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社会化

2024-05-20

职业道德社会化(共12篇)

职业道德社会化 篇1

行业作风的核心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在我们电力行业,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支配着电业职工的正确行为, 其基本总是集体主义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而行业不正之风恰恰背离了这个宗旨, 是职业道德缺失, 扭曲、践踏所致。

一、形成行业不正之风的道德因素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的发展还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当人们的需要不能顺利地得到满足时, 他们就可能突破原有的道德界限而采取某些可以达到目的的行动, 从而使不正之风的产生有了可能性。应该说, 形成行业不正之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道德的角度看, 产生行业不正之风的条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道德观念的变化使行业不正之风有机可乘。改革的大潮, 推动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荡涤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随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发生的显著改变。相应地, 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过去信守的一些道德条律开始被抛弃, 新的道德观念正在树起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道德与不道德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从而为人们采取不道德行为创造了某种条件或提供了某些温床。

二是行为者个体价值取向的变化是行业不正之风产生的内在条件。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务虚转向务实的过程中, 个体的价值取向也从重名位向重实利转变。过去尊奉的洁身自好、名声清白的道德信条虽然没有完全丢弃, 但更多地注意行为的功利性, 已经成为人们新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行为功利性的过程中, 有的人在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驱动下, 便不顾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 搞起了不正之风。

三是职业道德规范的不完善以及制度、政策等方面存在某些漏洞, 是行业不正之风形成的重要原因。在改革中, 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而新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形成, 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加之一时难以革除的体制上的弊端和在具体政策上的某些失误, 给了一些人及单位以可乘之机。他们无视职业道德的行为准则, 使行业不正之风由可能变为现实。

四是道德舆论导向的偏差和道德舆论环境的变化是行业不正之风得以形成的外部因素。从前众口皆碑的美德, 如团结互助、先人后己、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很少听到赞扬声, 而原先众口皆贬的劣行也很少听到批评声。舆论的倾向性无疑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的助推作用。“个人自扫门前雪, 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各顾各的处世思想, 不论是非, 也使得道德评价失落, 道德环境走样。某些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和相互仿效, 不能说与舆论倾向的偏差没有关系。

五是封建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是行业不正之风形成的历史根源。封建道德在我国影响很深, 今天我们社会关系中存在的特权思想、专制作风、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以权谋私, 本质上都是封建遗毒的反映。资本主义“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在我国也有很深的影响。这就使社会干群中某些意志薄弱者成为腐朽道德的俘虏和金钱的奴隶。

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道德手段

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就在于, 它既是行业控制的辛勤使者, 又是播种行业新风的光明使者。它通过对人的心灵的感召而整治各行业乃至社会, 又在各行业乃至社会的整治中净化人的灵魂。克服和纠正职业活动中的不正常关系和行业不正之风, 是促成社会新风尚的重要环节。因此, 应当从道德方面着手“正风”, 并认真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第一,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从思想上消除导致行业不正之风的因素。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对从业人员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道德影响, 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的过程。它是影响职业道德风尚发展、变化的直接因素, 使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的职业道德得以转化为从业人员的内在品质。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把提高认识和培养行为习惯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还应同各行业、各单位以至各部门的内部改革结合起来, 保持经常化、制度化。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人们懂得自己从事职业的社会意义, 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正确对待自己, 对待他人和社会。这样, 在道德法庭和“心灵审判官”的监督下, 使更多的人遵守道德规范, 自觉地克服不道德行为, 抵制行业不正之风, 使我们电力企业的职工解决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的问题, 把“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落到实处。

第二, 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规范, 约束从业人员, 防范行业不正之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职业活动中处理各种道德关系时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 贯穿其中的基本原则是为人民服务, 在我们电力企业来说就是为用户服务, 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职业劳动和社会主义的团结协作。在这个原则下, 各行各业应针对行业特点, 结合自己的职业心理、职业习惯、职业传统和职业责任, 从本行业的要求出发, 制定和发展各种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建设是群众的“自我改造”和“自觉锻炼”, 要注意发动职工总结经验教训, 对照正反典型, 使职工真正认识到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该怎样做, 不应该怎样做, 并将其概括成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易记易行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成为从事该职业的人员自我约束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道德效应, 起到行政和法律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

第三, 开展道德评价活动, 弘扬道德楷模, 抨击不正之风, 充分发挥职业道德舆论的导向作用。职业道德舆论是对人们职业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一种社会舆论, 凡是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 就会受到它的支持、鼓励、赞扬, 从而强化人们的道德信念, 巩固这种好行为;凡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 就要受到它的批评、指责、鞭挞, 给人造成一种强大的精神上的压力, 促使他改变不道德行为。这种外在的强制对于遏制和消除行业不正之风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使一切不文明、反社会的行为和行业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或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职业道德舆论有多种表现形式, 最常见的是人们的议论, 单位内的表彰或批评, 以及报刊、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手段。要正确合理地引导道德舆论, 净化舆论中的杂质, 要创造一种敢于直言、公正评价人们的职业活动, 扬善贬恶, 扶正抑邪, 以监督和保证人们的行为符合职业道德的要求, 符合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符合时代的要求。

第四, 克服职业道德淡漠现象, 形成一个讲究职业道德, 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良好职业风尚。一个时期以来, 在一些地方和单位, 职业道德观念淡漠, 以权谋利、以职谋私的行业不正之风盛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有“拜金主义”及某些政策失控产生的利益导向偏差, 是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淡漠致使一些人丧失了职业道德。因此, 要从人的心理需要和利益引导入手, 把他们的信念真空充实起来, 造成一个尊重和赞许职业道德行为的工作环境, 提倡一种切实可行的不局限在物质需要上的更充实的生活观念。要从根本上扭转忽视职业道德的倾向, 把职业道德强化为纪律, 使从业人员培养健全的劳动观, 形成牢固的服务意识, 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理直气壮地宣传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 理直气壮地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气, 要发挥领导和党政机关的模范作用, 领导不仅要重视本单位的职业道德建设, 还应带头遵守道德规范, 带头抵制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克服腐败现象, 做到勤政、廉政、优政, 成为各行各业讲究职业道德的楷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都强调:清正廉洁, 克己奉公。由此可见, 党是十分重视抓好职业道德建设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近期, 执政者或是理论学者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让我们以此为动力, 努力把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抓好吧!

职业道德社会化 篇2

[红色的故乡] 于 2004-11-18 19:47:23上贴

公仆公德、职业道德、家规家风,是平衡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延续风向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弘扬、平衡、延续,必须有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高尚的社会公德,良好的职业道德,美好的家规家风,遵纪守法的示范,来维系来支擎。

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历史上就有读书做官论习俗,历史上为了求上一官半职功成名就,为了金榜题名时负出半身时间去苦读圣贤书大有人在,书越读的多才有可能做官,世上唯有读书高,读书人示范形象,是平民百姓追求的偶像目标。因此官员们的道德行为也就是平民百姓的道德行为。

“子不孝、父之过”,因此切实加强全体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党的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规家风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党规党纪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是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党性教育重之重,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组成分,是依执政、科学执政、文明执政,是依法治国和依德治迫切要求。

党的主张和意志是要通具体共产党和党的干部来贯彻落实,因此党的指导思想和主张就是一面旗帖、旗帖就是方向、旗帖就是主张,党员干部的公德、尽业精神、家规家风如何,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器风向标,群众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代,共产党员干部“三”德教育是风向舵、指南针,如果牢牢抓住这问题,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因为党员干部文化层次高、法律知识懂得多、政策水平比一般群众知道多的多。领导干部的公道如何、职业道德如何、家美德如何,起着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如何决定性导向。军营有一句名言﹕兵熊熊一堆,强将手下无弱兵。

一个主要官员品德高尚造福一方水土,换只一个私欲严重,公德底下干部,要祸及一方百姓。

一、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必须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环结。

二、为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首先从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入手。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迫切需要,领导干部道德品质如何,直按关系到一方社会风气的如何,领导干部道德品质,有着示范的作用。

三、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尤其是现在封建虚荣思想在作怪,迎来送往多,机构重复多,会议多,奉承多,批评少,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过去说,党员花上5分钱买一个早知道,现在情况不同,新闻媒体传播迅速快,信息社会,领导干部没有时间听,没有时间看,要形成学习型的社会、领导是关键。

四、要求领导干部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要弘扬党领导在革命斗争中与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良好社会风气,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巨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五、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明礼诚信,团结友善。要克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金钱观。要分清道德,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反对是非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要求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头顶上面有一片蓝天,为自己服身后只有一寸土。

六、要刻守职业道德,要热本职,为人民服,对人民负责,保证工作质量,树立对工作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道德,养成把困难留给自己,甘洒快乐向人间。要用深动感人的实事教育颇领导干部,要教育他们纵有粮田万倾、日食不过三贞,纵有广厦万间、安睡不过八尺,树立气量大于人为善,搞业务不搞权术,搞团结不搞宗派,多创造心情愉快。要求领导干部曲折不悲观,心理不能失衡,主义不能改,意志不能移。

七、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加强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和培训,一是大革命时期,帮助国民政府培训了大批黄甫军官,夺取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二是延安时期办抗大扫盲培训了大批党的骨干,保证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三是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党中央迅速从各解放区,抽调五万经过短期的培训,调往东北,保证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为解放全中国推翻蒋家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温总理对国家机关公务员的讲活》要教育领导干部,要做到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必须严格的要求自己,戒骄、戒躁、谦恭自处。一要清廉。公生明、廉生威。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二要节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办一切事情都要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劳民伤财。三要奉献。处天下之事,当有天下之心。一心为公、无私奉献、是公务员的天职,也是公务员的光荣。要甘当无名英雄,以人民之忧为忧,为人民之乐而乐,不追名逐利,患得患失。

个人品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关系

中广网 2006-02-13 19:38:03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央视一直成为很多人批评的对象!批评的由头,却是各种各样。据个人的一孔之见,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央视的定位上,央视与观众的看法不同。

观众认为,作为一个国家大台,央视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它的社会职责,并以此为主。因为它不是一个商业台,也不是一个地方台,它要承担的职责应该包括三大块:1,报道国际、国内政治新闻事件,传递中国中央政府的声音与态度;2,报道国际、国内经济与社会新闻事件,激励人民奋发向上,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宣传,促进人们的公民意识、法制意识,为商品经济建设提供社会价值观念的支撑;3,制作、传播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顺应建设公民社会成长的需要,提供精神食粮。

以上3点职责,1为政治上的职责,2为社会生活事件领域内的职责,3为文化领域内的职责。从目前表现来看,央视对第一项职责较为注重,而在社会与文化领域内的尽职尽责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为什么会这样?是央视没有人才没有设备么?好像不是!央视的编制外记者与编辑队伍数量庞大,大楼也要盖个新的,高清设备也急着要用先进的。笔者认为,真正的原因,是央视深陷市场化洪流之中,不能自拔,忽略了自己作为中央级媒体的社会责任!最为明显的体现是:在收视率指标的考评下,登台了一系列以娱乐为目的,誓与地方台争夺受众的栏目,比如星光大道,比如非常6+1,等等等等。

忘了自己的定位,忘了央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应该的职责在于其公益性,满眼满脑,都是收视率后面的“钱”。媒体们经常呼吁作为盈利组织的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来,我要问的是:作为以社会责任为主的媒体,如果以追求盈利为目的,是否就是在不务正业了?是否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组织责任?

其实,又何止是央视如此?最近听到的奇闻说,地铁公司说家属免费乘车是出于反恐的需要.这样明目张胆的以部门主义违反组织的社会职责的做法,其实就是威胁着社会公德的“恐怖主义”!

在市场化的洪流之中,各种社会组织,各自考虑自己部门利益最大化,奉行的是部门本位主义,却要坚决忘掉自己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社会职业责任!这种现象在医院、学校、媒体、电信公司、电力部门、自来水公司中广泛存在!社会大众对此已经熟视无睹、见怪不怪!车上的漠不做声猛抓钱,车下的拼命向里挤呀挤!

难道不是么?在出现了天价医药费后,人们只会指责医生的个人品德低下,只会群情汹涌地要求停止市场化改革,为什么就不说说各行各业的职业责任尽得如何呢?

社会道德的内容应该包括三个层次:1.由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内的行为规范内化而成的“社会公德”,属于社会层次;2.由组织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内化而成的“职业道德”,属于群体层次;3.个人私人生活领域内的行为规范内化而成的“个人品德”,属于个体层次。其中1、2为公德,3为私德。中国文化不缺乏私德要求,是儒家文化的强项!我们缺的是公德!这话不好听,却也是实情!

如何建设“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的成长必须有“职业道德”这个中间层次的支撑才行,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孤立地建设“社会公德”,难以奏效!换句话说,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公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基础与前提!

因此,如果希望切实有效地提高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必须先要从加强规范各级各类组织的行业运作与职业规范着手,抓大放小嘛!连中间的组织层次都管不了,13亿中国人,挨个儿进行公德教育,管的过来么?更为要命的是,个人要有职业道德,但如果组织本身违反组织的社会责任,个人又能怎么做?个人道德自律又有多大作用?

当前央视正在讨论社会公德,建议央视,要说建设社会公德,先从追究各行各业各自的职业责任是否尽到开始!至于某男子跑到花港观鱼处抓鱼的事儿,没有必要拿到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国家级媒体上讨论,因为大家早就知道了那样做的正确与否,央视要讨论的,应该是大事儿!央视要做的,是抓根本!根本是什么?就是那个最为薄弱的关键制约性环节。

办法有2个.一个是加强立法和执法,规范各级各类组织运作,这需要个过程;二是利用媒体追求眼球儿的需要,允许媒体对各级各类组织有无违反其社会职责与主要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监督,如若发现存在为了部门利益不顾组织目标进而损害社会其他群体的做法,首先对负责人进行追究,并对该组织成员进行道义上的谴责!中国人不怕法,还说什么“法不责众”!动辄来个集体犯罪;他们真正怕的是羞耻与颜面尽失,如果法律管不住,就让他丢人现眼,并将其人其事记入个人信用档案.要提高社会公德,当前阶段,舍此无它!

孩子们在学校,倍受教育,遵守公德!一旦进入社会,加入组织,便开始鄙视教师:“他们说的都不对,欺负我们当时年幼无知;社会是个大染缸!实际他们太幼稚!”

于是他们长大了!然后他们“成熟”了!

职业道德社会化 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德育社会化;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143-02

职业院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工作和普通高校相比,既有相同性又存在特殊性。相同性表现在,一是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相同,德育社会化是所有高等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面对的学生群体都处在相同的年龄阶段、具有相似的心理特征,思想活跃、个性独立,并且由于社会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阶段,思想上存在着困惑和误区。学生群体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加大了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难度。

特殊性表现在,从学校的教学目标来看,职业院校主要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政策、资金、师资、教学资源上更向学生的技能培训倾斜,而对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从企业的需求来看,用人单位更多地看重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要求不高;从学生群体特点来看,相比普通高校学生,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不够扎实、自我要求不高、基础理论课缺乏兴趣、政治思想觉悟较低。这使得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根据笔者在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的实际经验,建议职业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学生德育社会化工作。

一、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带来了新的思潮,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冲击着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导致了社会道德意识的混乱。职业院校学生对各种信息和思想观念的甄别能力尚有欠缺,这些负面内容直接影响了他们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确立,以及他们对道德行为的选择。所以许多职业院校学生“重个人、轻集体,重索取、轻奉献,重自由、轻纪律”,只注重技能的获得而忽视职业道德的形成,缺乏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

高等院校要培养合格的职业劳动者,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职业的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贡献的核心价值观。再结合自己的喜好特长,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来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和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因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必然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单位的欢迎、他人的认可,获得个人荣誉感,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更新职业院校德育价值观,创造道德教育氛围

学校的政策对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推进学生德育社会化,必须要有政策的指导和支持。职业院校应改变以往过分强调技术学习、忽视道德教育宣传的做法,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素质教育基地等机构,制定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和党的先进理念,引得他们积极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行为,帮助他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建设。

同时,发挥学生辅导员和专业老师的作用,在学习中渗透式地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辅导员和学生接触最多,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思想、性格、特长等情况,要迅速、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交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解决他们在生活上、思想上、情感上、人生规划上遇到的困惑。专业老师则可以通过专业课知识的传授,同时融合当今优秀企业文化的讲解,让学生知道,进入优秀的企业必须熟练运用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具备符合企业需要的思想道德素养,从而扬长补短,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二)利用先进典范鼓舞效应,感化学生提高道德素养

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当中,应避免简单的将社会主流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党的理念政策和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枯燥单调的知识灌输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道德规范的热情。邀请社会上有道德声望的学者、著名人士来校为学生进行演讲;观看先进道德人物的先进事迹,对学生产生触动和鼓舞作用。同时还可以安排品学兼优、道德素质良好、政治思想觉悟较高的同学来对道德方面有所欠缺的学生进行帮助,承担起价值引导职责,在日常生活中有形无形地激发学生的向上心、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在学习好基本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二、利用社会资源,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道德教育

德育社会化机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应通过生活和各科教学来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是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应有的道德训练。”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社会化不能是孤立的、闭门造车式的。要给学生提供锻炼职业技能和提升道德素养的机会,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互相促进。

(一)发挥企业角色作用,深化学生道德意识

在当今企业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用人制度下,很多学生将企业的用人需要来作为自身学习规划的导向。企业单位的企业文化是否注重员工的道德素质,很大程度影响着职业院校学生是否重视自身的核心观和职业道德的树立。毋庸置疑,一个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员工,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组织荣誉感、凝聚力和良好道德素质的员工。

因此,企业在给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指导的同时,更应该在实践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的重要性。用注重诚信、严谨高效、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来熏陶学生,将员工的道德素养纳入招聘、用人、考核、晋升、淘汰竞争制度当中,促进学生提升自我的职业意识、职业品质和职业道德。

(二)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提升

职业院校学生德育社会化当中,社会参与的角色和作用不可或缺,脱离了社会的大环境,德育社会化无从谈起。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生道德教育大都限于课本宣讲理论、口号规范行为为主。然而,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教育重在实践。通过实践,大学生会参照社会主流意识,主动、自觉地创造社会所鼓励、提倡的行为,从而在社会的认可当中,真实地体验到自己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从中获得自豪感和荣誉感,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

如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探访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对班上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同学实施帮扶制度;维护公共场所环境干净整洁、秩序井然不乱;参加献血、献爱心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等,都能让学生提高道德水平。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社会主义知识理念、道德规范等运用到实践当中,亲自动手、亲身感受,会得到比单纯知识灌输更深刻、持久的教育效果。职业院校学生在社会实践的优秀平台当中,主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思维判断能力,从而激发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利益和国家社会利益的统一。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网络德育社会化

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播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负面思想,使学生的道德规范观念受到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学校和企业的德育功效。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正确发挥网络的作用,优化网络阵地,能够更有成效地促进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职业院校学生德育社会化,需要社会、家庭、高校、大众媒体一起参与进来,利用好高科技信息化手段,构建网络德育圈。政府方面要继续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培养经验丰富的网络管理人员,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环境。社会有关技术部门可提供技术支援,屏蔽不良网页和网站,过滤网上色情暴力的信息,共同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减少对学生的思想侵害。大众媒体则可通过宣传广告、电影、教育节目、报纸等媒体手段,营造弘扬美好道德规范的社会氛围,形成社会导向。各院校一同合作,共享优秀的德育教育资源,交换学生道德教育心得。职业院校根据学生群体特点,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丰富道德教育的内涵,开发生动有趣、有感染力的多媒体德育教材,增强道德学习的吸引力。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宽道德教育的途径,加强道德教育宣传力度,指导和推动职业院校学生解放思想、培育创新思维和道德情操,最终真正实现学生德育社会化。

参考文献:

[1]李建国.学分制与高校德育工作[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2]戴春平.校企合作与职业院校德育社会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3).

[3]许二潮.运用企业文化加强高职学生德育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2).

[4]陈巍巍.国外高校德育社会化发展及其启示[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6).

[5]刘孝忠,孙丽丽.国外高校德育社会化理论的价值和意义[J].继续教育研究,2012,(2).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社会化研究 篇4

“社会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同步施教的要求。社会需要某种人才, 就办某种学校;同时又要力求取得社会各方面的认同和协作, 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而在职业高中中, 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的前提是适应这些教育的职业高中语文教育教学, 他是保障各种职业教育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职高学生是市场经济环境中最实用的广大群体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所以, 教学应以“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 语文教学要了解专业需求和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专业课的教学资源, 努力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 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之离开校门能零距离的贴近社会、贴近需求。从其本质来说, 职业高中的语文教育就是社会实用性、专业贯穿性、能力潜在发挥性的综合教育, 统之为社会性或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 就是社会化。因此, 他把社会化当作职业教育的惟一生命和目标。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社会化的重要意义还在于, 他在较长的周期里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就业企业文化, 影响着学生自主创业精神, 影响着学生未来自我事业、家庭、社区环境等诸多范畴和领域。他在某种程度在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所以,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社会化及来自于社会, 服务于社会又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社会化现状

2.1 职业高中语文课程的地位低

很多职业高中受传统的“重技能、轻理论”教育观念影响, 语文课在学生的培养进程中扮演着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很多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论一无所知相当一部分从未见过新课标, 更不用说用新理念来指导教学行为。有些学校甚至走极端, 干脆不开设语文课。从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

2.2 语文教学目前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和

结构, 教师教学随意, 方法单一枯燥, 而且转变教学观念的紧迫感相当低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 或枯燥的纯技术训练, 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实际脱离职高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 进一步滋长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

2.3 对社会经济、意识、行为、主流思想不进行分析研究, 不能将社会知识进行有效过滤, 再传播给学生

3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社会化的基本策略

3.1 职业高中在课程设置上

在侧重对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 应该从结构上突出语文教学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在语文系统教学方面, 应该突出其作为文化基础课与贯穿专业课程的重要地位, 重视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重要作用。作为未来市场经济社会的主体公民, 必须具备合格公民、合格就业者、合格家庭成员的基本素质, 不然恐怕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语文课不仅对学生有教育和引导作用。而且也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石, 它和其他专业技能课并不是彼此对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能更好的把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提高阅读水平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这对学习其他课程或技术无疑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 职业高中在课程的总体结构安排上, 应突出语文教学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

3.2 教师应该以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积极

转变教学观念, 加强教学研习和社会学研究, 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逐步建立起严谨完整的教学体系

作为职业高中语文教师, 必须正视社会现实, 摆正态度, 与社会有机衔接,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建立起全新的人才观, 社会价值观。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加以渗透和引导, 而语文教学就可以发挥这样的强大功能。因此平时应加强教学研习, 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有紧迫意识和市场意识, 力求教育创新, 探索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确立符合现代社会的主体创新意识, 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 改变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与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有效衔接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学生实际, 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 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快乐。从而在教学中逐步建立起严谨完整的教学体系, 真正把语文教学工作落实到位。

3.3 职业高中语教学应围绕专业课, 凸现社会现实中的实用性, 重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作为职校语文教师, 应清醒的认识到语文教学是为专业课学习而服务的。面对职高学生的就业需要, 语文教育内容应重点考虑学生怎样适应毕生后立即投入工作的需要, 这是职高语文教育的核心。一般职业高中生的成绩大多是专业课好于文化课。专业课学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就业, 他们为学有所值而学;同时专业课也是学生的兴趣所在, 他们因学有兴趣而学。基于这两点, 要保证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 就要首先让语文课带上专业的内涵, 使语文课对学生而言是学有所值、学有所乐、潜在渗透。这需要在教材的编写、选用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下工夫。一方面加强教材的专业化;另一方面改善教学教法, 通过列举与专业相关的例子, 创设带专业特点的情景来增强教学的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要重视学生语文实际能力的培养。针对职高生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 可把写字、应用写作、普通话等技能和基本功作为学习重点。教师在上语文课时要注重实用性于规范性, 要与学生的专业课结合起来, 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时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能说普通话, 能用口语交流信息、洽谈工作, 能向群众介绍技术知识和工作经验, 做到通俗易懂、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4 结语

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篇5

摘要:在5000年有历史长河中,我国一直以“文明之邦”对外自居。但如今人们在追逐社会物质水平的同时,却淡忘了古今圣贤的谆谆教诲,追求精神文明的热情日益益下滑。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都应该成为良善道德环境的维护者,都应该成为躬身行德的实践者而不能只当评头论足的“批评家”。

关键词:道德 社会化 问题

一、道德社会化的含义

所谓道德社会化就是行为主题在特定的社会中经过一系列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接受该社会所认可的社会伦理文化的基本准则,遵循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切实履行这些规范,以获取社会认可和参与资格。简而言之,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环境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道德社会化对于社会个体和社会共同体来说都是必需的。就社会个体而言,道德社会化是个人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在此过程中,“自我”得以确立、个人的德性品质得以形成和完善,实现了从生物人向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的转变。对于社会来说,通过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培养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成员。同时,民族的道德传统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的道德秩序得以维持和发展。

道德的具体内容与社会的价值标准有密切联系,在分析某特定社会中个体的道德社会化问题时,必须考虑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标准。

二、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为什么处在大体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处在相同的制度、体制之下,同样经受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同样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人们的道德境界、道德表现却差异甚大?少数官员贪污腐败,是因为他们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滑坡,而这是最致命的滑坡。一些企业和商人诚信缺失,是因为他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一些社会成员公德失范,是因为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识在作祟。这印证了一句话——“内因是变化的根”。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在人类历史的本源意义上,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相反。个人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个体地位,人的因素是最值得关注和分析的。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关系的人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过程、不同的程度影响这个人的道德教育效果。对此,个人在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个体的道德教育程度也严重制约着道德社会化的发展。社会道德、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个人思想品质道德感情和道德行为,他的作用在于对个人品德在本质上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通过环境育人的一些特殊功效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作用。

三、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旧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逐渐被打破,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在各种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社会变革为人们追求效益和务实创新,最大限度的解放自己和才能和智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带来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多样化途径,促进了社会道德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正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道德与西方的思想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因素被淡化,出现了一些文化失范、社会道德滑失的倾向。主要表现为社会体系存在一些“规范缺失”、“规范权威的合法性危机”、“社会规范调控机制的弱化”等等。部分社会成员的“失范”理想目标的短期庸俗、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迷失人生价值的追求。社会生活中非规范行为盛行,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比比皆是。

1、商业领域缺乏诚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交换、消费的情形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生产环节看,人们原来直接从田地里收获食用的庄稼,现在往往只是现代化大工厂流水线上的原材料,食品加工业产出的商品五花八门,把超市的货架摆得琳琅满目。从交换环节看,原来直接的以物易物和即时交易行为,被越来越多的间接订货方式所替代——支票结算、信用卡结算成为基本的结账方式,期货交易、网络交易等成为新型的时空分离的交易方式。从消费环节看过去,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只有一步之遥。现在,不仅粮食蔬菜水果的生产可能被施以各种化肥和农药,而且还要经过复杂的加工环节,消费者个人很难有能力检测餐桌上的食物是否“绿色”和“有机”,更检测不出“地沟油”和“瘦肉精”。在这样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可以制假贩假的链条全方位延伸诚信缺失的风险空前放大。

2、公共道德出现滑坡。一些人一面抱怨“人心不古”、“人情冷漠”又对廉价仿冒名牌趋之若鹜;一面抱怨公共秩序混乱,一面又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逆行闯红灯等等。这种相互矛盾、“双重标准”的心态,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正是当前道德问题突出的温床和土壤。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德失范现象,绝大多数不是发生在“熟人”之间,而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人们照样会为亲朋好友“两肋插刀”,但面对陷入困境的“陌生人”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公德水平普遍滑坡了,而更应该说,一些国人在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道德价值观产生了纠结,陷入了道德选择的困惑。

四、道德社会化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对各种败德现象同声谴责的批评声中,我们听到的是对加强道德建设、改善道德环境、治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强烈呼唤。对道德问题,既要回答“怎么看”

1、优化家庭德育环境,提高家庭德育质量。家庭美德建设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到社会道德风尚和精神文明,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和道德社会化进程。坚持男女平等,制止家庭暴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夫妻相互忠实,禁止插足他人婚姻,保障老人安度晚年,在家庭中切实保障每个成员的权利和利益。

2、优化社会德育环境,提高社会德育质量。加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创造有利于人道德社会化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观念形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文化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喜人局面。然而不良文化的涌现也玷污着我们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意识的培养道德规范的内化,使之在包括婚姻家庭领域的各个领域中自觉产生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

3、法治德治紧密结合,有效促进道德建设。道德的后盾在法律,道德的底线在法律。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对更多的利益诱惑和欲望冲动,面对新旧道德规范的碰撞激荡,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新的道德良心的养成,既要靠学习教育、靠舆论引导,更要靠制度强制,包括靠法律惩处的“威慑”。人们往往只看到发达国家公共秩序良好的一面,却忽略了发达国家社会公德背后的法律支撑,当闯红灯、乱停车、随地吐痰等轻微违法行为的代价都高昂到承受不起时,人们自然就会变得更加“有道德”。中国自从实行“醉驾入刑”以来,酒后驾车的人数陡然下降。这是道德觉悟提高了,还是惩戒机制奏效了?答案显然是:双赢。因为法律本身也具有思想教育的力量,可以促使人们将道德行为由他律转为自律,并通过正确行为的反复强化、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矫正,逐渐使遵守道德规范成为一种不再需要外部监督和意志努力的自觉行为。

治乱当用重典。治理当前的道德突出问题,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法治的作用。

参考文献:

职业道德社会化 篇6

[关键词]社会化 黄炎培 职业教育 核心理念

[作者简介]毛尚华(1965- ),男,湖南津市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宣传统战部部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学;方小斌(1966- ),男,湖南洞口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经济。(湖南长沙410004)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017-03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开拓者,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不仅阐明了职业教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职业教育的社会本质,而且闪耀着社会学思想的光辉。他在《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指出,职业教育“从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他所提出的职业教育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教育办学必须社会化;二是通过职业教育最终实现人的社会化。因此,可以说,社会化是他博大精深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中统摄全局、贯通整体的核心理念。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社会化的内涵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是指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与社会生活不断调适,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基本生产技能、学习社会知识和规范、确立人生信念和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使个人由自然人(或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二是培养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三是传授生活和劳动技能,增强生存能力;四是教导社会规范,指点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最终结果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教育是实现个人社会化的主要途径。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核心理念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办学必须社会化,最终通过职业教育达到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实现人的社会化的目的。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完全符合社会化的内涵,而且涵盖了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二、职业教育社会化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方向和办学方针

所谓职业教育社会化,就是职业教育机构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全面与社会沟通,与时俱进,积极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从而被社会不断接纳、认可乃至支持。黄炎培先生反复强调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社会化,并指出社会化是“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譬如人生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强调职业教育社会化,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早在民国初年,黄炎培先生通过考察和总结自己办学的实践,得出一个结论:“离社会无教育,欲定所施为何种教育,必察所处为何种之社会。”他认为,“职业教育的基础,是完全筑于社会的需要之上。”仅靠教育界很难办好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该是全社会一起来办的教育。“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必须同时与社会经济结构相匹配,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他提出,“办职业教育,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职业学校。”“办职业教育之原则二——须向职业社会里边去设施。”他告诫,“办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了门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的。”

2.强调职业教育社会化,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沟通。1926年,他把这种思想概括为“大职业教育主义”,认为:“施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联络”“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各地设立职业学校,必须教育与职业两方面极端联络”“设什么科,要看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

3.强调职业教育社会化,职业教育必须造福平民、服务社会。职业教育服务平民、服务社会,是黄炎培先生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体现了他爱国爱民的民主主义思想。黄炎培先生提出,办职业教育不能仅从发展资本主义商业着眼,教育的重心应在下,必须真正“为大多数劳苦民众服务”。认为没有“平民化”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要解决一切平民问题,主要从职业教育着手。”他将“为平民谋幸福”列为办职业教育须下三大决心之首,并指出:“如果办职业教育而不知着眼大多数平民身上,他的教育无有是处。即办职业教育,亦无有是处。”为了使职业教育为平民服务,他在上海的平民区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对贫苦人家的子女减免学费。当年,黄炎培先生等之所以在很困难的条件下还能坚持办学,除了民族工商业者的资助外,还在于他造福平民、服务社会的善举得到了广大平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三、实现人的社会化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职业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与人的发展关系密切,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黄炎培先生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不仅强调职业教育为个人谋生,而且重视为社会服务;不仅强调职业技能训练,而且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强调授人一技之长,而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内涵要义就是要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使学生做人第一、敬业乐群、注重实用、注重技能,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培养合格社会角色,达到“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最终目的。

1.黄炎培对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体现了人的社会化观点。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就是“用劳力或劳心换取生活需求的日常工作”,是“一种确定的互助行为”“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无论受教育至若何高度,总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彼不务应用而专读书,无有是处。”职业教育就是依据人们分担的“日常工作”(即职业)的需要,“启发人的知能”“给人以互助行为的素养”“使人人广其知而大其爱”“了解我与群的关系”,贡献他的力量来“换取生活需求”并“对群服务”。他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了更为明确的定义——“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他提出职业教育之目的:“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最终之目的曰: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黄炎培对职业教育基本含义的理解和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论述,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为己谋生、为群服务的社会学理念。

2.传授专业技能、解决生计问题是职业教育实现人的社会化最基本的要求。黄炎培先生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求生”,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求生,就要具备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技能。他在教育实践中针对当时“不实无用”的弊端,提出把实用性人才作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谋个人谋生之准备”,实现实用性人才培养的低层次目标——“使无业者有业”。针对当年一些人对“为个人谋生之准备”这一职业教育目的的鄙视,黄炎培先生指出:“苟并个人生活之力而不具,而尚与言精神事业乎,而尚与言社会事业乎?职业教育效能,非止为个人谋生活,而个人明明藉以得生活者。以啖饭教育概职业教育,其说固失之粗浮;高视职业教育,乃至薄啖饭问题而不言,其说亦于虚桥。”这段话精辟地说明了职业教育必须使人具有从事一定职业劳动来谋生的能力,否则就谈不上精神事业和社会事业。

对如何培养实用性人才,黄炎培先生提出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使读书的动手,动手的读书,把读书和做工并起家来”“一面做,一面学;从做里求学,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间得系统的知能”等培养方法。为了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他还积极倡导学校根据专业科目办起相应的附属工厂。教师以外,聘请熟手工匠教学生做工;学生以外,添招艺徒(称乙种学生),白天做工,晚上读书。每个工厂都一面给学生和艺徒工作,一面将产品出卖。

3.强调职业教育应注重和促进个性发展。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之一。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应主动地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满足人的需要,并在职业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时刻以关注社会需要和人类个性发展为宗旨。他将“谋个性之发展”列为职业教育目的之首,并指出职业教育的作用并非仅仅传授技术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还要能“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他强调,要“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发展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众之义务”。

针对中国传统教育对“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黄炎培先生指出:“人各有特别之才能,本之天赋,苟一一用之于适当之途,与因学之不当,用非所长,或竟学成不用再一一废之,两者之一出一入,其影响于国家、社会前途,岂复可以数量计?”在他看来,职业教育应该是术业有专攻式的教育,是普通老百姓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式的教育。如果职业学校将学生培养成了统一规格、同一标准的“人才”,那实际上已经放弃了职业教育应有的本质特征。黄炎培主张: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珍视并保护好学生的个人理想志趣,坚持专业、课程的选择出于个人的个性特长、爱好、兴趣,要求学校的所有教学活动都要切实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些形成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鲜明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

4.注重职业道德和人格培养,造就合格的社会角色。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不是“器械教育”,它所要造就的不是“改良的艺徒”,而是“良善的公民”,因此,他非常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格的培养。他认为,“主张职业教育者,同时必须注重职业道德”。应包括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即所谓“治业”与“乐业”两个方面。离开了职业道德培养,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了。他要求学生养成“金的人格,铁的纪律”,并提出“大家把人格建立起来”的口号。他说:“做人最小限度,须让我做一世清清白白、堂堂正正的人。”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建树起“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高尚做人准则和“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高尚职业情操。在中华职业学校成立15周年纪念会上,他号召学生“人人须勉为一个复兴国家的新国民,人格好,体格好,人人有一种专长,为社会、国家效用”。“九·一八”事变后,他向青年提出四种人格修养:“高尚纯洁的人格,博爱互助的精神,侠义勇敢的气概,刻苦耐劳的习惯”,将之作为做人的根本。在中华职业学校成立30周年之际,他谆谆告诫毕业和肄业的诸同学:要完善人格,不仅要自己尊重人格,同时还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只有相互尊重才是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境地。

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黄炎培强调教育与劳动结合,把“尊重劳动”作为职业教育所奉行的重要信条,把“敬业乐群”作为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加以要求,提出职业教育“一方授与学生以谋生的知能,一方仍注意社会服务的道德……谋生与做人,二者本应同时并重,不具谋生能力,人固无从做起,具有谋生能力,而不知做人之道,必将成为自私自利之徒,更违教育之本旨矣。”黄炎培针对 “以职业为贱”“以职业为苦”的思想,提出“劳工神圣”的主张,认为劳力与劳心都是神圣的,“作工自养,是人们最高尚最光明的生活”,号召青年应“对于职业抱有最高之信仰”“人生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无论受教育至何等高度,总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他试图从职业道德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改变轻视生产劳动、蔑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5.职业教育促进社会成员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是指社会成员在飞速发展的新的社会面前,在原有社会化的基础上,还须不间断地学习,进一步发展、提高,使之更加完善,这个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要为所有人的一生服务,贯彻全部职业生涯;职业教育应涵盖全部民众、教育对象要扩大到社会全体成员,并一贯主张职业教育面向广大平民。这些论点,完全符合社会学关于人的继续社会化的思想。

在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实践中,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应设置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学制系统,建立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体系,为学生和已有职业的平民提供教育,“一方补充常识,一方增进其职业知能”。黄炎培和中华职教社在城市举办职业补习学校,采取晨班、夜班和送上门等多种形式,便利一般职工学习。在昆山、镇江、上海等地组织了“农村教育研究会”,开办了农村改进实验区,创办了《教育与职业》的副刊——《生活》周刊,设立农民补习学校、民众夜校、家庭妇女识字班等来开展农民的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文娱活动。由此说明,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对象关注到广大平民的身上,已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只有提高全民的职业素质,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

黄炎培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核心理念,揭示了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本质特征,对指导我国职业教育加强社会协作、实现社会化办学、适应社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化的师资队伍、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社会成员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2]黄炎培.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黄炎培.断肠集[M].上海:生活书店,1926.

[4]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5]毛尚华.论人的社会化与职业教育[J].教育科技探索与实践,2003(2).

[6]王晓东.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三种社会角色与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篇7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社会角色,对策,行业自律

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在论及新闻工作的机遇和危险时, 曾经深有感触地写道:“我想世界上很少有像新闻工作者这样有更多诱惑与压迫的。一个稍有能力的记者, 在他的旁边, 一方面摆着:优越的现实政治地位, 社会的虚荣, 金钱与无知的享受, 温柔美丽的女人, 这些力量诱惑他出卖贞操, 放弃认识, 歪曲真理。另一方面摆着:诽谤、诬蔑、冷眼、贫困、软禁、杀头, 这些力量强迫他颠倒是非, 出卖灵魂。” (1) 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社会转型和新闻体制改革并进, 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面临巨大的挑战。假新闻评选年年有, 虚假报道手段年年新。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假新闻, 以至有悖于新闻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这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舆论导向, 降低了媒介的社会公信力。

无独有偶, 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的美国, 黄色新闻潮席卷美国新闻界也正值美国社会转型时期, 当时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盛行, 低级趣味内容和虚假报道充斥媒介, 媒体不实报道煽动美西战争, 教唆刺杀麦金莱总统———新闻失范及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可谓已发挥至极致。但也正是经历了此次失范到规范的洗礼, 美国新闻界才逐步走上以“真实讲述”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新闻专业主义道路, 才成就了美国社会较为客观的报道。新闻自律逐渐以专业的职业理念、道德规范和话语实践融合成为新闻职业发展的内驱力。由此反观媒体市场现状, 笔者认为, 从失范到规范是新闻界在自身发展中必经的阵痛阶段。借鉴西方学者对新闻角色的理解, 以自律规范新闻行为, 使其内化为新闻业的职业追求或许更为重要。

美国新闻学者对新闻业有三种不同的角色解读:一是作为一种职业的新闻业, 它讲求公共服务和社会责任;二是作为一种政治体制的新闻业, 它是与行政、立法和司法相并的第四权力, 是维护民主社会的重要保证;三是作为一种商业存在的新闻业, 它是以赚取利润为最高追求。三种角色的三种属性使得新闻业一直徘徊在公益和私利的矛盾之中, 在“贪欲和理想之间”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张力”。 (2) 而能够维系这份张力, 并能平衡扮演媒体的多重社会角色的莫过于新闻业一直倡导的行业自律。“新闻职业伦理规范是新闻职业主义的中心工具, 是新闻职业化的手段。它给予从业者一种职业认同感, 这是一种职业发展趋向健康的标志, 有助于把零散的个体从业者联合起来。” (3) 在新闻报道中意识到伦理问题恰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终极体现, 也是一个负责任的新闻界应该把持的职业操守。

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使得新闻报道在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等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 但同时失范的新闻传播行为也不时挑战着伦理极限。比如, 泛娱乐节目得宠, 色情、暴力文化盛行, 有偿新闻与有偿不闻泛滥;虚假新闻与侵权案件不断;歧视现象突出和同情心缺失、恶意炒作等。此类新闻的泛滥犹如生长在社会肌体上的毒瘤, 它们寄生于新闻传媒强大的传播能力, 在没有真实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反倒扭曲人们对现实的了解, 引发错误舆论导向, 激发群众性事件, 使人们的义利观、道德观与主流价值观发生偏离, 严重影响社会肌体的健康和谐, 也完全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追求。导致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 也有社会环境的客观影响, 既有自我约束的问题, 也有既定制度监管不力的体制缺陷。

当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中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业三种社会角色认识的偏颇和权重失衡所致。商业、经济因素是利诱新闻从业人员失范的最大诱因之一。二是新时期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都与新闻专业主义规范缺失有关。三是政治、体制因素 (名声、发稿时限等) 对稿件真实程度构成巨大挑战。

综上所述, 新闻自律应该在我国新闻专业化进程中发挥强大的自我修正功能:首先, 作为一种职业追求的新闻业, 新闻自律督促新闻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专业采写技能和人文主义情怀。如对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报道, 出色的记者应是排除万难, 第一时间奔赴现场, 尽可能详尽地报道事件, 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发挥新闻的环境监测功能。例如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的报道、“5·12”汶川大地震、2010西南旱情的报道, 总体上是客观公正、及时公开, 为政府决策提供宝贵的信息支持。这不仅展现出新时期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新闻操作, 也反映出新闻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与不可或缺的社会职能。但我们也看到, 新闻记者因报道带来的“次生灾害”, 如灾难报道恐怖化、随意化、娱乐化、商业化、媚俗化。在汶川抢救伤者的危急关头, 记者为拍照或提问延误救援, 有的甚至间接导致伤者死亡……美国新闻学者赫尔顿在其著作《信使的动机———新闻媒介的道德问题》也说道:“如果新闻业一旦丧失道德价值, 它即刻就会变成一种对社会无用的东西, 就会失去任何存在的理由。”上海复旦大学王中教授曾概括我国灾害报道的观念:“灾害不是新闻, 抗灾救灾才是新闻。”类似职业道德责难, 如2005年记者蹲守拍厦门路人掉水坑风波、著名摄像师 (因内疚自杀辞世) 拍非洲小女孩遭秃鹰吞噬照片风波等。此时, 从新闻的职业角度看, 他们都尽职尽责, 第一时间记录险情;但从人性的角度看, 几近冷血的现场记录必然受到公众唾弃。正如美国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会长威廉·桑德斯所说:“你 (新闻从业者) 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 其次才是新闻记者。” (4)

其次, 作为一种政治体制的新闻业, 新闻自律维护民主社会的运行, 督促政府与媒体的合作, 并推动合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由于中西方社会政治制度不同, 媒体与政府的关系, 法律赋予记者的权利多寡也不好简单类比, 在此本文不做更多讨论。但随着近些年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日臻完善, 周久耕事件、宝马案等一系列民众互动、媒体参与甚至主导的监督事件的圆满解决, 既完成了媒体代言民众的监督使命, 也彰显出媒体在守护社会良知和提高媒体公信力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再者, 作为一种商业企业的新闻业, 新闻自律促使其清楚地划分商业利益和新闻报道的界限, 这也是受众应该有所了解的。当受众逐步认识到所谓媒体的“神秘”后, 必将会理性地看待新闻作品, 诸如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三俗”内容等不良报道的受众市场也将不断减缩。在保证新闻商品质量的同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本无可厚非, 可因为经济因素影响到新闻商品本身, 从而贬低新闻价值, 乃至制造假新闻, 影响到的只是媒体公信力的下降, 最终为此买单的还是媒体自身。

针对当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问题, 笔者建议:

行业自律应成为推进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突破口, 形成强大的外部约束力。虽然传播媒体面临着诸多的伦理困境, 但是“传媒应是道德守望者”的观点仍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新闻伦理实际上影响着这个复杂而多元的行业的各个方面。不仅影响着新闻职业传播者, 同时也影响着公共生活的每一个人。” (5) 笔者认为, 新闻自律的途径很多, 杜绝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失范问题, 新闻行业自律尤为重要。行业自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行业内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遵守和贯彻, 另一方面是行业内的行规行约制约自己的行为。且每方面都包含有对行业内成员的监督与保护机能。专业的新闻工作者都是隶属于某一媒体, 他们的身份识别、新闻行为 (包括采、写、编、评) 、新闻作品的最终传播以及作品本身的权威性都来自新闻工作者所归属的媒体, 如果行业协会能够对此有严格的自律规范与监督机制, 自然能够准确定义新闻从业者的行业操守, 并使之内化为其自身的内驱力, 因此加强新闻业的行业自律是从根本上实践新闻自律。

以有偿不闻为例, 其产生无非以下两种情况:其一, 记者个人的有偿不闻, 被传媒人视为不道德。其二, 新闻单位的有偿不闻则比较复杂, 有的被传媒人默认, 比如对于那些经济效益很差的专业报刊而言;有的为宣传部门所默许, 比如批评报道可能为官方所不悦, 官方便安排批评对象与媒介主动沟通;有的则被宣传部门视为不道德, 比如非法煤矿老板对新闻单位的贿赂。所以在大声疾呼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 更应加强新闻界自身行业自律的规范, 报与不报是一回事, 负面新闻怎样积极报则是行业自律需要细致落实的。

受众伦理规范应与行业自律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实时共同推进。在新闻伦理的研究中, 受众的伦理规范并没有被放在显著的位置。但是受众作为信息的需求者与接收者, 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对于外来信息的接触、理解和记忆, 即受众需求直接影响新闻传媒提供的信息产品的质量。因此, 重视受众的伦理规范, 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同样是新闻传播伦理中的重要一环。受众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正确地、建设性地利用媒介资源进行自我完善, 参与社会进步, 以及对传媒的辩证的批判能力都应反映在大众传媒的伦理规范和准则当中。总的说来, 受众在接触媒介, 获取信息的过程中, 应符合以下三点要求:第一, 信息选择动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第二, 信息解释保持客观, 切合语境;第三, 自觉监督举报不良信息传播。

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同样应承担一定的道义责任。在大众传播中, 相对于传播者而言, 受众是受传者, 是传播对象。但受众并非完全是消极的、被动的, 他们对传播的内容往往进行独立思考, 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有自身职责、义务和使命, 因此他们对实现有道德的大众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闻业最根本的目的是服务大众, 因此我们对于大众传媒的研究、开发和使用只有与人类的近期、中期和长期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个人与他人利益、当代与后代利益统一起来, 才是合乎道德伦理的, 否则就应该受到道德伦理的谴责。贝里斯曾说:“职业道德研究不是自动地让一个人更道德, 而是培养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和清晰的思考, 提供一些一般的指导原则, 有助于一个人在当代社会更好地理解职业的角色和重要性”。这样的新闻界才是公众所期待的, 自然也会得到它应有的自由和尊重。学界已大声呼吁, 业界也正逐步将这一理念落实到一线新闻活动当中, 用更具人文气息的新闻作品赢得更多受众、更多信服。

参考文献

[1].陈汝东:《传播伦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丁柏铨:《论新闻伦理对新闻活动的制约》, 《江苏社会科学》, 2007 (5) 。

[3].高平平、黄富峰:《传播与道德》,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4].约翰·赫尔顿:《美国新闻道德问题种种》, 中国新闻出版社。

[5].郑保卫、陈绚:《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调查报告》, 《新闻记者》, 2004 (5) 。

职业道德社会化 篇8

一、律师职业道德概述

律师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律师职业的人所需信奉的道德, 并且在职务执行、职责履行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其将抽象、概括的职业道德标准以具体、明确的义务性或禁止性条款散见于律师组织的有关章程和规则, 甚至有些规定在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有关法律中, 继而形成了律师职业行为的规则;其在调整内容方面涉及律师在其职业活动中与法院、与委托人、与同行、与对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等诸方面;其在保证实施的方式上主要是依国家强制力或律师组织的纪律的强制力对违反规则者给予惩戒。

二、律师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冲突及原因

1、律师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冲突

律师在执业过程中除了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外, 还应遵守作为国家公民所该遵守的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总体上, 两者具有统一性。但具体到个案上, 二者的具体价值取向就有可能就不尽一致发生冲突。这是因为二者所代表的利益和所处的角度不同, 尽管都是为了追求和实现正义。因重庆打黑而闻名的李庄律师, 除去其为代理人贿赂公检法人员的犯罪行为不谈, 他积极取证为其当事人的权利奔走的行为是践行律师职业道德中保护当事人权利的内容。但李庄律师的这一行为并不能不被社会公众所接受。

2、造成两者冲突的原因

社会道德是律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和依据, 律师职业道德属于社会道德的一部分, 是对社会道德的补充。由于两者所代表的利益和所处的角度不同;民众法律知识欠缺;社会诚信度不高等是造成两者冲突的原因。

律师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所代表的利益和所处的角度不同。律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律师依法保护委托人、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而社会道德要求公众站在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的上评价社会各种行为, 继而造成了社会公众对律师的委托人, 特别是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态度大相径庭。公众往往会认为律师是在为这些罪犯开脱, 进而对律师的行为所不齿。

民众法律知识欠缺。社会民众大多凭借自身的好恶、普遍意义的正义及经验来评价世事。而法律要求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利, 保障被告不在法庭之外被判有罪, 以人权平等为理念来塑造公平正义这一概念。律师为包括坏人在内的被告人辩护, 没有顾及受害人和公众的利益, 乃是法治为顺利运作而必须负担的成本。社会公众对律师给犯罪嫌疑人辩护的不理解, 主要是因为法律知识的匮乏, 当然也有面对具体案件时感情超越了理智的范围等其他原因。

社会诚信度不高。律师为犯罪嫌疑人做辩护, 同时保守犯罪嫌疑人的秘密。律师的这一职业特征不能被现代社会嫉恶如仇的社会公民所接受。从长远角度看, 律师遵照其职业要求的这一做法是遵守社会诚信——守诺、践约、无欺的表现。如今社会欺诈, 毁约, 不守承诺等违反诚信的行为在各行业屡见不鲜, 如此诚信的社会当然不能理解律师为犯罪嫌疑人辩护、保守秘密也是遵守诚信的表现之一。

除此之外, 个别律师素质低下, 行为不当也是造成律师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个别律师的个别不当行为影响了律师职业在公众心里位置。

三、完善措施

律师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间的冲突的解决不仅要从律师本身出发, 还应完善律师执业的外部环境, 内外兼治才能使律师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冲突更好地解决。

提高律师自身素质, 加强律师职业道德建设。如今中国律师只有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 承担起律师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获得社会的认同, 才能够真正解决好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同时赋予律师协会惩戒权, 加强律师协会的惩戒力度。建立一个以律师协会惩戒为主, 司法行政机关惩戒为辅的惩戒机制。坚决清除屡教不改的害群之马, 给作风不正, 心存侥幸的律师予以警戒。

加强法律教育, 提高民众法律素养。传统的法学教育都是以法官为视角, 以法律规定的公平正义为内涵, 以社会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为内容教授法律专业学生。使法律专业学生不能多角度、全方面的了解公平正义的内涵, 致使许多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也不能理解律师为杀人犯、贪官污吏等罪大恶极的人辩护的做法。法律专业出身的人亦如此, 那非法律专业出身的大学生, 广大民众的误解之深可想而知。所以加强法律教育提高民众法律素养, 使其了解真正意义的法律、律师职业是必不可少的。

加强诚信宣传, 提高社会诚信度。人无信则不立。诚信作为建设和谐社会比不缺少的内容之一, 假设律师可以泄露当事人的秘密, 犯罪嫌疑人基于对律师的信任告诉其秘密, 这种信任关系破裂后, 犯罪嫌疑人可能不会再透露任何和案件有关的真实情况, 律师也失去了犯罪嫌疑人对其的信任, 犯罪嫌疑人甚至不再寻求律师的帮助, 继而辩护制度形同虚设, 缺乏对公诉权和审判权此类公权力的有效的制约制度, 势必会造成审判的不公正。所以律师保护犯罪嫌疑人的秘密为其作辩护虽然牺牲了个案的社会利益, 但却换取了社会公平正义的长远利益。律师为犯罪嫌疑人做辩护是履行其律师职业道德的应有内容, 同时也是遵守其职业诚信的表现。诚信并不片面的发生在无罪人之间。加强诚信宣传, 提高社会诚信度有利于社会民众对律师职业的了解。

律师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冲突间的冲突加大了律师执业的外部阻力, 积极防范和化解两者间的社会矛盾, 促进法治、经济建设, 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本森主编:《法律职业道德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职业道德社会化 篇9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

道德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共识的一种社会现象。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1. 爱岗敬业:

热爱自己的职业, 是做好自身工作的出发点和驱动力。会计从业人员只有为自己建立了这个观点, 才会对工作有热情, 也才会有动力钻研业务技术、提高业务水平, 使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技能适应具体从事的会计工作要求。敬业爱岗要求会计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会发现有些错误本来不是会计技术有多深, 而是会计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而粗心大意所造成的。会计工作政策性、专业性强, 涉及面比较广泛, 与社会上各种经济关系联系紧密, 有些问题处理起来相对复杂, 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会计工作常常让很多会计从业人员觉得枯燥、单调、烦琐, 甚至厌恶, 这就说不上热爱会计工作了, 有这种想法的会计人员要想精通会计业务, 搞好会计工作就可能。

2. 熟悉法律法规:

会计工作不只是单纯地记帐、算帐和报帐。会计工作时时处处都涉及到执法守纪方面的问题, 会计工作人员除了很好地掌握会计业务技能外, 还必须熟悉国家制定的财经法律、法规, 甚至包括国家宪法、刑法和民事法律。只有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才能做到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是否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是否对集体、对国家造成了损失, 是否自己的行为超出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

3. 依法办事:

严格实行会计监督、依法办事, 是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前提。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按照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处理, 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必须把这些要求体现在会计凭证、帐簿、财务报表上, 使单位领导、外部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以及监督部门能依照法定程序得到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现实中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但又必须要做到的, 这就要求我们会计人员业务技术过硬, 职业道德良好, 敢于抵制歪风邪气, 敢于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

4.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这是会计从业人员的一种工作态度, 也是平时做人做事的一种态度。做好会计工作, 无疑需要专业知识, 但拥有了很好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 有没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显得更加重要, 否则, 就会把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技能用错了地方, 甚至参与弄虚作假、违法舞弊, 这样的事例也是不少的。

5. 搞好服务, 提高效益:

会计从业人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管理情况。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向单位领导和相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改善、完善阻碍本单位发展的地方, 使各部门不断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职业的良好形象。

6. 保守秘密:

会计人员有保守本单位商业秘密的责任。除法律法规和单位领导同意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外, 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露本单位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因工作性质有可能了解到本单位的重要信息甚至机密, 一旦泄露这些信息、机密就会给本单位的经济利益造成重大的损失甚至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 泄露本单位的商业机密, 是一种非常不道德, 甚至是违法、犯罪的恶劣行为。会计人员应当树立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观念, 对于自己了解、掌握的内部机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严格保守, 不能因为别人的利诱而向外提供。

二、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1. 全社会道德环境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发展, 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不可否定的是, 伴随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优秀道德品质受到严重冲击、破坏。金钱至上、贪图享乐、为富不仁、攀比心理等等歪风邪气在社会上有不小的市场, 而社会道德教育却得不到足够重视。毒奶粉, 毒馒头, 地沟油、毒胶囊等等一系列事件都说明我国社会道德的缺失相当严重。在全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环境下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程度不同地受到影响。

2. 缺乏健全的法制环境。

会计职业道德是依靠会计从业人员自觉自愿地执行, 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来实现的, 基本上是非强制性的。因此, 它的执行力较差。维护会计职业道德和建立良好会计职业道德离不开健全的法制环境, 但现阶段我国有关会计方面的法制不够健全, 相关法律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缺乏强制性惩罚, 客观上不利于制约违反会计法律法规行为的滋生蔓延。更为重要的是, 在会计人员抵制违反会计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 需要法律保护时, 国家相关法律没有能力给予有力的、足够的保护。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支持。象有的会计人员面对弄虚作假、授意、指使、强令而承认自己行为时所说的“法律都管不到的事, 我们的道德更无能为力了。”

3.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滞后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经济体制上的一次大变革, 也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次大冲击, 许多方面需要制订相应的措施。遗憾的是,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明显滞后, 至目前为止尚未针对会计人员制订出专门的、具体详尽可操作性强的职业道德准则, 只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内容过于概括、简单的规范, 没有确切的具体标准, 往往使会计工作者无所适从。

4. 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数目庞大, 有媒体统计, 我国目前的会计从业人员超过2500万人, 从会计员到高级会计师, 还有大量的 (国际) 注册会计师, 素质良莠不齐, 从理论知识到工作经验都是千差万别。有些人原先不是学会计的, 但为了找一份与会计相关的工作, “火速”培训几个月非常容易就拿到了会计上岗证。有些单位领导自身道德修养欠缺, 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 招聘进来的要么是亲戚朋友的家属, 要么就是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好下属”, 根本胜任不了专业性很强的会计工作。诸如此类的做法, 导致了会计从业人员中有一部分人不管会计业务技能还是道德水平都非常低下, 为往后的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和经济犯罪种下了种子。

三、提高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议措施

1. 加强全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 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1) 大力宣传、学习我国优秀、高尚的道德观。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 我国的圣贤、伟人、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比如: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师重道, 恭敬长辈、忠诚领导、诚信朋友, 关爱晚辈, 仁慈弱者等等都是我们要努力去学习并身体力行的做人准则。又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强调我国的社会发展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现在物质文明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却明显落后。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同步发展时, 各种社会问题就容易产生, 人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都会出现偏差, 物质享受会不断污染精神净水。再如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3月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 指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学习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2) 加强主流社会群体的道德品质建设。自古以来, 主流社会的道德风气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起到示范作用。主流社会群体的道德观就象风一样, 吹到哪里, 那里的社会风气就象草一样倒向哪里。目前我国主流社会群体主要包括政府官员、公务员、媒体人 (包括娱乐圈明星) 、企业家、教师和医生等。他们在社会上担当的角色虽然不同, 但对整个社会影响最为广泛。为官者要敢于肩负起国家的重大使命和人民托付的责任;公务员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媒体人要处理好个人名气与社会影响的关系;企业家要铭记“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的教诲;教师不要忘记“传道、授业、解惑”的多项职责;医生要严守医德医技同样重要的职业操守等。

(3) 正心、修身是培养个人良好道德情操的最重要途径。在商品经济的今天, 我们用什么来防止金钱、权力、美色等种种诱惑的入侵?只有正心、修身才能在心灵上、精神上建立起强大的防火墙。正心简单地说就是要有端正的心态, 去除各种不安的情绪, 保持心灵的安静, 不为物欲所蔽。是包括修身在内的所有言行举止表露出来之前的心理表现。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都会先有心理活动来指引, 用正确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能使我们作出理智清醒的行为。人类的烦恼, 大多数来自我们的贪婪、不知足。而贪婪如同一个永远难于填满的沟壑, 愈是贪婪的人愈是觉得自己一无所有, 对金钱的胃口会越来越大, 采取的手段也会越来越胆大妄为。当一个人被贪婪控制了心灵, 成为被物欲控制操纵的躯壳后, 必然会道德丧失, 良心泯灭, 最终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正心、修身就是要求我们放下贪欲,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能够自我抵制外物的诱惑, 始终保持心灵的清净, 不管遇到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泰然处之。

(4) 不能无限夸大金钱的作用。金钱至上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之一, 它强调金钱万能, 从而可以为了金钱不择手段地做各种损人利己的坏事。我国在八十年代以前都还一直对这种腐朽思想进行有力的抵制, 但是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种腐朽思想。诚然, 金钱的作用是最广泛的, 是人们不可或缺的, 否认金钱巨大的作用无疑是自欺欺人的, 但无限夸大金钱的作用也是非常有害的。如果一个人觉得金钱能解决所有问题, 那么金钱必然会使这个人利欲熏心, 最终的下场也一定是很悲惨的。所以我们必须对金钱有个清醒的认识, 要让自己在劳动创造价值后, 合情、合理、合法取得相应的财富。

2. 加快完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等现象就充分证明单纯依靠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措施不能够杜绝一切弊端的发生,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必须辅以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来补充。国家有关部门、会计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组织应该尽快牵头制订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并且在大中专院校、社会会计培训机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学习、单位内部专业培训等开设会计职业道德的学习内容, 必须把这些内容列为主要内容之一。制订和出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实在是迫在眉睫!

3. 改进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根据统计数字, 会计人员主动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比例只占大约20%, 配合单位领导和迫于其压力的大约占63%, 其原因无疑是跟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密切相关的。首先应减少会计人员对单位领导的人身依附, 使其具有相对独立性, 敢于抵制领导授意、指使、强令下的会计舞弊。在总结和完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考虑会计人员的经济待遇、工作安排、职务任免归专门部门统一管理和考核。其次必须明确会计主体、责任行为主体、职责范围, 明确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如《会计法》就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可以减轻会计人员对单位法人的心理压力, 为会计人员树立正气、规范职业行为奠定基础。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需要透明、公开, 建议专门的机构、组织如会计协会成立会计从业人员道德委员会来履行这一职责。再其次, 通过对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真实公正等会计行为制定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并且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包括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进行职业道德公开。

4. 要对单位法人代表和会计人员进行道德诚信教育, 并建立诚信档案。

单位法人代表往往都是学历较些都不能代表其自身品德修养好、道德水平高。法人代表在单位的权力最大, 但责任也最大。他代表单位依法行使职权, 必须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全部责任。现实中会计造假行为很多是企业法人的授意指使或强迫密切相关的。因此, 对掌握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单位负责人进行诚信教育, 对减少会计人员少犯错误、不犯错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乃至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影响都有特别的作用。会计人员是处理经济业务的执行者, 必须接受道德诚信的教育, 使之自觉按照国家有关会计法律法规正确处理每一笔会计事项, 对单位所报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5. 加强会计教育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职业道德社会化 篇10

一、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的内涵

职业道德, 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 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 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 属于自律范围, 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 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图书馆职业道德是馆员在从事图书馆业务、在为社会服务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总和。它是调整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读者、与社会各界、图书馆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价值体系, 是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分支。图书馆职业道德紧紧围绕本行业特征提出规范要求, 是每个图书馆工作者最直接的行为准则, 最直接体现图书馆精神文明状况、图书馆工作者的道德风貌, 也是图书馆工作者自我约束和社会评价的客观标准, 因而每个图书馆工作者都应认真研究和遵行。

二、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在图书馆界涌现出很多全新的学术人才和勇于开拓的优秀人才。但是, 也应该清醒的看到, 近年来, 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人们的传统观念受到新观念、新文化的冲击, 使传统的职业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使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导致一些人不能正确对待图书馆工作, 强调索取, 对图书馆工作不认真, 不安心做好本职工作, 不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出现不满情绪, 不求进取、不学无术、满足现状;对待读者缺乏热情, 冷淡、漠不关心, 这些现象和行为极大的损害了图书馆的社会形象, 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 这就说明了图书馆的职业道德已需要加强。要使图书馆员经得起诱惑, 耐得住清贫, 充分发挥好窗口作用, 提高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已是非常迫切和格外重要的问题了。

三、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

1、在职业纪律方面, 应自觉做到维护读者权益, 保守读者秘密, 尊重知识产权, 促进信息传播, 爱护文献资源, 规范职业传播。

图书馆服务中一定要体现平等原则、守密原则和公德原则, 体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图书馆是用文献为读者服务的, 文献就是工具, 就是资源。图书馆员不但要保护号文献, 还要对文献精心收集, 科学管理, 从而更好的利用, 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2、在职业态度规范方面来说, 图书馆员必须具有高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埋头苦干的工作劲头。

具备把为读者服务放在首位的服务精神。服务态度和蔼、周到、主动、热情,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图书馆员是人类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 因此, 图书馆员必须遵纪守法, 严于律已, 注重自我形象。用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 努力培养锻炼思想意志, 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行为的能力, 不断增强自律意识, 并付诸实践, 化为行动, 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 做到主动热情、语言亲切, 乐于助人。

3、图书馆员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图书馆员面对广大读者, 需要提供的知识包括各个学科领域。因此, 要求图书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一流的综合素质。图书馆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也是做好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前提, 三者互相联系, 缺一不可。也就是说, 图书馆员即要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 忠于职守, 勤奋工作, 甘为人梯, 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牢固的基础学科知识, 还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 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及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随着电子图书馆、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出现, 图书馆员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 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 熟悉网络技术, 才能得心应手地从网上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 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 以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4、图书馆员要有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爱岗敬业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 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勤勤恳恳, 兢兢业业, 忠于职守, 尽职尽责。爱岗与敬业是相互联系的, 爱岗是敬业的基础, 敬业是爱岗的具体表现。图书馆工作是一项辛苦而繁琐的工作, 它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做到干一行, 爱一行,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总之, 在新时期, 图书馆要争取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加强自身建设。图书馆的主体是馆员, 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就必须加强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实现图书馆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同时, 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阐述出发, 探讨了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图书馆员,职业道德,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李管书试论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J]图书馆论坛, 2003, (5)

[2]张敏信息时代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J]图书馆学刊, 1999, (2)

职业伦理与社会失信 篇11

仔细观察,今日你我身边的诸多社会现象纯属“中国特色”,专由“中国制造”。譬如,对其所在的单位、地区形成有效监督和制约的会计、审计人员绝对“混不下去”,事实上,不“为虎作伥”帮助所在单位和地区伪造业绩、政绩,已经不错了。再譬如,林林总总的职称评定有时候并非依据严格的职业标准,反而因各种各样的评审费、培训费授人们以“捞钱”的口实。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正常社会的“正常现象”通常会受到“不正常”的赞美。一个拒收贿礼的官员会拥有“两袖清风”的美誉,一个不收“红包”的医生会受到高风亮节的称赞等等。

或许由于这个原因,经济学家说我们所处的社会制度缺失;法学家认为我们所处的社会规则模糊;哲学家们断定我们的社会严重失信;老百姓却抱怨社会变来变去,自己的生活被“十面埋伏”——警察杀人、医生害人、官员整人、商人坑人、律师骗人、老师误人、流氓欺人、记者认钱不认人——因为普通的他们没有任何资源可资利用,“吃了不少哑巴亏”。

老百姓的话很直白,然而却反映了一个相当深刻的话题:中国何时才能警察像警察,医生像医生,官员像官员,商人像商人,律师像律师,教师像教师,记者像记者,甚且流氓也要像流氓——在真正的流氓眼里,只知道祸害百姓的主儿其实是下三滥的角色。一句话,在中国,何时干什么的才像干什么的,而不是如现在,某行当一旦有人做了分内之事,铺天盖地的宣传便蜂拥而至。

这无疑彰显了我们这个社会的缺憾。当大张旗鼓地表彰廉洁的官员、见义勇为的英雄、善良无私的好人时,恰恰在于,现实中这种人太少了。本文亦是例证,讨论职业伦理这个话题的原因,在于很多行当的人不讲求那个行当里的操守。

职业不仅仅是谋生依畀之所,更是从业者荣誉的依托。也就是说,处在同一个职业里的人,有自己交流的规矩,知道怎样共同确立自己的职业在社会上的信誉并且会自觉维护它。以此标准衡量,那么,中国显然不存在真正的职业。这大约是为什么在以上的论述中对一个从业者的群体我更愿意用行当的原因所在。

也因此,在相当时期内,假使职业伦理不是一个行业内的成员普遍具有的品格而只是某个、某几个个体独具的性格的话,职业伦理只能是“水中之月”。当我们把做什么的像做什么的定位在个体并且更倾向于对个体做评价的时候,所谓职业伦理说穿了不过是人从事某一个行当的最低标准而已。

而只有更多地把做什么的像做什么的和整个职业的荣耀紧密联系在一块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说它是职业伦理。举一个例子,今天我们谈及律师,认为只要他(她)别只晓得“吃了原告吃被告”就行了,这显然只是一名律师乃至一个普通人的道德底线。社会以及律师职业本身对职业意义的律师,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譬如,他(她)要信仰法律精神并根据法治的规则行事,要对法律的条文足够熟悉并对法律的理论有比较精深的研究。現如今我们的心愿希望是做什么的成其为做什么的,此中的内涵距离职业伦理的要求无疑尚有一定差距。

职业伦理不是招之即来的东西,它的形成需要宏大政策环境的引导,需要某个职业形成之前和形成之后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内部成员的有目的地构建和外部力量的促成,也需要时间使之发展、完善和成熟。正基于此,我们注意到,有些学者针对中国现实进行社会学考察的时候,更愿意用阶层而非职业作为标准;我们还注意到,由于民族传统和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眼前我们所谈的职业要么尚在襁褓之中,要么行政化色彩相当浓——最明显的例子,一个行业自治组织的负责人也包括宗教团体的负责人总要与所谓的行政级别联系在一起——虽然这一切也许正在改变。据说,中国省市一级以上的律师协会的领导成员大部分都已经由律师来担任,可是,没有人会否认,在职业职业化的路上,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从职业培护到职业标准的遴定再到职业自治,里面既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规范也需要从业者的自我努力和自我提高。

浅谈培养幼儿道德社会化的迫切性 篇12

一、创设真诚性的对话环境

道德是生命主体间达成的共识, 道德教育便是这种主体间的对话。对话强调师生间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 这就需要教师向小朋友传授美好的理想, 让他们觉得老师要求的道德规范是发自内心的, 是真诚的, 而不是说教。当前学校德育面临一个多元道德观念冲突的环境, 由于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性, 老师不得不净化和阻塞一些不良信息, 只向学生传授一元化的高尚美德, 以对学生实施正面的影响, 即使是面对孩子的质疑, 老师也面不改色。但是一旦孩子们“清醒”时, 老师将失去他们的信任, 真诚的对话就不再存在。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会用正面的信息影响幼儿, 而且也要善于用反面的信息教育他们, 既让他们形成美德, 也让他们提高警惕, 并且让孩子们感到老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样才能使幼儿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接受老师的影响, 增加对老师的信任, 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注意教师的榜样示范

在学校, 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化和督导来学习和接受道德规范。在道德认识上, 学生常常以教师的道德判断为标准, 凡受到教师鼓励和表扬的行为就是有道德的行为;在道德评价方面, 往往以教师的评价为转移, 缺少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 教师的道德规范成了道德规范唯一的尺度, 教师的道德行为也成了他们主要模仿的对象。由于学生在道德社会化中, 很容易受到教师的行为方式的影响, 所以必须发挥教师的道德榜样示范作用。幼儿一日活动中,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从常规教育入手, 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 随时随地地进行教育。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 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 有的幼儿帮助别的幼儿穿衣服、系鞋带, 游戏时把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 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 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 鼓励好的典型, 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进行随机引导、教育, 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 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净化孩子的心灵, 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 孩子亲眼目睹、亲耳倾听, 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 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会使孩子终身难忘, 受益匪浅。

三、充分利用群体的引导作用

幼儿实际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 一个是由父母、长辈、教师, 以及其他成人所组成的成人世界, 一个是由他们的同辈群体所组成的世界。尽管在幼儿走向社会的过程中, 成人世界有着巨大影响, 但也必须借助一定同辈群体作为纽带和桥梁才能顺利完成。同辈群体所形成的亚文化不仅为学生道德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 也为他们提供了各种交际机会, 从而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意识和行为。但同辈群体的不良现象也同样会给幼儿不利的道德影响, 所以在学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要利用好成人和先进同辈群体的引导作用。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 家庭环境的好坏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 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家长们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家长必须做出榜样。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生活中互相尊重、互相谦让, 与邻里、同事友好相处、关心别人, 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 为幼儿做出榜样。其次父母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适时做出正确的评价, 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什么是应该做的, 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为孩子指明方向。有条件的家长可带幼儿去旅游, 认识祖国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 让幼儿了解我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 激发幼儿从小爱祖国的情感。因此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 也是最关键的教育。

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学校是促进幼儿道德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但是任何成功的教育都是综合各种因素形成的。在道德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 封闭的学校道德教育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趋势, 所以在教育形式上, 要注意校内外协调一致, 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整合的道德教育系统, 要有机结合说理疏导、情感陶冶、品德实践、榜样示范和自我教育等多种方式, 灵活运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效途径, 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整合起来。

总之, 幼儿早期道德社会化的质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幼儿以后道德社会化的大部分发展状况。幼儿园作为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所以, 学校和教师个人必须充分重视自己在幼儿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幼儿的道德社会化。

摘要:幼儿德育教育的好坏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 关系到一个民族道德素养的提高。作为幼儿教师, 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 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 幼儿思想道德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 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因此, 思想道德工作应从幼儿抓起, 注重家庭和幼儿园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应从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入手, 社会化是一种过程, 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本身就是道德素质教育, 也是最早、最长期的道德教育。家长和老师应共同担负起这一职责。

上一篇:计算机档案管理下一篇: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