有、使用信用信息的法律环境;要逐步强化各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 进一步明确在市场经济中, 失信的法律边界、失信成本等等, 迫使其行为趋向守信, 让守信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的通行证;要逐步建立适合全国统一运用的信用代码、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担保、失信惩戒等一系列信用制度, 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对失信行为的双重规范和约束, 切实保护各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信用权益, 切实保障和谐市场经济建设。

(四) 强化诚信教育, 培育和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

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固然需要法律体系和必要的制度安排, 但是, 社会信用意识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促进和谐市场经济建设, 不仅仅依靠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更需要诸如道德等软环境的约束。这就要求我们在傲视范围内推进诚信教育, 培育和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 力保作为全社会的无形财富的信用意识的积累, 并应以各种宣传、教育、典型示范等形式培育和强化这种有利于市场经济公平发展的信用理念和信用意识。通过诚信教育, 要使各类市场经济主体充分认识信用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充分认识诚信对于国家、企业和个人的重要价值, 自觉恪守信用, 全力增强全民信用观念, 提高公民信用素质, 塑造健全的社会信用结构, 培养社会成员之间普遍的信任感, 营造利用和谐市场经济发展的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文化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11

关键词 统一战线 根本保证 价值体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每个时期统一战线发挥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目标、任务,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史上和中国发展道路上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统一战线是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推进中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文化领域中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以及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的新形势,如何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的大团结、大联合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其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根本保证。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统一战线的中心任务、工作内容是紧密联系和辩证统一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指导和发展统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战略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统一战线工作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而展开。当前统一战线工作重点就是要引导各族群众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所以要大力构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党执政理念与理论创新成果需要提升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稳步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新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统一战线工作面临新挑战

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统一战线的对象出现了新变化,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的任务加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日益突出,统战工作呈现出社会化趋势。

回顾人类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正如自然界动物进化一样,经济社会生活也是不断发生着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并由此决定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人们的观察视野、思考方式、知识结构、观念意识、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也必然日益复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实生活是思想观念的基础。正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使不同社会群体在经济地位、社会角色、职能分工等方面的差异,使人们思想活动越来越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从而引起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的日趋多样化。再有就是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既会有价值取向多样化,也会有新旧价值观转变而造成的价值真空,还会出现理想信念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加以引导,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就会乘虚而入。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奉行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有些人推崇官僚主义,有些人迷信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以及经济决定论,有些领导干部迷信所谓的“风水”和“宗教”,有些人迷恋“法轮功”,有些人以善为耻、以恶为荣。错误的思想意识必然导致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正。为弥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人的价值真空和纠正一些人的错误价值取向,克服信仰危机,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样性、多层次性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但必须要在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的新形势下,使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有一个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中国统一战线的特点就是“大”,一是大团结,二是大联合。大团结就是凝聚人心,大联合就是汇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根本保证。

统战工作社会化发展趋势,要求统一战线在思想建设上要做到“固本”。这个“本”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于统战工作是“一”引导“多”的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其中有许多一致的和不一致的、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同时,又必须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实践的坚定源自于理论的清醒,坚定方能不动摇,坚决方能不犹豫,坚信方能不迷惘。

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方能实现党对统战工作的“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发展要求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义。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要责任,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做好当前统战工作的坚固基石。作为以致力于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为宗旨的统一战线,要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发展和壮大,在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汇聚力量、凝聚人心、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作用,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结合新形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统战文化建设,在思想上实现同心同德。在推进统战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来引领、协调、整合统战文化,这样才能保持它的持续性、认同性和影响力。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目标上实现同心同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才能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

论构建“低碳经济”社会体系 篇12

一、碳循环是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

从物质及能量循环的角度来看, 以碳循环为表现形式的物质转化过程是经济社会运行及发展的必然现象。

1、碳排放及消减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必然结果。

人类在生产及生活的各种活动中, 如生命存续、燃料使用、作物栽培、产品制造等环节, 都会发生碳的排放和消减。碳的排放和消减虽然无形, 但却是生产、生活活动发生作用的重要渠道, 是生产、生活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 碳排放及消减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始终伴随的一种现象。

2、碳平衡是动态的平衡过程。

从短期角度来看, 产生于生产及生活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 由于人类活动不具有绝对的数量规律性, 因而碳排放与消减不会处于绝对平衡的状态;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 如果人类的生产及生活活动方式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 那么这种碳排放和消减将在平衡点上上下浮动, 即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之中。

3、“碳循环”是实现碳平衡的渠道。

碳循环系统包括产生与消减两个过程, 其一是以生产—消费循环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过程, 这个过程不断产生温室气体, 有逐步拉大碳存量的趋势;其二是以森林吸收、碳捕捉等手段构成的碳消减过程, 该过程对消减温室气体起正面作用, 有逐步减小碳存量的趋势 (见表1) 。

(注:资料来源:EIA (2006) 。)

经济社会系统中的碳存量如何变化, 取决于碳排放与碳消减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果经济社会系统中的碳排放量超过碳循环中的吸收量, 则碳存量不断扩大, 导致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当前,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碳排放量较大, 超过了自然及人工手段之下的碳吸收量, 因此应通过产业手段及技术手段, 消减碳排放量与加大碳消减量并重, 逐步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 推动碳排放均衡的形成。

二、碳经济是碳循环运转的制度性纽带

保持碳循环有序运转, 是扭转碳排放与消减失衡、推动碳平衡形成的根本途径。由于碳循环中的排放与消减相互独立, 缺乏天然的制衡机制, 因此只有在排放与消减之间形成制度性纽带, 才能促进碳循环的两个部分相互发生作用, 进而保持均衡运转。在市场机制下, 以价格手段为作用渠道的碳经济可以实现制度纽带这一功能。

1、“碳经济”突出了碳排放与消减中的成本和收益。

从概念的属性来看, “碳经济”属于效益型概念, 它表现了在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消减过程中的成本与收益问题, 因而“碳经济”必然注重于“碳”的排放和消减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的联系和纽带作用。相比之下, “低碳经济”更侧重于表现通过一定的手段消减碳存量以及最终实现碳排放较少的状态, 其主要阐述的是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增强时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手段和途径。

2、市场机制是碳循环有序运转的制度环境。

在碳排放量与消减量失衡的情况下, 只有通过市场手段才能将排放的一端与消减的一端有效联系起来, 进而刺激碳排放量的缩减以及碳吸收量的增加;如果脱离了市场机制, 则碳循环的两个部分在整体上缺乏系统性的信号与控制手段, 不利于排放与消减的协调控制。

3、价格是碳循环运行的内在主线。

通过价格手段来统一碳排放与碳消减, 可以使碳存量在两个不同方向上的作用力有一个共同回归的方向, 碳存量扩张了, 则排放价格趋高, 若碳存量有下降趋势, 则排放价格趋低。因此, 排放价格有自动保持均衡的内在动力, 并将始终围绕着均衡排放价格, 在价格调节的作用之下, 促使碳存量保持一个动态均衡的状态。

三、发挥碳经济导向作用, 构建低碳经济体系

对现有经济社会进行低碳化改造, 打造低碳经济体系, 是发展碳经济、实现碳平衡的必经阶段, 也是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所必然面临的紧要任务。推动低碳经济体系的确立, 须重点加强两大创新和四大支撑体系的建设。

1、制度创新。

在政策措施、法律体系、市场机制等方面都要进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引导经营活动以节能、减碳、低碳的方式开展, 建立能够推动技术创新有效发展的社会氛围及制度环境, 以符合社会发展规模的方式去引导节能、减碳、低碳企业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技术创新。

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内, 我国在关键性技术上不具有优势, 因而在大力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 应注重引进先进国家的核心技术, 尤其是在技术的选择上应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经济性、能源安全和温室气体排放等因素。

3、法规体系。

法规体系是政策措施的体现, 也是社会行为准则的规范;法规体系的建立, 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过程, 而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前进, 最终实现母法抓大、子法抓小的法律法规体系。

4、税收制度。

税收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激励手段, 在经济体系中尚未对碳进行评价时, 税收是体现碳经济的重要手段;碳经济的原则已内在地包含了税收“征收多少”的问题。在应对气候日趋重要的背景下, 应尽快制定相关的税收制度, 以让市场进行更加合理的调节。

5、科技研发。

技术创新是在碳经济时代走入低碳经济社会的重要手段, 科技研发的选择与运用必须要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 政府应综合考量既有成果与当今技术发展趋势, 将低碳技术研发转化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6、交易平台。

交易平台虽然不会对减碳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但可明显提升碳的经济效率, 进而让碳排放这个资源达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率;交易平台是制度创新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在既定碳排放量的情况下, 可以实现最大幅度的经济增长。

四、当前应加强开展的基础性工作

构建低碳经济体系, 不仅需要继续强化碳排放减量以及碳汇收益的利益导向, 推动碳排放与碳消减之间在利益关系上产生关联, 系统性地控制碳存量, 还需要发挥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上的积极作用, 通过加大投入、制定政策导向等方式,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为碳经济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1、强化碳排放减量的利益导向。

加强目前的能源结构调整、能效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等工作力度, 通过金融、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排放限额等正面、负面激励措施的作用, 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手段或其他手段, 不断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树立碳排放的成本观念。推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等级认证制度, 通过向碳排放强度低或者节能产品加大补贴力度等方式, 以减缓碳排放的强度。

2、推动自愿减排基础上的碳排放交易。

碳循环的有效运行需要建立在非自愿减排的基础上, 只有非自愿减排才能产生碳排放的购买方, 才能阻止碳排放负外部效应的无节制扩大。为保障我国的发展需要, 我国目前在采取自愿减排的前提下, 为促进碳排放的适度、适量, 推动基于自愿减排基础上的碳排放交易, 也是必须的, 通过这种运作形式, 不仅可以积累非自愿减排情形下的碳循环实施、碳排放交易经验, 也可以适度控制碳排放总量, 并将有益于企业投入这一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研发, 促进技术进步。

3、推动生态服务有偿化。

加快各地区的碳排放与碳消减的数量统计和分析工作, 使生态受益地区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 分割享受生态效益所产生的部分经济效益, 对生态保护区进行经济补偿, 促进生态服务由无偿化向有偿化转变。通过国家统筹等方式, 加快地区间基于碳排放与碳消减的差异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再分配步伐, 促进地区间经济发展平衡、社会发展公平。

4、促进低碳技术进步。

明确低碳技术重点突破领域, 特别是在共性技术领域, 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降低低碳技术产业化及应用成本,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当前, 这些领域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 主要行业C O2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 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 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 C 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等。

5、建设低碳技术示范基地。

只有走产业化道路, 在形成较大规模低碳产业的基础上, 才能形成产业基础上的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进一步持续发展, 形成良性循环。借鉴上海开展低碳实践区等经验,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和科技、教育等相关要素禀赋条件, 制定优惠的投资税收金融价格政策, 吸引社会资本、外资参与开展低碳技术示范基地建设, 从中摸索出推动低碳产业发展、促进低碳技术进步的市场化道路, 为低碳产业的全面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6、将碳减排量纳入社会考核体系。

对于地方政府, 应明确将碳减排量纳入政府考核目标之中, 强化政府在调控碳排放上的管理责任, 督促政府加强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加强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对于企业主体, 要督促企业制定减排计划, 鼓励企业积极投入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 并将企业自愿减排量纳入社会公益范畴。对碳减排成效大、技术进步显著的企业, 应给予公共物品购买、项目建设、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的激励。

参考文献

[1]郑爽:全球碳市场动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6) .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白皮书) [Z].2008.

[3]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 2008 (12) .

上一篇:过程可视下一篇: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